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技术体系 操作基础 使用基础 基础应用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但是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如何把握"计算机知识体系"的问题。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呢?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就非常关键。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不同于计算机理论的,是"操作技术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基础,以计算机运用为目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有其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我们可以称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一、 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特点

1.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操作基础:主机开关、鼠标、键盘、扫描仪、打印机等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

使用基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Windows系列)、窗口软件的基本操作等。

基础应用:文字处理(Word 2007)、电子表格(Excel 2007)、演示文稿(PowerPoint 2007)、网络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绘图(photoshop CS7.0)、多媒体的简单应用等。

在这种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网状结构主要体现在"使用基础"和"基础应用"两个层次上。

2.基础应用技术有广泛的迁移性

由于大量的应用软件是以Windows为平台制作的,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中,基本技术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针对某一"载体(或称任务)"教学时,应该将其中包含的技术层次剥离开,区分出"操作基础""使用基础"与"基础应用",逐项讲授基础应用的各个技术点,同时规避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点,作到层次分明、技术点明确、重点突出。这样就能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展开教学。

二、如何在教学中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1.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把握基本操作。

从上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三个层次可以看出,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操作基础"和"使用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安排这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计算机"、"Windows基本操作"入手,突破"零起点"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应用"打下基础。

开课前,授课老师应作一份调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所知知识,对软件的爱好和兴趣,对软件了解的深度,使老师对于学生计算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方便了以后的教学。在一种不熟悉的情况下,作个相应的调查还是有所必要的。

2.围绕基础应用,选好切入点。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是网状结构,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一个适宜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的选取原则是:包含所需的技术技能,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技术障碍,符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选取了"访问因特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因特网"作为信息时代高科技的产物,知识含量极高,原理和技术复杂,但"网络浏览"的操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其主要内容是"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摈弃计算机理论知识体系,依照应用技术体系,"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是基础应用内容,因此我们选取"访问因特网"作为应用技术知识的切入点,教授网络浏览知识的同时,完成"窗口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技术点的教学。

3.围绕基础应用,选好切入点。

在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的同时,对于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采用分散、渗透的方法,将枯燥、难懂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溶解在技术教学中。这样可以起到分散教学难点,增强教材的可读性的作用。

计算机专业课也好,基础课也好,最主要看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针对的对象层次如何,其实在内容上大家都差不多,最主要是能针对目标不同的不同人群,而在相应的设置上所做的调整,将对象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结合,对相关的知识有序的排列、组合,使各章节的内容既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这就需要编者对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对计算机相关知识也有所实践。

4.以操作技术为教学核心,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教学核心是操作技术,通过操作技术的教学,达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服务。

我们目前正在探索一种适应于当前学生学习状况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方法:即以应用为驱动,在应用中学习。我们打算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如上网、游戏)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学会文字输入,文档编辑,文件存储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

操作技术的教学要求:可操作性强、步骤明确、指示到位、结果稳定。鉴于这样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图示。对操作步骤采用"步骤图示法",这种连环画式的图示方法,明确的指示操作过程,使教学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样针对任务的具体操作,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2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影响与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时代。信息化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对企业而言,信息化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常态,大部分企业都在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来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合理开发与使用,才是真正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支持与推广。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定义及现状

1.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应用技术得狭义定义是:能运用任何一款PC软件的功效,为有需求的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它在广义上指的是:能够对各款软件的功能、设置或属性进行充分掌握与应用能力,并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使用计算机高效的为所需人群提供服务。总而言之,只要是运用到PC软件为需要或可能需要的人提供服务的技术,都叫计算机应用技术。

1.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

现阶段,伴随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也得到了大力的开发与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是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快速普及与应用,更为我们的生活生产、工作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5年12月为止,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6.88亿,如此庞大的人群也直观的反映了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及现状

2.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通过使用领先的体系集成的方式,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架构实行整合的过程,使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都能被合理有效的进行配置。这样不但能优化企业的业务、生产与管理流程,更能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起到辅助作用。

2.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时代。在大型企业中网络信息的接入达到了100%,而中小企业也达到了95%以上;超过50%的企业有自己的网站或是电子商务网店,60%以上的企业会运用网络为客户提供服务。上述这种现状表明,我国企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

3.1生产环节的信息化控制

它是指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自动化生产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应用,对生产型企业的批量制造与流水生产进行信息化的管控。它所用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有自动操控、微电子、模拟仿真等,以实现产量提升与质量提升的有效目的。对生产型企业来言,产品的设计研发、工艺制造、生产管理与质量检验等环节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管控,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

3.2内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内部流程信息化管理,是企业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内部管理与业务流程的一种优化。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多,难度也很大,需要用到计算机应用技术里的信息集来采集资源、并对其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和处理,从而为企业提供高效率与精准的管理信息及决策依据。这是一项触及各个环节与领域的技术,无论哪个企业都必须要在掌握企业状况的基础上,再来选取符合的开发项目,从一而终的将它做好,才是实现企业内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的唯一方法。

4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优势地位

(1)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数据采集水平,使员工对企业数据的采集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为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创造了信息数据的共享平台,使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与分析企业的相关数据,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各项计划。

(2)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化的办公水平,便于达成无纸化办公与网络化办公的环境,从而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办公成本。不仅如此,信息化的办公还能够优化办公流程,减少因人为操作而带来的工作失误,有助于提升企业办公的准确率,并且减少因繁冗环节所致的时间及人力物力的浪费,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水平。

(3)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化的资源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合理有效地调配、使用、共享资源,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提升资源的使用率,从而加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企业信息化的资源管理,还能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资源的重视度与责任感,使员工的工作能力与经验转为企业的内部资源,便于企业时刻掌握相关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防止企业因人才流失所带来的工作延误。

(4)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电子商务水平。为想要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推进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同时,对于不需要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些企业,还能提供远程交流与移动办公的工信息化服务,在极大范围内提升了运营与发展的便捷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从原有的传统简单的操作流程,转变到更为适应企业发展的程序链领域。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正在贯通着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环节,为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发展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本文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施与优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企业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开发,才能完善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经营与生产效率,增加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茜.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0(02).

第3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企业信息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65-01

从目前的社会生产而言,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趋势,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完成信息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但是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部分企业依然处在迷茫当中。深入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可以将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进行积极的控制,从而实现企业的有利发展。

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从概念上来讲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从广义上来讲,所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指的是一切计算机软件提供服务的应用技术。随着企业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以及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从技术优势来看,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三个突出的有点:第一是便捷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相比于传统技术更加的便捷。第二是广泛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在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运用。第三是效率化。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无论是企业的管理效率还是生产效率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一) 使企业获取的信息更具准确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对于企业而言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便体现在获取信息的准确性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不仅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追求。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渠道,而且可以在收集的过程中度信息进行综合和整理,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更多具有准确性的消息。简单而言,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提升了企业获得信息的速度,而且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

(二) 提高的企业的办公效率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另一个突出影响是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办公人员的对接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网络进行,这就有效的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办公的自由度得到了提升。在自由度提升的基础上,企业办公的效率进一步的加强。

(三)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的另一个突出影响是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从目前的企业发展来看,要想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必须要得到强化。在传统的管理中,因为人员管理比较突出,所以管理的时效性较弱,而且受人员到岗情况的影响,管理的持续性表现出严重的不足。在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后,可以对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的连接,这样会提高管理的联动性,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利用,所以有些管理环节可以进行省略,这样就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 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掌握优势资源越多,企业的竞争力越强。而评价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中,科技指标占有具有重要的地位。换言之,科学技术的利用是评价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计算机技术便是科学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由此可以看出,强化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利用,无疑会提升科技指标的比重,而科技指标比重的提升,也意味着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简而言之,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利用

(一) 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利用。目前,企业生产正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而要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必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进行智能控制,通过程序连接,机械设备的运转可以实现有序化,这样,企业生产就能够做到自动化和智能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主要分两步:第一是进行生产流程的明确。利用信息控制,将生产的流程环节进行明确的划分。第二是进行环节的连接。各个环节之间只有通过固定的信息获取,其连接才能够实现,所以说生产自动化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依赖性较强。

(二) 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企业效益提高的有效途径是管理成本的控制,但是以往的人工化管理时效性差,而且周期较长,对于管理资源的消耗也比较大。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建立起管理数据库,根据数据库的内容将管理项目进行分类,然后利用计算机控制或者是网络传播,实现管理周期的缩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到企业内部管理后,管理资源的消耗量明显减小,而且管理效率和质量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三) 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大部分的企业都在积极的搭建网络销售平台,而网络销售平台的构建,必须要依赖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会进一步的拓宽,这对于企业扩大销售范围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目前的网络已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阵地,在进行产品宣传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关系,可以使得产品的宣传效果进一步提升。宣传效果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自然会得到提升。

(四) 企业创新中的应用

企业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创新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和理念创新,而这些创新方面必须要以企业的现实为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现状,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使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新的制度、理念、方法以及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便成为创新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简单而言,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也是动力。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而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从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来看,其对企业信息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入的分析这种影响,更加有利于企业现代化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增光.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制作,2014,06:151.

[2]王晶.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5:173.

[3]陈丹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5:178.

第4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NIT;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

一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的现状

1.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所以现在报考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的人数极多,通过对大量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发现考试过程出现以下的问题:

在等级考试中,考生往往笔试通过率高,但实践操作通过率低,他们将知识带到实践当中综合运用的能力普遍不够,同时针对性通过率很低,比如专门的计算机编程,或信息管理技术等,考生在考试后普遍觉得这些考点太难;同时,和考生谈到为什么要参与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时,他们普遍认为拿到证书只是多一个就业的渠道,而自己究竟学习这些考试范围的知识究竟能做什么,却普遍没有详细的规划。

2.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作用。

谈到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作用,很多人对它的认识只是建立在拿到一张证书上,认为它是未来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其实这仅仅只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作用的一部份。实际上经过调查各家企业招聘的标准可以知道,在我国CCNA、CCNP、CCIE等认证以外,我国没有一种证书能在求职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管理人员要求在职的人员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专业的思维能力、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计算机等级证书只是他们招聘,或者对在职人员评估的一个录取参考,他们录取一个人,最终衡量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一本证书。

3.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中的一些问题。

随着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流行,与计算机相关的辅导班也纷纷建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班存在以下的问题:

(1)实用性不强。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是一个非常强调考生实践能力的考试,它要求考生能将学习的计算机知识综合应用,但目前可以看到考试的结果是绝大部份的考生不知道怎样加强实践能力,也不知道怎样应对有针对性的考试,导致实际操作的能力很低,有针对性的考试分数也很低。

(2)没有针对性的辅导来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的学生来自于各地,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而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很少甚至没有任何了解。

二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的改革

我校从2007年3月开始针对本校学生进行NIT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培训,并组织同学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迄今为止,已成功组织了近二十期NIT考试,共有近3000名同学参加培训和考试,通过率相当可观。具体如下:

1.改变教学理念。

我校根据学生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特点,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校抱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等能力全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综合能力的提高轻松通过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

2.明确教学目标。

我校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进行辅导,主要向两个方面引导:

一方面让学生有效的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我校会让学生了解历年来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题型、方法、题库,让学生自己了解到什么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然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要通过等级考试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强。

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系统认识,学生只有对计算机知识有足够系统的认识,才能更加有效的展开自主学习。自主的学习是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

3.改进教学方法

(1)要求教师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

我校教师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进行辅导时,非常注意与等级考试相关的新信息接轨,如果了解到出现与考试有关的新知识、新内容都会在第一时间引进到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能了解最新的考试内容。目前更新等级考试的新知识与新题目已经成为我校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

(2)加强教学内容。

在对计算机理论进行教育时,目前认为"任务驱动"的教育方式能有较强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在备课阶段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能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能自主、能动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通过完成一个一个任务,能将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

三 我校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辅导的改革

1.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重点,我校在辅导学生进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时,除了完成以上的教学改革,还重点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教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学习中的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大量上机调试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与他人探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的了解学习内容,并独立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多、侧重点多,而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的学生基础不同,我校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自主学习,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以自愿为主、课堂考试成绩为辅,学生能自己选择参加不同层次的学习辅导班,这样既能让教师能有范围的、针对学生的特色进行辅导,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最有效的学习。

四 我校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训练的措施

1.引导学生熟悉考试系统。

在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时,学生经常反应一个问题,即到考试时会怯场,明明自己掌握了很多知识,到考试时如果稍微一紧张,往往考试成绩不如人意,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系统,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在初期辅导阶段,通过培训课件以幻灯片展示的方式播放NIT上机考试的界面,包括各种题型,如何进入系统,如何做题、改正、保存、检查和交卷等等。

2.引导学生熟悉考试题型。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是一门针对计算机技术对专业能力全面考核的方法,我校注重跟踪历年来的考试,建立专门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题库,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的网络技术查询历年的题型与内容,然后自己针对型的展开自主学习。

总结:近年我校除了组织本校学生参加考试外,已开始实施将培训考试范围扩大到学校以外。校外参与考试,主要以参加自考和社会上有需求的人士为主,因为从2001年9月,河南省招生办公室通知: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计算机基础"模块证书者,可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管理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块证书者,可免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程,所以参与者非常踊跃。

我校通过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辅导方式的全面改革与积极实践,不仅让考生普遍以高分数通过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而且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操作能力都能在计算机的领域中继续深入发展,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宝明,沈士根.高校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教学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第5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中的作用和地位

1.信息技术的作用

中职计算机应用学习,首先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等,所以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使中职学生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他们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职计算机学习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能力,推动了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开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开发,增加了中职计算机应用的教学内容,引导了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方向。

2.信息技术的地位

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前进动力。在众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对计算机应用的划分,基本上都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确立了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主导地位,计算机教学工作也围绕着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展开。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学好信息技术,明确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来。

二、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1.加强学习指导,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主体,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知识,虚心接受教师的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技术和知识,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辅导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的好习惯,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动脑能力上,学生要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专业知识和动手动脑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分层教育,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分层次教学;将信息技术的考试分成笔试和实际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得出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弱点,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单单依靠教材的讲解,这样的教学,让中职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在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使学生不仅懂得信息技术知识,还能够熟练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实际中,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技术的讲解和讨论,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使学生能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

三、总结

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中占有主导地位。从目前的国内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来看,信息技术教学仍然采用落后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上,只是敷衍对待,没有真正的做到认真备课、发散思考、实践锻炼。所以,今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教学,应该继续并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创新,在教学设备上加大投入和在教学活动上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颖.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敖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细化与定位[J].信息技术教学研究,2013.

第6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应用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tart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jects and discusses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oday's computer applications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Key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U4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应用,这必将在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行业上发挥主要作用,并在引导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和作业方式上产生重大变革,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自身水平,与国际接轨,同国际大企业开展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及与工程项目关系阐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数据库等技术为代表,彼此相关,互相促进,成为当今计算机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几乎已经渗透到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建筑工程当然也毫不例外,在一定意义上说,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其工作中的应用率有多高。

2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2.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随着工程界应用系统工程进行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在时间维上,以实物图形展现工程实体每一个部件、每一个工序的软件,将以项目管理商品化软件的形式推出,这种带有突破性质的技术进步,可能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开发和应用该类型的项目管理软件,其作用大,同时也具有高风险。首先,就项目管理的对象而言,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系统相关因素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且受外部环境制约,因而导致项目失败或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很大。

就现阶段管理现状而言,管理是粗放型的,基础管理放松了,谈不到对生产的控制管理,而是按固有规律任其自由发展,进度、质量和成本均不能在受控状态下,实现工程总体目标的可靠性降低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想一步到位地全部按项目管理的要求去操作确有很大困难。

企业家对项目管理的作用和实施必要性的认同,是项目管理能否应用和实施的关键。工程项目的管理是否只靠领导者的经验和指挥艺术就能胜任?是否需要实施科学管理?同类工程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其效果差别大吗?答案是明确的:近代工程项目管理单凭经验和指挥艺术决不能胜任,巨大的信息量,某个人的采集、分析。预判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都是非科学管理所不能把握的。这类软件开发难度很大。原因除项目管理对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外,还因为当前企业是条块管理模式,极其缺乏综合性和总体性。目前,计算机管理软件大多处于 EDPS(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阶段,要跨越到针对系统的管理软件,难度非常大,这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应引起 IT 决策者的注意。只注意技术的集成远远不够,应深入研究系统本身,充分发挥领域专家的作用。

2.2 网络技术的应用

作为一个大型项目,参与方很多,如:政府机构,业主、设计、监理、总包,各专业分包。项目很多信息需要及时的交流、沟通、讨论、共享,项目网站设立一个交互式信息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这种信息交流平台一般我们是用论坛的方式来表现。论坛又名BBS,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方式,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公告板)或者 Bulletin BoardService(公告板服务),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BBS 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信息,进行讨论、聊天等。

3 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换为计算机管理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简单地购置一些计算机装置,并能够操作它们。在决定使用计算机管理项目时,必须对它的特点有充分认识,正确解决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与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匹配。所有的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都是为满足特定的管理模式而开发的。如果采用了一个先进的计算机工程管理系统,而实际运作的管理模式是过时的、粗放的,或者即使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相关的统计管理不配套,或者缺乏合格的管理人员,结果不仅收不到预料的效果,反而客观上可能使人对先进的管理系统产生错觉。

数据的非实时性。工程项目计算管理系统并非一种实时系统,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不是立即自动输入计算机,而是事后定期人工输入计算机。因此,输入的次序与实际数据发生的次序可能颠倒。原始数据的重要性。除了预先设置的数据有效性检查(如一件工作的结束日期不能早于开始日期,或月份不得>12 等)计算机对输入数据的一般性错误无法检查,对于人为精心制造的假数据更无法判断。因此,必须有健全的原始数据采集规程,建立输入数据的检查制度。

4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现是决定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战略成败的关键,现实中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

4.1 硬件方面的问题

在项目中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购买计算机、网络设备、电缆等硬件设施,安装设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但这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项目管理中实现的基础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部分。现实说明,当今的项目管理班子比较愿意在硬件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投资,一是他们也看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项目管理的积极的作用,二是硬件的投入对于项目的形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制度比较有利。

4.2 软件方面的问题

寻找一个适合于自身项目的管理软件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市面上虽然这方面的软件种类繁多,但因为从功能到价格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全适合于某一个项目。一般来说,一个综合性的完善的项目管理软件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首选。

4.3 项目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

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现有赖于应用先进管理技术的高技术人才。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再加上普及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所以,当前项目管理中能够熟练应用的人才并不多,对项目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5 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工程建设规律协调各方面的需求,将各种资源合理利用,动态调整,按照预定的进度、费用、质量和安全目标完成整个项目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工程建设的规律,科学地协调和反馈各方面的需求,将各种资源合理利用,动态调配组织,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对项目实行动态、定量和系统化的管理和控制,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大量的信息,使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和供货各方及时了解工程建设的需求,把握转瞬即失的控制调整时机,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快速、准确、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少的特点,传递信息,命令帮助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第7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一)提升了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整合,有助于提升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大多为人工管理模式,在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容易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丢失或者错误等问题。而在信息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幅度增强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同时在互联网络中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通,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二)提升了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提升了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在互联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能够给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便利。传统模式下的信息管理工作效率比较低,需要人工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计算、传递等工作,这样就减慢了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而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缩减复杂的管理程序,实现了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这样就全面提升了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三)拓宽了信息的传递渠道。传统模式下的信息管理信息传递的渠道比较差,人工进行搜集,信息的传递也以文字和图片居多。而运用计算机技术后,信息的传递渠道明显被拓宽,不仅可以按照原有的传统途径进行搜集,同时还可以运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收集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既包含了文字和图片,还可以收集音频、视频等信息,使信息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现代化和信息化。(四)优化了信息的保存形式。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整合,优化了信息的保存形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储存方式,使信息的保存形式更加现代化和科学化。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中,信息能够随时完成增添、删减和更新。这样不仅使信息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同时也使信息的保存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策略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信息管理工作理念。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应当树立正确的信息管理工作理念,这是实现二者高度融合,促进信息管理工作向高水平方向发展的必要措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轻松和准确,对于信息的使用和传递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树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意识,不断强化信息化信息管理理念,使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实现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工作融合的必要性,积极推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工作的融合,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互联网背景下对信息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加快二者的融合速度,提升信息管理的工作质量,应当不断强化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意识,学习新的工作理念,这样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快速收集、处理和分析,使信息的运用变得更加准确和有效,从而提升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二)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加快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发挥出信息管理工作的作用,应当积极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应当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提升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满足互联网信息管理管理工作整合的需求。这样能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实现对信息真实性的快速分析,同时使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从庞大的信息数据中选择最为合适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这样不仅提升了信息管理的工作水平,也使信息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更能丰富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中优质信息的储备量。这样才能够提升信息的利用率,使信息能够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工作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三)提升信息管理内容的安全性。加快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要不断提升信息管理内容的安全性,确保收集到的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尤其对于机密资料更需要加强管理。信息管理人员应当建立全科学的互联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使信息管理工作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及时剔除掉无用信息,使信息管理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信息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对信息资源进行更新处理,确保收集到的信息能够满足日常的工作需要,这样能够提升信息资源的质量,也能提升信息收集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信息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不仅要提升信息收集的效率,同时要做好信息内容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内容的审查,使信息管理内容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四)不断提升信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了使信息管理工作更具信息化、科学化,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背景下的信息管理工作,应当不断提升信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信息管理人员素质,不仅要提升其信息化技术能力,同时也需要提升管理人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使信息更具科学性。传统的人员培养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工作需求,因此要不断创新培训方法,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这样才能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推动信息管理工作向自动化、信息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的整合与发展。

三、结语

在信息管理工作中,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实现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使信息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提升了信息的安全性。加快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工作的整合,要树立正确的信息管理工作理念,不断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管理人员的个人整体素质,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管理工作向系统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刁宝明.试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7(15).

第8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研究

R-4;TP3-4

计算机技术是一种新型网络技术,主要是利用社会中相对分散的计算机,通过在各个网络? 各个功能以及各个通信设备的连接实现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在现代医学处理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信息处理的主要手段,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提高了医疗单位的工作效率,计算机应用技术既有较大的存储能力和传输能力,还能保证医疗工作的准确度,具有较高的记忆能力?

一、《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新医改制度的施行和医院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医学信息化人才被医疗卫生部门所需要。医学卫生单位从事医学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并不多,而计算机类信息人才需要很长时间的熟悉和m应过程才能融入到医疗卫生行业之中。目前,在我国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医院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在医学院校中培养出一批既熟悉信息系统,又掌握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情况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国内和国际医学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新医疗改革方案的推行实施。

二、高校《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是出自计算机专业,并未受过医学信息学的相关培训,授课教师对医学信息技术缺少深层次的理解,导致其教学方法和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医学信息教育一直停留在计算机操作和一般软件应用上,不能与专业实际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医学信息专业教师与医学教师之间沟通不够,使得各个学科之间不能够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得不到应有重视、教学设备单一、教学效果检测方法单一、缺少实验环境、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是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研究研究

1.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开设课程

加强学校、医院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对课程进行不断开发与建设,使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更满足实际需要。根据学生职业取向的调查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医学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开设了《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医学信息基础、医疗服务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安全、临床信息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医疗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使学生不仅获得学历证书,还能获得多种技能认证,满足了就业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力。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职业院校,在塑造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尤其值得重视。多年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坚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实践培养体系。高校应拥有设备先进、配置合理的计算机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在进行时间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对医学信息系统有全面的认知,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单位,高校应努力培养出既具备医学知识又熟练计算机操作医学信息系统的综合型人才,从而才能体现出高校“以服务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

3.改革考核方式,保障教学效果

考核是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科学的考核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日常知识的积累和操作训练,可采取以下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方式,具体有:①平时学习表现和平时实训;②章节测试;③创新设计,通过实例,可以做到举一反三。④利用网络构建自动化考试平台进行期末综合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4.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采取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深入研究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先进技术手段,结合有关案例,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实施项目化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应采取现场提问、亲自演示、及时指导以及实际操作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着更深的理解,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最终实现“收益于课堂内,受益于课堂外”的效果。

5.新课程改革成绩显著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注重实践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实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学习到非常实用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从理论上深入了解医疗信息学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有效的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MILC课程,收获非常大,充分认识到考核、拿到证书不是目的,学到有用的知识、过硬的技能才是真正的目的,为MILC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的组织、考核鉴定及在学院各专业全面推广等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在医学信息处理方式中具有决定的重作用?目前,在医疗实施过程中,医疗方式中获得较大的应用领域和创新,为医院实现系统化的管理和高效化的工作提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改造和应用?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在医护团队工作中做到细致的收集和整理,提高医院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而且在处理医疗方式中也能达到准确的分析,从而找出相关的治疗方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第9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61-0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高校计算机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在理论掌握和实践应用中对学生要求都很高。从上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出现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绝大多数高校都争相开设了计算机门类相关课程。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推进高素质人才战略的需要,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同样如此。这样,一方面对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满足了我国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成功成为我国信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本专业也同样存在着“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矛盾现象。那么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高素质群体,应该怎样更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和管理,避免这一矛盾的产生呢?为了使本专业毕业生不仅可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

一、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生培养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象:培养数量相对庞大,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近几年研究生数目的迅速增加以及高校的急剧扩张,导致研究生培养工作出现短板:一方面研究生入学门槛降低,学生质量普遍下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弱,岗位适应性差,缺乏求职竞争力等缺点,不能将所学知识成功过渡到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教育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很多在校生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差,而又因为缺乏实践应用,导致他们对理论掌握又不够深刻,以致走出校门后不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此外,由于同时招入大量研究生,培养负担加重,造成很多高校培养工作不到位,硬件条件不达标,基础设施不能正常满足教学需求,又因为所招收学生数量众多,以致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学生在学期间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并不能真正学到安身立命的本领,造成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悲剧。因此,如何培养出满足新时期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1.更新培养理念。要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水平,第一要义就是培养理念亟待更新。实现学生培养工作由传统教育方式向传统手段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每个负责任的教学工作者都应当具有这种意识:以前瞻的眼光培养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人发挥空间。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的培养应当由先前的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转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培养模式。当前高校生培养模式还普遍处于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存在着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差的缺陷,即使他们具有相对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工程类专业更是如此,高校要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性和创造性。可以采取以下模式:①加强学校和公司企业的沟通,通过与社会知名企业共建“实验班”、企业定向提供培训岗位、实习岗位等措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项目,达到学以致用。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本行业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及时地对自身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增强自身的入职竞争力。②高校通过常规化地举办一些程序设计大赛等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竞赛,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优,让学生在赛场上不断发现自身掌握知识的薄弱处和局限性,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实现不断的进步。比如我校每学年都会举办ACM程序设计大赛,不仅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无形中还提高了我校在全国兄弟院校中的声誉。③高校在为学生制定教学课程时,重视结合当前学科发展前沿及市场应用情况,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授课质量,将课程理论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在类似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增加学生的上机学习时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在“实战”中加深学生的理论认识,实现学练结合的培养方法。④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责任制培养方法,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教师根据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案要求,认真制定培养计划,明确自身培养任务,督促检查学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并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相关文献的查询、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等,注重在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⑤高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奖惩措施。通过奖励手段鼓励学生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适当的惩戒措施,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力,通过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创新论坛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不拘一格。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地促使受培养者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道路上来。

3.强化专业培养。现在高校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的现象。高校要强化专业培养,提高在校生的专业素养。术业要有专攻,避免学生掌握知识粗而不精,泛而不专。高校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所专研领域有较为深入的认识理解,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更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方向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为将来游刃职场做好充足准备。但目前来说,还存在着有些高校培养单位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日常管理松散,甚至淡化培养责任的现象。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高校等机构招生资质审查,杜绝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对培养能力弱的招生单位和学科专业限制其招生规模,并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高校综合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一方面,高校等培养单位应当全力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专业化的师质建设,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培养水平,对高校教师实行严进常管的模式,采取重点培养、适当引进的策略,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推行优秀教师筛选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导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单位还应该就结合本单位培养优势及社会市场用人规律,合理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灵活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并努力本专业相关学科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并以超前的胆识适时开设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特设学科,增加学生对本专业周边课程的了解,既注重当下市场需求,又能够顾及后续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专业化、灵活化和与时俱进。

4.转变培养方向。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对高校生进行培养过程中,在传授学生必须的求职本领的基础上,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总体素质的培养。我们在此提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①扩宽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视野。通过加强同区域内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共享高校间教学资源,或定期共同举办一些学术会议,学科研讨、学生论坛等方法,不仅扩宽学生的交际圈,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使学生通过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②挖掘学生创新创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高校通过设立创新基地、创业园等,把鼓励创新作为一项工作来抓,通过提供各种理论指导、场地支持、资金投入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进行支持和扶持,尊重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并通过引入外部创新项目,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③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优秀的创新品质,也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此外,高校要加大对硬件投入的支持,不断完善基础培养设施,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完备的上机环境、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自身所学。

三、结论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计算机领域,学生就业压力颇大。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现行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了更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培养、转变培养方向和完善培设施等若干方法。我们旨在通过探究新的教育手段,培养出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熟悉所从事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向,而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乐相.“以学生为中心”谈高校学生管理[J].价值工程,2011,7(15).

[2]张焕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管理科学研究,2010,(2):9-10.

[3]贾春梅.以学科竞赛为核心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

[4]张冬青.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基本解决思路[J].青年与社会,2012,(02).

[5]刘玉娟.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