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学习化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化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化学的意义

第1篇: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药物分析化学 学习 技巧

药物分析化学是研究药物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地质普查、矿产勘探、冶金、化学工业、能源、农业、医药、临床化验、环境保护、商品检验等领域。它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鉴定药物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药物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药物的化学结构。根据分析化学任务可分为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根据分析对象可分为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根据分析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根据操作方法及用量可分为常量、半微量、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根据分析目的可分为常规分析和仲裁分析。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们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些人会感到越学越难,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结合自身的学习及教学经验,粗浅地谈一下如何学好药物分析化学。

一、学习前知识的积累

药物分析化学是建立在前期无机化学学习的基础上的,课程要求学员对化学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有较深的认识,因此在学习药物分析化学之前,每位学生首先要温故以前所学的无机化学的知识,要掌握好四大平衡的反应原理,比较复杂的是配合反应和氧还反应,必须对以前的无机化学知识概念清楚,思路活跃,才能着手药物分析化学的学习。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对知识的整体感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每堂药物分析化学课之前,学生都要将知识点,课后习题,教学资料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成问题提纲,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教材上寻找答案。在读问题的过程中也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要敢于在书本上圈圈点点,最好还能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带着问题学习一遍比不带问题学习五遍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就能知道课程的内容、问题,对已经理解的部分,就拿自己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差异在哪些地方,由此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

三、上课认真听讲

听课的目的是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要点,为了抓住教材的要点就必须得认真听课。因为有些要点书上可能没有,或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书中的难点、要点时教师可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见解,同时在听课时还可对预习时碰到的难题征求教师的意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老师在讲课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严防上课"走神"。课堂上认真听讲40分钟比课后认真看书2小时效果还要好,要时刻提醒自己向课堂中的40分钟要效益。

四、知识要“堂堂清”

“堂堂清”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考场上一样紧张地学习,当堂能理解、记忆的知识力求不把问题留到课后,要想达到堂堂清,学生必须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要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当堂课学的知识,该会背的都会背,该运用的都运用,做错了的都要更正。要达到两个过关:一是知识点要过关。二是能力要一一过关。包括例题能口述、习题都会做、做错的都会更正,最后熟能生巧,准确无误,灵活运用。

五、常复习,多做题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药物分析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要掌握药物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譬如药物滴定分析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一条线:滴定条件-化学计量比-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滴定终点的显示(指示剂变色或者电位突跃)-滴定计算,一定要掌握好这一滴定的过程。要学好药物分析化学,不但要记住知识点,更要会用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大量做题来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真正的为己所用要多做题目。尽量多做习题是学好药物分析化学的前提,做习题重在理解掌握解题思路。大量习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习题要比较有权威性、覆盖性、重点性,要把习题同书本内容结合起来看,这样可以加强记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2篇: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一、注意化学用语的书写要求和规范

(1)元素符号如果只用一个字母表示则大写;如果是用两个字母表示,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且位于大写字母的右下角。例如,镁的元素符号只能写成“Mg”,而不能写与“mg”或“MG”。

(2)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必须根据实验事实,不能随便臆造。单质化学式写法分两类:一类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另一类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注“2”。化合物化学式写法:先读后写,“金左非右,氧右它左,右下加数”,并用化合价法则进行检验。

(3)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注意“=”、反应条件、“”、“”的使用。例如,当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时,而生成物中出现气体则不需标注“”。

(4)注意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符号的区别:离子符号中,数字在前,“+”“-”符号在后,且一般标注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电荷数为“1”时可省略不写,如Na+。若化合价符号数字在后,“+”“-”符号在前,且一般标注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化合价为“1”时不能省略,如+1价的钠:。

(5)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同时分清原子结构与离子结构的区别。

二、注意掌握化学用语的表达意义

由于化学用语既能表示宏观元素、物质,又能表示微观具体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难以分辨,使用时就会出现错误,也就是对化学用语的表达意义把握不准而导致的结果,这也是学习化学用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下通过三个例题来说明怎样加强对化学用语表达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分析: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必须注意把握这些符号表示的宏观含义和微观含义的分界线:当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前面系数为1时,该符号既有宏观含义也有微观含义,当它们的前面系数不是“1”时,一定只表示微观粒子的数目。所以,上述符号表示的意义为H[氢元素(宏观);1个氢原子(微观)]。

另外,如果单质可以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的,其元素符号还多一层含义,如C[碳元素?摇(宏观);碳单质?摇(宏观);1个碳原子?摇(微观)]。

2H?摇表示2个氢原子(系数不为1,只能表示粒子数目)。H[氢气(宏观);1个氢分子(微观)]。H(氢离子;1个氢离子)。2H表示2个氢离子,分析:元素符号前或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数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数目,离子符号前的系数表示离子数目,都只有微观含义;化合价符号“+”“-”后面的数字表示化合数目,离子符号中“+”“-”号前的数字表示所带电荷数目。所以,上述各符号表示的意义分别为:2H表示两个氢原子;H2表示2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H2O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2NH3表示两个氨气分子;2Na+表示两个钠离子;O2-表示1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表示负2价的氧元素。

分析:一般来说,一个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有三种。第一种读法:从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读出;第二种读法:从分子原子的数目关系读出;第三种读法是从物质的量(质量,限于初中阶段)的关系读出。可见正确的读法有: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②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③4份质量的氢与32份质量的氧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三、注意在学习化学用语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变

由于化学用语是一些陌生的符号,而我们在学习化学时常用汉语表达或记忆,这就对化学用语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改变思维方式,循序渐进地加强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记忆,把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从“名称化”转变为“字母化”,通过这样双重思维的锻炼,对化学用语的学习也就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了。

对各种化学用语,首先要弄清楚它在整个化学用语中的地位,其次要弄清各用语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化学教学中有效措施之一是将各难点分散,化整为零。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互不关联的内容是很难的,所以各种化学用语的教学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加以介绍,利用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记忆,既化难为易、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素材。当学习各种用语时就只需把侧重点放在书写规则的探究、防错纠错和书写技能的训练方面。

教学中注意与语文、生物等各科的联系就能使各科的教学互相促进,各科知识互相渗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可要求学生思考明代于谦所著《石灰吟》里所发生的反应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教学中注意学科渗透还可以增加化学用语教学的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用活了化学用语,加深了对物质组成及其变化的认识。

第3篇: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意识;培养

引言

高中阶段的的知识教学,特别是数理化知识教学,并不是当代的创新,而是对先辈们长期研究、发现、积累成果的传播和发扬。所以,创新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是营造一种创新的条件和氛围,并不是对教育过程中知识以及知识体系的创新和开拓。在高中化学的创新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实践活动,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从而对学生的判断、思考、推理演变以及综合分析等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提高学生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现象以及规律的归纳总结能力。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化学老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1创设创新情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情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在班级工作处理过程中提倡创新,对于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应竭力采纳,对于班级的管理采取开放式的管理,使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采用竞争机制进行班干部任命,在竞选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创造一种公平、创新的环境氛围。在竞选过程中,不仅学生提交竞选提纲,而且要为竞选做好设计工作,通过这种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高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能。主要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化学知识以及应用、化学规律的探索、追求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化学的学习创造学习氛围。高中化学老师可以通过形形的化学实验(比如镁条在空气的燃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做铁丝在纯氧中的燃烧、钠与水的反应等实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学生的这种不稳定的好奇心发展成为坚持、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这样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课堂上应该生动、形象的教授知识,真诚的鼓舞学生,举止动作落落大方,为良好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兴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设计、探索实验

众所周知,实验室化学学科的基础,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化学,化学实验室化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具有的探索性和设计性,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能提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技能,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对学生创新欲望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

例如:在高中化学对原电池的学习之后,利用生活中的常用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原电池,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在乙炔实验制法的学习之后,根据课堂上对乙炔知识的学习,结合教材上乙炔的制取装置,自己动手设计一套乙炔的制取装置,要与教材的设计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完全一样。根据学生制作的装置,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总结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对于那些学生一致反应较好方案的同学提出表扬和奖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提倡创新精神是一种鼓励,把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3因材施教

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因此老师不仅要做到总体授课,而且要做好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学生受课能力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较强,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强,能够积极的观察和参加讨论,这样的学生学习比较好;有些同学受课能力差,在课堂上经常开小差,精力不集中,这样的学生基础比较差,且学习成绩不好。对于上述情况,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面向所有学生,而且要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充足表现自我的机会。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4遵循教学规律,在接受中创新

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追求属于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把化学知识进行总结以及转换,从而对知识进行的重新认识和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在高中学习的化学知识,都是已经经过前辈无数次验证的结论,在对其进行实验时,主要是对已有结论进行相关的正确性论证,属于验证性实验。

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老师,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被动性的接受知识,我们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做实验之前不知道实验的结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挑战性、未知性以及创新性,让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探寻新知识的欲望。

第4篇: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兴趣;实验;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18-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在学生缺乏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求知欲、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是成了空中楼阁。怎样以“趣”焕发化学课堂的生命活力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实验“引”趣,让学生“动”起来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定律的发现,都有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推动作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使学生疑惑和好奇……为此,在新授每一节课前,笔者一改传统的说教模式,而以“化学奥妙无穷,趣味无穷”和学生一起探讨:

【案例1】:高中“钠的性质”教学片段。

师:回顾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反应规律。

生: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师:钠能否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呢?为什么?

生:一定能,因为钠排在铜的前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师:预计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有红色的固体附着在钠的表面。

师:真的吗?(接着演示钠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怀疑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反应规律,也会怀疑教师实验的操作有“误”,产生了认知冲突,从而更感兴趣的探索钠的性质。

……

一个个谜团,一个个悬念,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急切探究其根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尽量多地以实验导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总结,从而领略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

二、讨论“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讨论是为了养成学生勤于思考、互帮互助的习惯,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在讨论中培养质疑能力、萌发创新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集体观念。

其教学程序框图如下:

【案例2】:以学习氢氧化铝的性质为例,可设计以下讨论:

1.提出问题:如何证实氢氧化铝具有酸性?(学生讨论)

2.学生实验:

(1)取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AlCl3 溶液中,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变化。

(2)将AlCl3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第一个实验比较。

3.小组讨论:

A、实验①:沉淀产生及消失的原因:______,结论:______;实验②:观察实验现象:______,结论:______;

B、反应物的加入方式对反应现象有无影响?

4.实验归纳:将实验①②比较分析研究。(在实验②中,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瞬间稍纵即逝的白色浑浊,以及最后产生的白色沉淀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反应原理: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对比分析,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方式对反应历程的影响,更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如若将“讨论”教学行为从课堂一直延伸到课外,则更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三、激励“固”趣,诱发创新的热情

为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要及时的表彰和肯定给予巩固。特别是对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见解和设想要予以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不断探索创新,去争取新的成功。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

1.营造“固趣”的学习氛围。在化学教学中,成就感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营造和谐、“固趣”的学习氛围,要让每一个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快乐,“固趣”的方法之一就是赞扬,善于用鼓励信任的表情加以肯定与表扬,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对学生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好品格,就在那些方面赞扬他,将他的优点放大、升华,让他的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克服,让他充满自尊地健康成长。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并在实践中品尝到创新与成功的乐趣。

2.注重社会生活、热点,增添创新热情。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和倍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关心热点问题,正是年青人的朝气所在,如能抓住这一契机,无疑会给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案例3】:“水资源”的探究。

针对现行化学新课程,充分重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合理精选并设计出科学探究的核心问题链。问题一:调查学校或住处附近的空气、水源、土壤等污染情形,试分析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并对防治污染提出合理化建议。问题二:“节水与水净化”。问题三:就“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等专题作单元探究活动,设计出灵活的活动方案,组织观看TV专题节目,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文献,进行社会调查等,这样的活动,学生探究更自然、亲切而真实。实践证明,通过社会生活、热点,强化了基本知识,既培养了实践能力经验,又增添了创新热情。

3.优化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关键,现代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例如,在讲CO2的性质时,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让学生自带实验器材自探。上课前要求每位同学带一瓶自己喜欢喝的可乐饮料,课堂上让他们先猜想CO2的性质有哪些,然后让他们打开自己的瓶子做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性质。这样,一瓶可乐不仅解决了CO2来源问题,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化学就在身边。在探究CO2能否溶于水的性质时,指导学生将水倒入集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1/3体积,用力振荡,不久矿泉水瓶被自动压扁(或变形)。学生对于这种“出乎意料”的奇异的实验现象会感到新奇和兴奋。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这样会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第三步,让学生拓展探索。再让学生做一个用火柴检验CO2盛量实验和简单的擦火柴实验,学生的兴趣会让学生联想到O2的制法和性质。

……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以“趣”拔动学生的心弦,将化学实验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对学术课程的学习与对社会实践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将对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阮源萍.提升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软实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

[2]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情境;如何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33-0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对其赋予的意义则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以自身经验来解释现实、理解世界,并赋予其意义(世界是个人头脑创建的,事物由个人方式来理解),所以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出了创设情境一说,即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概念的冲突,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那么,在此理论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该如何创设呢?

一、运用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所以教师可通过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亲手做化学实验,亲眼看到化学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强理解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即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探究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的提高。如故事1:在冬天一个有雾的早晨,一个妇女骑着摩托车停在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这种问题的设置不仅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而且会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故事2:1983年,我国有一个叫王洪成的人,把一种神奇的药液滴到水中后,水变成了油,水就像油一样燃烧起来!于是到处表演水变油的把戏,结果迷惑了不少人,以为真的出现了伟大的发明家。接着一些报刊对王洪成大肆吹捧,说这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就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单位和企业向王洪成投入了巨额资金,企图得到他的神奇药水。同学们,水能变成油吗?水真的能燃烧吗?其实,所谓的“水变油”只是个小戏法,水是不可能变成油的。等我们学了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就明白了。这时侯的学生激情高涨,很想知道答案,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大大提高。

故事3:意大利有一个山洞,人穿过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过山洞就会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此情此景,学生听的很入迷,也很好奇。这样的情境创设会深深吸引学生的吧注意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创设探究性实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和求知欲这一特点,可在化学教学中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情境,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表面兴趣转化为对学习、探究化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如在学习《化学使世界更美好》这一课题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然后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魔术表演:

(1)拿一张白纸,让大家观察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在白纸上喷一种“水”,纸上立即显示出“化学真奇妙”这几个字。(事先用酚酞在纸书写上“化学真奇妙”几个字,然后用碱液喷。)

(2)水能灭火,难道还能点火?实验:取干燥的蔗糖粉末5克与氯酸钾粉末5克在石棉网上混合,用玻璃棒搅匀,堆成小丘,加入过氧化钠3克,滴水,半分钟后,小丘冒出白烟,很快起火燃烧。

以上的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化学的主动性。

四、运用生活化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1:在讲碳酸钙的性质之前,可事先布置家庭作业:把一只鸡蛋洗净后,浸在醋酸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放置三天,再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后,谈谈你对鸡蛋壳的性质有什么新的认识。经过观察,学生会发现鸡蛋壳周围产生气泡,慢慢的鸡蛋壳会变软最后几乎消失。这一意外的发现,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求知欲大增,一定要解开蛋壳之谜。他们查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老师,再次做实验等,不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不仅知道了蛋壳的有关知识,而且也自主学习了碳酸钙的性质。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更加坚定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6篇: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因材施教;自主学习

原国家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这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已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为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我们必须对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几点体会。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讲授、黑板、粉笔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三大要素,这种教学手段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学生也对黑板和粉笔的教学逐渐感到厌烦了。怎样把课本里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依靠信息技术,从互联网中找资源,并应用到教学中。如果把抽象程度高的化学原理、物质的微观结构(晶胞结构)、危险性大的化学实验(爆炸性实验),通过网络资源把它们制成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使化学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教育性、灵活性和直观性,起到传统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缺少实验的操作,学生就很难理解物质的性质,更不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经济、有交互能力和使用方便等优点,甚至使学生能像科学家、技术专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进行产品设计,进行一些在实验室难以操作的实验,从而使学生获得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经验。例如:《雷雨发庄稼》这句谚语,做实验是不现实的,但光写三个反应式,学生不能理解其实质。我们从清华同方资源库中找到“雷雨发庄稼”的教学动画,便于学生接受有关知识。利用网络资源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网络资源可以开拓师生的视野

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宝库,只要我们懂得了从网上寻宝的方法,就能从互联网中取得更多的知识,拓宽师生的视野。

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很多的,借助计算机可捕获更多的知识。第四章《卤素》中提到舍勒,学生通过Interner可以获取有关舍勒的个人生活经历、主要贡献,也可以找出其它名人的生活故事及贡献,从而增强崇尚科学的热情,增强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高一第六章第四节《环境保护》中关于酸雨的内容不多,只要我们在google的搜索引擎中,输入“酸雨”,点击网站,就可以找到酸雨的成因、成分、危害及预防措施。同样,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网上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学生怎样上网,就会使学生通过互联网学到更新的知识。

教师从网络上可下载许多有用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为备课提供更详实的材料,充实教案。也可利用网上的课件,大大缩短备课时间,提高备课的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特征。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讲课,这样势必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有了网络资源,从教学资源网中可以下载一些教学课件,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再进行修改。让学生先预习书本知识,再到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课件内容,然后教师再对照课文的重点、难点加以讲解。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要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时地给他们指导和必要的提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行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学习顺序和阶段进度,并且使优生和差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教师的帮助,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一刀切的现象,最终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方位的认知刺激和启发,并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高二(7)班中有6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参加了网络教学试验班后,学习成绩大有进步。他们不仅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而且在网上可以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日常化学”栏目中介绍生活中的化学,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作了科学解释。“趣味化学”栏目中对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作解释,如空中取烟、铁变金等。这些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和协作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与交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及时的评价,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协助个别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网络教学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角色由讲师向导师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积极思考,及时开展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利用网络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增大教学容量,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应值得推广。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得,而是通过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作为现代教师,应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课件制作能力。成为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二、合理使用课件

把网络资源应用到化学教学中,课件是课堂教学的必备材料,但要制作课件,就要化费许多时间,不利于教学。因此,我认为应从各种途径去寻找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课件,将他人的成果为自己所用,实现资源共享,并充分利用网络把好的课件进行重新制作成适合本校学生的课件。

三、不能一味地使用虚拟实验,把好“辅助教学”的度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经济、有交互能力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在虚拟实验中,特别是气味学生不能体会到,缺少一定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虚拟实验不可能完全代替学生动手做实验,所以一定要合理利用虚拟实验,最好使两者达到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论》袁金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2]《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

第7篇: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

医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在医学院校中,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主要的医学基础课,与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是这些课程的前导知识源泉。如果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不足,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则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则更不会顺利,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

1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似乎是国内许多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一些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甚至仅为3小节,但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所以,从增加生物化学教学课时数的角度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那么,只有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1.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在基于客观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下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

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当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因此,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学习者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与该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模式设计

3.1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以班为单位,以自愿为原则,5或6个学生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对小组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了解合作学习对他们学习的意义,相信开展合作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激发合作学习兴趣,形成合作学习动力。并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如讨论技能、学习安排方法、讨论的记录、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等。同时培养学生会说、会听、多思等基本合作学习技能。

3.2制订并对学生公开生物化学课的考核方案

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包括理论考试(50%)、实验考核(25%)、对学生的评价(25%)等3项。理论考试包括卷面理论考试即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和问题小论文;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态度;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班级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及在协作学习中的贡献。考核方案对全体学生公开,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动机、主动和创新精神,并能加深应试者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问题小论文没有统一答案,使考生充分发挥创造力,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3.3教学目标分析和情境创设

教师对生物化学课程及各章节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如“糖代谢”这一章内容的主题是:糖的消化吸收及其在体内的代谢与机体对其的调节。我们就设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病房里1个糖尿病人,他频率很高地吃东西、喝水及上厕所,但他仍然长得很瘦,1个小孩从他身边走过时,就告诉妈妈说“叔叔都不吃他的苹果,烂了好可惜!”那么请问糖尿病的病因如何?糖尿病人为什么会多饮、多食、多尿而致消瘦?如何治疗?小孩为什么会有此疑问?

3.4设计信息资源

教师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教会学生应从何处获取,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如对于诸如“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水溶性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在哪些食物里含有?含量如何?什么方式是更好的食用方法?它们在医学和美容上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就告诉学生可以到食堂、菜市场去看有哪些食物,可以到网上和图书馆去查它们的含量、食用方法及相应的作用,去药店看一下维生素的说明书和去超市看一下适于孕妇及幼儿食用的奶粉的说明书,都可知道各种维生素的作用、用量及一些其他有用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到医院去看看医生针对不同患者特别是对小孩和老人的门诊情况等。

3.5自主学习

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要选一个人做记录员,负责记录拟解决的过程,包括问题中的事实信息、学生们的想法和假设以及所确定的学习要点和解决计划,并分配任务下去收集信息。学生在“讨论一提出方案一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独立性,学会应用各种学习工具及资源,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由于课时不足,自主学习可在课后完成。课后完成同样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自觉性。

3.6协作学习

小组成员再次集合,沟通讨论他们所学的东西,根据他们所学习的知识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在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样得来的,来源是否可靠等,这是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沟通讨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协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结精神。由于课时不足,协作学习在课后完成。课后完成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自觉性。

3.7课堂汇报并提交小论文

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报告自己小组的结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如数学分析、图表、口头报告、多媒体演示等,并以小论文的形式交给老师。通过活动汇报,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小论文的撰写,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3.8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讲解章节知识

在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上的活动汇报及撰写小论文之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构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也已经充分激发,这个时候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来讲解章节知识,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进而构建所学的新知识。

3.9效果评价和问题后的反思

公示各小组和个人在这一章节学习的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学生们有意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景。评价结果的公布,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能激发他们的动机和主动性。

总之,实施和建构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效果,必须做到的是:第一步,教师在课程学习前先把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好;第二步,在每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预先确定好章节知识的主题和创设好情境及确定好所需的信息资源,课堂上教师先把包含主题的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且告诉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教学生应从何处获取,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第三步,课后学生针对问题情境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第四步,也就是下一次课,小组汇报和提交所撰写的小论文,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来讲解章节知识。最终,章节的内容完成后,及时完成并公示在这一章节学习中对各小组和个人的评价结果。

如在药学06—2班,“胆红素代谢”这一章节的学习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前任课教师已把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好,即药学06—2班有60人,每6人组,共组建lO个小组;接着,任课教师再确定好“胆红素”这一章节的主题为“胆红素的来源、运输、转化、排泄”,并确定相应的问题情境:一位5O岁的建筑工人,在一小时前大量吐血,急诊入院,主诉其早上在建筑工地搬运水泥袋时,突然呕血,心悸昏眩,无力。患者有十多年的酗酒史,皮肤和巩膜有黄染。曾因食欲不振、乏力、肝区疼痛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尿标本呈深茶色,尿胆红素++,尿胆原++++。那么请问:患者胆红素代谢出现了哪些异常?黄疸有那些类型?而患者出现的黄疸症状属什么类型呢?患者的血液、尿液和大便中,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出现什么变化?

在介绍完上一章节内容“胆汁酸代谢”后,还剩下lOmin,任课教师把设定好的有关“胆红素代谢”的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并告他们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可以在课余到图书馆和上网去查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到附近医院学习或找专家讨论;再接着,各小组课后进行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和分工查资料,进而再讨论总结并撰写小论文;再接着,也就是下一次课,小组汇报自主和协作学习的过程及所得出的结论并提交所撰写的小论文,每小组仅有4mi的时间,有的小组采用口头表述,有的小组以PPT形式作汇报,有的小组将结果制成图表,有的小组派代表发言,有的小组则集体发言,等等,台上的同学热情高昂侃侃而谈,台下的同学兴致勃勃、聚精会神地听。同学们汇报用去了一小节课时间,接下来的两小节课,我们结合学生的汇报来讲解与胆红素代谢的相关知识,这时由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构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也已经充分激发,我们发现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听,而且下课后,争先恐后地和我们老师交流,这种现象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时从未有过的。最终,学习完“胆红素代谢”的内容后,在下一次课之前,我们即把在“胆红素代谢”的学习中对各小组和个人的综合评价结果予以公示。

第8篇: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一、选修课程知识量、难度突增是学生感到化学难的重要原因

高一化学课程,教材内容理论性不强,要求不高,还比较富有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较为轻松,而高二只有化学学习较为突出的才选修化学学科,所以化学班就集中了化学学科的尖子,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强碰强,尖碰尖”。原来的优势一下子没有了,心理上就有了很大负担。在加上选修化学的教学要求、知识层次明显加深,深广度也有较大拓展,知识体系也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明显增加,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大幅度提高,化学语言的抽象程度剧增。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得到必要的训练,一时还不能适应。这就使得不少学生产生化学难学的想法,进而影响到学习化学兴趣,再加上主动性差,最终成为化学难学的“导火索”。鉴于这种原因,我认为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的指导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恰当的处理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深广度和难易度,力避“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预习提高、探究讨论、归纳对比、实验演示、实践训练等,通过化学模型、实物教学、图表以及声像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扬化学学科之长,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以解决选修化学知识点多、内容难的问题。

二、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误导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化学

个别学校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及指导思想领悟不到位,认为高考只考语、数、外三科,化学仅仅是过关考试,同时受高考考生人数以及学校利益的驱动,大力宣传语、数、外三科的重要性,甚至增多语、数、外三科的课时,减少选修课时,误导学生,从而使一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数、外三门的学科上,放松对选修学科的学习。同时,由于学校甚至上级主管部门的不重视,只重视高三的高考,高二化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许多教师是既教选修,又带必修,教学精力分散,准备不充分,又没有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疲于应付课程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化学学科教学的特长,更无法体现自己的个性教学,形成:“教师教法呆板、学生学习不在状态”的不良局面,课本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新课改精神,认识到新课改的意义、方针和指导思想,深化素质教育,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改革精神和改革方案,开足选修课时,调配师资,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思想上重视化学学习,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若能做到这些,那么,化学学习困难问题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实验设施不完善,也导致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一个原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实验,所以新教材插入很多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及一些物质的生产流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实验对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实验教学,甚至连演示实验也不能做好,更不用说学生实验了。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敷衍了事,这样一来,感到化学难学也是理所当然了。所以我们行政部门不能光空喊重视教育,还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重视化学实验的开设和运转,并建立专门的指导和监督机构,进行督管和指导。同时我们也要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尽量做好每一个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过程。在一些环节中巧设悬念,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验化学的魅力;在实验研讨中提升兴趣,进而强化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化学学习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四、教师观念陈旧、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是化学学习困难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9篇: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问题分析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高中化学教学的传统教学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重大的调整,通过转变角色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现状来看,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还没有真正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太适应。化学这门学科,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们苏教版的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理论以及定律大多都是通过无数次的实验,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出来的,因此,高中化学实验一直以来被视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完善知识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就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对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在思想上提高对化学实验课的认识是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前提,在教师重视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化学实验内容、课堂实验设计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并尽量与生活实际结合,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化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然后,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操作,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不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专门设了《实验化学》这一选修课程,在课程中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并具体阐述了掌握好实验方法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利用《实验化学》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教育,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规范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在具体实验开始以前,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口头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描述,对实验的原理进行探讨,同时,列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所需要的器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小结,并对将要进行的实验的重要作用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在做“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与检验”实验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过程,也要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实验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更能通过实验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切实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试验能力的培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多动手、亲自做实验。不能在理论上的基础比较好,但是,遇到具体操作的环节就显得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探究能力,在探究中和具体操作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就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安排而言,真正安排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比较少,演示实验比较多。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是教师动手做实验,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下来给出与实验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习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实验当中,其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只是在应试的时候能够完成相关的理论性题目,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多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对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要灵活运用,科学处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具体的方法应该是依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设计实验,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得出试验结果。在教学中,教材中并没有给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划出明显的界线,因此,我们对教材中涉及到实验的内容,要认真对待,尽量采用学生实验,教师引导的方法,比如在《化学1》教材中“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一节的教学中,有“粗盐提纯”、“常见离子的检验”、 “萃取和分液”、“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纸层析法”这几个实验,我们可以把前两个实验作为学生实验,把“实验室制取蒸馏水”作为演示实验,对于“萃取和分夜”这个实验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纸层析法”可以教学生在课后用粉笔代替纸来分离红蓝墨水的混合溶液,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成立一个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内,自行组织一些与化学实验相关活动,也可以把教材中的相关试验进行改编,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一些化学实验方面的学习竞赛活动,有效拓展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提倡学生大胆置疑,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解除心中的迷惑,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大胆置疑,让他们多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自己感到怀疑或者焦虑的时候,教师应该让他们通过提出问题的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它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带着问题和对新知识的渴求进入探究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特别是对于那些教材中具有验证性质的实验,我们如果能够改编为探究性实验,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探究情境。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教材内容,特别是一些化学性质相对比较复杂的物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他们在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讲究课堂提问艺术,在课堂组织方面,尽可能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争取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为学生设置科学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合理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他们探究心理的引导下,自己设计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前提下,高中的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积极地、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不断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