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备用金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备用金管理规章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备用金管理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备用金管理规章制度

第1篇:备用金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财产保险公司在县级城市设有支公司或营销服务部,在地级市设有分公司或中心支公司,分公司或中心支公司对于县级城市的支公司或营销服务部一般采用报账制财务管理模式。各家财险公司在实际运用报账制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对于报账制的流程、方法,业内也无统一的规定。如何做到既有利于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又能保证财务管控的严格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总结了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中心支公司(下文简称“我公司”)在报账制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归纳了财产保险公司在几个重要财务管理方面采用报账制管理模式中较为合理的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的管理

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财务人员的管理,目前存在由实行报账制机构自主招聘管理、上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的模式以及由上级公司统一委派、集中管理模式等。由上级公司统一委派、集中管理模式就是上级机构统一招聘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委派到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并对委派的财务人员集中进行管理,委派财务人员的人事任免、工资待遇等集中在上级机构,所在分支机构对其有建议撒换、部分考核权的一种人员管理制度。由于该管理制度更有利于上级机构对其分支机构的财务管控,笔者建议对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管理采取此办法,但要注意将委派财务人员的部分利益与委派单位相挂钩,以调动其为所在单位做好服务的积极性。我公司是将委派人员年终奖与委派单位效益相挂钩,在财务人员管理上总体效果良好。

实行报账制的财险公司分支机构可根据其业务量的大小配备财务人员。年保费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一般配备一名出纳,负责该机构保费的收取,费用、赔款的支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相关辅助账的登记,与上级公司会计资料的传递,应收保费管理,单证管理等与财务相关的工作。保费收入在1000万以上的机构设置1到2名专职出纳,1名以上专职或兼职会计核算人员。出纳负责保费的收取,费用、赔款的支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会计核算人员负责相关辅助账的登记,应收保费的管理,单证的管理,与上级公司会计资料的传递等。无论实行报账制机构财务人员是只配备1人还是若干人,财务印鉴均要分开保管,对财务专用章的使用要设置登记簿认真记录印章使用情况,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设置要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当实行报账制的机构只设置一名财务人员时,上级会计机构要承担更多下级机构的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的职能。

二、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的资金管理

实行报账制的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资金管理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实行报账制的分支机构的资金涉及到保费资金、费用资金、赔款资金,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就是指分支机构收到的保费资金必须全额上划到上级公司指定的账户,不得将收到的保费用于支付费用及赔款,所需费用及赔款资金必须由上级机构全额拨付的资金管理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对上级机构拨付的资金必须按指定用途使用,即赔款资金与费用资金不得混用,指定用途的费用资金不得挪做他用。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如能严格按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资金管理,就基本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报账制的分支机构还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银行账户的设置

规模较小(保费收入500万以下)的机构可不设置银行账户,所收保费存入上级机构收入账户或上级机构在当地开设的收入专户,所需费用及赔款资金可采取先报后支或备用金制。先报后支的方法是指实行报账制的分支机构将相关费用报销凭证及赔案资料经相关审批人审批后直接从上级公司取得现金,然后再支付给费用报销人或赔案权益人,涉及转账支付的由上级公司直接转账;备用金制即先领取一定数额的备用金,用于日常的费用及赔款支付,备用金使用完以后再到上级机构报销,补足备用金。备用金制存在占用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效率、易产生费用超支等问题,笔者不建议采用。

对于费用和赔款资金的管理无论是采用先报后支还是备用金制,都存在现金管理不符合要求,费用赔款支付时效性差等问题,因此只适合规模较小的机构使用。规模较大的机构,或条件成熟的规模较小的机构应设置收入、费用、赔款银行账户,分支机构收到的保费及时存入收入账户,上级机构根据该分支机构核定可用费用限额、赔款计划下拨费用、赔款资金到费用户及赔款户。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在途资金数量,上下级机构应在相同银行开设账户,以便资金能即时到达。有条件的企业对收入账户可与银行签定即时自动划款协议,随时将下级机构收入户资金划转到总公司指定账户,减少资金的周转时间。

(二)应收保费的管理

应收保费管理是财务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涉及到收入的实现、保费资金收回的问题,属资金管理的一个方面。对实行报账制的分支机构的应收管理要实行严格的账龄控制,并对不同的业务来源形成的应收保费采取不同的管控办法,总体思路是责任明确、账龄合理。按保险单的业务来源分,应收保费可分为业务形成的应收保费及直接业务形成的应收保费。对于业务,应将与人或机构签定的协议在上级公司备案,对业务形成的应收保费必须有人或机构的书面确认材料,严格按协议规定的保费结算日期结算保费。对出现违反协议的人或公司要及时中断与其的合作,并采取包括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追回应收保费。对于直接业务,首先对未收到保费而发出的保单要由业务经办人员办理相关手续,明确责任,应收保费的账龄出现异常时,要及时进行分析,对在应收保费上有问题的业务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关的处罚措施。

(三)有价单证的管理

实行报账制机构的有价单证尤其是手工单证等同于有效的保险合同,有价单证的管理基本等同于应收保费的管理,也是资金管理的一部分。有价单证在信息系统中分库存、在用、已用或作废三种状态。对库存单证,上级机构要定期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在用单证中,对在用时间较长的(一般为三个月以上)必须全部收回,重新入库,或到领用人、单位实地盘点,保证发出有价单证的安全;对已用单证,要将业务系统录入情况与财务留存联相核对,以防出现鸳鸯单等现象。要将财务留存联全部上交上级机构归档保存,作废的单证要收回保单、发票正本及其他各联,与已用单证一起上交上级机构归档保存。

三、实行报账制机构的资产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的资产主要有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实行报账制机构固定资产的购置、大的维修、处置、变卖等都必须报上级公司,由上级公司根据权限设定直接审批,或再报上一级公司审批后进行。实行报账制的机构不得自行购置及处置固定资产,上级机构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盘点中发现盘亏、盘盈的,由上级机构在财务账套中进行处理。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设置固定资产备查账,定期与上级机构固定资产卡片及明细账进行核对,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低值易耗品一般由分支机构在其费用额度内自行购置,分支机构必须设置低值易耗品管理台账,并向上级公司备案,上级机构对低值易耗品一般采用一次性或五五摊销法,上级公司对实行报账制机构定期进行盘点,做到账实一致。

四、实行报账制机构辅助台账的设置

实行报账制机构由于不设有财务账套,所有财务管理数据必须通过建立相关辅助台账获得,所以相关的辅助台账也较多,业务量统计及应收管理方面的台账有:签单保费台账、实收保费台账、应收保费台账;单证管理方面的台账有:空白单证出入库台账、有价单证核销台账;资产管理方面的台账有:固定资产台账、低值易耗品台账;费用管理方面的台账有:费用明细台账;资金管理方面的台账有:赔款支出户、费用户、收入户银行存款日记账。

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的一般的辅助台账没什么特别的要求,都是些流水账或清单,但对于费用明细台账的设置有些讲究。实行报账制机构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全部由上级公司通过费用形式下拨,因此,费用台账要能反映如下内容:本期可用费用数额、本期上级公司实际拨付费用数额、本期实际使用费用数额及费用项目、上级应拨未拨付费用数额、本机构费用超支数额。同时,为了便于核对,应形成勾稽关系,费用余额要与费用银行存款及现金余额相一致。

我公司在实际工作中使用了20栏的多栏式账簿,账簿栏目名称如表1。

表1中,借方反映上级机构本期拨付及代付资金;贷方反映机构实际支付费用及上级代付分摊的费用;余额反映费用资金的余额;可结费用反映该机构当期可用费用限额;应付款反映上级公司预拨费用或超费用限额下拨费用数;费用各明细项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如租赁费、水电费、差旅费等;应收款反映月底上级机构应拨付而未拨付的费用数额。账簿各栏的勾稽关系为:期初余额+本期可结费用发生额+本期应付款发生额-本期费用明细发生额-本期应收款发生额=期末余额。期末余额等于费用账户银行存款余额加费用现金余额。以上费用台账既能反映费用项目,又能反映上下级之间的费用划拨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五、实行报账制机构税金的申报

财产保险公司主营业务主要涉及的税种有营业税金及附加、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代征车船税及企业所得税。财产保险企业所得税一般由总公司汇总缴纳,从2008年起二级以下机构不再需要在当地进行申报,因此实行报账制机构的税金主要涉及到地方税种。由于实行报账制机构无财务账套,为了税金申报的准确,上级机构在每月的纳税期内应根据账务数据,给各报账制单位下发各机构保费收入的数据,做好个人所得税及车船税申报清单,下发给各机构,由各机构到当地税务机关申报。各机构申报完后,根据申报表向上级机构申请税款,上级机构于审核税款申请后及时拨付税款。每月终了前,各机构将税单交给上级机构进行账务处理。实行报账制的机构税金的申报数据由上级机构统一提供,这样能保证申报数据的准确性。

六、实行报账制机构财务资料的管理

第2篇:备用金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风险防范;

0引言

资金是企业集团最为关键的资源,也是一个企业实现自身经营发展壮大的基本物质保障。铁路行业政企分开改革实施几年来,铁路运输行业直接步入市场化经营,面临的外部市场经营环境非常严峻,特别是铁路运输企业的债务负担沉重、运营资金不足问题较为严重,致使铁路运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风险也较大。基于这样的外部环境形势,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强化自身资金风险的管控,特别是依靠科学合理的资金风险管控策略以及高效的资金运作效率,增强铁路运输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1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风险类型分析

资金是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开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对于铁路企业而言,按照资金存在形式的不同,可以将资金分为库存现金、存款、备用金以及其他货币资金等几类。企业的资金管理风险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筹资、投资以及资金运作等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安全风险问题

安全风险问题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可能出现的固定用途资金挪用、截留或者是贪污等风险问题。企业资金安全风险问题隐患能否有效控制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是否发挥作用,特别是内部牵制制度、资金管理机制、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岗位分离、内部审计等制度是否能有效,如果内部控制不力,容易出现资金安全风险问题。

1.2资金紧张风险

资金紧张风险也就是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不足或者在固定时间内不到位的风险,资金紧张风险容易在企业内部产生资金链断裂,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企业出现资金紧张风险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应收账款不力造成的大量资金冗沉在销售环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企业的融资方式不合理,短期债务比例过高等造成的。

1.3资金低效运作风险

很多企业在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资金低效率运作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出现积淀问题,得不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容易造成大量资金时间价值的损失。出现资金低效运作风险,主要是企业缺乏合理的风险分析决策,片面追求安全性保障,造成的资金流动性不足导致的。

2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2.1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不合理

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选择,目前大多数的铁路运输企业针对分支机构以及子公司都采取了资金集中管理,但是如果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选择不合适,特别是对保障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等几种模式选择不合理,造成了资金管理权力过于分散或者是过于集中,都会影响资金的运作效率,甚至会造成企业内部资金周转的不畅。

2.2资金预算管理执行不力

防范控制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风险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托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对资金的具体运作进行详细的规划。但目前一些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预算计划编制不合理、执行阶段控制不力、又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导致预算约束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因而也难以在防范企业的资金风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3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开展筹资、投资以及运作等一系列的资金活动,决策的依据就是及时全面的内外部信息数据。但是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落后,资金管理系统平台的功能往往停留在会计核算上,对于资金的规划控制、风险监控以及预算管理等功能模块设置不健全,信息收集不全面、信息质量不高,影响了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效率,造成一些资金管理方面的风险隐患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发现。

3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3.1构建有效的资金管理风险控制体系

防范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风险,首要环节就是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风险防范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上,应该单独针对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进行专业化的设计,整体构成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在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上,应该分别针对企业的变现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负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等分别确定;其中变现能力主要以流动比率、现金比率、速动比率为主;资产管理能力指标主要以资产流动率、到账周期为主;负债能力指标主要以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为主;盈利能力主要以利润率、成本费用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为主。

3.2优化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而言,在资金的集中管理方面,无论采取报账中心、结算中心、内部银行或者是财务公司,均应以畅通企业内部的资金流为原则,以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为目的。在具体的模式选择上,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大多采取了结算中心的管理模式,但相比而言在铁路企业政企改革分开以后,采取财务公司的管理模式,在防范资金管理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方面将有更大的优势,以财务公司为资金集中管理中心,设置专业财务人员开展资金的归集、调度、分配以及运作管理,相关资金信息数据的收集将更为便捷快速,而且统一进行资金的调度使用,总量优势更容易发挥,因而有利于提高资金管理风险防范能力。

3.3健全完善资金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

只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资金管理运作的规范化开展。在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制度层面,重点是针对资金业务相关环节完善资金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结算、财务报表等几项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健全资金管理工作岗位诸如稽核、出纳以及信贷等岗位之责以及业务操作程序,优化资金管理工作的岗位分工,强化内部的控制管理以免资金管理安全风险问题的发生。

3.4加强预算对资金的计划控制

预算是对资金的规划性安排,经过层层审批的资金预算计划对于防范资金管理风险非常有效。在资金预算管理的具体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以及不同子公司的资金需求计划等,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完成预算计划的编制,指导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运作。同时,对于预算计划应该由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心定期检查,特别是对企业内部的重要资金开支情况、筹资融资投资情况进行专项的预算绩效考核与内部审计,及时掌握风险点进行防范。

3.5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对于资金管理平台以及功能模块的设计应该确保全面,将涉及到资金管理的核算、预算、结算等工作纳入管理中心,确保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能够通过各类凭证、账票等掌握资金的流向以及具体的用途,真正实现对资金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

4结束语

铁路行业的市场化推进,铁路运输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强化资金安全风险的控制管理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基于资金的风险防范控制,完善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健全资金管理规章制度及风险预警及控制体系建设,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风险控制能力,进而为铁路运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艳霞.企业现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09):78-80.

[2]王雪.我国钢铁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119.

第3篇:备用金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集中管理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政策导向和市场推动下,我国培育了一批规模庞大、业务多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集团相比,我国企业集团经营管理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作为财务管理核心的资金管理问题尤为突出,产生了诸如“大量资金体外循环、集团成员企业存贷款双高、缺乏有效资金监控平台”等问题,制约着企业集团持续健康发展。反观国外,GE、IBM、德国西门子等大型跨国公司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全面提升了资金管理水平,优化了资金资源配置,有效控制了风险,促进了企业集团价值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集团管理者及学者开始关注及研究企业集团资金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是当今全球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资金集中管理起源于国外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管理方式和技术应用已较为成熟,国外学术界主要对资金集中理论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Alchian(1969)、Williamson(1975,1985)、RH Gertner et al(1994)分别论述了资金集中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反过来又推动了资金集中管理在国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而由于我国资金集中管理的发展历程较短,国内学者主要围绕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与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在集中管理模式方面,王玲(2004)根据管理的集权与分权程度及各行业资金运行规律的不同,将资金管理划分为“现金池、集中监控、预算驱动拨款”三种模式。毛仲玖(2005)则将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分为“内部银行、财务结算中心、财务公司”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与职责。王之君(2006)从组织形式上入手,将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分为“集团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和收支两条线”。何召滨(2010)对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并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在实施策略方面,陈晓更(2008)认为,资金集中管理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改进现金预测系统和筹资控制系统,并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成立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加强资金风险控制。刘昌娟(2008)指出,为了有效发挥资金集中管理效用,应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和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某个方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不利于全面认识与分析资金集中管理,因为它对于我国一部分企业集团来说仍属于新兴的管理手段。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分散型资金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其弊端日益显现。而资金集中管理在强化集团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资金成本、增强集团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企业集团开展资金集中管理,实现资金管理集约化、精细化转型是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当今企业集团已从单纯依靠扩大规模创造效益向依靠降本增效提升效益的阶段过渡,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必须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转变。而资金集中管理就是企业集团向管理要效益的有效手段,能使管理层对财务管理、资金价值、资金成本有更深刻的认识,为管理层提供更强大的决策支持,并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促进企业各信息系统的有效融合,加强总部各部门及成员单位的协调与配合,提升企业集团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益。

二、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现状分析

(一)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现状 198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企业集团”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出现。1987年,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经委联合下发《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大大推动了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虽然我国企业集团起步较晚,资金集中管理也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但资金集中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正呈现良好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国家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支持,如2000与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颁布与修订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促进了作为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之一的财务公司的蓬勃发展。2006年,国资委在《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制定资金管控方案,推行资金集中管理是总会计师的重点工作”;同年11月,国资委组织召开“国有大型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研讨会,总结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2006及2007年,财政部分别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均明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资金集团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我国已有10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实行了资金集中管理,成立了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统一调配资金资源与加强资金监控,使其成为集团集约化与精细化运作的重要手段。应该说,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从无到有,资金集中度从低到高,表明资金集中管理已逐渐得到我国企业集团管理者的认可,并在此过程中已积累一些经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大型企业集团相比,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因此分析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改进建议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问题 (1)资金集中管理理念有待提高。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多由国有企业组建而来,行政色彩较浓,成员企业先于集团总部存在的情况普遍存在,此外企业集团层级较多,管理链条较长,成员企业地域分布较广,在这样的局面下,一部分企业集团的管理层仍未将资金集中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层次去审视或者对资金集中管理的理念和应用缺乏深入了解,简单的把所有权限都集中在集团总部,完全剥夺了成员企业对资金的支配权和收益权,容易导致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在思想观念上对资金集中管理产生偏差,使成员企业产生抵触情绪,最终造成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空有其壳,而无其魂,资金运转不流畅、资金安排不合理,无法充分发挥资金集中所带来的效益。(2)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尚不科学。随着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主要分为五种,分别为统收统支模式、拨付备用金模式、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财务公司模式。五种模式的特点如表(1)所示。选择合适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是企业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企业集团在选择哪种模式时没有充分结合集团发展阶段、企业规模、组织管理体制、财务信息化水平等要素进行分析,而是单纯模仿其他企业集团,或者简单认为内部银行或财务公司模式就是最佳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导致资金集中管理与企业集团发展实际脱节,与企业战略不适应,无法发挥资金集中管理效能的最大化。(3)规章制度与流程有待完善。统一规范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对于资金管理各项业务高效、有序运行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许多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制度零散杂乱,成员单位各有各的资金管理办法,给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资金监控等造成了不便,大大降低了资金集中的效益与效率。此外,企业集团没有开展资金集中管理业务流程顶层设计,在构建结算、信贷融资、资金预算、票据管理等业务流程时考虑不够周全,并且业务流程往往没有固化于信息系统中,导致各核心业务运转不够顺畅,相互间协调性不足,工作界面出现重叠或者真空,无法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所带来的“1+1>2”的效用。(4)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未建立安全、高效、集成的专业化资金集中管理平台,一是仍依靠传统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且涉及资金的信息流分散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不能实现实时共享,导致资金管理者无法有效从业务源头开始监控资金流向,不能为各层次的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资金决策信息;二是硬件、软件系统配置及技术维护人员素质尚不能满足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安全、稳定、顺畅运行的需要;三是尚未实现银企直联,仅通过网上银行不能实现账务信息银企同步与实时监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削弱了银行为资金集中管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5)资金集中风险管控能力不足。资金集中管理给企业集团带来了规模效益,但若风险管控不当它也会带来风险的积聚效应。我国企业和集团在资金集中风险管控方面,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资金集中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仍不完善,风险管理策略、治理架构、流程等方面无法保障风险管理水平与资金业务发展实现动态平衡。二是资金风险管控的视野局限于单个成员企业,而没有从集团层面对资金风险进行预测、评估与控制,使得集团总部对结构性风险缺乏全面的认识,削弱了对整体风险的管控效果。三是风险管控大多仍停留在对在静态层面,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监控风险关键预警指标等手段动态管控资金风险,同时根据集团资金运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6)高素质人才队伍缺乏。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对于规模更大、责任更重的我国企业集团来说尤其如此。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需要一批懂金融、财务、计算机等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支持资金结算、风险管理、投融资管理及其他资金集中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然而目前我国企业集团从事资金集中管理以及财务公司的人员大多是会计专业出身,对金融、风险、资本市场等知识比较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融资等业务的开展与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的使用,限制了资金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影响了资金集中管理的综合效果。

三、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理念 通过将资金集中管理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学习培训与交流等措施,加深企业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对资金集中管理内涵和本质的认识。统一思想认识,在集团总部与各层级成员单位树立“资金集中管理是合理调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使企业集团效益最大化的必经之路”的观念。同时集团总部应根据集团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妥善划分总部与成员企业的资金管理权限,以资金集中管理为纽带,有效地把集团总部集中管理和成员企业自主管理结合起来,避免过多的直接行政强制干预,从而减轻成员企业对资金集中管理的抵触情绪,真正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利益协同效应。

(二)科学合理选择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每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价值,不能简单地说某一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就是最好的,但只要能使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实现均衡和高效,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综合效能,就可以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模式。企业集团应充分考虑“企业发展阶段、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投资关系及成员企业利益、企业规模和地域分布,组织管理体制、财务信息化水平、银企合作关系、企业文化”等要素,同时结合未来发展集团发展战略与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或组合模式。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应与时俱进,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对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作适当调整,促进企业集团实现整体战略目的。

(三)完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与流程 一方面,企业集团应将资金集中管理以制度的形式纳入到整个集团财务战略的框架中,梳理集团内现有的各项资金管理制度,以资金集中管理高效、规范、有序运作为原则,同时注意制度的可操作性、适用性及与其他财务管理制度的兼容性,科学系统地修订资金集中管理相关制度,具体应涵盖“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资金集中的范围、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的职责与权限、账户管理、资金计划与预算、结算、资金头寸管理、投融资管理、风险管理、评价与考核”等方面,从制度上保障资金集中管理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以规范、优化资金集中管理流程为目标,理清资金集中管理各业务流程,做好业务流程顶层设计并充分考虑成员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资金管理规章制度开展业务流程重组,并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固化,使资金集中管理流程合理、高效,全面提升资金集中管理水平。

(四)构建统一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平台 统一、集成、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对于改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流程自动化水平与运行顺畅度,集成和共享内外部资金信息,提升资金计划管理的准确性与投融资管理的科学性,健全与完善风险内控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集团应大力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整合核算、预算、投资等信息系统并将银企直联与风险监控等功能嵌入,构建统一集成的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平台,为实现企业集团财务资源共享、管理决策支撑、风险预警提供坚强的信息化保障。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集中管理与财务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如与核算、预算管理、费用管理、投融资管理等系统的集成;二是资金集中管理要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如与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等系统的集成;三是资金集中管理与外部金融机构系统的对接,实现银企直连。

(五)提升资金风险管控能力 风险管控作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工作重点之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提升资金风险管控能力:一是每一个岗位都应树立“风险无处不在”的理念,充分认识资金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同时,各业务岗位人员应具备与本岗位相关的风险知识与能力,如了解风险源、分析风险成因及影响、提出风险对策等,实现全员全程参与风险管控。二是在建立资金风险相关制度与流程的基础上,切实执行风险管控制度与流程,严格遵守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等规定,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职责,将责任都落实到每一个成员的头上。三是充分利用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的风险管控功能,实时关注资金流量与流向,通过科学定量的预警指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关键风险点进行预测并提供决策建议。四是建立与完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按照流程科学合理地对重大事项进行审批,严格限制高风险资金业务的开展,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六)开展资金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资金集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因此,企业集团应高度重视资金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配置、培训、成长制度和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感情留人、机制留人、事业留人;二是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人才配置双轮驱动机制,使资金管理队伍人员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三是进一步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员工不断学习与领会先进的资金管理理念与方法,打造一支在结算、风险管理、投融资管理、资本运营等方面具备很强业务能力的队伍,为高效开展各项资金管理业务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结论

资金集中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实现战略目标重要的手段之一,有助于减少资金沉淀,加速资金流转速度,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同时对于加强资金监督与集团管控,实现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资金集中管理已在国外的跨国公司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充分认识我国企业集团开展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与提升其实施效果,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足提出了改善建议。虽然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但只要从管理理念、制度流程建设、风险控制、信息与人才保障等方面加以改进,资金集中管理必定将成为企业集团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毛仲玖:《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初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王之君、杨文静:《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3]陈晓更:《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改进》,《中国总会计师》2008年第8期。

[4]刘昌娟:《浅议集团化财务管理》,《中国总会计师》2008年第9期。

[5]何召滨:《浅谈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实现形式》,《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