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杞人忧天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1、助人为乐、千人一面、先人后己、诲人不倦、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耐人寻味、引人注目、引人入胜、出人意料、游人如织、令人神往、拾人牙慧、耸人听闻、发人深省、感人肺腑、扣人心弦、仁人志士、沁人心脾、令人发指、出人头地、无人问津、丢人现眼、杞人忧天、骇人听闻、庸人自扰、与人为善、美人迟暮、为人师表、因人而异。
2、古代汉语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来源:文章屋网 )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说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要崩塌下来,他将无处存身,因此整天忧心忡忡,食寝难安。后人用“杞人忧天”这句成语比喻小题大做,无根据的忧虑。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文化水平、性格等因素,确实有一些人心胸狭窄、性情孤僻、多愁善感。
祖国医学认为,“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过分忧虑会损伤人的“正气”,容易让“外邪”入侵而生病。“悲、忧伤肺”,长期忧郁会导致“痰饮内聚,停蓄于肺”,出现长期咳嗽、气喘、畏寒等症状。“忧思伤脾”,忧伤的人往往食不甘味,饮食很少,致使消化功能减弱,出现神经衰弱、营养不良、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溃疡病及月经不调等病。《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多愁多病的典型。她常常暗自悲泣,直至郁愤身亡。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情绪能促进消化,增加食欲,并能调整植物神经系统,使人睡眠安稳。不愉快的情绪则恰恰相反。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一切顽固深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当然,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忧愁、烦恼,对此,应该提倡遇事豁达大度,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脱,切不可终日愁肠百结,耿耿于怀,更不要效法“杞人忧天”故事中的主人公。
“乐以忘忧”:出自《论语・述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人在欢乐时常常要和别人说笑,说笑之中,会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心境转移”,忘掉了忧愁和烦恼。现代医学认为,这种情绪调节,会给心身健康带来益处。笑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器官功能,是情绪最佳的反映。人在欢笑时,全身肌肉放松,能够迅速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紧张感。放声大笑,对肺部又是一种锻炼。由于肺部扩张,吸入氧气增加,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作,提高工作效率。
古人一直有“疾从忧生”的说法。欢乐则是人们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标志。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促进食欲、改善睡眠,是一个治疗百病的有效处方。
医学研究证明,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帮助您战胜疾病,抗老防衰。由此看来,孔夫子倡导的“乐以忘忧”对人体健康确有益处。
“美意延年”:这句成语出自于《荀子・致士》:“得众动天,美意延年。”意思是说,情志舒畅,积极乐观可使人延年益寿。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早就认识到情绪对老人健康长寿的影响,并劝告人们重视品德和性格修养,要善于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吕氏春秋》中说:“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踵,则生害矣。”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从心理角度分析,长寿老人主要的特点就是性格乐观开朗,或安静温和。据湖北省对88名百岁老人调查,他们当中属于乐观开朗型者45名,占51.2%,属于安静温和型者39名,占44.3%,我国其他地区的长寿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在第12届国际老年学会议上,德国专家弗兰克总结575例百岁老人长寿经验,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长寿老人都具有乐观情绪。这都说明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杯弓蛇影”:这句成语出自《晋书・乐广传》。据书中记载,晋代有个名人乐广,为人好客。一天,他邀来好友饮酒聊天。他的老友举杯刚要喝酒,忽然看见杯中有蛇游动。客人面带惊色一饮而尽。
他的好友回家以后,忧心忡忡,卧床不起。乐广得到消息,前去探望,又把老友请到他家来,给他斟上一杯酒,取下了墙上的一张弓。他的老友恍然大悟,原来酒杯里是弓的倒影,从此愁消病除。
从现代医学上解释,一种是精神因素的疑病观念,一旦精神因素消除,病人可不治而愈。另一种是疑病性神经症。此病与人的性格有关。如个性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自我中心、孤僻,子女离别,医源性影响(医生说病重)等。对疑病症以心理治疗为主,并要改变生活方式,经常娱乐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可服用神经松弛药或抗焦虑药物。
“视丹如绿”:这句成语出自三国时郭遐叔《赠嵇叔夜》诗:“心之忧矣,视丹如绿。”意思是由于过分忧愁,视力模糊,红绿不分。在生活中确实有红绿不辨的人,从现代医学来讲,就是色盲。
最早研究色盲的,是英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他本人也是色盲患者,并于1794年首次发表了《视觉之异常》的论文。
色盲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全色盲是完全丧失了色觉,看东西是一片灰色,只有明暗之分。部分色盲是对一种颜色丧失了辨别力。如丧失红色辨别力,称为红色盲,丧失绿色辨别力称为绿色盲。
红绿色盲是怎样辨别颜色的呢?红色盲者很难看出绿树丛中的红色建筑物;或把红色花朵看成绿色的。绿色盲者把绿色的东西看成红的;棕色的东西看成绿的;分不出蓝绿色和紫红色,正和“视丹如绿”相似。
单身时——-怕恋爱,怕自己受伤,也怕伤了别人
恋爱了-——怕结婚,怕自己嫁得不幸福
结婚了——-怕生宝宝,因为怕痛
计划要宝宝了———担心自己不孕
怀宝宝了————担心宝宝不健康
生宝宝时————担心自己己会难产
生了宝宝——--担心宝宝生病
还有一些更奇怪的想法
出远门坐车时心想要是出车祸了怎么办?
抱宝宝下楼梯时心想要是摔跤了怎么办?
抱宝宝在阳台看风景时心想要是宝宝掉下去了怎么办?
。。。。。。
搞不清为什么我老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但还好这一切都只是我瞎担心,实际做起来我一样很小心,很坚强、很勇敢的。但现在却真的变了,变的超级胆小了
以前听鬼故事、看恐怖片都不怕的我,以前专门鼓励别人不要怕不要怕的我,现在只要看到或听到恐怖、残忍的东西我就害怕,而且晚上起来给宝宝喂奶时就会不由自主的会想起,有时连上卫生间都不敢去了。。。。。
这几年,确实发生了一些故事。但只是故事而已。学习,生活,情感。经历了不少,却没学到什么。还是当初那个傻傻的自己。呆呆地看着这个都市的一切。在城市的喧嚣中伪装着坚强,却在霓虹灯下掩饰不住的失落。
于是嘲笑着自己。笑自己当初对这里的向往换来如此的失望。
我是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来到这里,多了梦想。现实之人总是带着现实生活,枕着理想入梦。只是有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尘封了心中的梦想,而有人却决定挑战一次生活。我是一个平凡世俗的人。所以在现实里小心翼翼。却在纸上肆意涂着苍白的文字,带着些墨迹入梦。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地挣扎着。在乐观开朗的背后掩饰着一丝多愁善感和惆怅。
我想写自己的故事。因为怕心冷之后,忘却。亦怕在某一天,头脑一片空白,再忆不起从前。觉得自己有些杞人忧天了。可是我的笔下再没有文字,没有心情。写不出我的故事。
看看别人,总觉得自己尤如井底之蛙,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生活着,还怡然自得,洋洋得意。而其实却一味地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忽略了周围。想到这么多年,似乎还只是从前的样子,没有半点进步。
我的笔再写不出我的故事。我却还要走我的路。我的执著。当脚与地平线走成一条直线,我想我该继续追寻我的梦去了。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能风雨兼程。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解析】
君子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羡慕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他们因此每天进步;小人丢下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却指望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他们因此每天退步。
【赏析】
这两句话出自《荀子・天论》。事分两种,一种“在己”,一种“在天”。前一种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改变的事情;后一种则是我们能力范围之外,再努力都只能是徒劳的事情。把精力花费在前一种事情上的人会每天进步,而把精力白白消耗在后一种事情上的人则每天退步。
“杞人忧天”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个杞国人,终日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天和天上的日月星辰会突然往下坠,又担心这些东西砸下来会把地给砸坏,这样天塌地陷人就没有地方可以待了。杞人的这份担忧便是“小人”之忧,于事无补,显得十分可笑,稍有常识的现代人都不会犯这个错误了。我们的科学技术探天下地,早已清楚掌握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知道古人所谓的“轻清上浮者”(天)的构成元素,了解到“重浊下沉者”(地)的内核。但是,尽管人类可以掌控的事情越来越多,“在己”与“在天”的具体内容总在发生变化,人们却必须谨记这个分别,尽心于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否则就跟终日担心天塌地陷的“杞人”无异。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某个同学不小心考试得了个低分,他接下来比较“君子”的做法应该是从自身出发找问题,从自己当下可以付出劳动改变的事情着手分析原因,比如是不是自己平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作业完成不够认真等,而不是把考低分的原因归结到考场椅子不舒服,监考老师太过严肃,考试当天天气不好之类的因素上,想想看这些哪里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哪里值得我们考虑呢?
《飞鸟集》由诗歌组成。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却在冥冥中,悄悄为我们点亮了什么东西。他只是一个无名的过客,为世间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然后微笑着安静离开。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
泰戈尔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在互不相知的世界中,相互对对方优势的猜忌和羡慕也是人们的共同心理,而泰戈
尔却要告诉我们,如果用客观是眼光来看待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那么也一定会明白没有约束也就没有自由。而我认为,人类对于美好的向往,所以才会把各自想象的对方的自在状态视为自己生存的最佳状态。约束与自由只是靠我们怎么去看待它们。当我们在受着约束时,自然就想获得自由;而当我们能自由地飞翔时,你就会渴望约束。
“回声嘲笑她的原声,以证明她是原声。”正如泰戈尔在自己的另一首诗中表述的那样,
“人们所能看到的自己,只是自己的影子,所以嘲笑影子的缺陷也就是在嘲笑自己的缺陷。”其实,星星之所以显得渺小,是因为它们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高太高。
“幼花的蓓蕾开放了,它叫道:‘亲爱的世界呀,请不要枯谢了。’”幼花蓓蕾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它开放的时候,最担心的是自己的枯萎,所以它害怕别的东西也枯萎了。它对世界的担心的确是可笑的。世界、万物是在很长时间之中运动的,但是世界、万物也终有一天会熄灭、枯萎的。所以小草的担心是在杞人忧天之外,也是很正确的。
对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来说,一般的概念不能随便命题,否则,又走上习惯“玩概念”的老路上去了;一般的判断不能随意命题,这价值多元的时代还有哪一个判断经得起推敲呢?命题人只能自立“不说‘但是’,没有‘也许’”的高标,选择一个关系命题。关系命题也有可能被猜中,唯一的办法只能在“关系之间再发生关系”,虽不是标新立异,至少也是别出心裁,能保证谁也没有想到,更不要说猜到。“忧与爱”就是如此,当然“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也很难会被猜到。
正如何永康教授所说:“忧的对立面是乐、爱的对立面是恨,但这道题却错位了,巧妙的排列组合将题目复杂化。”“错位”,在命题人看来是“巧妙”了;“复杂化”,在语文、作文专家的眼里是“很可爱”了,“最文艺”了;可在普通高中生那里,大多成了不知所云,概念不明,关系暧昧,前后矛盾,议论文的写作尤其突出。当然,极少数优秀的江苏考生肯定例外,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无论面对什么题目,也能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
十多天的高考阅卷,大多不是享受,而是揪心。揪心之余,不免乱想,何以如此呢?
细一想,何教授的话真的非常有道理。本来“忧”与“乐”是一组相对(稳定)的关系,“爱”与“恨”又是一组相对(稳定)的关系。现在的情形是,从两组关系中分别抽取其中之一组合成新的关系,肯定会出人意料之外。而考试作文题这样换搭的结果就不那么美妙了,因为,每一位考生都必须直接面对,不能旁观,无法逃避。能把“忧与爱”搭一起,同理,也可以把“乐与恨”搭一起。如果今年的作文题真的是“乐与恨”,我猜想,这“舆情”肯定不会如现在这么“和谐”。而究其思维本质来说与“忧与爱”是一脉相承的。以此类推开来,“臭”与“香”相对,“咸”与“淡”也相对,如果把“臭与淡”搭一块,“咸与香”组一起,你会有何感受?如此排列组合,错位交叉,作文命题难的事是有了新出路,会被押题的尴尬似乎也可以避免,可考生写作到哪里去找“北”呢?
当然有人会说,你看提供的材料,孟郊、艾青、罗曼·罗兰等等,不都是把“忧与爱”演绎得淋漓尽致么?为什么考生就不能呢?是啊,“忧与爱”之类的关系命题,在文学家那里不是问题,在哲学家那里也不是问题,可现在的对象是高中生啊!当然,有人会这样说,只要有文学家的情怀,有哲学家的忧思,同样可以“摆平”这样复杂的关系。可是,在应试文化如此盛行的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生有如此情怀与忧思的能有几人呢?即使从媒体上发表的为数不多的优秀作文观之,人们多半也会感到,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的风景似乎难比当年啊!眼睛经常盯着几篇优秀作文,很容易患“虚高症”,真不能把高中生都想象成韩志君,一出手就能写出《篱笆·女人·狗》那样的大作。
其实,“忧与爱”就是艾青的诗句。因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指挥棒功能实在是太大,我担心,接下来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和名目繁多的模拟考试会换搭出一组组让人难以想象的关系来。最后被坑的是我们的孩子们和教着孩子们的语文老师们。
说完了“乱想”,再来说一说“目睹”。
首先,今年高考作文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大多数考生面对这一复杂关系的命题,放弃了议论文体的选择,干脆去编写一个亲情故事,仅从媒体上公布的40篇左右的优秀作文来看,绝大多数也是记叙类文章,议论文的比例相当少。从阅卷中记叙与议论出现的频率来看,议论类文章大概占三成左右,七成左右都是记叙文。个人以为,这不是一个好的导向,高中生写作还是应该以走向理性思辨为主,而不是相反,至少,记叙、议论应大致相当,而不能偏向某一方。纵观世界各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说,感性的、记叙的文题有,但肯定不多。且放下这一点不说,单从这七成左右的记叙文来说,多半还是简单记叙文,故事俗套,没有曲折,缺少生活细节,人物形象不鲜明,即使是作为优秀作文推荐出来的少数文章,也只是在某些技巧或构思上有那么一点亮色,用何永康教授的话说是“萤火虫”的屁股。而三成左右写议论的文章更是糟糕,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反复训练已经深入骨髓,除了模式化的写作,他们已经不会写其他文体的文章了,属于迫不得已一类。少数有理性思辨的考生,不甘心自己的写作强项不能表现,于是迎难而上,极少数还是成功了,获得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分值,但更多的情形就如某娱乐类挑战节目一样,纷纷落水。
其次,从大量的考场议论文写作来看,能把关系讲得合情合理的实在是难得见到的景观。即使媒体推荐的优秀议论文,从严格意义上说,每篇中都有议论说理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同学们自己阅读时,应该小心分辨。这里再列举一二给大家阅读分析,目的是通过这些关系说理的反例能得到一些教训,进而矫正我们今后的议论文写作。
有一种爱叫担忧,有一种担忧是继续的爱。这种关系好似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忧与爱总是那么密不可分,又相互包容。
提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竟然还是密不可分相互包容的关系?
忧与爱是并存的,它发生在你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有忧的地方,必定也有爱的存在。忧使你垂头丧气,爱使你信心倍增,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为有爱,才会有担忧。
一说贺岁,大脑皮层陡然浮现一排参差不齐的牙齿,可见冯老师不管作品如何,形象还是非常让人刻骨铭心的,更何况近两年这排牙齿还逐渐有了镶钻穿金的趋势。据说今年他要退出贺岁档了,一拨眼巴巴心痒痒等着拿冯氏作品当过年饺子的老观众有点打了蔫跳了脚。其实大可不必,冯老师那年抛开乱贼远离主题让刘若英在片尾大嚼烤鸭,其实就是在暗示你们,他已经不包饺子啦!
从烤鸭到夜宴,似乎隐隐嗅到了冯老师想从中餐师傅变身西餐厨子的痕迹,不过确实也无可厚非,谁愿意一辈子包饺子?闲下无人冯徐两位老师在自家炕头默数存款银两的时候定然也琢磨过,那好莱坞款式的金闪闪的大盘子能容得下他老张的风景武侠,能容得下他老陈的小资武侠,凭什么就不能盛下咱这平民票房冠军的武侠?于是冯老师有了古时秀才进京赶考的劲头,与其在金鸡百花的地头上屡处尴尬,还不如去那外面的世界争个榜眼探花。
说真的,我表示支持。老百姓那点子事有什么好拍的,要说老北京的那点聪明那点坏,旧有老舍今有王朔冯唐,有多少读不得?要说生活上的那点琐碎,观众们个个门儿清,以冯老师今时今日的生活品质,但凡有个穿帮就会被扣上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大帽子,何苦来呢。国际路线就不同,那就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样样俱全。巨额的投资,有王家兄弟扛着,一拍好几大摞,明晃晃的耀眼;现成的套路故事,古时风月英雄美人阴谋权势一气呵成,根本不怕露怯,谁也没真活在古代,那就谁也没资格骂娘;豪华阵容,章小姐靠着饰演各种类型的已经在崇尚性开放的西方得到了追捧,若是冯老师能安排章姑娘拿个大顶劈个叉,海外票房就绝对有保障。就这么好的条件,冯老师要死心眼只走大众路线不拍个武侠不赚点洋人的钱,我头一个不答应!不要因为当初人家说过“只为娱乐大众而拍电影”之类的话就说人家现在是在逃避责任趋炎附势利欲熏心,谁让你把娱乐圈的话当真的?活该!
友人看了《夜宴》的会发来短信说:老冯注定比谋子凯歌强。我不得其解,后来观看娱乐头条才参透玄机,冯老师坦然宣称:“该剧最后好不好,全看章子怡!”章姑娘靠善于攻心扶摇直上,却不想此一役魔高一丈,替冯老师扛了个天大的大雷,现已安装,只等爆炸,若是礼花倒也皆大欢喜,若是炸弹少不得有人龇牙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