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物理教学方案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指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整个课堂活动都是以“问题”为线索和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以一连串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组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且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实施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课堂教学科学化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问题,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解决问题的措施,让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保障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需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案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则逐渐转变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和反思,然后运用相应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举例
(一)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在这一节中,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圆周运动以及匀速圆周运动;②掌握角速度、线速度的相关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③了解频率、周期的涵义;④清楚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二)明确教学重难点
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相关物理量;②线速度、角速度、频率、周期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③孤独单位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节的相关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学导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章节内容的思考和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提出以下问题:①同学上学中,步行、坐公交、骑自行车这三种方式中,哪一种最快?②我们通查个所讲的快慢中,主要指的是“速度”,那么比较的是什么速度?③提到圆周运动,同学们在生活实际中想到的主要是轮子(为讲解圆周运动的概念埋下伏笔),那如果是两个人同时骑自行车,怎样比较他们速度的快慢?
第二,新课教学。完成新课导入后,教师就可以直接进入新课教学的环节。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定义圆周运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定义,可以设置问题:怎样度量质点做圆周运动的速度?然后让学生利用相关的物品,比如圆规等,对圆周运动进行模拟,同时注意观察圆周运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等概念。
第三,课堂总结。根据以上教学环节实施,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自由发问,提出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再做出补充,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一味重视“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因此,最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差异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激发学生高中物理课程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多媒体教学法
比如在“圆周运动”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当教师提问步行、坐公交车、骑自行车三种方式来上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丰富的图文信息、多样化的视频资料等,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方案设计环节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保障教学时间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在组内展开讨论,然后让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陈述相关的观点。此外,在实验课环节中,有些实验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此时同样需要教师将学生分组完成,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设置问题时,必须要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启发性,当问题提出后,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才能保障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案设计的实施效果。此外,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一方面,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避免学生问题受挫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物理现象,认识到书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实施教学方案设计,是保障课堂教学科学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保障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并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保障问题具有良好的启发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南杰.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公安院校工科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一、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活动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处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不再是专才而是通才,新时期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使素质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必须改革,而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也必须随之改革[1]。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目前的课堂教学,大都采用苏联五十年代凯洛夫《教育学》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个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但不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课堂教学效率不高[2]。因此课堂教学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新时期,公安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公安一线工作,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公安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最应当受到重视。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结合大量教学经验和案例实证分析,对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设计要尽可能消除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理工类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容易出现教学模式的单调化,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好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尽可能地解决这些常见的课堂教学问题。
(二)优化教学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设计不仅要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素质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目标,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3]。
(三)优化教学设计必须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与逻辑关系。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个典型的与逻辑关系,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的结果。
(四)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五)教学设计要能够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不应该是沉闷和拘谨的,而应该是活泼的和轻松的,但同时又不失竞争性、挑战性和探索性。
三、公安院校工科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总结
(一)学生的常见问题:抄袭作业;缺乏预习动力;不主动发言;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情绪不高。
(二)教师的常见问题:学时少,信息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教学热情;教学模式单一。
(三)课堂环境的问题:气氛沉闷;模式化。
四、解决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一)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入激励机制。从现代项目管理角度看,在一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激励机制是一个项目具有热情和活力的基础。课堂教学同样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要使之充满活力和创造性,激励机制必不可少。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4]。笔者认为,不妨在总成绩中分出一部分作为课堂表现成绩。这样学生的课堂的表现直接与其成绩有关,可以起到激励作用。这样,通过习惯的养成,易于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不妨多尝试采用一些教学方法,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课上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课堂教学设计中有必要变单一主体为多主体。这里的多主体是指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媒体和网络等可作为第三主体。信息高速路带来科技知识的大爆炸。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等也是教学主体。课堂教学的空间位置是局限的,而教学方式却是可无限延伸的。只有打破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单一主体的格局,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学内容的开放机制。课堂是大课堂,主体是多主体。内容应该以大纲为主导,但又不应该局限于书本。而是要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媒体和网络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现代教学活动的要求。
五、解决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的几种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笔者结合公安院校理工科教学实践,总结了“启发—研究”式,“讨论—归纳”式,“协作—研究”式等几种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启发—研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适合电工电子类和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例如电现象是比较常见的教学内容,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式地对问题给出解释。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知识的能力[5]。实施步骤如下(以安全用电为例):
1.提出问题,寻求解释。“安全用电”一节中首先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例如人体电阻的大小,闪电的放电回路,触电的一些现象和危害,等等。启发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电学知识进行解释。学生思索的过程,其实就是尝试运用知识的过程。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研究,总结规律。教师点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电学原理,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总结强电环境的用电安全知识。
3.应用规律,拓展应用。利用单相和三相用电特点,针对触电类型,最终总结用电设备的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的两种措施及其应用,可以有效地防范触电事故的发生。
(二)“讨论—归纳”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讨论题可以是教学内容中容易出现争议的知识点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的问题。实施步骤:布置讨论题—学生自主学习—课上讨论—总结归纳。流程图如图1所示。从设计方案可以看出:
图1 课堂讨论设计流程图
1.学生借助网络与资料检索,最终形成知识的总结和积累,增强了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2.知识的多方面掌握,特别是接触许多的科技文献,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无形中提高了科研能力。
3.课堂辩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才及思辨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
4.有助于竞争意识和说服能力的增强。
5.讨论课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必须对该题目了解得非常深入,才能把握大局并作出精彩的点评,因此有助于教师业务的提高。
6.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并控制全局,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的培养。
7.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三)“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前,首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例如以同宿舍的学生为一组。无论是讨论题的布置还是作业都可以实施分组。“合作”主要体现在知识文献的收集于总结、理论的提出与证明、针对任务的共同合作研究。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成员的研究成果都为群体共享。合作是达到最终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6]。“合作—研究”既要表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协作性,有利于形成创造力。“合作—研究”这种方式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合作方式为手段,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1.“合作—研究”模式下的作业布置检验环节的设计方案。理工类课程的作业一般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计算才能做出,这样难以避免抄袭作业的情况,同时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鉴于此,不妨采用分组作业。教师不用批改作业,而是通过课上抽测的形式给小组记分。实施方案流程图如图2所示。从设计方案看出:
图2 作业抽测记分流程图
(1)分组作业—抽测—个人成绩记为小组分数的体制中,每个人对待作业的认真程度,直接关系到小组的共同利益。因此可以有效消除抄袭作业的现象。
(2)在共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之课堂抽测过程中潜在的比较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抽测作业的过程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阐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3)有效地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同时可以减少习题课的学时。
(4)这种方案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例如如果抽到的学生不会做或不完整则可以让同组的其他同学补充等。还有教师要给予的适当点评,应该本着鼓励的原则,不要过于严苛。
2.“合作—研究”模式下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方案。此方案适合多角度理解并总结的知识点。方案的流程为: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开展讨论,各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记录小组成绩。可谓知识越辩越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讲解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作用,以往只是教师从各个角度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样的内容不妨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协作总结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作用,并给出解释,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学生集思广益,形成对这一知识的深入和多角度的理解。
六、总结
关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归结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创新设计方案等,都是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的,并在本科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示范性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发表拙见旨在抛砖引玉,为优化公安院校工科技术类课堂教学效果,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苏强.谈电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J].职教论坛,2003(20).
[2]周谷平,徐立清.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3]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4]谢百治.美国教育技术简介[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关键词] ARCS;英语精读;教学设计;层次分析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2. 12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2- 0219- 04
1 前 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授课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MOOC、微课堂、翻转课堂等花样繁多的授课模式令人目不暇接,不断人们对课堂的固有认识。MOOC使学生摆脱时间、空间和身份的限制,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微课堂将课堂时长缩短到5~10分钟,利用时间的碎片化,维持学生注意力,加强授课效果。新的授课模式表面看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但其本质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教师利用新的教学媒介和授课方式将课堂的掌控者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学设计从学生的需求、偏好和学习体验等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传统课堂典型代表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要如何跟上时展的步伐是很多英语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将ARCS学习动机模型引入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受到认可的解决方案之一。在ARCS模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四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转换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促进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动机设计是Keller教授ARCS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它的执行包含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认为,动机设计的主要过程有四个,即分析动机问题、设计动机策略、执行策略以及评价策略执行的效果。因此,为有效地将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引入到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科学直观地评价动机策略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由于ARCS动机策略设计的多因素性和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的多样性,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到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执行结果的评价中,发挥其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优势,为大学英语精读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客观可比的参考结果。
2 ARCS模型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的背景
ARCS动机模型的创立者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hn M Keller。ARCS动机模型是在价值理论和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基于这样的一种基本假设:如果人们认为活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自身具备积极获取成功的态度时,人们在活动中就会有更高高度的积极性。Keller将上述心理学理念引入教学设计,将学生学习动机的生成归因于四个动机过程,注意力(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这四个因素之间既是层次递进关系也是等高关系,具有可循环性。
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中,注意力主要指教师通过使用与精读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奇人异事或新鲜观点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学媒介的变化,语音语调的变化,幽默的使用等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身性主要指教学设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需求和学习方式需求。英语精读课的中心任务在于通过“读”文章带动“听、说、写、译”的练习,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课程中心任务与学生学习目标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同时,教师应为教学任务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讲和小组讨论等,迎合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需求。另外,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将学生个人经验融入到教学中。
自信心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难度的控制上。为学生设计与其能力匹配的课堂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成功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树立对自身学业能力的信心。
满足感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学生使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如讲授精读课本中的文章之后,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分角色扮演、为故事设计新结局或主题辩论等活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由教师给出公平的整体评价,同时分析个体在活动中的进步表现和有待提高的方面。教师的中肯点评与鼓励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
由以上分析可见,ARCS动机模型作用于英语精读课程的实践层面,教师从心理层面的动机生成机制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在ARCS模型视角下,动机的激发不是最终目标,能够有效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迁移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对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有效评估是ARCS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
3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及实例分析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萨迪教授首次提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该方法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模拟人的决策思维过程,以解决多因素复杂系统,特别是难以定量描述的社会系统的分析方法。AHP 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针对非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是根据具有递阶层次的目标、子目标(约束条件)、部门等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来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层次分析法包含四个基本步骤: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②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③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④计算组合权向量。最后得出的组合权向量结果即可作为决策的定量依据。本文选取L省某财经高校英语专业3名教师采用的基于ARCS模型的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验证将二者结合的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3.1 基于ARCS模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在ARCS动机设计模型指导下,根据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与内容,构建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3.2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根据如图1所示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层次结构模型,由专业能力强、从教多年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对各层次平行选项间进行两两比较,获得成对比较矩阵。如第二层B的各因素对目标层A的影响两两比较结果如下。
由此可得两两比较矩阵:
A=1 1/4 1/2 1/34 1 5 42 1/5 1 1/23 1/4 2 1
基于ARCS模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综合评估的两两比较矩阵共有17个(一个4阶,16个3阶)。
3.3 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单层判断矩阵构造后,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ξ,然后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获得同层各评价指标相对于上层某一指标重要性的排序权值,此过程即为层次单排序。构造的判断矩阵应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由一致性指标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确定,当CR
通过计算得出模型中17个两两比较矩阵B,C,D层各指标对应的特征向量ξ(各层指标单排序权重)。
表1为模型中B层四个指标的单排序权重:
3.4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
根据上一步骤得出的数据,3个英语精读课教学设计方案的总得分为:
教学设计方案1:0.357
教学设计方案2:0.250
教学设计方案3:0.389
通过比较可知,教学设计方案3的得分(权重)最高,教学设计方案1的得分次之,教学设计方案2的得分最少。通过权衡可判断教学设计方案3为最佳教学设计。
4 结 语
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出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执行结果的准确评估。评估方法科学准确,有效地将主观判断因素转化为可用于计算分析的客观数据。评估结果可应用于横向比较精读课程各平行班间不同授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的执行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间可以有针对性地交流教学经验,互通有无,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也可将其用于纵向评价,教师可在教学中尝试精读课程的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形成最优教学设计方案,提高自身授课效果和教学水平。作为科学直观的评价方式,该模式还可推广到其他类型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德俊,汪玲,李玲.ARCS动机设计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5) :91-97.
[2]陈俊翰,郑燕林.ARCS 模型视角下小学单词教学游戏的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92-96.
[3]肖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设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47-48.
[4]刘爽,郑燕林,阮士桂.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51-57.
[5]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一、概述
课例研究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教师群体共同成长。教师在个人已有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行为,不断改进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课例研究在教学实践最后帮助教师学会怎样去做,达到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目的,引导更多的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改进常态教学的质量。
二、课例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
教学课例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录”是实际教学场景;“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最常用的形式与课例研究的三个部分相对应。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与“说课”――教学预期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听课”――实际教学场景,“评课”――教学反思(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对课的讨论与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讲,课例研究属于教研活动的范畴,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成果。
三、Y合课文《社戏》进行的课例研究实践
笔者以在武汉市京汉学校的实际教学经历为基础,结合初中语文课文《社戏》,立足教学现实,围绕研修主题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锁定本次课例的研究问题。本课例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的能力;面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如何准确选择切入点,通过本课主旨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深悟文章主旨。
针对第一个问题,基于学生学习能力、需要以及文本特点灵活使用了教材,即对教材进行了“增、删、调、融”的创造性使用。具体来说,“增”加了“社戏的野外风致”与“罗汉豆”两段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删”除了文中与本节课主题几乎无关的大量篇幅,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精读重点情节;“调”出了船头看戏中最无聊的一段与回味社戏之“好”的末尾一段作比较,“调”出了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最精彩的段落做重点赏析;最后,纵观全文,“融”合教材,“融”会贯通,理解主旨。
针对第二个问题,笔者也进行了比较灵活的处理。基于一个“趣”字,大胆地把船头看戏部分做了切割手术,因为这一大段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目标关系很小,几乎无趣可言。所以取其一段,窥斑见豹,得出戏不好看。然后出示结尾“好戏”,凸显文本的矛盾。从文本的矛盾之处切入,针对文本的矛盾设计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戏不好看,为什么说“好戏”?通过主旨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领悟文章主旨。综合以上,两个研究问题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四、课例研究案例分析
本课例研究围绕“落实课标,基于学生学习”的研修主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有的全部采用明亮调子的文章,文中多次写到少年们的笑声,童年的盎然情趣令人开怀。围绕“乐”与“趣”,由“嘻嘻”“哈哈”的笑声展开了探寻“乐趣”的阅读旅程,欣赏了趣景、趣事、趣人,并意外地品出了“情”――平桥村人的淳朴自然热情。这种设计本身充满情趣,与学生的年龄特点非常吻合。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能够深入文本,主动阅读,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本课例研究所选课例是阅读教学,旨在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找准切入点,设置主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阅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课堂上,笔者在很多环节非常注意对学生的问题引领,如模拟动作,在比较中追问;揣摩性格,在演读中追问;找出矛盾,在细节中追问。但是在赏析景物这一环节,学生的阅读体验还是流于浅层次。笔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静谧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听读想象,问题设计是新颖生动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意义,依据,原则,格式
【正文】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也叫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科学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也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更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设计分为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所作出的设计,更多的是微观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图纸之于工程施工,它有着很强的限定性。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教育原理和教学思想,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这样的设计,促进教学的系统化,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可以说,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在英语教学中,不论是宏观设计还是微观设计,不论是整堂课的设计还是片断的设计,我们都应以语言学教学理论为依据,从目标、过程、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并据此进行设计。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学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被称为教育目标,可是,这些目标无法在某一次教学中实现,而是长期努力的方向。近期目标被称为教学目标,主要是确定一节课教什么内容,通过哪些活动方式来实现。
2.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特定年龄下的认识特点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作为安排学生学习活动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结束时,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的评定。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 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善。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找出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的途径。2)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通过评价,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对不足之处的分析亦能使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对帮助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改进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之一。
三、教学设计的五个原则
1、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
2、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
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要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在交际中,学生回顾、组织所学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最终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交际使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鉴于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置有意义的语言情景,安排各类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
4、要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幻灯、语言实验室,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着极大的好处。1)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刺激。2)有利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3)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大了课时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外语学习效率。
5 、要精心设疑提问。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它既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又能诱发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和习惯,启迪聪明智慧,还能充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种提问可以分为五类:1)回忆性提问。2)理解性提问。3)分析性提问。4)综合性提问。5)评价性提问。
四、教学设计的格式
1、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或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
2、教学设计的要求。
教学设计的书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分析: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和对英语学习的情感表现;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2)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3)教材分析:分析本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本课内容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以前学过的内容和以后要学的内容与本节内容的联系;分析本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别,确定对教材的处理意见,如删减、增加、调整顺序等?;预测本节教学内容与设计对今后教学的影响。
4)教学目标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结果,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学习策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文化意识目标。
5)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6)教学方式分析: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7)教学过程分析:(1)课前: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的方案。(2)新课导入:设计出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3)师生互动: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意图。无论怎样的互动都要体现下列6个要求:a.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b.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c.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d.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e.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育人作用。f.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分组活动。(4)课堂总结: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回忆、巩固和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5)课后作业:实用有效。(6)教具: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教具的设计与准备。(7)教学反思:评价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对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写出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结束语】同其它任何一门语言一样,英语也具有其自身独有的交际特点,因此,要真正使课堂教学活动取得预设目标的达成,真正使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实效性,英语教师除了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外,还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钻教材,掌握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在遵循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的前提下,根据所学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把握,精心设计,设计过程适时适度。检测教学设计的好坏,不是看它有多么的花哨,多么的完整,标准只有一个,即能否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内掌握、运用最多的知识。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积累,多实践,多反思,课堂教学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就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张祖忻,朱 纯,胡颂华:《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是以学校为单位派出三人教研团队参加学科教学设计大赛.比赛中要完成教学设计文稿、课件设计、整合点分析(占100分),还要对别人的设计进行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占100分),最后根据别人的建议综合各种因素再修改并进行陈述、答辩(占100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让人印象深刻,下面是本人参加完竞赛后的几点思考.
一、合作的优化 分工明确
团队比赛,对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很高.我们竞赛的课题是苏科版八年级数学“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接到课题后,三位成员分头研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然后大家把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在这个基础上,三人进行交流探深,集中三人的智慧共同做出一份新的教学设计.以往的合作,往往是把大家的研究成果合在一起,但缺乏整体的掌控.针对本次比赛,在每人都作了充分研究的情况下分工有所侧重.一人负责教学设计,一人负责教学重难点分析,一人负责整合点分析,每位成员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智慧成果拿出来,另外两人进行讨论点评,如此反复,在教学设计产生的过程当中既有三人各自做,也有三人的共同合作,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这样的合作无处不在.在评价友队环节中,因为只有一个小时,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要在一小时之内形成一个微型报告.我们进行了分工,一人负责找优点,一人找不足,另一人负责操作电脑.而要完成上述过程,这与之前对于本课时的认真研究、团队的互相配合是分不开的.在陈述答辩过程中,一人汇报、一人播放、一人补充回答充分让教师感受到合作的重要,1+1+1有了大于3的效果.
二、资源的优化 整合有度
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学生能力切实得到提高,着力凸显课改精神.现代教学已经远远不是往日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搞定的事,对教师的理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合点” 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步骤(环节或活动).整合课的资源与工具设计,采用的方式不限,可依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整合”方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符合施教者个性特点的任何“整合”方式.如,互动电子白板教学、思维导图(概念图)、Blog教学以及其他信息化资源学具教具等.例如,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中,这节课是“图形的相似”第一课时,学生在脑海中对于全等图形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怎样通过全等到相似的过渡,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不但存在全等的图形,还存在相似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比”的实际意义.为此我们设计了开头展示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全等、相似的照片,感受全等和相似的区别和联系,并制作Flash让学生自己操作感受到一寸和两寸照片之间的变换,以问题唤醒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比和比例”的内在需要.
现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也非常发达,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真正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更好的突破教学当中的细节,网络团队教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研平台.
三、评价的优化 反思提高
在比赛中第三个环节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评价又分两种:1.反思性评价.参赛团队对指定的其他团队所作的同题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包括有何特点与亮点、有何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改进建议.评价须由全体参赛成员协作完成,评价的平台是指定网络平台.2.反思与完善原设计方案.阅读其他参赛团队对自己团队的反思性评价,并结合自己团队对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开展基于团队成员同伴互助的教学反思,并根据反思意见,修改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媒体与资源的运用等技术成果.完善后的方案上传至指定网络平台.
在完善教学方案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先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也会结合自己看到的兄弟团队的长处与不足,然后将这些情况综合起来考虑改进完善自己的方案.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教学设计中,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们设计了分层作业,友队对我们的设计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在课件中没有体现,我们根据友队建议及时调整,我们团队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教学的细节很重要”.这实际就是一个反复磨课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水平也就在这反复磨练中不断成长.
四、技术的优化 陈述答辩
陈述答辩不等同于“说课”,第一个需要团队简述教学设计方案完成的过程.也就是看团队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有什么感悟以及同伴协作互助的情况.第二个就是陈述教学设计当中的亮点.第二个内容是考核的重点.亮点是指教学上的亮点,参赛团队如果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这就是亮点,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这一课中,我们总结出来的亮点是:1.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首先活用教材,把课本P84的习题10.1的第3题作为例2.同时用活教材,把课本中“实践”中两个问题分解成三个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情境中的两地的距离抽象成两条线段.
2.开放性问题的合理设置.在问题情境中,设问:生活中常见形状相同的图形,但大小却不一样,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在建构活动,让学生探索比例的性质.在拓展延伸中,把课本P84的练习的第3题作为本节课的应用与拓展,并对本题增加了变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物理学科教学新理念、适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需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其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一、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所谓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它包含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含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设计的评价(含教后反思)等方面。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阐明教学目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同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将科学问题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
实施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不仅使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还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学习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
二、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诱导型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对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主要评价方式,形成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设计分以下环节:
1.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讨论、师生之间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 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具体包括: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做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②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①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②对得出的结论做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协作学习。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于合理。
4. 小结交流,测试反馈
①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②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③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适当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④小结后,完成自我测试。
三、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评价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以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方法,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价值判断,并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评价既有一般教学评价的共性,又有其本身的特点。
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获得教学设计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方案做出进一步修改,提高教学设计方案的质量,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教学评价而言,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为重点,主要体现以下四方面:
①主动性原则: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
②实践性原则: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深入和拓展程度,探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开展探究活动的效率。
③创造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是否提高。
④建构性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功能
教学实践表明,与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在教师现、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1.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实施探究学习,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变;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在学习过程中,让每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探索出来的,学生不仅知道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还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学生通过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提高等具体探究过程,获得体验、感悟,获得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平湖市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中职学段《网络营销》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分别采取篇名、主题和关键词三种形式的文献检索。
2.2问卷法。
笔者在开展研究之前对平湖市职业中专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10份,学生问卷60份(每个年级20份,其男、女各10份)。教师的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学生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
2.3访谈法。
为了更为准确地掌握师生的真实情况,笔者采用随机性的方式对5名教师和1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2.4观察法。
研究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听课、教研活动)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5经验法。
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性提高途径与对策的提炼,并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文献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以《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设计为篇名、主题及关键词的检索。在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下载与重点研读。剖析目前所检索到的文献,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而针对教学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着重对几篇涉及到《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设计的文献进行了研读。其中来自浙江省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的蒋海珍在其所撰写的《将创业项目融入网络营销课堂教学中——“网络营销环境分析”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文中认为“传统的网络营销课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理论教学为主,要求学生死记其中的知识点,并能通过定期的笔试考核。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营销’连纸上谈兵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一堆应付考试的工具。”同时也强调“电子商务专业要求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培养各种实用的操作技能。而具体到网络营销这门课,就要求学生能准确分析市场环境,策划可行的商务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的刘彩艳在其所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认为“网络课程的现状并不乐观,问题较多,主要有:知识呈现方式单一,忽视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内容结构死板僵化,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教学评估。”当然,一些文献中的研究成果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这对于笔者研究教学设计提高的途径与对策有很大的帮助。如,《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与开发》等。为了,能够明确研究目的,笔者也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进行了文献检索。学者黄梅在《教学设计的评价范畴及其有效性探析》强调“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对教学设计进行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它是以对评价的反馈为途径,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诊断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总结性评价来检验、修正教学设计,并使该教学设计不断完善,从而引导教学设计沿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行为。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诊断;二是对教学设计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做出明确的规定。它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评定、教学过程的观察、教学效果的测评,考查教学设计方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和落实情况,以达到对教学设计方案做出确切的诊断与修正的目的。林海亮,杨光海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适切性,教学设计越适切教学过程,其有效性就越高,在其指引下的教学活动效率就越高。反之,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相差越大,其有效性就越低,在其指引下的教学活动效率就可能越低。”同时其也强调“教学设计一般由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五个基本环节组成。这五个基本环节是决定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2.问卷调查。
通过研究前对10名教师和60名学生进行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问卷调查,使笔者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了基本性的了解。这些数据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所用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主要的参考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教参)和网络,设计前对学生做到非常了解的教师有60%;而学生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课所感兴趣的有80%尤其是课堂导入环节学生比较关注,而对于教师是否关注自己的需求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透过这项项目的调查,为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教学观察。
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多次的听课加以教学观察,先后听了5位教师的课,对其存在的问题及优点进行了汇总与梳理。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存在设计理念创新性不高,教师受传统思维影响较深。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地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导致自己的教学设计一刀切,缺乏针对性与差异性。有些教师在设计上存在为了设计而设计,做秀成分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主要有教师的课堂导入(开始的3-5分钟)、教学案例(小故事)及课堂评价环节等。
4.访谈结果。
笔者在对5名教师与10名学生的访谈结果中发现,教师希望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但由于自己工作内容多,设计能力等问题一时无法提高。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时并不买帐,认为其模式陈旧、无新鲜感,在教学手段上对于视频教学法非常感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教学观察、师生访谈及教学经验总结等,笔者认为平湖市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需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结合学生水平差异性进行分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做到优化与重构,在教学手段上要与时俱进。
2.建议。
2.1拓展几种提升渠道。
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上面不能等,自身要积极地去拓展提升的渠道。就学校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向本组老师学习,通过看教学设计、听课堂教学及日常交流方式加以提高自己。当然,走出学校,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教研活动以及相关会议等形式提高自己。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我们有多了许多便利的途径,如QQ、微信、微博等。不仅如此,一些大型的交流论坛也是非常好的提升途径,因为这里除了即时交流之外,还有一些设计案例供我们鉴赏。总之,只有自己内心想提高,才会在行为上有所改变,等和拖是无济于事。
2.2掌握几种教学理念。
在调研中,笔者深深地感悟到一名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与否,其所持的教学理念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理念。掌握教学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内容上。如果,挂羊头卖狗肉,其教学设计必然是华而不实。掌握教学理念,就需要掌握其理念的精髓,掌握其核心本质。当然,做到这一点,不是设计几份设计就可以做到的,而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以及践行的循环模式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区分哪些教学理念适合中职教育,因为中职教育尤其独有的特殊性。
2.3辨明几种教学方法。
随着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于推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下催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翻转教学法、微课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层递进教学法、引导文法、大脑风暴法、分组工作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闯关教学法等等。但是,这些教学法都有其自己的适用对象及实施条件。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加以辨明。例如,翻转教学法,并非所有的课程或教学内容都适合翻转。我们必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2.4养成几种学习习惯。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习惯可以铸就一个人,不好的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同理,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而言也是一样。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我们教师要养成几种学习习惯。例如,资料积累的习惯于听课后反思的习惯。能力的提高是按照一定发展阶段加以实现的,而不同阶段中资料的积累、分析及积极践行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时,笔者也认为教师能在教学设计前要养成“我的教学对象是谁,我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我设计中我要做什么?我的设计还有无漏洞?”的思考习惯。
四、结语
小学英语“建构式”语言观课堂教学模式一堂成功的小学英语课要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开始,深入透彻的分析,流畅自然的过渡,环环相扣的操练,强而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然而,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等诸多因素。笔者从“二语”习得规律,仔细审视“任务型”教学法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并通过听课观察、评课、议课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了相对模式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该方案能达到可操作性和推广性强的初衷,以积极、稳妥、有效地推动和落实《英语课标》和“任务型”教法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转型,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优化。
一、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的探讨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大面积推广与落实新教法,强调可操作性。表现在:
1.易于教师的模仿与实践操作,能有效地推进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观念的落实。目前,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极其缺乏,大多数是转岗教师或兼职教师,担任教学实非易事。因此,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相对的模式化,可使教学程序操作,易于教师掌握和控制,尤其对缺乏教学经验的或正在教法转型的教师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的程序化也有助于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最重要的是规范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大面积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优化,避免教学行为的盲目性,保证教学质量的达标。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4.提倡“建构式”语言教学观,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理性思考的科学依据。一方面,教师以科学观引领教学行为,可以根据所带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材和教学目标,并科学地分析问题、预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既富创造性又富理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思考方式,使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最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二、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建构式”语言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并经过其他学者补充发展的当代认知学习理论,但其核心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建构式”语言教学观的启示
启示一:小学英语教学应从“单边活动”向“双边活动”、“多边活动”转移;应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式”转变;应少一些单一的语言知识精讲模式,多一些活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启示二: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教师应不仅仅满足于为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利用外语的中介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控制学习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信心。
启示三:应提倡创造性地语言学习。提倡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标题竞猜”“心智联想”等发散思维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拓展创新思维的途径;训练学生直觉思维,激发创新思维灵感;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增强创新思维的情趣。
三、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推进,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如今已经被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所打破、替代和更新。笔者认为,素材、设计和实施是一节小学英语课的关键要素。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无论是语音教学、词汇教学、会话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在课堂上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块,即“1W――3P――1E”。
1.Warming up(启动)阶段。本阶段是英语课堂的启动阶段,是序幕,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口语交流,达到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热身,一方面,是激活学生的大脑和行为,吸引学生注意,调控学生情绪,创设语言环境和良好的语言氛围;另一方面,是激活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得到及时再现,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做一铺垫。
2.Presentation(呈现)阶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把新的语言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第一次感知(输入),使学生在学习的第一时间知道所学语言的音、义、形,进行最初步的语言操练。
3.Practice(操练)阶段。本环节是一节课的主干和重点部分。经过新知学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必须通过练习来消化,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模仿和重复说出新学的语言,并且使学生的认知从外部特征转向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语言技能。
4.Production(运用)阶段。这个阶段是语言输出、展示成果的阶段,学生要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任务,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语言输出环节的应用活动是在替换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控制,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把单项的语言技能提高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信息的能力,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立绘画、独立制作、自编歌谣、自编会话、角色扮演、真实交流、现场调查。
5.Ending(结课)阶段。一堂课的结尾,就像名剧的落幕、名著的结尾一样,是一种艺术和创造。好的课堂结尾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的纽带,是课堂的点晴之笔,是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推助器。它主要包括课堂小结(summary)和布置作业(homework)两部分。
6.On―going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形成性评价贯穿始终,是教师在课堂中不缺少的部分,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手段,也是对学生尊重和赏识的一种体现。
总之,虽然教无定法,但对于每节英语课而言,以上这几个教学环节应该是较固定的,而不定的是每个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构思而已。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英语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要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给予学生主体内部充分的心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小学英语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
[3]皮连生,刘杰.现代英语教学设计.
[4]鲁子问.英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