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

第1篇: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方式和思想取向。对新课程改革和常规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研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研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而异。

5、加强高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历史学科高考水平。全市高中历史教师务必领会高考改革的精神和实质,加强高考改革、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以确保高考历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具体思路是:认真分析新高考模式下的命题理念和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历史学科新学年的备考方案和具体复习计划。认真强化落实高三新课教学和第一阶段基础复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把强化基础知识落实,构建知识网络,作为第一阶段复习教学的重点。根据2010年高考的新特点制订出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备考方案。我们历史学科准备把过去的专题、综合复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使专题和综合复习融为一体,以专题复习带动综合复习。为搞好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第二轮复习备考意见。认真抓好教研室组织的大型视导活动。在视导中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及时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和先进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广泛收集整理高考信息,加强与考试中心、兄弟省市有关单位的联系,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整理,以最快的方式传递到学校,为各校复习备考提供依据和支撑。⑹重视模拟试题信息含量高的特点,尽快收集整理各地统考、调考模拟试题为后期模拟训练创造条件。

三、主要工作:

1、制定高中历史学科教研计划

目的:认真分析新学年教学教研的新特点,明确新学年的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教科研计划。

方式: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基地学校教研组长、部分学校教师、教研员。

时间:8月下旬。

⒉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

目的:认真分析我市高中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历史教学质量,总结基础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的经验教训。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复习的途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方式:数据分析、经验总结、校际交流。

对象:全市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研组长。

时间:9月上旬。

地点:待定。

3、市历史学科教学基地调研活动

目的:明确学科基地的职责,制定学科基地的活动计划,发挥学科基地在全市教学、教研中的示范作用。

方式:听课、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校教科室领导、全体历史教师、教研员。

时间:9月中旬地点:**。

⒊第二届“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目的: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总结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摸索、探讨新的教学途径。

选题角度和范围:⑴理论探讨: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⑵目的思考:人文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⑶环境与课程:历史知识的选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堂生成、课堂文化、课堂延伸讨论有效历史教学;围绕师生角色、交互关系探求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例反思讨论有效历史教学;⑷站在学生的角度:追问有效历史教学的根本⑸有效历史教学:和谐个性与社会性的视野;公民素养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知识资源、教材内容与有效历史教学;必修课、选修课的关系与有效历史教学;活动、过程、方法与有效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有效历史教学;教师教育、教师胜任力与有效历史教学;评价机制、考试改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一主题也可自拟题目。)方式:个人申报、评委评审。

对象:全市高中历史教师。

时间:10月上旬。

地点:。

4、城区高中基础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大比武

目的:发挥城区高中集中的地域优势,加强城区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和推动城区高中历史学科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方式:个人申报、学校推荐。

对象:以基础年级教师为主。

时间:11月上旬。

地点:

5、高中视导活动

目的:共同分析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学、教研的基本情况,针对各校历史学科实际和历史教师共同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措施。

方式:听课、座谈、召开教研会。

时间:11月。

6、高中历史“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目的:发挥学科历史学术权威的引领作用,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高全市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

第2篇: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1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高一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2

  20xx届历史备课组是一个和谐的备课组,主要成员有曹军、黄凤燕、邱萍、范俊、陈义红,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这是一个能打硬仗的备课组:在20xx届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现就备课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进度。

  在进度的安排上,坚持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安排好课本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节数、讲评练习的节数以及合理地安排考试加强巩固复习。做到”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此外,新课程教学需要适当的训练,更需要大量源于学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的、形式多样的其他材料,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中都 能有所收获。

  二、加强集体备课。

  备课组每周四下午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注重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此外,能够做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 和教学质量。

  三、积极参加全市高一教研活动。

  高一教研组积极承担公开课的开设,受到与会老师的高度评价,对与会老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教研活动中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强教学经验交流;聆听本市高一知名老师解答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 题及困惑;积极创设教改交流平台,交流教学心得,经验成果。

  四、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探讨可操作情境式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坚持以学 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五、积极组织听课评课。

  本组内部教师之间也加强了相互交流和相互探讨;抓牢并监督教学过程中诸环节的落实,促使本组教师在以前所取得成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抓课堂45分 钟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学法指导。

  六、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倡导”做学生愿做的事,做学生该做的事”,探讨解决活动德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问题,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元智慧与潜能。在教学中,我们不停留于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对教材进行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生活中能碰到的事件、时事新闻等都引入课堂,创设一系列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转化课本中较为枯燥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 理解。

  总之,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精细管理,求真务实,质量至上”的原则,重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主,致力于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

  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努力钻研教材、切实抓好学科基础教学,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第3篇: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三个班的历史课,依旧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组织、教研组的支持及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在新的学期中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客观、实际地认真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道德方面,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主动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各种会议。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寻找热点,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年级组的教学安排,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能力用于教学过程,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向同事学习、请教,共同研究业务使教学水平提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制定计划,研究高中教学理论,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真写好教案,主动与同事切磋,交流学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下一节有所改进!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活动,经常听级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基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教室,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适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阅读书刊网文,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家的精华,提升、发展自己。积极参加教研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看教案,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每节课都是自己上的好课。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适应教改要求,我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参加相关教学培训。经过努力,我的知识水平有了提高,指导了教学工作。

  历史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利用试卷评讲帮助学生学会求知。

  课程教材跨度大,我基本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理解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编辑系统性的课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法,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图片音画视像,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枯燥的知识。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法、再掌握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每节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再听课,后练习,这样对于容量大的教学就容易一些,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太吃力。

  课程强调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如何导入、讲授新课采用哪种方式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进行切磋,收到了效果。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学习本领。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扎实、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历史能力。写了《历史综合题的语言表述要求及其培养》一文获得三等奖。

  我知道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生的考试问题多多:审题不仔细,题意不清,理解不到位,盲目下笔,导致答案偏离要点。说明学生做题缺乏审题的习惯,重视不足,不知怎样抓住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寻找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知识相结合,脱离材料,一味只依照课本知识,盲目的答题,则会离题远;而一味只依照材料信息,会使答案空洞无力,得分不全。一些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一些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得分。

  我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力争改正不足: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已经开始必修三的学习,要主动、及时把新课知识跟必修一、二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会初步构建各课知识体系。要重视做题技巧的积累,且要主动将技巧应用于日常的练习题中。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

  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

  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研活动,主动和前辈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名师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

  在向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第4篇: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抓手,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高效课堂是指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通过组织、引起、维持、促进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后,师生得到的最大化的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地经过反思,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新课改以来,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新教材,而历史学科新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有了巨大的变化,历史学科由原来的五本书变成了现在的必修三大模块(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同时增加了选修六大模块,并且知识结构由原来的通史体变成了专题史。这些变化对于刚刚上高中的新生来说,比较难以适应。而且现在高中各科学习任务都比较重,尤其是语、数、外三门主科,学生几乎把课外时间全部用在这些科目上,而作为小科目的历史学科,学生所能给予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历史教师所能做的恐怕只有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效率,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因此,在一节课中,如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历史教学计划,完成历史学科的课标要求,最终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是一节历史课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为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努力探索实践,形成了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将一节40分钟的课分成四段:第一段,课初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记忆;第二段,课中20分钟的教师创设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检测;第三段,课中10分钟的教师引导,重难点突破;第四段,课末5分钟学生当堂巩固训练。

第一阶段,学生紧抓课初5分钟的朗读记忆。历史是一门以识记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知识的消化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反复阅读是深化记忆的有效途径。课初5分钟的朗读记忆既可消除学生上一节课的疲劳,又能尽快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提高本节课的学习质量,还能使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或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为了达到目的,教师可在上课预备铃响了以后,由历史学科代表按教师提前做的重难点计划让同学翻到前一课并读这一课的重点历史内容。从上课准备的3分钟开始着手读书至上课后2~3分钟,一般的学生至少可读完上一课的重点内容,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可以把本节课的内容预习一遍。下一节课,接着读另一课的内容。按照学校历史课程的安排,每周2节课算,日积月累,一学期下来,利用课初3~5分钟朗读至少可以读历史书本1~2遍,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

第二阶段,课中20分钟15分钟时间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高中历史课堂标准的要求,创设问题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个课堂教学组织环节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但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科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节课历史知识的重点,教师精心创设三到四个探究思考题,思考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由独立思考到同桌交流再到小组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适当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的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历史课的知识重点要求,创设3~5个历史选择题,最好是历年历史高考题,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感知高考试题,这对学生快速适应做高考类似的试题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做题,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学习的具体情况,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5篇: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一、提升新观念,内化为自觉行动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可传统观念和做法的惯性作用使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多于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有的教师在示范课、公开课时能按新课程要求去上,但平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没能把新观念内化为自觉行动。因此,老师们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内化新理念过程中逐渐实现观念的提升,自觉实践新课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创新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多讲述一些历史上有趣的故事给学生听,引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对历史学习的渴望。还可以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以教学激情影响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染,进而产生共鸣。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饱满的教学情绪对学生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心情愉悦地走进课堂,学生一般也会情绪高涨,这样就会使学习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如果教师情绪低沉,精神不振,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2.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以往的事件,与学生熟知的现实距离甚远,而且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重复出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尽量多地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的手段有两个:第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别出心裁设置一些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就是留下“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第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教师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发现、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突破历史联系生活是创新教学的源泉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在发生社会新闻。教师应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从而理解当今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历史的借鉴功能和育人功能。

四、用“整合”突破教学模式是创新教学的灵魂

有效的整合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当结合本地区的历史教育资源,结合校本课程,结合国际国内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社会实践”“历史+现实”的立体化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深化学生的历史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1.坚持内外结合,构建历史立体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是一门社会人文学科,体现在教材之中的只是重点和精华,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而应当围绕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将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注重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成效。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各种重要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结合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等,让学生接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建立科学评价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1)学生自建档案,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以此提升学习的质量。(2)论题作业评价,培养探究能力。借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或进行辩论赛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成绩优秀的作业要借助展览呈现给大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总结性的综合评价,找差补漏。一般以学期或学年为阶段,采用报告的形式将学生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帮助学生“择善弃劣”,促进学生的进步。

第6篇: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 学习兴趣 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及新颖化。多渠道、多策略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与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型

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中外历史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科目的考试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任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是副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学期,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这就要求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从了解历史提高到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注重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束缚

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创新是对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辅助下,依托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关键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应试是主要目的,手段单一,方式死板。以往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历史课枯燥空洞,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历史教育的功能不能完全地通过这种陈旧的历史课堂表现出来,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历史的教育功能。素质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但当前的历史教育,尤其是面向高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是非常有限韵。因为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应试教育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改变死板的历史课堂,我们只能从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人手。

三、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衔接方法

1.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2.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四、让高中生在课上真正“动”起来。进而有突出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高中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展开思维,依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如在讲唐太宗李世民功过时,通过高中生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社会经济;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传播盛唐文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过:唐太宗后期征伐高丽,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大兴土木,奢侈现象增多。探讨唐太宗前后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高中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高中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进行有效探究,能够促使高中生掌握积极质疑的思想方法。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积极引导高中生进行辩论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关锁国,以求共同发展。

4.教师总结。课堂小结能够使高中生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强化高中生的记忆,并对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表扬或指正。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有效性教学策略,利于明确教学目的,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将历史课堂逐渐推向科学化发展,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张倩.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7篇: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开设开发职业教育相对于普教来讲更侧重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但其总的教育目的应当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中职学校的历史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同样适用于这一定位。我们在2011级开设历史课程的班级开始进行了我校历史课程的改革实践。力图构建能够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具有专业特性的课程框架,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打好基础,让学生成为可以终身学习的人。以下从开设历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两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校的实践。

一、结合职教特色,合理开设历史课程

我们希望能够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需要多种形式地开设历史课程,目前我校开设历史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作为文化基础课开设

文化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关系紧密,在我校,历史课程是文化课程的一部分,在部分专业属于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学习,有一定的学分规定。我校最早开设历史课程的是美术高考专业,从2005年开始在其他部分专业开设。

2.作为综合文科开设

现在国内有一些地区效仿了美国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合为一门课程开设。从去年开始,我校也开始了这种尝试,结合商务助理专业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改革,在2012级商务助理专业将历史课程与地理、政治综合在一起作为综合文科开设,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文科》。

3.设想: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也萌发了一些设想。希望从2013新学年开始将历史课程普及到其他没有开设的专业。计划每个专业开设一学年。第一学期学习常识性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二学期学习专门史,如本专业发展史或专业发展需要的相关历史知识。目前我们正在和学校及各专业带头人、专业教研室主任进行积极的沟通,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并探讨其可行性。

二、结合教学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1.开发校本课程

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利条件下,我们也结合教学实际,开发了校本课程。重新选择适合学生现实和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和体系。在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中,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课程没有做统一的设置要求,也没有课程标准。相对于普教领域,由于中职学校的历史课程没有升学压力,教学内容不需要过于学术化,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更有意义。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时,我们注意贴近专业和生活。注意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整合,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历史是遥不可及的。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开发历史课程时我们还注意渗透对专业意识的培养。

2.设置“宽基础、活模块”的校本课程模式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借鉴了蒋乃平先生倡导和主持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在宽基础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是基础历史知识、社会常识,在一年级开设,要求各专业共同学习,有相同的教学要求和任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不用像高中历史那样学科化完整化;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主要是课时不够,开设通史容易造成教学时间过紧;而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通史体例的历史,有一定的重复性,所以我们放弃了通史体例,分模块设置教学内容。我们在“宽基础”阶段设置了中华文明、世界历史、国际关系、长春历史4个模块。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保证教学的完整性。

活模块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是专业史,在第三学期开设,分别在各专业开设本专业历史,包括专业发展史、与本专业相关的历史知识、本专业知名企业及企业家等。以学生职业需求为核心,注重了知识与职业的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只是部分借鉴了“宽基础活模块”这一课程模式,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这一模式的评价标准在历史课程中目前不可能实现。如关于社会考核、职业资格认定等更适用于专业课程。

三、编写校本教材

在设置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必须立足于学情,因此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我发放了预先设计的历史学科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历史线索不够清晰,对内容的掌握不够准确,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偏差等。我还通过在课余时间随时与学生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对历史课堂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动态。

此外,通过浏览历史学科相关专业网站,了解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阅读了岳麓版、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和相关历史专业书籍,如白寿彝、吕思勉等大家的著作,以及一些通俗版本的历史书籍,如苏叔阳编写的《中国读本》等。收集、提取、整理适合学生学情的资料。在选择时,侧重选取内容浅显易懂、生动丰富的材料,但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此外,为使课堂更加丰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针对性地吸取了一些漫画、视频等素材。

在编写教材时我们打破常规的通史体例,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为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配置相关课件,目前完成两个学期,即宽基础阶段的内容,以及部分专业的活模块部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基本确立了校本教材的框架,形成了校本教材的初稿。初稿形成后,通过教学实践,考查其可操作性,再结合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反思,目前正对教材进行进一步修正。

根据“宽基础”阶段、活模块阶段设置的内容,我们共编写了中华文明、世界历史、国际关系、长春历史4个模块的教材,和两个专业的专业史教材。还有部分专业教材没有完成编写,暂时使用的是相关专业书籍。

第8篇: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CAI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历史场景的再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参与教学的意识,拥有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但它也强调教材的基本性和结构性,重视教材的联系及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如高一上学期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在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师生共同收集“二战前美苏关系”、“战时欧洲状况”的文字、音像、图片资料。然后将这些素材合理地设计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有效呈现,与学生的学习进度实现同步,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在设疑—质疑—答疑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及时了解反馈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能自由参加讨论和发言,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

2内化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接受的效果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而学生在认识历史的学习活动中,虽说其全部心理过程都在起作用,但感知是认识历史现象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心理学家特雷奇勒通过实验证实:人们获得信息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听觉为11.0%,视觉为83.0%)。可见,视听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CAI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真实地”或“近似地”再现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接受丰富而多样的信息,从而让他们对这些现象印象深刻,从而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3增强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感知与理解

图像逼真、文字生动、声音动听的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学习因子是多元的。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将历史学科中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历史变化展示出来。于是,在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的前提下,使得学生观察和认识更直接、有效,这样,学生对历史教材的感知和理解就更深刻起来。多媒体能使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在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知识,获得新知识。

4加大学习容量,有利于学科知识整合

CAI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讲述的时间,从而使得教学流程更加清晰,也使得课堂节奏鲜明,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信息量,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对比显现历史学科中需要比较的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而信息量的增加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整合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当然,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利用CAI技术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这一教学手段可能有的弊端。首先,我们的历史CAI课件制作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状态。因为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力度,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学生没有思考、接受的时间,那么,教学效果反而会变差。其次,不能忽视师生互动。有些教师过分依赖这一教学手段,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没有必要地提问与练习,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那么,教学效果也肯定不会理想。

5总结

第9篇:高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一、用活教材的前提是研究新教材的特点,认识目前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1、模块式教学,专题性强,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时序性知识,即教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通史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初中没有经过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乡下的中学,这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尖锐的课题,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2、教材的编写上新教材注意与旧教材的衔接,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用高中教学的视角来重新定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也就是放在高考的高度上来看待。另外,在考试形式、试卷形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与初中学习有很大差别,这更要求教师要调整教学思路,了解学情,确立阶段教学的目标,比如在高中一年级的上学期重点要放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让学生明白怎样学习高中历史,认识高中的考试方式。

3、课堂容量大,可作为教学补充的内容有很大的伸缩性,一方面给教师以发挥与挖掘教材的空间,但另一方面教师会不同程度地觉得课时紧张,学生也会有抓不住重点的感觉,复习巩固的时间明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课文中历史插图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并挖掘其历史内涵,巧设问题,培养学生识图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倾向是只对历史表象感兴趣,而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精心的设计问题。

5、文本语言文学化,课文从前到后都充满了人文气息,这就对学生综合归纳梳理知识体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历史思维,因此要引导学生提高由文学语言向历史语言的转变能力。

6、教材中的文本文件和历史图片十分丰富,但是历史地图明显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历史时空概念,因此教师要懂得灵活地运用学生手中的历史地图册和历史填充图册,让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用活新教材的关键是加强备课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重视制定严格的备课组工作计划。计划要全面、具体、有条文、有秩序,并通过备课组下发到每一位认课教师的手中。

2、明确组内教师的集体备课分工。每周集体备课都要明确主备人,主备人要提供主备提纲,陈述备课思路,并接受其他教师的评议,为教学提供建议和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利于教学合作,能促进备课质量的显着提高。同时要注意集体备课要和“推磨”听课相结合,做到备课后即听课,听课后再评课,以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3、组内的集体备课应该与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中更多的是吸取别人备课中的思想,所以教师应该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实现教学设计的内化。

三、用活新教材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贯彻新课程的理念1、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从导入新课到课堂小结,每一步骤都要精心设计,应该体现思维含量,在教学形式上应力求活泼,不能制造死气沉沉的课堂。

2、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知识梳理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动脑筋整合教材,突出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努力构建高效率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