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

第1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完善,在农村中小学中的问题就更加严重,尤其是在贫困不发达的农村。即使有心理学毕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任职,也都是被安排教授其他的学科。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每400名学生就配备一名心理学教师。而在中国,根据国情要求每个学校安排至少一名心理教师,但这都无法实现。

1.1 农村中小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目前,城市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匮乏, 专兼职教师一般为1-2名,而农村中小学更是严重匮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是缺乏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大多数的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无法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1.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侧面放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包括教材建设及设施建设。在农村中小学中,该设备的匮乏程度严重。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甚至远远不足。这就无法满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

1.1.3 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

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过多的了解,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干什么的,更不要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它的作用了。这样就无法使人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就无法进行。

从以上三点看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不仅仅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连基本的问题都尚未解决。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1.2 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一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2.1 经济方面问题

经济是基础,各项事业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而乡镇农村经济普遍落后,尤其农村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还无法使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精神需求是以物质需求为前提的。

1.2.2教师名额。

在中小学一般都有一定的正规教师名额,数量有限。学校更倾向于将这些名额分配给上其他科目的教师,认为这些教师是学校不可或缺的,而心理教师则是占用了名额,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宁愿放弃心理健康教育而满足其他学科教师的要求。

1.2.3 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落后的思想就决定了无法有先进的行动,即使国家有要求,但是无法深入人心,行动力自然迟缓。在乡镇农村,人们的观念依然陈旧,无法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定学生的素质。学习好就已经是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了,而是否有心理问题都是以后的事。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在乡镇农村发展起来。

1.2.4 对心理的看法。

人们对心理的认识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了,很多人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但这种认识更多的来自电视和网络,很少有人真正的接触到它。电视和网络带来的认识又是片面的,无法使人们真正的看到心理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作用是渐渐积累才能显现出来,人们不能很直观的看到它的作用。这就使人们的真正认识大打折扣。也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得到发展。

这些原因的综合因素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得到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原因复杂多样。但这些主要因素占了主导地位,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致的结果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整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志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这是学校教育向上发展的标志。而农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得到提高,那么学校从整体上就无法提高。这就影响学校的发展。

其次,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些是直接相连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都是基础,基础打好,学习才有可能提高。但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严重问题,使得学生的整体身心素质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学习成绩也不如发达城市的学生。

最后,导致生源外流。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基本,没有学生,学校就不能开设。学校有希望有更多的好学生来到学校,尤其是中学,好学生代表学习基础好,发展更容易。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反之学生希望到好的学校去,给自己一个好的学习机会。继而由于农村的中小学本身发展不利,导致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还有学习非常优异的学生都寻求好的学校,那些好的学校接受好的学生,学校自然越办越好。反之本地学校,由于恶性循环,学校越办越差。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地方的发展少不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应该针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支持,包括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更加顺利。并且不用担心经济上所带来的困扰。所以相应的政府应该给与一定的支持,使学校面临的种种问题等到解决。

3.2 转变教育观念

这里的转变教育观念意味着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3.3 改革与完善教育评估的内容与办法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学校,还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师评定学生,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最主要的评定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直接导致过分重视智育,不重“心”育。因此,取消把升学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改革和完善目前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是普及和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3.4 加强师资建设

要想办好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我们有相应的政策来吸引心理教师。例如提高教师工资,保证在农村中小学教课的老师的生活质量。还应分配给心理老师一些硬性的教师名额。

3.5 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的要求,建设这里需要的基础设施。教材建设也是必要的,并且根据当地特点进行教材建设,而不是直接利用现有教材。还要有硬件设施的建设,让学生有相应的活动场所。

3.6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更是如此。现在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做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明显增多,但农村的研究还是匮乏。因此,今后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心里健康教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国兴. (2012)心理健康教育新论[J].河北人民出版社.

[2]赵红,李桂萍. (2004)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践的发展趋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03

[3]郭少华,叶媛秀,张梅龙.( 2007)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出路[J].安徽农业科学.13

[4]朱海霞,全. (2007)浅谈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1

[5]张东红. (2006)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十年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 9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n Country

Li Xiao Fei

(College of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第2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第3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有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数教师具有较完备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教师能以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较为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大多数教师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但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与教师应具有的心理健康特征相比较大差距。

(一)需要层次及对本职工作的情感不够理想

有些教师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乏职业自豪感,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职业,为此而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与学生接触中缺乏积极体验;工作中自我效能感较差,自信心不足,不成形成坚定的教师信念;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长远打算,得过且过。想着,把正自己的人生就是在送往迎来中单调的重复渡过,发,发不起,饿,饿不死。

(二)自我调控与自我意识能力不强

这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偏高和角色意识的欠缺上,即因各种认知偏差而造成的态度偏差。多数教师表示不愿意过多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处理学生事务,抱着完成我的课堂任务即行的态度,甚至少数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老师不想教这些学生;学生也不喜欢老师,从而不喜欢这些老师的课,甚至不上这些老师的课。

(三)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

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控制等等。遇事不顺,常会体罚学生,自暴自弃。如初一年级的李伟是个胆子很小,十分腼腆的小男孩,一天上英语课时,吴老师提问昨天讲过的问题,一连叫三个都没回答上来,吴老师心中的火直窜头顶,他又叫了李伟,仍然没有回答,吴老师怒目圆睁,用力的把书一摔,用手使劲的掐着李伟的脸蛋吼道:“你们一个个都是怎么听课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们都是白痴、笨蛋……”吓得李伟哭都不敢哭,直哆嗦。

(四)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

表现为与周围人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理解支持,密切配合,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经常出现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主观、偏狭、多疑、懦弱等不良性格。

此外,还有少数教师有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存在,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间接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本《皆大欢喜》中有这样几句台词:“全世界是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和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现代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更是多重而复杂的。他们既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人。他们所处的大环境(社会环境)、小环境(学校)以及他们的职业性质、素质条件等都在熔铸着教师这一特殊角色。21世纪又是一个机遇与竞争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种种问题,其表现如下:

(一)社会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迷惘、困惑。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竞争上岗,竞争择业,整个社会始终处在竞争中,无数的新问题、新情况像潮水般涌现在人们面前,使人目不暇接,也迫使人们作出新的思索,去重新进行新的价值选择,迫使人们去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不少人在心理上常常感到一种重负,一种压抑,渴望着能够尽快地加以自我调节,以适应如此眼花缭乱、变化万千的社会变革,在这种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有的人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对有些问题迷惘困惑,从而产生心理失衡、心理失调与不适应现象,轻者如烦恼、焦虑、怀疑,严重则可能产生某种心理变态疾病,出现异常行为。而且这种心理问题,目前已比过去任何时候,来得更严重,而且在未来,这些问题可能还会来得更严重。

(二)学校教育内部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压抑、紧张。

1.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较闭塞单纯。

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的人主要是未成年人,对社会变化不敏感,不关注,适应能力差。而且中小学教师群体基本上是一个同性群体,女多男少,性比例失调,男女教师接触少,对心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上接触社会机会少,较闭塞,接触范围狭窄,信息较少,交流较少,话题大多围绕细小,琐碎的生活小事。因此,有的教师觉得自己思想单纯,遇事处理简单化,好像与复杂的社会脱节,隔绝了。

2.违背教育目标,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有的学校为了创收,增加经济效益,任意增加教师工作量,使教师的劳动和心理负担加重。教师每天要备课,准备大量的学习材料,教具,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习进修活动,时间精力有限,许多教师说得最多的是“累”、“烦”。既要搞活动,又要保证安全,出了事故,责任全都由教师承担。甚至提出:死一片教师无关紧要,而死一个学生就会成为新闻焦点。从人格上否定了教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职业。

3.教育管理人员不深入实际,不公正的评价。

在管理方面,集中反应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在评定过程中,有的单位人为地设置各种条件,有所指向和侧重,主观随意,不够公正。少数管理人员武断地批评,指责教师,扣罚奖金、工资,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感到紧张、劳累、感到心力交瘁。而且过多的“评选”使教师之间攀比,人际关系紧张,心理不平衡。

(三)职业因素所引起的心理问题:倦怠、挫败感。

教师职业是一个助人的职业,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未成熟的青少年,多应激、多矛盾、多冲突,容易使人心力交瘁,形成一种职业倦怠,让人感到失败而精疲力竭。让教师不能成功地应付各种负面压力。教师的权威常受到挑战和蔑视,随着时日递增,教师的士气有可能慢慢耗损,甚至扭曲人格,降低成就感,产生挫败感。

(四)自身原因。

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一些不良行为模式及个人特征,对现实生活中人生的经验的错误的总结,以及教师对身份的认知等都会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除此以外,教师家庭及生理对教师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教师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教师也在扮演着夫、妻、儿女的角色,这些方面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情况,这些情况也可能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且,随着年岁的递增,有些老教师可能自我感觉精力不足,不如年轻人精力充沛,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

三、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健康心理的途径与方法

(一)把好招聘教师心理健康考核关,确保人才质量。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培养应作为学校人才培训的重要方面,要纳入在职教师培训轨道,要同教师的工作考核职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德育师资,心理咨询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对教师应聘者进行心理健康的考核选择是培养德育人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的思想,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考核选择做好思想舆论准备。第二,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测量与选择的研究。运用教师心理学、德育学、人才心理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活动与各种心理品质的相关度,按照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小学管理人才必备的心理品质要求,制定相应的心理测量标准,研制科学的心理测验工具,为教师的心理测量与选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第三,要建立对中小学德育人才、学校管理人才进行心理健康考核选拔的机制,形成不经心理测试不得上岗的制度。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将心理健康现状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指标,为人才选拔提供依据,为学校选拔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二)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

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知识结构,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转变现代教育评价观念,避免教师因不健康的竞争和评价不妥而造成的心理失衡。

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性前提和任务。我国基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教育要为个人谋成功的人生,更要为国家谋强盛的未来,为人类社会谋文明的明天。教育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站在一个普通教师或家长的角度看待教育现象的是是非非,而且要站在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角度去审视教育的价值。但在地处偏远的农村,在家长眼里,甚至大部分教师眼里,都把出成绩,上大学看成是教育的最终追求目标,他们对于一切教育现象利害得失的看法也以此为最高标准。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或班级的教学质量时,往往只强调升学率或优秀率的高低,这样就导致大部分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班里有几个学生能够升入重点学校或名列前茅,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少数有希望的学生身上,甚至畸形的发展学生,到处宣传吹虚,哄骗,争夺学生,以期获得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出现了“高徒出名师”等混乱情形。为此,我建议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开展关于考试制度改革的讨论、研究,让考试制度,现代教育的评价与教学观念的转变协调发展,让教师能够正确评价对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各个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不断的提升,不至于会成为教师手中获取“优秀”的令箭或工具。

(四)加强健康人格的塑造,维护心理健康。

“人格”在不同的学科,不同作者的笔下,具有不同的涵义。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人格是指个体行为倾向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要素,是一种具有动力一致性,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成部分。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韧性人格(即弹性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烦躁,脆弱是十分必要的。弹性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

1.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健康的人常常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

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情绪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情绪反应适度,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和升华。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格健康的人能够和社会保持良好的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去关心社会,了解、接触社会。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它表现为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

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上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第4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一、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防卫

教师这一职业,容易受到一些不容回避问题的困扰,例如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拖拉,学习不努力等,常容易造成心理上产生不良情绪,如果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地舒缓,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在我们的师德教育读本《警钟长鸣》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案例中的很多教师没有爱生之意、疼生之心,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是粗暴简单的处理学生不听话、不爱学习等问题,让人感觉有点心理变态。我觉得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老师容易把生活、工作中的不顺心发泄到最无辜的学生身上,在这方面,我觉得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机构帮助教师梳理情绪,倾吐心声,建立良好自信的心理。我建议在每个学校除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外,还应设立教师心理咨询点,让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定期进行讲座或活动,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处理相关事情的能力。

二、增强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引起教师心理不平衡的外部因素复杂多样,但并非每一个教师都因此而存在心理问题,关键在于教师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它是决定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的核心。

因此,我们要引导教师善待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和环境压力,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为取悦他人而过分自责或违心行事。我们可通过继续教育的正规教育方式,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心理保健与预防的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情绪的自我调适,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提高自己的角色转换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并善于从工作和生活中去体验成功。还要帮助教师懂得正视现实和适者生存的含义,学会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要求,在适应中求发展。建议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外出旅游观光、访问,使教师释放不良情绪,舒缓身心,增强见识,拓宽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三、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

学校的校园氛围主要受学校的三大核心人际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改进领导作风,实行科学管理,加强与教师的感情沟通,努力维护和发展教师的根本利益,致力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第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条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提高了业务能力,不断进取,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可通过选送教师去高一级学校进修学习来实现。第三、学校的政治业务学习、科组活动时间,可用来定期请有名的心理学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行有效的教师心理疏导,帮助教师悦纳自我,陶冶情操,从容对待挫折与失败,深刻领会教师工作的真正价值。再者,学校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经济待遇,在物质条件上,实实在在地满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改进现行的师范教育,提高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摇篮。一直以来我们的师范教育“宽入宽出”,只要文化课达到合格便可走上第一线成为教师。其实,这里面有不少人不适宜当教师。再者,由于教育系统内部存在“重文凭、轻能力”的现象,一些校长盲目攀比形成人才的“高消费”,放松了对引进的高学历教师的要求,加上日前推行的教育人才招聘机制中缺少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测评,让那些不适宜当教师的人“混”进了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师资,必须严格把守教师的“进口”关。一方面,师范教育要加强对准教师的全面素质能力培养,尤其是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理论。另一方面是尽快建立教师心理素质测评机制,精心挑选那些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再者,教育部门要把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定期为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培训,每五年进行一次教师资格综合审查,不合格的教师不能再担任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另安排其他工作或下岗待业。

五、开展教师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指导

第5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一、让每位老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农村学校要想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深入有效的开展,应该组织每位老师行动起来,团结协作,相互交流,使全体老师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交流互助中提升。例如,在语文课中,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品质的感悟,教育学生健康向上品格、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在数学课上,通过解答难题。渗透学生不怕挫折、知难而进的心理品质。在品德课上,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阳光快乐的心理品质。音乐、美术课上让学生懂得美、欣赏美、感受美的心理品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竞争的心理品质。这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机会增多,面积推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好的帮助学生找到矫正不健康心理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给学生一片蔚蓝的天空,使他们能够健康的融入现代生活,适应现代生活。

二、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渗透的心理咨询员

第6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寄宿制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远离父母,性心理健康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是非常容易造成学生性心理的混乱的。因此,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将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1.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针对学生的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教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从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心理需求、素质能力以及对性知识的了解等方面解决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青春前期指的是8~12岁,此时孩子们基本上都在小学。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发生了变化,性发育已经开始,到了12~13周岁达到顶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对青春期有关的知识所知甚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当身体出现变化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会惶恐不安。即便是和家长团聚的日子,可能家长对这方面的指点也较少。学生的无知将会造成思想压力过大,成绩大幅度下降等各种不利的因素。因此,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2.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六年级,青春前期的懵懂让异性之间开始互相吸引,有个别男女生可能出现一些“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能就是幼稚的早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寄宿制小学的教师要关注学生青春前期的性心理,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卫生保健,帮助学生缓解青春前期引起的思想压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青春萌动期的躁动。学生在青春前期之间的紧密联系有着更为重要的转变,对青春期的问题一般不会和父母去探讨,而是转向家庭以外的同龄人去寻求帮助。而同龄学生也并非都能向学生阐明这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正确的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关注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能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避免形成不良品德

1.教师要关注寄宿制学生青春前期性心理,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情况下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觉得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成长自然就很健康。但是一旦家长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或者采取粗暴的压制教育方式,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学校寄宿,远离父母,和父母交谈的时间较少,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清楚。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应试教育,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有些学生内心世界意志非常脆弱。教师要抽出相应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影视录像等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心理健康疏导可以让学生正确关注男女生之间的友谊甚至爱情,摆脱在青春前期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细心观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要把握班会课以及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要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者对学生的异常行为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纠正,让学生减少不良心理对他们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评价自己,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1.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

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一方面是来自于自我感知,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以及家长的认可。作为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还要多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自我意象。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抑恶扬善,点燃学生积极进取的火焰。教师要不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在宿舍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成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强化信心。学生只有具备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才能更好地度过青春前期。

2.有针对性地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随着年龄差距的不同,性心理状态也不一样。作为小学教师,要把握寄宿学生的青春前期的性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学生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身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教育。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生自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教师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小学学业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性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第7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为了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心理课堂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心理课堂的基本特征为:平等性、和谐性、互动性、开放性。

一、平等性

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平等性是心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根本特征。要使心育教学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师生平等、有效沟通是最可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过去,我们农村中小学很少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对学生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概视为品德不良,教师板起面孔,声色俱厉、居高临下,一味训斥,缺乏民主平等观念,不良品行的纠正收效甚微,时而出现反弹。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心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双方人格建立在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所传授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沃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否则,心理课堂会像过去召开班会批评学生,要求遵守纪律规章一样,很难收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在心理课教学中,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心灵共鸣,不能靠心理知识的馈赠,必须奉献真爱,用平等这个正当无过的方法来赢得学生至诚之心。正如孔子的学生颜渊喟叹的那样:“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高,约我以衣,欲罢不能。”

二、和谐性

“贵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它深刻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孔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无比和谐是取得教育成果的最佳调味剂。在农村中小学校,我们经常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信箱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我们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烦恼和心灵阴影,为学生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沐浴在幸福的阳光当中,学校特意创设“心灵之桥信箱”的心育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碰到的困难和障碍,通过书信形式,投递到信箱之中,使学生和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成长的状态,然后通过回信和“爱心政教”,师生互相秘密交心,和谐沟通,使教师成功地扮演了学生成长领路人的角色,为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架设了一条便捷的桥梁,教师也因此成了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辅导员”。

三、互动性

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成败,师生良性互动是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教师如果把心理课堂演变成类似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自编自演,唱独角戏,讲述心理学的概念原理,学生在台下洗耳恭听,在书本上勾勾画画,课后背诵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作业题,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到头来什么收获也没有。学生心灵深处的健康问题,如情绪障碍、学习焦虑、情感隔膜、交往困难、行为失犯等,得不到合理地消除和排除,心理课堂形同虚设,毫无实际意义。

为此,我们学校在构建心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把师生良性互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征凸显了出来。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互动,有效沟通,学生心中有话愿意说,开始尝试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排解。同时,教师要及时亮出同情之心、伸出热情之手,以无限的关爱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尊敬。例如,一位教师接触到这样一位八年级学生,由于父母出外打工,他成了“留守孩子”,老师发现,他一段时间内经常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学习无兴趣,很少和其他同学交往。经老师在心理课堂上谈心得知,他的父母出外时留下的钱花光了,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又不敢向别人去借,致使上述心理病因出现。这位教师给他开了这样的处方:要多与同学交往,倾听学习生活的烦恼,寻找同学和周围人们的帮助;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对纷繁热闹的世界和人们,还向他讲述了心理学家赫洛克关于交友的益处:(1)带来安全感,(2)度过了快乐的时光,(3)获得与人们的和睦相处的生活经验,(4)使其为人宽厚并发展理解能力,(5)提供了获得有关社会和技术知识的机会。还向他赠送了一句苏联谚语:“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生活没有阳光。”并借给了他生活急需的钱。从此这位学生变得和同学乐于交往,比以前活泼开朗多了,学习兴趣倍增。

第8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 教师队伍 农村中小学 教师素质

教师之于教育,教育之于国家,同志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他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改革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解决农村教育中的教师问题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关键,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解决农村教育中的教师问题,除了通过发展农村经济防止农村教师流失外,还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下面简要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对策,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身心素质不容乐观。

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认知与教龄之间存在极明显的差异,教龄越长的教师越趋向于认为自己身体不健康,相比较而言,认为自己身体状况最差的是拥有16~20年教龄的教师,认为自己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是拥有1~5年教龄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中小学教师咽炎、颈椎病等“职业病”逐渐增多,亚健康情况越来越严重,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目前工作压力较大,焦虑情绪较重,对工作充满消极悲观的情绪。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欠缺。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不乏专业素质优秀者,但是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满足于机械地传授知识,知识与技能的欠缺比较严重,突出表现为:1.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知识缺乏。有些教师漠视其重要性,仅凭经验教学;有些教师虽然学过,但不擅长运用;有些教师根本没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没有理论知识储备,就无从谈起实践运用。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使用方言进行教学,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往往不能用普通话教学;有些在语言使用上存在严重问题,上课语无伦次,语言重复唆,抓不住重难点,教学效率低下。3.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差。多半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会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例如,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

(三)职业道德差,工作态度散漫。

在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情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缺乏耐心,教育方法趋于简单化,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2.在面对教学问题时,他们对教学工作的身心投入不足,甚至有些家在学校附近的老师常常走校,以家为主,把农事放在首位,将教学工作摆在其次,把老师当做农业之外额外收入的途径或简单理解为谋生手段;由于农村缺乏娱乐,生活单调,缺乏监督等原因,某些教师整天参与打牌、打麻将等赌博活动,严重影响正常教学。3.在工作态度方面,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工作量大,工资报酬低,有些教师心理上感到不平衡,认为“我这里山高皇帝远,教好教坏一个样,上级管不到”,存在混日子的思想;新分配到偏僻农村的年轻教师多不适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任务繁重而单调乏味、没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他们思想波动很大,不安心教学,不愿费心钻研教学工作,只按照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有些则通过参加公员或研究生考试离开岗位。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待遇较低,工作环境差。

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清苦,体验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认识不到教育工作的价值。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思想压力大,工作中困难多,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焦虑情绪较重,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尚未克服,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为此苦闷焦虑,认为教师工作是烦恼多于愉快,更因为教学成绩与人际关系,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生成绩上不去、教育“差生”难、工作得不到承认和理解、领导不公正及人际关系复杂等而烦恼。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体检的范围不大、频率不高,甚至在生活条件差的地方,根本不把教师体检当一回事。

(二)教师培训方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做了大量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在于,当前培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农村教学实际;培训内容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教师不能自主选择;培训仍以课程为中心,采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法上仍以单一讲授为主,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另外,教师长期生活在偏远山区,很难接收到新观念、新事物,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于时代。

(三)学校管理与教师教育缺乏人性化管理措施。

学校管理与教师教育的简单化和缺少人性关怀,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频现问题,如教师评价制度,基本依靠奖惩和施加外部压力,忽视对教师劳动和人格的尊重,带给教师无尽的精神压力和负担;评价内容片面、简单,基本依据学生考试成绩等显性因素进行评价,忽视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施、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等隐性因素。很少设立公益性娱乐活动场所,以供教师集体休息、娱乐,不利于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比如,篮球、象棋、围棋等比赛。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措施

综合考虑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不足,以及农村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我认为应从教师身心健康、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这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偏低的现状。

(一)制定政策,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身心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学会自我身心调适,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环境和不断提升的教育要求”。“没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健康人格的学生的,这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每年一次的体检得不到保证,要切实保障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定期进行体检,为了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有效调节心理平衡,应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基本心理调适方法,以便他们能够运用相应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调适情绪。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职业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加之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相对较差,如许多偏远农村小学实行“包班制”,即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甚至几个班的所有课程教学,更进一步加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劳动强度,因此,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注,采取相应措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工作,切实保障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强,因此各级行政部门、各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或与人事制度结合,或与奖惩制度结合,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营造良好氛围,激励农村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自觉提高专业素质。例如,教师可在寒暑假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及掌握教育教学中的规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保障,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为教师多留时间和空间,让教师之间多沟通交流,传授教学经验,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使他们能够在以后教学中游刃有余,为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引导。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引导,使其积极投身到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热爱农村中小学生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好农村中小学生的前提。要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融入乡村环境和乡土文化中,充分理解农村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和渴求,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和农村文化建设行动,以自身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对农村中小学的热情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另外,工资收入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情感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其能否全身心投入到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普遍不高,使得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安心扎根农村、献身农村教育事业,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应想方设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增加他们的工资收入,提高他们的福利,消除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四、结语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价值在于: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形成教育信念;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享受事业成就的幸福与快乐;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教学相长;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和科学地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不仅需要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具有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需要具备献身农村教育的精神和事业心;要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中那些复杂的因素及关系,并且加强、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增强其实效性,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学习者,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谷言.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教育,2002(6).

[3]陈绍余.抓好村小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4).

第9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中的“期刊”数据库中抽取样本,经过对抽样论文的统计分析进行定量的描述和概括。具体抽样过程如下:第一,艺术是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美术、音乐、雕塑、舞蹈、戏剧、电影等。结合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将艺术教育统一划分为音乐、舞蹈、绘画(美术)以及其他艺术四种形式。如果检索中国知网中期刊数据库(2004—2015年)中输入篇名含“艺术教育”的文章共5624篇。其次,将农民工子女分为“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分别与音乐、舞蹈、绘画(美术)、其他艺术四个关键词用“篇名”和“并含”的关系进行检索。

二、结果分析

(一)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方面文章数量比较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关于流动儿童艺术教育的文章较少,只有5篇;关于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的文章较多,共有40篇。国内专家学者对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的关注多于流动儿童研究。

(二)文章内容方面比较

在检索到的文章中,关注农民工子女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共有34篇,美术方面的文章9篇,舞蹈方面的文章2篇,其他艺术方面综合的文章22篇。其中,音乐方面的文章有20篇探讨音乐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美术方面的文章有6篇提到美术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统计看出,检索到的文章中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艺术教育本身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对艺术教育本身关注并不是很多。课题组在做调研时发现,部分农村地区会开设美术、音乐课程,但是舞蹈等形式的艺术教育基本空白。这与知网中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相对应,基本反映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方面的开展情况。

三、农民工子女艺术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艺术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城市地区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已经全面展开,国家也出台了《国家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但是农民工子女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轻视音乐、美术等学科,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儿童心理以及艺术修养的培养。农民工子女中的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由于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负面的心理。众多研究表明,可以利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身心以及社交等方面能力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农村中小学开展艺术教育面临各方面问题,因此需要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合适的艺术教育形式,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我国流动儿童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来自新公民计划的一项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校中音乐、美术、体育和科学的每周课时数低于国家标准25%—55%,教学质量也远远低于城市公立学校水平。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软硬件不足

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专业教师(指由师范院校音乐、美术专业毕业,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师)比例较小。在实际调研发现,农村中小学学校基本没有学校配备专门的艺术教师,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我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资源也严重不足,在调研时发现,农村地区大多数中小学缺乏开展艺术教育的设备,开展音乐课程所需的乐器以及开展美术教育所需的画室、纸笔、颜料学校基本没有。如果让学生自己购买,对农村家长来说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还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旧设备,但由于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设备损毁现象较为严重,也没有维修基金,造成设备无法使用。

四、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艺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儿童艺术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第五部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中明确提出,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国家鼓励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到农村任教,但是这些政策短期时间内不能改变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缺乏教师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一方面,把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具有艺术基础或者艺术爱好的教师送出去进行短期培训,解决部分农村艺术教育教师不足的问题。对于“流动儿童”的艺术教育,可以让一部分有艺术特长的大学生或者其他艺术工作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展短期教学工作。无论是农村中小学还是“流动儿童”较多的打工子弟小学,国家都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为这些孩子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此外,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农村地区大多会有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和民间艺人。农村中小学应因地制宜,挖掘地域特色资源以及民间艺术,把这些民间艺人请到课堂,加强教师和学生对本地域特色艺术的认识。通过艺术课堂以及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得到艺术的熏陶。

(二)更加注重运用艺术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大多喜欢独来独往,对于学校的活动不是很热衷。22.5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在与父母的联系上,只有38.71%的学生一周能和自己的父母联系一次,一半以上的学生和父母联系很少。艺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引导这些学生参与其中。音乐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的注意力,法国钢琴家埃米尔•绍厄尔曾说:“音乐学习也许比其他学习更能发展学生的思想集中能力。”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都有利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艺术教育对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心理影响方面的研究,真正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