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计算机基础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基础技术

第1篇: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是很薄弱的部分,其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造成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实验设备的滞后。“莫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集成度每隔18个月就会翻一番,芯片性能提升一倍,而价格则降低一半。这一规律已延续了数十年,至今仍未减缓。现在,Pentium 4已广泛普及的情况下,而高校中的计算机硬件教学还仍停留在8086或80386阶段,学生甚至能明显感觉到知识的滞后性。而且处理技术、存储技术早已飞速发展,而硬件教学中确难以得到反应,因此新技术难以进入教材,造成教学内容的沉旧。(2)计算机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但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却缺乏系统性。目前高校中的计算机硬件教学大多是以课程为中心,而不是以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为主线。在教学和实验中,应注重和其他课程如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接口技术等课程的联系,用体系的观念来指导教学。(3)计算机教学培养的方向是具备软件和硬件结合设计的能力,软件学习学生较易产生兴趣,而硬件却很难做到,培养学生软硬结合的能力就更是困难。因此,在充分学习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如何结合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其系统性,是当前高校硬件基础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大学计算机硬件基础教学作如下探讨:

1、先进的教材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的教材也应该是先进的、能反映目前微机领域内硬件新技术、新成就的知识,应该体现出知识性、先进性和系统性。计算机硬件的知识应涵盖目前世界上微机领域内最先进的技术及知识,包括新近出现的技术,像分支转移预测技术、超标题执行技术、微机流水线操作技术、高速缓冲存储器技术、虚拟存储器技术、浮点数据处理技术、高速总路线传输技术等。这些技术为微型计算机提供了卓越的性能,也为计算机软件提供了优质的载体。同时,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先进性就表现在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摒弃那些沉旧的、落后的内容,教材内容就紧跟世界计算机技术潮流,给求知欲强的学生以最先进的知识,让学生享受掌握新知识的乐趣。

2、优化相关课程体系的组织

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的设计上,首先以基本原理教学为主,而后的课程中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该课程应弱化器件,强化逻辑电路的设计,除了数字电路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应加入与EDA有关的内容。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该课程中微机原理实际上是汇编语言的一个先导内容,其内容的设置应以汇编语言的需要为原则,不必涉及太多,否则会与后面的课程产生交叉。计算机系统设计,该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即CPU、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系统总路线等,其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微机接口,主要从应用的角度,按照技术的发展进行扩展,在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上进行性能的提升,内容上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前沿紧密衔接,因此在课程上要体现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

3、强化课程设计

计算机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软、硬件综合设计的能力。在很多高校,只是注重了学生软件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也能够体现科学性与连续性,而且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因此软件能力提升较快。因此,在硬件课程的教学上也应保证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硬件系统的构成及基本原理,透彻掌握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硬件能力。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设计内容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通过该设计学生能正确且直观地了解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的差别。在硬件设计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时序、频率、干扰等。同时,设计还使学生了解到软硬件的相通之处。汇编语言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最底层的编程方式,直接对存储空间以及寄存器等进行操作,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存储、运算、控制等功能的实现有着比较透彻且直观的认识。计算机接口与设计体现的是在计算机外部设计的应用,计算机外设是计算机部件的外部扩展,因此它也是计算机系统设计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设计能使学生明确设计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4、加强实验教学

对于计算机硬件课程,有着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因此通过实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时安排上,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应安排1/3左右的实验课时。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三种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求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配置及使用方法,提高独立使用实验设备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得以尽快熟悉实验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实际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思考的前提,是发现问题的必经之路。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以便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实验经验,更好地完成实验报告。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有成就的标志之一。实验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并且自己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整套的思维方法,为其今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基础。

5、结语

计算机硬件结构的系统性是学习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基础,在计算机硬件的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系统性的思想,使学生明确硬件学习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从而能够开发思想,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成为计算机行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每一个工作岗位与职位都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规范与要求,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层次又高低之分的差别有很大,所以,这些都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授课能力提出了新的难题与新的挑战。那么,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全面培养、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区分教学模式的优点与缺点,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我国高职院校之中,其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学校各个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我国当今社会之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社会现代文明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同一个起点之上,以同一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上,所以,为了寻求学习效果与考核结果的不公平,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考核模式也不能一视同仁。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正是打造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基础性课程,是在发展中不可或缺课程。

2多媒体教学模式

2.1多媒体的含义

在我国的教学体系当中,以传统的教学媒体为主,其中主要包括: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而多媒体教学则是与传统教学相区别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在当代教学理念之中,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所利用的手段,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

2.2多媒体技术特点

多媒体技术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具备采集、存储、加工、处理、组织各类信息,通过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将课堂中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处理,更好的展现给学生。另外,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课堂中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自学。最后,通过计算机控制媒体信息,并通过多媒体表达出主题的思想特点。

2.3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师不必将时间浪费在重复性的劳动之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之中,在当代教学之中,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务必要熟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操作技能,并以此为主要根据,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结合,就能够在此基础上极大地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着十分优秀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所预期得到的效果更加便利。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包含了能力素质,也包含了知识素质,但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管理。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建立一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以学生为主题的新型的教学模式。那么,单纯的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子,对于学生在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以及操作有更为全面的分析,能够熟练运用应用软件进行分析,并且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得到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教学合格的证明。那么,如何在这门课程之中应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则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学生之中实行分层次教学,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之中多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利用动态图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电影播放等方式,为学生展示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优势。其次,转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针对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借鉴新的教学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探究性学习,通过图像、视频等现代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对于所学的具体计算机知识产生兴趣,自己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探究,进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这些也要求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相互协作的愿望,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在多媒体教学中巧妙设置学生的学习任务,增添学生学习动力。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情景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态度。同时保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之中的应用,改变从前传统,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技术进行支持,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最后,多媒体教学当中不仅包含了课堂教学的环节,也包含了课后教学的讨论与复习。学校可以在学生的课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不断的为学生提供数字媒体资源,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自己动手检索的能力,逐渐的在实践之中锻炼学生。

4结束语

第3篇: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1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多元化

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成为可能。教师在备课时,利用网络资源充分搜索、挖掘教学素材,经过构思和设计,制作出精美鲜活的PPT课件。在教学课件中,教师可以加入音频、视频、图片等元素,使得枯燥无味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这样一来,保证教师授课目标的实现。而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师生的课堂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计算机多媒体资源集各种元素于一体,增加课堂趣味性,为学生创造特定学习情境,更大限度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2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教师一桶水,学生一杯水”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学习主体、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这就给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全部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所以,教师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同时,始终考虑到学生的意志,例如学生的接受能力、现有水平,学习特点等,将教学资源和学生个性优化融合,最大限度提高两者的统一性,而不是盲目使用,不分主次往课堂上搬,真正将现代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运用到学生学习中,在学生身上得到展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成果,利用多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简单、直观的将生涩、复杂的难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规律,转变学生消极态度,解决了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作为教学工作中心的学生自身,可以根据老师在课件中的标注,了解课堂重点,分清主次,不再是板书、笔记“通吃”,缓解知识量大,无法短时间全部吸收的状况。学习压力减少,学习时间增加,梯次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重点。

3建构知识体系,丰富课堂文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资源极大丰富,大量信息冲击着学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更多选择性和不确定性,这样一来,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丰富课堂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和学生,面对着“老师怎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建构知识体系的关键。为此,就要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发挥多媒体优势,改善教学手段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第4篇: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思维;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046-02

1 概述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1]为计算思维作出了准确的定义: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其体系包括“计算、抽象、自动化、设计、通信、协作、记忆和评估”。计算思维、实证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的三种基本思维特征。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医学生计算机能力及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和深化计算思维,教授学生更侧重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及过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方法,使其有助于学生对医药卫生领域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成为兼具医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以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为导向,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的分析与实现过程,强化医学生对计算、抽象及自动化等计算思维本质要素的理解,提高利用计算思维和逻辑算法科学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锻炼学生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医药领域及临床信息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理论结合实践,改善动手实践少的教学不足,拓宽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计算模型的方式构建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模式,以面向问题分析、算法设计、软件实现的方式组织知识,通过循序渐进引导实践,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形成用计算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中少走弯路。这种模式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性,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和计算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医学信息问题求解过程中涉及计算、程序、算法、迭代和推理等计算思维的核心概念,使得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医学信息分析与处理的教学内容,强化医学生对可计算性的医学问题的理解和处理的能力。

3.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从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在案例解决中构造算法,进而掌握相关的概念、函数、功能及应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1]。本课程通过案例将医学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小过程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以案例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分为如下步骤。

1) 引入案例:通过引入医学案例来开展教学,梳理出解决案例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2) 构建算法模型:分析案例,提取关键因素及相互的关系,构建相应的算法与计算模型。

3) 软件(函数)实现:把求解问题的过程转为计算机能处理的“输入” “计算”“输出”的过程,同时,规划好存放数据的存储结构[2],建立各变量及函数之间的关系。

案例 :某制药厂生产Ⅰ、Ⅱ两种抗生素药品,都需要在A、B两种不同的设备上加工。表1各药品在各台设备上所需要的台时数及可得的利润。已知设备A、B的有效台时数是120和80。求如何安排生产计划可使的利润最大化。

通过定义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及明确约束条件,形成制药厂问题完整的线性优化模型算法的如下:

MaX Z = 240X1+300X2

s.t 2X1+2X2≤120

X1+2X2≤80

X1≥0,X2≥0

用Excel2010的规划求解功能实现及运算结果如下图:

3.3.2 对比教学法

算法是求解问题的重要环节,代表着用信息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实现了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计算思维的一种体现。对于同一问题的求解,可能存在不同的算法设计及软件实现,因此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交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算法设计及软件实现,对比算法和软件的确切性、可行性、高效性、健壮性,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性学习,从而进一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及问题求解的能力。

4总结

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医学生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得到实践,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为主,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与医学信息有机相结合,突出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的思想,从而提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解决医学信息问题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3).

[2] puter Thinking is Pervasive[J].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Computer,2007,2(1).

[3] 森干,李莉.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案例驱动式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实践[J].医学信息,2011(9):5606-5608.

第5篇: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1.1什么是计算机软件工程

计算机软件工程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具体来说是指软件工程师及管理员对软件产品的开发、维护以及管理的全过程。现代化技术的提高也与计算机软件工程息息相关,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不断发展,为我国传统行业的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计算机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支撑也得到了我国政府的看重。

1.2计算机软件工程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自从我国引入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以来,由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因此计算机软件工程自引入以来就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并且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来自不同层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我国软件工程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其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进行改正和完善。

1.2.1缺少自身的研发手段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绝大部分来自于发达国家。自主创新的产品较少甚至缺失,没有自身的国家特色,并且在研发思想上受到了我国传统思想的束缚,研发思想上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创新。

1.2.2设计需求与业务需求存在矛盾,产品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在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中,工程软件的设计需求与市场上的实际需求存在着矛盾,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研发出的软件产品时常会发生侵权或者被侵权的现象,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

1.2.3软件工程产品管理混乱

计算机技术由于自身快速的变更速度,以及产品在研发的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较多,管理起来极其繁杂,因此,软件产品的管理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混乱的状况。

1.3我国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从我国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状况来看,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在我国拥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其发展方向将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且在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中也将逐渐实现自动化,同时,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也会更加开放,这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的办公效率。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加大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的研发力度刻不容缓。

2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及其现代化技术发展的策略

2.1提高创新意识,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各行各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更是离不开创新思想的支撑,因此,不断增加自身特色的创新性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的关键。目前,国际上的计算机行业存在着极其激烈的行业竞争,我国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积极吸纳创新型人才,与时俱进,将我国的现代化行业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相结合,积极拓展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其在行业中的应用率。

2.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一项产品的产权问题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核心技术,企业和国家更要重视其知识产权问题,加强技术保护力度,防止研发成果被一些不法分子剽窃,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国家在这方面也要不断完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知识产权的维护力度,为社会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知识研发环境。同时,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产品研发中,要及时关注市场信息,将产品的研发需求和实际市场需求相统一。

2.3政府增加扶持力度

在当下信息化的潮流中,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极其重要,政府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大力扶持能够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扫清一些不必要的障碍,政府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资金扶持,提供软件技术研发的资金力量,帮助技术项目扩展资金来源。同时,政府还能在行业之间设立一些优惠政策,加强行业之间的联系,为计算机软件工程提供一定的自主创新空间。

2.4正确把握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及其所属的现代化技术在我国拥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把握好现代化技术的大致发展方向,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质量与水平,才能够抓住机遇,将计算机软件工程与网络紧密相连,并且面向大众逐渐开放,将现代化技术逐渐向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方向靠拢,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3总结

从前文可以看出,在目前的现代化社会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为了促进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必须不断提高自主研究水平,重视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能力,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断推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进步。因此,把握好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方向,全方位改革现代化技术研究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秦晓磊.以计算机软件工程为基础的现代化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11):63-64.

第6篇: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应用基础 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教育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计算机技术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是本世纪知识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工具性知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情况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教学内容繁多且较为分散,理论知识部分有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应用、系统组成、信息处理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等;操作部分有WORD、EXCEL、POWERPOINT、FRONGPAGE,IE及电子邮件等。

2.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特别是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而且不同于本身所学的专业课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三年学习过程,该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一个学期。

3.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开设一定的基础课是必要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到底讲授多少内容为合适?每一部分的内容需不需要精简?

由于以上特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难度比较大。为此,对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教材、考核等方面作出改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多媒体教学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黑板讲授法,但教师主讲的模式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只不过由黑板讲授改成了在计算机上演示讲授。由于用计算机演示方法进行教学,它的课堂容量远远多于黑板讲授法的课堂容量,学生的感受就是教师在满堂灌输,而对所学内容无法及时接受和消化,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初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重新整合,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由易到难,由实践到理论。先从英文打字、汉字输入等最基本的操作入手,然后逐步学习有关Windows的基本概念和有关操作以及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并在中间穿插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

2.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加强上机练习,每堂上机课均设计难度适当和足够数量的上机操作题,并尽可能涵盖当次课的知识点,同时布置一些灵活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其余的内容略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强化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3.采用分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尽管中学有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不少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远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由于城市中学与农村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这就造成了学生起点的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针对全校所有系科的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理工类、文史类、经济类、外语类等,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上机实践环节。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较大,因而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能力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讲课时除讲授基本知识并适当拓宽范围,开阔学生的眼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其掌握最基本知识就可以了。

(三)“计算机一级”考试和以应用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相结合

我校学生在学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后,下一学期必须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应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将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把基本理论知识和日常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既能增长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职高专的特色教材

我校目前选用的是江苏省统一的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考虑到本科院校学生的使用,该教材虽然几经改版,但并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尤其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太多、太难,没有实用性,学生的接受效果不是太好。因此教材的改革是必然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实用性。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的不能照搬本科院校教材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是本科计算机基础教材简单剪裁后的缩写本。教材内容要摒弃过多的、烦琐的理论陈述,尽可能突出实际应用,突出技能操作。

2.针对性。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体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针对各个专业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五)考试方法的改革

成功的考核方案能给学生一个公正评价从而发挥考核的制约、激励、评价功能。《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实行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案。理论和操作并重,使学生感到这种考核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水平,证实自己的能力,更加重视平时上机实验课的学习。不要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个新课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总结经验,进而把高职模式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上好。

参考文献:

第7篇: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1932-0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XIAO min-lei, XIAO Min-li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none-computer majors.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actualities and problem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s of my school, and then summarize some teaching methods of this course.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course; task-driven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1]是我校面向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编程等方面础知识。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基本知识,熟悉软件工程基础概念、数据结果基本概念和结构等,并且具有一定的软件系统设计能力。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原理抽象、实践性强,学生难以掌握,本文中针对该课程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校开设的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从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现有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学生方面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作为基础, C语言作为软件技术的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太抽象,而C语言本身的概念多而复杂,学生掌握比较困难,大多数学生C语言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感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多,且缺乏内在联系,难以抓住重点,在学习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后,不知如何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精华及编程技巧,觉得学而无用。

1.2 老师方面

担任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师感觉这门课程非常难教,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很多,分配给课程的教学学时数却较少(54学时,含实验教学学时),而分配给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更少(8学时),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基本概念等的讲述上,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则往往只是点到为止。

2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

笔者依据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经验,对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改进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阐述自己对该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2.1 课程内容分主次且有偏重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为: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编程。由于该课程学时数的限制再加上内容繁多,通常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将学时硬性平均分为若干部分,这样就会引起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最后根本没有掌握软件设计的一般方法。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教学进度分配时进行适当的调节,我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课程内容分主次,有偏重的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具体方法就是以C语言课程内容为主线,穿插一些章节的内容,而不按书本设置独立击破。首先在开课时就对C程序设计中的结构体与链表部分,进行适当的复习, 理解和掌握变量、指针、存储单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立足于对问题的抽象理解,对数据组织结构和算法思想的理解,然后适当增加对数据结构部分的时间,因为数据结构部分对软件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最后做小项目时引入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的内容,这样以C语言为主,其他几个方面为次,偏重 C语言的内容。

2.2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2]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蕴涵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或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然后探究解决的方法。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成就感驱使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再试着解决,循环往复,使他们最终完成总任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强烈的好奇心和满腔的热情驱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

我们把准备好的实例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来驱动教学,精心设计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各任务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任务,并注意根据学生不同水平采用分阶段的教学方法。课程开始时,用任务驱动法着重讲解程序,结合程序讲解语言点,提高学生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能力。课程的中间部分用任务驱动法着重讲解流程图,使学生理解程序流程和事件过程之间的联系,能根据不同任务确定所需的事件过程,根据算法编制程序,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编制程序的能力,同时在程序设计的实践中进一步熟悉语言知识。难度较大的任务做示范讲解,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栈的概念,传统讲解只知道是一种存储单元,具有后进先出的特性(Last-In/First-Out),学生学完后并不知道其有何用途,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迷宫问题为例引入栈的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栈的用途,能够解决类似迷宫问题等的深度优先搜索问题。并能够应用栈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2.3 建立开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除了尽量提高实验的课时数外,还必须增加学生业余自由上机时间,所以,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以缓解课内上机学时少的矛盾。教师提出系列任务目标,结合具体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提示实现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参照实验学习指导计划,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通过个人的理论学习、操作训练、任务实施,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如存在疑问,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控制,适当予以启发指导,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去继续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小结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文中针对该课程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实践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关键词:中职 专业 计算机基础 课程 教法

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知识面,拥有良好的计算机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中职《计算机技术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的学生其教育目标是不同的,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说,它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时要树立以应用为目标的思想,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把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技术来掌握。教学实践证明,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不同的需求,而且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也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产生不同的需求,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其会有不同的需求。通常中等职业学校会有很多个专业同时在开展《计算机技术基础》这门课,而且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如电子商务类专业以网页制作为主;商务与文秘专业以中文的排版课程为主;工艺美术或动漫设计类的专业以平面设计为主;机电类专业以开设CAD课程为主。那么计算机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有效选择源于教法要领的掌握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其选择是否妥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同的教法对于相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效果,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也决定教师在选择教法时有不同的侧重。

以分层教学法为例,在实际运用中,一些教师会根据教学生在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入校时所进行的模拟考试加以判断,并以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指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对于中职生来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情况,教师在确定内容上也试图选择那些实践性强的内容以及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容。如按照中职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规定,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组件、Window操作系统、Intemet以及PowerPiom等,之后再进行分层教学。

对于分层教学而言,要掌握好四要领:第一个要领就是编组,实践证明编组的科学与否是有效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笔者在实践中通常是依据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学生的心理因素等编成A、B、C三个组。其中A组学生需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纲所提出的基本学习任务及教学目标;B组学生需完成略高于A组学习任务及目标;C组是基于A、B组要求之上,突出特长的学生。当然,在实践中A、B、C三组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可以进行上下调整。第二要领是分层备课,这是有效实施分层的基石。笔者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要在充分透彻地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选择、优化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等方面进行备课。第三个要领是分层授课,这是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必须要能根据所授对象确定授课起点,准确地处理好相关衔接性的知识,从而保证所设置的分层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第四个要领就是分类指导,这是分层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此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法,就是“任务驱动”,其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过程有趣且具有挑战性。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的应用,笔者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任务”的设计。教师在任务设计时,既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兼顾其接受能力,以及教学目标。如在Flas制作的任务教学法实施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们可以采用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既简单又易懂。总之,对于任务设置,我们应当坚持难易适中、兼具新颖的原则。在自主探究或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笔者的实践体会是不要全盘托出,要将一部分知识点留给学生在探索中去完成,进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例如,在Power Point动态效果制作学习中,任务是《我最喜欢的……》半开放式的命题。这样通过放开任务的限制,使学生在自己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能进行发散性思维。

二、有效选择源于学生需要的掌握

人的需要如按作用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生存性需要与发展性需要;按需要的性质可以分成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按需要的实效性可以分为现在的需要与未来的需要;按弹性可以分成无限性的需要和有限性的需要;按范围可以分成个人的需要与集体的需要,等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教授对需要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第一个是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假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已基本上获得满足,接下来就会出现新的需要定势。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第三种类型是社交性需要,它称为归属与相爱性的需要。研究发现,第一和第二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性需要就成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信任与友爱。第四类型的需要是尊重需要。人都有着这样一种愿望和需要,即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人将会具有持久的干劲。第五种类型是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人们都希望能够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符、相称的工作内容,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这两类需要的关系表现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支配地位的。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及岗位工作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教法,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技术基础》属于工具课程之一,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其最为基础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较为熟练地使用一种或几种办公软件,能够知晓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等内容,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方法。

三、有效选择源于对课程准确分析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教师对对本课程有了准确科学的认识和分析后,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了。

四、有效选择源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反思是拉丁语词“reflectere”的派生,其意是指“专注于过去”。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反思”这一概念,他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信念、假定性的结论所采取的积极、坚持不懈的考虑活动。我国古代就早有关于反思的论述:“思之不慎,行之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

一般来说,反思教学实践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问题的认识与反思,我们教师只有澄清了问题、界定了困难,才能更加明确教学的目的;第二步是拟定问题的反思计划,有效的计划能为后续的反思与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步是资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评价,教师通过理性判断加以选择,最终形成有效的、正确的教学行为。基于这三个步骤,本文梳理了反思的策略,主要有总结法、录像法、对话法、行动法和档案法,具体如下:

(一)总结法。总结法所总结的对象是自己及他人的教学实践,即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见、所闻、所行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反思。反思内容需要教师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定。一般而言包括教材的选择、学生的反馈、教法选择与运用、关键事件等。例如,关键事件的反思,是指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其可以是一堂成功的课,也可以是一堂失败的课,还可以是一次师生矛盾的冲突。在总结法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要进行事件的记录,要善于关注对自己的内心变化。

(二)录像法。录像反思法就是教师通过教学录像进行有目的性的反思。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教师是以一个旁观者身份进行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反思有效性。此法实践操作的基本程序为:上课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正教学。录像法需要第三者的介入,因此操作起来略有麻烦。但是,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录像中来,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话法。对话反思采用的执教者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的反思形式。通过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授课教师直接获得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执教者也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剖析,实施自我反思。此方法的操作程序一般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执教教师围绕某一研讨主题上课,其余教师课堂观察;第二步,课后执教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依据;第三步是执教者与听课教师间的对交流;第四步是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教学设计修正。

(四)行动法。行动研究是自我反思方法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一难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多种途径、方法进行分析及设计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此反思方法的实践步骤也包括四步:第一步研究问题的确立,途径是通过反思他人或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来获得;第二步是围绕所要研究问题,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制订行动方案;第三步是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第四步是收集研究所获取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反思报告撰写。

(五)档案法。档案法是档案袋反思法的简称,其特点是采用填写档案的形式促进教师反思后的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过程是教师对自己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是对自己成长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评估、自我教育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法已经由原有的纸质载体发展成如今的网络化,更为直观的档案资料促进了教师反思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不同专业教学法选择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学生的变化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也将随之变化,关键是教师要积极地面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参考文献:

[1]叶伟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12).

[2]李巍巍.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讲授计算机课的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5).

[3]李凤霞,阎艳,李仲君.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

[4]吕慧,张伟艳.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3).

第9篇: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关键词:软件技术基础;教学法;认知;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80-02

一、引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本概念、思想、原理和方法,并且具有一定的软件系统设计能力,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和日常事务性问题[1-2]。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该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针对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认识不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缺乏学习动力、主动性和自觉性;(2)学生的程序设计、调试能力薄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体会不深;(3)教学学时较少,一般为32或者48学时。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基本概念、原理的讲授上,而程序设计、调试等实践性较强部分通常只能点到为止,无法进行深入讲解和布置练习。

对于第一个问题,普遍采用的对策是引导学生重视课程;后面的两个问题,目前的解决方式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不同的授课者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会因情况而各异。本文作者承担着内蒙古大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任务,面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除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层面的适当引导外,尝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工作。

目前,一门课程大多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教学[4]、案例教学[5]、问题教学[6]、引导教学[7]、认知教学[8]等。前四种方法侧重于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变新与改革,认知教学从讲授内容的本质出发,研究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以高级程序设计(C或C++)为基础,内容涵盖“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等,各内容之间既互相联系又比较独立,每一部分内容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这样具有繁杂的内容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肯定满足不了授课的要求,同时学生也不容易掌握其内容。基于Zadeh认知原理的认知教学能够从牢牢抓住教学本质出发,深化知识的组织、粒化与因果关系,将所有知识融为一体。案例教学能够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本文将基于Zadeh认知原理的认知教学与案例教学两种教学方法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下称认知案例教学法)并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借此加强学生的程序设计、调试能力,缓解因教学学时较少与加强实践能力间的矛盾。

三、认知案例教学法及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中的应用

基于Zadeh认知原理的认知教学是按照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进行教授知识,将教学知识组织、粒化、因果化,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全面地掌握知识。其中,组织是对知识宏观的掌控,粒化是对知识微观的演化,因果则是知识之间的关联。因此,认知教学能够条理地、逻辑地、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逻辑认知过程的科学方法[8]。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案例的分析、思辨为重点,目的是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5,9,10]。对于认知案例教学法,首先综合考虑认知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认真分析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提取宏观知识点(教学内容)并把它们合理地组织在一起;然后对每个宏观知识点进行细化,得到微观知识点;接下来搭建宏观知识点之间、微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得到一个课程的认知系统;最后在这个认知系统的基础上,对微观知识点或宏观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课程教学。

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把“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四部分作为宏观知识点,并用系统工程作为基点把它们关联起来;依靠采用的教材和使用的参考资料对这四个宏观知识点进行细化,并建立微观知识点的彼此关联,这样就得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认知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中的宏观知识点和微观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多层次、逐层深入的组织结构。每一层是其上层的粒化,每层的微观知识点之间、上层和下层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依据图1所示的认知系统,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对底层一个或多个关联紧密的微观知识点精选有真实场景的应用案例展开课堂授课。为了能够成功地进行认知案例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层面的引导,较好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之外能够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完成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同时自主地学习和发现问题。对于教师,需要在图1的认知系统框架下,根据微观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仔细研究案例的内容,做好案例分析。明确给出本次案例教学重点讨论的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参考资料和预习要求,把这些内容文档化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找出具体问题,同时准备分组讨论提纲。注重程序设计和调试,布置相应的练习,要求学生提前熟悉程序,并准备调试结果。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相应的点评和讲解;并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讨论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讨论;最后进行小结和归纳。

认知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教学中布置的练习都有相应的应用背景,学生通过调试和设计程序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一般一个案例包含多个知识点,学生的预习和准备工作缩短了授课教师讲授基本概念、原理所需的时间,这让授课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集中更多的精力去讲解实践性较强部分。经过三年的认知案例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效果良好。

四、结束语

本文把认知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独到性之处。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士良,葛兵.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帝伊,马孝义,辛全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9,(22):11,68-69.

[3]王海燕.“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86-87.

[4]臧建莲.任务驱动法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0:13-14.

[5]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1):91-93.

[6]罗祖兵.教育学问题教学:涵义、价值与操作[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3):71-75.

[7]陈晶,刘益新.引导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130-131.

[8]彭珍,吴立锋.认知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