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现状;对策
一、目前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现状
笔者对所在地学校――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班756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对历史学习充满信心,有良好的学习方法,现在成绩优异的人有74人,占总人数的9.8%;对历史学习信心不足,有一定方法,现在成绩一般的有161人,占总人数的21.2%;对历史学习没有什么信心,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现在成绩较差的有521人,占总人数的69%。从问卷调查的数据中反映了两个重要的问题:
(1)从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看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①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者则废。”而在问卷调查中,只有213人经常有预习的习惯,仅占总人数的28.1%。可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有些学生偶尔做到了却不能长时间坚持。②课堂上学习方式死板。 因多年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思考,不会动脑筋。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79人曾经对老师所给的答案产生过怀疑并向老师提过问题,只仅占总人数的23.6%;经常和老师交流自己看法的人只有57人,占总人数的7.53%。由此可见,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对问题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③课后缺少必要和及时的巩固和复习。在问卷调查中,只有213人有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占总人数的28.7%。可见很少有学生能自始至终做到这一点。这样不良的学习习惯日积越累,最终将严重影响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
(2)从学生的考试中看存在的问题。①部分学生在考试时不能够认真审题,粗心大意,以致丢分;②答选择题时技巧性不强,不会运用求同排除法和求异排除法等方法,得分率较低;③答材料题时,很多学生习惯于先读材料再看问题,这样很容易被材料牵着走,很难获取有效信息;还有些学生答题时不看材料,完全脱离书本,答题仅凭感觉;最后在总结答案时部分学生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词不达意;④答问题时,审题不清,看不懂问题答案;语言不简洁,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知识学得过死板,灵活性方面不足等。
二、解决高中生历史学习问题的对策
(1)加强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重视历史知识的意识,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立足书本,吃透教材,全面掌握书本上和考纲上要求的每个知识点,包括书上的图片、引文和下面的注释。
(2)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和习惯。①做到学习的有序性。学习要牢牢抓住预习、上课、复习和考试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积累所学知识、培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掌握学习的技巧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精神。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历史事件要纵横联系。如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进行比较,将三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整理所学知识:如制作历史简表(我国古代朝代简表、列强发动的五次简表),编写历史提纲(美国独立战争进程表和法国大革命进程表),制作中外大事比较表(如维新思维和启蒙的比较)。最后,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要求学生将教师上课所讲的知识要点,自己平时学习的心得感悟,参考资料上的精华以及自己试卷上的错题和解法记下来,并时常翻阅,不断巩固。③做到学习的系统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结构,做到知识的点、线、面相结合。如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四个点,那这些就构成了一条线―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这条线和社会主义运动及民族解放运动这两条线就构成一个面―世界近代史。
(3)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考试技巧。在答问答题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题目和材料的意思;再者要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最后要做到答案的规范化。问题的答案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要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言之成理、论证有力;答案要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祥答,将要素交代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文字表述要准确,调理要清楚。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练,做到“段落化、要点化、调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关键词]高中历史试卷讲评 四原则 三环节 四关键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归纳复习、培养答题技巧和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观察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教学实践证明,要想上一堂成功的历史试卷讲评课,充分发挥试卷讲评的作用,教师必须注重四原则、把握三环节、突出四关键。
一、试卷讲评应注重四原则
1.注重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客观地分析学生答卷的基础上,对准学生在答卷中所反映出来的症结所在,恰当地选取讲评材料,并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评。这样,教师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讲评材料的数量,而且使讲评更具针对性,更利于学生去识记,从而直接提高了讲评的质量。
2.注重辐射性原则。试题受考试卷面、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全部涉及,面面俱到。出题者往往以点带面体现课本知识,教师讲评时应从这一“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因此,讲评不能就题讲题,要从一道题出发,将这一道题从改变题干内容、改变设问方式等进行多角度变化,带动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注重指导性原则。讲评中应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指导学生学会读题、审题、理解题意,正确把握答题方向;指导学生如何审题,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指导分析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等。第二,指导学生理清答题步骤,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意答题的速度;指导一道题目在解答过程中如何尽快上手,解答一道题目如何才算完整准确,规范标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试卷讲评的多样化。讲评试卷时要注意变换讲评的方式:有老师讲评学生讲评(试题较易的)和师生共同讲评(难易题都有)三种。
4.注重激励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是指在讲评的全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表扬他们的进步,使他们保持在爱学历史的最佳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讲评时应注重激励性,通过横向、纵向对比,表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找出自身的优势,扬长补短,再接再厉,帮助学生树立考试必胜的信心,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形成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这是提高讲评质量最为有效的动力之一。
二、试卷讲评应把握的三个环节
1.要认真做好试卷讲评课的准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讲评前,除认真独立做完试卷每一题这非常基础的第一步外,第二步要进行有关的成绩统计、分析和处理(包括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及格率等),以此来确定本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记载得分较低的题目及学生的典型错误,选择题题要记下典型错误选项,文字题要记录典型错误概念不当表述容易遗漏的答题角度知识点等,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分析其出错原因;也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对有创见性的解题方法应加以肯定。最后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认真备好讲评课案。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讲清近年出题趋势,既要确定讲评要达到的目的,还要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备好课,对症下药,才能提高讲评课的质量。
2.要重视和优化讲评过程。讲评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善于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多给予学生肯定的目光和激励的语言,对优生要鼓励其再接再厉,对差生要用进步的眼光纵向看,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
讲评时要注重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讲评时,教师要先启发学生说出本题所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然后分析命题思路是什么;如何答题,解题的突破口在哪,什么又是最佳解题途径;干扰因素是什么;为何出错。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评时,教师还应做到多角度设问,变换条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正确答案是什么。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讲评时要注重与课本紧密联系。讲评时,教师要选择与本单元或本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引申出其他类似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教师讲评的不仅仅是题目本身,而是该题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内容,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在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得到深刻的理解。这样做,不仅能启发学生正确答题,巩固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讲评后要重视内容的消化。为了巩固讲评结果,讲评后,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讲评内容。要求学生在讲评的基础上再认真阅读一遍,清理自己的失分点,教师可进行个别指导,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典型错题建到自己的错题集中,以便随时查阅反思,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尽量避免学生试卷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的再次出现。讲评后,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做好笔记,为下次考试命题做好准备。
三、试卷讲评应突出的四个关键
一、以历史课程主干知识为基础,利用史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综合概括能力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记忆是基础,运用是目标,理解是关键。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试题仍然是立足课程主干知识,紧紧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设置题目。
高考命题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鲜明特点,避开教材谈课程,利用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史料设题是最好的体现。各地高考试题无一例外的都是增加了史料的运用,利用史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考查的就是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的正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
史料呈现的方式、种类也是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包括:
文字、表格、图片、图表、漫画等等。通过史料的设置,不仅仅使题目新颖,考查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外的史料,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二、把史料、史论、史观引入课堂,加强对学生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指导
史料的运用不仅在于创设新情境,还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分析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史论是指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是研究史料得出的结论;史观则是研究历史的角度和方法,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反映。
这类题目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要求考生对史
料、史论、史观进行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提取有效信息。第二种是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史论、史观的真伪或者评价。第三种是对史料、史论、史观相互间的关系进行阐释、论证,得出历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这类题目构建了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也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历史观以及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
鉴于这种考查角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史料、史论、史观的教育,除了让学生明白三者的基本概念,还要引导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既使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要关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趋势,把生态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及时引入,加强利用。
三、关注时代与社会,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高考试题还体现了紧扣热点、关注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也是通过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代主题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历史教育实际上是培养“人”的教育。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历史教育的人本追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从个人、国家和民族、世界和人类三个维度明确地提出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要求:包括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与完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历史是一门可以“鉴往知来”的人文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导、决策参考和社会改造的功能。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弄明白什么是民主、共和、、理性、人文精神、和平与发展,还有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社会保障、民族主义等,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人类命运,使学生初步具有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念。
四、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发展
新高考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近年来,各省高考题都增加了开放性题目,把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能力作为考点,更加重视对考生创新品质的考查。
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独立思考,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思维的空间,评分标准的设计也是多元化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强调思维水平的区分。虽然开放,但也并非无章可循,不管哪一种类型的答案知识基础还是主要的得分点,答题技巧要符合题目中给出的具体要求。主要是多角度分析,全面的认识问题,语言组织和表达上尽可能地采用书面语言、学科语言组织答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这种考查方式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怎样的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训练,以及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方法理论。
关键词: 古汉语史料 史料解读 高考历史
近年来在高考中,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历史阐述、知识迁移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往往因为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史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有机地将史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影响了得分。特别是涉及古汉语的史料,学生更是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就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如何突破古汉语史料解析这一瓶颈,我进行了尝试。
一、收集数据,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为了得出客观的分析数据,我精心选择了近两年福建省高考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古汉语材料的选择题,对自己所教两个班级的94名学生的得失分情况做了认真统计,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考生找找失分的原因,得失分情况统计如下表:
不难看出,两道题的得分都不高,而且做题所用时间超过了做选择题的平均用时量,尤其是第2题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掩卷思考,认为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太弱。之后,我认真分析了学生问卷,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回答这两道题失分的原因时,绝大多数的回答是“读不懂材料”、“不会翻译”,有的还写道“最让我头痛的是翻译不准,导致选错”,“这种古汉语类型的题最大的障碍就是读不懂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古文知识欠缺出现的翻译卡壳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古汉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2.答题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欠缺。3.答题的规范程度和文字表述的准确程度、精炼程度不够。4.学生对古汉语史料解析题存在畏难情绪。
二、新高考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的一些做法
1.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克服怕古汉语的畏惧心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教师要注意选择古汉语中既有史料价值,文采又突出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就生动地反映了秦的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解读。最后老师归纳总结,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既激发兴趣,又获取知识。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贯穿古汉语史料的解读方法和答题规范。一是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第一步粗读古汉语,弄清史料所说之事。第二步提取关键词,了解古汉语出处、人物、历史阶段或国别。第三步尝试概括古汉语史料的中心思想。第四步回扣教材,将古汉语史料迁移至课本具体基础知识。总之,我们阅读一段古汉语材料时,应该关注材料的出处,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其实高考大多通过创设新历史情境设问,史料可能是陌生的,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找到某种契合点。找到这个点,适当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精选强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古汉语史料种类庞杂,浩若烟海,有的艰涩深奥,有的抽象难懂。为克服学生对史料解析题的畏难情绪,要精选史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史料的选择范围上先课本、后课外;在史料的选择类型上先单一、后复合。加大训练力度。教师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史料,精心设计出不同角度的问题,精心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不同层次的训练,以练促记,以练生趣,“缩短”历史与现实、学生与史料之间的距离,达到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的目的。
三、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环节切忌步入误区
1.在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中,切不可机械地胡乱引用,更切忌信口开河的点评,以类“风马牛不相及”之举臆断嫁接古汉语于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但会偏离教学主题,而且碍于有效课堂的构建,为避其弊害,教师当本作“好问则裕”的真诚觉悟严谨治学,处理好历史学科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忌越俎代庖。由于各学科各具特色,古汉语切入教学环节中历史教师尤当扬长避短,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指导、引领学生学习、赏折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小品文、古诗词、楹联,还应当与学生融洽相处,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索空间。“事定犹须待阖棺”,教师切忌“以一己之蔽而掩众生之长”。2.古诗文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切忌冲淡主干知识,应该明白它只能作为一种调节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学习主干知识的滋润济。古汉语历史是语文而不是历史,我们可以从那类似浪漫的文字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利用古代汉语作为背景材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部分,学好古代汉语是师生绕不开的课程。切实重视加强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是提升学生文综得分的需要,而且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教师备课既要注重教法更要注重学法
备课就是对教学各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一)注重知识体系
布鲁纳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化、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4.第一次。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果改为这样的设计: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传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5.是否认同“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论。)通过这样的“政史结合”,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
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途径,这就需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辑典型史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历史定论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使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妙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利用直观手段(如实地参观、图像资料等),以生动传神的课堂描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合适的乡土材料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优秀业绩、高贵品质、治学态度等――进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方法论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二.在课堂教学上注生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是教学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愧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而学法指导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于这一环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机地渗透学法指导是关键所在。
(一)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起主导作用,但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而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是这种作用体现的途径之一。
(二)注重循序渐进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也就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帮助学生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二)注重课后反思
教师的设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示范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是指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
(1)是审题能力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与习惯表达不一致的已知条件的等效转换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扬弃能力等。(2)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问题外露的能分清题型、要求、限制等,对问题内藏的能找准切入角度、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
高中历史试卷中,选择题分值所占比重大,在高考单科历史试卷中每小题3分,总分为75分,占全卷总分的50%。在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中,选择题每题4分,总分48分,占历史总分的48%。可以说,能否做好历史选择题是考试赢取高分的关键。而要想做好历史选择题,认识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
2.注意对历史知识准确掌握程度的考查。
3.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
4.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5.命题思路的创新和命题技术的提高。
6.以中低难度题目为主。
二、做高考历史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
1.审题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为重要。其具体要求是:
(1)读懂背景材料。背景对考生驾驭材料和选择答案有着极强的提示作用和限制作用。要重视对背景的解读,明确其时限和范围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2)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
(3)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是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4)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
(5)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2.题型分类与解答
A.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
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解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组合选择题
特点: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解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C.因果型选择题
特点: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解法: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D.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
特点: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E.比较型选择题
特点: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F.材料型选择题
特点:此类题目是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法: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G.概念选择题
特点: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
解法: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H.分析评价型选择题
特点: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解法: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
I.推理型选择题
特点: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J.知识型选择题
特点: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扰所迷惑而选错。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三个班的历史课,依旧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组织、教研组的支持及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在新的学期中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客观、实际地认真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道德方面,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主动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各种会议。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寻找热点,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年级组的教学安排,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能力用于教学过程,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向同事学习、请教,共同研究业务使教学水平提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制定计划,研究高中教学理论,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真写好教案,主动与同事切磋,交流学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下一节有所改进!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活动,经常听级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基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教室,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适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阅读书刊网文,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家的精华,提升、发展自己。积极参加教研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看教案,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每节课都是自己上的好课。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适应教改要求,我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参加相关教学培训。经过努力,我的知识水平有了提高,指导了教学工作。
历史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利用试卷评讲帮助学生学会求知。
课程教材跨度大,我基本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理解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编辑系统性的课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法,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图片音画视像,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枯燥的知识。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法、再掌握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每节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再听课,后练习,这样对于容量大的教学就容易一些,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太吃力。
课程强调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如何导入、讲授新课采用哪种方式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进行切磋,收到了效果。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学习本领。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扎实、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历史能力。写了《历史综合题的语言表述要求及其培养》一文获得三等奖。
我知道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生的考试问题多多:审题不仔细,题意不清,理解不到位,盲目下笔,导致答案偏离要点。说明学生做题缺乏审题的习惯,重视不足,不知怎样抓住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寻找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知识相结合,脱离材料,一味只依照课本知识,盲目的答题,则会离题远;而一味只依照材料信息,会使答案空洞无力,得分不全。一些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一些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得分。
我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力争改正不足: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已经开始必修三的学习,要主动、及时把新课知识跟必修一、二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会初步构建各课知识体系。要重视做题技巧的积累,且要主动将技巧应用于日常的练习题中。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
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
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研活动,主动和前辈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名师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
在向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一、科学管理,重视过程
过程决定质量,一定要切实加强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层的职能作用,健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过程。各校要真正把高三工作抓在手上,根据校情、学情制订目标任务和激励措施,通过目标引领,制度保障,形成立体化管理体系。学校领导应深入到高三各备课组,指导各学科老师规范优化过程性教学行为,并对工作全程进行计划到周、到每一天的科学周密的安排,确保高三教学工作紧张有序,特别要加强对第一次上高三的教师在教学资料校本化运用方面的督查指导。
二、认清形势,关注高考新动向,回归课本,突出主干,突出重点,重视基础
今年是重庆市高考新模式的第一年,要求确保稳定,力求平稳过渡,因此教师要注重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不能因为高考新模式而人为拔高教学和练习题难度。做好选择、填空题,力争“基础题得满分,中档题少丢分,难题多得分”。
三、加强团队合作,6-1≠5 6-1=0,一短取败
自己的缺点打败自己,教师、学生都是这样,学生要想考上名牌或者重点大学,必须保证在六门学科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其优势学科,因此年级、班主任一定要注意协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科之间的时间争夺战发生。
四、复习一定要有计划性
教师要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上课复习计划。课堂时间与晚自习时间要一起计划,与学生一起算时间,制订复习方案与复习进度,将每周复习进度公布在教室,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心中有底。
建议:3月~4月中旬,选修与必修相结合,教师重点复习选修教材,学生自主复习必修教材,为“二诊”适应性考试作准备;4月中旬~5月中旬综合复习与典型例题训练讲评相结合,构建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5月中旬~高考前回归教材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五、课堂教学的几个强调
1.对于学生的“冷板”,不仅要弄懂,还要学会,更要做对,强调不仅要做对,还要“快对”。尤其是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学生要在短时间内不停地换思维、换思想。
2.要记要问,能记的要让学生记成满分,重复的复习是有效的复习,没有重复就没有熟悉和熟练,就没有考场上的快对。课堂上要让学生有问的时间、讲的时间。
3.“堵漏”:多做题不一定能得高分,堵漏洞却一定能得高分。先磨刀后砍柴,不停地砍柴效率不高,不停地做题效果不好。关键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方法与能力技巧。
六、注重解题方法训练及规范答题,考试检测不能太频繁,重在两个字“落实”
一方面要研究新模式的各地试题,不一定是近三年,因为我们新模式刚刚起步,选择有共性的解题方法的试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当堂讲评,注意归纳解题思路、方法和解题步骤。另一方面教师要把解题方法交给学生。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用学科术语答题。七分审题,三分书写;审题要慢,书写要快,计算要慢,表达要快;把每一道试题都要精细化地对待,按程序去解决问题,不留下遗憾,把低级失误降低到最低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会做的题目得全分,不会做的得点分,达到发挥出水平而得到高分的目的。最后,我认为考试、检测、评讲太多让学生完全没有看书的时间,学生心中无底会导致考试紧张。专项限时检测比整套试题检测效果更好。无论是审题、解题、规范答题,都强调两个字“落实”。
七、周日建议不补课,设置自习室去“寒”和设置“门诊式”答疑
学生到教室自习,自主学习,自主复习,教师答疑。学生集体上自习主要是去“寒”,一个人学习很孤单,集体学习氛围浓,现在的孩子自觉性都比较差,因此去“寒”很重要,周末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很重要。年级设置“门诊式”答疑,主动的学生先得食,教师要多陪伴。上午语文、数学、英语,下午文综、理综,选派优秀教师坐诊,任何一个班的学生都可以去问坐诊教师。
八、家校联合,打好手机战略
我们在听课中发现,越到高三后期,中差学生越容易浮躁,上课、自习、下自习后都喜欢玩手机,因此建议教师要召开家长会或者及时与家长沟通,要控制学生的通话量、流量和电量,用班级格言之类的激励学生的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九、关注高三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应让专业的心理教师(也可以是熟悉教育教学心理的优秀教师)对班主任、年级主任上至少一次心理辅导课,高三班主任辛苦,都想学生出成绩,但是管理学生要有谋略,许多教师在教学机智和管理学生机智上还比较欠缺。心理教师还要对学生上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失眠问题、考试焦虑等问题,对学生家长上心理培训课,教会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十、调整学生生物钟到最佳状态,让学生保持复习、练题的惯性,直到高考前一天
不少高三学生都养成了晚上复习到深夜的习惯,而高考是在白天进行,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建议学生从现在起早睡早起,中午适当休息,将学生生物钟调整到最佳状态。
【论文摘要】历史选择题具有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角度灵活等优点,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已成为主要题型,且分值与材料题问答题平分秋色,但从考试情况来看,学生选择题得分并不理想。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考试中选择题的失分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后教学中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
一、基本史实记忆不牢固
例.(09全国卷I) 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A 。学生容易误选C。误选原因是学生对材料中的时间“18世纪中期”所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清,从而受材料内容的迷惑落入陷阱。18世纪中期法国处在波旁王朝的统治之下,法国大革命(1789年爆发)尚未进行,国王权力不可能旁落,故选A项。
【应对策略】夯实基础,重视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既要识记重要的史实、概念,又要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发展历程;既要抓主干知识,也不能忽视非主干知识;既要认真学习课本大字内容,也要重视课本小字部分、插图甚至注释中隐含的信息。对于基本史实的记忆,平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相互比较,对比记忆,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提高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使记忆更加准确牢固。
二、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
例.(05全国卷I)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D。A、B项明显错误,可直接排除;C项正确的表述应是平息“三藩之乱”之后加以大规模推行,而不是之前。误选最多的是C。误选原因在于对“改土归流”的基本概念比较模糊,对“改土归流”实施的背景与过程掌握不准确。
【应对策略】近年来命题者十分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而历史学科中基本概念非常多,诸如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近代化、全球化、市场经济等等,要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把课本中基本概念真正讲懂讲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基本历史概念,既要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又要掌握其外延,这样再做此类型的题就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三、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彻
例.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错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题中四项都是秦国成为最强国家的原因,但B项是最主要原因,因为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原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确立起先进的封建制度,才是秦国富国强兵的主要原因。错选其他项都是由于对基本原理理解不全面、不透彻,自然更谈不上灵活准确运用了。
【应对策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很多,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等,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很广泛,但由于理论性强、深奥枯燥,学生对此理解不透彻不深刻,应用不灵活,掌握起来有难度。以后教学中加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渗透,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对这些理论观点的理解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同时强化对此类题型的训练。
四、材料理解不到位
例.(07全国卷I)15.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C。考生易错选A或B。错选原因是学生文学功底薄弱,对题中文言文材料没能读懂,若理解“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之意,排除A、B就不困难了。
【应对策略】材料型选择题由于命题灵活,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近年来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选择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做此类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就涉及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譬如语文文言文的理解、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等,这就要求学生重视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完整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综合能力、透过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
五、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
例.(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四川卷)17.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
A.时期
B.第二次时期
C.时期
D.以后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C。此题限制条件是四个:中国近代、第一次、政府选送、留学生。特别是后三个条件,少一个它的答案就是不一样的,此题难度不大,误选其他项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没能抓准限定词和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