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课程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

第1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数学;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要学习理念,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教育工作者以这一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认可和青睐,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起来.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合作探究知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合作探究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转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通过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由教学的操作者转变成了教学的指导者、评价者,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挚友.师生角色的这种良性转变在没有新课程标准指导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

2.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实现了师生的角色转变,新的角色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互动的情形被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和谐的氛围下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合作探究的互动情形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师生互动也就得以实现.

3.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的要求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并进而发展他们的个人情感,促进初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教师就应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业务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与策略

1.按照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和指导.可以这么说,如果三维目标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实施或体现,那么新课程标准也就不能在教学过程得到实施或体现.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主动的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做到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发展情感,这样,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切实的推行.

2.在教学中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高度融合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高度融合是初中数学学科的学科特征,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灵魂.初中数学学科的这种特征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高度融合来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3.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初中数学复杂、抽象的学科特征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正好可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于推动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推广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能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探索上少走弯路.学生通过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掌握知识后会大大增强自信心,会产生深入探究的动力,学习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为了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他们会主动与教师和同学探讨.这样,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就能得到实施.如,提醒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笔者解决了心中存在了许久的疑惑,进一步理清了初中数学的具体思路,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与策略.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究和总结经验,新课改目标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实施,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利芳.基于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9).

[2] 毕丽丽.关注数学教学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第2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习题课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通过习题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习题,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拓宽学习领域。也可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于是解数学问题便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习题课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通过习题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课程下数学活动要求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习题,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拓宽学习领域。也可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基于数学习题课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体会,浅谈一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习题课的类型和目标,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课的类型和目标

数学习题课按教学的情境与目标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述三类:

第一类习题课是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的习题课,这种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新课结合在一起,可称为形成性习题课。

第二类习题课是一个单元结束时,针对本单元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错误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的带有提高性质的习题课,可称为小结性习题课。

第三类习题课是学完数学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或是对数学思维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提高某些能力与方法的运用水平而设置的习题课,可称为专题习题课。

二、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例如,学生初学绝对值,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可设计如下一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等于6的正数是­­­­­­­­­­­­­­­­­­­­­_____,绝对值等于6的负数是______,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_____。

2、绝对值等于它的本身的数是_____,绝对值大于它的本身的数是_____。

3、绝对值小于3.5的整数是_____,绝对值小于5而大于2的整数是_____。

(二)、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就是要研究客观规律,而运用数学知识于实际,因其内在联系也常常会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规律,教给学生以“规律”,数学题千千万万,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分析、不归类地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题量大了,学生疲于奔命,所得无几,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三)、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 (1)(x+2)(x-2)

(2)(1+3a)(1-3a)

(3)(x+5y)(x-5y)

(4)(y+3z)(y-3z)

B组: (1)(-a+b)(-a-b)

(1)(-m+3n)(m+3n)

C组: (1)16(a-b)²-9(a+b)²

(2)(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B组题为发展性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进行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

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如果我们灵活地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巧妙地把一个题目化成一组要求不同或难度不断变化的题组,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应用之要领,也可使学生能从前一个较简单问题的解答中领悟到解决后一个较复杂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 已知抛物线经过(1,3),(-1,4),(0,4)三点;

2、 已知抛物线经过顶点(2,4),且过原点;

3、 已知抛物线经过(6,0)点,且x=4时,有最小值8;

4、 把抛物线y=2x²-4x-5向左又向上各平移3个单位;

5、 已知y=ax²+bx+c,当x=1和x=2时都有y=5,且y的最大值是14;

(思考方法、解略)

上例是不断改变条件来逐步加深研讨问题的。还有一些题目也可以通过不断改变结论来加以研讨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解题做到举一反三。

(五)、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风趣感人的语言、整洁规范的板书、科学严谨的推理、生动活泼的教法、激情洋溢的教态,就会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激起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形成一个和谐而热烈的信息交流环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六)、教学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第3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有效探究

数学新课程改革犹如一缕春风,给数学教育创新带来了新生机,它展现出一种崭新的理论思路。而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是创新教学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个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本文,我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思考,借鉴相关的理论文献,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进行剖析,望能给予更多同行有所借鉴。

一、提问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和操作性

趣味性提问其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是整堂课的眼睛,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卜伏笔。例如,我们在学习“直线”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晴朗的夏夜,天空中一颗流星划过,流星是一颗星,怎么会变成一条线呢?”这样巧妙地设置疑问,为下面得到直线的性质和定义作了铺垫。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参与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让数学教学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尺子测量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最后让学生分别计算直角边的平方和和斜边的平方,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能够利用手中的资源,亲自动手,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主动探索能力,提高课堂的有趣性;另一方而,学生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精神。

二、提问的问题要循序性和开放性

把开放性问题引入数学课堂,有利于扩宽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每当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口标展示开放题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容易调动起来,低沉的课堂的气氛将随之变得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开放题时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封闭一步一步走向开放,在引入开放题的基础上逐渐进行开放式的教学。针对一个定理,不妨把其中条件改变一下,那么结果会产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相应提出了如下问题:①圆内的点移动圆上、圆外会产生怎样的结果?②假如正数改称负数会怎么样?③锐角改成直角或钝角会怎么样?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改成中线、高线会怎么样?⑤大于改成小于会怎么样?另外,当增加一些条件时,会出现新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教师可随时设置,诸如代数中可以加强变式训练,在变与不变中认识问题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质疑,学生提问,进行问题的开放。譬如,当学生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之后,自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三角形两边不等时,大边对的角是不是大一些呢?”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学生能领悟三角形大边对大角的结论。

三、提问的问题要有生活性和激发性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课堂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利用平面图形知识,为自己家设计某样东西(如窗台、台布等),也可以为学校设计花坛,给学生具体的一块正方形地,要求种花面积是花坛的一半,怎样设计?若给出几种草的价格,总费用为一千元,又怎样设计?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自己的设计和计算,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孔子语:“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由“问”引发出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教师教学的魅力所在?追求设问的艺术,深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每一个教师教学的一种理想的追求。

四、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

1、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使大

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有位专家说的好:“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提问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2、提问内容要明确恰当。课堂提问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设置好的提问内容,灵活地运用教材,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提问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4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习题教学 习题特点 教学实效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中,采用大量的数学习题进行“题海”战术,教学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数学习题教学时,没有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忽视了学生解题技能的有效形成。当前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采用有效教学手段,实现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有效实施,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追求的教学目标。本人通过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探索,认为进行有效习题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面的探索:

一、要体现设置习题的层次性,面向不同学生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较好的教学效果,往往没有面向所有的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将眼光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类型的问题,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情况,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进行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如在函数知识的问题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了如下习题:

1.写出下列问题中所满足的关系式,并指出各个关系式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

(1)用总长为60厘米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的面积与一边长之间的关系式;

(2)购买单价为0.4元的铅笔,总金额与购买的铅笔数的关系;

(3)运动员在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所跑一圈所用的时间与跑步速度的关系;

(4)以固定的速度向上抛一个小球,小球的路程与小球的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式;

2.求下列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y=2x2-3x-6;(2)y=-■;

(3)y=■;(4)y=■;

(5)y=■。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问题教学,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共同进步。

二、要注重习题内涵关联特性,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知识学科,数学内容和知识章节之间总是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教学实践也证明,数学习题不是一个单独知识存在的独立个体,总是与其他知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融合。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抓住章节知识内容与数学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编写出能够将多种知识要点进行有机融合的数学问题,实现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数学各知识要点之间的深刻联系,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

如在讲解如下图所示,已知抛物线y=

a(x-t-1)2+t2(a,t为常数,a≠0,t≠0)的顶点为A,抛物线y=x2-2x+1的顶点为B。

(1)判断点A是否在抛物线y=x2-2x+1上,为什么?

(2)如果抛物线y=a(x-t-1)2+t2经过点B,求a的值;这条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和它的顶点A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若能,求出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问题时,这两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抛物线方面的数学问题。但学生通过思考,又发现这两个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又不相同,第一个问题在进行求解时,可以先求出A点的坐标,然后代入抛物线y=x2-2x+1中,看等式是否成立,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在进行基本的计算形式外,还应用了勾股定理等相关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在进行类似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能够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角度更加的宽广,思路变得更加的灵活,从而实现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要抓住习题的探究能动性,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地激发。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探究动手解答问题的能动特性,在进行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实现学生探究动手能力的良好养成,促进习题教学活动的有序进展。

如在讲解概率知识时,教师先设置了“取三枚硬币,在第一枚的正面贴上红色标签,反面贴上蓝色标签;在第二枚的正面贴上蓝色标签,反面贴上黄色标签;在第三枚的正面贴上黄色标签,反面贴上红色标签,同时抛三枚硬币”的情境,这时向学生提出:“求下列事情出现的机会的大小;硬币落地后,(1)两黄一蓝;(2)都是黄色;(3)一红两蓝;(4)颜色各不相同”的探究问题。

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中,进行思考,动手探索,根据所学内容,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发现可以通过画出树状图得出上述4种情况出现机会的大小,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总之,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课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学习实际,联系教学内容,紧扣习题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实现习题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

第5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学以致用;信息技术课程;实用性

近来,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得到快速地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信息课程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展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学生经过信息课程熟练地掌握了信息课程方面的知识。但是在信息课程取得一定发展成果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使信息技术更加具有实用性。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缺乏实用性

信息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课程,家长和学校对于传统中的课程非常重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因此,初中信息课程往往会被其他传统型的课程所取代,使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忽视,继而学生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学不学都无所谓,很多学生在信息课程中不认真听讲,甚至去看其他课程的书,使信息技术课程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偏向于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地听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使整个教学课堂缺乏新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整个课堂显得枯燥乏味,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以致用

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对初中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对于学生能否适应当前的时代产生了直接影响,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如果学生能够对于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学以致用,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会受益匪浅。比如,学生可以把信息技术当做工具,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扩展,对于预习以及复习中建立知识结构有着很大的帮助,让信息技术能够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起到有效的保障。因此,信息技术在初中课程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如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当今时代中很多初中信息课程是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承接,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对于课程进行扩展。与小学阶段学习不同的是,初中的信息技术强调学习技术的实用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初中阶段学到的内容并不是特别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所学到的知识接触得非常广泛,多少会有些基本的认识,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基础,例如,“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就是小学课程中“认识计算机”内容的深化;“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就是“Windows初步使用”内容的承接,设置这一内容就是让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初中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PPT应用制作”就是“初级多媒体幻灯片”内容的延伸;“网络基础应用”对于“因特网的简单应用”有着很大的承接关系。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后,求知的欲望非常强,教师在课堂中要多结合身边的一些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

三、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用性的措施

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初中信息课程的实用性提供了有效保障,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评价方法,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合理的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当前很多初中的硬件设备建设已经完善,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当跟随时代的潮流得到发展,对以往比较好的教学模式进行发展和继承,对于比较旧的课程要及时地进行更新,多听取学生的建议,灵活地进行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有限的时间多讲、多练,对教学实践给予重视。要让学生多进行实践,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上机体验,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提供比较大的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不同,光靠死记硬背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多的实用性知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在发现问题、查找资料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对于课堂上的知识要进行设计,结合教材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在符合教学实际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让学生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充分的得到应用。

第6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1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程度与学习成绩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兴趣越高其学习动力也会更高,好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这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来。想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就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两者之间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这对培养学生兴趣是很关键的。教师在学生身上倾注情感,学生自然也会以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回报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出发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绘图能力以及板书能力等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身就具备非常高的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处置教与学的关系,也要能够合理把控初中数学中的各项知识,这对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保证知识习得、技能学习、基础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统一性,实现各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推行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推行素质教育,想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学生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身的见解。学生如果能够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够对相关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有其独到的见解,并且在原有答案基础上,考虑出一些比较新颖的看法。可以说,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一种方式,学生拥有这种能力,就不会局限在传统教学思维的框架之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要对学生的相关探索活动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使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相关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不要过分服从教师和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发现问题和剖析问题,这是建立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观察能力决定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观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快的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捷径。除了观察能力,猜想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注意的能力。猜想是任何一门学科在探究过程总都需要进行的步骤,可以说,猜想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这是创新的前提。在初中初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书本向外延伸,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猜想和验证,这对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猜想可以体现在各方面学习细节中,数学公式、定理可以猜想、图像处理可以猜想,学生敢于猜想才能够更好的探究事物的本质。除此之外,直觉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形成的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感等等都存在一定联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这几种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学生拥有此能力,在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上都会更加得心应手。

3在初中数学中融入信息技术

当前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信息时代,教育与多媒体技术也有很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育效率和质量。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方面的数形关系,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将数学的特性体现出来,而多媒体技术拥有很强的交互性和可控制性,并且在使用上也更加的灵活,这就能够满足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数学课程创新教育。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比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初中数学教学使用此教学设备,学生能够更好的巩固自身知识,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开始的一段时间,是学生注意力最为活跃的一段时间,教师采取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对本节数学学习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光、图像以及各种色彩变化等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新奇的事物,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就能够把握好整节数学教学的脉络,实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创新。

4结束语

在当前时代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的重点工作。采取教学创新对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育创新也是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初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者:朱伟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基于新课程体系的初中数学创新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2009(01):135.

[2]戚淑姣.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1):122.

第7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现有问题;改革展望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教材内容分类、知识结构、技能要求都随着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逐渐深化发生了很大改变。初中的数学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重视研究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策略,更应该研究怎样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变化,要求初中尤其是普通学校数学教师必需与时俱进的了解学生的现状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才能行之有效。学校教学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逐渐改善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养成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好习惯,这也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2.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而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传承文化轻创新精神,重标准答案轻个性发展,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及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

另外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效率普遍偏低,课堂教学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呈现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的研究意识淡薄,不善于提出问题,不会分析问题,不能通过探索分析很好的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差。如何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向学生充分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对于数学教学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数学课堂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

3.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3.1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我国数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方法,而提出问题是教材与教师的职责。事实上,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发问,成为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3.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以往的数学课程过分重视数学学科自身体系的完整和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而事实上,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它关系到对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的认识,数学课堂应是素质教育的课堂。

3.3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

从学生的经验开始的数学课程要继续朝着发现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课程内容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人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有用的知识。把“过程”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学生从经验中,从活动中,从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与交流,有目的、有意义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3]。

3.4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学生的参与只能是被动的,结果往往是一朝升学完毕,学生便弃数学于不顾,有的恨不终生与之决绝。事实证明: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课程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要达到这一点,数学课程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己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作用和学以致用的乐趣。

3.5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

以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并发展自己;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种状况应该有所改变,“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手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对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进一步展望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它是关系到能否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问题,也关系到我国今后的国际地位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具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思想、现代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懂得教育科学和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5.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革命,是一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变革。我们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探讨教育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挖掘蕴藏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的巨大生命力和创造潜能,师生共唱教育教学的新乐章。

参考文献:

[1] 邓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研究.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8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第9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评价方式

每到了计算机上机课,学生都早早的来到机房等待上课,学生真的是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显然不是,他们期待的是在计算机课上上网,游戏,看电影等,这就导致了计算机课上学生不认真对待计算机课,加上初中信息技术在中考中的分量,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的“无所谓”的态度,更加剧了学生的兴趣偏向,对计算机课的敷衍了事。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教师,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比如多给学生展示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医学,断案,科研等等,还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也随之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必修课程之一,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起步时间不长,在教材、教学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善于发现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努力研究分析,寻求解决途径,使得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不断进步.本人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1、师生对课程认识不足

虽然素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如今考试制度仍然建立在中考、高考的基础之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中考中分值很小.在高中阶段也只需要参加简单的会考,这就导致了学生家长、学生、甚至许多学校、教师都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这就导致了许多主要学科的教师占用信息技术课程时间,甚至信息技术教师自己把课送给其他教师上辅导课,即使上信息技术课教师也敷衍了事,让学生玩游戏、上网,完全忽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生自然就不会认真听讲。更不会认真练习操作,完成课堂操作练习作业了.

面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意义,重视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提升教学效率,以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其次,学生才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怎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积极自主地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从教学实践入手,通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合理的引导,逐渐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最后,学校、家长也应该紧跟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对其他学科教学、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可忽略的作用。

2、学生实践能力低下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发现学生在理论考试的时候表现都不错。成绩也不错,可真正操作练习的时候又好像什么都不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学校软、硬件设备不足。不能提供良好的操作实践环境。部分学校不能做到上机课时每人一台计算机。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练习时间,导致实践能力无法提高。

(2)由于计算机教室机器陈旧导致软硬件故障频繁,使得上机实践课程时教师为处理故障疲于奔命。忽视对学生的辅导,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实践能力始终无法提高。

(3)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刚刚兴起,许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配备不足。甚至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这就导致了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得到充分的练习巩固,使得学生操作实践能力无法提高。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问题,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大量投入,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许多没有计算机的学校都有了计算机,许多计算机不足的学校也得到了补充,虽然还不能达到每人一台的配备,但是相对于根本没有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条件已是大大得到了改善。有了计算机,我们就应该妥善的保管,定期的检查,合理的利用,在学生上机操作之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对计算机做一些最基本的检查,让一些常见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少出现甚至不出现,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在信息技术上机实践课程时我们还可以实行分组合作的模式。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把学生进行好差搭配,既能解决计算机配备不足问题,又能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3、学生差异日益巨大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各个学校、地区设施和重视程度存在的差异;由于学生学习兴趣偏向问题严重;由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基础很好,不仅懂得软硬件的理论知识,拥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浓烈,学习积极性很高,自学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不错;另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只懂得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很差,甚至很少接触过电脑,就更别提学习兴趣、积极性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全体有难度,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