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体活动范文

团体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团体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团体活动

第1篇:团体活动范文

团体活动课中的“无效活动”泛指那些在心理活动课中出现的与实现主题无关的活动。它具有一般活动的特点,并经常与真正的心理活动一起存在于心理课的各个环节中。真正的心理活动是实现心理课的主题所需要的,而“无效活动”则与主题无关。“无效活动”常常显得简单呆板、无趣乏味,甚至重复多余。以下所述的就是在我们的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上常见的一些“无效活动”。

一、现象描述

现象之一:牵强附会假冒充

在一节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活动课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活动:先是让学生乙蒙上一双眼睛,然后让学生甲牵着她到预先放好的椅子上走两圈,走第一圈时学生甲不提醒,走第二圈时甲用语音提醒乙。结果在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有无提醒,学生乙给人的感觉总是站立不稳,好似要掉下来,显得战战兢兢,让人提心吊胆的。当时的情景颇有些像《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刚进贾府时一样:“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而学生甲在扶乙时则显得手忙脚乱,大气不敢出,为了不使乙生摔下来,几乎要抱住乙了。当乙最后勉强走了两圈重新回到地面上时,笔者总算松了一口气,以为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可等来的却是第二组学生的再一次重复地“牵手”去走……真不知上课教师为何要安排这项活动,该活动与人际交往的主题有何关系?另外,笔者还曾看到在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活动课中,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踢足球(当然是模拟);“学会合作”的主题课中却开展如何克服考试焦虑的讨论;“青春期教育”课中插入了孝敬父母的成分等。这些上课的心理教师似乎认为,只要能让学生活动或者与心理健康有关,不管与主题有无相关的内容都可派上用场,“不用白不用”。其实,如此这般滥竽充数、牵强附会的活动,“用了也白用”。像这类“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在目前的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上屡见不鲜。

现象之二:呆板单调无变化

在2003年下半年进行的浙江省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证面试过程中,笔者曾遇到一个考场中20多位教师几乎都选择了团体活动课题签的这一“怪”现象。试后悄悄地问老师们为何如此?答案都说是简单,容易通过。“活动―讨论―再活动―再讨论……”这似乎成了心理活动课亘古不变的模式,想必不选择个别辅导题签的“秘密”就在这儿了。

再有,有些心理课上用的几乎是同一个活动,不断地重复。

例如某位教师在上《培养自信心》一课时,安排了这样的活动场景:

学生甲解说: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王浩与瑞典的瓦尔德内尔的比赛开始了,第一局王浩发球,瓦尔德内尔接球。

王浩(学生乙)与瓦尔德内尔(学生丙)在模拟打球,手不断挥舞着来回击球。

学生甲继续解说:第一局王浩输了。第二局开始,由瓦尔德内尔发球,王浩接球。

王浩(学生乙)与瓦尔德内尔(学生丙)又模拟打球,手又不断挥舞着来回击球。

……

如此这般,比分从0∶1到0∶2,0∶3,再到1∶3,2∶3,3∶3,直到4∶3王浩胜出为止,整个活动大约用了20多分钟。

在该项活动中,姑且不论王浩的最终胜利与他的自信有多大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也体验到他的这种自信?就整个活动过程而言,显得重复、单调、呆板,缺少变化,时间也用了几乎半节课。这不仅使听课的教师议论纷纷,学生也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现象之三:匆匆忙忙走过场

在一次以“做个受欢迎的人”为主题的活动课上,教师让全体学生自主选择到喜欢的“词语”(如热情、诚实、聪明、忠诚、关心)前站好,教师的声音刚刚落下,教室里桌椅板凳一阵“噼里啪啦”地“嘈嘈切切错杂弹”之后,终于“大珠小珠落玉盘”了。但细看一下结果却发现:个别词语(如聪明)前“生意兴隆人丁旺”,个别词语(如诚实)前却“门前冷落鞍马稀”。这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由于教室比较小,个别词语前十几位学生挤在一起,人声鼎沸,他们根本无法静下心地讨论问题,交流彼此的心得;而个别词语前则由于只有一个人,学生无法与人进行交流。上课教师看“时局”不对,也只得草草收场。本来很好的一个活动,就这样不幸“流产”了。

现象之四:几家欢乐几家愁

才艺表演在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活动中常常见到。如某位教师在上《认识我自己》一课时,就设计了“才艺大展示”这一活动环节。于是有本领、有特长的学生纷纷上台表演,弹钢琴的、唱歌的、绘画的,场面十分热闹。但是整堂课下来,能有机会上台展示的学生毕竟只有少数,大部分学生则一直“蜗居”在座位上。另外,在心理活动课上还常会出现一些小品、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但结果往往是积极投入、踊跃参加的学生并不多,除了参与表演的学生比较有兴致外,大部分学生都在作“壁上观”,情感、思维都没有很好地投入。课后与授课教师讨论这类情况时,多数教师认为那部分作“壁上观”的学生是“从来如此”的,要他们参与是难乎其难。

以上所述的几类现象,都是在目前心理活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知层面上的,也有操作技巧上的,还与教师的课堂组织经验等因素有关,下面就详细地加以分析。

二、原因分析

1.主题不明空活动

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活动往往是由于教师对活动主题的设计不够明确。主题不明的情况一般有两种:

一是活动课中多主题,目标指向不一。这样的课往往有两个,甚至三四个活动主题,上课时显得忽东忽西,似打游击。这种情况在新教师中出现的比较多,原因是他们往往没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缺乏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操作经验,对活动课的实质、作用认识不深,学了一点皮毛就用之于实践,仓促上场,临时应战,使活动设计显得生搬硬套,流于形式而疏忽内容,“青菜萝卜一锅烩”。于是乎东打一枪,西发一炮,导致缺乏对主要目标进行集中的“火力”轰击,“面面俱到”却落了个“面面不到”。

二是活动课中跑题或离题。教师缺乏驾驭整体活动的能力,活动过程中无意地偏离了主题。

2.有“动”不“活”真无趣

有些心理活动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呆板、单调乏味,缺乏一个“活”字,如上文现象二之中所述的。因此,一节课下来,学生虽然在动,但往往是毫无意义的“乱动”。既不受学生欢迎,也不是活动目标所需要的。这类活动往往时间长、重复多,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缺乏必要的课堂设计和活动组织能力,不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艺术最忌雷同”,心理活动课也是如此。教师如果片面地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动动就行了,或者让学生仅重复一些简单的活动,提供一些一成不变的“菜单”,那么,就会有“动”而不“活”,更不用说会有深层次的活动效果了。

3.“动”而无“悟”难有“得”

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虽以活动为载体,但活动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体验与反思,重在一个“悟”字。在当前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缺少了解,课上也就不能安排学生适时地去交流、思考和感悟了。再比如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学生还只是刚刚进入角色,开始有所体验,就被教师的话语(有时是掌声)打断。因为一些教师生怕学生用时过多,影响原有的设计方案。活动是开展了,但常常是有条不紊地启发诱导学生上场,却又是匆匆忙忙、草率地收场。活动只露了一个小脸,便让其“功成身退,归隐山野”。这样学生必然很难深入到活动的主题中去,很难对目标有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

还有一种情况是整节课安排得非常紧凑,环环相扣,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迭起,教师和学生也非常投入,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但细思一下,这种课表面上虽热热闹闹、充满情趣,但由于学生没有机会静下来,缺少思考、体验、感悟的时机,教师也没有适时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这样的课也是难得“正果”的。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深入思考心理课上开展活动的真正意图。

4.忽视全体

心理活动课是一种团体参与性的活动,不是个别辅导。所以,要提倡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重在一个“宽”字。当前心理活动课堂上之所以会出现教师厚此薄彼、少部分学生参与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一,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把活动课简单地等同于“才艺展示课”、“小品表演课”。由于这些形式的限制,不可能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表面上热闹了,但学生过后就忘了,没有什么收获。二,与一些教师心目中缺乏全体学生的观念有关。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还存在 “好生”与“差生”之分,重好而不重差,力在培养“尖子”生,那自然是“乖孩子”与“会叫的孩子”“多吃奶”了。三,活动设计不合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

三、改进措施

1.主题明确无歧路

要避免“无效活动”,首先要确定非常明确的活动主(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题。主题不仅要明确,而且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选题不宜过大,提倡“小题大做”、“一课一得”。可以是一个主题,多维目标,既有知识层面上的,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凡是不利于主题实现或与主题无关的活动,即使再有趣、再生动,也要忍痛“割爱”。比如把篮球放进衣服里扮成孕妇去提水,以此来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这项活动,如果活动主题是孝敬父母,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但如果在青春期教育课中安排此类活动,就显得多余了。因而,认准“自古华山一条道”,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和歧路。

2.此时无声胜有声

心理活动课在活动开展之后应适当设计“无声”的环节,让学生有思考和感悟的机会。比如美国的心理活动课就十分强调这一点,一般提倡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认知观念、接受行为训练。其活动课的模式一般为:活动―体验―改变认知(或接受训练)……有些课有多个活动环节,有些课只有一个环节。但不论活动环节多少,都十分注重“发现”和“体验”。对此笔者以为,在活动课中不仅要有“动”的安排,也要有“静”的安排,应该提倡“动静搭配”。“动”是指活动、交流;“静”是指感悟和反思,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去思考,让学生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审视自己、审视人生。也可安排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去写写心得,引导他们从开心的活动中感悟一些东西。

2.心中有人方大成

这里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心中有“一切人”而不是“个别人”。心理活动课不是小组活动或个别辅导,它“应该把一切教育送给一切人”(夸美纽斯),做到“有教无类”,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都能有所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对同一活动进行有效的层次分组,如“自我认识”这一课,既可以设计简单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的活动,也可以设计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等较为深一些的活动。课上不要只管“乖孩子”与“会叫的孩子”,也不该有“演员”与“观众”之分,人人都应是主角。要想方设法让那些“壁上观”者也能喝到他们需要的“奶”。少采用那些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的活动形式,比如“小品”与“才艺表演”。让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整堂课中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情感交流和心情放飞。

第2篇:团体活动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09-03

以往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式多以心理健康知识的教授与心理辅导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浮于表面,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践的机会,在真正遇到问题时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所学加以应对,这是心理辅导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如何使知识不再浮于表面,使原有的班级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有一个契合点,这是我一直在苦苦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逐渐摸索出了一种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应对技巧经过特别设计,有机融合到课堂当中的新模式: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课。

一、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特点

它是一种接近真实的情境体验活动课程。课中教师创设的情境,都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接近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并融入心理剧元素,使学生 “扮演”的都是最真实的自我,所以教学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加学生对真实情境的体验,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学生在活动中有深刻的内在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有真正的领悟。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在教学形式上基本摆脱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格局,更多以学生直接的情绪体验为主,让学生在情境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获得自己独特的情绪体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学生通过模仿、训练,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体验交流、领悟共享,在自身深刻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心灵的真正成长。

二、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例

为更加清楚地说明情境体验式心理课的内容和形式,这里特别选取《生存大考验》一课为例。

(一)活动目的

此课的灵感来源于在非典和甲流这段病毒迅速传播时期,人们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本课里所创设的情境为病毒的传播,主旨在于让学生体验自己在灾难来临情境下的情绪情感,从而思考在类似情况下,怎样更好地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出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团体的选择。

(二)活动过程

1. 活动情境

某国发生了重大疫情,一种新异病毒出现,导致大批人员死亡。我国作为友好国,特派志愿者前去支援。经过艰苦努力,志愿者胜利完成任务,光荣回国,并带来了攻克病毒的配方,但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研制出成药。志愿者回国之后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志愿者中有一人感染了病毒,与他接触的人也将被感染,疫情随时可能爆发。但新药的研制生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据说新药的价格相当昂贵,人们一旦被感染,生命将面临极大的危险。

2. 具体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为七个小组。

(2)每组自愿推选出一名志愿者作为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七人中只有一人是真正的原始病毒携带者。携带者在第一轮结束时由教师随机抽签决定。(不通知本人,学生可根据每组选择志愿者的情况和感染人数推知是谁 )。

(3)活动进行三轮,代表研制药品的时间,第三轮结束时没有死亡的人都可以服药得救。

(4)三轮中每个学生的具体任务是谨慎地选择三个人与之交流,并把这三个人的学号分别填入或贴入自己的任务表,志愿者与普通学生任务相同。(如下图)

交流规则:① 每一轮必须任选一位志愿者作为第一个交流者,单方选择,直接填入学号,不必经过志愿者本人同意。

② 另外两位交流者任意选择,可以是志愿者也可以是一般学生,双方同意后互相交换带有自己学号的小纸条(每个学生6张小纸条)。同一轮中不能出现重复学号,不同轮次之间则不受限制。

③ 每轮必须与三个人交流,否则淘汰出局。

④ 志愿者也必须与三个人交流,如果志愿者未完成任务被淘汰,则凡是第一格中选择过此志愿者的学生皆被淘汰。

⑤ 只有志愿者知道药方,如果志愿者全部死亡,则剩下的人都无药可救,意味着全体死亡。

⑥ 每轮游戏结束,会公布每组被感染人数及死亡者的学号,由此作为线索可推出原始病毒携带者和被感染的人。

(三)活动理念

情境体验式心理课没有标准答案,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体验。本课虽然是一个游戏,但情境和非典、霍乱等传染病情境非常相似,能够激起学生们事关生死的心理冲突,引发强烈的内心体验。为了让学生思考更充分,体验更深刻,本主题用两课时来完成,并在第一轮和第二轮之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生存大考验》的游戏看似简单,结果却因为个人和团队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从全体得救到全部死亡都有可能。其中,个人的交往面是否广泛、个人价值的取向、团队中是否有决策者、大团体的凝聚力、小团体的自我牺牲精神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游戏的进行,活动者的心态也将随着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变化:

第一轮:你愿意做高度危险的志愿者吗?如果你是志愿者,你将如何选择,使病毒的扩散降到最低?如果你是普通同学,你会不会选择与志愿者交流,减少其他人被感染的几率?怎样选择志愿者才能在感染人数尽可能少的情况下又更易推导出感染者?

第二轮、第三轮:病毒已经扩散,有没有同学对整个病毒的扩散作统筹规划?个体或小团体认为的最佳方案能否被全体同学所接受及执行?如已被感染,是隐瞒还是求助?是扩散病毒还是控制病毒?作为健康者,面对病毒的扩散如何对待被感染者,是救助还是抛弃?如何救助?感染者为了集体的生存愿意牺牲自我吗?

三、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优点

根据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反映,情境体验式心理课较之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学生领悟更加深刻

许多时候,事件的旁观者和亲历者的情绪体验和心路历程是很不相同的,甚至完全相反。通过直接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进行学习,经过自我体验后再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比只是空泛地讲授来得更为直观,印象更为深刻,这也是情境体验式心理课的重要特色。

(二)学到的技巧更生活化,更容易在生活情境中应用

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所设计的情境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在情境中所亲身经历的技巧也更容易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三)教育效果更加长效

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自我体验时往往伴有强烈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记忆是最深刻而长久的记忆,很多背诵过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深刻的情绪体验却可能终生不忘。因此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所体验到的东西具有更长久的效果。

(四)学生对情境体验式活动课更感兴趣

情境体验式活动课采用游戏和活动方式,更具有趣味性。每一次游戏都玩得很开心,也都很投入,气氛也很热闹,因此学生会更有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获得成长。

(五)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人参与,群体共享体验。这种体验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人所获得的都是最符合自己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注意点

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形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题与实际生活要紧密联系

应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能有较强的认同感。如果情境设置过于空泛,与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或仅仅只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就会使学生的情绪体验仅仅浮于表层,导致似乎玩得很开心,得到的却很少的情况出现。因此情境设计应根据现实事件进行改创,或根据一些经典心理学实验进行改编,同时一定要注意和学生实际密切结合。

(二)体验课程应该是相互关联、螺旋式深入的课程体系

各个活动的设置和安排都应该围绕既定的主题,前后要有紧密联系,但侧重点和感悟点可略有不同。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的情境体验式活动课程共有5个篇章,分别为自我篇、学习篇、人际篇、青春篇、人生篇,共计26个活动。每个篇章的活动呈螺旋式层层递进,如青春篇由《我的青春》《我的爱情观》《我的爱情故事》等组成,一步步深入讨论主题。

(三)活动情境、游戏规则要简化

如《生存大考验》当中的交流方式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较短的时间介绍,学生就能很快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怎么选择才是最好的。如果规则过于复杂,或活动过程过于繁琐,就常常会有介绍规则花费时间太长,活动时间不够,交流时间过短,或没有交流时间的情况出现。

(四)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的基本组成是情境体验活动与学生自我感悟及教师总结,其分配比例约为2:1,也就是在一节课内,安排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安排1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交流体验和感悟。例如,如果因为活动的时间过长,致使学生没有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就极易导致学生的情绪过于沉溺于这个游戏的成败,而忽视了经验的积累和技巧的提升,达不到活动的真正目的。

(五)每个活动要设计一个情绪体验亮点

这是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如《生存大考验》中的情绪体验点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这种利益冲突感觉甚至可以和生死抉择挂钩,给参与其中的游戏者以强烈的情绪冲击。而《细节决定成败》关键细节遗漏导致的惨败,《斗地主》中面对意外之财的患得患失也都会给活动者带来强烈而深刻的情绪体验。

(六)及时疏导学生的反向情绪体验

教师还必须在充分了解情境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而对于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一些不良情绪体验,要及时进行疏导,尽可能避免反向情绪体验的出现。例如,在《生存大考验》就容易出现报复心理,“你对我不仁,就休怪我不义”“要死大家一起死”等想法,这都需要教师在讨论时帮助其找到一个思想的平衡点。

五、结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创造一个环境让他去成长。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的主旨就在于创设一些独特的情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想法去体验、去成长,在情境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情境体验式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操作性更强,体验更为深刻,对学生更具指导性和实践性的课堂形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新思路。同时,情境体验式心理课还处于形成期,有许多地方还十分稚嫩。我将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使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完善和有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2] 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3] 李权超,谢玉茹.实用团体心理游戏与心理辅导[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4] 加利・兰德雷斯(Garry L.Landreth) .游戏治疗[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团体活动范文

关键词:活动教学;思想品德

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政治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形势呢?我认为,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知识的学习,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将活动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课程和活动的整合,使学生在活动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课外活动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虽然都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课外活动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上等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因此,又具备了它自身的特点。

1.较强的针对性

课外活动从大的范畴讲也是一种课堂,有着很强的教育目的,对于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态度都有明确的要求。。

2.形式灵活多样

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等来确定。活动规模的大小、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灵活掌握,没有固定模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3.课外活动与一般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培养思想品德,提高能力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有直接动手的机会,在其亲自参与、组织、设计的各项实践中,获得了实际知识,提高了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发展。

二、活动教学方法

将活动教学法引入课堂学习中,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增强其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构建高品质的“活动教学”呢?

1.构建高品质的活动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驾驭活动的能力。传统的课堂内,丰富的感性材料得不到及时的呈现与展示,教师空洞的理论说教并不能使学生产生灵感的迸射、心灵的激荡和情感的共振。

2.构建高品质的活动教学,必须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首先,教师要多幽默、少板脸,多引导、少训斥,这样会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努力创造百家争鸣的民主氛围,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孕育出的积极情绪也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最后,在活动中,教师要当好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规范活动秩序,防止活动在无序的状态下进行,同时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点拨,及时地给学生以有效的帮助,能防止学生因无法跨跃困难而丧失继续参加活动的兴趣。

3.构建高品质的活动教学,在活动设计、实施及结束后还应注意几个问题。“活动教学”中,活动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活动是否适应学生的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活动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活动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原理,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活动涉及的问题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和梯度,并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活动是否内容化,是否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挑战;是否把注意力从活动形式转到如何运用活动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上来。

三、中学生自尊的发展特点

1.学校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发展的影响

经过检验,在自尊的5个因子中“社交自信”“外貌”在不同年级有显著性差异。在“社交自信”因子中,预备年级的学生社交自信分值最高,初一、初二开始下降,初三基本稳定,高一时又显著回升,高二降到最低点,高三时再度回升。在“外貌”因子中,预备年级的学生得分最高,初一、初二开始下降,初三降到最低,高一又有回升,高二、高三又有所下降。

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的生理活动、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心理品质以及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情感体验,它一方面依赖于过去经验的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随社会角色、身份的改变或重大事件的发生而波动。当生活出现不良的刺激如较大的压力或挫折时,个体就会产生沮丧、不满的情绪,对自己产生怀疑,难以接纳自己。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尚不稳定,遇到较为强烈的刺激时,自然会出现暂时的自我贬低现象。初三和高二学生自尊水平偏低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情境因素来解释。

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男生进入人际关系回归方程的变量为学习能力和社交自信,女生则是自我评价和外貌。这是由于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接纳方式影响个体的自尊活动方式,导致男女生自尊获得方式产生差异。在传统观念的性别角色模式中,对于男性强调身份、地位和竞争因素;对于女性,更强调顺从和外貌。

总之,道德的内化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灌输可以实现的,而是要学生通过体验产生道德情感,通过情感的作用机制来实现的。政治课教师应是设计和运用活动教学的能工巧匠。只要掌握活动教学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就能构建高品质的活动教学,从而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效,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第4篇:团体活动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入学适应;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生

独立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由于面对着较高的学费负担,经济、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巨大,由此引发的心理困惑很难得到调适与缓解,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层面,促进贫困生的成长和发展,积极探索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高效、节省的方法。本研究利用团体辅导的方法作为干预手段,探讨如何有效提高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情绪和人格,促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随机抽取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训练的2012级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团体心理训练,共24人,男生11名,女生13名。发放团体心理训练反馈表24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有效率100%。被试者平均年龄19周岁。

(2)评估工具。自编新生团体心理训练反馈表,共10题,其中客观题目6题,主观表述题4题。题目内容包括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度、对团体活动的感受、行为变化状况等。

(3)施测步骤。本次团体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团体成员的沟通技能,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了解并规划大学生活。团体活动的领导者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担任。整个过程持续2个小时,包括暖身阶段、主题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暖身阶段主要达到激活全场,营造融洽、活跃的团体氛围的目的。主题阶段包括:①微笑握手:引导学生与尽可能多的同学打招呼,并做简短地自我介绍,达到初步相识的目的;②桃花朵朵开:以游戏的形式,对团体成员进行分组。让成员体会被团体“接纳”或“孤立”的感觉,感受团体对个人的重要性;③我爱我家:锻炼成员间的沟通 ,体会个人与团体的关系,提高集体荣誉感;④我的大学路:利用音乐想象,引导成员调适初入大学的情绪,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每个游戏活动后领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分享。结束阶段由领导者与大家同唱《相亲相爱一家人》,拍一张全家福结束,同时发放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反馈表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4)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0.0和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团体心理训练反馈表统计结果显示,有95.7%的同学认为该次团体辅导的过程是有条理有目标的,70.1%的人认为通过团体活动,对培养自己的沟通技能有帮助,也能促进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另外,从同学们对本次团体活动是否有意义的反馈可以看出,有61.3%的人认为有意义,30.5%认为很有意义,91.6%的同学认为有必要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在交流团体心理训练后的收获时,有学生在反馈表中写道:“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交流……每一个人都会在大学里收获更多的朋友。”也有同学对心理辅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心理辅导不仅是一种愈人的途径,更是一种自愈的方法,它是一碗可以让心灵重新起航的汤药,它有苦有涩,但是回味甘醇。”还有同学说道:“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心理准备,我开始思考并规划我的大学生活。”

三、讨论

(1)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接纳水平。许多成员表示,在小组活动中,成员间得到了理解和认同,缓解了心理压力。当成员们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观点时,他们发现并不是只有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有些人也经历过,甚至于有着更深的遭遇。成员间由于相似的经历使得他们能够更荣誉理解彼此的观点,给予关怀与帮助。这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使得小组成员的自我接纳水平有所提高,对增强成员的自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团体心理训练使参与其中的成员们发生了变化。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他们从最初的拘谨到彼此合作、分享与关怀,建立了友谊。他们会带着这种愉悦的态度开始大学生活,接纳自己、他人,从而建立与宿舍同学、班级同学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们的小组活动结束后,有一位学生将在团体活动中领悟到的人际交往技巧运用到和宿舍同学的交往中,经过不断的沟通,最终解决了同学之间的心理冲突。

(3)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规划能力。大学贫困生由于较重的家庭经济压力,与其他新生相比,对于自己的未来前途、职业目标感到迷惘、焦虑。团体心理训练中针对这种状况所设计的“我的大学路”音乐冥想及分享活动,让成员在轻松的环境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通过分享活动,在主领的引导与其他成员的建议、鼓励下,进一步明晰自己的学业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和生涯自我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团体活动范文

关键词:中职;团体训练;德育活动课;实效性;心理成长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15-02

德育活动课及其意义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教育者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成而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在班主任及德育课教师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是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正因为是课,所以要求它环节齐全、结构紧密、条理清晰。德育活动课教育目的明确、教育手段灵活、教育方法科学、教育效果明显、组织形式严谨。由此,德育活动课具有计划性、养成性、教育性、创新性、体验性、探究性、活动性、实践性、生活性、知行统一性等特点。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课,对于现阶段创新德育途径与方法,增强班主任及德育教师德育工作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地开展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活动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德育活动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也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

德育活动课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能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产生道德动机和行为。德育活动课要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德育活动课应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一个成功的德育活动课应该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吸引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事实上,成功的德育活动课首先是实效性很强的活动课。而笔者认为,团体训练正是提高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有效形式。

团体训练及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独特地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团体训练的界定

青少年心理健康团体训练是指: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针对特定心理成长主题,设计各种游戏、活动等,在团体(学校、班级、小组、共青团、少先队、夏令营等)中引导团体成员完成体验、互动、反思、分享,从而对其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德育铸就人的灵魂,心育使人成长,德育离不开心育。所以,团体训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德育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团体训练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独特地位

以活动为本,强调主观体验,学生喜闻乐见团体训练采取以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其游戏性质使得青少年更乐于参与其中,减少他们对学校和家长“要教育我”的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真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压力,使他们可以更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体验和认识。

满足了相同年龄段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和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对健康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而一般而言,同一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基本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训练,来促进同龄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

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设互动的融洽氛围团体训练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有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以及一种充满人性的融洽氛围。它给青少年提供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使他们能将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

专业设计和良好组织的团体训练,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团体训练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为主线,其根本目的是在专业化设计和良好的组织实施的活动中,让青少年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来体会自我、理解他人与社会,从而逐步把握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为真正走向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奠定坚实基础。可见,有效的团体训练可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团体训练在中职德育活动课中的作用

团体训练通过一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同时受益,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成长,笔者认为,它在提高中职德育活动课实效上发挥着如下作用。

(一)团体训练在德育活动课中体现的是一种团体动力

团体代表了资源在德育活动中,每个参与团体活动的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都会将先前生活中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带到团体活动中来。当他们面临成长中的问题时,可以依靠的资源就不仅仅是自身经验,而是整个团体的生活经验。

团体代表了差异我们每天都在用自己习惯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外界事物,却常常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唯一的真实。在德育活动中,当团体成员聚在一起分享体验时,我们就能够拥有换一个视角看世界的机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冲击。

团体代表了人际人际关系的困扰是中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压力来源。而在德育活动中,团体活动更能让学生了解、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和关心的,能帮助学生发展社会性,学习与他人沟通、分享和合作,锻炼社会交往技巧。团体中最重要的人际互动不是师生互动,而是学生之间的竞争、合作、分享。因此,在德育活动中,通过团体训练,团体中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容易得到提高。

第6篇:团体活动范文

近十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团体心理活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且正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到课程的系统安排中。一些研究认为团体心理活动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目前团体心理活动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在普通中小学开展,在中职生群体中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研究尚少,值得深入探索与思考。

一、团体心理活动在我校的实施情况

(一)指导思想

针对我校中职学生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活动为主要导向的团体心理活动,借助整个团体的动力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团体成员更深的自我探索、自我领悟及自我完善。在彼此尊重、安全、轻松、开放的氛围下,团体成员放下个人的防卫,充分投入团体活动中,在体验和领悟中致力于每个成员的内在成长。

(二)实施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丰富我校德育载体,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在实践上探寻并建立一种科学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为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一种范式,对促进中职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和重要意义。

(三)实施对象

选取我校2014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使用心理测评系统中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测试,最后根据专业、班主任意愿等因素选择9个班作为被试。

(四)实施内容

根据测试结果以及班主任讨论会中反映的目前我校中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教授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模型为基础,选择和最终确定主要围绕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进取心、抗挫能力、积极乐观九种心理素质来设计和开展团体心理活动。每种心理素质设计一至两次团体心理活动。

(五)活动设计和开展要求

每次团体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导入、活动体验、活动讨论分享、活动总结、活动结束等环节。导入环节通过一些热身活动或小故事等引入活动主题;体验环节开展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或游戏中体验和感悟;讨论分享环节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促进学生对游戏和活动的感悟;活动总结通过教师对本次活动的小结,点出活动的主旨,起到总结升华的作用;最后的活动结束可采用歌曲、诗朗诵、集体口号等形式,来达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活动效果的作用。其中,讨论分享是每次活动的重点,包括个体分享、小组内分享、班级分享。活动体验完成后,各小组组员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组内讨论分享,然后再由小组代表把小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二、中职学校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一)团体心理活动丰富德育载体

团体心理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分享和感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有别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范式,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纪律教育等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教育的载体。

(二)契合中职学生的心身特点,提高教育成效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心理活动课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这与中职学生不擅长传统教学的学习,好动、好奇、好模仿、动手能力强等特点相符合,能很好地把中职生的优势特点展现出来,进而提高他们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如此,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得到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自然增加。

(三)促进班主任和学生心灵成长,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通过团体心理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团结合作及情绪调节等方面受到积极影响,促进其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使班主任在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方面有更多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提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与自我效能感。

1.在活动体验中收获自信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不少班主任反映自己班上的学生刚进校时明显缺乏自信心,很多学生不敢上台发言,上课不敢与老师互动交流,班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还有一些学生照相时不敢把自己亮出来,总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对自己没有一点自信心。还有很多班主任反映绝大部分中职生都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他们在学习社团、学校、班级活动等方面,都抱着消极的态度,不愿主动去参与和争取,班主任需要在班上做大量的动员工作,很多时候还是收效甚微。

在一次次团体心理活动中,很多学生收获了老师、同学和自我的肯定,在这些肯定中他们成长了,进步了。在课堂上他们能自信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相机镜头前他们会自如地微笑……一位班主任老师说:“今年学校组织的校运会和艺术节,我们班的学生不用我动员就自发地报名参加了,在校运会上他们努力拼搏、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取得了入场式第五名、一个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很大的进步,看到他们的点滴变化,我觉得特别高兴、特别自豪!我和他们一起在成长。”

2.在活动中增进感情,提高班级凝聚力

活动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接纳,因此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友善,班级氛围更融洽。班级的凝聚力提高了,同学们更有青春活力,班风更积极向上。他们更加懂得团结合作的力量,更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与同学真诚合作,共同完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任务。

14会计2班的班主任分享说:“通过团体心理活动,我们班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了解,感情更加密切。他们学会了接纳、倾听和沟通,真诚对待他人。”14模具班的班主任感慨地说:“我们班的同学在每次活动中被带动起来,放松身心,打开心扉,彼此合作,营造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还拉近师生距离,班级的凝聚力大大提高。” 14物业班的同学说,这些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3.在活动中学习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

学生在活动中对各种心理和情绪调节方法的学习和体验,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心情是可以去自我调控的。当他们有郁闷、愤怒、难过等情绪时,懂得了运用一些方法去自我调节,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和心态。

4.在活动中体验担当,提高责任感

团体心理活动在促进学生各方面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他们对责任的理解,提高责任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生活更有活力。他们更加积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更积极努力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三、思考与建议

(一)设计独具特色的校本化的团体心理活动方案和课程

中职生有其共同的特点,但是每个学校由于专业设置、专业构成、招生情况等因素差异,学生的情况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独具特色的校本化的团体心理活动方案和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着活动开展的实效性。拿我校来说,我校是工科学校,专业以工科为主,90%左右均为男生,在活动方案设计时必须考虑性别因素,很多其他学校适用的活动方案未必适合我校学生。

(二)组建一支优秀的研究和实践团队

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要有机地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提高。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也是一样,学校可组建一支研究和实践团队,把活动的开展作为科研课题来抓,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学校德育主管领导是必不可少的团队成员。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对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和决定作用。

(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讨论、反思和改进

团体心理活动的方案在设计出来后需要召集团队成员进行讨论、修改,然后开展实施。方案实施后还需再集中团队成员就实施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再次对活动方案修改和完善。

第7篇:团体活动范文

不怕苦不怕累是血性。也许我们集训开始之前我们还怕苦怕累,可是集训真的练就了我们的血性,让我们不再害怕吃苦受累了。感受到了那种严肃紧张的状态,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短期团体训练活动总结资料,欢迎你的阅读。

短期团体训练活动总结一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的飞快,转眼间,七天的骨干集训已经结束了。

这七天的骨干集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队列水平,还让自己对部队,对我们的未来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第一天到教导大队,就发现好像跟学长嘴里描述的不一样,我们并不是去享福的。寒假在家自由习惯了,突然被约束起来,严格的内务制度,充实的训练感觉很不舒服。

早晨五点就起床叠被子,第一天还热情满满,越往后就越起不来了,六点钟开始训练,晚上九点才结束,以前从没有这么高强度的训练,身体和心理上都很难接受,第一天晚上回到寝室,每个人都感觉很累,都觉得这双腿不是自己的了,脚底都肿了。大家说自己被学长骗了,说班长太过凶残,说训练的太苦了,可是不管怎么抱怨,不管怎么考虑如何应对明天的训练,都没有人提出放弃,也没有人想过放弃,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既然来了,就要咬着牙把这七天坚持下去,绝不能当逃兵。

这次集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队列水平,也磨练了我们的一致,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再苦再累也能坚持走下去,即使脚再疼,踏步依然可以踏响;即使退再累,三公里照样冲的起来,即使腰再疼,军姿依然站的挺拔;即使胳膊再酸,引体依旧向上拉。我们渐渐学会了坚持,不会有一点不舒服就打报告,不会想方设法去偷懒,咬咬牙克服了所有的困难。

主任说怕苦怕累是人性,不怕苦不怕累是血性。也许我们集训开始之前我们还怕苦怕累,可是集训真的练就了我们的血性,让我们不再害怕吃苦受累了。

这次集训也让我们切实的感受了部队的生活,感受到了那种严肃紧张的状态,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可能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应,越往后越习惯这样的生活,越喜欢这样的生活,真正的走进了军营,真正的体验了一次军人的生活,真正的找到了令行禁止的感觉。和兄弟们每天同吃同睡,一起训练一起受罚,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兄弟们之间的感情也进一步增进了,越来越团结。

从和班长和队长的身上我们也学习到了一些带兵的方法。在训练的时候,班长严肃认真,严格甚至苛刻,尽其所能纠正我们的孤僻动作,队长严格的控制训练时间,既保证我们的训练强度,还让我们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平时的管理上,班长和队长认真负责,检查内务时一丝不苟,按时查寝。平时生活上非常关心我们,尽力解决我们生活上的问题,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是我们军旅生活的启蒙导师。从他们身上我们学习到,以带兵是也要这样,训练时严肃认真负责,平时用心关心战士们的生活,真心对待战士,以此赢得战士们的认可和尊重。

虽然集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在集训队学到的东西和养成的习惯必会影响我们许久,伴随我们一路走下去。

短期团体训练活动总结二

在这过去的一个月中我能认真履行职责,贯彻落实好上级指 示要求,紧紧围绕在队党支部周围开展工作,严格按照条令 条例及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自己,要求所属排的人员。较好地 完成了本排新训干部骨干集训任务。同时我能够充分发挥好 党员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积极配合队领导开展好各项 工作,确保了本排新训干部骨干集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新训干部骨干集训即将结束,为了能够更好的迎接新兵 和顺利开展下步工作,对照自己一个月以来的训练、工作、 学习等做出以下工作总结:

一、政治思想

集训期间本人思想上能够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认识, 与时俱进,保持了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在任 何情况下都带头执行上级的命令和指示,保证了本排新训干 部骨干集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带领全排同志积极参加政治和 上级的新训指示精神的传达与学习。努力用上级的指示精神 统一思想。同时组织本排人员根据今年新兵地域的分布、生 活习惯、文化程度等进行讨论研究与制定措施。提前做到了 对新兵的全面了解。同时根据我营首长的要求,我排新训干 部骨干对如何带好大学生新兵与如何带好性格孤僻的 新战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新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 政治基础。

二、军事训练

在军事训练上能够认真对照训练大纲与新兵训练教材抓 好本排人员的军事训练。统一了对新训九个课目动作要领的 规范,注重全排人员组训能力的强化,对重难点课目全排人 员进行认真的讨论研究。强化了本排人员的军事与练就过硬 的带兵素质。同时在集训期间能够提前做好新兵到之后的各 项训练准备工作。尤其在训练器材的保障方面。全排人员能 够全面考虑新兵的训练问题,能协调的器材就协调,协调不 了的就自己动手对训练器材进行制作。期间完成了队列训练 与手榴弹训练所需器材的制作。以保证新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履职尽责

在履职尽责方面作为新训骨干排长,我能够立足本职岗 位,带领全排人员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条令条例与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集训队领导的要求。严格落实一日生活制度,没有 因为集训队是临时单位,没有自己本单位的领导参加就放松 了自我要求,放松了对本排人员的要求。平时我能够及时发 现本排人员出现思想与个人的问题,做到了及时发现,准确 掌握,正确处理,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员的作用。

确保了本排 人员在集训期间无一例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结合上级领导 的指示精神,我刻提醒本排人员认清自己的责任,自身的 素质决定了带兵的好坏。确保本排新训干部骨干集训任务的 圆满完成。

四、作风纪律

一个月以来,新训干部骨干的训练任务多、时间短、要 求高、标准高,工作头绪比较繁杂,但自己能够保持头脑清 醒,始终严于律己,树立好自身形象,带领全排人员服从集 训队领导的管理。在一日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严格要 求本排人员遵守集训队的各种规定,注意培养我排干部骨干 严谨的作风,积极参加集训队组织的各项活动,能严格遵守 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不发生任何原则性问题,能 够始终用干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业余时间能够严格 要求自己,带头遵守八小时以外的规定,杜绝了违章违 纪问题的发生。

以上是我对近一个月新训干部骨干集训工作的总结,有 不到之处望队首长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短期团体训练活动总结三

士官是部队教育、执勤训练、基层管理和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连接干部与战士的桥梁,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和主体。能否做好预提士官集训工作,为基层中队输送高质量的士官人才,对于部队建设的整体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自己在教导队参加预提士官集训的体验以及平时了解的情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参加预提士官集训的学员都是各中队推荐出来作为班长骨干培养的优秀的二年兵,其军事素质优良,政治觉悟较高,对基层中队的管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员在本中队有过初级管理的经历,都有转为士官的强烈意愿。但是,缺乏对自身能力与士官应具有的能力素质之间巨大差距的认识,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士官肩负的责任使命,大多数学员把集训三个月视为转士官必须忍受的煎熬,抱着被动的态度接受训练和管理,没能认清这是一次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实现自我转变的巨大机会,影响了本次集训达到更好的效果。

集训的实施者在按纲施训的同时如果能灵活运用一些新颖的组训方法,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并针对参训学员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员自主管理的功能,运用科学的考评体系和优胜劣汰的奖惩机制,那么集训的质量会更高,所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一、加强教育引导,打牢参训学员的思想基础。

积极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化学员的理想信念。适时组织学员认真学习《兵役法》、《现役士兵服役条例》,抓好责任使命教育,帮助他们明白士官的义务和责任,引导他们认清士官在部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同时,结合士官的义务和责任特点,使学员充分认识到士官应具有的能力素质和严格的考核要求,增强其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紧迫感,调动起学员主动训练、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大力树造典型,让一些优秀学员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进行互相勉励,使好的经验做法得到继承和发扬。把条令条例的学习经常化,进一步强化学员的纪律意识,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士官管理规定》,使学员熟知士官职责要求,增强自律意识和法规意识。

二、方法灵活,提高训练和管理质量。

一方面,采用灵活的组训方法,主要应围绕加大学员参与度和调动积极性来进行。理论教学中可采用案例式、专题式、互教式、分组辩论式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学员参与教学的程度,教员通过多种途径把要解决问题的思路提示给学员,激发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性,使其固有的素质和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其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在军事技能和组织指挥的训练中要采用苦练和巧练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反复练程序、练细节、练指挥气质,又要让学员提建议、想办法、找思路,采用灵活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另一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推进学员自主管理。管理服务于训练,管理服务于学员。要克服为管理而管理的思想。努力发挥学员自主管理的'功能,采取各种方法加大学员的管理参与度,提高学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员的管理能力和自律素养,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运用科学的考评体系和优胜劣汰的奖惩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第8篇:团体活动范文

我很感谢能通过此次拓展训练活动有这样一次深刻的体验和有意义的经历。我也为我能处于这样一个有默契的团队而感到荣幸,我相信,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论我们接下来会面临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能够手牵着手共同去克服,因为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

在忙碌了一天后,终于可以躺在床上好好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光。

上周,注定是一个艰难但着实充满意义的两天。它带给我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挑战,也给我带来了一笔精神上的财富。在这次拓展培训中,安排的拓展训练注重团队项目,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群策群力。在本次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每个队的队员之间最应该注意的是如何组织、协调及配合好,而不是某个队员自己如何能做得更好;个体对团队的关注应该远远超过了其自身!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的理解到了什么叫“团队”。回顾拓展训练的全过程,历历在目,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大家都能凝心聚力,充分体现了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精神。没有凝聚力的团队就没有竞争力。如果没有团队精神,这次的所有训练项目就无法完成。如果一个团队的组成人员各行其是、我行我素、自私自利、违法乱纪,势必一盘散沙,工作就是难出成就,相反,当这个团队面临艰巨任务或遇到困难时能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在惊涛骇浪面前就能无所畏惧,就能完成别人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就能顺利地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次拓展训练的全程中,所有的队员都为团队完成拓展训练科目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大家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了细节,一丝不苟、自动自发、拒绝借口,才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次拓展训练活动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团队协作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突破自己心理的极限,可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这种心理极限上的突破不是随便的生硬的活动项目就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通过对拓展训练项目的精心设计和拓展培训师的职业能力最终真正能够实现个人某些心理障碍的跨越,于此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个人能力的发展潜力。证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通过这种拓展训练项目也使各个小组的成员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战略团队,大家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拓展训练项目中寻找合作的黄金点,不断形成一种默契,这种关系由原来松散的个体磨合成为一个能够冲破任何防线的组合体,团队的每个成员在项目进展中都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了面对困难却能坚忍不拔进行到底的决心,更可贵的是锻炼了每个团员的胆识,也克服了有时只凭感觉行事的思维定式。没有不可能,超越自己就能够创造奇迹。

第9篇:团体活动范文

   突然革命烈士抛头洒血(- -!)的一幕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班团支部也决定为国家人民的事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我们决定了进行广告市场调查这项艰巨而困难的实践活动,于是,这场名为"广告媒介分析调查"的实践行动大规模的展开了,我们可以形容为浩浩荡荡.

   我们分工井然有序,我们的合作亲密无间,通过上课广告心理学王老师的点评与指导,我们的思想如拨云见日,一飞冲天,于是我们怀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开始了实践活动.

   我们的调查地点遍及广阔的校园,后山湖畔亭边,图书馆(集中在文学区),我们美丽的塑胶操场,以及万佳超市,甚至延伸到胖哥量贩- -!总之,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我们有许许多多奋进拼搏努力勤奋的同学,如王希正同学于泽同学,段飞同学,彭巧贺同学等几十个先进分子都为这次广告媒介调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十一世纪我们更关注的是人民的内心世界,因此本次调查活动取得了很喜人的成果,本次活动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调查还是趣味性和学习性的完美结合,使得我们班同学在广告媒介分析上面更加理性,视野更加开阔,使得其他学院同学也增长了一定的广告知识,我们广告人最需要的就是视野,本次实践活动也正推动了我们的视野的开阔.我们广告二班更讲究内心品质的塑造,我们每个同学在这次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表里如一,有血有肉的有大无畏精神的先进分子,我们的这次活动也得到了包括辅导员刘老师,心里学王老师在内的很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既然是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当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三月的春风更加温柔,比三月的暖阳更加和煦,指导着我们班同学的内心与实践,是我们所有同学最伟大的精神食粮,精神的水,我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实践中,我们广告二班团支部所有同学会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忘我,更加的投入,为中国的富强献出全部的自己和自己的全部,为人民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