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第1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

至今记得初相见的震撼。2008年春天――当时,我在师范执教小语教法尚不足两年。一个平常的周末,我毫无准备地听到了王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我几乎呆在那里,啊?!原来语文的课堂可以这样!原来教学的境界可以这样!!接下来是几日的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当日凌晨写下《草色遥看近却无》,试着描摹自己对王崧舟课堂教学的印象。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都在搜集关于王老师的材料,想找出这当中的“秘妙”。

感谢李振村先生,2008年夏天,在“新经典语文教育论坛”的培训会上,他建议我赴“王崧舟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学习一段时间。于是,有了我在王老师身边的日子。我读王老师所有的文字,我看王老师所有的课,我听王老师所有的讲座,我试着梳理王崧舟语文教学思想的特质。

1.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追求。是的,吸引我们走近王崧舟的多半是它教学中鲜明的艺术特质。就像《长相思》里的山一程水一程,就像《慈母情深》中那处处可见的“震耳欲聋”,就像《枫桥夜泊》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王崧舟的课堂彰显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精致与唯美,儒雅与厚重。当独特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设计、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与精湛的书法、精美的图片以及撼人心魄的音乐一起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常常瞠目结舌,唯有轻叹。就像王小庆老师所言:“他的课已经不能算作课了,应该是个艺术品才是。”王老师自己也曾说“我确实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当做一个艺术品来经营”。想起教育界对“教育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辩,我不敢说自己知道答案,但是,不讲究艺术的教学注定走不太远。

2.深刻独特的思想探求。王崧舟极善思考,他的教育观透着哲思,常常直抵教育的本质,甚至生命的本质。他的语文主张,无论是早些年提出的“语感教学法”还是近几年风靡大江南北的“诗意语文”,都有着非常坚实的哲学、美学、教育学基础,而且都有比较成熟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他提出“好课三味”,何等精准!他提出“课的境界”,何等空灵!他对“语文意识”的呼唤与实践、对“本色语文”的超逸与回归,又是何等深刻!我知道王崧舟的粉丝里有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还有大学教授;我知道王崧舟的知音里有语文老师、英语老师、音乐老师还有数学老师;我甚至听说有一位清洁工捧着《长相思》的教学实录爱不释手、一位交警拿着《小学语文教师――王崧舟诗意语文专辑》读至凌晨!思想的力量是超越年龄、超越学科、超越职业的,我也相信这力量必将跨越时空,历久弥香。

3.求新求变的“陌生化”寻求。“思者先行,行者无疆”,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王崧舟就是一位永不止步的行者。我们都知道王崧舟的“磨课”,他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挑剔几近苛刻。我曾亲眼看过他执教的四个版本的《枫桥夜泊》,每一遍都在修改,每一次都在超越。不仅是一堂课,从《万里长城》到《荷花》,从《只有一个地球》到《一夜的工作》,从《长相思》到《两小儿辩日》,从《枫桥夜泊》到《普罗米修斯》……王崧舟从不在课品中重复自己,几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会带给小语界惊喜。沈大安先生说,“超越作为王崧舟生命的根性,渗透在他的每一个课品的创作之中”。卢青云老师说:“他时时是凭着一种有计划的超越精神打量着自己,并以超越的姿态憧憬着自己前行的方向。”2010年暑假,他推出了自己的新课《与象共舞》,在这个课品上,他竟然尝试了“一个人的同课异构”!此课一出,举座震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这样的境地?他轻轻地笑笑,只说了两个字“超越”。是的,只有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当今天的王崧舟超越了昨天的王崧舟,昨天的王崧舟就已不复存在,而今天的王崧舟灿烂地活着。

4.丰厚底蕴的文化诉求。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接触大量的小语名师,我也接触许多高校的学者、教授,我知道许多人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我很少看到有人像王崧舟这样酷爱阅读,阅读早已是他生命的存在方式。正是这不懈的阅读为他沉淀了厚厚的学养与底蕴,面对王老师,我常常会有望洋兴叹的感慨。也许正是这样,王老师才能在语文教学里举重若轻吧。

5.干净慈悲的教育情怀。工作室的墙上,绿地白字是王老师手书的“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是只可意会的境界。佛祖拈花,庄周临水,微笑间,天地澄澈。其实,王崧舟在语文界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一方面,追随者无数,敬仰者万千;另一方面,他又时时处在小语界的风头浪尖,对他的争论从未中断。但是,王崧舟就是一直泰然自若地浅浅笑着,毁也罢,誉也罢,他就是这样淡定笃行地走着。有时候想,小语界熙熙攘攘,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其实都在他的心里。转念又想,小语界熙熙攘攘,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其实都不在他的心里!大多人不知道,在华贵的外表之下,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本质就是一颗“赤子之心”,绝对的宽容、绝对的慈悲、绝对的纯净。

时人提及王崧舟,多言“诗意语文”,这些年对王崧舟的争论也多因“诗意”二字而起。有人说,在语文前面加上任何定语都是不正确的。是的,“白马非马”。但是,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匹只叫做“马”的马,只能是白马、黑马、红马或其他。再者,放下这些争辩,有多少人能真正体味“诗意”的内涵?“诗意”是一个多么灵动而开放的字眼!若以为“诗意”仅仅是诗歌一样的语言与情景,那就失之太多了!诗意,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是生命最初与最高的境界,诗意即本色,是海德格尔讲的“精神的返乡”。

王崧舟也是把“诗意语文”定义为一种境界而非流派或方法。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是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他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其实,没有“诗意”的语文还是语文吗?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叫不叫“诗意语文”又如何?

第2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美育因素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明确提出并积极倡导美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等一样,都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德、智、体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的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体质,它们的教育方式,不仅是由外面加上去的,而且是实际的,具有实在的功利目的。可美育既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也不需要实际的学习、训练和操作,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

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无处不在,渗透其间:

1. 教学目标中明确美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其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部分组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恰恰体现了美育的功效。如巴金的《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其美育目标可以具体分解为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和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真爱生命,关爱他人。该教学目标犹如“三军之统帅”,为整个教学过程树立了明确的方向,定准了基调。

2. 教材内容体现美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既共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各有侧重。

在《谈语文教本中》,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决不是语文教材不重要,相反,他的用意在于强调略读、课外阅读和教材的精读应是平等的地位,决不可简单地认为“文烂选”,就可“秀才半”。

高中教材取材广泛,文质兼美,体式完备,汇集了诸多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教材将审美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占选文的“四分之三”,而且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注重传统文化,文言诗文和传统寻根相结合,意蕴深厚。如教材内容涉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戏剧及清小说,它们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3. 教学方法渗透美育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语感教学法,它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既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又是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如《离骚》的“品读”“情读”“美读”。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实际技能等因素,都能通过语感表现出来,语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美读感染法可以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如教师范读《登高》,感染、引导学生;创设意境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进入“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艺术境界,如《琵琶行》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的亲力弹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第3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

思考之一:从理论方面看,“少教多学”的思想自古有之。无论是300多年前的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还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都对“少教多学”有精辟的论述。可以说,“少教多学”的理念是夸美纽斯最先提出来的,他说:“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这和孔子的“举一反三”、“温故知新”思想是一致的。而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则很好地诠释了“少教多学”的理念。随着新加坡教育改革的评价的深入,“少教多学”这个概念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

“少教多学”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教育本真的回归,它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高度一致,与我县目前实施的有效教学完全吻合。我认为,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些有效教学策略,都是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而提出来的。所以说,“少教多学”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她抓住了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思考之二:从教师方面看,“少教多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多教少学”的现状,“少教”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多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专家型品质”,并通过反思来判断自己行为正确与否,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只有做到“少教多学”,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因此,“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很有意义。我们要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总结出在哪些地方少教,少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哪些地方多学,多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经过潜心探索、不断摸索与实践,才能实现。所以,“少教多学”是教学的高境界,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

思考之三:从学生方面看,“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并掌握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得让学生自学,并且多学。少教的目的是为了多学,多学的前提是少教。当然,多学也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全身心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去,逐步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

思考之四:从有效教学方面看,“少教多学”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达到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能力,又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教学相长,提质增效,让师生双方都获得发展,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真正达到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从我县目前课堂有效教学改革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学改革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少教多学”相吻合。我们现在搞“少教多学”课题研究,就是要使广大教师和学校从原来自发的状态转为一种自觉的状态,使“少教多学”真正成为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的一种必要的策略。

第4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拓展思维

一、巧妙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枯燥的讲解或动情的演说,有时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展示多媒体课件则常常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我教《口技》一文时,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欣赏洛桑学艺中口技表演的视频片断,演员精湛的技艺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情绪激动,兴趣盎然,进而为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艺人的绝技,大大增强了求知欲。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想象力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学生在理解方面不得要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将电教媒体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中,多媒体能积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从而起到了积趣引情的作用。

二、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语文情境,营造与渲染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使他们耳濡目染,很快进入语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教《孔乙己》一文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名叫《用手走路的孔乙己》的图画,画面上孔乙己瘦成皮包骨头,身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屁股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一根草绳挂在肩膀上,正迎着我们用“手”走来。学生边看边议,孔乙己的性格和他的悲惨遭遇之间有无必然联系?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不攻自破。

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鲜明艳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带入语言描绘的境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望岳》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展示出景物有远有近,层次分明,色彩有浓有淡,景象诱人,整体呈现出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启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三、巧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积累知识。读对领悟文章主旨、增强语感、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引领学生主动地进行读的训练。结合教材,筛选经典散文进行配乐朗读,同时设计一些检测题检测效果。例如我教《春》一文时,先配乐朗读,声情并茂,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同时让学生思考:“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给我们展示了几幅优美的画面?”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听后能主动轻松地回答。

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中,朗读显得更为重要,如教学《使至塞上》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他们进行“诗画欣赏”,此时大屏幕上出示一幅直观的画面,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悲壮的乐曲,学生沉浸诗中,进而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感染与震撼,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强化听说训练

指导学生常听新闻、时文,并要求复述概括其内容。我经常从报刊杂志上选一些新闻、时文,利用多媒体合成技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放给学生听,听后要求学生或复述其内容,或概括其大意,久而久之,既培养了听力,同时也训练了说的能力。

如果说“听、读”是信息输入,那么,“说、写”则是信息输出。在交际过程中,“说”比“写”更直接、更快捷、更有效,因此,“说”比“写”显得更重要,多媒体则为“说”提供了广阔的战场,使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结合教材,利用录像,让学生配音。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多为经典名篇,它们大多拍摄过电影,从中选取需要的片断通过录像或视频播放出来,先让学生欣赏,然后除去其声音,让学生分角色配音,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争先恐后。我教《威尼斯商人》、《智取生辰纲》时采用了此法,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加深了印象,还训练了口头表达――“说”的能力,真是一箭三雕。

(二)结合音乐画面,配解说词。

说明文大多介绍科普知识,学生读、学起来往往缺乏兴趣,如果改为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配解说词,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我在教《绿色蝈蝈》、《生物入侵者》等课文时,都选择了这一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全面阅读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截取有用片断,删去声音,让学生结合画面配解说词,这样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不仅掌握了科普知识,而且“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做好看图说话训练。

看图说话历来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现今利用多媒体看图说话,则使其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图像更清晰,色彩更鲜明,意境更契合,还可以配乐。例如教《大自然的语言》、《海燕》、《与朱元思书》时就选择了相关的画面,让学生合上书本,播放画面,同时配以适合意境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结合画面、音乐、意境看图说话,学生往往能准确而流畅地说出其主要内容。

(四)运用电教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由课内到课外,逐步延伸,扩大字词训练以及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如指导学习《邓稼先》时,利用录像片,让学生切身领会伟人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国家,关注社会进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拓宽了师生教与学的视野,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一)扩充信息、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中,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师在40分钟内随心所欲地投放大量的文字资料,切换快捷,操作方便。但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是介绍型、认知型的材料可一扫而过。有一些可以备用,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用或让学生课后查阅,我们要根据不同特点去把握,以期高效。

(二)精心设计文字。

电脑中设置了许多可供选择的字体,语文教学应首选或者大量选用楷体、宋体这类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体,以规范学生的写字。但在某些具体的环境中,也可穿插其他不同的字体。例如,引用一些寓言故事的材料,可用隶书,显得古朴醇厚;如精美的现代小诗,可用行楷,显得情韵丰满。冷色、暖色的选用要根据文体文风内容而定,不能追求花样,把一段文本打扮得花枝招展,淡化了文字的本来作用。

(三)处理好画面,创设出意境。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以画面为主的信息接触越来越多,文字感受能力却在减弱,这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冲击,也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画面设置,能帮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体会文字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但对某些具体文字材料的配画要作辩证分析。有时画面不能代替文字,如在进行王维的《竹里馆》教学时,可以先出示这首诗,播放轻松悠闲的古筝配乐,给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象其意境,当学生进入审美意境后再放画面,让学生去对比、联想、补充,体会诗中有画的特点,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四)巧用动画,创理想境界。

运用动画要注意以下几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当语言文字、静止画面无法达到其效果时才选用;以有利于学生记忆、联想、创新为原则;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淡化文字功能;要达到语文教学艺术与多媒体课件运用艺术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

第5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四个方面的训练

注重诵读。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漫长的教育史中,从古时的私塾到今天的现代化学校,诵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文首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能读文章,进而能理解文章。诵读无疑是这一切的基础。能够身心投入地读上一阵子书,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悟性一定会有所提高。

引导品读。品味语言就是在接受语言文字基本信息的同时,从词句的组合搭配,词句的韵律、节奏和气势,以及词句出现的语境和表达的情境等方面,对其深层的和言外的意义、表达的有效性与合适性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理解,这是对语言艺术美的全面感知与体验。品味语言如咀嚼橄榄,越嚼越有味。如教学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对于“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教师可以问学生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学生通过比较品味,会发现“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更能表现幽谷深远的意境和诗人飘忽神秘的感受。

补充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之处进行个性填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会因此变得灵动和鲜活。如《最后一课》的部分写道:“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可以在此时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他最痛苦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在准备答案的过程中即会明白文章的主旨和其他解读的可能性。教师进而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我们该怎样面对失去?什么样的心灵算是成熟的?”

语言运用。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之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在语言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既要学得会,又要喜欢学。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语文课?有人认为语文课就应该是教室中书声琅琅、热热闹闹。其实,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好的语文课,其实质应该是教师全心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交流互动和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也得到了交流,由文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境界。

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自主选择。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依据课本内容做出独特解读和情境创设,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琢磨、体会、领悟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高年级的学生大都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喜欢”之类的词非常敏感。听老师讲到爱情时,学生的反应是羞涩脸红或者窃窃私语。为了引导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然后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列举各种“爱”,并用事例来说明。学生通过开诚布公的交流,懂得了爱的博大和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学会付出,才能拥有更多的爱和尊重。最后,我请大家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并经常自己看看,修改修改。这类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三、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诚恳并富有激励性,能把生动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融入自己的语言中,从而感染学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时常提醒自己:必须真诚地、没有偏见地面对我的学生。老师赞美的话语和欣赏的眼神,能打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都得到全面提高。教师要创设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他们能自如地运用汉语表情达意。

第6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多关注学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是经常要注意的。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用多少时间、先介绍什么,然后再讲解什么,接下来如何练习,最后再总结等等。现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因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分析“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从人性方面去思考,认为“反抗”是本能的“挣扎”,我觉得教师也不能一口否认,不能老用传统的方式认为,对于孔乙己的“反抗”意义,一定要让学生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读“桃花源记”时,有的学生只被文中那宁静、优美的意境陶醉了,并没有领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哀愁”,在一定的意义上,这样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妥。

二、教师要注重设计导语和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材料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和兴趣是积极追求知识的一个前提,是学习的先导。凡是学生感到新奇或有兴趣就会引起注意,学习就会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一个好的导入环节,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例如:教学“小石潭记”这篇课文,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石潭竹林的浓密、山林的偏远、声音的柔弱等自然景致的美好与难得,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学生看完画面后,带着喜悦的心情并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可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作者在找到小石潭之前用了哪些动词才可以见到小石潭的真实面目,让学生动脑思考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与情感性。教师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二者的和谐统一。

第7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

一、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语文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文性乃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课程广度看,上自天文,下自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要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我们应细细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给孩子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巴尔扎克构筑了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宫……这就是语文,一个蕴藏着精神自由和生命丰妙的语文。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比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本体的体现就是在教学中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简而言之就是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语文,热爱文化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语文教师要注重心灵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其实也应该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自我的统一性的生态课堂,这其中,也应该流淌着热爱与真情,唤起个体灵性与天赋的绿色,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通过传达人世间爱和人类文明的力量来唤醒自己的心灵,进行人格平等的心灵对话,使每一个学生教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快乐的成长;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舒展心灵、放飞心灵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再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学观念层面上的人文精神的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教学时须关注每一个学生。

四、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造成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总而言之,过去语文的教学一直在强调工具性与思想性,课堂上不指导学生学习,不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而是让学生嚼老师嚼过的馍,让学生记老师分析归纳的答案,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事实上,工具性关注的往往是人的理性、认知与过程;人文性关注的往往是人的非理性、情感与动机。因此,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或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的课堂教学,都将会造成人的片面的畸形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理解为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过程与动机的有机结合,它们的合力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源泉。“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将极大地完善语文的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艳红.《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人文性建构的探索》.

[2]蔡军华.《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3]佚名.《新课改下的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

[4]佚名.《高中语文新课改中“人文性”的探索和实践》

第8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

一、重新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二、教会学生“捕鱼” 。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第9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52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以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中的应用,从而达到了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多媒体应用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巧设情境,让学生边听声情并茂的录音,边看栩栩如生的画面,边欣赏形象化的词句,在声像俱集、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下,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聪明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大屏幕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观众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增强了直观性与形象性。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中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比如对一些诗歌,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把读者引入诗歌开创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如何如何,对于中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的确理解上会存在困难,如果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试着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有关图片,创造一些相关的情景,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些词,以及描绘出的情景,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已用不着我再怎样解释,就理解了难懂词句以及一个夜行之人的感情。这样一个爱自然、企盼丰年的主题就在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中被化解了。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妙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影像、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