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语文阅读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我们在高中语文阅读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主要的转变在于改变以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和记笔记,这样的被动的局面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都得到了转变,改变了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改变体现在有以往注重学生阅读知识的传授,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具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发展;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主要是设计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具体课程环境中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让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去体会、去思考,教师不再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改变以往全班一个模式的教学困境,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需要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转变;加强了对学生语文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要对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适合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发展学生主导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阅读中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因为高中的年龄和心理的结构已经接近了成年人,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这些生理和心理结构,多对课程环境进行设置,让学生主动来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的知识中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别人合作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体验实践的意义。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这一转变主要是体现在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权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上要做到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认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尽量多体现一些人格魅力,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爱心、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热爱、教师的内在美等方面。教师在自身的角色上做到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学生知识体系的指导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做到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让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给与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特性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语文阅读
阅读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而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阅读教学无疑是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农村地区,积极提升语文阅读课的质量,是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学校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在语文阅读课中融入生活情境
对于农村语文阅读课来说,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差,使得语文阅读课教学更多的是以教材为主,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将教材作为教学基础,然后根据教材的内容讲授。但是,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往往是不同的,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更有效地提升阅读课的效率,教师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入有意义的生活情景素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从目前来看,农村语文教学的阅读内容往往较为死板,学生并没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引领阅读时也十分单调,根本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地区拥有很多的花草树木、池塘、农田及集市活动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语文阅读课中的重要素材。比如,在讲解《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亲自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春天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春天的风、柳树、动物等,体验春天带来的生机和欢乐,然后再讲解课文,让学生阅读,这样就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效率
在农村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以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自居,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
点。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也是如此,当学生面对不同文本的时候,更多的是跟随教师的思路展开,这样学生就无法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这一情况,积极鼓励学生独立阅读,通过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学习机会,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更加有效的环境中,提高阅读学习的信心和效率以及发表独立见解的勇气。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效率,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有效提升的质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自主探索所学的知识点,或者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找寻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解《伤仲永》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仲永长大后,没有很大的进步呢?然后让学生自主展开阅读,并独立思考,分析仲永长大后变得和普通人一样的原因。有的学生说:“仲永变骄傲了,不思进取。”有的学生说:“爸爸每天带着仲永到处表演,让仲永觉得自己太了不起,不用再学习了。”有的学生说:“爸爸天天带着仲永到处走,没有时间学习……”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活跃,而教师则总结学生的观点,然后带领学生进一步展开阅读,探讨学生观点的合理性,这无疑更为有效地提升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积极利用多种元素,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被有效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阅读课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教师可以在开展阅读课的过程
中,充分利用多种有利因素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给予学生更为有效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音频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感受,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片更为深刻地了解丑小鸭从一只被不断嘲笑的鸭子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阅读内容中,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引入群文阅读,增加学生阅读容量
在阅读课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群文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容量,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个议题就选文内容展开集体建构,最终对选文理解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疑极大地增加了阅读量,同时通过多种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将《荒岛余生》一起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更好地了解在荒岛生存的艰苦,从而加深对主人公顽强生存意志的认同。而教师则积极引导,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式、分组递进式、反复重读式等群文阅读教学结构,有效呈现文章,让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有效增加阅读的容量。
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语文阅读课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对阅读的理解能力,而不是仅仅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机械的阅读。正因为如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农村语文阅读课程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3(1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价体系实效性计划性终身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01
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目前,许多学校在语文课程安排中都开设了阅读课,但由于缺少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评价体系,致使阅读教学出现了不少乱象:内容选择随意,阅读课变成“放羊式”的放任自流;缺乏有效指导,阅读课变成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阅读目的模糊,阅读课变成“广种薄收”的盐碱地……
阅读课设立的重要意义是在制度上、时间上让学生的阅读得到保证,但要保证阅读课的质量,还需建立合理的阅读课程评价体系。
一、阅读指导,着眼实效性
学生有效阅读需要教师有效指导。因此,对于阅读课要建立一套适合校情、学情的指导课程的体系,这一体系中包括阅读指导课程的实施模式、实施方案、指导策略以及评价机制。
以制定“阅读课堂教学评价”为例,可以先制定“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十条评价标准”,包括:①着眼发展――倡导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②依学定教――倡导先学后教、先读后训、先放后扶的阅读教学模式;③充分读书――倡导阅读课要让学生充分读书;④尊重差异――倡导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⑤发扬民主――倡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⑥引导质疑――倡导学生主动质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⑦允许选择――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⑧强化语感――倡导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⑨以情感人――倡导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⑩鼓励创新――倡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十条标准”的基础上,再制定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评价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评价表。用多维评价引领阅读课的有效教学,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独立思考、独立感悟唤起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活动,使教师的阅读指导达到充分展现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实效。
总之,力求阅读指导的实效,必须全面更新学校阅读指导课程体系,立足课堂,让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重要场所;教师引领,致力于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素质的培养;植根学生,让学生成为乐读、善读、有终身阅读的意识和能力的人;借力家长,让家长成为培养孩子阅读素质与技能的助教;创设环境,让学校、家庭创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的环境。
二、阅读数量,立足计划性
多读书、读好书是非常重要的。但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一直存在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无计划性、缺乏兴趣等诸多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解到初中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很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课程标准的数量要求甚至超过其要求,就需要在评价体系中将总量分阶段有计划地化解,并通过“学生阅读档案”辅助,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一)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初中三年阅读量要达到260万字,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初一到初三随着学习任务的日益加重,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到了初三,面临升学压力,过多的阅读量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有计划分阶段开展阅读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阅读评价对阅读数量的考评要突出有计划分阶段落实。具体分解,下面表格可供参考。
(三)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在分阶段实施基础上,建立个人阅读档案,目的是跟踪学生阅读进程,为评价提供依据。以下是一个初二学生某学期的阅读档案(节选)。
姓名孙厚涵班级初二(3)班学号:20140312
时间书名(篇目)作者题材检查情况
2014.10.14《水浒传》施耐庵小说……
10.20……《呐喊》……鲁迅……小说…………
三、阅读习惯,注重终身性
阅读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益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会受用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默读注重速度与效率的结合
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两次默读速度的测试,测试成绩记入“学生个人阅读档案”。评价标准:每分钟600字为合格;每分钟700字为良好;每分钟800字为优秀。同时对默读效率进行书面测评,通过选择题、辨别题或问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
(二)朗读注重流畅程度和普通话标准程度
朗读评价借鉴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确定朗读水平的高低,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次。
(三)“圈、点、勾、画加批注”是读书的辅助手段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辅助手段主要用于课本教材的阅读以及学生自己阅读材料的学习。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
(四)读书笔记由硬性规定变为自觉行为
读书笔记的栏目设计包括字词园地、妙语佳句、收获乐园、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阅读课后,把所阅读的内容分别加以整理、摘录并写出阅读收获。语文教师按时收回批阅,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持之以恒,写读书笔记的硬性规定逐渐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阅读能力,突出综合性
语文教学;图书馆;语文阅读课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语文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语文信息交流场所。我们应当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有意识搜集信息、有主见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阅读课作为一种学生独立学习、自由阅读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是课堂形态,但不同于学科常规课堂教材教学活动,它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但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课外阅读活动。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主要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自主阅读,然而,从中观察发现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盲目性阅读。部分学生将语文阅读课当成了休闲课,所看杂志多为休闲、娱乐类杂志,文学类杂志很少看,辅导类杂志更是视而不见。
单一性阅读。有的学生进入图书馆后喜欢看什么就只会看什么,基本不变,阅读过程比较单一。
倾向性阅读。有的学生似乎“不会阅读”,仅凭兴趣爱好,随手拿上一本,或者同时拿上几本,走马看花,几下就翻完,然后又换一本,如此往复,一节课能“看”好几本杂志。
语文阅读课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当重视和保证阅读课的完整性和并对阅读活动进行有效调控。利用学校图书馆为广大学生营造一方知识化的天地,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平台。所以,在今后的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应当采取:
指导学生阅读、鼓励学生有选择性阅读。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课应当是以获取性阅读为主,消遣性阅读为辅。阅读课是为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写作的不足,应当取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在阅读课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教会学生如何抓住重点、做文摘和索引卡片,培养学生收集知识信息的能力。
坚持每周不少于1节的语文阅读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语文教师利用图书馆阅览室,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学生阅读。由于阅览室里的书目较多,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有所看,有所不看”提倡学生多看《创新作文》、《阅读与写作》、《读者》等对作文有帮助的杂志。看《中国青年》、《看世界》、《观察与思考》等拓宽我们视野的杂志。反对同学们看一些纯消遣的如《故事会》、《漫画大王》等杂志。
明确阅读要求、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课中设置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线索,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为了把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教师应随堂检察阅读收获,提倡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针对名著中的人物写评价,让学生逐步提高阅读的深度,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想办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坚持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学生才会不断寻找自己的阅读兴趣点,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展示阅读收获。学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新书推荐、朗诵会、书评会和笔记交流等,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互相暗示和互相激励的心理要求,而且让学生群体阅读从众倾向得以强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
对于学生中好的作品,任课教师、学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墙报、上传校园网站、校内刊物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图书馆可以挑选部分好作品送县级或省级等刊物进行刊登。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果,让他们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培养他们多方面的阅读兴趣,使其更持久、阅读效果才会更全面更好。
相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语文阅读课的开设,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首先,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教学实践。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这些都必须以阅读为基础,靠阅读来促进。其次,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同学们要在一天的时间里完成作业,应付各种考试,如果还要用固定时间阅读真的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语文阅读课可以让学生在固定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时间里,通过阅读实践,逐渐养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语文阅读课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尝试,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特殊的辅助工具,把语文学习外延拓展为生活的外延,在墨韵书香的熏陶中,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书”的能力,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也深深体会到读书乐趣,语文阅读课不失为一种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拟从“有效教学”这一角度对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进而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旨在改进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试图遵循初中学生阅读心理的主要规律,灵活选择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增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课堂 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不仅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是理想状态,由理想变为现实仍需要寻找途径。这是一个困惑语文教学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与人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和交往频率的增加,社会对其成员的语言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期待。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跟社会发展的要求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解决这一现实问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它必须寻求自身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低效无效现象
1.1“三维”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效果虚化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新课程提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强调突出语文教学特质:注重语言积累、理解和运用;注重情感熏陶。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抓手,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也符合新课程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要求。但现实的语文教学往往走偏了方向。提出大语文教育观,可“大语文”只剩下“大”;强调“语文教学生活化”,可只呈现“生活”;重视“探究性学习”,却成了艰深的课题研究;倡导“注重体验”,只让学生交流“思想认识”。
1.2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过分表扬:“你很聪明”“你回答得很好”“好极了”“你真棒”……。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最好而沾沾自喜,长此以往,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利,批判力锐减,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忽视对问题的思考,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教学实践证明,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需要批评,两手都要“抓”。
1.3强调课程整合,实际教学中却淡化了语文
多媒体手段引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这是时展的必然,多媒体的利用为教师搜集资料,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课堂上,不管教材特点,无视目标主次,竞相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展示课、公开课,几乎无多媒体就不能上,而且评课时也往往把有无使用多媒体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是多媒体就滥用乱用了:课题的出示、教学板书的呈现、问题的出示、重难点的突破、结论的展示全部用多媒体,于是课堂上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范读,以屏显代板书,各种声音及画面的闪烁成了扰乱学生思维的“干扰源”,把本应该通过品味研究才达到的效果变成了直观形象,把本该以学习语言为核心,变为欣赏学习画面,看似是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质上却削弱了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的魅力,淡化了语文。
2、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2.1拓展教材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传递和执行课程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需要语文教师的创造加工,把教科书内容变成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使用教科书的过程,是教师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像,不断地丰富、延伸、拓展教材的内容,以“教材”为“引子”,关注课程的创造与开发,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2.2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的起点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语文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语文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还要了解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因为新知识的获得需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作基础。在当今社会,学生每天会接触大量信息,而语文又与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语文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为学生主体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充要的条件。
2.3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成为创新的源泉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认真思考并给学生创设激活其思维的环境、条件。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训练题,促使学生调动其创新因子,积极地参与学习、训练的过程,这样才可能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这是“语文课”,所有的听说读写活动都应落实到提高“语文”学习素养和能力的层面上。基于此,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有一些动笔的训练,避免把课堂变成只有少数几位活跃分子发言的课堂。学生都在写,都在参与创新,都在参与表达,也就扩大了课堂上参与者的质和量。
3、结论
总之,效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得认真、教得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是否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
参考文献:
一、当前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很多老师对于语文名著阅读方面的知识过分忽略。针对一些考试中会出现的名著细节问题,老师往往会进行集中的总结,然后将总结后的知识点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们进行机械性记忆。这种让学生进行机械性记忆的教学方式就是根源于教师对于名著阅读的不重视,将名著阅读教学局限于应付考试。
2.阅读课设置名存实亡
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一些学校设置了相关的名著阅读课。在这些学校当中的一部分学校在设置后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后期监督,导致名著阅读课名存实亡。还有的学校由于教学任务紧张,往往将名著阅读课进行改造,成为了变相的自习课。可以说,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情况,都非常不利于名著阅读教学的进行。
3.学生对于名著缺乏兴趣
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说学生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阔,也就意味了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一定程度上是有益于学生们丰富生活,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学生们会由于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而导致面对纷繁的书籍做出随性的选择。显而易见的,漫画等趣味性的书籍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那些大部头的名著。从学生的角度看,对名著缺乏兴趣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兴趣,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就如同嚼蜡,枯燥无味的阅读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
4.社会方面:社会的整体阅读环境的没落
整个社会的阅读环境都改变了。实体书店的破产正是阅读环境没落的一大表现。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初中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社会的整体阅读环境的没落必定带给学生们一些阅读方面的消极影响。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解决上述存在于名著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1.提高老师和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
首先是重视程度,老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努力扩大学生的名著阅读面以及阅读量,完善学生对于名著的认识,努力挖掘名著中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名著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另外,还要多教给学生们高效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更加轻松、更加有效接受名著中的精神食粮,让名著影响学生们的一生。
2.对名著阅读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
对于名著阅读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要依靠学校的力量,当然还需要学生以及老师的共同努力。对名著课程进行监督就是要保证名著阅读课的质量。要求学生在名著阅读课上要保证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必要的话,还要进行一定的阅读笔记的检查,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老师进行监督,力求做到专时专用,避免占用名著阅读课的现象出现。可以说,措施的实施需要监督的力量,通过监督,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措施的执行力。只有执行力上去了,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阅读能力。这种监督体系可以由学生、老师、学校三者组成,相互监督才能够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3.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拉近学生和名著的距离
1. 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中开展任务型教学的必要性
任务型教学,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一个需要自己完成或几个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到文学阅读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导之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思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这就达到了令英语和学生的情感联系到一起,这是让学生对于英语文学阅读产生兴趣的第一步。任务型教学,也可以说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解除了学习英语在时间上的限制,教师设立的任务,可以覆盖到学生的课余时间,以此代替部分英语作业,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2. 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中开展任务型教学策略
2.1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想要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上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以及轻松的学习环境,这也是任务型教学的特点之一。针对这方面,教师在把英语的文学作品变为任务情境,让学生进入任务中去交流时,就要以学生的思想为主,教师自身为引导、辅助,任务情境的整体发展方向交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2.2 注重阅读鉴赏与文化渗透的关系
现代高中学生大多数并不排斥西方文化,甚至是比较喜欢西方文化,但对于英语文学阅读课的态度却完全相反,这是因为传统教育令英语与文化分离,令英语教学变为死记硬背的模式。所以在文学阅读课堂上,任务情境的设定应以其中所含有的文化为大背景,学生在任务中的英语阅读,也应是以其文化为根本。只有在阅读过程中,让文化与英语文学阅读相融合,才可以令学生对英语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英语词汇的演变和语法等有更直观的认知和深刻的记忆。
2.3 培养语感阅读进而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想要让学生的情感与英语文学作品最大程度上的贴合,就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想要培养学生语感,首先就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在课堂上,把任务情境想象为自己的亲身体验,达到感同身受的目的,最后通过口语表达出来,做到真正的情感交流,这也是最有效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举我讲授过的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10 Unit 2 King Lear -- Reading文学课为例,我事先要求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分组演绎文本内容,并于课上邀请部分学生现场表演,同时让其他学生仔细欣赏并思考所给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ole of King Lear?” 表演环节给了学生展示的空间,增强学生对剧中人物的立体认识,更深化理解戏剧台词的魅力。
2.4 提高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以多样化多元化为目标,而不是统一的固定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阅读教学应给学生提供机会把所读的与他们自己所知所感的相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针对这一点,教师可安排学生根据课堂上阅读的文学作品,设计简单的任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以上文提到的同一课时教学为例,在学生理解文本之后,给学生分组并提出问题“What can we learn from King Lear?”,要求各个小组反思本剧,进行5分钟的讨论,同时结合所发材料的提示做适当记录。然后各小组派2名代表与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理由(一名陈述,一名板书该组观点的主题句)。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戏剧,从人物的台词理解故事情节,学着归纳,用完整的句子表述,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到交际能力的转化,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
3. 结语
任务型的教学方式的效果不会在一堂英语文学阅读课就有所体现,这需要教师不断努力的一个长期性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不断地调整教学,以求令学生拥有最佳的学习环境。正如布鲁纳所说,教师需要具备一系列的策略才能满足课程、教学和评价对其的要求,因为没有一种策略在任何时候都适应于所有学生。所以,教学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教学的创新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一、童书阅读
阅读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为了有效推进阅读,我们建立了“特色童书阅读课程”。
首先,精心设计推荐书目。我们结合教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然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学生喜欢的童书。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还尽量考虑推荐书籍的种类尽量兼顾各个学科。而且,书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调整。
其次,规范阅读课程。每节课前的一分钟,学生轮流进行好书推荐。学生按学号轮流演讲,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胆量,更大的益处在于学生知道了更多好书,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每周一节阅读课,由班级的阅读社负责安排,可以静心阅读,也可以阅读交流,还可以请老师进行阅读指导。每周共读一本书。而阅读书目则是每月初由阅读社的学生在班级公布。每月还进行一次阅读知识竞赛或是阅读交流汇报。
最后,有序推进主题阅读。我们结合教材确定每个学期的阅读主题。例如:六年级我们就确定了走进名家名作阅读主题。一年的时间,学生先后阅读了丰子恺、萧红、老舍、莫言、林海音、鲁迅、冯骥才、梁晓声等名家作品。我们通常借课文的阅读有机唤起学生阅读名家名作的兴趣。如借《少年闰土》的结尾顺势开启了“走近鲁迅的亲人”“走近鲁迅的故事”“走近鲁迅的童年”“走近鲁迅的故乡”“走近鲁迅的心灵”等系列阅读活动,并把语文教材中的其余三篇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课文纳入其中。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不仅对鲁迅了解更深入了,而且阅读量大大增加,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了优秀文化的熏陶,还感受到了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个个名家进入孩子的世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提升。譬如“走近鲁迅”之后,孩子们开始懂得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将成为我们永远依恋的故乡。“走近林海音”之后,孩子们从英子身上明白了读书是重要的,还有比读书更重要的――爱,我们是在爱里长大的,没有爱的生命只会慢慢枯萎。“走近丰子恺”之后,孩子们开始懂得一个慈悲的心怀,能够呵护自己的心灵与身边的生灵。
特色童书阅读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优秀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优秀人格的影响,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生活课程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特别强调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向美好的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虫鱼鸟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 体验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24-01
人生存的基础是学会学习,而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在于阅读。从学生走进学校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那天起,我们为人师者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激发、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水平与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并且使阅读成为他们一生的精神需求与愉悦享受,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
1.新的课程改革需要体验式教学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强调突出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地位,让其主动、能动、创造性的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全身心的去“亲密”接触文本,去欣赏文学作品,去领悟作品内涵,去把握文本的思想与写作意图,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中获得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更深刻地认识、熏陶与启迪,并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高尚人格。在这样理念指引下的阅读课堂必能最终能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美好境界[2]。
教育部在 2010 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中,将语文教学由“认知领域”调整到“生命全域”,这将引发语文教学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笔者认为,其调整的关键意义之所在,就是关爱生命的自由发展,在教学中努力多角度全方位的渗透人文教育,以“生命感悟”为人文经线,提升学生感悟生命哲思的能力。体现了社会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注。由此,语文教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3]。
而初中课改的步伐必将紧随其后,亦将发生类似的极大变化所以,新的课程改革需要体验式阅读教学,这就为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积极创设体验情境,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主体的独特情感体验,让语文学科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2.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的探究
2.1 他人体验引感共通
他人体验,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相对于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的其他人的体验,主要指其他学生的体验。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大大的世界,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而新课改也强调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学生本身就是极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验,既能充实自己,也能启发他人。
2.2 巧借教师课堂语言,营造体验情境
教师课堂语言,即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语言,它应是教师结合文本、结合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及时代特色,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的,是教师根据学情对文本的精加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可以发蒙、可以启智,可以激励、可以怡情,可以赞美、可以督促,可以拉近情感距离,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体验欲望,带动学生对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体验,并使得学生在探究体验中能迅速形成对阅读文本的正确、独特、创造性的认知。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亲和的语言,能迅速缩短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距离,亲和的语言,能让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般的融融的暖意,避免师生之间出现冷漠、紧张甚至对立的局面,能让学生有一种被亲近、被尊重、被重视、被爱的感觉,这样课堂上自然就会多了许多兴趣和激情,所以,亲和的语言,是拉近师生情感距离的有效手段,亦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做好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比如:你们真聪明、完全正确、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说得真好、果然没看错人……等语言的运用,都可以体现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关系,甚至,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还注意观察到有些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在和学生交流谈话时,也有讲究,他们几乎都是亲切地叫学生小名儿,让学生心里先有一种师生之间的亲近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所以教学时语言的平易、语调的柔和、语气的轻松且幽默诙谐,无一不让学生处在一种被尊重的轻松、愉悦而又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参与阅读课堂,无疑会为他们全心的体验文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3 创新语言,助推热情
所谓课堂语言的创新,就是我们教师要从传统课堂语言模式中转换过来,避免出现一些枯燥的、程式化的语言,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文章主要故事情节;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我想,如果教师总是用这样一些机械化的重复的语言去刺激学生的听觉系统的话,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导致学生对课堂问题反应迟钝,对分析文本失去耐性,对阅读课堂失去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想办法把这些格式化的语言转换成学生喜欢的语言表达方式,变成能够为学生所更乐于接受的信息,能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终用我们的语言去感染他们,用文本中的高尚的思想情感提升他们。
3.结论
总之,语文阅读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与人文气息的地方,应是学生积极主动体验的圣殿,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打破原有的陈旧观念,突破考试考核所带给我们的压力与束缚,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阅读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的指引下,跟随时展的步伐,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更为先进的体验式阅读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全面、快速的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2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