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据调查显示,中国美容美发业正处于市场发展的快速增长和整合时期,是一个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其中美容院在最近5年的新开店数中占了总数的78%。美容美发业无论是在GDP中所占比重,还是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以及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均呈增长态势。
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在美发产品专业线市场,大多数品牌都是各领一两年。有些品牌今年刚刚冒出来,第二年就不见了踪影。于是每年两次的行业盛会(美博会)便成为美发产品生产企业“推陈出新”的品牌周期。因此,一个美发产品的品牌生命周期长则一年,少则半年。如此这般的做法,其市场竞争之残酷和混乱性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美发产品市场处于不规范、不成熟的整合转型阶段,行业管理缺乏力度,行业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做专业线美发产品的人员都有个忽悠的毛病,有人戏称这就是美发用品行业中的品牌文化。诸多因素的汇集造成整个行业在社会中信誉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品牌资产得不到深化和共享。
在美容化妆品行业,炒得最多的是连锁经营体系中的“特许加盟”概念。把连锁经营当作一个概念来炒,这恐怕是中国连锁经营领域里的一个“创新”。在我国的美容行业,特许加盟连锁几乎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投资者已分不清特许加盟与其它连锁经营形式有何区别,甚至是与传统的分销模式又有何差异?因为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的操作被国人简单化、概念化,所以原本一种极其严肃的商业经营模式被国人当作了一种圈钱的工具。
在广州,有相当多的化妆品企业仅投资几十万元,一两个并不知名的品牌,租一间写字楼,招几个业务人员就开始了市场开发工作;更有些化妆品企业连 “特殊加盟”的概念都还没搞清楚,自身的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品牌规划都还没有理顺就开始了加盟连锁经营。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出现“概念炒作”、“企业圈钱”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我国前几年美容化妆品行业中的一种特有的怪现象。
当前,众多美发行业企业都面临这样一个困惑:市场越来越大,钱越赚越少,生意越来越难做。从2003年起,洗牌风暴就席卷整个日化行业,现已波及到美容、美发产品两大专业线市场。每年定期举办的美博会就可以知道,尽管展位一年比一年漂亮,概念一年比一年新,参展的人员却一年比一年少,签约客户一年比一年少。“过去那种一个招商会就赚的盆满钵满、经销商提着钱袋来拿货的日子已经没有了” 这是一位从事美容行业多年的私营企业主发自内心的感概!
随着行业的竞争、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政府管制的加强,特别是市场争夺重心的下移,传统的批发和分销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传统的分销和区域模式为实力弱小的企业在原始积累上作过巨大的贡献,也为企业快速地拥有庞大的终端网络提供了捷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市场终端很难掌控,渠道较为松散,而且商常常挟网络而令诸侯,过分要求优惠条件,加大了厂家的负荷。所以传统的分销和区域模式基本走到了尽头,已经到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的时代。
美发产品市场机会
化妆品市场分为专业线市场和日化线市场,专业线美发产品主要是通过“厂家-商-发廊”的模式进行销售;日化线产品主要是通过超市、卖场、百货公司等渠道进行销售。对于美发产品而言,在大卖场只能买到普通的几种产品,如洗发水、护发素、喱水,至于其它如染膏、油膏等更为专业一点的产品就根本满足不了;而在专业发廊消费虽然能够同时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消费者始终无法感受到愉悦的购物环境,更谈不上方便性。
中国目前的美容美发市场正处于不规范、不成熟的整合转型阶段,行业管理缺乏力度,行业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诸多因素的汇集造成整个行业在社会中信誉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品牌资产得不到深化和共享。因此在美发行业推广和实行连锁经营理念,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建立严格的操作标准,导入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统一的形象,实行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谁能率先通过销售模式的创新,抢先抓住市场终端,谁就能够早日走出市场困境,迎来美发市场的又一春天!
美发产品连锁商机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量达39089个,比2002年净增8000多个,增长率超过27%,从业人员近80万人,销售总额超过3434亿元。连锁经营模式主要集中在食品、服装鞋帽、金银首饰、日用消费品行业。但在接下来的十年内,美容美发产品将会成为整个连锁经营中发展最快的行业。
美容美发是非常适合做品牌经营和加盟连锁运作的行业,因为美容美发产品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属于快速消费品,二是属于精神消费品,三是属于奢侈品。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是连锁经营运作中非常关键的特性。而目前这个行业的市场资源十分分散,在未来几年中必然会出现行业的整合过程。
打造美发产品终端连锁金字招牌的先决条件
相对于日化线来说,专业线的化妆品零售终端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专业美发产品的开发和零售,与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很不一致。这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销售渠道缺乏创新,因为厂家的产品通常都要先经过全国商,然后由商将其产品分销到各个终端,而且这个终端通常是发廊,再没有其它别的渠道。消费者如果需要购买专业美发产品就必须到发廊里消费,这就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市场需要新的发展模式诞生,消费者需要新的销售终端出现,这个新的销售模式就是导入终端连锁计划。
为了使美发产品终端连锁这个新生儿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不重复我国美容化妆品终端连锁的老路,让发品终端连锁经营商更加规范和自律,让加盟投资商更有信心和保障,我们有必要对发品终端连锁经营的先决条件进行特别的阐述。依笔者在本行业的工作实践和心得来看,打造美发产品终端连锁金字招牌的先决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任何企业(非盈利组织除外)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前提:好企业必有好的盈利能力,好的盈利能力必有一套好的商业模式。在终端决胜市场、谁掌控终端谁就拥有话语权的今天,走终端连锁经营之路无疑是一条康庄大道,所以一套好的商业模式对连锁经营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模式一:品牌连锁专柜
对于日化线的化妆品企业来说,“品牌连锁专柜”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市场做法,在一般的商、超都能见到,而对于专业线的化妆品企业来说却是一种创新。在目前,有些专业线的美容产品已经开始尝试,开始在相应的商、超里建立自己的品牌专柜,力图以此方式进入日化线市场。同样,专业线的美发产品也可以采用“品牌连锁专柜”的市场做法。
从理论上讲,美发产品生产商和经营商的“品牌连锁专柜”可建在超级市场、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化妆品专业店、OTC连锁店、专业美发厅、美发产品批发店、商现有的经营门店等渠道上。鉴于美发产品专业线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的美发产品生产商和经营商的“品牌连锁专柜”并不适合超级市场、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化妆品专业店渠道,因为这四种渠道对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的管控能力要求比较高。
美发产品生产商和经营商在渠道的选择上,应该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和实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如果是生产商,比较可行的渠道是美发厅、美发产品批发店和商现有的经营门店,尤其是在美发产品批发城和商现有的经营门店中建自己的“品牌连锁专柜”,成功的机会将会很大,基本是零风险改造。因为这两种渠道都是企业现有的网络资源,在人员沟通和操作上均有很好的合作基础。
品牌连锁专柜的发展形式:一是直营终端,二是合作终端,三是招商加盟。
模式二:连锁店中店
“店中店”是一种常见的终端门店形式,在各个行业的连锁中都有出现,但将“店中店”引到美发产品行业中当成一种特定时期的发展模式还是少见。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品结构及品类的问题,二是市场成熟程度的问题。有不少美容院和美发店是采用这种发展模式,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主要是利用其他商业门店的客流和品牌辐射力。同样,“连锁店中店”引入美发产品零售行业也是以此为目的。
连锁店中店的发展形式:一是直营终端;二是加盟改造。
模式三:连锁专卖店
对于美发产品行业来说,引入“连锁专卖店”稍微有点超前,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发产品跟美容产品一样,需要有良好的服务配套支持;二是缺少自助型美发产品,自助式产品在开发上还存在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广东两家美发产品制造商实施了该模式。
从理论上讲,美发产品生产商和经营商的“连锁专卖店”可建在购物中心、步行街、美发产品批发城、居民生活区等渠道上。鉴于美发产品专业线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的美发产品生产商和经营商的“连锁专卖店”并不适合购物中心、步行街等渠道,因为这两种渠道的经营风险目前还无法控制。
美发产品生产商和经营商在渠道的选择上,应该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和实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如果是生产商,比较可行的渠道是居民生活区、美发产品批发城和商现有的经营门店,尤其是在美发产品批发城和商现有的经营门店中建自己的“连锁专卖店”,成功的机会将会更大。因为这两种渠道都是企业现有的网络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市场资源,如发廊客户。
品牌连锁专柜的发展形式:一是直营终端,二是商改造,三是加盟招商。
模式四:连锁专业店
将“连锁专业店”引入美发产品行业是一种大胆的探索,目前在沿海发达城市已经有不少美发用品专业店出现。之所以在美发产品中能够采用“连锁专业店”模式,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美发市场缺的不是产品,而是没有好的销售模式和成熟的渠道,因此,“连锁专业店”在产品采购上将会拥有更多的优势和话语权。
从理论上讲,美发产品生产商和经营商的“连锁专业店”可建在购物中心、步行街、美发产品批发城、居民生活区等渠道上。但从当前市场的现实情况来看,没有一家美发用品连锁专业店开在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等渠道,因为美发用品连锁专业店的主体顾客是团购客户,即以发廊为主的团购单位。所以在消费者定位上应“以发廊客户为主,兼顾个体零售消费者”,因此在门店的选址上应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渠道设计。
对于美发产品连锁专业店在渠道的选择上,也应该以发廊客户为主,兼顾个体零售消费者。因此比较可行的渠道应该是居民生活区、美发产品批发城和商现有的经营门店,并且在产品规划上除了美发产品,还应有美发用品及与美发相关的个性饰品。此外还得转变原有的经营观念,即由过去的“坐商”变为“行商”,同时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业务员,专门负责团购客户的业务拓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美发产品专业店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连锁专业店的发展形式:一是直营终端,二是商改造,三是加盟招商。
2.资金实力
资金实力是从事连锁经营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虽说资金对任何企业都很重要,但是连锁企业对资金的要求比任何企业都更重要,因为即便是房地产开发商也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实现目标,而连锁经营企业则不然。在规模效益还没有产生之前,每增加一个异地连锁店或加盟店就意味着增加300% 以上的成本,并且在短期内肯定不可能盈利。此外连锁经营企业还面临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以及管理上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资金断链,并使各门店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企业崩盘的危险。
商业成功的第一要义一是地段,二是地段,三还是地段,因此,地段便成为零售行业企业的一种希缺资源。要想使自己拥有更多的希缺资源,连锁经营企业就必须实行战略布点(在市场营销学上被称为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而战略布点是需要非常雄厚的资金作后盾的。更使连锁经营企业为难的是,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并不意味着就抢占了市场份额,更不等同于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利润,有时反而会给企业带来高成本支出的负担。所以没有资金实力的连锁企业是根本玩不起象屈臣氏的那种紧随高档商场走的战略。
“连锁经营会产生规模效益”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不一定都知道“连锁经营企业在前期都是亏损的”,其实每家从事连锁经营的企业都有一个“盈亏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连锁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据行业人士称,国美的盈亏临界点是60家连锁店,即国美的连锁门店达到60家的时候才开始盈利。相反,我国有些化妆品连锁经营企业一上来就想赚钱,更没有前期亏损的心理准备,所以在前几年的美容化妆品行业,“特许加盟”被国人简单化、概念化操作、当作一种圈钱的工具便不足为奇了。
3.专业人才
记得在一部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还有另外一句话是:人才难找更难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才也是一种希缺资源和有限资源,真正懂行的就那么“几个”,还经常被猎头公司当作商品反复在倒卖。中国连锁经营起源于80年代中期,比西方发展国家晚了大半个世纪,整个连锁经营行业都存在人才不够的现象,更不用说是美发产品连锁经营人才了。
连锁经营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细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也就是说连锁经营人才将会更加紧缺,专业人才对连锁企业的作用将会更加凸现,甚至可能出现由连锁经营市场的竞争转变为连锁经营人才的竞争。因为连锁经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就象动力车里的链条一样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否则都将会影响全局的连锁反应。事实上也是如此,无论是生产研发系统、门店销售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是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都需要专业的人才。
在美容化妆品行业的连锁经营体系中,“特许加盟”曾经火爆了好几年,一度成为连锁经营行业中的新宠,为我国连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为我国的其它行业的连锁市场蒙下了一层阴影,其中负面影响也是极大的。有些企业抓住国内市场还不成熟和完善的机会以及国人认知上的不足,将特许加盟进行简单化、概念化操作,并以此作为一种圈钱的市场工具,导致不少投资人留下了“加盟后遗症”。为此,中央电视台还邀请了专业人士做过一期区分真假连锁的专题节目。在笔者看来,真假连锁只是相隔一线,并不是全部假连锁都是在一开始就是做假,有些连锁企业是在后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被沦为假连锁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如果连锁经营企业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那么在步入连锁经营领域时的许多好想法和好规划都无从实现,对加盟商作出的许多承诺自然也就无法兑现。由此可见,如果连锁经营企业没有专业人才的话,不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且还会使自己的企业步入假连锁的境地。
4.作业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连锁经营企业来说尤为如此。连锁经营和非连锁经营的最大区别首先在于实行连锁化,即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将众多分散孤立的经营单位联结在一起,进行统一规范运作。所以作为连锁经营企业如果没有一套科学严谨的作业规范、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的话,总部就无法实现各个经营组织的联营,总部的命令就无法执行,更无法做到协同作业的效果。这就是有些连锁企业连而不锁、有招牌而无品牌、有形式而无实体、有概念而无内涵的个中原因。
美国是加盟连锁的创始国,也是全世界连锁加盟发展最好的国家,麦当劳从诞生到现在只有短短的60多年时间,加盟店便已遍布全球192个国家。这在笔者看来,麦当劳之所以能够有如神速的发展,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不会“水土不服”,这都得益于麦当劳的四大方面:一是品牌连锁化,二是形象统一化,三是作业流程化,四是管理标准化。连锁经营并非像国内同行所炒作的那样,仅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一个系统。连锁经营是一个全新的商业经营模式,更是一个规范、科学、标准的营销管理系统。
连锁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前面提到的商业模式,即连锁模式;二是作业规范,即操作程序、作业文件、管理制度等。没有作业规范的商业模式是不完整的,没有作业规范的连锁是联营不起来的,没有作业规范的企业是无法管控终端门店的,所以作业规范对连锁经营企业来说是核心竞争力,是连锁模式复制和反复制的核心,是连锁企业永续经营的基础。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打造美发产品终端连锁金字招牌的四大先决条件,如果要将这四大先决条件的重要性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商业模式就象电脑的机身,作业规范就是电脑的程序,资金就是电脑的电源,人就是电脑的操作员,四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美发产品连锁趋势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广州市瑛派儿化妆品有限公司率先在美发用品行业导入“美发用品连锁专卖”体系,并于2006年9月18日召开了为期两天的“美发用品连锁专卖”项目招商会。从来自全国各地150多个经销商在会上的反映来看:80%的经销商对今后的市场发展深感焦虑和担忧,同时有98%的经销商对该公司推出的“美发用品终端连锁计划”表示赞同和认可。因此,需要转变行业现有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导入终端连锁计划便成为2006年全国经销商代表们的一大共识!
据内部消息,广东省美容美发行业协会的最新工作指示精神,从2007年开始,大力扶持美容美发用品行业企业发展终端连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业内企业,在美容美发行业协会下面还特别成立“连锁专业委员会”,并从2007年开始,在美博会期间特别设立美容美发用品连锁专区,致力于将中国美容美发行业企业引到一条健康、有序、高效发展的道路上。
依笔者的经验看来,2007年很可能是美发用品行业终端连锁的导入年,不过有一点要提醒大家:2007年虽然是终端连锁导入年,但并不说明上面的四种终端模式都有市场,无论直营终端连锁还是加盟终端连锁,因为市场的成熟程度还需要时间,目前较适合市场和投资者的终端连锁模式应该是“品牌连锁专柜”和“连锁店中店”两种。
关键词:商业地产 可持续发展 价值链 品牌 市场细分
商业地产,简言之就是商业用途的地产。它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及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从广义上来看,通常是指用于包括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以及以办公为主要用途的房地产形式。狭义的商业地产,泛指用于零售业的地产形式,国外普遍使用“零售地产”这个概念。商业地产从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区别于普通民居、工业园区等房地产形式。但现实中的很多商业地产,却又是一种融合了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等功能的复合地产形式。
我国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
(一)商业地产投资持续升温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商业地产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商业地产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新的投资方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办公楼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3.2%,销售额同比大涨逾九成,达到91.5%,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业绩也是非常好,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1.6%,销售额同比增长57.1%。2011年上半年,办公楼销售面积同比增长8.9%,销售额同比增涨近三成,达到27.6%,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8.6%,销售额同比增长36.0%(盛来运,2011)。自2010年起,万科集团等大型房企都在大规模提高商业地产在战略布局中的比例。
(二)商业地产在二、三线城市迅猛发展
近几年,我国商业地产在二、三线城市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仅就武汉地区而言,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包括零售、批发等业态在内的武汉商业地产市场,在“十一五”期间的总投资接近700亿元,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位。武汉在建大型商业体已有25个、面积超过100万平米,出现井喷式发展。预计未来五年,武汉商业地产项目投资总额将达到1500亿元。商业地产开发已呈现普遍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趋势,二、三线城市渐成这些商业地产企业的主要战场。2010年上半年末,万科集团在二、三线城市的权益土地储备已达到3179万平方米。
(三)大型商贸流通集团纷纷涉足商业地产领域
在众多房地产企业“弃居从商”的同时,大型商贸流通集团纷纷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沿着产业价值链向上延伸,逐渐转向上游房地产业的开发,以自身原有商业品牌的影响力及成熟商圈(地段)的号召力而获取更大的商业地产附加值收益。如武汉中商集团投资兴建武汉第一家直接打出Shopping Mall旗号的大型购物中心,经营面积达20万平方米。武商集团在原址上改、扩建经营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武商摩尔城。再如“国美在资本市场大举融资65亿港元,为其购置物业提供了充足的现金储备;跨国公司巨头宜家,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就是以收购土地自行建店为主,不仅能够确保企业连锁发展获得连续和稳定的经营周期和经营场所,而且有利于企业在驻地进行长远规划”(崔霁,2010)。
商业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起步晚,发展快,问题多,前景广”这四句话可以概括我国商业地产的基本状况。面对这种发展态势,迫切需要从战略角度来重视商业地产的开发,要认真制定相关策略,打造出先进的、高品质的商业地产项目。使商业地产项目在获得较好回报的同时,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以产业价值链理论为指导,明确发展战略定位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任何一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所构成。这些活动包括从供应商获取原材料,到最终售后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无论价值链的形式如何发展变化,其本质是不变的,即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并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价值创造活动所组成的。
商业地产的产业价值链包括狭义价值链和广义价值链两个方面。狭义价值链是指以地产开发商为主,整合零售商、运营商、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企业而形成的价值增值过程。这是从经济效益和微观角度进行的界定。也就是说狭义价值链是地产开发商在开发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时,从开始就必须具备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即为了实现商业地产开发的经济效益,必须寻求投资者、商业运营商、商业服务企业和关联的产业介入,共同完成这个项目。广义价值链则是从商业地产的社会效益和宏观角度进行的界定,是从消费者需求开始的逆向营销的过程。即一个商业地产项目通过消费者的需求、商业经营者的经营、市场及产品制造商的改进等方面而产生的价值。连接狭义产业价值链和广义产值价值链的是“地产开发商”,是地产开发商将一个无形市场转化成有形市场。只有充分认识商业地产产业价值链的意义,才能使这一转化过程得以实现。
首先,产业价值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在商业地产的开发过程中,要以产业价值链理论为指导,重视、整合关联产业及其消费者的利益,为关联产业及消费者提供增值的机会。其次,产业价值链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开发模式或商业模式。有关专家将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分为“综合性商业地产开发及运营商”和“专业性商业地产开发及运营商”;将商业地产的商业模式分为“商业地产+高级酒店+影视文化+连锁百货+住宅地产”、“商业+金融+开发+管理”和“住宅 + 商业 + 酒店”(肖军,2011)。无论以上哪一种模式都是建立在商业地产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商业地产的开发应以产业价值链理论为指导,明确发展战略定位。
(二)以商业地产发展规律为基准,融入城市整体规划
商业地产的发展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城市繁荣程度的标志。一个城市的商业地产发展状况,直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经济繁荣程度以及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到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第二,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规划的理念。一个城市的商业地产发展状况,直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对商贸流通行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商圈布局的合理性,体现出城市整体规划对市民生活便利及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关注度。
因此,对于商业地产开发商而言,要遵循商业地产发展的规律,利用好城市的商业发展规划及城市整体规划资源。在商业地产开发过程中,将商业地产项目与城市商圈布局进行有效对接,使商业地产项目融入到城市商业整体布局乃至城市整体规划之中,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而言,应重视城市商业发展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体现城市商业发展的地位、体现为商业地产服务的观念,合理布局商圈。在城市功能布局、交通配套、公共设施等方面,为商业地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以着力打造品牌为中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建设先进的、高品质的商业地产项目,着力打造商业地产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品牌不仅仅是不同企业产品的标识,更多的是营销价值资讯的载体。特定品牌往往代表特定的产品品质、产品风格、流行时尚、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资讯,这些资讯逐渐被市场广泛了解和接受,在消费者心中就成为特定的消费价值、消费情感的代表(何君等,1999)。只有品牌才能产生更大的市场效益。商业地产企业品牌的特质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它所传达的应是一系列独特的功能性与情感性的价值元素,从而形成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
商业地产品牌在投资者心目中不仅仅只是一个印象符号,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元素的载体,成为影响投资者选择购买对象,投资店铺经营的重要依据。在投资者心目中,良好的品牌形象代表先进的、高品质的商业地产项目,从投资中他们能体会到“可靠”、“诚信”、“承诺”、“精品”、“增值”等。因此,商业地产企业在在确保质量可靠的同时,应加大创建商业地产品牌的力度,向社会公众展示其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价值取向等。并且将单一的商业地产项目营销纳入到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之中、提升为企业的品牌形象塑造之列。
(四)以避免结构性矛盾为重点,走细分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
随着商业地产投资的持续升温,出现了少数项目盲目上马、定位不清、项目扎堆、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样会给整个商业地产市场带来结构性矛盾,有可能重演上世纪90年代大型零售商场发展过程中的“悲剧”。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各地纷纷兴建大型零售商场,好似进入大型零售商场建设的“黄金时期”。但自1996年开始,大型零售商场销售额全面下降,普遍亏损,全国各地均有大型零售商场(厦)不堪重负而频频倒闭,特别是1998年被业界称为“大型零售商场倒闭年”。诚然,导致大型零售商场频频倒闭的原因很多,但盲目发展、单体规模失控,定位单一是主要原因之一(刘建堤,2000)。为了避免因为结构性矛盾引发的“悲剧”,商业地产的建设必须走细分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
商业地产项目要细分市场,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应根据其所处的区位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商业模式。在城市核心区选择以休闲娱乐型为主的商业模式。但邻近的商业地产项目应该细分为各自侧重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不同的商业模式,使每个商业地产项目都有其独特的经营品类,而且各项目之间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为顾客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方式或消费场所。同时,应将休闲娱乐配比提高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心区片选择以主题购物型为主的商业模式。可以是由众多中小店铺组成,并设有l-2家较大的百货店、超级市场,经营多元化的综合购物型商业模式;也可以是由经营同一品类商品的各种店铺集合而成的如服饰购物中心、家居购物中心、家装建材购物中心等专业中心型商业模式。而在综合组团(或大型社区)则选择以生活邻里型为主的商业模式。它不仅仅是综合组团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综合组团居民的生活中心、休闲中心和交往中心。它应牢牢锁定一个综合组团居民的生活需求,瞄准家庭式消费,除了以一站式服务满足综合组团居民生活消费的功能为核心,还应具有门类众多、配套较齐全的生活服务设施。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警务中心等政务机构以及医疗服务、电信充值、水电费缴存等便民项目都可设在商业地产项目里。
(五)以重视后期运营为保证,悉心培育高品质商业地产项目
商业地产有它的特殊性,是一个由地产开发商、运营商、零售商、消费者等多方形成的市场。地产开发商需要获得运营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方面的认同,否则就不能算一个成功的项目。所以,对于商业地产来说,除了前期建设,后期的运营非常重要。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存活率不高,尤其是做得出色的优质商业地产项目并不多。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许多企业还没有找到一个成熟的开发模式或商业模式,后期的运营不到位。国内的商业地产更偏向于可销售的商业地产,如购物广场类。在前期,开发的规模相当大,但能否达到规划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培育和运营。因此,要想提高商业地产项目存活率,不仅仅要注重前期建设,更要重视、加强后期运营,悉心培育高品质商业地产项目。一方面,地产开发商要着力加强与运营商、零售商的合作,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精准运营;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引导推进商贸流通向高端化、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来运.上半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EB/OL].http:///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CA
%A2%C0%B4%D4%CB&channelid=6697&record
=10.(2011.07.13 10:00:32)
2.崔霁.商业地产企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竞争力策略[J].房地产开发,2010.2
3.[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8
4.肖军.商业地产发展模式述评与借鉴[J].上海房地,2011(3)
关键词:边缘信贷市场;小企业融资;微贷技术;专营店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he mortgage difficulty have always been the bottleneck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financing. In recent years,practice shows that the increasing specialized agencies in banks which provide loan services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carry on a lot of beneficial exploration in credit techniques and business modes etc. The exploration relieved the difficulty for small enterprises and marginalized customer groups financing,which reflects positive changes in the credit system and the structure of credit market in China.
Key Words:marginalized credit Market,small enterprises financing,tiny Loan technique,specialized store
中图分类号: F830.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12-0040-04
一、引言
边缘信贷市场是被边缘化的信贷市场,学术界对其没有明确规范的定义。“边缘信贷市场”见于“专业担保的市场边界是银行边缘信贷市场的地带”的侧面性描述,而相对完整的阐述是“多数中小企业实力弱小,新生易灭,无体制优势,普遍存在财务信息虚假等先天缺陷,一直是银行‘可有可无’的边缘信贷市场”(王敏,2008)。综合相关论述,边缘信贷市场实质是尚在形成之中的低端信贷市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着大型企业信贷市场并占有相当的中型企业客户资源,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垄断着农户、涉农企业等农村信贷市场。而低端信贷市场上,一部分位于中小城市尤其是城乡边缘地带的小型企业、微小企业以及个体商铺等客户,则处于相对被忽视的边缘信贷市场上。
一般地,小型及微型企业具有初创性及成长快等特点,其体制相对灵活、资金流动快,在城乡之间、二产和三产之间、企业与终端消费者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和传递经济要素的作用,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成份,客户群体资源丰富。那么,银行介入和开发边缘信贷资源应具备什么条件?做好哪些准备?
从理论上看,适应小微企业无固定资产和财务信息等核心特点,银行贷款投入必须满足无抵押担保的条件。而没有担保保证,银行须做好创新信贷技术的准备,在没有物的保证和第三方保证的条件下实现本息收回和盈利,并使收益覆盖风险。除信贷技术准备外,鉴于此类经济个体的营业场所可移动性强,从业人员素质千差万别,民间融资活跃,商业意识及其对银行的要求等也与传统客户具有较大区别,因而银行也必须相应地做好人员素质准备和营销模式变革的准备。
从国内银行机构近年业务开展情况看,2008年以来,某些中小型商业银行新设的小企业专营机构便是耦合了微贷技术的一种组织管理制度创新实践。在合理分割和锁定目标信贷市场的前提下,以信贷技术创新和商业专卖经营模式开发边缘信贷市场。
二、XX商行小企业贷款专营中心个案
XX商行是一家由城市信用社转制而来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经营上存在与大银行同质竞争的问题,竞争地位日渐处于劣势。更令该行担忧的是,作为中小商业银行,该行在与大客户的交易中议价能力不断减弱。有鉴于此,在近期相关政策指引下,该行管理层做出了推行微贷项目、发展小企业信贷市场、实现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一)小企业贷款专营中心的成立
2009年6月,XX商行市场业务部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苏州德仕金融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微贷项目组。项目组建立初期发放10万元以内的个体工商户贷款,2009年7月提高到50万元。随着业务的熟练和市场的重新分化,2009年12月,以微贷项目组为前身的小企业专营中心,成为全国首批获监管部门核准许可的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正式挂牌营业。
(二)小企业专营中心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
小企业专营中心下设市场开发部、督查培训部和小企业专营机构三部门(图1),设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两名。随着业务向周边地市的延伸,小企业专营中心设立了三个办事处,另外多个地区的网点建设也正在筹划之中,“专卖店”式的小企业贷款营销体系初步形成。
在员工队伍配备方面,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纪律严谨化为员工素质的突出特点。截止2010年7月,小企业专营中心由成立初的21人增至37人(6月份新增16人),平均年龄27岁,全部为应届或近两年毕业的本科学历以上大学生。据了解,小企业专营中心对新近大学生和员工常规性实施“潜能发现和培养”的系列化培训。以其对新毕业大学生的技能性培训为例,“扫街”、“吵架”和“马甲”收债是必修课,其目的就是让员工把贷款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推销。所谓“扫街”,即对某街道的所有商铺或小企业逐户推介小企业专营中心的产品种类、服务方式。所谓“吵架”即模拟贷款推销或回收不利的环境,训练员工之间互相吵架,直至面红耳赤、一方服输作罢。这种“魔鬼”式的培训和训练,锻炼了员工在尴尬和突形下正确的沟通意识、应变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所谓“马甲”收债,即训练员工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穿上中心特制的黄马甲上门催收逾期欠款。
(三)小企业专营中心贷款运作绩效
1. 贷款对象。小企业专营中心主要为商业流通企业和小型工业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具体其客户分为三类,分别为:商业繁华地段的微小店铺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大型商场摊位业主,城乡边缘或城镇经济开发区中小工业企业及商品流通企业。从小企业专营中心一年多来的贷款投向看,其目标客户群体主要分三层:首先是锁定贷款金额在50万元-1000万元的小企业基础客户群体,单笔平均贷款额度为213万元,此类客户贷款余额占比71.8%;其次是以满足客户临时性资金需求为目的的短期快速类贷款,现有48笔,单笔平均额度为129.2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6.8%;第三是50万元以内的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现有406笔,单笔平均额度为10.3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1.4%。
2. 主要运作特点。针对小企业缺乏财务信息或信息不规范等特点,小企业专营中心对传统信贷流程进行了大胆改造,摒弃了传统信贷调查中的“授信”和信用等级评定等不适用于小企业客户的授信计量方法,将新的业务流程分为“咨询申请业务分配贷前准备现场调查分析判断上会审批放款贷后管理”九个阶段。除审批、放款两个环节,其他环节均采用业务经理-客户经理两级管理模式,各环节均实行时效工作制,以保证贷款投放效率。
小企业专营中心的贷款发放整体上呈现出期限短、周转快、利率活的特点。小企业专营中心贷款期限短的不足1月,长的不超过1年,大部分采取按月还本息的政策,利率在月息12‰和18‰之间。据小企业专营中心负责人介绍,其投放最快的1笔贷款从客户申请到实际发放仅用了半天时间,完全超出了客户的预期。
3. 初步绩效。截至2010年6月的一年里,XX商行小企业专营中心累计发放贷款703笔,金额13亿元,贷款余额4.7亿元。仅有两笔贷款计5万元发生逾期,不良贷款率远低于设定目标;该中心21人不到1年实现利息收入2600万元,实现净利润500万元,并为600多户企业解决了融资困难。不仅如此,XX商行通过创立小企业专营中心,其整体盈利能力也因此得到持续增强。据统计,XX商行2010年1至6月实现利润2.45亿元,同比增长89.71%,增长率同比提高了30.05个百分点。
三、小企业专营中心信贷技术、流程及其与传统制度的对比
国内银行业最早在2004年开始从欧洲引入微贷技术,2008年前后该技术在城商行范围内进入相对普及阶段。XX商行小企业贷款专营中心作为微贷项目组的移植再生机构,其核心技术特点便是“重分析、轻抵押”的逻辑检验技术,并以此技术和一系列的贷款流程改造实现了对传统担保制度的替代。
所谓逻辑检验,即考察客户有形的资产、生产状况、家庭摆设、相关报表与非物质的婚姻状况、生活习性等品质特性,对其偿债能力进行逻辑一致性检验,最终将抽象的逻辑判断以表格图形等直观方式呈现出来,形成客户经理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贷款要素的判断意见。概括起来,小企业专营中心在贷前审核考察中重点分析三大项目:现金流和应收账款的真实性;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分析的要点:把客户家庭和生意合并分析;更加注重生动鲜活的软信息,银行自制客户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客户信息交叉检验,多方面采集信息,多角度验证信息。
统观XX商行小企业专营中心贷款投放情况,“合同达”、“贸易通”、“透易融”等大部分贷款品种没有任何担保措施,甚至无须保证人作信用担保。一年多来,XX商行即使在无授信、担保制度的情况下,实际不良资产率仅万分之一点零六,远低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那么,这种似乎带有某种主观性的逻辑检验技术,为何能达到覆盖风险的效果?答案是其技术的实践性及贷款流程控制的科学性。
由于多数小型或微型企业个体都没有财务报表或其报表不可信,与传统银行制度中的贷前调查不同,小企业专营中心审贷首创性地加入了查看企业所有者家庭情况的环节,每笔贷款都到借款人家中考察其烟酒嗜好及其品牌、服装偏好、女性化妆品、卫生状况等细节性问题,将此与企业现场调查的其他要素一起,通过会计科目分析的方法列入财务简表中,并且此种考察基本是突发性、非借款人故意安排好的一种行为。考察完毕,客户经理对申请人的直接经济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收入)进行实地评估和计量,最终确定其可支配收入的30%作为借款客户的日常生活消费,其余部分才被认定为真实还款能力,这样客户的还款来源就有了保证,真正做到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因此,小企业中心对借款人资信程度的现场观察判断的确具有其必要性和逻辑合理性。与传统银行制度更加标准化、更具小企业营销优势。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小企业专营中心要求对借款人现场调查实现标准化操作,且调查时间均不得超过一个工作日,要求现场调查一次性完成。(2)专营中心贷款流程取消了报告,代之以包括产品归类、偏差分析、推算企业财务简表、逻辑检验等内容的《分析判断表》,更加直观、简捷、准确。(3)流程强调审批是对前面各环节的复检,摒弃审批权力化和经验化,围绕贷款用途、额度、期限、调查中财务数据来源及逻辑检验的方式等内容制定了审贷官审查标准,要求贷审会随时召开,与现场调查时间合并不得超过48小时。(4)专营中心将客户回访、行业总结、案例分析等形式纳入到贷后管理中,根据不同客户设计不同的贷后调查频率、监测内容,并据贷后调查进行五级清分。
四、由批发到零售:小企业专营中心对传统贷款经营模式的改造
除信贷技术外,小企业专营中心对传统的贷款营销方式也进行了改造,以“信贷工厂”模式对贷款进行设计和包装,以“专营店”的方式对贷款实施商品化销售。
(一)对贷款进行产品化设计与包装
由小企业专营中心的组织结构可以看出,小企业专营中心实际是将贷款完全作为一种产品系统地进行生产、销售和管理。市场开发部在对目标市场分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对贷款进行产品化的流程改造和商品化包装,并对融资产品种类根据市场需求实行不间断的创新;各办事处负责对产品的销售―放款;督查培训部则负责员工与技术的提供,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并进行其他内部管理。
至2010年6月份,该行小企业专营中心由最初的7种产品研发创造出了“创想1+1”三大系列、25种信贷产品。其中创业“1+1”是为满足小企业创业资金需求设计的产品,共有8个贷款品种;兴业“1+1”主要是满足成长、成熟期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产品,有12种融资项目;立业“1+1”主要是为满足企业短期急用资金需求而设计的产品种类,有5种产品。
(二)设立“专营店”连锁经营
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往往针对某种业务只设计一种产品,用一种产品来对应一个固有的市场、一个信贷流程,因而在市场营销中形成了典型的单一营销传统运营模式:低成本产出信贷产品并以提高销售量为目的。由于小企业个体呈现多样化、贷款流动性强等特征,固定式的产品和营销渠道不可能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市场。因而,传统经营模式显然只适合对大型企业“批发”贷款,在边缘信贷市场上则难以立足。
因此,正如国内多数城商行所做的,XX商行2009-2010年间在多个城市与地区快速设立了10多家分销组织――小企业专营中心,并且完全是以商业领域的专营店形式出现。理论上看,专营店是指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零售业,加盟店、连锁店是其类型的主要发展趋势,如饮食业的麦当劳(McDonald’s)等。一般地,专营店或连锁店具有经营商品“专”、服务方式“活”、单体规模“小”、资本回收期“短”四个显著特征。而小企业专营中心则完全符合以上四种特征:专门经营小企业金融产品,以多样化和随时不断创新的产品对企业服务,每一个小企业专营中心维持在10人左右,贷款投入期限短、周转快。
五、小企业专营中心的边界考量与制度建议
XX商行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小企业专营中心以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为创办银行提供了新的盈利增长点,填补了国内信贷市场的空白,严谨的信贷技术和产业标准化的信贷流程也为其广泛复制奠定了基础。而相对于边缘信贷市场数量庞大的客户资源,小企业专营中心的覆盖能力、与替代性及制度伸展性究竟如何?
(一)小企业专营具有一定的市场局限性
小企业专营制度在现实中不能替代现有的银行贷款担保制度。对于大中型企业的大额贷款,单纯依靠技术性的判断可能产生大量的风险。这不单是额度的问题,也有体制性的因素;其次,小企业专营中心的员工配备、零售商业模式也因较高的经营成本不可能完全替代现有的银行经营制度。
(二)小企业专营制度较其他制度模式更适合边缘信贷市场的开发
除中小银行的小企业专营中心外,在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业信贷市场上还存在着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正规金融主体。相比较而言,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技术与流程没有实现标准化,同时在资本额度限制下,对边缘信贷市场的覆盖率最低;农村信用社经营制度受到严格的担保制度制约;村镇银行成立条件相对苛刻,当前机构数量过少;单独成立专门经营小企业贷款的银行机构则存在监管风险和机构资源重复建设成本。因此,比较来看,在当前阶段由母体银行批发贷款资金再由分销公司零售的小企业专营模式最适宜对边缘信贷市场开发。
(三)开发边缘信贷市场需要多元化主体参与
商业银行的专项考察表明,小企业专营中心所在地仍有70%以上的同类微小客户得不到贷款,这说明,微小类贷款尚属未被充分开发的业务领域。XX商行小企业专营中心近100%的贷款偿还率和较高利润率,很好地说明了这种贷款技术和经营模式应当被更加广泛的复制推广。然而,当前大型银行的小企业专营机构基本立足于有固定收入的城市工薪阶层,中小银行也难以为其提供充足的可贷资金。因此,适应市场需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充分学习和复制中小企业专营制度,以此向中型企业延伸市场空间,尽可能地解决困扰了中小企业融资几十年的世界性难题。
参考文献:
[1]彭江波.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8,(2).
现代物流企业是指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物流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术、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反应快速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的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物流功能要素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得收益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模式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企业才可能获得盈利。物流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对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寻找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物流企业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市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开始向物流领域拓展,新兴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国外物流企业也看好中国的物流市场,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速度。物流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但与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物流企业发展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理念淡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的开拓创新。
据有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新增物流企业的数量每年以16%—2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已有70万家与物流有关的企业和机构,但从网络、功能、管理、服务、业绩等方面综合评估,真正实力超群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美智管理顾问公司所做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在调查的50多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物流企业的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货主企业向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货主满意为目标。随着工商企业物流理念的成熟,他们在要求提供运输、仓储等一般外,还希望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网络设计、库存管理、订货管理、流通加工、定单处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然而,国内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提供此类物流增值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
从表面上看,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单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物流企业缺乏对现代物流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成熟的、适合客户需要的经营模式。
二、先进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以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招商局物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物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笔者走访调研了数十家先进的物流企业,掌握大量企业经营运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八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1.物流服务延伸模式
所谓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是指在现有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向两端延伸,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高层次物流需求的经营模式。如,仓储企业利用掌握的货源,通过购买部分车辆或者整合社会车辆从事配送服务;运输企业在完成货物的线路运输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货物的临时保管和配送。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单一功能物流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且达到提高物流服务层次的目的。
2.行业物流服务模式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商业运作方式决定着物流服务方式,只有深入掌握了目标行业或项目的具体特征,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实际上,行业物流服务模式体现了细分物流市场的特征。物流企业必须不断研究目标市场行业的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些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在全球,也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进行所有种类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可采用目标集聚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各有侧重地展开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
在国内,行业物流服务是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服装、家电、医药、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或领域纷纷释放物流需求,极大的丰富了物流市场。
3.项目物流服务模式
项目物流是指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的展会、运动会中,如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国家体育馆等基建项目以及奥运会、展览会等大宗商品的运输物流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强大的企业实力。“中外运物流”在项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期以来,中外运在国内外建设起完善的业务经营网络,在为国内各大外贸公司提供全面运输管理服务的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物资实行国际多式联运,同时为我国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和运动会承担物品运输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定制式物流服务模式
定制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全部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强调与客户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定制式服务模式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业务,而且能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确定最合适的物流运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
北京星网物流中心是由“金鹰公司”(MSAS和Sinotrans在1996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专门为诺基亚公司兴建的物流设施,它坐落在诺基亚星网工业园内,将园区内诺基亚的区域供应商和制造厂商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通过“金鹰公司”提供的无缝隙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整个园区内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目标。
5.物流咨询服务模式
物流咨询服务模式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模式。企业在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的同时,帮助企业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进而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企业通过物流咨询带动其他物流服务的销售,区别于一般仓储、运输企业的简单化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具体的业务运作中,可以采用大客户经理负责制来实施物流咨询服务。大客户经理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特点,成立独立的项目组,组织行业专家、大客户代表、作业管理部门、项目经理等人员,从始至终负责整个项目的销售、方案设计与服务实施,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提高客户满意度。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与客户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物流管理输出模式
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拓展国内企业市场时,强调自己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技术指导,由物流企业接管客户企业的物流设施或者成立合资公司承担物流具体运作任务的服务模式。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时,可有效减少客户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人员的抵制,使双方更好的开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时,可以利用客户企业原有设备、网络和人员,大幅减少投资,并迅速获取运作能力,加快相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运作时,可以有两种方式
(1)系统接管客户物流资产:如果客户在某地区已有车辆、设施、员工等物流资产,而物流企业在该地区又需要建立物流系统,则可以全盘买进客户的物流资产,接管并拥有客户的物流系统甚至接受客户的员工。接管后,物流系统可以在为该客户服务的同时为其它客户服务,通过资源共享以改进利用率并分担管理成本。
(2)与客户合资成立物流公司: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建合资物流公司的方式,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专业物流公司的资本和技能,使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招商局物流集团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便是物流管理输出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招商局物流集团通过对青啤发展现状和其他多方信息的分析,结合青啤自身拥有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与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与青啤成立合资物流公司,购买或租赁青啤原有物流设施、设备,并接收青啤原有运作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确保了招商局物流能够将其较为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员工分配制度、操作流程的再造方法,渐进地、完整地灌输到合资公司的物流管理中。合资公司开始运作的三周时间内,青啤原有车辆利用率就提高了60%,每年仅公路运输就将为青啤节省物流成本近700万元。
7.物流连锁经营模式
物流连锁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的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物流经营形式。物流连锁经营借鉴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迅速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汇集资金、人才、客户资源的目标,同时在连锁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更大程度的整合物流资源,用以支持管理和业务操作,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从2000年开始物流连锁经营的尝试,将商业中加盟连锁的经营理念引入到物流业,创造出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进行物理网络扩张的经营模式,使公司迅速汇集了资金、人才和客户资源,扩大了企业规模。
8.物流战略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服务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国内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身力量薄弱,难以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相互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盟。这种自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经过有效的重组联合,依靠各自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合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提高,形成规模优势和信息网络化,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企业在物流服务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形成一个高层次、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在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实现企业的精简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广州海元物流公司就是中小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它是由31家优秀的专线运输公司资产重组后建立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国拥有376个分公司,并且建立了海元物流信息系统,推出了京广物流带、广沪物流带、广渝物流带等服务区域。“海元模式”是中小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借鉴。
三、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几点思考
1.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物流市场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以后,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开始走向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竞争。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物流市场,一些跨国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等相继进入中国,国内的物流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外物流资本的挑战。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则会打牢市场根基,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企业整合、重组,将会在各个地区产生若干家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有的将会成为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前面所述的几种经营模式,便是那些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传统储运企业才真正完成了转变。
2.经营模式是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及时性、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针对客户的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仔细分析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经营规律,以便提供精确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物流合理化问题。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和项目物流服务模式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每个行业或具体项目,物流服务是建立在对目标行业或项目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由于掌握了行业的运作特性和客户的具体要求,因此,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连锁经营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间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的经营思想,通过行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经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和企业各自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经营模式,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
1. 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球互联网络使用人数达到22.67亿人,已经占到世界人口的32.7%。如此庞大的网民人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交易基础。
——根据Netcraft 调查,截至2012年1月底,在侦测时共收到全球582716657个站点的反馈信息,其中,活跃网站数量约1.8亿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球互联网站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8月以来,网站数量的增加速度更是越来越快。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8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接近2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0.7%;2011年达到26.8万亿美元
——网络购物交易规模接近1万亿美元网络购物已经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消费潮流。电子商务正在促成新的消费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诞生和推广。2010年全球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9884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在2010年全球整体网络购物交易规模中,西欧(23%)、美国(17%)和亚洲(30%)所占比总和达70%,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2. 中国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目标
去年商务部了“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到:至2015年,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拓展市场,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规模以上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80%以上,应用电子商务完成进出口的贸易额占全国当年进出口贸易额的10%以上。按照商务部2015年进出口总额目标定在4.8万亿美元的基础上,电子商务应完成480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2000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这样的高比例,如果电子商务不以大型出口贸易企业中得到突破,有可能困难很大。据商务部今年8月份的统计全国在线对外贸易今年增长28%。据估计全国电子商务跨境平台全年总进出口额大概10多亿美元,和现在的3万多亿的进出口规模相差甚远。但是电子商务所具备的爆发性增长特点,没有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3. 全球电子商务潮流下的外贸困境
中国外贸发展的增速逐年放缓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电子商务的浪潮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外贸的发展将更加艰难。据海关总署8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7月的出口额比去年同期仅仅增长了1%,进口增长4.7%,经季节调整后分别为1.6%和1.2%。更糟糕的是,1-7月的加工贸易进口额仅增长了0.6%,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中国的出口数据都不会好看。占整体贸易额近五成的加工贸易,其进口指标一向被视作中国出口的风向标。西方感恩节、圣诞节前夕的7-10月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传统旺季,出口引擎在此刻熄火,可见外需的状况不乐观。中国外贸全年的“保十”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
4.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几种常用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由于其跨区域和跨时空的特性,而且要面对看不见的消费者,因此在定义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和国内贸易电子商务的概念时,其界限有点模糊。因此我们要以电子商务参与者在境内或境外来定义是否参于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模式。有时候我们会称为“跨境”电子商务。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参与者分为:供应商(Business企业,简称B)、电商平台(Business企业,简称B)还有消费者(Customer顾客,简称C),而有的时候个人供应商也简称为C(Customer 顾客)。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中的2个B(供应商和平台商)和2个C(消费者和个人供应商)经常混搅在一起。使用起来如B2C使人们分不清到底参与者是谁,属于哪个商业模式。因此,有的时候用B2B2C(供应商—平台商—消费者)或B2C2C(平台商—个人卖家—消费者)来加以区别。这是由于电子商务的概念和应用在不断演化的结果所造成的。因此当我们使用这些商业模式概念一定要考察其内涵到底是什么。
4.1跨境网购服务类
跨境网购服务类是指具有国际背景的境内外电子商务企业,为境内外的产品供应商提供给境内外的消费者网购服务的平台,也成为平台商。有的为全球供应商提供平台服务如美国的亚马逊和易贝,有的只为进口或出口为目的供应商提供平台,如中国的速卖通和日本的乐酷天。
4.2跨境网购运行类
主要指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自己的平台或第三方的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网购服务。如美国的亚马逊不但是为其他供应商提供网购销售的平台服务,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电商销售商。因此拥有自己独立的支付和物流体系,而专业从事跨境出口业务的企业如深圳DX公司和杭州全麦公司,则是利用第三方网购平台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和支付服务,面对全球消费者或小型批发商从事零售和批发业务。
4.3跨境信息服务类
是指为境内外产品供应商提供信息交流、产品、提供交易机会和买卖成交服务的B2B服务平台。有综合性行业的阿里巴巴和专业性较强的慧聪网、中国化工网等等。
4.4跨境信息应用类
主要是传统企业为了营销推广、上下游供应链信息管理,本企业的产品展示,国内外供应商的贸易信息交流,从产品的报价、成交,发样、生产、质检、库存、出运、收汇等整个业务流程的内部管理以及为客户或工厂提供业务进程服务的企业之间信息管理功能。如东方股份,土畜产公司。
下面是按参与者分类的10种主要跨境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见表1
从以上电子商务商务模式的划分中,还可以细分为企业性质,经营模式,物流,支付,IT技术支撑等服务配套,服务对象等,见表2:
5. 大型出口贸易企业的电子商务战略选择
5.1 战略选择:信息服务还是商业产业
从上述表中我们可以看到B2B电子商务模式不管是平台商阿里巴巴,还是外贸出口企业,只限于企业之间的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只起到一个为企业传统经营模式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服务功能。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领路人,中国的电子商务能有今天,阿里巴巴功不可没。阿里巴巴创业就是从服务于国际贸易的B2B信息平台开始的。现在10年过去了,但是国际贸易的B2B传统模式至今没有变,而由B2B引发的B2C、C2C(淘宝网,天猫,一淘网)潮流却势不可挡。以至于阿里巴巴被迫将B2B平台从港交所退市和私有化,并主动进行B2B业务的转型升级。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认为,B2B需要逐步从一个信息交互的交易市场,向供应链交易的服务平台去转移。这说明电子商务的信息服务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阿里巴巴所说的供应链交易的服务平台,目前还不知走向何处。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就曾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在日本和美国建立国际物流通道。但是由于阿里巴巴本身不是一个产品经营性企业,只是一个平台商,没有供应链管理经验,要靠一己之力解决国际贸易双边的出口,进口,报关、税收、外汇,物流,仓储等诸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5.2 产业选择:供应链还是平台
电子商务之所以兴起和发展是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但电子商务真正发展壮大成今天的规模,并且还在朝人们可以预计甚至不可预计的方向前进。其核心离不开供应链的革命。因为电子商务从一延生就决定了肩负起缩短供应链并对其进行革命的使命。
6. 供应链战略—出口跨境型B2C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所谓出口跨境型B2C模式就是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B2C外贸出口零售模式。它主要分为出口跨境型平台(速卖通)和出口跨境型企业(DX,兰亭集序)两类。它们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逐步开始发展起来的。到了2010年进入了高峰期,如阿里巴巴的速卖通2011年销售额增长了60倍。而据敦煌网公开的信息,目前已经实现100多万家国内供应商在线,2500万种产品在线,遍布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万买家的规模,每小时有10万家买家定时在线采购,6秒钟产生一张订单。
而对于出口跨境B2C企业来说,现在国内已有几家获得了资本的融资。如DX、兰亭集势和 米兰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中DX应该是出口跨境B2C的龙头老大。据公开的信息,2002年从易贝起家,2006年上线,2007开始营业。2010年4月被香港易宝(港股68086)收购。2010年出口额已达2亿美元。2011年上半年税后盈利7000万港币。如此骄人的成绩,在所有的电商上市企业中是最赚钱的。而现在国内的电商在盈利不多甚至亏损的情况下,还要用资本的钱大打价格战。据说京东商城已经瞄准这个市场并意图进入这个领域。出口跨境型B2C模式已经成为各路资本垂涎的一座潜藏已久并正待开启的亿万金矿。
6.1优势分析
6.1.1中间商变零售商
原来我们的传统外贸的前向供应链是进口商、批发商、渠道商、分销商,最后是零售商。跨境型B2C电子商务模式一下子把中间商的环节延伸到零售环节,打破了原来的国外渠道如进口商,批发商,分销商甚至零售商的垄断,它面对的客户群不单是消费者,还有个体批发商,个体零售商。甚至还可跨越到集团渠道商。这种国际贸易多元身份的一体化,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其出口前景不可估量。国外市场巨大容量从此打开并取得爆发性扩张。
6.1.2推销员变采购员
原来传统外贸是到处求顾客给订单,签了订单还要求工厂安排生产。产品既要质量好、又要价格低,而且还要交货及时。可是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工厂都是自己对外接单。要工厂满足以上条件根本不可能。有时还要和工厂抢同一个客人,而客人又想跨越外贸出口商,直接找工厂,以得到更低的价格。出口中间商的这种尴尬地位,只能迫使自己去找一些价格低,但质量和交货期不能保证的非主流的小工厂。可是小工厂做大了,外贸又多了一个和自己平起平坐的竞争者。前面的场景又要重复出现。如此恶性循环下来,外贸中间商伤痕累累,不倒下也快濒临死亡了。但是,现在出口跨境B2C模式的出现,以前那种“先推销,后采购,客户工厂已挂钩”的局面将得到彻底地改变。中间商自己成了买家,不用再和工厂竞争,而是国外买家多了一个竞争者,工厂多了一条渠道。原来的推销员成了采购员。在工厂面前,买方议价能力一下子提高了。完全可以让工厂们自己去竞争,我们可以从中从容不迫地挑选质量好、价格低、交货及时的工厂。
6.1.3商业模式转型快
杭州全麦公司是一家成功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但它的前身是杭州好塞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并不是主营服装跨境业务,而是一家IT公司。原来公司的主业是为中国供应商提销售平台,为国外小额批发商提供采购平台,类似于敦煌网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服务性企业。由平台改变成现在的供应链商业模式,应该时间不长,现在公司设技术部、市场部、报关部、库存部、在线部、营销推广部,项目中心各种语言组成,完全是一家以供应链管理为中心的电子商务零售企业。一家非专业外贸公司如此之快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进入外贸领域,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不是这种跨境B2C模式,是难以想象的。而且现在国内做的好几家跨境B2C都不是专业外贸公司出身。
6.1.4单一出口变全球出口
原来外贸公司出口属大额贸易,因此,具有产品单一性和市场单一性的特征。现在跨境B2C模式属小额外贸,面向全球,出口产品和国际市场都呈多元化趋势。产品和市场多元化对外贸最大的好处是免受国际金融危机风波的影响。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危机爆发是有时差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了,需求减少了,还有欧盟国家和地区。欧债危机发生了,市场萎缩了,还有金砖国家的崛起。全球市场机会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单一市场的机会。东边不亮西边亮。而这一点大额贸易出口是做不到的。只有跨境B2C可以做到。
6.1.5价格竞争力强且利润空间大
由于跨境B2C模式直接的零售面对国外消费者,即使物流成本偏高,但是相对于本地的实体店零售价还是有很大的竞争力。以兰亭集势最具优势的婚纱产品为例,目前兰亭集势卖到国外的婚纱价位在200-300美元,相对于国外市场定制婚纱动辄1000美元的价格非常便宜,所以在国外市场上大受欢迎。
另外跨境B2C的利润率普遍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这比大型出口零售业平均利润3-5%的水平要高出几倍。因为原来国外中间商,如进口商,批发商和分销商等的中间环节费用都节省下来了。
6.1.6符合定制化消费趋势
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已正在逐步由B2C向C2B模式方式转变。所谓C2B就是消费者向零售商定制产品。由零售商委托加工商为消费者生产。这是互联网的个性化文化向商业领域渗透的表现,即所谓的“长尾理论”。比如以经营婚纱产品为主的跨境B2C企业兰亭集势,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定制个性化婚纱。兰亭集势收到定单后的15天内就可以完成。由快递送往全世界任何地方,一般只有3-5天。消费者在20天内就可以收到完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产品。可见其市场的受欢迎度是相当之高。
6.1.7资金周转快且汇率风险小
跨境B2C的最大优势是买家在网购时是预付全部货款的。货发出以后,没有任何收不到货款的风险,而且货款收到及时。这样可以大大的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资金周转长和钱款货物两空是传统出口企业最大的难题。这个难题在跨境B2C1模式得到了圆满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外还有一个风险可以避免的就是汇率风险。现在由于经济危机频发,外汇的汇率走向不稳定,有时人民币有升值风险,欧元有贬值风险。跨境B2C的即时交易,即时支付完全避免了这种结构性风险给出口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6.2 劣势分析
6.2.1物流成本的高昂
出口跨境销售的对象是消费者和小额批发商。产品运输以小批量、多批种的国际快递物流为主要方式。如全麦公司每天有1600单的流量,目前主要是利用国外第三物流快递公司,即TNT、UPS、DHL和FEDEX四大国际快递公司,或者通过国际平邮和国际空运运输。如果以1公斤物品运到美国为例,海运费为1.30元、空运费为35元、快递费为45元,最低和最高之间的差距达几十倍。DX公司专做3C产品,一个价值2美元的东西,快递费要50元左右。但还是比当地零售价便宜,所以很好销。可是,如果这种商业模式普及了,竞争者多了,那么,物流成本高昂的缺陷就会显现出来。
6.2.2产品类别的限制
由于物流成本的高昂,因此跨境电子商务主要经营的产品一般是服装类和3C电子产品。中国排名第一的DX公司经营的就是3C产品,排名第二的兰亭集序经营的婚纱。如全麦公司经营的服装,由于物流成本的原因,全部走低价路线,每件服装都控制在3-5美元左右,这实际上也限制了产品本身多档次,多品种的发展空间。因为这类产品包裹体积小,相对的附加值较高,但对于家具、百货、箱包、户外休闲,运动,旅游产品以及,重量较重的机械、五金等来说,其物流成本会影响产品的销售,这对于大型出口企业全方位的出口产品线局限性很大。
6.2.3支付体系困境
出口跨境型电子商务平台面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什么样的支付体系是关键,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虽然对国内的网购是最受欢迎的,但是在国际上还不是主流网上支付工具。PayPal是全球最大的网上支付公司,在全球190多个国家都有用户和商户。因为80%以上的国外买家只使用PayPal在线跨境购物。2011年PayPad全球总支付金额达1187亿美元,相对于全球网购的十分之一,其中净营收44亿美元,从总支付金额来看,在中国地区已经是PayPad全球第三大市场。
但不幸的是2012年8月以来,PayPal先后终止了与阿里巴巴的速卖通(跨境C2C第三方平台)以及敦煌网(跨境B2B第三方平台)的战略合作。终止的原因没有对外透露。据了解敦煌网是PayPad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合作者。2011年4月开始在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至今一年不到结束了合作。据敦煌网CEO介绍,目前全球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跨境B2B电子商务支付解决方案。
但是,即使通过papal和信用卡,买家支付美元只能到外贸公司的香港或离岸公司,并不能直接支付到国内兑换为人民币。初期小额外贸公司主要通过个人账户将外汇兑换为人民币,但由于我国对外汇管制非常严格,单个用户每年外汇兑换不能超过5万美金。因此,一旦企业逐渐规模化,企业资金回笼就面临外汇兑换问题。
6.2.4售后服务的缺失
跨境电子商务面对消费者的最大困境是售后服务。国外消费者特别是欧美地区的消费者,有一套完整的零售售后体系“无理由退货”是他们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而从网购得到的产品,不要说不可以无理由退货,跨境物流、报关、税收等一揽子跨境网购必须经历的过程足以让任何一个消费者打消退货这种念头。因此也成了抑制对质优价低的中国制造产品的消费热情。还有如果产品质量产生问题,需要投诉时,巨大的时间成本足以使消费者望而却步。这对于跨境网购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6.2.5“最后一公里”难题
现在所有的电子商务网购平台都要解决一个从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网购的竞争就是时间的竞争。最近亚马逊宣布在日本建立一个亚洲最大的物流中心,日本政府为了帮助日本最大的出口跨境电商平台乐酷天扩大亚洲市场,鼓励房地产商与其合作,在异地建造物流中心。其目的就是保证物流配送离消费者近,以缩短配送时间。这也是消费者享受网上购物乐趣的主要原因。中国跨境B2C,销售在中国,但物流配送也在中国,离境外有多远,时间就有多长。这会严重影响远距离地区消费者的网购热情,以至于最后失去了竞争力。其实,现在大部分远距离跨境B2C还是以小额批发或团购为主,不是零售。如果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那么零售额也可以上去,所得利润还要多,市场容量还要大,这是对大型出口贸易企业来说是要重点考虑解决的难题。
6.2.6综合性人才缺乏
跨境B2C对综合型的人才结构要求非常高。首先是具有产品行业背景的专家,对行业产品具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专业知识。第二是语言专家,特别是小语种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等。这些语言都是非洲和南美的官方语言。虽然是小语种,但是其覆盖市场区域辽阔广大。第三是国际化专业人才。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所在国文化、习俗、语言、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样就能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全球零售、营销策划是关键。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产品(如阿拉伯和欧美)要有针对性的营销。即使是拍一张产品照片和加一点产品说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文化,习俗和爱好的不同。第四是供应链管理专家。所有电商平台成功都是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全球零售从产品方案制定、采购、生产、运输、库存,出口,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
6.2.7体制壁垒
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手段和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企业是有所不同的。他们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美国的facebook。但是这两个国外网站,都是被政府监管的。通过正常途径在国内是一般上不了这些国外的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属限制级网站。上Google也是有限度的。这也许是全麦公司在国外设分公司的原因。而且,国内外稍有点,整个网络就会被屏蔽。全麦公司今年年初曾经因此原因整个平台体系停业了几天,这就是跨境B2C的体制性风险。
6.2.8.国内政策法规的真空地带和政府的难处
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是近两年来的事情。目前国内的海关、外汇、商检等政策法规还是按照传统贸易的模式,对每笔交易进行常规的报关、商检、结汇、退税等流程来操作,这对于小批货、多品种、快速物流来说是致命性的障碍。全麦公司这么大的销售额,但外国销售收入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政策规定而进不了公司账户等等,这些都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随着全球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各个国家已经在研究跨境销售和消费的税收问题,这将为跨境电子商务又带来新的障碍。
6.2.9 灰色身份问题
现在,据说跨境B2C出口型企业已经有几万家,但每一家对自己的销售额到底是多少是讳莫如深的。中国跨境出口型在线交易额到达多少,众说纷纭,到2011年底有人说是100亿元,有人说是100亿美元,没有官方数据。香港上市的中国跨境B2C出口企业董事长和创始人陈灵健永远是一个低调的人,从来不在公共场合露面。另外,还有很多口规模已达几千万美元的出口跨境B2C企业,他们的网页是如此低调,区区几个中文介绍,你甚至看不出他们的企业主营是什么。可是据他们口头介绍公司产品已达100多万种,境外的网络在哪里也查不到。这些企业没有做大之前都很高调,一旦做大,集体保持沉默。其实,这就是当前跨境B2C出口企业的真实写照。被称为是一个“神秘的群体”。
7. 大型出口贸易企业的电子商务战略发展路线图
7.1产业战略为基础
产业与商贸的概念定位
2011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了《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国内首次将电子商务服务业单独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要求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把电子商务提高到新兴产业的高度。就是说电子商务不但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且它还具有产业的特性,一是固定资本(生产工具)的投入,如IT硬件、仓储体系。二是生产和制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如建立自己的独立平台,而提供的商业模式,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商贸流通只要具备资金和人两个条件,就可以从任何人手中购买任何产品和服务,销售给任何人,具有很大的替代性。产业一经投入不可改变,如要改变将承受巨大的成本风险。大型企业的电子商务战略和小型企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产业战略和商业模式战略的区别,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要有自己的硬件投入和服务体系来发展电子商务,这是产业战略。小型企业只是依赖第三方平台改变商业模式来做电子商务,这就是产业和商贸的概念定位。
7.2平台战略为目标
7.2.1 从流量到品牌
从出口跨境型到出口境外本地型的供应链战略目标是扩大全球市场,短时间内实现出口和零售销售额的超越性突破,增加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流量。通过流量来扩大消费者群体,使平台产生口碑效应,树立平台品牌。平台除了自身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加销售额,扩大市场容量之外,还有求助于资本的帮助,这是当前电商平台普遍所采取的资本战略。资本投入一般在初始阶段会较少,但一旦平台运作起来,并具备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而且有一定的流量(不需要多)之后,资本就会蜂拥而至。资本的作用就是以营销方法,对价格促销作持续性的投入,(2012年8月15日开始,轰动全国的京东商城,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开始的价格大战,就是资本们的博弈,他们的目的就是平台流量,苏宁电器是独立电商,京东商城是平台电商,但都得到了资本的眷顾)。平台的流量有一个数量级的质的提高,这时,我们就可以实施平台战略了。
7.2.2从独立到开放性
开放性平台也就是第三方平台,是大型出口贸易企业电在子商务战略的最高目标,它是以会员制方式吸引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参与到这个全球性的销售平台。利用平台上的各种资源,如客户资源,技术资源,物流仓储资源、支付资源等等进一步提高平台在全球的知名度,逐渐向全方位的第三方平台(如亚马逊)方向发展。
这种平台战略的目标可行性相当大。因为首先可以向中国的B2B中小企业市场开放,在国外为中小型企业的产品提供海外仓储服务,解决了制约中小型企业进行跨境电子商务的第一大难题。随之而来的物流成本问题,配送时间问题,售后服务问题等一揽子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具有十分庞大的市场空间。以B2B跨境电商平台敦煌网为例,这些问题至今未解决,根据它自己开展的信息来说明中小型企业的电子商务已逐渐形成的 趋势,如果把这个无聊障碍排除在外,那么这种潮流将势不可挡,由此C2C的市场及业务也会被激发出来,至此大型出口企业的电子商务战略才算真正的成功。
7.3 电子商务战略整合路线图
7.3.1产业战略 IT和海外仓储投入
7.3.2供应链战略 前向供应链出口跨境型+后向供应链出口本土型
7.3.3平台战略 出口跨境平台型+出口本土平台型
7.3.4资本战略 扶持出口本土型增长
在上海,仅就商业街来看,今年一季度四个主要商业购物街区商铺出租率已从2001年底的90%上升到2002年3月的95%。办公楼出租率上升了21.7%,空置率下降1%,商铺和办公楼市场出现同步增长的态势。权威人士认为,此种态势若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有望打破持续两年半住宅市场一支独秀的局面,使市场结构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北京,仅上半年就有17家500平方米的商业企业走进社区。老番街的疯狂认购足以使业界人士瞠目结舌,很多人认为,在房地产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利润无疑是社区商业发展最直接的助推,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当社区商业改变沿街零散布局,而集购物、休闲、服务等众多功能于一身时,社区商业就显露出可观的赢利前景。生活环境是评价生活舒适度的重要指标,如果社区居民的一切消费需求都能在其居住的社区中高质量地得到满足,并且环境质量依然保持高标准,社区商业无疑会获得最大利益。想象置身于社区中和谐明亮的店堂、一间间耳熟能详的品牌专卖店、优雅的咖啡屋、方便的昼夜银行,接送孩子上下学近在咫尺、医院、书店、老年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花园、绿地、球场也随时恭候,生活在这样的社区环境里,真可以说“人生得意,享受之时”了。正如北京市商委副主任卢彦所说,“社区商业有三大法宝:就近方便、价廉物美、服务多样,其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 社区商业——市场催生的新商机
社区商业的开发正在经历从无到有、从混乱无序到整体规划的变迁,也许它还有千种面貌等着有心的设计者去发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它永远追随着市场的脚步,不离不弃。一般来说,商业用房的销售价格比纯住宅要高出2—3倍,合理的配套使社区商业具有可观的升值潜力。在这方面,深圳万科四季花城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其底商的销售价格在每平方米8000—9000元,而同样的底层住宅销售价格仅为每平方米2000多元。这样的价格,对于发展商和投资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商业用房的集中配套不仅仅带来价格上的收益。一方面,社区商业的集中配置有效地降低了居民区的噪音污染,使各个街坊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纯住宅,更有利于形成社区商业中部辐射周边的商业形态。另一方面,集中的商业配套使得资源配置更合理,避免了各开发商重复投资和建设、相互争夺客源的尴尬。此外,集中配套使得社区商业更具有规模效应,使社区在商业引资、聚集人气等诸多方面在规划阶段就占得了市场先机。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认为,社区商业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消费服务方面将逐步完善6项功能:具备购物功能,能提供主、副食,生活用品;具有修理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用品修理的需要;具备餐饮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早点、正餐和满足学生、老年人用餐;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社区居民理发、洗衣熨衣、服装加工、彩扩等全在社区完成;具备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的功能,采取建立固定收购站和定期流动收购两种方法,保证居民废旧物品下楼就可交售;具备家政服务的功能,社区能帮助居民雇用小时工、请保姆、家教等。完备的社区配套无疑是社区规划下功夫的重点。
王教授还指出,大型社区商业的发展要以购物中心为主打业态,而居住小区应以“沿街式”、“组团式”、“多点式”为重点建设类型,在业态上以“超市”为主,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的业制。被誉为“第五次零售业革命”的购物中心应包容各种新型商业形态,生鲜食品为主的超市、品牌荟萃的特色专卖店、各种便利的餐饮、综合服务设施触手可及,购物、休闲、娱乐多重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按照社区的人口和消费水平,购物中心的规模和样式也将多种多样,但功能齐全、集约化经营将成为他们共同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社区的“邻里型”商业应和大型购物中心有所不同。按照国外邻里型购物中心的运作模式,邻里型购物中心会引进不少品牌百货品种,但邻里型购物中心如果着眼于百货服装业,那么在规模和品牌度上很难跟市中心大型百货公司抗衡,针对目前的情况,邻里型购物中心应以生活服务为主,作为一个社区配套而存在,就像一个社区的大会所。正如以设计大型Shopping-mall而著名的建筑师Jerde所言,邻里购物中心不只是一栋建筑物体,而是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一种为社区居民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
一般来说,“沿街式”上也应以工薪阶层为主要消费群,约设1家中型超市,1家便利店,1家修配店,以及中小餐馆等,而“组团式”和“多点式”居住小区的商业应瞄准中高档消费群,以大型商场为主体,重点发展小型中西餐馆、便利店、美容美发、洗染、花卉、洗衣房等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点,形成功能齐全的商业群落。 社区商业存在的问题
建筑规划——扰民与便民的矛盾
传统的居住区业态常常令居民们喜忧参半,那些便民的业态时儿也会变为人们的“眼中钉”,很多媒体的社会新闻栏目经常会“曝光”影响居民生活的商家,如居民楼下的小饭馆油烟冲天、深夜的卡拉ok使人难以入睡等等。这些业态的初衷是利人利己,然而当爱生恨的时候,也就一点也爱不起来了。近期,市工商局规定从事餐饮、歌舞娱乐、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和洗浴等四类经营活动的公司,不能以居民住宅楼、商住两用房屋作为企业住所。其他公司在居民楼内经营需经过业主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同意。去年的北京楼市“商住”盛行,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置业者的担心 :你根本无法判断,入住后邻居会不会是公司。兼顾方便与宁静的目标给发展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业态规划——投资者、经营者、居民的矛盾
社区商业的独特之处在于,参与者众多且利益相互交织。这在最初就为其规划设置了高难度。居民既需要方便的物业又要享受赏心悦目的环境;投资者要考虑商业形态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商家的入住和经营,又绝不能忘记当初向置业者们承诺的安静祥和。
引导性规划在此显示出关键性的作用。投资者若想将实际的投资转化为现实的收益,对底商“软”“硬”环境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软”环境是指开发商对于未来底商的商业类型如何规划设置,这直接关系到底商的商业形态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所谓“硬”环境主要是指底商的设计,底商设计的合理与否,也会影响到底商的经营运作。
北京工商大学商研所的所长陈及教授认为,在设计底商面积的时候,要注意经营上一些特殊要求,即应该有一定的弹性,要方便投资者进行改造。假如底商分户墙设计的都是承重墙,如果承租人要扩大面积就面临很大困难。另外在底商建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充足的车位;底商的层高要区别于普通住宅,4米以上比较理想 ;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底商,要预留室内楼梯 ;层与层之间的贯通要灵活;最重要的是底商的开设不能影响到小区业主的正常生活,充分保证业主私密性。
新老交替的烦恼——旧城改造
我们背负着悠长的历史,建设新的家园时,对于旧的东西是保留还是改造,或者彻底推翻是世代相传的思考。北京和上海,文化旧址遍布,如何对它们进行改造、利用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的心病,经历过平安大道的北京人已不愿再提及旧城改造,而上海的石窟门建筑也着实使改造者们大费苦心。上海的新天地时尚街是少数比较成功的实例之一。它以酒吧为主,定位为高档商业街,除陈逸飞一家以外,全部是国外著名品牌店。新天地的成功改造,使它的功能以及承载的历史意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当然也使它具有了非常独特的魅力。开发商在其边上开发的两幢公寓一套三居室租金高达9000美金/月,相信这样的旧城改造不论对政府、开发商还是置业者都是最好的安排。 定位——成功的基础
至少从现在的市场形势来看,市场定位和研究应该是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之道。虽然商铺的价格远远高于住宅,而相对的,开发商做商铺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也远高于住宅。因为对于住宅而言,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而对商铺而言,一旦卖不出去,价格再降也必将成为开发商和投资人的心头之患。
成功的社区商业配置、商业街和底商模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通向一个目标,就是要赢得市场。社区商业是个涉及多方利益和要求的部分,市场定位就显得更加必要。商业企业在进入社区之前要做市场调查,把握好市场空白,并且科学的对项目进行规划和定位。掌握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了解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以此做出合理的定位,决定布点的的规模、位置、运作方式、经营档次。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生活的各种切实问题,以便赢得市场。
上海“联洋新社区”的邻里中心为社区商业的统一管理作出了表率。上海联洋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卫平说,在前期社区总体规划中引入集中整合社区商业的概念,将社区商业统一纳入邻里中心,并打破传统“只建不管”的旧社区商业开发模式,由专业物业公司对整个社区统一管理。联洋邻里中心位于社区的中央地带,是社区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采用集中公建配套理念的一种崭新尝试,是社区的地域中心、活动中心、消费中心、集散中心和管理中心。这样的社区商业规划让社区的商业独立于居住区域之外,使小区动静分离,实现了居住环境的人性化,从而提升了小区的品质。
一些较小的项目如北京怡景园的老番街、珠江骏景、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的商业街也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功。谈到“怡景园”老番街定位时,北京“信达行” 推广部董利说,由于“怡景园” 所在区域商业环境(南临北京市的第一、第二使馆区,有172个国家大使馆坐落周围,是外籍人士最大的聚居区域)、物业本身商业条件(项目本身是国际化社区、有100多户外籍人士居住)、本区域的消费需求空白点(地处繁华的朝外商圈,弥补无异国商品特色街的空白)等条件,使其具备了实现这一“国际商业街”定位成功的可能性。
“珠江骏景”南国风情街租务部吕蕊介绍,经营新商铺,一般要经过两至三年的过渡期。为打消投资者的顾虑,租务部特为投资者制定了“无忧投资计划”,当中承诺:租务部免费为投资者租赁业务,对按规定签约并开业的商铺免前5个月的租金,一年内保证总投资不低于9%的回报。
在商业业态定位上,事前的引导性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命运。深圳万科四季花城对商业街做的引导性规划非常成功。他们对社区的人口规模、客户特征以及周边的商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估,充分考虑了拟购买者的置业特征。据调查和预计,很多人购买商铺是给自己的父母,于是将100多米的商业街68间店铺除2-3间面积较大的预留为超市、售楼处外,每间建筑面积设为60-80平方米,开始时以租带售,对租户实行优惠。并且提前规划小区的环境,对业主事先约定不能做餐饮、娱乐等,业态以安静为主。结果99%的业主是自己经营或出租且生意兴隆,至今入住率达90% ,达到了预期效果。
定位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一个大的话题,简而言之就是顾客和企业之间要建立纽带,在这方面,那些总是翘首观察新趋势的竞争者将会是最终的成功者。
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居住的概念更加宽泛,置业者们不再仅仅关心房子里面的“小家”而更多的将目光投在社区环境的“大家”中。从屋里走向屋外给了社区商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回报,置业者们享受的是舒适与便利。
背景资料
社区底商和社区商业的概念
社区底商是物业范畴,是相对于建筑类型而言的,一般指住宅、公寓等物业作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的底层建筑,是社区配套组成部分;社区商业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的区域中心商业、SHOPMALL(大型购物中心)、特色步行街的商业业态,它是一种有很强的地域性、为本地区居民服务的商业模式 。
社区底商与社区商业完全重合的三种类型
1.动力型,入住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自然产生商机,换句话说就是“因住而商”。例如北京“欧陆经典”社区商业的形成;
2.强化型,强调的是本社区的特色。例如“嘉铭园”,卖点是环境好,尤其是北区的梧桐大道。
3.补充型,这是同质化地区最容易形成的商业类型。例如万柳地区,该地区是北京目前居住人口同质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基本都是中产阶级,这个地区将是小资情调商业的沃土。
社区商业模式——特色型、辅助型、连锁型
很多精明的商家与商业理论界人士都在针对社区消费这一新情况,探讨和摸索一些新的模式,也进行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和实践。从这些社区商业街的经营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一些经营模式:
一、营造特色休闲、风情购物区,在购物中休闲,在休闲中购物。主要是在社区街铺旁营造主题休闲区,以优美的环境,闲适的购物氛围聚集人群。如万科四季花城的社区商业街便是一条别具特色的欧式商业街。据万科地产的有关人士介绍,四季花城的商铺定位于欧式的小镇商铺,将商业街建成具有既为小区内居民提供生活方便又吸引周边消费人群、面向社会的消费娱乐双重功能的商业配套。除了这些与小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商业配套外,随着四季花城入住人口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还将启动四季花城食街商铺、四季花城假日艺术市场,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另外一种就是将社区街道前建成休闲广场,一方面与社区内的环境形成一种延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新的休闲场所;另一方面为购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关键词:科技期刊;多元化;经营
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报道科技新发现和传播科技新理论的主要工具,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探索性和知识性等特点[1]。而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创刊,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办刊渠道单一,创收能力有限,均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如何大数据年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科技期刊该如何探索多种办刊模式经营,提高经济收入能力,力求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科技期刊办刊的现状及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科技期刊办刊的现状
目前,科技期刊特别是专业期刊,由于专业性较强,受众面窄,在数字化出版的冲击下,发行量每况越下,经营单一,收入难以维持日常运作,多依赖上级部门拨款,或者靠收取版面费来勉强维持。大部分编辑部均难以独立经营,办公室条件差,人员无法得到继续培训和深造,后备人才缺乏,编辑队伍不稳定等因素,均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二)科技期刊面临机遇与挑战
我国科技期刊仍处于出版审批、主管主办单位的计划体制管理。有报告表明,由于我国科技整体水平、科技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优秀的学术稿件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目前科技期刊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从业人员数量不多,结构不合理,从事经营人员更少。随着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模式管理,独立经营。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使原有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应用方式等均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技期刊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应把其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潮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科技期刊在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 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的探讨, 全方位多渠道、多种形式挖潜潜能, 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自身优势,创造和谐上向的环境,稳定人才队伍,促进期刊进一步提升。
2 科技期刊的经营理念需要转变
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市场占有率的首要问题是转变办刊理念。据统计,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者主要是大学、科研院所、团体协会和政府,办刊观念滞后,赢利模式单一,市场占有率很低,无法提供满足科技工作者需要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缺少走向市场的压力和动力[2]。传统观念普遍认为,科技期刊公益性属性非常明显,属于非营利的事业,走市场化道路是走不通的;或者认为科技期刊由于受制于专业性,受众面窄,发行量少、市场占有率低是必然现象,很难改变。而国外著名科技期刊,《Lancet》期发行量可达20万册,《美国医学会杂志》期发行量约40万册[2],发行量非常大。由此可见,科技期刊办刊人和决策者经营理念尤为重要。
在经营理念上,确定期刊是产品的经营理念。面向市场,把期刊当做产品经营,突破原来的经营理念,根据市场的要求研究读者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确定期刊的读者定位。经营理念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使科技期刊重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期刊业形态。
3 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的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国家提出了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经费筹措从主管单位拨款办刊的模式逐步被期刊自主经营、多元化经营方式所取代。对于我国科技期刊,除了积极争取上级多拨款、专项经费资助外,还以下几方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与探讨。
(一)精确定位,找准受众人群,扩大发行量
发行是期刊出版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期刊价值的途经。要想期刊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首先是在内容上的提高与突破,服务理念的创新,科技期刊品牌的建设。科技期刊只有重视品牌建设,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期刊的内容分析、研究,寻找到合适的关注点和出版形式,才能恰如其分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多样化服务,如咨询服务、会展展览、网络传播等服务方式,才可能向更广范围的读者群渗透。
其次,建立多元化、弹性的价格体系,有利于扩大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制定不同的价格,设有相应的国内价格,针对不同地区、机构或不同订份的用户,价格也所区别。科技期刊在细分化市场中的准确定位,在定价方式实行多样性策略,有利于期刊扩大发行量,提高市场份额,增加期刊的收入。
(二)重视广告经营,提高广告收入
科技期刊步入广告业是科技期刊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象征,是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科技期刊改革的方针政策的有益尝试[4]。它有利于提高办刊实力,既提高了期刊的知名度、扩大期刊的发行量,又美化了期刊,在增收的同时又可活跃版面。不少著名的科技期刊均采取发行与广告经营并重的策略,通过经营广告创造经济效益,使期刊获得长期的、全方位的成长。因此,受众面广的科技期刊可以通过经营广告,在保持学术水平基础上大力拓展广告信息,创造一定经济效益。受制自身资源的有限,科技期亦可通过行业内部整合,联合经营理念一致或相同的主管或主办单位的多家期刊成立广告中心,或可以实行广告制,交由经营、技术成熟的广告公司负责经营和管理,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提升广告专业化水平,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发展协办单位,为科技期刊提供强有力后盾支持
现代期刊经营基本都包括广告业务,但是对于发行量较少的小众科技期刊,大多期刊广告经营并不成功,很难通过广告经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开拓广告业务的同时,科技期刊可以通过设置协办单位或理事单位来筹集办刊经费,为科技期刊提供强力的支持。大多数科技期刊均有一个或几个对应的行业,通过发展和吸收行业企业或研究单位作为理事单位或协办单位,通过设置科技期刊协办单位或理事单位的方式来筹措办刊经费,在经济上有力地支撑刊物的良性发展。
通过设置协办单位不仅可以得到办刊经费支持,还可以引导协办单位或理事单位为期刊订阅、出版专刊等方面提供协助和支持。《环境昆虫学报》多年的办刊表明,通过设置协办单位来辅助办刊,不仅保证期刊的质量,而且保障办刊经费来源,促进期刊健康发展。目前,通过设置协办单位或理事单位已经成为科技期刊筹措经费重要的手段。
(四)承办学术会议、专业培训、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增加期刊收入
充分发挥期刊的边际效应,是做好期刊的经营活动重要条件。科技期刊可通过对行业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利用自身的优势,从开展信息收集工作逐步过渡到咨询领域的服务。通过举办专业培训、咨询科技服务、产学研合作等活动,积极拓展相关业务的经营,实现技术的转化,增加办刊资金的来源。
对具有良好品牌的专业期刊来说,既拥有良好的资源,又拥有自有的媒体平台,对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承办会议既可扩大自有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又为编辑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获得优秀的稿源同时,也锻炼了一批编辑策划组织能力。因此,举办具有一定规模与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同时也给期刊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立足专业学术出版,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是融情报调研、检索、报道和信息咨询与服务于一体,把期刊办成学科信息中心,是期刊今后发展的重要形式[3]。通过大力推动期刊社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现代生产方式,加快改造传统出版向出版资源数字化转变,抓好资源整理、分类、存储,鼓励开展网络出版业务,支持设立完全市场化的数字出版公司,在内容整合、传播方式、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开发,拓展发展空间。尽快做大做强。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增加科技期刊内容附加值或含金量,不断拓宽新的服务形式,吸引读者的关注。
~刊社在向数字化出版转变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借鉴成功出版社的做法,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行业发展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数字出版模式,并凭借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在出版权构建赢利模式。例如,《环境昆虫学报》编辑部除了杂志本身作为文献信息载体为广大读者提供科技信息外,提供网络版等电子期刊,还整合了广东地区农林病害虫电子资源,建设了特色数据库。这些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当地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便利, 同时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的决策参考。
(六)塑造期刊品牌,挖掘和延伸品牌价值
随着科技期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重视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外,还必须建立品牌的经营意识。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与活动,通过市场推广,让读者齐参与、忠实为读者服务等方式,增强品牌在读者中关注度和影响力,提高市场份额。品牌延伸依赖于良好的品牌,挖掘出更多的产品价值与拓展出更多的市场领域更离不开品牌建设。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陆续推出少年版、繁文版、日文版,并将品牌延伸到互联网、图书、影视等领域,形成了期刊、书籍、影视、网站这样一个媒体组合结构,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5]。
(七)集约发展,实施规模化经营
加入WTO后,国际科技出版集团纷纷"抢滩登陆"中国市场,国际期刊的质量精品化、运行集群化、出版细分化和竞争全球化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而我国,除了极少数科技期刊实现集团化运作外,大多数期刊业务单一、覆盖面小、知名度低。面对压力与挑战,对某些专业期刊来说,走集团化运作模式或许是其发展的一条理想出路。我国期刊业在现行的体制下要实行集团化经营还很困难,大部分期刊社不能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因此,期刊要真正实行集团化经营,还任重道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期刊发展多元化办刊已成趋势。适应新时代要求,转变观念,认清所处的改革形势和政策环境,促进期刊良性健康地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关切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付昌辉. 国外科技期刊的经营理念及对我国的借鉴[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6):934-936.
[2]胡育. 国外科技期刊办刊理念--强化读者意识[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16(4):579-586.
[3]李廷杰, 谢淑莲. 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事业从开创走向繁荣[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9, 10(3): 172-176.
何为低成本连锁酒店,它又称有限服务型酒店,起源于美国,是一个特定、动态、均衡的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全服务旅馆而存在的一种旅馆形态。广义而言,通常是指价格比较低廉的旅馆。一般认为低成本连锁酒店是以普通旅行者和中小商务人士、学生为主导客源群体,价格相对星级旅馆低廉,而服务相对标准、设施简洁、安全、干净和性价比高的一种旅馆业态模式。
经济型连锁酒店并不是廉价酒店。投资较少,运营成本低,是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的特征之一,但不是本质,也不是绝对目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的本质是低成本、高效率,这两个要素使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的一般性规模和经营定位相对有了一个范围。经济型连锁酒店内部以客房为主要经营项目,餐饮、康乐、会议等配套设施很少或没有,所以酒店四周300m半径范围之内应有满足客人综合需要又步行可及的餐馆、酒吧、商店、邮政、娱乐、便利店等设施,交通站点也应较近。经济型连锁旅馆选址时,特别注意当地已有的市政条件和通讯条件。
一、“锦江之星”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具有的几个明显特征
1.“锦江之星”功能简单,强调核心或唯一的产品--客房。专心做好客房是“锦江之星”的最大特点。低成本连锁旅馆的客房设施设备及相关配备应该非常先进(如宽带、淋浴房、数字电视、高质量床上用品等等),可达星级水平,并提供热情的服务,以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旅馆。
2.“锦江之星”的市场定位是大众消费者和普通商务客人,也就是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所以它的价格一般应在100元左右,具体价格还因各地区经济水平而有所不同。其目标市场主要是普通商务人士、工薪阶层、大众旅行者和学生群体,而高星级酒店往往以高端商务人士、高收入阶层和公费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
3.“锦江之星”在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方面要非常注意控制成本。由于一般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段,所以可以借助周边服务设施的力量,把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大大压缩、简化,甚至不设,从而使其成本得到控制。与大致相同条件下(地理位置、酒店基本设施等)的星级酒店相比,由于省去了许多服务设施,“锦江之星”的价格相对低廉,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4.“锦江之星”在经营上突出连锁经营。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一般单店在100间客房左右,一方面,连锁经营容易加强客人对品牌的信誉度,另一方面,连锁可以达到统一销售渠道和进货渠道,降低经营成本,形成市场合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5.实行连锁品牌经营。“锦江之星”自发展之初便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在设施、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新开、合资、特许加盟等方式达到规模经济,提升品牌价值,与国内大多数星级酒店基本从单体酒店起步的发展过程存在明显不同。
总而言之,经济型连锁旅馆吸引顾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低成本、高效率,这也是经济型连锁旅馆最主要的特征。
二、“锦江之星”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的经济型连锁旅馆成功的关键因素
“锦江之星”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对集团总体竞争地位有着重大影响。成本控制、区位、配套能力、品牌与网络是“锦江之星”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的经济型连锁旅馆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成本控制
(1)“锦江之星”控制硬件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其肥皂由40克减少为25克;梳子缩短减少两分钱;用最简单的板式床,免去音乐、灯控面板、浴缸;投资者以家具、精致、简洁为目标,不用豪华材料,不造奢侈场所,不搞宴会、会议、娱乐设施,尽力避免在闹市区征地,而利用旧厂房、旧仓库、旧校舍进行改建。由于投资成本低,从而使经营成本也大大降低。租来的倒闭工厂(如北京支部三厂仓库、北京针织23厂的厂房),租借20年,租金比北京市平均租金一半还低。另外通过集团统一采购可降低成本20%(綦久弘,2002)。西方的青年旅舍主要是由乡间的中世纪古堡改建而成,后来学校的校舍、教室、教堂、农家仓库、灯塔、游船等都成为了旅社的来源。这样做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
(2)“锦江之星”控制人力成本。经济型连锁旅馆的人力成本比同等旅馆低2/3;一般三星饭店1.5人/间;“锦江之星”0.67人/间。定位于出差者和旅游者的“锦江之星”,摒弃普通的许多设施,仅保留餐厅,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成本。
(二)区位
现代酒店鼻祖斯塔特勒就一再强调,酒店经营成功的关键三要素是:区位、区位还是区位。好区位有利于酒店非主营业务社会化配套,同时方便了顾客。美国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要求在15分钟的车程范围内,有餐馆、购物中心、加油站或社区等。
锦江国际集团在京沪两大城市的“锦江之星”的区位一般选择闹市区、商业区、改造发展区或景观优势区,北京的几家均在二、三环之内,上海的第一家位于浦东中心地区。对于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来说,商业区、交通枢纽、高速公路边是好的区位。
(三)配套能力——辅助业务外包
(1)“锦江之星”突出专业化与社会化。以客房为中心,餐饮、商务属于配套。一般除客房(部分含餐饮)外,其他业务采取外包。为了提高配套能力,采用战略联盟的方式经营。在美国,酒店的电力、热力专业维修均由社会来配套。无需有庞大的工程维修部,另外酒店硬件设施、设备在投资时一次性到位,质量有保证,且自动化程度高。
(2)客房整理、洗衣等业务都外包。餐饮一般只提供早餐,并由供应商直接提供,无需设置餐饮部。在我国由于社会化程度比较低,“锦江之星”的开发需要自行配套餐饮、商务中心、洗衣服务等。为了降低成本,开发商与餐饮、洗衣等服务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发展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
(四)投资少,回报快
我国酒店业整体利润不高,回收期长(豪华型酒店的投资回报期一般在15年左右,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则在5年左右),而且市场潜力大,抗风险能力强。在“非典”时期,豪华型酒店的入住率为10%左右,而作为经济型连锁酒店的“锦江之星”入住率达30%-50%。近两年来,“锦江之星”平均入住率为90%以上。“锦江之星”作为经济型连锁酒店只解决住宿问题,不像星级酒店还要建设很多配套设施,因此投入相对低了许多,资产回报率可达到20%。可见,“锦江之星”投资少,回报高,见效快,大规模扩张也就顺理成章了。
(五)品牌与网络
(1)连锁规模经营是“锦江之星”作为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另一大特点。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价格低,所以要以规模取胜,最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要以品牌取胜,最大程度地提高入住率。荣获中国饭店业惟一的“驰名商标”的锦江集团日前与全球性酒店集团法国雅高集团达成协议,建立针对中国酒店市场的销售及分销合资公司。3家位于上海、广州和北京的销售及分销售中心将负责53间锦江国际管理公司管理的酒店和15间雅高在中国管理的酒店。销售及分销合资公司将针对全国和省级规模公司客户。
(2)雅高全球预订系统(ARS)将是此次合作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将建立以中文为主的互联网站,为客户提供客房预订等全面服务。
三、“锦江之星”的管理模式为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为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先行者,“锦江之星”的管理模式为低成本高效率的连锁旅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目标市场
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度假旅游者或中小商务旅行者,“锦江之星”强调既能满足出差、商务客人又能适应一般支付能力的客人。
(二)产品与服务特色
(1)为了使顾客第二天能有更充分的精力投入工作,“锦江之星”专门采用淋浴方式,水压大,清洁卫生,淋浴时舒适,足够解除一天的工作疲劳;还特意为顾客挑选了舒适的床垫,配备了贴身保温的安睡宝被子及保护您高贵颈部的安睡宝枕头,使您一觉睡到天亮;客房有一大一小2张床,特别适合带小孩的家庭;整个房间特显人性化和专业化的设计,使顾客置身于家的清新高雅。
(2)在安全上酒店工程师已经为顾客考虑得十分周到。酒店的每一部分建筑都经过严格强度测试;并建立了强大的红外线防盗系统和全方位的控制系统,使顾客的入住更为放心;同时酒店全部的装饰和家具都经过严格的环保检测,为顾客的健康住宿提供了可靠保证;酒店也为顾客第二天的早餐动足了脑筋,经过“锦江之星”专业营养师的测算,顾客一天的营养可以从早餐的20多个品种中获取,为您的健康再添保障。
(三)经营理念
“锦江之星”的宗旨是:“让老百姓过上贵宾的生活”和“让客人完全满意”。与酒店联号的任何一个分店有自己的特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城市顾客的需要;为保证酒店的服务质量标准,并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成立“锦江之星”自己的培训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推销,重视市场调研,应特别重视公共关系,利用整个系统的优势,搞好广告促销。
(四)经营方式
“锦江之星”实行统一标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连锁型经营模式。推进经营目标化、过程标准化、行为规范化和机制具体化。在已运营的几个连锁店中,分别从营业和人力资源利用两个方面试行指标管理。除了已经沿用的营收、利润指标外,又推出成本费用率、人均效益和费用等相对指标。为了使连锁经营的企业能高效有序地运转,先后制订了企业计划管理标准、统计管理标准、物资管理标准、劳动工资管理标准等。在用工上按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部门和配备人员,实行一岗多职、一人多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五)营销策略
(1)在营销方面,上海锦江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出“锦江之星”会员卡,持卡者在“锦江之星”各连锁店房费享受门市价九折、餐饮消费享受八八折优惠。在淡季,酒店提供贵族式的管家服务,在服务理念上,追求“快、专、细、暖”。“快”就是服务及时到位,全天24小时无间断、一对一的贴身服务,从时间上、质量上保证服务的快速性;“专”是指服务的专一性和专业性,一对一的专一,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各种需求;“细”是指精致和细微的服务,采用“管家式”的服务方式,并用“管家”取代传统酒店的大堂副理,提供更精致、细微的服务;“暖”是顾客在享受“管家式服务”的温馨与舒适中能体验到一种家外之家的感觉。
(2)辅业务的外包策略也是淡季的一大奇招。一般来说,酒店客房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80%,餐饮、娱乐也是酒店经营的主要环节,但却不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往往还提高了酒店的经营成本。精品酒店的鼻祖Ian Schranger认为,精品酒店的经营必须有别于一般酒店的运作模式,他提出通过餐饮、娱乐等辅业务的外包来专注于客房这一主业务的经营,有利于酒店集中有限资源用于经营的核心环节——客房产品的创新。
关键词:网络消费 网购 网络营销 电子商务 商业
网络消费的产生
网络消费广义的解释包括对互联网(应为因特网Internet,通常的中文表述为互联网,严格的学术概念互联网为internet,与首字母大写的Internet不同。本文中,互联网即因特网)本身的消费,以及借助互联网实现的消费。前者主要指对3G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的消费,如通话、短信、微信、网上社交等,为此需要支付通话费、上网费等,这一类网络消费亦称网络信息消费;后者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消费,主要的消费形式是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和服务。只包括后者的网络消费,被定义为狭义的网络消费,本文专门讨论狭义的网络消费,主要指网络购物,简称网购。
网络消费是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造就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其产生过程历经如下的时序:网络消费发端于互联网的出现及其商业化,其次是网络营销促生了网络消费,然后是电子商务使网络消费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的主导型消费方式。
互联网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作为互联网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1983年,ARPAnet分裂为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两部分。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应用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关键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的NSFnet。NSFnet的最大贡献是使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而不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 Science Inc.)并建立起全美范围的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主干网相联通。此后,商业机构进入互联网这一全新领域,很快发现它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互联网,带来了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中国科学院1987年开始介入互联网,于1988年实现了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1993年3月开通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中心的高速计算机通信专线,1994年5月正式进入互联网。以清华大学为网络中心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也于1994年6月正式联通互联网。1996年6月,中国最大的互联子网 ChinaNet正式开通并投入营运,从此中国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On-line Marketing或E-Marketing即网络营销应运而生。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言之,即以互联网为手段的营销方式,亦称线上营销或者电子营销。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传播面广泛而及时、效率高、效果好。
网络营销是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和商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分配和接收方式,企业需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营销,占领新兴市场,实现飞速发展。在个性化消费日益强化的同时,互联网为买方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的便捷性成为消费者新的追求目标。于是,促进和迎合个性化并给予消费者更大选择自由的网络营销应运而生。网络营销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企业想方设法吸引顾客,而网络营销不受时空和场地规模的限制,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缩短竞争周期,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加盈利。网络消费是网络营销诱导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网络营销先于网络消费,而不是相反。
电子商务是从网络营销中脱颖而出的一种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发展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起初只是少数大公司通过EDI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普遍认为亚马逊公司是全球最早的电子商务企业(俗称“电商”),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于1995年7月16日成立一家起初名为Cadabra的网络书店,在互联网上卖书,开创了电子商务时代。从1996年开始,电子商务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了制造商与经销商的渠道之争,传统销售渠道与新型虚拟渠道之争,以及电商之间的渠道之争。电子商务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渠道形态结构,成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更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将网络消费推至新的阶段。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消费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网络消费的特征
互联网给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使人类的消费呈现出质的飞跃。全新的网络消费具有不同于传统消费的显著特征,对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模式等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别于传统消费。
(一)网络消费与生产一体化
由于生产和消费在空间、时间和信息上的不同一性,造就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中,消费者所选择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已经设计制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种销售渠道,最终到达顾客的手中。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是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而且由于技术、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企业难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商业流通循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共同完成,商业机构充当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的共同纽带。但在网络消费模式中,由于生产者直接面对消费者,缩短甚至省去了中间商环节,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构成商业的流通循环。网络消费使“订制营销”成为现实,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将自己的需求信息传递给厂商,使消费者的消费趋于个性化,消费成为生产的出发点与归宿,与生产有了直接的同一性。
(二)网络消费与享受一体化
消费者在网络世界中,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消费,而且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占有以及对网络的应用,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前所未有的享受。在网络世界里,消费和享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消费与享受一体化成为网络消费的一大特色。消费者所追求的“体验式消费”不仅包含对实物和实体服务的体验与享受,更追求“唾手可得”与“无不可及”的精神享受。“唾手可得”与“无不可及”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使消费进入以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为核心的新阶段。网络消费在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消费全面提高消费水平,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网络消费无边界
传统消费在消费内容、消费空间和消费时间上都存在明显的边界。由于网络技术在网络消费过程中的成功运用,这种有形的边界被打破,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无边界消费。
首先,网络消费在购物的选择上是无边界的。电子商务起初只是在网上销售标准化商品,最早的电商亚马逊仅仅是一个网上书店,但是如今的亚马逊为客户提供数百万种独特的全新、翻新及二手商品,如图书、影视、音乐和游戏、数码下载、电子和电脑、家居园艺用品、玩具、婴幼儿用品、食品、服饰、鞋类、珠宝、健康和个人护理用品、体育及户外用品、汽车及工业产品等,大量个性化突出的非标准化商品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不受货架限制,以无限的货架,无限的商品满足大众化的人性化需求。
其次,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不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通过在线方式,消费者可以在全国各地的网店购买商品和服务,甚至可以在全球购物。互联网所提供的超越地域边界的强大功能,使网络消费成为一种没有空间边界的购物行为。
再次,消费者可以不受限制的提高购买效率。网上购物更加简单、便捷,消费者可以在任何移动终端使用语音或者其他方式,很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高效率地实现网络消费。
最后,网络消费的消费信息来源是无边界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数量巨大的、多样化的消费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不再受到边界的限制,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和数据在网络上被迅速地搜集和传播,比传统商贸形式提供的需求信息更及时、更广泛、更完整,网络消费的供求信息时刻处在流动状态,不受时间、空间和载体运转的限制,有利于在生产与消费领域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网络消费边际效用递增
传统消费应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在一定条件下,连续消费每一单位的该商品,消费者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但是容许在整个过程中某个区间内边际效用递增(陈威,2011)。现阶段,网络消费是效用递增的,边际效用递增是网络消费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网络信息技术进步速度倍增,同类网络消费品的技术含量始终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消费者可以在同一消费品的连续消费中获得递增的边际效用;第二,网络消费是包含信息的消费,消费的信息含量和信息流的不间断性,使网络消费在信息增殖过程中获得递增的边际效用;第三,由于网络消费的高智能要求,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通过“学习”而提高自身的网络消费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消费品的潜在功效,直接导致边际效用递增。
网络消费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3G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消费由PC端为主的网购,演化为以移动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和iPad)为主的移动网购。为了打发时间或消除寂寞而通过移动终端在网络上“闲逛”,是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浏览商品的最初动机,但在“闲逛”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购买行为,这是移动网购一大特征,与通过PC端较有目的的网购过程有着本质区别。市场研究机构对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武汉、成都6个城市2015名16-54岁消费者在线调研显示,86%的被访者有通过移动设备网购的经历,53%的被访者表示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然后冲动购物是其选择移动网购的主要原因。
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2594亿元,较2011年增长66.5%,2012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1%。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提升至42.9%。我国网购用户人均年网购消费金额达到5203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1302元,增长25%。用户网购频次有了显著的提升,用户半年平均网购次数达到18次,较2011年增加3.5次,而购物网站用户流失率明显减少。
我国六大区网络购物渗透率最高的是华东地区,达到47.1%;第二位的是西南地区,渗透率为41.3%;第三位的是中南地区,渗透率为41.2%;华北、东北的网购渗透率分别为41.1%和40.8%;西北地区网购渗透相对最低,为38.8%。网络购物用户支付方式最多的是网上银行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帐号余额支付,分别为63.1%和61.6%,使用货到付款的用户比例为32.4%。
(二)网络消费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联网是网络消费的载体,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消费提供了根基坚实的载体,奠定了网络消费的稳固基础。互联网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将继续扩大网上用户的数量,不断提高网络消费服务水平,使网络消费呈井喷发展之势。
三网合一使电视用户进入网络系统,更大范围地扩大了网络消费群体;网络宽带提速,进一步方便网络用户的使用,提高网购效率;互联网更新换代,移动网络快速普及,扩大了网络零售市场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激发居民的网络消费热情,大大增强网络消费对消费者行为的引导力;微博、微信、易信等各种社交网站,以新型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为网络消费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网络消费渠道,比如图书音像制品、餐饮娱乐、服饰箱包已成为消费者从微博出发购物的前三大选择;云计算为网络消费平台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极大地提升了大规模面对消费者的服务能力,降低了网络消费成本;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信息、支付、配送、物流等服务领域的水平,促进网络购物模式进一步创新,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网络消费服务。
(三)网络消费领域不断扩大
网络消费领域扩大首先表现在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扩大,比如京东商城在线销售的商品就超过3.6万种。2012年,网络消费用户的81.8%最近半年在网上购买过服装鞋帽,31.6%的用户购买过日用百货,29.6%的用户购买过电脑、通讯数码产品及配件。网购量大增的同时,网络消费的种类,正在由快速消费品向珠宝配饰、文体用品、化妆品及美容产品等选择性商品延伸,由大众化的日常用品向汽车、家私等耐用消费品扩展,由实体商品向订餐、购票、保险、旅游、家政等服务产品扩展。
网络消费领域扩大还表现在消费空间的扩张。网络消费者不再受所居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在全国范围甚至全世界范围内购买商品,实现异地消费和无国界消费。调查显示,有4.7%的网购用户最近半年在网上参加过海外代购商品。海外代购的商品类型,第一是服饰,占50%;第二是化妆品及美容产品,占26.8%;第三是奶粉、婴幼儿用品,占15.2%。用户最近半年海外代购平均次数是4次,平均金额为1698元,12.5%的用户每次消费3001-5000元。但是,目前海外代购的频次还较低,超过一半的用户(55.9%)半年海外代购为1-2次,3-4次的仅有28.4%。57.1%的用户在国内网站使用网络海外代购服务,30.4%直接上海外网站购买,由海外直接快递或通过转运公司递送。
网络消费与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从EDI开始,起初不过是从网络营销脱颖而出的一种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是网络消费的产物,网络消费的勃兴助长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又是网络消费的推手,强力推进网络消费井喷式发展。目前,电子商务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电子交易方式或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密切相关,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以网络营销为前提。但是,没有实现网上电子化交易的网络营销,不等于电子商务。狭义的电子商务E-Commerce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广告商、消费者、中介商等有关各方行为的总和。广义的电子商务E-Business,指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工具,使公司内部、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利用电子业务共享信息,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电子化,配合企业内部的电子化生产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生产、物流、商流、资金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对电子商务形成更多共识的定义(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定义)是: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它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他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商务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
如果将1999年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诞生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起始点,至今10多年间,始终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贯穿于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之中,因此,电子商务不仅可以运用于商业,几乎可以渗透于所有的产业。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和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支持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的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以及“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强调了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促进意义,以及电子商务作为“新兴服务业态”的重要作用,而根本没有将电子商务视为“新兴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有许多关联产业,但是电子商务本身并不是一种产业,把电子商务视为“新兴产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不准确,是对《“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误读。如果权力部门将电子商务视为“产业”,则会误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宏观经济。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可以创造较大的价值,产生较大的效益。但是电子商务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或商业模式一样,并不是万应的良药,不能必然盈利,同样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精明的经营,而且与传统模式相比,它还要求更专业、更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必须面对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的无情选择,尽管有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亚马逊、唯品会、苏宁易购等成功案例,但不知还有多少亏损者和失败者。
截至2010年底,美国有2亿多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到1.4亿,网络购物渗透率高达71.2%,但是美国网络消费只占全社会消费的8%。通过对2010-2012年我国网络市场交易规模及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见表1)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0-2012年3年间,我国网络市场交易规模的平均增速为70.4%,可谓发展迅猛。但是,网络市场交易量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却仅仅以平均不到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因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是下降的。这说明:第一,网络市场交易量目前还只占有全社会零售总额的很小比重;第二,电子商务带来的交易量的增加并非全部是经济增量,其中绝大部分还是传统消费领域存量的转移。当此网络消费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之时,线下的传统交易和传统消费,从绝对数量上仍然占据主流。
无论如何,电子商务不仅使网络消费的特征更加明显,更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拓展商业空间和提高交易效率,有利于工业企业实现柔性化的大规模生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推进商业的巨大变革,还直接推进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变革,以及由这些产业变革引发的产业融合。电子商务在虚拟空间的无限延展性,还有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商品市场区域分割,加速区域经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网络消费对商业的影响
网络消费促进商业变革,推动现代商业不断深化发展。网络消费对商业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消费提升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网络消费促进商品、资金、信息等市场全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促进形成多层次的区域流通网络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全社会覆盖的商品流通系统。有利于实现商业从产品的交易者向生产的组织者转变,从市场的接受者向消费的引导者转变,从价值的实现者向价值的提升者转变,使商业成为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扩大内需以及保障经济运行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先导。
(二)网络消费改变商业的营销模式
网络消费使实体商店和传统营销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实体商店加速转型,商业趋向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类型。同时,线上线下又出现融合趋势。一方面,像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亚马逊、唯品会等电子商务平台商和垂直商逐渐与传统商业企业成鼎立的竞争之势,而苏宁易购“触电”后加速转型,最近干脆脱离传统电器行业,经营的商品品种扩展到母婴、玩具、护理、服饰、箱包、居家、美食以及服务等领域,由苏宁电器到苏宁易购,再到苏宁云商,彻底实现蜕变。另一方面,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O2O模式崭露头角,O2O模式即从线上Online 网店到线下Offline消费,商家通过网店将商家信息、商品信息等免费展现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线上筛选,线下比较和体验后选择商品,在线下支付,实现消费。O2O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实体商店,消费者无需余额支付,实体店的优势依然得以充分发挥。
(三)网络消费冲击原有的商业秩序并改变商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2004年商务部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中,网上商店归属于无店铺零售业态,仅仅是5种无店铺零售业态之一,可见当时的网络消费需求之少、水平之低。经过10多年的迅猛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当代消费的主导形式之一,网上商店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已经今非昔比。当初在2004年版《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的引导下,商业主管部门做商业网点规划时,网络消费和电子商务还没有进入主管部门的视野。目前,商业网点规划工作遇到新的挑战—实体空间的商业网点布局如何适应虚拟空间的商业发展?实体店和虚拟店如何协调发展?传统的商业组织管理模式应如何创新?如何规管网上的无序竞争?同时,面对实体商业关于公平征税的诉求,如何向网商征税?总之,网络消费所带来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敦促传统的商业组织管理模式尽快改变。
(四)网络消费使商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品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的对立愈演愈烈,流通环节通过“通道费”、“促销活动费”等手段挤压生产环节和供应商的利润空间,以至于严重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网络消费促进的电子商务,有利于商家和生产厂家联手针对消费市场需求变动的即期信息,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计划,使商业产业链向生产环节延伸,以及生产环节的产业链向中间环节延伸。在网络消费井喷式发展的促动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动嵌入商业供应链的意识在逐渐增强。一些先进的物流企业及时将物流管理嵌入供应链管理,进而由物流服务提供商蜕变为商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实现了向现代物流和高端物流的转化,不仅扩大了物流服务的领域,更有助于实现商业产业链向下游的延伸。网络销售与传统销售相比,节约60%运输成本、30%运输时间、55%营销成本和47%渠道成本,客观上大大缩短了生产与消费的距离,对生产、流通和消费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2013.3
2.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2012年中国网上购物消费者调查报告,2012.4
3.新浪公司,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第一象限公司.2012年新浪微博用户发展调查报告,2012.10
4.洪银兴.消费需求、消费力、消费经济和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问题,2013(1)
5.陈威.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金融经济,2011(8)
6.廖英敏.我国网络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与影响.中国市场,2012(33)
7.苏芷庭.消费需求的时代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11(2)
8.孙立平.中国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1(B04)
9.孙立平.再谈中国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经济观察报,2010-7-19(041)
10.闫群.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中国电子商务,2010(10)
11.吴瑾,张红伟.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12.张敏,申峻霞.网络消费空间的性质与生产.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13.席广亮,甄峰.中国网络信息消费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14.杜新丽.网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与网上商店营销策略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9(3)
15.强.网络消费的发展及特征解析.商业时代,2008(16)
16.戴景南.网上购物消费心理及营销策略分析.中国商界,2009(9)
17.程华.论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商业研究,2002(2)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