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风险管理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对策

第1篇: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创业投资又称风险资本或风险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和区分。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美国风险管理的权威解释者威廉姆斯和汉斯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办法。按照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的实施主要包含三个过程: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二、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创业投资的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关系,即风险越大,获利可能性越高。正是因为创业投资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对创业投资机构而言,最大限度地控制并有效规避风险,尽量减少投资失败的几率,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是获取高额投资回报的前提。因而,创业投资公司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

就创业投资风险而言,风险控制是指创业投资家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控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按照创业投资活动的整个运作过程,可以将风险管理对策分为两个部分。

(一)创业资本投入之前的风险防范对策

创业资本投入之前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事前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因此,这一时期的风险防范措施的形成应建立在如何保证创业投资商能够尽可能得到来自创业企业家和创业企业的完整、准确的信息上。

确定项目是否可行,具体可以通过分析商业计划书、借助中介机构推介以及依靠专业队伍评估来达到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被投资项目的真实信息。同时,在考察项目可行度时,还应该注重对被投资企业企业家素质特别是整个管理团队综合素质的考察。此外,在创业资本投入之前我们还要关注可能出现的投资公司内部人员道德风险以及后期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和投资失败风险,为此我们为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采取措施尽可能规避这些风险。

1、跟投的投资方式

跟投是指投资公司每投资一个项目要求部分或全部项目参与人以个人名义投入一定比例资本。这种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因投资企业内部的项目推荐及决策等相关人员工作不认真或决策发生重大失误甚至与创业企业联合诈骗等行为所产生的道德风险。

2、分散投资方式

由于创业投资具有极高的风险性,通常创业投资机构会规定,对某一项目的投资不得超过所筹集创业资本总额的10―20%左右。这种分散组合的投资方式能尽量大的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成功率。

3、辛迪加投资方式

在创业投资过程中几家创业投资机构共同对某一项目进行投资就是一种辛迪加投资方式。在创业投资领域,分散投资和辛迪加投资是相互结合的两种投资形式,被大多数机构采用。辛迪加投资可弥补创业投资机构分散投资所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难题。且通过辛迪加投资形式,创业投资机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降低市场竞争风险,减少投资决策失误的概率。

4、分段投资方式

分段投资的方式就是根据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将投资分为不同的时间段注入到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而不是一次性提前向项目注入所有资本。分阶段投资允许创业投资家在做出再投资决定之前对被投资企业实施监控,以便对项目的预测更加精准,有利于对终止投资还是继续投资做出正确的抉择。

(二)创业资本投入之后的风险管理对策

1、运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

创业投资机构经常运用的金融工具有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优先股等。

可转换债券投资方式,即创业投资机构委托银行贷款给拟投资企业,同时约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委托方拥有将贷款本金(利息)转换为公司股权的选择权,并事先约定转股的时间、转股的价格或价格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他的转股条件。

可转换优先股投资方式,即将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的股份设定为可转换优先股,可以取得固定的股息,且不随公司业绩好坏而波动,并可以先于普通股股东领取股息,同时在被投资企业破产清算时,创业投资机构对企业剩余财产有先于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权。此外,创业投资机构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分享企业快速发展时的资本增值收益。通过巧妙设计金融工具,创业投资机构将风险转移到创业家身上,并给予创业家相应的收益分配权,强化激励和约束,达到规避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均衡之目的。

但如果创业投资商采取可转换优先股等金融工具进行创业投资,那么,正常情况下是不具有投票表决权的。这样势必会导致对创业企业的失控,从而加大投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业投资商可以在投资契约中为表决权制定附加条款,即不仅允许优先股具有像普通股一样的表决权,而且还允许优先股附加超额投票权(比如,一个股份所代表的投票权可以是其他普通股投票权的两倍等)或者重大问题否决权(对重大问题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一制度安排保证了创业投资商不管以何种金融工具结构投资都能对创业企业拥有足够的控制权。

2、通过参与创业投资的后续管理控制风险

创业投资商除了防范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外,还要应对创业企业本身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等。创业投资公司必须有意识地推动创业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培育创业企业对规范化管理的意识。

具体的参与方式有:通过向创业企业派驻董事,随时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管理层素质进行监督和评定,定期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或直接派遣财务总监,实施财务控制;并有权在管理层不遵循契约规定或经营出现偏差时,向创业企业提出意见,必要时向企业派驻管理人员,甚至撤换总经理。这样,创业投资商更可以监督和控制创业企业的重大决策,帮助创业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在内部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2篇: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普外科;安全隐患;风险管理

近几年,伴随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与社会进步,人们健康意识与法律意识加强,患者越来越重视医院的安全隐患问题。普外科为医院重要科室,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这样容易加大安全隐患发生率,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全面分析普外科的安全隐患,同时提出解决的对策,以降低安全隐患率。

1普外科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原因

1.1管理制度

管理者没有做到因时因地制定和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同时医护管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守和执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落后导致医疗技术设备落后,管理者不更新医疗设备,仍旧使用陈旧的设备;病房和门窗没有建设护栏来预防患者逃走;病房内危险物品的摆设不合格;对容易产生抑郁躁动行为的患者没有设置专用的躁动房间;管理不到位,没能做到定期检查病房设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威胁[1]。

1.2护理人员的自身因素

护理人员队伍职业素养不高,专业知识理论掌握不扎实,缺乏责任感;没有按要求对患者进行护理或者死板地遵从医生的叮嘱,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变化作出反映;没能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医护人员没有根据患者病理特征的不同进行安置,导致不同类型的患者混合住进同一个病房,例如一些发生交叉感染的患者,护理人员并没有将其与其他患者隔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安全事故扩大化;此外医护人员不能严格遵守管理护理制度,导致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护理队伍容易发生冲突和矛盾[2]。

1.3患者自身的原因

因为普外科患者治疗时危险性比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加大护理难度,加之,部分患者于家属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充分认识遵医嘱的重要性,没有配合医院护理的工作。因此,引发术后感染概率比较大,为患者家属与医院造成麻烦。

2普外科护理安全的风险预防对策

2.1强化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在护理的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与患者生命健康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根据规定对治疗仪器进行消毒。同时医院需要强化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便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护理方式与技巧,经熟练操作与过硬技术,获取患者与家属信任。在普外科的护理人员上岗以前,需要实施全面、系统化培训,保证每一个护理人员都能持证上岗[3]。

2.2对患者与家属实施健康宣教

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与家属实施健康宣教,首先,将遵守住院的规章制度与遵医嘱重要性告知患者,让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其次,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如果患者有疑虑,护理人员需要耐心解答,一些特别的注意事项要重点强调。最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治疗过程的注意事项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患者有个心理准备,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5]。

2.3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和道德素质

管理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护理专业知识,使得护理人员能熟练掌握护理的各项工作。其次是要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优秀的护理工作者给予表彰,对发生错误的护理人员进行处罚,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护理工作者还要有记录和保存患者临床资料的习惯,为改进工作提供证据。护理人员还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保管好患者的医药等物品,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尽量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

2.4重视普外科护理人员的管理

普外科护士长应该具备良好人格魅力与职业道德,同时要有高超护理技术与严谨工作作风等,加强护士长自身号召力与凝聚力。然后通过护士长来凝聚团队战斗力,一起完成护理的目标,提高护理的效果。如果在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根据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也就是护理人员没有受教育不能放过、事故原因没有查明不能放过、整改的措施没有得到落实不能放过、责任人员没有受到处理不能放过,使得相关责任能够落到实处,降低护理事故的发生率。

2.5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

护理人员还要提前消毒病房,确保患者不会因为病房环境影响到心情愉悦性。在科室收治到患者时,需要提前实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治疗注意事项。在手术治疗以前,护理人员需要细心、耐心的与患者交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与既往病史。护理人员应把手术时间、注意事项、手术室的设备与主刀医生等告知患者于家属,使得患者于家属了解手术过程,将患者恐惧心理与疑问心理消除,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此外,护理人员需要落实手术室消毒与清洁的工作,对器材准备、急救用品与药品进行完善。在手术前一天需要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清理,可以采取石蜡油对污垢进行清理,并且石蜡油能够发挥出的效果,给手术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护理人员根据手术情况取患者,在手术前不可以随意活动与按压腹部,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

3讨论

总之,伴随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人口老龄化与环境污染,导致普外科患者人数持续上涨。尤其老年患者因为自身的免疫力比较低,在行普外科手术治疗时,比较容易发生安全事件。因此,为了降低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需要护理人员针对老年患者心理与治疗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降低坠床、下呼吸道的感染、跌倒、上呼吸道的感染、褥疮、创口感染等安全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汤安莲.临床护理交接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5,(40):414-414.

[2]邓海峰.普外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5,(6):778-779.

[3]刘娟.普外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思考及护理对策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20-21.

[4]程晓冬.普外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及防护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6):389-389.

第3篇: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1、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1)房地产信贷风险。近年来,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银行的贷款资金也集中到这些行业上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很少,大部分都是靠外部融资满足项目资金的需要。房价上涨吸引了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加大了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既为房地产开发商建房提供贷款,又为购房者提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承担着来自开发商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的双重风险。由于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在部分大城市很严重,而房价不可能只涨不跌,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将导致银行大量坏账产生,严重危害我国的金融稳定。

(2)粗放式信贷管理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客户评级办法在总体结构、等级结构、评级程序、信息收集等方面都比较粗,所用的信用等级划分也较粗,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将客户信用分为四级,即AAA、AA、A、BBB,而巴塞尔协议要求至少为八级,在每一级别存在略升和略降的情况,如出现AA+、AA-。这种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方式,在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情况时并未显露,但在目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很可能使商业银行踏上未知的“地雷”,使信贷资产遭受损失。

(3)企业信用风险。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虽小,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其中之一就是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在出口企业风险方面.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纺织、钢铁等出口导向型企业以及周期性行业企业的盈利大幅下滑。出口企业关闭现象增多,私营企业出口受到较大冲击,尤其对中小、民营、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影响较大。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增大。

(4)内部信贷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内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骗贷案件及信贷的操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等。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还没有形成体系化、标准化。这就要求信贷风险管控水平在经济的下行通道中进一步提高。

(5)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尽管我国经济目前因人民币升值而承受着巨大的调整压力,但一旦人民币汇率急剧贬值,我们同样要蒙受严重冲击,特别是为了降低利息支出和取得额外汇兑收益而借人大量外币债务的企业。届时将陷入类似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财团的境地,我们对这些风险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也可能比较剧烈。

2、金融危机下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1)严密监控房地产市场风险。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繁荣的支柱产业之一,直接或问接地关系到上下游几十个行业,客观上决定了房地产业在传导危机中,能够使危机迅速地扩散蔓延到宏观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我国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应密切跟踪监测房地产市场发展和风险变化,对风险向上下游行业传递的情况加以关注,防患于未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和各行业之间的关联影响,及时动态调整行业和客户授信政策。严格授信标准,对受房地产市场风险影响较大的上下游行业,实行贷款总量控制:对行业内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的信贷予以约束。加强对已发放的相关行业贷款的风险监控,加大客户实地查访频率,密切关注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风险。

(2)改进和完善内部评级体系。随着商业银行业务不断丰富和发展,信用风险的范围和特点也在发生变化,对内部评级体系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为此,商业银行应健全专业机构和队伍,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运行、维护、升级和创新。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切实加大贷款封闭管理执行力度。以重点产品和优质客户为营销对象,实行差别化的产品准入、客户准人和区域准入策略,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强化风险控制力,进一步改善贷款质量。重点支持资金实力较强、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利用宏观调控的契机,积极做好房地产客户的结构调整。同时要强化大局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与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相匹配的授信管理体制,防范房地产企业向商业银行转嫁风险,确保房地产金融业务稳定健康发展。

(3)加强对贷款企业资信的审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企业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和财务稳健性。第一,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及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模型。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可对企业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所导致的问题贷款的出现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采取对策避免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就企业的管理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生产经营状况等诸多项目进行打分,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值,确定其风险级别,进而确定贷款方式和贷款定价。第二,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的分析和监测,建立贷款企业资料数据库,加强企业违约、破产的预测、预报工作,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避免或降低损失。第三,运用资产组合管理法,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行业前景、企业发展等多方因素,降低和分散信贷风险。

(4)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操作风险事件都是与内控漏洞或者与不符合内控程序有关。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完善科学、有效、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风险管理者可以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制度来进行防范。要改变过去内控制度重复与缺失并存局面,整合全行各业务部门的制度,形成全行科学、系统的内控制度;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科学的员工激励奖惩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的有效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发生。

第4篇: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102-02

当前,“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在护理工作中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因素,医院环境、设备、物品、药品,组织管理因素等都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护理风险一旦发生,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伤残或功能损害,给患者及家属的工作、生活等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经济和思想负担,影响医生和护士的声誉[2]。有效地防范护理风险不仅可以保证患者人身安全,而且可避免因发生护理差错和缺陷而造成的医院及当事人承受经济、法律和人身风险等。怎样防范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降低投诉发生率,现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

1制定实施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根据中医内科患者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护理质量管理措施。制定了内科护理质量专科标准。比如:对于意识不清,躁动,患者加床档,并演示床档的使用。在走廊设有扶手,在厕所安装扶手,避免患者发生跌倒,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护理缺陷,实现了护理质量持续性改进。

2树立护理风险意识

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加强护士风险意识培训。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之一,知情同意又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关键。杨敏在一项护士对患者知情同意执行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临床护士对知情同意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在实践中尽力实施,但远不能满足现代医疗服务的要求[3],因此,必须提高护士的认识,规范告知的方式、时机、程度。此外,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风险意识的培训,以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护理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纠纷防范与对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请法律专家就护理记录相关问题进行法律知识讲座,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还需规范护理记录书写标准,医院护理部可根据《条例》制定护理记录书写标准,使护理记录在内容、格式、要求和管理上适应举证责任倒置的新形势,使护士从法律责任、高度来约束自己,主动将各种制度和职责当作法律意义中的义务去履行[4-5]。并能运用法律的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不断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氛围。

3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

护理人员素质高低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基础,重视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改进服务态度,规范护理行为,加强护士“三基”培训,培养护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护士不仅有良好的医德、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还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更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每周三下午定为护士业务学习日,无论上、下夜班、休息,所有护士均参加。基础知识由各科骨干主讲,操作技能由年初护理部定的示范选手示范,下一周各科再抽签选出人员考试,无论老护士,新护士均参加,年终护理部对所有护士进行基础知识,技术操作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者给予物质奖励,考试不合格者给予补考,再不合格给予惩罚处理。通过学习,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强化了护士风险意识,对护理缺陷分析原因,提出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有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在遇到新问题及难点时,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业务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4明确服务对象,感悟工作责任

在护患纠纷事件中,许多环节与工作责任心不强有关,凭经验、印象、匆忙行事,而发错药、输错液,延误治疗。不巡视病房,没有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二级护理没有发现患者在睡觉时死亡。另外不按照护理常规给患者更换引流瓶、吸氧管、湿化瓶等。对危重患者生活护理不到位,或因工作忙而让家属代作了部分护理工作。

首先使每一位护士明确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珍视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利和尊严是护士的天职。对护士而言,在护理技术操作中,优先考虑的是患者的安全,倡导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启动自我意识,感悟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重点是人的生命,从而营造一种自然的职业安全氛围。

5落实护理管理制度

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而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是患者、医务人员安全的根本保证。重点介绍一下几项护理管理制度的落实方法。

5.1交接班制度

通过查房时提问值班护士、床边查看患者、检查三室的物品处理、查看登记本等可以检验出交接班的执行情况。

5.2查对制度(包括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医嘱查对制度)

通过查看执行人签名,核对床头卡、一览卡,查看登记本等方法可发现查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使用了手术患者交接单,制作了温馨提示牌如“您做到三查七对了吗?”置于治疗台、治疗车等处。

5.3分级护理制度(制定了眼科基础护理质量标准等)

由病房护理制控成员每周检查一定数量的患者分级护理实施情况,每月统计合格率并登记;护理部质控小组不定期抽查患者的分级护理落实情况。

5.4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护理文书质量标准)

每周至少检查一次本病房住院患者的护理病历。护士长经常性地检查和考核至关重要,要使护理文件达到字迹工整、清楚,记录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符合护理文书的书写要求。对护理部质控小组不定期抽查在院或出院患者的护理记录书写情况,质控评分,进行反馈并督促整改。护理缺陷上报护理部。

6监控重点环节

将护理纠纷易发生的环节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实施管理。例如“重点护士”的管理:对基本功不扎实、综合素质差、服务意识不强的护士需加强带教、加强监督指导、“关键时刻”的管理。

通过对护士进行多途径的培训学习,使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有效提高了患者信任度和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形象。在组织管理工作中通过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抓护理管理制度的落实、抓重点风险环节的管理,明显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护理投诉发生率逐年降低,收到多封患者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参考文献]

[1]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2]王爱平,刘琰.护理风险事件原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20):9-10.

[3]杨敏.临床护士对患者知情同意执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3):61-63.

[4]古今颖.护理记录缺陷的原因分析及其改进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10):79-80.

第5篇: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银行业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取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所以,风险和利润对银行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同为一体。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会为发展带来阻碍。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在硬币的两面寻找有效的平衡,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众所周知,我国银行是从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粗放落后经营观念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未完全消除。我国的风险管理观念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则不够重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西方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在风险管理上的后果就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四)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

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系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危机中提高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立足自身特点,灵活应对,在当前我国经济受到影响相对限的缓冲期,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

(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

首先,银行首先应确保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风险。然后对不同类别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类,对不同的风险采取同的防范和措施。所有的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使银行上下牢固树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风险审计委员会。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起草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审计委员会通过常设的风险审计部,负责银行整体风险监测、风险管理效率评价,督促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对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行监测。

(二)调整经营结构、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水平,提升资本充足蜜

首先,增加盈利是城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途径。为增加盈利,城市商业银行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多渠道运用资金,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不断扩大盈利空间;还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时机,按照国家指引扩大对基建项目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实现贷款组合的多元化。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政策的实施及银行利差空间的压缩,银行业有必要寻求差异化定价能力的突破,并逐步拓展中间业务渠道。扩大手续费及佣金等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提高盈利水平。其次,提高资产质量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在上升的趋势。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努力改善资产质量,以减小核销或冲减呆账的压力,长远可以直接减低风险资产总额,改善资本充足率。最后,增资扩股和发行次级债,是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方式。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研究增资扩股的可能性,通过改制和公开上市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募集资本金,适时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而对于资产质量较好的或已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立竿见影的方法。目前已有不少银行采取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金的方式。

(三)正确平衡风险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或引进、模仿他行金融创新时,须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两面性。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城市商业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要严控风险,密切关注金融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情况。其次,金融创新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在进行金融创新过程中,应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为原则。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金融创新时要区别对待,应避免金融创新开发的新产品脱离实体经济,而成为服务于金融业自身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服务。最后,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把握风险回避原则,不符合风险管理条件的金融创新,要从严控制。要建立完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预防并控制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各种损失,并保持充足的资本储备应对风险并能够转移风险。危机的应对能力也是一家银行发展能力的表现。

(四)商业银行要提高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

我国的企业由于大多没有经历过经济金融危机的洗礼,所以缺乏对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在危机到来时我国的企业反应慢,反应滞后。这次金融海啸来时亦是如此。而作为距离市场更远、比企业更年轻的银行反应就更慢。商业银行要强化危机意识,建立危机快速反应、及时应对的机制,强化对危机的快速反应、决策及时、风险控制有力、管理到位、措施有效、执行坚决的快速、协调的运行和应对机制。

(五)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

第6篇: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财务管理是保障经营管理活动科学、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财务风险管控更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活动与某些不可控风险因素作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对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问题来规避财务管理难题,来保障财务工作的安全运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本身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就需要从内部控制的安全性来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决策。为此,本文将着重立足内控机制,来探析改进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财务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

1.1内部控制降低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往往是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来实现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的融合发展。首先,利用委派管理制度,将财务工作实现全面委派管理,并细化到每一项管理内容及责任人岗位,通过财务管理的统一性要求,实现对财务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处理,保障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牵制。其次,利用统一的会计管理体系来保障对各项会计信息的规范化处理,在这个会计系统中,为了防范会计信息出现失真风险,往往从会计信息化技术应用中,来纳入到完整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实现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评价、反馈等统一化,也能够从中来指导和提供科学的财务决策。最后,利用财务审计制度来规范风险管理。引入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机制,将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建立一种职责平衡,以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促进财务管理准确和完整。

1.2困扰当前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的因素

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机制的融合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存在诸多困扰协同发展的因素。比如财务管理者自身对财务风险的意识缺失,一些单位管理者在推进投资多元化战略过程中,以兼并、重组等联合方式来壮大业务发展,忽视了单位内部控制中对财务风险的规避,特别是在银行提前还贷引发的财务危机,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面临窘境。相应的在内部控制机制上,忽视对企业财务决策层风险意识的把控,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另外,一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往往独立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财务决策脱离内控体系的审核而陷入财务账目管理与实际支出不符的尴尬。内部控制本身是基于财务活动来规避潜在的财务风险,如果内部控制难以有效的审查和方法可能的财务风险,则容易导致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脱节,难以通过管理层来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也给单位财务安全带来困扰。另外,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财务监督机制不到位,特别是伪造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及免税文件,虚构企业盈利,导致财务管理与财务实际相脱钩,而单位的内部控制及监督体系,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2财务管理中内控体系建设中的风险问题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强化财务核心业务安全性、效益性的关键,也是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筹集、成本预算、资金配置、利润分配等内容,而对于财务决策正确性,财务资源利用率等问题,需要从内部控制机制来督导实现,来保障财务管理活动的合法、真实、高效。然而,在当前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体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中内控监督机制认识不足,一些单位并未完善内部监督职责,在内部管控机构设置上人员偏少,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晰,甚至缺乏应有的监督。二是在内控监督工作形式表面化、形式化问题突出,应有的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也无法从事前审查中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三是财务内控管理环境不规范,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财务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重视不足,缺失责任意识、工作态度,甚至还存在随意篡改财务信息的问题。四是对财务管理内控人员队伍结构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内部控制人员自身工作能力、专业水平欠缺。五是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单位财务记录、财务统计信息方法落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更不利于推进财务风险的有效评估。比如一些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缺失代表性,对应有的财务风险缺乏识别和有效控制。

3基于内控体系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针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对单位财务管理者来说,如果缺失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综合评价和管理,则财务危机难以有效防范。适应未来市场环境的冲击,强化自身财务管理竞争力,必然需要从完善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上,做好财务风险管理与规避,推动单位财务健康、科学、稳定发展。

3.1加强财务内部监管力度,优化监管职责与分工

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工作,需要从理顺财务管理、内部部门业务关系上,借助于专门的监督机构,来细化其监督管理职责,优化各环节、各流程间的权利分配,从而贯彻和深化各项内部控制标准与规范的有效实施。针对财务管理中内部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问题,需要从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完善上,强化内部控制监管力度,结合实际财务工作需求,严格分工,落实好各项财务活动的审查职责。同时,利用检查报告方式,来统领和反映整个内控机制的管理过程,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给予监管、记录、落实、改正。

3.2营造财务管理内控环境,保障内控体系与财务管理的协同沟通

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积极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推进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一方面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人员思想素质教育,提升内控人员的监督意识、职责意识、岗位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应有的财务管理理念,贯穿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岗位情感,提升内部人员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对财务内控管理岗位及人员构成的优化,特别是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优化岗位与人力结构,结合各自工作能力来定岗定责,挖掘人力潜能,为实现高效财务管理内控机制提供人力保障。同时,构建财务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畅通机制,比如通过开展年度预算制度,针对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引入民主决策机制,确保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始终处于实时监督状态。

3.3构建科学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细化内控风险评估

风险指标是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关系到财务风险管理效能的发挥。针对财务风险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需要从长远规划、优化选择风险指标体系,将资产负债率、资产流动比率、短期负债比作为重要分析内容,还要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动态化机制上,梳理财务管理具体流程,细化财务风险管理数据库,优化财务风险管理工具,来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及评估体系,增强财务管理抗风险能力。同时,风险评估是财务管理内控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财务风险评估完整性、科学性、高效性的关键点。在具体财务管理内控机制上,一方面通过引入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增强财务信息统计的准确性、完整性、真实性;另一方面优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流程,结合具体业务流程和风险评估指标,实现对财务管理内控信息的定期、不定期检查和验证,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风险隐患,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

3.4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水平

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带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生率偏高难题,而建立与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从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内控风险协同机制上来确保财务管理的时效性,为降低财务风险奠定基础。结合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从财务管理业务中梳理潜在风险,特别是在与内部控制机制协同对接方面,细化和深化财务资金配置效率,综合考虑影响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将财务信息纳入全面考核与审查体系,实现各类财务风险评价标准的全面化,确保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覆盖到财务管理业务的全过程。比如结合某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实际,将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归类,并从财务业务流程衔接与监督管理机制协同上来确保财务资金的完整性。当然,强化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管理和制约力度,还需要权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制衡关系,将内部控制的监督约束机制与财务风险监督机制进行有效融合,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公开、透明,避免出现舞弊问题。

4结语

财务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的衔接,还需要从提升内控管理有效性上来细化岗位、职权分工,融入授权审批机制,深化权责对等、风险受控和分级管理原则,特别是在授权流程监督与内控上,结合不同管理事项、财务具体业务来制定相应的权限划分标准和授权原则,来严格落实和规范财务权力的行使,避免越级审批、不履行审批责任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戈昕,应亚珍.国家卫生计生委预算管理医院完善财务内控机制的实践、成效及其思考[J].中国医院,2015(10).

[2]肖丽红.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9).

第7篇: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1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包括对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和处理等环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具体如下:①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就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看,这是一个垄断性质的行业,因此,管理者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常忽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导致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②风险管理的方法落后。在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抵制方法,即在风险发生时或风险发生后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主要目的在于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虽然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它不能对风险进行预防和避免,因此,很难使企业规避电力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风险。③缺乏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才。当前,在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中,电力公司内部并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而是由工程的项目综合部处理风险问题。由于综合部的工作人员大多为电力工程专业出身,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即使工作人员已经学习了风险管理知识,多也仅是应付差事,并不能达到专业要求,这些不良因素严重影响着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

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的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面对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需要从风险问题的原因出发,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预防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产生。

2.1构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构建良好的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电力工程市场的监管力度,并通过一定的调控措施,提高了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效果。在电力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方面,只有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才能进入电力建筑市场,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相关的利益条款,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项目实施的风险;要求电力公司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通过划分部门、施工队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责任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工程的建设成本,降低电力企业的成本风险。

2.2组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队伍

面对电力企业缺乏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才的现状,电力公司要积极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从而不断壮大风险管理队伍;应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通过灌输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从而解决员工风险管理知识不足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可聘请知名专家,或挑选有潜力的员工进行脱产学习,再对其他员工展开培训。

2.3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风险转移已成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在风险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风险转移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将其可能造成的全部损失或一部分转移给他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保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市场逐步进入正轨,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电力行业中,在传统保险公司的基础上出现了以专业电力为险种的保险公司,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结束语

第8篇: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发展分析

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后,全球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受国际监管理念的影响,同时受金融机构案件频发的警醒,近年来,我国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加大了操作风险管理力度。2005年银监会出台了防范操作风险的“十三条”规定,2007年5月,颁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并指出,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2008年9月又颁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指出商业银行选择标准法、替代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之一来计量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2012年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新资本协议提出的操作风险组织架构、政策、工具、流程和报告路线方面的监管要求做出了全面承接与细化,并要求国内银行业在2018年前达标。至此,在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被作为主要风险管理职能纳入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一)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主观偏差

一是认为操作性风险是操作部门或操作岗位员工才会产生的业务风险,对操作风险的普遍性、危害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缺乏对操作风险的有效认识和整体把握。二是认为操作风险管理主要是管理层的任务,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导致操作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度受到影响。三是管理层面还存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认识深度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未能有效实施操作风险管理的规划。

(二)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实际应用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还处于初期阶段,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在风险管理实际执行中,对风险管理工具的认知和应用还存在报送数据、报告之类的初级操作,且报告的风险分析质量不高,数据错漏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专业风险管理人才普遍欠缺,不能熟练运用操作风险三大工具实现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预警处理的全流程管理,使管理层不能全面深入了解所面临的操作风险,不能有效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发展策略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三)操作风险监测分析不到位

目前,操作风险管理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度不够,主要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管理部门通常将工作重点集中在事件后的突击检查、查找问题、整改工作和处理责任人等。操作不按流程、审核不到位、随意简化程序等问题依旧屡查屡犯,不能从根源上有效控制和防范操作风险。另外,风险预警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事前全面、系统的评价机制,不能有效的对风险损失事件进行预测和控制。

(四)基层操作风险相对突出

基层机构数量众多,管理链条过长,监管相对较弱,是违规操作发生的原因之一。根据监管部门的案情通报,大案要案及违规事件主要大部分都集中在银行的基层机构,反映出银行对基层机构的控制及基层机构自身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制度执行力不强,风险最为突出,基层营业网点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违规操作屡查屡犯。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培育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管理者应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现状,营造全员共同参与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从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内部积极和谐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组织多形式、分层次的操作风险管理培训,培训课程应涵盖操作风险管理实务、风险资本计量、操作风险管理师资培训等,保证各级员工获得足够的操作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

(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

改善和强化绩效考核和约束机制,加强对监管政策及要求的学习与传达。由于基层机构内控水平较为薄弱,操作风险管理应把基层机构的内控执行效果作为评价、验证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准。不仅要加强对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的及时监控,还应将风险因素的考核纳入网点负责人绩效考核范畴,并加大操作风险的考核权重,提高内控管理工作效果考核分值,明确奖惩标准。通过考核促进基层行重视操作风险管理,从而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操作风险管理。

(三)加强内控管理与操作风险管理一体化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建设,可有效防范起因于内部管理流程、人员以及系统的操作风险。实际工作中,对操作风险发挥主要控制作用的是内部控制体系。内控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一体化管理思路,要从组织与职责、体系与流程、管理工具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将内控管理与操作风险管理两项工作整合起来,避免内控与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重复工作,节约时间成本与人力资源。同时,借鉴操作风险的监控指标、风险容忍度等工具,使内控管理决策更加科学,成本效益比更趋合理。

(四)完善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强化事前预警监测

建立操作风险监控分析平台,实现对异常交易的筛查、核查和验证,对交易、行为、实物进行实时监控。在日常管理中,应充分考虑IT资源成本优先实现对高风险业务的监控,并及时根据监控情况及业务发展实际,在现有的参数化预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预警模型及监测体系,满足完善监控平台用户需求,加强对操作风险特性的识别,着力提升风险分析能力,识别和防控重大操作风险,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完善,完善的操作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参考文献:

[1]杨天玲.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来源[J].金融与保险,2008(06).

[2]许文,徐明圣.风险映射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J].银行家,2008(07).

第9篇: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取决于风险的把控能力,尤其在经济下行的状况下,如何防控金融风险,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稳健经营、有效发展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而通过转观念、调结构、严管理、控风险、建文化,不仅有效地防控风险,提升资产质量,而且也会保证商业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狠抓信贷“加减法”,着力提高主动配置信贷资源的能力

信贷结构调整是信贷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信贷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要紧紧把握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增强战略发展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全力做好信贷的“加减法”,不断提升风险防御能力。一是明确结构调整目标。制定信贷业务发展规划,明确结构调整目标。二是把握四个优先,抓好增量“加法”。一是在区域投向上,优先投向市郊及经济重镇,控制一般欠发达乡镇和高不良、担保圈复杂区域;二是在行业投向上,优先支持营销大项目,主动对接区域内政府类项目与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如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优质PPP项目等,有效支持新装备、环保绿色行业,控制一般制造业、商业零售业贷款;三是在客户投向上,优先资产营销上市、拟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规下转规上”的小微企业,三星及以上个人优质客户,控制抵押率低、负债率高、涉担保圈的客户进入;四是在普惠金融上,引入担保公司、保险、政府风险补偿等增信机制,优先发展农户贷款、美丽乡村贷款等。三是建立三个机制,积极主动做存量“减法”。一是行业授信限额管理机制。对产业过剩、低附加值、高污染的实现行业授信限额管理,做到审贷有标准,额度有管控,授信有依据。二是信贷退出的预案机制。对潜在风险企业,一户一策,逐户制定退出预案,建立退出台帐,落实退出责任人。同时抓好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加快退出。三是督导考核价值。年中采取监控督导,年末严格经营责任制考核,奖优罚劣。

二、着力把好”五关”,努力强化信贷的全流程管理

一是强化调查履职,严把准入关。信贷准入管理既是信贷流程的起始环节,更是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抓好准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明确准入条件,制定行业、区域、客户准入要求,对不符合准入要求的杜绝进入。调查尽心履职,确保真实性。按照真实性原则,法人客户调查必须做到“十必查”,个人贷款上实行“六必查”,切实掌握客户实际情况和风险情况,同时进行“双线”平行调查作业,形成对前台调查制约,进一步保障了调查的真实性。二是强化抵质押管理,严把押品关。落实抵质押率要求,把贷款抵质押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目标,并纳入经营绩效考核。明确抵质押品范围,严格抵质押品准入管理,优先选择区域好,产权清晰,变现能力强抵质押品。严格抵质押评估管理,参照押品市场交易价格和评估机构评估标准,对不同地段、不同的楼盘逐个制定评估参考价,供审查人员对外部评估机构的价格参考,防止押品高估。落实好押品登记和权证管理,实行押品登记与客户部门隔离,集中后台操作。三是强化放款管理,严把授信执行关。推进“放款中心”建设,将全行的所有信用业务集中到“放款中心”发放,通过对信息录入、放款审核、抵押登记、押品保管、印章使用等环节的集中管理,杜绝了客户经理“一手清”的情况。严格落实面签制度,严把授信执行关,确保审批批复管理要求、限制性条件和信用发放条件的有效落实。四是强化监管责任,严把贷后管理关。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客户部门负责开展实施,管理部门负责监测与督导,并与前台部门齐抓共管,将具体职责落实到管户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强化贷后工作要求,重点关注贷款用途、资金流向、押品有效性和稳定性,防止出现贷款挪用、违规套现、押品贬损等情况。五是强化规范操作,严把到期收回关。贷款到期收回是一个完整信贷流程是否完美收官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一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做好贷款到期催收,客户经理要逐笔向客户电话或书面催收提醒,提前掌握客户还款资金准备情况,并加强还款资金监管,防止资金被挪用导致贷款逾期情况发生。对出现贷款逾期或其他风险信号的客户,则制定风险化解方案,落实责任,做好化解或依法收回。

三、坚持防控与出清并重,努力提升风险处置能力

一方面,严格“控新”,前移风险关口。扎实开展风险排查,重点排查经营萎缩、担保圈风险、隐性集团、过度融资等风险,对排查出的风险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一户一策”制定风险化解预案,按月跟踪监测每户企业风险变化,真正做到风险客户“底子清、重点明,措施实”。“因企施策”,狠抓风险客户化解。对一时经营困难,合作意愿好,可采取收回再贷、利率优惠、债务重组等手段缓释和化解风险。同时,重点开展担保圈化解,通过保证敞口压降、抵押物补充等手段,将担保圈大化小、小化无。对风险程度高,诚信比较差的企业则果断退出,快速依法处置,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另一方面,加紧“处旧”,多渠道推进。建立清收处置领导小组,落实清收目标和管控责任。对不良贷款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制定快速有效的处置时间表和路线图。落实专人负责,做好法院协调,跟进每个在诉案件诉讼进度。

四、着重信贷团队培养,建立科学的信贷文化

一是加强人员配置,突出信贷队伍建设。没有数量的增加也很难有整体素质的提升,人是关键因素。通过制定信贷人员的准入条件,建立信贷关键岗位人才库,狠抓信贷队伍充实。抓好人员信贷业务培训,注重岗位履职能力提升。对于新入职客户经理,采取跟班培训、师徒制等方式,实行岗前培训;对于在职客户经理,通过举办业务专题培训、客户经理例会、贷后管理例会等方式,提升信贷人员的风险识别和岗位的履职能力。二是狠抓治假求实,培育信贷新文化。近几年信用风险的暴露给我们带来深刻反思,只有坚持审慎稳健经营的理念,处理好“取”与“舍”、“为”与“不为”的关系,才是业务经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三是完善责任机制,强化信贷考核。规范信贷从业人员行为,不得充当资金掮客、不得参与经商办企业、不得参与民间借贷等十个严禁。通过警示案防教育,强化员工廉洁自律,严防道德风险的发生。严格考核,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制定结构调整、资产质量、操作管理等考核办法,提升信贷队伍履职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晓龙.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4(10).

[2]徐淑娟.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3(17).

[3]董明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