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小学课程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课程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课程体系

第1篇: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9-1

1999年6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秸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开展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的改革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概念及理论

校本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学校老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的概念: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专业发展的理论,对体育职前培养、入职和在职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起体育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育体系。

从20世纪60年代起,教育改革浪潮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应该同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一样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人类知识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变化使得教育内容大量增加、教育目标更加精确,由此对教学方法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作已完全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也完全成为专业工作者。专业化是指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其专业性表现在: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资格的管理制度等。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第一,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资格和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的过程。它是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殊内涵在于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实施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构建是以专业化发展为高等进行的,不同阶段课程的设置要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策略

1.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思想

进行体育教育课程研究之所以要强调指导思想,是因为指导思想较之于课程目标更加具有宏观性,能高屋建瓴地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分析体育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问题。而我国现阶段研究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不能单纯从教育课程本身出发,而是要结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实际进行考虑。

根据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有学者已尝试表述我国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其主要精神是体现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三个面向的教育一体化课程。这同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原则上是基本一致的,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在借鉴的高度上,将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反映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改革精神,有助于促进体育的专业发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教材完备、面向未来、综合性的、一体化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

第2篇: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这些因素,既有促进方面的,也有阻碍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崔教授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且认为一所学校都要围绕某个主题去开发。所以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2、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第3篇: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

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4篇: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字: 小学数学 练习课 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练习课是学生掌握生活和学习中必备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课具有促进理解、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然而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练习课得不到重视,学校和教师没有真正了解练习课的重要意义。下文就对练习课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导向是实现练习课目标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直观性不强的数学往往缺乏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显然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升和毫升》这一单元练习课上,提前准备10毫升眼药水、50毫升钢笔墨水、两瓶500毫升饮料。在课的开始,请三名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到的关于“升和毫升”的知识,对这三种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见到的物品进行简单描述。第一位学生:眼药水的容量是10毫升,放在手里感觉很小很轻,包装上写的是“10ml”,用字母缩写表示“毫升”。第二位学生的描述:钢笔墨水的容量是50毫升,用一只手长时间举着有点累。第三位学生的介绍:一瓶饮料的容量是500毫升,我一只手托不起来,需要用手握着。两瓶饮料加起来是1000毫升,也就是1升。结合三种常见物品,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在实物交流情境中发现“升和毫升”和生活紧密相关,产生掌握好这个知识的信心和兴趣。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所以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逻辑性、学生认知有序性,一步一个足迹, 逐步提高练习难度,先由基本题训练发展为综合题运用,最后进行拓展题尝试,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真正做到懂、会、熟。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式。让学生拾级而上,有坡度、有层次,为学生提供思维阶梯,一步一步迈向掌握知识的最高点。

在练习题《连除的实际问题》中,先出示“四年级有168人,平均分成4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这样的基础题,巩固例题。再出示: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算出什么,怎样算。“把900本图书平均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三个班”。这道练习题提高了难度,只给出条件,要求学生根据条件自己提问、自己解答,把“连除的实际问题”和“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最后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个大西瓜,需要2只小猴一起抬。3只小猴要把西瓜从离家300米远的地方抬回家,平均每只小猴要抬多少米?”这三道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规律。

3.加强设计,优化方法

教材中的有些习题编排与例题不对应,要用好教材中的练习,教师在教学前要对教材中的练习先做一遍。通过做题,明确教材中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如何,解答方法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是否需要补充哪些练习等。教师只有清楚上述问题,才能恰当安排练习内容和练习顺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中练习题的功能。在改编、整编、自编练习题时注意整合书本主干知识点,充分发挥题组的对比功能。

如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课时,充分利用题组对比功能:92÷23、90÷23,对比不需要调商和“四舍调商”两种情况;312÷46,322÷46,对比不需要调商和“五入调商”两种情况;358÷52,524÷87,对比“四舍调商”和“五入调商”这两种不同情况的调商方法。在对比练习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计算等活动更易于发现几种不同情况的调商方法之间的差异及相似之处。

可见科学合理的计算练习课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的运算方法,并让学生找出相关计算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一道计算题不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而是一类计算题的代表,以小见大。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小学生年龄小,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很难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在学习生涯中慢慢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现在小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留给学生充足探索、交流时间。如上练习课时,完成一节课练习后,尽量留有时间、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知识整合与消化,然后在知识不扎实的地方上再加强练习。

如讲解“长青桥小学有一块面积是490平方米的长方形苗圃。苗圃中的长是35米,宽是多少米?”这道习题时,帮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留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发散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相关知识?学生1:“根据面积想起了三年级学习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2:“有面积单位,还有长度单位,我们学过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学生3:“我们学千米的时候还学习了吨,吨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也是质量单位。”学生的思维被发散。这道练习题不再是单纯的一道题目,而是学生思维的爆发点。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实现新课改预定教学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相关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不断完善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廖创英.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的研究 [J]. 教育导刊,2013,7:75-77.

第5篇: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一、D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概况

D学院从2016年开始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具体有小学教育(文科)和小学教育(理科)两个方向,开设院系分别为文学院和数理学院。现将D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教师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能力课程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统计归类为:教育心理类、学科专业类、学科教法类、教师技能类、艺术修养类、通识教育类等6个种类。

二、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描述

1.学科专业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最大,高达19%~29%。而且从开设院系也都体现了在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固守学科本位的做法。另外,从内容上说,具体开设的课程集中在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领域,在选修课中少量涉及其他学科。2.教育心理类课程开设比例为8%,此类课程认同度较高。从具体内容上说:班级管理工作类与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居前。此类课程大都从教师的角度来理解解释教育,而有关儿童研究类的课程则非常少。3.学科教法类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从内容上说集中在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其他学科的教法开设偏少,只在选修课中有少量涉及。4.教师技能类课程主要涉及工具技能类课程:传统的语言表达课程、书写类和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类课程,教育智力技能类课程(反思性实践、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涉及不多。5.艺术修养类课程开设以音乐、美术为主,舞蹈、表演类课程也有一定的涉足。6.通识教育类课程以人文社会类的课程居多,自然科学类较少。另外地方课程的开设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1.学科专业类课程开设(开与不开,开多开少、开什么课程)基本体现了专业负责人的个人知识系统,随意主观。且学科课程与教育心理类课程普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且难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2.教育心理类课程体系中缺少从儿童研究类课程。除了小学教育学和小学心理学之外,基本没有直接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课程,甚至有些课程前还冠以“中学生”“中小学生”“青年”等字样,这种缺失与错位可能会导致未来的小学教师对小学儿童的观念、知识、态度、行为与实践能力等专业认知理念的不足,进而影响整个专业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另外,课程设置缺少对小学教育实践的关照。因缺乏与小学教育实践的联系,难以体现小学教师培养的特性,所开设的课程注重完整的学科逻辑体系,最多加上“小学”字样,几乎很难看到联系小学教育实际的案例性课程、实用性课程。3.学科教法类课程占总学分比例较小,相对薄弱,无法顾及小学各科教学。教材教法类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形成未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关键课程。学科教法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比学科专业类课程的比例相去甚远,显得相对薄弱。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小学中语文、数学之外的其他科目教法课的开设。4.教师技能类课程较为单一,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技能类课程集中在传统的“三笔一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等工具性技能与训练,对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认识狭隘化,小学教师更需要掌握教学反思与教育科研、教育实践智慧等能适应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的教育智力技能。5.专业课程中的通识类课程的比例低且都为专业选修课,不利于培养综合化的小学教师。单一有限的通识教育课程难以对师范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发挥作用。

第6篇: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第7篇: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105―03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

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第8篇: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能够参加全区中小学技术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培训远程培训活动,我们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培训的全过程。

在培训中我聆听了金春兰教授的精彩讲座,领略了她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班上的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组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耳目一新,吹人奋进

培训学习,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金春兰教授的讲座,阐述了她对初中地方课程《技术》学科教学的独特见解,对该课程的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向我们介绍了《技术》教材的使用方法。此外,金春兰教授还对《技术》学科的教法进行的深入而透彻的分析让我们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二、学习理论,不断实践。

作为主讲地方课程的教师,我们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各自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相互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

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在培训中,我们全体教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这种严谨实效的氛围,让每听一课我都认真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网络便捷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更加执着地扑在初中地方课程教育教学上。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所以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以教法和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自身能力提升。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好的课例是地方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我们地方课程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我们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第9篇: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一、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施教

我们虽然教的是数学课,但是面对的是各个专业的学生,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每个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一个教案走进各个专业、各个班级的课堂,我们应该针对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上课的参与性,进而提高学生们的成绩。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向专业教师学习。

比如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PHOTOSHOP中的选区选项,选区选项中的添加到选区、从选区减去、与选区交叉分别对应数学集合中的并集、补集、交集,还有三原色原理红绿相加得黄、红蓝相加得口红、绿蓝相加得青色、红绿蓝相加得白色。还有形状工具属性栏的相加形状、减去顶层形状、与形状相交、除去相交区域形状等。

再比如电焊专业的实训课制作各种各样的产品时,首先要看产品的三视图,不就是把立体图形变成平面图形,然后做出每一部分,最后再把他们拼接到一起就组成了立体图形,其中就涉及到了很多数学知识:比如圆柱的侧面就是由长方形围成的、圆锥的侧面就是由扇环围成的。

我们上课时如果用这些学生们专业中熟悉的例子来引入,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更好吗?

二、结合章节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施教

重视数学上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联,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末学过的知识,把不会的题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把不熟悉的变成熟悉的,这是我们经常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讲相关关系时,可能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疑问?既然2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那为什么还要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函数的方法来研究2个变量的相关关系。

下面来研究一个样本内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1)通过研究样本得到样本数据,即每一个年龄所对应的脂肪含量;

(2)我们可不可以用函数的表示法中的列表法和图像法来表示年龄与脂肪含量的关系,同学们通过列表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大,脂肪含量也在不断的增长,那能不能再通过画图来证实一下大家的想法吗?同学们通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描点,即画散点图也可以得到上面的结论。那可以说明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是有关系的,这种关系有多大呢?可不可以用一个式了来表示呢?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式子,我们就可以大致估计出样本中的人多少岁时所对应的脂肪含量,这样不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是胖还是瘦。

(3)那么通过画散点图可以看出这么点所分布的位置大致像初等函数中那一个函数中的图像呢?同学们可以与初等函数的图像进行比对就可以看到像一次函数的图像,并且恒^散点图的中心。

通过以上就可以检测出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即可以近似把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设为y=bx+a,再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出相应的系数a和b,就可以提到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式子,那么就可以大致估计出样本中每一个年龄所对应的大致脂肪含量,进而可以得到算出来的数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距。

如果通过这样的分解,把不会的转化为我们学过的,这样不是更好理解吗?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可以用旧知识理解了新问题,真是一举两得。

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施教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遍及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它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上信息资源丰富,知识面广,教师已不仅仅是过去所倡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了,如今的教师地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讲师”变成了“导师”。那我们该怎么“导”呢?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数学上的历史,了解每一个知识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数学给历史带来的贡献,比如《五角星的秘密》一节中所说的无理数,历史上无理数的产生也是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发现无理数的人是希帕索斯,他是一位有实力的首领,由于他的发现动摇了”万物都是数”的开山鼻祖哲学,结果在宗教团体中引起了更大的冲击。正因为如此,传说希帕索斯被推下河中淹死了。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无理数是无用的,无理数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网络学习方式有:网络研修、网上教育、网上论坛、QQ群、公众号等,看数学名家的视频,与同行交流数学的教与学,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更可以通过网络的虚拟性来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看法,与学生们谈心,通过一切方式让学生们“亲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