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高三语文学科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三语文学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三语文学科总结

第1篇:高三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一、研读《考试大纲》,科学备考

《考试大纲》是历年高考权威的依据,随着《考试大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范围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习《考试大纲》,熟悉《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熟悉考点的基本内容,依据《考试大纲》对教学有整体构想,做到“心中有类型,脚下有路子”,对庞杂的内容复习才会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教师一定要在每个专项复习时将《考试大纲》对每个知识点的考查要求告知学生,如现代文“六种能力”的考核、诗歌鉴赏考查的两大考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考点的分布、作文要求的变化等。学生知道了“考什么”,不再因语文的面广量大漫无边际而生畏难情绪,才能更好地针对考试重点来复习,考起试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二、夯实基础,重视积累

语文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语文复习并不需要做很多的难题,而是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基础知识点平时重视积累,语音字形、名句名篇、成语、熟语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可以采用“零存整取”的方法,即在平时的学习中分散记忆,化整为零,这样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还可以采用滚动复习的方法,使知识逐渐系统化、网络化。每天定时定量的积累,学生也不会感觉任务繁重,而记忆的效果比临时抱佛脚要好得多;考点训练的同时,对必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储备于脑,以便随时提取运用。重视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解析,让学生熟悉命题特点,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落实到能力训练上,精选一系列习题练习,形成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才能化知识为解题能力。

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高三总复习少不了训练,而训练没有层次,学生会丧失信心。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成为“乐知者”,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训练一定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推进。只有训练有梯度,才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答题的信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班里成绩不同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对尖子生在每次考试后,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一对一讲解,帮助他们对每次考试进行比较分析;对后进生也要主动去关心,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如果他们丧失了学习热情和信心,就会影响到班级纪律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注意提问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考试后询问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办法,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注,有的恰恰相反需要一段时间的冷处理。

四、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这里主要说的是高考语文第三阶段的复习,即三月份之后的复习更灵活一些。这一时期如果不针对具体情况,仍然大量地做题以求量的积累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1.选题做,教师认为题目比较典型、答题规范的挑选出来讲,比如一份试卷中作文比较新颖就练写作文,其余忽略不看。2.能把答案讲清楚的就讲,自己都讲不清楚的给学生说了只会让他们更糊涂。3.讲题有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所谓有重点,就是力求一套试卷中能讲明白一个类型题。比如新闻类压缩题,有几种情况:概括一句话新闻;新闻标题;新闻短评;拟写新闻导语;拟写新闻结语等等。要把解题思路步骤、答题用语、答题格式反复强调告诉学生,达到让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4.重点题有比较有分析,同一个类型题要引导学生注意命题人的意图和他们不同的表述方式。适当的选题,加上有目的的讲解,既可以给学生指出做题方向,也可以给他们答题思路的引导,避免多走弯路。

第2篇:高三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

第一,认真备课做足课前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以考点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安排配套资料,重在方法指导,设计师生互动,是高三备课的主要内容。备课要做到个人潜心备课、高效集体备课、借鉴优秀备课资料相结合,具体备课要重点注意以下两点:

1.要有明确的课时观,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复习目标要明确集中,一个专题的复习内容,一般都要几个课时,因此每个课时的复习目标和内容应有明确的分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专题内容很多,课时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全面开花不如各个击破,要敢于放弃懂得取舍。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2.精选精编训练材料,优化设计语文作业

要精心选编复习题、练习题、测试题、反馈练习题:选题数量要精,涵盖的知识点能力点要全,题型要典范;教师要提前做题,杜绝错题无答案题偏题过难题,要思考答案整理答案,总结原因方法规律;要配套安排好每节课的课前预复习训练材料、课内巩固训练材料和课外迁移训练材料;要精心挑选综合测试试卷;要收集和改编与高考命题思想相吻合的训练题,把全国和省市高考卷模拟卷作为训练材料,发挥这些材料的权威性;讲评前要做好三项工作: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具体讲评什么),找到讲评的突破口(具体怎样讲评),选编针对性强的反馈练习题。

第二,用好课堂45分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教学关键无疑就在课堂45分钟,这里我只重点谈一下要根据复习课的不同课型,特别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1.知识复习课。各种命题角度典型实例导入知识要点高考命题角度归纳典型例题训练评讲点拨解题思路和方法归纳迁移训练(包括高考试题未出现的命题角度试题)。

2.阅读鉴赏复习课。课前布置预复习(课上讲练的文章预先发下,要求学生阅读并完成文)上课第一环节指导整体把握文章(全文和各个局部写了什么,文章思路和结构,文章重点和特点)进入答题环节进行答题程序与方法指导(要求学生通读题目,把握每个命题指向;审清每个试题的题意,明确解答要求;锁定每个题目的研读区间,探究答案;分析解答要点,规范表述)课末小结环节归纳文章阅读程序和解答试题基本步骤布置课外训练作业。

3.综合试卷评讲课。每次考试后要认真进行质量分析,采取后续措施:认真采集数据进行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的质量分析,全面清楚地了解每个小题答题情况和每个学生薄弱环节,从而对一个阶段的复习作小结,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后续措施。

第三,还课堂于学生,实现师生真正互动,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

第3篇:高三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感谢各位同事支持我、帮助我,各级领导扶助我、指导我,让我继续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给了我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也庆幸我自己有着教书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着持续读书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本人奉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温良恭谨,与人为善。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行,常常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在课堂上坚持德育渗透,而且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在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年终被评为“师德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

信守“以学习者身份从业,以思想者姿态施教”的工作准则,在勤于学习、耕读不辍的过程中苦练内功,在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订阅专业杂志5种,全年购买业务书籍40余册,潜心研读;精心选购优秀的高三语文教辅资料15种,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评为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读书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在教学设计上博观约取,追求“用教参而不囿于教参”的个性化处理,总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精心选材备课,形成了“纵横拓展,浅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启智”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所教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可见、可感的良好发展,教学效果好。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内外同行上教研公开课和示范课,所授公开课得到醴陵二中、浏阳一中等同仁的好评。被市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选调,陪同教研员赴六中、一中等校参与高三教学调研并评课,并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对公开课作点评。

立足“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创造性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团结并指导本校5位青年语文骨干教师,主编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语文校本课程《悦读怡情拓智(第二册)》。该书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情感特质和文化底蕴,精心选文,由我确定全书的编排体例、章节设置、篇目选定,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某些章节的导读设计和具体篇目的赏读分析,历经一年半的反复删改、修订,终于在2010年底完成了这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章节、选文超过150篇、内容总计28万余字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该书在青年同学中大受欢迎,并得到县、市语文届知名同行、特级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荣任“核按钮”和“热点重点难点”两种知名教辅品牌的语文编审,参与编写两本高三语文复习用书《高考语文核按钮·201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用书·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论文《在课程资源自主开发过程中践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获长沙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一等奖。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长沙市it节课件专项评比二等奖。

11月,被推选赴清华大学参加“长沙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首期培训,获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12月,“长沙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清华班”的优秀代表,被推举在“昆明市—长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上,在雅礼中学主会场多功能厅,面向两市教育届领导、专家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教改理念鲜明,个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评。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开始了教学的整合反思,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用语的锤炼、课堂局部精彩向整体厚重提升几大方面寻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长沙教育学院评为“长沙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

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积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对张晓玲、周辉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常给予评点,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两位分别已担任备课组长、教研员,并有多项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

担任学校教研处主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科研兴校”。工作认真、务实,讲求科学,积极创新,负责了常规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师训工作、电教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双丰收。一年来,本人累计听课77节,在听评课过程中加强教研督导,与授课教师一起真诚探讨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在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统”到“分”,由“管”到“导”,注重粗线条地布置全校各学科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确,突破方向的指点到位,有利于各学科特色的自由释放。地理教研组被评为长沙市先进教研组。老师们你追我赶的教研氛围更深厚了,论文正式发表和参编正式出版物的教师达52人次。

课题研究方面,本人现担任《高中语文、化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学卫星远程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小学教师良好气质修养研究》三项“十一·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组长。各课题有序开展,进行了阶段性督查,相关论文成果不断提交。本人所撰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卫星远程教育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的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获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课题组论文评优一等奖。

第4篇:高三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动力 方法

谈到语文教学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感慨良多,首先,我们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语文老师谁也不敢说自己对所教的知识无所不知;其次,每一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生长环境、自身性格和兴趣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样的方法未必能够取得相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也得与时俱进,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适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得自己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法。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摸索,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现在拿来与诸位分享交流一下。

就语文学科而言,试题的考察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考察,因此语文教学不太适合用题海战术,鉴于前面提到的学生普遍感觉语文成绩提升慢,效果不明显,因此所用与其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

(一)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乌申斯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布鲁纳:“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极其重要,如果一个学生讨厌语文,即使为了考试勉强的死记硬背知识点做大量模拟题,表面的应付也不会提高他的成绩。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喜欢上语文,而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靠自己的知识储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学问,尤其是语文阅读题中涉及到的知识五花八门,虽然不深奥,但教师自己首先得有所了解,对其都能说出所以然,才能以自己的知识征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信任和敬仰。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一个"杂家",这并不是说要丢下本职工作去研究其他内容,而是平时要注意多读多看多了解。语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更新,试题内容越来越多样性,与时俱进。例如曾出现这样的试题:分析一段周杰伦的歌词,写出它的修辞特点。如果老师都不知道周杰伦是何许人也,也没有听过他的歌,那对此就会遇到尴尬,学生也会觉得老师很落伍,但是如果老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能够娓娓道来,并举一反三,不仅能丰富所讲知识,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二)结合语文教学,不失时机的给学生注如学习动力,例如:读歌词,写100字左右的点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面对这首歌词,都会心潮澎湃,在学习压力和老师以及家长的殷殷期盼中,一种青春的奋发激情油然而生,在写下那些感慨和青春宣言后,也会在这种激情的鼓舞下,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三)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由“跟着老师学”变为“自己主动学”。

在开始,学生都容易有依赖心理和应付心里,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留什么作业就做什么作业,作业做完了人物就完成了,缺乏自主学习的医院和兴趣,作为老师,不仅仅在课堂上把知识点教给学生,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主动学和被动的接受,那效果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所以我们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要求,例如很多学生迷恋电子小说,我们可以让其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欣赏小说的精彩情节,还要注意学习和摘录其中优美的文句和写作手法,定期组织美文鉴赏会和班里的同学一起讨论和分享。

(四)戒骄戒躁,善于总结方法。语文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抱着坚持不懈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一些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我们还要学会理解和灵活运用,面对考试,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总结规律,总结各类题型的出题特点,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列出重难点,在目标明确后力求逐个击破。

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这一点,搜集和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作文训练也是常抓不懈,但是,是否每次训练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是在做机械循环徒劳无功呢?所以我们要先把各类专题分门别类的理清楚,再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我制定了开展下列专题学习的训练:

1.“实词、虚词、成语的正确使用”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时常感到可气又可笑,那些词不达意,望文生义的现象频频出现,不禁感叹学生的词汇贫乏。再就是受现在不规范商业用语的影响严重,一些成语严重“畸形”:某消炎药的广告--快治人口(脍炙人口);某热水器的广告用词---随心所浴(随心所欲)等等,这种变形的用词举不胜举,虽然这些广告是利用人们熟悉的成语达到消费者记住商品的目的,但是很多青少年因此被误导,把错误的用词当成正确的来使用,一旦在头脑中先入为主,再要进行纠正就会比较困难,还会给他们造成困扰,经常会觉得很混乱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正确的用词,继而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出错,在这方面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加深记忆。

2.“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专题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一般都不太重视,经常有的学生作文“一逗到底”,逻辑关系混乱。这项训练可以和阅读理解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在阅读短文时,用心体验标点符号是如何使用的,

3.“病句辨析和修改”专题训练。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在做专门修改错字、病句训练时都完成得很好,但是一到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就完全忘记了,错字连篇,形形的病句层出不穷,究其根源,是“学”与“用”严重脱节,所以一定要训练他们学以致用。

4.“名人名句、诗词引用”专题训练,为丰富作文素材做储备。

第5篇:高三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的教学。即使是在备考的高三阶段。追求诗意教学和高考总复习并不相悖。综观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活,以安徽卷作文题为例,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08年《带着感动出发》、09年《弯道超越》、10年写《吴兴杂诗》引发的联想和思考、11年《时间在流逝》,无不关注考生主体精神的构建和发展,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滋养,让人感到无限的诗意和温情。这说明我们在高三必须摒弃枯燥和模板,关注纷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提升人生境界,让学生告别冷漠,活跃思维,恢复生气,才能真正地应对高考。

诗意的教学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如果把整个语文教学比作夜空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整个夜空中最耀眼最动人的星光,如果没有这些星光,夜空将是一片死寂,而星光的相互辉映则能照亮最黑暗的夜空。

为了高三语文教学充满诗意,我做了以下尝试:

1 吟咏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在高三如果光是孤立地把古诗鉴赏当作高考的一个专题是狭隘而无益的。古诗鉴赏教学是一个圆点,它辐射出去的应该是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人文现象、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和向往,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丰富和至美。除了背诵默写之外,笔者会利用早读课,和同学们一起吟诵古诗,比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等。很多同学兴致很高,往往笔者刚开始读第一句,他们就接着吟咏不已。尤其是《春江花月夜》,虽然高考大纲上没有把其列为必背篇目,但是反复的吟咏,同学们已经深深为之吸引,其音律美、形象美及春水般源源不断的语势,都使得同学们欲罢不能,不仅不再是学习的负担,反而成为繁重的学习中的一种享受。

有时笔者也会补充一些课外的诗作,和同学一起朗读。比如笔者选了《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葬花词》和《咏白海棠》(宝钗、黛玉),自然吟咏,没有刻意去背诵,但有些诗句已自然而然铭刻于脑海,如“质本洁来还洁去”、“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段香”、“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等都是自然成诵,不仅了解了古诗意象,还能走近名著,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 读童书,找童趣

许多童话书都表现出纯真的心灵,表达出关于生命与生活、爱与责任的真谛所在。笔者重点挑选三部童话书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第一本是《小王子》,那清新的文笔和单纯的世界、那慑人心魂的忧伤和对真爱的追寻,使同学们非常感动。第二本是《爷爷变成了幽灵》,不仅表现了祖孙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幸福快乐的时光,而且蕴含这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死如平静的道别。第三本是《窗边的小豆豆》,可爱、幼稚、思想奇怪和行为惹人发笑的小豆豆,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幸运地走进了巴学园,演绎了一连串的真善美的故事。这是书本身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在笔者朗读的时候,教室里弥散这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我们每个人感觉走得更近,然后一起和主人公同喜同悲,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童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本不觉得高三是在“炼狱”,连桌子上的强化训练和模拟卷也不再显得冰冷。

童书作家杨红樱也说:“现代孩子普遍的冷漠和老成导致了作文素材的缺失。现在写作的最大问题是无米下锅。对所有问题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自然就写出来了。但今天的孩子缺乏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注。”读点童书,不仅可以积累作文素材,还可以让在高考重压下的压抑的灵魂得到解放,抖擞精神,调整心态,积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写作文的时候也可避免无感可发、无话可说、内容空洞。

3 我手写我心

随时随地,把看、读、想的内容记一记。看到的与语文考试有关的精彩内容,可能是一句广告词,可能是一句宣传标语,也可能是一句流行歌词,都可以把它记下来。遇到的典型题例,特别是那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例,动笔把它们记下来,仔细揣摩、领会。有时偶然想到的问题,可能是思维的灵光一现,也记下来,说不定考试的时候能用上大排场。还可以分类别记一些写作素材,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类未来的关注,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等等。

第6篇:高三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之一:四面出击

现行《考纲》明确规定,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是目前高考语文的四大板块内容。尽管每个板块赋分不同,甚至分差悬殊,但任何一个板块都是备考复习的重点。鉴此,所谓“四面出击”,指的是根据四大板块的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针对每个板块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不偏不倚滴水不漏地部署备考复习。当然,依据复习目标和备考性质,“四面出击”当着重体现在第一轮系统复习阶段。还有,“四面出击”不等于通常意义的“面面俱到”,“出击”的重点不在“出”而在“击”,不但主动灵活,而且目标明确,追求实效。

“语言文字运用”之“面”,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占据的比重不算大,却十分关键。我们浙江卷共10个客观题(选择题),有一半出现在此板块。语音、字形、词语、语病和衔接等,看似都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难度不大,但历年高考结果表明,这些也绝非轻而易举之题、唾手可得之分。尤其是“词语运用”和“语病甄别”,可以十拿九稳自信满满的考生甚少,更多的则是望而生畏诚惶诚恐。至于“简答题(表述题)”部分,堪称高考命题的“试验田”,没有常态,充满“变数”,无论是“扩展”“压缩”,还是“选用”“仿用”“变换”,倘融合了“修辞”和语言运用的“六要素”,以“百变不穷”“千变万化”喻之并无丝毫夸张之意。备考复习理应依据考查要求,针对考生薄弱环节提高“出击”频率,力求夯实基础,稳定阵脚,提振信心。

“现代文阅读”之“面”,理论上一般不可能被忽视,而实际上则另当别论。这一板块的材料特点和能力要求,决定了“阅读”难度不大,而“解答”难度不小。近几年我省的“论述类文本”一直采用“客观题+主观题”的考查形式,能力层级定位在理解和分析(综合)。随着“文本细读”与“深度理解”等现代阅读理念的强势渗透和定向体现,多数考生越来越心无定数,胸无良策,颇感无奈。而“文学作品阅读”则难以挣脱“一看就懂,一答便错”的悖论,尤其对于“鉴赏”“探究”等考题,由于对象、要素、定位和方式的不确定,考生所掌握的“十八般武艺”也难以充分施展。即使“凑合”着完成了解答,也根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胜算可言。因而备考复习绝对不能畏难消极,理当以积极姿态,使用重拳“出击”,敲打此“面”,以求实效。

“古代诗文阅读”之“面”,目前涉及“文言文”“古诗词”“《论语》”和“默写”等四个题块,分值之高仅次于写作。我们知道,在考场上要完全“读懂”文言文根本不可能,只能运用“猜读”“跳读”等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因而重视“似懂非懂”的解读状态,不是放低要求,而是贴近实际。我省的文言文阅读规定了“赏析”的考查,但千万不可“神经过敏”:一是近年的试题多是“理解”,并非货真价实的“赏析”;二是即使把所有的复习时间和精力“空投”给“赏析”,也只能是白白浪费“资源”而已,不会如愿以偿的。至于“古诗词”的“鉴赏”考查,关键在于将“鉴赏”请下“神坛”,明白“鉴赏”无非就是“理解+分析”的随机组合和灵活变化。“《论语》”曾是我省的特色考题,但很快将成为“高考记忆”,不会再起波澜,按常规熟悉课文和把握“评析”足矣。“默写”是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意义最为深远的高考试题,“识记”是关键,为对抗“遗忘规律”,重在打好“组合拳”,既需要“过度”诵读,还得及时“温故”和正确书写。

“写作”之“面”,分值之高,在中国高考学科中乃当之无愧的“首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不用担心被小觑。可是“高处不胜寒”,理论上言之凿凿,非常重视写作,而真正付诸行动且不折不扣落实的便少之又少了。这绝不是语文教师和众多考生冥顽不化,而是“过于聪明”之故,因为“写作”属于语文学科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的“贫瘠之地”,大多也不愿与之“亲密接触”,纠缠不休。也许我省并不乐意接受“新材料作文”,但这种写作考查模式还是低调“登陆”在线了。各地学校和考生适应“新材料作文”的现状如何,不敢蠡测妄言。根据笔者初步了解,目前“新材料作文”的备考指导课堂,至少有一半存在问题和严重问题。部分高三语文教师甚至“不得其门而入”,多少给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感觉。足见“写作”之“面”尚待切实给力,既不能观望等待,更不能畏缩退却,应当全力“出击”,突破困境,走向“柳暗花明”。

关键词之二:刚柔相济

目前通行的高考语文试卷,均以“客观题+主观题”两大基本题型构成。客观题(选择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又采用智能阅卷,完全可以实现“零差错”的理想结果。只要考生的答案选择(填涂)正确,分数就不会丢失,我们习惯将选择题(客观题)称之为“刚性题”。与之相对的便是“主观题”,语文学科的主观题主要包括简答题(表述题)、翻译题、填空题(默写题)和写作题等。这些考题,出于学科性质和考查目标的考虑,“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凝固的,加之还无法进行智能阅卷,必须依靠人工操作,受到阅卷教师的素质、数量、考题设置、时间限定等多种因素制约,显得“柔有余而刚不足”,命题、解答、阅卷之间难以达成完美统一。

所谓“刚柔相济”,就是“刚性题”和“柔性题”两者兼顾,不可偏废。虽然语文学科的“刚性题”不多,约仅占总分值的20%。但唯其“刚性”,答案一旦生成,便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左右,显得很硬朗,只有“必然”没有“或然”,对所有考生都公平,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技能相对薄弱的考生,更需要避“柔”趋“刚”,在实现“四面出击”之后,可把“刚性题”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尽量在“刚性题”方面多下功夫,力求以“刚”补“柔”。

当然,语文学科并无纯“刚性”的考题,看似“刚”的形式(结果)往往依托于“柔”的内容(过程)。以文言文的“实词”为例,选择题的考查形式无疑是“刚性”的,A、B、C、D只有一项是符合题干要求,但“选择(解答)”的运思过程却未必那么“刚性”,不但需要回忆、再认有关实词(词语)的本义、引申义等,而且还需要仔细揣摩其“当下”的“语境义”,这就不仅仅是指向于某个实词,而是衍化、扩大成为“区间性”的阅读理解,包括故事情节、人物言行、场景态势、句子结构等许多要素的考虑和把握了,而这些“考虑和把握”则都是“柔性”的。由此不难推知,语文学科的“刚性题”更多的属于“形式”而非“内容”,即“外刚内柔”是也。

“刚柔相济”既是一种备考策略,更是踏实的复习行为。只“刚”无“柔”不行,只“柔”无“刚”也不行,笔者以为,立足于“柔”,瞄准于“刚”,以柔克刚,“软”“硬”兼施,方能高效优质,稳操胜券。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有不少“半柔半刚”的考查内容,如“名篇名句”的默写、“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以及若干填充式采分点,唯有“刚柔相济”才能获得理想的复习成效。传统考题“默写名篇名句”系“主观题中的客观题”,即以“柔性”形式考查“刚性”内容,答案是确定而唯一的;而“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结果(翻译)呈现貌似“面目全非”,其实仍是“刚性”大于“柔性”,虽然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不能要求考生呈现的答案(译文)完全相同,但其中重要信息(姓名、地点、官职等)和关键词语(实词、虚词)的翻译、句意的表达应该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便是“刚性”的体现。至于“压缩语段”之类的概括性考题,答案可以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有关要点是不能遗漏的,“刚性”也是很突出的。如去年我省的第6题,答案为“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其中“不承担”“推诿”“误事”就是三个要点,即“刚性”要求,遗漏任何一个都会被扣分。其他“半柔半刚”的考题亦类似,恕不展开。

关键词之三:多管齐下

若以“战争”比喻,高考不是“局部冲突”,而是“全方位战争”,仅凭局部的优势都不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因而需要以“四面出击”战略挺进为基本前提,然后再实施“多管齐下”的纵深穿插和精确打击,才可能真正打赢这场没有硝烟而又堡垒密布壕堑纵横的战争。

如果“四面出击”主要着眼于知识(考点)的层面,那么“多管齐下”则更多侧重于能力的维度。顾名思义,“多管齐下”指的是从不同能力维度着力提升考生的语文实力和应试技能。“多管”自然不止一“管”,而是包摄了从“识记”到“探究”6个能力层级,每个能力层级都“下”一番扎扎实实的真功夫,不疏忽,不马虎,不浮躁。根据笔者了解,语文备考常常会陷入这种“宿命”式“怪圈”――第一轮复习“据纲依本,条理井然”,第二轮复习“题海扑腾,手忙脚乱”,第三轮复习则“东敲西击,无所适从”。临近高考,备考目标不是清晰反而模糊,方寸全乱。

或许生发此现象的内在原因有很多,但笔者以为,根本缺失在于未能落实“多管齐下”之故。依照高考性质和复习惯例,语文学科从第二轮开始就应当把重点锁定在优化“能力”之上――高考从来都是针对“能力”的考查,《考纲》指定的6种能力才是备考复习的重中之重。而且,语文能力形成和提升的过程是“渐变”而非“突变”,无法一气呵成,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是其无法超越的客观规律。还有,跟许多能力一样,语文能力也是“用则进,不用则废”,假如缺乏时常而足够的操练、砥砺,予以熟练和强化,必然会出现退化和萎缩,根本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屡试不爽。无论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各种能力均需要想方设法进行不断加固和逐渐提升。以最容易被忽视的“识记”为例,尽管正面考查的高考试题不多,但“识记”是各种语文能力得以“萌芽”和“拔节”的土壤,解答任何语文高考试题都离不开“识记”。再看“理解”能力,《考纲》将其定义为“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这种阐释其实不够确切。“理解”是阅读的灵魂,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都是由“理解”延伸、深入和升格而形成的;没有“理解”,所谓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等无疑是痴人说梦,“理解”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整体语文实力。还有便是“表达应用”,简言之,就是借助语言文字、按照规定要求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即“目的性外化”,常见形式便是简答题和(文章)写作。“表达应用”属于综合性最强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学科的“标志性”能力,如今高考语文70%的赋分跟这种能力直接相关,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根据“多管齐下”的备考理念,除了“识记”“理解”和“表达应用”,也不能冷落“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这些语文能力层级相对较高,掌握和运用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常常成为备考复习的“瓶颈”。但由于高考设置了针对性考题,如“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鉴赏”和“《论语》评价”等,因而切不可消极无为或坐以待毙。笔者以为,备考复习必须理直气壮地为“分数”而拼搏,用当今的一句流行语表达便是“只要还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只要我们确实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定点发力,踏实操练,认真总结,不断改进,反复强化,即使收效不及预期,但必定能够有所起色和长进,绝不会劳而无功,将大大胜过那些偃旗息鼓、弃城溃逃的“不作为”。

关键词之四:重点突破

仅倡导“四面出击”“刚柔相济”和“多管齐下”等,有可能引起误解或落下话柄,以为备考复习就是不分轩轾,等量齐观,平铺直叙,均衡使力。其实不然。备考复习既需要重视“面”,也应当强调“点”。“面”是整体,“点”系局部,理当先“面”后“点”,“面”的铺开可以为“点”的突破创设条件。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面”与“点”的辩证关系,也是备考制胜的重要方略。

根据我省高考语文的试卷结构,“刚性”试题并非重点突破的对象。每年高考阅卷给笔者的深切感受是,谁赢得了“作文”谁就赢得了语文。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局外人(也包括一些不知情的语文同行)对高考作文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识,认为作文评分几乎没有多少区分度,写好写坏一个样,大家得分都差不多,拉不开档次。毋庸讳言,这种现象的确存在过,但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并不在评分操作,主要在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多年来作文一直被“不公正”对待,似乎不能有满分,每篇作文扣除相当比重的分数理所当然;二是作文评分标准定位完美化,要求过分拔高,致使绝大多数考生可望不可即;三是作文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短板”,学校和师生日常的重视、投入均不够,导致不少考生写作能力滞留在低层级徘徊不前,考场上只能拉扯拼凑,勉强成文,多是质量平平甚或平庸之作,鲜有佳作美文,高分实在也打不上去。

然而,作文的分量毕竟太重,毫无疑问是备考复习的“核心工程”,即使有怨言有困惑有难度,也必须积极尝试,认真探索,奋力突破。根据近年全国和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改革走向,写作备考无疑当以“新材料作文”为重点。如实而言,由于多种原因,我省关注“新材料作文”相对滞后,重视和准备明显不够,整体备考现状不容乐观。其实“新材料作文”早已不怎么“新”了,2006年就在全国卷“闪亮登场”,我省2009年首次新课程高考也尝试过此题型。笔者固执认为,写作备考应当围绕“新材料作文”展开,如果“新材料作文”没有问题,那么其他写作题型便可迎刃而解。“新材料作文”的考查要求表明,审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和写作提示,并把握三大要素――内容、含意和角度,即如何正确理解、分析和确定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怎样“选好”写作“角度”。既要指导考生全面了解“新材料作文”的8大特点,又要让考生切实把握“主题的层级性”“立意的发散性”“角度的价位性”等重点。具体指导可以以“三大要素”为基本定位――“内容”是材料的语表信息(浅层语义),“含意”是语里信息(深层意蕴),“角度”则是写作取向的确定。简言之,由“含意”切入可归纳“中心角度”,从“内容”考虑能提取“重要角度”,这些都“符合题意”的写作角度;在此基础上,考生再结合自身实际而确定其中之一就是“选好角度”。“新材料作文”的备考指导,只有紧扣“三大要素”,对感性材料作理性分析,将整体判断和具体解读妥善结合,才能弹无虚发,矢矢中的。否则,难免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然而令人担忧的现状则是,迄今为止,仍有不少同行未能策马扬鞭,与时俱进,还是在运用诸如“抓关键(词)句”“因果分析”等方法指导学生审题,且搁置其他不说,仅就学理层面而言,也是很不应该的。例如我省高考近两年“新材料作文”的试题材料,2012年的材料中设置了甲、乙、丙三位“网民的议论”,即“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人人坐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这些观点都是平起平坐的,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如何“抓”得“关键句”呢?再看去年的命题材料,三位中外作家的话语构成了“非连续文本”,彼此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又怎样“分析因果”呢?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抓关键(词)句”等并非“万能钥匙”,“新材料作文”审题,还得使用合适的“新钥匙”。

关键词之五:披沙沥金

没有资料的备考复习无异于纸上谈兵,笼中走马,运用各种资料(特别是仿真性练习题)巩固和熟练解题能力,是备考复习的必由之路,成功之道。复习实践屡屡表明,习题(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效率和质量。然而,题海茫茫,良莠不齐,究竟选用哪些资料供考生操练才能获得理想效果,“倒逼”着诸位指导教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粗取精。

复习资料犹如考生的“保健品”,只有挑选优质而合适的“保健品”,才能收到理想的保健效果。面对琳琅满目的“保健品”,不能来者不拒,兼收并蓄,应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于是乎,“精选资料”成为备考的“口头禅”之一。道理似乎大家都懂,但真正要把“精选”做到位似乎并不简单。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许多学校和教师缺乏自信和“定力”,盲目追求“品牌”效应,迷信于所谓的“名师名校”。其实,正如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精彩动人的章节也只有部分而已,绝大多数的试卷(习题),倘能出现几个质量较为上乘的试题已经很不错了。何况市场上有不少原本就是粗制滥造的产物,无论出自哪位名师、何所名校,都不值得追捧,自然更缺乏供考生操练之价值。极而言之,就是正规的高考试卷,由于多种原因,也并非字字玑珠、题题铮亮,有一些试题并不怎样,何况是那些未经认真“打磨”、试做反馈和精心修改的“模拟”“仿真”呢。“沥金”必须“披沙”,精挑细选没商量,笔者以为,要从泥沙夹杂的试卷中选取金子般的好题,通常得着眼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并注意以下若干要点。

1.规范。“规范”是试卷的“立身之本”,不守“规范”的试卷似难有优质可言。首先从“内容”的层面比对,判断其是否符合《考纲》规定和现行高考试卷的基本题型等。譬如,我省高考语文试卷的第3题(词语运用)既考查成语,也考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实词和虚词;“小阅读”选用的是“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诗词”等的选文是否经典、“陌生化”程度又怎样;第18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能力层级应该是“赏析”,而不是“理解和分析”;“《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至少有一个语段出自课内;“新材料作文”材料的具体性、丰富性和“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等如何;等等。其次从“形式”层面观照,除了整体结构(布局)外,可以着重考虑其“吻合性”和“技术性”两个维度。如“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跟“选好角度”“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等吻合程度怎样;有关文本的长度是否适宜,如“小阅读”“大阅读”和“文言文”的文本长度通常应分别控制在800~900字、1200~1500字和600~700字。当然,从“技术性”维度更容易“掂量”出试卷命题的“看家本领”,如选择题各选肢(特别是第8、9、18题)是否精当、整齐,文言文(包括古诗词)的注释是否得当(包括针对性、提示性和数量等)、能力是否重复考查,等等。

第7篇:高三语文学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考语文;思考;转变观念;教学民主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32-03

2012年高考后,人们又像往年一样对高考语文试题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作为一名高三语文老师,当然关注高考,但在此并不想对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发表什么评论,只想对试题所体现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向进行思考,反思我们高中语文总复习的课堂教学改革,使之更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更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及发展方向,更适合时展要求。

高考后,许多考生在谈对2012年语文试题的感受时说:“不难,就是别扭,做时没准,做完没底。”老师们则总结说“一看不难、一做不对、一改必错”。这让我想起了钱钟书《围城》中的一句话:“看学生作文就像洗脏衣服,过几天来一批,该哪儿脏还哪儿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想这和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贴近生活有关。因为2012年是河北省使用新课标卷的第二年,试题题型和去年保持一致,学生们经过一年的训练,题型稳定让他们感觉不难,再加上2012年试题从文本阅读到语言文字运用,所选语料没有生僻词语,都是常用字词、语句,涉及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病句也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题型大多也是学生经常练的,所以一看题目感觉不难。但是,由于考题选择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进行考察,陷阱比较多,模糊性强。如果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做生活的有心人,对身边发生的事件熟视无睹,对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求甚解,知识掌握欠精确,那么,对第13、14题这类的试题,就感到似曾相识,但又无从着手,再加上高考的环境特殊,使得不少考生受不良心理因素影响,出错几率就比较大。我认为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考的就是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素养,这正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最高要求。学生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适应高考,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这对高中语文总复习教学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利用好语文教材,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高中最后一年,以什么为抓手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复习效率?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直面现实,分析现状,找出症结

2012年高考后,曾听一位同事无限感慨地说:“高考这样考,叫我们语文老师怎么讲啊?越讲,学生越不会,唉,不会讲了!”这句话让我深思了好几天,我觉得一个“讲”字暴露出了我们语文教学存在的致命弊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以讲(教师讲解文本)代读(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记笔记)代读现象严重。在阅读教学中,即使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的老师,也只是在知识层面“诱导”学生与老师达成共识。既没有教给学生解读文本(从语言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也没有指导学生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课堂上老师用得最多的是嘴巴,学生用得最多的是耳朵,师生都很少用眼睛。老师们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只顾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倒”给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我“讲”完了就完成任务了,而很少关注学生掌握的情况,更舍不得把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觉得那样太浪费时间,不如自己给他们“讲讲”省劲。还有个别老师觉得学生活动,半天说不到点上,也没有足够的耐心给予指导,从而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扼杀在了萌芽中,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另外,学生要复习的科目多、任务重,加上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有些同学戏称“语文不学也会,越学越不会,”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学习效果立杆见影,急功近利的学生也就舍不得把宝贵时间应用到文本阅读上了,更不要说课外阅读了。这样学生语文能力差就不足为奇了。

这使我想起了1978年吕叔湘老先生的尖锐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94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时隔三十多年,虽有无数优秀语文老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语文教学的现状仍不能令人满意。而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个。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最终却很少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使得历届高考中现代文阅读失分最多,现代文阅读成了语文学习的“老大难”,老师平时讲的方法技巧,一到考试时就扔到了爪畦国,还是跟着感觉走,令师生都感到头疼。对此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不能不令每一个有责任、有担当语文教师的深思。

为什么那么多语文老师费力不讨好,劳而无功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作为普通老师,不便品评其他,只想就我们本身略作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教师缺乏理论学习,教学观念陈旧。老师们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整天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无暇及时进行理论充电,高屋建瓴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教法“散装零售”,机械重复,使学生难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教与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显然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为迁移而教的有效教学原则,不能实现能力迁移,提高不了语文学习能力。三是学习方式陈旧。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未能及时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自主、主动、合作、体验转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没有兴趣,仅为功利的目的,依靠意志品质强迫自己学习,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低下。

二、更新理念,实现“教育场”的转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素养,决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题海战术练出来的,仅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和课堂40多分钟的分析也是远远不够的。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同时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学习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势,明确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认识自己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终身学习的影响,以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为己任,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勇敢地向传统教育观念挑战,自觉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探索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的全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决非易事,因为作为老师,尤其是中老年老师,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和习惯风格,积习难移。尽管如此,时代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千方百计改变自己,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次,我们还要更新学生的观念。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都必须通过他们得以实现,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做以下几项工作:1.分析形势,提高认识。给学生们分析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语)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许多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共同选择。而作为学校教育,我们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牢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学会生存。否则,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而被历史淘汰,借此让学生们认识到改变学习方式对他们成长的重大意义。2.运用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名言:“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育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不复需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以激发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内驱力。3.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让学生理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符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要求,符合现代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好胜心和自我表现需要的心理特征。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学习成功者的范例,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启发、激励学生。以上措施,使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自主、主动、合作、体验转变,对自身成长的重大意义,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配合老师,实现“教育场”由“讲授场”向“学习场”的转变。

为了实现“教育场”的根本转变,营造良好高中语文的“学习场”,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先导后学,运用范例,使学生认识各类文体的一般特点,努力把握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会学语文,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才不至于无从着手。这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们以前所学过的所有文章,了解他们以前的知识体系,使我们的指导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以前所学过的各类文体一般知识,实现知识互动,能力迁移。同时组织学生及时归纳整理,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2.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特点,按照叶圣陶老先生“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的指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能说的,老师绝对不说,坚决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做,坚决让学生做”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则充分发挥其“疏导”作用,组织、指导、督促学生自行解决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决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督促者。

三、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心理学家测定:人在平静状态下脑中表象数目不足情感状态时的百分之十。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高中总复习时,不仅要注意利用各种渠道,从各个角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像悉心照顾婴儿一样,注意呵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多指点、多挖掘,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让任何一个思想火花熄灭。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合作、探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始终让学生处于情感状态下,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深信这种做法能够创造奇迹。经过前两年的有意训练,现在我的课堂上99%的同学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民主化。绝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有提高,养成了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探究习惯,基本上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由过去的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学习,实现了“教育场”的根本转变。

高中语文总复习知识容量大,练习量也大,有些老师认为就没法课改了,其实不然。高中语文总复习教学中容易形成审美疲劳,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我们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文言文知识竞赛、疑难杂症诊所、小小百家讲坛、作文论坛等来丰富课堂,注入活力;专题复习要以“先导后学、以学定教、链接高考”的基本模式,根据学情定教法,以“预习反馈——对群学——展示——质疑、解惑——小结——检测”为课堂的基本流程,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课堂才能高效。深信坚持课改,会有好的效果。

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在众多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张孝纯老先生的大语文思想,始终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坚信要想加厚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必须营造大语文课堂,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