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理论基础重点范文

教育理论基础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基础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理论基础重点

第1篇:教育理论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在教学改革的热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1]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六十条建议中,第44条指出“充分适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等学习资源,可以动感地将知识、信息、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多维地感知认知对象,并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灵活、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帮助其创建个性化学习资源空间。”[2]这些文件精神都在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整合的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一些教师仍然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学的学科进行丰富多彩和有效的课程整合。其主要问题有:部分教师在课前做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课件,试图进行课程整合,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课件强调了过多的外部刺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维空间,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但思考的少,所得甚微;还有部分教师未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实质,或者是信息技术运用得不够熟练,使所教学科的知识点不能充分体现和落实,把计算机和网络变成了外在的摆设,学生在电脑面前只是看看老师的演示,并未上网去查找资源,主动探究,最多是用电脑输入些文字,结果是: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板书,键盘代替了粉笔,计算机大屏幕完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只是显示手段的变换而已,由于计算机无法将整节课的内容保持在一屏,一节课的整体结构不能一目了然,造成了学生思维断层。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了教师与学生的大部分活动,有的教师从开始讲课到结束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堂课看到的只是图像和画面的不断变换,很少有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其表现,教师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还有一些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较多,减少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固然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教师,不知道为何进行整合,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整合,更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怎么整合?如何体现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

二、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3]所以,提倡“用技术学习”,它有着一系列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价值观、学习观、教学观和技术应用观等,重点革新传统的教学关系,变革传统的学习、教学方式。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是:应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灵活快速地获取信息,打破时空界限,以协作交流进行自主发现与探索。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三、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和四大属性。这四大要素与四大属性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参与理论基础

参与理论是由现代远程教育格雷格·柯瑟林(Gregkearsiey)于1998年针对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参与理论的核心是:创建学习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这一核心思想包括三大基本原则:相互协作原则、项目导向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即Reiate—create—Donate(互动—创造—有益)。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的变革,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实践中有个性的学习,比接受知识更重要。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基础

第2篇:教育理论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焊接理论基础;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9-02

南昌航空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具有鲜明航空、国防特色的高等学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学校创办历史最早的专业之一,是目前江西省内和航空院校唯一的本科焊接专业,1996年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1998年与“铸造”、“锻压”专业合并成“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大类专业。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对焊接专业人才的需要,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又重新建立了“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继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之后国内第三个设置的“焊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焊接理论基础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金属材料在熔焊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金属材料在熔焊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能据此正确地分析及解决熔焊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金属焊接性的能力和正确制定常用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焊接专业课程做理论准备。因此,焊接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后续焊接专业课程的学习。

一、焊接理论基础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传统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焊接的实质及其发展概况、焊接热源的种类及特性;焊接化学冶金过程的特点、规律及其对焊缝质量的影响;常用焊接材料的种类、作用和特点;焊接熔池凝固过程的特点及焊接缺陷的种类与控制;金属在焊接过程中组织转变的特点及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变化;掌握焊接裂纹的种类、特征、危害、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涉及材料、机械、力学、化学、冶金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多且抽象,各知识点相互关联,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困难。焊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服务于航空企业,非常希望了解航空产品先进焊接方法如真空电子束焊、激光焊时焊接冶金原理、接头容易出现什么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等,而这些都无法从教材上获得。另外,在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下,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课时不断压缩,从最初的64学时到48学时,现在已缩减到40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略有增加而教学课时数大幅缩少的矛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是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基于上述情况,必须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

二、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缓解目前课程的教学所面临的诸如课时不断被缩减、教学内容基本不变、相关领域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等矛盾,通过多媒体播放先进的焊接方法录像和动画、展现接头金相组织、典型接头缺陷形貌,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各种焊接方法、接头组织及缺陷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加深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选取航空典型产品进行实物教学,鼓励同学们参与讨论,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衔接,通过实例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讲解课程部分章节,其他同学提问,这不仅能使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可在教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提高自信心等,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和老师交流,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因此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2.“国际焊接工程师”焊接理论基础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的融合,强化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素质好、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强,能在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设备研制与维修、生产和经营管理,熟悉国际焊接标准和焊接施工的卓越焊接工程师。本校于2011年开始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开始联合举办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班,已陆续举办了3届。在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授课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航空需求、凸显航空特色,对焊接理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优化,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中“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部分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如增加激光焊及电子束焊等高能束焊接方法,在讲述“焊接材料”这一章节时补充焊接材料国际标准。通过与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网上互动,了解所在企业实际产品焊接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补充部分焊接问题,并启发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注重课本知识的及时更新,将国内外焊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本系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紧跟学科的发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从事本专业的信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航空集团支持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项目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多数为工程应用型项目,在进行科研项目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素材。通过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三方面的结合,结合科研成果以最接近工程实际的方式指导、训练学生,使得课堂教学紧跟学科的发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从事本专业的信心,达到培养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例如在讲述接头缺陷时,以某航空企业涡轮叶片钛合金焊接缺陷控制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零件采用传统熔焊方法接头易出现气孔、冷裂纹缺陷?为了提高零件焊接质量,可以选择哪些的焊接方法,采取哪些工艺措施?……并与我系老师解决裂纹缺陷的具体措施相比较。通过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把课程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强化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传统的焊接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主要为课程内的实验,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略显不足,特别是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除了开展焊接理论基础课程内的实验外,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实践培养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和南昌航空大学的“创新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老师在研科研项目,学生焊接创新实践训练环节、毕业论文工作等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毕业论文、课程设计有充足的经费和条件保障,提高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如部分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孕育剂Ti、Zr细化铝铜合金焊缝组织机理研究”,学生通过研究铝铜合金焊缝化学冶金原理及凝固过程,分析铝铜合金熔焊时接头气孔及裂纹等缺陷产生原因,提出控制缺陷的措施并通过试验验证,通过实际研究项目的锻炼使得学生增强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等。经过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上,我校参赛焊接学子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三、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焊接理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国际焊接工程师”焊接理论基础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相融合,强化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泉,杨宗辉,初雅杰.工程类专业“焊接冶金学”课程新教学法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65-66.

[2]宗琳.《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218.

[3]王永东,周月波,郑光海,等.《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2,(09):157-158.

[4]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摇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第3篇:教育理论基础重点范文

一、设计艺术类专业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仍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全日制在教室中学习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操作性的课程,亲自动手实践较少。当然,对于这一学习模式的形成,不仅仅在于各大院校或是某些老师的责任,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无法仅仅借助某方面力量快速完成。各大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多数是高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高考失利,其中的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认为进入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镀金,等到毕业后由学校安排工作。

二、灰领人才背景下如何创建职业教育新模式

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尤其是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就是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有份可心的工作,可是不少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进入学校后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作为高校职业教育的教师,就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创建出一套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第一,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力推动艺术设计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库设。首先,要以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网为基础,力争实现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打造出更加完善、健全,也更高效的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海量资源,打造富有特点的专业和课程资源。在现阶段,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学的发展,广大的艺术院校一定要积极利用这种政策的东风。大力推进校本课程项目的建设,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一系列精品专业和课程体系。并将之作为教育样本共享给其它合作院校。再次,要大力推动对公共课程资源的建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以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为例,如果毕业之后从事动画设计却不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掌握,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只能是美、日动画的抄袭品或者毫无文化深度的快餐式作品。因此艺术院校应强化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在内的公共课程教学资源。

第二,打造富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随着社会化分工体系的愈加细化,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业学生专业技能的专精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艺术院校大力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成为了必然趋势。而这种增长必须是建立在对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基础之上的。例如台州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个体发展,适度超前教育为原则,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整体实践、专业岗位实践等四个主要的模块。并将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地分配在学生的学习之中,从而将三年制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4.5比5.5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三,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教培养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院校要想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一定要积极地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合理调整本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充分发挥整体的区域优势,立足本省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的调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下的互利互惠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力争尽可能地吸引优质实习企业加入到会员单位的团体中。大力推动本院校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不断创新学生社会时间的形式和内容,形成校企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重点突出本院校的教育优势与特色,从而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提升本校适应就业市场初、中级职业需求的能力。再次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及时吸收兄弟院校在职业教育进行中的经验、总结不足。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适应其以后职业发展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并反过来促进本院校课程体系的创新,丰富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深化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使本院校的职业教育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设计艺术的职业教育模式展望

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一定要向灰领人才培养目标上靠近,因为设计艺术类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是能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其次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导,而这些要求正好符合灰领人才的定义。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设计艺术类的人才培养,要仿照灰领人才培养的模式来进行推动。

首先,要注重加强理论基础的教学。专业理论的教学是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出于对绘画的喜爱才报考该专业的,这些学生由于在高考录取方面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文化课方面的先天不足,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当薄弱。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理论讲授、示范作品分析、课间辅导与课后总结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融合。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关于设计专业的理论体系,增强他们对于本专业属性与特征的认识,了解艺术设计的方法和要求。

科学的教材选择与搭配对于提升艺术理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要想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就必须要注重选择内容与方法兼备的优秀教材。艺术院校的相关领导一定要注重对教材的选择与更新,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教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与此同时,艺术学院的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学生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借助通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决,例如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一些知名播音员普通话失误的视频,然后同课堂教学内容相比较,从而生动形象地将学生需要注重的问题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其次,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作品的构思、图纸绘制到制作实施的工程,是学生参与性最强、思维最为活跃、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发展最快速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将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整合,还能够从中发现自己学习的遗漏之处以为对一些尚未学习的知识点产生科学的见解,从而提升自己在专业实践范围内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尤其是一些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等,单纯依靠老师讲述和死记硬背很难将各种命令都进行得心应手地运用,而如果通过具有针对性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操作,学生的掌握程度无疑会大大提升。最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应以趁热打铁的精神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讲评和总结。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要求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出其它同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并试着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作品的优势所在,从而为今后的设计获得有益地参考。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实践,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学的知识,使认识深化。

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院校一定要以身作则,提升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仅要注重引进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还要加强对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从而能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地指导。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力争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进行渗透,从而加强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一些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团体,并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兴趣。

最后,在学生实习的时候,要注意时刻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所遇到的每一项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加强职业教育是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全体高校学生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当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且要让学生培养出自学的能力,必要的指导可以解决学生的难点问题,这对于学生建立理论框架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之后面向的是广大观众,他们的社会示范力量是无法估量的。通过加强职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水平,能够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一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使他们提前适应社会的生存方式。

第4篇:教育理论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以职业为导向 物流管理 能力本位 课程改革

当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交易方式,最为典型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网上营销了。这些交易都涉及到了物流,从网上选购商品,提交订单,然后支付,最后便是物流了,所以现在对物流管理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但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毕业生很多却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最后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还是现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不是以职业为导向,没有足够的改革,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一、物流管理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的重要性

现在的许多中职学校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最后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职业对于理论和动手能力的要求、无法建立满足现代社会的高智能性和高强度要求的意识。以职业为导向即是,单位要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两点:

1.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

现在的中职培养计划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培养定位,不能建立适合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培养方案,最后导致现在许多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能胜任工作。目前的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院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就培养目标来说,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就教育观念而言,教育观念陈旧,还有部分的高职院校以普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为根本,改变其部分无关紧要的内容,不以中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特色为出发点,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这种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特征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

2.能成功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如果不以职业为导向来进行人才的培养,那么就是会违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初衷,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拥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界谈论的重点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和科学的基础理论,必然导致改革实践的不知所措,自从二十一世纪以来,已经有了三次教育改革,这些改革对于教育界,对于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帮助。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的理论基础,在以职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改革上更是如此,在进行改革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一下几条原则:

1.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对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有着很大的要求。试想如果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不能处理好在工作中出现的搬弄是非、厚此薄彼的现象,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承受这些委屈,不采用合理的沟通手段,导致因不能承受工作压力而使工作效率降低。

2.坚持课程体系开放的原则

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加上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要求,导致了现代人才标准是一专多能,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意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识。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育目的不应该是老师为主体,教育要培养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改革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体,从学生的要求、职业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

三、实训室课程改革的探讨

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现在的特点,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改革。由于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可以满足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机组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上精简课程,重视需要动手的课程。在对于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上,我们应该减少哪些与社会不需要技能的课程,增加哪些对于社会所需技能的基础理论课程上以实现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支持下可以进行不断的拓展学习,拥有熟练和专业的动手能力就能满足职业的需要。

其次,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上重点教授技能,注重实践。在这个方面的学习上,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优势,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造机会,为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明确技能目标提供方法。在行业技能的培养时,不应该以学习的课程为主体,而应该以制约所需要的技能为主体,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改变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第三,学科前沿类课程模块应以职业要求不断更新,满足职业需求。其他的基础理论课,包括行业实践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也应该不断的进行改进以满足社会对符合型人才的需要,例如: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与电子商务,管理以及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可以尝试在课程的安排上增加电子商务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内容。

最后,特色培养模块上,学校合理安排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选课。选课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安排上结合一些像物流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开设与管理学、博弈学、法律等知识相关一些的课程,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在开设这些依据学生兴趣而构建的课程的时候,还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学习中添加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结

市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很大需求,但是中职以及高职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能满足职业对于技能的要求,这导致市场需求本来很大,但是相关专业毕业生却仍旧难觅工作的怪现象。解决这种怪现象的方法就是以职业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中职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输入一批高素质的、高技能的人才,我们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科学进行改革。在改革的方式上面,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明确改革目的,利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等现代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慧倩.吴跃进.刘水庆.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研究—以服务贵州经济为视角[J].科学教育.2010

[2]钟婵娟.包红.孙德四.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1

第5篇:教育理论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性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孔子作为古代教育圣人,对人性善恶虽提及甚少,但他以“仁”、“礼”观念为中心,提出一系列关于人的品质、人格和道德修养等问题,这种以“仁”和“礼”

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孔子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这些的本质在于爱人,在于从人的本质出发去教育人,完善人。

孟子把孔子的“仁”转化为人的内在本质,提出“性善论”观点,并以此作为人的道德属性,以此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中庸》中的“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的思想是为其性善论的直接体现,孟子的“四心说”,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仁义之心”进一步奠定了儒家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荀子从人的情感欲望出发,提出“性恶论”, 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主张性恶, 认识到人的行为不仅受自然性制约, 更受理性的支配、控制和引导。但其提出教育的方法还是要遵从儒家道德规范。

董仲舒吸收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观点并加以发展形成新的人性论,即“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从而奠定了自己的道德育人理论基础。

总之,儒家从人的本质出发去探讨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古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我国后来历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二、西方人性论

柏拉图是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集大成者。柏拉图认为善是出于知,而恶则是出于无知,一个人如果有了善的知识,他就会从善而不会作恶。柏拉图的人性思想对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有两点重要启示:一是他把道德看成是现实中的人们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内在需要,是一种高尚的内在的精神性需要;二是他认识到了人性的可塑性,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来塑造、提高和完善的。

亚里士多德发觉人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他指出,人性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依据这些层次进行教育,能够增加教育的实效性。他认为从个人的角度看,教育是一个依靠内在发展的自我认识的过程,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人的特殊形式,将其固有的人性、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精神分析引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揭示了人本身的三个不同层次,暗示了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自我把人从本我上升到超我的层次,即上升到具有高尚道德的理性自我层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动机决定的,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要求道德教育要遵循需要的层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西方人性论从不同层面对人性进行分析,以期实现适合于其国家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三、人性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性的教育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综合教育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人性论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但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理论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根据,即人性,它的全部学问在于教人和做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传播统治集团的政治理论和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者接受并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信念,整个思想教育系统的本质还是人性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人性的比较和同化,我们应立足于人性起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人性的变化相吻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性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十分复杂和深奥难测的,从远古人的诞生到现在,人的发展更加丰富化和复杂化,人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难以把握和认知。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如何实现对人的改造,使之成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人。诚然,从“人性”问题入手,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的目标和原则、方法,定位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定位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和造就人上。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教育是一个依靠内在发展的自我认识的过程,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人的特殊形式,将其固有的人性、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对策的人性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对策,就是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从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只能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分析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从而运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从“人性”出发,将教育对象的人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人格特点,各个层次的人性,寻找适合每个层次人性的教育方法,从而找到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的角度和途径。从而摒弃传统的灌输教育,强迫命令的教育方式,使其顺应人性的发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社会转型期,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性”为出发点,以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导其建立一种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王欣.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 刘春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审视[J]. 西化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 王海明.人性论[M]. 商务印书馆,2006.

第6篇:教育理论基础重点范文

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下位概念。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在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教学设计作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与方法,非常巧妙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了一起,它是联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案的纽带,对上承载着人才培养需求,对下衔接着学员认知基础、指导着课程教学。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学习律。准备律: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效果律:满意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强;练习律:重复刺激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极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规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展与改善了这一理论,创造了“刺激――强化――反应”公式。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奠定了认知发展理论基础,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正式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据此编制课程教学设计,要抓住两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仅要有助于学员理解,而且也要有利于知识的贮存与提取;为了尽可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就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块。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非是一家之言。教育专家从建构主义出发,总结出了一系列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员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因为学习必然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因为学员的思维和智慧最易被整个群体共享;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即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关注学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其实,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萌发了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并为我们确立了课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以学员为中心,设计符合学员特点、经验、需要和个性发展的教学。

(二)教学理论

1.发展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发展对象要体现全体性,为此,课程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员;发展策略要体现多元性,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发展动力要体现主体性,必须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

2.结构主义课程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理论为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要结合学员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模式;要按照经济性原则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要科学设计信息反馈环节与方式。

3.有意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他创造了先行组织者概念,这些在新知识之前提供的相关的、引导性背景材料,能有效地组织学员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运用这一理论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步骤是:明确课程目标、提出先行组织者,唤起学员对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设法让学员理解学习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帮助学员寻找新知识与现存认知结构的相关性,从而固化学员的认知结构。

(三)系统理论

课程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系统进行的规划活动,因此系统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最具指导意义的是整体性原理,这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遵循;反馈原理,要求强化教学员间、学员间信息交流,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有序原理,要为学员讨论交流创设情境和条件,促进教学系统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结构转变。

(四)传播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所以教育传播理论必然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反过来,要想使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就需要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过程模式。但是,不论哪种过程模式,其实践路径都由分析、设计和开发三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必须建构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之上。

(一)分析环节

1.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个目标。教学系统就要有个学习目标,明确这个目标,可以引起学员注意并把他们导向正确轨道,这对学员的学习是重要的,对教员的课程教学设计也是很有帮助的。根据程序教学理论,学习目标越精细越好,所以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就要从基本要求层面,对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按照系统论的原则,教学系统的目标,应该根据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环境要求来确定。所以,我们的分析首先从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入手,然后提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重点是按照信息加工分析、层级分析等方法,揭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衔接、搭配、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在文字分析的基础上,最好搭配使用知识结构图或者概念地图等。如果能够将分析的思维过程编制成思维导图,效果可能更好。

3.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通常包括学员当前的状态和特征两个方面。当前的状态,就是目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与应该知道什么、期望知道什么、需要做什么之间的差距,或者说就是要弄清,学员现有发展水平与在同伴和教员指导下能够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学员的特征,主要是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重点是从生理要素及心理要素的角度分析学员的学习风格。

4.实施条件分析

实施条件分析是一种学习环境分析。在现代教学论中,学习环境既要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材料等物理因素,还要包括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人员、文化等社会心理因素,比如,教员的个性特征、特长爱好会影响到学员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的形成,各教学班的文化特点也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设计环节

1.教学总体思路――宏观教学策略设计

依据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设计。比如,根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总体思路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学员行为的管理三个方面,并据此为学员提供特定的刺激,从而引起特定的反应,教学策略设计和课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如果以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那么按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内容应包括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三个方面。

2.具体落实措施――中观教学策略设计

中观层次的教学策略设计,必须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为此,一定要把知识与技能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设计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内容及教学媒体等,按照模块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根据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设计的程序教学策略: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体现程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设计的循序渐进原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体现即时反馈原则,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体现促进学员积极参与原则;对于适合自主学习的模块,可以设计启发式、支架式或抛锚式等教学策略;对于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较多的模块,可以设计视听强化教学策略,重点是设计强化程序、确定强化时机、选择强化物等。

当然,在设计实践中多数情况下是综合考虑的,而且同一模块可以设计不同策略。同时,由于教学工作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特点,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即使是中观层次的教学策略设计也不是适用于具体课堂的,更不适用于所有课堂。

第7篇:教育理论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 数字媒体 技艺融合 数字媒体技艺 理论基础 意义

1.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由电化教育发展而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研究技术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获得蓬勃的生命力,进而应用到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使艺术设计从传统的工艺层面上升到数字层面,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虽然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但近年来,应用领域逐渐出现融合趋势,客观上要求两专业有所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数字媒体产业经济、服务于社会。

2.数字媒体技艺融合新概念的衍生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在学术界已有相关界定,虽然各学者的见解多少有出入,但基本内涵不变。随着技术和艺术融合趋势的加强,数字媒体领域衍生出了技艺融合新概念――“数字媒体技艺”,以下我就对这些概念加以探讨。

2.1数字媒体技术概念

数字媒体技术是利用数字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的可交互的技术。它主要研究与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3],是一项应用广泛的综合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网络和通信技术、数字化艺术、数码音响、媒体交互、动画、数字视频音频处理等多项技术与创作环节[7]。用于虚拟现实的三维显示技术,AE/Premiere/大洋等音视频编辑处理技术,磁、光、半导体等媒体存储技术、Flash/PhotoShop等图像,动画创意技术,等等,都是目前流行的数字媒体技术。

2.2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和设计,提升媒体材料成品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并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是视觉艺术与设计学、数字媒体的技术体系和数字媒体文化与传播相互交叉的学科[4]。

数字媒体艺术广泛应用于数字视频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等领域,它是基于网络和新媒体的艺术,也是基于数字内容的设计艺术。

2.3数字媒体技艺的概念

数字媒体技艺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艺术设计和包装,提升媒体材料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创造性价值,并使之广泛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数字媒体形式。数字媒体技艺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数字化时代视觉化和人文化需求,是技艺融合的必然产物。

数字媒体技艺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从实际问题出发,用技术服务于艺术创作。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需要能较好地协调“硬实力”(软件技术)和“软实力”(艺术修养),在技术和艺术的平衡木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用技术表现艺术,用设计表现思想[6]。

3.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亟待发展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技艺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显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3.1心理学

数字媒体技艺需要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对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数字媒体技艺专业也培养一部分人才从事教育类工作,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和教学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3.2传播学

数字媒体系统遵循着信息论的通讯模式,它由计算机和网络构成,具有数字化和双向传播的特征[4]。根据传播范围和规模的大小,数字媒体传播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如自我传播(浏览WWW、使用搜索引擎)、人际传播(QQ、MSN、E-Mail)、群体传播(BBS、论坛、FTP、虚拟社区实时讨论等)及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4]应用最为广泛,如图1所示:

“新媒体”的概念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新媒体”的“新”主要就体现在它的传播渠道、业务,以及传播方式上[1]。它基于基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网三个物理平台,业务形式多样,传播方式以优质高效的技术性传播为主。数字媒体技艺的最终成果必然要通过传播来实现它的产业价值,因此需要传播学理论的支撑。

3.3艺术学

数字媒体技艺是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必然需要艺术学理论基础。以艺术为技术服务的特点也决定了艺术的重要性[7]。数字媒体技艺需要掌握的艺术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3.3.1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技艺与图像、视频密切相关,而人是通过视觉来对图像、视频等作出反应和评价的,因此视觉艺术理论必须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之一。视觉艺术主要包括人对线条、色彩、光线、空间的感知。

色彩能激发人的情感,产生对比效果,使一幅黯淡的图像变得明亮绚丽并充满活力[2],基本的色彩理论包括色彩的来源、色调、亮度和饱和度、色调和色相、明度,色彩的混合和互补理论,等等。线条、光线和空间布局理论对于数字构图有重大意义,如了解光线理论可以充分利用逆光和背光原理拍摄出理想的照片,不同的线条和构图对于突出主体和主题很关键。

3.3.2计算机图形理论

图形是传递信息的最主要媒体之一,其表达信息既直观又丰富。计算机图形学(CG)是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它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能够表达的图形越来越丰富,同时促进了计算机动画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多媒体信息的表现手法,而且使传统动画进入计算机,产生传统动画不能比拟的视觉效果[2]。计算机图形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软件标准、图形绘制理论、材质理论、计算机动画原理等。

3.3.3艺术设计理论

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好的数字艺术作品必然深刻体现这两点的融合[9]。数字媒体设计的核心理念是用创意整合技术,用技术服务于艺术,要加大实践类课程,采用作品考核的形式,必然需要艺术设计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三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5],艺术设计最关键的就在于“创新”设计。艺术设计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我们应区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纯艺术和实用技术,切实把握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做出完美的数字媒体产品。

3.4包装与广告学

数字媒体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然要走向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宣传和包装。近年来,商业领域越来越流行广告宣传,人们时常听到的或看到的在关键时刻就会影响到消费的选择,数字媒体产品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宣传和包装成功与否关系到最终价值能否实现,因此包装和广告学理论应该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

4.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意义

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数字媒体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数字媒体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选择,符合时展需要。

4.1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1],数字媒体方面人才紧缺,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达不到标准,尤其是具有创造力的能将技术和艺术完美融合的人才更是稀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数字媒体教育的现状抓起,数字媒体技艺专业正是培养技艺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对口专业,一定会为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2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人多岗位少、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数字媒体方向培养的人才多是单方向的,不是偏技术就是偏艺术,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无法胜任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新世纪的数字媒体人才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将技术和艺术融合学习。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4.3专业发展的必然

数字媒体专业是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教育技术相比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在广告、影视动画等方面有更高的造诣。各领域理论发展的完备和成熟为新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单独发展已经走向成熟,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形成一个融合两者的新兴专业。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必然。

5.展望

数字媒体专业的长足发展有待注入新的生命力,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迫在眉睫。期望数字媒体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努力,让数字媒体在新专业的扶持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数字媒体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文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曹育红,董武绍,朱姝,周吉峰.数字媒体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潘瑞芳,叶福军,钱归平.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究[J].新闻界,2009,3:36-41.

[6]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2009,158-159.

第8篇:教育理论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虽然我国的中职教育起步较晚,然而却具有较快的发展速

度。然而由于不重视文化成绩以及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是我国中职教育的对象,而且大多数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所以存在学生难学以及教师难教的现象,使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必须要改革目前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有效的结合“CAD”与“机械制图”,将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打破,对创新以及使用的原则予以强调,使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地减轻,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

一、机械制图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图解空间、阅读机械图样和图形绘制的几何技术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将图形作为研究的基础,主要是研究平面互换以及图形三维的内容。作为研究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方法和原理的一门学科,中职机械制图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系统理论性。机械制图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开设,是为了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以,机械制图课程对中职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机械制图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打扎实基础;其次,机械制图还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二、目前机械制图课程在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尤其是课程体系在中职教育中的改革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然而并没有改变整个教学过程,这是由于各职业学校的学生情况、当地经济以及教学水平的不同而引起的,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目前的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在总体上质量不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因为中职需要的文化成绩并不是很高,而且这些学生很多都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的,他们在初中时期由于不重视学习或者能力不足,造成他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的理解能力较差;(2)学生普遍具有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较差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主动地去学习,而且很难将老师教授的知识点消化掉;(3)因为制图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性思维,这对很多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

三、机械制图课程在中职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由于机械制图在中职教学中涉及机械制图的知识,所以,学生要学习各种各样的图样。学生的整个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都能够在学生对制图知识的数量程度和掌握情况中反映出来。所以,要想进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必须不断地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基础知识予以强化,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来。

1.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强化

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要想以后能够更好更快的学习,必须要牢牢地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在进行机械制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基础作为重点,设计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在制图课程的基础教学阶段必须要牢牢掌握。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用图形和总结提炼的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化。教师要将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多练习,从而使他们对定义以及基础图形的掌握更为牢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思、多想空间图形,从而能够实现想、画以及看的结合,使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断加强。

2.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中职学校要加强专业课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予以突出。机械制图在中职教学中要强调实践训练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统一,在进行实际能力的培养时要明确目标,也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工程师。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重点应该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知识点时应该以课程结构为根据,将画图和看图作为教学目标,融合CAD以及机械制图的内容,从而促进新的课程体系的形成。教师可以将CAD软件作为绘图平台,让学生们多学多练,从而实现对学生试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采用计算机直接进行绘图操作,将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教师对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强化,是对技能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必由之路。

3.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起来,使学生真正变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创造出高度自由的创造与想象空间,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将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慢慢地培养出来,逐渐形成求异思维。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将新思路、新方法提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必须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最终促使他们不断地在学习上勇于创新。

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要想在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中取得长足的进步,需要依靠广大一线中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地研究与探索。长此以往,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在未来必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云君,李红兵,杜建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2]易建东,张一凡,周静.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3]谈华,熊春燕.基于三维CAD平台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4]苏秀婷,马娟.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1(4).

第9篇:教育理论基础重点范文

三种MOOCs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现代数字网络发展下的大规模在线网络教育活动,各自采用的教学理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参与群体却又差别不小,下面我们做一下对比分析:

1.以关联主义为理论基础的cMOOCscMOOCs以关联主义为理论基础,关联主义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网络中的内容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在其中流动的通道。该理论认为知识是网状结构的,学习其实是一种发生网络关系、增加和去掉关联内容的过程,而且所学习的知识不仅仅在学习者个体内部,也包括个体外部,理论重点教学中要把握知识网络中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关联(连通)。在cMOOCs中没有特定的教学平台,教师设计“学习主题”,通过微博、邮件、Facebook、人人网、SNS等引导学习者相互间的探索来形成学习内容,同时课程内容也会随课程进展而不断变化与调整。教师与学习者形成了知识创建和共享的“同盟”,知识的存在形态由此变成了“网状化”。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统一的教学平台,教师的教学组织有很多随机性、不确定性。

2.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xMOOCsxMOOCs在教学理论基础上仍然采用古老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知识的重复,但是在新的网络技术支撑下,名牌大学的教学资源通过商业化平台以视频、微课、在线测试等形式,方便、廉价的被全世界的学习者获取。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技术的发展,通过播放网络视频、知识碎片化制作的微课等方式,满足渴望得到优质教育的学习者。缺陷同样也很明显:在几乎没有任何外在的教学组织活动支持下,能坚持学完一门课程的学习者所占比例很低,学习效果不理想[3],教学评价几乎为零。

3.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开放大学MOOCs开放大学MOOCs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Moodle平台,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组织教学,通过论坛、viki等进行互动,使用微博、邮件、QQ等社交软件动态交流,跟踪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4]。Moodle平台很好的满足了教学互动的要求,随着现代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随之调整,泛在学习环境的日益成熟导致了学习无处不在,因而新的成人远程教育平台及模式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以Moodle平台为基础的开放大学MOOCs在教学策略构建中就要考虑到学生、技术、教师、教育理论等要素来构建。

二、开放大学MOOCs教学策略构建

开放大学MOOCs提供了一个成人远程教育在线平台,目前正处于试运行与实践阶段,其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山东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学校私有云搭建Moodle平台成为开放大学MOOCs省级分部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此平台上进行远程教学策略构建,以此克服xMOOCs和cMOOCs教学中存在的通过率低、完成难度大、教师对学生教学支持不够等问题。策略构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体学习与知识建构,以生成性教学法为原则的教学模式,其中在教学策略上主要有以下特征:

1.通过“责任助教”强化教学支持成人远程教育中教学关系的途径主要依赖于现代网络技术,以往的网络班级制教学方式中把教师分为主持教师、责任教师、班主任等角色,这样的体制导致责任教师的工作量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应付所出现的所有教学情况。学员的学习状态责任教师管不过来,班主任又不能全程参与教学,导致了网络远程教学师生间的沟通障碍,由此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利用Moodle平台教学过程中完善了现有的教师角色关系,包括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责任助教、班主任四个角色,其中责任助教要参与到责任教师全程的教学工作中,切实的保证远程师生间沟通的效果,做好教学支持。

2.微课驱动下的课程碎片化及异步迭代教学对于参加远程网络教学的成人学习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学习时间有限,且具有泛在性,在目前移动终端日益发展的今天,泛在学习无时不在,因而对于课程也应该顺应新技术的特点,教学内容在精不在多,教学团队通过对课程的分析将内容碎片化,并制作成知识点相对独立的微课满足现代成人远程教育。此外根据远程学习者自身的基础和个别差异的特点,在教学互动中以生成性教学理念对不同基础和动机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进度,以异步迭代的方式推进教学计划,最后达到教学目标。这里的异步迭代教学,是指共同选课的每个同学在相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教师设计的不同情景和引导下逐步达到最终效果。

3.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生成性教学法成人远程教育学习者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做出及时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正是建构主义生成性教学法所倡导的理念。对于生成性教学,实践探索早于理论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里亚(ReggioEmilia)地区在幼儿教育中就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在瑞吉欧教育中,生成性教学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计划的执行,也不是学习者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应用到开放大学MOOCs的教学中正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良好实践。

4.成人在线教育应更加突出教师与学生间的协作关系成人远程学习者有基础较差、学习地点分散、时间有限等缺点,但是他们又有着阅历丰富、目标性较强、关注点较突出等优点,因此教学双方的主导与主体关系在成人远程教育中应定位为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关系更为合适,二者建立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一起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知识的构建。在协作关系角色定位时教师要关心教学、维护自身形象,学生要尊敬师长,尊重教学,相互之间通过数字通信网络及时沟通,最终使教学双方达到一定的默契,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互相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有效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与学习氛围。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大学MOOCs教学策略实践

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精品课程《网络编程技术》网上教学为例,自从网络课程上线后已经有两届的学生共42人选修,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大学MOOCs教学策略实践情况如下:1.微课驱动教学的实践在开放大学MOOCs平台实施教学前,对学习者进行了学习终端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42人中45%的学习者拥有电脑、PAD、智能手机等,75%的学习者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等,其中只有一人没有移动学习终端,表明泛在学习环境已经基本具备,此外学习者的学习地点与时间具有随时性和不确定性。基于上述情况,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教师通过视频讲解进行传道、授业,学生随时学习、随时重复,最后熟练掌握知识为目的。课程总体采用“微项目教学”、“情境任务教学”、“系统讲授”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组织,为了方便泛在学习,网络课程开发时由教学团队对系统知识进行分解,通过情境任务划分,将任务制作成以授课视频、屏幕录像为核心的微课程,通过思维导图导航的形式呈现给学员,此外使用lectora11将课程制作到移动学习界面,在学习方式上进行了相互补充。

2.异步迭代的生成性教学方法实践在成人远程教育中要遵循我国成人学习者基础较差的现实,根据生成性教学方法的原理,不搞满堂灌、高难度的教学,而是以异步迭代的教学方式,在互动中根据教学者的学习状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一步一步接近教学预期目标。

3.“责任助教”做好教学支持责任助教是责任教师与学生间教学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责任教师对教学的引导外,责任助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参与。开放教育主要的教学对象是远程成人学生,大部分学生已参加工作,学习基本靠业余时间,学习时间难保证,责任助教就要及时了解教学变化并做好沟通,比如在讲授网络编程课程中“责任助教”每周都要给学员发送邮件,内容包括上一周教学答疑问题集锦,近期的教学互动时间安排等,当发现学习者在教学交互过程中有学习障碍,先与这位学生联系沟通,找到症结后再反馈给责任教师,保证了学习效果。

4.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再利用与挖掘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内容选择与资源建设后形成了预成性资源,包括:现有文字教材及在其基础上设计制作相匹配的系统授课视频、任务解析微视频、CAI课件、虚拟实验室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网络课程在预成性资源支持下进行远程教学,教师通过设置情景任务、在线作业、案例分析、论坛等教学引导,从案例库中选择相应的素材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产生了生成性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成果包括:学生最终建构的作品、教学记录、viki互动完善后的结论,教学互动和答疑的问题集锦、学习效果分析报告等。生成性资源包括了直接学习类资源,也包括了教学过程的记录和相关报告,这些信息的积累和生成都成为后续开放大学MOOCs教学的宝贵资料。

四、开放大学MOOCs教学策略应用结果分析

1.成人教育的教学效果有赖于教学支持是否突出学习动机对成人远程教育教学效果影响较大,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统计,结果为其中26%的学生第一动机是学习新知识,59%的学生首先是想获得一个文凭,剩下15%学习动机不十分明确,只是看到周围的人学习了,也来参加了成人教育的学习。因此在成人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为目的动机普遍不强,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不仅要关注授课质量,还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状态,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为每一个责任教师配备了网络教学助教,助教不同于班主任的工作,助教的重点是全程参与到责任教师的整个教学工作中来,配合责任教师将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以此保证学习的效果。

2.课程学习形式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都录制三分屏教学课件,时间在25分钟到50分钟不等,时间较长,没有互动,教师在讲课时不仅容易照本宣科,录播后学生学习也容易昏昏欲睡。现在教师经过对网络课程的梳理,将课程尽可能地碎片化并组织为微课程,使得学生在可以获得网络连接的地方,就可以通过手机、PAD、笔记本等终端学习重要的知识。学生在开始的时候不太适应,但是随着教师的安排与沟通,有好多知识点甚至一些教学安排、学习指导等都通过微视频来展示,这种新的形象生动、随时可以学的教学形式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精心组织教学互动有助于生成性教学实施学习基础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学生中有20%的学生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的专业不是完全一致,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别,此时教师的网络互动就要精心设计,在主题及案例讨论分析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起点不同,而且重要的是互动开始的时候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不能掉队,随后再根据设计好的教学情境,采用异步迭代的方式使学生们以不同的步调逐步的接近最终的教学目标。因而成人网络教育的教学在互动中是异步的、迭代的,不能一蹴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