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高分子化学范文

大学高分子化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高分子化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高分子化学

第1篇:大学高分子化学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主体”意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85-03

高分子化学实验课是许多院校高分子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高分子化学实验不仅验证高分子化学有关的聚合理论,如果合理引导与启发,更能为学生学习后继高分子相关课程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如何通过高分子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高分子专业素养,是高分子专业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点。以前的一些教学改革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教学方式和实验内容进行改进,比如微型化实验探索[2] 、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3]、开设研究性实验[4-5]等等,很少涉及到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实验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师队伍的素质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提高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与同行商榷。

一、让学生自觉成为实验主体,从源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分子化学的基础实验对初入门的学生仍旧是全新的,通常实验都是学生按照实验讲义预习,讲义中十分详细地写着有关的实验配方和操作工艺,学生只要依照讲义“照方抓药”即可,同样配方的实验,观察同样的实验现象、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只动手不动脑地完成实验。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没有给他们留下太深的印象,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不大,甚至实验的基本目的也难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惰性,对实验采取敷衍的态度。因此,提高学生对高分子实验的学习兴趣,变“他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去了解、学习、探索高分子化学的学科领域。

21世纪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个性张扬、自我另类。要想培养这样的学生从了解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热爱高分子化学学科――学习高分子化学的主动性――对高分子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不容易,因此,必须从源头开始引导。

(一)开展实验动员

在学生开始做高分子实验以前,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高分子实验的动员会。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把实验视频、动画、图片、图表和实物投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让学生对高分子实验有一个感官上愉悦的认识,从而对自己动手做实验产生期待。

(二)提高对实验预习的要求

通常实验都是学生按照实验讲义预习,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充当 “复印机”,将讲义中有关的实验配方和操作工艺照抄照搬到实验预习报告上。至于实验的机理是什么,涉及到哪些高分子化学理论,实验中所用到的药品哪些是中间体,哪些是引发剂,哪些是分散剂和乳化剂,为什么用这种中间体、引发剂、分散剂,实验采用哪一种实施方法,还可以有哪些方法等等,大部分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因此,在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或搜集的信息、文献资料写出实验预习报告。这样写出来的预习报告每一本都不一样,学生就会有一种创造“自己的”实验的感觉。

(三)保证学生单独完成实验

实验时,要求学生按自己设计的预习报告进行实验探索,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有关实验数据,对照假设分析归纳,完善实验报告。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安排学生一人一组进行实验,并且每人保管一套实验仪器。学生在实验室拥有自己的实验台和实验仪器,很符合“90后”自我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四)总结评价

实验结束后,教师先对实验情况进行分类点评,有代表性的交流实验探索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原因。最后教师对本堂实验课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并对实验效果比较好的同学给予肯定,推广经验。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积极地评价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增。

因此,让学生成为高分子化学实验的主体,使学生对高分子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很有益处。

二、设置合理的实验内容

高分子化学实验不仅可以验证高分子化学有关的聚合理论,合理引导与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为学生学习后继高分子课程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但是,学生完成大量的基础化学实验后,常见的高分子合成实验,由于缺乏新的操作和技能,加之聚合反应耗时较长,如自由基溶液聚合搭好装置,加料后通常反应3小时以上,学生在等待的过程中觉得没意思,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合理设置高分子实验的内容是维持学生兴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一)合理的实验体系的安排

对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新生来说,高分子实验起着联系理论和实际生产的桥梁的作用。本着这一宗旨,在课程的设计上,既要注重基础,又要有所提高和创新。在本学院的课程体系中,既包含了验证性质的高分子基础实验,又包括了提高层次的高分子综合实验课,还开设研究性质的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丰富的实验内容

常见的高分子基础实验都是学生依照讲义上的实验内容进行,照单下药,同样配方的实验,观察同样的实验现象、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于部分性急的学生不耐烦,创造条件导致实验失败。因此,用研究性实验替代基础验证性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把基础实验做成研究性实验,即同时做实验的同学分别完成不同配方的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应用已学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分析,对实验结果预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几个学生进行不同实验条件的探索、对比和总结,可以提高他们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

(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创意性

很多学生都觉得做化学实验比较枯燥,特别是高分子化学实验,实验时间比较长,过程变化慢,学生难以产生兴趣。可以尝试在这方面加以改进,在实验前让学生准备一些精美的树叶或准备几张自己的小画片、小照片,实验合成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低聚体后加入少量颜料,调成一定颜色的透明浆料,然后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树叶或小画(照)片放到模具中,倒人预聚合产物进行灌浆、加热后聚合处理,脱模后就得到一个自制的美丽画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实验有了美的感觉,觉得做实验是一种乐趣了。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一个好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但是专业素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品质,因此提高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效果,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开展研究性基础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然后拟出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这就对教师的知识背景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实验技能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等高职称的教师进实验室担任学生实验的指导教师,提高指导层次;另一方面也需要较低职称的教师了解高分子实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升自身实验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手段代替传统的黑板教学,让学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充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中间去,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深入研究高分子化学实验,广泛联想,积极引导,不断丰富实验的内涵,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因此,让学生自觉地成为实验主体,合理地设置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内容,以及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对于提高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卫东.高分子化学实验[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65-68.

[2] 李青山.王雅珍,富彦珍,等.微型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探索[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15(2):172-173.

[3] 李丽.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2):64-69.

第2篇:大学高分子化学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实验;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24-02

高分子化学是嘉兴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还可通过安装实验装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而分析现象、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由于本专业设立仅有5年时间,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也只有短短的3个学年,由于教学经验有限及实验室建设的延迟,所开设的实验一般都是一些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等),学生往往不用动脑思考,只要按照标准步骤动手完成实验即可。基础性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但是,往往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等到学生到大四做毕业论文时,问题也暴露出来:缺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意识没体现出来。经初步调研论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确定选择即将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高材09、10级学生作为这次实践教学改革的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珍惜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尤其是高分子化学实验,在实验前有大量实验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调试、检修工作;所需玻璃器皿的清洗工作,化学试剂的配制,如单体、引发剂的精制,溶液的配制等。这些工作都由实验老师来承担,学生不了解实验的顺利开展凝聚着实验老师的大量劳动,所以,往往不珍惜实验过程。在已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的09级同学中,我们让学生适当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如玻璃仪器的清洗,做过高分子化学实验的人都知道,残留高分子物质的玻璃仪器难以清洗,同学在清洗玻璃仪器的过程中,既珍惜实验过程,又能初步了解高分子的性质;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蒸馏,在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中往往加入微量的阻聚剂,以避免溶液在储存、运输的过程中发生聚合,所以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实验前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采用蒸馏的方式对单体进行提纯,加深理论课程中关于阻聚剂的理解。通过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学们懂得实验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实验过程,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密不可分,从而更加珍惜实验教学过程,珍惜自己的实验成果。更重要的是,实验的准备工作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结合嘉兴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改革优化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传统的实验课程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的基础实验,已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相关实验操作。因此,在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中,过多地开设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对高分子化学实验项目进行改革,主要包括:①基础实验项目的改进,巩固及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悬浮聚合或本体聚合,确定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药品。在实验过程中,不同聚合方法有不同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如,本体聚合分为三阶段进行,不同阶段温度不同,关键在于第一阶段转化率的控制,避免出现爆聚,反应时间相对较长,最终的实验产品为板材;而悬浮聚合实质也是本体聚合,但由于分散介质的加入可以很好地进行传质和传热,避免爆聚现象的发生,搅拌速度是控制实验成败的关键,聚合时间相对较短,最终的实验产品为球状小珠。同学之间对各自的实验现象、产品外观、产品性状等进行热烈讨论,从而加深对于聚合方法的理解。②强化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开设具有工程特色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实验,扩展为一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从单体精制、引发剂精制、乳化剂的选择与用量、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乳胶粒尺寸、稳定性的测定,最后在将其配制成乳胶漆,测定涂层性能与乳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整个材料制备及使用过程的全程跟踪,掌握结构、性能与合成之间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③适当增加科研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对本专业的了解与热爱。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浙江省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嘉兴学院每年也设立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本专业大部分09级的学生都参与到科研性实验项目研究中。学生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申报热情,他们自愿组成实验小组、每组成员3~5人,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如作者本人就指导了一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团队负责人由08级同学担任,主要成员为09级同学。项目开展之初,主要由08级同学设计并实验,09级同学从旁学习并辅助完成实验,项目进行中期,09级同学已掌握实验方法与手段,具备独立完成实验能力,08级同学的主要精力可放在考研复习上面,顺利完成新老接替的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学生更多地接触到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开阔思路与视野,增强他们对于本专业的了解与热爱。

④增加经典验证性实验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刚上大学的时候,严重缺乏对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了解,因此对于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有些学生想要转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如,制备有机玻璃板前,让学生们准备一些干花、干树叶或大头贴,在注模过程中放入其中,等产品成型后,美感十足的玻璃板就制成了,学生们非常有成就感,同时提高了对于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兴趣。

三、完善实验考核制度,全面反映学生实验各环节中的表现

我们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了实验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实验各环节中的表现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以往我们只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预习、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设备的清洗、实验室的清扫等工作都不能得到体现,缺乏客观、公正、全面的实验考核机制。因此,我们借鉴比较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机制,将实验成绩的评定细化:预习报告20分,实验着装10分,实验装置20分,操作规范20分,实验结果20分,卫生情况10分。将实验成绩的评定标准公布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实验规范观念,从实验预习开始直到实验结束清扫实验室的整个实验过程都能认真完成,从而改善学生不注重实验教学过程的现象,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建设实验课程网站,有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前,教师要详细地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甚至要把实验从头到尾演示一遍,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学生完全不用预习实验,也不用思考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忽视。在理论教学中,多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在嘉兴学院大部分实验教学中,还没有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而多媒体的生动性、可重复性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操作,可以很好地进行实验的预习。因此,我们正逐步建设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网站,初步将实验课的教学大纲、讲义等内容放到网站上。编制实验教学课件,如实验过程所涉及的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基本装置、注意事项等。实验课程网站的建成,方便学生的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的建设,我们还拟采用Flash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了解注意事项。目前,实验课程网络的正在逐步建设与完善中。

参考文献:

[1]余兆菊.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18-119.

[2]宋丽娜.浅谈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33-234.

[3]祖立武,张小舟,王雅珍.高分子化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94-96.

[4]张巧玲,刘有智,杜栓丽,王香梅.高分子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高分子通报,2010,(7):107-110.

第3篇:大学高分子化学范文

论文摘要: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物理、加工成型、应用等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那么,高分子化学具体内容及高分子与生活、高科技的发展关系如何呢?以下作简单介绍。

人类从一开始即与高分子有密切关系,自然界的动植物包括人体本身,就是以高分子为主要成分而构成的,这些高分子早已被用作原料来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人类的主要食物如淀粉、蛋白质等,也都是高分子。只是到了工业上大量合成高分子并得到重要应用以后,这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才取得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但提到合成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的应用与发展,人们在想到它们极大地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很多人会想到“白色污染”,甚至将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怪罪于高分子,这说明他们对高分子并不十分了解。当今社会高分子的功用无处不在,而人们认识高分子时,往往忽略了它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种种利益,不了解它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高分子化学的内涵

1.何为高分子化学

顾名思义,高分子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很高的分子,它是高分子化合物的简称。高分子化合物,又称聚合物或高聚物,是结构上由重复单元(低分子化合物—单体)连接而成的高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非常的大,小到几千,大到几百万、上千万的都有。我们有时将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高分子化合物叫低聚物。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同样也是从事制造和研究分子的科学,但其制造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大分子,即由若干个原子按一定规律重复地连接成具有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质量的、最大伸直长度可达毫米量级的长链分子,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聚合物。

2.高相对分子质量与高强度

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是决定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相对分子质量高的化合物才有一定的机械力学性能,才能作为材料使用。例如乙烷、辛烷、廿烷、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都是直链的烷烃化合物,但是分子量变化很大,其机械力学性能因而也有极大的区别。

3.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

既然高分子化学是制造和研究大分子的科学,对大分子的反应和方法的研究,显然是高分子化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高分子科学不仅是研究化学问题,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将低分子化合物连

接成高分子化合物,即聚合反应的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其结构必然是不同的。为了得到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就要去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

二、高分子材料化学的应用

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组分和性能,并可应用于一定用途的物质。上世纪半导体硅、高集成芯片、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把人类由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可以说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现在人人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家家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处处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最主要的应用是以高分子材料的形式出现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了塑料、纤维、橡胶三大传统合成材料,另外许多精细化工材料也都是高分子材料。

第一,塑料:一类是通用塑料,如容器、管道、家具、薄膜、鞋底与泡沫塑料等等;另一类叫工程塑料,其强度大,如汽车零部件、保险杠、洗衣机内的滚筒、电器的外壳等。

第二,纤维:人们开发出聚酯、尼龙、腈纶、维尼纶等高分子化合物,通过不同的加工,生产出了各种纤维制品,极大地满足着人类的需要。

第三,橡胶:天然橡胶的种类和品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了各种人造橡胶,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氟橡胶、硅橡胶等。

第四,精细化工:比如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的各种涂料产品,如家具漆、内外墙乳胶漆、汽车漆、飞机漆等。女孩子用的指甲油,使牙齿变白的增白剂也都是涂料。还有万能胶、建筑用胶、医用胶、结构胶等黏合剂,以及各种吸水树脂等都是高分子产品。

三、高分子化学与高科技的结合

当今社会,人们将能源、信息和材料并列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而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发展的物质基础。自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那一天起,人们始终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性能更优异、应用更广泛的新型材料,来满足计算机、光导纤维、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工程和机械工业等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产量低、价格高、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也不断涌现出来,如分离材料、光电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敏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最活跃的领域,下面简单介绍特种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是指当有外部刺激时,能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做出相应反应的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则是对外力有特别强的抵抗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它们都属于特种高分子材料的范畴;特种高分子材料是指带有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其性能和特征都大大超出了原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化学纤维、塑料、橡胶、油漆涂料、粘合剂)的范畴。

第一,力学功能材料:强化功能材料,如超高强材料、高结晶材料等;)弹性功能材料,如热塑性弹性体等。

第二,化学功能材料:分离功能材料,如分离膜、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络合物等;反应功能材料,如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试剂;生物功能材料,如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等。

第三,生物化学功能材料:人工脏器用材料,如人工肾、人工心肺等;高分子药物,如药物活性高分子、缓释性高分子药物、高分子农药等;生物分解材料,如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等。

可以预计,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特种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将代表了高分子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高分子化学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环境同化,增加循环使用和再生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乃至用高分子合成材料治理环境污染,也是21世纪中高分子材料能否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比如利用植物或微生物进行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的合成,在环境友好的水或二氧化碳等化学介质中进行化学合成,探索用前面提到的化学或物理合成的方法合成新概念上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以及用合成高分子来处理污水和毒物,研究合成高分子与生态的相互作用,达到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等。显然这些都是属于21世纪应当开展的绿色化学过程和材料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高分子化学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最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消化,建立和巩固高分子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获取高分子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和操作技能。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这番话指出了开设化学实验课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在评估指标的二级指标“实践教学”中,从“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比例及效果,实验室开放”三个方面明确了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近几年高校的化学类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很多高校在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与改革方面的成果积累较少,尤其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采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依然居多。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剖析

1.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欠争理

多数的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没有单独设课和单独考核,实验课时相对较少虽然有些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已经独立设课,但仅作为考查课。实验教学内容中传统的、陈旧的实验较多,而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实验很少认知性、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理偏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偏少,而且实验环节偏重于理论,突出高分子材料应用性特点的实验太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按照实验讲义预习,然后进实验室。实验前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测试方法、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详细的集中讲解。学生只需按教师指导的过程按部就班或者依照讲义“照方抓药”,就可以完成一个实验。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地来到实验室,只动手不动脑地完成实验,然后又迷迷糊糊地离开实验室。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没有给他们留下太深的印象,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很不够。这种统一模式、统一要求、齐步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抑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验嫩学手段落后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在理论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未能在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这样对于一些耗费过高、时间过长、毒性过大、危险性过高的实验,只能最低限度地开设,且开设过程中费用大和危险性高,导致学生对此类重要实验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感受的机会。

二、新教学模块的实践性探索与成效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其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基础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三个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块体系,并在每个模块中结合常熟理工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_些新的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实践发现新的体系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基础技能实验教学模块

基础技能实验模块构建的目的着重建立高分子化学实验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清洁卫生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训练学生掌握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为后续的实验教学模块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技能实验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40%~50%为宜,课时数约30学时,开设8~10个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涉及到高分子化学反应机理,如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等连锁反应机理,缩聚、基团转移聚合等逐步反应机理,开环聚合反应机理等。在实验实施方法方面涉及到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熔融缩聚、界面缩聚等。如设计膨胀计发测定苯乙烯本体聚合动力学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诱导期概念、聚合过程体积减小的现象以及聚合物溶液的粘性特征等非常重要的高分子化学理论知识。设计过硫酸钾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自乳化聚合实验,除让学生明确了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外,还了解到了聚合物大分子链端基的重要作用。设计己二酰氯和己二胺界面缩聚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界面缩聚的概念和聚合物的可纺成纤性能等主要高分子知识。通过设计一些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等连锁反应机理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活性中心的概念,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认知了这些引发剂的活性、安全使用和贮存事项。

2.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块

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设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实验模块是实验教学的较高层次,注重学生实验的自主设计性和综合性。

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20%~25%为宜,课时数约15学时,开设2~3个实验。本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一是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可以将同一门课的几个实验,或者是几门课的实验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实验。本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二是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设计性,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和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例如关于高分子合成实验先确定好采用的聚合机理和聚合方法,在原材料配方组成、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合成温度等工艺条件方面给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让学生在所给的框架内进行自行设计和实施实验。譬如悬浮法制备聚苯乙烯珠粒实验,水的用量范围为苯乙烯质量的100%~200%、分散剂为磷酸钙或聚乙烯醇两种、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用量为苯乙烯质量的0.2%~1.0%、反应温度设定在75℃~85℃范围等。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方案实施实验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组之间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找到了影响悬浮法制备聚苯乙烯珠粒的一些因素,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发挥了学生自主实验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

设置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开发能力,为实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提供重要的教学内容实体支撑。

  本实验模块是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注重学生实验的独立自主陛、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20%~25%为宜,课时数约15学时,开设2~3个实验。本实验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一是实验项目的独立自主性和综合性。也就是说确定好实验项目之后,让学生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项目方案的调研、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本实验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二是实验项目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所拟定实验项目必须关联生产实践中的聚合物产品,充分体现实验项目的应用性。实验项目设计主要针对这些高分子产品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解决来进行设计。通过研究创新实验的实施,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乐此不疲,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展示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应用性特征提供了最佳学习平台,尤其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此外,研究创新实验往往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聚氨酯绝缘漆的制备及性能测定实验,每个学生做一个实验配方,每5名学生一组,5名学生的实验结果综合在一起可以得出高分子树脂配方组成与漆膜性能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固化条件与漆膜性能之间的关系曲线。在实验过程中,5名学生要共同安排实验方案,尽量保持操作的一致性,最后得出的结果要呈规律性变化。如果有一名学生操作有误,这个实验点就会落在规律性以外,影响其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因此,实施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每次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拟定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验过程中,又有多种意外的实验现象出现,这势必要求师生共同分析和讨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做需要教师有相当的知识储备量,并且要求教师也不断进取,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三、结论

基础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特别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理论课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开发技能取得了预期效果。基础技能实验模块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实验现象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高分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和规范。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设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创新实验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科研和创新意识的建立,以及学生团队意识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晓,等_高分子化工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i,(1):50-52.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3]杨通,范新会.王正品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71-80.

[4]虞立宏,王静爱,葛岳静,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实施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2004,(8):20-21.

[5]王雅珍,等,微型高分子化学实验研究[j]化学教育,2001,22(1):47-48.

第5篇:大学高分子化学范文

关键字:高分子导论 独立学院 教学

自1920年德国科学家H.Staudinger提出大分子概念以来,高分子科学迅猛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生产的理论基础,在国民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分子科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其内容包括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加工和高分子材料;课程知识点多,概念多,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在独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开设高分子导论课程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教学学时数较少(本校为34学时),而且在大学期间只有这一门高分子相关课程。所以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为其今后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基础,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及特点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具备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1],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也称三本院校,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录取线主要介于二者之间。

1.1 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本科层次,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成长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一本、二本院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有着明显区别。

1.2 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通性,也有自身比较突出的特点[2]。分析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情况,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a.入学时对专业知识掌握较少,甚至有部分江苏考生在高中阶段都没有选修化学;

b.对本专业缺乏归属感,很多学生是调剂生,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用处不大;

c.自控能力不强,无故旷课、不交作业、考试突击等现象较多;

d.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课程知识掌握较差,甚至有同学出现挂科现象;

e.动手能力较强,对社会实践的要求比较强烈。

2、教学建议

根据本校应用化学专业开设高分子导论课程几年的情况,结合同行经验[3-4]、自身教学体会和学生意见,对独立学院高分子导论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教师观念转变

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及专业建设年限较短,目前师资力量主要依附母体院校。一部分教师是从母体院校外聘的兼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自身在母体院校已承担较重的教学或科研任务,精力有限,而且多年来形成了一本、二本的教学定势,惯于按照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并重型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往往会把内容讲的过深,理论性太强,常常使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甚至发出“想把我们培养成科学家”的感慨。另一部分教师是学校自有年轻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不足,容易受到自己学习体会或老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很好的根据独立学院“三本”的生源特点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明确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且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2 合理选择教材

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后主动复习和预习的情况很少,寻找相关书本文献学习的更少,所得知识大都依赖于课本和课堂,所以参考教材的选用很重要。

高分子导论教材版本较多,主要章节包括概论、链式聚合反应、逐步聚合反应、聚合物的化学反应、聚合物的结构、聚合物的性质、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的成型加工等。这些教材主要是面对普通高等教育,整体内容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鉴于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材,本校目前选用董炎明编著的《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该教材内容通俗易懂,而且书中有很多小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随时关注教材信息,寻找更为适合的教材。

2.3 明确教学内容侧重点

应用化学专业开设高分子导论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高分子的世界,理解和掌握高分子科学的基本框架、概念和原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或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提供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的深度上要求相对偏低,但是作为仅有的一门高分子课程,课程内容要有代表性。

高分子科学四个知识板块中,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是讲解重点,安排28学时左右,而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加工则重在与实践结合,以讲座或参观的形式学习。

在高分子化学的学习中,紧紧围绕“如何合成聚合物”这条主线,重点介绍自由基聚合和逐步聚合,离子聚合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作为次重点,而配位聚合则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其中涉及到很多公式,比如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部分,有引发速率方程、链增长速率方程、稳态假设下的自由基浓度方式、聚合总速率方程等[5],弱化公式的推导,而将关注度放在公式的理解应用上。

高分子物理则围绕着“聚合物结构和性能关系”这条主线,重在二者的对应关系。此部分涉及到较多的曲线,比如线性非晶态聚合物的形变-温度曲线,聚合物的应力-应变曲线,重点介绍曲线各段所代表的意义、对应的结构要求、相互的异同之点,而对精确的曲线函数推导完全忽略,所涉及到的比较前沿的结构模型也适当弱化。

2.4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而且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自卑、畏缩心理,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将理论讲解和实物、模型演示相结合,将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多种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4.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学院的学生中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或旷课、课后不复习、作业抄袭、考试突击等的现象比较多,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

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引导性的措施:

a.课前布置预习题,并在上课时提问,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b.讲课之前列出本堂课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或知识点,在下课之前以课堂作业的形式解答上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

c.课后习题不单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检查,还要包括部分拓展性内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文献或是网络资源,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d.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取某种实用的高分子材料,课后查阅相关知识,相互讨论,并选取代表以讲课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十分钟左右的成果展示,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

2.4.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今多媒体技术非常发达,对其有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教师进行了探索[6-7]。多媒体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多媒体课件,课件并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摒弃板书教学,比如对于某些特别重要的理论公式的学习和推导,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理解,这时就应该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化学软件实现分子结构的模拟、构型的转变等,直观形象,对高分子的链结构、构型转变等抽象知识点的学习很有帮助,还可以将简单高分子实验制作成视频,比如学生在学习自由基聚合中的自动加速效应时,由于没有感官印象而难以掌握,可以通过视频将这一过程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分析理解。

2.4.3 紧密联系生活

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能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分子科学支撑着庞大的高分子工业,与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到处都是高分子制品,在讲述高聚物名称和结构时,展示此种聚合物的制品,引导学生通过制品的特点来推断聚合物的特点,加深印象,还可以简单介绍行业内代表性的生产及加工单位。独立学院多有产学研共建平台、学生实训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高分子生产加工基地,了解比较成熟的高分子合成工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过程等。

2.5 改革考核体系

考核是教学成果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一张试卷定生死,存在诸多弊端,建议将课程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这部分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从而使学生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环节;另一部分是期中和期末理论考试,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

高分子导论的主要理论考核内容是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这是两个虽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方向,可以分别考试,同比重计入总分。考试可以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高分子化学中反应动力学部分有很多的公式,学生记忆上存在困难,可以适当采取开卷或半开卷的形式,而高分子物理中多是对规律的解释和应用,采取闭卷的形式。

3、结语

高分子导论作为一门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的课程,在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课时数少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目前尚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年2月22日

[2] 于丽波,本三院校学生特点分析,科技信息,2011,8:69

[3] 方征平 郭正虹,在独立学院开展高分子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高分子通报,2009,8:74-78

[4] 徐晓冬,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高分子通报,2010,5:74-78

[5] 董炎明 张海良,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

[6] 李丽,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高分子通报,2006,2:64-69

第6篇:大学高分子化学范文

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为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步骤标准化、模式化,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按方抓药,无须动脑思考、分析。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效果甚微。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且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实验课程“弱化”,而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上,忽略了实验课程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学生到大四毕业论文环节,则充分暴露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技能较差、实验意识薄弱、科学研究精神欠缺等缺点。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传统实验课程的缺点和局限性,也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改革方法,其中包括了研究性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研究性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让学生参与了实验配方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实验课程,提高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锻炼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有文献虽然充分论述了研究性实验的优点和作用,但尚没有文献从备课到实施、总结、详细论述研究性实验的实验方案和实施方法。张玉琦等提出了在实验课程中增设研究性实验,并结合聚合物微球乳液实验项目提出了新的实验内容,但没有详细地叙述如何设计并实施该实验。张晓云提出了将研究性实验替代基础验证性实验,并简单的介绍了《丙烯酰胺的水溶液聚合》实验的做法,也没有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介绍各环节的实施方法与注意事项。胡先海等详细介绍了在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需要采用的几种研究方式,并详细解读了各种研究方式的优点。但这些研究方式可能无法在一个实验中全部应用。不同的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但文献未结合某个实验详细介绍研究性实验设计及实施方案。本文根据作者理念和文献报道的关于研究性实验的理论,结合具体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有机玻璃的制备》,详细论述了该高分子化学实验如何设计成研究性实验,介绍各环节需要做的工作及其作用。

2研究性实验设计和实施

2.1实验准备

根据对研究性实验的理念和理解,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目标出发,教师从软件和硬件上准备实验。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教师需要根据四大聚合方法之一的本体聚合理论知识,分析该实验方案中各实验参数是否可变?可变范围为多少?变化后对实验过程其他参数、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各实验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其它条件一致,反应温度降低,反应时间则会延长,或引发剂用量越低,反应时间越长。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注意到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根据实验参数是否可变,修改指导书内容,将可变的实验参数空白。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自己的实验参数。在动手做实验之间,教师和学生讨论相关参数的可行性,学生需说明采用这个数据的理由和依据。通过上述准备工作,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参数的制定,对于学生定的不合理实验参数具有一定的预测。有利于在课程中,顺利完成实验参数的探讨和设计环节。学生通过参与上述实验参数的设计,对该实验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进行了复习,对实验原理把握更加准确,充分理解各原料作用和各实验参数内在含义。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研究能力和查阅文献等科学研究基础功底,为后续该实验的顺利开展、大四本科毕业环节的顺利进行,以及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实验预演

为了使教师对不同参数下的实验进程和实验现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需要对不同参数下的实验进行预演,把握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指导学生实验参数的设定,并进行理论指导。但是,由于高分子化学的特殊性,实验条件存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加上可变的实验参数较多,因此,可设计出的配方数较多。在预演环节,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参数的实验进行预演,为了对实验进行具有一个清晰、整体的把握,对预期的上下限参数实验进行预演,并根据实验能否进行、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所需时间是否在课时内,实验是否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等,调整各参数的上下限范围,防止实验的不可进行和危险性实验的发生。在《有机玻璃制备》实验中,从理论分析来说,反应温度越低,引发剂用量越低,聚合反应速率越慢,当低至一定程度时,反应有可能无法进行,因此需要对低温、低引发剂条件下的实验进行预演,掌握该条件下,各步反应所需的时间和实验现象。相反,当反应温度较高,引发剂用量较多时,反应速率越快。由于该实验为放热反应,反应速率过快,会导致爆聚现象的发生,因此需要对高温、高引发剂含量的实验条件进行预演。为了对不同条件下的实验进程和实验参数有良好的把握,需要对中等条件的实验进行预演,比较低温、低引发剂,高温、高引发剂和中温、中等含量引发剂的实验进程和实验现象有何不同。根据实验预演结果、实验课时的安排、硬件条件等客观因素,修改实验参数范围,以便于更好的指导学生实验参数的设定。经过实验预演步骤,教师对各实验参数下的实验进程和实验步骤做到了心中有数,对整个实验进行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3学生预习

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对整个实验内容进行预习,联系理论知识,对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并罗列操作和理论问题,方便在课堂上解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的一切努力,只为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教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努力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为后续实验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该实验的基本原理;

(2)实验的操作过程;

(3)操作和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4)根据理论知识和查阅文献,初步确定本组实验参数。这一步需要小组学生团结协作,共同确定。经过预习,学生复习了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了实验的操作。并通过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2.4实验实施

实验的实施是整个实验课程的中心环节。优秀的实验方案设计,需要良好的实验实施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时对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安排,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根据前期的实验设计、准备、预演,实验的实施可按照以下步骤开展:

(1)教师介绍本次实验的内容,以及该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2)从基础理论知识引出实验参数的设定,小组汇报本组实验参数及其设定理由,由同学讨论是否合适,教师引导,并最终确定参数;

(3)教师根据各组参数设定情况,有目的的引导各组学生参数的分布。尽量使各组实验参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具有不同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对于特别需要注意的环节,则着重说明;

(5)学生操作实验;

(6)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由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问题。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下:

(1)在预聚过程中,锥形瓶为什么需要晃动?晃动频率不同,对结果是否有差异?措施:可以让一组学生尝试不晃动锥形瓶,观察现象。现象:出现爆聚。学生观察有机玻璃制备过程中的爆聚现象。解释: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是一个放热反应,晃动锥形瓶主要是为了将反应热释放,并让单体流动,各处单体均匀聚合。晃动频率不同,主要影响散热及不同位置单体聚合程度的差异。晃动过慢也会出现爆聚。

(2)达到预聚的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解释:主要取决于引发剂的用量及预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较多、聚合温度越高,完成预聚时间就越短。反之,时间越长。

(3)在灌模时,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气泡产生?解释:由于模具三面封闭,一端开口,里面存有空气。如果竖直模具直接倒入液体,液体充满开口端,里面的空气无法排出,则容易产生气泡。措施:将模具倾斜,从模具的较低处缓慢注入,将模具里的空气从无液体的开口处缓慢赶出,液体充满模具,则无气泡。

(4)灌模后,为什么还是需要低温聚合后,再高温聚合?措施:将一组样品直接置于高温下聚合过夜,观察现象。现象:模具中的预聚体也会出现爆聚的现象,出现大量的气泡,并溢出模具。解释:预聚后体系中聚合物分子量较小,如果直接高温聚合,仍会产生爆聚。通过实验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及其注意事项,对不同参数带来的影响也有了感观的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并养成了研究比较的良好科研精神,为后续的本科毕业论文提前做好训练。

2.5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是实验课程的成果总结,反应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教师考察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研究性实验,其报告需要充分体现研究性。实验的总结报告需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全班实验参数和实验数据汇总;

(2)根据各小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差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

(3)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总结报告。锻炼学生科研写作能力,为后续的本科毕业论文和工作奠定基础。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下:

(1)预聚程度的控制。温度越低,引发剂越少,预聚合的时间越长;

(2)预聚程度的把握。预聚程度对后续的操作和实验具有一定的影响,预聚程度过低,倒进模具时容易漏液,预聚程度过高,太粘稠,不易倒入模具,且容易爆聚;

(3)产品出现气泡。产品出现气泡的原因可能有:a.倒入模具时未赶出气泡;b.预聚程度过低,小分子单体残留过多,小分子挥发导致气泡;

(4)产品透明度。气泡、表面光洁度对有机玻璃的透明性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上述总结,学生学会了有机玻璃的制备,并掌握了其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深刻理解如何控制有机玻璃产品质量,学到了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深化了理论知识,锻炼了科学研究能力。

3小结

第7篇:大学高分子化学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98-02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学偏重理论课,专业实验课所受重视程度不够,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实验。针对现存问题,笔者所在高校进行了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高分子材料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着力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作用,提高实验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

正确认识实验教学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基础。高分子材料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这两个方面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更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连贯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但比理论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际,强调动手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由于以往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因而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少,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相对较小。为改变这一状况,本实验课程新增了60课时用于综合性实验教学,另外还新增了课时用于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这样,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大幅增加,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

二、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集中实验教学有其本身的优点,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实验作风。然而,所有专业实验都集中开课的话,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提高,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集中实验的缺点,需要做大幅的改革。在学生接受了一定的集中实验训练,具备基本实验技能之后,新增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以激发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该部分专业实验设置为开放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课表选择实验时间,预约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可提高学生的实验主动性,也能解决实验场地与时间难以安排的问题,从而弥补了集中实验教学的缺陷。

三、补充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并将科研仪器用于实验教学

由于全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仪器设备人均占有率下降,并且部分专业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老化。通过申请专项经费,补充更新了实验教学设备,保证学生能及时开展实验。同时,针对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缓解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不足,学院测试中心为学生专业实验提供免费测试分析服务。笔者所在学院测试中心由仪器分析中心和高分子材料加工中心两部分组成,属于211工程和985项目投资建设的公共实验平台,具有较大的规模,总面积达900平方米,拥有50余台先进精密的大中型仪器设备,并且高端先进仪器设备还在不断地引进当中。此外,还有双螺杆挤出机、注射成型机、开炼机、密炼机和平板压机等加工设备,面向高分子材料加工研究方向。该中心能为专业实验教学提供强大的分析测试平台支撑。学院还动员各课题组参与实验教学,并可免费使用各课题组自有的仪器设备。

四、对实验教学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分阶段进行教学

1.加强基础实验,训练基本实验技能。高分子材料专业基础实验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侧重于某个反应、某个性能、单一操作的基本训练,以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是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基本环节。通过这些基础实验的训练,为后续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创新型实验打下了基础。根据高分子材料三门专业课的内容,可以安排如表1所示的20个基础实验,基本涵盖了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

2.增加综合性实验,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要求对所学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去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验问题,其目的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性实验的选题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可行性和实用性,难度也要适中,最好能涵盖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这三部分内容。综合性实验要体现多门课程的融合,实验操作涉及多种实验技能的运用。在之前专业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再通过综合性验的训练,让学生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实验技能的过程,掌握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性实验安排在基础实验之后进行,在大学第六个学期开课,综合性实验目录如表2所示。

3.通过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创新能力。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本质上属于“真刀真枪”的科研工作,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型高分子材料实验的设计,训练学生实验的构思、设计能力。学生与指导教师互选,共同确定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题研究背景与创新性,明确研究目标,提出具体实验方案。与指导教师讨论,修改、确定实验方案,最后撰写实验设计报告。在上述实验设计训练的基础上,可通过学校的PRP(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Program)项目,开展创新性实验工作,这是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第二部分内容。PRP项目是我校专门为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提供的科研项目,有专门经费支持。通过师生互选,共同申报该类项目,学校批准后实施。PRP项目在老师指导下进课题组实验室完成,属于开放式实验,包括课题立项、开题、中期汇报和结题答辩四个过程。

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由指导教师提出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与具体步骤,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最后总结,写出实验项目报告。通过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训练,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逐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采用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并重的评价方式

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以往基本上依据实验报告做评价的方式存在严重弊端,需要进行改革。新的实验成绩的评价注重操作、注重过程、注重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实验教学类型,成绩评价有以下三种方式。对于基础实验,出勤和实验预习报告占20%,实验操作技能及实验结果占50%,实验报告占30%。对于综合性实验,实验开题报告占30%,实验操作技能及实验结果占50%,实验报告占20%。对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考核成绩由实验总结报告成绩和项目答辩的成绩组成,分别占60%与40%的比重,强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上述五个方面的改革实践,并通过这一系列专业实验的科学训练,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能熟悉使用常见专业实验仪器,达到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为毕业论文及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卞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析――借鉴美国大学理工科实验教学及管理经验[J].教育教学论坛,2014,(9):26C28.

[2]韩哲文高分子科学教程[M].第2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大学高分子化学范文

关键词: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刘锁兰(1980-),女,江苏泰州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课题编号:GJY110200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与实践”(课题编号:GJY12020056)、“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JY11020046)、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常州科教城协同创新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20123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32-02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育,二是科研教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而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普遍不受重视,主要强调论文,学生只是为了满足学分要求而选课,教学和考核要求偏低;部分导师也轻视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尽早进实验室。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科研能力一般还比较薄弱,直接从事研究活动在知识面和科学思维能力方面尚显不足。而研究生课程教学正是其中的过渡阶段,实际上,通过课堂系统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一个研究领域有完整系统的认识,熟悉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便于学科领域的交叉和研究方向的拓展。一般课题组往往局限在较窄的研究方向,这些内容很难在研究工作中学习到,或者需要自己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摸索。缺失了这部分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往往较窄,科研思路局限性较大,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不利。然而,在美国研究生教育中课程设置安排灵活性较大,都设置有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和大量的选修课,非常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专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除必修课程外,导师对其它课程的干预不多,研究生可独立地计划自己要学的课程,给研究生选课以更大的自主性。另外,跨学科培养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课程学习不仅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求,是对我国教育现状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实不足的弥补,还是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发展和实践经验表明,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法贵在活。研究生课堂教学尤其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特点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而言可从改进教学计划、凝练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活用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增强课堂教学自身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改进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规定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提纲性文件。科学的教育计划应该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有机地协调组织起来。目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总学分要求约30学分,公共课程(英语和政治)8学分左右,专业必修课10学分左右,专业选修课10学分左右,讲座2学分。专业必修课一般讲述专业领域基础理论的最新发展,专业选修课为各分支领域的发展情况,一般根据学校教师的研究方向选定,不同学校各有侧重。这样,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一般为8门左右,必修、选修各半。如何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既顾及学生的专业宽度和学科交叉,不至于每个领域都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又兼顾博与专,这是计划制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把课程按领域的临近程度划分模块,每个模块有基础类(先修)和应用类(选修)课程。由于学科领域交叉,不同模块可能有课程重叠。规定学生选择两至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学习基础课程和1~2门应用类课程。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涉足不同领域,同时对所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都有所了解,便于以后在该领域的发展。例如,常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主要有聚合物分子设计、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加工三个研究方向,即可设置三个课程模块,聚合物分子设计以高等高分子化学为基础,包含聚合物结构设计、超分子化学、光谱波谱等一系列课程;功能高分子以现代有机合成为基础,包含材料表界面、纳米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等一系列课程;高分子加工以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为基础,包含聚合物共混原理、聚合物反应性加工进展、聚合物流变学等一系列课程。除此之外,聘请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举办各种讲座,可以拓宽研究生的眼界,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凝练教学内容

研究生课程相比本科课程更为深入,涉及面更宽,内容更为繁杂。例如,高分子化学中自由基聚合仅需掌握普通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即可,而高等高分子化学中涉及可控自由基聚合,就需要掌握iniferter、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基团转移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等一系列聚合反应原理。功能高分子课程如果作为本科课程,一般仅要求对各类功能高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性有一般性的了解即可,而作为研究生课程,则会要求掌握其制备方法及作用原理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满堂灌的方法肯定收效甚微,研究生应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而课堂讲授内容应对学生自学起到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应加以凝练,相同或相似内容选择重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模仿进行自主学习。

三、完善教学体系

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教学和反馈机制,并且应是过程化和常态化的,而非一次性反馈。研究生课程多为小班教学,教师接触学生机会较多,更便于经常倾听学生想法,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情况,以及对课程领域的兴趣和看法。多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便于教师因材施教,随时调整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和授课方法(由于专业课程,尤其是前沿科学发展变化很快,研究生课程对课程大纲限制较松,教师自主性可以得到较充分发挥)。

四、优化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应凸现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培养,而目前很多研究生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仍沿用本科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体系的传授,而忽视创新方法的培养。这也是很多导师认为研究生课程效果不大,可有可无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从国外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例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课程都不设统一或规定教材,包含讲授课(lecture)+讨论课(tutorial)两种形式,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讲授课就某个专题作简单全面的指引,并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由学生自己课下学习,再分组讨论交流。目前国内热衷于出版教材,而教材的使用对于研究生教学有利有弊,虽然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严谨完善,但却增加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丧失了自行对原始文献归纳总结和分析的机会,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进入课题研究阶段之后很长时间内,文献阅读和分析的能力还很薄弱。教材或讲授内容过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应重视原始文献。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进而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活用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评价,是实现全面管理和指导基层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改革的有力举措。研究生课程有其特殊性,课程比本科深,而学生基础差异很大,尤其一些交叉学科领域课程更是如此。因此,对研究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课程而异,不以卷面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要考虑实践环节和实际能力。例如,可以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根据个人在专题讨论中的表现来考核。这样,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和自己专业方向更接近或更感兴趣的内容,这样相对更为公平,也更加能够体现学生的科研能力。

六、结语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已具规模,必须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注重研究生学习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宣兆龙,李慧.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关键环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4):121-122.

[2]余峰.基本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3]唐忠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48-149.

[4]董永平.学位课程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28):108-109.

第9篇:大学高分子化学范文

有机物的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使有机物的碳链增长或者缩短、官能团之间的互相转化、引入或减少官能团,从而制取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有机物。有机合成题目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知识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到这样一道有机合成题目,出题者匠心独具,使得题目的解答思维比较符合上述要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了学习素质。

题目如下:

感光性高分子也称为“光敏性高分子”,是一种在彩电荧光屏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应用较广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其结构简式为[1]: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它是由两种单体经酯化后聚合而成,试推断这两种单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

(2)写出在(1)中由两种单体生成的高聚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在高考参考书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该题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5全国卷(III)中的一道题目――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结构如下:

请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2)由甲基丙烯酸制备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3)由乙烯制备乙二醇。

从表面上看,此题与高考题框架相差甚多,但实际上解题基本思路却一模一样:先酯化后加聚。

这一道题目的典型之处在于题目能充分体现多方面知识的交集,并且综合考查了2006高考考试大纲里所要求的很多知识点,例如第4点(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第9点,(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以及第11点(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道约定俗成的题目却出了“意外”。有一次,几位学生对这道题目提出异议:第(1)小题,按照“逆推法”,得到两种单体乙烯醇和苯丙烯酸,比较容易;当他们进一步思考验证一下合成路线时,却发现有两种途径,也就是说由第(1)小题得出两个单体去解决第(2)小题有两种方法:

①路径一:先酯化后加聚

②路径二:先加聚乙烯醇后进行酯化

学生所提出的两种合成路线,在理论上,可谓言之凿凿,均是成立的。但是参考书上的答案却只给出一个,是①先酯化后加聚。为此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

如果按照先加聚,再酯化的话,那么加聚得到的是聚乙烯醇,是否所得聚醇很难发生酯化,无法实现目标产物的形成呢?翻开中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段话:纤维素(是一种聚醇)酯化容易出现聚醇里n个羟基完全酯化以及不完全酯化的两种情况,因此产物也会有火棉和胶棉之分。以此类推,聚乙烯醇与苯丙烯酸发生酯化,很可能完全酯化或不完全酯化。

如果按照先酯化,再加聚的话,那么酯化后的产物就出现两个碳碳双键,如果再加聚的话,很容易发生乙烯醇上的碳碳双键发生加聚反应,而不是苯丙烯酸上的双键加聚。查阅一些大学有机合成书本以及介绍感光性高分子材料的书籍,大致得到如下说法:通过高分子的化学反应在普通的高分子上连接上感光基团,就可得到感光性高分子。这种方法的典型实例是1953年由美国柯达(Kodak)公司开发的聚乙烯醇肉桂酸酯(肉桂酸即丙烯酸)[3]:

聚乙烯醇因其结构中含有大量功能性羟基,作为光聚合预聚体而引入不饱和基是很方便的。而且在实际聚合时,由于肉桂酰基有一定反应活性,所以感光基团的保护存在许多困难。肉桂酸乙烯基单体中由于两个不饱和基团过分靠近,结果容易发生环化反应而失去感光基团。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按照这一实际生产过程,题目的合理答案似乎应该为先加聚后酯化。

综上所述,这道题目应该有两种解答:①先酯化后加聚或②先加聚后酯化。不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合成某一种产物,可能会涉及不同的方法和多种途径,应考虑并兼顾“原料省、副产物少、产率高、环保好、产品易于分离”的要求,选择最合理,最简单的方法和途径。但是上述两种解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作为学生的解题训练,是比较有帮助的,参考书不应忽略②先加聚后酯化。

当然,这几个不受参考答案的影响的学生的敢于尝试与突破的精神是值得嘉许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解题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能使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趣味性以及有机合成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张玉奎,赵爱君.高考新思路・化学(第三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300.

[2]曲一线.5年高考3年模拟・化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7.

[3]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三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4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