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

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 信息化建设 成本首先,我们要知道企业信息化成本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企业信息化成本,概括地说就是指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所投入的一切费用。那么,企业信息化成本主要有硬性成本与软性成本之分,其中软性成本又包括:变革成本、先动成本、风险成本、副作用成本、锁定成本、“寻租”成本和机会成本。

一、硬性成本

基础设施投资是信息化建设中最容易为人们所认识的"显性成本",也是引申下述各种成本的根源。与一般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同,信息化设施的更新换代频率很高,而且是"没完没了","有始无终",因此其数额是非常惊人的。"显性成本"虽然易于被认识和理解,并以数字的形式表现,但现今的统计数据并不全面和准确,也无法详细统计。

国内许多著名的专家、教授认为,我国企业数量在世界上最多,共有国有大中型企业1.4万多家,独立核算企业37万家,各类企业总数达到860万家。仅1.4万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任务就极其艰巨,如果每个企业信息化平均投资为500万元,则总投资就会达到700亿元以上。就我油田来讲,本着立足油田生产实际,提升和完善油田信息系统,配套以勘探、开发为主线的应用系统,要建成上游以8大数据库为

主要框架的分布式数据库、2个平台、实现2个集成和3个支持的河南油田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主要投资情况如下:“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计划总投资预算1.78亿元,其中:勘探数据库系统计划投资0.40亿元;开发数据库系统计划投资0.45亿元;经营管理系统计划投资0.24亿元;配套系统计划投资0.69亿元。

而在实际操作中,的确有许多人把眼光聚焦在硬性成本上,对软性成本却视而不见,结果导致实际收益远远小于信息化总成本,信息化也就成为一种累赘。片面看待信息化成本,会导致成本预期很低,实际负担却很重,甚至会导致为了变相降低成本而把负担转移给他人。因此,对信息化成本的全面认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软性成本很难量化测算,这就给信息化成本的预算带来了麻烦,这也是我们今后必须探讨和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软性成本

2.1变革成本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企业信息化改变了一个组织中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降低了时间和距离障碍,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的调整,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

然而无论是整合还是分拆,组织变得垂直还是扁平,企业都要付出代价。企业需要理清原有的组织结构,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制定结构变迁的目标,然后花费人力和资金来实施组织结构的变革。

在变革中,企业要付出的可不仅仅是给咨询公司们的酬金。

2.2先动成本

但在企业信息化中,对于新概念和新技术,企业信息化的不确定性因素却很多,先动者可能不但不能获得更多收益,还要多承担实验每一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

反之,在学习曲线上,越往后要付出的成本越低。因为,先动者已经替后动者付过了学费,后动者可以用很低的成本使用成熟的技术、成熟的理念,规避大量风险。

2.3风险成本

如果把信息化看作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那么从财务角度计算TCO(总拥有成本)和ROI(投资回报率),就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标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如果没有超过信息化投资,那就应该视为失败。但这只是开始,信息化应用的真正效益发挥更依赖后两个阶段:应用的运作阶段和调整阶段。它们占据了信息系统应用的主要生命周期时间(一般为60%~80%),也决定了长期回报的稳定与否。企业在这个阶段就要开始相应的资源配套,从人才、技术到组织机构,避免因忽视长远准备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2.4副作用成本

企业要享受上网的信息快捷,就要承受员工在网上“不务正业”带来的损失;企业要得到互联网带来的管理上的方便,就要付出被病毒侵害的成本;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信息安全隐患可能带来巨大损失这一现实。

信息化的这些负面影响与生俱来却无法去除,将是企业信息化中不得不付出的一种成本代价。

2.5锁定成本

从选定一家方案提供商的那一刻起企业便会被锁定,此后不但可能在价格上变得日益被动,还要承受对方自身不确定性带来的种种风险,如果放弃实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企业只有选择被哪家软件公司锁定的自由,系统提供商在这个博弈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地位给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带来了发生额外成本的可能性。

2.6“寻租”成本

超出正常收入的部分叫租,而权力是寻租之源。

寻租行为之所以存在,有两个重要的基础。第一是参与者有寻租的动机,这个是显然的。基于理性人的假设,只要有可能,个人就会尽可能的谋求其自身利益。第二是寻租者有寻租的可能。这就要求其手中有权力,并且没有受到适当的监督。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前选择不同的软件、硬件和服务时,拥有选择权力的管理者,很可能不仅考虑企业的利益,而且还考虑自身的好处。这样的选择,考虑的因素就是双重甚至是多重的。这就带来了信息化采购中的寻租。

2.7机会成本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选择了燃烧,你就永远无法知道平淡的真谛。这就是机会成本问题。通常来说,投资包含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不可逆转性和不确定性。不可逆转性是说为某个项目投资,资金及人力一旦投入,就会沉没,不可收回;不确定性是说项目未来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现在无法确切地预知。基于这两点,机会成本就会产生。具体来说,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选定一个项目,比如A项目,就会放弃其他所有可能的项目,这些放弃的项目最大的可能收益就是选择A项目的机会成本。

第2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

通信运营与企业信息化

开栏语:当前,企业信息化需求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得电信运营商、IT解决方案供应商都越来越重视依托电信网络提供企业需要的信息服务和解决方案。企业信息化为宽带网以及电信业创新业务带来了机遇,运营商纷纷推出面向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的信息化方案。为推荐和交流面向企业级应用的电信创新业务和解决方案,促进企业用户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报自本期开始特推出“通信运营与企业信息化”专栏。敬请广大读者、企业IT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各大电信运营商关注并踊跃投稿。

赵宁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总,公司有100多人,在全国各地还设有很多分部,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公司进行信息化改造。令赵总着急的是,公司目前连对外的网站都没有,而且公司对客户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都停留在最原始的方法上。但由于目前公司的实力有限,不可能请专业人士建设企业网站,况且购买服务器、请技术人员维护、购买正版软件等也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的顾虑使公司的信息化改造止步不前。

在我国,中小企业只有9%左右实施了信息化工程,远远低于国外70%的平均标准,这给急需向ICT转型的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运营商依靠自身的优势,纷纷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就像是一套简单而营养全面的快餐。大量和赵总的公司一样的中小型企业,只要每月支付很少的费用,就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中小企业何以成信息化“困难户”

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4200多万,近90%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而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的公司仅占总数的8%,80%的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局限于企业形象展示和信息查询。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大部分国内中小企业认为,公司购买电脑组建了局域网,能够接入互联网,就是实现了信息化; 普遍重硬件,轻软件,没有认识到通过信息化应用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 资金投入不足。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占总资产的8%~10%,我国只有0.3%。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对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在目前国内ERP、OA、CRM等信息化软件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从初始投入到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中的系统维护、更新和管理费用均需要高昂的软硬件成本,这往往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信息化建设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大型、巨型企业有实力斥巨资自己搭建信息化平台,享用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因无力承担高昂的信息化成本而愈加处于竞争劣势。

■ 系统开发周期长。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灵活多变,企业投资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周期又比较长,一般的企业很难自行开发。

■ 人才瓶颈。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人员,不可能为IT系统配备专业的人才。

■ 管理瓶颈。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如果中小企业自行建设系统,对系统的软硬件管理、维护、使用将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另外病毒的阻断、黑客的防范都会加大管理的难度。

透视“宽带商务”模式

2006年,政府提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几大电信运营商响应政府号召,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其中网通推出的“宽带商务”品牌旨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整合企业内外部通信需求,从建设、运营以及服务上提供了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

■ 建设――采用标准化模块+个性定制的ASP 模式。

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变化快,它们总体需求相近,个体存在差异,在建设上采用“标准化模块+个性化定制”的ASP解决方案能很好解决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营商作为应用服务提供商搭建宽带商务平台,聚合CP/SP,通过一站式服务的方式打造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

运营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的运营者,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提供基础通信产品、通信增值产品及部分信息化应用,建设与运营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自身品牌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的销售及服务。AP(应用提供商)负责提供客户所需的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 CSP(客户服务支撑者)代表运营商向客户提供信息化应用的实施、运行维护及培训等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营商采用“自助餐”模式向企业提供服务。功能模块包括进销存管理、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HR)、客户关系管理(CRM)、虚拟呼叫中心、企业直线(4006)、免费服务热线(800)、企业号码导航、企业自动建站等。中小企业可选择适合自身的信息化增值业务和应用的附加服务,同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个性化定制的方法,满足不同的需求。

■ 运营――采用“一站式”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一站式”服务,不希望为企业信息化增加人员或机构,并且需要售后服务得到长期保障。运营商推出的商务解决方案,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产品方面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将基础通信产品、增值通信产品与信息化应用产品打包,以“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宽带商务”采用“平台自主运营、应用部分引入合作”的运营模式。由运营商整合各类信息化应用及其他通信服务,以统一界面向客户提供,用户一次登录完成统一接入和计费; 各类信息化应用有机整合,可实现应用层互通,系统提供商仅在后台提供支撑; 模式上采用自主运营,保证产品的长期服务能力,有效控制系统提供商变动的风险。

这种一站式服务方式不仅能提高中小企业的工作效率,还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只需要以租用方式即可享受各类专业的IT系统服务。一切开通、付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信息安全得到保障,成本更为低廉。

■ 平台――依托电信级服务保安全。

依靠传统运营商的电信级运营平台,“宽带商务”在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免去企业客户升级与维护的麻烦。同时依靠运营商强大的硬件平台、专业的技术人员、安全技术、严格的维护制度来保证平台7×24小时稳定运行以及数据的安全,避免了企业客户自行建设系统难以解决的病毒威胁、黑客攻击、以及维护人员缺乏的问题。

第3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

企业为什么要去建设信息化、如何建设符合现阶段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平台、有哪些问题是信息化建设应该避免的呢。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两点好处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数据的整合分析、决策智能化。在企业中运营自动化水平不紧可以减少人工的费用和风险,还可以满足生产过程中对标准、流程的苛刻要求。包括工厂、矿厂、IT硬件生产企业、办公领域、财务管理等这些传统和新兴产业对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自动化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自动化。

上个世纪,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国家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互联网,推动了全球信息产业的革命,美国经济受惠于这一战略的远见卓识,在90年代中后期享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的繁荣,使美国的霸主地位继续稳固。2009年奥巴马总统在公开场合肯定了IBM智慧的地球的发展战略,其总体思路就是让将所有的物品数字化,掌握更多更细致的数字信息并获得洞察,通过数据的整合,满足决策层对战略制定的数字依据,管理层对企业管理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周到更及时的服务。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各个流程节点的透明化,可追溯性,信息行业有句谚语‘只有信息化解决不了的事情,才会诉诸于制度’。信息化有助于企业把不规范、说不清、摸不准的因素处理好。现如今在企业中,信息化可以更加规范财务流程、办公制度,让流程中所有的要素可追溯。政府将信息化作为一种反腐的重要手段,成效显著。

二、如何建设符合现阶段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平台

一所中学附近有两家书店,一家书店利用信息化技术,在门口处设立一台触摸屏电脑,顾客进门在屏幕上录入想要找的书籍名称,就可以看到书的简介和所放置的位置。一家书店就是传统的书店,顾客需要在书架前进行寻找翻看。两年后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书店关门了,那家非常传统的书店还在继续营业。原来书店是薄利行业,一个不足40平米的书店,为了图书信息化不仅投入高,运维耗费精力过大,还失去了很多和顾客交流的机会,亏钱关张了。我觉得绝不是信息化害了这家小店,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不是同的企业信息化的方式又有很多种,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是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上、怎样上、上什么样的信息化的问题。

信息化最主要的功能为记录、查询、分析。对照这三种功能我觉得信息化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两点:

1.信息化建设之初需要对科学决策、效益评估、经费投入、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维护保养和检查审核等,进行总体的考量。

2.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维效率,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信息化和信息部门与生产经营中的关系,信息化不是IT与经营管理简单的结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创新。

3.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需考虑全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具有‘下坠效应’的。如购买IBM小型服务器不仅需要与业务相关的定制软件外,还需要购置服务器系统、中间件这些正版软件支持,需要建设机房、网络、购置专用空调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因为一旦信息化在企业中开展,就会成为管理、运营的血管,不可或缺。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常见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相互独立的应用系统增多,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数据表无联系,无法形成数据整合,迷失在大量的基础数据里,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分析。

2.制约数据深度挖掘和洞察。因素主要有:人、数据、管理、技术。其中最重要是人的因素:高层领导重视不够;员工信息化素质低、参与度不高,抵制变革;对企业信息化的目的认识不足。

第4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对比

当今世界飞速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及,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开发、生产和市场上,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同样成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企业纷纷着手于企业信息化进程。但是,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通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并从中出更好地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与经验。

1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这是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有不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管也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一些接触电脑技术较迟的企业更是对这点表现得尤其困惑。此外,媒体和软件厂商对一些概念(如MRP、ERP、CRM等)的过多炒作更是让这些企业迷惑:搞信息化是否一定要上MRP、ERP呢?

并不是说,有一台电脑,建一个网站,有一个域名就是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最主要的问题是:信息技术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解决企业什么样的问题?能否利用这些技术解决例如增加销售,扩展不同的销售渠道,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改善企业的盈利率等等企业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化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做一个深刻改造。如同以前的手工记账,现在可以用机可以很方便地去做,计算机不仅能很好地处理了内部客户的数据,还可以利用网络延长这个关系,从企业的内部开始它的供应商,或者是他的客户,它的下一层经销商,都可以得到有序的安排。

企业信息化从建设项目来看,信息化建设对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内容。对生产制造而言,利用网络技术将生产制造的方方面面统管起来,提高工作效率,便可算得上是信息化了;对于渠道销售来说,信息化就意味着要将物流、库存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内容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实现最优化。从这点进一步深入,首先是要明确企业的主营业务、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信息化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企业信息化并非仅仅是一两个项目(如MRP、ERP、CRM)上马即可实现。信息化将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它如同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过程一样,将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关于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金羚总经理潘皓炫做出了极好的回答:“有效便是成功”。

2 中美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

2.1 美国企业信息的发展与现状

美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随着对In?鄄ternet技术的应用而不断的发展起来的。从最初20世纪70年代E-MAIL的基本普及到1995年以Web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系统,爆炸式地成长起来,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Internet和Intranet也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式,一些基本的商业信息,已经是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传递了。美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高速扩张。电子邮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着目前的信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着目前的电话和传真;许多日常工作,尤其是情况信息的搜集,点击鼠标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免去了出差、长途电话、传真、邮寄等过去是必需要办的事。这些已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和效益。当然这只是美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的方面。这只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一般技术来使用。真正的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是改变企业流程的过程、是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在于通过高效技术手段辅助企业有效实施现代企业管理,企业信息化不等于计算机化、网络化。因此,要求企业的信息化必需从改造企业的内部流程做起,从而扩展到和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等的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原因之一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具体体现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

目前,美国企业信息化已经开始进入EC( Electronic Commerce电子商务)阶段。EC是Internet最终的主要商业用途,是一个划的产物。若干年后的商业信息,主要就是通过Internet传递的,Internet即将成为商业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

举一个企业信息化的例子:美国的思科公司是互联网设备和应用方案提供商,是一个非常地道的“传统企业”。但是,思科却把管理和运营成功地迁移到了互联网上。思科公司为其全部产品(路由器、交换机和其他网络互联设备)建立了虚拟的定货系统,这样只需要很少的现货产品。该公司建立虚拟定货系统之前,定购一个产品的过程十分复杂。通常,客户公司的一位工程师首先要了解客户需要的产品类型和配置,然后,这位工程师再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其公司的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再通过电话、传真把定单传给CISCO公司。CISCO公司的客户服务管理员再把定单输入到CISCO公司的系统中。定单一旦通过系统认可,生产计划就会在24小时之内排定。目前,思科在全球范围内80%的订单通过网络来处理。如果通过传统的方式来下订单,出现错误就会拿回来,然后再重新发货。不仅自己和合作伙伴的成本上升,同时用户的满意程度还会下降。而通过互联网下订单,在提交时就会得到自动检查,保证了每一张订单都是正确的。合作伙伴和用户还可以在网络上跟踪订单的处理过程,这样,双方的成本都得到了控制,也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思科是电子商务的倡导者和成功的实践者,并从电子商务的应用中获益匪浅。通过成功应用电子商务,思科每年节省8亿美元的经营成本,使客户的满意度大幅上升。正是因为成功地应用了电子商务,思科获得了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企业信息化的革命中,美国无疑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美国政府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在企业信息化的支持系统方面,美国是最早制定信息政策的国家。这可以集中体现在美国政府为促进“信息高速公路”而制定的政策:鼓励私人企业增加投资;促进并保护私人企业间的竞争;公众都有机会获得信息高速公路的服务,包括合理的价格;避免在信息拥有方面出现“贫富不均”现象;维护技术设计上的灵活。

美国的专家和学者们也在不断致力于信息技术和的开发及钻研,将信息作为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他们还将大学化、企业大学化,通过积极的体制为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2 我国企业信息的发展与现状

发达国家已基本进入全面商务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造,90年代出现了一些财务软件等,当时信息化还没有获得广泛的认知。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却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无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是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参与程度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拥有电脑、打印机等基础的设备,但是其使用仍然停留在文字处理、电子报表和财务管理等基本信息和数据的处理上;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也大多是停留在网上查询、信息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因此现在也谈不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流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了。在国内,目前几乎没有能够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信息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起点低,信息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缺乏对新技术的敏感,有些IT投资项目尚未结束,所用技术就已经过时的想象也存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2.2.2 企业实力不足

对于企业来讲,实现企业信息化是耗费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等的一项浩大的工程。特别是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也束缚了企业信息化的脚步。

2.2.3 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模糊

我国的多数企业认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就是购置信息化产品;认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就是为了宣传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的需要。只有很少的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的真正使命是帮助企业降低生产、销售、运营成本,是以信息技术、技术为手段,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认识不到位导致现有基础设备的应用水平低,参与电子商务的可能性就小。

2.2.4 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早、投入大、失败多,产生惧怕情绪

由于经济发展快,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活跃。因此,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企业很早就成为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的追求。在这种理念驱动下,部分企业很早就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尝试。但由于在当时环境下,信息化理论的不成熟和认识上的不足,出现盲目投入,从而导致投入大,收效小,从而产生“惧怕”推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情绪。

2.2.5 企业信息系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数据分散,形同碎片,难以及时形成全面而高浓缩的商业智能,很多企业由此感到迷茫、困惑和失望。

3 从中美企业信息化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要进入高层次的信息化阶段,首先要搞好基础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中美企业信息化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美国信息化的经验,同时也对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启示。美国的企业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就目前的水平来说很难直接跨入电子商务阶段。因此,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基本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这包括:

(1)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体系。利用现有的国家网络,构建起包含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各种专用的企业内部网络和通用的公众通信网络。同时,加快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装备的制造,软件开发与利用,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信息服务。

(2)从管理体制、政策、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方面重视并规范信息化建设;不断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的化水平。为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健全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和发展环境。提高人们对企业信息化的正确、清醒地认识。

(3)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企业信息化实施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引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4)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鼓励更多行业积极介入。开展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必将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我国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只有10%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而中小企业这一比例更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利用网络参与竞争,开拓市场。要鼓励企业发挥积极性,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第5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旅游;旅游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调查[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5―0046―08

一、调查的对象、目的与方法

对于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是北京旅游行业调查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调查的目的是要对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分析影响信息化发展和运作的一些基本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较多地集中在理论层面,较少关注实际的调查和分析。对于北京这一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除了路紫、李彦丽对在线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外,有关旅游信息化的实证研究比较鲜见。因此,我们对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也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虑到信息化的一些基本情况比较容易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获取到较为满意的信息。但对一些信息化的深层问题,如发展的理念、商业模式的思考以及关于信息化工具的具体功能的分析等,难以通过一般调查问卷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个别座谈、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有可能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关于信息化程度的划分和研判的标准问题

为了能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需要一个理论上的参照。这一参照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划分和评价指标的确定。遗憾的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显得非常不足。事实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经济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正确划分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并确定相应的判别标准,既可以为理论研究找到合理的参照,也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为了能对调查资料进行合理的判断,首先需要解决阶段划分和比较标准这两个问题。

1.阶段划分

埃佛雷姆・特伯恩等人以参与者、产品和销售方式3个变量的虚拟程度作为参照,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分为8种不同情况。虽然埃佛雷姆・特伯恩等人并未明确地将其视为信息化依次发展的不同阶段,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的不同发展程度总会与其不同的情况相对应,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一种划分。

根据网络利用的情况,彭欣和李新仕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分为Intranet、Extranet、Internet(内部网、外联网、互联网)3个阶段。根据同一视角,覃剑雄在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分为:电子邮件、主页、提供动态查询数据条件的主页、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广泛旅游电子商务等5个发展阶段。

与彭欣等人不同,祁明根据电子计算机等设备的使用情况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归结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中期,单项业务电子化;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局域网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电子商务向商业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以上3种阶段划分方法各有特点。但我们认为这些划分方法不能突出电子商务模式的演变,难以映射技术和业务联系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使用这类划分方法来分析产品类别较为复杂的旅游行业时,难以从发展程度的定位中找到其主要结症,从而难以根据阶段特征对应出正确的发展策略。

信息化阶段分析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探讨与技术发展相对应的商务模式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和建议。据此,我们提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3阶段理论标准,以此作为我们判定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依据。

笔者认为,按照技术发展特点及其对业务模式的影响,理论上可以将信息化发展分为自动化、网络化和一体化3个阶段。自动化阶段以计算机处理企业内部单项业务为主要特征;网络化以企业利用网络处理业务为特征,又可细分为Intranet、Extranet和Intranet 3个阶段;一体化阶段以数据标准化和业务一体化整合为特征。一体化过程是伴随着企业网络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电子商务深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三阶段划分揭示了信息化过程的一个内在规律:从硬件依靠到硬件和软件并重再到软件依靠。在不同阶段不仅软硬件所起的作用不同,而且企业投资的重心也不同。

2.判别指标

对于信息化发展的具体状况,可以使用硬件、软件、网络化、内容以及功能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衡量。根据方法和对象的不同,这些指标还可以进行具体的分解。调查报告《北京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调查》主要从硬件、软件、联网和安全策划等方面对北京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石长波与黄清根据DEA模型提出了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的评价指标。

信息化评价更多涉及的是网站。国外许多学者(Jim Kapoun、Robert Harris、David Stoics、Judith Edwards等)都提出了各自的网站评价指标,此外国外比较著名的还有贝瑞特(Bizrate)方法、高梅兹(Gomez)方法、佛罗斯特(Forrester)方法及消费者报告在线(consumer Reports Online)的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具体指标体系。沈红芳对此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在国内,学者黄微、毕胜男等提出涉及网站内容、使用及成本的评价指标;董小英提出涉及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等9项网站评价指标。高静和肖江南从网站信息的内容设置和技术组织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对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因此研判其具体发展程度的指标和标准也应当有所区别。在自动化阶段,硬件是决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所以考察的重点应当是硬件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在网络化阶段,联网和软件使用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成效的主要因素,所以考察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重点就应当转移到这两方面;在一体化阶段,数据标准和软件功能匹配成为决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研判信息化的视点就应当集中于数据标准化和软件功能匹配的程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北京旅游企业从总体上讲已经跨过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这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旅游业自身的 特点。根据北京地区旅游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本次调查中我们重点分析企业联网和软件使用情况,以此判别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情况。

三、调查的结果

经过调查和比对,可以发现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从总体上看,北京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配置。几乎所有企业均配备了较为充分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2)联网。企业实现联网的程度较高。本次调查共涉及43家旅游企业,除3家企业以外,其余企业均已联网,上网率达到了93.02%;(3)网站建设。我们所调查的企业大多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已经在网站上开展自己的业务。(4)专业管理软件的采用。在采用计算机管理的企业中,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管理软件进行经营和管理。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如中旅总社等还自主开发了经营管理软件。从总体情况看,北京市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实现了网络化,正在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离散程度大

虽然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较高,但在专业管理软件的采用上存在较高的离散性。统计显示,不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软件使用依然呈现为群雄逐鹿的局面,没有一家软件供应商能够一统天下。即便是软件使用比较集中的酒店业,其主流软件Fidelio也只占有44%的市场份额。由于我们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星级酒店,而Fidelio软件主要是在星级酒店使用,所以该软件在酒店企业市场中的实际占有率将更低。酒店和旅行社软件使用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图2北京地区旅行社管理软件使用图

根据图1和图2中的数字,我们可以计算出酒店和旅行社企业管理软件使用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分别为0.2384和0.1229,均低于0.3,显示出较低的集中程度。表明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成熟程度尚有不足。由于旅游企业还没有集中于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必然产生数据共享和价值链各环节互动的障碍,由此产生的诸如“信息孤岛”等问题,虽然可以通过接口技术加以解决,但遗憾的是接口难以解决不同软件功能的匹配问题。此外,数量众多的接口同时也是造成信息化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

多种软件并用的情况不仅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企业内部。形成这种格局的基本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市场上旅游管理软件的功能不足,另一方面也囿于体制障碍。从软件功能讲,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旅游管理软件其功能主要涉及企业的前台业务,基本上不涉及诸如财务、设备等后台业务。从体制上讲,一个企业的不同部门均有其对应的上级政府或行业主管单位,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这些单位往往指定企业的对口部门使用一些固定的软件,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体制下尚不能根除。由于多种软件共同使用,加上企业基本上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旅游信息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3.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既存在于不同类别企业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类别的不同企业之间。

(1)不同类别企业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比较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具体类别的企业,可以看出,不同类别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比较表1中的数字和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可以看出,酒店业软件使用集中度较高,为0.2384。但信息化普及程度不如旅行社,其上网比率、网站建设率和专业管理软件采用率均低于旅行社企业;旅行社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但集中度比较低,其赫芬达一赫希曼指数为0.1229。结合笔者以前对一些中小酒店和旅行社所作的调查来考虑,在现实中酒店和旅行社总体的不平衡性可能更大。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旅行社类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之所以受规模的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其业务性质所决定的。相对于酒店而言,旅行社更多地需要与各方面进行沟通,而信息化正是降低沟通成本的有效手段。从经营的方式来看,旅行社较多地利用自己的网站开展业务,酒店则更多地利用中介网站进行预订,表明二者信息化手段利用的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2)同一类别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同一类别企业内部信息化实现的程度具有很大差别。从调查情况看,酒店业信息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大。在酒店企业中,大酒店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无论从硬件设施、软件采用,还是从联网情况看,都与国际发展水平不相上下。如Fidelio软件刚刚推出Opera版本,在我们调查的25家酒店中就已经有3家采用,另外还有几家准备采用。这一速度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属罕见。但在一些中小酒店,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一些三星级以下的酒店还没有自己的网站,有的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其功能和内容都非常欠缺,不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比较而言,旅行社信息化发展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小。从联网、管理软件采用以及网站建设等情况看,旅行社内部信息化发展的差异小于酒店业企业。

4.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但也存在许多共同的问题

信息化可以带来好处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调查中企业反映最为集中的好处主要有3方面:方便管理、提高效益和方便查询。具体情况见图3和图4。

从图3、图4中数字可以看出,方便管理、提高效益和方便查询是旅游企业认为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好处,三者反映的比例之和为87%。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信息化本身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凸现了旅游企业发展信息化的两个需求倾向:(1)注重管理需求;(2)注重信息的查询。第一点表明企业信息化依然是管理者工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更多地需要满足管理者的需求;第二点则体现了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为旅游者提供尽可能方便的信息查询是有效招徕的重要手段。对于信息化所具有的更为重要的一些好处,如可以改善企业机制、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信息共享等,调查中企业的反应并不强烈,一方面说明目前系统功能的欠缺,另一方面说明旅游企业对于信息化意义的认识还有很大的落差。

目前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软件使用上。这显示出了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硬件使用到软件使用的转变。在软件使用方面企业反映最为突出的是安全、软件的易用性和软件的功能等3个问题。其他还有实用性、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人性化以及升级等方面的问题,见图5。

调查中发现,将一切影响业务正常进行的情况都归结为安全问题,是企业的一个明显的倾向性看法。对于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企业最为担心的还是病毒。此外还有系统本身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情况见图6所示。

安全问题成为企业当前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这与国家 权威部门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显示了在网络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学者认为安全问题是妨碍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一道“门坎”。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外部问题以外,企业对于内部安全问题也表现得非常关心。相对于硬件而言,企业对软件使用关注的程度更大,表明软件本身的性能已经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表现出对于软件性能的关注,并将其归结为安全性问题,说明了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对于软件使用的重视。

除了安全问题以外,软件的易用性也是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从图7可以看出,文字困难和软件操作复杂是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于外国引进的软件,企业员工感觉到存在巨大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反映出员工外语水平的差距和软件汉化的不足。此外,软件功能过于复杂,导致员工不易掌握。像Fidelio这类大型管理软件,功能较多,操作比较复杂,既是这类软件的一个优势,同时也成为这类软件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这一实际情况,如何在功能和易用性之间取得平衡,将是软件开发商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问题,企业基本上认同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竞争以及提高企业效益的需要。关于影响企业发展信息化的因素见图8。

虽然企业将信息化主要归结为发展的需要比较笼统,但从企业关注的两个次要因素推断,影响企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主要是由竞争和提高效益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多数企业认为不会一帆风顺,认为现实中存在着很多阻碍的因素,这些因素如图9所示。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普遍认为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于一体化和标准化。这反映出企业从实际经营中感受到了建立一体化、标准化的旅游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对于一体化发展的某种忧虑。解决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体化和标准化问题,实际上已被许多学者多次提出。孙丽艳、赵希男在对我国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的研究中就指出信息的共享性和互动性差,类似的研究还有周烨、赵中华等。本次调查不过从实证的角度对此问题的重要性再次进行了印证。这也可以视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网络化自然产生的一个问题。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妨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效率的获得,所以必然地促使信息化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因此,电子商务由自动化向网络化,再由网络化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合乎经济和技术规律的自然过程。

四、进一步的分析

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通过座谈和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深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化经营已成为企业的共识,但对于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依然存在一定的误区

被调查的旅游企业基本认同信息化对于企业经营的巨大作用。认为企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效率、提供方便、节约成本,可以提供人力难及的新功能等。但对信息化的潜在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对于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发展战略、信息资源的规划等有关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缺乏思考。这种情况使企业难以适应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种现象此前已被学者指出,如姚继兰等人。

2.信息化程度与企业文化的发展有较大落差

北京一些规模较大的旅游企业其信息化水平并不亚于国际同行。但与国外相比,在管理理念、组织方式、企业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表现为技术先进但制度落后。国内旅游企业基本上没有借助信息化来推动制度和组织的改革以及业务流程的再造,很多企业的信息化依然存在明显的样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的痕迹。信息化发展了,但企业的文化依然落后,落后的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效率的提高,这种情况就如企业依然是在用鞭子赶着一辆可以奔驰的汽车爬行一样。对于旅游企业文化和技术之间存在的反差及其影响,王胜生曾经给予了专门的研究。

3.人才缺乏

旅游企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旅游企业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深有感触。在与企业人员座谈中我们发现:企业不同人员对于人才缺乏的看法是不同的。一般领导认为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旅游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由此导致企业不愿过多地在人员培训方面进行投人;一般员工则普遍认为现有的企业制度缺乏学习的激励。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员工,不同的看法实际上都折射出了制度问题,遗憾的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4.企业业务流程僵化落后

信息化效能的发挥有赖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这已被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所证明。周瑞亨在对酒店企业的研究中就指出业务流程需要科学化,伍锋、梁明珠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景区的流程需要再造。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北京旅游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同时,还依然沿用过去一些陈旧的业务方式,这就限制了信息化效率的发挥。这方面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企业和客户的网络互动性差,而良好的互动性正是旅游企业追求效率所需要的。

5.制度障碍

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存在制度的缺陷。从企业内部看,缺乏信息化创新的激励、不能合理使用人才等;从社会看,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企业对于安全问题的普遍忧虑,凸现了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实际上,交易安全与制度的相关关系很早就有学者指出了,但迄今为止人们还不能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源于电子商务毕竟还只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伴随着许多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有的政治和司法体制效率低下。

6.政府引导问题

为了推进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国家旅游局大力推动“金旅工程”,这对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问题是政府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到底应当做什么?从某种角度讲这一问题却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有关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政府应当引导企业信息化而不能代替企业信息化。

五、一些建议

1.政府应积极扶植和引导

政府对于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可以节约信息化的成本。许多学者也认可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张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要有所作为,如胡锡琴、张玉改等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应当是引导而非包办。应当将信息化的决定权最终归结于企业,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拥有自力的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会自动按照最优原则配置其资源。调 查中所显示的信息化水平与企业规模的相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体现了经济的合理性。它可能正是企业优化其信息资源配置的一种均衡选择。

2.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网上交易的安全

网络时代的安全问题已在过去许多的调查和研究中被提到,如石长波、黄清等。本次的调查也显示出安全问题是制约北京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信用体系和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是保障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3.建立一体化旅游信息系统

“信息孤岛”和“功能差别”问题是影响信息化发展和效能发挥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也显示出了北京旅游企业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在信息资源规划和统一战略构想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系统。对一体化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徐马陵、陆均良等进行过专门的探讨。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企业界,一体化方案似乎已成为共识。如果说一体化发展是企业基于业务提出的一种需求,那么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可以视为为满足这种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关于如何构建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系统,许多学者已经从技术和业务的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周昕微在《北京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提出了6条设计原则;张玉改、董志华、常捷等也对我国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提出了整体性的方案;刘小玲、董志华、常捷、王少华、郎富平等从技术的角度对于旅游信息系统进行了讨论;李彦丽、路紫研究了区域旅游信息系统之间的横向合作问题;张懿玮、姚昆遗研究了上海市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陆均良、朱路平对信息化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w-c-I模式;此外武友新、王小刚等也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通过调查和对相关资料的检索可以看出,构造网络生物链,按照价值链、供应链的理论和思想,关联旅游上游和下游产业,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设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生存环境,是业内和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这也体现了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4.注重新技术的采用

第6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信息技术 企业建设

信息是当今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改变和冲击。企业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经营者们不仅要了解企业自身的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充足的财务管理信息和市场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在大环境下拥有良好的发展优势。而采用会计信息化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用性,还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控制决策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实时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化特征

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会计信息化具有互动性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政府的制度影响着企业,企业的发展同时又影响着政府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另外还有企业与外部单位以及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之间,需要相互的了解、监督、配合以及支持,各方的互动可以促进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会计信息化具有实时性

利用企业信息网络可以使会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投资者及会计信息需求者们有权利都查看企业的会计报告,企业的信息化还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分析预测的平台,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三)会计信息化具有集成共享性

企业进行了会计信息化以后都是运用软件来集成一系列的财务工作,这样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各种数据输入的重复,从而提高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信息的电子数据形式方便了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二、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对会计职能产生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利用网络、数据库等现代管理工具使得企业物流等信息准确及时,财务人员分析当前各种财务数据并加强控制以提高公司效益。与传统核算与监督的会计职能相比,如今的会计职能中分析与控制更显的重要。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的会计职能产生重大影响。

(二)对会计流程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流程以记录为基础,记录与报告、分析、决策这三者之间相隔时间较长,信息的滞后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决策。而对于会计信息化模式,会计数据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从而缩短了会计记录与分析决策之间的时间差,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和质量。

(三)对会计方法产生的影响

传统会计模式的手工条件下要由许多人完成账目的核算工作,实现会计信息化后,系统自动进行会计一系列相关工作,对于非常复杂和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更能够体现其优势,使会计核算工作变得简单、迅速,同时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

三、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正确,那么企业的整体会计信息化建设就不会受重视,最终会导致虽然进行了会计信息化建设,但是其企业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位置。

(二)缺乏人才,创新性不足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需要具有网络和数据库等技能的会计类人才,而现如今我国尖端技术型会计人才比较缺乏,传统型会计人才剩余过多,人才的缺乏必然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性不足,大部分都是生搬硬套,使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收到了严重的影响。数据安全稳定性差。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黑客、病毒能够很轻易的破坏网络,对目标计算机进行攻击,盗取资料和信息。会计信息化模式下,企业的数据都是存储在计算机上的,这使得这些数据和资料并不安全,随时面临企业内部资料被窃取的风险,所以,会计信息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四、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虽然国家近几年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信息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总体来说仍然很薄弱。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说,目前我们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

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和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外部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一个能与其他企业的市场成为一个整体的途径和方法,管理者必须认清这种形式,合理进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明确企业信息化任务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自身要面临的问题,它是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相连的。社会大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促进了信息化的必要性,给会计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步伐带动着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政府应该在这个时候加强宏观调控以及市场指导,给各大企业指明方向,明确任务。

(三)建设会计信息化系统构架,重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会计信息系统建需要企业决策层的重视与支持,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企业的众多部门,企业高层领导者需要协调好各部门工作,统一规划,集中控制,推进会计信息化进程,有层次地实现信息化战略。

(四)加强系统的安全控制工作

企业在建设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数据高度集中,存储形式是电子档,很容易受到资料的非法窃取,另外再加上操作者的失误以及机器故障等问题,信息化系统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企业应该在数据安全方面做好防护保护工作,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保护企业资料信息的安全。

要使得会计信息化取得成功,必须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结合实际,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视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与优化调整。另外各企业还要从思想观念、自身管理、内部控制以及人员培训入手,积极改善建设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条件,争取早日实现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永红.会计电算化趋势分析[J].发展,2008(08).

第7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营造;电子商务;生存发展外部环境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从1998年3月6日,由世纪互连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共同携手,完成了第一笔电子商务交易,标志我国国内电子商务已进入实用阶段。到2008年9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72亿,而且正以每年增长47%的速度发展。按照信息产业部“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有望达到2亿,年均增长8%,普及率为15%。2000年电子商务收入已达到18156万美元。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还需要在发展和运用电子商务方面下力气。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造电子商务发展和运用的经济环境。

一、电子商务经济环境

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是指将商务活动建立在以信息和网络科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上的经济条件,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和金融电子化等内容。在良好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超越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及银行之间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疏通和供求协议的达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科学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等诸多方面。企业能否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有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

金融信息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金融信息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其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使金融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安全、多功能和全球化。在金融信息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开展业务。金融信息化使网上银行应运而生。

通过网上的支付工具进行的电子支付与结算,起着联结网上交易双方的纽带作用。由于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金融业为了在信息时代求生存,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尽可能为网上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要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所需要投资的规模十分巨大。同时,要使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保持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还需要不断研制和开发与网络体系相适应的信息传输设备和技术,所需要的投资也绝非小数目。达维多定律所揭示的企业必须进行不断创新的原理,意味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投资必须保持连续性。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能动性因素。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素质不断提高的信息和网络科技及相关领域的专才,如IT专才、网络管理专才、材料专才及投资管理专才等。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则意味着信息科学技术方面人力资源的知识速度不断加快和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许多企业都建立起了内部的网络,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并培养和储备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建设,自1993年开始的金卡工程建设起,驶入了快车道。金卡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发卡和服务体系,利用金卡工程的连接,实现跨银行、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联机授权、实时转帐,形成安全、快捷、经济的支付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都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在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少新问题也正在困扰着金融网络发展:(1)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2)金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后发性问题。(3)网上银行的统一问题。

三、解决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难题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积极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特别是资金和适用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1、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

信息企业、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相关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我国巨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提高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资金。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的特点,使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在我国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国外资金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是可取途径。当前世界经济低迷,而我国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为我们利用国外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人才问题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大批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这类专业人才却是短缺和闲置的状况并存。从国外引进专才是解决眼前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专才需要的捷径。在这方面政府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几年我国政府都曾组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招揽人才。目前出现的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潮是和政府的努力分不开的。今后我们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才。为了更好地引进并留住专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外专才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卡”制度,将更有利于国外专才的引进。

3、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都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我国政府已经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当然也应当看到,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政府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姚开建、雷达.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第8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

一、信息化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化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含量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可以从产生递增效应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很多经济活动现象。比如对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穷国,同样的投资应比富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而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其中致命的缺陷在于:传统的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假定为由某种外生力量所决定,并按某种外生的速度发展,技术进步不在资本物品中。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为此,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应为: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其中,人力资源(以受教育程度衡量)和技术水平(以专利数衡量)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人力资源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近80%,而投资增加的作用仅有20%多。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知识,强调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使经济产生递增效应论文。

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进一步将知识视为除资本、劳动之外的第三个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产生知识效应,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知识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投资收益更为明显,全球软件市场从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软件产值已逐步超过硬件的产值。这表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由信息提炼而来的。信息化则加速了“信息”向“知识”的升华,在推动信息经济壮大的同时,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加速实现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从生产力要素构成上看,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递增效应作用”更为突出。可以认为,知识与技术也成为决定民营企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加速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信息化可以从加强控制优化结构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即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基础上的一种控制行为。民营企业引入信息系统之后,以信息传递和监督下层为主要任务的中层管理机构功能将逐渐减少,相应地,企业高层管理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加强,信息主管的出现成为必然。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为方便,实现组织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了决策的执行和反馈环节,减少信息在各个环节上的停留时间。与之相反,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在分权制下,决策较分散,中层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信息系统的高效性来尽量扩大其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尽量依据自己能够得到的信息做出决策,增加其可控制的范围。总之,高层控制能力的增强,中层扩大管理的独立性,都取决于对信息的拥有。信息化对于民营企业员工来说,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使决策者同企业各级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也可以使员工直接同企业高层决策者进行沟通,使员工参与感、责任感增强,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各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企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形成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可以从有效降低成本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信息化改造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的综合成本,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民营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民营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能大幅度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民营企业能够减少库存量、降低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可以大大降低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信息化促使民营企业成本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民营企业能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民营企业的竞争方式,给民营企业提供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民营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赢得竞争优势。一般地,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该虚拟企业就解体。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形成了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信息化可以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也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信息化可以加快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民营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和机会。这些新的思路和技术,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民营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民营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将稳定产品质量,大规模替代复杂工艺,使企业工业化大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其结果不仅使民营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而且使过去不能灵活转变的规模生产方式。如汽车、彩电等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生产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具有规模经济的制造业生产线现在可以根据顾客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信息技术的这一功能,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顾客独特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大规模生产的独特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民营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现状及障碍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信息化还是停留在购买电脑设备,使用财务软件,以及一些办公软件等层面。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企业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但这类软件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CRM系统,至多算是现有财务软件的一种延伸,即销售管理软件。之所以财务软件会受到民营企业重视,一方面是该软件的使用,能够立竿见影地让企业管理者看到收益,另一方面也与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有关,在政策压力之下,加上民营企业多少也希望自己的企业管理规范化一些,于是便开始注意信息化改造。

与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相对成熟比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缺乏信息战略规划模型。企业信息战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和程序,民营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是民营企业实现信息战略的整体规划方案。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没有结合本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把信息化战略提高到改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位置和水平。没有信息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规划,民营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找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动力;二是缺乏个性需求。民营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行方式表现差异,而信息系统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企业规模来设计的,与民营企业的特点需求难以相符;三是缺乏复合型人才。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首先需要有领导推动,但没有系统理解与把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不利;四是缺乏统一规范与标准。民营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号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同时,大多数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也是造成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的重要原因。

避免和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认清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找到症结所在。笔者认为,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客观。这里主要指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的障碍因素。一是资金障碍。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资金是实现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首要障碍。信息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应该说经费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民营企业信息化活动开展的规模大小和先进程度。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较少,不少企业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企业信息化,更没有设置专项经费去建设,这就必然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看,灵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企业进行全部经营活动最重要的职能系统,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与传递,这种信息系统显然具有信息收集来源广、信息存储种类多、信息处理迅捷和信息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目前民营企业很少引进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即使个别企业建立了起来,也由于系统规划和设计欠周密,其系统的可靠性较差,生命力脆弱,很难发挥作用。加上在后期的人员培训、技术跟进、系统升级和维护的持续信息化投资支持不够,影响了信息化进程;二是环境障碍。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较差,这同样很容易转化成为经济实力和信息能力的巨大悬殊。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信息网络覆盖面还较窄,特别是内地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号不畅的现象还客观存在,民营企业获取信息既不系统又不全面。这样的信息环境是不利于信息化进程的;三是政策障碍。即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创办的信息服务机构既少且素质差,民营企业获取经济、财政、税收和改革等内容的信息渠道较窄。

(二)主观。一是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困惑。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还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紧迫性和积极性,甚至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信息化,信息化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带给企业的“收益”无法以货币计量,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投资建设的成功案例也不多,使得民营企业家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将信将疑。当一个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信息化方案摆在民营企业家面前时,难免让人产生一连串困惑,如高额的投资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盈利能力,或者给客户增加多大的附加值,以及如何鉴定这些价值回报。信息化为民营企业带来的更多是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等无形的收益,很难简单地用数字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收益。二是竞争意识较低。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信息开发和服务机构,即使建立了信息机构的民营企业,也是让有关部门兼管或设一名兼职信息员。个别民营企业虽有独立的信息机构,但人员少且设备差,制度不健全,造成无所作为,这些障碍信息化的主观性因素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

(三)心理。一是在获取信息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群体观念和保守心态,造成了民营企业接受外界的信息有一种天然的心理阻挠。这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信息漫天飞,信息源本身的混沌度、信息量、信息密度以及信息新度等对人的刺激强度、信息信度等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理多少有一些不大适应。同时,信息的交互式、大容量和多媒体传播,也给民营企业造成过多的眼花缭乱和心理疲劳。特别是各种过时信息和虚假信息使一些民营企业家、经营者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承受了过多的信息欺骗或伤害,从而思维过度引申,产生了对一些信息极端不信任的错误思维,信息兴趣锐减,在信息吸收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极态度,进而形成个体心理障碍。二是在使用信息系统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对系统甚至计算机怎么使用还很陌生,不知道计算机怎么操作,对这个系统产生恐惧心理,这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领导者身上,既怕自己不会操作,又怕别人操作了灵活,使用比自己熟练。实施信息化后,上级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下级的各种经营情况和指标,为提高对下级部门监督力度提供了有效手段,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就担心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受到“损失”,由利益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就产生了。实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改变了手工操作。从习惯了的操作方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必须根据信息化的规范要求企业流程,甚至要进行较大的部门重组、人更。流程再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不同人员的不同利益,一旦发现流程再造有可能触动自己的“奶酪”,其心理障碍就产生了。

(四)供应。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和生产流程,使民营企业真正认识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是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不少信息化方案供应商一味把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实现产品销售为目的,只看重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民营企业的生产特点相适应,达到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障碍。从技术方面看,技术不成熟也是一个障碍。这种不成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IT行业新的技术、标准一直在不断完善;二是软件开发商在发展中后期新技术的开发和跟踪跟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需要,出现相对落后现象。各软件公司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开发机构,均存在其跟踪新技术的薄弱环节。随着市场的开拓,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跟踪逐步落后。任何公司都可能存在薄弱的技术环节,存在需要提高的技术应用领域。信息化实施肯定有一个功能边界和实现的程度,可有时候销售人员为了能拿到项目,对客户随意承诺,这些承诺都可能有一些是目前技术本身比较难以解决或者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的。随意的承诺最终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开发商自身的被动。此外,也由于这些关键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最终让民营企业失去信心。信息化实施是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体现的是贴身的服务。可以说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所销售的就是服务。可是实际情况却由于开发商的地域、人力、技术等种种原因,个别供应商不能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和系统维护及升级,使民营企业推进信息化持消极态度。对一个新的供应商软件公司来说,开始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订单,不会感觉人力的紧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发展,突然发现现有项目的实施、老项目的维护和新项目的开拓出现了人力不够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服务质量降低、现有项目工期推迟,不可避免出现应付客户的现象,影响了民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

三、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若干对策

现代民营企业,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信息,并从不间断地在跟信息打交道。民营企业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和信息密切相关。与原材料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价格、产地、市场的供求状况等;与生产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使用量、生产流程等;与销售及服务有关的信息,如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产品定价,目标人群,及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因此信息在民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无时不起着一种纽带的作用,连接着民营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像是民营企业内流动着的“血液”,民营企业一旦缺少了这种血液,就随时有瘫痪的危机。要把这些“血液”运用好,让它能系统地、有效地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就必须推动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民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改造,让民营企业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和强化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民营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促进信息技术与民营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民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一)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民营企业总体上信息化主体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要创造企业效益,就要重视和强化信息化主体竞争意识,努力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民营企业一旦决定实施信息化,就要按照信息化改造要求稳步推进。一是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益而过渡到另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上去,计算机系统是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民营企业的领导不打算实行标准化管理,还没有迫切要求以效益为中心来管理企业,信息化改造是难以成功的。新的工作方式需要民营企业领导层、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共同创造,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的反复论证逐步明确、细化才能成功,因此信息化改革中的计算机系统开发是和民营企业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步进行的,不能期望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房忙碌一年半载就能突然得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必须在民营企业领导的重视下,把系统开发分解成多个子系统来开发,以便于开发和试运行。在诸多子系统中,应注意首先选取那些使用效果明显又易于开发的子系统,其运行效果会增强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改造的信心。同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需要整体上的组织与控制。系统化改造工作量一般很大,民营企业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把握和控制改造过程,使之有条不紊,做到合理安排,按计算机特点组织改造,整体控制。信息化开发和运行有许多先决的条件和问题,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性工作,应该注意对系统分析员的选拔和培养。要注意规范信息、规范计算机的软硬件平台和规范管理模式。二是要做好信息化改造的准备工作。要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统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落实信息化改造资金。在进行信息化改造时,民营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改造资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顺利实施。三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民营企业内部信息化改造。四是要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这包括:①利用ASP。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民营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民营企业综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民营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②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民营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民营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民营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强化供应商服务质量,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对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主要在:是否能够提高使用者掌握运用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否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提供的信息化改造方案是否适应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提供长期的合作以加强双方的反馈沟通等。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供应商应该对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起到指导与辅助的作用。一个好的供应商可以优化民营企业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实施信息化战略。随着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及对信息化的逐步认识,供应商应当在民营企业走向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发挥出引领作用。一要为民营企业着想,注重产品的实用性,简单好用,简化操作。系统简单好用体现在,能一个回车或单击一次鼠标就能完成的操作,就要精简不必要的操作。信息的查询可以借助鼠标就能够完成,就应该脱离键盘;简化操作的标准应该是,能够在一个界面上完成的操作,就不要借助多个界面,一个鼠标能够搞定的,哪怕是多一个单击、回车操作都不要。简化操作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由程序员自己实际运行自己的系统,让程序员自己感受哪些不方便,采取什么方法能够方便操作。同时,力求免培训,做到界面功能明确、在线帮助完整具体、系统应用和配置设计为向导式和傻瓜式,不仅有利于使用,也可以大大缩短培训时间甚至不需要培训。二要提高质量,确保成功。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系统稳定可靠的必要手段。在质量控制方面,必须建立独立的质量控制小组,对系统进行质量测试。只有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在研发过程中被发现和解决,才能在民营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周折,提高成功率。同时还不能忽略文档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检查。开发成功体现为:系统在民营企业真正运行起来;系统解决了民营企业中的关键问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堵住了管理漏洞;民营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见到了明显的效益,物有所值。这就要求系统供应商不但要完成开发、安装、培训任务,更要跟踪使用情况,只有系统用起来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对没有用起来的系统、分析用不起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真正将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服务落实到位。

第9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 信息化 建设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操作时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之间的整合,即会计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过程,是把企业的会计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运用到软件系统之中,以软件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处理、传递、存储和应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处理提供必需的、准确的信息。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具体过程。因为,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才更好的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才是确保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快速、良性的发展,以信息化科技为支撑,更快、更好的实现发展目标。所以,企业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应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中心。

(三)以住处资源开发为关键

企业发展不仅依靠资金、固定资产等具有实际形态的资源,还要依靠企业的信息资源这一无形态资源。开发企业信息资源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战略方针,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信息资源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等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实现企业会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这一理念已经由来已久,它主要是指把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通过计算机转成为另一种会计处理操作的过程。所以,大多数人把会计电算化直接定义为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一种高速会计运算工作,却忽略了应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去完善其会计操作模式,使其更好的为之服务并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企业会计进行信息建设的变革,是当前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的科技社会中,会计革新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化来实现。会计工作在整个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完全贯穿于其中,但是其会计理论、方式等根据现在的经济环境也随之发生革新和改变。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给当前的会计信息改革提供了保障,使得企业会计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加必然,传统的会计模式势必会被更新。所以,企业要需求发展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充实和完善自己,构建起新的现代企业会计操作模式,把信息技术和会计工作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构建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系统。目前,各个企业在实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以自身情况为中心,比如:人资、财务、企划等各部门的管理信息化,都通过互联网和企业各部门之间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络才使得信息化传递更快捷、更安全,实现企业会计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企业应当对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重视,解放思想、放开脚步,实现科学发展观。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是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应当提高企业人员对其的认知,扩大企业内部宣传,从根本上了解和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会计信息方面的应用,加深理解,提高应用,最后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建设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网络下的会计环境建设,为信息网络化建设提供平台。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理论、方法及应用方面的具体措施。实现会计信息化要有规范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会计工作制度以及会计操作软件的使用,建立利于企业会计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对会计信息的操作、处理、保护等操作过程,为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内部控制环境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都以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为起点,明确规定企业各部门的权力与责任,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互相制约、相互合作的关系,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此外,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应首先确定目标并进行分析,辨别企业可能存在的管理风险及其形成的原因。其次企业通过实施财务预算、内部审计及控制、自我评价等方,反应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并对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进而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报告做保障。

(四)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和质量

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及时,最大化的发挥出会计信息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会计所采取的信息技术做好安全保障,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安全体系。加强系统中信息输入与输出的管理,确保所输入信息的正确性与安全性,防止信息系统出现故障而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丢失,加强系统中核心数据的备份与管理,定期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升级和维护,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攻击。

(五)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出发,在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及运行时应根据系统及自身情况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技术,争取把企业员工培养成现代化信息技术综合型人才,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心,围绕其建立起的信息技术与会计的整合,使其发展成为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它不只是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革新,同时也是会计操作上的变革,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应用的代表。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会计操作主流,建设并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是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乔雅辉.探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1(8).

[2]方卫东.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