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

第1篇: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一、安全生产管理的总体要求

市国资委高度重视所出资企业的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将依法履行出资人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企业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创造和积累成功经验,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无事故。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结合企业实际,坚持“一岗双责”制度,建立健全“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全员参与”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三是夯实基础工作,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四是坚持奖罚严明的考核原则,强化安全风险管理,确保重大危险源的超前防控;对认真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国资委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防止事故发生和职业病危害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对严重安全生产不达标、违章违规违纪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情节严重,性质恶劣者,给予行政、经济并罚。五是加强应急管理,增强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六是坚持防治结合,切实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七是推进“科技兴安”,强化科技防范,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

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企业的安全水平,推动所出资企业实现科学、协调、可持续、安全发展,确保本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实现全系统安全生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安全生产工作内容和措施

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人员应自觉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结合起来。将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认真抓好落实,不断修订、完善和细化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制度有效地落到实处。逐级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不断完善企业绩效工资制度,加大与安全生产挂钩比重,有效落实安全生产奖惩措施。生产班组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前沿,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生产班组的安全责任意识,实行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下移。把安全生产目标和责任落实到生产岗位。将安全承诺签订到每一位在岗职工,形成从领导覆盖到全体职工的共同安全责任体系,最终实现大安全格局。

(一)市国资委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国资委对所出资企业依法履行以下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1、督促所出资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工作;

2、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所出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与所出资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薪酬挂钩;

3、参与或组织所出资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生产防范和隐患治理措施。

(二)所出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责任。

所出资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认真执行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工作部署,逐级建立健全覆盖企业全体职工和岗位,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1、所出资企业应当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分级负责制,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

(2)组织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3)组织制定并实施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督促、检查子企业安全生产措施的有效实施;

(5)督促、指导、检查子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所出资企业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综合管理领导责任。负责协助主要负责人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协调和综合管理本企业及子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3、所出资企业主管生产的负责人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负责协调并落实企业生产过程中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4、所出资企业其他负责人对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应当按照分工抓好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5、所出资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依法参加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的培训,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6、所出资企业及子企业工会组织依法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与劳动防护进行民主监督,依法维护职工安全、健康等合法权益。

7、所出资企业应监督子企业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及个人。监督子企业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所出资企业应对子企业的安全生产履行如下监督管理责任:

(1)监督管理子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具备情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情况;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情况;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2)将子企业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按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与其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的检查、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

(3)对控股但不负责管理的子企业,应当与管理方协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通过经营合同、公司章程、责任书等形式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目标和要求等。

(4)对委托管理或承包经营的单位,所出资企业应当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按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与受委托方或承包方签订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三)组织领导

对系统内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在市国资委领导下,由市国资委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委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提出奖罚意见。所出资企业对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考核,由所出资企业研究决定并组织实施。所出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包括:

1、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安委会作为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统一领导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决策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安委会主任应当由所出资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担任。安委会应当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和例会制度。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出资企业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监管职能部门或指定一职能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员配置数量应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和性质、管理范围、管理跨度等情况进行配置。此机构是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对其他职能机构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

3、所出资企业应当明确内设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各职能部门应当将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具体分解到相应岗位。

四、安全生产工作要求

(一)所出资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纳入所出资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推行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体系等,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

(二)所出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制度,加强对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的检查、督查。

(三)所出资企业应当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和督促子企业开展预案演练,提高企业有效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能力。

(四)所出资企业应当按照本实施意见,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或制度,逐级全面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机制。加强对子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严格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加大安全生产奖励力度,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纪行为。

(五)所出资企业应当监督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督促、指导、检查子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全安全生产组织保障体系。确保企业各种证照齐全有效,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政府有关部门核准、许可范围。督促、指导、检查子企业在重大危险源以及易燃、易爆、强腐蚀、粉尘、高温、毒物、辐射、电力设施等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督促、检查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六)所出资企业应当按要求将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举措和成果、重大问题等重要信息和重要事项及时报告市国资委。

五、考核与奖惩

安全生产管理考核,采取自查自评与上级组织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并制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

(一)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完善工业国资系统综治考评制度和奖惩体系,增强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的科学性、操作性,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推动作用。将安全生产目标、事故控制指标等逐级分解,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二)要严格安全生产考核标准。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增加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中安全生产的权重。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分为“工作目标”和“事故控制”两大指标。工作目标主要考核落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系、夯实安全基础、隐患排查与整治、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打击非法生产经营、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事故调查及应急管理等。事故控制指标主要考核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等。

(三)要严格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奖罚措施。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按照自查自评与组织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评分制,标准分为100分,采用逐项扣分的办法,每项扣分直至该项标准分扣完为止,并根据得分情况对相关责任人实行奖惩。对国家和行业有明确提取安全生产费用额度规定,但未能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企业,市国资委从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业绩利润中予以全额扣减。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因安全生产问题受到降级处理的,取消其参加该年度市国资委组织或者参与组织的评优、评先活动资格。市国资委对年度安全生产相对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者达到安全生产考核奖励标准的企业予以表彰;对认真贯彻执行本办法,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奖励。

(四)认真落实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安全风险抵押金等制度,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研究制定扶持发展农村公共道路客运交通政策。2011年起,市、县两级要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安全隐患治理补助、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支出。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和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推进各类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认真落实各项工伤保险待遇,研究制定工伤预防费的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工伤预防工作。每年从工伤保险费中提取5%作为安全生产工伤事故预防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保障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开展,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研究制定安全产业政策,加快高危行业企业整合重组,提高行业安全发展水平。

第2篇: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6-0109-03

一、合同能源管理简介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EPC)是一种市场化的节能机制。在这种运作模式下,节能服务企业为能源用户的节能改造项目进行融资,并提供从能源审计、项目设计到项目施工、运行管理的一条龙服务。EPC项目的合同模式主要有两种: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中,节能服务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分享合同期内项目产生的节能收益;在“节能量保证型”模式中,节能服务企业在实现约定的节能量的情况下获得一笔固定的收益。如果项目成功,企业获得的收益在覆盖项目成本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的盈余.这就是企业的利润;如果项目失败,企业获得的收益不足以覆盖项目成本,节能服务企业承担相应的损失。

合同能源管理的意义在于引导资金流向最具潜力的节能领域,以金融服务带动技术服务,在实现相关主体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环境效益。在这种模式中,节能服务企业主要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它一方面寻找具有节能潜力的能源用户,另一方面寻求资金和工程施工单位,然后将三者结合到一起。最后,能源用户、投资者、以及节能服务企业共同分享节能收益。近年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EPC项目投资总额为195.3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67.37%。2010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补贴、税收、会计制度以及融资四个方面给予EPC项目以及节能服务企业支持。据估计,未来我国的节能服务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由此可见,作为节能服务的主要模式,EPC项目对资金有着巨大的需求。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我国境内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ABS)的试点始于2005年,试点分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方向以银行信贷资产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2005年4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确定了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框架。同年12月,首期开元证券和建元证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两者分别以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公司贷款和中国建设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规模分别为41.78亿元和30.18亿元。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16单,发行总规模为619.85亿元。试点的另一方向以未来收益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其依据为《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中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SAMP)。此类资产证券化的实践集中于2005至2006年,基础资产包括水电气项目、路桥收费及公共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商业物业租赁和企业大额应收款等。

三、EPC项目证券化融资的动因与基础资产的基本条件

我国EPC项目面临着一些融资难题,而资产证券化恰好可以应对这些难题。目前EPC项目的主要融资渠道仍然是银行信贷,但这一融资途径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企业本身的信用水平阻碍了优质EPC项目的融资。我国节能服务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普遍缺乏抵押品和信用记录。银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对节能服务企业及其EPC项目的贷款持保留态度。其二,通过借贷开展项目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担。EPC项目前期投人大,回报周期长,这使得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慢,长期背负大量债务。证券化融资恰好可以应对这两个问题。首先,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原理可以实现基础资产(EPC项目)信用与原始权益人(节能服务企业)信用的互相分离。当原始权益人破产清算时,其债权人对已经被出售的基础资产没有追索权,这就使得优质的EPC项目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其次,资产证券化属于表外融资,项目实施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于能源用户与证券投资者之间,节能服务企业可以摆脱债务负担。

EPC项目作为基础资产,满足证券化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在证券化融资模式中,基础资产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能够产生预期的稳定的现金流。在一个EPC项目中,节能改造前的基准能源开支与节能改造后的预期能源开支的差额就是项目的正向现金流。在传统的融资方式中,正向现金流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见图1):第一部分由能源用户保留,是其按照合同规定享有的节能收益;第二、三部分由能源用户支付给节能服务企业,第二部分用于覆盖项目成本,第三部分是节能服务企业的利润。在证券化操作中,真正支持债券的是上述的第二部分现金流,这个部分相当于传统融资方式中用于支付银行贷款本息的资金。而第三部分现金流可以作为一个缓冲带,项目现金流总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只会影响企业利润.不会影响对债券的偿付。采用这种“部分现金流”证券化的方式可以排除环境、设备、管理以及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干扰,稳定支持债券的现金流。

四、交易结构与流程设计

基于EPC项目的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模式是:节能服务企业与能源用户签订合同并将合同中指定的“部分现金流”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eial PurposeVehicle,SPV);SPV汇集众多项目的“部分现金流”并构建资产池;证券公司基于资产池设计并发行债券:节能服务企业利用发行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实施节能改造项目;项目完成后能源用户向托管银行支付第二部分现金流,托管银行向投资者支付债券本息。

(1)节能服务企业通过能源审计和项目设计.计算出节能改造项目总成本(融资额度)和项目所能产生的总收益。

(2)第三方技术机构对能源审计和项目设计进行审核,出具“技术可行性意见书”。

(3)能源用户与节能服务企业签订一种专用于证券化的节能服务合同。合同将每个支付周期内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分为三个部分(见图1):第一部分是能源用户的收益;第二部分由项目成本、无风险利率利息以及一定的风险溢价构成;第三部分是节能服务企业的收益。

(4)SPV购买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众多企业的EPC项目的第二部分现金流。

(5)证券公司基于这些EPC项目的预期现金流设计出相应的资产支持证券,引入商业银行对证券进行担保,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进行评级,向投资者销售证券。

(6)发行证券所募集的资金由证券公司回流至节能服务企业。节能服务企业获得资金后实施节能改造。

(7)节能改造完成后,项目开始产生预期的现金

流。第三方技术机构再度介入,定期对节能量进行测量,出具“测量与认证报告书”。

(8)在每个支付周期内,能源用户按照合同规定获得第一部分现金流,并直接向托管机构支付第二部分现金流,在满足第二部分现金流的基础上向节能服务企业支付第三部分现金流。

(9)托管机构收到第二部分现金流之后向投资者支付本息。

五、EPC项目资产证券化的要点

第3篇: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结合

[DOI]10.13939/ki.zgsc.2015.06.088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是近几年的新课题,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近年来虽然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其目前还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综合角度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效探讨,目的是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质量的提升。

1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1.1 从财政收支关系分析

资产管理是财政支出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出管理包括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而资本性支出最终将形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资产管理又是财政收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收益,如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对外投资收入、资产处置收入、资产租赁收入等,这些收入依托单位资产,也是财政收入的构成部分。因此,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势在必行。

1.2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关系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一方面,财政预算是单位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单位国有资产的日常维持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另一方面,资产存量是核定单位预算的重要基础,资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单位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资产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只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好资产管理。同时,资产管理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完整的资产数据资料,在预算编制阶段通过对单位存量资产和购置需求进行审核,不仅有利于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也有利于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因此,资产管理以增量激活存量,并通过资产购置和资产调剂两种手段,达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和预算水平的目标。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关系的实质就是资产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的关系。

2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单位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意识淡漠,对开展二者相结合的工作,认识不够深入,重视程度不够,还存在着“重财务管理”、“轻资产管理”的现象。有些单位只重视资产购入规模的扩大,不管现有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与使用效率,只考虑自己单位的发展,多要项目和资金,不重视编制有关资产配置预算,既觉着麻烦,又怕分了权限。这些现象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2 事业单位现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合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升高,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所以,我国政府开始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而事业单位作为管理社会事务的部门,自然占有的国有资产也就越来越多,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管理的手段相对滞后,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致使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而且资金预算的编审流程不够科学,预算审核责任不清,造成财政管理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出现问题后找不到具体负责人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实施预算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

2.3 部门预算安排与单位资产存量信息不对称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形成主要是财政预算分配的结果,预算管理模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的预算管理模式迄今为止仍然是以投入控制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模式,即以控制支出为主,例如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偏重于控制投入,对其现有资产存量关注较少。在预算执行中,着重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数额执行,以控制超支为管理重点。这种以控制投入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过多地重视资产的边际增量,难以对资产存量实行全面的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预算收支活动的合规性,而支出活动结束后形成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以及那些与预算支出无直接关系的资产,成为财政管理的真空地带。

2.4 职责分工不明确,流程不健全

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造成审核预算的责任不太清楚,审核资产预算的流程不够科学也不合理,相互配合得不够顺畅。在审核资产配置预算工作中,资产管理部门难以深入参与,审核预算的范围也不完整,对部门追加的资产购置预算,还未纳入到资产预算审核的范围内,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和审核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没有形成真正的结合。

3 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3.1 创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单位领导以及相关人员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认识,创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明确二者的结合就是将单位的资产购置与经费纳入预算,根据现有资产存量和配置标准,统筹安排经费,科学编制预算,实现资产经费一体化管理,增加预算编制的计划性和准确性,拓展预算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树立注重资产绩效的意识,逐步达到资产配置合理、资产使用效率高的目的。创新资产管理手段,建立并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明确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基础,预算管理又是资产管理的前提条件。

3.2 建立完善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坚持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配合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科学合理分配资源,节约高效使用资源,分类制定或完善资产配置标准。确定资产标准,不仅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结合提供重要科学合理的资产编配依据,也为事业部门申报资产购置、财务部门审编经费预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实际制定和完善标准时,要根据各单位工作性质的差别和不同,解决满足单位运行和发展需要配什么资产、配多少的问题,既要根据人员编制、单位性质和财力可能,还要考虑物价上涨水平,定期更新设备的配置标准及价格,要明确各类资产配置的数量、价值和使用年限、性能等参数指标,从而控制资产有效规模,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3 注重预算控制,实现规范化操作

一是精细编制预算。预算编制精细化是整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预算单位要以资产配置标准为前提,在认真分析存量资产信息的基础上,通过预算编制与审核,明确各类资产的需求内容和数量。在预算内容的构成上,要合理设置预算项目,明确反映资产的来源和去向。要编制好资产购置和分配使用、处置的明细预算,以准确反映资产预算增减。通过编制资产的分项与综合预算,切实解决单位运转和发展需要什么资产、需要多少资产以及资产投向投量的问题。既防止资产投入过多导致资源闲置,又防止资产投入不足影响正常生产办公和业务开展,进而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

3.4 加强制度约束和加大资产监管力度

为确保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自身职责,依法行政,严禁随意进行资产买卖、配置、转让、变动等。加强对国有资产和预算管理的监督检查,做好资产监管工作。国有资产的来源、管理、分配、转借等都应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等作用。不得随意进行资本的购置、经费的变更、经费的花费等,任何资产的转化、变更等都要经过相关部门审查、签批。对于有特殊需要的,需追加预算购置国有资产的,也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经同级政府采购部门批准同意后由政府采购部门统一采购。如若事业单位出现不执行有关制度,私自进行资产重组、项目招标、资产买卖的违法违纪行为,要进行严厉查处,并由相关部门追究行政事业单位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翰文,林火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求实,2010(5).

[2]王宇轩.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东岳论丛,2009,30(2).

第4篇: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资产全寿命周期;标准化管理;信息整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33

[中图分类号] F2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63- 03

1 引 言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强调低成本及高效率的优化目标,通过资产各个环节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与优化,实现各个环节目标、流程、资源、制度、标准和方法的协同高效,控制运营风险。标准体系建设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优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内容与基础。目前,国家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的制度标准及标准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并实施。但是,由于缺少一个高效率的集成各环节信息的整合平台,使得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内各环节和各部门的信息沟通效率低,部门管理者更多关注阶段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标准化口径不一致。同时,由于不能正视和及时地分析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内标准的分布和适用性,不利于各环节和各部门标准的补充制订和修改完善,影响资产管理的运营风险控制。因此,整合资产全寿命周期各环节信息以实现无缝衔接,提高标准化信息数据口径一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标准化管理的必要工作。

2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与信息衔接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体系涵盖了企业标准体系中与资产设备管理相关的各类标准、规定和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从技术、管理和操作等各个层面,指导和规范资产设备从规划设计至报废处置整个寿命周期各阶段的业务工作。

2.1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的两大子系统

从区分管理主体和管理目标的角度,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体系分为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资产管理系统两大标准化子系统。

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涉及到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由相应责任部门负责,基于企业标准体系,设计与实施标准化管理,实现各管理部门的阶段性目标。它的内容架构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素维度,包括技术、管理和操作的管理标准;二是时间维度,按照从资产形成的时间顺序划分为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退役4个阶段;三是对象维度,包括输变电设备和二次设备[1]。

财务资产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则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为主体,对资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与优化,实现企业全局层面的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它的标准化系统主要指企业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中标准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以期为公司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领域补充制订和修改完善相关标准提供依据。

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系统是财务资产管理系统的基础,其标准化管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各部门标准化管理信息数据的协同性决定着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最优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时判断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实时分析信息数据的协同性,动态地调整某些部门或环节中的标准设计,是保证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最优化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2.2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的信息衔接

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是一项标准化的系统工程,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已经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取得了突破[2],为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和财务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之间的纵向信息链接,提供了科学的通道,使资产设备的实物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进行便捷性查询和目的性查询成为可能,提高了协同效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有碍于实现企业管理全局最优的管理目标的一些问题。

(1)部门间资产信息未实时共享,Y产数据联动不及时,在系统中新增或冻结大量未与资产卡片联动的设备卡片,给资产实时管控考核带来了一定不利影响。

(2)不能实时发现资产报废审批单信息与实际业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报废流程完成之后,部分报废资产状态与变动方式仍为报废,需要手动恢复为在运,同时PMS系统中该设备卡片信息也需要返工进行再维护,导致开展资产报废环节工作存在滞缓,存在一定流程监测风险。

(3)各系统数据具发散性,随着资产全寿命周期体系建设的推广,各系统因口径不一导致数据无法顺利建立对应关系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缺少能够一体式集成反馈各系统数据的功能,对日后资产管理带来不便。

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系统的数据信息能够实时全面的展示。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口径对接一致的信息整合平台,从流程上将资产管理过程纳入信息整合平台统一管理,实时更新实物管理部门资产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资产管理系统的无缝联动。

3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的信息整合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整合通过账卡物跨系统信息对接,统一口径,整改关联率,全方位实时展现资产状态。整体设计思路是对企业套装软件(SAP/ERP)中现有资产设备的各个管理流程(从资产新增到资产退役)进行串联,实现资产的闭环管理。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的专业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导致在财务管理标准化系统的运行中经常出现标准化数据的衔接断裂点,难以实现真正的串联。只有不断优化现有流程,才能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标准化管理的信息整合。

第5篇: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一)健全机构,推进资产专业化管理

义乌市按照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推行“统一产权、集中管理、授权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专门组建了日常管理执行机构——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与市机关财务管理核算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建立了“财政局—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资产占有使用单位”三层管理模式,实现“横向到边”的三级联管体制。财政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作为枢纽,负责日常管理和监督,并代表政府统一行使产权所有人身份;占有、使用单位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和监督。这一模式进一步理顺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资产管理职能分工更加科学,实现了资产的专业化管理。

(二)明晰产权,推进资产法制化管理

产权明晰是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义乌市切实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方式管理向依靠法律手段管理转变。建章立制,先后出台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统一产权登记,于2009年3月全面部署和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统一登记工作。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各行政事业单位向市国土和房管部门申办所有权及相应土地使用权。明晰产权,明确规定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市政府行使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及建筑物、土地等资产的所有人身份,并统一对外实施投资、资产出借、处置和调剂等权利,而行政事业单位仅享有占有、使用权。

(三)依托信息,推进资产精细化管理

义乌市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构筑信息平台,建立了一套与改革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并反映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总量和具体分布情况,夯实资产基础数据,实现资产动态精细化管理。配发资产“身份证”,对普通设备资产粘贴电子条码标签,通过扫描录入方式实现数字化卡片管理;对各单位占有、使用的房产和土地,在国土数字地图上建立矢量图片标注,记录并显示房产地址、面积、楼层分布、使用情况等具体信息。目前,“身份”信息量已涵盖365家单位的44.97亿元账面资产。建立“身份”信息维护机制,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维护资产所属单位、数量、金额、购置时间等账务信息;由占有、使用单位维护资产使用人、品牌、编号等具体使用信息。完备资产基础数据库,做到账、卡、实相符,有效确保了从资产配置、日常使用管理到处置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为下一步实现资产购置、产权变更等管理事项的网上申报、审批奠定基础。强化预算决策参考的服务功能,建立资产财务核算和报表汇总分析报告制度,完善资产分类查询、统计等功能,为政府、部门预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科学配置,推进资产标准化管理

建立配置标准,统一制定常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和相关定额,严格资产配置和更新。规范增量资产审批程序,并与部门预算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先按配置标准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名、数量,测算经费额度,填报《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预算编制报表》,随同部门预算报市财政局。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形成部门采购预算草案,报经市人代会审批后,与部门预算一并下达,同时对单位部门预算购置属于政府采购目录的资产依法实行政府采购。加强资产调剂使用,初步建立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信息共享机制、配置机制和重大资产形成联席会审机制。同时,按照“先调后购(建)”原则,建立了闲置资产的调剂制度,把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的资产,以及由于人员编制缩减、职能变更等原因闲置的资产调配到需要的单位,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五)市场运作,推进资产效益化管理

制定资产处置的标准,对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资产的处置分别设定了最低使用年限,并明确要求专用设备最低使用年限的设定要根据专门性能和专业用途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部门鉴定,未达到规定年限一般不得申请处置。明确审批权限,规定固定资产处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房屋、土地等重大资产处置经财政部门审核后,须报市政府审批。规范处置行为,经批准处置的资产,各单位须向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统一处置,处置结果报财政部门备案。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处置闲置资产,规定以有偿转让方式处置国有资产的,必须在依法设立并具有国有产权转让资格的产权交易机构内进行;处置房屋、土地及评估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机构要通过招标选定;国土、房管、交警、运管、物资回收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未经批准处置的土地、房屋、车辆不予办理登记、回收等手续。同时,分散在各个部门单位的闲置房产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全社会进行公开拍租。严格规范处置收入管理,资产处置收入全部进入财政收入“笼子”,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资产收益分配秩序。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产权归位、优化了资产配置、盘活了资产收益、促进了廉政建设。但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复杂性,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配置的科学性、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性、信息平台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一)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形成监管活力一是完善配套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义乌市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些管理规章,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细则,对管理规章进行适应性调整和配套性建设。目前,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以及资产的产权、配置、使用、处置、监督等各管理环节,制定完善系统的管理办法,真正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一方面,要构建纵向到底的管理体制。义乌市已建立了横向到边的联管体制,但对于乡镇(街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还未真正到位。因此,要在横向到边的基础上,加强乡镇(街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形成“市级财政统管—乡镇财政协管”纵向到底的监管体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理清职责,加强内外联动,形成各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的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人员、资产保管人员等各环节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联动机制。在财政机关内部,建立部门预算管理、国库管理、非税收入管理等职能机构相互联动的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理顺资产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做到从程序上规范、从源头上控制,进一步形成内外联动的监管活力。

(二)健全配置机制,实现资产与预算管理的无缝对接一是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和更新标准。在常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房产、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分层次的配置标准体系,使得配置标准涵盖范围更加全面、规定更加具体、标准更加符合实际,并成为编制部门预算的科学依据。还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事业发展特点,制定事业单位专用资产配置标准,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审批提供科学标准。尝试建立资产运行费用定额体系,重点应研究制定房屋建筑物、车辆、大型设施设备等运行维护费标准。二是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流程,实现与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相衔接(见图3)。在资产预算编制阶段,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分析资产存量并提出资产配置审核意见,为预算部门编制预算草案提供信息;资产预算通过审批后,预算编制部门将正式的资产预算信息反馈给财政资产管理部门,为实施资产预算跟踪管理提供依据;在预算执行和调整阶段,预算执行部门将履行采购、资金拨付等手续后形成的资产信息,及时传递给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和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同时,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及时跟踪资产预算执行结果,输出资产增减变化的数据,为预算执行和资产调剂提供参考。在预算报告分析阶段,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在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数据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形成期末资产报告,加强资产管理和监督。三是建立资产预算执行跟踪管理机制。将资产管理纳入财政改革整体的制度设计之中,积极探索资产配置预算执行监控的方法和路径,规范资产管理与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有效衔接的业务流程,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第6篇: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财务管理;财务视角

伴随着我国多样化的经济发展和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各大高校都面临着资产管理的新形势,由于资产是高校用来完成科研任务与各项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用来衡量各大高校的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必须对高校资产加强管理,充分的发挥出资产原有的潜力,进而保障高校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的展开。

一、财务视角下高校资产及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财务视角下高校资产的问题

高校资产管理中包括资产信息报告与管理、资产清查与清查评估、产权的纠纷处理和产权登记、财产处置以及财产的使用和配置等方面,大多是实物形式方面的管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管理观念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2)资产管理机制不科学,缺乏健全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对管理效果不重视。(3)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资产的利用不重视。

2.财务视角下财务管理的问题

高校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于高校的资金筹集、使用、分配和监督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当然这是隶属于价值形式的管理。目前,各大高校中财务管理的问题一般表现在以下3方面:(1)财务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财务部门没有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2)财务管理中预算的约束力度不够。(3)财务管理中对资产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二、财务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资产管理就是对高校的国有资产施行合理的实施和应用,财务管理则是把高校的固有资产进行分析、审核以及规划,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财务管理是将财务部门对于资金的流动情况和资产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报告、核算反映,而资产管理要在财务管理的监督下,再对项目进行实施或者合理的分配。也就是说资产管理是离不开财务管理审核和监督的,而财务管理的审核监督也是要结合资产管理要求来进行。所以,在财务视角下,各高校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要合理运用并且同时的受到高校重视,这也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三、财务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的迫切性

想要实现有效的资产管理,首先就是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其次要有一个有效的财务控制机制保障资产的管理。只有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才能把资金流动和处理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而高校资产的购置也要依据财务管理的情况来进行合理地开展,这样也有利于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效益。因此,必须要明确并改善高校财务和资产的管理制度,进而有效地解决高校的改革和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

四、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首先应该构建明确的机构职责,保障权责以及产权的清晰和明确,并且集中资产的管理职能,采用可行有效的约束机制,构建完整资产管理的系统,将高校资产的行政管理、经营权和所有权独立的区分开来。

其次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核算要统一口径。从资产的分类上,要保障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之间的统一性,并且使得资产管理内部的各个主管部门不要出现过大偏差。此外,不同的资产分类也要有较为清晰、明确的分类转换标准。核算口径方面的统一,对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统一上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但各部门间对账更加方便准确,使资产信息更加真实,也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可比性。

最后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组织。各高校要把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结合起来,根据资产管理的职能权限进行划分,擅于利用优秀的管理人才,并将现有的资产管理部门中设立专门的Y产管理处或者成立资产管理组织,构建决策管理、综合管理、归口管理、使用管理的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协调好归口的管理单位、使用管理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将资产构建信息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效的衔接,转变现存资产管理中“轻管理、重购置和重财轻物”的现象。并且在高校的财务部门设立资产管理专门的会计岗位和资产管理科,和资产管理处建立沟通渠道和通畅的联系,对资产账目要定期的进行核对,打破以往自成一体的局面,从而有助于实现对相关资产管理信息的充分利用;并且通过利用资产处置的信息,减少或者避免资产的流失,解决当前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中“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混乱局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财务视角下,高校的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都应受到学校重视,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依据目前实际的状况,各高校应该理顺资产管理的机制、完善财务监管的制度、加强预算管理的约束、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优化财务管理的系统、严格执行有关资产管理的规定,健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进一步的去转变管理的理念,从而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结合的良好局面,着力保证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绩效,为今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欣然.针对高校财务制度的分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3,(12):284-284,286.

第7篇: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

一、目前我军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高,军队国有资产被集体、个人侵占严重,军队国有资产的价值不断减少。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权不明晰,责、权、利关系不协调

为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近年来开展了资产清查登记制度,对军产产权进行了界定,基本上弄清了归属关系,但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关系不协调,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二)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多数部队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人员,而这些都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客观要求及不适应。因而对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抓的不力,影响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深人开展。

(三)军产家底不清,固定资产折旧率低,吃老本情况严重

每年军费拨款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从上级领用下拨的作战物资、库存物资,主管或使用单位只有实物帐而无价值帐。从价值管理的意义上说,就容易出现家底不清,帐实不符的现象。

二、我军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包含历史因素,又包含现实因素。从诸多因素分析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上的计划集权管理。军队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强制性的命令、指示等形式直接对军队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党委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因而导致管理环节多、管理职责不明确。

2.实质上的行政隶属关系管理。旧的管理体制忽视了行政管理和所有权在管理目标、对象上的区别,从而导致职责划分不明确。军产一旦配置于某个事业方向或哪一层级,就由哪一层级的党委或某一事业方向负责管理和使用,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各自制定,适应范围也只是本系统或本单位。

3.统收统支的收益分配方式。军队企业是军队国有资产的经营者之一,只有赋予企业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企业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然而,在统收统支的收益分配方式下,军队事业部门对企业大包大揽,使其缺乏相对独立的资源配置权利,更谈不上义务和责任了。军工企业外无压力、内无动力,所关心的是如何向上级要钱、要物、要指标,从而造成军产资源的利用率的低下。

三、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之对策

面对我军国有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充分借鉴外军管理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率。

(一)以明确军队国有资产产权为根本点,完善军队国有资产产权管理

军产产权管理是涉及从产权界定、产权登记管理到产权使用管理和产权变动管理的动态过程。首先要科学界定产权。通过对军队国有资产进行所有权界定可以划清军队国有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归属界线,确认和落实国家对军队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保障国家的合法权益,防止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国有资产产权主体。高效的产权安排之所以能产生好的资源配置效率,关键就在于这一安排能使产权主体的个人努力与其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从而激起产权主体逐利的动力。

(二)以建立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约束机制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软环境

军队国有资产能否很好地保值与增值依赖于我们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搞得好不好,这客观上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监督约束机制。

报告审批制度。一是对准备购入的资产,经各部门的共同论证,逐级报告审批,以防重复购买;二是对无偿调入,配发和捐赠的资产,必须通过报告后,经财务部门入账;三是对调出、报废及变价处理的资产,由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按照资产的性质与价值大小向领导报批,并以此为据,登记变更帐。

严格军队国有资产出入库制度。主要是对军产形成过程中的计划,论证、采购、入库、验收、出库登记、核查等环节,加以约束和规范,防止国有资产在货币形态―实物形态―货币形态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对新购入的库存物资进行详细登记,特别要对资产的名称,规格、型号及价格进行验收。对出库物资要逐一登记,保证账物相符。

建立军产账卡登记制度。对自行研制、购买、基建投资无偿调入,捐赠的所有资产及时进行登记入账,建立“三账一卡”,即“资产总账”、“资产明细账”和“固定资产管理卡”。三本帐重点是对各单位的资产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出入库日期、存放地点、余额等的记录,随时掌握各类资产的存量、分布及数量变动情况,从而达到实物和价值上的双重控制。“固定资产管理卡”记载资产的来源、名称、数量、价值、存放地点等,由事业部门领导和使用人分别签字,存放在使用场所的适当位置,做到账账、账物、账卡相符。对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设备要按台(件)建立技术档案。

统计报告制度。对各类资产的数量变动,出租,出借和毁损情况,每季度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一次。

赔偿制度。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非自然或有过失责任造成的损坏、损失和浪费,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并视情进行赔偿。

监督控制制度。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必须对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活动有及其效果进行及时的反映、衡量和校正,即对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和过程综合运用预算监督、专职监督、审计监督、行业监督等多种控制手段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

交接制度。领导离任和管理人交接时,将本单位全部资产列入移交范围。在清查资产、核对账目后,严格履行交接手续,由主管领导和财务部门监管,对军队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造成军产流失的单位、个人应依照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罚。

(三)以培养军队国有资产专门管理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军队资产管理人才队伍

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有高素质的专门管理人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军军产管理人才短缺,仅有的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第一,加强军产管理人员的经济知识学习。包括现代经济学和军事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第二,加强军产管理人员的科技知识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第三,加强军产管理人员的政策法律知识学习,新时期的军产管理人员不仅要懂经济、精业务,更要懂政策、晓法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法律水平、政治觉悟和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学.军事经济学院出版.

[2]曾志雄,姚荣.浅谈军队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军队财务.2001(3).

[3]何宏利,张心泉.构建军队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一体化管理体系.国有资产管理.2002(8).

第8篇: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依据

探索高校与校办产业资产的产权关系实现方式,实现由“校企不分”的行政性管理向“校企分离”的产权性管理转型,一直是近年来高校产业发展探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关于规范高校产业发展的两个文件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做出了结论。依照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以及高校资产的实际状况,可对高校国有资产做出如下界定:高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国家通过财政拨款举办高等学校形成国有资产,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益的总称,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根据这一界定,高校国有资产归国家统一所有,高校依法人资格自主管理和使用,履行国家规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实际上已经赋予高校法人资产所有权,但是以往我们对此的认识是不够明确的,现在很有必要强调这一点。高校法人资产所有权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最基本的权力,高校办学活动中各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都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资产所有权。因此,要把明晰法人资产所有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界定由此派生的各类产权关系,从而正确处理高校的资产管理问题,这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方向。

教育部关于规范高校产业发展的两个文件,针对的是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的管理。从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来看,高校产业资产管理中产权界定不清,存在“校企不分”与缺乏“防火墙”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和校办产业的大问题。高校与校办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校企不分”,表现在学校对校办企业的行政干预过多,资产界定不清,责权不明,学校对企业的人、财、物都要直接干预,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自主经营。“校企不分”类似于国企改革中的“政企不分”问题,是高校资产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缺乏资产管理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学校要对校办企业承担经济上的无限责任。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要面对企业惹下的难缠的经济纠纷和官司,以至于召开校长办公会议讨论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琐碎问题,更是司空见惯。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在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也是高校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问题。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形式

按照教育部关于规范高校产业发展的两个文件的要求,依法组建的资产经营公司是学校法人独资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简称法人独资公司)。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形式,为何选择只有学校法人股东的公司形式,这可以说既是颇费斟酌的,然而又是独具匠心的选择。按照有关解读,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一个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有“国有独资公司”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而“国有独资公司”是由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地方政府授权本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公司的“股东”,代表国家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高校的资产经营公司的资产属性虽然是国有资产,但其资本金来源不是国家的直接投入,而是以国家对学校投入后形成的新的国有资产作为投资。根据《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国资法规发〔1993〕68号)中第二十一条: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经批准以其占用的国有资产出资创办的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其产权归该单位法人。显然,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资产属性仍属国有,但学校依法人资格拥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产权。因此出资人应该是学校,学校将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因此,“国有独资公司”的组织形式不符合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实际产权状况;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中的 “一个法人股东(学校)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符合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实际情况。因此,高校组建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是法人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资产经营公司的法人治理制度的建设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统一持有、管理、监督、经营校办企业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资产公司不直接进行产品经营,它通过向控股、参股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形成控股型公司企业集团,集团向企业派出股东代表、董事和监事,参与这些企业的管理,并对控股、参股企业的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实施监督。通过资本经营,以股权的股息、红利以及其他利润分配方式获取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公司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对企业的投资额度,以实现资产的增值;通过转让等方式实现国有股权的退出。公司按规定向学校上缴利用投资收益、股权分红、股息等创造的部分利润,组织实施以高校为主要来源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孵化高科技企业以及应该履行的其他职能。

按照公司法人治理制度的原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以下机构组成:

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

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是行使公司股东会职责的权力机构。经主管部门授权学校作为公司的出资人,学校设立“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代表学校行使对公司的出资人权利。委员会对学校负责,可由5~7人组成,设主任、副主任,人选由党委常委会批准,校长委派,任期3年,可连任。委员会是公司的出资人代表,组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行使公司股东会的职责。

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包括依公司法、公司章程召开的定期委员会会议和特定情况的特别会议。委员会议的召集人,同于股东会议的召集人,按公司法规定,原则上为董事会,此为各国公司法制度通例。但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属于一人公司,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公司股东会的职责,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这样来看,委员会议的召集人是否为董事会,是一个需要个案研究的问题。同时,委员表决权的行使,也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公司法规定股东表决权的一般原则是“一股一票”和“多数资本决定”,委员会是公司的出资人代表,似乎难于采用股东表决权的规定。按照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属于一人公司的实际情况,委员会议的召集人可以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议的委员。表决权的行使采用似于董事会的“一委一票”的民主集中制,可能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公司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决议是出资人的集体意志表示,一经依法形成,在公司内部即具法律效力,公司应当全面贯彻执行,从而体现股东会职权的正常运作和公司最高权力的行使。

董事会及其经营管理机构

董事会是由全体董事组成的行使公司经营管理和日常业务决策权的常设机构。董事会由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选任产生,是集体执行公司业务的核心领导机关,对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经委员会授权,董事会可以行使本公司出资人的部分职权。董事会可由5~9人组成,董事中应有1名职工代表。除职工代表董事外,其余董事由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委派,董事任期3年,可以连任。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根据需要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副董事长由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在董事成员中选定。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董事长或者经理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并依法登记。

基于董事会在公司的重要地位,各国公司制度均赋予董事会十分广泛的职权。我国《公司法》第四十七条及六十七条的规定,董事会行使13项职权。这些职权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其一为对内经营管理权:其二为对外业务代表权。

董事会的工作方式,也包括依公司法、公司章程召开的定期董事会会议和特定情况的特别会议。董事会议的召集人,不同于股东会议的召集人,一般由董事长负责召集并主持。同时,董事会表决权的行使,不同于股东表决权的一般原则即“一股一票”和“多数资本决定”,而是采用董事的“一董一票”的民主集中制。

公司经理

公司经理是辅助董事会管理公司事务的机构。公司可以设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依照《公司法》第五十条的规定行使主持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方案,决定内部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等8项职权。

监事会

第9篇: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1.1共同的管理基础———信息管理

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本质上看,高校数字资产就是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资产化。也就是说,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转化的过程。因此,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和利用的信息管理过程是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基础。信息管理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以印刷型文献为管理对象的文献管理时期、以管理信息系统为象征的技术管理时期、以信息资源为对象的信息资源管理时期和以知识创新为出发点的知识管理时期。信息管理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综合了信息管理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升华与发展,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1.2管理的客体都聚焦于有价值的智力资产

高校数字资产是数字信息和其知识产权的组合。高校数字资产以教学和研究内容为主体,其中蕴含的文字、图像和符号等内容是高校成员智慧和知识的具体体现。这些数字信息资源之所以被称为资产,不仅因为它们的所有权归属于高校和其成员,或能够被其控制,而且高校数字资产能够给相关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即具有价值。尽管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决定了高校的资产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且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的数字资产并不一定像会计学中资产定义的那样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它同其他的有形资产一样能够产生价值。这种间接性的经济利益并不影响高校信息资源作为资产的本质属性。高校数字资产的价值实现主要通过用户使用数字资产所得到收益。例如可用它来支持高校的管理控制和科学决策;高校师生通过使用数字资产得到知识的增加等。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力资产,这并不新鲜。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知识具有价值。但是由于创造知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它们所产生的服务的价值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知识的价值限度并不明确。但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知识资产本身已经被当作经济产品,例如能够带来收益的智力资产或业务活动产品如版权、知识产权或专利。

1.3管理的实施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数字资产是以二进制格式存储、人们有权使用的任何文本或媒体条目[4],是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并能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事物的概括性描述和表达[5]。因此,只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地对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才能为高校信息资源的向数字资产的转化创造条件。高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过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数字资产的传播与共享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知识管理不是一项技术活动,或者不只是能通过信息技术解决,但是知识管理的实施通常是以机构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前提。知识循环的各个环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交流和共享以及知识使用和创新中涉及的数据挖掘、智能、知识库、知识地图等技术使得个人和团体的知识能够被提取和结构化,进而被高校中其他成员甚至是外部人员应用。

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差异性

2.1管理的目的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信息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分散的校园数字资源亟待有序的管理。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机构,所产生的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一旦转化为数字资产,其作用和价值将会更加突出。通过数字资产管理这一管理活动,一方面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能够为高校科研成果等智力资产的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具有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优势,进而实现数字资产的增值。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目的是为了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6],即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创新。这里说的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校及其成员想把一种好的想法变成其教学或科研成果产出,新的知识就产生了,通过对这些知识进一步研究开发从而产出更多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就是要加强知识的流动和共享,为高校的知识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2.2管理的范围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按照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来划分,可分为信息、知识、数据、文件、档案等类型,其中知识资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按照文献类型划分,可将高校数字资产分为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件、工作文档、演示文稿、设计图纸、预印本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数字资产是由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的是对显性知识的记录。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也就是说,知识管理还包括对存在于人脑中的,未能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对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组织来说,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的管理,还包括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他们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使用者和创新者。知识存在于人脑中,知识通过人的工作得以体现。

2.3解决方案的不同

由于高校数字资产通常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体现,因此,数字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以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形式呈现。按照开源程度可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分为两大阵营:商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开源软件。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有:AssetBank、CorporateGraphics、TheDigitalAssetLab、FilmFlip、WebDAMSolutions等。开源软件有:①基于网络的开源软件,例如Activae、EnterMedia;②企业内容管理系统中具有数字资产管理模块的软件,例如Alfresco、Cynapse、Nux-eoDAM;③面向保存的数字资产管理软件,例如Concerto、DSpace、FedoraCommons。目前,大部分国外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使用的系统是开源软件,是对机构知识库及其服务的扩展,也有少数的高校采用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管理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系统和管理隐性知识的实践社区。知识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软件的框架,其中蕴含着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包含存储显性知识的知识库,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的知识地图等。实践社区最早是由布朗和杜规德对施乐公司的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专指企业成员间的非正式工作群体,充分利用这些社区去激发人们共享知识的热情、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最终促进知识管理价值的体系。除了施乐公司之外,许多跨国组织机构,如世界银行、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均采取实践社区的组织形式,成功地实现了组织战略、提高员工专业技能、解决难题、迅速传播最佳实践、开创组织新业务,并在帮助公司招聘和留住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7]。实践社区在于为隐性知识显性化建立一个环境,降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难度。同知识地图、知识库等信息技术相比,实践社区能够更有效的把人、知识以及过程三个要素结合起来,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问答、碰撞,人们更容易整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创新、从而能够整理自己的想法,产生出有价值的内容。因此,由实践社区产生的内容也是知识库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可以建立机构的专业地图和人物黄页等知识库的基础功能。

3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3.1高校数字资产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

3.1.1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传播和交流知识资产是高校数字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高校数字资产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数字资产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只有通过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才能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只有实现数字资产的共享才能为数字资产的再利用创造条件。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为高校的知识交流提供了平台。为了避免数字资产提交和录入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重复问题,高校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通常需要实现与高校其他部门和管理活动系统的信息交互,如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位论文系统、档案系统等。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与共享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和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隔阂。同时,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使高校机构和成员间的知识探讨和交流成为可能。数字资产的共享不仅有利于高校成员共享教学科研中产生的知识成果,同时数字资产在高校之间以及互联网的共享还有助于展示高校科研水平,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的优势。3.1.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信息资源和知识共享的一个棘手问题,因信息传播政策和机制的不完善引起的版权纠纷屡见不鲜。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数字资产的内容和其所有权的归属组合表现为一种资产。因此数字资产表现为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内容及其知识产权的组合,其资产性质由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来体现。因此,知识产权管理是数字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数字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和技术。通过电子签名技术、电子认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可以控制数字资产的访问及其使用。同时,一些较为成熟的期刊版权管理措施,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美国HathiTrus项目[8]采取了严格的版权管理措施,建立了专门的期刊版权数据库。同样,SHERPA/RoMEO项目[9]是英国联合资讯系统委员会(JISC)为了解决机构知识库自存储的版权问题所成立的项目,该项目供期刊论文的作者查询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出版商的版权转让协议的相关信息。我国台湾地区国立清华大学也在其机构典藏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术期刊出版社著作权查询系统[10]。

3.2高校知识管理对数字资产管理的作用

3.2.1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为数字资产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与知识管理相比,数字资产管理产生较晚,高校数字资产管理这一术语的产生,是当机构知识库的存储内容由学术预印本扩展到能够容纳高校产生的一系列的格式和资源时,于是有学者采用“数字资产管理”这个概念来包含高校范围内产生的任何格式数字内容的管理活动,是对机构知识库内容和服务的扩展。且其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实践方面,理论研究尚未完善,尤其是在高校环境下的实施可参考借鉴的理论更是少之又少。相比而言,知识管理的理论则已经比较成熟。因此,知识管理理论能够为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提供指导。其中,知识共享的理念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知识组织、知识地图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也应用于高校数字资产管理。3.2.2高校知识管理可以扩展数字资产管理的领域知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创造者———人,纳入到管理的内容之中。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是对已产生的文献资源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忽略了对存在于高校成员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然而这些隐性知识往往在促进科研进步、推动知识创新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知识管理理念中,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恰恰弥补了数字资产管理目前的这种不足,能够大大丰富高校的知识交流体系。本文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中应当充分融入知识管理的进步和精华,借助网络虚拟知识实践社区已有的技术和平台,促进高校数字资产中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目前的网络虚拟社区并非局限于简单的论坛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多个功能:论坛(BBS):信息交流工具,特点是围绕问题展开;博客(blog):简单的信息和知识出版工具,特点是围绕人展开;维基(wiki):轻量级的机构知识库,特点是围绕知识展开;社会性书签(SocialBookmarks):共享对信息和知识的评价,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掘客(digg):信息和知识的挖掘功能,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RSS:简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和知识获取工具;SNS:社会化网络系统,集成的人际交流环境,涉及信息流、知识流等,促进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3.2.3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促进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机构,高校开展其职能活动既需要大量的知识资产提供支撑,同时从各项活动中也产出知识资产。知识资产作为生产力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是市场价值增值的根本动因和知识经济形态下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11]。由此可见,高校数字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识资产,对高校数字知识资产的管理尤为重要。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是将高校拥有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提炼、析出和重组,使其产生价值增值的过程,称为“资产化”过程。资产化的过程是对数字资源“内容”的重新“组合”,以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由于这种“组合”体现了对数字资源的“创意”,因此具有其特殊意义,可以视为“资产”,需要加以保护和控制。而这一资产化过程可以通过信息化、知识化、数据化和档案化来实现[12]。其中知识化过程就是通过对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从而体现信息资源的资产价值。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