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对策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技术为依托向大量用户大规模提供交互式信息,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新媒体融合吸纳传统媒体的优势,呈现出数字性、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还是数字电视媒体,都可以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所用,如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微博客或博客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传播积极的思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借助即时通讯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倾听学生内心世界,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道路上的困惑。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网络最突出的一个优点是鼓励链接,也就是简单地指出完整的信息在网络上的原始位置.这使得新媒体的信息呈现网状,一个链接会导致多个出口,将海量的信息网罗起来。在新媒体环境下,各大门户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凤凰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导向鲜明、思想健康的信息资源;又如中国教育网、中国知网、考研网、公务员论坛等网站包含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三)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课堂,将新媒体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即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新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合一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与思想。在课外,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博客、微博、BBS论坛、SNS网站等)与大学生展开互动,共同探讨人生、交流学习经验、读书心得,策划校园活动等。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培养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建设好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第一,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方向性与有效性,团队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可以由专任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及社会有关方面人士组成,共同学习、研究、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开展教育团队新媒体素养培训。高校应对所选拔的教育团队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新媒体的操作与管理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媒体素养

高校应大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应对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学校可以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方向,提高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媒体使用素养,使大学生对新媒体有充分的认识,熟练的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并且要牢固树立自律意识,在复杂的环境中把握自己,不仅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更要远离不良信息的制作与传播。

(三)运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 点对点的交流方式——即时通讯。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即时通讯融合视频、语音、文字信息等多种通讯方式,包括私聊和群聊两种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即时通讯的私聊功能,与单个同学进行点对点的交流。由于私聊的方式具有私密性,大学生可以积极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利于隐性问题的暴露。教育者根据学生所显示出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保证大学生思想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 点对面的交流平台——微博客。自微博客诞生以来就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经常利用微博发表观点、进行交流、记录生活、展示自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博及微博客相结合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微博的创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主题健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幽默、贴近生活的原则,创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产生共鸣,才能使大学生积极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其次,在微博平台上的交流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

3. 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校园网站。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站可以更加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同时对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校园网站可以由老师与学生共同管理,既可以把握思想方向,又能迎合学生兴趣爱好。校园网站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创建主题健康、形式新颖、语言活泼的网站,并使之成为学校的宣传平台、网络教学的平台、师生互动的平台、校园师生的资料库。

总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正是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 罗蕾.新媒体条件下对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初探[J].赤峰学院院报,2013.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育人模式 改革创新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传统的思政理论课为主的育人模式已经相对落后,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对此,需要积极探索多种教育形式和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立体化的教育和引导。其中,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热点,不仅可以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有效丰富思政教育的功能和渠道,还可以减少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性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提高思政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会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更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然而在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政理论课的依赖程度非常大,而且主要是作为基础必修课进行开设的,但是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并不高,很多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实现拿学分、考研升学等功利性的目标。反观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在整个思想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小的比例,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非常少,有的学校和学生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益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所以一味削减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成效。对此,高校必须提高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把实践育人课程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来,并增加思政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这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上的进步与转变将会大有裨益。

二、促进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衔接

随着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目标的提出,高校必须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之间联系,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衔接,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避免了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可以以理论课程为依托,对实践课程的建设以及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进行系统规划和长期建设,让高校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更加完善,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例如,高校辅导员在制定实践育人项目时,可以充分利用职务之便,发挥自身同学生接触多、对学情信息把握全面的优势,定期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沟通,结合理论课程的授课进度,积极参与实践育人方案的制定,进而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制定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形式

基于当前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载体和形式相对单一的现实,高校在改革与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时,一定要细化责任、强化落实,不是单单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要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进行系统的组织和规划,制定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的教育功能。对此,高校要针对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具体目标,尽快建立一些广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成效。例如,有的高校为了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形式多元化,就将志愿者活动、辩论赛、勤工俭学、社团社会活动等常规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整合,组建了志愿者活动育人、辩论赛育人、勤工俭学育人、社会公益活动育人目等多种实践育人载体,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四、制定生活化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来源于生活的教育,是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主观意识在生活的点滴中逐步认知的过程。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慢慢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社会范围越来越广泛,需要面对的事情和困惑也越来越多,成长的烦恼向他们迎面而来,因此思政实践教育内容可以结合对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关注,结合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共同探讨,一起面对,将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有效融入到切身生活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使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成为具有时效性和富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课程。例如,在周末或者寒暑假,学校都可以组织一些生活实践教育活动,如“寝室生活”这一简单的实践教育项目,就可以实现生活实践教育的多方向、多维度,积极创建服务性、体验性的生活实践教育平台,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五、结语

总之,基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密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在育人实践中多创设一些生活化、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S宗喜.社会实践在高校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2]赵增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难点及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9).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 校友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校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校资源越来越受到各高校普遍重视,校友资源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把校友资源有效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让校友资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和工作平台,必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校友资源的概念界定

“校友”作为高等教育的产物由来已久,学术界对“校友”和“校友资源”概念虽然认识基本一致,但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定论表述。从目前文献来看,一般认为校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友指的是在同一个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及在同一学校工作过的教职员工包括为这个学校做出贡献的人士;狭义的校友一般指在同一学校接受过正规教育并最终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学生。因此,综合现有学者的观点,可以将校友的概念概括为“在同一学校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学生、工作过的教职员工,以及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士的总和”。

“校友资源”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是“校友资源指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1]。总的来说,校友资源是以校友为中心的各类利于高校发展的资源的综合体。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校友工作,校友资源在提高学校声誉、助力招生就业、设立奖助学金帮扶助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特有的资源,有效地挖掘和运用校友资源,将校友资源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必将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二、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体现

1.校友资源的示范引领功能

高校校友资源存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他们的高尚人格、创业过程、卓越成就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因为他们是在校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最直观、最真实的成功案例,这些校友资源对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工作、人格塑造、精神品质等都有长期的示范引领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大学时光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校友资源对大学生来说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具有独特亲和力和久违感,那些具有影响力的校友有可能曾经在现在的这个教室里上课,曾经在现在的宿舍里生活。定期宣传校友资源优秀事迹,将校友资源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起在校大学生的共鸣,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设定合理的目标,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努力,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2.校友资源的桥梁媒介功能

校友资源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他们与学校之间以情感关系为纽带,母校有着校友们最真挚的青春记忆,他们对母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情感眷恋,他们积极关心母校的发展,对母校的毕业生有强烈的认同感,e极维护母校的形象,愿意为母校的教育教学、就业指导、学生成长等活动做出努力,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桥梁媒介功能。

高校校友资源有着丰富的关系资源和信息资源,这种资源是高校在信息时代立足的软实力,有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尤其为母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指导、有效的信息、交流的平台。首先,校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为母校毕业生提供切实的就业指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大学生择业时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盲目乐观、眼高手低等状况。其次,校友接触面较广,信息量大,他们联合构成巨大的信息人脉关系,可以给母校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培训就业技能,为母校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提供切实的帮助,形成可持续联系的互助机制,充分发挥校友的桥梁媒介功能,实现校友、高校、社会多方面共赢。

3.校友资源的调适认同功能

校友资源是一群拥有相同情感的特殊群体,在校学生因为学缘关系在情感、教育、心理等方面都对校友有着较强的认同感,认同是指“一个人将其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过程”[2],这种认同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个性意志和健康情感的培养具有巨大作用。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阅历简单、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等特点使他们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3]。如大学学习中出现的动力不足、自卑消极心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社交恐惧、心理抑郁心理;求职就业中出现的期望偏高、不愿就业心理等,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常规引导教育外,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也是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校友和大学生通过母校这个桥梁紧密联系,校友和大学生的交流因为有认同感的存在会取得比较积极的效果。优秀校友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返回母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其心理承受力和自控力[4]。

三、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困境分析

1.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运用认识不够

高校将校友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总体上不够。一方面很多普通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比较晚,对校友成长的关心比较薄弱,以学缘为关系的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够深入,没有深刻意识到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因为校友资源丰富性、亲情性等特点会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高校对于校友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认识不足,从校领导到具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线工程,其成效可能不会立竿见影。

2.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校友是一个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影响力大、素质层次高、对母校饱含知恩图报之情、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合理开发的高知群体[5]。目前,高校对校友资源的潜移默化育人功能认识还不充分,相应的内涵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首先,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人,把校友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靠掌握校友资源、懂得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校友工作者。目前,能将二者紧密结合的此类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直接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运用校友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人文、经济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文环境是运用校友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促进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6]。目前普通高校对宣传校友事迹、进行校友访谈、建立校史馆、设立校友林等校友资源人文环境的营建还处于起步阶段,影响校友资源对在校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各高校的校友工作在全校工作中还普遍处于边缘化状态,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校友资源开发运用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校友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3.高校对校友资源的运行机制还需完善

任何一项工作,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高校运用校友资源最大限度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需要建立一套长期、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保障。目前,多数普通高校对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还需完善。一方面,开发校友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尤其缺乏在科学考察和评估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在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忽视信息交流网络平台的建设,在信息发展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基于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反观目前的高校实际情况,学校一般通过宣传校友事迹,参观校史馆,请校友做讲座等形式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运用信息网络,让校友和在校生面对面交流,为大学生答疑解惑这样的交流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运用起来,制约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势的发挥。

四、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对策建议

1.提高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不断创新改进,不断吸收新的教育资源,不断搭建新的教育平台。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意义上认为校友资源仅在资金财力上对学校发展有所帮助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校友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新的平台和增长点,充分认识到校友资源在学生思想引领、学业帮扶、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的引导、凝聚、激励作用,真正把校友资源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2)加强宣传,形成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份工作仅仅依靠辅导员“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大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7]。校友Y源是一个巨大复杂的资源宝库,学校要对校友资源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全员性的资源意识,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决策,还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和执行,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形成校友资源合理开发使用的合力,从而提高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使校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3)拓宽思路,加强研究。

校友资源是学校在长期办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大学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内在精神力量,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教育作用的长久性和资源的丰富性逐步为高校重视和采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还需要学校全方位氛围的营造和专家学者不断进行理论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充分反映出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高校要积极营造校友资源环境和育人氛围,让校友资源这种教育力量浸透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每一丝空气中;将校友资源开发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需要专家学者进行理论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操作。

2.丰富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措施

(1)搭建校友交流互动平台。

校友资源育人功能发挥离不开交流互动的平台,这种平台可以是多样性的。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校友事迹,可以通过传统学校宣传橱窗、校友通讯杂志、学校报刊等媒体开辟专门版面宣传优秀校友事迹、展示他们的成果荣誉;也可 以通过拍摄优秀校友纪录片、开设“优秀校友访谈”等专栏节目弘扬校友精神,打造校友品牌,从而培养在校学生的爱校之情,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可以请校友回母校现身说法,让校友回母校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讲述亲身经历和感受,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大型活动契机,邀请校友回校开设专题讲座,也可以聘请校友为客座教授等让校友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校友资源在学生的感恩教育、成才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的育人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开展校友寻访实践活动。

开展校友寻访这样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寒暑假组织在校生走访各地校友,了解校友离开母校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感受他们勤奋敬业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坚定学习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寻访活动中参观校友所在企业,聆听校友的讲解和与校友的交流,可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及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培养爱校情怀,激发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每次对校友的采访、对资料收集整理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参与者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都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寻访校友实践活动既是和校友维系感情的需要,更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拓展校友反哺母校途径。

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让校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开思路,拓展校友反哺母校的途径。很多校友都有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的意愿,但是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学校层面要为校友反哺母校提供更多的方便。高校可以找准与校友资源有效对接的切入点,如将校友引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及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作为导师的校友们不仅可以为在校生提供理论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在校生提供实践的操作和指导;另外,还可以结合校友资源优势,拓宽和校友资源合作途径,鼓励校友设立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创业基地,一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为自身企业的需求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储备基础。除了以上合作途径外,高校层面还要为校友提供图书馆的开放、相关场地的使用、校友回访日等各类服务,形成长期性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校友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3.提升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

(1)完善校友工作团队。

完善的校友工作团队是运用校友资源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力保证,而一个完善的校友工作团队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和高素质的工作队伍。组织机构完善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及个人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能否被促进[8]。因此,首先,高校要健全专门的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教育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实现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设想,如由分管校领导领衔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聘用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决策能力的专家,负责研究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方向,制定具体工作机制。其次,校友群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要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配备一个拥有充足管理经验,具备较强领悟能力、计划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的管理团队,同时需要配备一个涵盖学校党政、共青团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在内的一线工作团队。学校要有计划地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

(2)健全校友联络机制。

学校和校友长期良性的联络机制的建立,是保证校友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足以支撑庞大校友信息库的建立,而完备的校友信息库为高校提供了和校友长期联络的可能,掌握校友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校友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运用校友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体资源,可以让校友和母校进行远程互动,保持长期联系。清华大学每周都通过网络向地方校友会播放《新清华》告知校友母校的情况。高校通过不断更新的校友信息库,利用现代办公系统及微信、QQ等社交媒体和校友建立各种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不仅保证校友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母校,和母校取得联系,而且保证在校学生可以找到和学长交流的互动空间,方便在校学生与校友在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交流思想,解答疑问,畅谈人生,发挥校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信息技术时代,运用互联网健全校友联络机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校友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高效的平台。

(3)加强效果反馈分析。

提高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除了扎扎实实基础工作做保障外,同样需要客观分析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结果,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改进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实效。高校在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决策者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一线工作人员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进行沟通,自己的心得体会也要进行分享。经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后,思政部或者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调研方式主动调研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科学评估分析调研样本和实际教育效能,为制定新的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参考,保证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教育目标,最大限度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结语

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长效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会进一步加强,作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丰富。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体系,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规范、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运用校友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贺美英,郭.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78.

[2]尹庆红.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审美认同研究[J].美学研究,2011(02):244.

[3]俞佩玉.高校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4]邓国林.校友资源在大W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5):39-40.

[5]马俊杰.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及工作案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9.

[6]欧阳玉森.地方特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09.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实用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艳(1971-),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天津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校级进修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14-02

一、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笔者作为一名思政课的专任教师,深切感受到在理工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以实用主义解读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少理工类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政课与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无关,与就业不挂钩,可用之处甚少,仅仅因为是必修课而不得不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工具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其为入党、考研的辅助途径,所以只关心成绩,并不在意学习进程和学习所得;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普通的知识传授课,学过便算,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而上学地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处理成彼此隔膜的“两张皮”,认识不到其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民族的重要意义,因之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死记硬背,呈现出上课记笔记,下课印笔记,考前背笔记,开卷抄笔记,考后扔笔记,累手不累心等怪象。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弥漫于大学校园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氛围所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市场经济引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导向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理想、信仰的努力追求,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来自客观社会环境的辐射与影响无法规避,导致今天的高校过度关注于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理工类院校与市场对接早,且更深入,兼之人文基础本就薄弱,所以知识的工具理性更易泛滥。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日趋现实,择业与就业成为压倒一切的重心,围绕这一主攻方向而热衷于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证、考“碗”、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价值意义和深远影响极易被遮没,沦为无足轻重的课程。

2.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课程产生严重的疏离与隔膜所致

高中求学阶段,由于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理科生能接触到的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甚少,即使学习,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被割裂成条块分割的知识点,以被动记忆的方式强行记住来应付考试,鲜有品味、欣赏、理解等引申性的教学环节存在,造成理科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误区,对社会科学所能形成的提升个人素质及精神境界功能的忽视。理工类院校的多数学生为理科生,知识结构和基础方面的缺憾使其欣赏经典名家缜密优美的思想体系、辩证严谨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不足,对触及的宏大主题、关注视野的高远和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理解程度不够,在将理论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念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引入社会科学思维模式补正、纠偏,促成个体思维完善的敏锐性明显欠缺,从而轻率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作与己关系不大的陪衬课,并因之“需死记硬背”而“敬而远之”。

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如人意,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重要作用凸显不足,降低了其在理工类学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所致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类院校中常被视之为汽车的第五个轮子,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工作量计算、课程编排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心理极为失落,职业成就感不强,会严重挫伤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理工类院校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于校内校外建立起来的、供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培训以提升科研水平的平台严重不足,研究环境的制约让教师在科研方面常有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之感,事倍而功半,科研水平难以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领导者往往因袭自然科学的管理模式看待思想教育课程,具体教学环节要求整齐划一,课程改革强调进程短、见效快,不理解思想教育的渐进性及内化结果,对教师业绩考核重量不重质,不认可教师课下的大量潜隐性付出,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科研经费及等量化指标,这种管理模式只能导致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少有精力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积淀教学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拾遗补缺,也缺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需求的兴趣,惟有炮制些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进行边边角角、形式花哨的表面化改革来满足考核要求,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会存在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科研创新不足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刻板灌输教学方式依旧未被深入触及,忽视学生主体诉求等许多突出性问题。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理工类学生由于社会科学课程少,使其更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能为其释疑解惑,并且这种要求往往比文史类学生来得更为直接、实际,基本指向其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渴望思想教育有别于其他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成为一个通俗易懂、丰富多样、较为感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这样一来,教与学双方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空泛与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教学方式简单灌输与学生接受信息主体化、感性化、多样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降低了其对理工类学生本应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思想教育于己、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也就有了学生对课程的质疑、疏远与漠视。

二、改变理工类学生实用主义态度的积极措施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①所以,理工类学生中存在的实用主义虽形成原因复杂,但与其环境影响、学科特点不无关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态度,也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理工类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有效抵制、冲淡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影响,以提升学生的学养素质,创设思政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作为理工类院校,虽然以自然科学见长,但决不能忽视浓厚人文氛围的建树,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可以消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误解和偏见,主动接受其形象思维的启发,实现思维模式的完善与创新,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浸润与熏陶,能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志趣爱好,形成对过分物质化的人生追求以及工具化学习态度的有效纠偏。学生学养素质提升了,才会基于热情和兴趣而努力学习,正视物欲而树立健康充盈的价值目标,惟有如此,作为深刻关注自然规律、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更加具备打动人心的强大魅力,获得学生的热切关注和主动追捧。所以作为理工院校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培养“文气”,努力净化校园氛围,重视培育大学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示其意义、拓展其影响、发挥其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为此,理工类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文社科类二级学院的特点和作用,不以盲目的经济指标和创收任务泯灭其灵性和追求,伤及本校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量开设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类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主修和辅修人文社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以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编辑报刊、定期开展活动等方式,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校园氛围的有效改善。

第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课程本身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的重大突破,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和认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加大科研和教学改革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等基本原则方面的重大突破,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社会现实密切衔接的敏锐思考以及向大学生活空间拓展的人文关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释疑解惑的“主心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仍旧抽象空泛,与现实疏离,和实践脱节,止步于对理论体系条条框框式的僵化解说,自然难以令学生信服和喜爱。因而,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的关键问题,贫富悬殊的加剧,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质疑,官商结合、权利寻租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当前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现实,做出了权威性和负责任的回答,融生活与教育为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现实生活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我完善的充沛活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细致入微、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在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学生才会在真心喜爱、真学、真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理工类学生善于探究的主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深深触动被教育者生发感悟与体验的自然过程,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内化,缺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推动则难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研究性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尊重,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师生间因平等交流,精神上产生碰撞与融合而达到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促使学生增强自行分析、判断并选择、吸收的能力,使其享受主动探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变一边倒的枯燥灌输为生机盎然的精神发现探索之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敬而远之的“要我学”转变为想学、爱学的“我要学”。

第三,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积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之道,向思政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和学习延伸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促使学生自然内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得,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所以,仅有课堂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促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感动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不再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处理成“两张皮”,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课堂之外的拓展和延伸,深入触及思政课堂之外学生生活和学习。生活原本即教育,从实际生活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素为理工类学生所喜闻乐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学习之中,以弥补其科技伦理和价值理性的缺位更是现实所需,所以,对于喜欢以感性事实为依据的理工类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现实生活、专业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融为一体,其所带来的效果甚至超过课堂教学。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好课堂上的教师,而且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引领者,不仅是学术渊博的“经师”,而且要善为“人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上的成长,而且要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以教师的有所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促使其理想信念的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参考文献:

[1]虞玲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矛盾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作者简介]高雅(1981- ),女,四川南充人,川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55-02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识、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和精神追求出现了新的特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新环境所倡导的自主、创新、竞争等思想虽然有利于大学生的积极健康成长,但转型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也会产生巨大冲击。因此,高校必须充分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和心理特点,探索新的方法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凸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其倡导的尊重人的主体性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学校也提倡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在思想上就更加自主,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思想观点以及政治倾向等。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下,高校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的方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能再强制性地制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有越来越大的思想自主性,对一些事件、思想等可以自主判断和识别,教师和学生思想平等的观念渐渐增强,教师也不再是权威,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生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教师思想教育的内容有选择地接纳,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

总之,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的特点,高校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高校要加强民主化教育理念,在充分尊重大学生思想自主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引导、教化。只有民主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探讨、深入分析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剔除错误思想,更好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二、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其视野更加广阔,不再局限于周围的事和人,有了更活跃、更开放的思想,使得他们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更加关注。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意识,如全球竞争、自主择业、自负盈亏等激起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使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有了新的变化,更加注重自我,对物质、实效的追求增大,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局势开始向多极化发展,政治也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经济、政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所作所为,一方面,激荡着大学生的思想,激发其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全球意识增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其社会主义信念,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一面,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

首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荣辱观,使大学生始终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促使大学生树立使命感和紧迫感的意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政治安全、安全等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外,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强化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并提高其应对危机的能力,培养其肩负历史重任的意识和能力。

三、价值多元化使大学生具有多层文化心理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西方文化思潮更汹涌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注重物质利益、追求个性等现象不断涌现,使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首先,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西方价值观的不断涌入,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也比较激烈。如在人生坐标的定位上就呈现不同的取向,经调查,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对社会作更大的贡献,而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考虑比较少,致使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主体意识得到增强,但同样也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大学生更加注重实效,追求物质,使价值取向更带有实用性和庸俗化,很多大学生过于实际,导致有思想、无信仰,如果不对其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蔓延。其次,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存在不正确的倾向,有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不积极,没有学习动力,对个人前途比较迷茫、悲观,有些大学生把学习功利化,为了考研或考级,把大多数时间用在学英语或计算机等方面,忽略了专业课的重要性。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创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其在理想与现实中求得平衡。最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学生的攀比心、虚荣心十足,出现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现象;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是比较理性的,运用较强的经济头脑选择更实惠、实用的产品。

四、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和快速,课程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更加有效、高速,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上传下达的传导方式。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且能从多角度看待社会问题,激发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热情,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日常发生的社会事件去分析问题的本源。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给整个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影响,知识越来越成为主导,人才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次,中西方文化出现相互碰撞、激荡的现象,更明显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碰撞,高校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前沿阵地,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特点和责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社会政治性还要具有国际性,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抵制西方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国际化意识,学习西方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以及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学会从全球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另外,21世纪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施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更加广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同时,网络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严重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如性解放、奢侈、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必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实现信息化教学,及时掌握最新的思想信息和动态,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信息,从而提高学生识别、判断能力。

五、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有了新的心理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其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较高的智力水平,他们的视野比较开阔,思维比较活跃,同时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但还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况,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有了新的特点。

首先,大学生普遍关注社会却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当今的大学生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不能清醒地认识和思考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之就业压力大和一些腐败问题的冲击,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不满的情绪。其次,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奋斗,使其理想也融入个人功利色彩,同时,当今大学生追求标新立异,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其思想往往与现实不相符,容易片面、盲目地看待和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如果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再次,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丰富且波动性大,由于其涉世未深,面对现实中的一些矛盾和冲突时,其价值判断往往摇摆不定,而且容易情绪波动。最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攀比的心理,严重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大学生还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叛逆心理,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难题。

针对当代大学生新的心理特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住思想问题的症结,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优势,尊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才能有效引导其在社会转型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心智,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社会转型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充分抓住机遇,探索适合时展和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方式,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发挥学校、社会及家庭的综合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教育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邓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刍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3).

[2]何斌.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探析[J].高教探索,2009(2).

[3]胡晓武.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要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欧阳永忠.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10(1):24.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专 专业化

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辅导员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培养。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加剧,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在国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新社会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大学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和倾向。国际国内形势大大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辅导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要有能及时发现新情况,正确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辅导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专业化培养之路。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它的内在规律性,实施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教育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炼。目前辅导员的工作周期是:第一年初步了解学生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内容;第二年开始熟悉工作,掌握一些学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在此期间就有许多人为自己的转岗、进修、考研做准备;第三年很多人就离开了这个队伍。周而复始,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常年处于“新手上路”的状态。辅导员的频繁流动,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积累,使很多好的做法和想法得不到总结和继承,更谈不上形成具有系统性、实效性、针对性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情感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好的影响作用。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因为辅导员变动频繁,使得学生不认识辅导员,辅导员也不了解学生,相互之间没有亲近感,没有情感积累。辅导员对学生实施教育时,学生“不听、不信”的情形大量存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从目前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看,他们发展中诸如心理健康、人生规划、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咨询与服务才能解决。此外,学生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的发展也需要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人员的参与等等。这些工作的专业性很强,离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很难做得好。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可以使这些工作做得更深、更好,可以更好地积累经验、把握规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量变带动质变”,对高等教育系统和支持高等教育的社会提出了各种问题。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面临的就业环境与条件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籍管理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生活社区化;成长环境社会化;行政班级被教学班级所取代,组织结构趋于松散;学生来源复杂化,学生差异性增大;学生需求多样化,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贫困生问题严重;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空间布局上出现了“一区多校”和“一校多区”的格局等等。面对新问题和新特点,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就会影响高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影响和谐校园建设。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最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最能把握学生的心理,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最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他们在及时发现和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有明显的岗位优势。这就需要辅导员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另一方面要求辅导员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政策水平,要善于把国家的政策要求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加强和改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队伍不稳。在大学校园里人们习惯于只把专业学术人才称为教师,而把辅导员看成是教学辅助人员或一般工作人员,同样是做培养人的工作,他们却被另眼相看。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工作强度大,生活节奏快,无法潜心钻研某一学科领域,大多没有突出的学术成果,因而其职称、工资等都无法与同龄业务教师相比。工作要求高与工作待遇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现实因素导致辅导员无法安心工作,产生转岗或跳槽的想法,寻求新的出路。二是数量不足。一些学校为了压缩编制,节约开支,在辅导员的配备上一开始就是缺额运作,辅导员队伍超负荷工作。更普遍的现象是辅导员流动快,补员跟不上,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进不来。尤其是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辅导员队伍更是趋于紧张。三是素质不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往往重教学、重科研,忽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较为普遍地存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某些单位根本不重视辅导员工作,把凡是专业不行的、素质不高的、没地方安排的教师或管理人员都汇集到辅导员的队伍中来,辅导员人数在这些人眼里成了减轻行装的“大囊袋”。四是辅导员频繁流动,其结果往往是优秀人才在流动、素质较高的人才在流动,辅导员队伍成了为其它工作岗位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造血器”,而自身却又严重“贫血”。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学术地位和管理地位处于相对弱势,工作前景缺少激励,他们立足本职工作成长和发展的欲望不强,致使整支队伍缺少职业牵引力,辅导员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水平有困难。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能引导辅导员把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从事的职业,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自觉地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就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一批受学生拥戴、受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专家型辅导员也会逐步涌现。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更多的辅导员会受到影响和鼓舞,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队伍不稳、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就会得到根本的解决。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生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它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哲理名言曾激励了无数人们为理想、为人类幸福而无私地奋斗。然而时过境迁,在务实求利的大背景下,它是否同样能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细细品读,慢慢思量,也许我们的灵魂正期待这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对处于择业十字路口的青年学生们,现实指导意义更为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难题的重中之重。自2003年首届大学生扩招毕业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舆论的焦点问题、“两会”的热议问题。2009年,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给本已“大雪纷飞”的大学生就业又添加了些许“霜冻”。莘莘学子由此产生无奈、失落、郁闷、烦躁、无所适从、自闭、自残等种种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在所难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自信就业和充分就业。纵观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实际上是面临着“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尴尬。医学属于特殊行业,就全国而言,还有大部分地区缺医少药,现阶段的人才供求只能是部分的饱和,局部的供过于求。医学生就业难与“区域就业”、“择业理念”不无关系。因此,针对这些现象,急需给学生们以切实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及时就业。正如马克思在文中所忧虑的:“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所欺骗,受幻想所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思想政治教育应责无旁贷地勇担起这光荣的使命,给漂泊在“择业”大海中的学子启明引航,助其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发挥

少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推崇的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真谛的领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功能发挥的目的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具体运用,同样体现为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

1.导向功能。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自主、多样,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人们需要的不再是维持现状和一般性满足,而是由竞争、开放、比较,催化、激发出强烈的发展欲望和追求期望。人们的发展既面临复杂、多样的选择,又面临风险的困扰,适应性、发展性都面临挑战。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正如此。大城市、大医院、高薪的诱惑,基层、小医院、创业的艰辛;大的门槛高,跨不进,基层条件差,不愿进。然而,下基层是新时期医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卫生人才的分布和需求情况,自觉将个人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顺应时代要求,拓展自我发展空间。马克思认为:“……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帮助学生预测社会、个人的发展趋势,掌握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消除对未来发展的无知程度,选择发展的有利时机和有利因素,排除发展中的风险和干扰,减少发展的曲折性,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新解读。

2.保证功能。

保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马克思认为:“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医学生的就业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连,新医改政策为医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医疗相关行业,农村、乡镇卫生医院及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这不仅给广大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而且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发挥保证功能,就是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医学人才需求形势,正确理解国家就业方针和医改政策,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找准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避免离开社会空谈个人自身利益与发展,顺势而为,跟上国家政策的步伐,才能实现就业与成才的双赢,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

3.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促进或带动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才观,是塑造新型合格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非认知技能的培养,使大学生们牢固专业思想,坚定医德信念,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投身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马克思对年轻人的成长给予了如此的激励:“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4.开发功能。

所谓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主要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催化的新事物,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用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不论是直接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马克思认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医学执业资格的准入及其营业执照的申领限制了医学类毕业生刚毕业时本专业创业的可能性,医学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为医学毕业生的创业拓展了空间,如与生命、健康、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营销等自主创业机会。医学生要突破自身知识结构限制,积极利用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大胆尝试。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利于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科学评估自我,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需求,自觉调整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积极应对就业压力,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国家发展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充分就业。

1.认清就业形势和掌握就业政策,积极参与就业。

就业形势是一定时期就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就业政策是国家调控人力资源配置的体现,是调控、约束、导向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基本依据。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卫生人才出现饱和状态,而基层及不发达地区却很匮乏。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推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医疗就业市场的新形势,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基层缺医少药的困难,感受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意愿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理性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参与就业。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顺利实现就业。

择业观是择业者在思想上对自己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就业观是人们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择业观和就业观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当前,受社会大环境、国际金融危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心态较为复杂,就业观念呈多元化趋势。然而,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乡和区域差距,医疗职场的高需求,决定医学生的就业重心将下移。事实上,医学生就业观念保守,就业方向相对单一,渠道狭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引导广大学生调整择业目标,拓宽就业思路,拓展就业领域,敢于到医学相关行业工作,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19号文件精神,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为国防建设作贡献;积极参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项目,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校园风尚,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3.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理性应对就业。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在现代社会,健康心理素质是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标志。在人才招聘或升学考研中,一些有远见的领导者,会将录用对象的考核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上。对于医学生来讲,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这不仅对于自身,而且对今后面对患者处理各种复杂问题都是一种事前磨练。随着社会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人生幸福。由于就业形势的持续严峻,学生在对未来的可以预见的就业竞争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都感到压力很大,信心不足,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惶恐,甚至畏惧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自残自伤行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及时了解、疏导,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适应性、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信、进取心和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使其牢固树立起竞争的意识和挫折的意识,提高调节自我心理的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勇敢地参与就业竞争,理性地应对就业问题,及时调整择业理想,促进择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4.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做到诚信就业。

道德品质,亦称“品德”、“德性”,是从个人行为整体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医护从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疗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诚实守信、讲究信誉是从业的基本素质,是医患和谐、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职业的选择同样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性,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意愿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随意签约、恶意违约或频繁跳槽等不良现象频频发生。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问题,加强学生公德心、责任感、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诚信道德意识,不弄虚作假,信守承诺,恪守诚信就业,将有利于医学生顺利地找到理想岗位且实现职业稳定持续发展。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是毋庸置疑的。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真正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就要求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反映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把握医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引导学生务实就业、勤奋创业,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3]李焕旭,董双波.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29.

[4]荆德刚.破解就业难题:理性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中国教育报,2006,3:22.

[5]沈延兵等.加强毕业生教育,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J].大学生就业,2005,8:28.

[6]何孟飞,杨秀军,曾献功.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19.

[7]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4:790.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为符合教育部关于特色专业建设要求的专业,我校依据相关指标体系,结合湘中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完善一个方案,建设一门课程,出版一本教材,办好一份刊物,举办一个大讲堂,建立一个基地。

(一)完善一个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我校依据特色专业建设的特定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1.强调励志与诚信教育。培养方案中着重突出“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将《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列入选修课。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紧密的逻辑联系,、陈天华、蔡和森、罗盛教、成仿吾、罗辀重等的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做人与做官、励志与诚信教育等思想。我们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将上述思想与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2.强化实践环节教学。自升本以来,我校对人才培养方案有4次较大的修订,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2004年至2012年,实践教学的学分依次为18-25-30-35。在2012年版教学方案中,规定大一至大三年级有5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占实践教学5学分)。这种修改力度表明,我校把实践教学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将学习、考察近代湘中历史人物的故居和历史遗存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占实践教学3学分)。

(二)建设一门课程

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建设好本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推出了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课程———《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负责人聘请了一批对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研究有成的学者,致力于探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的问题,并根据特色课程建设的需要,深入发掘有关课程资源,扎实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其次,学校在学报开辟“研究”、“湘中人文研究”特色栏目,进一步拓展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的研究空间。最后,我们整合了各方资源,着手创设《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2010年,《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学校重点教改项目;2012年,该项目被评为省级教改项目。此特色课程的教学由9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担任,他们分工合作,由点到面,由本专业选修课再到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事实证明,开课以来,学生们被湘中英杰深深吸引,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动力,达到预期之教学目的。

(三)出版一本教材

《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特色专业需要特色课程,特色课程需要特色教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根据《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的内容,正在收集与整理关于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的课程资源内容。自开展特色专业建设以来,我们上下一心,举全专业教师之力,周密策划,统筹运作,打造地域文化特色与理论性、应用性兼具的特色教材。按照“撰写讲义———内刊教材———公开出版教材”的思路,不断进行特色教材建设。2011年已出版内刊教材,2013年下期正式出版《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教材。该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精神财富的时代性,为学生学习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提供了一个范本。

(四)办好一份刊物

《湘中历史论坛》。为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湘中历史人物的思想和重大事件的历史价值,丰富特色课程的内涵,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生创办了一份刊物———《湘中历史论坛》。该刊物主要刊发研究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章,设五个栏目:“湘中钩沉”、“红色记忆”、“湘水余波”、“文化采风”和“学子视窗”,每年出刊四期。该刊物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刊原则,聘请教师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学生担任编辑工作人员。该刊物成为对外宣传与交流的平台,与娄底市各媒体取得联系,开展合作,积极将研究成果推向社会,使湘中历史人物的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在湘中大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五)举办一个大讲堂

《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大讲堂》。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对湘中历史人物的思想认识,我们举办了《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大讲堂》。该讲堂聘请校内外专家,已举办多期特色讲座,效果很好,受益学生人数达20000人次。它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娄底日报》已进行了专门的采访和报道,娄底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门的采访、摄像和播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2年被学校评为“十佳学习载体”,并被推荐到省参评省级学习载体。

(六)建立一个基地

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理顺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基地建设的关系,即依托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围绕三个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研究、区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梅山文化发展与产业开发,倾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并于2012年5月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现计划通过3-5年的建设,把基地建成为在研究区域文化方面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整体科研水平与参与决策的能力居省内领先地位的科研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六个一”工程的实施,用软实力为学校提升了形象,打出名片,为校园激活文化氛围提供契机。通过几年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已呈现出勃勃生机,离特色专业的梦想越来越近。

二、发展:专业特色建设见成效

(一)锻造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学校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通过培养、引进和稳定的方式留住人才。思政专业教师共有19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8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的1人,第三层次的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得“徐特立教育奖”1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4人;获得教育部示范课程培训的骨干教师3人。将本专业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由目前的40.2%提高到72%;这支队伍既有领军人才,又有教学科研骨干,是一支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我们将其组建成一支精干的教学科研团队,即校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团队,并已成为省级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与学术研究,以团体作业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成效。

(二)产生了一批高档次的教学科研成果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专业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2006年,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在努力建设省级重点专业的过程中,又成功地申报了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专家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抓住了重点、找准了突破口、初见成效”;同年8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思政学科经过五年的建设,于2010年12月顺利通过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并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优秀建设学科;2011年,又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学科呈现出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2.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教学工作促进了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注重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功申报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外,还建设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即《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获得了2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这大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使其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重大突破。2009-2012年,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3个,其中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富厚堂书楼的文化功能及社会影响》有很大的影响,都已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值得一提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被全国规划办评为优秀课题。与此同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个,省级社会科学项目15个,出版教材专著15部,在CSSCI刊物上52篇。此外,还获得了湖南省第九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一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

(三)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励志与诚信教育效果显著。自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以来,我校的种种举措深入人心,在推进教改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励志与诚信教育在学生中效果显著。要求入党的学生人数众多,每届毕业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均在90%以上,入党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20%-30%。学生具有远大理想,普遍参加“三考”(指硕士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提高了就业数量与质量。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增强,本专业连续5年实现学费缴费100%,连续5年评为学校收费工作第一名,并获学校“诚信教育与缴费工作”一等奖。学校对用人单位近三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共121人进行“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评价”进行跟踪调查,反馈情况良好。

2.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率连续5年为98%以上,学生被授予学士学位率为97%以上,名列全校前列。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学生考公务员(包括村官)逐年提高。

3.知识技能全面发展。一是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成绩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过关率一直居于学校各专业的前列,2011年9月,学校对2011年6月大学四级09级非英语专业过关率进行统计(按班级),共计90个班级,思想政治教育0901班排名第一,思想政治教育0902班排名第四。二是在大学英语竞赛中表现突出。2009年11月,学校举办第二届英语阅读、听力竞赛,思想政治专业学生获得听力竞赛二、三等奖,获得阅读比赛三等奖。三是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形势喜人。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参加了国家计算机一、二级考试,还参加了办公室应用软件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证考试。其中有许多学生获得会计从业证书,2011届学生最为突出,12人参考,有7人获得成功。从学校对毕业生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调研来看,即对“用人单位对近三届思政毕业生共121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跟踪调查,情况良好。

4.学科竞赛有突破性进展:一是参加“挑战杯”竞赛热情高涨。自学校举办五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以来,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均踊跃报名参赛,立项数量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第一期立项12项,2008年第二期立项10项,2010年第四期立项17项,2011年第五期立项11项,呈现上升的态势。二是“挑战杯”竞赛有突破性进展。思想政治专业学生“挑战杯”的立项数量与获奖数量均占全校的20%左右;2009年,学校选派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取得了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1年,学校选派思想政治专业4名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与此同时,学校又派他们参加国家在大连举办的第十二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得了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5.就业率稳步提高。实现了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了竞争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一次性就业率从82%提高到95%左右,经跟踪调查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生全部实现了就业。该专业毕业生工作扎实,实现了就业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三、小结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路径

[作者简介]徐斌(1974- ),男,安徽芜湖人,常州大学怀德学院,讲师,苏州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常州213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教研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业规划个性化辅导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HDJY1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05-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各高校逐渐重视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生涯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是对自身的科学分析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大学生由于知识和社会经验缺乏,自身很难实现,必须通过专业、科学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其实现。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教育方面的原因来说,与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关,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有关调查显示,有55.5%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目标不明确,有52.3%的大学生十分渴望“在大学不同阶段自己应该怎么做,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学生对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有迫切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涯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必要对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进行认真分析。

一、高校实施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究指出,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每个人由于家庭、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本身存在个体差异,且人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就是个性化。所谓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就是教育者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订发展计划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包括大学学习理念辅导、自我认识辅导、职业目标辅导、社会实践规划辅导、情商培养辅导等内容。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对于促进大学生成才发展、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顺应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大学生由于遗传、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的不同,因此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目前高校主要采取讲座、班会等形式开展“整齐划一”的大学生生涯教育指导,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教育,如开展党员启蒙教育、奖学金评比、考研动员等活动。不可否认,这种“整齐划一”的指导对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很难调动学生自我规划的主动性。“工人的天赋特性是分工赖以生长的基础”。高校必须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是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通过自我剖析、心理测试、个别谈话、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价值观,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在学校不断锻炼和完善自己。

2.转变辅导员工作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统一管理,对学生的教育习惯“一言堂”式灌输,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认真分析,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当前,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引路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否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并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已成为制约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应通过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辅导员以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为工作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个性了解,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辅导员把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指导大学生明确生涯规划的目标、步骤、方法,切实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职业素质指劳动者在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完善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很多促进就业的政策性文件,然而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企业往往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发愁。这充分表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不应只满足于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更应通过个性化生涯辅导,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适应社会要求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实施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非常重视加强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主要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考核来深入推进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有效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工作很难形成合力。当前,高校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在组织机构、队伍建设、辅导内容、辅导形式等方面存在不足。

1.组织机构缺乏服务性。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生涯教育辅导的专门机构,由学生处来统一负责学生的生涯教育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具体工作为:下发开展生涯教育的指导文件,加强对各学院生涯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督查。这种形式能有效推进生涯教育宏观层面上的实施,但缺乏微观的细化措施指导服务。如对辅导工作开展缺乏统一规划,对各学院的生涯教育辅导工作缺乏后续指导,对辅导工作者缺乏培训和指导,对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服务指导,如心理测试服务、专项任务团体辅导、科技竞赛与创新项目指导等。组织机构服务性的缺失很容易导致高校生涯教育因缺乏指导而流于形式。

2.辅导队伍缺乏专业化。生涯规划辅导是一门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学问,需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目前,高校从事该项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辅导员作为管理教育学生的主要力量,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事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有着天然的优势。但相当一部分辅导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背景,没有掌握个性化辅导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仅仅按照个人经验对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辅导。

3.辅导的内容缺乏系统化。高校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应涵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内容,既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制订,也包括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包括情感生活的引导。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三方面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应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多样化。当前大学生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主要针对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引导,如奖学金的评定、考研动员等内容,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价值观等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缺少可操作的方法和手段。

4.辅导形式缺乏多样化。当前,大学生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形式较为单一,一般采取辅导员先集中班会教育,再个别谈话指导,最后由学生完成生涯规划相关表格。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成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简单的一问一答,生涯规划表格成了教师应付学校检查,学生应付教师检查的表面文章。学生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缺乏对专业的了解,更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这样制定出来的生涯规划最后只能流于形式。

三、高校加强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对策

1.加强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的组织管理。一是成立大学生生涯教育辅导中心。要将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作为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是前提。大学生生涯教育辅导中心是学校实施生涯教育的专门机构,应由受过专业训练和获得一定资质的生涯教育辅导教师来负责,负责全校学业规划个性化辅导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反馈。一方面,负责对辅导员和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辅导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负责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二是构建多层次大学生生涯辅导队伍体系。队伍建设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基础工作,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建设多层次的辅导队伍。学业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定位,包括专业思想稳定、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就业形势分析;辅导员负责学生的自我定位,包括自我认识、职业目标设立、情商培养;学生朋辈辅导员是学业规划辅导的学生志愿者,由热心为其他学生服务的高年级优秀学长担任,负责学业规划个性化辅导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维护,解答学生的学习生活困惑。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等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的评估。评估是高校加强生涯教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评估不但能够规范日常的生涯教育个性辅导工作,为学校生涯教育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而且能够通过考核、比较,强化竞争、创新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应建立一个科学的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评估指标体系,克服考核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从辅导过程和辅导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估。

2.科学制定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内容。辅导内容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目的的具体化,直接关系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目的的实现。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内容的确定,既要以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目的为客观依据,又要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为现实依据。由于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目的的内在规定的丰富性,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内容也应是丰富的,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目标构建辅导、自我认知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认知辅导、情商培养辅导五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在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自我认知辅导、情商培养辅导是基础,学习辅导、职业认知辅导是主导,目标构建辅导是根本。在进行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时,只有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辅导内容,才能增强个性化辅导的实效性。

3.创新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形式。当前,高校主要采取讲座、专家报告会、班会、辅导员谈话等形式来开展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这种辅导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大学生缺乏具体、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创新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形式。

第一,网络平台自助辅导。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巨大的渗透、影响作用,在校园网建立生涯教育专题网页,根据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内容,开辟相应的栏目,提供生涯教育自助式辅导。网络平台建设应注意强调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增设论坛,让优秀学长能够上传自己学习、工作中的体会,解答学生的困惑。学生对困惑的问题按照网页提示自行取用相关信息,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辅导教师咨询。

第二,学生朋辈辅导。学生朋辈辅导由大学生生涯教育辅导中心选拔并培训大学生志愿者来承担。学生朋辈辅导员因年龄和心理特点和大学生相仿,很容易取得大学生的信任。朋辈辅导主要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如大一新生大学适应,大二、大三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大四的就业指导。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交流,如创业、考研、公务员考试等专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朋辈辅导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并不能放任学生开展没有主题的交流。

第三,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相结合。团体辅导指教育者对有共同辅导需求的小组成员,围绕生涯规划某一主题,通过座谈会、自由交流、行为训练等活动,启发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获得成长的过程。个案辅导是生涯教育辅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个案辅导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方式进行,协助学生解决个别的学业规划难题,增进其良好的适应。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衡量辅导员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个性化辅导是生涯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环节,高校必须重视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建立健全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组织管理机构,明确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新形式,增强生涯教育辅导的实效性,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

[参考文献]

[1]金国雄,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