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高效沟通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沟通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效沟通心理学

第1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

沟通是现代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方式,加强信息沟通是学生管理的重点。分析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常用的信息沟通方式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常见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静态公布栏:比如,宣传栏、报刊亭以及通知公告栏等,地点相对比较固定。该种信息沟通方式虽然成本比较低,但是接收成本却相对较高,学生必须去特定场所浏览、阅读。

纸文本投递:该种方式主要是将主要传递的信息进行印刷,然后发给接受者。通过原信息传递,有利于接受者阅读、保存。要求保存、保密的信息传递宜采用该种方式。比如,校内外来往文件以及学生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执行文件等,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网页动态公布:在校园网主页上最新动态,起到动态报刊亭、通知公告栏的作用,具有信息速度快、成本低以及较为全面等特点。但是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特别高,要求必须利用网络接收信息,而且学生需经常浏览校园网主页。

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快速信息、降低成本,而且其内容非常全面,接受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多人,保密性非常高,但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常浏览电子邮箱。

短信:短信具有速度快等特点,但是成本相对较高,其内容也特别简短。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校短信信息、信息沟通方式也非常广泛,采用微信方式传递信息。

电话:采用电话形式信息,具有快速、直接等特点,能及时掌握信息接收状况,提高理解程度。然而,该种方式成本比较高,而且内容也非常简短。通过电话方式信息,虽然比较及时,但是对信息内容要求比较高,而且需要高度浓缩,学生接收者需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原信息,只能作为信息辅助手段。

二、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体系优化

1.完善学生管理沟通途径

根据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情况,针对不同沟通内容、对象等因素进行考虑,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沟通方式也不同,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方面需要面对面沟通,学习方面需要一般的媒介进行沟通,比如电话、短信等方式;针对部分学生、高校沟通互动状况,需充分考虑结合各种沟通方式。通常情况下,所选取沟通方式直接决定着沟通效果。以会议制形式为例,它可以同时与超过3个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但也是问题最多的沟通方式。所以在采用会议策略时,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明确会议目的,提前分发会议备忘录,选择合适的参与对象和沟通主导人。在现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信息沟通机制的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师生可在局域网上,通过BBS发帖、贴吧讨论、电子邮件等方式,信息、寻求帮助。同时,师生之间还可利用QQ、MSN以及最新微信方式,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发送文件和资料等。

2.强化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高校学生沟通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当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增加双方的信任感,而且还可以克服沟通上的障碍。在此过程中,应当不断提高沟通效率,诚心倾听对方的建议和意见,使学生真实地吐露自己的想法。实际上倾听是一种技能手段,需要锻炼与实践,但这一切的基础和条件是对学生要尊重、爱护,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倾诉自己的内心诉求。同时,强化学生的信任、肯定,对于提高沟通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沟通问题的研究,需从沟通构成着手,对沟通者、内容以及采用的手段和渠道等进行改造,建立符合现代高校组织特点的管理沟通模式。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沟通机制、拓展信息交流平台和空间,然后结合本校学生的管理特点、学生的要求,构建有效的沟通信息交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沟通交流更具针对性,才能使学生管理信息沟通尽快步入正轨。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及时转变信息沟通思想观念,强化信息沟通媒介建设,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仁祥.高校学生数据同步平台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

[2]陈林海,陈永忠,董志昕.基于校共享库模式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研究与构建――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4).

第2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

[作者简介]钱玉婷(1985- ),女,江苏如东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团建设、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南通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高职技术教育特色的‘六维一体’素质教育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FDY066)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00-03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一)学生干部队伍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占到全体学生的1/4以上,是学院各级学生团体、组织、班级中的活跃分子,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倡导者和领头人。学生干部一般是由政治素养硬、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同学担任,他们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带头作用,对学院的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面对学生干部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自我效能感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工作激情的迸发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完成学生干部角色塑造的同时要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冲突,学习成绩、老师的评价、工作的满意度都会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带来影响;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学生干部之间、同学之间,任何一个关系没有处理好都会给学生干部带来一定的苦恼等。这些问题,如果仅依靠传统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在教育培养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巧妙地融入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中,积极关注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疏导,进而帮助他们解决平时工作与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最好的帮助。

(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状况值得大家关注

贾晓萍、刘伟伟曾经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对100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他们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并且将非学生干部与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一定的比较与分析。结果发现,在SQL-90的9个因子中,学生干部的强迫、偏执、焦虑三项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P0.01),说明学生干部的强迫、偏执、焦虑等方面比非学生干部症状显著。笔者于2012年下半年对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等五所高职院校的1000名学生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37.13%的同学因不能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而焦虑;32.09%的同学觉得没有人可以分担他们的秘密;64.78%的同学受了委屈选择独自生闷气;48.32%的学生干部不是很自信,甚至有一些自卑感;51.62%的学生干部缺乏毅力,做事不成功时选择放弃或让别人帮忙;70.37%的同学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表示担忧;55.64%的同学对担任学生干部的体验没有幸福感反而有很大的压力感等。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干部因为具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老师的印象中他们就应该是品学兼优、组织能力好、管理能力强的好学生,这无形中给学生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带来了很多压力,他们在角色冲突、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机,所以加强对学生干部队伍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学习,在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组成元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助式”个体心理支持;二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立体式”外部心理支持;三是从关系、个人发展、系统保持与系统改变三个方面形成的“开放式”心理环境。

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组成元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内部个体支持与外部多方支持共同着力,再借助于和谐的心理环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系统中,学生干部个体支持与外部支持之间是用双向箭头来表示的,其意义在于强调学生干部个体与个体之间,学生干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作用都是相互存在的,学生干部个体在自身获得相应的外部支持的同时,也会把自身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给外部提供支持。只有建立在这样的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支持力是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

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实践探究

(一)“自助式”个体心理支持

1.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很多学生干部对于自己为什么要做学生干部、担任什么职务不是很明确,普遍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与从众性。他们在选择职务的时候草率、盲目,没有很好地定位自己,这是导致有些学生干部在后来不能胜任工作,从而产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作为学生干部个体,要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在竞聘一个职务的时候,必须非常明确自己有没有能力胜任该项工作,有没有信心把工作做好,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大大减小以后工作中的阻力,降低心理出现问题的概率。学生干部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来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

首先,增加替代性经验。学生干部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与自己同等水平的同学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的方式,对自己能力和水平从一个侧面进行评估。这就是一种间接性经验。这样的方式可以使观察者相信,如果自己处在诸如此类的活动场景时,同样也会获得相应的成就。其次,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学生干部可以多次亲身经历自己希望参加的部门组织的相类似的活动而获得直接经验,这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验证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多次的失败经验会使个体降低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经验便会使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得到进一步提高。再次,学会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人的情绪会受到生理反应相关知觉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的相关认知。高度的生理唤起水平会使人不镇定、不自信,如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比较容易让人们对自己各方面产生怀疑,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学生干部在做工作时,尤其是做自己选择的工作时,应该以体验轻松感、快乐感与幸福感为主,这样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最后,语言说服,即在他人的建议、解释、指导以及鼓励等基础上来改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在不断获得外界的支持与关心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就会有一定的提高。作为学生干部个体,要经常找主管老师交流自己的工作,听取老师的客观评价,老师的积极关注,对提高学生干部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作用。

2.培养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是个体认知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干部,平时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学习和工作都会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非常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协调处理好同学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干部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改善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干部自我调节能力:首先,图书推荐。经常向学生干部推荐心理方面的书籍,如《做你想做的人》《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节》《人性的弱点》等,并要他们看完后写一份读后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干部分析自身状况,寻求自我调节方式。其次,组织心理沙龙。心理沙龙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学生干部可以在沙龙活动中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共鸣,并通过大家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学到更多自我调节的方式。最后,寻求并坚持自我的兴趣点。学生干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都可以借助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心理压力进行释放,作为学生干部一定要寻求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篮球、轮滑、音乐、书法等。

3.积极参加相关活动。作为学生干部,要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如聆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观看心理电影、观看心理话剧、参加心理沙龙、参与模块化式的团体辅导、参加户外素质拓展等。通过各种各样的体验会让学生干部获得更多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剖析自我,找到调节与释放自己的方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立体式”外部心理支持

1.强化学校心理支持。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的学风、教风、校园文化等无形的文化氛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锻炼品质等作用。学生干部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学生群体,其体验的校园文化生活更丰富,所以更需要学院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心理咨询中心的设置是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保障。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以及个案咨询的工作。每年对学生干部进行SQL-90、SDS、SAS等问卷调查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筛选出症状显著或希望个别谈心的学生干部进行个别咨询,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问题。最后,深化实施模块化团体心理辅导。以学生干部培训班为契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的学生干部开展模块化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模块化团体心理辅导是根据学生干部这一特殊对象的心理需求来量身定做的。一年级的学生干部以“适应性”模块为主,主要包括自我探索、适应性训练、情绪调节等主题;二年级的学生干部以“发展性”模块为主,主要包括时间管理、人际沟通、生涯规划等主题;三年级的学生干部以“创新性”模块为主,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社会适应、风险评估等主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除了体现在开展活动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活动结束后对于一些事物的分享,包括相关的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通过体验分享以后,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

2.重视家庭心理支持。家庭支持是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重要的辅助力量,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个性较强,学生和家长有着最亲密的情感关系,家长对孩子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这是很多同学参选学生干部的重要原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来骄傲。然而在他们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惑时最不愿意倾诉的对象也是父母,这就要求父母主动关心学生,经常问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情况,多沟通多疏导。另外,学校应该跟家长建立更有效的沟通途径,充分发挥家长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共同关心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

3.关注社会心理支持。社会支持是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坚强后盾,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优秀群体,与社会接触的几率较高,他们能够更清楚地体验到社会文化与社会竞争,并能提前体验社会角色。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干部会对自己的学校生活有一个比较,有些心理困惑在学校不能解决时,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就觉得是小事了,走出去有时候更能有效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干部也能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活动中体验到轻松感、成就感与幸福感,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所以社会这个大环境为学生干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验场所。

(三)“开放式”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它对个体心理行为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中,“开放式”心理环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关系方面。在学生干部管理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无论是在学生干部之间还是在学生干部与老师间充满了关心与信任,这样有利于学生干部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情绪。相互之间的关心与信任是非常好的激励手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2.个人发展方面。学生干部在心理环境中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有着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在胜任自身工作的情况下,很多方面如自信心、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会得到不断强化,进而又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生工作,起到良好的循环效果。

3.系统保持与系统改变方面。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以构建圆形为模型,心理环境在保持系统稳定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心理环境中应该渗透整个系统中“自助式”个体支持的中心作用、“立体式”外部支持的辅助作用以及“开放式”心理环境的协调作用,从而达到保持整个系统稳定且正常运行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晓萍,刘伟伟.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

[2]周凤琴.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J].心理与交往,2012(1).

[3]王爱红.完善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几点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1).

第3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心理学论文4900字(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生挫折教育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挫折教育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儿童承受挫折能力弱,缺乏面对挫折的平稳心态和应对挫折的基本方法。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体验的获得,为小学生的挫折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路指导。据此,本文提出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策略,包括引导儿童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积极的挫折预防教育、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全方位、高效率地开展挫折教育。

〔关键词〕挫折教育;积极心理学;小学生

当代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稳定发展的新时代,家庭与学校为儿童成长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由于家长和老师的关怀与呵护,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已养成遇到问题就寻求家长老师帮助的习惯,缺乏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因此,有必要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让儿童在小学阶段感受挫折情境,学会应对挫折事件的方法,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实现儿童的心灵成长,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

一、小学生挫折教育及其不足

(一)小学生挫折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阿姆塞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挫折—奋进”理论认为,在挫折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努力,行为效率也会提高。挫折教育是一种带有人文关怀性质的教育理念,它是教育人在困难情境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1]。因此,挫折教育可以视作挫折与成功之间的“高速公路”。

综合来看,挫折教育是基于遭受挫折的主体对挫折事件本身或者是对受挫情境的感受和产生的不同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培养摆脱困境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既包括解决问题的技术技巧,也包括面对问题时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情感。儿童受挫之后,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能够获得个人成长,更加奋进,从而在正确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挫折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当儿童面临挫折情境时,父母和老师要在家庭和学校中为儿童提供及时、恰当的指导,使儿童经历从挫败中感到积极情绪体验的完整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生挫折教育的不足

1.家庭中挫折教育的不足

当前社会,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尤其独生子女家庭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代替孩子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务[1]。很多家长只是注重儿童的学业成绩,对于孩子综合素质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儿童自身的个性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自然而然处于不受重视的位置。

由于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养成平和面对问题的心态,因此,当儿童必须独自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时,便会对挫折产生一种恐惧感,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在挫折事件发生时,家长仅仅抚慰儿童失落、害怕的消极情绪,而没有教会儿童面对不同的挫折时如何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方法,致使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家长在帮助儿童面对挫折、解决问题时,安抚儿童的情绪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对儿童提供成长性的帮助,使儿童在消极的情境下有积极的发展。

2.学校中挫折教育的不足

目前在小学阶段,学校进行挫折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在班级中进行心理健康建设活动。虽然这两种方法有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但也有弊端。一方面,這两种途径都建立在传统的教学班级的基础上,而传统的教学班级人数较多,笼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达到最初预想的学习效果。并且,这种集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关注到个体的发展,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和克服挫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配备不齐,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班主任一人承担,老师难以有充分的精力开展挫折教育活动。

现阶段,挫折教育的重点大多还停留在事情发生后的问题解决上,而忽略了挫折发生之前的发展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长远的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挫折教育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挫折情境中的学生,指导其如何摆脱困境求得生存,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学生,引导其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线[2]。

二、积极心理学及其对挫折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3]。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人类功能的积极方面,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们的积极情绪、积极行为和积极的人格特质等[4]。在积极心理的影响下,个体能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提高创造力以及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5]。个体通过找寻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进而从中获得乐趣,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生活中,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幸福水平。

(二)积极心理学对挫折教育的指导意义

在积极心理学的四项基本研究内容中,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儿童的个性发展以及情绪情感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二是心理幸福感的体验,三是社会幸福感的体验[6]。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可以自我感受的对于过去发生事情的满意度体验,对未来探索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以及对现在所处环境的快乐体验。心理幸福感体现在,人们可以接纳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的完整的自我;对自我的行为有执行力和控制力;建立友爱的、和善的、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可以适应并且融入社会环境中去,在社会群体中有存在感和认同感,对社会的持续发展有信心并且能够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去的积极情感。

儿童积极情绪的发展既可以通过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得到实现,也可以从生活经历的成功事件中得到实现[7]。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挫折事件作为一种生活经历,会给人们带来更加强烈的情绪体验,真正的自信来源于克服困难之后的成功体验[8]。失败、受挫的经历带给儿童的直接情绪往往是消极的,但是如果此时父母和老师给予其关怀和爱护,并帮助儿童找到失败的原因,有助于儿童更好地完善自己并获得成长。从最初的消极情绪体验转变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挫折事件带给儿童的不仅仅是快乐的体验,还有乐观、勇气和毅力等更多积极的情感。因此,挫折事件是儿童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由此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也成为人们增强主观幸福感所必须拥有的情绪能力。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儿童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

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儿童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中,“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好?”“我怎么这样笨呢?”等自责、懊恼的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这种消极情绪会降低儿童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而自我教育则会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战胜挫折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积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为提高自我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改造,充分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9]。

应加强引导儿童自我教育,学会接纳完整的自我。在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使儿童逐渐了解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改造,接纳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的自己。家长和老师协助儿童学会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分析挫折事件,加强对挫折事件两面性的认识,引导其不仅看到事情本身的难点,更要看到克服挫折之后的自我的成长点。引导儿童重点关注挫折的成长点,并协助其抓住成长契机自我发展,增强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其真正的自信。

加强引导儿童自我教育,使其提高抗挫折能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儿童随时有可能遇到挫折,重要的不是想方设法避免遇到挫折,而是如何去对待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要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使其相信自己拥有战胜挫折的能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后加速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进一步发展,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10]。当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中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引导儿童关注事物的积极方面,不断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其逐渐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进而调整好面对挫折的心态,学会以积极的情感来扭转消极的心理状态,提高抗挫折能力。

(二)积极的挫折预防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是挫折预防教育的有效手段。积极的人格特质犹如一层具有弹性的保护膜,在个体遇到挫折等消极事件时,能够维持个体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助其以从容、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由于小学阶段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该阶段培养儿童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有效地进行挫折预防教育。积极情绪能够促进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而积极情绪是可以培养也是值得培养的,它不仅代表着人们情绪感受的状态,也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心灵成长和改善幸福感的手段[11]。通过激发儿童积极的心理潜质,对乐观、勇气、热情、自信等积极情绪进行强化和及时的积极反馈,进而培养其积极的人格特质,能增强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们对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主观感受影响着幸福感体验,通过提高积极情绪体验能增强主观幸福感。因此,积极情绪的不断发展能促进积极人格特质不断完善,进而能够有效开展挫折预防教育,实现儿童的心灵成长。

挫折预防教育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创设挫折情景,引导儿童积极思考解决方法。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力量和向积极状态发展的潜力,教育则可以挖掘这种潜力,更好地培養人。老师在挫折事件发生之前给儿童设置挫折情境,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儿童感受挫折情境,并引导儿童积极思考,寻找克服挫折的方法。之后,每个人将自己想到的方法与同伴交流,寻找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通过不断创设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情境,提高儿童的抗挫折能力。同时,鼓励儿童参加实践活动,敢于直面挫折,在实践中寻找最适合自己认知方式和行为特点的解决方法,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将内在的潜力挖掘出来,发展出应对挫折的能力。由此,促进儿童在逆境中体验积极情绪,在挫折中发现积极意义,久而久之便形成开阔的胸襟,使其具有积极情绪反应,拥有更强的能力以战胜挫折。

通过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和创设挫折情境的方法,可以将以往以补救教育为主的方式转变成为以逐渐渗透、循序渐进的途径为主的挫折教育方式。在挫折发生之前,通过创设挫折情境,使儿童掌握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以提高挫折预防教育的有效性。

(三)家校配合及时干预

家庭与学校是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的活动空间。根据亲子依恋关系理论,学龄期儿童对父母有较强的情感依赖,父母的爱能给儿童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父母的言行举止影响儿童的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学校与家庭应紧密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提高抗挫折能力。

儿童的情绪表达和行为表现方式与成人有所不同,父母与老师应耐心地观察儿童,运用适合儿童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瑞吉欧教育系统非常强调教师作为“儿童的观察者”的重要角色,要求教师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解码[12]。通过解码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儿童行为,使父母与老师能有序、细致地观察儿童。细心观察是父母和老师对儿童进行挫折干预的前提和基础,恰当的沟通是挫折干预的有效手段。由于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肢体语言的运用会增加沟通的有效性,因此在与低年级儿童沟通过程中,丰富的肢体语言能使交流更加准确、灵活。

充分挖掘家庭、学校的积极教育功能,双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可以高效率的手段对儿童展开一系列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积极乐观的心态,维护身心健康,建立稳固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3]。

四、结语

学龄期是心理发展阶段中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逐渐学会独自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过渡期。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积极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儿童接纳自我,提高战胜挫折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挫折情境,培养积极人格特质,对儿童进行挫折预防教育,使其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最后,家校应该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全方位、高效率地开展挫折教育。

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班主任工作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出现了全新变化,对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诸多新要求。为此,班主任除了要掌握全新知识和技能,也要从中学生的成长特征和心理习惯出发,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班主任要将心理学与日常工作、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相融合,充分发挥心理学的指导优势,实现班级管理与学生培养的全面融合。本文分析心理学对中学班主任工作创新的相关启示,从细处关心、全体成长等多个视角探究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班主任的工作策略。

【关键词】细处关心;全体成长;心理学;中学班主任;工作策略

心理学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班主任理解并熟练应用心理学理论,深入学生成长内心,构建高效互动沟通机制,有利于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成长难题,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不同,利用心理学指导班级管理,能让班主任有效转化思考立场,更好地理解学生成长、学习存在的具体难题,为学生提供细致入微的优质服务,切实提升中学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实现全体学生成长的预期目标。

一、心理学对中学班主任工作创新的具体启示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内容复杂、类型多样的重要工作,传统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心理变化缺乏充分了解,影响了班级管理实效。因此,系统化应用心理学,帮助班主任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以艺术化的策略和思维来处理班级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拉近了师生关系,改善班级管理效果,为中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有效启发。

(一)细处融入,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有效指引

在中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承担了重要职责,既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成长动态,也需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成长的各种问题,通过及时有效干预、科学合理引导,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引领。但受认知局限和管理精力等因素影响,以往班主任主要关注学生是否违纪、是否存在困难等问题,缺乏对细节的有效考虑。在心理学视野下,要求中学班主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思维出发,通过关注班内学生的细节问题,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指引。

(二)全体成才,为学生共同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以往中学班主任工作主要采用“抓两头”的管理思维,即重点关注班内“学困生”和“优秀学生”,缺乏对班内全体学生的充分考虑,未能真正发挥班主任的应有职责。在心理学视野下,要求班主任关注班内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打破了传统班级管理局限,使班内全体学生均能获得应有关注和指引,符合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生本理念”要求。

(三)正面指引,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指引

传统班主任工作实施“问题导向”,即采用“收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思维,多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负面因素,对学生幸福感、成就感和责任感等积极理念培养缺乏有效关注,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从心理学视角开展班主任工作,既关注学生的消极情绪,也重视挖掘学生的成长潜能和积极情绪,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积极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班主任的工作策略

在心理学指引下,中学班主任管理班级活动不再是传统的“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关注的新思维。因此,班主任通过塑造正面形象,规范个人行为,聚焦学生成长的细节,关注全体学生成长需要,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引和精准服务。

(一)完善基础:营造积极乐观的班级管理环境

从心理学视角看,环境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直接影响。因此,班主任想要有效改善管理效果,提高管理质量,需要为学生创造温暖、生动的教学环境。第一,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特点和班级特色,融入学生兴趣、爱好等积极心理导向,为班级管理打造积极、温馨的氛围环境。比如,利用班内墙面为学生表达情绪、展现自我提供空间,为师生沟通开启新平台。第二,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师生关系,营造班级管理柔性氛围,引导学生获得愉悦体验。通过尊重学生需求、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比如,在开展班级管理时,构建学生合作、相互尊重的学生协作管理模式,有效改善班级管理机制。

(二)夯实力量:重视选拔学生干部,消除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理差距

学生干部是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辅助,也是对学生学习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关键力量。在心理学视野下,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时,要重点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沟通优势,有效收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实际需要,切实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班主任要重视选拔负责任、善沟通的学生干部,通过倾听学生干部的相关建议,消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有效解决班内学生学习管理的各项问题。此外,重视激发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效能感和成就感,尤其要消除班主任的“疲惫”心理。要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重视改善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加大精力投入,通过品读班级管理的幸福感与成就感,使班主任实现个人价值与工作价值的全面融合。

(三)关注细节:结合心理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各环节

细节是班主任開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班主任工作的普遍“短板”和薄弱项。因此,在心理学指引下,中学班主任创新管理工作要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中学学生心理多样性,重视探究学生学习成长中的细节问题,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有效指引。班主任要重视利用观察法、交谈法等多种心理学方法,真正融入学生内心,有效收集和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班主任要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内心变化,了解学生的具体需要和个性化心理特征,掌握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同时,班主任要将心理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将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级活动、校园文体、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心理沟通优势,以多种途径、多个平台高效开展班级管理。

(四)全体成长:优化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在心理学指引下,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需求和个性化需要,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差异化管理方案,通过实施“因材施教”的学生管理思维,真正实现班内学生全体成长。首先,班主任在创新班级管理机制时,需要从构建全新、高效的师生沟通关系出发,通过遵循中学班级工作规律,掌握沟通艺术,全面了解学生成长心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有效对接班内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的各项需要,引导学生养成爱学、乐学的积极心态。其次,班主任要学会使用各种科学、合理的心理学理论,发挥心理学的指导优势。班主任要理解并熟练应用“罗森塔尔效应”,为班级管理设定合理期望,认可班内所有学生,对全体学生学习成长给予充分信任和行为指引。要合理应用“关爱心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长愿望,使学生真正成长为班级管理的“核心”。最后,班主任要形成正确的班级管理心态,充分尊重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变化、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班主任要从学生心理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实现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全面融合。

第4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现代通信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主要有:第一,人力资源构成多重性和复杂性,一般情况下,通信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由三大类人员构成,一是专家型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二是专业知识理论层次较高,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应历届毕业生;三类是学历相对较低或没有什么学历,但实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熟练技术工人。由于这三类人员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人生价值取向,各自自身价值的实现途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通信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和复杂性;第二,人力资源布局的分散性和不均衡性,通信工程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较大,地域分布较广,与一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出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因此,通信工程企业的项目实施者和组织机构常常随着工程项目的变动而变动,往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地域环境、技术特点、规模大小等情况,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机构,并且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当下一个不同地域不同情况的工程项目开始实施时,则会再一次进行人员重组,这样周而复始,这就导致通信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流动性强和分散性等特点;第三,人力资源的评价考核和信息采集存在滞后性等特点,许多通信工程企业的项目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有的通信工程企业的项目已经延伸到了国外,但是,由于通信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等原因,导致许多通讯工程场所都设置在非常偏僻和人烟稀少的地方,这种分散性就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困难,不能及时的采集所有员工的评价信息,也不能保证将采集的信息及时的上传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导致通信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呈现滞后性的特点,给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造成影响。

2合理的应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可以使现代通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加高效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人们的行为以及心理活动的科学,管理心理学综合了心理学和管理学两门科学的特点,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对组织活动中的群体以及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进行全方位研究,管理心理学理论在现代通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心理学理论在通信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岗位设置和选人及人员的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应用

2.1.1因人而异,设计岗位。通信工程企业的岗位分析是进行员工选拔、薪酬设计、培训、绩效考核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通过岗位分析,能够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获得员工的准确信息,包括员工的个性、心理、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行为举止、特长爱好等;第二,获得工作的准确信息,即了解工作的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以及工作职责等。通过将管理心理学理论应用在通信工程企业的岗位设计中,能够将员工的技能、特长、经验、认知水平、成就、价值观、个性等综合素质纳入其中,根据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尽可能的做到使岗位职责和心理特征达到最佳的吻合。2.1.2选人用人与优化配置。通信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将优秀的员工配置到相应的岗位。因此,一个企业在甄选员工时,就应该应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充分的掌握员工的价值观、性格、气质、情商以及偏好等心理特征,并通过一定的测试手段准确的掌握员工的综合素养,将其配置到需要他的相应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管理。

2.2人尽其才,人人尽展其才是的要求,也是通信工程企业人力资源追求的目标,而应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则是企业实现高目标的不二选择。

2.2.1岗位适应必须遵循管理心理学。由于通信工程企业的岗位多,差异大,变化快,因此要求企业要尽可能的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个性特征以及综合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人员,但更要相信人的可塑性强,学习能力快等特点进行相应的培训,能够使员工好的或更加适应工作岗位。2.2.2打通员工的上升通道必须遵循管理心理学,一方面,通信工程企业需要员工发挥个人的全部潜能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做贡献,使企业受益;另一方面,当人们在选择岗位时,通常会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能力的岗位。因此,两者不谋而合,企业需要建立恰当的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满足员工的这种心理需求,如企业应该用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和奖金等来充分的激发员工的潜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留住员工,留住人才,为企业的组织发展奠定基础。

2.3应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做到育才留才的目标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容人才宝贵,留住人才方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育才留才一直是通信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才能做到留才的目标呢,管理心理学理论表明,企业领导一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二要重视对员工的沟通、理解、关心和尊重;三要创造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舒适、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中集中精力的工作,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可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为企业留下更多的人才,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结束语

第5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心理学;有效教学

高中生正处在青年早期向青年中期和成年前期的过渡阶段,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累积,他们不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已经逐渐趋向成熟。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积累,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好英语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在考试时取得好的成绩,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也有较大的帮助。在教学时,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其中,可以使英语学习变得更为高效。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心理学在英语学习中的有效运用。

一、在认识能力方面体现心理学激励兴趣的价值

相较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中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学习文化知识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加积极和主动,具备独立的思维意识和能力。高中生身上的这些特性都为其英语学习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教学方法传统,在讲解英语知识的时候枯燥无趣,学生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很容易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基本上已经固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运用好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英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在讲解英语知识的时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强硬地告诉学生,学好英语知识,能够提升自己的成绩。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心理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教师的强制性命令和高压政策,可能会使一些英语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彻底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英语必修1“Unit2Heroes”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有趣味的英语活动,如让班上的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学生用汉语讲述关于“Heroes”的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将汉语故事翻译出来。通过与同学合作,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英语学习之美;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够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功的体验,有助于他们英语兴趣的培养。

二、在学生情绪方面用心感受,构建和谐与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建立,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也较为丰富,他们已经逐渐懂得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少,经历的风波也比较少,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遇事的时候还不够沉稳,很多时候还需要他人的指引。比如,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由于认识的不足,学生在面对失败和打击时,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观察学生情绪方面的变化,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引。比如,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几次英语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这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地批评学生,而是要学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是不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了解详细的原因。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和谐,英语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应当时时关注班上的一些学困生,学会与他们进行交流,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升其英语学习能力。

三、了解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和状态,在课堂和课余进行情感渗透关怀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由于思想和认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在学习上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独立。因此,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时,也应当对高中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课堂和课余进行情感渗透和关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英语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尤其是在学习口语知识,进行口语训练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练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进行尝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口语练习,这样学生既能够主动地获取英语知识,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得班级里的氛围更加的融洽。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需要了解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以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关怀,留心学生身上的变化,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评价。只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这样的学习评价方式是极不利于英语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之,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时运用心理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这是在了解和认识高中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使得英语教学更为顺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当前英语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参考文献:

[1]黄蕊.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第6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模式探讨

毕业实习是培养高校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专业知识应用到临床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由于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学生最终的实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1.实习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实习是专业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专业培养需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专业培养是学生实习的基础,实习是学生专业培养的进一步提升。如二者没有有机结合,则会导致实习的低效率。学生的专业培养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课程安排。当前大多数学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相对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利弊也很明显,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这种培养方案不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就使得毕业实习过程在模式上脱离专业培养体系,与专业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不一致[1]。第二个因素是教师。应用心理学是一门针对应用的学科,因此像心理咨询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由有经验的老师任教。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存在师资紧张的现象,造成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经验不足的教师担任。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严重影响积累实践技术的经验,最后造成实习低效率。第三个因素是实验设施。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心理设备不足及心理设备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2.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基地不足主要会在两个方面带来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实习基地不足意味着只有一部分同学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实习,还有一部分同学必须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在这方面会面临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有些需要自行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或者是找到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可能与专业联系不紧密。这使得实习效果不佳。第二,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学生的实习很难被监督和评价,致使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效果反馈仅仅依赖实习报告及其他实习材料的填写。第三,对选择学校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学生来说,由于实习基地学生数量较多,可实习资源又严重不足,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实习基地不足间接导致实习内容单一,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目前应用心理学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方向,如精神病院、心理健康学校和中小学校等,致使实习只能使一部分学科知识得到检验[2]。与此同时,实习内容单一说明学生可能不能选到自己预期的实习方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抗情绪,这也是造成实习低效果的一个因素。

3.实习师资缺乏。在毕业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也是影响实习工作质量一个很大因素。在指导教师这方面存在如下几点问题:第一,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这表明每一位老师需要指导多位学生,使得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大大缩减,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第二,实习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其中大部分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使得指导老师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第三,青年教师有较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使得自身在实习工作中投的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及带教老师对学生实际指导,由此也会使得实习的低效率[3]。第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味着教师只对某一方面精通,这会影响学生的实践应用。当涉及学生实习方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不一致时,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专业性指导,使得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3]。

4.实习评价无效性。有效的实习评价是实习过程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它可以让学生综合了解自身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做到取长补短。但目前的实习评价不能真实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实习效果。具体原因有:一方面,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仅由指导教师完成。尽管指导教师在做具体评价时会结合实习单位的评价,但是两个评价结果往往相差无异。这只根据指导教师这一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实习,显得实习评价太片面化。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带有主观性。由于学校实习基地资源不足,导致实习学生的参与程度不深,因此实习单位只能依据第一印象和出勤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监督不够,教师也只能片面做出评价。自主选择单位实习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及带回来的单位评价意见带有主观性,使得对其评价的真实性很难确定[2]。

二、提升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质量的应对方案

1.整合实验课程,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养。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让心理学专业实验课程得到优化,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必须包括多层次、开放式及综合性的特点,实验教学体系主要以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及研究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组成。该体系需要多多开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及自主设计性实验[5]。第二,提倡学校制备更多及更好的心理实验设施,有了实验器材的支持,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类实验,进而能大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三,授课老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心理咨询实操训练、心理测验的应用等课程的教授。第四,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技能得到较大培养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5.25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及朋辈咨询员和校外心理辅导等。[6]

2.拓宽实习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适应应用心理学多种专业发展方向的需要,单位应拓宽渠道、积极联系具备专业实习资质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模式,形成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反响好的学生自选实习单位,学校可与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加强与社会事业单位、企业机构的联系,拓宽毕业实习的发展方向。如工业领域、幼儿园、福利院、社区等,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更优质的选择。这也是毕业实习能够达到多口径、多元化、转化专业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增加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经济补助,由于心理学很多实习单位建设规模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保障所接纳实习学生的正常生活要求,例如住宿条件、餐厅等的缺乏。学生在所在单位的实习过程中很多都是自己租房,这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生活经济压力,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实习的意愿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于这类学生的实习经费补助力度,为学生提供以日计算的交通住宿费、餐费等,这些费用可以由所带队的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专人进行集中管理和发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学校可聘请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切实负起指导学生实习的责任。并要求多分配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实习效果更佳。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质量,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会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指导毕业实习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多实践知识。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可以通过参加较新的实践技能培训得到提升。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让教师到相应机构进行锻炼,逐步建立一支能满足需要的师资队伍[4]。

4.加强考评制度的反馈功能。建立一个三维实习考评体系,即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及服务对象评价三个维度,实现全方面反馈。考评工作应突出反馈功能,以此促进激励、监督作用的实现。服务对象评价,即如咨询心理学实习,应包括来访者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三个维度的评价应各有侧重点,如实习指导教师应的重点是实习生的实习整体思路与实施模式;实习单位人员应主要评价实习生在单位的各项人事表现;实习服务对象应评价实习者具体行为上的效果。实习结束后,学校应鼓励通过交流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毕业实习工作总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又有利于改善实习中存在的问题[1]。总之,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建实习基地、加强师资建设及完善考核体系等方面,达到优化实习效果的目的。

作者:王叶飞 段雅玲 张斌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路平,孟维杰,谢念湘.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高效能模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46-47.

[2]路平,赵滨宇.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问题与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52-53.

[3]卢秀秀.大学生毕业实习问题的分析[J].科教导刊,2014(22):32.

[4]王瑞乐,汪建利,胡志海.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启示[J].池州学院学报,2013(3):131-133.

[5]张斌,邱致燕,谢静涛,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2):6-7.

第7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对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研究,偏重于对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998年,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赛里格曼(Martin.E.Seligman)倡导并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将人们的视角从关注心理疾病转到开始关注正常人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建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痛苦的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在积极心理学框架里有三个相关的主题,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三是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关于这三个主题的主要观点如下: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在积极的主观体验中往往伴有积极的情绪,而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更能给我们安全感。消极情绪是时常提醒我们注意环境的危险,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变得狭隘,而积极情绪则使我们关注未来而不是当前,它的作用在于能够指引我们参与增强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活动中。在积极的个人特质中,良好的性格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一系列积极素质的综合体,特点是有洞察力、团结合作精神、善良和充满希望等等。这些良好性格特点我们称之为性格力量因子,它们能够使个体在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困难时,在意志力量的驱使下最终达到目标。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训练,提高人们相关方面的性格力量,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渡过危机,而且还能在危机过后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而积极机构的作用就在于它应该是有助于它的成员获得美好生活的组织。对于学校而言,良好学校的特点是具有明确和公认的学习目标,即学习的立足点是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好学校应该能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终身学习者。这样的学校应该首先提供给学生感到安全的环境,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富有责任感并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原因

1.管理不到位现代的大学生都是90后,9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在很多事情上更乐于突出自己;他们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当前现状,价值观也更加现实,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但做事情一旦失败,抗挫能力却很弱。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也应该讲究科学,如果我们还是用老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的话,势必会造成他们产生逆反心理。2.预防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危机意识,只注重突发事件之后的事后干预,注意建立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机制,却忽视了预防机制的建立。3.教育目标功利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强调“有用”,要学了就有用。而现代中国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学校像工厂,学生像产品,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当面临突发事件时,这种心灵的缺失会促使学生做出极端的事情。

(二)家庭原因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塑造孩子个性的工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另外,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是离异,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会觉得是他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这样,带着这种阴影生活对孩子的性格、今后的事业以及婚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原因

1.环境适应能力最典型的是大一新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一切都是父母打理,来到大学后,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接踵而来,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容易造成心理失衡。2.思想不成熟现在的90后大学生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又依赖父母、老师,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易做出极端的事情。3.缺乏性格优化意识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优缺点,性格是可以塑造的。上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获得自我成长———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现在的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往往是从对方找原因,指责对方,却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大家各不相让,人际关系很容易起冲突。

三、积极心理学对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启示

(一)学校应端正教育目标,创设积极、宽松的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投入,以及增强其面临困难工作时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而不是因为外部的压力去被动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为主,而不是单纯地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易中天在《中国教育丢掉了根本》一文中提到: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必须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的确如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体验积极的情绪,努力帮助他们成为高效的终生学习者,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责任感,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获得生命的意义

第8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思想;高校学生工作;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21-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需求的转变,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如何科学化成为了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创新创业时代的全面到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90后”成为了大学校园的主流群体,高校学生管理理念面临全新转变;每年层出不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事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挑战。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针对大学生的工作,而心理学也恰恰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应用心理学思想,在加强人性化管理的同时,将使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更强,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将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更加科学,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笔者结合自身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授课背景和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经历,凝练了心理学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应用心理学思想,树立科学的学生工作理念

心理学是通过对人的内在规律的把握,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内在世界的科学,心理学理论对于教育工作有着重大指导意义。(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必须全面、整体、协调推进[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极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其经典的理念在于倡导对于人本身的关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上世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教育界的推崇。其杰出代表罗杰斯进一步指出教育学生的过程应跟心理咨询的理念是一致的,即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理心[2]。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的服务意识,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为此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要求辅导员真正做到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和行动。①真诚一致,就是要求辅导员真实地表达自己,不虚伪、不防御,在做学生工作中对学生不含有任何矫饰等成分,内外一致地与学生相处;②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要求辅导员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及其价值观,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生关心、关注和关爱,并且给予相应的指导;③同理心,就是要求辅导员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这将有助于辅导员从内在精神层面去理解学生。(2)重视校园氛围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校园氛围是对校园内有关人际交往、学术交流和专业互动环境的客观判断以及主观感知,即学生及教职人员等个体和团体对校园环境的体验,以及不同背景的团体和个人间互动的质量和程度[3]。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行为、个体与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就开始做出了相关的实践。英国学者Eric Ashby曾说过:“美国对高等教育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拆除了校园的围墙”[3],此语意在指出校园氛围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校园的氛围环境建设对于学生成长有着塑造作用。校园氛围建设,更多的是要为学生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从而营造一个有助于全体学生正常成长的环境,推动集体及个体的持续发展。首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严格示范;其次,通过优秀典型的树立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再次,学校管理层要鼓励更多的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创造一个人人敢于并愿意参与的校园氛围,从而促进团体之间的合作意识;最后,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教育和示范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3)鼓励大学生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马斯洛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基于此,他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作用使然[2]。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将大学生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我国有学者就曾指出,在大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拓展其智力,激发其活力,提高其创造力,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使其成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中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群体[4]。学生个人的潜能是其发展的种子,而学生管理工作则主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个体成长的沃土,双方相结合才能推动学生工作的进展。如果将学生管理队伍比喻为火车头,那么学生就是每节车厢,为了让火车更加平稳快速的行驶,就需要高校管理工作者克服以往的传统观念,将火车的动力完全捆绑在自身身上,这样在无形之中加大自身压力的同时,也使得作为车厢的每个学生的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最好的模式便是像动车组列车那样,每节车厢都装有动力,如此一来,火车头跑起来轻松,整个火车也会行驶得快速平稳。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成长的脚步,不随意去干涉学生个人的成长空间,适当地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度,并使之在合理的空间内正常发展;其次,克服以往“灌输式”的管理模式,要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及自身发展特点,给予其成长所需要的必要指导,这其中包括学习方法、社会活动、心理及职业规划等指导;最后,要牢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利于其个人成长的实践机会,让其在实践中领悟,不断摸索,最后内化为自我的营养。只有让学生将个人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创新进取的高等人才。

二、把握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掌握高效的学生工作技巧

心理学具有价值的大量研究都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所得,纵观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及其成果,不少研究结论均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工作参照,从而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效率。(1)分年级个性化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既往有学者研究表明,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次为大一入学迷茫(76.97%)、大二焦虑无助(64.56%)、大三性冲动(56.90%),而大四、大五年级为择业压力(65.44%),因此应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健康教育[5]。笔者认为应在大学不同年级中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具体表现为:①大一时加强新生入学教育,重点通过邀请专业教师开展讲座等形式就所学专业现状及培养计划进行说明,并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通过高年级学生带领,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如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新老生座谈会,成立考试辅导小组等形式帮助新生做好入学适应工作。②大二时随着学生学习和生活逐渐进入正轨,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课程,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必要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③大三时部分学生往往会面临恋爱困惑,人际交往困难也日渐明显,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如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且在大学生中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常看待性和恋爱以及人际关系问题。④大四或大五时,对面临考研或就业选择的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专业讲座,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帮助大学生平稳过渡好即将迈入社会前的心理压力。(2)应用罗森塔尔效应提升学生的在校表现。罗森塔尔和一些研究者根据对学生和教师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具体是指教师的期待或期望会影响学生在校的实际表现。美国心理学家弗隆的期望理论也认为,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期望值成正比[6]。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巧用这一效应开展学生工作,具体表现为不定期地给学生输入一些期望,当然这些期望必须是积极向上的,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期望,比如学生接近重大考试,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考试中来,可以通过宣传标语等手段向学生强调教师期待同学们在考试中继续发扬过去的宝贵品质,继续取得更好的成绩。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输入的期望必须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并且输入的期望要具体 并且有针对性,不能空洞地给学生一些期望。同时,要避免“标签化”教育,不要因为学生一个暂时的行为给当事学生贴上永久化的标签,而是应该积极鼓励、引导问题学生从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走出来,并且必要时辅以心理咨询。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帮助其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学思想将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善于应用心理学思想,树立科学的学生工作理念;要合理把握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掌握高效的学生工作技巧,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并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3-207.

[3]王银花.美国高校包容性校园氛围建设理念与实践――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8(2):61-66.

[4]薛永武.试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情商育成的动因及其重要性[J].高校教育管理,2001,(1):5-9.

第9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

 

在心理学中,“沟通”被视为一种影响过程──作为发信者的个人使受信者的他人的行为发生变化的刺激(通常是语言符号)得以传递的过程。这里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把“沟通”定义为作为发信者的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情报,以便对受信者的他人或团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学习指导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是通过双方“共振”产生的。即只有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吻合,引起彼此感情上的共鸣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有效高效地进行沟通。

 

一、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一个过渡期,这个阶段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是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都存在不少特殊矛盾。主要特点如下:

 

1.心态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增强。

 

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把自己看做是“成年人”,他们在各种场合中都想表现自己,这种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另外,他们最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弱者”,有时容易出现一些冒险行为。

 

2.逆反心理强,自我管理能力差。

 

学生们喜欢特立独行,因此这个阶段,总要提供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寻常的举动,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性。他们容易出现心理对抗,对其他人持否定的态度。因此他们对于老师的管理有很强的反抗心理。

 

二、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1.沟通的时机

 

(1)注意观察学生情绪的变动。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若发现学生的情绪有异,则应及时和学生取得沟通以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突发事件的谈话要及时,即要“热处理”。尽管突发事件有其偶然性,它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如果不及时引导,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2)不要利用学生宝贵的休息或娱乐时间。

 

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课、信息技术课等课堂是他们难得可以放松的时间。如果老师利用这些课堂或甚至吃饭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则往往会受到学生的抵触,结果造成不好的效果。

 

2.沟通的环境

 

(1)沟通的环境可分为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在办公室与他们谈话是比较正常的,但对有恐惧心理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每次都要在办公室里作“正规”严肃的谈话,也可以在小路上、校园里作随意的交谈,以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那些比较顽皮的学生对办公室里严肃、认真的气氛产生了“对抗”心理。凭你怎么“苦口婆心”,他总是 “金口难开”,遇到这类学生,教师不妨在课外活动场地和他谈。有时在课外场地比在办公室里严肃、认真地“批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2)要创造温馨平等的环境进行交流。

 

平等体现在很多地方,教师的语言、目光、动作、座位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学生对平等的感受。例如:教师采用商量的口吻说话,学生会觉得老师尊重他;班主任在适当的时候问及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学生会觉得自己与老师间是平等的。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才能够有效进行情感交流。

 

3.沟通的方法

 

(1)善于聆听,不要急于插话。

 

一些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更多的是谈话,而不注重交流。表现在交谈过程中没有耐心与意愿倾听学生的想法,即使学生表达了希望交流的愿望,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往往被教师的随意插话和主观评判打断。这样,谈心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2)注重引导,不能命令训导。

 

教师与学生谈心时,基本上采用规劝或说教方式。教师常常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目前的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无论学生能否接受,都没有选择的权利。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使学生个人的意愿和主动性被磨灭。教师谈心时,应多提问题,少加评论;多做启发,少做说教;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适当利用肢体动作,眼神交流给予学生鼓励。

 

(3)多肯定学生,满足学生的优越感,但避免行为过于刻意。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每一位学生,在他的身上,肯定会有闪光的地方,这就看老师是不是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学生是敏感的,他们会感觉出来老师的表扬是不是真心的,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手段,那么这种表扬就没有意义。因此,教师的表扬要公平、真诚。

 

总的来说,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由心出发,准备充分;创设情境,对症下药”。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