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原理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 实践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创新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引言
在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显示,全国本科平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在经济学中只有金融学专业达到78%,其余专业低于69%。(数据均来自《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也就是说,经济类毕业生中有三成多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但面临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众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同时,在“麦可思――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报告,有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的大学生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几率要高出至少20%,有实习经历对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显著的为经济学,控制其他背景因素后,有实习经历的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比没有实习经历的增加7%。
一方面我们培养出的经济类人才未能从事本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经济类人才,这种供求矛盾,反映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就业去向相脱节,说明实践教学环节对经济学人才培养和就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学学科本身出发,理论经济学是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经济规律及其基本性质的科学。应用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各相关领域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特点。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体现出从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侧重应用研究多层次的特征。
高校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层面、同一教学活动周期的两个主要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是培养高素质经济学人才的有效途径,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要符合市场就业需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济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教育,轻情商教育
从目前大多数经管类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设置来看,主要侧重于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校成绩较好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些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有限,一旦工作不顺,便自暴自弃。
2.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目前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常常表现为“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一方面,学生的认识较片面,将实践工作当做一种任务甚至是负担,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再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或学年),有的同学忙着找工作,有的同学忙着做毕业论文,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事,甚至出现虚假实习的情况。
3.实践教学指导力度不够
在高校中,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紧缺,尤其是指导教师自身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或缺少与企业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只能局限于书本理论,尚未形成以科研项目或横向课题带动从而提高经济学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些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是学生掌握有关的操作技能,实践内容侧重基本服务技能操作训练,对于高层次经济学人才所需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不足。
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
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层次高校(如“985工程”、“211工程”)存在很大差异,呈现出稀缺性,即便是在院校内部不同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也存在很大差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能够促进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有助于实现学习环境、个体经验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实现创新的突破。
财经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除存在上述问题外,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从而束缚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整合实现共享:整合不同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校友间、以及应用经济学学科间的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协同发展。
四、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协同发展途径
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将经济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共享不同高校间,乃至高校与社会间,以及高校内部不同学科间的优质教育资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是创设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1.利用暑期学校、访学等形式,实现不同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暑期学校是财经类院校在假期中,面向全国研究生,为研究生打造一个学习经典理论,并用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通过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现象,提高理论分析能力。通过经济社会学各个领域的范式、方法与核心问题的专题研究,学生可以掌握经济社会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知识框架与分析工具。暑期学校中的国内外著名经济社会学家开设的前沿讲座,有助于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界最新研究进展。学生也可以参加读书会,选择经济社会需经典文献,进行讲读、评析和讨论。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
暑期学校打破高校教育资源的封闭状态,使学生利用假期的黄金时间,充分共享不同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讨论、批判等方式,推动研究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现状,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财经类院校不仅加强国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应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组织学生到国外的大学学习走访考察,切身感受到国外优秀院校的氛围,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特色,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沟通交流能力。
2.利用企业的实践活动,实现高校与社会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经济学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与企业、研究所共建高水平专业实践平台,作为经济学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深度合作,促进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学生切实参与企业的相关项目中去,带着问题去实习,带着问题去调研,真正实现自身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切实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理论,去思考探询解决的方案,真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导师积极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与企业专家合作研究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提高导师的实践能力和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
3.利用案例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学科内本科生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校内专业课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也是对经济学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案例教学是已经被证明的美国商学院非常成功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采编的案例,学生设身处地的对实际经营管理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经济管理信息化实验室资源,搭建实践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和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将本科生与其指导的研究生组成学习团队,实施研究性教学,将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性较系统、本科生学习精力时间较充沛等等各自优势资源,按不同层次明确调研目标,调动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将调研成果在课堂上汇报讨论。在学习合作中,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更加可以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提升情商水准。
4.利用双导师制、校内社团活动等形式,实现不同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内不同学科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丰富不同学科间的实践经验、理论,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参加校内社团活动、不同学科举办的各类讲座,丰富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尧成.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
[2]杨稣,史耀波. 经济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
[3]孙卫,侯凯,唐树凯. 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及其启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 张杨,张立彬,马志远.哈佛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
关键词:物理学;哲学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学科,它是探讨物质结构和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所以人们往往认为物理学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论公式,而忽视了物理学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诸如人文哲学思想、美学等方面。实际上,物理学在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是为了物理学而研究物理学,而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体人的发展而研究物理学,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1 物理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物理学在古代被称为自然哲学,物理学作为一门精密的学科进行研究是从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始的。随着学科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物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但物理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不会被分离的。
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既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又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方法。杨振宁教授说“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物理学上很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检验论证的结果,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 物质是普遍联系的
物理发展史上,很多地方体现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比如人们曾经把电和磁孤立起来,物理学家奥斯特接受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潜在联系,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由此开创了电磁学的新纪元。把电和磁联系了起来,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特征——物质是普遍联系的。
1.3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每一种理论的建立过程都体现了“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新的事实)——修正理论”,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比如在整个光学的发展史中对光本质这个问题的认识,先是牛顿的微粒说;再是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接着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动说;到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
最终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就正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的反映。
1.4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问题,经常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忽略物体的次要特征,而抽想出一些理想模型。如“质点”这个理想模型保留了实际物体的质量和存在的位置,而忽略了物体本身的大小形状,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1.5 运动的相对性和时空的相对性
近代物理学的一大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涉及的哲学问题很多。最突出的就是相对运动和相对的时空观念。相对论指出:相对性原理的本质在于运动的相对性这一事实,而不存在绝对运动。相对论否定了绝对运动的存在,就否定了绝对时空的概念。它通过不变的光速把时间和空间联合为一个整体,由洛伦兹变换建立起各个惯性系之间的时空关系。
可见,不论是物理文化知识本身,还是物理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人类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有重大的影响。
2 物理学中的美学文化
2.1 物理理论的美学特征
2.1.1 简单深刻美
在一个艺术家眼里简单是一种美。自然现象错综复杂,物理学则力求用简单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规律,但其反映的内在规律确是非常深刻的。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牛顿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观低速条件下各种机械运动的规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将复杂的电磁现象统一其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简单凝练,但其中内涵确是丰富而深刻的。
2.1.2 对称守恒美
对称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也是人们很乐于接受的一种美学形式,物理学在对自然的表述中处处显现出了这种对称的美:引力和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圆孔或单缝衍射图样的对称、无限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轴对称等等。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等。实际上,对称性已经成为当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理论的一种方法。
2.1.3 统一和谐美
1.借助多媒体手段让课堂变得趣味横生。
在物理发展史上,有许多物理趣闻,无论是物理发展史还是物理学家的有趣事迹,我们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出来,用幻灯片播放给学生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画面显示一个儿童和一个成年人,两个人在拔河(两人的身体下面被我挡住了),结果小孩轻轻松松就把大人拉过来了,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然后我把遮挡拿走,原来大人下面穿着滑冰鞋。学生若有所悟,原来是摩擦阻力的原因,并不取决他们对绳子的拉力大小。在讲授机械能时,用多媒体播放了中国队在奥运会上的冰壶比赛片段和中国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多媒体强化学生思维。
例如,静电平衡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静电实验本身对空气条件要求很高,另外静电平衡在实际操作中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学生对此知识没有感性认识,只能被动地接受,解题时只能生搬硬套。利用多媒体模拟,用动画控制电荷的移动,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的目的,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静电平衡。又如,讲天体运动时,地球赤道上的物体、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这三个轨道学生经常发生混淆,这时我们可以插入一个动画,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明三个物体的轨道,设置不同的旋转速度,使学生一看就知道,同步卫星和地球赤道物体的旋转速度一样大,而近地卫星比它们的旋转速度要大很多,使学生思维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人船模型中,制作这样的动画效果,当人移动时,船也移动,人移动得越快船移动得也越快,人停止船也停止,并体现出人和船位移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动画展示,有助于学生对模型的理解。
3.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动机。
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对物理知识常常是望而生畏。所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关键。我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像、动画等功能,创设物理情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超重失重现象中宇航员的完全失重的模拟,有效地帮助学生总结出超重失重的条件;天体运动的模拟及动态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α粒子散射及核裂变的模拟,将微观世界抽象的规律形象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左手定则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作用力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及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建立三个物理量空间的立体关系。因此,通过软件模拟,可以将教材上抽象静止的画面变成栩栩如生的动态情景,降低了物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利用多媒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利用计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展现实况,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扫除障碍。
例如:在教学电压、电流时,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看不清,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利用flash制作了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在讲磁感线时,学生感到太抽象无法理解,而通过多媒体的三维动画进行动态演示,将磁感线画出来,学生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抽象枯燥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突破学生思维障碍,降低难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5.使用实物投影仪增强实验可见性。
如:教师演示磁体周围存在磁场,把设备放到实物投影仪进行实验可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放入磁体前后小磁针或铁销的指向变化,以该直观现象为基础进行抽象可引入磁场和磁感线的概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联想抽象,学生可深化对磁场和磁感线特点的理解。
6.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模拟,突破难点。
如:利用动态软件flash设计模拟实验,可方便地制作出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画面,核外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场景相对于课本中静止的插图,夸张动态地表现微观粒子运动,降低了教学难度。
7.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科学;以生为本; 个性化;作业设计
科学课外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活动中去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能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反馈到课堂上并能用相关理论契合,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一致性,有效地起到了培养学生自主的科学学习思维的作用,更是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 。但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有差异,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设计个性化作业,主张量力而行,什么水平解决什么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完成定时定量的作业任务,一方面有选择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促使学生达到省时高效的学习,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自主计划、学习,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达到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一、 初中科学作业的现状
为了应试,为了进入好一点的高中,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当沉重。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过重的负担无法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经常为了完成老师交给了课业任务,需要加班 、加点甚至抄袭。过重的学业负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很多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传统的初中科学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个内容,期望达到同一个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是全由老师布置、批改、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二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统一作业内容,作业量大且机械重复,学生负担不轻,面对不同学生的个 体,采取“一刀切”方式设计作业,导致学生中 “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发生;三是作业的形式单调,缺乏多样性。 大量的作业都是局限于记忆性的内容和纯粹的计算,与学生生活联系少,呈现的形式单一,缺少动手,实践探索。四是作业评价注重结果,缺乏情感性。作业评价中过分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性,缺少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态度的互动。这样,传统的科学作业,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作业效率可想而知。
二、设计个性化作业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作业设计要以人为本,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对作业难度、作业量、完成作业的时间、作业形式等,要因人而异。体现作业的层次性,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
作业个性化设计强调科学的人文性,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性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业布置有层次性,能适合全体学生,满足于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个学生,改变了传统作业布置的整齐划一而导致基础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 的现象,使得前者的潜能得到开发,后者体验到了成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觉得自己学有所成。
三、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和实施
(一)设计层次性作业,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针对学生差异,开设“作业超市”,提供“作业自助餐”,设计富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量力而为。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针对学生年龄、性别、爱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即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对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完成时间作适当调整,采用分类布置个性化作业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 组,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 ;b组,综合题,一般适合“学困生” ,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c组,创新题,一般适合“中等生” ,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 。如: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对画图题设计了三组题目。a组b组 在下图中填上适当的镜,c组画出物体 a组b组在凸透镜中所成的像,a组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在已知的光线和透镜中完成光的折射图就可以了;b组题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略有提升,不仅能完成基础的光路图,并且能够应用;而c组题只适用于少数“尖子生”,能够灵活应用光的折射原理来解决凸透镜成像的现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老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这极大的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科学基础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设计自主性作业,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能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作为老师其实都知道有些作业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完全是多余的,往往老师布置的这些作业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早已经在课堂上掌握了,对他们来说这些作业根本没有什么效果,根本无需思考,只是机械而重复地做无用功而已。这类作业往往让这些孩子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反而挤占了他们大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身个性和优势的舞台,阻塞了他们思维的创新性和求异性。而对于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些作业又让他们倍感吃力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对作业厌倦和恐惧的心理,甚至于个别学生天天不完成家庭作业让老师们操心得焦头烂额,但是作业照样天天完不成。教师可按内容分可以分为必做题、选修题;按形式分可以分为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与家人朋友相互交流的作业等;按作业的难易程度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提高题;按作业性质分为预习作业、过程作业和复习作业等等。而学生则要经常自我反思选择作业的合适性,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认知程度自主选择作业,但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也并不代表教师布置作业可以放任自流让学生随心所欲甚至不用完成作业或者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这种自主选择式作业机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点拨,使大部分学生都逐渐习惯作业的选择。对于作业的态度已经逐步转化为自身学习的需要,他们会自觉要求完成自己想做或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在此时期可以设计更多类型的“自助餐式作业”,特别是发展思维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逐步熟悉作业选择的流程。在“自助餐式作业”里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自助餐式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不同程度地开发了学生地潜能。如:在学习几种常见的盐以后可以布置二道作业让学生选择家庭小实验给妈妈做一个无壳的鸡蛋,上网查找有关溶洞形成的知识、图片。这样使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有效提高科学学习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凸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在设计开放性作业的内容时,要抓住学生爱表现、爱活动的特点,将理解、积累与运用、思维与表达紧密联系,将学与玩、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融合,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将作业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与听、说、读、写、演、画、做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起来,各项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学习了简单电路后, 让学生自己 找材料制作一个小手电; 学习了光学基础知识后, 让学生制作潜望镜、望远镜,甚至可以小组合作利用许多小方镜(玻璃店废料) 制作一个较大的太阳灶; 学习了家庭电路以后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双控开关, 声控电路等, 看谁的选材好, 做工精细, 结构合理等。也可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发展史, 物理发展史, 化学发展史, 科学家的传记等方面的书籍, 如《少儿百科全书》、《我们爱科学》 、 《十万个为什么》,拓展知识面, 并可以观看《天下》、《探索奥秘》、《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科普节目,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
(四)多元评价——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
1、多向评价,面面俱到。传统型作业只是师生的单向的评价,学生被动接受评价,思维休眠,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纠正错误。教师应变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生生互评,师生总评的多向评价中去。多向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指出他人错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同时,还可请家长也参与评价,让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的种种表现做出正确评价。
2、分层评价,感受成功。作业分层布置,评价也应分层进行。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获得成功。如果每次体验到的总是失败,他们很快就会变得心灰意冷。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比如,学生将批改完的作业进行及时订正,教师再次评价,只要修改无误,学生还是能得到表扬、赞许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好习惯,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
3,亮点评价,凸显个性。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要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学生在作业中有闪光的一面,教师就应将它挖掘出来。
总之,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在作业中,教师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尤其是创新成功。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从“要我做科学作业”转向“我要做科学作业”,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后进生也能找到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
[2]《初中科学“自助餐式”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颜士才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年10期
[3]《初中科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实践和研究》 俞丽 《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6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意志品质;辨证唯物主义;美学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继承和发展的根本保证。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创造力的强弱与这个人智商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缺乏灵活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只有高素质的、具有足够的知识经验的准备、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而又脚踏实地善于思考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本文从几个方面探索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意志品质的培养
1、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在教学中,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的坚韧性。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发展史,通过物理学发展史的介绍,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了解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臂如当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不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会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2、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是追求成功,“避”是回避失败。彼此间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使外部行动陷入欲于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这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心理原因,同时来自周围环境非议的压力也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很重要的因素。如在回答问题时,由于曾经未答好或出现错误而遭受同学的嘲笑,故产生想答而不敢答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该在积极地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学生把甘苦、荣辱置之度外,丢掉“怕”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而物理学的发展又依赖于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需要哲学作指导。它们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渗透在物理概念的形成、原理的抽象、教材体系、知识结构以及各教学环节中,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来面目以及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受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教育。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以及客观规律的可认知与可利用性。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星体,小到原子和基本粒子以及看不见、摸不着的场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且无不处在运动中。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坚信场的物质性,可向学生演示带电小球在库仑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的实验,用细铁粉显示磁场线等,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出发通过类比联想,坚信场的物质性,并掌握认识场这种特殊物质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机械运动、扩散运动和布朗运动,并且通过天然放射性现象及人工的原子核反应等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是在不停运动的,且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认知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到牛顿运动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而且可用来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祖国现代化建设及航天方面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元对立统一是自然界和心理世界都遵循的规律,在物理世界中当然不能例外。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与其非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本质与其非本质都强调着自己而否定对方。但另一方面,它们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必要前提。在物理学习中要敢于对既成的理论提出怀疑和否定。在怀疑后的探索中,更清醒地认识其非本质,最后达到对其本质的把握,在否定后才能创建新的理论。“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的规律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在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中非常鲜明地反映出来了。最初,人们赞同光的微粒说,后来由于光的干涉、衍射实验的成功,从而确立了光的波动说的地位,这是对前一认识的否定。可到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波动说又陷入了困境,这是对最初的认识的否定之否定,但并没有简单地回复到最初的认识上去,而是进行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对光的本性的进一步研究后又在上述基础上发展成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而光的“波粒二象性”也仅仅是在现阶段上的相对真理,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光的本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事物发展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世间的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首先表现为量的变化,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起事物质的飞跃,此后又进行新的量变,开始了新的矛盾发展史。许多引人注目、寓意深刻的物理现象如弹性形变中的弹性限度、全反射中的临界角等无不体现出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关系,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些过程,将使学生更加理解量变到质变观点,且这一观点对学习和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导向的作用。
4、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这一观点。例如,在学习“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时,要有意识的渗透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导体中要有电流除必须有可移动的电荷(内因),导体两端还必须有电位差(外因),只有这两个内、外因都具备时,导体中才形成电流。从而使学生弄清改变电流大小的因果关系,以及内、外因的辨证关系。
三、美学的教育
关键词: 数学素质教育 高校数学教师 素养拓展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乃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的目的,这是数学的创造。在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教师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方法,形成独立创新意识,并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应力求讲精、讲透,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最后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是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对高校数学教师的素质拓展
在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对高校教师同样如此。促进高校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高校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提升高校数学教师的专业地位,以及提高高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高校数学教师进行以下的素质拓展:
1.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数学科学素质。数学科学素质是高校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最为核心的素质,包括具有系统的数学知识、较强的数学技能和能力。数学教师是通过传授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没有一定的数学科学修养要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
2.高校数学教师应该终身学习不断拓宽理论知识。当今时代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知识的更新传播、学科的融合交叉不断出现,教师更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宽知识面,保持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3.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相应的人文素质。数学中包含着科学精神、哲学精神、审美情趣、历史发展观等大量的人文元素。数学教师不仅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求实的本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4.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运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并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和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数学建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建模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想象力,以及灵感和顿悟,较强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意识,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开设这个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5.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问题意识(教师需要对问题的提出和构建倾注更多的热情),方法意识(数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揭示、接受并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应用意识(数学教学提倡“为应用而教”,这样即使数学思维最差的学生也能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原理)。
6.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操作计算机,利用多媒体、数学软件、统计软件、运筹学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效与课本整合,正确指导学生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地进行开放式教学,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德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73-76.
[2]吴波.数学学科和素质教育.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特征
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
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3.坚持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一一一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掀起的以数学建模力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正好能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是素质教育值得提倡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并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院校的大幅扩招,而高师声乐教学一直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传统“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课是高师音乐教学的专业主干课程,而近几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声乐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成集体声乐教学模式,有小组课、集体课、大班课,但不论是一个老师对几个学生,最终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是王道。但由于大多数学校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声乐教师大多数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授课,因而造成教学中个别声音条件好的学生成为集体课教学的中心,其他学生被边缘化,从而造成结果是学生边缘化,以至不能够完全的唱好作品,从而使教学中缺少了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一些学校要求声乐教师在1-2课时的时间内面对20-40个学生授课,其中男女学生混合,水平参差不齐,声部不同,这使得声乐老师根本无法从杂乱的声音中去辨明是非,结果只能按照机械的授课程序正常应。,还有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明确强调,声乐集体课,教学没有必要将授课时间,平分于每个学生,而是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以示范演唱,并强调学生在旁边听也是一种学习。这种观点的重要理由是师范教育的重点在学习老师授课的方法环节和技巧,而不是培养歌唱家,这根本是忽略了声乐艺术的本质特性,这与所有的技能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及这种技能必须在严格而足够的时间中进行训练才能形成,就像一个人不能亲自下水就不能学会游泳一样……
观摩是学习中的一个环节,但不能代替直接的训练,这样的改革,不仅伤身的声乐传统教学的精华,也因学生得不到必要的训练演唱水平,当然也得不到有效提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经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推进声乐教学改革呢?我借着近年的集体课教学经验与学习,从而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打破传统分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实行分级制集体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是“学”。教学中要针对同一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划分出不同的教学集体。因为大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声乐的爱好,对知识的感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这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大学生在声乐专业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客观上可划分好、中、查几个不同的层次,按照不同的声乐程度在不同的层面上实施不同的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区别对待,使较高层次的学生能进一步发展潜能,中等层次的学生能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系统、完整的学习,达到基本能力要求,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其实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在另一层意义上的解读。
实行分级制教学首先要根据声乐教学的专业特地和教学规律,以及声乐作品的基本教学要求,研究制定出分级规定曲目,明确划分声乐程度。――当然,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生源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级规定曲目,不能盲目照搬出某些似乎已经分级的声乐教材。在明确规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教师就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客体,进行不同的技能技巧训练、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立足于自身专业起点,循序渐进地提高歌唱水平,有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习的情况下,鼓励其努力向更高层次冲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声乐教学的活力。
二、研究制定统一的集体歌唱发声教材,让声乐教学科学化
什么是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呢?所谓声乐教学科学化,就是将歌唱发声方法以教材的形式呈现出来,按一定的章节或步骤进行讲授和训练,强调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统一的声乐训练,实现教学过程程序化,具体的说,就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观念上和具体操作上不仅要突破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的因材施教,还要根据教学情境,强调声乐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共性,因为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基本功的训练相似,都在强调打开喉咙,放下喉头,寻求高位置,在深呼吸的基础上发出结实明亮而又圆润的声音,不同的只是音乐风格与审美情趣的差异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当然,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集体课,声乐教材并不是说几句空话,发几句议论就能成,还需要广大声乐老师共同参与研究探讨。通过实验与研究出版社提出了适应于,声乐教学的策略,旨在丰富,声乐教学理论,付诸声乐教学实践,力求使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建议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概括地讲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改善音色拓宽音乐,调整共鸣增加音量,让学生掌握一门一次,影相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运用自如的科学延长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高、精、尖、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喜爱的,具有较高艺术品味的人才。
三、声乐教学应具备正确的方法及行之有效的手段
声乐教学不但要有明确的目的,还必须具备正确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一针见血的找出学生歌唱中的症结所在,从而击中要害地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运用能达到良好效果的手段,从而去纠正学生歌唱中的毛病,通过对声乐教学语言的分类,运用大量实例对声乐教学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声乐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声乐教学语言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声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集知识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在教育学中只有极强的实践性。声乐本身这种高事件性和抽象性又决定的声乐教学有着很大的灵活性。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教学语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语言应达到这三个要求:(1)准确明了;(2)经典简洁;(3)生动形象。
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积累和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中的有声语言,在声乐课堂上传递知识技能信息的主要手段。
(一)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创造音乐欣赏意境,以及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乐美,等特点,很美的语言更是运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去感受音乐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所以老师首先要成为音乐作品本身的欣赏者,要深刻的理解精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生动的准确,精炼组织语言并运用语言。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用朗诵的语调,平静委婉地描绘春、江、花、月、夜,五者结合的美丽意境,让学生置身情、境、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带来美感。课堂上,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创造音乐欣赏得情感,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合成方法,并使其具备良好课程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歌发声器官在歌唱时的运动状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在规律的基本情况下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并经过教师对学生发出的声音进行判断与评价,发声训练是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构成方法的重要环节。在声乐教学中,起音训练是发生活动的核心和正确发声的基础,在发生训练中学生能否正确掌握发声技巧,对学生优美嗓音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做到声乐演唱与普通话语音的完美结合
要做到声乐演唱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语言的完美结合,就必须保持声乐演唱的字正腔圆。许多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都遵循着“字正腔圆”的做法,方言对地方民歌来说是审美的重要标志,但对于其他声乐演唱语言的影响却是非常不利的,它不但会影响歌词内容的表现,而且会影响发声的位置和共鸣等。演唱者可以分析地方语言的发音与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规律,并长期坚持学习,让自己能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只普通话语音成为自己的自然语音。
(三)声乐教学应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教学不是指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应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向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占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方面声乐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培养学生,对学生课程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课程中去,全身心的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另一方面,老师应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高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适的声乐学习。高校生的认识能力较强,尤其是为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就是,就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的进行声乐学习和研究。
在集体课声乐教学实践中,第一阶段通常先进性声乐理论的教学,声乐发展史,声乐美学,歌唱发声原理,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异同等,接下来进行集体练声阶段,集体练声主要采用合适的发生练习,目的是让初级班的学生在歌唱发声时追求实现生理和心理的统一,让其准确的认识到正确的歌唱发生时的生理状态,并让其在思想上形成一种概念,再运用这一正确的概念来指导声音训练的实践,是心理活动符合生理状态,生理状态又能得到心理控制,从而使歌唱是生理上的造型和思想上的造型二者统一起来,互相促进。
音乐专业声乐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且十分重要的基础技能课。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唱歌技能,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出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老师,因此具有自身的特色。
(四)声乐教学中的多种互动策略
1.认知互动策略即通过教学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来实现特定认知目标的教学策略。内容主要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问题要“巧”,能深化主题;问题要“新”,能启发学生又新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要“活”,答案适度的开放性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科学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内容上是融合新、旧知识,所以,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的。在难度上应恰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熟悉、了解学生所长,尝试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对长于形象思维的同学,则巧比善喻;对于长于逻辑思维的同学,则分条析理;好奇好动的同学,以启发兴趣入手;善于观察的同学以直观教学和实验问题引入。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组织教学。
2.支持性互动策略,促进生生互动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是课堂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切磋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负责教学形式的转换,注意在班级中为学生个体提供表达观点、展示个性、体验成功的舞台。支持性互动策略可促进学生间的互动。
3.反思再生性的互动策略,促进生成动态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修正和发展。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积极互动生成的过程。一堂课的丰富性大多来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在课的进行过程中生成即发的、非预期的教学因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反思、不断生成互动的策略即反思再生性互动策略。我们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生成互动的新资源,以此来调节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如及时写课堂教学的反思笔记,寻找互动策略的调整的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解剖,以利找到高质量互动的策略;学习有关的成功的教学经验,便于借鉴尝试、实践;进行阶段性教学观摩展示,提升积极、有效、高质量的课堂互动的成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