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学恩格尔定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科学生;科学教育,综合素质;意义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全面进步最基本的因素,高科技产品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科学素养正在变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力。当今世界各国大学的讲台上,科学技术教育已经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未来教育也必然以科学教育为基础。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人才的培养改变单一型的智能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然而,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推行狭窄的专业教育,“文科学生永远搞不清理科学生在干什么,理科学生永远搞不清医学院在干什么。”为弥补这些缺陷,对理工科大学生适当加强一些人文课程的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人文高校大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漠不关心和科学素养的缺乏,却还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我们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放手创造、发现、传播科技新成果是极为不利的。
一、对文科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文理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那些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且知识面较为广泛,基础较为扎实,在广泛领域内具有较强适应性和较高水平,并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方面作出某种贡献的人。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第二,相当深厚的专门知识;第三,一般的“前沿”知识,即一般地了解所学学科和相邻学科的动态、趋势和重要的科学新成就、新问题;第四,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论知识;第五,一般文化知识,虽与所学专业无直接联系,但有利于扩大眼界,开拓思想,活跃头脑,提高文化素质的某些知识。
文理渗透,正是高等院校顺应现代科学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一项培养人才的措施。高等院校有必要适当打破有关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文理科学生有选择、有目的地学习对方学科知识,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才能培养出既精通技术、又了解社会、适应性强,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搞文理渗透并不需要文科学生亲自去做物理、化学的实验或繁琐的数学计算,但是,他至少要懂得这些实验和计算的前提、结论和意义。他应该能够做到如何把一个社会科学的问题化为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来讨论。英国物理学家斯诺在其著作《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1959年)中评论说:“一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著作一无所知的科学家一样糟糕。”这一论断对今天的高等教育来说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造力
科学素质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二是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和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民主和民主精神一起共同支撑着人文精神的全部基础。忽略了这一点,弘扬人文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今时代需要的科学素养强调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应当既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具有精深的科学素养。实施科学教育,培养和弘扬科学的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精神,培养科学的批判和辩证精神,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如果我们的文科大学生不熟悉自然科学理论,不能掌握一些必须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那么全面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
人文知识注重于形象思维的培养,而自然科学注重于抽象思维的培养。文理交融,打破了各种学科的壁垒,不仅有利于各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而且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相得益彰之妙。从学生的整个人生的发展来看,既有利于养成他们以科学精神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习惯,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以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来反思科学技术发展的批判意识。适当的科学教育为学生的文理贯通、开拓视野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有利于人文学科的综合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分界变得十分模糊,两者的融合也日益明显。两种科学的相互促进、相互利用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十分必要。
一方面,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早已广为人知的有:考古学中利用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和测定文物年代;无线电技术用于文化传播等。许多自然科学的概念也被社会科学所消化吸收、改造借用,一些文科化的概念也被理科化。以经济学为例:物理学中的“宏观”和“微观”被吸收后,产生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而经济学中的贫穷程度用恩格尔系数来描述,收入是否平等用基尼系数描述,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NP度量等等。一些从自然科学中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所揭示的系统演化规律,不仅在自然系统中适用,在社会科学中也同样适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人文科学上研究并且成果迭出的时代里,还死抱传统研究方法不放的人,和根本不会利用这些新方法的人,是不可能走在社会科学最前沿的。
另一方面,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改造,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看待自身的方式,也给社会科学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相对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不能孤立地认识一个事物,即离开了A,就不能认识B,从而产生了哲学上的相对性原理;高能物理则使人进一步认识到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唯有激发其内部矛盾。又如过去我们认为生命活动是超脱于一切物质规律的,不能用物理、化学规律来进行研究。但现代分子生物学表明:生命活动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化学作用的结果,这就改变了原来的结论。所有这些,正是自然辩证法中还原论、整体论的研究课题。
科学技术带来的研究课题并不止于哲学。今天的生物技术、器官移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已经带来了大量的有关伦理、道德、法律、社会等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去解决。不难想象,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人脑研究的深入……将会给社会科学带来多少研究课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要求研究者具备相应的知识。
4,有利于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博士于1989年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标准:(1)对科学技术术语和
概念达到基本的了解;(2)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3)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他的这个基本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的赞同。
任何人要想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接受一定的科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这种教育包括正规教育中系统的科学教育和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行的科普教育。而我国正规教育中普通的科学教育仅限于中小学;在大学的理工科学生也只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一些科技知识,科普教育更被认为是黄口小儿才需要的。可实际上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还比较低。前些年的水变油闹剧,天价“纳米水”、德润生天价大米等无一不是利用了某些人对科学的无知和崇拜。高校加强科学和科学课程教育,特别是加强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的科学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提高了的人文知识分子,尤其是记者、编辑、作家等,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限制、阻止伪科学对民众造成危害。
二、对文科大学生科学教育的实现途径
1,课程教学是实现科学教育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育人才最重要的阵地,也是我们实施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剑桥大学在培养本科生方面,就将经典的和近代的乃至现代的科学知识的研习作为基本要求之一。他们的文学士也照样学习在我国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所学的数、理、化、生物课程。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有一批高校陆续开展了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少数师范院校还进行了开设化学选修课的尝试。近年来,按大类招生,学习一两年后再分专业,这种模式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出现。北京大学率先于2001年实施的“元培计划”迈出了第一步,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2002年北大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2003年不分专业招生,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资深教授任教,300多门课程涵盖五大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领域。随后暨南大学也在文学院、医学院、华文学院等五个学院推行“大平台”招生。复旦大学从2005年起新生不分专业,共同学习,到三四年级才细分专业。以上的探索与实践不失为对我国文科大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的良好开端。
2,邀请专家讲学,开设专题讲座
科学素养教育的实施、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比较专业化的问题,需要有专门的以科学为职业的人员参与其中。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为教师与学生举行专题报告,可以在学校周边的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中聘请在科学技术专业或科普方面有专长的专家参与学校的科学素养教育,和校内的各专业的教师一起组合成专兼职的科学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定期为学生们开设专题讲座。国外各大学都经常性地开设各种讲座,邀请校内外有成就的科技专家讲学,这方面国内的名牌大学也做得比较到位。虽然有的院校因地理位置等原因,难以聘请到高水平的专家家学者前来讲学,但无疑值得朝这方面努力。
3,形成优良传统,搞好环境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