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课程设计范文

数字化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课程设计

第1篇:数字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数字化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46―05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成为我国中小学师资培训,尤其是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据。其中对教学资源的收集、应用、甄别、整合、开发等能力体现在《标准》中的知识技能、应用创新等方面,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师范生如何通过教学资源制作这方面的课程,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强化信息化教学专业水平,成为高师院校开设此类课程时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现状分析

正是认识到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制作在教师专业能力中的重要地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多所师范院校陆续开设了面向师范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该课程目标通常为“培训本科生使其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能够依据教学需要,运用多种软件制作出辅助教与学的教学软件。”在上世纪末,该课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制作教学资源的能力,为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了资源制作方面的基础。然而随着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资源从单纯演示型发展到人机互动型、从固定路径型发展到智能判断型、从个体开发型发展到全球开源共享型,不仅教学资源这一概念超出了当时的“多媒体”或 “课件”的内涵,而且随着《标准》的出台,更暴露出该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教学观念陈旧:课程目标仍然停留在不同工具软件的功能学习、演示型或简单交互型课件的制作与开发上。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课件制作出发,再落实到课件制作上,于是讲解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成了课程的主旋律。“教师对学习资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理解不够好,是制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1]。

2 教学资源单薄:由于课程定位于课件制作,于是教学资源就只剩下一类,那就是不同软件开发出来的教学课件。看起来资源内容丰富,数量繁多,然而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不同技术的运用,多种技术的组合。而这些技术是否真正满足了教学的需求,是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则与课件制作课程毫不相关。

3 师资定位不合理:在许多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该课程的师资组成比较随意。不是由既懂教育,又通技术的人员承担本课教学,以便落实教学设计、技术服务于教育的理念,而是看谁能讲这些工具软件的功能,谁就可以承担本课的教学。这进一步导致了课程教学的技术色彩过重,一味地强调技术的全、难、多,而忽视教学软件最为核心的功能,即如何利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高质量的教材匮乏:由于该课程并非师范生教育类核心课程,因此在教材建设上差强人意。在教育类图书及高校教材中,可以看到不少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书籍,但是翻开一看,内容差别颇大。有的只介绍Flash一种,便将其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同起来,有的还停留在讲解Authorware,FrontPage等过时的工具软件上。除了工具软件的差别外,鲜有教材能够将从教学设计理论或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设计写作框架。

以上问题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按这种课程目标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头脑中想当然地把多媒体课件与教与学的资源等同起来,把技术功能的难易、多少与软件质量的好坏关联起来,把教学软件与教学设计割裂开来,无法形成对教学资源的正确理解,最终培养出来的是一名技术不怎么过硬的开发人员,而绝非一名能将资源灵活而高效地应用于教学中的优秀教师。

二 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如何面向师范生开设一门与时俱进,从理念、方法、技术上均能提高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收集、甄别、开发、应用、整合能力的教育类课程,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为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抓住课程定位、内容体系、教学资源、评价等四个方面,运用行动研究法,展开了三轮的教学实践。

第一轮教学实践:梳理与反思。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由外聘教师(非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讲授本课。对象为05级本科生。笔者全程参与课堂观察。该轮教学要求学生能运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选用案例均出自中小学教材,技术范围涵盖了Flash的帧动画、脚本语言等,尤其是在Action Script的编程上,教师驾驭自如,讲解了大量支持人机交互的课件开发技术。然而,课程仅限于Flash技术,将其他软件排除在外,对于素材加工、资源收集、整合略有涉及,对于资源的评价等没有提及。通过教学反思,我们肯定了“案例示范-任务驱动-讲练融合-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但明确下一轮教学实践必须改革,即重新定位课程目标。课件制作课程不能等同于学习Flash。

第二轮教学实践:尝试与修改。2007~2008第一学期笔者作为主讲者为全校12个院系36名教师进行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内容突出了教学设计在学习资源制作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综合学习了多种课件快制工具,受到学员好评。

第三轮教学实践:应用与优化。2007~2008年度第二学期,笔者担任06级本科生的任课教师。基于前两轮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本轮课程将学习内容重新划分为8个专题,采用12个任务进行驱动,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方式,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从学习过程的观察和学习结果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本轮授课最为认可,不再将技术操作等同于课件制作,基本形成了对“学习资源设计与制作”的正确理解。

三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理论指导及技术制作实现是本课的两大支柱。本文分别以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2]和美国学者Laurillard.Danna“教育媒体分类框架”[3]作为体现两方面特点的理论基础。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由此可知,要达到深层次的整合,必须创设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对应的教学资源要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能够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应放在“是否有助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这一目标下来审视。只有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创设出新型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才能满足深层次整合的目标。很显然过去让学生只学习Flash或者PowerPoint是无法完成这一目的。

2 教育媒体分类框架理论

美国学者Laurillard从教育学的角度,建立了“对话性框架”以分析该提供怎样的学习技术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她划分出五类教育媒体,与各种学习技术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分别是叙述性的(narrative)、交互式的(interactive)、交流式的(communicative)、适应性的(adaptive)和生成性的(productive)。根据Laurillard的研究,本文将常用的与资源制作相关的软件进行了分类,如表1。已有的多媒体制作课程常把教学内容放在叙述性媒体和交互式媒体的学习上,根据该理论,越是后三种资源,越能创造出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中所倡导的、实现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因此五类媒体对应的软件均在本课程中有所体现。

四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的方法

1 定位课程目标

“多媒体课件”这个概念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基本达成一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并开发的CAI教学软件。从实现技术上讲,多媒体课件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综合处理文、图、声、像等信息媒体以表现教学内容的一种多媒体软件;从课件内容上讲,它是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方法,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取与设计教学信息媒体并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一种教学系统。[4]”

该定义在PC机盛行时期,较好地支持了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显然不再是教学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数字化”成为教学资源的基本特征。而“课件”、“软件”之类的概念也无法涵盖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所有资源。因此对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而言,“数字化的教与学资源”比“多媒体课件”更为适当。另外,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从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来考虑资源的设计与呈现,也是当今教育领域的基本共识。故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来代替“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作为课程名称,是符合当今社会的教育需求以及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可以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替代性名称,它是一门“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以数字化形式开发出能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信息资源,创建出能体现新型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课程”。由此明确本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涵、种类、常用表现形式等,能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指导下,熟练使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对资源进行收集、甄别、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能够对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保持较高的兴趣和自信,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创建出体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 梳理内容体系

根据《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源具有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在本科生教学体现中,该类课程可以体现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网页制作与学科专题网站建设、网上教学资源的存储与检索、教学资源评价量表的设计与运用等等[5]。由于学生对于此类课程的选修科目一般不会超过三门,因此建议将网页制作单独开课,但将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类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扩展,至少包括资源的检索、资源评价等。由此,“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一课的内容体系也应更加丰富,以体现出课程的整体定位。

(1) 建立起3阶段8专题的课程体系

根据之前的三轮教学实践,本课程将分为基础阶段、开发阶段、整合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专题,以对应《标准》中资源的设计与收集、开发、整合,资源的甄别和应用贯穿于课程始终。具体分段及专题划分如图1。

(2) 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原则实施课程教学

在每一阶段每一个专题中,教师都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包括自主搜索文献、小组评价资源、自主收集网络优秀资源并评价、不同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小组创意大作业的完成等。每一项任务都与本专题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多以小组合作为主,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3 充实学习资源

没有丰富而优质的学习资源,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而师范生所具有的“今日学生-明日教师”的特殊身份,更要求本课程给出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优秀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才能作到“从学生本身而不是从学科出发”来开展教学的宗旨[6]。本课程设计了类学习资源,上传至本课程专门开辟的FTP空间,供学生使用及共享。如表3所示。

4 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习。教师在课程中大量地运用评价手段,丰富评价形式,让学生在不自觉的评价中得到督促和提升。由于本课的任务均以数字形式上传至FTP,且有小组大作品作为主要评价目标,因此评价过程贯穿课程始终。同时,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的基础上,还引用了项目外评的方式,也是本课评价体系的特色所在。

本课的项目外评,是指教师把学生的大作业评价与学院组织的师范生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北京市和全国教育教学软件大赛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北京市和全国软件大赛的网址、历届获奖作品分析,分析评价标准等,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本课,就置于实践项目的外部评价之中。把评价标准从一门普通课程上升到学院、学校、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竞赛评价标准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评价更加真实自然。

四 总结与展望

已有的三轮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参与第二轮培训的教师在2008年北京市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大赛的PowerPoint组获得了二等奖。参与第三轮课程的四组学生在全校课件大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在此基础上,“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的更新性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的课程建设初步完成。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教材编写、网络课程的开发、资源的丰富与优化、学生优秀作品的收集等,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惠文,邹应贵.广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3):87~89.

[2] 何克抗.信息技术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16~19.

[3] Laurillard,D.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a convers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learning technologies[M]. London: RoutledgeFalmer.,2002: 126~173.

[4] 傅德荣.CAI课件设计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2篇:数字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PLC技术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28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3-01

1.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该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技能和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当前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模式转变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顺势改变,加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课程建设是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PLC自动化技术课程是自动化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其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应用面广、实践性强。教学上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实际上该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训教学相对滞后,没有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加强整合和优化该课程的内容,及时更新新技术,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2.1优化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合理设计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2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由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改变为教学练一体化模式,变成开放、互动的教学形式。将课程教学与学习在实训室进行,将原来该门课程学习安排在教室授课变为在实验室边学边做,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下,较快理解自动化知识,加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一体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教学内容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来自企业,这使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任务和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采用案例项目式教学,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任务驱动、模拟演练、亲手操作等教学方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让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使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化解为学生易于接受形式。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展示教学信息,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图1 教学案例内容

2.3加强建设“双师型”的师资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拥有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授课教师是取得课程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能承担理论课程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从培养和企业引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让授课教师外出培训或进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与学习,教师进入企业后可以了解社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这样才能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校来任教,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另外,也要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出课程建设意见。

2.4校企合作促进建立高标准的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企联合,使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得到需要的人才。学校与企业、行业密切联系,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3.结论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要不断深化改革教学内容,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彻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课程教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

[2]束长宝. “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教学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12).

[3]曹冬梅.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PLC)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4]熊凤. “可编程控制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7).

作者简介:

第3篇:数字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字绘画;教学;教学改革

一、概述

纵观绘画艺术史,绘画艺术的不断的进步不仅是思维及观念创新的进步,同时也是绘画技术和手段的进步,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图形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图形创作以及传播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革新,绘画这门古老又传统的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以计算机设备和数字软件工具为创作手段的绘画技术应运而生。特e是在商业插画、动画设计领域,三维绘画、产品设计、虚拟现实中的应用尤其广泛,而我们高等艺术院校也陆续跟进开设了相对应的课程,但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传统绘画思维方式转到利用数字软件创作当中,这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课程上的安排没有很好的重视数字绘画这类课程,大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只安排传统的素描色彩等传统课程,而没有对数字绘画应用类课程加以重视和相关课程安排,导致学生从传统的绘画思维模式转换到数字式的创作上来,无法为更专业的数字应用课程打好基础,在此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一方面应重视数字绘画这类课程对培养专业类美术学生所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有必要在高等艺术院校里建立起完善的数字绘画类课程教学体系,加大师资的培养以及引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合格的高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数字绘画也是传统绘画形式的一种延伸,数字技术的出现对艺术的造型思想、造型手法、创作思路以及创作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忽视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应更进一步研究这种数字技术对我们艺术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二、数字绘画课在高校艺术院系教学体系的地位与作用

(一)数字绘画课程的重要性

数字绘画是主要利用计算机设备与数字软件为基础来创作出来的绘画的方式。数字绘画在语言、技法和形式上有着和传统绘画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相比较数字绘画是传统绘画形式的一种延伸,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高校美术院系开设数字绘画类课,理由是:

1、数字绘画是一种全新的图形创作手段,学生应该掌握数字化的创作方式。应用数字技术创作出来的图像,既可以是独立的数字绘画作品,也可以作为传统绘画快速的绘制草图和创意探索。如果需要,数字绘画这种技术可以惟妙惟肖地模拟油画、国画、水彩、壁画等多种形式绘画,并且非常容易保存和多次修改,能够以非线性的方式展现各种视觉样式效果甚至成品的效果。数字绘画的这种特性,使数字绘画能够成为传统绘画的创作有力的探索工具,成为传统绘画语言探索中重要的辅助技术手段,可以大大提高绘画的效率和品质。

2、数字式的创作有助于学生在职业美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数字绘画具有独特的创作流程和工具使用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数字绘画可以创造出传统绘画工具难以达到的各种视觉效果,并可以进行随心所欲组织绘制的画面的构成。数字绘画这种全新的图形创作形式,拥有高效的制作效率、直观的视觉效果、已经在现代商业中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对于这样一个体现时展的新生艺术形式,有必要在专业教学中涉足和探索。以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和培养有志于数字绘画的人才。

3、 数字绘画带来全新的审美意识,对当今艺术风格有着重要影响。数字绘画方法及工具的变化使得其效果迥异于传统绘画的画面效果,这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新的审美观念反过来作用于传统绘画,这必将促使传统绘画演变出绘画新风格和新流派,引导学生将在数字绘画创作方式中的体验、意识和技法融入传统绘画创作中,既有助于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传统绘画的创新与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有必要在高等美术院系开设数字绘画类课程。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绘画课程体系,该绘画教学体系既包含传统的素描、色彩类技法基础课,又要延续以数字为主要创作方式的数字绘画类的专业课程,对学生而言,数字绘画类课程可以将他们传统的绘画经验转换运用到数字绘画创作上来,强化其数字创作技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对艺术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的高等美术人才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数字色彩的教学主要内容以及方法

绘画里面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色彩,传统的色彩教学是建立在对色彩的光照反射原理基础之上,以传统化学颜料色彩为载体,通过对减色理论的研究,偏重色彩心理属性研究 ,而对于色彩加色理论则缺乏探讨。现在我们得益于现代的数字技术,通过数字色彩来演示加色的相关理论和效果,所以传统教学经典的色彩理论对于加色系统的缺失需要由数字色彩来进行补充,扩展色彩认识能力。从而构建起科学完整的色彩教学系统 ,

数字色彩系统也是基于色彩本质被开发出来的,通过视觉化的构架将光分解成不同的构成模式,如RGB色彩模式 、HSB色彩模式、LAB模式、CMYK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几种色彩模式的分析与对比,了解色彩的成色原理和表述方式,同时结合软件中的色彩相关功能操作理解数字色彩变化模式的参数变化对色彩的影响 ,从而完成色彩的基础理论教学。运用数字色彩进行配色可以方便我们色彩的设计以及研究不同色彩搭配对人心里的影响,如基于RGB模式的配色法等,通过数字配比及对比来完成不同色调搭配,无论是绘画作品、产品设计、广告设计、还是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等配色方案,我们都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数字化分析、归纳、来进行变化。使绘画设计在色彩的归纳上充分发挥其优势,成倍衍生出不同的色彩配置方案,极大的提高绘画以及设计不同风格的可能性。这也是成为色彩创作的有效手段。

数字色彩教学内容的组织以配色能力和色彩修养的提高为最终目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我们更要认识到这个学习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启迪学生创造心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一种经过设计者思维规划、构想、意念设想,通过色彩视觉方式传达出来的有意识、是有目的的创意活动,具体来讲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提供色彩基础知识和基础环境 ,即明确数字绘画教学与传统色彩设计的关系,同时对一些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有重点地进行阐述,重点在于通过色彩实验和实践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数字绘画类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设计色彩教学,不仅仅是媒介的转变,还体现在思维习惯、教学方法等的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数字色彩作为方法论,而是通过教学建立起完成的色彩知识体系和适应数字化生产的思维方式 、配色方式,提高对数字绘画的认知、感受及审美和创新能力。数字绘画课程要求学生对色彩的数字化描述娴熟于心,通过精确的数值和理性的配置建立起科学的配色观念,使其有依据、有理由、有方法、有效果,变感官配色为理性配色。

由于数字绘画教学需要利用计算机及设计软件完成,所以教学实践可分为两个部分 :

1、一部分以试验性的演示及讨论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字绘画工具的认识以及对数字色彩运用规律的理解。

2、结合传统绘画以及数字绘画方法混合使用提高学生对这两种绘画技术的理解。

3、另外通过学习临摹古典大师画作以及学习现代绘画设计,把传统绘画以及设计经验融入到自己数字化创作中来,学生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探索不同的绘画风格和可能性,完善和提高自己创作,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推进“工作室制”平台建设

目前国内艺术类专业的授课模式和考评机制都是相对在大学统一管理模式下进行设置和构建,课程在设置上较为死板,课程之间的延续性以及内容上联系不够紧密,大量的实践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抽时间在课后充成,同时受限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教师职业技能化不够、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实验环节,久而久之成了为教书而教书,为上课而上课这种境地,陷入了不良循环,这是造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如果继续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走下去,不仅不能满足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高等院校自身的声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结合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集“教学、研究、实践”于一体的现代艺术教育模式,“工作室制”能够有效地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工作室制”更加突出以专业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主持专业“工作室”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出发点。大一先学习最基本的基础课程学习,掌握基础的艺术知识和创作手法,培养基本的创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大二开始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分别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学习更加专业的技能,培养自主创作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促使专业教师确立好研究方向,与专业“工作室”共同发展,不再忙于应付各类其他非核心专业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方向来选择不同的工作室连续进修学习,使得学习内容有一个延续性,这种将很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促使专业学科进一步的发展。

(四)“以赛促学”带动专业实践教学

一个学科专业建设的如何? 是不是只是“徒有其名”?如何考查教学成果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呢?像绘画这种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以及商业竞赛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赛促学”的目的是评估教学成果的一种手段,例如艺术类专业,就可以以一个主题进行性创作,创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插画、广告、动画、装置、也可以是微电影以及其他独特的表现方式来创作,为了获得最高荣誉以及奖励,学生不得不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结合多种形式的结合来创作,这个过程其实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学生慢慢就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就会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要来学习, 他们会学习主动,目的明确,加上有专业工作室这个平台以及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真正地融人到主动寻求知识这个有意义的过程中。

四、结论

对于当前国内美术教育现状来讲,高等艺术院校开设和重视数字绘画类课程改革与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一方面他通过学习数字化工具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造型、色彩、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开设这类课程能够有效改善艺术教学的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一线专业教师的提升科研水平和学科的建设,推进“工作室制”以及名师教学团队,设置富有特点的数字绘画教学体系和竞赛方法,尊重艺术教育本质,才能充分实现我们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目标。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课题,编号YG2011019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字化课程设计范文

建设全院级PACS系统

2012年初,为推进信息化深入实施,提高临床科室诊疗技术及效率,二炮总医院拟建设全院级PACS系统,建立包括医学影像科、超声科、病理科、导管室、内窥镜、心电及临床科室等在内的全院PACS系统。该项目PACS软件系统要求建成支持国际通用标准及规范(如DICOM3.0、IHE、HL7、CPACS等)的,以涵盖全院所有影像科室及需要阅读影像资料的科室,实现全院级FULL-PACS和数字化医院建设要求的所有内容。同时需建成基于IHE标准的医学影像资源中心系统,建立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料库,全院PACS系统还将与二炮总医院正在上线的新版医护一体工作站无缝整合,完成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并向各临床科室拓展临床医生工作站,完成全院级的影像信息化建设,有效缓解院内“信息孤岛”现象。

二炮总院对医院全院PACS项目建设有三点最基本的技术要求:调阅在线静态影像的时间(第一幅图像)不超过2秒钟;调阅二级在线(归档)静态影像的时间(第一幅图像)不超过5秒钟;PACS体系稳定性承诺99.99%,一年宕机次数不超过1次 ,单次系统恢复时间不超过20分钟。

HiNet PACS完成项目验收

华海全新一代HiNet PACS系统遵循DICOM 3.0、HL7和IHE等国际标准,符合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采用了成熟的、先进的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结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 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赢得了承建二炮总院全院PACS建设项目的机会。

该项目于2012年8月16日正式进场,实施包括放射科、特诊科、核医学科、内镜中心、病理科、心内科以及全部院内临床科室在内的整体实施工作,项目于2012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于2013年7月正式完成项目验收。项目的整体实施方案结合了二炮总医院对数字化医院的整体规划,以建设全院级PACS系统为总目标,通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最终建成了既遵从国际及行业标准,又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数字化影像系统,为最终实现数字化医院打下了坚实基础。

系统的特色设计方便医生使用

在医院的实际应用过程中,HiNet PACS系统的功能模块化设计、统一的后台业务服务和两级存储管理等6大特色为医院的影像系统建设锦上添花。

功能的模块化设计,将放射、超声、内窥、核医学、乳腺、心电和三维等功能集成在同一个产品中,可根据不同的科室或用户角色,在客户端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和操作界面。

系统的界面,采用了业内领先的WPF用户界面。其风格统一、美观、清晰且易于理解和使用。而且,用户可以在同一界面下实现全系统的监控和管理。

系统的两级存储管理,可以实现科室级的PACS系统建设,而且数据相应迅速。这种设计也方便其将来扩展至区域级PACS系统,

HiNet PACS系统在业内率先应用云计算技术平台,其部署灵活、具有极高的可扩展性以及较低的部署、运维成本,充分满足了二炮总医院这样的大型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等医疗影像业务的不断增长和数据的急速膨胀。

该系统所采用的统一的、基于Oracle的系统平台,有利于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提高系统的性能。数据库同时还支持SQL-Server、DB2,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应用需求。

系统实现工作流程优化以及诊疗效率的提升

医院在装备HiNet PACS系统后,成功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网络化信息传递。整个影像诊断过程得到了标准化和网络化。系统结合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影像诊断效率,优化了工作质量。

1. 影像诊疗过程的标准化、网络化。HiNet PACS系统将各影像设备的影像数据通过DICOM/DICOM GATE、HL7标准及IHE规范转变为集中存储、数据共享,同时它又将传统的工作流程转变为网络化、自动化集中统一的PACS/RIS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网络化信息传递使得所有数据能够快速传输。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手段替代了医院科室数据的人工统计和报表之后,实现了实时查询和快速分析。

2. 提高影像诊疗效率,优化工作质量。HiNet PACS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以PACS/RIS集成建设为主,帮助医院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建设和流程改造,从而提高了诊疗效率以及更大范围的医疗信息共享。此外,系统对现有系统中硬件的合理规划利用促成了影像科PACS/RIS的紧密集成和高度统一,影像科检查预约登记、报告书写的计算机化也在系统上线后得以实施,系统内置诊断模板实现了影像设备(DICOM与非DICOM)的影像信息(静态与动态图像)采集与数字化转换和图文报告。

3. 实现患者数据长期可靠存储与科学有效管理。HiNet PACS系统能够支持图像及文字信息保存及访问的长期、大容量存储体系,建立包括全院临床科室和门诊科室在内的影像信息共享系统,实现高速在线存储和可规划容灾系统、安全备份系统的多级安全存储。

系统为患者诊断结果和数据调阅分组,并为用户管理权限分级,实现了影像科室调阅患者在线静态影像数据时间(第一幅任何图像)不超过2秒,临床终端工作站调阅浏览近期图像数据(3年内)不超过3秒,调阅浏览远期图像数据(3年以上)不超过5秒。

4. 通过HiNet PACS系统建立的医技科室检查预约中心,配置了排队叫号系统,实现了临床医生影像检查报告一键调阅,瞬时查看。

PACS与现有医院信息系统(HIS)的集成实现了申请、报告等患者医疗文字信息的相互传递,患者费用信息的生成汇总,临床科室与检查科室之间的影像信息共享以及检查科室对患者其他医疗信息的共享。HiNet PACS系统建立起的PACS服务器集群和大容量集中存储系统可平滑扩容,提供多级数据安全体系保障。

系统支持数据的备份及容错功能,提供数据转移和恢复措施,并可连接医院放射科现有主要影像设备,实现非DICOM接口设备的影像标准化及全院影像资料标准化存储与管理。

HiNet PACS优化了放射科室内部的工作流程,充分利用网络传输功能,减少了检查诊断过程中的人工环节,系统流程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或修改。通过与HIS的集成,实现了患者检查申请、检查确认、预约管理、诊断结果反馈等关联业务流程的自动进行。

HiNet PACS系统不仅在内部建立起了统一全面的用户权限管理,还实现了诊断报告模版化、规范化以及报告的集中管理与打印。

通过系统提供的多种影像调阅模式,可以实现放射科、门诊、住院及部分相关科室的影像快速调阅,同时各种影像后处理功能也提高了诊断质量。除此之外,系统还实现了影像检查质量的控制管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管理,科室内各种信息可实现全面、实时、客观的统计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统计功能可作为量化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考评依据。

系统实现了医院内部影像资料及相关信息的统一存储、管理和数据共享。

致力于实现数字化医院

第5篇:数字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自主建构式成长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路径;课程体系设计

一、时不我待: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迫在眉睫

1.职业生涯变数增加: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外部动因

目前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越来越少,换工作、换岗日渐频繁,人们的职业生涯增加了更多的变数。我校264名毕业生中,在专业相关岗位上实习的不到35%;毕业后三年,专业对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60名2006年毕业生中,仅1.7%的毕业生目前仍从事与数控有关的工作,与之相反,却有高达90%的毕业生从事过两份及以上的工作,且多与专业无关。(详见图1、图2)

这使得在校依据所学专业进行的一次性规划的实际作用大大降低,学生出现生存难、职业生涯发展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宗晓武、周春平的研究证明,能力资本积累比知识资本投资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职生需要一种应对职业生涯变数增加的能力,以便离开学校也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中职生求自我发展: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诉求

2012年上海了我国首个中职生发展报告,结果显示,中职生的整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在积极寻求自我发展。但是普遍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对自己、对专业了解不深,选择往往被动而茫然,对未来的规划意识减弱,对持之以恒获得专业能力缺乏韧劲,直接导致他们的中职生涯所获有限,间接影响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寻求自身发展最深层次的诉求。而Orpen研究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3.缺乏课程体系设计: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现实问题

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拔锚起航,《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强调“以生为本”,《杭州市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中第一个主要措施便是“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选择能力”,要求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加强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中职学校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采取了一些措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请企业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等。这些措施在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但却不成系统,各自为营,类似散打点射,缺乏有力的顶层设计。

我们需要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从稳定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整合各种生涯管理人员的力量,将丰富多彩的平台统一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关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综合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二、自主建构式成长树: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1.“成长树”的理论根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概念厘清与结构模型建构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中职生基于个人内部和外部基本信息的搜索与建构,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结合中职这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实现目标的教育、培训、工作等可行性计划与行动方案,择其所爱,爱其所择,适应职业生涯,促使自我实现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信息搜集能力、职业生涯知识建构能力、职业生涯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行动能力四个部分。(如图3)

2.“成长树”的基本描述:从土壤到根、干、枝、叶和阳光空气的工程

罗杰斯说:“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感受到自己学习有意义、有价值时,这样的学习必定是主动,并且身心都投入的。”学生的自我感受越来越重要。要想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就要注重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完成属于自我的能力建构。

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加关注生成,构造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培养的主体与主人。提供能力培养需要的大量自我知识与职业知识作为成长的肥沃土壤;以可持续发展课程中学习的内容作为能力的树根;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搜索能力培养课程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建构能力培养课程中吸收的内容作为树干;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培养课程中所获得的内容是开发出来的树枝;职业生涯规划行动能力培养课程中的表现就是成长树的叶片;而学校所提供的自我知识课程、职业知识课程和能力提升综合课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形成了一个立体包围着成长树像水分、阳光和空气等养分一样的资源库,供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成长树的建构。(如图4)

(1)土壤资源系――自我知识课程与职业知识课程

根据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金字塔底部的两个部分称为知识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自我知识包括自我的价值观、兴趣、技能等个人特性;职业知识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方式与机会和职业闲暇。一个人在解决职业生涯问题或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都从这里开始。

第6篇:数字化课程设计范文

摘要:本文根据“动画设计”课程特点,结合实践教学需要,构建适合于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化学习的资源学习网站,并重点剖析了“在线教学,教学论坛,作业管理,在线测试,后台管理”等模块的特色功能与实现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动画;资源;教学网站;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给师生课后进一步交流、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制约和影响[1]。网络教学将传统的教学延伸到网络空间,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探究、合作”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动画设计》是一门日新月异的课程,动画制作所需的图像、音频、视频素材以及动画教学的电子教案体积又相当庞大,如何保证电子教材的前沿化,构建既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又满足学生的学习的网络课程,通过构建功能完整的《动画设计》资源学习网,本文重点研究了网站核心模块功能与关键技术的实现。

1总体设计思路

“动画设计”资源学习网站主要是基于动画教学资源库的功能、以及网络化的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会员管理,新闻资讯,在线教学,作品展示,资源下载,教学论坛,作业管理,在线测试与后台管理等功能。网站的核心模块及实现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在线教学”模块,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论坛”模块,“一体化”的“作业管理”模块,智能化的“在线测试”模块以及功能强大的“后台管理”模块。

2开发环境

“动画设计”资源学习网站开发与运行的环境:硬件环境为普通的PC机,软件环境采用浏览器/服务器 (Browser/ Server)三层架构模式,开发软件为Dreamweaver、Flash、Access等,开发语言为HTML,ASP,JAVA,SMIL等。客户端运行环境为 Windows 95/98/2000/ XP+ IE5.5,Windows media player以上版本,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 + ASP+Access2000框架。

3网站总体架构

“动画设计”资源学习网站根据网站的功能划分的模块结构图如图1所示,网站首页如图2所示。

4核心模块功能与关键技术剖析

4.1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在线教学”模块

4.1.1流媒体技术原理

流媒体是一种可以使音频、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能在Internet及Intranet上以实时的、无需下载等待的方式进行播放的技术[2]。流式传输方式是将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3]。

4.1.2在线教学模块的实现

在线教学模块主要由在线课堂、电子教案、在线答疑三部分组成。在线课堂主要是课堂实录视频教程,专家视频教程以及各专题讲座视频组成,提供在线点播放功能。电子教案由动画源码、PPT及网页和文本等组成,并提供各章节打包下载等功能。在线答疑主要提供面向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题解决等功能。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在线课堂代码如下[4]:

<object id=NSPlay

……

<param name="AutoRewind" value="1"><!--在播放完成后回到起点-->

<param name="FileName" value=<%=rs("MovieAddr") %>> <!--告诉IE这个变量的名称叫FileName,它的值是

<%=rs("MovieAddr")%>-->

<param name="ShowControls" value="1"> <!--显示控制栏(包括播放控件及可选的声音和位置控件)-->

<param name="ShowPositionControls" value="1"> <!--在控制栏显示位置控件(包括向后跳进、快退、快进、向前跳进、预览播放列表中的每个剪辑)-->

<param name="ShowAudioControls" value="1"> <!--在控制栏显示声音控件(静音按钮和音量滑块)-->

<param name="ShowTracker" value="1"><!--显示搜索栏-->

<!--播放控制条-->

<param name="ShowDisplay" value="0"><!―不显示显示面板(用来提供节目与剪辑的信息)-->

<param name="ShowStatusBar" value="1"><!--显示状态栏-->

<!--播放时间-->

<param name="ShowGotoBar" value="0"><!―不显示转到栏-->

<!--播放下面一条框框-->

<param name="ShowCaptioning" value="0"> <!--是否显示字幕-->

<param name="AutoStart" value="1"> <!--自动开始或者自动启动-->

……

</object>

4.2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论坛”模块

教学论坛可以为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电子公告板(BBS)采用成员登陆方式,是一种最便于管理、最有优势的网上信息交流形式[5]。对于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学员可以把问题张贴到电子公告板上,这样其他学员也可以看到问题的解答。教师也可在论坛中相关的教学信息,以及讨论课程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等等。由于公告板可以保留住每个信息者的信息,也便于信息的保存与查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利用BBS教学论坛,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信息沟通,学术交流,疑难解答以及资源共享等功能。动画设计资源教学论坛分为交流区、精华区、讨论区和评价区四个区。其中交流区包括了多媒体制作开发、卡通动画设计、游戏开发三个版块,而精华区包括了鼠绘区、脚本区、基础区三个板块,讨论区主要是技术交流区,评价区是对网站评价。

4.3 “一体化”的“作业管理”模块

作业管理系统分别为教师与学生两种权限。教师可以上传作业资料,修改、查看学生作业以及对学生帐户与权限进行管理功能。所谓“一体化”体现在学生的“档案―选课―作业”管理的一体化。学生的个人信息集中存放在教务处的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学生档案包括学生的姓名、学号及电子邮箱等信息。学生的选课信息由教务处的专业课表与网络的选修课结合,作业管理系统的帐户不用人工创建,系统管理员可在校园网上将教务处的学生档案数据库与课表信息直接导入并自动化生成,帐户名为学生的学号,密码统一由系统初始化生成并发送到学生帐户所对应的邮箱,从而保证了用户管理的安全性与方便性。教师可人工添加,管理学生帐户和权限,可对学生帐户密码强制更改,或帐户封锁等功能,并可限制学生帐户的容量上限,比如每个帐户不超过30M等。教师帐户可以按科目,按班级查看学生的作业,可选择在线批改也可以下载备份再批改。学生帐户中可以看到不同老师的教学下载区,实验区中的作业资料,但学生只能对自己的实验区中的资料进行修改,而无法更改教师教学下载区中的内容。

4.4智能化的“在线测试”模块

在线测试系统是一个基于Web与数据库的网络测试系统。为学生对理论的学习提供了检验的方法。其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后台管理功能与考试功能的自动化:后台管理功能有:(1)自由设置考试科目(2)自动初始化题库(3)自动生成试卷(4)多功能自动化的查询;考试功能主要有:(1)自动控制考试时间(2)防刷新功能(3)考试成绩自动生成功能。由于动画的考核主要是对作品的人工主观性评价,所以测试功能主要是对一些理论基础知识的测试[6]。

4.5功能强大的“后台管理”模块

动画设计学习资源网网站后台管理系统,提供的强大、便捷的后台管理功能,其主要功能包括网站常规管理,会员管理,新闻管理,编辑器管理,菜单管理,以及数据库的管理包括备份、复制及压缩等功能。其主要功能的关键技术如下:

4.5.1菜单管理

菜单管理导航的内容有:菜单栏目管理的首页、添加菜单栏目(主要有所属菜单的类别、菜单的名称、相关说明、链接地址等)、一级菜单排序、N级菜单排序、复位所有菜单栏目和菜单栏目合并。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如果选择复位所有菜单,则所有菜单都将作为一级菜单,这时您需要重新对各个菜单进行归属的基本设置。不要轻易使用该功能,仅在做出了错误的设置而无法复原菜单之间的关系和排序的时候使用。相关代码为:

<form name="form1" method="post" action=" Admin_Class_Menu.asp?Action=SaveReset">

<input type="submit" name="Submit" value="复位所有菜单">

<input name="Cancel" type="button" id="Cancel" value="取消"onClick= "window.location.href= 'Admin_Class_Menu.asp'" style="cursor:hand; "> </form>

4.5.2数据库管理

(1) 备份数据库:

当前数据库的位置(指相对路径目录),备份目录(也是指相对路径目录,如目录不存在,将自动创建),备份名称(填写备份数据库的名称,如有同名文件,将覆盖)。相关代码[7]:

<form method="post" action="Admin_Database. asp?action=BackupData">

<% if request("action")="BackupData" then call backupdata()else%>

<input name="db" type="text" size="40" value= "<%=db%>"></td>

<input type=text size=40 name=bkfolder value="

Databackup"></td>

<input type=text size=40 name=bkDBname value=" #Data##Back"></td>

<input name="submit" type=submit value=" 开始备份 "

<% IfObjInstalled=false Then response.Write "disabled"%> ></td>

<% If ObjInstalled=false Then Response.Write "<b>

<font color=red>你的服务器不支持 FSO(Scripting. FileSystemObject)!

不能使用本功能</font></b>"end if%> </form>

(2) 复制数据库:

可选择确定当前数据库的相对路径和备份的数据库的相对路径。

(3) 压缩数据库:

压缩之前,先选择好压缩后的数据库存放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压缩前,建议先备份数据库,以免发生意外错误。

正在使用中数据库不能压缩,请选择备份数据库进行压缩操作(当前压缩数据库名为默认备份文件名)。系统空间占用情况:可以查看网站各种资源所占用的空间,也可查看系统占用的总空间。

5结语

“动画设计”资源学习网站成功开发并已运行,其网址为:/syn,经测试与修改,目前已初步投入试用阶段。实践表明,在线教学为学生构建了远程教学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了学习空间,流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视频的点播放速度及实时性;教学论坛的开通,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新技术的学习与问题求解构建了一座桥梁;一体化的作业管理模块,不仅有利于教师收发学生作业,也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利用作业管理的帐户空间作为暂存课堂资料的磁盘空间。在线测试模块为基础理论知识的测试提供了环境和依据;后台管理模块确保了数据库的管理、备份与更新,是网站管理与维护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王小根. 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与教学实践[J]. 现代教育技术,2007,3(17).

[2] 苏仰娜. 流媒体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 现代计算机,2007,2.

[3] 苏仰娜. 基于流媒体技术与MPEG-4的自适应传输[J]. 河南大学学报,2009,2.

[4] Dapeng Wu,Yiwei Thomas Hou,Wenwu Zhu,et al. Streaming Video over the Internet: Approaches and Directions[J].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2006,11(3):120.

[5] 袁小红. 基于网格技术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框架[J]. 电化教育研究,2008,(4):64-65.

第7篇:数字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教学设计 职业能力

近年来,中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已逐步被接受。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外条件,如实训场地配置、师资条件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结合校情进行课程开发,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近几年来,笔者学校对电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以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例,试图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在中职院校课程开发中的可操作性。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涵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通过工作(过程)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作”是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体现的工作对象、内容及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是该专业典型岗位对应的重要“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职业能力要求。主要设计思路如下。

1.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企业实践专家及专业学科专家共同提炼专业的核心岗位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2.确定学习课程领域

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能力目标转换成学习课程领域。

3.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开发并编制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书、工作手册及教材。

4.课程实施及验证

按照工作和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课程实施,并针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设计

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是电工(电气)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室讲授知识点,再到实训室做实操训练,因电类理论知识点抽象,学习效果较差。笔者学校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将专业课程转变到实训室来讲授,老师讲完知识点,学生即操作,学习效果有了改善。但试行后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实操技能掌握不好。通过深入研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1.整合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改革过程中,关键环节是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化的传统教学内容便于开展系统性的课程式教学,但对于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并无优势。针对这一情况,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为:安全用电、认识电路、照明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线路、稳压电源、放大电路和数字电子技术。

2.学习任务的设计

(1)任务编写。编写的任务要经过精心设计,要包含具体的内容、明确的目标和完备的知识链接;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任务的难度,做到层层递进,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2)工作页编写。工作页是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通过系统化的引导问题,指导学生在完整的行动中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及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的应用

授课中应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学习模式,交叉使用多媒体演示法、实物投影法、阅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4.教W设计

为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包含七个环节:教学组织(工作准备);情境设计(做什么?);方案制定(怎么做?);方案验证(试一试,效果怎么样?);效果评价(方案能否再完善?完成如何?);拓展学习(能力再提高);结束总结(工位整理)。

以安装白炽灯照明电路为例,建议5学时。

(1)教学准备。包括:元器件准备、仪器仪表检查;学生分组;复习回顾,复习相关电路图及控制电路。

(2)情境设计,任务驱动。首先,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家居照明的视频,要求仔细观察其运行控制情况。提出任务:家用电器接在哪里?如何设计带有插座的“一开关控制一盏灯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其次,任务分析。利用课件,讲解家居照明电路的控制原理、电路图设计的规范、电路安装步骤。

(3)制定方案,实施方案。首先,制定方案。小组讨论学习,以工作页为指导方向,初步制订实施方案。其次,方案检查修改。各组确定方案后,交由教师检查,根据反馈的建议及意见,修改完善方案。

(4)方案实施验证。首先,电路的安装。依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安装工艺及步骤,进行照明电路的安装。其次,检测电路,通电试验。如电路不能实现任务所提出的功能,小组组织讨论,修改方案,再次实施,同时完成工作页的填写。再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照明电路安装及故障的排除方法,提高专业能力。

(5)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包括以下方面:教师对各组的电路通电试验,并给予评价;各组展示本组的最佳方案,其他组提出点评意见;由师生共同评出本次任务实施较好的几个小组,给予表扬鼓励;教师提出优化方案供学生参考,指出小组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注意照明电路典型控制方法及安装工艺规范,同时引申出多控制电路的家居照明电路设计;各组对方案进行再完善,填写考核评价表。

(6)拓展学习及作业布置。包括:其他家居照明控制电路的设计思路及方法;照明电路安装的行业规范及要求;作业布置,布置任务4“安装荧光灯照明电路”的相关准备工作。

(7)结束总结。组织学生整理工位、清扫教学场地。

5。实施效果分析

实施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

第8篇:数字化课程设计范文

数字化印刷作业就是以数字化信息模式将需要复制的图文信息,在印刷生产中的印前处理、印刷和印后加工三个阶段得到完整、准确的传递,并实现印刷品的加工制作,数字化印刷作业流程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1,2]。在印刷产业数字化发展状况下,印刷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熟悉数字化印刷作业流程的同时,能够理解如何通过数字化控制信息流将整个印刷生产过程联系成一体,熟练掌握印刷生产各环节之间数字化信息的控制和管理技术,达到符合产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创新能力的要求。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为基础,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渗透,以及实践教学活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原则。本专业数字化印刷技术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体现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也与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吻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外实践和综合实践四个实践教学模块,各个模块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有利于将数字化印刷生产中各环节的信息控制和管理技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对学生进行渗透和训练,也易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融会贯通。

3实践教学体系中各实践环节的研究与实践

3.1课程实验实践环节

在课程实验教学环节中,主要进行了两大方面的实践:一是根据数字化印刷作业流程的特点,进行了部分课程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如在数字印前技术课程中设置了强化图文信息录入和处理的“图像扫描技术、Indesign排版、Photoshop图像处理”,印刷色彩学课程中增设了“颜色视觉规律认知”,在信息记录材料和技术课程中增设了“数字印刷材料、CTP技术”,在色彩管理与质量控制课程中设置了“屏幕软打样、数字化工作流程、G7印刷校正”等实验项目,并进行了相关配套实验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二是进一步加强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建设,强化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继续加强开放性实验的管理和项目开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大赛等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专业仿真软件进行新型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索,实现对学生“设计能力+实操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培养。

3.2专业实习实践环节

专业实习是学生了解完整的印刷生产流程、技术要点,亲自动手实践各个印刷生产环节,学习印刷操作技能,掌握工艺监控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深化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实习教学中以印刷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为主线,分成印前处理、印刷和印后加工三个部分的专业训练,结合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别在认识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完成。认识实习的时长为2周,通过集中组织学生对工厂的参观,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印刷生产状况的同时,加强学生理解和提高在印前图文输入与处理方面的专业技能。综合实习时长为4周,主要采用轮岗实践和印刷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轮岗实践主要将学生安排在专业实习教学基地的不同生产岗位上,使学生在实际的生产工作环境中锻炼和培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轮岗实践的过程中,以印刷行业的基本技能要求为基础,要求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完成相关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印前制版、印刷前检查、印刷调节、印刷品质量、模拟印刷系统等内容。毕业实习时长为6周,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任务,同时为增强学生就业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采取岗位实习和印后加工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首先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2周的书刊装订、印刷品表面整饰等印后操作技能训练;然后通过专业推荐、企业进校面试、考核和筛选等环节,将学生安排到不同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上进行准就业岗位培训和岗位实践。实习完成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来完成学生的实习评价。

3.3综合实践环节

3.3.1课程设计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是结合某一门课程的主干知识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相关理论方面联系实际和动手实践能力,使之在知识结构上更清晰,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其他实践环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注重了对学生数字化信息控制和处理能力的培养,设置了数字印前技术、印刷色彩学、信息记录材料与技术、色彩管理与质量控制等四门必修课程设计,还有装潢印刷和数字印刷两个限选课程设计。每门课程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2-3个可选择的设计项目,着眼点也是为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开拓设计思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3.2毕业设计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是专业理论、实践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后考核阶段。为确保毕业设计环节能够有目标、有内容、有成效,教师先根据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的特点提出可行的毕业设计题目,然后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教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利用就业单位实习岗位特点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题目。这样,不仅利于实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多项工作的联动,也有利于向输送企业真正需求的、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3.4课外实践环节

课外实践环节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环节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补充,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也做了多方面工作,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学术论坛,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各级“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校级各类竞赛项目等科技活动中,并将课外实践环节纳入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一项内容。

4实践教学中仍待改进的问题

在印刷生产数字化作业流程为基础确定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中,学生适应新技术变化下印刷行业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也有需要改进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现有专业教师的知识背景都是基于传统模拟印刷技术,对数字化印刷技术和相关生产环节认识不深,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所以要首先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专业要采用重点培养、短期培训、企业实践、聘用企业兼职等多种方法。

4.2加大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

要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印刷生产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相应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必须有专业化的实验室条件的保障,尤其是专项而有特色的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就非常重要,它既决定着本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也影响专业教师科研队伍的研究发展方向。

4.3完善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第9篇:数字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实践创新能力;教学体系

Research on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 of vehicle engineering

Yang Bin, Wan Maosong, Wang Jianka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market demand for automobile professionals and vehicle engineering orientation. Cultivation system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 of vehicle engineering is established.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he experiment practice course system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system are also innovated and practiced.

Key words: vehicl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sysem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同时,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提出了新要求,迫切要求改革和创新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车辆工程专业定位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汽车设计、制造、试验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汽车设计研究院、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行业管理部门(维修行业协会、保监会)、保险公司、交通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等从事汽车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交通安全、教学和管理工作。本专业主要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基础知识。

近年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根据我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对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围绕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重新确立了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着重培养学生在汽车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和汽车测试等方面有较强的研究和应用能力,并对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2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1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

2.1.1 “三模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首先确定车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了“三模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即与车辆工程专业相关模块,包括通识教育模块、汽车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和专业课教学模块,确立了各模块课程的知识要求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将本专业划分为汽车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和汽车测试方向,依据不同方向开设了不同的主干课程,制订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组建了模块化教学团队,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和不同课程之间的纵深关系,确立了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1.2 建设汽车数字化课程群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现代汽车工业对既懂汽车结构又懂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自2009年始开展了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数字化课群的建设,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

通过对专业需求企业和相关院校广泛调研与论证,提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建设方案,修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着手选择或编写教材,大胆尝试与改革数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陆续开设CAD,CAE以及汽车仿真和汽车电子类课程,如汽车CAD/CAE技术、汽车结构有限元分析、Matlab及其应用、汽车车身设计基础、汽车测试技术及设备、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在不断改革和尝试,使学生不只局限于工具的使用,强调授课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尽可能结合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的案例式教学方法。

2.1.3 搭建汽车数字化应用平台

围绕着汽车数字化设计和汽车测试两个专业发展方向,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实验仪器、设备和软件建设,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成立了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应用中心。已建成拥有DELL和HP高性能工作站、40台高性能计算机,80套汽车电子多功能实验系统,汽车制造业普遍使用的汽车CAD(辅助设计类)软件—CATIA v5r20,UG NX 6.0和PTC Cero 1.0,汽车CAE(结构性能分析类)软件—ANSYS10.0,汽车动力学与性能仿真软件—ADAMS,RECURDYN,虚拟仪器和检测开发软件—NI测控系统,LabView,Matlab等各种先进、正版软件的汽车数字应用实验室。

2.2 多途径提高大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

依托汽车数字化设计建设平台,将提高大学生的数字化技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课程学习、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

(1)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汽车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介绍,正确处理各课程内容的纵深关系,周期性开展教学研讨,总结课程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推行“优秀本科生导师制”,聘请学术造诣深、责任心强、治学严谨的教师担任优秀本科生导师,导师应在充分了解优秀本科生的学习基础、特长、志趣等因素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和较强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及具体安排。安排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和各类学科竞赛。优秀本科生在培养期间应积极参与指导教师安排的科研课题或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点下积极申报校级以上创业计划、创新项目,并撰写科研论文或申报成果奖,使学生数字化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3)建立课外实践创新汽车数字化应用平台,鼓励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参与机械创新设计等各种大赛,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机械创新等竞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以赛促新,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了就业。

2.3 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2.3.1 打破课程壁垒,实现实验内容模块化

从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际出发,实验教学体系首先应打破课程的界限,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为主线,对专业课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总体设计,统筹规划所有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构建与理论课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技能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专业教师指导实验、实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专业课教师参与指导汽车发动机和底盘构造、汽车拆装与驾驶实习、汽车CAD/CAE技术等实验课程,将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紧密联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2 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完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工作,为学生学习服务,培养和巩固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室开放包括认知实验开放、实验项目开放、计算机应用开放、科技活动开放等。同时,积极支持和组织大量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

2.3.3 引入虚拟仿真技术,降低设备运行使用费用

虚拟仿真技术已在车辆工程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综合设计环节开始广泛使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进行实验仪器设备操作与控制模拟,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原理,操作过程和维护保养。学生参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开发及应用,要求学生利用3D(如UG,CATIA等)工程软件,建立对象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然后利用相关虚拟仿真软件制作成面向对象的交互系统。开发和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改革实验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力向,可缩短熟悉仪器设备的时间,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完好率,降低实验损耗和实验成本。

3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1)分析调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将学生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素质培养要求落实到模块化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环节中。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实验、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综合素质。

(2)强化学生科技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在每年的机械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三维数字化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中,组织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几年来,本校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已有多名学生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项,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科技创新意识。

(3)通过汽车维修等级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授权)和三维CAD应用工程师(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专业技能的认证,给本校学生提供了参加各项应用技能认证培训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

4 专业课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车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势在必行。

4.1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广泛调研,制定了合理的课程教学计划,将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提前,保证每个学期都有1~2门专业相关课程,使各门课程有一定的传承性和互补性。汽车的各门专业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这3门专业核心课程联系更紧密。多门课程各有特点,串联讲解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更深入理解汽车的结构、原理和设计。

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主干课程的实验和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或将实践内容和理论教学放在同一课程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

4.2 数字化设计方法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汽车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PLM)都离不开各种数字化设计工具和软件的引入。具体表现为: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采用CATIA,UG NX等三维数字化造型设计软件;在产品性能测试分析阶段,采用ADAMS,ANSYS等工程软件;在实际产品的检测阶段,引入NI测控系统等。在理论和实践授课中引入这些工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先进设计方法的学习,如在汽车构造授课中展示CATIA,UG NX等工具建立的三维汽车零部件构造模型;在汽车理论关于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的分析研究中引入ADAMS动力学对比分析;在汽车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要求使用CATIA,ADAMS,ANSYS等实现汽车产品的CAD/CAE设计要求,使学生快速掌握这些先进数字化设计方法,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既给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结合本校情况,对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和专业课授课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国家汽车产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发挥优势和特色,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车辆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时培成,陈玉,肖平.虚拟仿真技术在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3:419-420.

[2] 王准林,慕义,贺敬良.构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9,2:293-295.

[3] 龙志军.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34-136.

[4] 程峰,梁晓娟,李强.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418-422.

[5] 徐立友,周志立,曹青梅,王军.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