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组自我管理制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9-01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倡导要探究知识和合作学习,而我在从事小教以来一直也想着要进行这项工作,正好与新课改不谋而合。[1]于是在新的学年中,我开始着手小组合作学习。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善教育制度,对学生违反制度,遵循教育批评、惩罚、改正的原则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我在班级里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小组自我管理制度。
要建立一个新的制度首先必须要有竞争,然后要有一个评价的标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我先从布置教室入手。在新的环境内我们设立了《花儿朵朵开》的专栏,我将全班分为17个小组,把每个小组所有成员的相片贴在花朵上并固定,并且在调换坐位时也按照小组进行前后左右的大循环,其目的就是为了有利于小组学习。很快小组便建立起来了,每个小组就是一朵花,在每朵花中有四个花瓣,个花瓣代表着一个成员,将小组成员的相片贴在花蕊中间,当小组获胜时便给花瓣上贴上小红花。那具体该评比什么呢?这又是我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是课前三分钟说话,这是一项体现小组风彩的集体活动,能观察出小组凝聚力;还有值日情况和遵守纪律的情况,尤其是在自习课上的纪律,最后是小组日记评比。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对获胜组进行奖励,并将结果直接反映在《花儿朵朵开》之中。
工作刚开始进行,孩子们就表现出了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对于每一项学习任务,他们都去积极准备并认真完成。因为是按照小组来进行评比的,他们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关注小组其他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如果发现有做得不到位的情况,他们就像一个小老师去认真督促。而大家在互相督促、对照他人的同时,自身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九月底,我公布了第一次评比结果,上榜的人欢呼雀跃,榜上无名的人就比较沉默寡言了。为了鼓励他们,我找了一些学生谈了话,在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没想到这些小家伙还反过来安慰我,说他们一定会早日通过努力成为榜上的明星的,让我别担心!
根据这一个月成功的实例我又将小组自我管理扩大化了,具体在以下四方面做了要求:
第一,在学习方面,我将我们班68个孩子分成17个小组,每4个孩子为一个花朵,在每个小组里,把班级里的学习,品德,综合方面好的孩子以每两个孩子带动两个再这方面能力相对能力差一些的孩子分为一个小组,让两个好的孩子对差一些的两个孩子在学习方面充分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能充分发挥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心灵感应,用他们童真的心灵打动相对差一些的孩子让他们以最快得速度尽快成长起来,最终达到相互成长,相互学习,增进友谊,共同进步。时间以每星期为一个周期,在每个星期的星期一晨会时间做上一个星期工作做汇报和总结,把这个星期所发生的事情和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小组长做汇报,并且写出他们对发生这些事情是怎么解决的,最终让大家来评比出这个星期最优秀的小组,给予这个小组一朵小花作为奖励,到学期末看哪个小组得的小花最多给予奖励,对于得小花较少的小组,给予他们分析不得小红花的原因,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能尽快的进步,最终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在卫生方面,由于我们每个小组只有4个孩子,而且今年我们班级的环境区是学校最重视的地方,也是孩子门课余时间最愿意去得地方,尤其是在这秋末冬来的这个季节里,树叶天天成群接队的光临,使这四个孩子更本无法按时完成卫生打扫,所以我把当天值日的四个孩子中表现最好的两个孩子当作组长移到下一周中,这样值日的孩子就有6个孩子,虽然表现好的孩子付出得多一些,但也能为自己小组赢得荣誉,最主要的是能很好的保证孩子们最愿意去的地方如长廊,乒乓球桌始终环境优美干净,这既能体现出一个小组的合作能力,也能使孩子们养成热爱环境,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给孩子们酿造一个环境优美的学习环境和课余时间玩耍的好去处。
第三,在纪律方面,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天生就养成一种以我为主的生活方式,很难束缚自己,再加上今年我外出学习两次,纪律自然成为我必须考虑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上由于有认课老师孩子们还是很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但是在自习课上我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让每个小组的孩子都坐到一起,形成每组的三个孩子相互监督一个孩子,时刻保持在自习课上大家都能安安静静温习当天所学的内容,所以我加大奖赏力度,每天都选出再课堂上和自习课上表现最好的小组给予每人每天一朵小花,由于奖赏力度大为了避免孩子们拉拢接队,造成一种恶性竞争,每天都在公布表现最好的小组前,让每个小组的组长陈述当天自己小组的纪律情况,然后在由大家发言指证做出最后的决定,把表现最好的小组给公布出来,对课堂纪律表现不好的小组,我会亲自给他们讲解不遵守课堂纪律对大家的影响,即使在我外出学习时也一样,我让班长把我在外出学习时大家评比出表现最好的小组情况如实向我汇报,这样就能使我们班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自习时都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纪律。一个好的课堂纪律是大家把学习成果最大化的前提,有一个好的纪律能使孩子们明白生活中我们时刻都要为别人考虑,时刻都要明白利我利己利大家这个道理。
第四,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我在课前都会安排课前三分钟说话。把他们每天的所见所闻用最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古人云:好马出自腿,好汉出自嘴。有一个好的口才是将来事业成功的最坚实的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何杰、伍红林编著,《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4-175页。
关键词: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2-0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近些年来,各地积极采取广泛措施加强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教师培训发展还不够平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是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是“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现结合本人近年来在教育行政部门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浅谈加强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策略与思考。
一、努力创新培训机制
1.培训重点导向。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作为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
2.培训责任导向。进一步完善校、县、市、省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责任层级体系,明确各自的培训目标、任务、职责和要求。
3.培训模式优化导向。创新完善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校本研训等有机结合的培训形式和方法,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培训团队建设导向。遴选一批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高校高水平专家和教育观念科学、教学模式先进的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共建教师培训团队。
5.培训评价导向。建立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对培训承担机构的培训内容、教学安排、管理服务等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确定培训资质的主要依据。把教师参加培训、专业发展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定期登记、职务聘任、职称评定、岗位任职的重要条件。
6.培训评估导向。督促各级政府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情况纳入“两项督导评估考核”。
二、着力提升培训质量
1.培训目标具体明确。把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作为培训核心目标。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和特点设置培训课程,注重结合教育改革新成果及新趋势,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力求使学员培训后能在各地发挥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
2.培训课程设置新颖。培训前由项目负责人、项目首席专家召集培训专家会议,精密规划培训大纲、课程内容,研讨培训方式,并建立相应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确保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和管理的有序性。
3.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培训中要贯穿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模范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树立优良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确立面向全体学生、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
5.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课程方法和知识驾驭的能力,提升对各类教育对象的适应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
三、积极优化培训模式
1.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国内外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合作,认真实施和积极创新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挂职培训等形式。通过导师制、“影子教师”实践、研修任务驱动等途径,使参培教师在专家引领和优秀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提升专业素质。短期集中培训,要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注重培训结束后的跟踪培训,切实提高参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构建网络培训平台。充分发挥远程培训资源共享、培训过程可交互性等优势,并依托省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整合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和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课程资源和培训平台,构建开放兼容、资源共享、规范高效、覆盖城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3.注重校本研训活动。中小学校本研训要适应各类、各岗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明确研训目标,建构研训内容,采取有效研训形式与方法开展研训活动,提高校本研训实效。
四、切实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1.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在高水平师范院校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推动教师培训机构职能转变,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2.着力建设培训基地学校。各地可在所辖区域内遴选、建设一批教育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师资队伍强、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中小学校,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学校,使其成为各级教师培训的实践基地、研究基地和示范学校,充分发挥优质中小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积极作用。
3.创新骨干教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在保持原有公开课、示范课、师徒结对等方式外,搭建网络交流与学习平台,各级骨干教师上传示范课、公开课等资源,建立各级资源库,建立骨干教师个人博客,加强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引导各级骨干教师主持或参与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明确骨干教师职责和任务,完善骨干考核体系,依照各项考核指标对骨干教师实行考核评价。
4.加强教师培训团队建设。以学科为单位,组建由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高水平专家,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建立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团队。
五、加强管理与保障机制
1.加强培训实施工作领导。省级成立由教育厅分管教师培训的负责同志任组长,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各承办高校分管校(院)长、市(州)分管局长为成员的培训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相关政策措施制定,总体方案设计、工作协调指导、督查评估、总结表彰等。市(州)、县(市区)教育局,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机构)成立相应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职责与工作目标。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主管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所辖区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合实际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落实教师培训年度计划,完善教师培训学籍管理制度、教师培训效果评价制度和培训经费使用管理制度。
3.建立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各中小学校应结合实际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制定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积极开展校本研训活动,积极支持和选送合乎条件的教师参加培训,全方位为教师参加培训创造有利条件。并加强教师参培情况指导、检查和考核,督促教师高质量完成培训计划,确保教师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着力加强教师培训是国家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让我们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精心组织,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以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积极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建设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现状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远程培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学校领导认识不足。不少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存在着重教学、轻教研,重教学管理、轻师资培训的不良现象,有的学校领导甚至认为现代远程培训是一种负担,不仅需要投入一些必须的配套资金,还需要任用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维护,既花钱,又不实用,使用率较低,只有上级来检查时才象征性地用用。究其原因就是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导致了设备闲置,难以发挥远程培训的应有作用。
2.教师应用能力不强。由于广大农村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很多教师接触电脑的机会少,对计算机的操作很不熟练;即使通过中小学计算机初级培训,大多数教师仍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不少教师、学生和家长见“机”生畏、望“网”却步,降低了远程教育和局域网的使用效果。
3.远程培训资源不符合实际需求。据笔者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远程培训资源中希望能够获得的主要是教案、课件、教学实录以及教学技巧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更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提高教学技能,有助于他们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远程课程资源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不强。加之农村中小学信息闭塞、教学环境相对落后等原因,虽然远程培训课程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可资他们学习或借鉴的却比较少。
4.管理制度落实不力,教学应用不够。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远程硬件设施档次低、教学实际应用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力的问题。虽然不少农村中小学都建立有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组、电子备课室等,但往往由于管理不到位,制度落实不严格而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5.培训效果不明显。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能力差,致使农远设备利用率低,更没有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培训及教学效果不明显。
几点对策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使广大职工教师充分认识到远程培训是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同时要把远程培训作为校长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学校领导的责任意识,提高远程培训的积极性。
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满足教学培训需求。课程资源是保证教师远程培训效果的关键,与传统教师继续教育相比,远程培训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优势,能够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资源支持。为此,远程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显的尤为重要。开发远程课程资源,要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合理地建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目标设计培训内容,提供教育资源。要结合实际,尽可能多地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个体的教学反思与交流等内容,从而使教师在学习培训中获得经验和启发,帮助其成长和发展。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同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通过积极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
3.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在建立校园网、局域网的同时,各学校要建立本校的网站,这样可以通过网络,把各学校及国内外的校本教研成果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存储、上传,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零距离接触,无间隔交流,使不同学校乃至不同地区实现资源共享,真正达到增大教学容量、缩短教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创设功能齐全的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平台,如论坛、博客等,以满足不同教师个性化的学习、交流需求,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
4、深化校本研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进修学校要充分发挥远程培训的优势,结合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指导各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积极创造条件,让师生平等地感受、体验、享用远程教育资源。并结合本校实际,根据教学进度,及时查阅和分析远程教育资源,合理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达到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载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完善评估激励机制,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针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时应付了事,学习流于形式的实际,要进一步完善评估激励机制。通过远程测试和学习参与痕迹来规范教师的培训行为,防止教师培训行为的形式化。例如,可通过课后作业、测试来评估每个教师的远程学习情况,通过每个教师的在线时间、培训内容的浏览次数、发帖数目来监控学习过程,还可以结合培训课程的教学要求实地测评学习进度、讨论频次、交流深度、作业情况等培训效果。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并落实激励措施,把参加远程培训的情况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内容结合起来,激励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参加远程培训。
6、严格落实管理制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为了提高实际培训效果,县、校两级要建立远程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完善数字资源接收、使用、存贮和共享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设备和资源的保管和维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排除故障,可以县为单位在电教馆设立维修组,及时完成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升级维护工作。同时,县教育主管部门和进修校要经常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全力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地探索和努力,更需要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参与到远程培训中来,为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农村教师队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科研 现状 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此项工作也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亟需作出改进,促使其向推动中小学教学教学的有利方向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
1.认识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当前,中小学领导作为工作实施的指导者,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践行者,两者对教育科研工作均存在认识、理解不足的现象。在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上,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比如重视不足,领导不力,很多人仅仅只是停留在计划中、书面上。此外,也有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工作是专业研究人员应负责得事情,自己做科研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等等。
2.实施过程方面存在缺陷。在取得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题立项、开题、结题等过于关注,而相对忽视了课题的研究过程。一些教师参与课题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其教育理论素养有所欠缺,也未经历过专门的教育科研相关知识培训,对教育科研程序、步骤等掌握不到位,往往导致项目研究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此外,也有一些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或参与目的不纯,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瓶颈。
3.科研成果方面缺失应有作用。部分教师对于教育科研项目要么懒于参与,要么带着投机主义、功利主义参与,要么相关理论知识欠缺, 导致科研成果成为注水化的理论空洞或总结,不具备实践应用价值,要么不少,也获得很多课题结题,但可以在教学中得到真正转化、运用的却少之又少。很多科研成果成为个人评职评优的工具,未能切实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课题管理方面偏离正确方面。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管理工作目前是由两类部门负责, 一是教育部门或科研院所等来负责课题的颁布、评估等,二是学校本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课题进度予以指导、监督等。当前, 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小学科研课题的制定、批复、评估等方面存在管理落后、推广乏力、评估不合理等问题,也导致相关课题立项困难、立项偏差、课题分布严重不平等、成果数量大于成果质量等诸多问题。
二.改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行科学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科学是该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促进其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的宝贵经历。中小学教师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参与和实施者,因此,其首先应被定义为一种以师为本的工作。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 其工作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因此就决定了这项工作应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进行,这项工作应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而服务的,这项工作应作为一种立足于学校的行动和应用研究。
2.端正科研态度。作为教育科研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小学领导层应端正思想认识对教育科研工作抱以充分重视,鼓励和号召学校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同时不能为处于形式主义的考虑而争夺项目归属,导致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消极影响。对于部分存在错误理解的教师也应及早转变错误观念,既要J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让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形成自己的主动认识;也抛弃单纯的出于考虑评职评优晋级才从事此项工作的功利主义理念,坚守教育科研的根本意义。
3.强化培训力度。针对一些中小学教师在科研方面理论素养欠缺、科研知识不足的现状,应不断强化对教师培训力度。应强化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此项工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此项工作对他们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能力和教学实践水平的重要意义。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最新方向,选择最适合的切入点,把握住教育发展的最新热点,提高科研成果水平。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基础阶段。1983年,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必须拥有一支整齐、有序、有质量的教师队伍,并以此为标杆整顿中小学教师队伍,努力使这支队伍具备合格整齐、学科优良、组织合理等特点,排除个别以次充好的现象,将站岗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師资管理制度,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1]。(2)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制度的全面实施阶段。1986年5月颁布了《关于转发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文件的通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相关工作和任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对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聘任问题做了详细规定。从1986年起,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从试点开始,逐步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展[2]。(3)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制度的全面发展阶段。1991年7月,国家教委、人事部印发的《关于当前做好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几点意见》使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工作走向了日常化。之后的《教师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都明确要求各中小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采用动态的人才任用机制。200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对教师聘任制做了进一步的深化。(4)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制的完善阶段。2015年8月出台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更完善的指导意见,这也使此次的《意见》成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再次改革的模板。2017年1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新鲜出炉,本次《意见》指出,职称评价将更为科学;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要向基层倾斜,对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等有一些特殊政策倾斜。这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无论是在职称评定或是职业发展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突出问题
1.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偏离教学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内的一切工作都在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服务。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内容,而不是注重教学内容以外的条件。比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列入职称评定的范围内,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大量教师采取非正常的渠道“生产”自己的科研论文。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给教育学术领域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教师的教龄也被作为参考内容,这时最容易出现拼资格的现象。此外,各种无关紧要的荣誉证书也成为职称评定的额外条件。仔细思考,这些非重要的条件往往将优秀的教师限制在职称评定之外。
2.职称评定限额带来教师之间的的病态竞争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是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所以,职称评定应该给每位优秀教师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不应该限定名额。但是,现行的职称评定划定指标,限定名额,众多教师为了争夺有限的名额而“各显身手”,必然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竞争趋势。一些有条件获得职称的教师都会想尽各种方式来获得名额,这样的风气滋生了一些腐败行为。另一方面,这种划定指标或名额限定的方式,对于发挥和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其不利。因为在职称评定的竞争过程中,那些善于使用手段的教师更有机会获得高级教师的职称,而同等条件,甚至比他们更努力、更优秀的教师因为缺乏有效的“途径”而与职称失之交臂。如果这样的事实不断演变,那些在职称评定中失败的教师,就有可能在工作中产生消极的态度,无法专心工作,阻碍自身专业化发展道路。
3.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不科学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次获得认可、自我提高的机会,因此,教师职称评定过程的公平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教师职称的评定应该由谁来评才不失公平,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需要一个比较权威的组织对参评教师的各方面进行审核,运用公平合理的方法,对参评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进行认真考察,建立个人评定档案,整个评审过程应是公开透明的。然而,因学科重要性的不同,在职称评定中也会差别对待。比如,中小学校的小学科教师与主科教师相比,评职过程就会相对滞后,在很多情况下,小学科教师晚三、五年才能获得相应的职称,在评定中级以上职称时,尤为明显。无论是外出培训的机会或是学校中所占地位,小学科教师都很难与主科教师相提并论[3]。另外,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学历、资历、工作成绩以及是否有学术研究成果等,如果简单地将这些项目进行量化,而忽略了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学效果、日常工作表现等方面的定性考核,那么中小学的职称评定就有失公允。职称评定的标准极易把中小学教师引向不正确的发展道路,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打击教师们的工作热情。
4.乡村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乡村教师晋升机会与城镇教师相比往往不尽人意,这是个极其普遍的问题,尤其在高级职称指标方面,乡村学校的名额更为紧缺。现实中,小学校的中高级职称教师都很少,各级别的职称数量由本校现有职工总人数和相应级别职称人数确定,如果学校超过了固定数额,不会再得到多余的名额。另外,乡村学校中教师人数本就不多,所以那些达到中高级职称评定标准的教师也迟迟得不到分配指标。同时,职称指标是人事部门根据由省至乡的顺序逐级分配的,城镇学校、重点学校往往多于乡村学校,而且在下放的过程中职称指标容易被截留与挪用[5]。2007年,人事部、教育部联合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无论农村学校还是城镇学校,在岗位结构比例上都应该保持平衡状态而不能产生明显差异。但是事实上,城乡教师之间职称结构分配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三、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解决策略
1.创新职称评审机制,实施评聘相统一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应全面反映教师的整体业绩水平,让优秀教师得到社会和业内认可。针对由谁来评审更公正这个问题,可以建立同行教育专家评审机制,改革之前陈旧的评审委员会组织,制定新的评审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包括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审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尽可能专业的水平、专业的视角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价。也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加职称评审过程,突出同行专家、一线教师在评审中的突出作用。当然也可以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在选择教师职称评审人员时,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邀请外地专家或全国性的专家评审团队。另外,为增强评审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加强职称评审监督。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高校、科研机构的评审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肅评审纪律,明确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责任,强化评审考核,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可推行最终结果的公示制度,并且在评审开始前开展公正、廉洁教育。最后,为发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实际效用,教师职称的评审过程可以与事业单位岗位实际的聘用要求进行结合,即采取“评聘结合”的方式,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有效衔接。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果合理使用教师资源,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教师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的衔接。学校内的评聘工作将根据单位岗位实际的需求数量来开展,整个资格评审过程既与理论专业要求相结合,又符合实际的岗位聘用需求,实现职称评审、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教师人才资源的浪费,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2.发挥职称评审的激励性作用,促进公平竞争
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教师职称评审,都应该以人为本,以教师自身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激励性,在公平竞争的模式下进行职称评定过程。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到三个方面:第一,针对人数众多、涉及面广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建议使用标准参照式的评定方式,因为与常模参照式的限额评定方式相比,前者更易将教师的注意力引到自身方面,以标准条件为参照反思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动力,而常模参照式评定则容易让教师产生对比心理及不健康情绪。为了确保教师职称评定对中小学教师的长期激励作用,可以考虑将职称评定与教师日常工作考核制度结合起来。第二,应适当删除目前实际职称评定中非重要的附加条件,注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实效。比如,教师日常教学的表现、所教学科的教学总结与反思、师德素养、精神风貌、师生互动的成果等内容。这些标准不仅能让教师感受到教学工作中的成就感,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为了保持教师职称制度激励作用的长效性,避免教师产生一劳永逸的懒惰心理,根据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实际规定,职称制度产生的激励性效果在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如何避免职称评定激励作用的闪电效应,是教育管理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遵从课程改革的号召,追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改变过去过分注重教龄、等的倾向。首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考察,坚持把教师的品德修养放在教师职称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校完全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师生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教师的职业操守和教学行为,强化教学育人责任,坚守道德底线。其次,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针对教师职称评定中的不公平现象可以建立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最后,将目光聚集在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实际的工作业绩和真实的教学水平。改变应试模式下教育教学方式,钻研新的教学方式,引导青年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专业技术评价标准方面,应努力保持城乡之间教师评审的平衡状态,对基层的、农村地区的教师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重点关注对实践教学经历的考核。因为与城镇教师相比较,农村中小学教师享受不到同等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成长环境,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5]。
4.全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为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让每一个乡村的孩子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教育水平,对偏远、穷困、人口稀薄等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给予更多的支持,慢慢减小城镇、乡村地区间的师资水平差距,国务院在2015年内相继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号召各地及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对乡村教师的特别支持计划,确保通过制度使乡村教师得到同样公平的待遇,使整个农村教育事业获得较好的发展[6]。虽然我国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目前还不尽完善,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实际作用。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乡村教师和薄弱地区的教师在整个教师职称比例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我们应实现不同地区教育的相对公平,在职称评审制度中,可以适当向乡村地区和薄弱地区给予照顾。比如,城镇教师晋升为高级职称的标准中要求必须有乡村或薄弱地区的任教经验,这样不仅突出了薄弱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又能够促进区域间的师资力量合理地流动。
参考文献
[1] 施贵菊,王珏,杜尚荣.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问题反思与对策建议——基于2015年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2).
[2] 张健.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蔡群青,夏海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究[J].教育探索,2016(5).
[4] 丁山,杜桂娥.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探析[J].时代教育,2016(4).
[5] 蔡群青,夏海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究[J].教育探索,2016(5).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教育要“三个面向”思想为指针,以不断提高全体教师政治、业务素质为宗旨,建立与完善继续教育体系,逐步造就一支具有高尚师德、正确教育思想、较强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是:
(1)坚持为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正确方向,全面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业余、自学、短训为主,形式灵活多样。
(3)面向全体教师,分类指导,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努力优化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配套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继续教育的有关要求与登记制度
1、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省具有合格学历的中小学在职教师。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时数,凡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每年培训不少于48学时,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以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可集中也可分散使用。中小学新教师一年试用期培训不少于120学时。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以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教育政策和法规,专业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及现代化科技教育等。
4、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类型有:新教师试用期培训教师岗位职务培训或全员培训;骨干教评培训;其他类型培训等。中小学教师参加与教学业务对口的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学历进修视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5、建立和实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中小学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学时效并获取相应的学分,由有关培训单位登记后,由任职学校归人教师业务档案,经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发给中小学教师有关继续教育的凭证或证书(有关凭证或证书由省教委统一印发)。
凡按上述要求和程序获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的,作为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聘任、续聘等必备条件之一。在评聘教师时,教师继续教育的凭证或证书作为必备的申报材料之一提供有关部门审查。未按规定取得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者,不得晋升、聘任、续聘教师职务。
三、继续教育的职责与分工
1、省、市(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是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省教委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政策;制定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有关意见,负责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组织编写相应教材;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办学标准,审批有关培训机构的办学资格;确认全省性教师继续教育登记资格,审验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指导、检查、评估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市(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落实相应政策;实施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有关意见,负责本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确认本辖区教师继续教育登记资格,审验相应的教师继续育凭证或证书;指导、检查、评估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
2、对中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是有关教育学院、高师院校及经过省教委批准的其他培训机构;对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是经省教委批准备案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和省、市(地)两级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及经省教委批准的其他培训机构等。省小教进修教研室、省、市(地)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要加强对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与监督。上述培训单位要按照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要求,认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做好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有关工作。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专、兼职师资应当由具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
3、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任职学校的职责。各中小学应当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继续教育规划、本单位发展目标和工作需要以及不同层次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制定年度计划和管理制度,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保证其学习时间和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提供必要的学习经费和其他条件。同时要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做好有关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并把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
4、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中小学教师要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和要求,服从任职学校和培训单位的安排,努力完成继续教育所规定的任务;接受继续教育后应按有关规定继续为任职学校服务。此外,凡由任职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支付学习等费用且脱产或半脱产学习1年以上及派出国(境)外进修学习的中小学教师,应当与任职学校就受继续教育后的服务等事项签订书面合同。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带经费按财政管理体制,由省、市(地)、县(市、区)的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落实,教师进修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业务经费在“教师进修及干部培训经费”列支,教师任职学校支付的培训费用在学校相应的经费项目列支,各级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
四、继续教育的奖惩办法。
1、对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及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并在实际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在单位要予以表彰与奖励。
2、对侵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单位及其负责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情节轻重,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
3、对办学思想不端正,培训质量差,或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而乱办继续教育班的单位,教育行政部门要责令其检查,停止办班,或取消其办班资格。
4、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服从任职学校或培训单位安排的;未经批准,擅自放弃学习的;学习期间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未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修业不合格的;弄虚作假,骗取培训成绩;接受继续教育后不按规定为任职学校服务的等,任职学校可根据不同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不予报销学习费用和责令退还学习费用、缓聘或解聘其教师职务等处理。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合理化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2]。为了顺应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势在必行。
一、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校领导的支持及相关政策的完善是推动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关键,然而,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仍然制约着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发展,此外,学校在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却忽略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软硬件设施后期的维护力度也不够,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引入信息化教学,但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却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闲置。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学资源陈旧,难以满足教学需求,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更改,但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改耗时耗力,反而拉低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中小学师生在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上面仍然存在思想认识问题,教师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书后自带的光盘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形同虚设,教师们缺乏创新精神,不愿尝试新技术,不能与时俱进,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使用存在困难
即使有些中小学教师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是部分中小学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有限,只能够进行初步的图文检索与制作,比如ppt等,但对音频、视频、网页等的制作便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的信息化教学,便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对策方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具备长远目光,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广阔前景。只有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在未来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竞争中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教师应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教育也不仅仅局限在成绩方面,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勇于向信息化教学迈进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工作。
(二)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要想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质量,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首先,应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加以培训,提高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思想认识,认识到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其次,要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学习,通过这方面的培训,教师可以掌握相关学科在信息化教学应用上的方法,只有学好理论之后,才能更好地把信息化教学应用于实践之中。最后,要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得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同时,还可以使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三)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
信息化教学进程的推进离不开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要建立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要予以足够重视,不能流于形式。针对信息化教学的考核,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应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此外,校方应加大检查力度。如在检查信息化教学活动时,不能只考虑教学课件等的美观和形式,还应注重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概念;档案保存
前言
教师的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她们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察言观色,他们影响并帮助着学生,也影响着国家兴衰的未来。无论在哪个地区,教师培训都是在盛大的举行着,教师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与管理,并且为教师提供发展学习的机会,提高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能,影响着学生的后期发展,针对档案管理分出几个层面,以及档案管理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找出本质的问题,进行内力的分析,在看到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与成长。
1教师培训概念的演变和界定
在早期,我们都将教师培训称之为教师进修,那时的教师进修因为各种的条件限制并不是去到外地进行学习,也就是在本土进行教师自学或者将教师进行集中一起学习,但是相对应的专业培训确实很少见的。在我国现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中,教师培训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培训不在禁锢在一个小的圈子里学习,而是可以发展去外地进行取经学习,有专门的培训,组织教育专业体系,建立教师专门培训队伍,为教师提高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素质最基本的培训。培训在基本意义上,为两个字组成,培有诸多字面上的潜意思,培育,培养,是对理论上的知识进行一系列的了解与学习。训有训练,练习的含义,具有相对的动态性,培则是具有相对静态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动静结合。教师的培训属于成人培训机构,主要起源于企业培训,但是却由于企业培训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存在,它主要是普通的全日制教育,教师的专业是公益活动,本质上是教师在进行培训,成长,其实在本质上,受益者依然是学生,只有教师具有专业素质,学生才能成长,进而学生的成长为企业输送大批量的人才,使企业获得长远收益。所以说,教师的培训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组合在一起进行专门培训的学习活动。
2中小学教师档案管理
中小学教师培训档案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档案是在工作以及各种载体上形成的,档案分为以下几个类别:2.1文书档案文书档案是学校的党政部门辅导学校工作,服务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①学校,党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与图片。②学校或者行政管理中形成的资料。③学校后勤部形成的资料。④人事资源调动方面存在的资料。2.2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在中小学中占据有利地位的档案,他一般可以在:①教学活动中出现,例如教学计划总结,教学研讨会中形成的文件资料,学校自发组织的校报,举办活动形成的资料等。②学生会在进行管理时留下的文件资料,招生计划不招生的文件资料,招生计划一系列的文件文书,学生的奖惩制度。③教师评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2.3教师业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相对真实,他是对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真实的记录,包括老师的进修,培训,考核,综合测评,还有教师参加比赛的各种奖项形成的文件资料。2.4学籍档案学籍档案顾名思义记载学生记录的档案,对学生的真实写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行,奖惩,考核的材料存入档案中。2.5财务档案财务档案指的是学校在财务方面形成的档案,包括会计的证明,财务的出账进账的情况。2.6科技档案科技档案是指设备,科学类,主要是指学校在建筑物建设中形成的文件,图表,及设备使用情况。2.7声像档案声像档案在党,团委书记的各项活动中所录音,相片等文件。所以说,综合以上几种档案的管理方面进行总结,很多高校的教师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着让人担心的现象,档案的整理不具体,较为分散,保管又不符合基本的要求,没有起到充分的档案存在性,档案执法人员没有深度探究,业务知识没有深入的了解,造成档案工作管理人员工作的混乱,所以要想改善这种局面就要从深入了解档案专业管理知识入手。
3教师培训的意义
教师为什么要培训,它的意义何在。3.1教师培训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教师培训的队伍逐渐壮大,同样在培训中,教师的素质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教师在正式进行培训之后,有机会进行上岗教书,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因为教师是教书育人,所以在承接下一代育人的任务,所以需要定期进行教育培训,进行知识的成熟与成长。受益者将是学生。3.2教师培训是发展中的学生需要教师在不断培训适应学生,学生也在慢慢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学生不等于以前了,他们有思想,有想法,不是你说什么都全部吸收听从的时代了,所以在教书育人中,教师担当的角度越来越复杂,不只是教书育人,还有父母的者,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心灵鸡汤,活动的组织者,作为教师理论上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学生达成朋友合作关系,如果想要很好地完成这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师培训与学习升华。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要求在过去的教学中,不讲究过程,只注重结果,培育出的学生对学习都严重缺乏兴趣,只是一昧的传输知识,所教出的学生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社会,教师教书育人就要多注重实践,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建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新内容的传授方法,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复习老知识,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新的教书育人方法。
4教师培训档案管理流程
档案工作室为教师进行服务,学校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档案在需要的时候都应该进行积极的配合工作,把需要的档案进行特定方式的整理,标明出处,以方便及时准确的应用。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适合时展需求的而不是停滞不前,脱离背景时代的存在。教师档案要服从于经营管理,进行教师档案的调整,争取将教师档案成为推动力。在管理教师档案中要注意几方面的事情存在:①深入开展档案的法规宣传和档案执法的检查活动:档案法制观念需要让人扎根在脑中,是各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领导重视不到的教师,意识不到管理的重要性,就会在教师档案的分类中受到胆敢违规的惩罚。②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及安全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工作分为以下,成立校本部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档案,组织力量区管理档案的基本工作;将档案工作列日本小行政工作当中去,使档案工作在本质上有保证;及安全档案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涵盖到各个工作环节上,一般运用在档案的移交方面。③找好档案专门的业务人员,弄好档案业务培训工作:在整理档案工作中,要适当提高档案工作管理者的素质,将知识水平进行提高,态度要求端正,认真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要定期参加省里的培训,进行专业知识整理的讲座;在整理档案进行入库前,邀请档案工作行政部门进行审查。
5教师培训出现的不足
5.1教师对培训的认知度不高有一些教师认为培训就是在浪费时间,根本没有实际用处,有一些教师并不把培训当成升华自己的一个机会,而是认为这是教育机构布置的任务,所以有一些教师会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接受培训的自觉性,所以在这种想法下,教师的培训全然无效果,只是一昧的进入却没有对培训进行吸收。5.2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较为单一一般有一些培训教师不了解接受培训的需求问题,只是一昧的进行讲课,I接受培训的教师觉得没有意思,缺乏对中小学教师辨识的精准度,没有真正把握到培训的真正意义的所在,加之培训方法单一,缺乏喜欢,所有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的影响偏小。一些教师在被动地接受这种培训时,多持有不认真的态度,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在上课时都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的情况,既没有效果,又浪费了资源。5.3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考核评价形式化目前我国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制度管理混乱,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化,在相对意义上教师管理制度方面较为松散,没有对新知识形成全面的补充,对教材没有进行相对的探索和方法的贯穿,在教师培训中,应注重培养教师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只单方面的进行课程的讲解,要活跃课堂的气氛,进行层次分明的培训。培训与考核是在教师培训之后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普遍培训中,培训上课的教室在培训中都会做到管理严密,上课认真负责,下课布置作业少,在考试中,做到开卷考试,但是这种考核评价根本起不到教师培训的根本意义。
6结语
综合上述,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档案管理进行分析,知道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主要在于教师的的素质提高,专业知识的成长,最终受益的为学生,以及档案管理的种类及教师培训中出现的不足做出分析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白炳贵.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回顾与展望[J].青海社会科学,2013(4).
[2]石兰蕊.对教师进修与培训的思考和建议[J].教师与职业,2014(26).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了可塑性极强的中职学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自己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在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
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因为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在第40次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提供智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教育学者、未来专家展望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前景时一致认为:各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同21世纪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历史情境,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实施成功感教育
中职学生大部分因为成绩差考入普通高中无望后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他们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一种自卑感,没有上进心,求知欲低下,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应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成功感”教育,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重塑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中职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贫乏,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学生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制定符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例如把几节难度不同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要回答的内容,课堂上要尽量启发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认真准备,就能取得成功。
(三)深化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
任何教育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如此。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总之,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历史教育要真正做到走进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放飞学生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