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本会计学课程实践性、技术性较强,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其中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基础,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是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
利用项目导向将成本核算一般过程进行任务分解,核算内容化整为零,就形成了若干个知识点,而后各具体环节有机组合,形成多种不同的基本方法。
教材应选择知名高校的教材及教学辅导书,使学生能从理论框架上有清晰的理解;课程定位方面,专业核心课的地位,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掌握专业知识;课程重视程度上,积极地为本门课程配备相应的资源,不仅进行理论授课,还要安排上机或手工操作的实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更好地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师资配备层面,要保证教学梯队的层次性与合理性,适当安排企业中的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真实经验。
2.成本会计学课程反馈信息分析
成本会计学课程在大学第四学期开设,2008级和2009级平均每届学生300人左右。为了检验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及学生反映情况,笔者设计了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对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人份,收回284人份,回收率88.75%,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成本会计学课程问卷调查统计(n=284)
从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对本门课程较为重视,学习效果较好,能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部分学生还能根据课程内容的延伸,积极去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课外竞赛,有一定的成绩;少数学生学习效果令人堪忧。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教授本门课程存在一定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需要搭配好才能相得益彰。
3.由教学效果折射的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及分析
3.1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组织系统性差。教师对整体成本会计学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准,重局部轻整体,重点不明确,内容组织不合理。许多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印象是大量的计算,易形成条块分割,比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与品种法,很多同学会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而不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手段不够先进。受客观条件所限,很多高校成本会计学学课程教学手段多局限于课堂传授或制作较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效果不甚理想。
实践教学的缺乏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虽然也有对应的实验,但校内实验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成本核算相去甚远。一直在学校的环境中按老师的思路去处理业务,对于将来工作中的实务操作缺少实质性的帮助。
3.2原因分析
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学课程动力不足。成本会计学本身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有些枯燥,许多学生潜意识里不太愿意去长期记忆与之相关的专业内容,这与原本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对于很多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期末考试,所以考试过后关于成本会计学知识的记忆所剩无几。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所谓“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许多高校教师缺乏整体课程建设的思路,而且,授课教师需要集百家之长为己用,缺少外出交流学习和校外实践的机会,也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定的障碍。
高校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部分高校首先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这些主干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成本会计学学虽也是专业必修课,但重要性次之,这样导致成本会计学学课程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可能受限。
4.完善课程设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建议
4.1重视实践环节
校外企业何时便于让学生去实习时间视自身情况而定,生产旺季往往是专注于经营,无暇顾及其他,而淡季又不能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貌;在校生有固定的课时安排,如何与校外实习时间搭配合理是需要在每一开课学期初始就与合作企业协调好的问题。
4.2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基本方法侧重于将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核算得准确,辅助方法中核算与管理并重,而成本控制则重在控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清楚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采用倒推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本门课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本还原,对各种核算及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和联系。
4.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网络课程建设也是不能被忽略的环节。在现有的成本会计学学课程网站上,有相关的教案、课件、实验资料等,但往往一年之中只登陆几次去调整课程内容,应做到随时更新。
一、社会发展维度对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新要求
促进数学课程发展的众多动力中,没有比社会发展这一动力更大的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我国社会发展对小学数学课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针对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服务,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同样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程要有针对性,即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数学基础,又要为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做出贡献。从对小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对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性
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虽然知识点较为简单,但教学过程应具有应用和实践的广泛性,教学课程应体现其可以用来解决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应该精选现代社会生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简单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课程的内容。小学数学课程还应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进其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也广泛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育性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一,从理论上看似乎缺乏人文色彩,但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数学教育中灌输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也显得尤为必要。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程中适当介绍简单的中国数学史,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课程内容,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
二、数学本身的发展维度下对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新要求
(一)适当增加数学教学内容,注意学课的交叉性
应用数学近年来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领域,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这种形势也要求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所反映。例如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数学算法可以做适当的介绍,例如二进制计算、计算机编程中的一些逻辑思维原理在数学课程中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涉及。
(二)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简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现代数学进行着不同领域的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许多曾经认为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数学分支,现在已建立在共同的统一的思想基础上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科学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结构的整体。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于学生将来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后期更深层次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体现在逻辑思考和解题的过程中。
三、教育心理学维度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要求
教学本身和小学生的心理都是由规律可循的,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校学生学习的规律性。因此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知发展,要经历多种水平,多种阶段。认知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基于这些规律,要求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要求:
(一)可接受性
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旧意义同化,从而形成更为高度同化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包括输入、同化、操作三个阶段。因此,作为数学课程内容要同小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密切联系。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处于同级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程内容被学生理解,被他们接受,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作用,改造和分化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直观性
数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着重于向学生提示抽象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也就是要“反璞归真”。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国内外管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等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为适应教学和研究需要,围绕单个或多个问题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或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后进行客观书面描述,并分析其得失,以使学习研究者或同行从其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获得教益与启迪,这就是案例教学法。
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可以使学习者有机会从决策者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并通过个人分析以及与他人讨论对案例中的情景进行分析,找出可行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案例教学法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将抽象的概念、理论等具体化、生动化,有助于课堂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是一种极富成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效手段,而《市场营销》又是极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一门课程。因而,教学过程中必然少不了这种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也必须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克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的缺陷,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能够把市场营销的最新理论和复杂的经济管理事件融为一体,直观、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另外,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站在管理者或执行者的立场分析错综复杂的营销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诊断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能力。
营销案例既包括对已解决问题的认识,还包括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讨论,还包括对假象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已解决的成功或失败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复杂营销问题的分析思路,探求科学合理的方法,并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以后管理决策的失误。对亟待解决问题的案例讨论仅指明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找出问题的成因或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对假想问题案例的分析仅提供基本背景资料,诱导学生在案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营销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阐明这些应对措施在营销活动中的作用及效果。以上三类案例教学难度逐步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思考与讨论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应通过介绍、提示、提问、追问、鼓励、点评、建议等多种方法营造轻松又热烈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并发言、辩论等。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自主收集资料,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争论等方式将自己融入真实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发言和撰写报告提高自身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市场营销》的案例教学组织工作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包括案例资料收集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两个方面,可以全部由教师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首先,教师依据所讲理论与教学目的确定难易程度适当的案例主题与主要范围;然后再收集与案例企业相关的资料;接着需要制作一个实用、美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初级阶段由教师来完成。
中级阶段教师事先公布案例主题,鼓励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案例背景和基本情况,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更好更快地理解问题并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还可以将自身思考与认识与教师讲解相互印证。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并在课下分组思考与讨论。高级阶段可以由教师公布案例主题,选择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堂实施。课堂教学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案例资料,掌握营销分析思路和框架,激发学生思维,并锻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辩论及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市场营销基本理论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依据所讲授的基本理论选取合适的案例,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基本理论,并且结合案例了解理论的应用技巧。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方式。通常,先由教师公布案例的基本资料,并指出案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然后,提出需要思考与讨论的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上发言,阐述本组的主要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不同小组分歧较大,可以组织再讨论或辩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也可以给出教师的参考意见。在教学的高级阶段也可以由教师做引导者,由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
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本组课前准备的案例资料及多媒体课件,介绍问题及解决方案;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包括课件中提出的问题,评价解决方案的优劣,有无更好方案等;接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是教师点评。在课堂讨论和发言过程中要尽量淡化学生观点的对错之分,多鼓励、少批评,要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支持学生创新性观点。
3.课后检验。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的完结。对案例教学效果的课后检验不但能够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的基础理论及分析技能,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课后检验的手段主要是布置作业,可以包括对课堂所讲案例的文字性总结,对课堂讨论问题的文字回答,其他相关案例的分析等。
三、案例教学课程设计例证
讲授完市场营销战略及环境分析之后,选择“宜家家居在中国的本土化营销战略”作为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营销理论。下面按照案例教学的组织环节具体说明如何组织案例教学。
1.课前准备。针对“宜家家居”案例教学的时间及对象不同,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营销战略和环境分析一般在营销教材的前几章,对于低年级学生或前几次课程应该由教师承担资料收集和课件制作工作,这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对高年级学生或教学中后期,属于中级阶段。教师向学生公布案例主题,要求学生熟悉案例所涉及到的营销战略、SWOT分析、营销策略、营销环境等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学生依据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分成小组,收集资料了解企业背景资料,并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如“什么是本土化战略”、“如何实施本土化”、“宜家家居在营销方面有哪些特征”、“宜家家居在中国有哪些本土化措施”、“宜家家居如何改进现有营销策略”等。
也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到西安宜家进行实地参观体验。教学高级阶段,高年级学生或教学后期可以选择该案例作为期末实践成绩,应该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在案例主题、资料收集、分析框架、核心理论、PPT制作等方面给予指导,并对学生制作的课件给出评价及修改意见。
2.课堂实施。教学不同阶段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与表现也应该是不同的。初级阶段教师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回顾,也可以适当提问;然后通过图片、视频等将宜家的基本信息向学生进行介绍,可以包括公司历史、企业文化、经营范围、产品特色、营销广告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该公司的印象,设想一下案例讲授的核心思想,通过案例教学想要学到什么等;最后,通过教师准备好的PPT向学生展示“什么是本土化”、“为什么要本土化”、“如何本土化”、“案例启示”等核心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适时提问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中级阶段,应该在教师讲授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课前准备的成果。一方面是对宜家家居的了解,实地体验过宜家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部分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PPT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另一方面是理论联系实际部分,也就是对教师事先布置的问题的回答,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如果不同小组间出现意见分歧可以组织辩论。教师在学生表达意见时应作为倾听者、引导者和点评者,也可以通过教师事先做好的课件展示教师的观点。教师讲解和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可以穿行。高级阶段,由学生在讲台对事先准备的课件进行演示、讲解,同时提出问题供其他小组的同学讨论和回答。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课件中的主要观点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讨论氛围。
3.课后检验。课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检验教学成果,如将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的重新思考与文字回答作为课后作业或期末考试的论述题;对西安宜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课堂所学进行实地印证,然后选择合适的题目写成小论文,或将案例教学的心得体会写成随笔,作为课后作业或期末大作业;或者通过课堂所学依据新的营销理论选择新的案例,做成课件或小论文,作为实践成绩或期末大作业。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素质,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依据课程内容、教学阶段和学生特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生动化的案例教学。
关键词: 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重点课程,本应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但经过调查并结合亲身教学的体验,我发现这一系列课程反而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硬伤,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在此我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传统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传统程序设计类课程,尤其是入门语言,教学效果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虽然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是应用型,但其课程体系与传统的本科教育相差不大,大多还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且各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前后几门课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二是没有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现在的教材不是沿用本科的,就是本科的缩减版。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以知识点为驱动,虽有相应的实践实验课,但当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却难以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去分析和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四是虽然程序设计类课程都有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课程内容多基于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实训的环境也多模拟企业的工作场景,但由于项目多为实训而设计的教学案例,与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脱节,且在实训过程中缺少具有软件开发过程实际经验人才的指导,企业模拟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任务不明确,从而实训效果较差。五是在课程考核上,还是以笔试为主,强调考前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这无法衡量一个学生真正掌握的情况,考试通过了和学生掌握了之间无法划上等号。六是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虽然觉得此类课程很重要,但面对全是英文单词组成的此类课程常感力不从心,有抵触情绪,再加上上述的原因,有些学生感觉像听天书,跟不上进度,从而失去了兴趣,最终出现了教师上程序设计课累、学生听着也累的不良效果。
二、改革措施
1.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基础课程一般都设置了数学和公共外语这两门文化基础课,且这两门课在第一学年都占了较大的学时。但这两门课一般都是由专业的数学或外语教师授课,他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是针对全院学生的,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课上要用到的单词或数学知识点在两门基础课上都没有很好地体现。要解决此问题,一种方法是教师考虑将每学期程序设计类课程要用到的和数学与英语相关的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大概的进度进行汇总,再分别和数学、外语进行沟通,让他们在相应的上课时间里把这些知识点提前进行教授;另一种方法是在程序设计课程里,教师每次课前把所涉及的英语、数学知识点先划出来讲授,再讲授语言。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学,教师上课就会轻松,效果也会更佳。
2.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目前比较新的教学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多模式教学法等。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能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以项目为主线,是带动理论学习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对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教师在上课时以一个项目贯穿进行,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时再以另一个项目进行贯穿。这样,通过双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仅会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掌握得较好,而且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做一些实用的东西,增加兴趣和成就感。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建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探究性学习是与直接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所谓“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与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阶段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自主学习、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法。
比如,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贯穿训练中,为保证项目过程的可操作性和可完成性,项目的每个阶段对每个成员都应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每个阶段自己的任务,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跟踪项目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
(3)多模式教学法
多模式教学法在北大青鸟ACCP的课程体系设置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的每一章节都分为理论、上机、在线培训和指导学习四个步骤,使理论充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实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更能适应IT行业因技术飞速更新所带来的挑战。
理论课是教师讲授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上机课是学生在机房上实验课,通过实验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线培训是学生通过计算机在线课程,进行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充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习是学生提出整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讨论和解答,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
3.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检验: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的笔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到课率、学生完成教师根据知识点布置的作业的情况而定,而期末的笔试都是考相对较死、只需死记的知识。学生一般只要考前背一背,往往成绩就及格了,但离真正掌握这门课还相距甚远。
目前比较好的考核方法是将期末考试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重点考核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规定的任务。通过这两部分的考核,教师能较好地检验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掌握情况,更客观公正。
三、结语
结合多年高职教学经验,我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双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然后从程序设计教学的相关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经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提高教学实效
传统教学的备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但这种设计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决策往往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而做出的。许多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以教材和教学用书为研究重点,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教师用教材教学生。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新教材,教师们的困惑和茫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需要克服教师教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教材和多种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自主探究 合作,猜想,验证,根据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新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主人.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生实际为主导,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从而将数学知识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
二、教学设计要抓住重难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标,那就会导致很大的教学随意性。如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选择上,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轻视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造成教学失去整体性。如果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不够具体、明确,就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只重视“教”的目标,忽视“学”的目标,很难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果习惯于过去的老方法,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那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质和行为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
三、有效课堂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一)把和谐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我们对同学们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传给同学们,同学们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我们,给我们积极反馈。因此和谐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培养和发展同学们主体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心情带进课堂。对此我深有体会,有时因作业情况不好,进教室,训一顿,再上课。这时候,自己是出气,同学们也安静,但同学们思维迟钝,发言不积极了,怕自己一不小心回答错,成了我们的炮灰。相反,我们态度和善,面带笑容,同学们就勇于发言,思维活跃,知识掌握也比较好。
【关键词】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1.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思路
成本会计学课程实践性、技术性较强,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其中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基础,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是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
利用项目导向将成本核算一般过程进行任务分解,核算内容化整为零,就形成了若干个知识点,而后各具体环节有机组合,形成多种不同的基本方法。
教材应选择知名高校的教材及教学辅导书,使学生能从理论框架上有清晰的理解;课程定位方面,专业核心课的地位,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掌握专业知识;课程重视程度上,积极地为本门课程配备相应的资源,不仅进行理论授课,还要安排上机或手工操作的实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更好地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师资配备层面,要保证教学梯队的层次性与合理性,适当安排企业中的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真实经验。
2.成本会计学课程反馈信息分析
成本会计学课程在大学第四学期开设,2008级和2009级平均每届学生300人左右。为了检验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及学生反映情况,笔者设计了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对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人份,收回284人份,回收率88.75%,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成本会计学课程问卷调查统计(n=284)
从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对本门课程较为重视,学习效果较好,能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部分学生还能根据课程内容的延伸,积极去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课外竞赛,有一定的成绩;少数学生学习效果令人堪忧。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教授本门课程存在一定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需要搭配好才能相得益彰。
3.由教学效果折射的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及分析
3.1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组织系统性差。教师对整体成本会计学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准,重局部轻整体,重点不明确,内容组织不合理。许多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印象是大量的计算,易形成条块分割,比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与品种法,很多同学会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而不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手段不够先进。受客观条件所限,很多高校成本会计学学课程教学手段多局限于课堂传授或制作较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效果不甚理想。
实践教学的缺乏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虽然也有对应的实验,但校内实验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成本核算相去甚远。一直在学校的环境中按老师的思路去处理业务,对于将来工作中的实务操作缺少实质性的帮助。
3.2原因分析
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学课程动力不足。成本会计学本身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有些枯燥,许多学生潜意识里不太愿意去长期记忆与之相关的专业内容,这与原本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对于很多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期末考试,所以考试过后关于成本会计学知识的记忆所剩无几。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所谓“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许多高校教师缺乏整体课程建设的思路,而且,授课教师需要集百家之长为己用,缺少外出交流学习和校外实践的机会,也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定的障碍。
高校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部分高校首先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这些主干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成本会计学学虽也是专业必修课,但重要性次之,这样导致成本会计学学课程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可能受限。
4.完善课程设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建议
4.1重视实践环节
校外企业何时便于让学生去实习时间视自身情况而定,生产旺季往往是专注于经营,无暇顾及其他,而淡季又不能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貌;在校生有固定的课时安排,如何与校外实习时间搭配合理是需要在每一开课学期初始就与合作企业协调好的问题。
4.2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基本方法侧重于将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核算得准确,辅助方法中核算与管理并重,而成本控制则重在控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清楚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采用倒推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本门课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本还原,对各种核算及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和联系。
4.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网络课程建设也是不能被忽略的环节。在现有的成本会计学学课程网站上,有相关的教案、课件、实验资料等,但往往一年之中只登陆几次去调整课程内容,应做到随时更新。
4.4考核方式的创新
现有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参考课堂考勤与平时作业,共同确定最终成绩。应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课程考核成绩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课堂案例讨论提问占10%,课后作业占10%,课堂考勤占10%,校外实习成绩占10%,期末笔试占60%,电子实验和手工实验各占50%且单独以百分制考核。改变过去一卷定分的模式,课程考核应既注重基础知识测评,又应注重知识运用能力的测评。
【参考文献】
一、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个性化发展;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核心,促进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关注学科整合,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在信息技术课上要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树立安全上网的意识和信息道德规范。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要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目标正确确定课堂教学任务结合教材内容做必要的操作演示布置(展示)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学习有目的地主动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要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创新能力,要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任务驱动,把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手实践掌握技能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作的过程。教师还要及时地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信息技术课驱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自学和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是模仿学习的提高,是观察思考和综合实践的提高。课堂总结教师为主持,方式主要为讨论—分析—总结,内容为教材中“小结”和“观察思考”“实践创新”中的重点、难点。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弱。如果仅仅靠口头讲解计算机知识和简单的上机操作,初中信息技术课必然会显得比较枯燥,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所以教者必须“以人为本”,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应用软件课可采取“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讲、演模仿练习巩固练习实践展示、评价(小结)。这样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另外还可以将单纯讲解、操作变换为在电脑上制作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生动,能够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学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是否熟练掌握了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立足于“教学过程”,采用民主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激励”学生创新进取的目的。在教学评价中,应遵循“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为主导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每个问题的意见,组织讨论、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表现自我。在互评的过程中,从正面引导学生,肯定同伴的成绩,提出改进的意见。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创新作品和思想,应该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学习品质。课堂教学评价,可谓信息技术课的催化剂。
【关键词】护理礼仪;课程设置;教学研究
我校是一所医学类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是我校在校生最多的专业,课程的开设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护理礼仪课程是一门集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开设目的在于提高护士基本礼仪和专业礼仪素养,培养出既有知识技能又有人文素养的优秀护理工作者。
1 我校护理礼仪课程设置依据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前的护理理念是以护理疾病为中心,而现在的护理理念是以身心健康为中心。由于这一中心的转变,护理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功能内容、工作任务都在发生的变化,包括活动空间都在不断延伸。在不断的护理工作实践当中我们发现结束患者的病痛或者不适,不仅仅要依靠物质手段或者说医疗的手段,还要同时运用一些非物质的手段,即精神手段。在某一程度上,精神手段的力量有可能会大于物质手段的力量。精神力量来源于很多方面,家人的鼓励,自身的毅力,自身的心情等等。在护理工作中和病人接触的较多的就是护士,护士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表情动作、着装、言谈等等都可能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护理的效果。为了响应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年)》,要在护理基础课程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礼仪和美学等等,该纲要成为我校护理礼仪课程设置和研究基础和依据。
2 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原则
护理礼仪既是一种行为导向,也是护理工作的行为规范。规范要求护士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有艺术性的开展工作,把生硬的护理程序变得更容易被病人所接受,解决病人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护理人员的人文精神和内外在美。
详细地说,要求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中,能用既定的程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言语、动作等对护理专业的行为准则进行准确的诠释。因此,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礼仪教学之中,充分运用礼仪在道德方面的功能,规范我校护理学生的行为。指导他们从细节人手,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礼仪要求并且努力培养自身的各方面的修养。其次,要系统介绍护理礼仪与护理专业特点有着密切的练习。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将护理礼仪与护士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出护士的内外在美相结合的整体美。再次,必须坚持知识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护理礼仪不是纸上谈兵,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在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既要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又要注重现实运用的教育,使学生从观念到行动发生变化,将礼仪规范运用到日常护理工作实践中去。
3 我校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既定的课时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制定符合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礼仪本身的概念和文化底蕴想结合起来理解。使学生达到运用礼仪的更高境界。我校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礼仪的概念及内涵,以及和气概念先关的归属特征功能等;第二日常礼仪,主要是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交往礼仪、公共礼仪等等;第三方面是护士专业礼仪,即在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仪容仪表、服饰化妆、言谈举止、工作礼仪等等。
要是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用非常的重要。根据护理礼仪这门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在参照国家护理专业发展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专门性人才,教学组讨论研究决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法、教师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和情景再现法等等。
要检验课程教学的质量,需要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了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效果,还可以给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护理礼仪是一个终身教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把课程评价贯穿于课程的始终,把礼仪素养的形成渗透到礼仪教育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校护理礼仪课程考核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日常行为考核,也可以成为平时成绩,即考核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还可以请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第二,理论考核,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解决工作中礼仪相关问题的能力;第三,实践考核,包括个人仪容仪表和应变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课程设计
当前,随着软件开发难度的不断加大,软件建模技术以其可靠、完善、规范的建模特性成为软件领域的主流技术,这对软件技术人才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软件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软件建模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不仅为软件工程和编程课程的有效综合提供了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软件开发方法。
开设软件建模课程的学校很多,然而,据笔者调查发现,多数学校教学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这门课的教学不同于编程课的教学,不少学校对它的定位不清楚,未能体现本课程的真正特色,用人单位对毕业的学生也不满意;这门课的教学还是限定在单一的追求“正确的”框架内,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思路开阔,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能做最优化分析的员工[1]。所以本课程教学实施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1教学大纲的制定
软件建模这门课属于职业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但如果上课安排太过于强调理论,会使学生感觉
不到课程的实际作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的比例。所以在教学大纲的制订中,要充分考虑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集中体现在课程中的哪些知识点,哪些实验、实训、实习上,在大纲制订中我们确定了理论上“实用、够用”的原则,将重点放在了实验、实训、实习,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从作业设计转向实例设计[2]。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求结合典型案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使学生掌握软件建模技术,并学会使用相应的建模工具,让学生对软件的认识由程序上升到系统的高度。
2教材的选择
软件建模教材很多都来至国外,针对的阅读群体是有多年开发经验的系统开发人员、本科高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这样的教材理论讲解得过于复杂和深入,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所以针对高职教育特点,要选择内容难道适中,能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材和教辅资源,这门课的教材我们选择了软件职业学院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使用后教师和学生普通反映该教材难度适中,实践内容安排合理,便于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
3课堂教学的实施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3]47。所以,在课堂授课方式上,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为了突出技能培养,应该将信息化方式运用到授课中。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交流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因素,所以课堂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答辩等形式也将被采用来教学[3]30。在这些授课方式的变化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大大增强,团队精神、表达能力,有效沟通等素质会被强化,教学质量会明显提高,这样老师将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传授者转为教学活动组织者[3]54。另外,在布置作业时,要紧扣本节课的内容,并且要难易适中,太难了学生做不出来,从而失去了信心,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太简单了,起不到巩固新知识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 使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兴趣。
软件建模课程培养的是对知识的抽象能力,相比而言会偏理论化,课程适用的范围也是大的、规模化的项目。这样第一次课非常重要,要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软件案例,让学生了解这门的重要性和在整个软件开发工程中的地位,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避免出现这门课学习完了,还有学生在问这门课学了有什么用处的情况。
2) 推行案例教学。
在一般教学中,都是先引入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然后对例题进行讲解,最后给出题目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流程使学生上课就被灌输学习的内容,但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利用案例教学,教学课程中把课程内容的应用演示放在第一步,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再引出新知识点并进行讲解,再布置难度更大的典型例子让学生实践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最后结合学生的实训情况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4]。
在选择案例时,要进行精心的选择,案例具有典型性、实用性等特征,要让整个课程的知识在案例中都能得到体现,通过不断增加新的知识点,逐步完善案例。如果每一章用不同的案例,学生就需要不停地去熟悉新的案例背景资料,这样不能将重点集中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所以选择一个案例贯彻整个课程内容,可以避免这种缺点。
在软件建模这门课中,从用例图开始,我们就选择了一个银行的ATM机系统为例,这个案例来自现实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随后类图这一章节的教学就在前面所讲的用例图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就是动态图、部署图等。每一章所讲授的案例都是在前面所讲案例上加入新的知识点,不断进行扩充,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案例。
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目的,有兴趣地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对解决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思维、技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4]。
3)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既懂得理论又能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
每次上机课都要求学生完成具体的实践任务,实践任务要做到难度要适中,知识点集中,内容要具体。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次上机课实行作业考核,即每次上机后要通过网络提交,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分,这个分数将计入到实践课成绩中。这样每一次综合实训都是对这一章的所有内容进行综合,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组合。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就是对多个知识点综合运用的集中体现。通过这种实践的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为后面所进行的大的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做好铺垫。
例如,在软件建模课程中会有5个综合性的实践练习,通过书店借书系统这个案例贯穿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各种UML图形放入其中,当完成这5个练习后就会是一个完整的书店借书系统的软件建模过程。
4课程设计的组织
实践首先是为了加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然后熟悉所学技能,最后学会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1],而对知识点进行验证性练习和章节综合的单项技能训练,基本上是围绕某一部分教学内容展开的,对整门课的知识应用缺乏整体观。如果学完一门课后,没有一个完整的实际项目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综合,会令学生觉得所学的课程知识不成体系,无法感受所学知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课程设计”,以此加强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自主操作为主,教师只对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总体思路进行说明。让学生以具体任务为主线,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程设计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课程设计有如下要求:
1) 课程设计要以项目案例为基础,要尽量覆盖教学目标的各个知识点,所选项目要有完整性、实用性等特征。
2) 老师要提出完整的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求,所涉及的知识点及评分的标准都要制定好。要让学生充分知道课程设计中要完成项目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3)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钻研问题,找出实现要求的方法,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经验交流、课题报告等形式[1]。
4) 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能力。随着现在计算机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复杂程度不断加深,单靠少数几个人很难完成一个项目,必须把复杂的问题分解,由一个团体所有成员紧密高效的合作,才能按时完成任务,团体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这时可以把一个班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模拟实际项目组的组成形式,每个项目组由项目组长进行组织协调。鼓励小组成员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通过不断沟通、协调共同完成任务。这样可以是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获取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具体经验,
达到教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例如在软件建模这门课中,安排3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在开始的时候,把这门课的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学生。在课程设计任务书上,明确课程设计的所有要求,要到达的目的,所用到的知识点,完成作品的验收条件以及会如何评分。然后,让学生进行选题和分组。每个组人数控制在4个人左右。人多了,不容易沟通和管理;人少了,也达不到锻炼团队合作的作用。每个小组将人员分配好,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每个小组定出计划,确定自己小组的进度安排。为了保证进度和控制质量,在每一周会随机选择几个小组演示成果,并且互相谈论,以便学习和改进。最后每一个小组进行答辩,说明和演示自己的作品,老师提出问题并进行评价,指出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项目开发方面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具体经验,增强对相关课程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2]。
5课程的评价
5.1考试方法的选择
平常的考试一般是以卷考的形式为主,在计算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可以考虑使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可以采用机考、课程设计、以赛代考等新的考试方法。但新的考试方法评判起来可能不如笔试那样客观,所以一定要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尽量做到公正、客观。
软件建模虽然有Rose图形可以进行上机考试,但考虑到这门课培养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在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最后采取了以课程设计为考试方式,学生最后3周所完成的课程设计成绩将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
5.2课程的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好的评价方法能增进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进行课程考核时不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什么技能[3]30。因此这门课的总评成绩由参与度、实践的质量、考试的评价等3个方面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6实践效果的分析
这门课在进行课程设计阶段,学生都积极投入,
不仅在课堂上进行了练习,在课余时间也积极地查找资料,不断交流。学生不但对课程整体性的把握提高了,而且对很多细节的问题,通过课程设计也进一步加深了理解,提出了很多的意见。这些都是经过自己思考后的对这门课更深层次的理解。
之后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也涉及到分组完成项目,因为已经经过了一次锻炼,学生很快完成了小组划分以及任务分配,并且在项目的需求过程中,很自然用到了软件建模的知识。学生体现出的素质得到了项目经理的高度赞扬,认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接近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只需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了。
7结语
在软件建模这门课中我们希望学生理解抽象、专业的知识,掌握有用的实践技巧,这些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不容易达到的教学目的,我们通过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在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后,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南宾.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试探[J]. 科学咨询,2008(15):67-67.
[2] 李克东,赵建华.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3] 张建伟,孙燕青. 建构性学习[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7-54.
[4] 杜光胜. 任务驱动式远程学习设计及案例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8(9):47-51.
Teaching Design of Vocational Course――Software Modeling
LI Wei, XIONG Jian-feng
(1.Depart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Wuhan 430205, China;
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