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范文

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

第1篇: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范文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一、前言

组织行为学作为目前现代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已经广泛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采取心理学、管理学和政治学以及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综合知识对管理活动中的组织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和指导。实际上,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的就是企业管理中的员工行为和需要以及群体关系,为企业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提升员工工作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组织效率和效益提供参考和指导。组织行为学理论的积极应用,对于企业科学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组织目标并提高企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企业管理对组织行为学理论应用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对组织行为学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引入在我国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学术领域已经有不断时间了,虽然很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意义并逐渐应用于员工行为管理,但是应用的实际效果却并不显著。究其根本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企业对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其实,行为科学和心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企业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进行管理应该首先借助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获得员工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方面的信息。这样才能根据调研所知的员工信息实现企业岗位和员工能力之间的科学匹配。

(二)对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应用不够重视

我国的大多数国企和中小企业实施现代化管理起步时间都比较晚,因此对于组织行为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重视程度都不够。对于国企而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终生制的传统人事管理方式,员工只要进入了企业编制以后根本就不会担心因为工作业绩差被企业辞退,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员工毫无激励作用因此企业效益也就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传统管理方式之下难以充分考虑员工不同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提供的条件和员工需求之间难以平衡导致工作岗位和员工能力不适应、缺乏完善的工作晋升机制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但为企业管理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也甚至成为企业发展之路的潜在障碍。

三、现代企业管理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员工公平感

实际上,组织都是由群体和团队形成,而群体和团队则是由不同个体的成员组成,所以在群体和团队当中公平感的存在非常重要。假如群体或团队中的个体成员感觉组织缺乏公平感,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这些个体成员工作积极向和效率降低,严重的情况甚至导致员工愤然离职。但是公平感并不是一些企业管理层片面的认为薪资公平。现代企业管理对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应用,更关注不同员工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在企业中的行为习惯表现。当员工认为自己在企业中的工作岗位适合自己并且工作付出得到了公平对待时,其实很少会因为薪资原因选择离职。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提升员工公平感,才能确保员工积极并心无杂念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提高组织凝聚力

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必须以组织高凝聚力的发展作为基石,因此大部分拥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都十分看重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例如华润励致公司成都分公司曾经在招聘的时候,大版面的招聘广告中对员工要求之一就是“团队”。现代企业管理对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应用,其理论精髓应用就是“人本意识”的管理发挥。凝聚力来源于人心的一致,来源于精神的汇聚,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现代管理满足了员工的人本需求,因此有助于现代企业提高组织凝聚力从而实现企业高绩效和高生产率。

四、组织行为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积极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充分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和工作态度

员工的真实需求是否得以满足,以及员工的不同性格特征都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而员工的工作态度又直接关系着其工作绩效进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在现实社会当中,大多数的人都会因为忙碌于工作和家庭之间难以避免两者间的矛盾冲突。但是如果是员工对工作拥有较高的责任感以及组织归属感,那么通常都会和其对家庭的归属感发生抵消作用。擅长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管理者会充分意识到这种矛盾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在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让员工的家庭和工作两者之间得以平衡并和谐存在。所有的管理行为,如果能够建立在对员工真实需求和性格特征的充分了解基础上,对其工作态度的客观分析识别和客观判断基础上,通过对员工组织行为的有效管控才能为企业留住更多人才并让人才尽心服务于企业。

(二)根据员工不同特点和情况进行工作安排

管理者只有充分掌握员工的性格特征才可以预知员工在特定环境下有可能采取的工作行为,这样才能对其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据人力资源相关研究表明,对于员工的性格特征可以从外向型、宜人型、稳定型、开放型、责任型这五种不同类型进行描述。几乎每个员工都具有这五种类型性格特征,只是不同个体对于不同性格特征类型的表现强烈程度不同。不同的性格特征适合的工作类型也各不相同,而且性格特征也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中的效率产出。

(三)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提高企业竞争力

任何企业如果想要提升员工的认知水平,培养知识性的管理者,通过企业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创新就必须重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现代企业要提高企业竞争力,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组织持续学习让员工在学习型组织中有效学习企业内外知识并获得知识共享资源,更有利于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力。在对员工的认知实施管理的具体过程中,作为管理者应该随时反思实践效果并引导员工针对实践中的错误行为反思原因并加以改正,但需要注意避免让员工担忧受罚。

(四)管理过程中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压力管理

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一些员工可能支持也有一些员工反对,个体的性格差异下的不同态度会对组织行为产生影响。而员工的组织行为差异化个性表现包括压力和压力来源。尤其是在面临重要工作时,员工经常会因为产生一定压力于是情绪失控,这样的压力也容易导致挫折感和焦虑感。但是如果面临压力的时候感觉自己所拥有的组织资源可以顺利解决问题,那么压力反而会变成动力取得成功。

(五)增强组织行为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力度

现代企业管理对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力度应该取决于本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企业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素质。虽然现代企业管理应该重视对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应用但不能贪功冒进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本企业状况指定计划按步骤有序展开应用实施。增强组织行为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力度不代表在时间和空间上跨越应用,这样才能让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为企业管理发挥最大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激励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于企业管理提高绩效不但是新机遇也同时是新挑战。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该积极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有效协调企业组织关系,保证企业内部竞争公平性有效激励员工的同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聪.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作用.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11.

[2]李华林.论应用组织行为理论管理企业的方略.管理观察.2012,21.

第2篇: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范文

一、组织行为理论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是近二十多年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新学科,它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 等原理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属于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调动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地理教学活动)人的(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 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地理教师)预测、引导和控制人(学生)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地理教学)既 定目标的科学。它的任务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师)能够掌握劳动者(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 律性,提高对劳动者(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预测能力和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及时协调学生、集体、地理 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优的教学组织设计,以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方法

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励理论来设计的方案。

1.根据需要理论来设计

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层次,因而教师要:

(1)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教师要找出学生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把课本知识点按需要层次分类、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这样的知识点组合 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

A.(空 气) 低 层 大 气 气 候

CO[,2]的温室效应 人口

< 酸雨危害 工业<

臭氧层空洞 城市

B.(食物)粮食种类分布粮食问题农业状况。

对于作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来说,在地理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对地理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技 能)处理的层次性。

(2)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可将学生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设计提问的题目时,要考虑不同分类的学生。 如:学生学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设计以下不同难度的题目:

极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吗?(难度较低)

某地8时日出,昼长为多少小时?(难度中等)

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

2.根据强化理论来设计

强化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的实用范围很广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强化。给学生创造、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自学教材)时,要求学生自己看,然后写出对月球的认识,体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话、散文、论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写成后,叫学生自愿到讲台前朗诵,结果学生活动积极,激励水 平较高,教材知识掌握较好。②物质强化。如利用部分班费或勤工俭学收入购买课外读物、学习用具等在阶段 性考试、检测、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③联合强化。如会考得A者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暑期近地观光 旅游等。

(2)适当“惩罚”

适时适度的“惩罚”可以树正压邪,鞭策后进。如对学习偷懒者明令规定要背诵四大洋的面积、深度、温 度等;会考不过关者可在植树节时,要求比别人多栽5棵树等。

(3)消极强化

如果把会考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统考会考成绩,占80%;一部分是教师平时考查考试成绩,占 20%。这样,即使一些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为了“过关”,也会按要求强迫自己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3.根据期望理论来设计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斯提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两个参加地理会考的学生,一个学生估计他能够过关的可能性为30%,概率为0.3;另一个估计能过关 的可能性为80%,概率为0.8;前一个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效价可算为3,后一个十分重视, 效价可算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则得出激励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个学生M=0.3×3=0.9,

后一个学生M=0.8×10=8。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学生的心理动态摸清,然后及时下药,正确指导,分灶吃饭,才能取得较高的 激励值,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提高,很重要的一环是常规性的备课,包括教案的编写等。

第3篇: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

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其根基和结构框架都需要革新。因此,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创立科学合理、结构严谨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已是我国财务界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理论是人类在长期财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财务管理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或者说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同其他系统的结构一样,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结构也具有稳定性、层次性、可变性、相对性等特性。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是界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展示其整体框架,使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和层次化;揭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指明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首尾一贯、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梳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脉路,指导和促进财务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提供理论指南;推演出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有效地改进财务管理实务,促进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一些财务理论研究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密切联系实际,并大胆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有用成果,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对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步履仍然十分迟缓,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广度,都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至今仍处于朦胧状态。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还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发展。

一是内容不完整。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的实质、财务管理的对象、职能、任务、原则和方法等部分问题上。而对其他理论问题,如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等则研究不够。从财务管理主体与客观看,对财务管理客体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全面;而对财务管理主体理论,如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观念,长期以来则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探讨,更谈不上将其纳入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之中,这种人为地把财务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的现象,致使许多问题得不到本质性的阐述。

二是层次不清楚。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中,一般都是将财务管理的现象及理论诸要素无序地加以罗列,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难以确认其层次结构。这种状况致使人们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对象、任务、功能等认识不清,有时往往把两个层次理论研究目的相混淆。

三是逻辑不严谨。完整、科学的理论结构应该首尾一贯,协调一致,做到前后呼应,逻辑自治。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由于没有对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归类,缺乏必要的勾稽关系,没有明确的主线,因而前后不能贯通,首尾不能一致,不能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构

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要解决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从何处着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演的出发点,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理论范畴,它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逻辑起点对理论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因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必须正确择定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进而阐述财务管理概念、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任务、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等理论问题。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来看,对财务本质进行比较科学的规范是必要的。但是,以财务本质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则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第一,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使一些理论争鸣难以受到实践检验。第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第三,理论结构是一个逻辑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推理,以财务本质作为逻辑点,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违背了科学的思维方法。第四,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以财务本质为起点建立的财务管理学教材内容体系,既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缺陷促使我们重新择定逻辑起点。近年来,有人提出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其理由是:“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最高层次,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质起点论”脱离实践的缺陷,突出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助于使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保持同一性,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但是,“目标起点论”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同财务本质一样不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因而难以担当逻辑起点的重任。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论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能动思维的产物。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财务管理目标显然不具备这一特性,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且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将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以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将是一种基础不稳固的理论结构。再次,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受理财环境的影响,而且受财务管理职能的制约。财务管理目标不能超越财务管理职能,而只能限于财务管理职能范围之内。此外,财务管理目标还受财务管理对象等因素的约束。因此,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全面揭示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内容,最终将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理论结构层次的低下。

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明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无论是财务本质,还是财务管理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管理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必须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论。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对象和职能,进一步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假设和财务管理原则,进而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财务本质和财务管理目标最终都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是空条件下的理财环境中。因此,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从理财环境入手,只有对理财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才能揭示财务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总之,理财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从此点出发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符合推理逻辑。而且,理财环境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包含了财务管理实践的全部内容,孕育着财务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以此为起点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可以揭示财务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因而是全面的、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四、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想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造,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企业、事业等单位资金运动规律性及其运用方式的科学,它的基本概念是资金运动,它的基本规律是资金运动规律,它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则是对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从财务的本质资金运动看应包括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看应包括管理目标、原则、体制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与方法。

第二种观点是按逻辑的规定性将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内涵方面的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规律体系,可称之为基本理论体系;另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外延方面的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等,可称之为具体管理形态。

第三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是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以财务管理原则为中间环节,以财务管理方法为归宿的一个结构体系。

上述观点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都存在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面、起点不明确或不恰当等缺陷。根据前面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内涵的分析,结合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信守的原则及研究起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由起点理论、基础理论、目标理论和行为理论四个层次组成。

财务管理起点理论即理财环境理论,它主要研究理财环境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制约及要求等问题。财务管理内外环境息息相通,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研究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发展的整体环境,即理财环境,或称财务管理环境。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理财环境,从理论上讲,有助于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规律,塑造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围绕该目标确定一套与理财环境相适应的理财观念和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财原则、程序与方法;从实践上看,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选择和规划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对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的构造具有质的规定性,即具有决定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本质属性功能的理论。它是构建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的根本,是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包括定性理论、定位理论、定责理论三个层次。其中,定性理论层次包括财务本质、财务管理性质、财务管理特点等理论元素;定位理论层次包括财务管理实践地位和财务管理学科地位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定责理论层次由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客体、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等理论元素所构成。

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表现和实现的理论。它主要揭示财务管理职能如何具体化为财务管理目标,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规定性,为财务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规范性的概念框架。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层次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观念要求两个分层次,后者又包括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原则等内容。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是联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和运行理论的“桥梁”,有了该层次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才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财务管理运行理论是一套有关财务管理操作的应用性理论,其内容涵盖财务管理的程序、方法、组织管理、权责关系以及各要素、环节的耦合方式及其内在机能等方面。它与财务管理实务密切相关,直接指导财务管理实务的运作和操作,是财务管理实践机制的理论。从财务管理运行的内在要求看,该理论层次的理论要素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程序理论、财务管理方法理论、财务管理体制理论、财务管理机制理论和财务管理组织理论等。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a] 中青年会计名人名作全书[c]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第4篇: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范文

一、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关于知识型员工的识别有着多种表述,但这只是由于出发点不同。例如,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型员工是那些掌握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安盛咨询公司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能完成知识型工作的具备智力输入、创造力和权威的员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但由于员工个体间的差异,不同员工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也不尽相同。知识型员工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本。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就是: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其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的动机。由此延伸而来的核心特征有三项:独立性、自主性较强;学习欲望强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强烈的成就动机。由核心特征衍生出来的特征有:崇尚科学,蔑视权威;劳动复杂化,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工作投入高于组织承诺;协作能力较强,富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强,富有创新精神;流动意愿强、流动频率高;劳动成果难以衡量。

另外,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知识型员工的特征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含量;较大的人力投资风险;较高的相对价值;较强的稀缺性。

三、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理论

组织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就是设计满足激励对象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其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未被满足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行为的结果可能使需要得到满足。有关激励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于研究激励的起点和基础,一般包括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激励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则主要研究行为是如何产生、发展、改变和结束的过程,一般包括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等。笔者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能够代表内容型激励理论,而波特-劳勒的激励理论综合也比较好的综合了过程行为理论和内容型行为理论。

四、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价值贡献差异大,对价值回报的渴望也大,出现了混合交替的需求模式。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需求层次完全是一种混合式需求。正是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持续去提高面向客户的个性化人力资源产品服务。

美国知识管理家玛汉・坦姆仆专门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做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得到了知识型员工4个最为重要的激励因素:个体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28.69%);金钱财富(7.07%)。

美国SGI公司于2000年选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分析员工激励因素的理论基础,对SGI全球6600余人做了相关调查,将员工认为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做了排行。结果排在前五位的是增加薪水、现金奖励、非现金奖金和良好完善的福利、股权和职业发展。从调查结果看,该排行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是基本相吻合的,也反映即便在目前严酷的人才争夺战中,面对各种选择,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层次,仍然基本沿袭了这样一个模式: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他观点如表所示)

五、结论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及我国企业的一些实际情况,本文将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要素概括如下:

⑴个体成长: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他们能够认识到存在着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他们对知识、对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

⑵工作自主:知识型员工能够在既定的战略方向和自我考评指标框架下,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式完成任务,他们要求给予自,使之能够以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他们的工作。

⑶业务成就: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来自于工作本身,包括挑战性的工作和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完成的工作业绩达到一种令人足以自豪的水准和质量水平,这是跟组织的需求相关联的因素。这个需求可以通过实现技术理想、成就事业、得到同行肯定、拥有声誉等来表现。

⑷金钱财富: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能够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仍是知识型员工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薪酬是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度,知识型员工有理由对物质性报酬加以关注,追求较高的收入。这种奖励制度既要与公司的发展又要与个体的业绩挂钩。

⑸环境支撑:为了保持其能力和价值,知识型员工需要不断地学习,并与他人互相交流信息,共享知识,这就要求组织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他们知识更新、事业发展的需求。他们希望获得知识、信息平等交流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和制度等环境的支撑,从而有利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5篇: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范文

关键词: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8-02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 燕.吴世玉.姜卫.关于医药经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药学进展2004,(10):471-474.

第6篇: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范文

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内生性。首先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范畴必须是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不能置身于理论体系之外,其次它是财务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财务理论体系中其他理论建立的基础,所以它应当具备高度的内在逻辑性。只有这样,它才可能成为整个财务理论研究的主线,从而使整个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和推演性。

2.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需要其本身的可知性,如果研究起点本身就模糊,推理出的其他范畴就必然模糊,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也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财务系统是一个由多要素有机构成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与财务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但财务系统与财务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必须要有一个中介,只有通过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连接,才能从复杂的会计环境抽象出某些内容供财务系统处理;也只有通过这个桥梁建立起来的财务系统才是严密而有用的财务系统,由此构建起来的财务理论体系才是严密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4.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现代财务理论研究不仅注重规范性研究,更注重实证性研究,从而使现代财务理论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因为财务理论是从财务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指导财务实践,并在财务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决定了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要在财务领域起到出发点和统驭的作用,还必须将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二、当前学术界对财务理论逻辑起点观点的评述

1.本质起点论。“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财务理论初建时期。当时对财务的存废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财务理论工作者在形成财务独立论的过程中,从财务的本质研究出发,奠定了财务理论的基石(郭复初,1997)。”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本质是财务理论要素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本质是事务的内在联系,财务本质是财务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财务管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张兆国、宋丽梦、吴卫星,1999)。”、“以财务本质作为研究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正是理论结合实际,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的体现(杨淑娥、王爱芳,2000)。”虽然财务本质体现了财务的内在规律性,是推理论证其他范畴的基础之一。但由于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范畴,它不能联系财务系统与财务环境、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并且它如同真理一样,无法让人们完全懂得,只能无限地接近,即不具可知性。因此不应将其作为逻辑起点。

2.环境起点论。“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财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财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财务理论(陈兴述,2000)。”、“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理财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理论体系(王化成,2000)。”但笔者认为将其作为逻辑起点是不合适的,因为财务环境只是研究财务理论的背景,是财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财务理论本身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而且,财务环境虽具有可知性,但它不能将其自身与财务系统联系起来,更不能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也不能推导出其他财务范畴。

3.假设起点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然而在财务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奠定了基础(陆建桥,1995)。”由于财务假设是人们根据客观环境作出的主观设定,故财务假设具有联系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的功能,并且具有可知性。但它并不能推导出其它财务范畴,即不是财务理论的基础要素。因此将其作为逻辑假设也是不合理的。

4.产权起点论。“产权作为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石,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起约束作用,财务管理作为意向经济管理活动,必然收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说,产权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研究财务管理应从产权结构着手(王仲兵,1994)。”但产权结构本身并不是一个财务范畴,无法从中推出其他财务范畴,更不用说对其他标准的满足了。

5.目标起点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只有确定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我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理论结构应是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出发点(王化成,1994)。”、“财务目标具有内生性,不是财务系统之外的范畴,而是财务理论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理财目标能够很好地联系财务系统和理财环境”、“理财目标能够将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较好地结合(李胜楠,2002)。”

6.本金起点论。“所谓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郭复初,1993)。”、“本金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本金起点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前述不同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郭复初,1997)。”

三、构建新的逻辑起点——本金与目标双起点论

通过对以上各种不同起点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以财务本金为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以财务目标为财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并将其联系统一在同一财务环境下来构建新的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

1.财务本金是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本金是为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本金的投入、产出与增值的过程是不断追求经济效率的过程,是本金的运动轨迹,也是财务资金区别于其他社会资金的规律性区别,由本金的概念可引出财务本质是本金的投入收益理论,从而贯穿与连接财务的内容、规律、职能、地位与作用等一系列概念与理论,即本金具有内生性,是推理论证其他财务基础理论范畴的基础。因此,将本金作为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恰当的。

2.财务目标是财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首先,财务目标符合构成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四个基本标准,即:①财务目标是财务环境对财务系统的要求的反映,也是财务系统满足财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因此财务目标能够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②财务目标在理论上部分的决定了财务系统实现财务目标所需的保证系统,包括财务假设、财务原则和财务方法,在实务上引导着财务系统的运行,因此财务目标是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的纽带。③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财务目标,但这种目标是客观需要在人的主观上的反应,它能为人们所知,因此财务目标具有可知性。④财务目标也是推理论证其他财务范畴的基础之一。其次,财务目标理论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系统与环境的结合而形成的,它最能反映财务应用理论的行为目的。第三,财务应用理论包括行为理论和规范理论,而财务目标是行为理论的活动起点和终点;而规范理论的作用是约束和激励财务行为,使其达到行为目标;以目标理论为起点能使行为理论和规范理论之间构成相互联系、逻辑严密的财务应用理论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财务目标作为整个财务系统运行的导向,能够成为财务运用理论的最高层次和逻辑起点。3.财务本金和财务目标最终都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财务环境中。财务环境是研究财务理论的背景,是财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并且和财务目标共同决定财务对象。因此,将财务本金和财务目标统一在同一财务环境下来构建新的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才能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财务理论。

4.财务理论结构的构建

双逻辑起点论不仅可以弥补其他起点理论的不足,而且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金起点论和目标起点论的优势,使得以此构建的财务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内涵和层次更加清晰。现初步提出我国财务理论结构的框架构建:

财务环境

财务本金理论

财务基础理论

财务本质理论

财务职能理论

财务对象理论

财务环境理论

财务主体理论

财务假设理论

财务学科理论

财务发展史

行为理论

筹资理论与方法

投资理论与方法

收益分配理论与方法

财务目标理论

财务应用理论

规范理论

约束规范

组织规范

激励规则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德兴、王振玉.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2、陈兴述.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框架.理论探索,2000:7:8~10新晨

3、郭复初等.财务通论.第1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212

4、李胜楠.试论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财会月刊,2002:1

5、陆建桥.试论财务假设.四川会计,1995:2

6、宋慧莉.财务理论逻辑起点及理论体系初探.财会研究,2003:2:32~34

7、王仲兵.诌议证券市场财务公开制度.黑龙江财专学报,1994:4

8、王化成.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财会月刊,2000:4

9、杨淑娥、王爱芳.论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体系构建.当代经济科学,2000:2:80~83

10、张兆国、宋丽梦、吴卫星.试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理论探讨,1999:11:16~18

第7篇: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范文

    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安东尼(Anthony)对管理会计发展的评论进一步指出:衡量任何管理会计思想的尺度是企业管理者对这一思想的应用。管理会计是对优秀管理实践的吸收、提炼、改进与传播。

    一、管理会计的萌芽阶段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过程。为了适应企业价格决策和业绩评价的需要,产生了作为管理会计萌芽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形成的历史源流正是来自于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成本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时候,管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

    20世纪初期,美国人在其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影响之下,率先在成本控制方面寻找到拓宽会计参与公司管理的通道。紧接着,通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世纪会计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突破一管理会计产生,一门在20世纪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管理会计建立起来了。

    之后,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中专门用于内部管理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执行性会计阶段和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前者是以经营决策方案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为核心;后者是以责任会计为其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二、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这一阶段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继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管理”着作之后,泰罗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开创了企业管理上的一个新纪元。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成本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1885年美国军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着的《工厂账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成本》这些书主要讲的还是产品成本计算问题,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已由单纯的讲成本核算向兼顾论及成本管理问题过渡。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研究产品成本问题。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工程师便更加注重从解决产品成本问题着手研究公司经济效果问题,正是围绕着这方面的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促使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处于酝酿之中。

    科学管理运动为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契机,泰罗(Frederick Taylor)等工程师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为目的,进行了工作分析和时间、动作研究,建立起特定单位产出所需的人工和材料的科学标准,开创了将间接制造费分配给产品成本的实务,并形成了费用预算、标准成本法和差异分析为主的,具有科学管理特性的会计管理技术方法。泰罗科学管理学说的核心是要求企业把生产经营中一切可以避免的损失和浪费尽可能缩减到最低限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在管理上要求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当时在会计上主要是通过科学的制定“标准成本”,严格的执行“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来体现,这是会计为配合泰罗制的广泛实施,在计算和监督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可以看作是管理会计乃至整个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7契机,也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

    三、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

    战后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使得生产力发展十分迅速,资本主义企业也进一步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外部的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竞争更加激烈。这些新的条件和环境,对企业管理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着眼于对生产进程进行科学管理,把重点放在对生产过程的个别环节、个别方面的高度标准化,为尽可能提高生产和效率提供条件,但对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则很少考虑。而且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不把人当作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而是把人当作机器的努力(附属品),强调管得严,才能提高效率。这使得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无法适应战后资本主义新的条件与环境。

    以泰罗制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虽可视为管理会计的一个起点,并成为至今流行的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为核心的,这与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管理会计仍有区分,现代管理会计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会计,即以“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的决策性管理会计。

    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决策性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其中,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的管理决策理论对决策性管理会计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蒙在管理学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西蒙的公司行为理论对微观经济学中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经济人模型提出挑战,强调7大公司中复杂的内部结构,其目标和子目标的多重性,提出了理性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他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概括出了他的决策过程理论。在西蒙提出的决策模型中,其目标函数以效用函数取代价值函数,可以适应目标多样化的要求,非物质因素(精神因素)也可用“效用”的形式表现;在决策方法上,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即企业中的各级决策人,从“主观的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的是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的理性”出发所要来的“最优解”。把决策人看作是“寻求满意的人”,而不是寻求“最优的人”,在决策中会更加符合或接近客观实践。管理会计由此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提高,决策目标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决策方法从最优准则向满意性准则转变。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中,而许多决策都要利用成本数据,人们开始认识到成本数据的收集与分配应根据决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一种对所有决策都适用的成本分配方法。为了进行科学的决策分析,必须采用不同于对外报告所使用的方法来收集和计算成本数据,以供内部管理使用,于是,变动成本法就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管理会计中规划和控制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

    四、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第8篇: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理论结构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界定

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对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规律进行理性思维和高度抽象的结果。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作为对实践的能动反映,理论并非是抽象的、无益的和琐碎的,它侧重于研究行为主体及其行动的思想,阐明行为主体的行为为什么应是这样,不能是那样;或者为什么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不能采取那样办法的缘由,从而帮助行为主体在思想和观念之间寻求相互联系的思路、理由和目标,权衡可供选择的观念、程序和方法,扩大理论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可见,理论对实践具有本能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解释、评价、指导和预测等方面。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理论是人类在长期财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财务管理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它是理论一般在财务管理这一具体领域里的体现。系统化认识要求有一定内在结构。结构是系统的“部分的秩”,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或者说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同其他系统的结构一样,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结构也具有稳定性、层次性(包括等级性和多侧面性)、可变性、相对性等特性。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在于:界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展示其整体框架,使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和层次化。揭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指明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首尾一贯、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梳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脉路,指导和促进财务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提供理论指南。有助于推演出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有效地改进财务管理实务,促进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

二、现状分析

过去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财务管理理论也十分贫乏。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都是引用原苏联的财务管理理论,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党的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也开始活跃起来。一些财务理论研究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密切联系实际,并大胆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有用成果,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对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步履仍然十分迟缓,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广度,都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至今仍处于朦胧状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不完整。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的实质、财务管理的对象、职能、任务、原则和方法等部分问题上,而对其他理论问题,如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等则研究不够。从财务管理主体与客体看,对财务管理客体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全面,面对财务管理主体理论,如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观念,长期以来则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探讨,更谈不上将其纳入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之中,这种人为地把财务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的现象,致使许多问题得不到本质性的阐述。

层次不清楚,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中,一般都是将财务管理的现象及理论诸要素无序地加以罗列,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难以确认其层次结构。这种状况致使人们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对象、任务、功能等认识不清,有时往往把两个层次理论研究目的相混淆。

逻辑不严谨。完整、科学的理论结构应该首尾一贯,协调一致,做到前后呼应,逻辑自治,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由于没有对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归类,缺乏必要的勾稽关系,没有明确的主线,因而前后不能贯通,首尾不能一致,不能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上述问题说明,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发展。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要解决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从何处着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演的出发点,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理论范畴,它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逻辑起点对理论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因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必须正确择定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进而阐述财务管理概念、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任务、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等理论问题。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来看,对财务本质进行比较科学的规范是必要的。但是,以财务本质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则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使一些理论争鸣难以受到实践检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理论结构是一个逻辑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推理,以财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违背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以财务本质为起点建立的财务管理学教材内容体系,既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缺陷促使我们重新择定逻辑起点。近年来,有人提出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其理由是:“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最高层次,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质起点论”理论脱离实践的缺陷,突出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助于使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保持同一性,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但是,“目标起点论”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同财务本质一样不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因而难以担当逻辑起点的重任。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论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能动思维的产物。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财务管理目标显然不具备这一特性,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且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将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以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将是一种基础不稳固的理论结构。再次,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受理财环境的影响,而且受财务管理职能的制约。财务管理目标不能超越财务管理职能,而只能限于财务管理职能范围之内,此外,财务管理目标还受财务管理对象等因素的约束。因此,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全面揭示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内容,最终将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理论结构层次的低下。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明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的。无论是财务本质,还是财务管理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管理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必须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论。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对象和职能,进一步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假设和财务管理原则,进而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财务本质和财务管理目标最终都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理财环境中。因此,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从理财环境入手,只有对理财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才能揭示财务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总之,理财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从此点出发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符合推理逻辑。而且,理财环境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包含了财务管理实践的全部内容,孕育着财务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以此为起点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可以揭示财务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因而是全面的、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四、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想

观点一,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企业、事业等单位资金运动规律性及其运用方式的科学,它的基本概念是资金运动,它的基本规律性是资金运动规律,它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则是对资金运动规律性的应用。从财务的本质资金运动看应包括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看应包括管理目标、原则、体制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与方法。

观点二,按逻辑的规定性将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内涵方面的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规律体系,可称之为基本理论体系;另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外延方面的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等,可称之为具体管理形态。

观点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是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以财务管理原则为中间环节,以财务管理方法为归宿的一个结构体系。

上述观点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都存在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面、起点不明确或不恰当等缺陷。根据前面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内涵的分析,结合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信守的原则及研究起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由起点理论、基础理论、目标理论和行为理论四个层次组成。财务管理起点理论即理财环境理论,它主要研究理财环境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制约及要求等问题。财务管理内外环境息息相通,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研究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发展的整体环境,即理财环境,或称财务管理环境,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理财环境,从理论上讲,有助于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规律,塑造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围绕该目标确定一套与理财环境相适应的理财观念和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财原则、程序与方法;从实践上看,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选择和规划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第9篇:管理学基础行为理论范文

理论与假设构建

1.渠道权力理论与应用渠道权力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感知、建立和处理等问题,该理论认为渠道权力是渠道关系的一个基本属性,不同水平的渠道权力存在于各渠道关系中,渠道权力的结构是其他渠道行为(如满意、信任和冲突等)的基础。[11]渠道成员占有的权力不一定被使用,因此渠道权力的占有和使用通常并不一致。[12]现有渠道行为理论的有关研究常常将渠道权力应用概念化为权力基础的应用,将其分为强制、奖赏、专长、信息、参照和合法性。[13]但在实际中,很难将上述权力基础准确区分,故部分学者对权力基础进行了二分框架的构建。Hunt和Nevin提出权力基础可按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分为两大类,既强制性权力基础与由奖赏、专长、参照和合法性组成的非强制性权力基础。[14]此二分框架获得了大量学者认可,本文据此将农地流入方的渠道权力应用形式二分化为两种形式,既流入方强制性权力应用和流入方非强制性权力应用。2.流出方密度对流入方渠道权力应用方式的影响人际网络密度是反映社会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是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结构特征。[15]社会网络中行动者之间实际联系的数量越接近总的可能数量,社会网络的密度就越大。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是将零散的土地整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因此与某一特定农地流入方形成渠道关系的流出方通常是同村或邻村的村民。这些同村或邻村的农地流出方之间的网络密度,形成了本文网络密度的研究对象。农地流出方网络密度的增长,会对其形成积极的影响:其一,网络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通畅,流入方采取的权力应用方式,包括强制性权力应用和非强制性权力应用,都被流出方在交流中所熟知。[16]其二,在频繁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网络内的成员容易形成共享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其在成员之间保持一致,形成结盟,使得渠道权力向流出方倾斜。[17]因此,在高网络密度条件下,流出方在行为上容易达成一致,可有效地制约流入方的权力使用。Antia和Frazier对此做过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网络密度的提高,渠道成员在实施违约行为后的惩罚会有所降低。[18]因此,在较高网络密度下,农地的流入方会更多应用沟通和交流等非强制性权力,而较少应用惩罚和威胁等强制性权力。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H1a:流出方网络密度越大,流入方倾向使用强制性权力越少;假设H1b:流出方网络密度越大,流入方倾向使用非强制性权力越多。3.流出方网络中心性对流入方权力应用方式的影响成员的网络中心性,反映的是网络成员趋于社会网络中心的程度。在较高网络中心性的条件下,此网络成员所处位置发生的信息与资源流通更加密集,便于其掌握这些信息与资源,有利于网络成员提高自身能力和绩效。[19]同时,处于较高网络中心性的网络成员,其行为将对其他网络成员获得技术、信息和资本等资源的能力产生影响,也能影响其他网络成员的行为和概念规范。[10]所以,网络中心性较高的网络成员,通常在网络中的社会地位较高,拥有一定的权力、威望和影响力。本文所述的农地流出方网络中心性,具体是指流出方的家庭在其人际网络中(同村或邻村)的中心性。当农地的流入方对其应用了强制性权力时,高中心性的流入方可能将这些信息很快在网络中进行传递,影响其他网络成员的看法,也可能带领其他流出方针对流入方的行为进行一致的对抗。所以,随着流出方网络中心性的提高,流入方会更多使用非强制性权力,而更少使用强制性权力。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H2a:流出方网络中心性越大,流入方倾向使用强制性权力越少;假设H2b:流出方网络中心性越大,流入方倾向使用非强制性权力越多。4.流入方权力应用方式对流出方续约倾向的影响渠道成员运用沟通和协助等行为,以达成或满足渠道伙伴的期望或要求,就是非强制性权力应用。渠道伙伴受到良好对待时,心理上会得到一些满足,会获得尊重与公平的自身体验,认为从此渠道关系能较好地获得收益。[12]另一方面,渠道成员运用惩罚和威胁等强迫手段,强制影响其渠道伙伴的行为和态度,就是强制性权力应用。在被迫改变行为后,渠道伙伴会因为内心的不满,感到自身权益受侵和受到不平等对待,同时感到其遭受了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失。结合以上两点可知,渠道伙伴在受到非强制性权力应用时,会对渠道成员的行为表示认可,会使其续约倾向提高;渠道伙伴在受到强制性权力应用时,对其渠道成员的行为并不认可,会使其续约倾向下降。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H3:流入方使用强制性权力越多,流出方续约倾向就越弱。假设H4:流入方使用非强制性权力越多,流出方续约倾向就越强。本文的概念模型在上述4个假设的基础上,完成了构建,如图1所示。

调研与分析

1.确定样本与采集数据本文调查分为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两个阶段,调查对象是已经产生农地流转交易关系的农村家庭。预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春节期间,对西安市周边农村进行调查;正式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3月初至4月底,对陕西、河南、山东和江苏四省存在农地流转的农村进行调查。为了提高问卷的有效性和回收率,调查员选择家在农村,所学专业与本研究相关的学生;调查时调查员向受访者进行一对一的询问;预先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要求调查对象必须了解其家庭的整体情况。本文两阶段调查共访谈613人次,得到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达77.1%。问卷描述性问项统计得知,受访者年龄在18—60岁年龄段占94.8%;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占97.1%;党员或村干部的受访者占6.4%;家庭平均人口数为3.2人,家庭平均劳动力数为2.1人;平均农地流转签约年限为3.4年。2.变量测量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结合农地流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后,确定了本研究的初始量表。参考Antia等和尹洪娟等[的研究,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性量表各设立了4个测项;[18][20]参考徐建和庄贵军等的研究,强制性权力应用和非强制性权力应用量表各设立了4个测项;[9][21]我们对农地流出方续约倾向的量表进行了自主开发,设立了3个测项。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初始量表如表1所示。预调查共访谈103人次,获得有效问卷94份。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量表进行了信度分析,发现量表潜变量的α系数均高于门槛值0.7,表明量表的内部信度较好。借助SPSS软件,我们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分析问卷的效度。结果显示,KMO为0.843,Bartlett球度检验在0.001统计水平上显著,故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了因子负债矩阵,共提取了5个因子,如表2所示。根据测项的达标原则,剔除不合格的测项DEN2。由表2可知,5个因子分别载荷了流入方非强制性权力应用、流入方强制性权力应用、流入方网络中心性、流出方网络密度和流出方续约倾向这五个变量。由此形成了本文正式量表,供后续大样本的正式调查所用。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1.测量模型的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对陕西、河南、山东和江苏四省的正式调查,获得了大量基础数据。为了检验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借助AMOS对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由表3可知,各观测变量在相应潜变量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全部高于0.8(P<0.001);同时任意潜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此潜变量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与判别效度。对潜变量进行组合信度的计算,显示各组合信度均大于门槛值0.7,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2.假设检验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我们借助A-MOS17.02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同时,整个测量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指标为:χ2/df=4.05,RMSEA=0.088,RMR=0.054,GFI=0.881,AGFI=0.837,NFI=0.930,NNFI=0.937,CFI=0.944,IFI=0.945,指标显示数据拟合较好,可用于本文的假设检验。由表4可知,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性这两个农地流出方人际网络的特征对流入方的渠道权力应用方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流出方的人际关系网络密度对流入方强制性权力应用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H1a=-.575,P<0.001),对非强制性权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H1b=.165,P<0.01),因此假设H1a和H1b得到支持,这表明在流出方高社会网络密度条件下,农地流入方会较少使用强制性权力,而更多使用非强制性权力。农地流出方的网络中心性则对流入方的权力应用方式没有显著影响(ΒH2a=-.096,ΒH2b=-.018),因此假设H2a和H2b未得到支持。未得到支持的原因,主要由于农地流出方的社会网络密度普遍较高,便于流出方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使得流入方的行为较为透明。若流入方对网络中心性较高的个别流出方提供特殊照顾,将会很快被其他流出方发现,这会给流入方造成巨大压力。农地流入方的强制性权力应用显著负向影响流出方的续约倾向(ΒH3=-.134,P<0.001),而非强制性权力应用显著正向影响流入方的续约倾向(ΒH4=.566,P<0.001),因此假设H3和H4都得到了支持。说明当流入方使用强制性权力时,流出方的续约倾向会降低;而使用非强制性权力时,流入方的续约倾向会提高。但是从结果发现,|ΒH4|>|ΒH3|,这表明流入方使用非强制性权力对续约倾向的正向影响,比使用强制性权力对续约倾向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因为农地流出方对土地社会保障作用的依赖,将土地视为其生存的重要依靠,因此即使流出方采取某些强制性权力应用,流出方为了土地不荒废,也愿意续约。而当流出方感受到流入方的非强制性权力应用,对其友好对待时,其续约倾向将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