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

第1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关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自由与快乐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历史知识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历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当代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个人教学行为。第一,教师要更新个人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反复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则在课桌前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教师要全面更新个人教学思想,努力去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个人教学方法,营造出自由与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要更新个人学生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们的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同伴与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民主对话,共同探究出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方法。第三,教师要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初中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认为历史属于过去,现在学习历史知识没有丝毫意义。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一种方法,消磨了个人大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去陈旧的学习理念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更好地规范自己现在的行为,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分析,在历史课堂中成长为更为优秀的人才。

2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是认为历史学科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教师积极更新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特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中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具有必要的生活经验,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越密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越强,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教师要积极开拓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分析课本知识点,找到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之处。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课本中的生活知识。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教学内容完全来自于生活。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教师丰富课堂、生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认识到分析教材内容的重要性,让历史知识的生活特性显示出来,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之时,教师可以结合两汉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当代经济的特点,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像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教师可以将两汉时期的丝织技术与现代的丝织技术进行对比,用原始的冶炼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冶炼技术的先进之处。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教师不只要做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创造者与引入者,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历史学习内容出发,用历史角度欣赏现代生活,体会到现代生活的先进,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

3更新教学过程,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动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与快乐。教师可以选择游戏作为历史教学课堂活动之一,初中学生好动、爱玩,这是学生的天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切入点。在历史课堂中设计一些与历史学习任务相关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化,以此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历史情景剧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让学生搜集有关于古代使者友好往来的趣事,像“晏子使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分享有关于友好往来的趣味故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喜欢的历史故事,编排一个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境,能够简化历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快速理解历史知识。又如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设计游行标语与口号的游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调用自己的文采,评选最佳历史流行标语与口语。这样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进步。

4小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能够改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讲究课堂教学的技术,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高效课堂,才能让历史教育跟上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园地。

参考文献

[1]柳玉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2]高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

第2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课;培养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尤其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心理智能素质的教育,这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在教学中加强重点问题的讲授与研讨,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因材施教,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即“实践”课教学。

所谓“实践”课,即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收集资料,和其它同学共同交流的历史课。每月两次由学生自己设计一堂历史课,选择与历史教学进度相关的历史主题,由学生自由组合,课前自己寻找史料、归纳总结;课上登台阐述观点、组织讨论、质疑解困;课后小结心得、撰写论文。此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地主动学习,达到拓宽知识面、深化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本着立足现实、了解过去、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通过学生“自助式”教学,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探求历史发展的轨迹,考察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撞击点,争做学习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实践”课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如对历史材料的搜集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再认再现能力,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阐述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历史客体,揭示历史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进程,预见未来。

初中一年级每月进行2到3节“实践”课,每节课由4位学生自由组合。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选题。学生广泛阅读、查找、收集、摘抄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史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等。在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学生拟订文章结构,编排设计与课题相关的板块(黑板或电脑辅助教学)。课堂教学采用全体学生参与和个别学生重点主持,通过阐述、设问、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全体学生对此课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课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得失,并撰写相关的小论文。

课题的选择是一节“实践”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课题一定要遵守“以小见大”的原则,切忌空而大的主题,在这方面,学生不易掌握,需教师课前指导。

当学生在准备课题时,教师要强调“论从史出”原则。学生在应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过程中,一来让其通过实践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再现,遗留下来的历史是有空白的。史料的编写受其时代的局限,可能有真伪之分,作为学者要尽可能全面地检验史料的真伪,切忌断章取义,就如《文学报》的一段话所说:“历史,你可能接近它,却休想复原它,能做的是不讳过,不溢恶,不夸饰,不虚美…… ”二来,在“论从史出”中,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并得出结论,其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以史启智”的目的。

学习历史不该是“为历史而历史”,否则学生对历史将失去兴趣。历史课要发挥它的实用性和社会性,体现它的时代性,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践”课只有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其活力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地要尽可能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注重历史知识与历史理论纵横迁移。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本身,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

“实践”课并非是四人一台戏,而是台上台下师生呼应的一台大戏。只有让学生发挥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敢想、敢讲、敢挑错,调动全体学生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体现“实践”课的价值。“实践”课虽由学生唱主角,但教师应在整堂课中发挥核心的作用。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课题的同时,要给学生推荐与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则把握方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指出学生评价的不足,及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力,激发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它落实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现状;实施策略

所谓历史活动课,是指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在此,笔者就如何开展好历史活动课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现状分析

(1)对历史活动课认识不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历来只注重“教”的过程和方法,而忽略学生“学”的过程和方法。当然,更加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的交流讨论中去。所以,历史活动课大多是流于形式,这样一来,历史活动课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占据了正常的历史课堂教学时间,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历史教学活动的效果。导致这一情形发生的原因在于,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从而没有认真对待和认识历史活动课,所以,无法从新的高度对历史活动课进行认识;其次,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课程不关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历史课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只需要对它死记硬背就已足够;最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历史活动课也不容易展开,学校把教学目标摆放在升学率的基础之上,学生在这一目标的诱导下,自然而然地只注重历史学习的结果。

(2)历史活动课教学较为随意,且没有统一的教材。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学科属于课时较少的学科,在历史学科课时缺乏的情况下,历史活动课很容易被随意占据,且有些学校活动课的内容各一,教师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活动课如今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教材供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学校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有效进行,也不便于历史老师发挥创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历史活动课中学生是主体,从形式上来看,历史课程活动中不需要教师过多参与,从而,一些历史教师在活动课中往往较为松散,对学生也较为放纵,但是实际上,活动课中往往需要历史教师的精心设计、及时点拨、统领大局,往往需要历史教师适时的引导以及组织。在历史活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耐性,加之,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等方面的欠缺,很难对历史问题进行自主地思考、实践以及探索,这样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活动课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1)明确主题,认真组织教材中的活动课。一项历史活动的开展要有一个活动的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前面所说的“活”其实是有一定束缚的。如果没有特定的目标束缚和制约,让整个课堂放任自流,那么这个课堂就要变成了“乱堂”,如何才能做到活而不乱呢?关键是要让每一次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标,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追寻所设问题的答案,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综合,去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和内容去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探究学习。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活动就有了头绪,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历史活动就不会丧失目标,就不会漫无目的,历史活动就会向预定的方向发展。

(2)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知识与经验,对现实社会有较强的兴趣和困惑,他们关心时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当今报刊业、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十分发达,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因此,活动课的设计关注热点问题,可以更多地培养学生广泛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热点”问题,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历史活动是为发展学生能力专设的窗口,也是培养和体现学生能力的窗口。在历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表演者,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时间可长可短,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后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并把探究得到的结论通过辩论。回答问题,表演小品,做游戏等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当学生的探究结果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的时候,学生的成功感得到了体会,这些将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探究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了体会,得到了锻炼,并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了发展。

(4)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发掘学习参考资料。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家乡、走进社会,教师要多渠道收集历史探究学习资料,利用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弥补学生探究学习资源短缺的问题。

第4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哪些历史活动课类型是我们经常能够用到的呢?

一、历史活动课程的类型

1.交流研讨类

交流研讨类的活动课程是所有类型当中最常用到的,这种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或学生设计一些有价值的课题来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形式上,可以有座谈会、辩论会等形式出现。在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既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尊重和吸纳他人的见解,这样才能够使得各讨论方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都获得一定的收获。

2.表演类

表演类的活动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课类型,因为学生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表演的时候,往往能够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课,学生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3.竞赛类

竞赛类的活动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年轻好胜的年龄段,通过各种历史知识竞赛,可以在比赛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更好地树立起自信,从而为历史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4.鉴赏类

在鉴赏类的活动课上,教师一般采用播放电影视频、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形式来展开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国与世界文明成果进行鉴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访谈类

访谈类的活动课往往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学生在围绕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访谈调查的时候,势必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这对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

二、历史活动课的原则

1.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所谓活动课程,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所开展的学生活动,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而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学生活动引导者的角色就可以了,这样才是实现活动课目标的正确选择。

2.活动课要遵循历史性原则

既然是历史活动课,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当然就不能离开“历史”两个字,教师和学生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历史”来进行,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则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这样的活动课才能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活动课。

3.注意历史方案的可行性

无论制定什么样的活动方案,前提条件就是要保障方案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否则就会使得之前所有的努力变成无用功。因此,在制订活动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活动课内容的选择、目标的确定、方法的使用上讲求科学性,务求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4.注意综合性的原则

“文史哲不分家”,其实说的就是一个学科综合性的问题。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但是历史学科并不是孤立于其它所有学科之外的,而是与各个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一门融合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学科。因此,在开展历史活动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其它学科知识,这样不但能够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遵循活动课程的趣味性的原则

相对于呆板地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适当开展一些让学生可以发挥自我的活动课很显然更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事实上,历史活动课程本身就承担着调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任务,因此,在开展活动课时,教师和学生要尽量把活动搞得生动有趣,这样才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而轻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帮助的,并且这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有效的。

6.遵循历史活动的实践性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它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把学科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而历史活动课更是如此,开展历史活动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可以有效地把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设计活动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选取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材料作为活动课的内容,这样才能在开展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遵循创新的原则

第5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方法

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下学生的主要历史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已经难以适用,因此要求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往的学科,因此是提高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想要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教师就要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为了使历史课堂教学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教师首先应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才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的,建立在对现代学生与现代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方法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然而能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一个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不仅出现了有助于教师更加高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还出现了很多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做好课堂导学

历史事件本身虽然已经对学生十分具有吸引力,然而做好历史课堂导学依然十分重要。虽然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然而难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疲倦心理,出现在历史课堂上激情不高的现象,因此教师做好课堂导学阶段的工作,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在讲“陈桥兵变”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学阶段穿插一些与赵匡胤相关的典故,这就在上课之始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对整节课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打下了基础。

有些教师为了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导学阶段依然对学生全面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就使得课堂导学失去了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有些教师在导学阶段将注意力集中于其趣味性,而忽视了其知识性,也难以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学生只是暂时的开心一下而已。因此想要通过课堂导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师在设置课堂导学的过程中,就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尤其在导学阶段就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虽然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同时又比较有趣的学科,然而教师为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激情更加高涨,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种,本人认为讨论法既是一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课堂学习兴趣的方法。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会有个人的见解,那么怎样使学生更加全面、准确的去理解历史事件呢?

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对学生进行解释,那么必然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相反教师如果能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之间先进行讨论,学生之间针对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其他学生的见解,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要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是否能够全面的理解,哪些方面的理解是正确的,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既热闹有趣,同时学生也有效的掌握了知识点。

五、促使历史知识点的体系化

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看到知识点都能够理解,然而初中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越多,大脑就是越混乱,在做历史题目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难以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正确定位的情况,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很多困扰。那么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学科学习的线条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下工夫,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体系化程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线条,然后再将具体的知识点穿插其中,学生只要理清了线索,自然就做到了心中有数。当然学生课余时间还要及时的进行强化,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线条整理出知识体系框架,经常的翻看,就避免了掌握知识点过程中出现混淆的情况。

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掌握知识点

第6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教学方法历史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设计正是由于历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使得它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如今,各国普遍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因此,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我国公民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进程。

一、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目的及其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二、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第一,认识主体。就是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尊重主体。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一些历史教师因材施教,实行了分层教学。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第三,发展主体,即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以讲为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思想和历史教学传承习惯的体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停留在一般感知层次的学生活动,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其次,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第7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所以要依据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来熏陶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学生,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要适当补充一些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常识,补充15—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世界知识,为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做好铺垫。

2.运用历史地图,促进历史地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整合。

历史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地理、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地理的因素随处可见,历史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在历史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单凭文字和教师的口述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分析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原因,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的经过,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国力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时,都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其包括的因素。再比如,我们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合理利用二战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见《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51页,教材插图: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化繁为简,得出德国的扩张情况:东侵奥捷波,北上占丹挪,西荷卢比法,匈南希保罗,控制欧洲后,进攻莫斯科。在讲授经过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本的插图,认识英军进攻的路线并引发思考,为何英军沿着海岸线作战?由此激发思考。讲述《》内容的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对比《》在长江内河通商口岸开放的深入程度,明确第二次时通商口岸达长江中游地区,而以后已经深入到长江上游一带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3.明确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3.1学科本位价值取向,表现为知识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关注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与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习惯于“三分法”,梳理历史知识的背景、内容、意义或原因、过程、作用,关注历史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上,习惯于“三段法”,梳理历史知识、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关注教师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在教学方式上,习惯于教师讲解、提问、训练,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资源上,基本依据教材、教辅,习惯于教教材,习惯于教师的“一桶水”;在教学评价上,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只通过考试一种方式、几个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3.2学科本位价值取向,表现为能力中心,倡导“思维训练为主线”“当堂达标”。这主要是受高考改革倡导“能力立意”指导思想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虽有所进步,但给学生带来了更重的负担,导致各种考试周考、双周考、月考接连不断,各种讲义、教辅满天飞,学生成为能力训练的机器,历史教学成为应试的工具,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唯一依据。

3.3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表现为素质中心、发展中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强调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这种价值取向下,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淡化了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既尊重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又不拘泥于历史学科,较为注重历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承担历史课程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责任。这正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种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在教学目标上,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上,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让学生感知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在教学资源上,拓展利用各种教学素材,注重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教材教”;在教学评价上,对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

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8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 初中 历史教学 感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所蕴含的是一个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它是一个国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强大的史实记载。新课标提出,历史作为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其传授知识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德育,让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又该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不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取得良好成绩呢?笔者从多年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1 历史教师要不断贮备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教授历史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历史,只有具备了“才、学、识”的有机统一,才能“传道授业”。历史教师不同于纯粹的史学研究者,既要根据受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开展教学,还要善于变通,选择恰当的讲授方式。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更有感染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其“史学”的内涵更加丰富。教师需要不断贮备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2 设计合理课堂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习惯

无论任何一门学科,始终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教学。作为历史教师要设计好、导演好课堂教学,以最优化课堂结构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笔者认为教师要紧紧抓住“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才能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是读。开课后教师的导入教学,先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其次是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和“讲”这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接下来是剖。教师要逐一剖析考题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这个环节就是说: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的环节是练。教师选择一些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

以上的课堂结构贯穿了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而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对学生主动接受历史知识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创设故事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状况,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扩大知识面、讲解典故、开历史故事会、组织学生编历史剧等,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沉浸在历史之中,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迸发思维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

在合理课堂结构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运用一些歌诀、顺口溜的形式。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并鼓励学生将游览名胜古迹之后的感悟以及明信片展示给大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4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如何让感人的历史事实,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教《汉武帝“大一统”》时,我采取讨论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武帝当时是采用儒家学说的好,还是采用法家或墨家、道家学说的好?”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很好。

5 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其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丰富多样的现代教学设备,如挂图、幻灯、录音机、录像、多媒体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学科而言,它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的体现,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第9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 开放性历史作业 素质教育 自主学习

一、历史课外作业的设计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趣味性原则。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趣味的作业学生乐于花时间去完成。教师应当努力设计使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以吸引自制力尚处在薄弱阶段的初一学生,使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做每一道题。

2.多样性原则。

教师如果能够时时给学生的作业创造新鲜感,就能够使学生在多效的练习中,减少厌烦情绪,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水平。布置初一《历史与社会》探究性课外作业应不仅仅局限于《作业本》或《填充图册》上的习题,还可以延伸到与各学科、与社会生活有关联的实际操作。譬如写日记、办手抄报、搞社会调查、小制作、观察等。

3.量力性原则。

设计探究性的课外作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做到难易适度,符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作业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无法完成,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久之会产生自卑感;太易,轻而易举完成,感到没意思,同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造性原则。

作业的设计应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时,我设计的作业题是:假如你是一位商人,此时来中国经商,谈谈你的经历和见闻。同学们兴奋地跃跃欲试,都想当一回商人。一同学发言:我是一位阿拉伯的商人,从中国购买了丝绸、瓷器、茶叶运到欧洲销售,再从欧洲购买香料等转卖到中国,获利甚多。我最喜欢乘坐中国的大海船,又先进又安全……东京特别繁荣,有“瓦肆”和“夜市”……学生们不仅能正确地把握历史史实并生动地再现出来,而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热爱历史的情感和探索创新精神。

二、历史课外作业的形式

1.小论文类。

这类综合探究性课外作业与调查类作业比较相似,但调查类作业重在实践操作,重在学生通过参与,获得客观、真实的结论。小论文类作业尽管有时也需要进行资料的收集等工作,但重在思辨,重在思维逻辑的严密与自身情感的抒发。因此,小论文类作业也是在新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完《第二次》后,同学们痛恨英法,教师便出示一些题目,如《圆明园的深思》、《落后就要挨打》、《悲哉,圆明园》等作为作业来完成,这萌动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了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的决心。

2.自编历史歌谣。

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词句简单,大多押韵,风格朴素清新,是人民群众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武器。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得当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课《》,就有歌谣:“神助拳、,只因鬼子闹中原。”浅显易懂,很容易明白之所以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夺我,为非作歹。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编成歌谣写在课堂作业上。《》学完后,有同学的作业这样写:“《》割三岛,赔款二亿还嫌少;苏杭沙重又通商,日本口岸开工厂。”学完《》,有同学这样总结的内容:“奕曾李左张之洞,维护清朝办洋务。师夷长技以自强,创办军工福安江。兴办民企为求富,轮船开平汉织布。同文馆、新学堂,出国留学育栋梁。福建南洋和北洋,筹划水师保海疆。”

3.同桌交换布置作业。

学完每课后,教师让同桌之间互相出题作为课堂作业。这一举措能使同学们主动发现问题,找寻学习历史的乐趣,充分认识到学习历史原来是这样丰富多彩,个个把课文翻来翻去找题,看谁能把对方难倒,忙得不亦乐乎。教师要明确指出同学交换作业的指导思想:作业题的选择要能够反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不准出偏题和怪题,更不准钻牛角尖。

4.布置弹性作业法。

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同,在布置作业时,我往往布置一些难易程度不一的题,把这些题分成必做题(容易题)、选做题(中等难度题)、附加题(难度题)。“差等生”必须完成必做题,如果有能力就可以查阅资料争取完成选做题。“中等生”必须完成选做题,也可以尝试做附加题。“优等生”必须完成附加题。这种方法,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差等生”,都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询问师长,争取独立完成必做题、选做题、附加题,争做学习优秀的学生。

5.体验型历史作业。

体验历史人物的所历所为,更深地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历史人物所特有的精神和情怀。

在学习“活字印刷术”内容时,我特别设计了一项作业:制活字。我先出示准备好的宋词印刷品给学生们欣赏,然后让学生回去进行仿制。他们用橡皮泥、胶泥、土豆等试制一些活字,排成宋词,然后蘸上墨印在纸上。通过这次作业的完成,学生们更深地体会了古代活字印刷的精妙,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创新精神。

三、课外作业的评价策略

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不仅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相关技能的发展状况,更能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

1.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学生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个性特征上都存在着差别。对于同一个老师布置的综合探究性课外作业,其完成的质量可能有天壤之别。但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并不能只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而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作出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尽了自己的力,就应该及时地予以肯定。

2.多向评价,共同参与。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休克”状态,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主体意识。这样做,学生不仅能对作业牵涉的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善于反思、善于批判的能力。

3.多次评价,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