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工程与化工工程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多方收集信息,做好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性工作
专业培养计划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是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关键。培养计划的确定要经过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要既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有助于融入和推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助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由此,我们注重以下基础性工作。(1)通过网络、杂志、报刊、书籍等各种方式查询专业发展动态,初步构建了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框架。(2)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多所高校的本专业教学计划并进行了反复学习和研究,同时选派教师分别前往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项调研,博采众长,拟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初步方案。(3)设计了面向用人单位的“学生知识结构等系列问题”调查表,了解到用人单位强调工程实践类及应用类知识的强化,对新兴技术知识有迫切的需要,对外语的应用能力也较为关注。(4)多次参加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研讨会,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充分吸取诸多专家、学者的经验与提议。(5)建立毕业生信息库,跟踪实时信息,为未来进一步的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做好准备。
1.2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确定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是省属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是面向安徽,服务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根据社会的需要,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技术型人才。即,注重体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知识宽厚、适应性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新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高校新办专业,一方面,由于开设时间短,建设时间短,教学条件较老专业薄弱许多,特别是师资力量薄弱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新办专业大多是目前就业市场紧俏的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新办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校化工专业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引进力度,引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一方面,从社会挖掘资源形成兼职教师队伍。即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加强新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2.1加大教师引进力度稳定和培养现有教师
新办专业教师部分由原来一些老专业转调,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多,但属于新专业毕业的“科班出身”少。不是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在担任新专业课程的教学时,专业课程教学经验缺乏,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感到专业经验不足,实践知识缺乏,甚至在组织教学上感到生疏。这些情况致使新专业整体学术水平不高,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缺乏高水平实验人员。引进人才无疑是解决新专业建设师资的捷径。在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我校有较大的引进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高学历、高职称、有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充实新专业师资队伍。比如,在化工专业新办初期,我校先后从研究院、其他高校引进多位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主干课程老师;另外,在应届毕业生中,通过多方联络和政策宣传,先后引进多位化学工程专业“科班出生”的硕士生、博士生加入教师行列。当然,在重视引进的同时,我校也积极创造条件稳定已有的教师队伍,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学历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素质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2.2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目前就业市场紧俏的专业,社会专业人才稀缺,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竞争力又远不及重点院校和效益较高的企事业单位。所以,吸引优秀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科班毕业生,尤其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来说,有些“先天不足”。但通过“后天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我校在加大力度引进人才,稳定和提高现有的师资队伍的同时,创造条件,挖掘社会的教育资源,聘请化工设计院、化工研究院、煤炭研究院的学者专家作为兼职的教师,除了做学术报告外,还承担了对工程实践性有一定要求的教学工作,如“化工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这支兼职教师队伍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强化和提高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工程实践性,给高校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并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开放办学”和“专业特色”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不失为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举多得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工程实践性要求高的专业。
3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抓手,重视新办专业内涵建设
3.1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广泛的考察和调研,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规范”为依据,结合安徽省富产煤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专业的课程体系、主干课程、主要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系列课程及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等等,突出了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扩展学生自由获取知识的空间;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并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切实保证改革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适合本课程特点的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上,通过“小测验+期末考试”、“考试+课程论文”、“理论考试+实验实践考核”、“笔试+口试”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3.2教学文件资料逐步完善
新办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经过反复研讨与推敲,教材的选用和教学文件,如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纲及实验指导书书(讲义)等教学文件,辅助教学软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课程设计参考资料,等提前规划。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校级教学改立项研究,围绕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开展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保证开课有教材,设计有手册,实践有内容。
3.3重视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本专业实践体系有:实验、实习、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包括化学基础实验与单元操作实验和专业实验。化学基础实验依托化学实验中心开设,单元操作实验和化工专业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而特有的实践环节。为此,化工系经过反复论证,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形式的确立、实验设施的购置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研究,完成了流体力学实验、传热实验、吸收、精馏、萃取、干燥等化工单元操作实验的开设;专业实验完成一些专业课程实验,如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等课程实验的开设。并且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实和改革,综合性、研究设计性实验的有较大的比例。这些实验内容与专业培养计划目标相吻合。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为提高实习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校内外相结合的实习形式。如,采用计算机仿真实习+现场实习。我校从东方仿真购置了一套大型的合成氨仿真软件,形象逼真地反映合成氨各个工段的生产情况。利用该软件,先在学校模拟生产现场,对生产过程有了认识以后,带着问题,再到工厂的生产车间现场参观实习。计算机仿真实习,训练学生在生产操作条件改变情况下,进行调节、控制与决策的能力,以补充一般实习难以达到的训练内容和目的,加深对实际生产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力求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实习,如,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化工设计在化工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化工设计,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设计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经济、安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观点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手段进行化工设计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得到训练,开设的实践环节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备课程设计、化工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体现了化工单元设备设计和过程设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热捧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把研究生关闭在校园里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异地培养,多地培养成为必然。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的各个环节。在招生环节,我们对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的面试采取了与科学学位考生不同的方式,把对考生的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面试内容,让考生感受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考生面试后积极主动地到工厂企业锻炼,入学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培养环节,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我们加大了公共课的比重,利用我校的有效资源,合理整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算机与管理类课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理论课中包含实践知识,实践课中包含理论知识。在实践培养环节,我们建立了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有限公司、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四达试剂有限公司等多个培养基地,实践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另外,鼓励研究生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之外增加自主分散实践。在学位论文环节,我们要求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直接来源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课题和现实问题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采用产品开发、工程或工艺设计、工程放大及新技术工程应用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1.2突出课程教师和导师的主导地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课程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如研究生自主参与教学、由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拼盘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加大了研究生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工程硕士实践的教材或讲义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最少两位,或多位导师,无论哪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与配合,校企导师分工配合,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的选择上,我们把有横向课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作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导师和授课教师,把与培养基地联系较密切的老师选为校内导师,有利地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及时准确掌握论文选题的进展情况等等。
1.3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或技术管理人才,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为研究生营造合理的宽松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外,只能靠研究生自己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知识结构的改善,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位论文设计都需要独立完成,最终自我实现培养目标。
1.4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尽管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时间短,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我校研究生处成立了专业学位培养科,负责工程硕士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负责管理与控制,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由科研副院长负责的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小组以及由院长、教授、领域带头人、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位分委员会。
2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困境
2.1生源问题
就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问题非常严重,直接报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比例相当少,大多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与我院同类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相比,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推免生只占其1/10。
2.2工程硕士学制问题
我校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两年至三年的弹性学制,我们目前先按两年的计划安排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然后根据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安排论文答辩或适当延长学位论文的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还未广泛宣传执行之前,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还是沿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而学校研究生处在办理各种证件时(如学生证、毕业证)都只体现两年学制,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培养既要实践能力强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又按时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人才导师压力相当大。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免出现矮化工程硕士的现象,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制确定到了三年。
2.3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目前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主要借鉴科学学位的课程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热情参与。
3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改变观念和教育理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但无论是导师、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对此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我院关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与区别”的小型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导师只占9%,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导师各占36%,不太了解的导师还占18%。由于工程硕士的生源大都是调剂生,研究生本人也是不自愿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都要发挥其作用。
3.2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指挥棒,方向标。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在这方面,教育硕士就比较规范,工程硕士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的经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导师,要加强专门的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对新导师要及时培训,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改革教学方式,要大力研究完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等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2、内容:我系毕业生要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撰写毕业总结论文,记录对大学生
活的点滴回忆,对同学友情、师生情谊的感怀,对母校的惜别之情,记录大学
四年的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评判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
的理解和感悟,重新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制订今后的计划和目标,在
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毕业总结论文由学生自己命题,可采用记叙文
散文、议论文等多种形式。
3、页面设置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用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25cm
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化工系统一规定的格式。
4、字体要求:文章要求3000-5000字,标题一宋体3号字,副标题、正文、标
题二均用仿宋体4号字。
5、页眉及页码: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大庆石
油学院华瑞学院化学工程系2011级届本科生毕业德育论文”。页码从正文开始
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现在的大学新生年龄以十七、八岁居多,其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思想上对家长和亲友的百般依赖,生活上的衣食无忧和娇生惯养,往往使他们的思想上缺乏独立性,这无形间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事实上,在大学新生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成功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而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处于一定的迷茫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可能确实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对大学生活充斥着失望与无奈。因此,在新生入学伊始,及时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后两种情况的学生,积极的引导能够使处于迷茫期的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那些确实不喜欢本专业的同学及时做好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等思想准备。
一、《化工导论》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尽管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了开设了入学教育环节,但是由于课时少,一次性的思想引导并不能有明显的效果,加之学生在入学前对其不了解,没有意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每天所学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的盲目状态,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更是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帮助大一新生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成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1],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化工导论》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奠定深化学习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以使一个人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基本上都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甚微,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半来自于自己的理解或者学长的介绍,这些信息通常是片面的或不准确的[2]。开设《化工导论》课程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化工专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授课教师引导性地教学,及时调整大一新生的学习方法,使主动学习取代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化工导论》课程可以帮助大一学生对化工专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续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能够使学生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激发起学生对于化工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指导规划大学生活,开展人生相关思考。通过这两年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发现《化工导论》课程的开设确实能够帮助大学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对大学乃至整个人生以后的发展进行思考。首先,学生们能够基本建立起化工专业课程框架,知晓以后将要学习哪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学习这些课程的方法和作用,以及各个专业课程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大学中应该如何储备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能够主动利用图书馆、MOOC(慕课)、TED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小木虫、知乎等媒介,多方位了解化工行业动态,扎实化工专业知识,同时认识到学习化工常用软件、数理基础、外语等其他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最后,学生能够对化工行业建立基本的认识,了解其双面性的特点,开始思考将来想要带领化学工业向着无毒无害绿色化工、清洁能源、环境友好型和高新技术自动化等方向发展。
二、《化工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化学工程学院是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化工、化工过程机械和环境工程为特色的专业学院。《化工导论》课程作为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石,就像是一盏引路明灯为正在横渡学海的当代大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3]。为了使新生顺利地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新生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从2013年起我院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生开设了《化工导论》课程[4]。该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入学教育课,是为学生了解化工概述及其工程与技术基础的导论性专业教育课程。目前《化工导论》课程的教学仍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切实提高教学培养质量。
1.精选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反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重结合学院石油化工专业特色,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化工领域知识拓展,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势态和行业前景。《化工导论》课程共16个学时,其中化工概述2学时,化工的科学基础2学时,石油与化工2学时,天然气与化工2学时,煤与化工2学时,其他化工介绍4学时,现代化工发展趋势2学时。从该课程开设以来,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改善,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总体反映较好,基本了解了所学专业的特点,明确了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对未来人生发展方向也有了一定的规划[5]。学生们通过《化工导论》课程的学习,认识到了化工行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工的知识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工,化工行业对于农业、医药、工业、能源、国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化工专业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较强,学生们也认识到化工行业具有双面性,由此引导学生对化工行业未来出路的进行深入思考。
2.优化师资队伍,借助榜样作用。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对化工专业了解颇深的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教师们巧妙结合自己在化工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详细向学生介绍化工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性地掌握主干专业脉络,使学生们对化工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悟融入到教学中,教师们像讲故事一样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丰富经历,分享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同学们互动交流,以一种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所学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通过了解老师的各种丰富经历,体会到化工学习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以教师的辉煌经历为例,鼓舞学生的奋斗激情,促进学生进行人生思考和未来规划。
3.交流方法技巧,培养学习兴趣。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尽快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专业学习技巧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工导论》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如何学会主动学习和实践创新,如何利用学校的各类平台和资源为自己服务,以及化工专业的求职方向和就业领域等,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行业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安排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向大一新生们分享自己学习上的方法技巧和心得体会,平时是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大学各个阶段需要考取的证书,以及在就业中重点看中竞赛经历和荣誉证书,和学生们面对面亲切交谈,及时解决大一新生盲目彷徨的精神状态,能够很好地调动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学生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学习方法。
4.导论贯穿始终,学生终生受益。《化工导论》课程的学习应该贯穿到大学学习生涯的始终。首先,在新生刚入学之际,先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整个大学阶段所要接触的专业课知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后续学习的整体框架。而后,在每门专业课程的开始,任课教师会对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做一个简要的内容介绍,同学们会自然地联系到《化工导论》课程所讲述的相应内容,授课过程中做到前后呼应,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学习在整个化工知识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到大四毕业之前,再将整个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使学生将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各个课程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把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将《化工导论》课程的教学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始与终,就像是一根强劲的主线,串联着所有的专业课程,培养了学生对化工专业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理解。
关键词:化工 自动化 控制
化工自动化控制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在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利用自动控制仪器表学科。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工自动化控制也会发展越来越迅速,信息化的化工生产将成为人们研究的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对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含义以及现状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并且指出了当前化工自动化控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希望为今后的化工自动化控制发展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一、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含义
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自动化,其中早期的自动化主要包含检测与控制两个内容。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将自动化检测和控制看作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事实上,化工生产控制指的是如何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更好的应用控制理论,主要包含分析自动化系统、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与实施等。
二、化工自动化控制的现状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自动化仪表正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智能化仪表实现了数字化、小型化、轻量化,但是,发展转变最大的就是实现了信号传递,也就是说化工自动化使用了现场总线技术,这样一来,将传统的模拟量信号转变为具有编码功能的数字量。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涉及到很多的现代技术,例如:控制理论技术、仪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从而对化工生产实现检测、控制、管理等目的,最终增加化工产量、减少消耗、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的技术。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有三大系统组成,即化工自动化软件、硬件、应用系统。现如今,化工自动化控制成为制造行业中的最重要的技术,通过此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化工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现如今,当前我国化工自动化控制发展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再次开发与利用。
三、区别化工自动化控制和一般控制的方法
1.动态法
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将多种工艺所需要的平衡状态看作是稳态。在化工企业生产达到稳态时,如果出现干扰,那么控制变量就会发生偏离,原理稳态,但是,通过设备中的控制装置使控制变量又会逐渐回到稳态。我们将受干扰后偏离稳态又很快回到稳态的过程叫做动态过程。通常情况下,这个回复过程是震荡式的,可以使控制变量回复到原来的初始状态,同时也可以将控制变量回复到另一个新的稳定状态。现如今,大多数化工生产设备都是根据预测可能会出现偏离的动态条件来设计的,并不是所有的都根据稳态来计算设计的。
2.反馈法
化工自动化控制的效果与发展是和信息反馈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在控制器采集到控制信号时,如果可以将预期的控制效果信息又传送到控制器,从而进行信息数据比较,进而控制器决定下一步该怎样进行校正,我们把控制预期效果信息又重新传送到控制器的过程称之为反馈。反馈是提高控制质量的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改变反馈信息的大小、规律等,将会产生不同的控制效果,有时也可以将不稳定的系统经过调节、转变为控制质量最佳的稳定系统。因此,将反馈看成是整体控制系统最主要的一部分。
四、提高化工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
1.质量控制参数要合理选择
在试验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选择质量较好的控制属性与指标。但是,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参数大多数都不是统一、规划的,大多数都呈个分布的。通常情况下,参数都符合正态分布,那么我们就可以选用正态分布的理论好姿势来描述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各项指标。
2.采用预防式质量控制管理模式
在主显示器上接收数据信息,并且可以绘制出相应的质量控制图,当发现系统出现问题时,就应该立即产生警报,通知有关人员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此模式就是与方式的质量控制管理模式,而且这也是最常见的质量控制模式。化工自动化控制管理目标是要获得稳定的可靠产品。一旦质量控制效果不好,那么生产的产品也就不符合要求,所以,必须重新就行加工,结果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然而,如果质量控制效果良好,那么就会使化工企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生产成本也就相应的会减少。
五、化工自动化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模型通用性能较差
现如今,开发的各种模型都是根据某些大型企业的生产装置来开发的,但是,由于我国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多样性,使得现有的模型通用性能非常差,得不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2.产品化能力非常差
产品化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现有生产模型与技术进行优化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与人力资源,通常情况下,要求研究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科研实力,然而,却缺少足够的产品优化资金;另一方面,将学历很高的研究人员都安排到开发产品化程序工作中,没有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浪费了更多的人力资源。
3.加强技术与应用技术研究
在未来的化工企业发展中,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应用技术与新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从而实现化工企业的经济增长。而且,在化工生产中还要大量运用信息技术。现如今,流程模拟、生产优化技术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使用最先进的控制系统
现如今,大多数化工企业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控制系统,PID控制技术的使用占90%,可以说,装置的潜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要大力推广和使用流程模拟和生产优化技术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
六、结语
经过多年的攻关和不断的技术开发研究,我国近年来在化工自动化控制的控制规律、方案以及实施技术和规模集中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经济效益也得以显著提升,为今后我国护工自动化产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化工自动化控制及其应用研究工作,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日研究。化工过程控制对于提高化工工艺水平,提升化工产能、产量和质量,以及改善化工企业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将发挥越来越主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试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区域经济;社会服务
学科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与发展平台,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包括科学研究、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是学科的内涵延伸和升华,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许多人认为学科建设是本科院校的事情,对学校的一切包括社会声誉和地位起重要作用;而高职院校重点是抓专业建设,注重学科的外延发展、学科的组合与应用,关注的是社会需求与反应。然而,专业是建立在相应学科基础上的一个学科群落,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学科的综合和支持,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离开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专业建设根基就不牢固。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各学科如何进一步建设,成为研究者们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国外高职教育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借鉴国外经验,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了学科建设的针对性,但还存在不足:(1)学科建设中以科技创新为起点的多学科综合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这些是高职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校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学科建设,积累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求确定重点建设的学科、目标以及如何建设等。学科建设的目标不是学科繁荣,而是通过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水平;高职生中有许多人会成为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尤其是对工科学生来说,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掌握机器的原理、性能等,才能深入到技术和工艺的内部,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进而成为引领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人才,这也是高职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体现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我院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学科建设,建设实用性强、区域特色鲜明、体现技术发展的学科和课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学科建设的实施
(一)以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特色
办学理念和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师生员工起着目标引导与行为激励的作用。生源的不断减少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学校面对的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选择,如果没有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将会被淘汰。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是最重要、最具直接影响的特色,只有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地方经济特点办出特色,才有竞争力,才能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中起到创新和主干作用,学校才能成为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开发基地,否则将使学校陷入生存危机。我院依托行业与企业进行学科建设,注重学科的整合与配置,建设“专业群”,基于应用提升学科水平,“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塑造成为身体、心理、智力、创新能力、道德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并重
基础知识是学生成长与终生发展的平台,重点建设基础学科既是学科建设自身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需要,要在基础学科平台上进行专业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下面以化学工程为例来进行分析。
1.学科建设与学生发展
化学工程是我院的传统专业,随着江苏“四大医药板块”的形成和连云港石化行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懂生产工艺、产品分析及销售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化工类专业基础相似,岗位性强,技术密集程度高,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也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而是要对整个流程及所在岗位工艺原理、设备特征有较深入的理解,也需要相关的环保、安全、节能、经济核算等基础知识,因而高职学生要有一定“度”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础,这离不开学科建设。
2.学科交叉与重组
学科交叉、带动和辐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科建设不是单一学科的建设,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点统筹规划,从多学科综合、互动、协调发展的角度实施学科的分化和整合;根据学生特点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我院化学工程学科建设以服务于应用化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工业分析与检测等专业群为目的,在发展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下进行学科建设,包括四大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学习环境与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另一重要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加强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办学经验,我院与韩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有关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够激励学生形成优良品行、远大的抱负,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学风与教风深深影响了学生。
(三)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综合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多年来改革的重要方面,然而成效不大,主要是由于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难以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不能很好把握教学和生产的结合,如果只重视生产,不重视教学和学科建设,忽视“培养人才”,学校对企业便产生怀疑;如果过分强调教学,忽视企业“生产”,使企业对合作失去动力;许多“生产型”实训基地也是如此,能够真正做到对学科建设起作用的校企合作并不多见。
我院引进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的骨干企业进校园,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用于生产、创造利润,同时以生产环境培训学生;将应用开发类的企业难题和生产实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企业将研究成果用于生产;依托实训基地,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按照企业化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企业通过考核引进人才。已创建60余个实训基地,融教学、职业院校共享、培训、研发、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为江苏虹港石化等多家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研发合作,提高了基地的设备运转率和综合效益。通过创新工作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水平在项目的开发应用中得到提高。企业全面参与建设过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四)以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只有重视科研,才能建设学科、发展学科,进而整合学科、提升学科,没有学科建设作基础和带动,任何专业建设都只能在低水平徘徊。提高师生的科研意识和水平,鼓励师生多搞项目、多搞科研、多出成果、促进学科建设,也是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具条件。
本校以科技服务拓展专业发展,教师积极参加“科技专家进企业”等活动,仅医药化工学院每年参与技术服务的教师就在10人以上。2年内与企业合作申报省、市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10项以上、专利8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超过百万元。通过科技服务,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科研工作,可以使学生对某项目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解和掌握得更透彻,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以强化学科建设。
(五)建设高层次的“双师型”学科梯队
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科前沿信息,加强高学历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丰富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双方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人员、转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多个工种、多个层面的技能培训。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原则培养和引进人才,建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优秀创新团队,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从企业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作为兼职带头人,承担学科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教师培养等工作。
三、学科建设基础上的专业建设
高职学科建设应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本地区的经济特色,面对区域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应用性较强的前沿领域,以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校企共建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创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企业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实践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回学校,避免学科发展方向的偏差。根据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引导课程设置,培植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机制,专业间相互支撑,带动专业群的建设。
(一)重组课程体系
由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分解和量化,重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包括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构建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职业能力课,与生产和就业紧密结合,建立动态和开放的标准评价体系。
例如我校医药化工学院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产品的合成、复配、分离和分析的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完整的工作结构,工学结合,将课程分解成以“实际、实践、实用”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单元,即以“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为教学项目,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程序,完成完整的生产工作任务并获得有意义的成果,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将认知学习、能力训练、问题探究融于一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其中,涉及到多学科综合知识,包括化学化工、机械、电子、自动化等。我们在药物合成技术课程建设中与江苏德源药业、连云港盛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二)精品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编写特色教材,开发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工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我校以“药物合成技术”、“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高职高专英语》等省级精品课程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无机化学、化工原理、外贸单证操作等课程被列为全校重点建设的精品开放课程。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方面,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根据学校的定位、特色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认真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编写研究,已有省级及以上精品教材多部。
(三)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学科建设
构建贯穿于“学业与职业”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学校、社会、企业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接轨。每年举行1-2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审议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通过与企业行业交流,了解技术不断革新的形势下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和需求,作为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改革的依据;通过教学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建立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体系,随时了解教学中的不足;采用书面测试与其他评价的多样化方法,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评价和指导伴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坚持毕业生回访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岗位信息及对课程设置的建议,作为每年修订教学大纲的依据之一。
关键词:传热效率 转化率选择性 原料配比动态平衡
我公司采用丙酮加氢氨化法来合成异丙胺,合成采用对外换热式管式反应器,精馏采用强制回流。全系统流程连续性强、关联性强,操作时应特别注重整体意识的培养,前后照应做预见性调节,来维持全系统的一个动态平衡。
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要点:
一 、合成系统:
合成塔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合成的任务就是根据催化剂的特性来控制合适的操作温度、压力、空速以及所要求的原料配比来获得丙酮较高的转化率和对异丙胺的较大的选择性,最终获得产品的较大收率。合成系统的控制要点如下:
(一)、合成塔温度的控制方法。由于采用对外换热式管式反应器,其比表面积大,传热效率高,温度变化较为平稳易于控制,主要方法有:1. 在负荷一定的稳态下,可通过调节热水槽的压力改变热水的温度达到控制触媒层温度的目的,操作方便,迅速有效。2. 过热器蒸汽的调节:通过增大或减少蒸汽的加入量来调节合成塔的进口温度从而控制触媒层的温度。3. 热水量的调节:此种方法适用于合成负荷改变时,根据负荷的大小来确定所需要移出的反应热的多少,来改变热水量从而达到调节反应器温度和充分回收反应热并加以利用的双重目的。4. 循环气量的调节:通过对循环气付线的调节来改变进塔气量即改变空速也是快速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循环气量的改变对合成塔的进料组成有影响(即氢、氨、丙酮的比例),循环气量大小应与负荷的大小相匹配,所以稳态下一般不做经常性调节。
(二)、原料配比的调节:1. 反应方程式看,原料应为等摩尔配比,也就是说根据丙酮加入量的多少来计算加入系统的氢气量和加入氨塔的原料液氨量,使之配比为氢:氨:丙酮=1:1:1(摩尔比)。2. 原料配比与化学平衡的角度看,在原料中提高一种原料的浓度会提高另一种原料的转化率,根据异丙胺反应的特点所要求的适宜的配比为氢:氨:丙酮=3 : 3 : 1能达到丙酮较高的转化率,也就是要求合成塔进口的原料配比为3:3:1而进系统的新鲜原料比仍为1:1:1,这就要求通过对循环气的调节来增加合成塔进气中氢和氨的浓度来实现,正常操作中通过对压缩机进口浓度的分析来判断维持氢气含量在72(65―80%)即可。3. 气氨量的调节:气氨量不能作为直接的调节手段,它的大小应该是将粗产品带入氨塔的氨和氨塔加入的新鲜的液氨全部蒸发的返回的量,如果分析系统中氨过量时若要减少返氨量一定要同时减少原料氨的加入量,反之亦然,这样才能维持氨塔的温度、压力的稳定和氨塔与合成的平衡。4. 当循环液的加入量改变时,由于二异丙胺和异丙醇量的改变使得合成反应对氨的消耗量的有所改变以,也会影响系统中的配料比,比如系统中缺氨易生成二异丙胺和异丙醇造成循环液量的增加,循环液量的增加又导致对氨的消耗量增加,系统更缺氨,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操作中要认真分析、勤于思考,针对不同条件操作状况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措施迅速有效。
二、 精馏系统:
生产的目的在于得到纯净的产品,因此粗产品的精馏尤为重要,精馏过程较复杂,影响因素多且相互制约,稳定、优化精馏操作的基础就是物料平衡与热量平衡,物料平衡含义既包括进出塔的总物料平衡又包括组分的物料平衡,热量平衡即为塔的加热蒸汽和冷却水量的平衡。回流是实现精馏的的工程手段,回流比是精馏操作运行中的重要调节参数,回流比增大,塔板的提浓能力增大,塔顶产品纯度提高,但相应的加热蒸汽和冷却水量也增加,塔顶回流液量增加、气液相负荷增加、填料层的持液量增加、塔的操作弹性下降、操作成本增加,所以在保证采出产品合格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回流比,操作中要根据进料量及组成的变化,及时调整蒸汽量和出料量。维持气液相负荷的平衡,避免液泛、漏液、夹带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本装置精馏塔采用强制回流,其优点是流速大、传质、传热速率快、弹性大,但控制点多,操作时造成的人为因素增多,所以操作要精心注意调节进料量、回流量、采出量及蒸汽量的匹配。日常操作应注意的几点:
(一)、压力要稳定,压力的波动将引起塔板上气液相平衡关系的变化、分离效率的变化以及温度和组成间对应关系的变化,因此生产运行中应尽量保持压力稳定,且对于温度的控制要与压力相对应,判断准确,避免误操作。
(二)、温度要适宜,温度是直接表征物料组成的参数,是精馏操作的主要控制指标,要达到预期的分离效果,必需严格控制温度指标,尤其中部温度即灵敏点受外界的干扰变化最灵敏,一定要保证其在允许的范围内恒定且整塔温度梯度适宜。
(三)、塔压差的变化,塔压差的大小是衡量塔负荷大小及操作状况好坏的标志,应随时注意运行中与稳态下塔压差的区别,如遇压差增大,首先要分析原因如:进料量过大过猛、蒸汽量过大、回流量过大、蒸汽压力猛涨、或出料不畅等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引起液泛,甚至冲塔,一旦托液减少蒸汽时,调节幅度要缓,防止大量物料下落,影响产品质量。
(四)、增减负荷要平稳,精馏各塔前后关联性强,其中任一塔的波动都会引起与之相关联各塔的波动,因此尽量避免大幅度调节,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生产不稳定。
总之,合成与精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合成稳定,产出的粗产品组成稳定,为精馏的稳定打下基础,同样,精馏的稳定,保证了返料量及组成的稳定,又给合成的稳定创造条件,因此,生产运行中一定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平衡意识的培养,维持全系统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2)化学工程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年
作者简介:
秦杏尧(1972-),男,河北人,职称:工程师,学历:中专,主要研究方向:
本文简单介绍了拉曼光谱的原理、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纤维定性方面的应用现状,结合目前纤维定性鉴别的方法,提出了将拉曼光谱用于纺织纤维定性的可行性,突破了现有检测方法存在的局限。
关键词:拉曼光谱;定性;纺织纤维;应用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的化学纤维层出不穷,为了充分利用各种化学纤维的优良性能以满足各种用途的需要,多种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或交织的产品愈来愈多,给纤维检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开发新型检测技术,提高纤维定性水平,简化检验程序尤为重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拉曼光谱”的原理以及其在纺织纤维定性工作中的发展应用。
1 纺织纤维定性检验方法现状
纺织纤维含量检测是纤检部门检测的重要项目之一。在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纺织品中不同的纤维组分进行定性,来确定纺织品纤维组分。目前,纤检部门常用的鉴别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法、燃烧法、化学溶解法、熔点试验法、红外光谱分析法等几种。最常用的是燃烧法、显微镜法和化学溶解法[1]。
燃烧法和显微镜观察法以及化学试剂法在定性检测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粘胶纤维、莫代尔、莱赛尔3种再生纤维素纤维,它们在显微镜下的形态以及燃烧现象很相似,难以很好地区分。有的检验需要采用化学溶解的方法,常用几种有毒的化学试剂[2](如二甲基甲酰胺、甲酸/氯化锌等),不仅给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对大气造成污染。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方法虽然可以准确地鉴别纺织纤维,在纤维定性中得到了很多应用,但是它对测试环境温湿度要求较高、检测周期长,样品制作麻烦。
近来,环保、快速、准确的检验方法已成为纺织品检验人员的追求目标。拉曼光谱定性检测方法因具有需要样品量少、不需前处理、测试速度快、对样品无损害、测试结果准确、不产生污染物等诸多优点,可以有效地解决纺织行业现行方法存在的问题。
2 拉曼光谱测量原理
2.1 拉曼光谱原理
拉曼散射是光照射到物质上发生的非弹性散射所产生的。单色光束的入射光光子与分子相互作用时可发生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在弹性碰撞过程中,光子和分子间没有能量交换,光子只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频率,这种散射过程称为瑞利散射。而在非弹性碰撞过程中,光子与分子之间发生能量交换,光子不仅仅改变运动方向,同时光子的一部分能量传递给分子,或者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量传递给光子,从而改变了光子的频率,这种散射过程称为拉曼散射。拉曼散射分为斯托克斯散射和反斯托克斯散射[3]。
拉曼光谱具有以下特点:
(1)检测范围广,拉曼光谱可以检测所有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高分子混合物。
(2)检测灵敏度非常高、速度快、无损、无污染。拉曼光谱方法是一种纯粹的化学检测方法,其检测过程不需制样、不损害样品、不产生污染物、分析周期短、重复性好。
(3)拉曼光谱检测所需试样不受水的影响,而且对样品的大小没有要求,可以检测微量样品。虽然近红外也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试样,但实际操作仍然有许多困难。
2.2 拉曼光谱仪的测量原理
拉曼光谱仪的测量原理如图1所示,将一块样品放在仪器上,用激光束照射,仪器会自动产生拉曼光谱图,样品的组成不同,所测得的谱图不同,根据谱图的特征来辨别样品的组成。
3 拉曼光谱的发展和应用
拉曼光谱技术是定性分析的强有力的工具。拉曼光谱常包含有许多确定的能分辨的拉曼峰,所以,原则上应用拉曼光谱分析可以区分各种试样。不过,所有可能的纯净材料和它们的混合物的数量是无穷尽的,仅有少量的简单分子及其混合物的拉曼光谱,在与其他式样的光谱相比较时,能轻易地区别出来。所以,定性分析的一个必要工作是根据测得的拉曼光谱判定出可能的材料和混合物,限定这些可能物的数量。这一工作的完成需要应用试样的其他信息,例如试样的来源和经历,是否是混合物,它的物理性质和外貌以及其他技术得到的资料[4]。
拉曼光谱之所以一开始就受到重视,是因为它与红外光谱有相同的波长范围,但操作比红外光谱简单。目前,拉曼光谱已广泛应用于考古、医学、石油化工、林业和法庭科学等诸多领域。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和检测装置的改进,拉曼光谱技术在当代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王文科用激光拉曼光谱对乙醇、甲醇的混合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工业酒精甚至甲醇勾兑的假酒利用拉曼光谱法鉴别是可行的。
4 拉曼光谱在纤维定性方面的应用情况
在拉曼光谱分析纺织纤维结构方面,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复合材料的界面和机体结构的测定,再生蚕丝制备过程中,分子链规整度和取向度变化的测定;丝素经酶处理后,高分子结构的变化研究以及羊绒和羊毛分子结构研究,而在纤维成分分析方面有如下研究:鉴别天然绿色棉和染色棉;研究聚丙烯、羊毛、聚酯和一些天然纤维的鉴别方法;对染色纤维中染料的分析以及比较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对染色纤维区分的效果。吴俭俭等用拉曼标准谱图试验区分了聚酯纤维PET和PTT,并提出了利用单组分样品的标准化谱图建立特征表数据库的建议。拉曼光谱特别适合于鉴别化学结构相近的同类纤维,如莱赛尔、莫代尔、铜氨等再生纤维素纤维以及聚酯纤维(PET、PBT、PTT)。
拉曼光谱主要用在针对混纺织物的纤维定性鉴别中,由于每种纤维的分子组成不一样,得出的光谱图也各有特征。首先采取各种不同的纤维的单组分织物在拉曼光谱仪上测出光谱图,采用提取特征值、特征表的方法记录每种纤维的特征峰个数、特征峰的值以及对应的X轴上的值建立数据库,再将待测样品进行测量得出的谱图与数据库中的值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织物的纤维组分。该方法能满足纤维检测的要求,并以快速、无损、环保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虽然纺织纤维的拉曼光谱检测方法具有方便、快速、环保、稳定等优点,但受限于其测量原理,拉曼光谱在纤维鉴别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荧光物质、纤维熔点、黑色染料、纤维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与红外光谱分析法比较,对检测环境的温湿度无特别要求,样品无需特殊处理,特别适合检测含水的样品。
5 结论
显微镜法、燃烧法、溶解法鉴别纺织纤维是目前定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新的化学纤维不断出现,用以上方法就难以区分了。拉曼光谱技术是定性分析的强有力的工具,其快速、无损、环保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拉曼光谱技术现已广泛应用到了考古、医学、石油化工、林业和法庭科学等诸多领域。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和检测装置的改进,拉曼光谱技术在纺织纤维定性工作中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然, 目前依然面临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建立一个所有纤维拉曼光谱特征峰的数据库、检测装置的改进等,这些都是目前有待于开发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FZ/T 01057—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S].
[2] GB/T 2910—2009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 [S].
[3] 乔西娅,戴连奎,吴俭俭.拉曼光谱特征提取在化学纤维定性鉴别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4):975-978.
关键词:上海;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朱晓佳(1993-),女,江苏苏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陈嵩(1964-),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占小梅(1985-),女,江西九江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合研究项目“首批中本贯通试点专业的实践研究”,主持人:陈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36-05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的精神要求,加快培养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线优秀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宣布正式启动上海市职业教育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探索,这种模式对培养目标、组织架构、招生管理制度、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监控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新要求。上海市首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选取了三所老牌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两所应用本科院校以及两个强势专业,具体学校和专业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相应专业;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相应专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这五所学校相应专业的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亟需加以解决和改进,以期为今后顺利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奠定比较好的基础。
一、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中本学校课程衔接、制定统一人才培养方案等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中本贯通培养方案中,中职阶段不能跟普通中职一样,本科阶段也有别于普通本科。作为一种新的探索,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认为,中本贯通要注意区分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培养人才的定位。中本贯通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中本贯通的培养目标需要中职和应用本科根据具体情况详尽地共同制定。(见表1)
(二)成立联合组织机构
在实施过程中,联办的中职和本科院校形成“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牵头高校主导引领,中职学校主动作为”的协调运行机制,保证生源质量,避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上海工业技术学校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了由两校领导、学校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定期开会对这项工作进行指导,协商、沟通、解决在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牵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定期召开各方参与的“化工专业中本贯通研讨会”,共同讨论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框架及主要的实践环节,经过多次讨论后确定“三中有四、四中保三”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指导意见,即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增加四年本科学习的部分理论,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延续中职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五所首批试点学校首创了“导师领衔介入机制”。如: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陈桂娥教授领衔组织每学期的教学活动,带动两所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听课及教研活动等。
(三)逐步探索新的招生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
1.招生情况。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招生工作分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就是参加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要求总分(含政策性、奖励性加分)须达到上海市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及以上。从录取的实际情况看,中本贯通班学生的录取分数均大大高于普通高中最低投档的录取分数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这一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初步认可。2014年上海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0分,当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中本贯通班招生的最高分为589分,最低分为538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中本贯通班招生的最高分为557.5分,最低分为520.5分;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中本贯通班招生的最高分为575分,最低分为549分,平均分达557.17分;另外,招生政策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设置了面试环节。录取前,考生还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不权以分数的高低来录取,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正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原校长邬宪伟所说的那样,“学校希望能找到一批真正对这一行有爱好、有兴趣,不是为读大学混个文凭的学生。我们是要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不想浪费国家的资源,也不想浪费学生的时间。”
2.转段考试。中职学生学成后必须参加转段考试。学生完成3年中职阶段学习,通过转段考试后可进入后四年的本科阶段教育。转段考试由文化课考试和技能水平测试组成,其中文化课成绩占50%,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占50%。文化课考试由市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评卷,技能水平测试考试由本科院校单独实施、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对转段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中职毕业证书,转段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如完成中职阶段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达到毕业条件的,也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对完成本科阶段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本科院校毕业证书。
3.学籍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上海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规定学制7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费按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政策执行,帮困助学纳入本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帮困助学体系;根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转段完成后,由高等学校及时办理新生学籍注册手续;本科阶段按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费按本市高等学校收费政策执行,学生资助按照高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四)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
德育:以人为本,贴近学生、贴近实践,着眼发展。要做到中本德育内容上的贯通,就必须根据中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安排具体的教育内容。从不同层次、深度和广度上,对德育内容做详细的分解,厘清中职德育和本科德育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真正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品质出发,找到一条德育教育新路,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根据中本贯通的特点,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设置了职业导论课程,引导学生提高从业兴趣,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和道德素养。
教学模式: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模式。中本贯通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重任。只有在学校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全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首批试点学校中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模式。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了CDIO教学模式以及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引领式教学内容,有利于中本阶段交叉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提供了方便灵活、高效的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方法。
教学方法:逐步采取贯通的教学方法。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重视知识性和理论性,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如果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重视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那么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恰好可以弥补本科教育轻实践、重理论的缺陷。只有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共同进行探讨和贯通,才能使中职学生在进入本科阶段后有充足实践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理论学习提供背景和增强学习动力。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布置有创见性的课外作业,改变考试形式,多出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有充分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感知和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五)初步探索七年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整合是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核心。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在设计一个具体的课程计划时,必须重点考虑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实际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在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中,学习时间横跨中职和本科两大时间段,共计七年的培养周期,超过了任何层次的学历教育时间,而这七年正是学生心理生理逐步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课程一体化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中本各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实际情况看,首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学校均依据学生的成长、心理认知规律等进行七年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大专业的中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
2.课程标准。共同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将中职、本科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如此,开发出来的课程结构层次分明,才能有效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沟通,从而避免中职和高等教育课程贯通过程中各自为阵、定位模糊、趋同等现象。如:根据专业定位、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职业资格等要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对语文、数学、英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六门课程统一撰写课程标准,两个中职学校统一标准、统一考试,加强教研,改进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3.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七年教学计划。在其他省份3+4培养模式中,早已暴露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中职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在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上没有问题,但在专业理论的拓展和深入学习中表现得很吃力,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对于形式相同的专业基础课,不能简单地将其撤销。课程内容上可以有重叠,但是在深度上应该有所区别。最理想的情况是,中职学校和应用本科在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计划设计,这其中的职业能力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性,而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根据教学计划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相关环节的增设、教学方法的变革等,为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内涵,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特地设置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及职业导航等;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教学内容在原中职和原本科阶段重复交叉多、知识脉络广、体系结构各自成一体等特点,进行了对教学计划的细化、培养方案的整合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一体化课程大纲。
(六)合力打造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配备。中职、本科学校配备了优秀的师资团队。学校和教师齐心协力,构建起具有职业特色的优秀教师团队,为实现中本的有效贯通创造人力资源方面的条件。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为中本贯通班配备了老中青结合、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实践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不仅如此,学校还特别配备了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构成的双结构师资队伍。又如: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积极挑选优秀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选拔了多次获得学校十佳班主任称号的教师担任中本贯通班的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挑选工作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这些都是保证贯通培养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2.教师的培训与互动。中本贯通不仅仅需要课程的衔接,同时也需要师资配备的衔接。如何让学生在完成前三年学习后顺利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提高与本科相适应的理论与技能学习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支教学实践能力过硬的互通的师资队伍。通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训练让中本贯通的教师了解中本贯通的连贯性,清楚不同层次职业岗位的技能、技术要求,掌握职业技术教育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改变传统中本教师封闭培养、各自教育的方式,形成中本教师培训实习的连贯性和互相交融性、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阶段性有所侧重的教师教育形式。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程部分教师在2015年6月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进行了学习和培训。同时,聘请本科专任教师到中职学校作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教学科研、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引领作用。这两所贯通学校还共同成立了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联合教研室,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按课程大类成立教学组,课程负责人建立对接关系,定期举行说课活动,便于同类课程任课教师互相了解各自负责模块的教学内容。另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还特别派出了专业主任作为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导师,与班主任不同的是,专业导师和中本贯通班级的教师学生接触机会多,主要负责专业思想和职业导论课,对师资一体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为保证教学质量总体一致,除了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专题教研活动外,还保证每学期两次的联合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明确教学要求,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共享实习实训资源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合理调配实习实训设备,优先满足在校试点项目班级学生的实训教学需求。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数控实训设备在数量和能级上有明显优势,但基础课程(如物理)实训室没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基础课程实验室完备,两校已就同享这些资源达成共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有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包括“化学工艺”开放实训中心。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建有“现代化工”开放实训中心。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拥有市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院级化工与环境实验中心。所以,这三所学校可以取长补短、各取所需,逐步实现实验实训设备的资源共享。
(八)初步建立监控评价机制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运行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强化评价与监管。对此,试点学校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合作企业专家及校外职教专家等组成的贯通培养质量督导、监控小组,负责指导、检查、监督中本贯通培养执行情况,并及时向工作小组反馈。不仅如此,两所学校还聘请校外教学管理和校外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来审核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指导专业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期组织教学质量评价督导活动,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陈桂娥教授的领衔下,督导小组开展了听课督导工作。不仅如此,还举行了三校联合教学督导检查活动,对《有机化学》、《化学工艺基础》等课程进行集中听课并分析,开展督导评价工作。
二、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准大学生”的身份弱化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于中本贯通班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优于中职班,因而部分学生存在自满情绪。入校一定阶段后,“准大学生”身份让中本贯通班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了学习动力,从而在学业上产生了懈怠情绪。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负责人提到,中本贯通班学生在技能方面明显没有中职学生的态度积极,亟需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进行宣传教育。
二是“中”转“本”的转段录取细则尚未明确。学生完成三年中等教育,通过转段考试后方可进入后四年的本科教育,但目前转段录取的细则尚未明确,学生家长都非常关注这一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反映,由于教学计划中语文、数学只安排了三个学期,而转段考试要在第三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时隔一年半不碰语文和数学,考试成绩肯定不能与当年三校生录取本科的成绩相比。三所中职学校负责人也反映,由于转段考试目标要求不清晰导致文化课的教学难度加大,许多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严抓文化课;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提出中职学习阶段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中职到本科的转段考试大纲没有,特别是2017年上海市“三校生”高考将发生变化,中本贯通的转段考试如何开展和实施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是教材的一体化设计和实施尚需时日。由于目前中、本的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尚无完全统一,而教材的一体化考虑和设计是一个需要符合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摸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时间跨度,因此尚没有完全适合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完整教材。5所学校编制校本教材的工作刚刚起步,现行一些专业课教材基本采用“中高职教材+补充讲义”的办法,编制适合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一体化独立教材的路还很长。
四是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的培训形式单一,直接影响到中本贯通班教师能力的提高。另外,中职学校提出文化基础课教师一方面自身教学的宽度、厚度还不够,在执教中职文化基础课时原本没有升学压力,但对有转段考试的中本贯通班级心里没底,直言执教压力大。再有,目前教师在中本贯通班级的教学并未算进考核工作总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五是如何统筹使用专项资金。目前对开展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专项资金只划拨到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尚未设立专项经费使用的渠道。而事实上,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本科院校从一开始就介入并发挥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在开发适合中本贯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材建设、队伍建设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在这个过程中,对高校配套经费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多个独立主体(法人)的情况下,如何设立专项经费统筹机制也成为一个瓶颈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互通共享机制。由于目前这种培养模式属于试点阶段,5所学校又属于不同主体,不同法人,多头管理,因此从长远看,迫切需要建立起由上海市教委牵头的互通共享机制(或专设相应部门和配备专职人员),这是全面实现信息共享互通、师资共享互通、资源共享互通、资金共享互通等的前提和条件。
二是要提前制订“三”到“四”转段考试的细则。建议市教委在进行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就中本贯通转段考试的细则、标准等及早制订,并向社会公布,使得学校、家长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正确看待并积极应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转段考试。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认同感。建议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配合,加强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学生的思想教育,针对学生学习技能的消极态度,加大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等的相关教育力度,使学生逐步增强对专业技能的重视度。同时,各专业课教师应配合班主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鉴于部分学生的自满情绪,建议学校可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找准定位,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科院校的“高地”,给中职教师以充分的“充电”,提高其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本科院校相关的专业教师也要到中职学校(或对口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了解行业企业最新发展情况等。总之,要充分利用对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提高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成效。另外,建议把教师在中本贯通班级的教学工作纳入年度总工作量的考核范围,并进行适当的奖励。
五是统筹力量开发设计一体化教材。编写教材首先要明确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形式和内容,改变各自为政的状态,这就需要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相关教材的编写。其次,这种7年长周期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教材需要边实践边开发,要求一线教师积极地长期关注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变化趋势,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去完善、修整,不但实现教材的一体化,而且尽量实现与实际情况的同步化。
六是统筹使用专项资金。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也不例外。建议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尽早确立专项经费和编制(而不仅仅是笼统的一笔钱投入到中职学校),以支持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比如:适合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专业教材开发的成本较高,建议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试点专业设置校本教材开发专项经费等。专项经费的拨付一方面能为学校更好地开展试点工作提供物质基础,为师生创造更优质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另一方面能极大提高试点院校和教师的积极性,能更有效提高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