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与技术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简介:沈亚平(198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助理实验师;吴怡春(1961-),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教授。(浙江 杭州 31005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B080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0-0057-02
为进一步提高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开阔办学思路,增强专业特色,[1]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要求,我们于2011年1-2月开展了以医院的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调研,明确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的实际需求,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调研范围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在浙江省医疗单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近三年录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主要学历层次及人数;用人单位近三年新聘人员综合素质状况评价;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需求的分析。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6份,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64家,乡镇卫生院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从这些问卷里抽取资料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75份(县级及以上医院48家,乡镇卫生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近三年录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主要学历层次及人数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县级及以上医院的录用对象基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而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就业市场较大,基本在50%以上。这提示我们以后要更注重面向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用人单位近三年新聘人员综合素质状况评价
此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于各个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敬业精神、道德修养、专业能力、基本技能能力的整体评价较好。现仅列表分析就业单位对专科类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评价,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格、职业技能、敬业与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评价较高,但对其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及自学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有较高的期待,这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3.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需求的分析
(1)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各级用人单位对于未来三年所招聘的毕业生类型的要求各有不同,分别对专业型、通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有着不同的侧重,我们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结果见表3。
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用人单位都需要专业型和技能通用型的人才,而创新型和复合型相对需求较小。因此,我们毕业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把握机会,这样可以提高就业机率。
(2)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专任人才需求情况。关于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不同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见表4。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三年,县级及以上医院大部分的就业对象集中在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的毕业生,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业对象则还是以大专学历为主,这提示我们要调整教学计划中的教学重点,突出培养更加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
四、对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的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更加明确了用人单位对高专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并依此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调整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结合特色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层卫生单位
通过调研得知,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人次需求的层次主要集中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此我们要调整教学计划中的教学重点,培养出更加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对此,我们调整了2011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增加基本技术课程课时和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技术,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要求。
2.夯实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及自学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加强,为此我们可以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将校内实训中心建成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的基地,[2]同时也积极和医院进行合作,和浙江省人民医院进行院校合作建设,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建议在人文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社会、职场等的认识,也要加强对学生与专业应用密切相关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的教学培训,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3.优化双师教师队伍,完善专兼师资建设
专业型和技能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也应从两方面解决。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校内专职教师经常参加继续教育,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在一线从事实践服务锻炼提升自己专业技能,要求专任教师每年要有2-3个月的时间下临床,以保证理论知识不与实际工作脱轨;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或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已有一百多名各个医院的教师成为我们的兼职教师,分为来校上课和后期实习的指导老师,并且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总之,本次问卷调查加深了我们对于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教育理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办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从而为行业培养岗位适应能力更强的专业型和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临床检验基础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以及实用性的课程,其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比较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才能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合理调整实验内容
首先,教师要根据选课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实验内容,将原来教学内容中的血液一般检查以及脱落细胞检验等内容保留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仪器操作内容,将凝血性疾病和出血检查等划分到血液学检验内容中,将胃液检验等内容删掉,这样才能充分地突出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内容的重点,使其不会和其他课程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从而增加其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1]。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必须要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一些特异性较差以及灵敏度较低的检验方法删除,选择使用一些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检验方法。以尿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验为例,以前在实验教学中,往往选用胶乳凝集抑制法进行操作,而现在应该选择胶体金免疫检测法。由于当前许多临床上的仪器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验教学内容中,要增加血液粘度仪以及白细胞分析仪等仪器操作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得实验内容更加接近临床实际,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开展探究式教学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能够有效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探究精神。例如,在开展红细胞计数这一章节的实验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红细胞计数的方法以及基本原理,然后再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如何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红细胞计数结果,哪些因素会对计数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怎样才能合理地处理两次结果误差较大的现象等[2]。而每个学习小组讨论结束以后,可以由小组长进行总结发言,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公布出去。在所有小组长发言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情况、各个小组的结论与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其中存在不足,以及改正的方法,并且要表扬以及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优点,之后再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PBL教学法等。
2.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学校可以利用一些现有的仪器设备资源,建立一个开放型实验室,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与到各种科研活动中[3]。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在参与了大量的科研实验后,可有效巩固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提高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并且能有效培养其整体的科研素质,提升其全方面的能力,而这一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将来的就业渠道变得更加广泛,使其能够研、学与产等多方面进行发展,从而为其将来的临床以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开展现场情景实验教学
在通常情况下,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往往是应用验证性的实验法,所选取的实验大多数都是基础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进行操作,这样不但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影响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4]。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带领学生们开展现场情境实验教学,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临床的操作情境,能够将实验室教学与临床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也可以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
4.举办检验技术比赛
通过学生在学校实验室的操作是远远无法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其所学知识的,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实验的机会,可以开展实验技能比赛,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优化实验考核方法
1传统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缺乏综合性、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在传统的实训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之间独立设计实训内容,实训教学多在分割状态下进行,没有体现课程之间的联系,这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个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临床的脱节。
目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缺乏国家统一专业设置标准和相应医学检验职业资格标准,实训课程内容大多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自行开发,很难契合职业岗位群的技术要求,甚至出现校内实训教学脱离职业岗位基本需求现象,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1.2不利于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传统的专业实训教学为单一课程训练,带教老师主攻某一课程,要全面地从整个专业及岗位的角度考虑问题并进行教学比较困难,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该专业技能的实质,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利于打造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全面指导学生临床实践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在学生实习前,将以往的单一科目实训课程改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2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2.1课程安排
综合实训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总学时为 84学时,在校内仿真门诊化验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项目集中训练,由双师型专任教师全程指导。
2.2实训项目的选取
笔者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特点,结合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协同行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反复论证后,选取血液常规检验、输血技术、血糖测定、血脂测定、肝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乙型肝炎病毒5项测定、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尿液常规检验、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粪便常规检验及隐血试验、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为实训项目。
2.3教学环节设计
2.3.1项目导入
训练前老师告知学生实训项目,并提出相关问题,如标本的种类与要求、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问题,查阅教科书,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3.2任务驱动
学生抽签分组(5~6人一组),以化验单为载体,按照实际工作流程(病人准备与标本采集标本运送与处理标本检测结果报告与分析废物处理),进行分项目训练。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患者、接诊人员、检验人员等)共同完成任务,在训练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大家集体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3.3结果分析
实训结束后,各小组对实训项目的目的与原理进行阐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异常的结果要找出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明确学习目标,能够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发现问题后要求其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真确认后才能把化验单发放出去。
2.3.4考核方法
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制订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评分标准,训练结束后,老师对项目进行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独考核,考核以动手操作为主,采取全程评价方式,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判,考核不合格者,可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进行补考。
3讨论
3.1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综合实训课程具有综合性
综合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进行整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评价各种检验结果的初步能力,使其具备了自主学习及较好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其综合素质。
3.2综合实训教学环境具有仿真性
综合实训教学的仿真门诊化验室与职业岗位群实际工作环境高度一致,实训项目在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存在,即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解决了知识与技能在检验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问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了实训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顺利对接。
3.3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
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法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明显不足,实训效果自然不好。而在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仅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课前提问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过程中,学生有疑问,大家集体讨论分析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此教学过程中,要求带教老师因材施教,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符合建构学习的理念,也符合真实的职业活动。
3.4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关键词】石膏工艺品;行业发展;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课程实践
前言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所居住的环境绿色环保要求也不断提高,石膏工艺品作为绿色建筑装饰材料备受市场认可,已成为行业市场上的宠儿。随着石膏工艺品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快速有效的掌握市场发展情况成为企业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顺应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则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何从专业的眼光认识石膏工艺品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转变,将成为培养该行业所需人才的主题。下面将从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开展石膏工艺品制作课程,以及搞好其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一、石膏工艺品概念及发展现状
石膏工艺品是以石膏粉为原料、用模具制怍出的工艺产品,广泛用于宾馆、饭店、商场门面、城镇家庭室内装饰、装璜。石膏工艺品具有价格便宜、艺术性强、防火阻燃、防蛀防腐等特点,是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的艺术产品。现如今国内有多家石膏工艺品彩绘店陆续上市,行业市场前景一路看好。
二、结合中职生特点,开展石膏工艺品制作课程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能接触到专业艺术类课程,到校以后表现出对这类课程学习比较排斥,他们的性格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进行石膏工艺品制作课程教学的时候,需注意如下几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意义的建构者。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工艺品制作课教学中,要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新课导入。例如:制作石膏工艺品的前期,可通过播放图片及视频,让学生认识世界各地的民俗工艺品,了解各种工艺品的色彩搭配、作用、象征意义等;然后,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展览馆等地方实地考察、搜集素材,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筛选出自己感兴趣同时又适合用石膏材料制作的成品效果图,制定出具体尺寸,绘制制作草图,以此模型效果为蓝本进行最后阶段的实体制作。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工艺品制作课程的环节复杂,以个体为单位的制作形式,能力非常有限,远不及小组协同作战、集思广益所发挥出的团队优势。而不同的学生在家庭背景、思想倾向、素质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存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还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相去甚远。建议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即可增进学生与学生彼此的交流,还能更快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大有裨益。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强化小组的团队意识,在每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适合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时的组织负责者、资料收集者、记录者;课堂发展过程中的汇报者、评论者;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准备者、模型设计者、手工制作者等。细化责任,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成员的个体优势。在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责任、有工作,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的机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容易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不至于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与积极性。
在石膏模型制作完毕之后,各团队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进行作品展示,讲解本组同学作品的创意思路和制作过程,包含作品具有的特性、优缺点,在不同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等供大家参考。大家面对各组作品,各抒己见,摆脱了以往课堂上的紧张与不安,最后由教师对石膏模型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尝试创作各种造型的石膏作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成就感不言而喻,还能帮助他们及时找到制作过程中的不足,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动力。
三、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
1.主动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
初步建立起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例如我校与区内几家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校内工艺品实训车间,实现生产与课堂的“一站式”直通。学生在校能掌握石膏工艺品的全套制作环节,上到生产线同样也能按步就班的参与企业生产,并能严格按照操作规范适应各工序流程,掌握操作技巧,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了让学生作品进一步与市场接轨,我校学生制作出的石膏成品每周定期在校内举办的“BOSS DAY”(学校学生创业日)中出售,这些作品造型新颖,色彩绚丽,价廉质优,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与此同时,定期聘请合作企业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到校指导,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对从理论到实践、从想象到现实,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同时,对于提早熟悉市场环境、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及市场需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帮助学生赢在起跑线。
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企业氛围、加工真实的生产任务、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在合作中,校企双方资源互补,实现了互利共赢,达到了“以教促产、以产育人,产教结合”的目的。
2.校内加强实训,校外加强实习
在加大校内实训基地投入的基础上,还应当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去工作学习,熟悉环境,积累经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业与就业相结合。
在以往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办学机制不完善、疏于管理,以至于有些地方完全以生产为主,基地成了生产的车间,学生成了廉价的劳动力;有些基本失去了生产的功能,成了“消耗性”的实训基地;还有些则因为没有严格制定监督考核制度,学生没有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实训目标,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到基地进行见习,学生的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为了杜绝出现以上情况,我校现与区内多家石膏工艺品企业签订合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期为这些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为此,企业应邀参与我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学质量监控,把课程评价标准与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教师严格按照《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做好教案、作业检查批改等工作,把握教学进度。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结束语
近期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中,空前强调绿色产业建设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我们中职学校来说,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标准是开展并做好这一课程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都应当把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一新型的绿色环保艺术产业融入到我们的中职教育,搞好教学的同时,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桂雄.我国石膏产销状况分析及今后发展趋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5-60.
[2]王祁青.石膏装饰制品制造与石膏工艺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0-70.
关键词: 高职艺术设计 设计方法学 设计思维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实践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人才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应围绕社会职业能力要求,变单一的技能训练为创新能力培养。要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变教学生“学什么”为教学生“怎么学”。“怎么学”就意味着需要方式、方法引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导入设计方法学尤为重要。因为“设计方法”强调设计语法的通用法则,它侧重的是如何做的方法问题。
一、我国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
设计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是形态、空间、线条、肌理、色彩等设计元素,记忆空间分割、平和、统一等设计原则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一般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构成基础、图形设计、文字设计、编排设计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是解决造型问题的,构成、图形设计或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是解决空间、创意、编排、设计原则问题。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基础与专业创新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性与科学性兼顾,以适应现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传统基础教学中缺少设计方法的教学环节,缺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环节。“设计方法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科的方法起点和过渡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方法学的实施现状
1.设计方法学的起源
二战后,西方国家消费模式由战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产品设计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二战前基于设计师个人经验的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的社会需求,基于团队合作和科学理论设计方法成为二战后设计理论研究的重点。
与战前基于个人经验的零散的设计方法不同,第一代设计方法学研究试图建立起基于团队合作的系统的设计方法学;像定义科学活动一样定义设计活动,建立“设计科学”;相应的,其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行为而非具体设计。
西蒙将设计定义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方法视为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设计的创造的过程就成了对问题的分析和决策的过程,正如Archer提出的设计程序。
在早期教学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早期,里特尔发起了他称之为第二代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良问题”和“基于观点的信息系统”的研究。
2.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方法学的实施现状
设计方法学是自研究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技巧、手段、进程及规律的一门新型综合学科。是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设计的战略进程和设计方法、手段的战术问题。现代设计方法学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美学、思维科学等多领域,强调创造性,是一门研究开发和设计的方法论的学科。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内的“设计方法学”往往就是“工业设计方法学”,只有工业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中有关于“设计方法”的设置。在广告设计、动漫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专业少有学校开设关于设计方法的课程。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1.理论模块
这一模块提供设计方法学的学科构建、范畴,介绍对设计方法有重大关联的交叉学科、理论,以及设计方法的各种思潮。
“如果我们打算理解或解释一件艺术品,我们预先所要作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去制造某些指导性的原则”。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研究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方法学学习比人机工程学更适合,也是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
2.思维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从理念转化为思维过程,有针对性地根据各专业特征开发相应的思维训练课程,进行逻辑的或是直觉的思维训练。通过思维的收敛与发散、抽象概括与具象描画、理性思考与非理性跃迁等方式技法思维智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
我国设计教育中设计思维的训练大都与专业结合,因此受到专业性质的诸多局限,例如视觉传达的设计思维多为图形创意方面的训练,产品设计的设计思维多为造型的想象与表达的训练。但是综合多方面因素,作为基础的设计思维的训练应当超越专业局限。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训练课程中着重将艺术的想象力和设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开启学生心智。使设计思维的训练不只停留在视觉传达专业的图形创意,产品设计的关于造型的想象力与表达上,而是打破壁垒,进行最基础最宽广的思维训练,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
3.方法训练模块
现代设计教育越来越注重思维与方法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艺术设计新生力量,避免学生停留在单纯的技法层面,建构其独立思考的设计生涯。
科学的设计方法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从而提高创造能力;不断增长的创造能力可促成更多方法的形成与逐渐成熟。通过专业对口训练,以传达各专业设计通常遵循的作业法则,通过规范化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作铺垫。在这一过程中,将理论模块与思维训练模块成果相结合,进行实践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设计方法论的培养与训练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讲授与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课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建立相应的设计方法与路径,与依靠灵感的感性设计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法。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的导入与实践――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
1.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现状
作为从事广告设计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具有市场意识;既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又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在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拓展设计者创造性思维,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广告设计包括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图形、字体、版式、电脑执行等是最具整合性质的专业技能。策略、创意、设计与制作是广告公司处理项目流程的重要阶段。大广告公司与中小型广告公司分工与流程有所不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处理广告个案全流程的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尤为重要。
2.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导入设计方法学
自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启动以来,以“行动就业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正在建立。设计方法学的教学中正是强调“问题的解决”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方法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设计方法学的教学在课程训练上着重强调研究型设计与跨界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服装设计等,甚至与其他工学、理学相融合,以期达到全面的设计训练。广告业是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在现代生活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传播中起着重大作用。广告服务的客户类型千千万万,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单单沉浸于一门学科中。
设计思维与方法中“逆反法”、“发散法”、“突破固定模式法”、“设计诊断法”、“头脑风暴法”、“联想与联系法”、“素材库法”、“草图法”、“系统法”、“布局法”、“化繁就简法”、“结构重组法”等都可以很好地在广告设计专业中的课程训练中加以实施,同时可以与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相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职场实践中的应变反应、分析判断、综合思考、研究转化等能力。其中设计思维模块的教学与训练特别注重跳跃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的教学训练,更是与广告市场注重创意、紧密连接市场的属性相吻合。
五、结语
通过设计方法与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设计思维的方法与习性,掌握设计交流与表现的策略,获得深层的设计经验。设计方法与思维的训练对于设计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课程奠定了创意、创新能力基础,是通向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桥梁。不仅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关键词: 艺术专业学生 文献检索课 教学策略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掌握用手工方法和计算机方法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知识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同时又是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全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服务的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
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文献检索是了解学科前沿,综合应用已掌握的概念、理论的有效环节。文献检索能完成收集资料、阅读文献、整理研究、分析综合、批判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方向,掌握课题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不同派别的观点、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发展前景等,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从根本上杜绝抄袭,培养学生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艺术专业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群体,在学习心理上具有自我意识突出、心境较高、心理不稳定的特点,在学习行为上又具有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性、缺乏恒心与毅力,学习兴趣极易发生变化,学习目的功利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文献检索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策略,以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1学习心理特殊性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有效进行文献检索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以下特点。
1.1.1自我为中心
一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及评判标准往往以自我感觉为标准,在学习中表现为喜欢则学,不喜欢则放弃。二是自视清高。艺术专业学生普遍眼界很高,总是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无论是看待老师还是其他人。
1.1.2心理不稳定
心理不稳定性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性格、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全成型,身心都没成长到成熟的地步。艺术专业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情绪波动十分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学习情绪极其不稳定。艺术生专业学科特点,追求个性张扬,这极易造成他们不遵循应有的学习规律去认真学习,而是追求一种不随大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学习行为,表现为不学习、不作为,与老师对着干,等等。
1.2学习行为特点
艺术专业学生入学考试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专科不足12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以下极鲜明的特点。
1.2.1学习缺乏主动性与自主性
艺术专业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课堂上更愿意选择“听”而不愿意“讲”。对于课后上机练习作业也不会主动完成。很多本应在课外完成的内容却要在课内由老师指导完成,课后的非强制性作业也都必须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
1.2.2缺乏恒心与毅力
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起伏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在学习中明显缺乏恒心和毅力。很多艺术专业学生不能够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半途而废。尤其是一些内容较多、强度较大、任务较艰巨的学习,他们更容易知难而退,有的为了应付而抄袭别人的作业,有的甚至不做。
1.2.3学习兴趣极易变化
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发生变化,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往往只能集中在很有限的时间段内,对同样的内容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厌倦、排斥的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1.2.4学习目的功利性强
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强烈,他们常有选择性地投入精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艺术专业学生往往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艺术专业学习当中,因为专业学习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引人注意。他们迫切希望付出学习精力之后,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果。尤其是当今许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家教赚钱,或者就自己的专业如绘画、舞蹈、音乐等方面面向中小学生开班招生赚钱,虽不是坏事,但这种功利性极其容易造成他们在学习上不扎实,为求功利而荒废学业。
事实上,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心理是行为的原因,行为是心理的体现。
2.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以上特点,我们在文献检索教学中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文献检索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之一,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新颖,常常能碰触到世界各个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实用,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技能性课程;它具有专业性,不同的专业对检索对象、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它技巧性较强,不同的检索途径所需花费的时间和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当然,它也有其自身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的开始,要向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并且根据不同专业(美术、音乐、舞蹈)的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传统的检索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利用计算机网络多途径获取艺术类专业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网络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检索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2.2改革教学内容
在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的教学内容目前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上信息资源的日趋丰富和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网上的各种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信息资源逐步普及,成为高速度、高质量信息的获取途径,对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已成为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之一。因此,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从原来的以手工检索教学为主发展到以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为主,增加信息分析和利用方法的介绍,进而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详细讲授现代信息资源分布和检索技术,包括信息资源种类与分布、数据库知识、机检技术与技巧、光盘检索、计算机联机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常用搜索引擎和Internet基本功能与服务等,并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文献信息基础知识、检索语言,讲课侧重于典型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重点讲清检索思路。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手工检索,因为在机检得到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应用的今天,手检可与机检互为补充,仍有存在的价值。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体现机检内容,同时包含手检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手段和方法,多途径地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推出,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随时开发最新的信息资源、最佳的信息获取渠道。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立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提供网上检索馆藏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单位把信息资源电子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必须及时将新的网络数据库信息传授给学生,以充实教学内容。另外,由于艺术专业方面网站层出不穷,如国内出现不少绘画美术及鉴赏方面网站、音乐网站、舞蹈网站、影视网站、文艺演出综合网站等,要有针对性地详细介绍及指导学生准确获取那些比较著名的、有权威的而又安全的专业网站,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专业知识的检索技能。
2.3改革教学形式
数字化环境带给教师的最大变化是授课方式的改变,运用计算机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在单位时间内可最丰富的信息,信息的描述形式灵活多样。伴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2.3.1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仅凭教材、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枯燥,缺乏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在讲授检索工具时,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符合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献检索课以其“方法”课特有的应用性、工具性等学科性质更适用于多媒体教学。2004年以来,我院文献检索课一直使用多媒体授课,对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操作进行改革,利用投影屏幕进行计算机检索示范,采用网页拷贝做成课件来播放、模拟上网实习,等等。特别是在实习课中采用课堂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生动直观地演示计算机检索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网上检索的内容和过程。
2.3.2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建立和应用,Internet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利用万维网检索信息已成为计算机检索信息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许多大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如DIALOG、ORBIT等,先后推出一系列基于Internet的万维网检索服务,如DialogWeb、DialogSelect等,用户通过远程登录(Telnet)检索这些网站,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十分重视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各高校图书馆局域网上,出现了国内外各类型数据库。这就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加大宣传和利用这些珍贵的网络电子资源的力度,已经成为文献检索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于如何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利用国内其他信息网和国外信息网上的免费资源,在介绍文献信息、数值信息、事实信息、全文信息和新闻动态信息的检索中,选用一些专业对口的数据库和搜索网站,引导学生掌握网上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
2.3.3提供大量的上机实习机会
检索实习是这门课的精华,通过加强上机实习环节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实习”的方式,组织好实习课,并努力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实习环境:充分利用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及学校公共机房,为学生提供联机检索模拟实习、光盘检索和Internet网络检索实习。对于实习课题,除了教师拟定有关的实习题外,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及专业方向自定练习内容。实习报告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教师。实践表明,艺术专业生在上机实习这个环节表现极佳,迟到、缺课的现象较之理论课少,并且作业提交率达到百分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文献检索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检索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改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技能,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在实习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图书馆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如何在网上搜索知识信息,更可以在与图书馆不断的近距离接触中挖掘自己查找资料的乐趣,引发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心理,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至少在碰到问题时,知道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应该怎样查找资料。
2.4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
2.4.1构造网络同步操作环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学校公共机房的计算机设备的功能,还添置投影仪,做到一人一机,从而创造师生同步操作的环境。教师可以结合检索实例,在机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演示检索的全过程中,学生也可同时进行操作,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为增强,教学的形式也会丰富起来,不再是死板地讲解一些概念、理论、步骤,而是教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和运用技能,从而收到巩固、熟练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激发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文献检索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实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4.2构建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模式已成为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应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由执教老师提供最新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其内容应包括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之外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网络检索课程,全部放于网上,完全开放供学生阅读和下载。现在一些大学已将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搬到了网上(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表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已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步入现代网络化教学的初始阶段。目前当务之急是开发、研制新一代的“远程文献检索”和“计算机网络”课程模块,放在图书馆的局域网上,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上网操作技术,又能降低上网费用,解决部分学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实习的矛盾。同时,该课程还能使想学习信息检索技能的学习者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和信息。
2.4.3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文献检索课程的种种独特之处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或某一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提高知识结构、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教师一方面可以参加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培训、进修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学积累检索实例和检索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献实际检索能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是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教学,艺术专业学生的检索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进而使其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156-157.
[2]潘杏仙.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创新[J].情报探索,2007,(5):16-18.
关键词:以校为本;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69-03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出“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培养,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胜任新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然而,信息技术教师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队伍的一些特点,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师个体之间差异明显等。由此提出了针对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校本培训,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将成为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出发,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需求,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校本培训的实施建议,以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概述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
1.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对于新入职教师一般设置岗前培训,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这种新任教师培训模式,大致有三种情况:老教师传、帮、带方式,教师集中培训方式,新教师专业研修方式。教师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全方位深入展开。
2.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依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可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培训基地,在高等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部实施。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学科理论优势,可使教师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高校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相对封闭,会导致其专业培训经常会一定程度地脱离真实一线教学实际。
3.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校本”表示“以学校为根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和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校本培训要从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攻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此谋求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建设一支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强的创造能力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二、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实施建议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较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技术好即可,学校没有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活动;很多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学校常采取的办法是让信息技术教师参加通识培训或者其他理科教研组培训活动。但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强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即使参加了通识培训,也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解读不到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内容的制定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技术内容,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以学习“技术”为目标的,培训主要内容是课件制作、网络技术等,很少涉及到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然而,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显然与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有本质区别,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完善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更急需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1.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个学校在新一轮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中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修成果,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本身就是很好的研修资源,无论是成果本身还是创造成果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可以在学校中发挥示范作用。可以以学校网站为主阵地设立信息技术教师论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发表教育心得,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可以开展主题教学研讨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实践、分析、反思、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可以以课题为载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所以,各学校不但要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活动,更要重视对研修成果的总结,经由合适的方式向其他学校进行成果共享和传递,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引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走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扩展教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由于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较少,没有学科带头人,校本培训难于组织和管理,学校很难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在组织形式上,可以以各个学校为单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学校逐步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联谊学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兄弟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拓宽校本培训的师资渠道,增加教师培训机会。虽然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会不尽相同,但学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必然有着很多共性的发展需求,如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经典教学案例的分享等,通过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方式,可以有效地组织各个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可以选择一所固定的学校作为区域培训的基地,可以在几个学校之间轮流组织开展实施,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独立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在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各学校的优势,灵活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3.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适度延伸培训内容。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为中心,在新课程理念、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不同学校、不同个体的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不尽相同,校本培训内容应根据需求不同灵活设置。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前沿等多类问题,涉及到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更是种类繁多。那么,如何处理好校本培训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呢?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的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等集中培训都必将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在这个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实践,使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实践到新课程改革中。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应该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在具体设计培训内容时,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包括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专业基础和更新专业基础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
4.提供培训实施保障。通过校本培训,调动和发挥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无论是学校自身组织培训还是校校联合的形式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只靠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是不够的,必须有市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支持保障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顺利展开。例如,请专家或者市地教研员等参与培训,有时需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组织。因此必须有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区域推进、学校支持和教师主动参与,才能确保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5.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档案。校本培训档案可以包括:①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及职责。②各项规章制度。③培训计划(培训的专题名称、培训的目的要求、参加培训的对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具体时间安排、培训活动的保障措施以及每次培训活动的组织者)。④校本培训活动记录(培训活动的地点、培训活动的日期与持续的时间、培训的主题、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讲人、培训活动参与者的签名记录、培训的主要内容)。⑤校本培训教材(含录像带、光盘、软件)及其他文件资料。同时要建立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档案,包括参加学校集中培训情况记录、自学笔记、听课笔记、上公开课教案、个人课题研究情况等。⑥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行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三、小结
本文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校本培训中的一些实施建议。校本培训既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思路。通过校本培训可以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本培训,将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到教学第一线,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实际教学中,推进课程改革稳步、快速、有效地前进。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提供环境支持,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郭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2]李方.浅谈教学技巧的形成基础―教学反思[J].教育研究,2009,16(8).
[3]武博、宋智勇.浅析教学反思技能[J].新课程研究,2009,(8).
[4]于环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协作学习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人学,2009.
[5]赵可心.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人学,2008.
[6]蔡笑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7]张伟.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家引领―谈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J].吉林教育,2006,(3).
关键词:高职;以学生为中心;项目制教学
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这四种学习是每一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因此,今天的学应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四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及根本出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以学生为中心,尽管他们的成功各具特色,但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虽打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转型以学生为中心,但在授课的过程中,仍就是教师占主导,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模仿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的项目与任务,并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学习。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部对2013届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统计,学生对于收入低占66%,发展空间不够59%、工作环境条件不好24%、工作范围不好22%、加班太多20%、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大19%、工作不被领导认可10%,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及发展的空间不满意占据首位,那原因是什么呢?同时对企业调研反馈的结果反映出,稳定性差、流动率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差;能力不足、上手慢;不了解职业岗位发展规律;主动性差;从学生的与企业的反馈情况分析角度看,主要原因是学生核心能力的缺失是关键。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相互协作的精神、持续改进的意识。集中体现在教学体系中忽视学生的真正的需求,学院人才培养方式不能满足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社会的角度看,通过修剪学生的个性而培养同一模式的人,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其成员各种类型的需求。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在全国很多高职院校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是非常有效的培养路径,其价值体现在:
(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培养,从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行动引导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这种传递方式的双向更便于指导和交流。
(3)项目制教学,采取一个项目4-6人的组合,有合理明确分工,通过团队合作进行项目学习。
(4)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它不只是用脑,而是用脑、心共同参与学习,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使之不断地点燃思维的火花。
(5)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6)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对教师业务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的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积极性。
以学生学校为中心,从学生学习角度准备和实施教学,把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归属;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智发展状态和水平。通过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用到高职院校项目制教学当中,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质量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以“五大能力”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系统掌控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全部参加教学过程,包括:获取信息、制定项目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评定成绩等环节。真正的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发挥积极主动的态度,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除单一课程项目训练外,要实现课程之间整合的关联完成综合项目的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刚性要求和柔性倡导来实现,最终达到企业要求的“软技能”和“硬技能”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学生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促进教师挂职锻炼培养上创新,要“请进来”“走出去”实现真正意义上“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用明天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静.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科技风,2010年09期
[2]冯高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1期
1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学检验技术快速发展,医学检验设备也得到了全面更新。医学检验技术在许多疾病的判断以及治疗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医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像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以及微生物检验中的全自动鉴定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敏捷度,也让检验工作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促进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医学检验技术,检验仪器的发展速度也可谓十分迅猛,在医学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哄动。就目前来看,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以及临床检验,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与传统的医学检验工作相比,当前的医学检验工作给临床部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检验科在医院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其医学检验水平的高低上反映起来。在医学检验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可以被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更加依赖于医学检测,检验学科的教学发展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2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发展趋势
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重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学习临床医学理论与检验的理论技术、基本操作技巧,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在各级医院与防疫部门从事科学的医学检验工作,成为专业的医学人才。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去处变得多元化,就业的基本方向基本为进入各级医院的检验科、防疫站检验工作、血站检验;商品的检验;环境保护与海关检验;医疗检测设备的维修等。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就业多元化趋势的出现,极大地体现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化的一面。在医学检验工作自动化与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许多中小型医院以及防疫部门都提高了对检验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基层医院也认识到检验人员实践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性,他们更加需要那些拥有全面医学检验理论知识以及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另外,疾病控制中心以及血站的成立以及私立医院的增多,使得社会对于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量有所提高,为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目前,我国有一百多所高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要完成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学习,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每一所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发展方向不同,一些学校重视临床检验,一些学校则重视实验检验。当代高校应当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不能只追求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单一地追求每一类型,要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重视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3.1加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要让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能够适应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高校应当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进行优化,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建设食品检验专业以及环境保护检验课程、试剂研制课程以及营销课程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提高竞争实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当向实践能力培养方向进行转化,对学生的医学检验技能进行培养。医学检验仪器是支持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检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对于学生医学检测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都忽视了学生医学检验仪器使用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许多毕业生不能满足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目前,社会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做好课程优化,无疑是扩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个人发展的机会。
3.2加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体系创新
要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建立一个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工作者要本着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为己任,尽最大可能开辟第二课堂,促进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教学活动与岗位实现无缝连接。高校应当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与课程的具体性质,明确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的教学原则进行开展教学。多引导医院的一线医生与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利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让更多的实践中的真实检验事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医院或者防疫部门的合作,给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打造一个实习基础,让学生有机会有场地去感受真正的工作内容与环境,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辟第二课堂,才能给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培养机会。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