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概念范文

计算机技术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概念

第1篇:计算机技术概念范文

1. 函数[y=x2]从[1]到[1+Δx]内的平均变化率为( )

A. [2] B. [Δx+2]

C. [(Δx)2+2Δx] D. [Δx+2+1Δx]

2. 水以恒速注入右图的容器中,则容器中水的高度[h]与时间[t]的函数大致图象是( )

[A B][C D]

3. 已知[f(2)=2,][f(2)=-1,]则[limΔx0f(2-Δx)+Δx-2Δx]为( )

A. [-1] B. [0] C. [1] D. [2]

4. 已知[f(x)=14x2+sin(π2+x)],[f(x)]为[f(x)]的导函数,则[f(x)]的图象是( )

[A B][C D]

5.已知[g(x)]为三次函数[f(x)=a3x3+ax2+cx]的导函数,则[g(x)]与[f(x)]的图象可能是( )

[A B][C D]

6. 若直线[y=x-3]与曲线[y=ex+a]相切,则实数[a]的值为( )

A. [-4] B. [-2]

C. [2] D. [4]

7. [01(1-(x-1)2-x)dx]等于( )

A. [π-24] B. [π-22]

C. [π-12] D. [π-14]

8. 由曲线[xy=1]直线[y=x],[y=3]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

A. [329] B. [-ln3]

C. [4+ln3] D. [4-ln3]

9. 已知点[P]在曲线[y=4ex+1]上,[α]为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的倾斜角,则[α]的取值范围是( )

A. [0,π4] B. [π4,π2]

C. [π2,3π4] D. [3π4,π]

10. 在求[12(x-1)dx]的精确度为0.001的近似值时,至少要把区间[[1,2]]平均分成( )

A. 10000等份 B. 1000等份

C. 100等份 D. 10等份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1. 若[f(x)=2xlog2(-x)],则[f(-1)]= .

12. 计算定积分[-11(x2+sinx)dx=] .

13. 已知曲线[f(x)=xn+1]([n∈N*])与直线[x=1]交于点[P],设曲线[y=f(x)]在点[P]处的切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xn],则[log2013x1+log2013x2+…+][log2013x2012]的值为 .

14. 设半径为[r]的气球的体积为[V],则气球的瞬时膨胀率为 ,它的意义是 .

三、解答题(共4小题,44分)

15. (10分)根据定义求函数[f(x)=1x2]的导数.

16. (10分)求定积分时,可以使用下面的换元法公式:函数[y=f(x)]中,令[x=φ(t)],则[abf(x)dx=][t1t2fφ(t)dφ(t)=t1t2fφ(t)φ(t)dt(a=φ(t1) , b=φ(t2))].利用上述方法证明椭圆的面积公式[S=πab]([a,b]分别为椭圆的长半轴长、短半轴长).

17. (12分)已知函数[f(x)=13x3+ax2+(a2-1)x][+1][(a∈R,a≠0)]的导函数图象是下图之一.

[①②][③④]

(1)求曲线[y=f(x)]过点(0,1)的切线方程;

(2)求曲线[y=f(x)]与直线[x+3y-1=0]垂直的切线方程.

18. (12分)设函数[f(x)=ax2+abx+1x+b][(a,b∈Z)],曲线[y=f(x)]在点[(2,f(2))]处的切线方程为[y=3].

第2篇:计算机技术概念范文

(卢龙县第一实验小学,河北 卢龙 066400)

【摘要】应用题就是应用数学概念及运算意义去解答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数学概念和各种运算意义是会解应用题的基础。通过全面地、深刻地分析,综合运用数学概念、运算意义,会寻找巧妙的解法,这对发展小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类比的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关键词 数学;应用题;学生

应用题就是应用数学概念及运算意义去解答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数学概念和各种运算意义是会解应用题的基础。

1 运用数学概念及运算意义去解应用题

首先是要用数学概念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种分析应该说是全面的、深刻的。要分析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运算意义,用式子表示出题中要求的数量,使问题得到解决。小学生在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时,常常缺少更深的思考,只满足于得出一般的解答方法,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的、深刻的分析,综合运用数学概念、运算意义,会寻找巧妙的解法,这对发展小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类比的能力是极为有利的。牢固而清晰地掌握数学概念、运算意义才能使你去深刻地思考问题。也要学会一些帮你思考的方法。比如把题中的条件排列出来,画一画示意图、线段图等,总之,把题中的条件、问题形象化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办法。它能帮你想得更深刻。解答应用题最忌讳死背题型、死记解题模式,这样往往束缚了你的手脚。时间久了,你的思维就僵化了,这对今后的学习极为不利。例1:红花衬衫厂要制做一批衬衫,原计划每天生产400件,6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每天生产件数的1.5倍。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分析与解 要求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必须知道这批衬衫的总数和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已知原计划每天生产400件,60天完成,就可以求出这批衬衫的总数量;又知道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生产件数的1.5倍,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的天数是:400×60÷(400×1.5)=24000÷600=40(天)也可以这样想:要生产的衬衫的总数量是一定的,所以,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所需要的天数与每天生产衬衫的件数成反比例关系。由此可得,实际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的天数的1.5倍,正好是60天,于是得出制做这批衬衫实际需要的天数是:60÷1.5=40(天)答: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实际用了40天。例2:东风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240个零件,18天完成。实际比原计划提前3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个零件?分析与解 要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个零件,得先求出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再减去计划每天生产的零件数:240×18÷(18-3)-240=4320÷15-240=288-240=48(个)也可以这样想:实际与计划所完成的零件总数是相同的。根据反比例意义可知,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与完成生产这批零件所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由此可知,原计划完成任务的天数与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比18∶(18-3)即 6∶5,就是实际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与原计划每天生产零件个数的比。当然,实际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是原计划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的6/5。于是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零件的个数是48(个),还可以这样想:生产零件的总数是 240×18=4320(个);把这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再把分解的质因数适当地分组,分别表示出原计划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完成天数的乘积和实际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实际完成天数的乘积。4320=25×33×5=(24×3×5)×(2×32)……原计划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完成天数的乘积=(25×32)×(3×5)……实际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完成天数的乘积进而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的个数是 25×32-24×3×5=288-240=48(个)答: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48个。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把对运算的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结合应用题内容具体分析,如上面求白兔的只数的应用题),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就联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联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联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要求未知的数(如上面求果树的总棵数的应用题),联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或联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或含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适当加强方程解应用题及其与算术解法的联系

首先,在教学简易方程时增加了ax±bx=c这一类型,相应地扩展了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这不仅可以用来解答较多的整数、小数应用题,而且可以用来解答一些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需用逆思考的)。这样还降低了所解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难度。学生接受,而且符合代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从而为初中的学习做更好的准备。其次,《大纲(试用)》中强调五年级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体现了加强两者间的联系以及灵活合理地运用。知道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是密切联系着的,不是各自孤立的。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应用题的能力,从而进步发展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解应用题同教学其它数学知识一样,也应结合操作、直观,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而不宜教给抽象类型、公式,否则学生不理解,就容易死记硬套。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学生会解答一道应用题,却说不出是“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还是“总数-部分数=部分数”。遇到两步应用题就更加困难。例如,“同学们做了30件玩具,自己留下6件,剩下的平均送给幼儿园的3个班,每班分得几件?”第一步是“总数-部分数=部分数”,有些好学生还能说出,而第二步就很难说出“求出的部分数变成了总数”。这些违反儿童认知规律的做法给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总之,小学数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变化的,其中的应用题教学必然也要随着发生变革。目前,无论从教材或教学来看,对应用题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索,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人才打下更好基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计算机技术概念范文

当人们还在把“地球村”当成一种概念来面对的时候,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借助互联网环境的支持,让“地球村”真正的融入到了民众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计算机智能生活概念的推出,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一些传统工作与生活方式。

2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在应用中的广泛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因为其中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一些调查发现,其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2.1科技成果转化过度强调经济效益

参与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虽然较强,但是对于科技知识的实际价值认定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失,过度强调计算机技术创新引领技术革新的意义较重。再加上一些可能存在的科技成果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了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些相对并不是十分成熟的技术在还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面向市场实施规模化推广。纳米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2.2科技技术概念性炒作情况比较普遍

不可否认的是,涉及计算机技术创新的门槛较低,一些小型的团队甚至是个人在物质基础相对充沛的情况下就能够开展一些技术革新工作,因此也导致了大量的专业与非专业人才涌入了计算机技术创新的队伍中,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一些团队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刻意迎合一些商业化的炒作,而片面的突出计算机技术的局部性效果,从而让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体系出现了缺失。多核处理器的研发就是这样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3节能型创新技术发展严重滞后

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创新团队大多都将技术革新的目标对准了“快”这一目标,因为这样能够给受众带来最为直接的体验,很容易让市场所接受。而作为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较为关键的节能技术研究问题,因为涉及项目初期投入大、技术参数不稳定、实验室运行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除了一些大型的计算机核心部件生产厂商之外,几乎很少有商业性团队来介入这一领域。这种现象对于计算机技术保持一个长期且稳健的态势发展而言是不利的。

3有效加快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措施

虽然查找出计算机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相对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其中一些问题属于外部客观因素影响较大的,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解决并非易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减少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是目前有效加快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最佳措施。

3.1从宏观上对科技成果转换加以政策扶持

在计算机技术投入与产出明显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国家在宏观的层面上对科技成果的转换予以政策层面的支持,在首先解决专业科研技术人员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将其以流程化的形式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就可以让科技成果转化更为贴近实际应用。最为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社会效应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和支持,这对于专业科研技术人员来说是精神层面的鼓舞与认可,能够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动力。

3.2规范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

利用概念进行炒作纯属是商业行为,对于严谨且规范的计算机技术创新而言是绝对不适用的。针对个别从事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人员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部分研究内容进行炒作的行为,国家要在立法上予以关注和完善,最大限度的确保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相关利益。对那些进行恶意炒作甚至是剽窃他人科技创新成果的,应该追究在追究其民事责任的同时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有一种涉及“源代码共享”的情况,由于其源代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给创新技术的专利认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极少数人员也利用这种情况肆意夸大一些所谓的创新技术效果,给民众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来讲,尝试开展“市场准入”制度,把计算机技术的验证与推广增设一个检验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现象加以改善。

3.3加大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虽然计算机新技术并不是所谓的战略性资源,但是计算机在国防及基础民生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对计算机新技术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论证,针对有些课题可以采取合作或者是帮扶的性质来予以支持。另外,在计算机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入一些社会资源的支持,那么势必会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率。

3.4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的相关功能与新技术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应用为主,侧重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并不多。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应该加大与专门的科研院所之间的配合,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创新与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下阶段的计算机技术创新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如果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商业性机构或者是社会性团体有倾向性的加大这方面的配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实用性,更是为计算机创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转换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其中做好引导工作就可以了,过度的参与其中不仅有可能影响到资源的适用效率,还可能会间接挫伤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4结束语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一些变化,会根据客观条件的改善而适度的做出一些调整,但是科研工作者凭借坚忍不拔、孜孜不倦的意志,完全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作者:马雪妮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翟健.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安全防御[J].青春岁月,2011(16).

第4篇:计算机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一、序言

高职院校中开展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学生掌握好了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课程,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现状

社会不断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各个领域中信息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电子商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使得我们处在一个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工作和生活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能力,这也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条件之一。企业和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应聘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否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必备条件。

但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教学中问题十分突出,形式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大多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来源十分广泛,学习条件和计算机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使得高职院校很难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学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时分配的相对较少,导致训练时间的缺乏,学生很难完全掌握计算机技术。

三是教师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学手段十分落后,课程十分枯燥,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

三、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采用分组教学

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地重要。在对新生开设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之前,我们应该对来自不同地方,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通过摸底考试,可以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摸底考试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让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因此,老师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每个学生都能够从分组中获益,学生的计算技术可以得到快速提升。

(二)改进授课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非常地迅速,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则十分滞后。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应以实用性为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计算机去获取新知识,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而不是为了去研究计算机。所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应该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计算机的应用上面,不过分注重理论的深度。

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理论部分的内容非常多,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先提出概念,然后根据概念的定义去了解这些概念,最后对概念进行举例说明。由于计算机的概念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师在黑板前板书的方法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利用幻灯片对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加强实验教学

高职院校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非常关键。采用实验教学符合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能够很好地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为了适应计算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尝试应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都是按照以自己为主的教学方式去教导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改进考试机制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想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好的考试机制也非常地关键。一个好的考试机制可以使学生更有学习动力,更加主动地去掌握知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试方式最好采用上机考试。上机考试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上的一些计算机等级考试接轨,使学生能更快速地适应这些等级考试。上机考试可以促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它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基础。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计算机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 计算机技术 电子文件

高校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程,不仅记录着高校现行文件和档案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的轨迹,而且反映着高校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信息化的进程。根据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环节、功能及运作的不同,可以把其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1 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高校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高校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高校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人事编制和人事档案调度的计算机化;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高校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高校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2 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2.1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高校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2.2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高校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不管高校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

3 电子文件阶段

3.1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1998年8月11日一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1998年8月18-20日,在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宣讲演示会。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3.2关于什么是电子文件,美国联邦管理法规对其解释为“电子文件包括数字的、图形的及文本的信息。它可以记录在计算机能够阅读的任何一种介质上,并且符合文件的定义。”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的定义为“电子文件是一种通过数字电脑进行操作、传输或处理的文件。我国《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999把电子文件解释为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电子文件的概念,不妨从与其最临近的概念――机读文件入手。机读文件仅指计算机识别的文件最早产生于本世纪40一50年代。这一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90年代逐渐被电子文件所代之。从机读文件到电子文件不仅仅是概念叫法的变化,而是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件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弄清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方面:其一,生成环境。机读文件中的关键词是“机读”,即“能够由计算机输入装置读出的”文件。所谓“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常指信息从一个存储区读到另一个存储区;第二,从某一形式的记录媒体,如磁带读出信息。可见,复制和识别是机读文件的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读出的文件不是由计算机制成的,它源于纸质文件的输入。与机读文件不同,电子文件则包括在计算机上直接生成的文件。它是高校管理和科技开发信息化的产物,是研究和应用CIMS的必然结果。其二,管理模式。机读文件的管理模式是模拟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因此对原有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的影响是非本质性的。而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不是建立在独立的现行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它是建立在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它要按照现代高校管理、科技开发及生产的要求重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形成和作用的特点划分管理程序与方法。其三,存在形式。机读文件的存在形式一般为磁带、磁盘及光盘等有形介质。而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则不仅包括有形介质,还可以是网络上传递的代码序列。其四,管理者的构成。在机读文件阶段,纸质文件管理者是文献信息管理者构成的主体,而且文献信息管理者是独立的群体。而在电子文件阶段,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开发人员和载体维护人员将是文献信息管理者的构成主体,但文献信息管理者将不再是独立的群体,文献信息管理者已不能独立承担起文献信息管理职能。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将取决于文献信息管理者、高校管理及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

第6篇:计算机技术概念范文

一、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企业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

不管企业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三、电子文件阶段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②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③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④1998年8月18日-20日,在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宣讲演示会。⑤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关于什么是电子文件,美国联邦管理法规对其解释为“电子文件包括数字的、图形的及文本的信息。它可以记录在计算机能够阅读的任何一种介质上,并且符合文件的定义。”⑥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的定义为“电子文件是一种通过数字电脑进行操作、传输或处理的文件。⑦我国《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999把电子文件解释为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电子文件的概念,不妨从与其最临近的概念——机读文件入手。

机读文件仅指计算机识别的文件最早产生于本世纪40-50年代。这一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90年代逐渐被电子文件所代之。从机读文件到电子文件不仅仅是概念叫法的变化,而是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件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弄清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方面:

其一,生成环境。机读文件中的关键词是“机读”,即“能够由计算机输入装置读出的”文件。⑧所谓“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常指信息从一个存储区读到另一个存储区;第二,从某一形式的记录媒体,如磁带读出信息。⑨可见,复制和识别是机读文件的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读出的文件不是由计算机制成的,它源于纸质文件的输入。与机读文件不同,电子文件则包括在计算机上直接生成的文件。它是企业管理和科技开发信息化的产物,是研究和应用CIMS的必然结果。

其二,管理模式。机读文件的管理模式是模拟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因此对原有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的影响是非本质性的。而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不是建立在独立的现行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它是建立在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它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及生产的要求重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形成和作用的特点划分管理程序与方法。

其三,存在形式。机读文件的存在形式一般为磁带、磁盘及光盘等有形介质。而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则不仅包括有形介质,还可以是网络上传递的代码序列。

其四,管理者的构成。在机读文件阶段,纸质文件管理者是文献信息管理者构成的主体,而且文献信息管理者是独立的群体。而在电子文件阶段,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开发人员和载体维护人员将是文献信息管理者的构成主体,但文献信息管理者将不再是独立的群体,文献信息管理者已不能独立承担起文献信息管理职能。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将取决于文献信息管理者、企业管理及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

第7篇:计算机技术概念范文

一、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企业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

不管企业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三、电子文件阶段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②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③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④1998年8月18日-20日,在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宣讲演示会。⑤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关于什么是电子文件,美国联邦管理法规对其解释为“电子文件包括数字的、图形的及文本的信息。它可以记录在计算机能够阅读的任何一种介质上,并且符合文件的定义。”⑥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的定义为“电子文件是一种通过数字电脑进行操作、传输或处理的文件。⑦我国《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999把电子文件解释为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电子文件的概念,不妨从与其最临近的概念——机读文件入手。

机读文件仅指计算机识别的文件最早产生于本世纪40-50年代。这一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90年代逐渐被电子文件所代之。从机读文件到电子文件不仅仅是概念叫法的变化,而是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件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弄清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方面:

其一,生成环境。机读文件中的关键词是“机读”,即“能够由计算机输入装置读出的”文件。⑧所谓“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常指信息从一个存储区读到另一个存储区;第二,从某一形式的记录媒体,如磁带读出信息。⑨可见,复制和识别是机读文件的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读出的文件不是由计算机制成的,它源于纸质文件的输入。与机读文件不同,电子文件则包括在计算机上直接生成的文件。它是企业管理和科技开发信息化的产物,是研究和应用CIMS的必然结果。

其二,管理模式。机读文件的管理模式是模拟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因此对原有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的影响是非本质性的。而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不是建立在独立的现行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它是建立在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它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及生产的要求重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形成和作用的特点划分管理程序与方法。

其三,存在形式。机读文件的存在形式一般为磁带、磁盘及光盘等有形介质。而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则不仅包括有形介质,还可以是网络上传递的代码序列。

其四,管理者的构成。在机读文件阶段,纸质文件管理者是文献信息管理者构成的主体,而且文献信息管理者是独立的群体。而在电子文件阶段,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开发人员和载体维护人员将是文献信息管理者的构成主体,但文献信息管理者将不再是独立的群体,文献信息管理者已不能独立承担起文献信息管理职能。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将取决于文献信息管理者、企业管理及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

第8篇:计算机技术概念范文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企业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

不管企业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

三、电子文件阶段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②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③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④1998年8月18日-20日,在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宣讲演示会。⑤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关于什么是电子文件,美国联邦管理法规对其解释为“电子文件包括数字的、图形的及文本的信息。它可以记录在计算机能够阅读的任何一种介质上,并且符合文件的定义。”⑥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的定义为“电子文件是一种通过数字电脑进行操作、传输或处理的文件。⑦我国《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999把电子文件解释为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电子文件的概念,不妨从与其最临近的概念——机读文件入手。

机读文件仅指计算机识别的文件最早产生于本世纪40-50年代。这一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90年代逐渐被电子文件所代之。从机读文件到电子文件不仅仅是概念叫法的变化,而是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件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弄清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方面:

其一,生成环境。机读文件中的关键词是“机读”,即“能够由计算机输入装置读出的”文件。⑧所谓“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常指信息从一个存储区读到另一个存储区;第二,从某一形式的记录媒体,如磁带读出信息。⑨可见,复制和识别是机读文件的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读出的文件不是由计算机制成的,它源于纸质文件的输入。与机读文件不同,电子文件则包括在计算机上直接生成的文件。它是企业管理和科技开发信息化的产物,是研究和应用CIMS的必然结果。

其二,管理模式。机读文件的管理模式是模拟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因此对原有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的影响是非本质性的。而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不是建立在独立的现行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它是建立在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它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及生产的要求重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形成和作用的特点划分管理程序与方法。

其三,存在形式。机读文件的存在形式一般为磁带、磁盘及光盘等有形介质。而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则不仅包括有形介质,还可以是网络上传递的代码序列。

其四,管理者的构成。在机读文件阶段,纸质文件管理者是文献信息管理者构成的主体,而且文献信息管理者是独立的群体。而在电子文件阶段,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开发人员和载体维护人员将是文献信息管理者的构成主体,但文献信息管理者将不再是独立的群体,文献信息管理者已不能独立承担起文献信息管理职能。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将取决于文献信息管理者、企业管理及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

第9篇:计算机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不足 发展方向 应用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开始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运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发展至今,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它代表着未来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得到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今社会的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学会上网查阅资料,这些技能不仅仅是每个公民应该自觉学习的,更是成为了现代社会对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要求。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

我们要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足和发展方向,首先就要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计算机信息技术,到底是什么?它又具有哪些特征?如何运用?这都是我们应该清楚的,在此,我们要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做一个简单介绍。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作为基础硬件媒介,将信息通过获得、传输、储存以及显示等手段的信息处理称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了实现信息传输与人类语言互通的目的,发明了计算机语言。具体来说,计算机语言主要包括汇编语言、C 语言以及程序语言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以程序语言作为信息沟通、传播的媒介,把操作系统作为使用的平台。

二、我国计算机的不足

(一)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现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在不同的领域中,计算机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无论是哪一个行业,计算机都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随着计算机传播信息的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了。现在,当人们打开某个网站或某个软件,要求输入本人的身份信息时,都会感到异常紧张,担心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出去。有这样的恐惧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信息安全问题确实值得我们重视,如果信息安全问题不得到控制和解决,那么将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解决信息泄露的问题,数据信息加密系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信息的保密与防范程度越来越高。也因为这样,各种杀毒软件、加密软件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市场上。计算机的网络还是逐步的健全和完善,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程序漏洞就是一个大问题,这些程序的漏洞为木马和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让它们有机可乘,这对计算机安全问题产生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有效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二)计算机技术上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我国的计算机发展有些晚,尤其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快的特征,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但是“物极必反”,我们一味的追求速度,却忽视了质量,所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研究,最为普及的就是安全协议及安全评估准则等。但是在我国,计算机安全问题近几年才被重视,目前,我国仍在探究如何解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可见,我国的计算机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应用越来越广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来看,计算机最早是应用于军事计算的。那时候的计算机,功能并不说,而且体积庞大,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占地1500平方英尺,体重达30吨,看起来非常笨重。然而现在,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不仅运算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功能也不再局限于计算,体积也越来越小,成为了“微型计算机”也就是现在的微机,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平板电脑,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款式越来越好,技术越来越高,机器越来越精,早已不止局限于军事计算的应用,现在已经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计算机运用于会计工作,会计核算等统计工作都已经实现了电算化。目前,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已经普及,同时也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再比如,计算机运用于交通发展的过程中,为人们的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二)功能越来越强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逐渐向经济不断靠拢。就目前的发展情势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说,巨型计算机,就是以高端的集成电路为基础,其功能非常强大,运算速度也非常快,储存空间也非常大,这样的计算机之所以叫“巨型计算机”,并不是说它的体积都多么巨大,而是指它的功能非常强大,巨型计算机对航天、气象观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必然会朝着“巨型化”和“智能化”迈进。

四、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的计算机发展速度,一定会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生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便捷,而在工作方面,也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崔蓉.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及发展方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