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艺术的种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艺术作为一个对社会文化活动的总的概念,在其发展传承的过程中衍生出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其艺术形式,文化活动的种类也是数量极多的。下面主要介绍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中的几个规模较大,最为常见的音乐种类。
(一)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发展时间较长,发展水平也较高的一个艺术种类。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民间艺术,从最原始的单纯演唱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将歌、舞、乐三者交融结合在一起的一门艺术,如今已经成为一门规模较大,形式花样繁多的独立艺术种类。其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而其发展的水平是上升的。
(二)传统音乐流派。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中的传统音乐流派是真正流程下来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是最为全面的,传统音乐流派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音乐文化的浓缩精华,它真正体现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音乐文化发展的进程,吸收了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社会,人文环境的思想与文化,将音乐的发展与社会进程结合到了一处。传统音乐流派注重的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而且其音乐风格也是受传统音乐文化的一脉相承。
(三)现代音乐流派。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在近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现代音乐的兴起,现代音乐流派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统的民族音乐在近代社会中受到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又有外国的音乐文化传入中国的境内,受到多方面原因的综合影响,现代音乐流派兴起。开创了传统音乐艺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创新。
(四)其他音乐艺术种类。除去以上的几个民族音乐艺术中的主要种类外,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还包含有其他众多的类型与内容,如民族乐器演奏,民族风格舞曲艺术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而且其发展的历程是时间久远的。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既是社会历史进程的时代产物,也是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物,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文化进程的缩影。
二、民族音乐艺术发展面临的现状
(一)民族音乐艺术面临失传危机,无人继承。我国当下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就是后继无人的问题,因为民族音乐的传统性,与当代的潮流文化背景并不是十分相配,因此许多现代化思想的青年对于民族艺术的态度就是漠不关心,甚至厌恶拒绝,更别说去学习以至于传承了,这就导致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无人继承的现状。
(二)民族音乐艺术与现代的音乐文化不相适应,得不到重视。因为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久远性,其内容绝大多是前人流传下来的,历史较为久远的传统文艺,因而其与当下发达的、先进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不是十分配套,因而也就得不到追求主流,轻视传统的现代人的重视。
三、如何促进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
(一)提升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宣传力度,加大现代人的重视程度。针对传统民族音乐文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我们应该加强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其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杂技艺术暴露了许多问题。如杂技的技术和形式很难突破,节目缺乏新的特色,过于注重技巧的难度和包装,导致表演上舍本逐末,节目单一。
二、我国杂技艺术创新的方向
(一)观念的创新。杂技工作者的艺术观念要有所创新,对于传统杂技艺术的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近几年来,许多杂技团的生存与发展均离不开创新杂技,杂技艺术家也纷纷通过自身的探索,不断利用新的素材与传统杂技的融合进行节目的创新,杂技艺术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杂技演员一方面表达了杂技艺术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也彰显了自身的观念。
(二)道具的创新。道具作为表达杂技技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杂技表演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合格的杂技演员能够通过外物寄予自己的感情,利用道具实现与自身的有机融合,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好的道具更有利于体现表演者的技巧和编创者的能力。例如,在《揽梦擎天——摇摆高拐》杂技节目中,创新道具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质量,将两根高拐串立起来,使它们可以摆动,让表演者在不同的角度或者高度上进行杂技表演。这个高拐道具其实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高拐摆而不散其实依赖于机关的设置,才能让杂技节目表演者在高空中稳稳地表演。由此可知,要想真正实现杂技艺术的创新,道具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三)表演形式的创新。我国杂技艺术表演形式多样,一般情况下人们观赏到的杂技表演基本上均是几种不同种类表演形式的结合。现如今的杂技艺术将传统表演形式与情节、角色的创新相结合,使塑造的角色更加形象生动,同时通过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密切融合,赋予了杂技艺术表演在感官、情感上的双重影响力。
三、我国杂技艺术的创新路径
(一)继承与创新。传统杂技与现代杂技相比,其基本的审美指向较偏向于给观众展示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技巧,而现代杂技不仅具有传统杂技的基本审美,还通过对其他艺术精华的吸收不断对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冲击力予以强化。现代杂技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领悟进行情感的真实抒发及表达,表演形式上也进行了诸多创新,逐渐打破了传统杂技固有的创作模式。
杂技艺术的创新,关键就在于传承传统杂技艺术的过程中,在机制上进行自我更新。与此同时,不仅要对传统艺术有深刻的了解,还要有敏锐的直觉,以满足艺术发展的时代要求,找到现代和传统要求的共同点,实现艺术方向的突破。
杂技艺术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应当高度重视创作工作,这便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与精华,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实现机制的自我更新,使世界范围内的人们从杂技艺术的角度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通过这种方式,我国杂技才可以牢固掌握创作的方向,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始终保持自身的个性特征,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
(二)提高与创新。实际上,只有杂技演员深化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客观规律,同时需要审美主体对杂技艺术产生推动力,才能促进杂技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成功的杂技表演,依赖于演员对观众神经的触动,并打动其情感,使观众通过自身的经验与阅历,通过自身的联想促进情感的发挥,让人们从心灵上感悟生命。由此,杂技创新既要体现当地的民族文化特征,还要促进精神内质的提高。要改变传统杂技艺术的固有模式和节目缺乏多样性的现状,就应该进行创新,使杂技表演整体框架得到改变,充分借鉴和参考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实现道具的创新,重视艺术包装,使杂技表演具有由内而外的美感,使更多的人从视觉上感受杂技的魅力,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文化。
(三)市场与创新。杂技艺术的市场创新,可以说是时展和生存的需要。所以,杂技艺术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在现代社会中大力彰显民族特色,坚持杂技的艺术性,推出具有观赏性及娱乐性的节目,从根本上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另外,还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营销队伍,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推销具有时代精神和满足大众需求的相关艺术作品,促进节目竞争力的提高,推动市场范围的拓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杂技艺术的创新,务必要立足于传统,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且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高超新颖的技巧让人们领悟艺术境界与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郑鑫.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我国杂技艺术的创新趋势.神州(下旬刊),2013,(5):204.
[关键词] 艺术门类 相互促进 发展
艺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它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有些消失了,有些保存并不断发展,还产生了新的艺术种类。各种艺术的发生发展,同一定的社会需求相适应。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需求不断增加,促使艺术日益向多样化发展。目前,艺术种类大体上有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文学、曲艺、摄影、杂技等。每一种又有很多样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很多,比如绘画、雕塑、设计等;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通过视觉刺激产生的一种美感,他是静态的。不同于音乐,舞蹈等艺术。在绘画中我们知道有油画、国画、版画等。这些种类是由于所运用的材料不同而不同,在视觉上的感受不同。绘画同雕塑、设计这些二三维美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它们构图上都要符合美的造型规律,精神上都要积极向上。彼此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种学习是小范围的,它们是近亲,相互促进和发展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不像绘画那么直接的描绘生活现象,它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通过表达感情来引起人们对生活情景的联想,音乐是动态的,是流动的艺术。各种音乐门类很多,但它们都要通过那有限的音符,用不同的节奏、节拍进行组合,来产生美的旋律。但是,同一支曲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怎么区别,音乐就是音乐,它主要靠旋律来打动人,靠耳朵来欣赏。同美术相比音乐能很快进入意境,能更快的打动人。如果把音乐同美术结合,也就是给音乐配上画面效果会更好,比如现在的电视音乐就是一个例子,画面很美,在音乐的烘托下,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想每一门艺术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们由于差异而相互区别。同时各种艺术又都有共同点,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在相互联系中发展。我们要研究各种艺术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以便掌握它们的规律。更好地发展艺术。
各种艺术之间的联系,和艺术特点一样,在它产生的时候就有,而且在发展中不断加强。比如,音乐和舞蹈,在一开始就是相伴而生,直到现在。音乐可以编成舞蹈,舞蹈可以促进音乐,俗话说“载歌载舞”就说明了舞蹈和音乐的紧密关系。音乐和舞蹈都有节奏,都表达情感,这使得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大家知道,我国的传统绘画讲究“诗”与“画”的结合,诗画相结合,既可以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的抒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也可以使诗意与画境相结合,丰富诗的意境。两者形式各不相同,但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都要创造意境。
还有,美术与其他艺术存在联系,比如,美术与舞蹈有联系。因为,舞蹈虽动,但在动态中有静态的造型美,人物的造型,服装道具的设计,整体构图,都与造型艺术相联系。美术还与音乐有着联系,它们的感官虽然不同,一个是视觉艺术,另一个是听觉艺术,表面看没有联系,但是这两种艺术家都知道,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想通之处,所以画家在绘画时常要配点音乐,以激发灵感;音乐家有时以绘画作品为题材进行创作。
戏剧、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很多的艺术门类在里面,它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不同的艺术之间是通过什么相互联系的呢?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吸取,这就是以吸取其他艺术的长处,丰富和发展自己。比如有些动画片,就是吸取绘画的某些表现技法。再比如,中国画很多技法来源于中国书法。各艺术门类彼此吸取对方的长处,使自己不断的丰富发展。再有就是结合,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比如,音乐和艺术相结合产生歌剧,舞蹈和戏剧结合产生舞剧。电影、电视、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它们更广泛地与各种艺术发生密切的联系,并在其相互联系作用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电影、电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取了戏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特长,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了一门新的艺术,电影电视不仅综合了各种艺术成份,同时也综合了摄影等许多科技手段,是艺术和科技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艺术,但不是戏剧的分支,也不是文学的从属,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的一门新艺术。电影电视用自己特有的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和揭示主题,把各种艺术手段和科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异常的灵活性。
电影电视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自由迅速地变换各种画面(镜头),使银幕上时而大雪纷飞,时而烈日炎炎,时而海浪滔滔,时而戈壁绿洲和沙漠。电影电视可以自由的回忆、想象、倒叙,可以细致入微地表现大自然和人物的各种感情,其特写镜头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使形象更突出,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快速摄影或延时摄影,造成一种特殊效果,还可以忠实记录历史事件等,这都是其他艺术无法达到和比拟的。
我们研究艺术的区别和联系是为了熟悉和掌握各种艺术的特点,以便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促进艺术的发展。在吸取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的特点,不能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丢掉自己,那样是很危险的,没有自己特点的艺术是不会长久的。吸取那些可以促进自己发展的;与自身特点相近的东西,而不是盲目的吸收。不管是探讨各种艺术之间的区别,还是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目的都是为了熟悉和掌握各种艺术的特点,以便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促进各种艺术的发展。但是必须清楚,各种艺术之间的“取长补短”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任意的。这是因为艺术种类的所长和所短实际上就是这个艺术种类的特点表现,如音乐长于抒发感情而短于叙事状物。绘画长于象形赋彩,短于叙述故事、表现声音;文学长于叙事、抒情、议论和想象,但在呈现画面方面不如绘画,在表现声音方面不如音乐。这些都是由它们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如果去掉它们的所长所短,它们本身就不存在了。在创作中,如果不按照自己艺术种类的特点盲目去吸取别种艺术之所长,来弥补自己之所短,就必然招致失败。
各种艺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而各有各的特长和局限。同时,各种艺术又有相通之处,彼此又有种种联系,可以相互吸收。所以,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取长补短。关键是艺术家要掌握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多种艺术综合为一体。这是一种有机的联系和吸取,而要发展成为一门新的艺术,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并不是机械的相加。如戏剧和电影都综合了多种艺术成分,所以称为综合艺术。年轻的电影艺术在发展的最初曾和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的电影主要是从戏剧中借用的艺术手法,后来又借用文学方面的表现手法。因此,至今电影仍然和戏剧、文学、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吸收的关键是艺术家要掌握本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关系
所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在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的今天,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种类,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潮。科技与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基本保障,追求新奇和多变的社会思潮,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精神支持。诚然,数字媒体艺术也有其独特的艺术属性。有学者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必须了解它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艺术本身就具有多重属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体现不同的功能并满足不同的需求。
与数字媒体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平面设计,则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与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信息的视觉表现。不难发现,数字媒体艺术是应设计而生的,是为培养设计人才服务的,平面设计当然也包含其中。稍有不同的是,平面设计更注重“视觉”所传达出的信息,而数字媒体艺术更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但无论如何,这两门都属于艺术设计的延展学科。
综合以上的说法,数字媒体艺术和平面设计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我们不妨简要剖析一下。
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媒体,尤其是当下。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史就是媒体不断进化的历史,媒体进化的同时又促成了人们观念、语言形式和视觉表现的改变。平面设计是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美术知识和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内容,这与数字媒体艺术所包含的美术修养和艺术风格不谋而合,在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从而培育出从事平面设计、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两者之间联系甚密。
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又与平面设计交叉融合、互相渗透。数字媒体是从视觉传达设计即平面设计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平面设计,也发展和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同时也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特征。虽然互联网一开始不是为艺术创作而发明的技术,但它会逐渐演变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现代媒体与艺术的结合体,它所呈现出的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征推动了平面设计的新发展。
(一)互动性
互动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独具的艺术特征,它表现为人的参与。如今的数字媒体艺术不再像传统艺术那样高高在上,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让观众真正参与、享受、体会艺术,它无疑拉近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数字媒体也是技术家,把以往的一切艺术形式包括绘画、文学、设计等都纳入其中,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式得以体现。笔者认为,它所带来的互动性能够产生的原因还在于全方位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总之,互动性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打破了多年的传统设计模式,是人性化的最佳体现。
(二)虚拟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平面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的艺术品的设计方式,即不需要笔和纸等实体工具。我们都知道,传统设计会受到诸如素材单一、缺乏视觉感染力等限制,但是在数字媒体面前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设计,走近艺术,使设计者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去设计,这正是其艺术特征的表现。
(三)综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的感官多重性。数字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电影、视频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统一的数字语言,艺术家可以随意选择两种以上艺术形式进行处理,使艺术设计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还可以享受听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带来的丰富世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就带有了综合性的特点。
(四)娱乐性和商业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人参与性质决定它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的特征。从传统艺术种类到电影、电视、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种类,艺术从少数化走向平民化。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设计,像报纸杂志、网络上面的美图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也说明了美和艺术存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平民化特征更为明显,这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所具备的人人参与、不分贵贱的民主文化艺术特征。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平面设计从诞生至今,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先导的双重属性始终没有变味。不论是设计潮流的变化还是应用技术的革新,乃至社会思潮的涌现,我们总能够从平面设计的过程中看到数字媒体的影子,它的出现也让平面设计焕然一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必将为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文化长廊中增添新的色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翟坤.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7).
[2]付海菊.设计学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建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3]王正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33).
关键词:会展模式;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
会展模式的开发适应了当前的社会发展,能够有效地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民间传统艺术的种类和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通过举办相应的文化会展,可以使现代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传统艺术,从而起到对其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一、会展的意义
所谓的会展,就是会议、展览和节事等活动的简称,这样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通常情况下是由多个人在特定的空间、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中的物质进行文化交流和讨论。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会展成功举办后,各种大型会展接踵而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二、民间传统艺术的概述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标志,在这些文化中,民间传统艺术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民间传统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一部分,从民间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传统艺术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民间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样的民间传统艺术包括许多内容:剪纸、编织、绣花、雕刻和泥塑等。这些艺术的产生与我国人民的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的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所慢慢创造出来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我国历史中的一项民族瑰宝。但是目前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缺乏认知,另外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人们为了衣食住行,选择了高薪的职业,这些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较少,在时代的发展中,就会慢慢地没落。因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一般是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的形式来进行的,在以上原因的冲击下,民间传统艺术逐渐没落。同时,因为政府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缺少保护措施,所以在目前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上来看,其结果令人堪忧。
三、会展模式在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民间艺术的产生来自于生活,具有浓厚的功利性,在如今的社会中,民间传统艺术逐渐丧失了其功利性,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传统艺术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是,民间传统艺术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瑰宝,在如今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人们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措施一般分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文字记录、摄影和录像等方式进行保护,而后者主要通过各种会展、旅游和表演等方式来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在这两种方式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动态保护是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而在动态保护中,会展模式在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展模式可以使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以此来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目前在民间艺术的传播当中,主要缺少的是传播的途径或者平台,而民间艺术展会就可以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播提供这样的途径和平台,通过民间艺术展会,可以对各种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介绍,或者是进行相应的民间艺术表演,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到文化上的调节和情感上的补偿,从而加深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的认知,促进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和保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其次,通过举办相应的民间艺术展会,可以使民间艺术的供求明确地表现出来,通过对其具体的调查分析,可以把人们的消费需求反映到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环节,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这样可以提高民间传统艺术的功利性,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传统艺术发展和传播;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对民间艺术的形式和主体进行适当的改变,达到对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四、结语
民间传统艺术是我国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文化艺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将民间传统艺术同会展模式相结合,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中波.论民间艺术的会展开发[A].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101-108.
中国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逐渐城市化的变革,让古老的民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包括剪纸艺术在内的、在漫长的岁月中自发传承的古老艺术,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同时,中国的剪纸艺术也在时代的发展中暴露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剪纸在工艺上很普通,只是一般材质的纸张等,这些原始的基础材质,不能很好的保存和收藏。所以很难去传承。其次,传统剪纸的纸质材料决定了剪纸的非环保性,由于工艺的简单,很多剪纸在使用之后,容易受到破坏,很难可持续的使用从而造成了大量纸张的浪费。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推动着剪纸艺术技术性的变革。为了更好的将剪纸艺术传承发展,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同时探究剪纸艺术创新性发展。
二、传统剪纸艺术与磁性剪纸艺术的区别
1.传统剪纸艺术
传统剪纸,它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传统的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树叶、树皮、金箔、银箔、纸张、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2.磁性剪纸艺术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剪纸艺术,磁性剪纸不仅继承了传统剪纸艺术的所有民间文化和剪纸造型,更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创新,融入科技的力量,这一符合社会发展的磁性剪纸艺术的优势为:用途广泛,操作简单,收藏、携带便利;磁性剪纸的种类繁多:包括肖像磁性剪纸、DIY磁性剪纸、挂笺磁性剪纸等;磁性剪纸可以作为艺术品收藏,也可作为礼品相赠;磁性剪纸节能环保;磁性剪纸可以持续使用;磁性剪纸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三、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磁性剪纸艺术的圆融
1.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磁性剪纸艺术发展的渊源
(1)新经济时代背景的研究
新经济时代是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的全面融合,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新经济时代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
2.中国磁性剪纸艺术与多领域、多学科艺术的圆融
(1)中国磁性剪纸艺术如何体现“圆”的生命力
①艺术升华的“圆”满。中国的磁性剪纸艺术是传统艺术的结晶与升华,将传统剪纸的背部加入磁性材料,使得剪纸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磁性剪纸是将剪纸艺术的生命力充分的突出和展现,最终实现圆满的传承,磁性剪纸艺术延续着传统剪纸艺术的生命活力。
②造型图案的“圆”通。中国的磁性剪纸艺术不仅延续着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磁性剪纸艺术与传统剪纸艺术在造型图案上的圆通。剪纸的造型图案作为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既可作为装饰语言表现世间一切看得见的事物,又可以是“看不见的世界”在艺术家心灵中的“具象”。而磁性剪纸将传统剪纸的优势一一的传承下来,不仅如此,结合磁性剪纸艺术的磁性材质,艺术家们还在传统剪纸艺术基础之上自己的悟性、灵感,捕捉到美新形式美的本源赋予磁性剪纸一种一的形式美,最终展现出造型图案的“圆通”
③走向世界的“圆”融。剪纸艺术的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性,剪纸艺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在装饰艺术、丝绸图案设计方面互相影响,剪纸艺术的精湛技艺使得中国的传统工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加入了高技术含量的磁性剪纸也是对中国剪纸艺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呢,同时也将中国的剪纸工艺融入世界的文化艺术中。磁性剪纸艺术最终走向世界的潮流中,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圆融。
(2)中国磁性剪纸艺术与多领域、多学科艺术的“融汇”与“贯通”
①“形”之和——体现理性的和谐。准确的表达磁性剪纸的图形语言是磁性剪纸艺术中体现和谐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展现民族特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对于“形”的把握,是磁性剪纸艺术中最为中要的基础因素。
②“色”之和——体现感性的和谐。剪纸的色彩均为红色,中国民俗以红色为一切吉喜庆典的象征,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式有了色彩的和谐,对于人们心里因素的影响才能达到正真的情感和谐
③“意”之和——理性与感性的共同和谐。磁性剪纸艺术在通过理性的的“形”和感性的“意”共同和谐表达准确的视觉元素的基础上,才能有“意”的传神,最终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只有在充分理解传统元素符号的“意"。
四、总述
关键词:漆器;传统;现代;器;价值;发展
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开始产生停滞的现象。这是由他们自身的限制性所决定:传统认知使得固守自身,逐渐与现代化科技、生产、审美产生差距以致脱轨,这就是所谓,存在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被建构和重新建构,因而并不存在一种经世不变的固化的传统的理论。传统假如失去了这种动态性质,就会沦落为遗迹或遗物。这个理论的真实性也揭示了中国大部分传统工艺的沦丧规律,而这种停滞的存在,无疑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个威胁。
1.漆器艺术
1.1?漆器的艺术性
取汁自天然漆树,加工后涂于器物上,其物称之为漆器。
漆器最早发现于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发现一只距今7000年前的木碗,上涂朱漆。以漆器的工艺发展过程来看,商周时期的漆器已镶嵌金、银、玉石;战国时期漆器更是种类繁多,酒器、食器、武器、乐器,色彩绚丽,造型精巧;西汉时期,漆器的制作更加精美,仅西汉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就出土了五百余件精品漆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青瓷的价廉物美,逐渐取代漆器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地位,漆器的制作转向艺术品方面发展,各种技术峥嵘出现。到了唐代,雕漆、平脱漆器十分盛行。宋、元时期的漆器以螺钿、金箔嵌贴技法最具特色。至于明、清两代的髹漆技法更为为繁复奇巧,漆器工艺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
结合以上关于漆器的历史描述来看,漆器的制作、漆器的装饰情况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为动笔型(包括素漆类、描绘类),一为刀工型(包括雕刻类、镶嵌类)。这两种类型的艺术性都非常高,表现在制作技巧上、材料运用、色彩搭配上。
就目前来看,虽然漆器艺术有发展缓慢的现象,但国内漆器艺术也保持了这些艺术性。
1.2?漆器发展的的现状
漆器,顾名思义是漆的器物。是器即为家用;不能实用,何以为器?彝族漆器之所以延续至今,就是因为结合实用。楚汉漆器之所以发达,就在于结合生活。中国漆器衰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漆器脱离实用,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关注现代中国漆器,不难发现其器型非常有限,无非屏、瓶、砚之类。而且连形状都没有任何改变。在这几种器型中,除了砚台还有些使用价值以外,另外两种都是装饰物,更何况现代人除了练书法的还有几个人会需要砚台呢?产品脱离实用就会曲高和寡,淡出了社会。
2.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论证漆器之“器”回归的可能性。
漆器艺术要延续下去,我提出的观点是漆器要回归到其本身的器物实用性。这个观点是受到现代营销观念的影响而来的。传统漆器艺术在生产上更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挖掘自身价值,运用现代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战略来推进自身的变革与市场的再造,因此应该采用产品连锁经营模式。
西奥多·莱维特关于“营销短视症”的观点认为,(是放在企业的战略角度来说的)表面上意指企业缺少莱维特意义上的“营销意识”或者不够重视“营销”,实际上是说企业在战略定义上过于狭隘。企业战略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要明确“我们在从事什么业务”,绝大部分企业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总是从产品的角度而不是从市场的角度去定义自己的业务范围。他们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行业始于客户及其需求,而不是专利、原材料或者销售技巧,行业是一个客户满足需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生产物品的过程。也是产品存在后为人所接受,并消去后维持整个企业存在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
漆器艺术,从源头来讲,它包括两种类型,即实用性和观赏型(但事实上这二者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但主要还是可以从侧重点上来区分)。现今漆器的发展多为装饰性工艺品,而通过我们的分析来看,这个发展情况对于整个漆器艺术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我们却一直仍将漆器艺术的发展定位于此,一方面在于我们固守“以产品为导向”的准则,即产品、技术在其固有的艺术性下是不可变的;而一方面在于对市场认知的盲目性,即我们认为市场是饱和的。莱维特认为,“以客户为导向”与“以产品为导向”并不是是完全对立的,二者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市场不是饱和的,没有贫瘠的市场,只有贫瘠的想象力。
漆器回归到“器”的本质,受限制于漆器产品本身的性质(包括制作方式和产品扩展度),从这两个条件而言,漆器无疑是处在独一无二到大众化商品中间地带。其作为中国古材料的新运用和创造,这种器具的使用能给使用者带来新奇感和文化归属感,而产品使用的新奇感和文化归属感将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人与漆器产品之间的亲近关系,这种需求的存在对漆器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3.“器”的回归,终将提升艺术的发展
日本漆器以现代性的表现方式作为主体演绎,以“器”为实质,以用为主体,在总体上把握的漆器的艺术本质。首先普及化了漆器的存在性,然后也同时普及化了其艺术性。就国内案例来看,虽然大凉山的民族性漆器现在仍以工艺品、装饰品为发展方向,但它仍就是以实用性为主享誉海内外。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参考案例。
如要在现代生活中获得生机,就要紧密结合生活重视实用,并且根据时代的不同运用新的设计思路、创作方式,通过“流线型”或“核心型”设计模式,让漆器融入到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如:生活器用、室内外建筑装潢陈设、医疗器械、工业用品、旅游娱乐用品等。因此我们为了继续维持传统漆器艺术的存在和发展,“器”的回归是一个上佳的可行方式,而漆器之“器”的回归并终将提升漆器的艺术性。
关键词:影视艺术;综合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很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关键词] 重庆地区 民间艺术 高校 动画 艺术教育 传承 应用
民间艺术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反映,这些貌似简单朴实而又“原生态”的作品,蕴含着关于图腾崇拜、、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为现代动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启迪。民间艺术与动画的结合探索由来已久,从上个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开始,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了一系列的优秀国产动画作品,都是动画艺术与民间艺术结合的典范。如《真假李逵》、《崂山道士》、《孔雀公主》等动画作品借鉴了中国民间传统木、泥玩具等造型特色;《小鲤鱼跳龙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吸取了传统民间年画的造型、色彩以及民间建筑特色;《鱼盘》、《争执》等作品则从民间陶瓷艺术中汲取灵感;《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把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和意境完美地融入到动画艺术创作中;《猪八戒吃西瓜》、《渔童》、《人参娃娃》、《桥》《老鼠嫁女》、《八仙与跳蚤》等作品则是民间剪纸、皮影等艺术形式与动画创作的充分结合。而这些优秀作品中体现的民间传说和充盈其间的民族音乐、民族元素、审美价值、精神追求、文化内涵,使中国动画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从而享誉世界。[1]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动画创作普遍存在过多模仿国外动画的现象,缺乏民族与个性语言。这表现为动画创作者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漠视或者茫然。创意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对于国产动画创作而言,是如何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
从理论上丰富传承民间美术的理论,在实践中使民间美术精华在动画创作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应用,是现阶段高校动画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重庆民间艺术是中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它与动画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是和谐相生的,如何更好地认识、了解、传承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并将其合理应用到动画创作中来,对于高校动画,尤其地方高校的动画艺术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重庆民间艺术是高校动画教育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
重庆民间艺术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内涵深厚,寓意深刻,它们拙中藏媚,俗中寓雅,集粗犷、细腻于一体,寓朴实、鲜丽于一身,极具装饰效果。重庆民间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重庆民间美术:包括境内的大足石窟造像、木版年画、农民画、羽毛画、麦秆画等等。重庆民间工艺美术:包括皮影、剪纸、石雕、木雕、砖雕、刺绣、编织、建筑、纸扎、泥玩具、布玩具、竹或木玩具、金属工艺等等。重庆民间戏曲及舞蹈艺术:包括大平调、淮调、大弦戏、南调、乐腔、坠子、二夹弦、大罗戏、四股弦、四平调、大弦戏、落腔、豫剧等多种剧种,快板、大调曲子等曲艺,以及扁担偶、跑帏子、吕村战鼓、背阁、抬阁、竹马舞、莲花灯舞等民间歌舞艺术等等。
这些民间艺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层面反映着重庆地域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包含着阳刚、大气、质朴和浑厚的中原大地的品格,极具地方特色,其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文观念具有强烈的中原民族地域特色,这些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是高校动画教育极其重要的营养源泉和灵感来源。
二、重庆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重庆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重庆民间美术相关表现形式及内容的吸收与借鉴
重庆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于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重庆民间艺术种类丰富,艺术性独特,有綦江农民版画、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铜梁龙灯、木洞山歌等。
(1)造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