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辩证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贡献
认为,物质是万物的本原,自然界是由一切物质所构成的巨大的系统整体、自然界、人、科学技术,社会这四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中,我们只有通过对概念的认识,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深入了解,进一步解读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等多重知识结构的层次的构建,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一、自然辩证法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表徵
自然辩证法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与此同时,自然辩证法作为的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等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也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我们知道,自辩法诞生于1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诸学科关系的文献综述
恩格斯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成果,对这种自然哲学进行了多方面理论变革,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关于自然的学说,这就是的自然辩证法。首先,他改造扩展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其次改造了自然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再次摒弃了自然哲学的唯心论等基础,成功的实现了自然哲学和科技哲学的基础构建。自然辩证法和自然哲学都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并提供自然界的总图景。
科学哲学是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科学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推理的程序、科学发展的模式等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问题,而明显忽视对自然界本身的研究,存在一些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科学的社会研究,它是与自然辩证法紧密相关的一门学科,着重研究社会诸方面与科学的关系,也就是研究科学体制“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三、从自然辩证法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是对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不仅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具有主导作用,同时对其他要素也起着渗透作用,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已融合、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从而促进了生产力要素的全面飞跃,推动了生产力系统的发展。
当代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四、科技哲学视角下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学科,不仅对于整个哲学特别是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发展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上,不仅为科学的世界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具体的理论论证。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中国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我国园林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与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共同构成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享有很高的地位。中国的园林设计是集传统建筑、书画、雕刻、工艺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涉及诸多问题,譬如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空间艺术、建筑学、艺术学、生态学、气象学、材料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可以讲中国园林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属性,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与其研究的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等方面对我国的园林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借鉴性意义。
一、中国园林设计中对自然辩证法几个内容应用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技观与方法论,下边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其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启示与思考。
(一)对中国园林设计中的自然观思考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与园林设计
地球大约存在于上亿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时的园林形式已经客观存在。园林艺术的物化形态虽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深化认识以及自然科学本身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但从作为绝对存在着的物质本身来讲,它是固有的、不变的、永恒的,正如恩格斯说:“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
2.现代辩证自然观与园林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辩证自然观具有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三个重要的特征。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首先应该认识自然界的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的过程,系统的整体性指系统是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发挥作用,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征。一切以系统方式存在的物质客体,因此在园林设计时,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健康与生态系统,尽可能尊重每一个事物,合理发挥好各个元素本身的特性。“在营构布局、配置修建、山水、植物上,努力寻求顺应自然,着力表现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并力图突破情势上的调和和整一,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①
第二,应高度重视自然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动性,把设计与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设计能力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经济、更具艺术表现力、符合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园林作品。
第三,掌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与边缘效应等原理,尊重自然界生态的层次、特征,维持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坚持科学发展观、最大化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艺术。
(二)对中国园林设计中科技观的思考
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②这其中的工程技术手段以及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涉及到科学技术问题。在自然辩证法中,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我们不仅在探讨其在普遍社会里的规一般性规律,还应该把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科技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其本质、特点、发展、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等。
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落实到中国园林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认识与熟悉中国园林设计相关的科学本质及其特征,了解科技发展简史,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运用,领会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人类价值之间的关系。掌握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其次,在设计中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保持一种客观的立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倡科学精神、重视科学技术,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运用于园林艺术之中。只有这样,我们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才能把握住我们的历史文脉,创造出具有现代美感、时代地域特色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艺术。
(三)对中国园林设计中方法论的思考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它普遍地适用并指导各门社会科学,中国园林设计亦不例外。在我国的园林设计中,设计师首先应该掌握基本的科学与技术实践方法论问题,譬如观察实验、科学思维、技术预测与评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其次设计师应重点考虑我国各种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遵守自然社会的基本规律,因地制宜,严格地按学科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创造出更科学合理、独具魅力的中国园林。
二、基于自然辩证法对中国园林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人类不断追求经济利益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如何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发展将成为中国园林设计首要思考的问题。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中国园林艺术提供一个新的可能。第三,中国园林艺术具有其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园林设计师们应该结合时代需求,尊重大众审美,创造出润泽时代的园林艺术作品。
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体系中的一支奇葩,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特别是园林设计者要结合中国园林的实际情况,系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提高其哲学素养,建立系统的自然观与科技观,掌握并运用相关科学技术,遵从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园林艺术独具魅力、永放光芒。
注释:
【关键词】于光远;自然辩证法;社会的自然;第二义的自然;现实意义
1 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概述
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群、自然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与伪科学、自然辩证法与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的百家争鸣、自然辩证法服务于经济社会等方面。于光远创造性的指出,中国的自然那辩证法学派应该是一个“大口袋”,可以作为一个科学群,其本身特别注意对社会的自然进行研究,强调哲学的基础――唯物辩证法,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建立的过程中,于光远就提出,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应该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但同时有许多东西可以暂时划为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例如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史、宗教学等。于光远称自己为“死不改悔的者”,他认为不存在过时的问题,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应该是在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的自然辩证法是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于光远不仅将自然辨证法应用社会主义建设,还把自然辩证法作为思想武器,与伪科学展开斗争。于光远指出,伪科学不同于宗教,它从根本上说它是反科学的,伪科学中有着明显的经验主义的错误,对于伪科学应该态度坚决的抵制。特别的,对于常常被伪科学论者引用的《周易》,于光远也做出了阐释,认为《周易》中包含朴素又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但迷信和占卜却是实实在在的伪科学。
于光远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彻底贯彻“”,特别是注重“百家争鸣”这一方针的践行。他在《自然辩证法规划》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认为,‘百家争鸣’的方针,应该在我们这项研究工作中彻底地贯彻。我们应该欢迎任何的一得之见,应该使各种有创见的思想都能畅所欲言,能不受阻碍地及时地互相交流,并且要使学术争论活跃起来。”于光远“根据实际经验展开地论述了在自然科学工作中如何贯彻百家争鸣方针,认为即使是唯心论也有证明的自由。[1]”
2 第一义的自然与第二义的自然
于光远丰富了“社会的自然”与“人工的自然”,“第一义的自然”与“第二义的自然”的思想,并由此出发,将自然辩证法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以下笔者将就其自然辩证法中有关“自然”的思想具体的加以论述。
于光远指出,第一义的自然很早就存在,但当人类开始认识第一义的自然的时候,才同第一义的自然发生关系,但随着人类认识第一义自然的开始,第一义的自然中就多了“人”这一特殊的自然物。而于光远认为,人之所以是特殊的自然物,是因为人具有意识,有思维能力,是可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特殊的动物。第二义的自然是人在实践中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在实践中与之发生关系的自然环境”,第二义的自然“是对人类事件发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的总和”[2]。
第一义的自然和第二义的自然并不是广义与狭义的自然,而是有着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于光远指出,第二义的自然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本来属于第一义的自然,但当人类通过实践与自然发生关系,第二义的自然就应运而生,第一义的自然是第二义自然的基础。于光远进而就人类社会与第二义的自然的关系进行分析,具体有一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为人从第二义的自然中取得现成的资料。这里所说的资料多指生存资料,如可以直接被食用的野生果实,现成的可以居住的洞穴等。此时,人类也可以从第二义的自然中取得某些现成的、简单的生产资料,如石块、木棍等。而这样的关系主要出现在原始社会,那时候,人类非常脆弱,对第二义的自然往往无可奈何。随着工具的创造和使用,人类社会同第二义的自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人类从被动的适应自然变为主动的用工具对第二义的自然做力所能及的斗争,通过劳动取得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这个时候的人类,可以或多或少的减少第二义的自然对自身的伤害。于光远认为工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工具不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是人与自然中间的东西,不属于第二义的自然,在工具产生后,人与第二义的自然的关系中就加了这一因素,成为任何工具结合在一起成为一方,第二义的自然为另一方。工具使人的四肢五官延长,人与第二义的自然斗争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人与第二义的自然发生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生产者和生产工具构成社会生产力,人类用社会生产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于光远认为,为了征服第二义的自然,就需要不断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当人与第二义的自然发生生产关系之后,就有了产品。产品属于自然物,加入到环境中去以前不属于第二义的自然。人与第二义的自然还可以有直接生活上的关系,例如人类去自然界旅游,恶劣的环境诗人患病等。
通过上述人与第二义的自然的各种关系可以进一步看出,第一义的自然是一切关于自然概念的基础,人类社会在实践中与之发生关系的是第二义的自然。但两个自然都不是整体的自然,第二义的自然中不包括人这种自然物,也不包括对人的实践不发生影响的那部分自然。在第一义的自然和第二义的自然的概念中都有天然的自然和社会的自然的区分。
3 社会的自然与人工的自然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对自然辩证法做出了这样的阐释:“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概念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是的自然哲学、科技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3]可见,自然辩证法是由“自然”这一概念展开,于光远注重对“自然”这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根本进行研究,将其细化为社会的自然和人工的自然。
于光远指出,天然的自然之所以获得意义,是因为人类出现以后,许多自然物都受到社会的影响,成为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东西,社会自然的概念应运而生,反过来,就需要天然的自然这个概念与社会的自然并列。天然的自然物经过人类的劳动之后,发生了社会性的变化,打上了人类社会的烙印。同时,它们作为自然物的性质也保持下来。由此可见,任何的社会的自然都是建立在天然的自然的基础之上。
社会的自然不断的发展,人类对天然的自然不断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负面的问题,如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恶化等。于光远指出,人类对有利于自己的环境进行破坏,是一条历史的规律,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保护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态的思想需要不断的落实到实践中去。
于光远指出,同天然的自然相对立的就要使用人工的自然这一术语。天然即非人工,人工即非天然。社会的自然与纯粹的自然相对应,人工的自然的范围就相对狭窄,因为许多社会的自然物并不是由人加工制造出来的,并不只受到人类色会的影响,或者是只具有某种社会属性。最终,于光远得出结论,人工的自然,更多的应作为社会的自然中的一个部分来使用。
4 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于光远重视对人工的自然和天然的自然的研究,指出要使自然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就需要对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的创始人,于光远无疑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研究对象――自然,做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这不仅仅是对其自身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充实和丰富,更是对中国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于光远将自然细分为社会的自然、人工的自然,第一义的自然、第二义的自然,使得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工作者更好的研究自然,研究人类是如何在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的自然物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同时,于光远强调在改造天然自然的过程中,要树立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辩证法的角度找出环境破坏的根源,从而促进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学派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添砖加瓦。
在论述“自然”这一个概念的过程中,于光远注重对“人”这一特殊的自然物进行多角度的论述,也使得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学派更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于光远对自然的细分也有利于研究者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如何通过发挥社会的自然和人工的自然的作用,让人工的自然更加和谐,让社会的自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小礼.长功夫、大功夫、硬功夫和苦功夫――于光远与自然辩证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09:11.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田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在书中,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恰好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从这些名言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能够很好的运用到现代教学和实践中。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面来看,科学技术已经融入到了我们地球上人类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与古代人相比现代化的人的生活于之息息相关。同时田径运动作为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当然也不可不受到科技进步是我影响,我们也在虚心的接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然而,科学技术既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利的方面,它应用于我们的田径运动中,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机能的深层次的潜在优势;另一方面,在得到好处的同时也给田径领域中产生一些消极地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就应该针对现达的科学技术处理田径中的新问题,采用它的科学价值去解决,并从中分析田径技术。
1.体育工作者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
从根本上来看,体育运动是包括有不同形式和不同活动内容的自身的体能运动。对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学习,愈来愈受到从事体育的人员关注和重视。在以前的对于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需要对这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普及和提高作相应的工作。从实践证明:坚持运用自然辩证法,从事体育工作的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引导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取得一定的好成绩,如果不这样,很容易误入歧途,遇到不必要的挫折。
同时,现在的科研人员对于田径技术的研究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评价运动员技术动作是否符合运动原理的层次上,然而对于在发现问题后能不能提出更加有效的方法措施和具体手段,则反映科研要求人员的能力,这方面我们仍然很欠缺,今后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改进。
2.科学技术对田径的积极效应
2.1 科学技术对田径运动技术以及器械场地的作用
田径本身的运动技术是与场地、器材和服装鞋帽等物品的更新换代分不开的。
2.1.1 运动员的鞋
在田径运动的竞赛方面,运动员在赛场上所穿的跑鞋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自身的体能水平差异甚微,所以教练员开始寄希望于科技人员对跑鞋的研究,跑鞋中开始采用新的复合材料,如鞋钉由轻陶瓷制成等,此来达到节省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和提高跑速的效果。
2.1.2高标准的竞赛场地
20世纪60年代以前,从我国开始进行田径运动时,田径场的跑道就是用煤渣混合泥沙铺垫成的。然而这种跑道不仅弹性差,易受气候影响,运动员在这种坑坑洼洼跑道上进行竞技比赛时,很难取得像今天这样优异的好成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步,在2015年8月23 日北京田径世锦标赛半决赛上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杀入世锦赛决赛。这是在100米项目上中国短跑运动员创造的新历史。在同年8月29日北京世锦赛男子4×100米,苏炳添和莫有雪、谢震业、张培萌代表中国队38.01秒摘银创造历史。这些成就于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再加上跑道色彩鲜亮,给运动员以美好舒适的视觉感受,从而更加有利于运动员跑出好成绩。
2.2 科学技术对田径训练后的恢复层次上的作用
训练辅助方法和手段的竞争,也就是运用多学科方法和手段的竞争。多学科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选材学、信息学等。比如现在最热门的营养补剂、营养药物,对它们的研制、筛选、正确使用就是竞争。那种不采用辅助手段而进行的单纯的场地训练,已经是过时的方法了。
2.3 科学技术对田径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帮助
田径训练理论与方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自然训练法。即运动员在教练员指导下凭借自己的先天遗传优势进行训练。二是大运动量的训练。即在20世纪50年代采用的强调运动量越大越好的训练方法,“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然而在现在看来是缺乏科学依据。三是多学科综合训练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门新兴的综合叉科学―体育科学,也逐渐被运用到了田径的训练中,发达国家最先采用,然后慢慢地传入到了中国,使之中国田径理论训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4科学技术对田径训练选材的作用
在现代田径竞技赛场上已经不是单纯的先进技术的竞争,其中还有优秀的人才竞争,良好的后备力量可以为田径训练源源不断的输送好苗子。因此科学选材是整个田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促进田径科学化的始祖。科学选材是目前我国实现奥运战略,建设体育强国必须策划的一项战略方案,也是世界各国跻身世界体育高峰必行之事。所谓科学选材是发现和挑选具有较高竞技体育天赋的优秀后备人才来参加训练,即这个过程要通过科学诊断和科学预测,采用多因素分析进行优化。
3.科学技术对田径的负面影响
科技对田径运动过多地控制,各国之间又不能合理科学的对待,因此使运动员逐渐成为了科技的傀儡,给田径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险。从某种意义说,兴奋剂的出现就是各国科技竞赛的结果,用它来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琼斯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因服用兴奋剂而被剥夺了在悉尼奥运会上的五枚奖牌。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兴奋剂、新的违反田径规则的手段不断被研究出来,如果运动员只是采用这样的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成绩,那就远离了竞技的宗旨。
4.总结
自然辩证法对体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它可以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方向给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提供科学的理论引导,从而自然辩证法成为推动体育运动发展的宝典。近几年来,各国的体育事业都有不小的发展,田径竞技比赛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运动员要提高运动成绩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世界体育强国为了在重大国际赛事和奥运会上获得胜利,都在想方设法的采用最新科技手段来激发人体运动的潜能,因此科技对田径的影响已不是局部的,而是根本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大脑。因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滥用甚至可以毁灭田径运动。最后我们应该科学地衡量科学技术对田径的作用,在使器械高科技化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和田径比赛的本质,引导、鼓励二者之间和谐相处,要使现代科技成为田径运动发展的推动力,从而保证田径运动的健康茁壮成长,最终达到造福人类的效果。(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宇静,高 敏.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20 - 121.
[2] 王 辉.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的辩证思考[J].科技资讯,2008.
[3] 张平国.从数字看中国田径的发展状况[J].田径,2002.
[4] 刘嘉丽.新世纪现代科技与经济体育[J].福建体育科技,2005(2):12 -15.
[5] 卢元镇.体育与科学技术[J].体育科研,2001(3).
[6] 张永科.谈“科技与创新”对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要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2.
[7] 张得保.现代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J].体育世界,2008(12):108.
关键词:企业形象设计 自然辩证法 系统观 科学技术观 创新观 实践观
1、前言
企业形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设计师莱蒙特・维诺和保罗・朗多在1930年左右提出,原指同一性企业识别。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导入“CIS”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赋予了更广义的内涵,其主要概念是将企业理念精神、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视觉化识别三位一体地、战略地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达到最佳经营环境。[1]
CI设计是策划的思想、理论在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活动中的应用。具体说,CI设计是指策划者为了达到企业目标,尤其是达到树立良好企业整体形象之目的,在充分进行企业实态调查基础上,对总体企业形象战略和具体塑造企业形象活动进行谋略、计划和设计的运作。CI设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图形化模式,应该用战略的、动态的思想对其进行正确的贯彻和引导,使CI进入一条科学、合理、有效的良性运行的轨迹中。
CI设计包括谋略、计划和设计三方面的运作,相对来说,谋略抽象而宏观,笼统而静态化;计划和设计具体而实在,现实而动态化。这三个方面彼此相辅相成,互有作用。共同建构了企业的整体面貌。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2]CI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创新观与实践观等自然辨证法观点必然对CI设计有所启示。
2、CI战略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目前来看,CI在实施中涵盖了三个方面: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企业形象识别(VI)。
(1)MI是CI的核心,是企业精神理念的主旨灵魂。
MI包括企业的使命、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性格等基本内容。能够拥有优良鲜明的形象竞争力的企业无一不是与其企业精神的完善塑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美国IBM公司的“IBM就是服务”,日本TDK公司的“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个性化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的确立,需要对企业自身生存的小环境以及国家建设发展乃至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进行审时度势的思考和判断。
(2)BI是CI的动态部分,是MI的行为体现。
它包括对内的企业管理方针,员工教育和工作环境的治理,产品开发策略以及对外的公共关系活动,促销活动和公益性文化性社会活动等。BI识别的运作,要求作为主体的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支持,在新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确立的同时,通过一系列企业内部的传播手段普及CI知识,增强员工对企业导入CI战略的认识,沟通上下级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使企业主体由被动地接受策划设计,变为主动地参与创造,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同心同德的凝聚力。
(3)VI是CI的静态部分,通过统一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视觉识别设计,将企业精神理念传达给企业的关系者和社会,从而在视觉传达方面树立起统一的形象概念。
它包括两大要素:基本要素(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专用字体、企业色、企业标语、企业象征图形以及各部分的组合规范设计等。)应用要素(将基本要素的设计运用到与企业相关联的各个领域。如:事务用品、产品、包装、广告、环境、运输工具、标识、服装、展示等。)[3]
作为最直接传达企业讯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识别的运作须严格按照设计概念的规定,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构思和规范统一的设计,使与企业相关的每一部分,大到工厂及销售场所的内外环境,小到办公用品中的信纸名片,都成为凸现企业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4)三者的辩证关系:
CI战略的三大构成要素是一个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以MI为主导的BI、VI的开发设计,需要建立在规范化、统一化和富有创造性的基础之上,以共同的理念准则来策划导入并实施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CI战略运作的完整性的企业形象的统合传达。如果把它比作一个人,那么MI就是他的思想,BI是他的行为举止,VI是他的衣饰外貌。思想支配并规范人的行为活动,外貌则是他人认知和了解其内在品质的最直接的媒介,只有三者达到质的统一,才是一个健全成熟的人,才能成为非他非你的自我,才能够取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与信赖。
3、CI设计与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4]
在CI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设计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形象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视觉元素的处理也同样要符合企业内部外部两方面的要求,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目前主流CI的两个代表美国型与日本型CI都各自形成其系统的主次方面:美国CI战略以注重视觉传达的统一性为主要特征,将企业的业务特征、理念精神象征地结合到一个简洁、个性显著的标志上,并把标志有计划地统一规范地运用到产品包装、办公用品、宣传、环境和交通工具等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应用领域中去,构成了美国型CI战略的基本运作模式。日本的CI理念以一个企业或团体,由内及外,将企业或团体同一化,进行传达的组织和统一。一般来讲,日本型CI是从理念识别(MI)开始的。企业是从理念、精神,透过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来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外部推进。日本的MI是CI设计的灵魂和核心,是从根本上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
4、CI设计与科学观、创新观
现代经济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形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帮助人类不断创造出光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给设计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对知识经济的阐述,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将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5]目前发达国家50%以上的经济已构筑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知识经济的支柱是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化、全球化、商务电子化、现实虚拟化、产品链节中空化、无形知识产权化。同志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同志也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早期的单一企业形象手册已经走出档案室,进入了企业的网络系统,在适时适市地管理整个企业的形象整合。理念的设定、行为的策划与实施都积极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地创新,这其中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经营策略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设计管理的创新……企业形象设计当然也要不断创新,一种适于现代审美观念的图形、色彩、符号才可能被公众所接受。更不要说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理念”。创新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永恒主题。
5、CI 设计与实践观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6]这种观点在企业的管理中也是屡试不爽,在对企业的形象进行整合时,更是鼓励企业方大胆实践,在方案实施后,反复测试效果。在CI得以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发挥最大功效。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知名企业无不将CI 进行到底,虽说不是万能的,但依然在本职范围内发挥出它的优质管理能力和针对性效果。比如令国人骄傲的海尔集团,在20世纪末引入CI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适时的CI战略。总结出一套中国CI典范“统一品牌型CI战略”,以“真诚到永远”的理念传播与国际星级服务形象塑造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无可置疑,实践观在CI的战略实践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6、结语
CI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设计团队在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其理论的设计实践,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设计与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在设计中要把握系统观,体现科技观,富有创新观,在理论指导下具体实践。在客观分析市场、详实调研企业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发挥创意寻找独特诉求,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周旭,罗仕鉴.企业形象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进.企业与品牌形象设计――高等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9.
[3]吴国欣.企业形象设计[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01.
[4]孙琦.平面设计中的艺术辩证之维――解读姜耕玉《艺术辩证法》护封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关键词】 传统中医药学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学生管理工作 内涵理念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03-02
教育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1。而教育针对的主体目标就是培养“人”――学生。
在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对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教育理念提出了强烈的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面对日益复杂的变化和社会需求,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使传统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反映中医药学教育本质的特征,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学人才。就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与引导,创新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促进传统中医药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 牢固树立用自然辩证法指导学生工作的思想,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
自然辩证法作为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内容涉及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等广泛的领域。它既有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深层考察,以及对具体科学方法的细致研究,又有对整个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及方法论的宏观探索2。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任何社会成果的取得,实际上都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产物。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教育过程中,自觉地发现挖掘规律,并运用自然辩证法及科学方法论来指导学生管理的工作,这必将对传统中医药学教育的改革与引导产生积极的、巨大的影响。高等院校里的主体是师生,学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转变思想,将以往把学生管理工作只看成“管好学生”、“让学生听话”、“让学生服从班集安排”的错误管理模式,变“服从”为“自觉”和“自愿”,把民主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内容和需要层次,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和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学生班主任要牢固树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思想观念,贯彻执行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规定,努力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这一工作目标上来。
2 树立“立足传统,创新观念、走向国际”的新型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创新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内涵理
念
高等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可以从多重的角度去认识,树立以自身特色为中心的理念应该是高等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理念,创造性发展是学生管理工作最主要的方法,走向国际得到世界认可,是我们传统中医药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所以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传统中医药学的教育质量,不断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才能达到中医药学教育的目的。在以往中医药学学生管理的发展观和质量观,考虑学生对传统典籍的学习和就业较多,对学生的生活、个人素质及专业思想的强化较少。对社会科学知识不加补充,其知识结构不合理。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产生了偏移,注重学生专业思想及个人能力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对于中医药学这样有明显传统特色的专业,学生管理者应该是本专业的老师,让其发扬专业特色,同时通过对现代科学研究的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对专业的自豪感,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让传统医学能够得到学生自身的认可,使传统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目前我院学生兼职班主任都是专业老师担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评价较好。同时管理工作者不断通过对传统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的互补学习及应用,让学生树立专业创新意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以新的方法展现传统医学的作用和重要性,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使之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等中医药学教育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能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势必将传统中医药学推向世界,获得世界的认可。从传统中医药学学生管理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中医药学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旧的模式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我国传统医学模式必将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 加强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新的教育和校园文化特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资源的利用正如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的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为我们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在解决新形势下拓展工作领域的问题过程中,同时也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新的空间和途径。我们通过学生QQ等新的网络工具,及时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和学习状况,对学生旷课上网游戏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掌握学生最新动态,把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要转换教育观念,树立信息资源意识,主动超前进入网络教育平台,这是把握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至高点的有效途径5。
4 结语
中医药学大学生集合现代思想和传统医学知识于一身,善于观察、善于模仿,其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务实性和可塑性等特点6,这就要求传统中医药学类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得由道德思想好、专业水平高、学科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善于做青年学生工作的专家组成。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下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传统中医药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近年来,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出成效显著的努力,相信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会做的更好。
综上所述,要做好传统中医药学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现象,分析其理论,总结其变化规律。这样不仅对传统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掌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应用更得手,而且会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开拓传统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和利,聂国林,陈晓凡.以现代医学模式引领高等中医教育新理念.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43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229
[4]娜英.浅析自然辩证法对化学史学习的指导.学术研究化工之友,2007,15
[5]潘启娇.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创新.教育研究.2008,
1219~220.
1、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是把一个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最高的一个层次是哲学层次,第二层是科学层次,第三层是技术层次,最后一层是具体的应用层次。哲学层次研究的内容与自然科学不尽相同。
2、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4、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
(来源:文章屋网 )
现代教育技术化发展倾向的反思刘同舫(2)
学术:在规范与自由之间刘梅(5)
大学排行亟待检讨刘明(4)
提出问题与学术创新郭金彬陈玲(6)
Abstract(110)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稿约(F0004)
论科学审美的功能李醒民(8)
从心理学文化转向到心理学文化品性探寻孟维杰(16)
P.A.希伦和诠释学的科学哲学范岱年(22)
认知的具身观李恒威肖家燕(29)
行动性、因果与意图费定舟(35)
贝塔朗菲与维也纳学派崔凡(42)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修辞学李小博朱丽君(47)
CUSBEA项目及其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陈小科张大庆(53)
关于公共技术标准私有化的思考楼慧心(62)
中世纪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及其《莉拉沃蒂》周畅徐泽林(67)
中国近代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科学期刊及其启迪姜玉平(74)
《新制灵台仪象志·垂线球仪》力学问题之辨析陈悦(80)
中国的“核司令”程开甲刘戟锋熊杏林曾华锋(87)
虚拟空间地理学论纲张之沧(97)
埃德尔曼等人关于意识的“惊人假说”赵泽林高新民(103)
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6年联合年会第一轮通知(109)
第五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延期通知及继续征稿启事(109)
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二)“知识分子之死”反思李宏伟(1)
论中国学术研究之弊端及解决的途径毛建儒(2)
清除“应试教育”必须从升学考试制度革新入手韩彩英(4)
打造知识创新的内功与外功崔宁(6)
在学术上做一个自由的思想者庞晓光(7)
论科学人文主义孟建伟(9)
人类学思维范式下的自然权利杨明李建珊(16)
科学的非统一性孟强(20)
缸中之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吗?——怀疑主义的普特南式解答议评曹剑波(25)
模态解释:量子力学的新图景贺天平郭贵春(32)
“现代性科学”与“后现代科学”之概念勘元炎冰(38)
关于工程师的几个问题——“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二李伯聪(45)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家群体比较研究徐飞卜晓勇(52)
发展有效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刘景江(60)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与中国科学史研究——科学编史学意义上的理论可能性章梅芳刘兵(65)
中国近代的科学名词审查活动:1928—1949温昌斌(71)
中国汉代的日月食计算及其对星占观的影响石云里邢钢(79)
朱载堉新法密率的人文理解研究自然辨证法通讯 吴鸿雅(86)
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一座丰碑——论钱三强在我国“两弹”研制中的功绩黄松平朱亚宗(92)
层子模型前后——关于声称以哲学指导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案例分析关洪(97)
科学技术文化研究综述——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侧记夏劲(104)
多视角、多维度的人机语义研究——2005“心灵与机器”杭州会议综述肖家燕李恒威(106)
《中国科学哲学论丛》重新出版(109)
OnHumanismofScience(p.9)(110)
《自然辨证法通讯》2006年稿约(F0004)
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三)——一流大学的核心标志与建设之道丁峻(1)
中国学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王汝发(2)
创新教育的推进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思考和实验刁生富(4)
确立学术评价尺度明了学者工作意义——关于促进学术原创的一种思路李春泰(5)
大学毕业论文危机及其相关制度调适唐辉(6)
论科学的人文根源郝苑(9)
数学与诗歌:历史寻踪汪晓勤(16)
爱因斯坦与康德戴建平(22)
数学哲学:一个充满迷惑的领域柳延延(28)
自然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形式何静丛杭青(34)
作为世界假设的语境论魏屹东(39)
企业演化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钱辉项保华(46)
虚拟团队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徐炎章(51)
关于科学院院士增选制度的剖析张利华王义超(57)
《科学理性的沉思》出版(56)
Abstract(110)
《自然辨证法通讯》2006年稿约(F0004)
人类对于随机性认识的四个阶段王丽霞杨静(62)
从洋务事业看洋务派“知识”意识的觉醒陈学云黄政新(67)
论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袁维新(72)
民国时期上海高等院校中的科学教育概况袁媛(78)
萨哈罗夫: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记苏联氢弹之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萨哈罗夫院士宋兆杰刘则渊(86)
大学的理念与使命——卡尔·雅斯贝尔斯《高校革新提纲》与马丁·海德格尔《校长就职演讲》比较梦海(93)
科学边缘的他者——从《永动机与歌德巴赫猜想》说起费多益(99)
信息空间中“恶”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伦理问题——兼论海啸等自然灾难的信息伦理意义孙和平盛晓明(103)
“第十一届全国技术哲学年会”通知(109)
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四)问题之源探幽王伯鲁(1)
教育的“功利之魅”与知识分子的“良知之致”宋绍柱(3)
他律中的自律王荣江(4)
学术的真正繁荣亟需改变单一的学术评价方式李世闻(5)
还学术以神圣性——从导师署名说起郭辉(6)
不哲的哲学怎样哲起来郭和平(8)
学习的自由与自觉:基础教育给予未来学术创新以多大可能?陈秋仙(9)
开启智慧:创新型教育的核心张德昭张丽(11)
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夏劲陈茜(13)
医学信号/信息及语词的符号学阐释李定钧(19)
西方女性主义视野的心理治疗汪新建徐树芬(25)
协作的自然主义王华平盛晓明(31)
科学合理性与宗教合理性之间的纽带王善博(37)
隐喻性科学理论的构成模式胡浩(43)HtTp://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实在——评塞尔关于社会实在的思想邱惠丽(48)
MPG科研管理模式对创新我国基础研究机构的启示林豆豆田大山(53)
“”期间的相对论批判胡化凯(61)
科技时代的社会风险和政府管理——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启示徐瑞萍(71)
自然辨证法通讯 免疫学编史学研究述评谢蜀生(76)
《物理学年刊》与物理学革命刘红胡新和(81)
鲍瀚之与“算经十书”的刊刻流布郭金彬刘秋华(86)
《见微知著——中国学界学风透视》出版并敬告作者(80)
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书介绍(104)
Abstract(110)
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书介绍(F0004)
亨利·奥古斯特·罗兰——美国物理学的继往开来者王大明(93)
决不让《自然辩证法通讯》沦为学术腐败的温床李醒民(102)
关于废除阴历的新设想张功耀(105)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之路: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反思——“21世纪科学与技术哲学研讨会”综述曾欢(109)
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五)——论交叉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徐炎章(1)
中国化的学术理念场域——“求是”与“致用”之间的“视域融合”程本学(3)
体之不存,魂将焉附——对我国高校“重研轻教”现象的反思杨天一邢广桥(4)
学术价值尺度的严重扭曲——由“基金项目优先发表”想到的王焱(6)
学术研究活动不能商品化——从学术期刊转制为企业说起马恒通(7)
随“风”转向,还是挺“风”独立——从学“风”和版“风”论及编“风”王秉翰(9)
哲学学术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的命运张艳涛(10)
从魁北克大桥垮塌的文化成因看工程文化的价值肖峰(12)
宗教对科学思想的促动——关于徐光启倡议演绎推理的分析尚智丛(18)
试论日本科学精神的内涵特征——以仁科室传统为例唐永亮孙慕天(22)
解决迪昂—奎因问题的两种贝叶斯方案之比较赵晓芬(29)
析皮克林的新旧高能物理学不可通约论王延锋刘兵(36)
设计的哲学基础与意义——自然主义式的认知潘恩荣(43)
西方“工程”概念的历史演变张铃陈凡(48)
再论科学的规范结构李正风(53)
欧盟15国科学合作的地域倾向和语言倾向梁立明张琳韩强(60)
网络时代知识产权若干法律问题之反思杨正平李志雄(68)
奥雷斯姆关于质的强度的图示法初探张卜天(72)
大革命期间的法国科学院与埃及研究院李艳平(77)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刊载的科学知识述评胡浩宇(84)
中医缘何废而不止——近代“废止中医案”破产根源之分析郝先中(88)
施陶丁格: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张清建(94)
再谈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两次运动曲安京(100)
人类基因专利:为什么而辩护?朱伟(105)
《八闽数学思想史稿》正式出版陈玲(109)
欢迎订阅2007年《自然辩证法通讯》(F0004)
Abstract(110)
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六)——中国科学:亟需从规范走向创新李建军(1)
面向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STS教育张明国(2)
弘扬科学精神,杜绝“注水猪肉”张功耀(4)
教育要选拔也要导向自然辨证法通讯 李艳平(5)
当代学术:回到“性命之学”周保欣(7)
理想与现实的偏离——中国教育制度的选择困境赵海星田浩(8)
学科评估中的误区与矫正张纯成(10)
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80)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1—6期)总目录(107)
Abstract(111)
欢迎订阅2007年《自然辩证法通讯》(F0004)
希波克拉底精神与西方人文医学理念杜丽燕(12)
自然语言:齐曼反映科学形象的镜像董华刘敏(17)
追寻自然的精神价值——解读生存论视角下的爱默生自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宽红(22)
玛丽·海西的科学隐喻思想安军郭贵春(26)
伽利略-牛顿风格与生成语法研究吴刚(32)
“我们没有生活在虚拟实在中”苏德超(39)
自然科学如何是诠释学的?李章印(45)
国外技术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范虹高鹏汤超颖(51)
转基因食品恐惧原因分析及其对策张玲王洁张寄南(57)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一个社会认知的视角张钢徐乾(62)
中国科学院章程制订的历史考察张久春(70)
惠更斯与概率论的奠基徐传胜曲安京(76)
自然辨证法通讯 一行大地测量史实新探陈玲(81)
量子统计学的先驱——玻色林祯祺张逢胡化凯(86)
关于世界4的悖论——一个本体论的视角梁启华刘克苏(93)
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召开“首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李大光(99)
为了一个健康和公正的社会——记第八届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白晶(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