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前言
自然灾害作为破坏文化遗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针对文化遗产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应及早进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为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提供决策框架[1],从而降低灾害对文化遗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最终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来,因此其导致的损失具有不确定性[2]。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就是利用一些管理手段为文化遗产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和预防灾害的发生并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3]。目前,普遍接受的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评价)、风险管理(处理)等[4]。随着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变化,风险管理理念亦在不断更新。
2.伊朗巴姆(Bam)古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2.1巴姆(Bam)古城概况
伊朗巴姆古城作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现存最古老的土坯结构建筑群,其独特的建筑材料、形式与整体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再加上工匠们独特的建筑技艺,使巴姆古城成为沙漠中一块精美的翡翠(图1)。
2.2巴姆(Bam)古城的遗产价值
巴姆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及技术价值。其历史价值体现在2000多年里为人们展示的持续性历史文明;文化价值体现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使之成为重要的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艺术价值体现在巴姆古城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技术价值体现在其建筑都是由伊朗大沙漠特有的红土建造而成,彰显了独特的建筑技艺。巴姆古城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依托其丰富的遗产价值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2.3应对地震灾害的风险管理策略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发生里氏6.3级地震,这不但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害,同时也摧毁了巴姆一半以上的历史建筑,古城受到严重破坏。2.3.1地震灾情评估通过航拍和利用GIS等技术手段对巴姆的建筑、道路等受灾图像与震前的图像进行对比,对灾后受损情况进行分类,12063座建筑的受灾情况大致可以分为4个等级:有1597座属于轻度受损;3815座属于废墟旁的建筑;700座部分倒塌;还有4951座完全倒塌[5]。2.3.2地震灾后规划在巴姆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在危机期间立即采取行动进行响应,并制定短期计划,同时也有许多国际组织与国家进行援助。具体措施如:在地震后建立传统建筑材料的实验室;清除城内的废墟、瓦砾和垃圾等;用钢筋支撑摇摇欲坠的建、构筑物;为游客建立参观通道,实现游客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等等[6](图2)。2.3.3灾后重建灾后重建需要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规划,在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是指派建筑师对巴姆城城市综合规划和设计做出评估和分析。在重建过程中,伊朗政府决定在原址上重建古城风貌,保留地方建筑风格。政府认为,在原址上重建巴姆历史景观可以得到国际上的认同感和支持;其次,也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留下深刻的记忆,增强人与文化遗产的认同联系。同时,伊朗政府积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鼓励公众参与到重建的规划和工程实施过程中,以此增强公众对于巴姆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加强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在灾后的响应意识,同时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知识和技能。2.3.4巴姆古城灾害风险管理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伊朗政府将地震减缓措施纳入到发展规划中,制定了新的《伊朗地震风险削弱战略》[7],战略包括公共政策和公众意识,公共政策旨在改进地震灾害管理质量,使用先进的防震减灾技术及方法;公众意识旨在让公众了解地震知识,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提高知识储备水平,增加公众对地震和文化遗产的敏感性和认知程度,从而采取积极的行动[8]。
3.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策略
3.1文化遗产风险识别
对于文化遗产的评估,应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统计分类和价值评估,比如文化遗产普查,弄清楚文化遗产的类别、数量等基础信息,明确文化遗产所处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明确对文化遗产存在威胁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利用信息技术获取遗产具体坐标及相关图纸信息,做好完整的资料备份,进而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分级,这样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化遗产受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以及在灾害发生后优先抢救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另外,文化遗产普查的结果应该及时更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以及抢救工作的实施。
3.2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首先要了解到文化遗产之前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历史资料,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范围、等级、频率以及易受到损害的文化遗产类别等,这样就可以对易受到损坏的文化遗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应对之后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的威胁。根据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预测以及对文化遗产易受到损害的部分采取技术措施进行重点的防御,也许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
3.3自然灾害防灾对策
应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公众的意识方面,对公众进行防灾教育,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二是日常管理方面,完善文化遗产的防范监督工作和日常管理,加强基础性保护;三是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
3.4灾后应急响
应灾后响应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它包括灾后立即对文化遗产的受灾情况进行统计;对受灾不严重的文化遗产进行紧急的抢救措施和支持保护;清理场地的废墟;借助国际救援和国际经验等。
3.5灾后修复重建
灾后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制定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规划。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要将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纳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中,同时保留文化遗产的原有特征。另外,在灾后重建中要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让其参与到重建的各个环节,既可以振奋公众的精神,使其不会沉浸在灾害的悲伤中,也可以加强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归属感。
4.总结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充满了挑战,且盈利机制和风险机制又是并存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元素,要想发展壮大承担的风险也最大,尤为是财务风险。所以,企业财务风险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在论述财务风险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依据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控制办法。
关键词 企业 财务风险 控制措施
一、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
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对风险的研究很重要,是企业界普遍关注的对象之一。风险是指某一个不好的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而财务风险指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策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造成企业受到损失的可能性[1]。
由于企业不断壮大,造成风险管理很难控制,未来的经营活动及决策需要的信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动。但财务风险就不同,它具有客观性,它不是人们主观创造产生的,所以,我们应该对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对风险分类的标准是通过主观评判的,但仍将风险划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在这主要讨论对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
1.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执行力不够,且监控体系不健全
财务监控体系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不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系统的财务监控制度,那企业内部的财务监控系统就无法有效的运行,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2]。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许多缺陷。由于财务风险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产物,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条件下财务风险更是不可避免,并且我国很少有企业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的话,也是不完善的,尤其是它的执行力度不够,有关执行的相关制度也不健全,这样的话极容易发生财务风险。
2.由于企业理财环境的不断变化,以至于与宏观环境间产生矛盾
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有很多原因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包括外部和内部原因,我们介绍的外部原因主要是随着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由于那些要素处于企业的外部,对企业来说其变化很难预测,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由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作出有效的选择及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不能及时采取措施,造成财务风险产生。
3.有关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混乱,造成资金运作效率低下
我国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对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上没有明确规定,并且财务关系较混乱,不能合理分配资金,造成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很低。还有企业不能进行合理投资,不能对投资项目准确的进行分析预测,而是盲目进行投资,导致投资失败,造成企业资金浪费,严重的话导致企业破产,这是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创建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
由于市场具有多变性和不可预见性,还受到决策者素质水平的限制,风险必然会客观存在。如果企业管理不当,且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防范各种风险,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在现代企业经营中,采用多元化经营方式来分散风险,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在那些资金雄厚、管理水平高和技术好的大型企业里会采取此方法。还有些企业采取风险转移的方法,一般是那些规模不大且技术不高的单位采取这种方法。即通过合法行为将风险转移给其它单位,并分析其财务状况,促使企业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持续发展和提升企业价值[3]。
2.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多样性,使得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和控制风险,只有这样,企业的财务风险才能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使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里发挥有效的作用[4]。在企业里,我们可以设立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并安排相应的财务工作人员对财务进行决策、预测,能及时发现风险并处理风险,建立安全有效的控制机制。另外,治理结构不合理的话,也是高风险的表现。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控制风险的能力,实现科学决策,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和制约机制。
3.培养和加强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
在企业里,提高和加强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不管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还是普通员工或是高管,都应当树立强有力的风险意识,用来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那如何培养和提高这些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呢?可以考虑以下:
第一,要巩固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基础知识,培养其财务分析的能力,能及时对风险作出判断、分析,能快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在企业里,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能随时进行评估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在企业里,专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广搜资料,与财务风险意识相结合,使得企业的其他员工受到熏陶,也培养出潜在的风险意识,为企业的安全有效运作提供保障。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最重要的是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为目的,但要避免盲目和冒险的投资,尽可能规避或降低投资风险。在进行决策时,要以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为标准。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Eugene F. Brigham, Louis C. Gapenski & Michael C. Ehrhard,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inth edition.The Dryden press. 1999.
[2] 刘伟华译.风险管理.中信出版社.2002.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风险预警 模糊神经网络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人力资源对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战略性作用。然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充满着行为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具体地,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投资风险。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在其投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机会成本。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在人力资源和技术和资本之间寻求一个最佳比率,人力资源投资过高或过低均无法使企业在最佳状态运行,因此,人力资源存在着一定的投资风险;二是员工人身风险。员工工作中存在人身健康和安全的风险,企业缺乏对员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工作流程不合理等均会增加企业员工的人身风险;三是员工流动风险。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本投资,在其资本价值未完全发挥之前,存在员工流动的风险。一方面,员工作为企业知识的载体,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的流动必然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流失,另一方面,员工流动还会造成商业秘密泄露、企业运行无法正常衔接等运营风险;四是内部控制风险。企业的内部控制直接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作为载体,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不善,出现舞弊或不认真履职的行为,企业内部控制将有控制不足甚至失效的风险,企业的盲目扩张或不合理规划等都会使企业承受一定的冗员风险,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人力资源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基于事前控制的原则,建立相关预警模型是防范和化解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人力资源风险预警模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企业里,劳动者对人力资源管理持何种态度、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如何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构成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三个根源。在神经网络预警模型中,企业领导者、人力资源政策和组织结构,是在人力资源风险评价模型中最重要的三个指标,其余指标都是在这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而得来的。只需使用这三个主要指标,就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进行评价,因此这三个指标也就自然地构成模糊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
第二层实现的主要功能是把输入变量实现模糊化,它是隶属函数层。语言变量总共设置高、中、低三个标度,用n表示标度,输入向量的分量用i表示。基于这种规则,某一个向量的某一个隶属度,可以用μnAi(xi)来表示。这里的隶属度代表的是每个风险影响因素所处状态的置信度,可以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来获得。
在第三层中,根据相关的空间分隔规则计算出总的模糊规则数,该人力资源预警模型总共包含35个模糊规则。虽然看上去规则数目的增多对于模型的构建以及相关计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但是结合相关原则加以判断可知,其中一部分的规则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因此,要根据重要性的原则将不重要的规则予以剔除以减少工作量。根据这个原理,最终可以筛选出六个最重要的规则,这也就是第三层的关键节点,由此第二、三层形成了模糊化的关系。
上述模糊网络预警模型的建立,表明参数为wij的网络得以形成,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多层性、前馈性的特征,其参数wij的学习算法的调整可以根据BP网络的误差反传法进行设计。
建立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是为了建立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应根据风险的相应情况发出警告并及时采取防范应对措施。根据笔者的观察以及相关专家的研究,在风险级别划分方面,以E表明人力资源风险的发生概率,当0≤E
最后,企业根据该预警模型以及风险等级预警机制,将人力资源风险按照风险等级制定具体的应对和解决措施,合理地化解人力资源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具体管理措施
提高对人力资源风险认识,树立风险意识。在21世纪的今天,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发展制定战略方向,基层管理人员在战术层面上为企业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石,技术人员为企业发展提供竞争力,后勤人员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地位,真正把人当作资源来分配和使用。同时,企业要盘活企业的人力资源,合理制定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规划,避免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冗余和闲置,在具体岗位分工时,要任人唯贤,把最适合的岗位安排给最适合的人并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盘活企业的人力资源。
另外,事前控制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原则,提高对人力资源风险认识,树立风险意识是事前控制效率的保证。因此,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要把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改变传统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方式。在此过程中,企业领导者要带头树立人力资源风险意识,起到先锋垂范作用,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潜在的人力资源风险,有计划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降低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使人力资本朝着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进行。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有效保障。一方面,企业内控制度通过将相关参与主体的权力、责任、义务以制度的方式明确化,确保企业内部各个主体切实履行职责,减少企业内部舞弊或渎职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正面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的风险意识。
重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具体情况,不断地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制定与适应,从而保证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避免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冗员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企业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视以及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详尽评估和分析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起着重要的正面促进作用。
加强员工人身安全管理。管理学大师法约尔曾把安全性活动列为企业的六大活动之一,这表明员工人身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事实上,员工人身安全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是以人为本的过程,因此,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要注重加强企业员工人身安全管理。具体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员工安全教育,进行相关安全培训,如安全设备的佩戴、安全操作方法的培训等,从而增强员工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相关安全操作的能力;其次,注重员工安全保护设施的投入力度,设计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从而在工作流程以及工作环境上为员工安全作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后,充分发挥职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保险的作用,切实加强企业员工相关保险的投入力度,防止员工意外的发生,从而为员工的人身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隐性保障。
控制员工的流动率。员工的异常流动将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流失,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致命的打击。企业必须认识到员工流动的巨大危害并采取切实可行性的措施降低员工的流动率。首先,企业必须注重于加强员工的沟通,了解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未满足的需求;其次,企业必须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再次,企业需合理地安排工作,安排员工的工作应稍大于其能力,使其能够在挑战中履行职责,增加完成工作对其的激励性与成就感;最后,设计合理的规章制度并将其加入到与员工的劳动合同中,如保密条款的设定等,从而减少企业商业秘密以及核心技术泄露的风险。
注重员工的招聘与录用环节。高素质的员工是有效防止人力资源风险的最佳选择,通过招聘高素质的员工,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内部舞弊以及渎职的风险,另一方面,高素质员工过硬的技术以及知识背景可以有效降低操作风险的概率。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员工招聘与录用环节,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不应仅注重员工的业务能力与知识素养,更应把员工的道德水准以及与企业文化的适应性等指标考虑在内,从而提升招聘到高素质人才的准确性,通过招聘与录用环节将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将至最低。
结语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企业一定要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切实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对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在企业日常经营中,要引入人力资源风险的预警机制,基于事前控制的原则,将人力资源风险控制在发生之前,降低其对企业的潜在危害。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必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
1.建筑工程公司的市场风险较大
无论是什么行业都会受到国家的大的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国家政策、经济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等,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一个建筑项目是否盈利一般都会受到我国社会形式的影响。虽然我国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比较严重,这都使建筑工程公司的成本大大增加,对建筑企业实现项目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有不利的影响,从而使得建筑工程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2.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一部分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建筑工程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证建筑项目的质量,同时又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在财务支出与收入的数目较大,所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一些细节不是很重视,所以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一些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账目并没有认真的处理以至于建筑工程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大大增加。
二、我国建筑工程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方法
通过对以上我国建筑工程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提高建筑工程公司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建筑工程公司在对日常财务活动要谨慎的对待,首先就要建筑工程公司的相关管理人员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这样在日常工作中处处具有财务风险意识,为公司其他的基础员工做好示范,从而不断提高公司内部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例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一个大的建筑项目进行分析时,要对项目的主要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公司的财务风险这一块。同时,我们还有注意的对财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及时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与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公司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从而不断的减少公司的风险。
2.不断规范公司的风险评估机制
为了不断减少建筑工程公司的风险,建筑工程公司应该不断规范公司的风险评估机制。在建筑工程公司取得招标后,要对招标文件进行正确的理解,同时随这一工程的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这一工程所需要的资金、所需的人员与工期等等,认真制定合同,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公司的风险意识,从而不断减小建筑工程公司的财务风险。
3.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风险
一个建筑工程的盈利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工程的成本的大小,因此,我们要严格的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从而不断减小建筑工程公司的成本风险。首先,我们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材料应用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我们要对建筑材料的来源进行严格的把关,要有准确的采购信息;其次,我们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与分析,找到适合本工程的建筑材料;最后,要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把关,避免不恰当的使用。对于成本购买的详细的信息进行记录,从而做好建筑工程的成本风险。
4.建立合理的工程预算机制
为了公司更好的对资金进行应用,减小公司的财务风险。相关建筑工程企业可以建立合理的工程预算机制。在预算中,要积极考虑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要考虑工程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公司的资金利用效率。
三、总结
关键词: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一、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1.通信工程风险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处于实践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着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风险管理和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业务应用、网络和运营策略的制定,进而影响业务和网络的规划实施和后续的运营。国外风险管理意识特别强,而我国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只是依靠一定的工作经验来进行项目管理。有的企业有实施风险管理的计划,却不知道风险管理机制如何制定,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风险管理的概念。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重视风险管理,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采取措施。
2.通信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现状
合同管理是通信工程项目的核心和基础,它是对项目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处理通信工程项目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通信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对于相关的法律效益不够重视,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合同间的效益。因此,必须明确双方毁约问题上的惩处规定,以维系工程的正常进行,以防双方责权利关系不明确。
3.通信工程项目的行为管理现状
通信工程项目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而人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通信工程项目的实际实施中,行为不规范的事情时有发生,非常明显的就是合同双方对于相关的一些条款不满意,就在幕后下黑手,甚至对另一方的物品进行破坏。在对施工单位的验收评定时不实事求是、搞人情等,这对通信工程的顺利实施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通信项目风险识别方案
风险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但是不期望发生或不在计划内的事件。风险的最大特征是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对风险进行识别,看哪些是在本项目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会在什么阶段或什么环节发生,由哪些因素引起风险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项目风险识别的主要任务是找出项目风险,识别引起项目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项目风险后果作定性的估计,也就是识别和确定项目究竟存在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影响项目的程度和可能带来的后果的管理工作。项目风险识别是一项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这项工作的目标是识别和确定出项目究竟有哪些风险,这些项目风险究竟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些项目风险可能会影响项目哪些方面等。例如,一个项目究竟存在着项目工期风险、项目成本风险,还是项目质量风险一项项目风险究竟属于有预警信息风险,还是无预警信息风险这一项目风险会给项目范围、工期、成本、质量等方面带来什么影响等等。
项目风险识别中最重要的原则是通过分析和因素分解,把比较复杂的事物分解一系列要素,并找出这些要素对于事物的影响、风险和大小。在识别项目风险时需要将一个综合性的项目风险问题首先分解成为许多具体的项目风险问题,再
进一步分析找出形成项目风险的影响因素。项目风险识别还应该识别和确认项目风险是属于项目内部因素造成的风险,还是属于项目外部因素造成的风险。一般项目内部因素造成的风险,项目组织或项目团队可以较好地控制和管理。
严格的说,项目风险不仅仅包括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还包括一些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因此在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还必须全面识别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威胁和机遇两个方面。通常项目风险带来的机遇是一种项目风险的正面影响,而项目风险带来的威胁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三、通信工程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1.通信工程相关管理体系的建立
通信工程相关的管理体系的建立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对于一项工程的管理中,要想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对于相关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很显然,对于其中的管理体系完善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定还是比较准确的。大家都可以按照上面的事情去做。只要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都可以从这里面找到答案。这样大家就不会纠结到底需要怎么解决。因为相关的通信工程中的相关管理体系中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说明,相关的通信工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非常必要。
2.控制项目风险损失
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有经济方面的损失,同时还有其它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比如信誉损失、市场损失和关系损失。这些损失可按时间分为长期损失与短期损失,也可以按性质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无论何种损失都会对通信工程项目的按时顺利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主动控制与预防这些损失能有效减少风险的危害量、杜绝风险来源且控制风险的危害性。
3.转移项目风险
转移项目风险是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危害转移到个人和其他组织中,通过这种手段将企业本身的风险降到最低。风险转移的手段在风险管理中非常常见,但这种手段的复杂性很高,也不利于管理人员操作,因此,尽量减少项目风险转移手段的使用对企业也有一定的益处。
【关键词】ERP,经济管理,作用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也就是企业资源计划,它是指将企业的全部业务功能如财务、生产、销售等,整理合并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佳组合,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ERP通过把企业的物资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综合起来统一管理,所以能够更好的及时掌握全方位的信息,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ERP的时效性、便利性、实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绩效,因此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来讲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助手。
一、强化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甚至有时候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它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而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也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财务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全部财务活动以及经营状况,它通过分析各种数据资料和信息资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能够及时地发现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财务分析能够有效地提高并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发展竞争的激烈,使得企业管理者必须及时、准确的掌握大量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ERP系统能够为财务分析及时、准确、全面的提供各种原始数据,很好的弥补了日常财务分析在获取数据能力方面的不足。 [1]通过ERP系统,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各种信息,比如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市场的反馈信息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等,因而能够极大地提高反应效率和决策速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作出及时、明智的决定。
二、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总体发展以及企业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就是要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以取得最大的利润。这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也是企业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继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想提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水平,就必须把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与ERP有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强ERP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相互渗透,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观察市场、了解市场、帮助企业有目的地改善自身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方向。ERP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生产经营及其他服务环节的成本控制,能够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人机合作的方式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管理。[2]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将控制成本的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化、信息化的成本管控模式。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增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去抓住机遇实现经济战略目标。
三、有效管理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控职能,降低财务的风险是确保企业经营安全的重中之重。ERP可以使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整合,把企业的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通过庞大而完整的网络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同时能够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库存、销售、采购等环节实现电子化的处理,与财务实时集成。在这一过程当中,通过ERP系统就可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及时出具精确的财务报告。因为ERP信息化处理技术的高效可以实现实时的快速核算,所以财务管理的职能更多的偏向于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流程的控制,以此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营运风险。
对于ERP系统来讲流程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ERP管控效果的好坏直接受到流程运行效果的影响,因此流程运行的质量和效果越高,ERP管控的效果就越理想。具体来说就是:舍弃冗余无用环节,以提高流程运行效率;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关键环节,以提升流程控制效果;构建兼具控制与效率的流程管理体系,以提升ERP管理效果并有效预防财务风险。[3]利用ERP系统化、信息化地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有效地预防、控制财务风险。
结束语:
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当今国际上最为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它集中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于一身,对于改善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在攸关企业生存发展的经济财务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ERP系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能够强化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有效地管理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因而能够帮助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左保军.浅析基于ERP的企业财务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1)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如今我国大小型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一般,其所面临的是越来越高的风险。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风险,它贯穿于整个银行业务中,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对商业银行有着重大的意义。管理者应结合我国经济现状以及银行实际发展情况,分析风险原因,解决现阶段问题,并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研究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特征。所谓信贷风险,并不是一触即发没有因果的突发状况,而是一个又开始有发展的渐进过程。信贷风险高、收益突出,风险一旦发生,银行往往会受到巨大损失,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有着重大的意义。信贷风险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没有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只要有信贷就会有风险,所以信贷风险不会随着人意志而转移或消除。
(2)可控性。信贷风险是可以被识别、预测、防范、化解的。因此银行需要采取手段预测风险进而防范风险。
(3)扩散性。信贷风险极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它影响的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
(4)隐蔽性。信贷本就具有不确定性,而它的风险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被掩盖。
(5)易变性。信贷易受到国家政策和市场等影响,从而其风险也会难以确定。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类。信贷风险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市场性风险与非市场性风向两大类。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条件、生产技术等人为因素而产生的风险;非市场风险则是由自然因素或是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等不可抗力因素所起的风险。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它主要包括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中间业务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存货业务是主要业务,以此为基础进行期货、托管等中间业务,在越来越激烈的银行竞争环境下,银行的盈利空间大大提升。
风险资产管理理论为各种不同的风险设置了不同比例和最低资本充足率。
信贷配给理论则认为信贷成功比率是有市场决定,它是借款人逆向选择的结果。银行应该合理运用利率选择实现盈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银行自身原因。第一,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低,风险分析不够深入,客户资料管理缺乏经验,市场调查不足导致缺少对风险管理现况的了解;第二,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因此造成对借款人审核不足,甚至收取贿赂,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银行损失。
借款人原因。我国目前经济市场尚未发达,大多数的企业会通过银行贷款来周转资金,一些企业往往隐瞒自己真实业绩,故意逃避债责,造成了银行损失,形成信贷风险。
客观环境原因。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整体社会信用意识不强,以至于信用的缺失越发的普遍,而当今法律的不健全将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加深。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1.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意识。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意识,树立坚定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首要条件。第一,管理者不能盲目的追求企业飞速发展,必须树立稳健的管理理念,增强管理者的道德约束,对银行内各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第二,管理者在推出信贷业务时要考虑到业务的推出会得到如何的社会效益,要树立安全正确的竞争理念,扬长避短。
2.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如何健全商业信贷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则需要制度、技术、团队三个方面。合理可靠的制度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严谨的技术则是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体系靠它得以运转;高质量的团队在其中运作管理,才能高效防范风险,降低损失。其次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也是管理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分为识别、计量、检测、控制四环节。要结合我国银行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风险管理流程,及时发现信贷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提升银行竞争力。
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结构。银行应该优化股权并调整信贷结构,以提高中小股东比例减小大股东股权。同时还应该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提高防范风险效率。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员工实行绩效评价,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银行经营目标。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培养信贷管理者整体素质,一个合格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是能够高效积极完成自身使命,银行需要具备信贷风险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以此完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四、总结
衡量风险、接受风险、管理风险是银行永远的任务。对于管理者来说,保证银行的稳定发展经营,防范风险管理风险则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而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管理者更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加强自我约束,做好信贷每个环节并在其中相互制约督促,及时对信贷业务动态管理以应对突发信贷风险,做好防范准备,从而降低银行损失。总而言之,风险是伴随信贷而来,有信贷则有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任书敏.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101-102.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控会计控制 构建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它促使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调整和分配了各相关利益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推动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点在于平衡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的关系,明确划分各自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形成权力制衡,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安排,形成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构成相应的公司治理框架。而作为公司治理的第三个层面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狭义上讲是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对内部各管理和生产部门及各员工岗位做出的一种制度控制和规范,但从广义上讲,随着公司治理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会计控制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条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1.推动企业全面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首要工作是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明确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健全内部控制相关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防范风险。要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执行与监督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构建时,要充分体现出对各级机构的职责与工作要求,要让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的不同机构部门充分发挥其各自不同的作用,并形成彼此之间的制约关系。通常说来,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的会计机构对本企业的会计流程、生产流程、产品品质与性质、公司经营特点等都是非常的熟悉,所以安排会计机构来设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会计机构的日常处理工作内容与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所规定的内容紧密关联,它在整个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是会计机构的独立性,它是影响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保证会计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的独立性,会计机构不独立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要建立独立于公司各业务部门和各分支机构以外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就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独立履行检查、评价、报告、建议职能,并对董事会负责或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负责。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中介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以保证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正常的运行。应该注意的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应是规范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行为准则,应涵盖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某一环节信息失真,都有可能导致总体、综合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必须要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依据现有的会计法规、准则、工作规范和相关制度,制订有关操作流程和岗位工作手册,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规范和体系。
2.创新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在整个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内容,创新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内部会计信息,促进公司法人治理的完善。在此方面,可以充分借鉴美国COSO 的经验:先分为进货、营运、出货、营销及销售、顾客服务等五个基本价值链作业,再将价值链作业分为管理、人力资源、研究开发、采购四个基础作业,管理细分为财务管理、企业治理管理、外部关系管理、行政管理服务、信息技术管理、风险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策划等子作业;财务管理划分为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处理等多个控制作业点,各作业点再制定相应的控制子目标、合适的风险控制。把各层次可操作的控制作业面组成环环相扣的有藕合作用的控制体系,较好地避免了按项目制定造成重复的麻烦。
3.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引入风险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作为计量和评价企业经营过程的信息系统,必须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引入风险管理工作。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要以保证现有财务系统正常运作为目的,对企业的日常财务运营进行密切地跟踪与监控,对于会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信号要及早地发现,从而预测企业的财务及经营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权关系,有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也是公司治理的根本要求。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风险管理通常是以建立多种模型或制度为基础,通过制定分析风险因素、调险限额与风险管理政策等等。
4.探索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监控方法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评价可以检验和修正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的可运行性与有效性,包括评价程序、标准、准则和方法等。虽然国内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但一些国外成功的评价方法和监控方法是可以借鉴的。为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建立和运行,建立起与当前企业治理背景适合的内控评价和监控方法,就要引进借鉴并吸收这些先进的经验,并逐步消化与改进为我所用。
5.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制度
目前我国证券监管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只提出了披露公司法人治理情况、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等相关要求,而对公司治理非常重要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披露尚无要求。强调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披露和报告,是企业利益各相关方加强对公司治理要求,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完善企业治理基础工作,加快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的一项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考核
目前,我国的医学护理教育尚没有医疗风险教育课程,而护士属于高风险职业,培养我国医学生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护人员避免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1]。我校于2013年开设了《护理风险管理》选修课,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加强学生理论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2015年第2学期引入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课堂中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灵活运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教程中[2]。案例分析法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2015年第2学期选修《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学生,共计140人。学生均为护理本科生,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学制4年,其中男生5人,女生135人,年龄21岁~24岁(22.4岁±0.5岁)。
1.2方法
1.2.1教材及教学内容教材参考田玉凤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教学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5个科室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教学课时数共为30学时。1.2.2案例分析法教学的实施1.2.2.1分组将140人分为14小组,每组8人~12人。由组内成员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内学习。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便于组内讨论。1.2.2.2案例准备案例贯穿于整个课堂始终,它的选择至关重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个科室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选取临床真实案例并做适当修改,使案例标准化,既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使理论联系临床实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2.3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将整个讨论环节分为3部分。首先,给予案例并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等工具查阅资料;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答案和理由,持有异议的小组以辩论的形式试图说服对方,通过组间辩论获得最佳答案。讨论期间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起调控和鼓励的作用,以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1.2.2.4教师总结教师针对案例讨论情况,对遗留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理顺本次课的内容,加深同学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1.2.3期末考试形式采取案例分析的考核形式,学生可以借助教材、以往的学习笔记、查阅网络资料等进行答题,综合考查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4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在查阅大量案例分析教学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包括9个条目,每个条目设赞成、中立、反对3个选项。于考试结束后,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结果
2.1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见表1)绝大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表示认可,其中121人认为案例分析法的应用效果很好,占86.4%;14人采取中立态度,占10.0%。2.2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认为本课程适合使用案例分析考核形式的134人,占95.7%,中立的3人,占2.1%,反对的3人,占2.1%。
3讨论
3.1案例分析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86.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课程总体效果很好,对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总体持肯定态度。《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课程培养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是规避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分析法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组间辩论使学生置身于多种观点中,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中学习他人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创造了良好的互教互学的氛围,且最终以团队的方式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另外,教师也反馈应用案例分析法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2突破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由于《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更适宜采用重视过程和思辨能力的半开放型考核形式。从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出发,侧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考核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肯定,95.7%的学生对这种考核形式表示认可。表明突破传统考核模式,应用灵活多样,贴近临床的新型考核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改变“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消极学习态度[4]。
4小结
案例分析法是近几年教育学家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我校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应用已发现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锡芝.护理风险管理课程设置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17):1661-1662.
[2]解丹.案例分析法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30):163-164.
[3]陈海燕,尹志勤,李菊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小儿液体疗法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2B):53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