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范文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

第1篇: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范文

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EAM市场总体增长率超过了18%,而预计2006年这一数字将有增无减。

然而,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另一些数据却不容忽视:全国每年各EAM原厂商软件营业收入总额不足1亿元人民币;MRO、Avantis等已进入国内EAM市场的国外主流厂商的中国雇员总数不足百人;目前覆盖不足20个大小行业,而即使是EAM推广的重点行业如“发电”行业等,其普及率也不足该行业的10%。这些数据显示出EAM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都是巨大的。

好比一个正在成长期的孩子,国内EAM市场的新变化层出不穷。回首2005年,EAM市场已经孕育了许多新的变化,而2006年一些新气象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新的变化和现象是什么?2006年EAM市场将如何发展?

EAM走向规范

郑毅

在厂商的“吹捧”和用户的“叫好”声中,过去两年,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以较为独特的管理视角、较宽的管理范围、较短的实施周期,成为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新宠。越来越多的人对EAM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实施EAM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用户从EAM的使用中获益。

回顾这几年EAM在中国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全行业知识积累大比例增长、最终用户数量大幅度上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社会及媒体关注程度持续升温。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EAM行业尚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笔者认为,2006年,EAM市场将逐步成熟和规范起来。

应用向纵深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的主流厂商进入中国市场,我国EAM市场表现出了更强的竞争和更成熟的市场特点。

首先,有许多新的EAM用户开始尝试下水,使EAM应用领域向更多的行业延伸。继发电、制造业、港口、钢铁之后,供电、电信、移动、石油、石化、轨道交通也开始成为了重要的EAM目标市场,一些主流厂商在这些行业取得了丰厚收益。

其次,原有的一些老用户则继续深入EAM应用。在一些较早采用EAM系统的行业里,如发电业和煤炭业,其部分用户开始将EAM作为企业的基础管理平台,并开始拓展更多更深入的应用,包括点检定修、高级分析、状态检测等。

此外,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EAM产品价格在持续走低。特别是在时下流行的招标采购制度,及实施经验积累降低项目成本的双重作用下,在“发电”行业等EAM发展得较为成熟的行业里,项目的最终成交价格呈现出持续走低的特点。

亟需解决两大问题

我国的EAM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但回过头来我们也发现在当前的EAM行业中还存在不少阻碍行业进步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

首先,实施过程中用户的配合程度有待提高。任何管理软件项目都需要用户与实施服务商充分配合。由于对EAM缺乏深入理解、启动培训不到位以及领导重视不够,使大约60%的客户在EAM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给予必要的配合。这样带来的中间产品是:项目核心组质量不高、业务流程分析有偏差、培训不充分、数据采集不到位、推广不得力;最终的结果是:收效甚微,成为摆设甚至放弃荒废。

其次,软件公司运营压力是项目实施“走过场”、质量不高的重要诱因。在笔者接触的EAM实施顾问中,可以肯定地说,90%是非常专业且敬业的。但部分原厂商和咨询服务提供商迫于项目成本及实施周期的压力,派驻到客户现场的往往不是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完整团队,而是独挡一面的“天才顾问”,项目实施变成了“走过场”,引入管理思想变成了空谈。

还有甚者将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技术人员不负责任地派驻到客户现场,这样降低的不仅仅是成本,还降低了项目质量,更增加了项目风险,变成了EAM推广的新障碍。

此外,即便项目实施标准有待统一,项目质量较多地依赖现场实施顾问的个人能力,缺乏有效的保障和评估体系。

最后,市场竞争中的不良风气还普遍存在。虽然大家都知道,不良市场竞争是行业的“毒药”,但市场中这样的事件仍屡见不鲜,模糊了客户的识别能力,彼此损害了厂商的形象,伤害了从业人员的感情,也阻碍了新业务的拓展。

走向成熟竞争

回顾了2005年EAM市场的一些变化,并客观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后,笔者认为2005年EAM市场可谓是喜忧参半。同时笔者对2006年该市场发展情况的预期是:

趋势一:市场将保持继续稳定增长的势头。

从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步伐、资产密集型行业的整体状况、国内厂商具体情况以及过去几年EAM行业的发展形势等因素来判断,今年的EAM市场将保持不低于15%的增长幅度。

趋势二:市场将更加规范。

市场将从两个方面明显趋于规范:一方面是随着EAM知识的普及,客户对产品的识别能力越来越高,客户需求项目的范围越来越明确,项目实施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成本越来越透明,利润空间更加狭小,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不良竞争会逐渐减少。

趋势三:理论研究更加活跃。

理论研究会随着市场的稳定增长不断繁荣,会有更多EAM相关书籍、论文出版和发表,还会有更多的专业网站和媒体关注EAM,甚至会出现专门的行业性组织,不断丰富国内的EAM理论研究。

趋势四:EAM产品将向更高端的应用发展。

随着EAM系统使用的深入,使用户不仅仅满足于以设备资产台账为基础,以工单的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并综合了设备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EAM解决方案,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对设备进行全寿命管理。而会强调各类成本费用的精细化核算与控制,并将重视软件系统和EAM所管理的对象―企业设备层的紧密集成。

通过集成,将设备的运行现状,包括仪表趋势、开停时间、负荷、能耗等,直接呈现在用户桌面,要求系统依据设备运行的状态,自动触发维修决策的智能资产管理系统。会更加重视手持设备(PDA、RFID、点检仪)的使用,将EAM的触角延伸到班组中间、设备中间等。

趋势五:产品差异越来越小。

成熟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以及越来越趋于成熟的产品间差异将逐步缩小。

两三年前,EAM领域还比较容易寻找主流软件在功能上的显著差异,但目前已经很难说某个重要的功能在某个主流软件中是空白的,其区别往往只是设计上考虑的深浅及管理角度的问题,产品之间的竞争将更多地集中在咨询、服务方面。

趋势六:本土EAM软件商和知名ERP厂商的EAM模块将获更多市场份额。

虽然刚刚起步的国内EAM厂商在功能、设计理念、实现技术上和国外EAM厂商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拥有更低的价格、更友好的界面、更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软件和更细化的销售渠道,这使得国内的EAM厂商开始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获得更多的份额。

而另一方面,部分ERP厂商在原有系统中加入了EAM模块,其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和增强。同时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也加快了ERP厂商抢夺EAM市场的步伐,最终会使部分有着简单设备管理需求的用户投入ERP厂商的怀抱。

总体说来,我国EAM市场正稳健发展着。随着越来越多的EAM厂商进入市场,以及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EAM行业,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集成的驱动力

SAP公司 汪昌任

倏忽之间,2005年忙碌的脚步声尚响在耳畔,2006年的雄关漫道已铺在脚下了。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对信息化大力重视的宏观环境下,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EAM得到了国内资产密集型企业的认可。

基于一些微观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2005年EAM市场仍然在延续着自身独立的轨迹发展,而2006年则会更明确地朝着平台化集成化的方向前进。

部门级建设仍是多数模式

作为EAM系统的前身,CMMS实现的是计算机辅助维护。虽然EAM早就在理论和产品上突破了“设备维护”的范畴,但是目前国内实践中,很多以EAM为旗号的信息化项目仍然沿袭着CMMS的思维,走在部门级信息化建设的老路上。这些项目具有如下的特点:

・负责部门主要是生产或者设备管理部门,而工程部门和财务部门很少或没有介入;

・重实物管理,轻价值管理;

・满足设备运行阶段的需求,而没有着眼在全生命周期层次上;

・强调EAM和ERP是独立存在的,而且EAM必须先于ERP实行;

・多为单厂分据式部署,而非集中集成式格局。

从信息化总体成本和信息质量的角度来看,部门级建设信息系统的方式通常不被推崇,但其存在总有原因。细究下来,影响范围小、实施速度快、需求紧迫是造成该现象的技术性原因,而缺少规划、组织结构(如信息中心权限过小)和信息化预算机制等是背后的一些制度性原因。可以预见,2006年这一现象仍会持续下去。

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凸现

即使存在上述现象,我们还是看到有些企业更高瞻远瞩地看待EAM建设,特别是一些新建的企业。笔者接触过几家新建的电厂,都不约而同地在信息化规划中提到需要建设一个应用平台,能够涵盖从基建到运行、从实物管理到价值管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业务。

这一点在电网行业也有所体现。2005年4月份,作为整体ERP建设的一部分,上海电力的EAM全面上线。与资产相关的基建项目管理、设备管理、资产会计、物资管理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运行,而且和GIS系统实现了紧密接口。

某大型石化企业发生过这样一件有意思的的事情:EAM的提出和牵头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而一般情况下,EAM项目都是由生产、设备部门牵头。这是因为从价值管理角度,财务部门在资产投资、建设、运行、报废、后评估等阶段都需要大量信息,所以最能认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这体现了统一实物账和价值账的需求。2006年,预计将会看到在更多的EAM项目里面,出现财务部门的身影。

EAM扩展新领域

金算盘资源管理事业部副总经理文峰

提到EAM资产管理系统,人们通常认为其应用范围主要局限在资产密集型行业和企业,如铁路和供电供气企业等。但近年来,资产管理软件的应用范围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并已经从传统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应用,逐步扩展到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服务性企业等其他非生产性企业。

“国资护卫”第二道墙

在我国,国资流失现象曾经非常严重的。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由于管理不善,近年来我国每年国有资金流失近千亿元,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企业在资产的管理控制上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所以,2003年国务院正式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对授权监管的企业中的国资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国资委又相继出台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这些行动表明,国家非常重视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并把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到了一个新时期,一个巨大的资产管理市场悄然形成。利用资产管理软件进行先进化、透明化管理,为“国资护卫”搭建第二道“保护墙”,也被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所接受和应用。

从2004年起,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市场的逐步成熟,我国一些主流软件厂商开始进入该市场,开发出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资产管理软件,并为这些企业组织的资产管理提供全过程动态信息管理平台。而2005年随着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软件的良好凡响和逐步认可,该市场的发展愈加成熟,比如青岛市政府计算机中心、潍坊市教委等多家政府部就已经使用了资产管理系统。预计2006年,这一市场热点将继续升温,更多的国内国外软件企业将介入其中分一杯羹,一场硝烟弥漫的争斗将不可避免。

金融服务新领域

2005年12月,上海天安保险股份公司就与金算盘软件公司上海分公司签署了项目合作书,决定在天安集团内部实施金算盘资产管理系统。这样的合作表现出资产管理系统扩张的一个新领域―金融服务行业。仔细分析这种新变化的产生原因,笔者总结为:

一是金融服务性行业具备集团化、规模化特征。通常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性公司规模较大,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往往上百家,这时,地域分散、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等问题,将使集团领导或资产管理人员很难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整个集团资产的经营和使用状态,难以合理利用、调配、平衡内部资产,造成资产的闲置或盲目购置,故增加了资产管理的成本。

所以,从问题层面来看,几乎所有企业在规模化、集团化以后,都会面临较为急迫的资产管理问题。由于这种问题的共通性,资产管理软件的应用范围在未来将会覆盖到几乎全部的领域。

二是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发展,企业资产管理意识不断提高。以天安保险公司为例,2002年该公司就和金算盘软件公司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财务软件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但随着公司发展,公司业务面扑得越来越广,资产种类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管理层对集团的资产结构和更新进行动态地、实时地了解,以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达到细化管理的要求。所以,天安保险公司决定进一步建设企业信息化,在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资产管理系统建设。

由此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发展,国内更多企业会意识到现代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EAM的新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金融服务等领域,而会继续延伸出去,覆盖大部分领域和企业。

EAM兼并刚刚开始

施讯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 唐庆茂

对EAM供应商而言,2005年是令人振奋的一年,中国EAM市场总体增长率超过18%,而2006年我们预计这一数字将成为25%。面对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EAM供应商将如何运行?2006年市场将出现哪些主要趋势?

市场不断细分

当EAM迈入2005年时,中国的各EAM供应商开始有了分化,体现出了不同的产品策略:一部分开始向EAM的广度发展,试图解决各行业的资产管理共性问题;另一部分则致力于向资产管理的纵深开拓,力图提供更加行业化与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2005年,中国EAM用户在选择信息系统方面也表现出了更加成熟的心态。许多用户追求更大的价值回报,而不再囿于“低价策略”;这使EAM供应商在深化产品功能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赢得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客户满意度。

而中国EAM用户也开始在EAM与第三方系统(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控制系统DCS等)的集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资产跟踪更加复杂,EAM供应商在维护策略方面也进行了各种调整,表现为更具有行业针对性,更重视提供相应服务。

向两端发展

随着EAM市场的逐步成熟和细分,2006年将是一个EAM兼并年。

2006年1月5日,Infor宣布收购Datastream,业界普遍被认为这是一次互补性收购:Infor收购Datastream将进一步加强资产密集型行业的价值回报,而Infor的财务背景、全球覆盖和扩展解决方案将提供Datastream客户一条持续改善运作和长期增长的途径。

在某种程度上说,Infor的收购为Datastream带来了新机遇,Infor-Datastream合并后总收入将达到了7亿多万美元,在47个国家拥有专业服务、售后支持和研发团队,通过这一规模经济,公司从产品研发、专业服务到售后支持方面,都将为客户带来更大收益。

而这次并购预示了面向中端市场的软件供应商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在面向中端市场的软件企业领域内,为了寻求规模经济效益,几家大公司将会发起更多的兼并或收购活动。

这一发展趋势从目前中国客户不断细化的需求中就可看出。目前,中国的EAM市场正在向两端发展,中端市场因此会被挤压,规模将不断缩小。

在高端市场,用户会倾向于寻求能够那些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以求全方位地满足对信息系统的各种需求;而在低端市场,用户则更重视方案灵活性和成本优势,会寻求相对简单的和低成本的本地化CMMS/EAM供应商。因此,那些面向中端市场的EAM供应商,一方面因其解决方案功能的局限性无法满足高端市场用户的整体性需求,另一方面又缺乏本地化CMMS/EAM产品的灵活性与成本优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端市场的兼并风云完全在预期中。

智能客户端:ERP的新方向

石化盈科公司 张少宁

ERP产业困局

谁也没有料到,国内的ERP产业在经历了两三年的风光后,就迅速陷入了一个新困局:恶性竞争越来越激烈。恶性竞争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提供商们的日子越来越艰难:营业额在上涨,但利润率却在下滑。

为什么恶性竞争会如此盛行?在ERP领域磨练多年的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总裁石钟韶认为,造成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ERP产业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产业如果进入同质化竞争时代,价格必然是最直接,也是最具自杀性、最能导致恶性竞争的手段。

摆脱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则是差异化。石钟韶认为,对于国内的ERP产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实现差异化的最佳途径,也是最根本、最具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当前阶段,有哪种技术创新可以令整个ERP产业改变这种困局呢?石钟韶认为,智能客户端将会成为目前ERP产业技术创新的最佳切入点。

微软的技术新动向

人们对智能客户端的关注是从微软开始的。事实上,自微软推出.NET战略以来,其最令人关注的技术新动向之一就是对智能客户端(Smart Client,以下简称“SC”)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推广。尤其是微软公司将这种体系结构纳入到.Net框架后,它立即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

微软对于智能客户端的定义是这样的:智能客户端是易于部署和管理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它们通过统筹使用本地资源和到分布式数据资源的智能连接,从而为您提供适应的、快速响应的和丰富的交互式体验。

石钟韶认为,智能客户端技术是瘦客户端应用的强大代替技术。由于软件巨头微软的大力推动,可以预料,它将在ERP产业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B/S还是C/S?

之所以会有智能客户端的出现,还要缘于ERP的技术架构。

你的产品是B/S还是C/S架构的?如今当厂商在应标时,经常被用户问到类似的技术问题。可以说,B/S还是C/S,已成为当前ERP 产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技术架构问题。

应该说,B/S和C/S各有千秋,他们都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计算架构。在适用Internet、维护工作量等方面,B/S比C/S要强得多;但在运行速度、数据安全、人机交互等方面,则B/S远不如C/S。综合起来可以发现,凡是C/S的强项,便是B/S的弱项,反之也然。因此,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了,我们的ERP产品到底该用B/S还是C/S架构呢?一场关于C/S与B/S的口水战也由此而在ERP业界拉开了序幕。

事实上,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场口水战不可能有胜负出现,因为B/S与C/S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他们无法相互取代。

“B/S还是C/S”也就由此成了ERP的技术之痛。难道这个痛就无药可救了吗?

融合的艺术

业内业外不少人看到了ERP产业的这个痛点,包括微软,包括新中大等。是否有可能将B/S与C/S的优势融合呢?

微软的答案是肯定的。智能客户端就是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微软公司根据其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认为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将胖客户端应用程序的优点和瘦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部署和可管理性优点结合起来,使之在资源的利用上达到一个平衡。目前,微软已形成Windows智能客户端、Office智能客户端,以及移动智能客户端等解决方案。

无独有偶,新中大给出的答案也是肯定的。经过多年的深入研发,新中大研制出了自己的智能客户端技术。该技术完全是基于Web的应用体系,既不属于C/S,也不属于B/S,应该说是兼具了二者的优势。石钟韶介绍说,用“智能客户端”来描述新中大的产品技术或许不那么准确,因为“智能客户端”只是对客户端而言的,在新中大的技术还包括了服务器端的许多技术,例如Web服务、应用服务以及基于SOA的其它服务。目前,在新中大已有两个基于智能客户端技术的系列产品,GSoft/G6和A3。不过,在GSoft/G6产品中,后端应用的开发采用了符合J2EE标准的应用平台和工具;新中大A3产品的后端开发则是采用了。NET平台。

优势在哪里?

在石钟韶看来,和B/S或C/S相比,智能客户端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点,即本地资源充分利用和享受本地用户体验、具备离线连接能力,以及智能部署和自动更新。

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因功能级别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形式和大小。所有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都具有的一个特性是具有利用本地资源的能力,例如,用于存储、处理或数据捕获的硬件。

在企业或互联网范围内,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能够轻松地与系统连接并与之进行数据交换。Web 服务使智能客户端解决方案能够利用行业标准协议(例如,XML、HTTP 和 SOAP)来与任何类型的远程系统交换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否连接到互联网上,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都可正常工作。在没有网络连接或网络连接断时,智能客户端能够利用本地缓存和处理进行操作。该功能对于新一代的移动信息工作者来说极具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离线功能不仅可以在移动方案中使用,而且对于桌面解决方案也可以利用离线体系结构来更新后台线程上的后端系统,从而保持用户界面的响应并改善整体的最终用户体验。

该体系结构还能够提供成本和性能上的优势,这是因为用户界面不需要在智能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来回切换。

另外,由于智能客户端只能在后台与其他系统交换所需的数据,因此可以让人感到它与其他系统交换的数据量的减少,这反过来会增强用户界面 (UI) 的响应―因为UI不是通过远程系统呈现的。

过去的传统客户端应用程序很难进行部署和更新。诸如“DLL Hell”等问题使得安装和维护客户端应用程序变得很困难和棘手。智能客户端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例如,新中大智能客户端尽管不完全是零安装,但是已做到零维护,客户端程序即用即下载、自动匹配版本、支持断点续传,真正体现了“智能”特质。

智能客户端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