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

第1篇: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认识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对企业信息化能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仍持怀疑态度,一部分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拥有企业网站就进入信息化了,一部分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大量的投入和技术上的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

2.信息化总体水平比较低。据抽样调查表明,在中国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中,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互联、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中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到所有企业的20%~30%,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就更少,在实现上网的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 mail 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名副其实的“空站”。

3.信息化管理体制落后。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从而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小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运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进行业务重组, 建立一套符合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是企业能够充分及时的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遇,科学决策,以便更好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搞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先决条件与基础。

4.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目前,造成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首先重视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一项向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挑战的管理革命,是对企业原有旧的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组织形式、业务流程的大变革。要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问题,各级领导应做好充分准备: 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要做好与一切旧的管理恶习作“斗争”的准备;二要加强对信息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要从心灵深处认识到信息化是时代所需,是加强企业管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不能盲从,同时也应看到实施信息化的困难和阻力;三要直接参与关键环节和重大事项的讨论和计划制订工作,只是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还远远不够,要身体力行,亲自决策;四要给予技术人员和实施人员以强大的支持,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给予激励。

2.中小型企业信息化还是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中小型企业短时间内很难承受企业的全盘重组。首先,不可盲目求大、求全、求新,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要分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扩充、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其具体目标。而无论总体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要从效益和效果来确定和评价。要站在发展的高度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可适当超前,但要适度,要注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适当取舍,循序渐进。其次,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不是那种特殊的业务流程,所有的业务流程在大型企业中都看得到,有的流程可能只是一些大型企业的一个部分。由此,我们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经验,把以往很多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知识积累起来,形成不同行业的最佳业务实践。

3.增强全员信息化意识,使全体员工自觉成为信息化实施的推动者。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一项综合性的全身运动,几乎涉及企业所有业务领域,需要企业各层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明确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从而设计出科学、实用、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信息化方案;况且信息化的应用,使用得最多的是各流程和各终端的各个用户,员工的素质、应用水平、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系统运行的好坏。

4.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其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从目前中国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看,只有10%左右的企业效果较好,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合理、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5.注重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后续教育培训工作。为管理信息化建设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成功的关键,信息化方案的引进和启动只是信息化项目的开始,接下来的实施应用过程,才是信息化的难点。外部软件咨询顾问是必需的,但企业挖掘和培养自己的人才才是长久之计,消化并落实执行方案,才是企业信息化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保证。因此企业必须得培养大批属于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内部人才,不但可以降低成本,人员使用无磨合期,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岗位成才的良好风气,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马费成: 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第2篇: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我国民营企业 信息化 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的大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适应这残酷的环境,自然成为了各类企业目前最大的挑战。我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大多数民营企业在规模、管理、业务发展上和大型企业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民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必须比大企业更加灵活、高效、创新。随着近两年来对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众多民营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利用网络开展信息化,对节约企业成本和达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除了一些外贸企业由于与国外交流较多,在电子商务以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上达到了一定的应用程度之外,在我国现有的2000万个中小企业中,能够采用简单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还不到5%,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国内外民营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这将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民营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型企业群体,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有20.13 %的民营企业设有计算机,而大部分有计算机的企业其计算机主要作用在于打字和报表处理,仅有7.19%的企业做过电子商务,还有40%的企业不知电子商务为何物,在对专业信息机构、互联网、广告等现代信息渠道的实际利用率上,分别为10%、9 %和7%,有高达63%的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网站。

当前,民营企业对信息化的整体需求大体呈2∶3∶5的趋势, 即20%的民企需要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30%的企业只需要流程加财务功能, 而50 %的民企仅仅需要会计电算化。目前,实施了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民营企业不到总数的1 % , 而在这1 %的基础上又只有不到1 %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获得成功。在美国, 有60 %的小企业, 80 %的中型企业都实现了电子商务, 在日本和韩国企业相关比例也远高于我国。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依靠机制灵活和机会战略取胜的优势将逐渐弱化, 而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企业信息化可以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 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能力,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民营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合企业资源的需要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 一些民营企业自身经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库存不清,项目亏损、产品型号不清等。企业信息化能促使企业内部生产力要素结构变革,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使民营企业能够用最小的成本参与最大的市场竞争。

2.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需要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般都会出“成长的烦恼”, 即管理压力。在创业初期, 一切工序都可以由人工做出来, 有多少产品, 有几条生产线, 每天卖多少产品, 企业主用脑子就能想出来,不需要更高的管理。但当企业发展壮大后, 企业主凭个人能力就管不过来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要求企业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消除管理瓶颈, 再造管理流程, 优化管理结构, 提高管理效率。

3.降低企业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需要

当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依然沿袭事无巨细的传统管理方式。企业家要花费许多精力去处理日常事务, 经营活动缺少明确的方向感, 缺乏现代科技意识, 凭借经验管理, 凭直觉找市场机会。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竞争环境,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 就必须主动出击, 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决策, 而科学的决策是以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营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4.提高企业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民营企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加快产品升级, 提高产品竞争力; 另一方面利用全球信息网, 通过网络介绍产品、服务和宣传企业形象, 扩大企业知名度。网络技术可以使企业同任何一国家或地区消费者消除地域上的阻隔, 从而减少国家或地区间的市场壁垒, 它为每个企业在虚拟的自由市场体系中营造了一个无法比拟的平等机会, 使企业能轻而易举地进军国际市场, 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5.国家信息化的需要

从数量上看, 目前中小企业已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0 % , 而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又是属于民营企业, 所以民营企业信息化程度将决定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的高低, 而没有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则是不完整的。加快民营企业信息化步伐, 也有利于开拓我国信息化市场。

三、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分析

1.企业信息化问题不容忽视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结构、人们的工作方式、部门之间的权限分配、生产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若干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认识信息化推进的障碍。企业信息化推进的障碍在于对信息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统一;传统的工作习惯、思维模式和具有先进管理思想软件的冲突;阻力来源于几个方面:由于企业主要管理者观念迟滞而对企业信息化作用的不认同、由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管理者的认识不到位而削弱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程度、由于员工对信息化的掌握和认识程度的差异而导致的抵触。

(2)长期利益对短期利益的妥协。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更重视符合当前的企业需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屈服于企业短期的利益要求。具体表现是:不选择或者没有意识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企业作整体的IT规划;不够重视从企业战略、企业发展的高度考虑信息化建设,以及现行的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支持若干年后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缺什么做什么,不同的系统和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影响到以后的系统集成;从信息化成本角度考虑,重视用较小的投入取得当前较好的实用效果,忽略几年后由于现行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而重新选型带来的成本增加和风险加大;虽然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本质要归结到管理,但是企业自行开发系统,往往选择高校或者软件公司等技术性的组织,实质上忽略或者没有能力从管理的角度进行系统优化。

(3)超出预期的投入和维护成本。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投入,系统软件昂贵、高额的专业咨询费用、对较高的后期维护成本估计不足以及由于实施信息化而带来的机会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对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4)制度冲突。信息化系统与企业原有体制存在较大冲突,重组和优化流程的难度较大;机构障碍: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5)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熟悉管理和系统的综合性人才,企业需要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和优化。企业对自有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不足,导致咨询专家撤走以后系统运行的不满意。

(6)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基础弱;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足;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信息系统开发前期的需求分析不彻底;信息化还未真正渗入企业核心流程,不能及时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辅助;信息系统所覆盖广度和达到的功能不强,缺乏对信息的深加工和系统自行处理能力不强。

(7)系统软件问题。信息孤岛现象,各供应商之间自成体系,缺乏开放性;各个模块之间互相独立,缺乏一套完整的整合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和方法。已有的各种数据资源,遗留系统和新的应用系统有效集成,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难度很大;缺乏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系统稳定性、可操作性不理想;数据不准确,不快捷。

2.民营企业对信息化保持谨慎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要求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消除管理瓶颈,再造管理流程,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注重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并且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实践经历,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第三方机构、组织提供与它们相关的服务,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提高信息化的满意程度。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同于国有企业。有些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个别领导的政绩形象工程。民营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则是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国有企业倾向选择国外一流信息化系统不同,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讲求实效,很多民营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是“好用”,或称土“ERP”,系统的建设要符合当前的企业需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屈服于企业短期的利益要求,而忽视长远规划的制定。从认识角度看,企业决策层对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认同是相对一致的。同时,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基本上能够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其本质上是管理问题,所以企业以战略发展规划、管理需求、业务流程为导向,制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但是由于信息化投资规模比较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流程再造、权力重新分配等问题,所以,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决策层保持相当程度的谨慎。

总之,民营企业信息化在我国起步还不久,跟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信息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第3篇: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福建江夏学院,福州 350108)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摘要: 企业信息化中的存在各种风险问题,怎样提高企业信息化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风险管理的创新工作,明确信息化风险全面管理的目标,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内部系统关键点的控制,构建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提升竞争力,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Abstract: There are various risk problems in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so how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zation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bility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The enterpris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rry out the information risk management innovation work, clear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internal system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 the informatization-based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achieve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关键词 : 企业信息化;信息化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Key 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zation risk;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03-03

收稿日期:2014年9月8日。

作者简介:林建雄(1971-),男,福建仙游人,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0 引言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的相关人员,特别是领导的积极性是极大的考验,因此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发展中的风险问题。

1 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信息化可能或者实际带来的消极威胁是界定信息化的风险的依据,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一般存在着较大风险。风险管理泛指确认风险、评价风险、回应风险的过程。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的发生以及风险发生以后所带来的损失和威胁,这是风险管理涉及复杂的结构、机制、过程和制度安排的原因。

1.1 社会环境风险 社会环境风险是指企业遇到的来自其经营环境的法律、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的风险。如政策、法律的改变,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冲击,环境风险包括系统安全风险、关联方业务合作风险等。

1.2 战略规划风险 在由传统管理企业向信息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缺乏整体的信息应用规划,特别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现状的,与企业资源适度配合的整体规划。这样在企业信息化整体应用的推进过程中,势必会造成资源分散、信息孤岛林立,最终难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

1.3 组织管理风险 信息化首先是一个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知识综合性强、涉及的范围广、部门多,除了涵盖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外,信息化建设往往涉及供应商、客户、分销机构等。企业实施信息化存在组织管理风险,管理风险包括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思想混乱、管理职能虚化、员工凝聚力下降等方面。管理风险存在于企业信息化实施工作的全过程,轻则增加成本、延长进程,重则导致企业信息化实施失败。

1.4 人力资源风险 信息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人来完成的,信息化人才是既懂业务、又懂管理、还要懂计算机的多方面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培养人,而且更要留住人才。目前导致我国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专业化复合性人才匮乏。其一,企业奇缺CIO(首席信息官),其二,缺乏信息管理师,进而导致企业信息化缺乏内动力,无法正常、高效地运行下去。

1.5 流程风险 营运风险、授权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共同构成了流程风险。财务风险,信息化项目投资少则上百万,多则数千万,包括信息化软件费、网络硬件费、实施服务费(费用比大致为1:2:3)。由于企业的业务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整个信息系统也要作相应的调整,系统的投入会更大,这些隐含的成本由于其本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容易被忽视,最终形成所谓的IT黑洞。

1.6 执行控制风险 执行控制风险包括信息化软件选择、实施服务商选择、实施进度控制、实施成本控制等方面。上述企业信息化实施工作不当,轻则增加成本、延长进程,重则导致企业信息化实施失败。实施过程中,服务方缺乏相应的实施规范,忽视或者不深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等或者监控力度不够,使信息化实施项目不能如期完成;实施结束,缺乏相应的验收,或是验收的标准的差异,导致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成为“难楼工程”。

1.7 监督考核风险 企业和政府部门在IT规划过程会对信息化需求的分析和系统选型的实施给予充分的关注,但忽视了与之相配合的IT管制体系的建设和优化。信息化建设并不以系统的上线为止,更多的工作在于系统的推广、维护和优化;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信息化依赖程度越强,管制缺乏,信息化所隐藏的风险将越来越突出,如信息安全的隐患、无形资产流失的风险、系统故障给业务带来的影响等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由企业自行承担,没有外部监管,内部控制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2 企业信息化风险形成的原因

企业应用信息化系统,存在一定的风险,分析风险的目的不是要企业放弃实施信息化系统,而是要企业充分估计风险,正确对待风险,从而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化风险的生成机理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内因,由信息化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第一,信息化的无疆界特征;第二,信息化的低成本特征;第三,信息化的开放性特征;第四,信息化的匿名性特征。另一方面是外因,是信息化的风险源。重要的归纳为十个方面: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网络攻击;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欺诈;病毒和蠕虫;内部泄密;使用不当;因内部因素而造成的信息、数据的修改和丢失;因外部因素造成信息、数据的泄露、篡改和丢失;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的高端技术等。

3 构建企业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3.1 明确企业信息化中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达到以下主要目标:①明确企业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职责,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落实;②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③提供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依据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④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应该有效的回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⑤企业利益相关者能够了解企业的风险,达到股东、债权人以及监管机构要求的满足;⑥形成一套自我运行、自我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3.2 设置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关键点

3.2.1 风险评估与诊断

系统地辨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

3.2.2 风险管理战略及其实施方案

依据企业的整体战略,结合企业的管理能力,明确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针对不同的关键风险,引入量化分析工具,确定风险偏好和承受度;制订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整合风险管理战略。

3.2.3 风险管理流程优化与设计

基于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结合已评估出的风险,找出流程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梳理并细化具体控制内容,优化和完善制度,优化监控指标体系,强化运营和管理流程中的内部风险控制。

3.2.4 企业风险管理组织设计与文化建设

优化和设计企业风险管理结构,设计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组织职能方案和相应的职责要求、人员能力框架,优化和完善关键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构成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架构。

3.2.5 风险管理方案设计

寻找企业风险留存与转移的平衡点,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组合如期货、期权、掉期、保险等产品组合或风险准备金、或有资本、专属保险等,实现对具体风险事项的控制。

3.3 构建ERM(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自己的ERM概念性框架:将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相联系;确保风险管理战略与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股东的价值相一致;利用风险最优化的概念,避免额外的成本支出。应该做到以下七个方面:构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环境、定义风险、评估风险、制定回应风险的措施、控制措施、沟通信息、持续的监控。充分有效地利用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的精神深植于企业的组织文化和员工的心中,并透过一个强有力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日常的作业程序中。

4 实施企业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

实施企业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从企业整体层面建设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架构,包括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设计与优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及其职能,从而是企业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4.1 重视风险管理

对信息话价值的彻底理解是是信息化建设所需要,不可能立马就成功,不能为上信息化而信息化。人力、物力、财力及战略发展规划上给予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是企业所必须达到的,并明确项目管理机构和职能,以带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确保信息建设的顺利实施。

4.2 建立能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切实防范风险

企业巨额投资进行信息化建设应密切配合企业管理重组。根据现代企业管理“企业过程化、组织扁平化、功能系统化”的要求,进行管理重组,着力进行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设计与建设,全面转变和更新企业经营思想观念,注重员工创新意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为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为使信息系统能切实发挥作用,企业应参与信息化的全过程,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组织。首先,企业要对安全性、实用性、先进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和权衡,把企业信息系统依据操作层、运营层和决策层三个层次来规划,紧紧围绕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以支持企业实现使命为主要目标,建设和不断完善相应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其次,制定具体实施推进策略是,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持续改进。最后,在关键环节、关键机构、关键业务进行实施,实现企业内关键点的信息化,然后连点成线,织线成面,接面成体,最终构成立体化、高度集成、高度集中的企业级智能信息应用系统。

4.3 运用信息技术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风险分析

按其对项目的影响程度排出先后级,借助分析者的经验和直觉,为风险管理诸要素的大小或高低程度定性分级,即风险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即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度量风险的所有要素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就都可以被量化了。企业组织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信息技术选择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

4.4 实施风险的监控

风险监控,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监督已识别风险和残留风险、识别可能出现的新风险、执行风险应对计划、评估计划执行的有效性,应判断:①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按计划实施;②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措施;③项目假定条件是否依然成立;④风险的状态是否在改变;⑤是否出现了风险征兆;⑥正确的项目章程和流程有否被遵从;⑦是否有未识别的风险发生。

4.5 加强风险管理系统的测评与反馈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加强实时风险管理系统的测评与反馈,增强系统风险管理的效率。我们可以发现风险管理的实质即:识别风险、筛选风险、控制重点风险、最终降低风险。通过业务和过程的实时测评与反馈——实时控制子系统,通过对未来事务和行为的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子系统,反馈控制包括内部反馈控制和外部反馈控制两部分。

4.6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控能力

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用到信息技术,建立一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功能。变化的环境、复杂的决策、稍纵即逝的机会都需要有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及可靠性的重要保障,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风险沟通架设桥梁。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量化风险提供计算服务,并且可根据管理层的要求就某一事件进行情境分析,有关风险管理的数据库也保存在系统之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也是风险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使一些适于自动化的管理流程必须通过系统才能加以实现,避免了人为错误,增强了控制程度,并提高了管理效率。

总之,风险控制不是静止的,这就要我们不断地去加深研究,企业界强化认识、给予重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风险控制观念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围绕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完整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保证实现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树刚.企业内控中信息化实施方案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12).

第4篇: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政府管理 信息化平台 苏州市

一、前言

信息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加速发展和变革。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同时,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加强企业运作控制,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苏州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规划情况,以指导和推动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苏州市中小企业局、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立课题组,联合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航天自动化有限公司,组织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调查活动,采用发放问卷、在线调查、走访客户、电话询问、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共发放问卷12000份,回收822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196份。这些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其资产、销售、利润却占有相当比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揭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以推动企业以信息化为武器,塑造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通过此次调查,帮助IT企业深入了解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未来的投入方向,开发出相适应的产品。

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认为,提高效率和强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资金不足,成功的关键是企业领导重视并参与。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接入Internet,主要作用是为了获取信息,但不注重企业网站和企业邮件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企业越来越重视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并认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企业对生产、财务、销售的信息化。

该项调查吸引了大批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的参加,根据受访者填写的个人身份,在样本中,企业总经理、CEO约占16%,CIO或其他IT相关人员占34%,CFO及其他财务人员占15%,营销及销售人员(Market/Sales)占21%,业务人员占14%。从样本的这一构成情况来看,该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企业中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人员的综合意见。

在受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中,办公自动化是最直接也最广泛的方向,有68%的受访者表示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在办公自动化之中。企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依次是:财务管理(56%)、业务管理(55%)、宣传(42%)、库存管理(42%)、客户关系管理(40%)、经营决策(30%)和供应链管理(25%)。从这一顺序来看,恰好是越高端以及越前沿的应用,普及的程度越低。企业往往是从低端和直接的应用开始,逐渐认识和接受信息化,然后再一步步地深入。

二、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⒈苏州市中小企业人员规模分布

在企业规模上的选择上,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分布最多的是100-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59.6%。其次是大于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27.7%,企业规模小于100人的企业比例为12.8%。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迫切性和企业的规模相关性比较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需求就越迫切。从该调查样本所选择企业规模的数据分布上可以看到,它们正代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应用和主流需求。

⒉苏州市中小企业计算机与管理软件的普及情况

调查显示,苏州的中小企业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上已经非常普及。占74.4%的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在没有使用的企业中也有7.7%的企业准备购买相关的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只有17.9%的没有应用信息产品的中小企业用户,不打算使用或购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产品。45%的受访者选择了量身定做,这一比例反映出,企业目前所接触到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22%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服务商在对通用方案进行客户化个性改进之后提供给自己,这说明许多方案本身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如果客户化个性改进的成本过高,企业也是无法承受的。

⒊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状况

调查显示,在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中,使用最多的软件是财务软件,其比例占50.5%。经过20多年对财务软件的推广,财务软件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应用中。此外,进销存软件的使用比例也达到了27%,进销存应用促进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它能够充分解决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如:能够自动实现打印送货单据;企业家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经营状况;它使企业员工在一种规范的软件环境中作业,让中小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在流程化、制度化方面得到固化,使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办公软件的使用,占到21.2%,从中可以看到无纸化办公在苏州市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企业在使用生产制造软件的比例比较少,只占9.5%。生产制造软件能够帮助制造型企业在灵活地按单生产中获得最大的效率。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苏州市的制造型企业对这种软件的应用并不是很普及,这表面上看是企业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但实际反映的问题是市场上没有简单易用的软件提供,而且大部分生产制造软件的通用性差并且价格昂贵。最后,还有22.5%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管理软件,这也表现出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困境:一是对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认知不足,二是现有的管理软件复杂度和学习成本都比较高,三是价格便宜的软件比较少。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跨入管理信息化门槛的主要障碍。

⒋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状况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需求就是要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正从一种被动、朦胧的状态进入自发、积极理性的状态;调查还表明,目前存在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

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使用管理软件最想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集中在库存、销售和财务管理方面。其中,需要减少各库之间调货麻烦的占67.1%;随时掌握商品库存情况的占52.3%;掌握每个客户的销售收入的占51.8%;降低财务和供货商对账的占50.5%;降低财务和业务对账工作量的占45%;精确核准原材料和成本的占20.3%。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主要是对企业运营流程中的物和财的管理,其典型表现为:对内集中在库存和财务对账管理,对外是销售客户和与供应商的财务管理。

⒌苏州市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状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门槛的下降,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显示,在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中,有29.7%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有70.3%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企业上网的目的和如何利用网站来进行自身业务的推广,仍然是大家还比较困惑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到,促进企业建立网站的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是企业建立网站的成本还比较高,维护和更新是最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凭借企业自身的实力在网络的宣传和推广上获得的效益不是很大。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建立并利用好网站的重要原因。

⒍苏州市中小企业影响管理软件应用的决策者分布

在企业管理软件的决策上,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企业主说了算。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选择管理软件的过程中,主要的决策者是老板(企业主),其比例占78.1%;其次是财务的负责人,占20.2%;业务负责人和上级单位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下,企业主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收益。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企业主规范管理流程和提高管理效率。如果管理软件不符合这两个需求,主管部门也很难推进管理软件的普及和应用。

⒎苏州市中小企业了解管理软件的渠道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购买,中小企业还是比较信任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购买管理软件时,了解和购买的方式一般选择通过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占69.5%。由于管理软件的复杂性要比通用性软件要高,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对软件的安装、应用和维修服务都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软件的应用能够在中小企业中顺利实施。此外,朋友推介的占15.3%,通过网络的占14.4%,通过电脑商城的占9.5%,通过其他方式的占10.8%。

⒏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升级的需求分布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要求一般都比较低,只要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即可,对软件的升级周期的要求不是很高。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对软件升级的需求不是很高,占65.7%的中小企业选择1年后才升级;有16.0%的是半年才打算升级;有13.2%的是1个月升级;有5.1%的是3个月升级。

⒐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主要方式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销售,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现场销售。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在有购买管理软件意向时,有42.3%的企业需要软件公司或软件销售公司派业务人员来访,进一步说明软件的应用效果;有28.8%的用户需要眼见为实,需要安排现场操作示范说明;有21.2%的中小企业希望参加软件公司组织的免费培训。只有7.7%的只需要电话联系。

⒑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状况

电子商务的产生,让中小企业用户更加便利地接触客户和供应商。调查显示,有21.3%的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过电子商务活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有78.7%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参与过电子商务的活动。这表明,电子商务从认知到普及应用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⒒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意向分布

部分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购买处于观望状态中。调查显示,有74.2%的苏州市中小企业打算在1年以后购买管理软件,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都处于观望状态中;有14.3%的中小企业有意在半年内购买;有5.5%的企业计划在3个月左右购买;只有6%的中小企业欲在1个月左右行动。

⒓苏州市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的兴趣分布

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调查显示,苏州市的中小企业用户对于政府或者软件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和免费的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有70.2%的中小企业表示,愿意参加这些活动,并希望能够提前通知他们。只有29.8%的中小企业对这种活动的兴趣不是很大,他们都表示无法参加这种交流和培训活动。

⒔信息化与工作模式的碰撞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必然遇到原有工作模式与信息化要求之间的冲突,对此,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可以接受工作模式的调整。其中,40%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接受,28%的受访者表示工作模式可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表示不能接受工作模式调整的,仅占受访者的4%。这一结果反映出企业对于信息化服务的极大配合。

⒕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咨询费用的承受能力

对于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受访者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2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IT咨询服务商提供的咨询服务确实能够增加企业的收益,那么他们完全能够接受在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55%的受访者回答较为谨慎,他们认为如果收费不高,那么他们将可以接受。

⒖未来三年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分析

2007年,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将出现突破性进展。调查显示,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企业计划系统、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撑。近半数的大型企业将进入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阶段,由于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必须建立在统一的业务平台和统一的数据管理基础上,所以这标志着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将在以信息化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⒈总体应用水平较低

作为信息化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尽管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

⒉信息化意识有待提高

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上存在很多偏见和误区,缺乏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认为不搞信息化企业照样能发展,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在当前对许多人来说没有网络就无法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少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还不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上网的中小企业较少,即使在已上网的中小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信息化=软件化”,把企业信息化看作是计算机人员的事,认为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其实,企业信息化不仅是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建立等,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配合信息化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等。

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中小企业盲目追求上档次,搞豪华版;有些觉得应该先实施再付钱;有些盲目想少花钱,多办事;有些甚至主张完全立足自主开发。这些错误的思想,最终所导致的最大受害者,还是企业自己,不得不接受投资的浪费和项目失败的无情现实。

⒊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中小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销售市场含有过多的不确定因素;二是IT软硬件设备消费成本仍然较高。这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一方面是指IT设备更新频率快,另一方面是指中小企业自行组织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投入很大,开发周期很长,却收效甚微,这些庞大的IT系统支出与投入就逐渐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负担。调查显示,目前苏州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中小企业这个比例通常在2%~3%之间。

⒋专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

调查中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6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障碍。尽管近年来我国在IT人才的培养方面进展很大,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企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具有相当经验的IT人才还十分欠缺。

技术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阻力。中小企业由于行业分布广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吸引和留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难以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此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培训系统管理员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网络管理工作,除了一些企业进行各自培训外,大部分都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更严峻的是,由于中小企业薪酬较低、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以及就业观念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状况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⒌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大都比较落后,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将推动这些企业实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重组等,因而阻力较大,任务繁重,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许多企业都以为:只要建立了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实现企业信息化了,这种认识显然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考虑技术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源的组织与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表现得最为充分。因此,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方案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较为突出。原因之一是,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提供给企业从售前的咨询到方案的实施,直至售后的运营维护、系统化设计、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原因之二是,软件开发、服务上的问题也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基本上都是基于微软系统之上开发产品,其开发的产品要随着微软产品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软件企业本身不很规范,由于其软件设计人员的流失而造成无法完成用户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迫使这些企业重新更换系统;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实施完成之后,要随着市场变化等原因对系统进行调整,这些都需要企业支付相当数量的维护、更新等费用。较高的企业信息化成本,使一些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望而兴叹、驻足不前。

四、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目前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⒈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让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⒉中小企业信息化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长期而艰巨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从最急需的应用抓起,循序渐进。

通过制定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梳理相关业务流程,描绘信息化的蓝图,减少信息化的盲目性,提高信息化投入产出比。基于企业信息化规划,在有限的条件下,从重点应用、急需应用入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循序渐进,丰富和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⒊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中小企业信息化一定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通过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中小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⒋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在自身不具备相关资源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借助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协助信息化建设中的IT采购,减少IT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系数;通过IT外包(是指企业将IT部门的运作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服务,降低技术门槛,提高运作效率。但中小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要注意相关风险。特别是目前市场上产品和方案大多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较为匮乏。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一、经营状况经常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而又非常昂贵的产品。

⒌要积极争取政府的相关支持

目前各地逐渐建立起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这些机构相继推出了一批典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总结出一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在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服务,例如向中小企业推荐优秀软件及其提供商,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供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并提供有关配套服务等。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虽然政府不可越俎代庖,但处在启蒙阶段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利用这些政府资源,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捷径之一。

五、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⒈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由于受多年来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完备的商会、协会组织为主导的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域界线,促进各类服务机构联动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辅导;对于从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信息机构,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建立服务质量测评标准,建立服务监督回馈制度等。如此靠制度规范市场运作,靠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政策扶持要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各类服务机构要依法竞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⒉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

中小企业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大多仍处于创业阶段。从IT投入的用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复合增长率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据IDC预测,中国中小企业IT应用服务的前景非常广阔,完善的电子商务方案必将成为中国企业网络的全球商机。但真正推广中小企业运营水平还需要时机,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政府投入过多的精力参与企业实际问题有些力不从心,也与政府职能相背离。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沟通平台,吸收优质管理软件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⒊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反映出,管理软件的发展是基于管理应用的推动和信息技术的推动。当今时代中小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已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了市场为中心,从区域化走向了全球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已从单个的企业竞争变成了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经营已从人、财、物为主要对象走向信息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活动模式;中小企业的商务已从传统的方式走向了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管理已从以产品为中心逐步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生产管理的重心已被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重心所取代;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从离散走向了集约,传统的管理将被信息化的管理所替代。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促成管理软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交流,将企业管理、管理软件的思想有机结合,开展概念培训与应用培训,全方位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知识力度,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⒋总结和推广先进案例和经验

通过调查研究,筛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积极开展具有典型意义的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通过收集、遴选一批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案例,为广大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标杆”,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创新发展同步推进;及时总结经验,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多种机制,加强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发挥好典型示范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偏差,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成本。通过举办信息会、展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为供应商和中小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展示产品和服务的平台,加快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⒌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积极推动将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对所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统一归口管理,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切实保证项目资金的统筹安排,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完善信息化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在项目投融资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有效之路,从政策到资金等多方位给予有力支持;以龙头企业信息化带动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提高苏州市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作者简介:

徐华东,苏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政务研究和领导工作。

徐伟康,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师,长期从事中小企业领导和研究工作。

杜文忠,高级工程师,国家信息化大奖获得者,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负责人,长期从事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计量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先后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56篇。

杨学义,苏州航天自动化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

孙国平,用友软件股份公司副总裁,长期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工作;

计颖,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理,长期从事企业服务工作。

王丽娜,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理,长期从事企业服务工作。

第5篇: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科学的信息化规划是前提

科学的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强调信息化规划,最重要的动因来自于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综合性、系统性、变革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和要求。总体规划应动态的看待信息化建设全局,真正做到既分步实施成功,又能保证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保持信息系统的无缝紧密集成。现在,有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了信息化规划,在没有对自己企业信息化进行很好规划的前提下,匆匆上马,甚至盲目听从软件商的建议,直接进入具体功能的实施。这样实施的后果是:难以保证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最终效果,大大增加了实施的风险性,甚至导致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失败。

规划原则

首先,信息化规划应纳入到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中,要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发展充分结合。从企业的战略出发而不是从系统的需求出发,可以避免脱离目标而进行实施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保证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其次,信息化规划要注意可扩展性,要能适应IT技术的快速发展,要能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IT技术、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都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原先做的信息化规划不适应新的情况。所以在做信息化规划时,要认真分析企业的战略与IT支撑之间的影响度,并合理预测环境变化可能给企业战略带来的偏移,在规划时留有适当余地。从业务的变革出发而不是从技术的变革出发,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来满足关键需求,从而避免实施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决策。信息化规划不应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死框框,企业要能根据新的情况不断调整信息化规划。再次,信息化规划要细致完全,全面、合理指导企业信息化。最后,信息化规划要适合企业的规模发展。因为,不同的企业规模在信息化规划时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规划时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规划。

借助咨询的力量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规划时,最好能借助专业公司的力量,在专业提供企业信息系统顾问的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企业搞信息化,实施的不仅仅是一个IT工程,更应是一项全面的管理系统改造工程,这里既需要精通信息系统的技术专家,更需要精通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咨询专家,帮助企业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造和调整。因为企业中的IT人才,基本处于执行层,是信息化的具体实施者,很难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进行信息化整体规划;企业高层领导虽对企业战略非常了解,但对信息化知识理解得不深、不全;而那些产品供应商,无论信息化水平多么高,规划能力多么好,都摆脱不了其最终目的--推销自己的产品,从而使咨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因此,采用专业的信息化咨询公司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专业的信息化咨询公司及其专业人才,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需要,提出符合企业现状和发展要求的信息化规划。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财力有限,要在短期内实现是不可能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从基础到高端的过程,应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必须要与内外环境相适应,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在选用某种应用软件时,应从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拓展战略的高度出发,以业务为导向来引入信息化系统。第一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做好企业信息化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建立企业的信息网络。一是做好企业自身资源的数字化,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系统。二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人员进行各类不同档次的专业培训。第二阶段:建设企业核心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在这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一是企业内部的资源计划系统ERP,二是向外企业信息、实现双向互动的外部网站。第三阶段:建立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直接增值应用,完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

引入项目管理有效控制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管理信息化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在复杂环境中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佳手段和方法,信息化实际是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过程的良好管理和控制是信息化建设得以成功的保障。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并不只是简单地把系统装上就可以了,它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因为结构调整和流程优化必然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必定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和工作习惯,信息技术的采用也会使一些人产生畏惧和抵触心理。实施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数据准备起来也会比较复杂,调整和优化流程也会需要较长的周期,现代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需要一段磨合期。因此,信息系统的实施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然要经历一段相对漫长且变数较多的周期,企业相应地也要树立一定的风险意识,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一定要有效规避风险措施,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建立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强化项目的时间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提高项目实施小组的整体运作效率,尽可能降低项目的风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成功。

信息化项目风险

由于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更是一个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化项目的风险也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包括项目的技术结构、项目的规模以及项目实施方的技术能力和经验。项目的技术结构设计过于复杂,项目的信息处理结构化程度过低,都会直接影响项目实施方对技术的把握,从而影响项目的质量,以及企业对技术的理解和消化。项目的规模过于庞大,则会造成资源配置和进度控制的困难。此外,项目实施方的技术能力直接决定项目开发的水平。二是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人员的组织有效性,项目时间、资源的计划确定性和可控性,以及项目质量监控的力度和立场。项目各类角色如何有效组织,并协同发挥积极因素是一个项目组织的课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而项目进度的计划和项目预算是否具有确定性直接影响项目的可控程度。最后,项目监控的力度和立场在实际过程中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三是系统风险。系统在这里指的是由信息化相关要素组成的动态联系的有机体系。主要指的是企业自身的组织规范化、组织的观念转变、组织责任与控制体系的适应性等。一个信息化项目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观念体系做保障,很难想象项目不会面临风险。

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保证信息化项目成功

第6篇: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信息化专家小组组长、集团信息部主任。在此之前,他曾任国家某大型国防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技术专家、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学报编委会主任、主编,某大型金融证券资讯公司总裁。雷万云拥有20余年信息化方面的开发、实施和管理经验,是管理与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尤其对集团企业和医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深刻的理解和最佳实践。

就像是命中带“云”,不但名字上有“云”字,雷万云在业界两个知名的身份都和“云”有关:一个身份是中国医药集团(简称国药集团)信息化专家组组长、信息部主任,他在中国医药集团所做的云计算规划已经成为中国集团型企业向云迁移的一个标志;另外一个身份是两本畅销云计算相关书籍的作者,一本是《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另一本是《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

很多人说,现在云计算依旧被说得云里雾里的,但是雷万云却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计算发展趋势,很巧妙地结合实际,以云计算的思路来规划、建设国药集团的信息化。

从上天到落地

“爱国学、爱IT,更爱云计算。”这是雷万云新浪微薄上简介中的第一句话。但是事实上,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只是雷万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部分。他是在2001年半路出家做了CIO的。

“让国家的导弹上天”曾是雷万云的职业理想。那时,他在国家某大型国防科技研究所从事国防科技研究。在那里他工作表现卓越,离开时,他已经位居副所长。至今雷万云的办公室还保存着当年因科研成果而获得的奖杯。

但是那一段经历,对雷万云后来的企业信息化工作不无裨益。首先,雷万云在那里率先将电子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引入国家制导兵器科研领域,成就了国家精确制导兵器。这使得雷万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软件、硬件的技术发展趋势。其次,因为当时他所研究的是制导兵器的总体设计,由此形成的规划思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那时候我们做的是兵器的整体设计,所以需要整体的规划思路。”雷万云回忆说。

2001年,从研究所出来后,在某大型金融证券资讯公司担任总裁近三年,练就出他较好的IT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后来,雷万云成为了国药集团的信息化负责人。此时,他的职业理想已经从“上天”转变成“落地”了――那就是“让国药的ERP落地”。

彼时国药集团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正是整体的规划。中国医药集团是通过不断兼并、整合而成长起来的集团型企业。这样成长起来的企业在IT建设方面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那些被整合的企业之前各自都有不同的独立的信息系统,因而在整合了这些企业以后,国药集团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雷万云说,当时国药集团作为主要运营主体的三级公司所应用的ERP系统就有用友、英克、南北等供应商提供的不同系统。

如何将这些孤立的系统整合起来,实现国药集团的集中、协同管理,提高整个集团的运作效率,成为雷万云到了国药集团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尤为突出,因为此时企业处于一种新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升级和转型,IT也应随需而变。IT基础设施要灵活、敏捷,才能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效率。

“云计算恰好能够满足这个需求。”雷万云认为,云计算的兴起,是业务市场需求拉动、技术演进,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必然结果。也是在此时,雷万云发现基于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是国药集团改造系统,满足业务需求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大胆决定省去3000万元

在2008年引入云计算的思路以后,雷万云在2009年就开始密切关注相关的发展趋势。2010年,他在国药集团开始做关键技术的尝试。

那时,雷万云对国药集团的数据中心进行了改造。他新购了两台服务器,并与原有的服务器等IT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前端虚拟化、统一的数据库服务,把国药集团的BI、主数据、企业门户等多个应用系统迁移到这个资源池上运行。这次改造一共花去100多万元,但其效果却非常显著――即便后来增加了几个新的应用,国药集团也没再买新的硬件,到目前应用仍然非常可靠。

雷万云认为“我们做的还不是真正的云计算,只是采用了云计算的理念和一些关键技术”,但他在国药集团内部第一次成功实现了私有云的案例,并且尝到了云计算技术带来的甜头。

有了这一次成功经验,雷万云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步子也迈得更大了。接下来的一次决定,使他为国药集团节省了3000多万元的IT开支。

2010年,国药集团旗下的国大药房要建设一体化零售平台,并在同年6、7月份对该平台所需的软硬件进行采购招标。一体化零售平台是按照简单的小前台、集中化的大后台(基于复杂的业务流程)的思路来建设的,该平台涉及POS、ERP、财务、物流、BI等5个系统。

按照传统的系统建设思路,一体化零售平台上的每一个系统都需要匹配一套数据库、最少一台小型机。这样,整体下来国大药房得到的报价是4000多万元。

雷万云否定了这个做法,决定再次大胆尝试虚拟化技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决定通过虚拟化,让5个系统前端应用虚拟化,进行统一的数据库服务和存储。结果,国大药房只用了910万元就实现了整体的采购。

尽管雷万云因为有了之前的尝试,已经胸有成竹,但是在此过程中,很多人都太不理解。“当时我就想,应该普及云计算的先进理念。”雷万云后来回忆说,“我们央企的CIO也经常坐在一起开会、交流,其他CIO也建议我应该把这些经验写下来。”

于是,雷万云写了第一本关于云计算的书――《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这本书很快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反响。由此带来的影响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再次邀请雷万云主编一本全面深入的云计算书,雷万云借助它的感召力,组织业界知名云计算公司和专家,如用友、IBM、SAP、微软、华胜天成、神州数码、赛迪顾问等公司专家联合编写《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一书。

《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一书被定位为云计算的工具书。也许是因为雷万云对云计算的独到见解,该书很快就成为当当网上的畅销书,并在2011年4月出版后,在两个月内就销售一空。目前该书正在重印。

建设云服务中心

正是在这样的尝试和总结中,雷万云形成了企业向云计算的演进步骤的思路,即演进过程要经过整合、虚拟化、自动化、服务云等几个步骤。基于此,雷万云已经为国药集团规划了清晰的云计算蓝图,这一蓝图也就是国药集团“十二五”信息化“155”工程的核心内容。

所谓“155”,“1”指的是国药云服务中心;第一个“5”指的是符合国药战略要求的五大专业平台,即:集团综合管理、决策分析、融合协同、共享服务一体化平台,集团一体化工业ERP平台,医药物流分销一体化信息平台,国际经营一体化信息平台,以及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信息平台;第二个“5”指的是建立五大信息化体系:信息化管控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安全体系、一体化集成门户及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以及信息化人才保障体系。

从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内容复杂、功能强大的复杂平台,其实现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按照雷万云的规划,要在3年内建成云服务平台,在4年内进行优化,5年内创新服务。但是雷万云并没有为此头疼,因为“集团、二级公司、三级公司都做什么,我们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

集团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做好IT规划、打造IT管控体系、建设IT标准体系和做好关键项目。这几个点,体现在他提出的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四个步骤中:

第一步,做好整体的信息化规划。要实现从集团发展战略到信息化战略的映射、落地,并加强信息化战略管理,从上到下提高认识,统一思路。

第二步,打造IT管控体系,提升信息化执行力。比如说,像ERP这样非常重要,但是集团很难做到统一规划的系统,各下属公司要在一定的规范下建设。为此,国药集团下属单位要建设ERP系统,都要立项或者经过集团论证、审批后(金额在30万~50万元的项目需要立项,50万元以上的需要提交论证报告),符合规划和规范后才能上马。比如说,要做好ERP系统与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的对接工作。这样,保证国药集团各下属公司的ERP系统在上线后能够纳入集团的云服务平台。

第三步,建立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为集团信息集成共享打好基础。据了解,基于此,国药集团已经形成20多万条国药编码。

第四步,做好关键项目建设。在雷万云看来,从集团层面来看,主数据、BI等系统都是国药集团的关键项目,要由集团来建设。

永远走在技术的前沿

规划有了,步骤也有了,雷万云并没有就此满足,贸然行动。今年6月,他带着国药集团信息化学习访问团队到美国硅谷访问学习。在此期间,雷万云他们考察了IBM、SAP、Oracle等IT巨头,参观了北美第一大医药分销商Mckesson,并与相关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作为一个微博控,他还把在美国考察时的情况实时传到微博上,引起了众多粉丝的关注。

事实上,早在2008年国药集团旗下的国药控股上ERP之前,雷万云就曾带队去美国考察过。“国药集团有个目标,是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这就应该用世界500强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来武装自己。而且国药控股本身就致力于国际化发展。”雷万云这样解释当时去美国考察的初衷。

而今年的这次考察,雷万云是在形成了国药企业云服务平台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希望能够通过了解国际IT巨头最新的IT发展思路,以及龙头企业IT建设情况,进一步完善、细化国药集团的云计算战略以及演进线路。

“通过一周多时间对美国硅谷企业IT巨头和医药巨头的访问交流,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美国企业IT发展状况、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医药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企业云计算的开发应用、演进路径,以及云计算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和医药健康云的发展前景。”从美国回来后,雷万云在其访问总结上写道。

令他感到欣喜的是,他一直推崇的企业云计算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只是泡沫,在北美已经有很多实际的应用案例。“我们的企业云计算理论和解决方案基本与那些巨头的思路一致,这是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下一步信息化整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工具,以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载体。”他说。

雷万云说,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明确了国药集团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细化了一些实施方法和措施。他认为,学习和消化理解这次访问成果将对国药信息化建设,打造世界级国药信息化水平起到推进作用。

“对于世界IT巨头企业云计算的开发和发展思路的学习理解,对丰富我们的企业云计算知识,进一步优化我们的企业云计算理论和解决方案、演进方法有着重大意义。”雷万云补充说。

链 接

做一本云计算的工具书

“我希望《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能够成为一个云计算的工具书。因为云计算做好了,能够帮助企业、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要复兴,云计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雷万云非常认真对待《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一书。

第7篇: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13-01

一、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及趋势

我国信息化程度在随着信息网络化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电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企业在内部形成网络形式,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企业管理运营得到提高;在外部能沟通互联网,及时发现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与变化,能快N_~gz到随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在支持企业战略的同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时期,企业之间的优势不再局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聚集这三种形式,企业信息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优势。因此企业实行企业信息化是必须的。目前,企业信息化得到最先发展的是在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在其得到成功,获得利益,更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二、营造大环境,创建良好发展氛围

2.1 政府实行规划和指导

要重视企业信息化。把企业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目标,详细规划;要制定政策和标准,并加以落实和推广。国家的政策方针一向是我国企业行走的指南针,政策可以起到鼓励和推行作用,制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可以加强企业自律,实行方向;要培养典型案例企业。要大力培养和宣传推广一批实现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案例和先进典型的企业,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举例陈述一些失败的案例,让相关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吸取教训,避免出现同类事情发生。

2.2 改善网络环境,加快设施建设

加强统一规划,抓紧建设宽带区域网络,统筹协调多主体建设的宽带网络,建设网络交换中心,提高网络互联的带宽和交换的业务量。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实现将宽带接入网作为普遍服务的基本目标。继续建设和完善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平台汇聚节点,形成覆盖全区的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促进各种公用、专用网络与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网络成本,让企业明白信息化的门槛并不是那样的高不可攀,进而会加速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2.3 建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广和服务体系,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发展一个具有竞争环境的应用服务行业和市场,让服务提供商通过市场机制全面推动这个市场的发展,这样可以使服务提供商给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也能很好地进入。对企业信息化的普及提供有效和全面的培训机制,努力营造社会信息化氛围,让广大人们走近信息化,接受信息化。

2.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

信息化是新技术革命的结果,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完善原有的法律体系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二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关税、税收、支付、版权、专利、网络加密、消费者权益等方面。

2.5 参与国际合作,构建国际框架

我国政府要积极参与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举行的双边、多边谈判和有关法规、标准的制定工作,认真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吸取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努力尽快创建一个既适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发展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框架,作为指导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指南。

三、推动实行企业信息化

3.1 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进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3.2 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不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3.3 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作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

3.4 具体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它所支持的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多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指以数据库技术为依托,以网络技术为纽带,借助信息系统的实现可辅助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软硬件总称。它具有规范化的开发设计手段,模块化的系统结构,独立性强的数据库技术等,相对于以前的信息系统,它在各方面已表现相当成熟,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也广泛地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

物料需求规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制造资源规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和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它最早起源于物料需求规划和制造资源规划,吸收了适时生产JIT(Just In Time)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诸多管理思想,把企业的生产流程看作是一条由诸多环节构成的链,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客户等,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发展了资源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System),它是指以系统的观点,广泛采用信息技术,集成产品生产周期内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子系统,组织起企业的各种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

第8篇: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化工产业的重要性,结合山东这工大省的信息化实践,提出了实施化工的重点领域及具体策略。

1运用信息的能力和程度,是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健之一

信息技术正被许多国家列为最优先发展的新技术,视为提高生产率的最重要办法。人们已普遍认识到,未来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竞争,而科技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核心和主流已变为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可以说,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谁能拥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谁便迅速获得信息并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谁就获得发展的主动权。现在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要看物资和能源的拥有量,而且要看其信息技术水平、要看其拥的信息资源以及它与世界各国的交换能力。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我国每生产一美元产品所消耗的能、原材料约为发达国家的二至五倍,而消耗的信息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可见,我国生产的增长主要靠有形的物质资源消耗,而发达国家却大量的利用了无形的科技知识等信息资源。对一个企业来讲,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程度将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之一。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实施企业信息化可使劳动生产力率提高10%一30%,库存降低30%一60%,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60%一20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90%以上。

目前从整体上来看,化工企业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程度参差不齐,与化学工业的发展很不匹配,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决策者的观念落后,这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由于受传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的影响,缺乏对现代信息化技术和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了解,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比较小,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不足;真正做的好的企业还是少数;人才缺乏,特别是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化学工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山东是中国的化工大省,全省化学工业的总产值、销售收人、利税、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化工生产企业有2800余家,销售收人过9亿元、利税过8000万元的企业有近80家。如何保持其长期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是个有代表性的值得探讨的课题。

2利用Internet技术建立企业网站、开展电子商务

国际互联网作为近年崛起的网络技术革命的代表,其互联互通性为企业展出现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基于IP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层出不穷,建立企业互联网网站和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的贸易营销活动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551户国家重点企业及企业集团的互联网站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显示:重点企业中已建有互联网站的有491户,占总数的87%,比2000年8月第一次调查时增加72户,提高了13个百分点。尚未建站的72户,占总数的13%。与上一次调查相比,新建网站数量有明显增加。网上广告和各类网站宣传推广活动得到企业用户的普遍认同。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尚有不少化工企业还未真正认识到网络经济带来的巨大市场竞争压力和商业机会。网站建设形式呆板,形象逊色于企业自身,而且二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也存在较大问题,栏目单一、内容陈旧,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中国本土品牌的企业网站明显落后于国际品牌。与国际知名企业的网站相比,无论是在“整体形象”还是在“易用性方面”,中国本土企业的网站都有待提高。许多从业人员还分不清企业展示型网站(Website)与企业目录型网站(CatalogHosting)之间的区别,更谈不上建立企业的电子商务型网站,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通过互联网获取直接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

企业网站作为一种新的形象传播途径,同传统媒介相比,对受众更具有亲和力与吸引力,可以帮助企业与消费者建立更亲密、更稳固的联系。在美国已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和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我们所熟知的国际知名化工企业均在建立企业自身电子商务网站,联合开发行业类门户和专业网站及向第三方公共电子商务网站投资方面注人了大量的热情和资金,在国际互联网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相比较而言,我国化工企业受到原有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下,对新技术的竞争性认识不足的影响,在这一领域有被他们越拉越远的趋势。

对现有企业网站的改善与加强将会使得这一方面的工作取得实效性进展,通常采用的技术方案有:①将企业简单型网站改版为精美复合型网站,特别注意对企业实时供求产品,招商引资和合作项目等内容的;②采用数据库技术改造现有网站底层信息管理模式;易于浏览者检索与关联,易于不了解的客户能方便的找到所需内容;③建立完备的网站更新机制,采用自助网站技术使网站常见常新;④在网站上设置多种回馈机制,保证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能有效利用这一途径与企业建立联系;⑤在国内外搜索引擎和专业性网站上建立企业与产品有效链接关系及广告标牌,提高网站的社会关注力;⑥一般情况下应选择服务商进行主机托管或建站服务,使网站能保证各类客户都可在容忍的时间内,快速影响并达到7x24小时可靠运行的优异运营水平。

可以预测,网站形象将会成为企业形象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需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数字化策略来建立和提升网站形象,并不断加强网站的易用性与实用性,方可全面充分地发挥品牌已经具有的价值。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最终形式,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各类商务信息,开展商务谈判、签约,进行资金支付和结算,实现商品的配送及提供售后服务—电子商务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十分美好的前景,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着手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从企业电子商务业务的一对多(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多对多(第三方公关交易平台)和多对一对多(网上贸易商务平台)的模型,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条件,我们认为,在目前条件下更应该将注意力焦点集中在充分利用第三方公共交易平台上寻求贸易机会,开展电子商务。一方面通过国内众多化工贸易网站所提供的贸易撮合服务,利用与检索供求信息掌握最新产品营销动向,寻求潜在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国际化工电子商务平台的动向,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国际化工贸易是企业打开国际化工市场大门,以高效、低成本完成产品交易的捷径,在全球化工原料生产基地向远东转移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快速获取商业利润的利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万维化工城与全球最著名的化工电子商务商ChemConnect结合战略合作联盟,在中国化工市场与全球化工市场之间已架起一座天桥,为我国化工企业跨人国际化工大市场,迎接WTO的挑战提供一个网上平台。

3推进和实施化工信息化的重点

推进和实施化工信息化,要紧紧围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坚持“需求驱动,讲求实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抓好重点,带动一般,努力提高化工信息化整体水平。“十五”期间争取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成效:

(1)以生产控制为重点,用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大型连续加工过程的控制水平,用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程度,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2)以产品开发为重点,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开发流程效率和工艺水平,改进设计手段,实现技术开发创新;

(3)以财务成本管理为重点,用信息}磷各技术改造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方式系统化;

(4)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营销体系,实现供应链和市场运营管理电子化;

(5)以普及信息化知识为重点,加强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合作。

4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注意五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的准备。强化企业决策层对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以企业信息主管(CIC)为核心的信息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做好资金、技术和人才准备。

(2)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按照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要求,实现基础管理、研究与开发的信息化。借助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立对企业研发链、生产制造链、供应链、客户链等支撑系统,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优化。

(3)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加强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cxwt),密切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系,跟踪技术、客户、市场,确保对市场变化的及时了解、迅速反应与竞争优势。

(4)建立电子商业社区。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从自身的信息化转向于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业社区。通过互联网,在同行业、在上下游企业间开展贸易和业务协同,以信息的实时交互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消除信息障碍。

第9篇: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船舶工业 信息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TG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73-01

引言

船舶行业信息化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造船模式的改变以及数字化造船的趋势,在船舶工业中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要求,造船工业信息化在改善船舶技术研发流程、提高研发效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面对国际船舶市场猛烈的竞争,我国必须伴不断加强信息化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让各项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逐渐渗透到船舶领域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我国在国际船舶市场的竞争力。

一、船舶工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与国外发达的船舶工业信息化相比,目前我国在船舶工业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1)信息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很多高新技术的船舶都要依赖国外的技术,在软件上我国主要依赖进口。2)能源方面资源消耗较高。3)近年来我国造船能力扩张加快,在信息技术方面还远远跟不上,研发人员、高素质技工人才严重缺乏。

2、在我国多数船舶企业在初期的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信息化整体战略的考虑,政府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船舶企业承载着由传统造船模式向信息化造船模式转变的巨大压力。多年来,因为多数船舶企业在信息化初期建设中缺乏对信息化整体战略的考虑,各系统平台、信息模型有异,加上我国船舶工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以单件小批量制造船舶,这导致了船舶信息的流通不顺畅、其一致性得不到保证、难以推行,这样就很大程度地妨碍了我国船舶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3、我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较弱,由于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大多采用国外先进的软件,而国外造船的模式与我国国情不一致,再加上缺乏技术和人才储备,国内船舶企业二次开发能力普遍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无法集成,制约了信息化应用效果的充分发挥。

4、目前由于我国船舶行业所需的零件数量大,而国内船舶零部件等相关基础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同时也缺乏真正可以执行的行业统一编码,让各船舶企业之间及内部本身很难做到信息共享与集成。这就使得船舶企业难以作出科学的优化决策,而导致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不到各生产要素精确配置的目的,从而增加了船舶工业的经济成本。

二、措施

在船舶工业中,我们可以通过导航与航海信息来实现最优的航线设计,提高船舶自动化设备管理水平,降低备件损耗,减少因修船造成的船舶滞航期。

1、对我国舶工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船舶信息化建设必须实行全面统筹、总体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方针。近年来,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走入了分散实施的局面,虽然推动了厂所计算机应用水平,但难以最终实现中国船舶工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目标。政府在船舶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实行重点突破,令船舶综合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系统、数字化船舶设计和建造体系、船舶性能结构研究、设备材料供应链等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达到全面提升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2、当前我国信息化水平正逐步提高,船舶工业应抓住这个好机会,科学实施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要做到坚持以中国船舶工业为整体对象实施信息建设目标,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如果要长期依靠外部技术力量支撑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要组织培养一批有专业素养的信息技术开发队伍,在不断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对其进行再次开发改进,从而研究出适合本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及有效方案,以确保船舶工业信息系统的实施及发展。同时,在此过程中必须抓住信息集成与系统集成的关键点,突破异构数据集成技术、共享数据库软件接口技术以及各类自动化装备信息研究等,实现船舶工业全面信息数据的整体集成。

3、在船舶工业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开展信息标准化研究是推进造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实现信息互通和系统集成的重要途径。信息标准化研究包含信息编码的标准化;业务流程和信息交换接口的标准化;数据结构、数据表达、存取方法的标准化。同时,加强船舶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订与执行,要完善系统运行所需的编码、工艺路线、物料部件库和生产作业规范等制造数据库以此减少船舶工业的集成成本。

4、在进行船舶工业信息化进程的过程中必须使得船舶产业信息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在船舶主干企业中成立船舶产业的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使船舶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可以应用到船舶工业的各个方面,构建顶级的船舶产品数据管理平台,根据船舶产品设计与其建造的特性与不同的阶段,按照不同的方式设计资源,实现船舶信息与管理一体化。

三、结语

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依赖,为了实现降低船舶工业的成本及全面信息化,应该加大信息化的投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让船舶工业逐步向信息集成系统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华.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