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技术产品 制造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0144-02
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是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2.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
(1)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2)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倍。(3)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使用性能改善。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4)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化控制、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和智能化等多种功能。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扩大,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例如。满足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技术和单功能限制,电子式空气断路器具有保护特性可调、选择性脱扣、正常通过电流与脱扣时电流的测量、显示和故障自动诊断等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具有复合功能并且适用面广。(5)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或零件。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使工作恢复正常,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调整和维护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只需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
3.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及特点
(1)机械系统。这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需在结构、材料、工艺加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高效、多功能、可靠、节能和小型轻量等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包括机身、框架、机械传动和联接等机械部分。因此对机械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动力系统。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以电能利用为主。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动力系统包括电、液、气等动力源,包括电源、电动机及驱动电路等。(3)传感与检测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传感器的作用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传感与检测系统的功能一般由测量仪器或仪表来实现,对其要求是体积小、便于安装与联接、检测精度高、抗干扰等。(4)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相应的接口所组成,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功能。(5)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和作业对象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一般是运动部件,常采用机械、电液、气动等机构,其性能好坏决定着整个产品的性能。因而是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五个组成部分在工作时相互协调。在结构上,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接口及其相应的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执行机构是实现产品目的功能的直接执行者。共同完成所规定的目的功能。实现产品的主功能,。执行机构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构成一个内部匹配合理、外部效能最佳的完整产品。
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诚然。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模拟人类智能,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2)模块化。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样。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由于利益冲突,显然,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3)网络化。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义举人么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4)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即超精密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5)绿色化。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资源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于是。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资源减少。报废后能回收利用,生活舒适,回归自然;一方面,物质丰富,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6)系统化。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表现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一层是,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系统可以灵活组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花产品,事实上,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系统化的表现特征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故障特点;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自从日本首次提出机电一体化(mechatron ics)这一概念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测试与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接口技术、计算机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等多种技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进入生产与生活领域,人们对该类产品的输出柔性、工作性能及可靠性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由于机电一体化设备不同于一般的机械设备或电子设备,它有着其独特的故障特点和可靠性,所以,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一、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特点
1.机械设备的故障表象特点
(1)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时段的测试数据是不可重现的,用检测数据直接判断运行过程中的故障也是不可靠的。
(2)从系统特性来看,机械系统的故障具有随机性、连续性、离散性、缓变性、突发性、间歇性、模糊性等,其产生的原因有一对多性(一个故障结果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复合性(多个原因同时作用产生某个故障结果)。
2.电子设备的故障表象特点
电子设备的故障特点具有隐蔽性、突发性、敏感性(如对温度、湿度等外界工作条件)。
3.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表象特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除具有原有机械和电子设备的特点外,又增加了故障转移性、表征复杂性、集成性、融合性、交叉性等特点。
一般来说,由于机械部分是动作的执行者、完成者,从故障表面现象来看,如果机器出现不动作,或未按预定动作执行,我们很容易认为是机械部件故障。事实上,机器不动作或未按预定动作执行,多半是由于电子(电气)部分出现了问题。原因可能是电子线路发不出动作指令,形成机械部件不动作;可能是电子部件检测到机械部件动作不到位,发出了停止信号,造成机械部件在后续工序出现错误。例如,NP1215型复印机由于输纸皮带长期与驱动轮接触,造成打滑现象,使得输纸带速度低于正常速度,纸路传感器检测到规定时间内纸张未能到达指定位置,从而发出停止指令,使输纸皮带停止前进,从而出现卡纸现象。从表面来看,是在故障位(定影部位)发生卡纸现象,使我们怀疑可能是定影上、下辊之间的缝隙偏小,或分离爪分离不到位产生卡纸。经反复观察输纸带,发现有时有短暂间隙停顿现象,肉眼几乎看不出来。一个行之有效的故障排除方法是将输送带翻转过来,让毛边与驱动轮相接触,增加它们之间的摩擦力,重新开机后故障消除。该故障的原因可总结为:机械磨损引起传送带运行速度变慢,速度传感器测到后发出停止信号,于是发生卡纸现象。此例体现了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转移性。再举一例,Star-cr3240型打印机在装纸后系统却提示缺纸,多次重新装纸后,故障依旧。从故障的表面来看为输纸部件出现差错,纸张不能安装到位。但仔细检查,驱动输纸部件的电机转动声响均匀,运转正常,输送皮带等没磨损、打滑现象,也未发现任何部位有卡死现象;因此,怀疑是控制电路部分有问题,初步判断是纸路传感器有问题。经检查发现纸路传感器(光敏元件)表面覆盖有少量灰尘,用酒精棉球擦拭后开机重试,故障消除。此例体现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转移性和敏感性(对光敏感)。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
由于机电一体化设备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单独针对机械或电子的维修诊断方法,而应将机电有机结合,转变思维方法。首先,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一个深入的分析、了解,熟悉各功能模块框图,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组合形式和工作环境,分析故障可能的形式和影响程度。必要时可作故障树分析,根据故障发生的现象,层层分解,找出与故障形式的逻辑关系及与可靠性有关的各种因素,弄清产生故障的实质和根源。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法有故障树分析法、拓扑网络分析法、自诊断法(故障代码、故障指示灯、报警声等)、温度检测诊断法、压力检测诊断法、振动检测诊断法、噪声检测诊断法、金相分析检测诊断法、时域模型分析法等。具体诊断方法有以下3种:
(1)先机后电由于机械结构的直观性,我们可以通过肉眼看到明显的故障表象,如断裂、变形、打滑、碰撞、卡死等,所以,先从机械部分入手,检查机械部分是否能正常工作,行程开关能否自如接通和断开,液压、气动装置是否能正常循环,然后再判断电子(电气)部分是否存在问题。一般而言,由于机械的工作特点,它是以执行元件、驱动元件等身份出现的,它们更容易因为磨损、变形等原因发生失效。
(2)先外后内由执行部件到控制部件再到驱动部件逐个检查,找到故障源头。
(3)先干后叶先分析主要部件,后分析次要部件,尤其要重点分析结合部零件或接口部件。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可靠性分析及提高
可靠性设计是近年来得到发展的和广泛应用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它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应用于工程设计。不仅解决了传统设计不能处理的一些问题,而且能有效的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质量并降低了成本。
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可靠性的因素:一台设备,从数控柜到伺服电机,电子和电力元器件五花八门,要对影响整机可靠性的因素作全面评价是十分困难的,只能从一些具体问题入手来提高整机的可靠性,影响可靠性的因素有:
1.元器件失效
元器件是构成整个数控设备的基本单元,单个元器件的可靠性是整机可靠性的基础。按照概率运算法则,整机的失效率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失效率之和。因此,应该严格挑选失效率低的产品用于实际系统。
2.元器件的联接与组装
机电一体化设各控制系统复杂,电气元器件之间纵横交错,要保证整机的可靠性,就必须解决好联接与组装的可靠性,而插接件的接触不良会造成信号传送失灵,是产生系统故障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温度湿度变化较大,油污粉尘对元器件的污染以及机械振动的影响都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3.电磁干扰
机电一体化设备是利用电能进行加工的电气控制设备,在运行中必然伴随着电磁能量的转换,往往一方面对周围环境发生影响,同时,另一方面本身也会受到所处环境电磁干扰的影响。作为机电一体化的产物,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是机械、电子、电力、强电、弱电、硬件、软件等紧密结合的自动化系统,电磁环境和电磁干扰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一般,电磁干扰源引入数控系统的主要途径有:(1)交流供电系统受邻近大功率用电设备启动(如使用电焊机)、制动影响(有大功率用于制动的电机),造成电源电压波动,以及电器开关接通断电时由电火花产生的高频电磁干扰;(2)直流电源负载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稳定的功率储备,造成直流电源电压随负载变化而波动;(3)电源与地线的线径太细或布局不合理,电子元器件相互之间通过公共的导线阻抗,发生信号畸变或交叉干扰;(4)控制信号引线过长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屏蔽隔离措施,或与强电电线一起走线,而没有分开走线,信号线易受电磁噪声的干扰产生错误信号,尤其对于高频脉冲信号,若处理不当极易发生信号畸变。
参考文献:
[1]周丽丽.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我国机械加工中的应用[J].湖南农机,2012(07).
[2]耿天顺,詹云.浅议基于Profibus-DP总线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J].科技风,2012(0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建设
国家教育部宣称要根据社会需求为指导,合理化设置科目专业,重点将行业与产业相结合,加快培养优秀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色建设,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改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环节,与就业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机电人才的需要、适应当前的就业模式、带动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上不断分析、探索和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专业特色。
一、创办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化和电子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基于当化机械理论和技术装备,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应用开发的基本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意在培养高素质型人才,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改革创新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高等专业人才。
(二)创办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要有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和专业实训
首先,在专业课的建设中,要坚持将就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结合的理念,营造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以教师教学为主,以学生为根本,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为核心,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在提高教职工素质方面,学校要专门为教职员打造一套特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并且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提高教职工的专业技能,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友好的团队精神,通过培训的机会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打造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血液。学校以学生为根本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全面为学生着想,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在假期的时候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在实践中加强培训力度以及操作水平,从而达到“就业快、学习即工作、成绩能力并进”的教学宗旨。
其次,在实训建设上,校方通过与政府、工会和技术企业合作的同时,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受益的效果。比如在学校和前沿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建造以生产性实训操作项目为依托的研究室,学生的作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意识,激发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融入社会的实践经验,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开发项目,了解市场最新的发展趋势和信息资源,掌握新科技,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专业科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合作中也增强了师生的团结互助精神,扩展了教学资源,为造就具有创造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最佳途径。
三、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建设
(一)坚持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将教与学相结合,在工作基础上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从中探索出教与学的有效方法。在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同时,要从课程的整体改革开始,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把技能培养作为首要目标。在技能培养中要坚持工学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建设平台。
(二)将教学理念转为实际行动,促进教学改革
将教学理念转为实际行动,首先要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一体化,以专业课为基础,加强信息化改革。其次要利用好兴趣小组为依托,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要注重创新思维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以技术应用为基础,创新出新成果,做好特色教学。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授专业知识,在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不懈,重复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的汲取,学生根据自身不足进行补充,重点要造就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从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加强机电一体化建设的措施
要想开办专业的机电一体化课程,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产业背景,选择一个与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平台;其次,要组建一支爱岗敬业、专业技能超强、无私奉献的教职团队;第三,要研发一套根据校企双方合作、工学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方案;第四,要建造一个供学生生产、教师实训、师生科研和培训的实践基地,从而培养出最专业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高素质的,尤其τ诨电一体化专业要求更高,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在高校建设中也越来越重要。通过优化课程系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在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越来越具备特色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品质。在各大高校中,只通过专业技术知识来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的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还要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技术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健康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一凡,李邦彦,谢美.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4:207-209.
一、应对全球化,中国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置身事外”到“作用其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对有限世界资源的全球配置和对世界统一大市场的追求不仅已成为全球化的目标,而且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使得各国在力图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感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迅猛发展,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加紧行动,构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依托,以期达到既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全球化过程中的好处,又能尽量规避全球化对本国带来的伤害。因此,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选择。
目前,中国几乎全部参加了亚洲的40多个区域和次区域的合作机制,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中国还率先与东盟达成并积极筹建自由贸易区,第一个以非东盟成员国身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首倡研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中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率先达成的共建自由贸易区协议更是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到了激活作用: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等大国随后都加大了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投入力度。鉴于已有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南非、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海湾合作委员会、安第斯共同体等多个国家或集团希望与我国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正本着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与上述国家有选择地展开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尽快构筑起以自由贸易区为起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
曾几何时,中国对机制性较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持怀疑、谨慎乃至排斥的态度,对其重要性无从认识并“置身事外”,到现在积极参与、大力推进和“作用其中”,乃至在许多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表明中国已经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不小的一步。
二、积极投身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浪潮是新世纪中国最现实的战略选择
1.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自己赢得一个良好的对外经贸环境之需
从理论上说,参与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意味着一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它在为成员国提供更高水平市场开放程度的同时,也要求成员国作出相应的让渡。这就要求成员国必须进一步全方位开放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他成员国实施比WTO贸易自由化承诺更优惠的政策,从而对成员国对外开放的范围、领域和层次提出了更大、更广和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提升了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级别,而且也进一步拓宽了成员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发展空间,使之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左右逢源。虽然中国“入世”已有三年,但是伴随着经济贸易规模及地位的快速上升,针对中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与日俱增,因此,借助于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改善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2.树立中国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之需
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国家的行列。据IMF最新公布的按购买力平价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21.1%)和欧盟(19.9%)之后、位列世界第三。作为世界特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在亚洲经济中的火车头作用已日益凸显:中国经济凭借其外部性,通过为亚洲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已经为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好处。
目前,中国的进口量占亚洲进口总量的1/5。近年来,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也在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无疑给世界特别是亚洲带来了重要机遇。中国近年来不仅在对韩国、东盟国家和日本贸易中出现了可观的逆差,而且还成为了美国、日本及韩国最大的商品进口国,成为这些国家出口增长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强劲的进口势头已经将中国推动成为其他经济体“需求拉动”的主要因素,并对本地区各经济体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有力支持作用。事实证明,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其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对外贸易,使他国能够分享自己的经济增长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愿与他国一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真正负责任的大国风采。
3.提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能力之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开放度与其经济安全并非呈正相关的变化,往往是一国经济越开放,其经济安全系数却也随之变小。因此,经济安全问题理应引起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特别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因其能够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为一国构筑起地区经济安全,故理应成为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中国来说,石油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通过与世界石油富产国特别是我国周边的产油国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周边石油生产国的政府及石油大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彼此间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达到摆脱过分依赖单一的石油供应、降低石油进口的脆弱性、获得比较稳定的海外石油供给保障、提高中国的石油安全系数之目的。
4.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之需
所谓“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中国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开店。它越来越成为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提升其竞争力,以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办厂,在世界范围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截至2004年5月底,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为35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承包工程合同,涉及金额1200多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80多亿美元;签定劳务合作合同额近31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50多亿美元,外派劳务280万人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领域已从昔日的贸易、航运、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的方式也由早期的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跨国并购、 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等多种形式。
无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可以优化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环境,使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得到制度保障,从而加快我国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步伐,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机率。
5.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需
完成祖国统一,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更是战略性的决策。实践证明,建立由中国内地、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一国四方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90年代中后期以来,港澳台已经成为大陆的最重要贸易伙伴,内地与港澳台的货物与服务贸易额已经占其对外贸易额的首位;港澳台已经成为内地最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对内地经济增长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地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经贸一体化格局。
由两岸四方自发形成的经济融合正在呼唤两岸高层次的制度安排,以为其持续的深化发展提供保障。因此,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四地经济走向更深入的一体化,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建立自由贸易区成为了当务之急。这是现阶段进一步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实现直接“三通”,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以“一国两制”方式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完成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最佳选择。
三、当前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特点与问题
1. 立足周边、地缘性强。
目前与中国已经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体都在我们的周边,相互之间具有强烈的地缘优势,且香港、澳门和东盟国家在我国出口市场结构中占到了近25%,与它们率先达成并落实自由贸易协定,完全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重力模型的要求。然而,鉴于由种种因素,现阶段东亚经济一体化步履缓慢,所以我们也需要突破地缘限制,将参与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并列起来,选择理想的贸易伙伴,尽快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博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2. 起步晚,总体水平低。
从目前有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如CEPA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来看,其核心内容都是贸易优惠安排,其实施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一年,且实施内容的涵盖面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内容仅限于“早期收获”产品);与欧盟等历经数十年、一体化水平较高的组织相比,我们的自由贸易区尚属于较为初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步阶段。
3. 起点高,涵盖范围广,难度大。
上述有中国参与的贸易自由化内容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货物贸易,而且也包括了服务贸易。在内地与香港、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中,也涉及到电子商务、商品检验检疫与质量认证、中医药产业合作等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中的鲜见领域。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确立了双方的优先和重点合作领域,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以减税为主的自由贸易区。这种以贸易为先导的宽领域、纵深化、全面推进的一体化模式,加大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难度。
4. 启动速度快,发展势头猛。
无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是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之间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进展步伐都很快。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言,从2000年双方的可行性研究到2001年确定将用10年的时间建成,再到2002年《框架协议》的签署,2003年10月及2004年1月中国与泰国率先废除了188种果蔬产品的关税、与除菲律宾以外的东盟成员间落实包括600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内的“早期收获”计划,2004年10月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并于2005年1月起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发展势头比较猛。同时,为让成员在短时间内享受到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从而调动其推进自由贸易区进程的积极性,上述一体化大都选取了走阶段性的发展道路,采取“速成式”策略,以获得示范效应。
5. 灵活度高,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考虑到成员国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故存在着更多的妥协条款和更大的灵活性,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允许有特别的例外条款。例如,在“早期收获”方案中,菲律宾就以担心对其农业部门产生破坏作用为由没有参加;而在已经达成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里,也将减税产品区分为“常规贸易产品”、“敏感性产品”和“高敏感性产品”等三大类:前者将从2005年7月1日开始被成员国大幅削减进口关税,直至2010年全部取消;中者将从2012年起逐步地被削减关税――当年将降税20%,直到2018年减至0―5%之间;对于后者(主要是大米、糖、植物油、汽车及某些石化产品等)将继续置于关税的保护之下,但到2015年其关税水平最高不能超过目前的50%。
6. 边谈判、边建设的“干中学”方式。
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不长,对国际贸易规则尚处在学习、适应的过程中,对于类似自由贸易区这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应如何建立、建立时应注意什么、运行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情况等操作与技术设置方式方面的问题尚缺乏实践经验,而我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区启动步伐却很快,这就迫使我们要边干边学,努力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带给我们的新规则要求。
7. 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已经成为与我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的前提条件。
截至目前已有新西兰、南非、巴西、东盟10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等36个国家相继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鉴于“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于中国减少来自贸易伙伴的不公平待遇、改善其出口商品国际环境的重要意义,故目前有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大都以“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例如,已经启动的中国首个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对象――新西兰就是西方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而对于当前正在磋商中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方也已经明确表示,应在澳方正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之后才能正式开始。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占中国进出口总额45%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尚无一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位居前十位的经济体中,绝大多数尚未认可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而根据世界区域一体化经济学理论,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我们未来应该积极争取的谈判对象,如何防止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演变成为自由贸易谈判时的障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竞赛与训练;艺术体操;新周期规则
中图分类号:G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3-0105-05
Trends of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hythmic gymna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ing of rules in the new period
WANG Min1,YANG Wen1,ZHU Zhen-na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2,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ing of rules for the scoring of international rhythmic gymnastics between 2009 and 2012, predicted the new trends of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hythmic gymnastics toda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constant adjustment of rules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rhythmic gymnastics towards the directions of making rhythmic gymnastic more technology orientated, more artistic, more perfected, more humanistic and more pioneering; difficult, beautiful, accurate, new and risky moves will become mainstream el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hythmic gymnastics, and guide rhythmic gymnastics with unique elegant temperament to shine brilliantly on the stage of competition.
Key words: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rhythmic gymnastics;rules in the new period
竞赛规则是竞技体育比赛的准则,它规定参赛者的条件,制约着参赛者的行为,是任何项目产生、发展的基础和依据。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既是裁判员评判成套动作编排的依据,又是教练员进行成套动作编排的指挥棒。艺术体操作为奥运会较为典型的评分类项目之一,规则的变化无疑对艺术体操技术发展和成套动作创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国际艺术体操的波浪形发展走向,以及历届规则的不断修改与完善,尤其是2009~2012年版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以下简称2009年版规则)大幅度、跳跃性的变化,必然导致项目发展趋势的改变,带动创新的跟进与发展,引导国际艺术体操进入一个竞技难度与艺术美韵完美结合的全新时期[1]。将“难巧”作为基础、“完美”视为目标、“创新”作为艺术体操的生命力,使现代竞技性艺术体操在难度、艺术、完成等层面上更上一层楼,对全球艺术体操的发展影响重大。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临近,本文循着2009年版规则的变化特点,分析规则精神背后国际艺术体操发展的新趋势,旨在对其项目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从而为艺术体操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新周期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变化特点
1.1评分体系结构性的重组
由表1可见,在每一个奥运周期中,总分以及总分的分配比例都会发生改变,而每一次改变都是针对上一个周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从总体来看,2009年版规则再次通过分值分配的调整,修正了2005年奥运周期中过于强调完成的问题,协调了难度与艺术过度失衡的局面,提升了艺术价值的地位,调整限制了动作难度过度发展,将难度、艺术和完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上一周期的总分20分调整至30分,并均衡分配在三者之间。由此可见,在当前国际艺术体操水平接近、综合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要想获得高分,难度、艺术、完成任何一项都对最终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1.2难度评分体系的技术化调整
2009年以前版本的规则,难度指的是身体动作难度,包括跳步、平衡、转体、柔韧和波浪;2009年版规则在这部分做了很大的改动,把器械动作归入难度之中,将难度分为身体难度(D1)和器械难度(D2)两部分,二者最高分值为1:1。器械难度实际上是上一周期规则艺术价值殊艺术性加分的整体转变,将器械难度彻底从艺术价值中剥离出来,提升了其发展空间。同时,2009年版规则又将惊险性再次列为“难”,并形成专门的评分体系,促进艺术体操器械技术向着娴熟、惊险、创新的技术化方向发展。
对于难度内容体系的变更体现在规定身体动作组的改变。规定身体动作组(GCO)是各项器械特点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由此每一项器械都有着不同的规定身体动作组:绳操对应跳步;球操对应柔韧/波浪、棒操对应平衡、带操对应转体(圈操除外,对应4个基本组)。虽然这一规定经历了许多版本规则的考验(见表2),在运动员及教练员的脑海中形成较为定型的模式,但随其项目的快速演变必然暴露出一些弊端,表现为:身体难度选用类型过于单一,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经历了几个周期都不曾改变的模式,在2009年终审版规则中被打破,每项器械(圈除外)都由原先“单一GCO”上升为“双GCO”,跳步和转体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类身体难度技术类型。此外,单个难度分值的调整也是难度内容调整的重点之一。2009年版与2005年版规则对比,跳步动作和转体动作的分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转体难度,由原来每增加360°的旋转增加0.2分,调整至每增加360°的旋转将在转体的基础上增加难度的价值。柔韧和平衡难度的分值变动相对较小。这一系列技术化的调整将跳步和转体推向身体动作难度的主要位置,打破了一贯重柔韧、平衡,轻跳步、转体的局面,要求运动员掌握难度的类型要均衡、协调,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对于难度内容体系的调整还体现在成套动作中身体难度数量的改变,个人成套动作由最多18个限制到最多12个单难度,集体项目由最多18个限制到最多14个单难度。这样,在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身体难度数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难度数量的减少,意味着成套动作中难度堆积得到缓解,杜绝了项目横向编排雷同现象。同时,身体难度的分值并没有因此而变化,仍保持10分,这必然引导着身体难度的编排向着高价值且独创的方向发展。由特殊艺术性变化而来的器械难度分值由原来的7分升至10分,相对于身体难度而言,器械难度分值比例有所提高,在成套动作中表现为器械难度的数量增多,运动员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器械难度,减少成套中的竞技难度,增加艺术元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创造性,彰显独特风格,使成套动作编排更加艺术化、多样化,更具观赏性。
自2001年奥运周期开始,为确保成套动作编排的多样化,就已经对难度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即每个难度只许使用1次,重复出现的难度不予计分,但忽视了对完全相同姿势难度动作的使用限制。例如“阿提丢转体360°”与“阿提丢转体720°”不属于两个完全相同的难度动作,可以重复使用。正因为这一弊端,运动员在成套动作编排中出现了难度选择过于偏激、类型单调的情况。2009年版规则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重新梳理了身体动作难度选编的相关条例,明确规定:相同姿势的难度动作,即不考虑有或无旋转或软翻或慢转或波浪或旋转的数量,只要躯干和腿之间的关系没有发生改变的动作,一律不予计分。这一强制性规定不仅限制了极限难度的过多使用,也进一步拉开了创新创编的序幕,为创新难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3艺术评分体系还原艺术本色
在2007年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中,艺术价值是由音乐、基本编排以及特殊艺术性,即器械的使用构成。其中,音乐和基本编排各占艺术价值10分之中的1分和2分,两者仅占成套动作总分的8%。艺术价值虽为其名,却将“艺术”藏匿于“难度”之中,使艺术体操“艺术性”与“竞技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深。2009年版规则最大的变化特点就是艺术价值评分体系的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取消以往特殊艺术性加分,只保留了音乐和舞蹈编排两大经典部分,使音乐和基本编排成为艺术价值的全部组成,成为成套得分的重中之重。
艺术价值的评价方式出台了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扣分标准体系。2009年版之前的规则对于艺术价值的评判都是将音乐、舞蹈编排的基本分与特殊艺术性相加构成,特殊艺术性占艺术价值10分中的70%,而仅占30%的音乐与舞蹈编排的评分标准也是模糊不清,以至于裁判员在面对复杂、凌乱的器械动作时,常常忽视对于音乐、舞蹈编排的评判,原本3分的音乐和舞蹈编排更是无法拉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直接导致运动员、教练员对于音乐、舞蹈编排的忽视。2009年版规则的出台,不仅给予艺术价值分值上的重视,还原艺术本色,还对艺术价值的评判内容与相应的分值进行了具体量化,从根本上避免了裁判员对艺术价值评判的任意性、盲目性、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裁判员在评判过程中的主观性,使艺术价值的评判更加公平、公正和专业化。同时,艺术价值扣分标准突出了关键的扣分点,对于每一个环节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艺术价值成为指导成套动作创编具有艺术性、美感的主要手段。因此,这一系列重大修改,不仅是一个体系的日益完善,更加具有意义的是还原了艺术价值的艺术本色,使艺术价值真正具有艺术本身所拥有的特点,“艺术美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每一个评分标准都将“艺术美”摆在首要位置,实现了向观众和裁判传递情感信息并展现编排思想的目的。
1.4“完成”评分体系的不断完善
虽然在2009年版评分规则中,“完成”在总分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完成”作为赛场上的唯一可控因素,它的隐性价值在于它能够影响难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低。从历届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精神中可看出,“完成”评分体系在不断被强化,“完成”的评分标准也随之得到完善,规定着成套动作走向规格化方向。首先,2009年版规则在“完成”评分体系中增加了新的扣分标准,其中包括分别针对跳、转、平、柔的相应细节扣分标准,无抛的无意识移动以及由原先艺术价值中提取出来的运动员静止和器械静止等。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小标准的增加更进一步向运动员和教练员传递了规则的主体精神,要求运动员和教练员在不断追求高价值、高难度、高惊险的同时,应注重细微环节。其次,扣分标准更加精确,使概念更加科学合理。其中包括部分扣分标准分值的调整,以及一些不合理扣分标准的删除。正确的导向、正确的定位才能使规则具有权威性,运动员得到公正、客观的评判。可见,“完成”评分体系的不断完善引导着动作规格成为艺术体操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高规格、高质量的“完成”和百分之一百的成功率成为新的训练目标[3]。
2国际艺术体操发展新趋势
2.1评分体系的重新构建促进艺术体操“技术化”发展
新规则的问世,改变了身体难度与器械难度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完善了难度价值体系,将身体难度与器械难度放到了对等的位置,使难度价值的概念明朗化,同时还将它们的关系明确化――所有身体难度完成时没有与器械的熟练性结合将不作为难度计分。而这里的器械熟练性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器械动作,而是必须由器械基本组与器械的加分标准共同构成的有抛或无抛的熟练性动作。高质量完成身体难度已经不是易事,再结合具有一定难度的器械动作更是将成套动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难度。与此同时,惊险动作的重返,为成套动作编排走向高难度、高惊险的技术化趋势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具有0.1分分值的惊险性动作拉开了艺术体操走向竞技性的帷幕[4],而它这一次的重返没有最高分值的限制,且是作为器械难度再现。抛接器械本身已经给人一种惊险感,而运动员在高抛器械的同时再完成一系列的动力性旋转动作,更进一步将艺术体操的高难度、高惊险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惊险动作必将成为推动成套动作编排走向难、险技术化的又一新台阶。
2.2难度与艺术的重新梳理使艺术体操向“艺术化”发展
过分追求竞技性,一味增加动作难度,只会以牺牲艺术价值为代价[5]。艺术价值的根本属性,音乐与舞蹈编排,在经历了几个周期被忽视之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规则将成套规定身体难度动作数量的减少、艺术价值评分标准的具体与量化,这一系列的修改无疑将“竞技”与“美韵”两大体系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艺术价值中对于“难度分配不均匀”、“不同器械组之间使用缺乏多样性”等有关难度价值的评判,同样将美渗透到了难度创编之中,用艺术美韵修饰原本单调的竞技动作,赋予竞技动作更加美伦美奂的生命力,充分展现了艺术体操的柔美、难美和惊险美。由此可见,2009年版规则重新梳理了难度价值与艺术价值两大评分体系,阐述了竞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辩证关系,明确了艺术体操必将迎来竞技难度与艺术美韵完美结合的全新时期,引领着竞技艺术体操发展的艺术化趋势[6]。
2.3“完成”标准的重新整合使艺术体操向“完美化”发展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分值是由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完成3部分组成,“完成”是艺术体操比赛的核心,是在赛场上的最大可控因素。2009年版规则将“完成”在总分中的比重调整至与技术价值、艺术价值相同,虽然所占比重有所减少,但其扣分标准愈加合理、科学,扣分力度的不断加大,同样要求运动员应对场上的完成情况更加重视,教练员应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的规格要求、完成标准提出更高要求。
动作的完美无缺意味着完美技术的追求,高规格、高质量、精准无误的“完成”动作;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展现创新编排的艺术效果,用精彩绝伦的成套动作征服裁判,获得高分。可以说富有创意的编排,提升了成套动作的艺术价值和基本编排档次,那么精准无误、稳定的“完成”不但确保“完成”不失分,并推动了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上升,动作的完美无缺是获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是决定成套动作价值品级的重要标准,是艺术体操创新发展成功的基础,是艺术体操永续发展的生命线。
2.4创新理念的重新挖掘使艺术体操向“前沿化”发展
艺术体操是技能类难美项群中表现类项目之一,艺术体操的发展是不断创新的发展,创新是其发展的生命。艺术体操项目的“创新”与体操、技巧、蹦床等项目不断创新的单个高难度动作或动作群不同,而是倾向于成套动作创新编排的艺术效果,其中难度的创新发展是体现成套动作编排整体艺术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体操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2009年版规则对于身体难度使用的限制推进了身体难度创新的发展。在艺术体操发展进程中,身体难度动作一直是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主题,并且有较大幅度的发展,但是器械技术的发展相对于身体技术来说还较为缓慢,为了促进器械技术的快速发展,2009年版规则将器械技术价值从艺术价值中分离出来,归为技术价值,并由难度裁判进行评分,这样更加强化了器械的创新技术,使其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多样化的创新发展空间,以此凸显艺术体操“手持轻器械”的项目特征。
新规则导向下,艺术体操的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价值上,也体现在其艺术价值的创新上。艺术价值作为成套动作编排的核心要素,要想获得较高的分值,必须从艺术价值的两大关键部分,即音乐和舞蹈编排入手。首先,音乐应与动作发展相连贯、风格相一致,将音乐与运动员的个性特点、肢体动作以及情感完美相融合,形成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规则中对于背景音乐扣分力度的加大,正是指引着音乐的选编应走向创新、独特的新趋势。其次,舞蹈编排的特点是自始至终尽可能用身体动作和器械动作通过统一信息来表达一个主体思想,其中身体动作和器械动作是由技术、美学、情绪等与音乐有关的连接要素来连接的,而并不是几个无关难度组合起来的成套编排。由此可见,这一系列的身体动作、器械动作及其之间的连接要素必须新颖、独特、巧妙,只有丰富多彩、独具特点的动作编排才能提升成套动作编排的档次,提高成套动作的艺术价值。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尽力挖掘具有自己独特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音乐的选配和舞蹈的编排之中,并以运动员充满个人艺术魅力的肢体展现,必将成为经典的成套动作。因此,融入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创编必将成为新一代的编排理念,引领着项目创新的发展。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发展的中心、发展的规律、发展的脉搏,永远走在项目最前端,使创新引领着项目的发展,给项目注入新鲜的活力。
2.5竞技与人文的重新审视使艺术体操向“人文化”发展
在过去几个奥运周期中,艺术体操伴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顺应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理念,其竞技性特征越发明显,主要体现在身体难度类型不断增加、分值不断提升。但与之而来的是运动员运动生涯的缩短、伤病率的骤升,这一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对“竞技化”与“人文化”关系的重新思考。新规则的修改较好处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新规则将个人与集体的规定身体难度数量分别减少至12、14个,删减掉规则中一些容易导致损伤的膝部支撑动作,并将部分上体优势的后屈动作降低了分值。这一系列调整并没有完全抹杀艺术体操的竞技性,同时还将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得以充分体现,将“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贯彻,使艺术体操项目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艺术体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体操已进入难、美、准、新、险的全新时期,“技术化、艺术化、完美化、人文化、前沿化”已成为艺术体操新的发展走向,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掌握新周期规则的变化特点,把握当今技术发展脉搏,洞察国内外艺术体操发展动向,不断钻研,勇于创新,将艺术美韵与竞技难度共同运用于成套动作编排之中,将完美的“完成”质量作为训练的基石,加强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2009年版规则的调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全新变革,它的变革引领着项目发展理念和训练体系的改变,为世界各国提出了崭新的机遇和挑战,各个队伍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在新的奥运周期中崭露头角,彰显独特的竞技魅力,在竞技大舞台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郭秀文,郭蕾. 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演变特征[J]. 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02-105.
[2] 龙春晓,胡凯,赵玉华. 2010终审版规则下艺术体操身体难度发展态势[J]. 体育学刊,2010,17(9):79-82.
[3] 樊莲香,刁在箴. 动作质量与编排创新的和合之美――论北京奥运会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功之道[J]. 体育与科学,2009,30(2):79-81.
[4] 单亚萍. 中国艺术体操对面临新周期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变化的挑战[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94-696.
[5] 梁竹,梁桦. 艺术体操的竞技化与艺术价值――新规则带来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55-57.
[6] 洪小平. 2009年艺术体操新规则艺术价值导向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10,46(4):14-1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376-01
前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也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尤其是在机械工程领域上的应用更是广泛,使得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逐渐变为机电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机械工程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产品的结构和性能上来讲,都是有质的突变的。现如今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国家都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在我国更是如此,现今人们已经发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的重要作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众多领域的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针对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希望能够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能够被更好地应用,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1.应用背景知识介绍
1.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就是采用电子控制系统将机械与电气一体化相结合,这一技术具有很多显著的优点,在机械工程领域中被广泛的应用,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相关人员一直在努力研究这一技术,希望能够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机械工程领域中,为其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一研究内容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首先就需要对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背景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机电一体化具有明确的定义,就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将这一系统使用到某些领域的方法。机电一体化技术之所以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机械工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与这一技术的本质是具有紧密的联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由机械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多项技术结合到一起的复合型技术,具有很强的功能,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够被应用。
1.2 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还具有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这是一项综合的技术,包括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多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而且这些技术在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时也是具有其明显的优势的。一般某一项技术在被应用时都是结合实际的情况发挥单一的作用,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则会根据想要到达的不同的完成目标而对系统进行优化,其中所包含的各项技术会相互配合完成指定的工作,不需要很多的技术分别工作就能够完成不同产品的生产工作。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这一特点使其不断处于发展状态中,并且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过程中也是明显体现出了优势,具有多功能、高质量、低能耗等一系列的优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机械工程领域中自然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1.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
之前一直在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定义和所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在机械工程上被广泛的应用,为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为此需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情况进行具体的价绍,这样能够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使用的价值。首先,机械工程的工作状态是非常复杂的,组成结构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对其进行维修也需要大量的费用,会增加成本,而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运用到电子监控中,及时发现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解决,为工程质量的保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能为其减少很大一部分维修的费用,这是其应用的方面之一。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够用于电子节能控制器的研究中,将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制出的点子节能控制器用于机械工程中,能够发挥节能的作用,既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机器的磨损状况,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这些以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够被应用到机械工程上的很多方面中,为机械工程的发展带来帮助。
2.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上的发展趋势
2.1 发展的微机化
了解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内容和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情况,可以知道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在机械工程上也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所以需要了解这些趋势,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上被更好地应用具有很大的帮助。机电一体化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微机化,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相互结合,微机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所生产出的产品体积小,使用起来比较灵活,能够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而且所需要的能量也是相对较少的,具有节能高效的作用。
2.2 发展的绿色化
绿色发展是如今很多领域发展过程中都在倡导的主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导致与此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一时展的大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必须具有绿色化的特点,这是其主要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指的就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不造成污染,资源不造成浪费,当产品使用过后能够进行回收处理,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这也是国家目前所倡导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也非常符合我国的国情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倡导,所以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
2.3 发展的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其他机械方面的技术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也是其具有的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具有智能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所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模拟人类智能,基础是控制系统,还能够辅以心理学、生理学等多方面人的特点,模拟人的思想和做事的方法,生产出智能产品,代替人去完成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实现机器代替人完成劳动生产活动的任务。这是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中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相关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研究的一项内容,通过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可以推测出这一发展趋势是非常有可能得以实现的。
3.结语
通过本文的简单介绍,可以对机电一体化这一现如今受到广泛使用的技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一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共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在机械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发展趋势都进行了相应的介绍,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以要清楚其发展趋势,对这一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优化,促进机械工程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故障;特点;对策
一、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综述
(1)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研究
设备出现故障一般指的是设备的系统或者是内部的设备零件等失去了应有的工作效率,或者是在工作的过程之中降低了规格功能、丧失了操作性等。针对机电一体化的故障诊断,首先需要对故障发生的部位进行准确定位,检测出故障发生的具置,运用各种检测技术和检测方式,明确故障发生的机理。由于机电一体化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断裂、磨损、变形以及腐蚀等情况,所以一旦出现了相应的故障则难免的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应当准确的对机电一体化故障进行诊断分析,确保定期的维修与养护,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准确的判定,进而准确的查明故障部位,及时的消除设备运行的安全隐患,确保设备可以稳定工作。
(2)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特性解析
由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特殊性,其故障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点需要在诊断当中加以明确。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到的零部件数量非常多,并且一般都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所以与其他类型的设备相比,机电一体化设备出现故障概率将更大、并且更加难以诊断维修。根据相关的资料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机电一体化设备出现故障的几率是一般机械设备的八倍以上,所以面对如此高发的设备故障,还应当将人工检查与科学的检测技术相互结合起来,增强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主要的来讲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零件较多,所以出现磨损的概率更大;第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自我诊断和检测功能不是很强,所以往往只能够检测出一些简单的故障;第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报警信号系统的显示不够明晰,仅仅能够显示出部分故障;第四,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故障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正在不断的减少,而这一现状也必将使得今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检测工作开展难度进一步增加。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问题
故障诊断信息有误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构成主要包括动力单元、机械本体、控制单元、执行单元和检测单元,组成系统的要素一般包括机、气、电、液、光、磁等,而机械与电子是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机器主要由这两部分组成,许多故障的频繁发生是由于诊断信息与故障因素不对称。本来有可能是机械设备导致的故障,工作人员却误以为是电子设备出现了问题。而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存在的真正故障却未能及时察觉。
诊断理论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的故障诊断技术起步很迟。由于我国在技术一体化设备诊断理论上缺乏创新人才,所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一直处于劣势。一方面因为我国技术成熟的比较晚,另一方面我国有些工业企业在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过程中不注意总结经验,导致一些比较实用和经典的方案得不到及时总结,没有形成一个有价值的统一的有效的理论体系架构。机电一体化设备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使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诊断方法单独针对机械或电子进行故障维修;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之所以非常落后,是因为我们在故障诊断中没有形成一个实用的先进的完善的理论系统,致使每次出现故障我们都穷于应对。
故障诊断精确度有待提高
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一个深入分析和了解的过程,相关工作人员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故障诊断准确度不高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严密考虑机电设备的特殊性能,不熟悉各功能模块框图,不能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组合形式以及工作环境来分析故障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方式,也没有在必要时做故障树分析,不能根据故障发生的现象层层分解,找到故障反应的逻辑关系和各种可靠性因素,所以不能弄清产生故障的根源。只要好好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如拓扑网络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自诊断法(故障代码、故障指示灯、+报警声等)、压力检测诊断法故障树分析法、金相分析检测诊断法、噪声检测诊断法和时域模型分析法等先进技术,工作人员就能熟练维修和及时排除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故障和难题,做到故障诊断熟能生巧,提高诊断准确度,防患于未然。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排除对策
1 注重先进诊断技术的引进与使用
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先机后电的方法。因为机械结构具有现实直观性, 我们可以通过肉眼看到显著的故障现象,如打滑、断裂、变形、碰撞和卡死等,所以检查机械设备是重点。检查机械内部零件是否能正常运作,或者行程开关能否自如接通与断开都是相当关键的问题。同时,液压和气动装置能否正常循环也是诊断的主要内容,之后再判断电子部分存在的问题。采取先干后叶或先外后内,按照主次有别的原则,先分析主要元件,再分析次要元件。最后必须对其各组成元件进行分析,提升各组成部元件的可靠性,发现薄弱环节和故障关键节点,改善设计方法,并合理优化配置。当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也可以对重要组件采用冗余设计。这样能够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机械工作精度。还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数字控制代替传统控制方法。
2 健全完善故障诊断技术理论
根据故障诊断技术理论,可靠性是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重要参数,是在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同时可靠性是故障诊断技术理论实现转化的关键点。许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活学活用,将培训学到的、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践操作经验结合起来,注意创新故障诊断方法,创新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模式,创新故障诊断思路,创新故障事前预测机制,提高自身的故障诊断技术水平,加强自身的故障诊断技术理论,使得自身的故障诊断技术理论逐步完善,不断创造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工作的新局面。
3 注重事前诊断工作的落实
搞好故障事前预测可以有效规避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工作人员不用凭借良好的维修技术去检修机器,工作人员只要在设备运行之前视察完机电设备各主要运行零件的正常与否的任务,这种做法就是故障诊断事前预测。这种方法不仅实现了故障诊断的目的,及时排除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而且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所以做好故障诊断事前预测是预防机电一体化设备发生故障的有效方法。
结语
随着机电一体化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可靠性,加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已经成为企业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产中要密切关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发生与诊断,进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三星,梁工谦,罗建军.高层次维修人才的培训工作应抓紧部署机电一体化[J].中国设备管理,2012(9):27-28.
[2]马维墩.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问题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11-12.
[3]查向东.电工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案例二三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9):27-28.
[4] 张文.浅议机电一体化技术要点和设备故障检测重点[J].现代工程学机电设备,2012,(9).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
引言
近年来,中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中国的煤炭工业相对于机械、电子、航天等行业相比,起步晚、基础差,在应用、规模、管理等方面有巨大的差距。随着煤矿生产的不断发展,对于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1机电一体化技术
1.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含义
机电一体化指的是各类现代生产中将相关工业技术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到一起,并利用微电子技术将其融入渗透到机械工程中的一种新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由传感装置、动力装置、机械装置等3个部分构成,其中传感装置在机电一体化中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动力装置的作用为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为安全生产提供动力,机械装置的作用是对几个部分之间工作进行协调,把机电一体化系统功能充分发挥。
1.2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原有工程技术实现的突破,相比其它技术,机电一体化的优势十分明显,具体介绍如下:a)机电一体化产品本身功能强大,包括运算、记忆、控制、信息处理等,产品在性能、功能、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十分突出;b)机电一体化产品能根据负荷及运行情况实现自我调整,在节能方面比较突出;c)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对设备进行监测、诊断,使生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保障;d)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结构上实现了简化,操作简单,其发展方向也趋于标准化。
1.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分析
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反映出来:a)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充足发展,计算机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开发与应用,数据库信息也更加完善,这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不断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其发展方向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及系统化。针对目前的情况来讲,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中国一些产业中已实现了应用与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品在性能、功能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为产品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善与发展;b)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煤矿生产中的硬件设施上,如煤矿开采、井下煤矿运输及井下供电排水等,在软件设施上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煤矿开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煤矿生产的效率与安全程度越来越高,为中国煤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1]。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采煤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在采煤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大提升了采煤设备的牵引能动性,并使采煤设备受阻力的影响得以降低,同时采煤设备的制动能效也得以充分发挥。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提高采煤设备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能在持续工作中减少设备故障发生,进而避免了一些故障维修而产生的费用,且提高了采煤设备的工作效率。
2.2运输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建设及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对煤矿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为迎合这一趋势,煤矿企业就必须使煤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进而使得煤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正好能实现这一目标,在煤矿开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煤矿运输设备控制的自动化,再加上计算技术的应用,使惯性荷载的处理得以实现。此外,在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故障,而机电一体化技术能诊断并完善这些故障,不断完善煤矿运输设备,为安全可靠的煤矿运输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2.3监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煤矿开采中监控系统的作用十分重要。监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煤矿开采的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让煤矿生产设备的持续运转得以实现,且还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为煤矿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充分保障。此外,监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硬件与软件系统进行了协调与统一,加强了监控效果。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措施
3.1不断完善与引进科学技术
计算机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为加强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促进其发展,就必须提高现场作业总线任务的力度,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中央存储能力与运算能力。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煤矿生产现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性能、体积、功能等得以优化。此外,还应尝试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太网技术,使一体化技术通信功能得以开发,进而实现机电一体化对通信的控制。
3.2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中,为保证其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就必须采用科学、有效、合理的管理手段,以此来诊断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建立相关责任制度,明确各环节工作的责任,例如煤矿开采、开采设备管理等,并将其落实到个人,如此才能使生产工作得以协调与统一,为煤矿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充分支持。此外,还应合理安排机电工作人员,加强机电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为其提供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强化其职业道德素养,进而为煤矿生产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3.3设立相关机构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管理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开采工作统一管理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设立机电管理机构,强化管理。为达到这一目的,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合理编制。且对于实际上生产中存在的违规操作必须严格制止。此外,为保障煤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应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为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强力的制度保障[2]。
4对中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思考
4.1机电一体化设备将以PLC为核心
计算机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计算、存储能力越高,其体积与能耗就越低。基于这一特点,就必须大力发展PLC技术并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因此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设备应将PLC作为设备的核心部分,强化其科学性与可靠性。
4.2通信功能的开发
目前,通信功能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已得到开发,并在煤矿生产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使通信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开发,应提高其通信模块的可靠性,实现网络的快速连接。
4.3机电一体化技术四化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目前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在品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在完善与改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应朝着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及通用化的方向发展。
4.4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水平
未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必然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水平是保障设备周边环境判断及采取数据的分析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如此才能使煤矿机电设备中出现的故障得以有效诊断与预测,使煤矿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3]。
5结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煤矿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煤矿产业不断进步,其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完善与改进,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而在实际煤矿生产中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姚昊辰.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3(8):25-27.
[2]赵兴友.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探究[J].散文百家(下),2014(8):19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工企业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38-02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新兴学科,是有学科交叉的特征,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电子科技正处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时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范围和实践的扩大,极大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但当时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近些年来,特别是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和超过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内涵,现代的机电一体化已经不再简单是机械与电子的统一体,而是涉及多个行业、多种机械领域的专业的精密仪器,并产生了独立的学科分支。
1 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
1.1 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实现了微控制,扩展了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内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虚拟技术和制造集成技术。数字化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使得机电一体化操作简单化、智能化,比如,数控车床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并且可以实现系统的自我维护、自我故障报警,极大方便了用户需要,降低了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损坏的可能性。
1.2 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是目前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研究领域。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通过程序操作实现机器和软件的智能化运作成为了可能。实现机电一体化发展有利于降低劳动工程强度和劳动时间。智能化发展是利用大规模数据库存储包括心理学、计算机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利用模型统筹在一起,实现机器的高度智能化,虽然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机器完全人工智能化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利用具有一定人工智能设备进行机电一体化作业和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1.3 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广阔,在市场优势资源配置调控下,大量资源被投入到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开发和生产当中,市场上供应一体化机电设备的厂家众多,为了各自利益需要,各个厂家往往会在关键技术、关键部位进行人为限制,甚至是机械零件的标准也不同,这种机电一体化机器供应格局与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社会化非常不符合,因此不利于生产的发展。此时,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4 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发展是目前网络发展形势的要求。新世纪以来,个人计算机普及率大大提高,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促使生产和消费逐步同步性和相关性。因此,机电一体化无论是从生产角度还是销售角度,都要考虑网络实践
应用。
1.5 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的背后是严重的环境问题代价,因此必须要实现发展的绿色化。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方向有两层意思:一是生产的绿色化。机电一体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理论,通过绿色工艺,使用绿色材料,实现生产的节能降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二是制造的绿色化。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应用范围广、需求量大等特点,不过无论是应用与化工企业还是日用家居都应该有限考虑设备绿色运行,降低环境
污染。
2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中的应用和具体实践
2.1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推广的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化工企业总体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日益向现代化工企业转变。但是,我国化工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生产粗放型比较明显,生产效率不高,设备老旧率较高。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中的应用和实践为化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一是在化工企业中推广机电一体化,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实现化工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控制。通过机电一体化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化工原料从进场到成品最后出场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提高化工企业的工作效率。二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利于企业化工信息的传输。机电一体化中的交流传送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化工信息的传送时效性,实现信息交流的双向性。三是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企业控制。化工企业规模一般较大,人事安排、生产安排任务较重,使用传统的生产处理安排方式,很容易造成人事规模过大,机构冗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企业整体化规划与安排,实现了最少人工环境下效率的最大化。
2.2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企业中常见的应用有三类:一是机电一体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比如数控车床,采煤业中用于运煤采煤的煤矿数字提升机,数字煤矿提升机通过数字化与提升机结合,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极大方便了操作的流程。通过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提高生产的精确度,进而提高生产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人工生产成本,降低工人劳动时间和强度,对于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化工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也有利于保护工人健康和降低污染,比如,污水回收处理系统。二是机电一体化有利于实现生产的精确化。现代化学工业企业大部分正处于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必然要求生产的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氮肥厂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自动加煤、填煤作业,可以实现生产连续性发展要求,通过利用现代机电技术,实现加煤、填煤作业的精确控制,保证投入和生产速度,有利于提高煤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三是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企业中的监控作用。化工企业生产具有非常复杂的操作流程,一般在炉内进行,虽然利用传统的检测设备可以实现温度、气压方面的控制,但是因素变化具有不可预测性,一旦发生问题,仪器只能做到事后预警而不能起到事前预警的作用。利用机电一体化,比如液压系统、制动系统等,可以有效起到事前预警的作用,提高检测能力。
3 结语
机电一体化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化工生产特点所决定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机电一体化内涵,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化工企业应用过程会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萌.机电一体化的回顾和发展趋势展望[J].科技资讯,2008,(4).
[2] 秦法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1,(2).
[3] Warren Webb.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嵌入式设计技术
[J].电子设计技术,2008,(1).
[4] 米军学.浅谈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8).
[5] 莫卓宁.论工程施工中的机电一体化[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
[6] 肖爱平.智能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假肢业中的作用[J].机电一体化,2008,(2).
[7] 范岩,袁驰.实训系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硅谷,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