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虞美人的山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 我相信这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爱,在见到的第一次,就注定要羁绊一生,就注定像一棵树一样,生长在心里,生生世世。——《千与千寻》
3、 爱上某人,不是因为他给了你需要的东西,而是因为他给了你从未有过的感觉。 ——《哈尔的移动城堡》
4、童年是一首忧郁的诗,赤诚却不明媚,美丽而不美好,有时甚至是羞于见人的,却让每个人流连忘返。——《岁月的童话》
5、在两个人的世界里,管它的风雨雷电飞沙走石天崩地裂,只要能在一起就足够了。——《悬崖上的金鱼姬》
6、 就是因为你不好,才要留在你身边,给你幸福。——《哈尔的移动城堡》
7、世界如此之大,我却能幸运地遇见一些人。——《千与千寻》
8、因为你,我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发奋努力,只是为了想要证明我足以与你相配。——《侧耳倾听》
9、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因为爱你,只要你一个肯定,我就足够勇敢。——《哈尔的移动城堡》
10、坚强,不是面对悲伤不流一滴泪,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风之谷》
11、 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岁月的童话》
12、用善意的心去理解别人的话,会让世界变得单纯和美好。——《千与千寻》
13、回忆,有时令人嘴角上扬,有时也能让人潸然泪下。——《岁月的童话》
14、爱是需要付出代价,爱是需要担当,爱是需要努力争取,爱是需要你为了对方而放弃一些事情,并改变自己。——《悬崖上的金鱼姬》
15、距离和时间从来都不是感情的决定因素,真正能决定的惟有两个人的心。——《听见涛声》
16、尽管命运跟我们开了玩笑,尽管现实无法改变,我拥抱这命运,接受这现实,并仍旧喜欢着你。——《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秋色宜人】
解释:秋天的景色非常美丽,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草木黄落】
出处:《汉武·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解释:秋天以到,因草木的叶子呈枯黄而掉落。
【橙黄桔绿】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解释: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春华秋实】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解释:华:古同“花”。一、春天耕种,秋天收获。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二、比喻文采与德行。多指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三、此词现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秋高气爽】
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解释: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
【天高气爽】
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
解释: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一叶知秋】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落叶知秋】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解释: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春花秋月】
出处: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解释: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兰秋菊】
出处:《楚辞·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解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春来秋去】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羊》:“春来秋去泉东泻,芳颜不似前潇洒。”
解释:春天到来,秋天过去。形容岁月流逝。
【春去秋来】
出处:明·刘基《大堤曲》:“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解释: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春生秋杀】
出处:唐·白居易《贺杀贼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
解释: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望秋先零】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受命之异也。”
解释: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望秋先陨】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解释:指草木将近秋天即败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
【西风残照】
出处:唐·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解释: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西风落叶】
出处: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解释: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西风斜阳】
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则你那路途迢遥,趁西风斜阳古道。”
解释:形容秋天傍晚的景象。
【平分秋色】
出处:唐·韩愈《昌黎集·卷二·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解释: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九春三秋】
出处:清·周亮《书影》卷四:“九春三秋,天景清丽。”
解释: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称“九春”;三秋:秀季三个月,故称“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
【金风送爽】
出处:鲁迅《孔诞祝圣言感》:“金风送爽,凉露惊秋。”
解释: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金风玉露】
出处: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解释:泛指秋天的景物,比喻人事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多用于描写爱情男女相短暂相逢时光的弥足珍贵。
【秋月如珪】
出处:南朝·梁·江淹《别赋》:“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解释: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样的皎洁、晶莹。
【人似秋鸿】
出处:宋·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了无痕。”
解释:鸿,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比喻朋友间守信用,就像鸿雁每年秋天按时从北方飞到南方那样。
【肃杀之气】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肃杀之气,亦只是生气?”
解释:酷烈肃索的秋气。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气氛。
【蒲柳之质】
也许只有这个理由才能解释当初我对瑞士一无所知,却在对着地图计划自己的第一次欧洲旅行时,为什么会随手圈上“Horges”这个全然陌生的地名。
接着,在此后几年里,几乎每次去瑞士,我都尽量找机会去莫尔日。有时住两三天,有时吃个饭,有时,就只是在湖边小路上走走。
网上关于莫尔日的资料极少,大抵就是“莱蒙湖畔一个只有1万多居民的小镇,位于日内瓦和洛桑之间,镇郊有个鸢尾花花园。奥黛丽・赫本曾在莫尔日居住了30年,在此终老:舒马赫也住在这里。”
莫尔日没什么名气,却是一些名人千挑万选的安家之地,若是你到小镇来,很快会明白为什么。
这个只有一万多人的古老小镇,有种特别朴素安详的气质,可是第一眼看到它,还是惊诧于它的绝色。
这里的湖畔风光美得令人屏息。莱蒙湖在这一片开阔如海,色调丰富,湖上白帆点点,对岸有阿尔卑斯山美丽耀眼的雪峰环绕,而近处桅杆林立的游艇码头上,则有造型古雅的中世纪尖顶塔,港湾里浮游着天鹅、野鸭、鹭鸶等各种水鸟……让人不由感叹,竟有如此精致的地方,把世上的种种绝美风景浓缩到一幅画框里。
在莫尔日花树编织的湖畔小道上,铺展开当地人最家常的生活形态:老人们在晨光中牵狗沿湖散步;青年们在正午的阳光下坐在湖边吃三明治聊天;下午时分,母亲们牵着孩子们出来,吃雪糕,喂水鸟;黄昏,放学的少年来这里玩滑板,野鸭们固执地蹲在路边发呆,不肯让道:晚上,岸边一个个餐厅的露天座位上,美丽的灯烛如星星闪烁,灯下衣香鬓影,座无虚席……
宁静祥和的莫尔日像是人们最本质意义上的家园――不仅是人,鸟类应该也有同感:人来人往的码头台阶上,竟有一只天鹅盘了个窝,大模大样地坐在那里孵蛋!经过的人们,只好微笑着,小心地绕开它走。
游客们可以在莫尔日做什么々通常他们一至4湖畔就迈不动腿。事实上我第一次来莫尔日时,预计停一天,结果增加了一天,多出来的那一天就在湖畔呆着。
等你散完了步,喂完水鸟,对着湖上白帆发完呆,给身旁的轮滑小童拍完照……至少一个上午已过去大半,这时你不妨往莫尔日人的生活里走得深一些。
我要向你推荐莫尔日的湖上游船。这是一艘仿古大木船,宽敞的甲板上摆放着餐桌和长条凳,美食美酒齐备,看上去,像一个湖上流动的露天餐厅。它很受当地人喜爱,经常被用来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对游客来说,这木船无疑是一个观看瑞士生活的舞台。你不妨去船上午餐,在蓝色绸缎般的湖面上,和当地人一起享受阳光、美景和美食。
我那天在船上遇上了一位78岁瑞士老太的生日会。船开出莫尔日一会儿,甲板上的一群人忽然热闹起来,音乐响起,大人们纷纷起立,敬酒,拥抱,亲吻,鼓掌,还有人发表小型的演说……船上供应的,不过是葡萄酒和各种三明治、腌肉熏肠、面包糕饼,但衬着满目碧波,伴着湖面上吹来的风,就显得特别美味,加上亲友相聚其乐融融的场面,参加者和旁观者都心满意足。
于是我见识了典型的瑞士生日宴。通常是冷餐,不会是大餐,不一定要有蛋糕蜡烛,但是不能少了音乐、好酒、好风景。瑞士人开生日party花钱最多的地方,不是食物,而是场地――美景是这类宴会最重要的一道菜。
下得船来,我建议你去莫尔日的乡村走走。
莫尔日虽然大众知名度不高,但在一些圈子中却享有地位特殊的“小众知名度”。
例如镇郊乡村的威耶宏城堡(Vullierene Castle)。城堡有个很大的鸢尾花花园,因栽种的鸢尾花品种多而在欧洲园艺界非常有名。
他家的花园是对外开放的,在花季,从早到晚这里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这些人不是普通游客,他们衣着、举止都非常优雅,让人赏心悦目的程度不亚于花儿。
威耶宏城堡建于17世纪。这是一个私人城堡,对着莱蒙湖,湖光山影,景色开阔,私家园林占据半面山坡。主人一家只是在每年夏天来度假,平时这里交给女管家和几个工人打理。
出身法国贵族的女主人酷爱鸢尾花,园中花圃专门培育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不同颜色、品种的鸢尾。此外还有老藤玫瑰、中国牡丹、蔷薇、风信子和虞美人。城堡前面的山坡上有一片葡萄园,也是他们家自种的,每年自酿葡萄酒。山下的青草地上则放养着牛群。我在城堡前走动时,风一直在吹来牛铃的叮当声,非常悦耳,令人怀疑这是主人养牛的真正目的。
来看另一个深藏贵族气象的乡村――维夫朗堡村。这个因舒马赫而出名的“富人村”,非常安静清幽,处处古树参天。包围这个墨绿色古村的,是大片亮绿的葡萄园。村口高高耸立着著名的古堡维夫朗堡――这也是一处普通的私人产业,主人一家常年居住在里面。壮观的古堡没有变成观光客的乐园,而是有人在里面正常生活,一如当初,这一点使它平添尊贵和神秘。
走在维夫朗堡村外葡萄园里,注意观察你会发现,很多葡萄苗前都插了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某人的姓名。
原来。这一片湖畔沙质坡地,出产的葡萄酒品质特别好,属于上等葡萄酒中“限量版”。为了喝上一瓶产自此地的好葡萄酒,一些人在这里“认养”自己的葡萄苗,等若干年后被告知:“嘿!你的那棵葡萄,好酒酿成啦!请来取吧!”
蹲下来仔细看那些葡萄的主人牌――世界著名热气球旅行家、瑞士前总统、著名足球运动员……欧洲国家的人最多,也有美国和澳洲的。
如果你是爱葡萄酒的人,下面一站不容错过――紧邻维夫朗堡村、出产限量版葡萄酒的名村Chigny。瑞士葡萄酒品质一流,却名气不大,原因是产量太小,重视自然享受的瑞士人把它留给了自己。在瑞士的葡萄酒中,公认最出色的是白葡萄酒,其中又以日内瓦湖区(又称沃州)的沙斯拉白葡萄酒为最优。沃州的拉沃地区,出产的70%是沙斯拉白葡萄酒,去年以其千年葡萄园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一时名声远播。
但是,在拉沃之外,沃州之内,还有一些小块的葡萄园,出产着产量更小、品质更优的沙斯拉白葡萄酒,如莫尔日的Chigny村。
只是,瑞士人对此有种“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默契。要喝上这样的限量版葡萄酒,只有两种办法:1,每年在新酒酿成时直奔此地的酒庄;2,认养一颗或几棵葡萄苗。
在Chigny村,我拜访了一家酒庄老庄主Ormond先生。他家年产8万瓶葡萄酒,大半是被一些高级餐馆和私人买主先到先得:而那些希望每年不用上门也稳定有一瓶两瓶的,就走“认养”的路子。在他家认养葡萄树的大约有300多人。认养需要从葡萄苗开始,认养一棵葡萄苗,一般在10年后才能得到第一瓶酒,此后每年一瓶。
老庄主Ormond先生对远道来访的东方客人十分欢迎,如果你去这家酒庄,他一定会请你品酒。他家饮酒的地方有4处:一是酒窖里,有一个大酒桶被改装成一个小小的酒吧;二是他家与厨房相连的餐厅里;三是他家门口的露台上;第四, Ormond先生觉得那些喝法对他的葡萄酒都不够尊敬,他在葡萄园之中另建了一间私家品酒小屋――多半他会带你去那儿尝酒。
最后,我要推荐你逛逛莫尔日的集市,就在小镇中心街上。
这是一条老街,尽头是教堂,两旁的房子从600岁到100岁不等。小镇只有一条宽街,尽头是一座中世纪的教堂,街道两旁是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精美的石雕和鲜艳的彩旗下,有大众超市、各种小店铺、情调独特的咖啡馆、餐厅及酒店等。16世纪的厚重木门后面,是晚期哥特式风格的深天井,绿藤缠绕满楼。看上去是废弃的老楼,却住着好几户人家。
莫尔日集市每周三、六的上午举行。摆摊者大都是周围村子的农民,除了鲜花、水果、蔬菜、奶酪、熏肠、面包、蜂蜜、果酱、葡萄酒、肉制品等这些农产品,还有服装、手袋、工艺品、古董等供人选购。在街边,居然还有一个跆拳道班摆摊招生,有伊斯兰人搭炉子烤馕,有中国人支起大铁锅现炒现卖蛋炒饭……而夹在这之中的几家咖啡厅生意奇好,老头老太太们一早就坐在门口露天座上,欣赏风景一样观看着来来往往赶集的人们。
奥黛丽・赫本非常喜欢这个集市,在她人生的后30年里,这条街上经常可以看见她的身影。
说到赫本,不能不提镇郊的达特洛谢纳村――赫本迷的朝圣地。赫本在此居住了30年,并最终葬于此地。她居住过的房子,现在住着她的侄子一家。这房子淹没在普通的村民住宅里,不对参观者开放,也没有任何标志,但每年都有以日本女影迷为主的成千上万粉丝找到赫本故居,在周围徘徊,眺望曾经镶嵌着那个“世界上最优雅身影”的窗口。
赫本墓在山坡上一个普通墓园里。我在一个寂静的中午,走进那个绿荫浓密的小巧墓园。园子里有十几座当地村民的墓,有些墓有雕刻精致的石碑,深情的墓志铭,墓周栽种着缤纷的花草。
但赫本墓,却是令人吃惊的简朴,青灰色的十字碑上只有简单的两行字:姓名和年代;同色的石板上放着一个造型简单的白石花瓶,里面只插着一束白色野。
如此的低调朴素,虽然是赫本一生的坚持,但在她身后仍然可以做得这么好的,恐怕也只有莫尔日这样的地方了。
旅游 资讯
从日内瓦坐火车25分钟可到莫尔日。每半小时有一班车,非常方便、准时。因此即使是在日内瓦旅游,也完全可以住到莫尔日既可节省住宿费,又可享受小镇情调。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诗歌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比较雅;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较通俗:这样以俗入雅,充分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诉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9、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可谓隐讳而妙极。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歌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这种手法在咏物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词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关键词: 古典诗词 培养兴趣 审美教学 注重积累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瑰宝,是浩瀚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吟诵、涵泳那凝练清丽的文字之时,感知其间深邃的思想、悠远的意境;在欣赏“无声胜有声”的意象之时,感悟诗人的神韵、词者的品性;在聆听那洋溢着曼妙音韵美与节奏美的诗句之时,咀嚼涵泳古人深厚的文学底蕴,感喟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初中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但多半停留于默默写写,一知半解,教师也多是将一首诗肢解开来,逐字逐句地讲解含义,概括内容,忽略了诗人所阐发的思想内涵及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单凭对语言文字表面的分析与讲解很难感悟诗词作者在有意无意间所写的人情物性。诗是书写心灵的艺术,它包容了“言、情、志、气、韵、境、风、神、美、思”等美学底蕴。虽然对诗歌的鉴赏是高中学习的重点,但笔者认为初中阶段也应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性知识,把握诗词中优美的意境、独特的神韵和深邃的思想。
一、激趣介绍,培养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诗词虽是一种接触不深的文体,平时也只是注重背诵和默写,但对古典诗词还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的兴趣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学习效率也必然显著提高。因此教学伊始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诗词的相关知识,通过背诵一些名句认识、感受诗词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介绍诗词的相关知识
中国最早的诗歌是《诗经》,词产生、发展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早在唐朝初期,李白就开始了词的创作。词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它与音乐密切相关,最初称为“曲子词”;它可以配乐歌唱,所以又称为乐府。有些词配上音乐,成为乐曲,深受大家欢迎。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等,并用录音机播放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词的句式长短参差,又被称为“长短句”。另外,还有“诗余”、“歌曲”、“乐章”等十多种称号。词还有词牌名,规定了写作的字数,音调的平仄,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介绍,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识到了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从而热爱自己的语言和创造它的伟大人民,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诗词之美
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之前,可先诵读一些语句优美、意境深远的诗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教师有感情地诵读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老师一起诵读,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出来。
二、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诗词的语言风格类似,都具有较强的概括力,跳跃性强,不易理解。而创设情境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1.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杨竹教授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容易调动和激发人的情感的,音乐的愉悦刺激使这些情感伴随学习认识过程不断反复,就促进了智力的飞速发展。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借助音乐、电视等中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吟诵,加强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乃千古绝唱。词人描绘了一个超尘脱俗、澄澈空灵的世界。顾月而舞,聊以,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优美意境是难以言传的。正如晋陶渊明所讲:“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词是可以入韵的,在教学中,介绍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后,从网上下载课件,欣赏画面,聆听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激发了学生的情趣,那低回婉转的乐音在学生耳畔回荡,含蓄缠绵的曲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轻声吟唱,自然有了真实的体验。学习《诗经・蒹葭》可以播放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经琼瑶改编后别有风味,便于学生理解。
利用多媒体手段所创设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其自觉地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品味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人生意义与审美价值,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感知诗词的图画美
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再现出当时的画面,从而了解领会作者所创设的意境。
如在教学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清平乐・村居》时,我抓住农村学生熟悉农村环境的特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勾画词中表现的生活画面。“一条长满青草、开满各种花儿的小溪,在弯弯的流淌。一座矮小的茅房,住着一家几口……”在我充满激情的旁白下,同学们都沉醉在这个画面中。我趁机提问:“一个多美的环境啊!大家喜欢这个画面吗?你觉得这表现了农村怎样的生活?”稍加提示,同学们便悟出了:“清新秀丽的环境和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表现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苏轼曾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并非王维诗如此,许多优美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尤其是其间的佳词丽句,更是诗词作者的匠心独运,颇见功夫。更能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想象、联想的创造之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仗工整,音韵铿锵,十个字描绘了四种景物,传诵出了北方旷远荒凉、静寂苍茫的浩瀚图景。此乃千古佳句,“直”“圆”两字正好点染了这两种境界。在赏析时让学生注意推敲品味,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构一幅意境很美的图画,这样学生更容易了解、领会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想象中眼界也就开阔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脑、录像等,让学生感知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
孟浩然乃田园诗人,沈德潜称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省净文字平直叙述,似乎没有令人兴奋的词语,诗味何在?学习《过故人庄》一诗时,此时放一段农家生活小录像,景物由远及近,村边绿树环抱,郭外青山相依,溪水潺潺,灿灿,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幽静闲适。小院内鸡在叫、鸟在鸣,轩窗小开,主客饮酒交谈,窗前的打谷场和菜圃黄绿相间,宽敞而舒展。临别在即,率真的主人再次相邀重阳赏菊,客人含笑点头应允。一个普通的人家,一餐鸡黍的款待,鸟鸣鸡叫的悦耳,泥土稻花的清香,农家田园的和谐景致,在平淡中蕴涵了深厚的情味。自然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村边合”“郭外斜”的场景跃然而现,易于学生领会字里行间所描绘的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
通过画面赏析可以将无形的词句变成有形的图像,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撩拨叩击学生心扉,诱发其深厚的审美体验,有助于其对文章情感内容的把握。
布鲁纳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这样,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描述心中所想象的画面,通过对诗词中所展现的意境意象的描述,获得新知。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西子湖畔“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的盎然生机,描摹早莺争暖树的繁忙,春燕衔泥筑窝的温馨,对“迷”“没”“争”“衔”等字的品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的真味。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重点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致,为学生开启通向创造美的通道,使学生亲历由艺术直觉到艺术体验的过程,将艺术美转化成自然美,再加工转化成新的艺术形式。而这时学生眼中、手中的图画已不是平面的画图了,这里融入了他们自己对诗词意境意象的想象,个体的感情与意绪使美的感知内容得到补充,实现再创造的飞跃,更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
事实证明,采用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词所表现的意旨。
3.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1)诗与诗之间的迁移赏析。
《登飞来峰》是一首登高望远的诗,学生从中悟出了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上高高的千寻塔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视线。悟出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教师此时还可以结合本诗迁移训练,杜甫的《望岳》也是一首登高望远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悟出了站得高就可以望得远的道理。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学生通过两首诗的比较赏析可以更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美,只有领悟到此才能真正明白“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词句中所包含的哲理。
(2)诗与词间的比较赏析。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都是写月寄情的,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拟人化,让明月传达他对朋友的担心和关怀。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豁达胸襟可见,问天问月问人生终于探询到人生的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亲人的祝福与希望。将两首诗词相比较更易于把握诗词作者的内心世界。
(3)诗与文的赏析迁移。
讲解《钱塘湖春行》时,紧扣“春”字,抓住春天景物特点:“水面初平”、“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诗人所创造出的美好的意境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朱自清的《春》,对春天的描写:“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由诗向文的迁移,将古人“浓缩的生活还原”,把古人“结晶的情感展示”,拓展了更高层次的情境美。
三、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朗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印证了这一点。朗读有助于感受文章的音律和谐的语言美。反复地、认真地朗读,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思路、语言,同时,也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应重视朗读训练,重视朗读指导,并通过背诵加以积累。朗读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学生认真听读
听读是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因此获得初步印象。听读安排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有不同的目的、要求。而这一点须明确地告诉学生,以集中注意力,提高“听”的效率。如教学伊始,重点是听清字词的读音并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听明白词句的停连、节奏等。优秀的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兴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听出朗读的门道,提高朗读能力。
2.重视课堂上的朗读指导
洪镇涛先生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的要领。”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更应该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初中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应定位于诵读这个根本。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再借助视听等媒体将学生带入所创设的艺术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浅吟低诵,品味诗词的韵律、节奏,也就自然感悟了诗词所蕴涵的感情基调。教师应从轻重音的把握、语气的变换到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庄谐等多方面进行指导。
(1)诵读准确,添、漏、颠、串不可,即添字、漏读、颠倒位置、串行等误读应避免。
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吐字发音、朗读基调、表达技巧等的指导。吐字发音要求正确、规范、清晰,克服误读或漏读。如“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是通假字,读作“wú”。初接触的学生总习惯读作“wáng”,殊不知一音之差,意义相去甚远。又如“路转溪头忽见”中的“见”字是通假字,读作“xiàn”,即“呈现”“展现”之意。若读作“jiàn”,那么与上文之意就接不通了。至于表达技巧,一般包括重音、停连、语气等。朗读时有意识地运用朗读技巧,避免随意性,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诵读流畅,轻重缓慢适当,即应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语态的把握。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应按音节划分节奏: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韵脚应读得慢些,延长字的时值,读出延长音,“辅”“望”应重读,整首诗有抑扬顿挫的情味。诗词吟诵自有曲调,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思,学生在反复的吟诵模仿中,掌握了朗读的要领,了解了蕴涵在和谐音律中的诗词之内涵。
(3)读出感情,声乃心出,情为意随,声情并茂。
理解内容对朗读有很大影响,只有理解了文章内容,才能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语气。如亡国之君李煜的《相见欢》的悲哀深沉;表现闲适风雅的闺阁生活的《如梦令》(李清照)的活泼轻快;《山坡羊・潼关怀古》对天下兴亡的慨叹和对劳苦百姓的同情等。
3.朗读与背诵相结合
背诵并积累诗词是诗词教学的另一目标。《语文标准》特意提出:“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诵读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因此,在词的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和背诵。能背诵的诗词,还要朗读。由于词体篇幅较短,因此教学时灵活性较强,有相当的时间可用于朗读。朗读的形式多样灵活。既可全班朗读,又可小组朗读或个人朗读。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培养语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名篇共赏,意趣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