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面设计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始终坚持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将课程设计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充分地听取行业人士的建议,紧跟市场脉搏,按照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的每一个项目实施中,均选取真实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创建真实工作环境,以完成任务为中心,整合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去把握具体的设计方法及策略。这样学生记忆才会更深刻,才会领会其中的真谛。
教学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1.能力培养与项目教学相结合来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的语言文字描述,没有具体的实践是很难将《平面设计》这门课程中的具体理论讲解清楚的,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图文处理的能力,培养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并且通过这样的实践才能够对课本中的具体知识掌握得更渗透,记忆更深刻,才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现实世界中的职业岗位需求中。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企业中的一些真实的项目案例做为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材料,对设计项目做分组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在这样实际的项目中有具体的实例为参考,学生们理解起来会更有参考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过程。比如,我曾经将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些广告设计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去分组讨论,讨论作品的创意,及设计中的一些特色,还有图像色彩的处理效果。我们知道,目前在电气上环保是一个大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开始的思路并不在这上面,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在图片图形上做文章。比如有同学说,通用灯具的广告以风铃草衬托灯泡,很像灯托部位,很形象生动。并且草茎很像一根电线,和产品相符。还有的人说图像的色彩处理上选择相对暗的色调与灯光也是一个对比。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也是很丰富的,但是我们引导学生再从环保角度来重新考虑呢,风铃草也是绿色的象征,将其引入其中,也正是渲染了绿色环保的主题。就这样我们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也有很大帮助,这些效果是课本文字表述所不能达到的。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足文章
印刷图文处理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应该突出它的综合思维、工作过程和印刷需求,教学内容应以完整的项目为主体,引入实际的工作项目和任务进行教学。通常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及内容有:一是把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案例纳入到教学中,作为主体的教学项目案例内容;二是把网上投标设计作为拓展性课程训练内容;三是把各种设计类大赛作为专题实训内容,融合三种教学载体,针对实际任务需要,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活动能力。我通常是将这些内容都综合地融入到教学的实践中。如带领学生去接一些网上的投标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又可以综合参考各种真实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比如,我们接过一则对于方便面宣传包装的设计文稿,我带着学生分析了市场上常见的几种关于方便面的广告设计,对他们一一分析,吸取其中的精华,以往这方面的广告都是在对方便面的色彩及图形处理上做文章,以达到吸引人们味蕾的目的,而在此次的设计中,有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图像的空间构想及三维效果,将挑起的面,设计成与料包相同的虾、鸡的三维图形,加上真实物料的色彩,效果非常好,客户也非常满意。我还常常在课程讲述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要求,制定一些小题目,作一个小小的设计大赛,将学生分组,看哪组学生完成的效果更好。并对学生的设计作品给予适当的评价,分析其中成功的方面,同时也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样的实例,能够让学生提前进入设计师的角色,在设计的过程中综合系统地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对自己的思维能力更是一个有效的锻炼。同时在接受任务及进行比赛的时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能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时,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对培养学生坚强的信心及独特的思维能力也很有裨益。
3.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学、美学、新闻传播学、营销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应该在对美术设计和平面广告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专业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与掌握,以此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我们还应加强注重对学生印刷设计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设计的作品在以印刷形式呈现的时候,能够符合印刷设计的要求,避免平面设计和印刷脱节的现象。为此,在教学中应渗透一些印前制作方面的知识,如字体、颜色、分辨率、图像模式、开本尺寸、菲林输出时的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的培养是实现创意的关键,如果只有创意,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后盾,那么所有的创想也就只是空想了。上面教学实例中,很多学生在练习中出现设计的最后成果与自己设计初衷有一定差距,就是因为对于这些印刷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是设计与印刷脱节所造成的,此时我们应指出他们的错误,再给他们讲述具体的知识,才能够让他们心中的构思,在坚实的理论知识的辅助下,完美地展现出来。
4.有效的教学手段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将实例引入到教学当中,用具体的任务进行引领,以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真实情景教学法及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各项设计大赛、网上设计招标来组织教学等。总之所有的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以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这些宝贵的经验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参考的宝贵财富。我比较习惯将这些教学手段与方法综合利用,只有将这些手段与方法与教学的实例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上,我常用分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为几个讨论组与课题完成组,一同完成一个设计作品。如在讲述图像的空间造型设计时,单纯的讲述并不能给学生讲述出空间造型的意境及特点,此时,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在网上多搜集一些立体的空间设计模本,甚至可以寻找一些空间立体模型,让学生实地观察,然后发挥各自的想象能力,给这些模型加上一个有意义创意思维,然后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自己的想法在电脑上用三维立体效果展示出来。这样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立体思维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并且这样实地的观摩比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单纯的文字讲述要直白很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上面所说的带学生做的方便面宣传幅的一个广告设计,也是这种分组教学与多媒体及案例教学的具体结合。学生们分组,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及意见提出来,然后组长将大家的意见整理总结,总结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指标,每个小组先设计出几个草图,小组间进行对比,然后将优秀的想法再集中于一体再进行创新。可以说这次设计能中标是全体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项目分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发挥的良好成效。同时,多媒体教学直观的视觉感官效果,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厂家方便面广告的评析,可以说也是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思维与灵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的特点,综合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这些方法与手段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及提高灵感的有效手段,这样才是最成功的课堂教学。
结论
关键词:文化;吸收;融合;创新
如何成功的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最完美的结合,诠释出最具有感染力的平面设计,这个对于如何吸收、融合、创新的正确的方法,对于我们的平面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业。在设计文化成为主导文化的今天,设计的国际性与区域性的文化交流,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视觉语境之技术融合,设计的个性风格与共性风格的共同点将成为平面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设计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会为平面设计注入更强大的生命力,于是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碰撞中产生了整合现象,因为在文化的交流中,必须进行“吸收、融合、创新”的文化思考。但是目前在我国,在平面设计中对于不同文化领域之间进行的吸收、融合、创新的方法还只是属于初级阶段,我在校藏书馆以及网上翻看了许多关于此类的文章,但是都没有发现有对于如何吸收,如歌融合,如何创新此类方法的,或者是说没有系统的,理论的,单单针对吸收、融合、创新的方法的文献。单单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挖掘中国哲学思想之内核,将本土文化之精髓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使设计理念渗透出本土文化语意,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我来发表下我自己对于平面设计对于不同文化领域进行的吸收、融合、创新的方法的一些薄见。艺术设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在汲取精华, 去其糟粕, 借鉴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创新, 才能赋予传统图形以活力,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也不例外,浏览和揣摩当代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优秀作品之所以成功, 往往是与其恰到好处地运用传统图形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品, 既能体现出现代平面设计的观念与时尚,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充分的继承与创新了传统图形,显示了传统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然而我一直在思考是将吸收、融合、创新的方法分成三个步骤分开来进行一一阐述,还是合为一体阐述。例如靳埭强对于水墨和设计之间的融合,不仅是传统水墨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融合,试问如果不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水墨文化,又如何能运用水墨文化来糅合到现代设计中,再经由之间精湛的设计水平,设计出了独具创意的平面海报,脍炙人口。所以我决定将吸收、融合与创新的方法分开进行各自阐述,再将三者统一为一个方法进行分析。吸收,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吸收不同于融合不同于创新,我们在继承和借鉴本民族传统艺术图形的同时,还应该放宽眼界,学习和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图形。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图形,都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时代风格。这些都作为人类的文化财富,时刻为我们提供很多可供借鉴的范例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文化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八个字是我看到的最多的对于吸收的诠释,但是怎么才能做到取精华,去糟粕,却只字没提,只有多看,才知道哪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只有多看,才知道哪个时期的文化及其艺术的走向是怎么样的,只有多看,才知道什么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有多看,才知道什么与什么的融合是精品,什么与什么的融合会更加败笔。看,多学习了各国之间以及不同之间的文化,才能提升自己的眼见与鉴赏能力,我觉得这是现在尤其是学生最缺乏的,了解的知识面太少。众所周知,现代平面设计中借鉴和运用传统图形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移位、拼凑和变异,也不是在设计中放上一张剪纸或画上一张京剧脸谱就能称之为融合,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在当代社会,许多艺术大师充分挖掘民族传统图形的精粹,将其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 创作出了许多艺术杰作,例如,众所周知的2008 年奥运会标志就典型的继承和创新了传统艺术,其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日本的平面设计, 其在世界的设计领域中也可谓是独树一帜。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 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东方风情和本民族的传统特色,相当一部分设计作品凸显出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首先培养自己的审美与艺术鉴赏能力,然后运用更多的尝试,才能将吸收来的特色或大众文化进行最完美的融会贯通,或者是在你的经常性,或常尝试性融合中,某一天,精品诞生。创新并不是说要斩断一切渊源,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优秀审美观念的同时又有突破,要赋予其新的含义与新的生命力。好的平面设计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 顾盼之余, 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其具有精湛的构思。对传统传承的意义,不在于僵化地保持传统,而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使传统具有新的生命力。不断地打破原形不断地追求新的视觉形象,是创新的办法之一。
但是我又觉得它们三者是合为一体,不能分离的,许多优秀的现代平面设计既继承吸收了传统图形的精华, 又融入了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些构成形式、表现手法和版式技巧以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将传统图形用现代的创新意识和方法加以演绎,赋予传统图形以新的意义和新的视觉感染力。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中出现的所谓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比如筷子、毛笔、砚石等等,都不仅仅是吸收,或者是融合,或者是创新的一部分,而是将三者进行了最完美的结合,所以筷子、毛笔、砚石等等在他的设计中,不仅是作为一样吃饭或者画画的工具,而是赋予了生命力以及全新的意义。靳埭强的设计,是以东方传统思想作为创作灵魂,从中国文人绘画,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结合现代手法来表达,呈现为具现代感的民族化设计,最后运用他的感情与才华,创造出新的创意。中国的优秀设计师,基本都是将三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包括陈幼坚对于西方美学和文化的吸收融合创新,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知名的设计师,当然不包括更多的平面设计师,说他们就没有将三者进行最合理的结合,而是在我对于设计作品的了解跟咨询探讨后,只有是成功的设计作品,基本都是将不同文化进行了最完美的结合,所以作品才透露了一股欣然的生命力,感动你我、感染你我。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是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继承和创新传统图形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之间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正是这种碰撞,才使的新的传统图形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使现代平面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学习汲养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消化传统,消化异域,加上现代与本土生活的体现,把感情融汇其中,创造新的文化。
吸收是融合的基础,而只有融合成功了,才是一个好的创新。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吸收来的知识,就没有东西进行融合,而只有将文化之间融合成功后,经过各种表现技法和创意的研究探讨,才会产生一个好的,深入灵魂的创新。我觉得好的平面设计,必定是融汇了吸收、融合、创新此三点。
参考文献
[1] 靳埭强《靳埭强-身度心道》[M] 2008 安徽美术出版社
[2] 孙红阳《传统美学观点对现代商业设计的影响》[J].装饰,2004,(3).
[3] 寻胜兰《继承民艺[J].艺术与设计》2002,(6).
[4] 赵希岗《现代图形设计与传统图案》[J].装饰,2003,(4).
[5] 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关键词:色彩视错觉;平面设计;方法概念
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平面设计工作成为了人类身边的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离不开色彩的引用和配合。近年我国的平面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展现出良好的趋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现代化的平面设计需求越来越注重色彩视错觉的引用效果,设计工作人员在实际过程中发挥自身分析解决能力,灵活地运用色彩视错觉提升设计效果,满足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需求。
一色彩视错觉概念及特性
1色彩视错觉概念
色彩视错觉具体内容是在相关联的条件因素影响下,某些指定的形态、特定的颜色和环境等引发视觉上发生错误甚至是歪曲的现象,总体概括而言是人类对于色彩引起的具体视错觉。能够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基于人类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的共同作用。这种现象基本规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心理错觉,第二类是生理错觉,生理错觉具体指由于人类处在外界当中,受到不同条件因素的刺激影响后,人们的生理状态首先会发生变化,带动视觉对色彩产生变化,例如对比错觉、疲劳错觉等等;心理错觉是指人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引起的视错觉现象,例如距离错觉、温度错觉等;二者都有自身的特点。
2色彩视错觉表现形式特点
色彩视错觉表现形式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是色彩效果间的作用。具体是指应用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达到表达效果,平时的平面设计工作中,科学合理地搭配色彩具有非常重要的效果,色彩的选用要满足实际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作品的感官冲击效果,如果设计的时候色彩搭配不协调,当作品设计展现给观众的时候,会因为色调问题产生不良影响,比如视觉强度不清晰,不能够准确及时表达原有的设计理念,突出作品内涵和意义。色彩种类非常繁多,设计工作中不能过度应用不协调的色系种类,会导致作品失衡造成受众的视觉疲劳效果,合理安排色彩效果会引起视觉的兴奋和愉悦;第二是使用无色彩对比表达应有的效果。色彩具体指有彩的体系,也是带有具体特定某种标准色的色,设计行业的无色彩具体指的是银色、灰色、白色、黑色,其本身不具有任何纯度差别,没有色彩倾向,差别体现在不同的明度上。无彩色是中性色以及调和色,可以通过调和来加深或者是削弱色彩视错觉,将其作为背景的时候其他色彩受到的干扰相对比较小,可以提升映衬效果,假如两种并置彩色中出现了无彩色,两种色彩被恰当地分离,就控制了表达效果,合理搭配这几种体现出不同的明暗作用,超越原有的客观属性,也可以很好地表现出色彩视错觉的效果。
二色彩视错觉产生的原因
视觉系统得到信息后在人类大脑中进行全面的处理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判断,可是如果信息得到的不全面或有偏差的条件下就会产生相应的错觉,造成视错觉的原因有很多,脑、眼、物、光共同作用形成了视觉,其中物和光是外界的因素对象,从根本上分析视错觉产生分为物理性的错视以及外部的刺激;源于感官器官的错视;来自知觉中枢内的心理错视;这几种因素共同影响作用下造成了视错觉。色彩视错觉存在于光色和颜色中。
1光色
光源本身的色彩称之为光色,光源不同势必产生不同的色彩,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原色,通过不同的比例混合几乎可以得到所有的光色,这种混合的方法叫作色光混合,实现了不同光源的辐射光投射到一起,其特点是混合的内容越多,对应的色相就变得越弱,如今的显示屏中表达出来的颜色基本都是色光混合体现出来的效果。如果不同色相的两种色光混合后变成了白色光,这两种就成为对方的互补色光,有彩的色光能使用无彩色光将其冲淡调亮。
2颜色
颜料等具体的染色剂可以调整各样的色彩,颜料产生的色彩与光色产生效果从本质上区分差别非常大,颜料可以吸收不同的光色,肉眼看见的色彩无法吸收且反射的色光。绿色的颜料可以吸收绿色之外的光色,眼睛接受到绿色的光色。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将三者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更多的色彩,这种方式叫减色混合,减色混合也是物资吸收性色彩的混合。混合后的色彩明度、纯度比其中单一的一种低,混合越多混色变得更加浑浊。
三色彩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包装设计的基本特点
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产品被研发出来为人们生存发展服务,尤其是物品的外包装行业现今发展势头十分良好。物品的包装设计工作有自身的行业特点,这也是平面设计工作应用比较广泛的行业。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必须能够满足商业化的推广和宣传应用需求,市场经济的不断实施,快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品品牌营销过程中包装是重要的方式。比如现今的月饼销售,单纯的食物本身价值很低,人们通过具体的包装,利用铁盒、木盒、或者是纸盒经过设计包装后,其售价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是食物本身售价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这也是设计工作达到的效果。此外包装设计还要保证货架展示的要求,如今大型超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更多的外包装设计要满足开架展示工作的摆设需要。相同的产品中良好的设计包装可以更快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眼球,留下更好的印象。此外包装设计工作还要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符合保护环境低碳环保的需求,色彩设计工作能够提升经济,加大美观性。
2综合各类因素,争强包装吸引力
首先设计工作中必须合理利用色彩的对比错觉或者是特定的心理错觉,准确地处理表达文字、形状与底色之间的安排,加深产品包装的视觉效果,将产品的营销价值和推广效果上升到新的高度。设计工作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能够熟练控制掌握色彩视错觉的基本性质,在最大化避免作品中色彩效果误差的基础上实现色彩视错觉效果,运用相同的色彩造成外部因素不同条件下同样醒目的效果,吸引顾客的视线。其次适当的条件下运用色彩操作残像错觉和疲劳错觉,把握不同色彩在视觉中形成的混合效果特点。比如在印刷过程中将蓝色和红色叠加想成紫色,在配合绿色形成褐色等。第三,体现出多面的色彩视错觉,用新的手段取代以往浪费且复杂的包装过程。第四,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无彩色控制以及优化色彩特性,根据不同颜色带来的心理错觉,总体协调设计作品,引起大众的共鸣。比如在进行易拉罐汽水设计工作过程中,如果是苹果口味的汽水可以采用红色的基本色调,这样会让顾客直接联想到苹果的外貌和口感,橙子味的易拉罐可以采用橘黄的总体色调,这样增加了第一感官效果,最大化地发挥了色彩视觉的作用。
(二)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1广告设计的基本特点
广告设计工作首先必须符合公司具体的商业化宣传目的,广告是现今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手段,其主要面向群体是人类,广告设计工作要依据人作为主体来满足深入的需求和条件。其次,设计工作应该符合不同传播途径的详细要求,广告的转播方式很多,可以通过互联网播放、电视广播广告、平面广告、树立广告牌横幅等。调查研究显示出视屏动画类型的传播方式效果更佳好,电视网络的视觉效果优势比较大。广告设计的最主要目的是调节主体的差异性诉求、观念性诉求、情绪性诉求、认知性诉求等,通过设计表达来吸引和引导受众的购物欲望,让消费者对该产品认可且乐意享受产品服务,达到宣传推销的目的。
2合理把握载体特点,加大宣传力
设计者开展工作前要充分了解委托者的目的和要求,考虑产品自身的特性,设计工作中首先要分析不同色彩能够带来的错觉效果,选用合理颜色来加深广告的可辨认度和视觉特性提升推广度。其次,合理利用色彩的各种心理错觉,提升广告表达主题的深度,加大对消费者的感染效果和亲和力。然后安排色彩的生理错觉特性,有目的安排不同的功能环境,将各种因素合理结合到一起,更好地提升广告带来的印象,考虑数字平台成像的特点和其他印刷方式的工作特点。例如在白色的整体背景下引用灰色,这样可以提升色彩多绝带来的效果,形成强烈的视觉效应,增加艺术感染效果。例如某个品牌的鸡尾酒广告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系列广告中运用的色彩视觉效果就非常好,一款柠檬味的海报广告用柠檬黄为基本主体,配合具体的水果图案,消费者可以直接产生刺激,自发形成生理错觉,感觉到柠檬的味道起到良好效果。这是通过色彩运用产生生理错觉的良好体现。
(三)网站设计中的应用
1网站设计的特殊性
如今高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网站设计工作已经演变成为设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网站设计工作和传统的设计要素中有一定的差别,网络中信息存储量巨大,用户通过使用互联网、网页浏览或者是访问网站来得到自己想要的内容,网站设计工作中首先要考虑网页的导航系统,具体包括内部的下拉菜单、索引、导航条等。第二是页面的总体格局和大小。优秀的网页内容包含十分丰富,布局和大小等非常合理。有限的页面限制下,设计必须完整的表达出全部内容,控制设计的整体方向,合理规划框架大小以及网页构架。显示屏的显色和传统的表达色不同,必须将色彩控制更加透彻明亮,运用多元化的色彩表达。
2侧重色彩应用,构建特色网站
具体设计工作人员必须分析整体的色彩文字信息,处理图片的布局和排版。设计者明白显示屏幕的色彩表达特点,灵活的开展工作。因为网站的传播方式很多,所以色彩效果在纯屏显示时和液晶显示时会产生区别,这些微小的差别会影响其所带来的视错觉效果,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细微的色彩控制调整。设计者利用色彩带来的生理错觉,提升网站表达的趣味和动感,这样可以吸引群众。如今很多的网站设计过程中使用了过分的表达方式,光色过分的鲜亮,加大了观众的视觉错觉,反而带来了不理想的效果,所以设计者尽可能控制动态画面的使用,使用色彩视觉来提升动态视觉,坚持科学的原则,深入研究并且不断的开发创新,提升实际水平培养客户的认可度。
3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中的运用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这是一种企业文化标志,也可以实现和其他企业的区分。企业、设计标志、和色彩控制相互关联,联系紧密。消费者如果看到其中任意一点应可以自发想到另外两点。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色彩运用要考虑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将色彩本身的作用与产品有机调和到一起,设计出符合不同主体的色彩视错觉应用方案。加大色彩对于受众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提升印象。
4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书籍装帧的设计过程和包装设计有通用之处,色彩设计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书籍的独特辨认性,还要配合书籍内容加深其艺术文化性,最终起到宣传的目的。书籍设计工作中必须加深色彩控制应用的重视程度,充分运用色彩造成的心理错觉效果,让书籍包装更加符合其表达主题和内容。比如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家》,封面设计的时候应用了驼色和淡紫色,整体的透明度和纯度处于较低层次,然而书名文字却选用了红色,不仅提升了书本的基调,还带来了视觉冲击的良好效果。总而言之,色彩视错觉在平面设计行业中的应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未来其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传统的设计理念必将被更改,面对未来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定位,结合人类多种感官实际体验,科学合理地利用生理错觉,疲劳错觉等,考虑色彩的应用环境,颜色选择中充分体现意识的多元性,通过色彩视错觉设计为人类营造更好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帆.视错觉图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张李波.浅谈平面设计中错觉的传达与应用[J].艺术科技.2013
[3]张红英.色彩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3
[4]赵兰晓.浅析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4
关键词:城市道路;问题;平面交叉口;设计
Abstract: The convenient traffic to promote walked into a new era of urban construction; contrary, crowded roads, Wentong disorder, residents travel the long time required for city parking space, road carrying capacity can not keep up the motor vehicle growth in demandseriously restricting the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Form intersects the road and the road intersec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road network, urban transport throat. Intersecting road vehicles and pedestrians should be compiled in the intersection, through, and steering shunt. Therefor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apacity of the intersection to the capacity of the entire road.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on the urban road problems and design Intersections.
Keywords: urban roads; problems; intersection; design
U412.35
一、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交通组织不尽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尤其是支路,造成主干道的交通负荷较大,路口通行困难。根据调查资料统计并推算而得,2001年上海中心区道路全日交通负荷为249万车公里,高峰小时内达25万车公里。其中支路负担28%,干道72%,车行道展开长度530km。上海中心城干道网在高峰小时的平均负荷度为0.86。CBD为0.97,可以断论,上海道路在总体上已经超负荷了。
2 现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混行交通严重
我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仍以自行车为主,次之为公交或步行,但是由于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大多数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感与实际的交通安全状况偏差较大,造成了严重混乱的混行交通状态,恣意横过马路、骑车带人、逆行、闯红灯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可以称做“区分职能,多头管理”。建设部、公安部分别负责城市内部的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运输、城市道路安全及交通秩序的维持。但是,行业管理外的税收、价格的制定、重大设施的建设还要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国家计委等部门联系。加之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程序等问题,对于正常的交通运输活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3 路网布局不合理
,历史的传统对现在社会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国现有的城市大多是在封建社会城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的结构、形态与道路系统均是历史上基本形成的,并且以往的城市规划管理仅仅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对于规划的具体实施、操作准备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就出现了从总体上看城市道路密度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环城快速路能上不能下”、“高速公路出口‘严’”等尴尬局面的出现。
4 交通设施配置与城市交通流量变化不匹配
4.1 红绿灯的设置
科学的红绿灯设置应符合绿波理论,即两个相邻路口间的相对相位差合理,就能一次性清理掉所有的车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的状况。
4.2 交通标志的设置
按规定主次干道路面上必须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路面交通标牌、标志、标线齐全,交叉路口和危险地段要设置指路牌和安全警示牌。主干道上指路、指示标志、标线要清晰美观,导向箭头标线应前置。
二、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问题
1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交通流由进口分流、出口合流、路口内交叉所组成。车辆进入交叉口时,往往先要减速, 以便观察行进方向的交通情况,并判断分流的可能性,这样就影响车辆进入交叉口的通畅性,从而干扰交通,分流方向越多,干扰就越严重;车辆驶出交口时产生合流,此时车辆加速和插行,也会对交通产生干扰;此外,进入交叉口不同方向直行、左转车流以较大的角度(≥45°~90°)相互穿行时会形成交叉,交叉点处则为冲突点,三条道路相交时,冲突点只有3个,四条道路相交时冲突的增加至16个,而五条道路相交时冲突点则达到50个,六条道路相交时冲突点猛增到120个。因此我们在规划阶段就应避免五条以上道路的相交,减少冲突点,冲突点越多,对交通安全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就越大。
2平面交叉口的型式
平面交叉口的型式决定于城市道路路网的规划,交叉口用地及其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常见的交叉口型式从几何形状分有:十字型、x字型、T字型,Y字型、复合交叉(5条或5条以上道路的交叉口)和环形交叉等几种,进一步分还可包括交叉口非渠化、交叉口进出口道拓宽及交叉口渠化。
规划阶段,道路交叉应避免4条进口道的多路交叉口、错位交叉口、畸形交叉口;还应避免小角度斜交交叉口,规范规定相交道路的交叉角度不应小于70°,地形条件困难时,不应小于45°。交叉口太小不利于交通组织与管理,不利于土地规划利用。
通常采用最多的是十字形交叉口,型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容易处理,适用范围广,可用于相同等级或不同等级道的交叉,在任何一种型式的道路网规划中,它都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型式。
3平面交叉口的平面设计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平面不对称结构;能力谱法;pushover分析;粘弹性阻尼器
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献标识码: A
Theory and Method of 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Design for unsymmetric-plan buildings with viscoelastic dampers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lan asymmetric structures in the earthquake,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Chopra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taking pushover analysis to the structur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tribution of asymmetric structure torsion mode and higher modes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choosing several modal to take pushover analysis and get the pushover curve of each modal, then using the capacity-spectrum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modal seis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 calculation of overall reaction by SRSS method, and this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additional viscoelastic damper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the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is running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is method. Through an example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method is feasible and the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it.
Key words: unsymmetric-plan;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pushover analysis; viscoelastic dampers
引言
平面不对称高层建筑结构的质心和刚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会产生较大的扭转变形,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成为导致建筑破坏的主要因素。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对不同地震水平下规定建筑物需要达到的不同的性能水准,使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的目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目标过渡,更加的灵活和经济。结构控制体系是在结构中附加耗能装置,耗能装置与结构一起振动,消耗输入结构的能量,改“抗”为“消”,减小结构的振动,从而避免或减少结构的损伤破坏。
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与消能减震技术结合起来,同时既能发挥消能减震技术的优点,又能满足业主对建筑结构性能的具体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平面不对称结构在地震中的振动特点,在乔普拉平面不对称结构模态推覆分析的理论[1]基础上,通过能力谱法分别计算各阶模态的地震反应,最后通过组合得到结构总体反应,把该方法运用到附加消能装置的结构中,对消能结构来说,在推覆分析中考虑阻尼器附加刚度的影响,在运用能力谱法的计算中考虑阻尼器附加阻尼的影响。
1 消能减震结构性能目标
结构抗震设计的性能目标是在某一地震作用水平下而期望达到的性能水平,是地震水平和性能水平结合的产物。地震风险水平就是结构在未来可能遭遇到的地震作用的大小,结构的性能水平表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限程度的破坏,包括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破坏,可用层间位移角作为性能水平的量化指标。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2](GB50011)提出的“两阶段设计,三水准设防”的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其对应的基本抗震设防性能目标如下:
(1)发生常遇地震时,建筑物没有或遭受轻微破坏,但不影响其使用;
(2)在中震时,建筑物发生中等破坏,但在维修后可以继续使用;
(3)在罕遇地震时,建筑物没有倒塌,以确保生命安全,但破坏严重,没有维修加固的必要;
2 乔普拉模态推覆分析理论
Chopra在文献中提出了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适用于对称线弹性结构,并通过一定的假定把它推广到平面不对称结构和结构屈服后的状态,最后通过非线性动力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精确性。把该方法运用于消能减震结构中做推覆分析同样适用,只是在结构模型的构建中需考虑阻尼器的附加刚度,其余流程相同。
该方法基本假设为:
(1)忽略结构屈服后各模态坐标之间的耦合。
(2)结构的地震反应值是通过各模态反应的组合得到,如SRSS组合和CQC组合。
模态pushover分析其基本步骤如下:
(1)根据多自由度结构的弹性刚度、质量矩阵求解结构的前阶动力参数:周期以及振型。其中。
(2)对于第阶振型,建立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该步骤通过pushover分析完成,其中采用力的分布形式,,对于产生的两个方向(X和Y)的pushover曲线,采用在振型位移中占主要部分方向的曲线。其中为自由度方向上的质量矩阵。
(3)将得到的pushover曲线理想化为双折线曲线,确定基底屈服剪力和顶点屈服位移。将曲线转化为等效单位质量SDOF体系力-位移关系曲线(能力谱曲线)。转化关系为,,其中,,是选择的推覆曲线方向振型的顶层数值,和与选择的地震动方向一致。
(4)由曲线可以计算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周期并计算出阻尼,然后可以通过弹性反应谱、弹塑性反应谱或非线性动力分析计算出地震反应,重复上述步骤计算出每阶模态的地震反应后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进行组合以得到结构总的地震反应。
3 需求谱曲线的确定及结构等效阻尼比
3.1 需求谱的确定
需求谱可由以下两种方法来表示,即与等效阻尼比有关的线弹性需求曲线和与结构延性有关的非线性需求曲线。每一种又分为两类,一类对应特定的地震纪录,另一类对应着规范中的设计反应谱。本文根据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来确定需求谱曲线。
规范设计谱转化为需求谱后各段表达式如下:
(1)上升段:;
(2)水平段: ;
(3)下降段: ;
(4)倾斜段: ;
其中系数取值如下:
式中为结构等效阻尼比。
根据现行规范的加速度反应谱,按下式转化为谱曲线:
(3-1)
将其转化为不同阻尼比的弹性谱加速度一谱位移曲线,即为需求谱曲线。
3.2 结构等效阻尼比
粘弹性阻尼器减震结构的等效阻尼比由下式得到:
(3-2)
式中为结构的等效阻尼比;为结构的固有阻尼比,对混凝土结构一般取0.05; 为结构屈服后的滞回阻尼; 为阻尼器提供的附加阻尼。
关于阻尼比,众多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计算方法,本文采用Gulkan和Sozen[3]提出的基于等效线性化的方法提出的计算公式:
(3-3)
根据文献[4],粘弹性阻尼器的附加阻尼比可以采用下面公式。
(1)弹性阶段阻尼比
结构处于弹性阶段时,粘弹性阻尼器附加阻尼比可以采用下式:
(3-4)
式中,为附加阻尼器装置后结构的弹性基本周期,为第个质点的质量,为基本振型第楼层处的水平位移,为基本振型中第个阻尼器两端的水平相对位移,为第个阻尼器装置的水平倾斜角。
(2)弹塑性阶段阻尼比
结构进入弹塑性以后,刚度退化,周期延长,此时的周期应为顶点位移下的等效周期, 为结构在下对应的等效刚度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的振型向量。弹塑性阶段粘弹性阻尼器发夹阻尼比为
(3-5)
式中为延性系数,,为结构理想双折线恢复力曲线的第二刚度系数。
4 平面不对称消能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本文对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采用能力谱法[5],对于附加的消能装置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其附加阻尼和附加刚度的影响。其详细步骤如下:
(1)首先构建建筑结构的模型,并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配筋。
(2)按乔普拉模态推覆分析对结构进行推覆分析,建立基底剪力一顶点位移曲线。将得到的推覆曲线根据等能量原则双折线化并转化为能力谱曲线。
(3)在假定的目标位移下,计算结构的等效阻尼比,建立所需需求谱曲线。
(4)计算性能点位移。将得到的双折线能力谱曲线同假定位移下得到的需求谱曲线画在同一坐标系中,两曲线的交点为性能点,将性能点转化为顶点位移,比较计算的顶点位移与初始假定位移,若误差较大,则重复第(3)步,直到误差在接受范围内为止。
(5)根据第(4)步确定的顶点位移对应的各结构构件的割线刚度,进行模态分析并考虑高阶振型对整个反应的贡献,组合各振型反应,得到结构最终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
(7)计算结构构件及消能器的内力反应,校核结构的配筋,进行消能器设计。
6 算例及其分析
某工程为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形状呈L型,层高均为3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模型在X轴方向为6跨,B轴—C轴间距为2700mm,其余跨间距均为60OOmm,在Y轴方向为5跨,4轴—5轴间距为30OOmm,其余跨间距均为60OOmm,其平面图1所示。粘弹性阻尼器的储存剪切模量,损耗因子,粘弹性材料层数,厚度,剪切面积500mmx300mm,工作温度为常温,激励频率近似取基频。阻尼器安装形式为对角斜撑式安装,每层均布,安装位置如图1中虚线所示。
图1结构平面图
6.1 结构初步设计及性能目标的确定
对结构进行初步的配筋设计,构件尺寸及材料如下:梁尺寸:300mm×500mm;柱尺寸:一层~三层为700mm×700mm,四层~十层为600mm×600mm;板厚: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柱、板均采用C30;
结合我国抗震规范和本工程实例,对于本工程性能目标采用层间位移角来控制,性能目标确定为:小地震作用下,结构没有出现明显的非弹性变形,不影响其使用,层间位移角;中等地震作用下,不需要修理或需稍加修理,仍可继续使用,要求层间位移角;大地震作用下,只有轻微损坏或经一般修理采取安全措施后可适当使用,层间位移角。
6.2 附加粘弹性阻尼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在模型中计入粘弹性阻尼器的附加刚度后,对消能结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计算得到结构基本周期为1.531s,根据基本周期可以算得粘弹性阻尼器阻尼系数和刚度为 ,。
对附加粘弹性阻尼器结构进行推覆分析,选择Y方向作为推覆分析曲线方向,得到第一模态推覆曲线,并把把得到的推覆曲线双折线化,双折线化后得到其屈服点点坐标为(58.6mm,6146KN),通过乔普拉模态推覆分析理论中的转化关系把推覆曲线转化为能力谱曲线。
(1)中震作用下消能结构性能分析()
假定消能结构在中震作用下的顶点位移反应为,此时结构处于弹塑性状态,此时根据公式(3-2)和(3-5)结构的等效阻尼比为,把根据此数值基于规范得到的需求谱同能力谱放入同一坐标体系内,如图2所示,得到其交点为(54.42,0.083),此时,算得位移值为,与假设值基本相同,所以中震第一模态顶点位移反应值为,根据此时结构振型可以算得结构层位移及层间位移。对前三阶振型计算得各自反应后,结构总体反应为各阶模态反应值平方和开方(SRSS)组合得到,根据各阶模态振型值算得各阶模态层间位移值,组合后数值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中震作用下消能结构能满足性能目标。
图2 中震下能力谱与需求谱曲线图3 大震下能力谱与需求谱曲线
(2)大震作用下消能结构性能分析()
假定消能结构在中震作用下的顶点位移反应为,此时结构处于弹塑性状态,结构的等效阻尼比为,把需求谱同能力谱放入同一坐标体系内,如图3所示,得到其交点为(78.2,0.088),此时,算得位移值为,与假设值基本相同,所以大震下第一模态顶点位移反应值为,根据振型可得到层位移计层间位移。同样组合前三阶振型反应后得到大震下结构反应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大震作用下消能结构能满足性能目标。
7 验证分析及结论
为了验证能力谱法计算结果的精确性,用弹塑性时程分析作为补充计算,选取两条天然地震波(EI Centro波、LACC_NOR-1波),峰值分别调到对应地震大小的峰值,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消能结构中、大震作用下层间位移对比(mm)
与能力谱法得到层间位移作比较发现,能力谱法在计算位移时偏于保守,二者有一定差值,这是因为能力谱法中需求谱采用的为基于规范的设计谱转化而来,设计谱是许多条地震波对单自由度体系计算综合统计的结果,而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果同所选的地震波的特性相关,同时由于弹塑性动力分析相比能力谱法对阻尼比较敏感,因此也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并用弹塑性时程分析作为补充计算,分析结果说明了本文建立的针对平面不对称结构利用多阶模态推覆分析基于能力谱法的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以为今后采用能力谱分析平面不对称消能结构地震反应时提供一种简化分析的方法。
参考文献
[1]Chopra A K, Goel R K.A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procedure for estimating seismic demands for building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2;31:561-582
[2]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Gulkan P.SoZen M.Inelastic respon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to earthquakes motions.ACI Journal1974,71:604-610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向海岸带集聚趋势的进一步加快,土地资源不足和用地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沿海地区兴起了又一次围填海造地热潮,其主要目的是建设临海工业区、滨海旅游区、新城镇等,以缓解城镇用地紧张和招商引资发展用地不足的矛盾[1]。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指围填海工程的平面空间布局设计。合理的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不仅可以营造更丰富的亲海、亲水环境,增加有效的海岸空间景观,提高围填海形成空间的休闲娱乐价值,而且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围填海工程对近岸海洋水动力过程的阻滞和海洋生物过程的阻隔,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全球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2-3]。以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较好的日本为例,日本围填海工程的平面设计具有以下特点:在围填海方式上,以人工岛式居多,自岸线向外延伸、平推的极少;在围填海布局上,工程项目内部大多采用水道分割,很少采用整体、大面积连片填海的格局;在岸线形态上,大多采用曲折的岸线走向,极少采取截湾取直的岸线形态。这种围填海工程的平面设计,虽然会增加填海工程成本,但在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性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相比较而言,我国对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的考虑还较粗浅,平面设计的优化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3-4]。目前的围填海工程基本采用自岸线向外延伸、平推的方式,且许多围填海工程的填海面积较大[5-6]。如果围填海工程继续以粗放的方式快速推进,在整体上将大大降低我国海岸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削弱海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方法,以促进围填海工程的平面设计,推进各类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的科学论证,最大限度地减少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干扰,保护有限的近岸海域资源,提升围填海新增土地的经济价值。
2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指标构建
2.1围填海强度评价
为了促进围填海工程的空间聚集,减少围填海工程对海岸线的占用和破坏程度,采用围填海强度指数反映单位海岸线长度上围填海工程的空间规模程度[7]。围填海强度指数为单位岸线长度上承载的围填海面积,计算公式为:I=S0L0(1)式中,I为围填海强度指数;S0为评价区域围填海总面积(hm2);L0为评价区域围填海工程占用海岸线长度(km)。围填海强度指数可以划分为5个强度等级,针对不同围填海强度等级进行标准化赋值处理,具体见表1。
2.2围填海岸线冗亏评价
为了促进围填海工程尽量增加有效海岸线长度,减少对原有海岸线的占用和破坏,采用围填海岸线冗亏指数反映围填海工程对海岸线长度的改变程度[8]。围填海岸线冗亏指标为围填海工程新形成岸线长度与围填海工程占用原岸线长度的比值,计算公式为:R=LnL0(2)式中,R为围填海岸线冗亏指数;Ln为围填海工程新形成人工海岸线长度(km);L0为围填海工程占用原有海岸线长度(km)。围填海岸线冗亏指数可以划分为5个冗亏等级,针对不同围填海岸线冗亏等级进行标准化赋值处理,具体见表2。
2.3围填海亲海岸线营造评价
为了促进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向多组团、岛群化、放射状发展,尽量增加有效亲海、亲水海岸线长度,采用围填海亲海岸线营造指数反映围填海工程对亲海、亲水海岸环境的营造程度。围填海亲海岸线营造指数为围填海工程新增人工海岸线长度与围填海工程总面积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Cn=LnS0(3)式中,Cn为围填海亲海岸线指数;Ln为围填海工程新增人工海岸线长度(km);S0为围填海工程总面积(hm2)。围填海亲海岸线营造指数可以划分为5个亲海等级,针对不同围填海亲海等级进行标准化赋值处理,具体见表3。
2.4自然海岸线利用程度评价
为了促进围填海工程对有限自然海岸线的保护,充分提高自然海岸线的利用效率,采用自然海岸线利用率反映围填海工程对自然海岸线的利用程度。自然海岸线利用率为单位面积围填海工程占用的自然海岸线长度,计算公式如下:Un=LZS0(4)式中,Un为自然海岸线利用率;S0为围填海工程总面积(hm2);LZ为围填海工程占用自然海岸线长度(km)。自然海岸线利用率可以划分为5个利用等级,针对不同利用等级进行标准化赋值处理,具体见表4。
2.5水域面积预留评价
为了促进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向组团式、岛群式方向发展,保留充足的海域景观,提升围填海工程形成土地的亲水、亲海环境,采用水域容积率反映围填海工程的水域景观预留状况。水域容积率为围填海工程规划范围内水域预留面积占围填海工程规划总面积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AW=SWS0(5)式中,AW为水域容积率;S0为围填海工程总面积(hm2);SW为围填海工程范围内水域预留面积(hm2)。水域面积容积率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进行标准化赋值处理,具体见表5。
2.6水动力畅通度评价
为了尽量减少围填海工程对海洋水动力过程、海洋生物过程等海洋环境过程的阻滞,采用水动力廊道指数反映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对海洋环境过程的考量程度。水动力廊道指数为围填海工程预留的所有潮汐通道最窄处的宽度累加(m)。计算方法如下:HW=∑ni=1Wsi(6)式中,HW为水动力廊道指数;Wsi为围填海预留的第i条潮汐通道最窄处宽度(m)。水动力廊道指数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进行标准化赋值处理,具体见表6。
2.7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
根据以上构建的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指标和指标数值的标准化方法,建立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的空间聚集程度、岸线冗亏程度、亲海岸线营造程度、自然海岸线利用程度、亲海水域预留与海洋动力过程考量等方面,其综合评价模型如下:M=∑6i=1Wi×Fi(7)式中,M为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F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为了对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优劣程度开展综合判断,可根据综合评价指数数值的大小进行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优劣程度的等级划分。当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指数大于0.8时,其平面设计等级为最高级Ⅴ级,综合评语为优秀;当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指数处于0.6~0.8之间时,其平面设计等级为Ⅳ级,综合评语为优良;当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指数处于0.4~0.6之间时,其平面设计等级为Ⅲ级,综合评语为良好;当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指数处于0.2~0.4之间时,其平面设计等级为Ⅱ级,综合评语为一般;当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指数处于0~0.2之间时,其平面设计等级为Ⅰ级,综合评语为欠缺。对于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在Ⅲ级以上的规划,要按照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方案实施;对于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为Ⅱ级,评语为一般的规划,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改进平面设计;对于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为Ⅰ级,评语为欠缺的规划,需要调整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方可能通过审批。
3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方法模型应用
3.1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平面设计评价
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位于盘锦市东南部,大辽河入海口北部。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是2009年大洼县人民政府编制的。其规划用海范围的地理位置为122°05′~122°15′E,40°40′~40°45′N,辽滨有雁沟至荣兴平建的滩涂、浅海,规划用海面积约76.51km2,其中围填海造地面积约45.28km2,水域面积约31.23km2,占用岸线14.68km,新形成岸线112.11km①。采用本文建立的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对盘锦辽滨经济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的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进行综合评价。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所在的海域为淤泥质海岸,且均已被围垦成养殖池塘。根据以上6个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咨询相关专家,确定淤泥质海岸6个围填海平面设计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7。从表7可以看出,盘锦辽滨经济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值M=∑6i=1Wi×Fi=1.0×0.25+1.0×0.15+0.4×0.15+1.0×0.25+1.0×0.15+1.0×0.05=0.91,大于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等级划分的Ⅴ等级0.80,属于Ⅴ等级,平面设计综合评语为最高级优秀。
3.2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位于中国辽东半岛中西部,大连瓦房店市西侧,包括原长兴岛镇(长兴岛)、交流岛乡(西中岛、凤鸣岛、交流岛等)多个岛屿,陆域面积252.5km2。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一期规划范围包括长兴岛西部和葫芦山湾海域,北起高脑山,向南至马家咀子,经葫芦山湾向东直至小坨子,南界为西中岛的松树咀。一期规划用海总面积为6649.10hm2,其中围填海造地面积3391.82hm2,预留水域面积3257.28hm2,占用海岸线总长度30.60km,包括自然岸线11.5km,形成人工海岸线45.65km②。采用本文建立的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对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一期规划的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进行综合评价,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所在的海域多为基岩海岸,部分被围垦成养殖池塘。根据以上6个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咨询相关专家,确定淤泥质海岸6个围填海平面设计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8。从表8可以看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一期规划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值M=∑6i=1Wi×Fi=0.60×0.20+0.40×0.20+0.4×0.2+1.0×0.20+1.0×0.10+1.0×0.10=0.68,处于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等级划分的Ⅳ等级的0.60~0.80之间,属于Ⅳ等级,平面设计综合评语为优良。
4结语
本研究在深入研究国内填海平面设计基础上,从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的空间聚集度、海岸线冗亏度、亲海岸线营造、自然岸线有效利用程度、水域空间保留以及海洋环境过程廊道设计等方面构建了用于评价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的指标体系以及各自的量化方法、标准化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模型。以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和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为应用示范案例,开展了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方法的应用示范研究,结果表明:
1)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充分体现离岸、多区块和曲线的设计思路,规划用海由纵横水体分割而成的多种填海平面形态组成的区块组团式填海平面布局。综合评价数值达到0.88,属于Ⅴ等级,平面设计优秀。
计算机数字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空间进行的设计活动,主要针对二维空间中的元素进行布局和组合的设计,诸如文字的字体设计、插图技术、版面的编排等,这些内容都是用来传达各种信息的,所有在二维空间中实现的设计都属于平面设计的内容,当然平面视频除外。平面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印刷,诸如数据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版面设计等,都属于平面设计的相关内容。平面设计看似局限在了二维空间,但是设计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除了以上的广告、书籍、插图、版面的设计以外,还包括海报设计、摄影等,同时还包括视觉传达等。平面设计不仅应用到了计算机数字技术,而且还朝着多媒体的方向发展,各种新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势必会促进平面设计的跨越式发展。
计算机数字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发展我们生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在20世纪80年代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电脑的软件与硬件逐渐应用到了平面设计工作中。在开始的阶段,平面设计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的日益显著,鼠标与电脑桌面逐渐应用到了平面设计工作中,尤其是鼠标的应用,促进了平面设计的飞跃,使电脑操作异常简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中逐渐出现了各种数码设备,这些设备在电脑辅助设计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设计工作人员的平面图像处理观念。各种早期研发的设计软件逐渐被淘汰,各种新的平面设计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先进的平面设计软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平面设计的发展。
计算机数字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思考尽管计算机数字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给平面设计带来了生机,提高了平面设计的质量与效率,极大地丰富了平面设计的素材与设计方法,但是我们也必须要看到数字化平面设计也展现出一些不和谐、缺乏人性化的特征。首先,完全数字化的平面设计缺少一定的设计理念。在IT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软件自带的功能日益强大,设计软件的操作越来越容易,许多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开始从事设计工作。其次,完全数字化的平面设计过于依赖电脑。许多工程设计师将电脑作为设计工作的唯一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用电脑彻底取代了手工,设计师对电脑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甚至将自己转化成了电脑的工具,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阻碍作用。
计算机数字技术对平面设计的积极影响当前,数码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数码时代与我们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尽管许多设计工作人员曾经拒绝过对电脑的使用,但是他们已经强烈地意识到计算机数字技术必定是未来设计领域的主导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缩短了设计师与顾客之间的距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平面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实现了远距离的沟通,对于顾客而言,能够使得千里之外的设计师为自己服务,而且还能够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设计师,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与设计师的设计能力远距离综合在一起,打破时空的限制,提高了顾客的参与度。因此,计算机数字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缩短了设计师与顾客之间的距离。
设计时间缩短,设计效率提高在平面设计工作中,设计工作人员几乎已经摆脱传统的手工劳动,设计的时间大大缩短,诸如手工设计一组标准的字体可能需要好几个小时,而使用计算机则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即可,而且还比手工设计的精密。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设计的效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设计效果明显比传统手工设计要好得多。
创作素材极大丰富,各种创新方法层出不穷计算机设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给设计工作者提供了创新构思时间,同时电脑本身也能够启发设计工作者意识创新。此外,各种设计软件的功能越来越突出,许多人实现了自学设计。同时,由于网络的应用与资源的共享,设计师的创作素材大大丰富,眼界也大大开阔,能不断地学习到新的创作方法及创作风格,这也不禁使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而且也为设计创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能够实现及时性修改,可逆性强与传统的平面设计相比,计算机技术在平面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可逆性。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平面设计,能够及时有效地实现对设计错误的更改,而且不论什么时间发现了怎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发挥可逆性这一特征的作用,同时,计算机数字技术还能够对设计中的图像进行有效控制,避免资料与时间的严重浪费。
总结
一、民间美术元素的在构图特点上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质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个性。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方法通常不受透视、比例等因素的束缚,讲究在无拘无束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秩序与韵律,作品形式独特和充满动势,足具神韵。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创作的构图特点与西方美术的焦点透视不同,与本国的散点透视也不尽相同,民间美术大多采用多点透视的构图方法进行创作。创作的物象以不同方向表现在作品的画面中,趣味横生。在民间美术的构图形式中,也会常出现不同时空的状态并置在同一画面中,突破了的空间范围和自然逻辑思维,灵活多变,随意的表达到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形象表现,这种构图方法值得我们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学习和借鉴。
二、民间美术元素的造型特征上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民间美术的图形追求圆满,构图充实,造型方式独特,对现代平面设计中有着独特的借鉴和吸收作用。1.完美性造型。中国民间美术图形的造型观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在美术作品的造型中通常体现完满性,例如美术作品中常见的人物或动物形象,无论是正面正面造型还是侧面造型,都将双手、双腿、双耳一齐展现在画面上,为了强调完整性侧面的身体的面部却是以正面的形式出现的。2.概括性造型。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过程是人民大众千百年对图形素材成千上万次的观察实践中归纳和总结的过程。经过反复的体验事物形象的形式美,将自然事物的形象提炼、概括,高度归纳出的艺术形象,极具抽象和含蓄的美感。3.抽象性造型。抽象性造型手法主要体现在民间美术中装饰纹样的造型特征中,有的是纯几何形式的造型,有的是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抽象表现出其典型特征。这些抽象造型极其简化却不会脱离客观对象的形态。4.联想式造型。在民间美术中,常常利用具体的事物引发人们的不同的心里感受来表现相似的思想。如抓鸡娃娃是抽象的繁衍生命的形象、石播表示多子,以鹤、龟表示长寿又以并蹄莲比喻夫妇恩爱。
三、民间美术的色彩上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民间美术色彩历经千百年的世代相传,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平面设计师喜欢先用色彩來先吸引观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进其注意力,传达出要传达的信息。民间美术作者的色彩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现代平面设计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四、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平面设计应努力把民间美术作品的图形语言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之中,并且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中国民间美术元素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不断吸取民间美术艺术的精华,创新求异。此外,在平面设计的造型上可借鉴传统民间美术造型并不拘泥于客观形态的表达方法,注重创作中情感的抒发;在平面设计中,在借用传统民间美术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对其重新创造用于表达某种情感诉求。平面设计还可借鉴民间美术元素的视觉语言来传达与沟通,形成能够打动人的作品。在平面设计中可以对中国民间美术元素的形、神、意、色合理借鉴和运用。
五、小结
关键词:职业学校 平面设计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45
职业学校的广告专业和相关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供高素质的平面设计人才奠定了相应的基础,也有利于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不恰当造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是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1 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过于轻视理论课程
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存在着对理论课程不重视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实践操作课的学习情况,而对相应的理论课程并不是特别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平面设计的理论课程产生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这不仅导致学生平面设计的理论基础不扎实,而且其在实践操作中脱离了理论支持,也不能有很好的表现。
1.2 过于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学中,注重相应的实践课程和学生的操作技能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因过于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只有技能没有创意的情况出现。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指导学生对平面设计的一些编排技巧和色彩搭配等方面技能,而对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个性化表现没有足够的重视。
1.3 教学方式不合理
教师在进行相应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时,往往先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一下,再让学生通过相应的练习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技巧。在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会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讲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教师在支配着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处于主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也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不合理
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时,仍然使用以前的教案,且教学内容也大多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不做任何拓展和创新。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按照计划好的相应模式进行。这些情况不仅造成教学内容上的单一,也使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和僵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上的不合理,使平面设计教学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平面设计教学的发展。
2 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 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调整课程设置
广告设计专业中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为其进行平面设计技能的学习提供相应的理论与专业支撑。因此,在广告设计的专业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通过对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合理设置课程的递进顺序,以使学生能够遵循学习规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如,学校在平面设计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应学习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以及版面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或者根据实际应用中的需要,将一些课程学习进行合并,如CorelDraw 软件和Illustrator软件,其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掌握其中一种就可以了,因此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教学。
2.2 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并完善相应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开展互讲互评,以小组为单位对作业进行互评,老师再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情感教育,与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上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良好的沟通。
2.3 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创造能力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到其在平面设计上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教师应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进行图形造型的能力,插图能力,设计制作的能力等。其次,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不断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平面设计上的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着其在以后工作中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入公司的实际案例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其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相应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够使学生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观察,并努力发现事物的突出特点,为其进行相应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对其新奇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肯定和引导,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师对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的独特性给予相应的肯定和支持。
3 结语
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要,也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燕.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2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