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

管理学计划的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计划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计划的性质

第1篇: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

一、分割圆面,认识曲直关系

1.教师演示。将一个圆对折两次,并沿折痕剪开,贴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指导学生分析观察,并设 问:(1)图1 是由哪些线组成的?(2)这些线与圆的半径和周长有何关系?

附图{图}

图(1)

接着再将图(1)中的四个图形分别对折、剪开并贴在黑板上, 如图(2)所示。

附图{图}

图(2)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比较图(1)与图(2),有何异同?半径变了没有?周长变了没有?随着圆等 分份数的增加,圆周曲线的弯度有什么变化?

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初步观察并感知到随着圆等分份数的增多,曲线逐渐变“直”了。

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学生按以上操作,将圆等分,观察圆的曲线变化的情况,折剪次数尽可能多一些。 在学生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将圆不断等分下去,这个圆所等分的圆弧组成的曲线最 终将变成什么样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很多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排起来 ,等分得越细,围成圆的那条曲线就越接近于直线。通过以上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本中:“等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二、用三角形拼组圆,进一步理解曲直关系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可用三角形拼组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曲线和直线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

附图{图}

图(3)

按图(3)所示,让每一个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沿其对边中点的连线对折两次,成一小正方形;再以 正方形双层边的交点为顶点对折,成一直角三角形。又以原顶点,将双层直角边和斜边对折,重复对折数次, 成一叠三角形,然后剪去单层边,使之成为一叠等腰三角形,最后全部展开,形成一个“近似圆”,如图(4) 所示。

附图{图}

图(4)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近似圆”,问学生:

(1)这个“近似圆”是由许多什么图形拼成的?

(2)如果折的次数越多, 形成的“近似圆”的三角形的底边将越短,它们所组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图 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如果所组成的小三角形的个数越多,由这些小三角形底边所 围成的“近似圆”就越接近于圆。这里再次渗透了“极限”思想,说明直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曲线,为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三、通过把圆分割拼组成“近似长方形”的演示,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出示圆面积演示仪,演示并让学生观察如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使之拼成 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提问:

1.如何使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越来越接近“直线”,使之变成长方形呢?

2.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圆的哪一部分,二者有何关系?

3.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面积有何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板书如下:

1.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被等分圆的周长的一半,即:

长方形的长=C/2=2πr/2=πr

2.这个长方形的宽是被等分圆的半径(r)。

3.被等分圆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即: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圆 的 面 积= πr × r=πr[2]

四、巧设练习,巩固知识

1.回答以下问题。

(1)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比较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异同。 他们计算结果的单位相同吗?

(3)求圆的面积时必须知道哪个量? 这个量的单位和计算出的圆面积的单位有什么关系?

(4)想想看,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时该怎样求圆的面积?

2.选择题。

(1)在圆面积公式S=πr[2]中,r[2]表示( )。

①2r ②r×r ③r+r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圆面积就扩大( )倍。

①3 ②6 ③9 ④28.26

(3)大圆直径为6厘米,小圆的直径为4厘米, 小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①2/3 ②5/6 ③4/9 ④1/9

(4)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①50.24 ②25.12 ③3.14

(5)半径为2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

第2篇: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诊断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SPN) and to probe into its differentiation patterns and histogenesis.MethodsThe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5 cases of SPN were observed by HE method. Immunohistochemical PV 6000 was used to test some protein expression in 15 cases of SPN. ResultsClinical and imageological findings were: all the 15 cases were females, mean age (range) was 27.5 years (18-51). Of the 15 tumors, 5 located in the head of the pancreas, 5 in the body, 4 in the tail and 1 in retroperitoneum. The mean (range) diameter of the tumors was 9.3 cm (3.0-17.3), in which, 14 with intact capsule. CT revealed variable combinations of solid and cystic areas in all 15 cases, in which, 14 had a higherdensity fibrous capsule, no clear margin was seen in one. Followup of from 3 months to 10 years, no recurrence was found, another one with hepatic metastasis 13 months later. Histology showed a uniform population of tumor cells. The nuclei were oval or round without atypia, and mitotic activity was absent. Psudopapillary structure with a fibrovascular core was remarkable. Hemorrhage, foam cells and cholesterol crystals were often found. Immunohistochemically, 15 cases had positive for α1AT, 13 had vimentin, 10 had NSE, 5 had CgA, 8 had PR and 4 had Actin; but ER, Syn, EMA, Glucagon, Gastrin and Insulin were negative for all the cases.ConclusionSPN is most commonly seen in young female with a benign clinical course and a higher surgicallycure rate, which develops from primitive pancreatic cells,with the potentiality of developing into ducts,acinus,and endocrine cells.

[KEY WORDS]pancreatic neoplasm; diagnosis; prognosis; immunohistochemistry

胰腺实性假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是一种相当少见的肿瘤。由FRANTZ于1959年首先报道,至1998年国外文献共报道299例,多见于青年女性,约占胰腺肿瘤的1%[1~3]。SPN的细胞起源、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目前仍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观察。本文通过对15例SPN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对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进行病理观察以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种蛋白的表达,旨在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分化表型及组织起源,为今后SPN的临床及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15例SPN病例中12例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1995年1月~2005年5月手术切除标本,3例为外院会诊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2例曾误诊为胰岛细胞瘤及胰腺囊腺瘤,3例到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会诊。每例均有详细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手术记录及随访材料。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40 g/L的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分别行HE和免疫组化PV 6000法染色。具体步骤按说明书操作。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突触素(Syn)、嗜铬素A(CgA)、上皮膜抗原(EMA)、α1抗胰蛋白酶(α1AT)、肌动蛋白(Actin)、胰高血糖素(Glucagon)、胃泌素(Gastrin)、胰岛素(Insulin)以及PV 6000试剂盒等试剂购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试剂公司(均为即用型抗体)。

1.3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肿瘤细胞胞浆或胞核内出现黄色至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

2 结

2.1 临床表现

15例SPN病人均为女性,年龄18~51岁,平均27.5岁;5例伴有上腹部不适,10例为偶然发现或查体发现上腹包块,其中5例位于胰头,5例位于胰体,4例位于胰尾,1例位于腹膜后,均为单发;肿瘤直径3.0~17.3 cm,平均9.3 cm;14例有完整包膜,1例与胃及脾脏粘连;临床均无血糖异常及血、尿淀粉酶等改变;CT检查显示15例肿瘤组织由不同比例实性与囊性成分混合组成,呈不均匀密度的软组织包块影,14例周边有高密度纤维包膜,1例边界不清。临床上14例以胰腺肿瘤及腹膜后肿瘤手术切除,1例诊断为胰腺癌伴肝转移行手术切除;随访3月~10年14例均未见肿瘤复发,1例有肝脏转移者术后随访13个月未见复发(未进行治疗)。

2.2 病理观察结果

2.2.1 大体检查 15例手术切除标本,均为圆形或卵圆形包块,肿瘤直径3.0~17.3 cm,平均9.3 cm。14例外有纤维性包膜,与胰腺组织分界清楚,1例边界不清,与胃和脾脏粘连。切面均为囊性区与实性区以不同比例相混合。其中以囊性为主者3例,以实性为主2例,余10例囊实性相间。实性区质软,呈淡黄色或灰褐色,囊性区内含暗褐色混浊液体,囊壁厚0.4~0.8 cm,见内壁附着松软棉絮样物,3例囊壁有明显钙化。1例切除肝脏内见转移结节。

2.2.2 组织学检查 15例肿瘤实质均由实性区、假区及二者的过渡区以不同比例混合组成。实性区肿瘤细胞弥漫分布或排列呈巢状或片块状。瘤细胞较一致,中等大小,圆形或椭圆形,部分瘤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细胞质透明或嗜酸性,细胞间界限清楚,核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心,一些瘤细胞可见明显的核沟,核染色质细,隐约可见单个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假区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生长,以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分支状假,假表面细胞呈复层排列,远离血管周围的肿瘤细胞产生退行性变并表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囊性变,其中3例肿瘤组织广泛出血坏死、囊变,仅剩周围钙化的纤维包膜。实性区与假区之间的过渡区表现为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假菊形团排列,近血管端肿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核在远离血管侧;远离血管端肿瘤细胞排列松散。部分肿瘤组织排列呈网状,之间形成血窦,似海绵状血管瘤。囊性区常见出血坏死及黏液变性。实性区与过渡区肿瘤细胞间常可见微囊、泡沫细胞堆及胆固醇裂隙和异物巨细胞反应。2例见部分区域包膜浸润。1例肝组织内见肿瘤转移。

2.3 免疫组化结果

15例SPN中,α1AT均为弥漫阳性,13例Vimentin弥漫阳性,10例NSE弥漫阳性,5例CgA局灶阳性,8例PR弥漫阳性,4例Actin局灶阳性,而ER、Syn、EMA、Glucagon、Gastrin、Insulin均为阴性。

3 讨

3.1 SPN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SP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由FRANTZ于1959年首次报道,截止1998年共报道299例,约占胰腺肿瘤的1%[1~3]。其临床表现无特殊性,2/3病人表现为偶然触及上腹部巨大而有囊性感的无痛性包块,少数伴腹痛或不适,极少数破裂发生腹腔内出血[4]。本组15例SPN中,5例伴有上腹部不适,10例为偶然发现或查体发现上腹包块,术前均无正确诊断。SPN好发于青春期及青年女性,年龄21.8~ 23.9岁,偶见于老年女性和男性[5]。本组15例病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7.5岁,最小18岁,最大51岁。SPN多位于胰头或胰尾部,偶有报道位于腹膜后与胰腺无关,甚至位于肝脏[3]。本组1例位于腹膜后,14例位于胰腺,其中5例位于胰头,5例位于胰体,4例位于胰尾。B超多显示胰腺区包块。CT检查表现为由包膜及不同比例囊实性成分组成的不均匀混杂信号的软组织包块影。临床确诊困难,术前常误诊为其他胰腺肿瘤。B超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病理学检查是术前确诊本病的惟一可靠方法。

3.2 SPN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SPN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具有如下特征:①肿瘤细胞形态及大小较一致,细胞质透明或呈嗜酸性,细胞间界限清楚,核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心,可见核沟及单个小核仁,核染色质细,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②肿瘤由实性区、区和囊性区混合组成,瘤细胞呈实性和假状排列,其中以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复层排列而形成假状突起为其特征。③囊性区常见出血坏死,间质出现黏液变性泡沫细胞,同时伴有胆固醇裂隙和异物巨细胞反应等,这些非肿瘤性改变也恰是SPN的特征性改变。④肿瘤常有厚薄不一的纤维性包膜,可伴明显钙化。⑤多数SPN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检查显示α1AT、Vimentin和NSE弥漫阳性。

转贴于

本组15例SPN具有上述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其中2例曾误诊为胰岛细胞瘤和胰腺囊腺瘤。

3.3 SPN的鉴别诊断

SPN需与以下肿瘤相鉴别。①非功能胰岛细胞瘤:二者均常发生于青年女性,组织学上SPN实性区与胰岛细胞瘤类似,细胞形态较一致,呈菊形团样、腺泡状或实性团块状排列,光镜水平有时难以区分,但后者常缺乏SPN中的假结构及广泛出血坏死,细胞核通常呈圆形而无核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胰岛细胞瘤弥漫表达CgA和Syn,而SPN的瘤细胞弥漫表达α1AT和Vimentin。②胰腺腺泡细胞癌:此肿瘤多发生于老年男性,肉眼观察肿瘤边界不清,切面呈结节状或多囊性。镜下瘤细胞呈倒三角形,胞质丰富含嗜酸性颗粒,排列呈腺泡状或小梁状,一般无假排列,瘤细胞富于核分裂。SPN则好发于年轻女性,肿瘤体积较大,可见假及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腺泡细胞癌细胞表达CK,而SPN中CK常为阴性表达。③胰母细胞瘤:如SPN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则需与胰母细胞瘤相鉴别。胰母细胞瘤常发生于男孩,组织学上特征性的变化是出现鳞状上皮岛,瘤细胞常呈腺泡样排列,缺乏以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的假,胰酶染色阳性而Vimentin阴性。④胰腺囊腺瘤(癌):多见于40~60岁妇女,常位于胰体、尾部,单囊或多囊,充满黏液,囊壁内衬覆高柱状黏液上皮,呈状或实性团块排列。胰腺囊腺癌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核呈多形性。SPN囊内含似血性黏稠样物,细胞中等大小,核圆形或卵圆形,形态一致,可见核仁但不明显,有特征性的假状结构,无黏液柱状上皮。

3.4 SPN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多数SPN能被完整切除而治愈。约5%的病人可局部复发。CERVANTES等[6]报道90%的病人能长期生存,10%病人手术后可复发。SAIURA等[7]报道1例肝转移且有门静脉瘤栓的病人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少数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或有淋巴结及肝转移,但即使是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肿瘤再次手术,其远期效果也较好。MATSUNOU等[8]认为SPN的组织学表现对其侵犯行为的预测似乎不可靠。HORISAWA等[9]认为其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能与手术不完整切除及病人年龄较大有关,在其报道的22例恶性SPN中,多数30岁以前发生转移者肿瘤完全切除后预后很好(其中4例11~12岁的病人再次切除后,随访9~16年均无复发),而8例36岁以上发生转移的病人中有5例分别于复发后4~11年死于肿瘤。本组15例SPN病人术后随访3月~10年均未见肿瘤复发,其中1例有肝脏转移者术后未进行任何治疗,随访13个月也未见复发。所以,我们认为对SPN病人应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3.5 SPN的组织学起源

SPN的组织起源目前仍有争议。其假说有:导管细胞起源、腺泡细胞起源、内分泌细胞起源、多潜能干细胞起源。部分学者认为其具有腺泡细胞分化特征。电镜下见瘤细胞内有膜包绕的电子致密颗粒,类似于腺泡细胞中的酶原颗粒[1~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表达α1AT。亦有研究结果支持多潜能干细胞起源学说,SPN显示多形性分化,即导管、腺泡和内分泌分化表型可能是多潜能干细胞沿不同方向或不同阶段分化的结果[3,8]。本组15例SPN中,α1AT均为弥漫阳性,13例Vimentin弥漫阳性,显示腺泡细胞的分化特点;10例NSE弥漫阳性,8例PR弥漫阳性, 5例出现CgA阳性细胞巢,说明有内分泌细胞的特征;4例出现Actin阳性细胞巢,这体现了导管分化的特点。而ER、Syn、EMA、Glucagon、Gastrin、Insulin均为阴性。结果显示,SPN可能源自胰腺多潜能干细胞,具有导管、腺泡和内分泌细胞的分化表型。

【参考文献】

[1]LADANYI M, MULAY S, ARSENEAU J, et al .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determination in the papillary cystic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J]. Cancer, 1987,60:1604. [2]NISHIHARA K, NAGOSHI M, TSUNEYOSHI M, et al. Papillary cystic tumor of the pancreas assessment of their malignant potential [J]. Cancer, 1993,71:82.

[3]MAO C, GUVENDI M, DOMENICO D R, et al. Papillary cystic and solid tumors of the pancreas: a pancreatic embryonic tumor? Studies of three cases and cumulative review of the world’s literature[J]. Surgery, 1995,118:821.

[4]SANCHEZ J A, NEWMAN K D, EICHELBERGER M R, et al. The papillary cystic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A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clinicopathologic entity [J]. Arch Surg, 1990, 125:1502.

[5]ISHIKAWA O, ISHIGURO S, OHHIGASHI H, et al. Solid and papillary neoplasm arising from an ectopic pancreas in the mesocolon [J]. Am J Gastroenterol, 1990,85:597.

[6]CERVANTES M F, FLOREZ Z, ALVAREZ M I. Solidcystic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 acute post traumatic presentation,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Rev Gastroenterol Mes, 2002,67:93.

[7]SAIURA A, UMEKITA N, MATSUI Y, et al. Successful surgical resection of solid cystic tumor of the pancreas with multiple liver metastases and a tumor thrombus in the portal vein [J] .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0,47:887.

第3篇: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

班主任管理方式有不同形式的分类,本文结合所研究学校特点及前期的摸底调查,主要把班主任管理方式划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就本文所研究的幼儿师范学校而言,该校历史悠久,2011年由原来的中专升格为大专院校。五年一贯制班级,其前三年仍按照中专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本文针对该校二年级班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班主任管理方式所属类别,通过学生的选择来判断该班班主任所属类型,根据统计数据,确定其更加偏向于哪种类型。通过问卷进行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该校的班主任管理方式的确存在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民主型班主任人数最多,其次是专制型班主任,只有2个班主任偏向于放任型。

班级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班集体建设的重点。只有把组织建设搞好,才能有效管理班级。良好的班集体组织建设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班集体组织机构健全;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师生关系良好等。

班干部队伍是班级的骨干力量,是班主任和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选任优秀的班干部并加以培养,能够让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干部队伍建设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考虑到班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学校在每学年开始都会对新生班班主任进行相关的培训,在培训会上介绍了好的经验方法。新生班班主任在此基础上,完成班干部队伍的建立和管理。

针对班干部队伍调整的问题,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于参加班级干部队伍建设的积极性问题。“民主型”管理下的学生,愿意当班干部的人数最多,说明在“民主型”管理的班级中,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比较高,因为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班干部自身感受到可以有所作为,能够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趋向。相比较而言,“专制型”和“放任型”管理下的学生参与班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很低,不想参选班干部的学生大有人在。 “专制型”管理下的学生因为班主任的权威性,及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过多干预,班干部的工作主要是传达班主任的意见、执行班主任的决定,还要承担普通学生的不理解。使得班干部的工作自主性较差,而且这项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对于“放任型”管理下的学生而言,由于班主任疏于管理,班级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班级学生自觉性较低,同时因为缺乏班干部的话语权和对班级贡献的积极性,班级学生的工作配合度比较低,无法实现班干部的能力,工作难度大,这项工作对于普通学生的吸引力也很低。

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规章制度,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到执行,都是以班集体的良好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守纪意识为主要内容,以形成学生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班规的制定是为了执行和遵守,在遵守制度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归结为是否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班级规章制度的健全程度而言,“民主型”管理条件下的班级,班级规章制度健全,同时学生对于班级的规章制度的认可度较高,能够依据规章制度内容完成日常的班级管理。因为“民主型”班主任和绝大部分学生共同参与了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定已经将部分矛盾问题经过讨论进行了化解,这样使得学生对于规则的服从性比较高,对于遵守班规的自觉性也会非常高。“专制型”管理下的部分学生了解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并且主动或者被动的参与了这一过程。而“放任型”管理下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班规的制定过程不了解,无论是主动地或者被动的情况下,都没有参与班规的制定过程。但是两者间的不同在于:“专制型”中认为班主任制定的人数占到了班级人数的一半以上,与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在每个学校,都有相应的学校规定,在此基础上,各班依据本班特点,制定自己的班级制度。而对于“放任型”的班级来说,可能直接照搬了学校的制度用于班级使用。

“专制型”班主任管理的严格性、惩罚的严厉性,使得班级学生在时间纪律方面的遵守程度要高于其他两种,而“民主型”在这个问题上不如“专制型”有优势,恰恰是因为民主型的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中的灵活性,鉴于班主任性格的温柔性,部分学生容易钻空子,通过撒娇或者撒谎等手段,让班主任对自己的迟到、早退给予原谅。也就导致有部分学生偶尔会出现迟到、早退现象。对于“放任型”管理下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自觉性较低,在“迟到、早退”问题和“课堂纪律”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遵守程度也非常低。班级内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时间制度,这也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性格和自我规划意识。在一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班级上课,任课老师的教学完成难度加大,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诸如学习成绩不好、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等问题。

第4篇: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班级管理 班级文化建设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84-0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管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构建良好文明的班级文化。一般而言,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属于深层次的内容,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师生在校园范围内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物质、精神以及制度等方面。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关键部分,其是对校园文化的微观反应[1]。一般班级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与校园文化存在紧密联系,其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塑造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师生支架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其会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班级文化建设核心目标缺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而言,其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缺乏核心明确,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班级缺乏凝聚力。在开展各项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时,学生没有全面清晰了解到活动的本质,无法发挥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二是班级文化建设过于概念化和简单化。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仅仅只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教师的一项任务,导致文化建设缺乏精神支撑,流于形式,难以对班级管理产生映射作用。三是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价。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出发,导致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低下,无法自觉主动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影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管理过程中,采用全面开发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但是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难以提高自我管理的效果[2]。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必须要将自身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加以充分发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合理设计和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案,确保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等,从而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

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基础,而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学生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加强自身对班级的归属感。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校园文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三)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明确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从班级管理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情况出发,科学合理设计文化建设的方案,并以班级特色文化为依据,制定出共同的文化建设目标,有效开展相关的文化建设活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如针对班级卫生较差的情况,可以以此为建设目标,开展相关的卫生活动。当然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具有明确的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以及科学的评价效果、班级文化建设过于概念化和简单化等,导致班级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不高。因此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完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

【摘要】 目的 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观察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复方对其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气管内注入内毒素和烟熏的复合法建立COPD模型,分别于造模开始第20、30、40天给予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复方和罗红霉素干预(各组分别简称h 20、h 30、h 40、r 20、r 30、r 40),通过胶原特殊染色及图像分析法观察干预因素对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 结合病理及肺功能检查结果,模型符合人类COPD特点。HE染色显示药物干预组气道壁炎症及上皮层改变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天狼星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增多,用药组较模型组减少。模型组管壁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

【关键词】 益气活血化痰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rat models, and to study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ormula of nourishing Qi,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ispersing phlegm recipe on the morphology. Method To establish rat COPD models by intratracheal instilla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 and exposure to cigarette smoke. To instill intervention drug daily either the formula of nourishing Qi,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ispersing phlegm recipe or the roxithromythin, starting on the 20th, 30th and 40th day of the experiment respectively (the groups was named h 20, h 30, h 40, r 20, r 30 and r 40 for short), and to observe the effect on the morphology by means of collagen staining and image analyzer. Results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lung function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accorded with the human COPD. In drug intervention groups,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were alleviated to different degree compared to the model group. In model group, the collagen deposition was increased predominant type I collagen compared to the health comtrol group, and the deposition in the drug intervention groups were decreased compared to the mode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irius redpolarizing microscopy morphometry method. The thickness of the airway wall in the mode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e health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nourish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ispersing phlegm recipe;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nimal model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isease,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常呈进行性加重,且多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肺功能的持续性下降。COPD的发病机

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公认炎症反应、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是3条重要的作用途径,其中炎症反应占主导地位。笔者采用气道内灌注内毒素(LPS)加烟熏的复合方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2],观察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其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清洁级Wistar大鼠64只,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体重(250±20)g,鼠龄12周,合格证号:SCXK(京2002-2003)。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模型组:分别于第1、8、15、23天气管内给予LPS 200 μg/200 μL,第2~7、9~14天每日给予大前门牌香烟烟熏30 min。从第20天起每日予温开水灌胃,1 mL/100 g体重;益气活血化瘀中药20、30、40天组(h 20、h 30、h 40组):分别从造模第20、30、40天起每日予益气活血化痰方,按照1.83 g原药材/kg的剂量灌胃。罗红霉素20、30、40天组(r 20、r 30、r 40组):分别从造模第20、30、40天起按照35 mg/kg剂量给予罗红霉素灌胃。于第91天测定肺功能,处死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药物

LPS由美国Sigma公司生产(批号62012);大前门香烟由北京卷烟厂生产;益气活血化痰方水煎液:由黄芪、清半夏、水蛭等按一定比例组成,药材购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水煎醇沉后,浓缩至2 g/mL,将百令胶囊按人每天0.8 g,以体表面积折算率换算成大鼠等效剂量,溶解于益气活血化痰方水煎液中,冷藏储存;熏烟箱(35 cm×40 cm×50 cm),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理实验室提供。

1.3 取材方法

腹主动脉放血处死动物后,迅速开胸分离肺脏,然后夹闭右肺,以0.9%氯化纳溶液3 mL灌洗左侧肺脏,松开右肺,夹闭左侧肺脏,用含有1/1 000 DEPC的4%多聚甲醛溶液在20 cm H2O压力下进行灌注固定,30 min后投入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1周。取固定好的组织,在最大横径处切3 mm厚的组织块,常规脱水,二甲苯透明,用自动石蜡包埋机包埋,切成4 μm厚的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马逊染色。

1.4 支气管形态学测量方法

随机选取病理切片中内周长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RS9.0统计软件,数据用x±s表示,2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析因分析、两两间比较采用SNK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2 结果

2.1 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2.1.1 苏木素-伊红染色

药物干预各组气道壁炎症及上皮层改变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2.1.2 天狼星红染色

偏振光下观察,COPD模型组小气道壁I型胶原较对照组增多,沉积于除上皮外的气道壁各层,固有膜胶原凸入高耸的上皮皱褶内,外膜胶原延伸至周围肺组织。用药组气道壁胶原沉积不同程度减少。Ⅲ型胶原各组表达均较少。

2.1.3 马逊染色

光镜下观察结果,模型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增多,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减少。

2.2 小气道形态学测量

(见表1、表2)表1 小气道形态学测量(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我们采用气管注入LPS加熏香烟复合法制备大鼠COPD模型,模型组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显示小气道上皮层增厚,管腔内炎细胞和黏液聚集,炎细胞侵及气道壁各层,管壁增厚,小气道周围肺泡腔扩大肺气肿形成。动物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肺呼气总阻力(Re)较正常组升高,模型组最大通气量(MVV)、第0.3 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呼气容积的百分比(FEV0.3/FVC)、用力呼气流速(FEF25-75)均较正常组降低,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支气管肺组织的炎症、损伤、修复、重塑是COPD不断进展的病理基础,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与小气道平滑肌层增厚共同构成COPD气道重塑的病理基础,其中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在COPD气道重塑中占重要地位。细胞外基质增厚对气道阻力增高有显著影响,以气道形态结构分析为基础的数学模型显示:平滑肌层以内气道壁厚度的增加将会使一定量的平滑肌收缩时产生气道缩窄的效应增大,而平滑肌以外细胞基质沉积增加造成了外壁面积增加,致使气道-肺实质相互间的依赖作用(airway-parenchymal interdependence)减弱,从而使气道缩窄效应增强。Kuwano等[4]将气道壁分为3层:①内壁,上皮腔缘至平滑肌内缘;②平滑肌层;③外壁,平滑肌外的结缔组织层。内壁面积正常为20%,若平滑肌缩短30%,气流阻力可增加7.6倍;若内壁面积增至40%,同样平滑肌缩短30%,气流阻力可增加80倍,外壁增厚者若平滑肌缩短35%,气流阻力可较外壁正常者增加6~7倍。可见气道内、外壁胶原及其它细胞外基质增多,无疑可使气道的可塑性下降,尤其在平滑肌收缩和管腔内黏液聚集时,可导致气道阻力显著增高。

根据COPD的主要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随着中医药防治COPD的广泛研究,对其病机认识日趋深入。王氏[5]认为气虚血瘀痰阻是COPD稳定期的主要病机特点,虚、痰、瘀是其病机关键,并提出益气活血化痰法是治疗COPD稳定期的重要方法。益气活血化痰方主要由黄芪、半夏、水蛭等药组成,方中黄芪为补气升阳之良药,善治脾气不足及肺气亏虚之证,对气虚血滞者可补气而行滞。半夏辛散消痞、化痰散结,与软坚散结之品同用,化络中之痰凝。水蛭功专破血逐瘀。方中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功效,使肺气得补,痰瘀同化,肺络隧通,气机调畅。

本实验中HE染色结合支气管形态学测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气道腔内炎细胞浸润,黏液聚集,从造模20 d起管壁厚度及平滑肌较正常组显著增厚。模型组小气道壁各层Ⅰ型胶原显著增多。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复方20、30 d干预组炎症细胞数量减少,气道壁及胶原厚度较模型组显著减小;中药40 d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气道壁、胶原及平滑肌厚度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本实验结果提示,益气活血化痰方可能主要通过抑制炎细胞浸润,干预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平滑肌的增生/肥大,从而干预COPD气道重塑,延缓气流受限进程。不同时间点给药气道重塑的严重程度不同,说明早期干预疗效更佳。早期给予罗红霉素也可以干预COPD模型大鼠气道结构重塑,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NHLBI and WHO.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2006.

[2] 金 焱,庞宝森,武维屏,等.一种实验性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的建立[J].心肺血管杂志,2004,23(3):179-181.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53-460.

第6篇: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

1 手术配合

1. 1 术前准备

1. 1. 1 心理访视 术前1 d访视患者, 仔细查阅病历, 了解病情及各项化验检查结果。做好心理护理, 积极和患者及家属沟通, 采取温和的态度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进行烟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 成功病例, 麻醉及手术大致过程,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1. 1. 2 留置尿管评估和宣教 术前宣教访视及留置尿管的评估对减少术后出现脑卒中和脑出血非常关键。术前访视时要告知患者为减轻痛苦在麻醉后给予留置尿管, 醒来后会有一些尿道刺激和不适, 让其从思想上预先接受这一过程,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文化程度不同对疾病的认识和承受能力存在的个体差异, 给予心理疏导和必要的健康教育,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1. 1. 2 手术用品准备 除备齐常规用品外, 还需特殊准备:显微镜、显微器械、显微吸引器、小磨头开颅钻、短细双极镊、临时阻断夹、夹持器、血管吻合器械、显微针持、毫米持、蚊式钳、15号球型刀、肝素、盐酸、罂粟碱、亚加蓝、造影剂。

1. 2 术中配合

1. 2. 1 巡回护士 提前进入手术间进行合理布局, 检查并接好各种仪器电源, 测试其性能状态, 调节平衡显微镜及目镜的距离, 放在固定位置待用。开放两组静脉通路, 留置深静脉插管。检查墙壁吸引装置是否合格, 备好吸痰物品。全麻后留置尿管, 取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头下放置垫圈, 患侧肩下垫小软枕, 术中应在顺应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前提下, 充分暴露手术野。同时配置好抗凝剂(肝素)、抗血管痉挛药(盐酸罂粟碱)、血管染色剂备用。

1. 2. 2 器械护士 协助术者常规碘酒消毒铺巾后, 开颅备好双极电凝器、吸引器、15号球型刀、蚊式弯钳。 配合术者分离颞浅动脉前后支, 暴露术野。剪开硬脑膜后上显微镜换显微吸引器, 用毫米尺测量血管直径后, 用显微直剪剪开蛛网膜, 查看大脑中动脉分支, 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管腔罂粟碱棉片覆盖, 并用亚加蓝棉片染色血管。吻合血管针线要细软, 针持合扣时要轻, 备用时针尖朝上, 单独放置, 随时与巡回护士核对。传递器械积极主动, 轻、快、准、稳, 注意对精密器械的保护。术前、术中、术后要认真清点纱布、缝针、棉片、头皮夹等用物, 做到心中有数。

2 围手术期护理

2. 1 病情观察 术后24 h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生命体征及瞳孔和意识变化作好记录。血压控制通常采用静脉输入胶体或血制品扩充血容量的方式维持在正常或轻度升高状态, 必要时使用升压药。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 以防低碳酸血症或高碳酸血症。应用脱水剂时注意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的表现。持续心电监护, 及时准确做好特护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对症处理。

2. 2 护理

2. 2. 1 氧疗护理 患者因术后清醒后切口的疼痛及手术创伤, 以及部分患儿术后哭闹不配合, 过度换气等应激性反应, 高热等, 都会增加脑组织耗氧, 引起缺血型症状的发生。面罩和鼻导管交替吸氧可以增加脑局部血流, 改善脑血液循环, 改善缺氧症状。

2. 2. 2 疼痛护理 术后疼痛的观察和护理很重要, 多项指标证据表明尤其是较小的患儿术后哭闹等原因导致的过度换气会增加围手术期脑卒中的风险。因此术后根据疼痛表情卡的比照及心率观察确定疼痛级别, 给予镇痛, 从而减少发生在围手术期脑卒中的风险。

2. 2. 3 术后饮食 术后禁食水, 患者清醒后可给予流质饮食, 逐渐过渡为易消化, 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素的食物。少食多餐保证营养供给, 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适量补充粗纤维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昏迷患者早期给予鼻饲饮食, 以防营养不良。

2. 3 高热 高热可增加患者耗氧量和脑缺血、抽搐、惊厥等症状发生, 不超出38℃, 不需特殊处理, 嘱患者多喝水, 吸氧, 卧床休息。超出38℃以上, 除常规使用抗生素外, 遵医嘱及时给予物理或药物治疗, 及时更换汗湿的被服。限制探视人数, 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3 术后随访

第7篇: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TSMA in 12 HOCM patients in the near future. Methods 12 HOCM patients(8 men,4 women,mean age 38.6±12 years),whose course of disease were 1~10 years. They had all received drug therapy such as β-blockers and/or calcium antagonists with less therapeutic efficacy. After determine the target vessel under RAO 30°~45°,absolute alcohol was injected into the septal branch through the central lumen of balloon catheter. ECG and LVOTG should be observed closely at the same time. Each of them will take an echocardiogram after the procedure and will be followed-up for six months.Results 8 of them were performed in the first septal branch,2 were in the second septal branch,the remaining 2 cases were peformed in both vessels. During the procedure,sinus bradycardia were occurrenced in 3 patients,8 with CRBBB and 6 with PVC frequently,but all of this were temporarily. The cardiac murmur were disappeared completely in 3 cases,9 were attenuated I~II class than before. After the procedure,the echocardiogram showed that the hypertrophic myocardium of ventricular septum was thinner and weaken,and the LOVTG was decreased,the SAM phenomenon was disappeared and the LVEF was increased.Conclusion PTSMA is a new kind of technology,which is using the technique of PTCA ,can cause foc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injecting the absolute alcohol into the septal branch. In this group,the symptom, physical sign and the appearance of echocardiogram of the 12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procedure. There won’t any severe complication in this group. It seemd PTSMA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HOCM,the effect is reliable in the near future,but the prospective efficacy is still need to be observed further more.

【Key words】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是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和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 LVOT)梗阻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经皮导管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 PTSMA)由Sigwart于1995年率先报道[1],近年来国内外已逐步开展。它主要是通过介入的手段,在供应室间隔心肌血运的一支或数支间隔支动脉内注入无水酒精,使肥厚的心肌组织缺血坏死,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左心室流出道的梗阻,以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现将我院采用化学消融的方法治疗的1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及其近期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均为住院患者,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38.6±12)岁;病程1~10年。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乏力、晕厥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由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其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3,室间隔厚度均>15 mm,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征)阳性。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过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剂,但治疗效果不佳。

1.2 方法 化学消融术前后均使用6FJL4和6FLR4导管做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完毕保留右冠造影导管置于主动脉瓣上,同时送入6F猪尾巴导管进入左心室,同步记录静息状态下左心室压力和主动脉压力。对于测得跨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50 mmHg且其血管解剖合适者行PTSMA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在右心室放置临时起搏电极备用。术中密切进行心电图及血压监护。

术中一般采用右前斜(RAO)30°~45°投照,根据造影显示的间隔支动脉的发育大小以及与肥厚室间隔的关系,尽量选择粗大并支配左室流出道的第一或第二间隔支动脉进行消融。沿指引导管送入0.014导丝至该间隔支远端,再将直径合适的over-the-wire球囊(1.5~2.5 mm)送入该间隔支内,以4~6个大气压充盈球囊试行堵塞10~20 min左右,如果LVOTG下降≥30%或者听诊杂音减轻,则确定该支血管为靶血管。

在证实无造影剂返流至前降支及没有侧支循环后,向球囊导管中心腔内间断匀速注入无水酒精,(推注之前常规给予吗啡10mg肌肉注射止痛),推注速度一般在0.5~1ml/min。根据该间隔支血管的粗细,每次注入0.5~1.0 ml。本组病例无水酒精的用量在1.5~7.0 ml,平均用量为3.2ml。

推注无水酒精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的变化。围术期常规采用临时起搏保护,并给予营养心肌治疗,定时随访心肌酶谱直至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6个月。

1.3 成功标准 主要包括心脏杂音明显减轻、LVOTG下降(其中下降≥30%为有效,≥50%为显效)、靶间隔支造影末梢不显影以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改善(包括肥厚室间隔的萎缩,SAM现象消失、心功能的改善等)。

2 结果

本组12例手术均获成功,其中消融第一间隔支者8例,消融第二间隔支者2例,同时消融第一、二间隔支者2例。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频发室性早搏6例,均为一过性,无严重并发症(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所有患者在术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围术期复查心肌酶谱均呈急性心肌梗死样改变。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无晕厥及心绞痛复发,相关梗阻症状在术后均减轻或消失,心功能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其中3例心脏杂音完全消失,9例心脏杂音减轻Ⅰ~Ⅱ级。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原先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变薄[术前平均(21.7±4)mm,术后平均(15.2±3)mm],且搏动减弱;跨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降低[术前平均(128.8±59)mmHg,术后平均(25±21.4)mmHg];SAM现象消失;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有所提高。

3 讨论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是肥厚性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和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多认为与遗传有关,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因主动脉瓣下室间隔心肌肥厚明显,造成左室流出道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难治性心绞痛、晕厥、心力衰竭等。未经治疗或仅经药物治疗者,年病死率可达1.7%~4%,约50%的患者甚至可发生猝死[2]。应用传统的药物疗法,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疗效有限,而外科手术切除肥厚的心肌和DDD起搏器植入术创伤大、费用高,也不易被患者接受[3]。

经皮导管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是通过PTCA技术经导管向供应肥厚室间隔心肌的间隔支动脉内注入无水酒精引起局灶性心肌梗死以达到缓解左室流出道梗阻的一种新技术。自Sigwart于1995年率先报道后[1],近年来国内外已逐步开展。

PTSMA的手术适应证[4]主要包括:(1)超声心动图证实符合HOCM的诊断标准,梗阻位于主动脉瓣下而非心室中部或其他部位,室间隔厚度≥15mm;(2)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劳累性气短、晕厥、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3)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4)导管测压显示LVOTG(left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 gradient)静息时≥50mmHg,或静息时≥30mmHg而应激时≥70mmHg;(5)心脏血管解剖适合行PTSMA。

化学消融靶血管的选择是决定PTSMA是否成功的关键。X线投照角度应选择右前斜加头位,一般为RAO 30°~45°、CRAN 20°以便充分暴露间隔支动脉,了解其走行、供血范围、有无交通支和其他冠状动脉沟通等供术者选择靶血管。结合用球囊试行堵塞该支动脉时如出现LVOTG下降、心脏杂音减弱的表现则提示该支血管为靶血管。

由于PTSMA的实质是造成一次人为的心肌梗死,因此手术过程中患者均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等表现。我们在进行化学消融之前均常规肌肉注射吗啡阵痛,使术中患者的胸痛得到很快缓解,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

关于术中无水酒精推注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掌握其推注速度、剂量,以及和手术安全性、发生并发症的相关性等,各家报道不一。但是其前提是一致的,即应该把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根据复习以往资料[5,6],结合我们的体会,我们认为无水酒精的推注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0.5~1ml/min为宜,且应匀速推注。推注的同时应该密切观察球囊的位置是否固定良好,一旦发现球囊移位或者患者出现胸痛加重伴有心电、血压等的变化,应立即停止推注,重复造影观察血管情况,并及时处理。

Kazmierzak等报道,PTSMA治疗HOCM过程中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前壁心肌梗死等[7]。从解剖学角度分析,PTSMA导致的传导系统损伤容易发生在右束支和左前分支,以往的病例报道也证实右束支传导阻滞多见[8,9]。本组12例病例中并发症的发生较报道明显少而轻,且我们术前均在右心室常规放置了临时起搏电极作保护,因此无严重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

经术后平均6个月的随访,本组12例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超声心动图表现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这表明PTSMA是一种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其近期疗效可靠。但其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是否优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及DDD起搏器安置术,尚未有定论。因此需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确定PTSMA术在HOCM治疗中的地位,以便不断完善、改进,从而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Sigwart U.Non-surgical myocardial reduction for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Lancet,1995,346(8992):211-214.

2 Mckenna WJ,camm AJ. Sudden death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ssessment of patients at high risk.Circulation,1989,80(5):1489-1492.

3 Braunawld E.Induced septal infarction:a new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editorial).Circulation,1997,95(8):1981-1982.

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专题组.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的参考意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434-435.

5 Veselka J, Prochazkova S, Duchonova R,et al. Alcohol septal ablation for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lower alcohol dose reduces size of infarction and has comparable hemodynamic and clinical outcome.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4,63(2):231-235.

6 Li ZQ, Cheng TO, Liu L,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coronary alcohol injection and the size of resultant myocardial infarct. Int J Cardiol,2003,91(1):93-96.

7 Kazmierzak J,Kornacewicz-Jach Z,Kisly M,et al.Eletrocardiographic changes after alcohol septal ablation in hypertrophic obstruction ablation in hypertrophic obstruction cardiomyopathy.Heart,1998,80(3):257-262.

第8篇: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哮喘;儿童;嗜酸性粒细胞;转化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4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转化生长因子β1(TGβ1)及白细胞介素4(IL-4)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哮喘患儿分为危重组(21例)及普通组(39例),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0例发作期及48例缓解期哮喘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进行血清IL-4、TGβ1水平测定,并用血球分析仪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哮喘发作期血清TGβ1较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低,血清IL-4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高;危重组血清TGβ1较普通组低,血清IL-4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普通组高。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转化生长因子β1(TGβ1)及白细胞介素4(IL-4)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哮喘;儿童;嗜酸性粒细胞;转化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4

The Role of EOS、TGβ1 and IL-4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tic Children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s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EOS、TGβ1 and IL-4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tic children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s. Method: TGβ1 and IL-4 of 60 cases in acute attack group and that of 48 cases in remission group,and that of 30 healthy children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were detected by Sandwich ELISA.EOS was detected by blood cell analyzer. Result: The serum TGβ1 level was lower in acute attack group than that in remission group. The serum 1IL-4 and EOS were higher in acute attach group than that in remission group. The serum TGβ1 level was lower in risk group than that in ordinary group. The serum IL-4 and EOS were higher in risk attach group than that in ordinary group.Conclusion: EOS、TGβ1 and IL-4 played a role in pathogenesis .There was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levels of EOS、TGβ1 and IL-4 with serious degree in asthmatic children.

Key words:Asthma;Child;EOS;TGβ1;IL-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甚明了。研究哮喘发病的分子机制已成为目前研究哮喘的热点及难点。近10年来,人们在哮喘的分子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认为哮喘的发病涉及到气道的结构细胞与气道重塑、T细胞的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失调[1]。本研究测定60例哮喘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转化生长因子β1(TGβ1)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旨在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在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60例哮喘儿童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2],其中发作期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1个月至9岁,平均(3.15±1.76)岁,其中缓解期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10个月至9岁,平均(3.23±1.49)岁。根据危重病例评分法[3],将哮喘患儿分为危重组和普通组,其中危重组21例,普通组39例。随机匹配健康对照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9岁,平均(3.46±1.85)岁,健康对照组无哮喘病史,无家族史及个人过敏史,近期无感染史。

1.2方法:哮喘发作期采血前2周未用糖皮质激素,采血前12h停用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等。发作期、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各采集静脉血3ml,以血球分析仪常规方法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余下的血分成两管分别分离血清后置-30℃保存待测。

1.3检测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检测哮喘患儿发作期、缓解期及对照儿童的血清IL-4、TGβ1水平,TGβ1试剂盒由深圳晶美公司提供,IL-4试剂盒由美国GENZYME公司提供,药盒板内与板间变异系数<10%,并用血球分析仪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4统计学处理:微机使用SPSS 10.0程序将数据结果以±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三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表1哮喘发作期、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EOS、TGβ1及IL-4比较(略)

注:组间两两比较P<0.01

表2哮喘危重组与S普通组EOS、TGβ1及IL-4比较(略)

注:组间比较P<0.01

2.1哮喘发作期、缓解期及对照组EOS、TGβ1及IL-4比较:表1显示,哮喘发作期血清TGβ1低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0.01),缓解期血清TGβ1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L-4及EOS在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缓解组亦较对照组高(P<0.01)。

2.2哮喘危重组与普通组EOS、TGβ1及IL-4比较:表2显示,与普通组比较,危重组血清TGβ1降低,血清IL-4及EOS增高(P<0.01)。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狭窄。其病理特征是伴有气道上皮细胞脱落、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细胞因子是介导和维持支气管哮喘气道特异性炎症和局部免疫反应的基础。多种因子形成网络参与了EOS的活化、浸润及产物表达。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及介质释放受IL-4等细胞因子的调节,且这些细胞因子主要来源于T细胞。IL-4主要由TH1细胞分泌,TH1/TH2亚群失衡,TH2异常增高致TH1类细胞因子IL-4、IL-13分泌增高,IL-4还与IL-3协同作用,能促进肥大细胞增殖与分化。本研究显示,哮喘患儿EOS及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EOS及IL-4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生长因子与哮喘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TGF-β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GF-β是一种具有同源双链的25KD多肽。哺乳动物中存在3种亚型,即TGF-β1、TGF-β2、TGF-β3。TGF-β1可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TGF-β1在哮喘气道结构变化中作为重要的的致纤维化和免疫调节因子而起作用,体内外实验都已证实了这种双重调节作用[4]:它可作为促炎因子或抗炎因子作用于炎症细胞而参与气道的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起始,同时也导致气道重建、气道反应性增加,气道管壁增厚、肺功能下降,故TGF-β在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Minshall等用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方法发现在哮喘患者局部(支气管粘膜和肺泡灌洗液)TGF-β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哮喘发作期外周血TGβ1较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低,缓解期血清TGβ1较正常对照组低, 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表示TGβ1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本研究表明,EOS、IL-4及TGβ1是形成哮喘气道炎症众多网络中重要组成部分。TGβ1可抑制IL-4的合成[6],IL-4引起Th1/Th2失衡而使IgE升高,EOS细胞产生TGβ1减少。TGβ1的过度减少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呼吸系统自发保护和抑制炎症能力降低,形成一种导致变态反应症和哮喘发生的环境,从而构成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的基础,导致哮喘的发生。另一方面,TGβ1的合成下降可使EOS在炎症局部浸润和活化,释放炎症介质,使炎症加剧,可能成为哮喘发病的另一机制。因此,通过提高体内TGβ1的合成并维持在合理水平,既不使患儿的免疫系统处于高敏状态,又不能导致气道纤维化的发生,为今后哮喘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监测患儿血清TGβ1水平可能有助于了解哮喘患儿的病情与预后。

参考文献:

[1]Kip JC.Cytokines in asthma[J]. Eur Respir ,2001,34(Suppl):24-3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2003年修订)[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7.

[3]简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试用协作组. 简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的临床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8):565-569.

[4]Barbato A. Turato G.. Baraldo S, et al. Airway inflammation in childhood asthma [J].Am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8(7):789-803.

第9篇: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linical observal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all-trans relinoic acid and arsenic triox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DONG Hai-lin,YANG Chang-jian,CHEN Xiao-lia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icacy and side efect of the 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and arsenic trioxide(As2O3)combination in acute promyeloeytic leukemia(APL).Methods Thirty-eight AP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ATRA and As2O3 combination.ATRA was given 25 mg/m2 every day and As2O3 was given 0.16 mg/(kg•d).Doses were adjusted according to adverse effects.Results Thirty-four patients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CR),the CR rate was 89.5%.The time to achieve CR was(24.4士5.2)d.Two patients died due to intracranial hemorrhage.Conclusion The ATRA and As2O3in the treatment of APL can obtain a higher CR rate and a shorter duration for achieving CR.

【Key words】 Retinoic acid; Arsenic trioxide; Leukemia; Promyelocytic; Acute

2004年6月至2009年3月,我们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3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I)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初治API 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16~64岁,平均40岁。所有患者均经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确诊。入院时血常规:WBC 0.4×109~48.52×109/L(平均值7.71×109/L),Hb 22~148 g/L(平均值66 g/L),PLT 2×109~208×109/L(平均值26×109/L)。7例合并出凝血指标(Pr、APIT、DDI、FDP)异常。骨髓象检查: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占0.346~0.997(平均值0.898),外周白血病细胞占0.02~0.97(平均值0.63)。

1.2 方法 确诊者均予ATRA 25 mg/(m2•d)口服,连用30 d。As2O3 0.16 mg/(kg•d)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滴,21~28 d为一疗程。观察ATRA相关副反应及完全缓解(CR)时间,CR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每2~3 d复查血常规,每周复查肝、肾功能,监测凝血指标。治疗前或疗程中如WBC≥20×109/L,加用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1 mg/d联合化疗,根据外周WBC变化决定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 d。治疗开始即预防性应用保肝类药物。ALT和(或)AST在40~120 U/L时As2O3减半,≥120 U/L时停用As2O3,待ALT或AST恢复正常后再用As2O3。若患者出现ATRA综合征且不能耐受,则减少ATRA剂量或停药,待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再逐渐加量应用。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联合治疗APL的总体疗效 ATRA联合As2O3治疗38例APL患者。共34例获得CR,CR率89.5%,获得CR所需时间平均为(24.4±5.2)d,2例在疗程中因并发颅内出血而死亡。

2.2 高WBC和低WBC APL患者的疗效比较 确诊时26(68.4%)WBC0.05)。见表1。

2.3 外周血象变化 33例(86.8%)治疗1~2周时白细胞、血小板开始升高,第15~20天达高峰,第23~34天降至最低水平,其后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治疗第14~21天后逐渐升高,第30~35天达正常水平。

2.4 骨髓象变化 治疗前骨髓增生程度均为活跃或极度活跃,治疗结束后,变为减低或活跃;粒红细胞比例接近正常,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正常;治疗前全片巨核细胞计数偏低,治疗后恢复正常。

2.5 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31例(81.6%)。肝功能损害17例(44.7%),皮肤损害(皮疹、皮肤及口唇干燥)5例(13.2%)。有发热、头痛、肌肉或关节疼痛4例(10.5%),均经对症处理好转。1例在As2O3应用6 d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遂停用As2O3,予以对症处理,1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

3 讨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FAB分型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的M3亚型,占所有ANLL的10%~15%,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ATRA治疗APL的机理为诱导异常早幼粒细胞向成熟阶段细胞转化,而不同于化疗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因此可降低DIC的发生率[2]。研究表明砷剂作用机制[3]:干扰细胞代谢及氧化过程、细胞调亡及诱导分化作用、诱导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及调亡诱导分子活化,使ADCC发生程序死亡,同时延缓细胞周期,并抑制细胞生长。砷剂的使用可使APL的治疗更进一步,高浓度的As2O3选择性地诱导APL细胞凋亡,低浓度则诱导分化,可弥补ATRA只能诱导细胞分化的不足;而两者对NB4细胞在诱导分化和凋亡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另发现,不同浓度As2O3能快速调节和降解PML-RARa[4]。

以往报道,单用ATRA治疗、[5,6]ATRA+化疗和单用As2O3治疗的CR率均为85%~95%,本组CR率与上述疗法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获得CR所需时间少于单用ATRA和单用As2O3者。高白细胞综合征、肝功能损害、黏膜干燥是ATRA的主要不良反应,As2O3也有类似不良反应,且肝脏受损更明显,所以二药联合使用后其不良反应是否加重,是众所关心的问题。从本组的治疗结果来看,两药联合使用引起的高白细胞综合征和肝功能异常不良反应并不比单独使用ATRA或As2O3时明显。本组两药联合治疗中加服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及保肝药物,减少了高白细胞综合征及肝损害的发生,与高松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7]。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均不影响正常治疗。故两药的联合使用完全可在初发APL患者中进行。但分子水平缓解状况目前与单用ATRA或As2O3比较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这可能与病例数尚少,随访时间短有一定关系。因此ATRA联合As2O3的长期疗效仍需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8.

[2] Tallman MS.Gurative steategie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Washington DC:Hematology 2003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Education Program Book,2003:90-101.

[3] 王思力,赵辉,韩忠朝.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机制及方法.临床血液学杂志,2005,18(3):190.

[4] Douer D.New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Int J Hematol,2003,76(2):178.

[5] 刘元肪,沈志祥,陈晓,等.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观察.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24(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