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职业化农民的智力支撑
农业产业化不仅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标准化原料,为城镇化提供优质、安全、充足的农产品供应,而且还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城镇化提供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同时,农业产业化还不断造就和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产业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培养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还是技术、物资、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依靠现代工业装备、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武装的现代农业,只有通过居于农业主体地位的农民的运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教育引导他们克服小农意识,转变其生产生活方式,积极主动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二)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第一,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二,从目标任务的实现来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做强龙头企业、拓展农产品市场、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科技贡献率、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等都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化和组织化农民作支撑。
第三,从组织形式来看,只有职业化农民才能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 “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四,从人口资源来看,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是变农村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第五,从产业结构优化需求来看,农民职业化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整能力也就越强。
(三)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经营步伐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最主要是看其科技贡献率、农业综合机械化、农业产业结构化和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等指标状况,其中,农业产业结构化亦即农业产业化除了完善利益链机制(属于生产关系的问题)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解决产业链的延长(生产力)问题。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除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外,厂房、资本、信息、科学技术也成为了生产力的组成要素,而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永恒条件。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在社会化分工和生产范围扩大以及生产劳动工具不断改进的今天,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知识含量增多,要求农村劳动者必须具有科学技术文化素质。
从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可以看出,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含量低、经营能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人才缺乏,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活跃,生产技术规程没能成为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技术的切实行动。归根结底,直接或间接的与农民的知识化、技能化、组织化和职业化水平有关。
由此可见,只有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才能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务农人员素质差与现代农业发展冲突的有效途径,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农村劳动者素质有很大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村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职业院校等开展了初、中、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近年来又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创业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人才支撑。到去年底,云南累计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75万获证84.5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900多万人次。但就全国而言,知青劳力弃农外流严重,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突出,职业农民质低、量少、乏力等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将是未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方向。当前,我国职业农民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制度不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还没有建立、高素质农民规模化经营持证上岗和农业资格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保障立法滞后、缺乏资金保障等制约着农民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采取政府免费组织培训职业农民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
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劳动力智力结构要求,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走农民职业化道路。
(一)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明确农民教育目标任务
大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和技能人才匮乏结构性矛盾,促进和稳定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做到农村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技能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科技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实用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今后农业人才培养应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20年,使每个行政村至少有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每个乡(镇)都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聚集的专业化农民合作组织。
(二)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农民教育培训步伐
1.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广校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广、快捷便利等优势,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VCD等远程教育手段和农村“大喇叭”、科技培训直通车、科技书屋、手机短信服务、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构建三网合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大规模、大范围、又好又快教育培训新型农民的主阵地。农广校要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主动承担起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的重任,紧密结合实际,按照“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办学思路,组织实施好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工程;积极推进“三进村”行动,将教育培训的边际延伸到田间地头,做到“农民培训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涉农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依托农业院校,加强对农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农广校体系,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和中、初等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依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体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依托各类农村化技术学校、农村普通中学开展初等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新技术培训;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及社会各界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示范活动,引领农民创业致富;选拔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和培养。
当前,农广校系统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办好农广校中等层次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做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转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重点抓好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人员的培养;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问题,使 “百万中专生计划”获得更多资助,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农教品牌。
(三)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培育“三业四化”农民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失误不得,也耽误不起,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民教育培训放在 “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农广校等院校的公益性质和基础地位,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加强对各级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增加投入,完善教学体系,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实习场地,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环境、投入机制和舆论氛围的进一步改善;要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面向农村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职业农民培训步伐。
农民教育培训,要坚持“适用实效和村民认可”的原则,按照“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跟踪式就业”的培训模式,重点培养“三业”农民:一是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培养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从事产业化生产经营和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职业农民;二是围绕发展农村服务业,培养农机手、沼气工、机防手、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等从业人员;三是围绕发展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培养农村种养大户、优秀业主、打工返乡户、大学毕业生等创业农民。在教育培训中注重“四化”农民的培育:一是以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化农民培育;二是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绿色证书”培训等为实用技能重点的技能化农民培育;三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下转16页)(上接15页)生产基地、专业市场等为依托的组织化农民培育;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不断扩增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为契机的职业化农民培育。通过加快推进农民知识化、技能化、组织化和职业化,不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的技能和素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加快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
(四)建立和完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为职业农民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政策扶持,稳定并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探索对农业大户及其子女免试推荐入学定向培养机制;创新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模式;健全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规模化生产领域持证经营制度,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由高素质农民经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法律形式对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加以规范,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成人教育现状
1.社会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要性认识在提高社会普遍提高了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和有效转移方面做了大量培训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二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也加大了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农民自己也积极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整体生活水平。2.农村成人教育作用日益彰显一是提高了农民素质。二是为农民“农转非”创造条件。三是增加了农民实际收入。3.农村成人受教育人数增加在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成人接受教育的人次增加很快。4.农村成人教育条件改善一是各种办学经费投入增加。二是学校数量、专任和兼任教师的数量增加较大。三是办学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如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村级农民科技书屋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等。5.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内容广泛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农业科学技术专项教育培训;行业技能培训,如电子电器修理维护、计算机技能、驾驶培训和电焊工等;引导性培训,如城市基本生活常识、权益保护、基本法律知识和就业引导等。6.农村成人教育途径多元化新时期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增多,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其中非学历教育的形式多样,主要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等。7.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差距越来越大。8.农村成人教育需求继续增长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的增大,带来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重大变革,农民工作性质和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导致农民无法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进入新行业或新产业又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他们非常渴望获得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多样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为自身的多方面的发展寻求更多出路。
二、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乡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成校)建设,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1)加深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政府举办和管理的以文化技术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和多功能的成校,必须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向社区居民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2)大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广东省,一是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内地农村劳动力。这些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并且十分缺乏职业技能。成校应该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本地经济发展,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进行改造,将按岗培训和创业培训相结合,开设一些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
2.组建社区教育学院,促进新农村建设(1)社区教育学院是社区教育的中心和基地。社区教育学院以一个镇(或街道)居民为对象,以学历教育(中等或者高等)和非学历教育作为主体领域,同时开展社区全面和全员的教育培训。它是义务教育以外的又一重要的办学机构,是推动社区教育的主干基地,在加快乡镇城市化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2)组建乡镇社区教育学院。以原成校为基础组建社区教育学院(如社区内没有成校则应直接组建社区教育学院)。其书记应由乡镇(或者街道)分管的领导兼任,院长是法人代表,一般是全职。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社区教育属公益性国民教育,其教师必须具备高中(中等专业)教师资格,由当地教育局统一管理,与普通中学教师享受职称职务评聘、专业技术考核、各种福利和评选先进等方面同等待遇。(3)社区教育学院开展成人教育的建议。社区教育学院开展成人教育培训的内容:一是学院自主开展各种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如中职的学历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挂靠高等院校或自考辅导等途径),劳动力转移培训,适应性技能培训、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等。二是学院与党校、工会、妇联、计生、关工委、文体中心、农办和企业等联合办学,进行岗位培训、科技推广培训、老年教育、企业职工教育、社区文体活动、外来人员培训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等。三是学院主动引导居(村)委会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继续教育活动。为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努力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五大社区继续教育基地。一是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资源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社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基地,如成人函授(业余)教育、网络(远程)教育、自考和自考助学等多形式成人高等教育。二是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社区职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基地,如开展初、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由高职院校承当)。三是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社区非学历岗位专业技术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培训基地,如开展岗位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就业准入教育培训)。四是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党校的阵地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社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如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党风党纪、法律法规等教育。五是通过讲座、办班等形式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培训基地。为促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社区教育学院应开展十大模块教育培训:社区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培训;初中等职业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培训;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待业人员上岗教育培训;社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社区居民法制和道德教育培训;休闲(文娱体育)教育培训;计划生育与人口教育培训;外来人口基本教育培训。
3.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
(1)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面向农村基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和创造性农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须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与农业科技攻关、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教育体系、为提高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水平发挥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面向农村基层,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策略。政府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为乡村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开“直通车”。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使其有利于乡村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目前多数农民仍然不太富裕(有些甚至很贫困),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各级财政应该也完全有能力面向农村基层承担起培养农村从业人员高等学历教育的相关费用。高等农业院校应设置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对口专业,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充分“放权”,允许高等农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农村基层,灵活且自主设置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对口专业;允许他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选修上不做硬性要求。这样就充分保证了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本领,培养出更多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应以学生为本,实行宽松弹性学制。农村从业人员大学生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入学水平差距明显、个体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别显著、学习形式是在职业余(或函授)、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生活与学习的矛盾等突出实际问题。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实行宽松弹性的学制(包括学习年限、学习形式、英语等基础课程选择、专业课程选择和选修课程选择方面的弹性)。
三、小结与展望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
广水市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西端,属低山丘陵地带。全市国土面积2647平方千米,辖17个乡镇,366个村,总人口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3万人,耕地面积43400公顷,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近一半。由于历史发展、地理区位等原因,我市农民素质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农业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已是农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 广水市农民素质及教育培训现状
2012年,全市拥有农村劳动力47.7万人,外出务工为22.86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约18.54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3万人,仅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11.80%;初中文化程度21.76万人,占45.62%;小学文化程度14.15万人,占29.66%;文盲及半文盲文化程度6.16万人,占12.91%。由此可见我市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绝大多数人未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教育培训。
近年来,国家一些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在我市逐步实施,如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业生产总量和质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仅以广水市农广校为阵地,先后培养了大中专学历生3548人,绿色证书培训11061人,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200人次,短期实用培训23000余人次,阳光工程培训农民9481人,退耕还林培训农民4985人。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4476人,成为乡村干部236人,相当一批已成为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需培训的农民数量多,培训难度大
据统计,全市47.7万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每年接受农技培训的农民不足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有2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留在家里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从事农业生产大多数都是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大。
2.2 农民的学习意识不强,组织培训难
从调查情况看,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不强,“我要培训”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有些农民认为自身文化程度低,学不进去;有些农民抱着“种田不为巧,别人怎搞我怎搞”的思想,宁愿打麻将,也不愿参加培训;还有些农民虽然参加了学习,完全是为了得到一些实习物资而被动地来学。由于农民参训意识不强,组织他们培训难。
2.3 参与培训的部门多,培训效果差
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劳动、民政等)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有些部门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浮在上面打电话、造培训资料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还有些培训机构重在搞关系,培训敷衍了事,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这样会造成培训内容难以统一、重复培训多、培训缺乏连续性等结果,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培训效果不理想。
2.4 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自身知识需更新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他们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还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技能的需求。而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2000个农户仅1名教师,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另外,部分教师知识更新不到位,授课不生动,培训效果不能达到最佳。
3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3.1 统筹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迫切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农民教育培训应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农民培训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培训,发挥培训基地优势。依托农业系统技术资源,以市农广校为主体,把各个部门的涉农培训资源、资金整合起来,形成人力、财力的综合优势,合理规划,统一协调,有计划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3.2 分类办班集中培训,创新培训工作机制
分类培训在原则上握三点:一是按照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村民代表的分类逐级进行培训;二是根据参训农民年龄、学历不同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三是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努力方向,开展群众乐于接受的培训。可以采取集中授课与创建基地相结合、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开设“网络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等,按农事季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利用定期培训、网络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
3.3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我市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需大量的资金支持。市财政应该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经常性预算科目,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建设一个上下协调、适应需要、功能完备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首先,要完善县乡村的三级互联互通的知识、信息传播渠道。以中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以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建设新型农民教育网络。其次,要完善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农民教育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4 搞好培训监督管理,保证工作做出实效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督查。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管理制度及培训内容、进度等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对内不断提高自身人员素质和能力,对外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教育培训,使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成为自觉行为,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培养 新型农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造就一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和田地区的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96.5%,因此少数民族农民是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培养提高少数民族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少数民族农民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过这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熏陶和农民教育培训的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农民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特别是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存在着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与科技素质普遍较低
1.1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随着自治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普通初级中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全地区高中阶段入学率44.9%,普通高中阶段入学率仅为14%。绝大多数青少年返回农村,成为了新一轮农村富余劳动力。
1.2农民科技素质较低
从就业角度上看,这些新增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文化,又缺乏一技之长,大多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
2.法律意识淡薄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全民的普法教育,使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普法教育活动在农村的开展相对滞后,农民知道一些法律知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农民缺乏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不会运用法律,就容易导致打架、偷窃等一些恶性案件的发生,非法宗教活动猖獗,也容易被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所利用。
3.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市场竞争意识淡漠
3.1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一家一户的农民,面对农业市场化的挑战,规模小、效率低、经营管理粗放、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
3.2农民的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淡漠,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容易知足,小富即安,加之语言上的障碍,不愿意走出去,学习经验、开拓视野。致使农村劳动者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就从观念方面制约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接受新事物较慢,应用科技能力不强
4.1农民接受新事物较慢
由于地处祖国边远地区,又以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语言上有障碍,加之部分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使得农民对外来的新事物接受速度慢、程度低,有的甚至抵触。
4.2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不强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各民族农民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应用科技的能力。而现实中大多数农民受文化程度限制,很少应用科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素质教育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和核心内容,是促进各民族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必须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素质教育
1.1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增强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提高农民素质归根结底还是要增强教育体系。要从小抓好教育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抓好“双语”教学,从孩子着手进行素质教育,让孩子带动大人提高素质。大力支持、鼓励农村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并鼓励学生回到家里带动父母共同进步。
1.2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班
普及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应着重强调农民教育的多元化,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方式并丰富其内容,避免培训教育存在形式化现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
2.整合培养新型农民的资源,构建培养新型农民的网络
2.1整合培养新型农民的资源
在培训主体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以各县市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为依托,集中社会所有培训力量于一体,把各县市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建成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在培训内容上,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与“百万中专生计划”,以培养双语人才为重点,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2.2构建培养新型农民的网络
首先,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对农民开展文化、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其次,要积极抓住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搭建好工作平台。
3.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投入和力度
3.1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投入
首先,抓住国家政策向西、向农村倾斜以及对口援疆这一机遇,争取国家和援疆资金的投入;其次,拓展投入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使培养新型农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2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力度
首先,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使各民族农民能尽快掌握“一技之长”,获得致富的本领;其次,加大对农村科技能人和经营大户的培训力度,幅射带动周边农民。
4.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由《意见》引发的探讨
编者按:作为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公益性地位不稳固、办学体系不健全、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师资队伍能力偏低等体系建设难题正影响着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恰逢其时,包含体系建设方方面面的《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下发。《意见》对职责任务、办学队伍建设、改善设施条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意见》的贯彻落实事关农广校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事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否有效构建、事关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贯彻落实《意见》,需要做哪些工作?本期互动将与您一起探讨。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快培育高素质农业劳动者——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应具备以下能力素质:一是具有系统的现代农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二是具有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三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目前职业院校涉农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是“农民的儿子”,很难对职业农民开展教育培养。由于职业农民不具备接受脱产教育的条件,要求必须采取最适合的教育机制——方便农民学习、弹性学制、满足多元化需求的累积学分制,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规范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监督,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统筹管理,为职业农民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以及后续认定管理服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呼唤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
《意见》是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的动员令。《意见》深刻阐述了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系,既是理论定位,又是发展战略,还是行动指南。《意见》是坐标图,确立了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农广校发展的历史方位;《意见》是路线图,指明了农广校要走公益性的内涵丰富的发展道路;《意见》是行动图,明确了农广校的职责和任务。把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与农广校建设现状、存在问题、重点工作相结合,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推进农广校的均衡发展和全面建设。
软件优势作为为“三农”事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农业职业教育场所,农业高职院校都拥有一批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功底扎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农业高职院校的人力、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网络,能迅速地将农村生产技术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村和农民中去。
2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及发挥形式
2.1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
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传播手段,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提高推广效率。
2.2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形式
2.2.1教育培训除了农业高职院校本身的全日制人才培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方式方法之外,按照职业院校“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农业高职院校一般都成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学院(中心),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题培训。这种培训能够更好地根据农民的需要和时间安排,充分利用农业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实训基地等资源开展培训,培训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选择报告会、讲座、论坛、经验交流、现场示范、知识竞赛等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这种培训通常会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目前,各省农业厅、扶贫办、发改委甚至妇联等都负责了大量的为“三农”事业发展培训人才的任务,而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最佳地点就是当地有条件的农业高职院校。
2.2.2定向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要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岗位设置应当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岗位应当全部为专业技术岗位,县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得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80%,其他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得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70%。而事实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尤其是县、乡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远远达不到要求,少数“科班”毕业生,普遍存在缺少继续教育培训的现象。从完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出发,农业高职院校在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领域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结构性短缺矛盾,非农专业人员配置比例过大,在岗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年龄老化,高素质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严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制约我国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为切实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乡镇基层农技人才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2.3技术服务组成专家团队,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开展咨询服务,也是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开通交流论坛或QQ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咨询服务。有的培训班学员结业后,专家教授继续通过网络平台为学员开展一对一跟踪咨询服务,建立长效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学员解困、专家教授增长实际经验的“双赢”。
2.2.4科技下乡科技下乡、送教下乡是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县、校合作,选派当地需要的农业专家挂职锻炼、下乡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必要时可以将课堂办在田间地头,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通过赠送农业书籍、光盘等形式,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技能、帮助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每年寒暑假期可以组织农业高职院校师生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实践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三农”,提升效益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实用技能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培训媒体和设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以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村劳动力逐步向智能型、多能型转变,农业生产朝着标准化、质量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我区农业效益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区)夯实人力基础。
二、培训任务
按照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要求和实际,本次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素质,提升技能为重点,着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和设施蔬菜、时令杂果、特色种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普及和推广,计划举办各类培训班20--30期,培训达到3000人次以上。
三、培训内容
1、以各镇办、各基层站(所)为单位进行发展理念的培训和教育,重点学习“三型”机关创建相关文件及全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会精神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学以致用。
2、局属基层站所需立足职能,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利用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专业技能。
3、以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加大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利用农闲时间,深入镇办村组,指导农民学习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增强农民群众致富本领。
4、积极开展“送教下乡、送技上门”活动,利用冬季农闲时节,重点对全区粮食生产、设施蔬菜、果园管理、特色杂果、生猪、奶牛等种养殖大户、基地负责人、管理人进行一次系统培训,提高作务水平,促进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四、培训时间
从年11月25日开始,到年3月25日结束,为期4个月。
五、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为确保今冬明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决定成立以陈德高局长为组长,郭海燕副局长为副组长,科教科、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科教科,局属相关站(所)组织实施培训工作,相关镇办积极配合,确保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2、制定计划。局属相关单位要根据培训任务,提早做好培训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明确培训专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目标、培训人数。配强、配硬师资力量,精心安排,夯实责任,将培训任务落实到村,落实到人。制定的计划要有实用性,可操作性,以保证培训工作有步骤的进行。
3、确保质量。相关单位在进行培训时,要有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要把真正有用的技术传授给农民,让农民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同时各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密切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确保培训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
杭州市农广校兼职师资库结构达到如下要求:
1. 职称结构:兼职教师队伍中,具有中、高级职称比例达50%以上。“双师型”兼职教师达到总人数的80%以上。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农广校教师队伍。
2. 来源结构:行政管理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乡镇技术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企业或民营组织中的技术骨干,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退休人员等。
3. 专业结构:杭州市农广校选聘兼职教师的专业,应与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需求相适应,并满足全日制教育(或函授教育)、阳光工程项目等所需。选聘适应杭州市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牧、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粮油和休闲观光等12类特色产业专、兼职教师。
根据教育培训任务的需要,按照“人才对路、专业对口、质量较高、数量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师的需求量和专业结构,制定出农广校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队伍建设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确定“对内抓提高、对外搞引进”的队伍建设思路,对专职办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知识提升培训和继续教育深造,同时按照办学任务的要求,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教授、高水平教师、农村能工巧匠、农村土专家等充实到农广校兼职教师队伍中来。
二、推行导师制度,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十二五”全国农广校重点推动五大工程建设中还提出,农广校应推行导师制度,建立教师与学员稳固、长久的教学服务关系,使教师成为学员生产实践的师傅,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倡导教师“下基层、接地气”,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转变思想、改进作风,创先争优,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杭州市农广校创造性地将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既解决了短期培训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又用新技术给长期的学历教育“加餐”。为固定生源,农广校实行长线穿珠――学员在校就读每月对这批学员进行农业新技术短期培训,安排实用课程,由浅入深,将一门技术完完整整地传授给学员,确保了技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以短补长――以短期培训弥补长期学历教育的不足,从单纯的看、听、读延伸到实地考察、现场提问、亲自操作,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搞活了中专学历教育,解决了短期培训不能满足农民长期需求,长期学历教育学到的知识又不知如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难题。这样的培训形式深受农民的欢迎,报名非常踊跃,使农民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尝试建设“双师型”“1+1”职业农民师资队伍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四条标准,强调“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师素质”。当然,“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组织管理与协调交往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
“双师型”教师指的是集普通教师素质与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素质于一体的、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专业实训的职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应该根据职业道德、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及评价能力、课程建设与科研能力、较高的学历与专业资格证书等要素进行评价。
制定全省统一的办学队伍学历和能力规范制度,与继续教育制度相结合,建立一支适合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师型”“1+1”教师队伍。“1+1”是指“专职+兼职”。首先,建立学历规范制度,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有计划地迅速改善和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是农广校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例如,对年龄在45岁以下,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要规定在3~5年内通过专升本、自学考试等形式,实现学历达标。其次,建立能力规范制度,实行专职教师“实践化”与兼职教师“示范化”。倡导重视业务学习,内强素质,提高技能,缩短与农民需求的距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操作技能强、能说会讲敢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除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外,还必须取得与所教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承担专业实习实践指导,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利深入广大农村指导农民群众开展科学种田。
四、对各级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开展轮训
定期举办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根据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实际,加强对已达标教师的继续教育。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资的继续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分类指导,多形式、多渠道并举,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其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理论,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此外,学校在送教师外出接受正规培训的同时,要重视校内的学习培训。要制定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形式,使教师在边教、边学、边研究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从教学实践中加以提高。为了使学校教师切实能够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一直以来,杭州市农广校通过“理论教学大比武”、“课堂演讲评比”、给农民讲课,开展教学能手评选和优秀课件评比,鼓励教师努力钻研业务,强化能力;深入田间地头参观学习等形式,着力提升教师授课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农广校每年以赛形式在全市各分校农广校青年骨干教师中择优选派教师参加全省举办的教学能手大赛。
一、调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保证此次调研活动的实际效果,特制定调研方案如下:
1、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了解农民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和农民教育培训资源配备情况;第二,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第三,深入了解当前支农扶农政策和支农扶农政策需求情况。
2、调查的主要目的
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山东省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况,发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问题,总结提炼经验做法,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指导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推进。
(二)工作组织、内容、进度、要求
此次调研活动主要是针对当地的职业农民开展。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调研活动,成立了专门的调研活动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对海阳市的农民发放农民调查问卷和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统计表,与此同时,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交流与座谈,在结合相关部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数据的处理工作,为下一步全面展开职业农民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于6月20日完成了调研实施方案,并上报至上级部门;7月22日完成了调查统计工作;8月底前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并及时上报省校。
为了有效保证此次调研活动的质量,现要求如下:
第一,相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切实做到人员、时间、措施“三落实”,掌握真实、全面、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调研3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取两个村,每个村至少50户村民。布点要科学、选点要广泛,尽量考虑不同产业、不同人群和不同经济收入等因素。第三,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尤其是要认真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三)关于调查问卷与数据分析
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66份,调查区域主要是徐家店的韩家窑村和台上村;辛安镇的草坡村和张家庄以及盘石店镇的龙头村和大庄村。此次调研活动在选取调查对象时,主要是根据产业、人群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差异来进行选取的,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可参考性和科学性、广泛性(表1)。
1、调查对象年龄情况
2、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情况
3、教育培训需求
近3年接受各种技术培训的为87.7%,参加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增加收入的占60%,为了提高生产技能的占40%。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占66.6%,参加技能培训的占22.2%,参加学历教育的占11%。希望一事一培训的占66.6%,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占66.6%,希望学习种粮技术的占11%,希望学习果树栽植技术的占0.33%,想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占11.1%,想学习花卉栽植技术的0.44%,学习棚室生产技术的占0.55%,希望学习养殖技术的占22.2%,学习养牛技术的占0.33%,养羊技术的占0.55%,学习养鸡技术的占22.2%,养鸭技术的占0.55%,希望培训方式面对面的占22.2%,希望现场培训的占66.6%,从广播电视上培训的占11.1%,希望培训时间在一天的占27.7%,2~3天的占38.8%,4~7天的占33.3%,希望技术培训在本村的占77.7%,在乡镇培训的占22.296,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观念的占33.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占44.4%,要依靠现代技术的占22.2%。
此外,在调研活动中,还定期召开座谈会,期间共召开座谈会5次,多次进村入户。
二、当前“三农”情况统计与分析
自2007年开始,海阳市农广校一直承担山东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也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说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基本需求。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培训的具体形式上较为单一,主要是以集中的学习班培训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以乡镇为单位对有教育需求的有带动能力的农民进行集中培训,通常为每月培训1~2次,并由其将其推广到每一位农民。这种培训方式形式化较为严重,很难真正为农民解决其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与困惑。
目前,海阳市在农民培训与教育方面的管理基本上参与的部门有劳动人事、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办学机构更是多种多样。每个部门或机构都有自己的任务、要求及标准,也都相应地掌握着一批资金(源),但因为分散致使规模偏小,许多培训的人均经费仅有三五百元,且多是利用原有的房屋、场地、教师和设备等,因而这些部门和机构根本无法独立而稳定地承担培训任务,经常是勉强应付或转包给其他单位承担。由此目前农民培训中普遍出现缺实验设备、缺双师型老师、缺实习场地的三缺现象。这样一种职教与培训方式是很难培养出合格和优秀的劳动者。
再如,多部门直接参与教育与培训模式又容易产生漏洞,面对众多分散的职教培训机构且由各部门管理,出资部门也实在难以管理到位,只能采取一些不适当手法,如不切实际地以电话询问手段随时抽查,是目前一种普遍做法,而受训者在外地不接电话即视之为假,这就常与事实不符。管理的不科学又使得那些真正从事办学培训者也会蒙受不白之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协调不信任,甚至导致出台先培训后发款的政策,使得资金紧缺的情况更加严重。这对管理部门来说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是一项好的措施。因为用于农民工培训的钱本来就少,要农民先交款或要培训机构先垫支,都是一件十分难做的工作。其结果无疑是不利于农民培训的。总之,这种情况虽然大家的出发点不错,其结果却并不是最佳的。
海阳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2013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4.2亿元,增长5.7%。农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4.6%。粮食总产29.43万吨,比上年增长-1.4%;油料总产6.47万吨,增长5.0%;水果总产14.4万吨,增长84.0%;蔬菜总产66.6万吨,增长20.2%。肉类总产2.2万吨,禽蛋总产3.2万吨,奶类总产1.2万吨。水产品总产30.2万吨,增长3.7%。全年造林7819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4.9%。全市农机总动力41.87万千瓦,增长1%。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海阳市的农民主要有专职农民、兼业农民和全年外出务工农民。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大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在数量上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还是有很多农民留在当地,也就成为了我们所谓的专职农民,这部分农民的比例约为24.3%。可以说,这部分农民的全部经济来源就是当年的农业产出,由此可见,对于这部分农民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海阳市农广校围绕本市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国家阳光工程农民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初始创业者培训等项目,广泛开展职业农民教育,为海阳市培育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海阳现代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是阳光工程农民培训项目深入到村,培训到户,累计培训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民,真正让每户农民都享受到国家阳光工程的培训教育优惠政策,直至达到学一门专业技术,科学种田,增收增效的目的。
二是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把学校办到田间地头。采取教授理论、师生互动、现场操作、田间指导的方式,使学员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深受农民欢迎。
三是结合重大农事环节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根据农事要求,采取送教下乡、科技赶集、放映科教电影等形式,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对农民的适时技术培训,使农民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效果更加明显。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研究
(_一)教育培训体系平台建设研究
平台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包括政府有关政策和资金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和科技成果资源,相关行业、企业的资金运作资源和媒体的舆论、网络资源等。在这些资源整合到位、搭建领导中心的前提下建设平台人才队伍、网站和信息系统以及维持平台运转的基金,逐步建成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实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运营机制。平台可合理利用资金、师资、信息等资源,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国家服务职能。
(二)教育培训工作研究
1、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按照培训覆盖面的要求,对农民进行不少于10个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以党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定为主,了解和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卫生常识、法律法规、文明礼仪以及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等基本内容,充分调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专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农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按分级分类的要求,突出抓好专题专项培训。
(1)开展科技专题培训
通过开展科普培训活动,通过科普宣传画、读本、举办科普展览等方式,学习现代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林业等高产高效的适用技术知识。受训面达100%。
(2)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能力,结合当前农村流动返乡逐步增多的新特点,以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市场知识等为重点,进行劳动力转移、创业培训,同时带动整个返乡农民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3)开展种养大户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以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联合畜牧部门对各类种养大户进行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4)开展农村卫生常识、文明礼仪专项培训
组织垃圾处理、科学用水、保护土壤等环境卫生知识培训。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组织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通过知识竞赛、礼仪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普及文明礼仪常识,倡导文明礼仪行为,树立文明礼貌形象。
(5)开展农业机械手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现代农业机械知识和经营管理等为重点,由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手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组织法律工作者进村入户,围绕涉农法律法规等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特别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积极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3、抓好其他各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主要目的在于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为目标,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4、丰富和完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1)巩固和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
认真总结集中培训、涉农部门专题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发挥培训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培训服务;
(2)采取灵活方式,不断增强培训的成效
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开展直观、形象、易学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学得懂、学得快、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