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文

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

第1篇: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实现过程

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过程包含了对银行业务运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促进银行业务过程的规范化和进一步的发展。当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中还存在执行力不够、风险评估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致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商业银行要加强内控管理的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内控管理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达成和今后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内控管理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对内部的业务活动进行规范而制定的制度,并对制度进行实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管理包含了对经营过程的事前风险评估和防范、对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以及对工作的进度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通过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对银行业务流程进行规范,防止经营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为金融业务,资金的转入、转出过程中要求严格进行控制,一旦出现差错就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要求更加严格,银行需要加强内控的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才能降低企业经营中出现风险的概率,实现经营目标。

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现状

(一)管理概念存在偏差

当前的金融市场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大,但是银行的管理人员却没有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对于企业经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没有认真研究,对风险的关注程度不高,不能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发现,因而导致无法对风险的发生进行良好的规避。管理人员没有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没有加强,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因而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不佳。

(二)缺乏系统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一方面表现在内控管理体系比较分散,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管理没有体现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全方面,一些环节还处在真空状态,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内控架构的设置缺乏系统性,银行内部虽然分别设置了全局检测机构和部门检测机构,但是检测的内容却没有差别,没有形成互补的状态,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内控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的在实施方法和风险防范方面都不够完善,一些制度的建立与银行的业务流程并不匹配,制度的制定并不严谨,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存在漏洞。另外内控制度的更新不及时,对于银行新增加的业务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存在管理盲点,因而内控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四)控制的执行力不够

一些银行将内控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内控的制度的建设方面,在内控制度建立完成后却没有加强执行力度,因而虽然有完善的制度却没有在银行内部很好的实施,执行效果相对比较差,没有将制度具体落实到位。

三、内控管理实现过程

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实现过程是通过运用手段将工作人员、制度和方法等进行集中运用,来达到内部控制的效果,内控管理的实现过程包含了对银行业务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面的控制。要求员工按照规范开展工作,以保证工作的质量达到经营要求,内控管理的实现过程包含了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在银行业务发展的整个阶段,都需要跟进管理,保障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计划,在项目实施之前要了解项目开展的具体内容,涉及的人员和部门等等,然后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制定管理计划,选择最合适的内控管理计划进行实施;第二步是制定控制标准,将业务流程以及实施中的相关规定用书面形式进行呈现,以便于项目的执行者在规定内进行项目的开展;第三部是对其中内控管理中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结合,共同进行内部控制活动,以便于达内部控制的效果。

内部控制的管理上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过程的控制尤为重要,过程是内控活动开展的核心和关键,对过程的每一步进行对应的控制,可以增强制度和体系的全面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控制可以达到以下效果:有利于人员岗位的合理安排,针对每一位员工的特点,让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管理者可以对业务的流程和工作特点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把握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强化内控管理的具体性和有效性,保障管理工作可以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升工作的效率。因此,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工作必须走上过程控制的轨道,商业银行基于过程控制模式进行内控管理时,要注重过程的控制,既要重视内部控制的结果,更要重视内部控制的过程。

四、加强内控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全过程控制理念

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是对经营全过程的管理控制,银行的管理者要树立全过程控制的管理理念,要从银行的经营中全过程、全部人员做起,对管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和员工在工作中具体操作进行规范。要营造良好的银行内控管理环境,通过对银行经营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来制定并改进风险防范措施,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

(二)加强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建设制度之前要对制度需要达到的效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对现有的业务和流程进行规范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建立要包含所有的业务和项目,避免有所遗漏。在制度建立完善之后,要对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对责任人进行界定,加强岗位的控制,提升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

(三)加强非现场监控

非现场检测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实现对银行经营活动与风险状况及其趋势的持续跟踪,可以实现对业务经营的全面持续监控,加强非现场检测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的支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数据信息平台来对整个业务环节进行检测,以便于发现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然后进行加强和改变。

(四)培育内控文化

商业银行要加快培育和谐稳健的内控文化,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文化体系,造成商业银行内部文化缺位,仅仅依靠道德、理想等无形的东西进行管理已很难奏效,因此,商业银行要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加快内部控制文化的培养,将内控文化渗透到业务发展中。同时,银行也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提升每个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不同的员工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在银行管理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应该加快步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将内控管理贯穿银行经营的全过程,同时培育内控文化,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晏忠.基于SOA架构下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实现[J].金融会计,2012

第2篇: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文

基金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粤教高函〔2013〕113 号),阶段性成果。

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市场的大量需求和学生就业困难同时存在,而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因此,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和创新,明确定位目标,突出就业能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关键词 :工商管理 应用型本科 能力 创新

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其主要功能是为广大本科生教授社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即打造本科应用型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为了保障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就要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本质,明确培养定位,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一、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本科教育必然选择

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随着高校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出缺少实践,应用知识、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而社会各行业急需一大批具有管理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参与生产管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二、目前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中出现问

题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二是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三是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将对毕业生就业时带来以下困境:

1.职业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差。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目前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理论基础不及重点大学扎实,实践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专科生。

2.难以胜任企业工作,职业发展无后劲。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际管理技能的培训。毕业后面临企业的具体工作,很多学生感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3.职业定位不清晰,缺乏工作信心。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但是却普遍感觉缺乏针对性,难以进行清晰的职业定位。缺乏深入扎实的专业能力,求职时常常表现出不自信。

三、强化能力培养的人才模式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改革教学过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资源,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可构建校内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如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模拟实验或实习的校内场所,从而方便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应与地方企业或政府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从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为实践教学导师,对本专业的生产运作与管理、质量管理等课程,让企业导师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现场授课,将企业进一步完善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可将大一学生进行体验式管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学生可自主申请实战项目,参与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大二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产品销售;大三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大四部分学生实施创业计划并依托学校创业基地开办公司。

3.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实践教学团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是让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等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战技能。三是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老总到学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

4.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特点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为中心,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使用个性化培养方式。

5.非教学培养途径的补充。工商管理专业与社会联系异常紧密。首先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布置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开辟第二课堂,有计划地举办营销策划、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3篇: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苗雨君(1970-),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重视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类型,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实现途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1998年4月份印发)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高[2012]4号)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从理论上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即解决人才“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的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2]。应用型人才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符合“理论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把成熟的工商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解决专业人才“怎么样培养”的知识结构架构和运行组织方式。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技术和理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强调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应用和科学创造能力;在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应重视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开发[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学者对美国、新加坡、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了研究,着重研究校企合作的内涵、模式、优势以及必然性等方面:《对国外发达国家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引导的培养模式和企业人才需求形式出发,分析了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等等。以美国为例,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中,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技术教育的大学和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工程教育,这些已构成了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上,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系统分析的课程体系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结合科技发展要求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自主权,并结合科技发展、企业现场应用技术和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整,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适用、最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技能;在学生实习实践方面,使高校注重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力求使学生熟悉工商企业发展进程,掌握职业技能要求[4]。目前,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刘东江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中心,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要建立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潘琦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理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一是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自我定位;二是将高智商、高情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三是利用校内与校际资源,提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四是建设与完善大学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徐辉认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注重培养技能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5]。

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特点,已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逐渐暴露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专业的发展建设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2.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缺乏特色

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依据地方需求、自身优势和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大学还没形成与高职院校“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6]。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特色。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以及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但是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统一方面没有清晰的设计和表述,整体上感觉目标空泛。各级各类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而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毕业生共性趋同、特色优势不足,人才培养类型单一。

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式重于实质,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改革一般按照“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3+1”或“3.5+0.5”模式,在具体实施方面受困于传统的、僵化的教育理念的限制。如“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对原有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形式调整,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而校企合作的“3+1”或“3.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因为培养方案中缺少学生在企业实践的相应学分的设定,或者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办法,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评定学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往往对学生的培养考核也束手无策,目前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一些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践课程,甚至一些学校出现因人设课或者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程的现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2.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关键是造材的平台、流程和工具需要把关。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忽视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具有强烈的引领作用、应用导向和实践导向,但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注重系统性知识的传授,教师成了教书匠,而不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另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普遍缺乏运用理论的机会和能力,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这种被动学习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2.4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薄弱,考核方式不科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胜任将来从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工作。然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多数办学时间较短,实践教学是该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过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制约着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现行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来评定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缺乏对实践教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实践途径

3.1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人才的需求特征,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从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二是职业层次带性,即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带;三是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对人才有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的要求,对人才培养具有驱动作用[7]。因此科学设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3.2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制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就难以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趋向、从业特点,学生在求职过程和就业后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3)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课程体系,注重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紧密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应用、注重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按照“厚理论基础、强应用能力、高综合素质、广适应工作”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就是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等五级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和“实践”课程可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要做动态调整。4)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纳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发明创造、学术研究、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旨在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3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首先,打破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壁垒”,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把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或理论与实务关联紧密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重组,使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其次,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安排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本着“以教学为中心”理念,科学设计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要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要努力突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虚拟游戏法、社会调查法、学生“小讲课”、模拟实训、创新创业训练、企业参观考察等方法与手段,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第4篇: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文

关键词: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当中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

1、各个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常常会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并且对于理论教学特别的重视,缺乏单独的实践教学计划,并且实践教学计划也不过是辅助教学而已。

2、在制定好的专业教学计划当中,因为受到相关学校实践计划经费不足的制约,缺乏优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常常以理论为主,涉及到实践教学的较少。

3、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大纲中缺少实践教学大纲的设计,导致教师依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时,不会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应重视,只是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

(二)实践教学的模式较单一,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

当前,我们国家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都开始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一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去考察与实习等,而因为一些高校的经费不足,学生又多,就产生了很多企业不接收外来学生的现象,参与实践教学的模拟实训变成了形式性上的实践,不具备很好的操作性。其教学思想与方式也较为单一,借助教学案例做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相应的提升。而伴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于实践教学学生的兴趣普遍不高,教学效果特别的不理想。

(三)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资金投入

很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进行重视,然而因为其资金投入少,针对工商管理的专业实践教学费用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教学效果特别的不理想。比如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其严重制约工商管理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的不足,并且缺少相应的师资配备,实践教学设施不齐全,更没有让相关的教师去相关组织或企业去学习。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用一些资金购买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软件,然而却因为缺乏资金对软件没有进行有效的更新与维护,无法实现提升相应实践教学水平的目标。

(四)缺乏实习基地方面的建设,学生实习机会很少

对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其主要的方式就是能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社会之中,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学有所值,学以致用,进行不断的创新,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普通教学型高校,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时要注重社会发展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和企业一起在校外建设大学生的实践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校运用自身方式跟企业合作,进行教学实践基地的筹备,最后却因为用人企业的需求问题,使得校外的实习基地不能进行正常的运作。

二、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以就业作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与教学体系一定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进行实践教学其重点就是针对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培训。实践的教学体系需要在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构建,做相应教学目标的制定,加强相关的实践教学专业培训,对实践教学的实施、组织与方案评价等进行控制管理。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时,各高职院校一定要对自己的专业进行细致的分析,继而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更具优势。

(二)建立实践与理论课堂有机结合的模式

要想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践的教学体系构建时,一定要把理论与实践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课堂能够强化理论学习,培养相关的专业技能。而实践的课堂更侧重于专业的实践,注重个性化的发展,保障实践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做社会调研或者进行论文的撰写。并在此过程中做出相应奖励,激发出教师与学生们的实践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管理过程中,还要在其中融入各种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创业、企业模拟及营销比赛等。

(三)加大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工商管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开始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实践教学可以顺利地进行。如:高职院校可以向政府的财政部门做出相应的资金申请,并整合资源,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向个人或者企业进行融资,请本校的知名校友出资对本校建立实践教学的相应体系进行支持。另外,高职院校还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优化配置。

(四)建立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想增加实践教学的相应资金投入,可以积极打造产学结合的模式,让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大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可以走向社会,真正地投入到社会的实践中去,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产学结合这种模式能够让企业和高校之间达到共赢。对企业来说,招聘成本变高,需求人才也越来越多,产学结合这种模式能够使其直接从高职院校把有竞争力的人才吸收过来。而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对教学水平进行更为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宏.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1.

第5篇: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工商管理类人才

能力 结构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00-0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与此相伴随的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作为工商管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则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笔者认为提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社会上近百家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从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现状出发,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研究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最终提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目标。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现状

课题组依据课题的需要分别对北海、南宁、武汉、上海及天津等城市的近百家企业(涉及餐饮、食品、零售、金融、旅游等10多个行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以纸质、电子邮件两种形式发放,从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员工素质、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以16道封闭式及开放式题目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回收率86%,经有效性检验,有效问卷76份,有效回收率76%。同时我们还充分借助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目标进行了访谈,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次共访谈了10位专家,既有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教授、学者,也有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还包括“双师型”教学人员。

在对所涉及企业的类型及规模的问卷调查中,有9家为餐饮行业,约占11.84%;9家为IT,占11.84%;房地产行业有8家企业,占10.53%;通信行业有6家,占7.89%;物流企业有5家,占6.58%;批发零售有9家,占11.84%;教育行业有7家,占9.21%;金融企业有8家,占10.53%;旅游行业有7家,占9.21%;其他为8家,占10.53%,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来看,本次调查涉及的行业领域较为广泛,基本上能反映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本次抽样调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来看,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占35.53%;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的占25%;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1亿元的占22.37%;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占17.11%。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此次调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年销售额1亿元及以下的企业,即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也基本符合目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当被问及贵公司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时,认为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的占52.4%,认为需求一般的占45.2%,回答几乎没有什么需求的为2.4%。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随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笔者认为市场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保持较大的需求,并且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而这种市场需求现状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

从对所需求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方向上来看,有高达61.84%的企业回答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有需求;有35.53%的企业认为财务会计人才比较紧缺;而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占25%;在金融学方面的需求占25%;国际贸易方面的需求占14.47%;连锁经营专业的需求占30.26%,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占51.32%,其他需求占17.11%,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市场对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等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仍有很大的需求,虽然每年有大量的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但是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说明可能存在目前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还不足以满足企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导致企业不断通过招聘人员充实员工队伍的情况。与此同时,诸如连锁经营等新专业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也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指引了很好的发展方向。

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还需强化的能力类型的调查中,我们得到如下调查数据: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仍需强化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能力的占30.6%,认为仍需强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占26.5%和25.5%,同时也有近16.3%的回答者认为领导能力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也很重要,回答“其他”的人数占总体的1%。从以上的数据可知,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培养方案中,应强调对学生进行这几种能力类型的培养。

同时,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仍需提高的素质调查中,选择心理素养的占46.8%,选择道德素养的占33.8%。由此可知,社会已经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战略中对此应有所体现。

我们还从调查数据中了解到,有近18.2%的受访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理论素养有待继续提升,这一方面说明工商管理类人才在相关理论方面还存在不足,还要更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理论素养教育,使之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独立学院偏重于应用与实践,而对构成应用与实践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素养的培养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素养比较欠缺,而这种知识理论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到其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的调查数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乃至于理论素养对于培养完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至关重要,也是构成其能力结构的基础。

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在企业急需的工商管理人员类型中,中高层管理人才排在榜首,尤其是有一定现场管理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因此中层管理人员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而这种需求从劳动力市场的满足程度来看,满足度并不高。从1999年扩招以来,毕业生拥挤的现状在2003年开始出现,这就是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组矛盾:一方面工商管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人才质量不符合企业要求是关键。

在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果:对现场管理了解甚少的占43.5%,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占40.3%。究其原因,毕业生的实习不成功是关键,毕业生的毕业前实习基本上流于形式。据反映,有的学校为了节省开支,结果把实习变成了参观,学生参观完后实习就算完成任务。还有的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从严要求自己,没有深入到实习岗位进行学习,导致实习效果不明显,出现毕业生就业前仍不合格的现象。同时也有14.5%的回答者认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不正确是当前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内涵与结构分析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结构指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从事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一大战略重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的确立应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结构及特征。因为工商管理类教育的“产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人才,而检验“产品”优劣的最终标准还是由市场来决定。其次,独立学院自身的教育层次定位及相关政策。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个定位也是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培养的定位。最后是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及重点本科,一方面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动力与学习自觉性相对不足,而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在学生的能力结构培养中应树立注重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素质结构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通过对企业的需求调查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应包括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业务的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各高等院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独立学院必须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战略。

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从高等教育层次看工商管理专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较为具体的就业单位,培养的是直接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以实务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主,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同时也强调广泛的商业技能。因此,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该有区别于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应把握以下三点。第一,确立培养层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实践应用的就业型、学术研究型、技能型和创业型四种人才。实践应用的就业型人才主要通过从事产品开发、物流、生产现场管理、营销、销售、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经营决策活动,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企业的工作。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制作。创业型人才主要依靠资金以及管理经验等一系列资源进行创业。

在对新形势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查中,选择实践应用的就业型的占45%,创业型次之,占26.7%,学术研究型占20%,技能型占8.3%。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及生源状况,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明确就业领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及重点本科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是以辐射区域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主要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区域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来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明确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素质类型。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业务的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等。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中高级实践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专业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快速适应企业操作层工作岗位,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发展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且具有通过进一步实践与深造,成为企业决策管理层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之雷,王卫,潘瑞玉.工商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策略――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

[2]林常青,肖生鹏.基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独立院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3]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第6篇: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场对社会教育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其中,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培养社会新型人才的教育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在当前社会状况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亟须得到有效解决。本文将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教育紧跟时展潮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发展培养新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具有超前的引导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保障。但是,在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1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定位模糊

新时期下,我国高等的职业教育指导方针理念,重视个人发展,提倡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但是,当前工商管理教育专业中,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尤其是在专业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偏重学校硕士点、博士点的创设,对学生学问研究的要求较高,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创设,本质上是以社会产业发展需求与市场为标准的,但是当前的教学中,工商管理专业的技能训练与知识传授等,更多以学业任务为重,在既定的课时中更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对学生的职业定向、个性化教育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处理,相对较为薄弱。

1.2缺失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占据主体,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活动由教师组织,学生被动听讲,主动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这同时也与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最终导致人才成长的教学环境与培训结果毫无差别,没有个人特色存在,学生个人的竞争意识也较为薄弱。

1.3教学内容空泛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统一理论教学中,专业更多体现在“多”,而不是精于“专”,这种全面知识结构教学中,尽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但同时也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对多门课程的学习涉猎流于形式,只关注课时签到情况与考试成绩,同时无法专一地对某一知识方向进行纵向衍生,以致在就业中缺乏特色专长,优势减小。

2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强调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因此,教育活动中,不能盲目地跟风模仿国外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其设置首先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行业领域的职业实践需求出发,逐步对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做出调整。其中,对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突出工商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专业知识的学习尽管极为重要,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当今世界,综合应用型人才更能符合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

2.2丰富隐性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为现代工商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专业,因其服务的对象广泛,因此,在专业学习中涉及的专业类别也相对复杂。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然而因当前教学活动中课时的限制、师资力量的薄弱等问题,使工商管理专业拓展方向相对较少。因此,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适当开设第二课堂,丰富隐性课程。一方面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展开,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企业战略知识、国际商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社团,自我学习,使学生在社团实践活动中,逐渐学习与培养自身的人际沟通、公关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推销谈判技巧等。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知识力、学习力以及创造力的社会。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水平的锻炼,目的都是为了接触现实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活动中,对人才的培养也要集中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够灵活应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广泛服务于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如企业管理的咨询工作、地方政府部门的公关政策制定等。

2.4优化培训方式

当前的就业形势中,部分企业偏好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类人因为没有经过特殊的专业培训,因此在就业之后容易被新企业完全重新塑造。而部分企业则更爱好在校经过实践培训的人才,因为这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员工在职培训的时间,能够在应聘之后直接上岗。社会市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招聘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而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可以改变传统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培训的方式,从思想层面上深刻认识到实践培训的重要性。可以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就完成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毕业以后,既拥有了实践工作经验,能够直接上岗,又能灵活应对社会市场的需求。此外,工商管理专业院校内部也可以加强校园模拟实验室等建设。运用高新科学技术,不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ERP实验室,满足在校培训的需求。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业务应用系统,这个高度集成系统主要囊括了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模块。ERP具备了真实企业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形态,整合了企业所有的信息系统,因此,可以借助ERP来进行模拟培训实验,让学生小组分别扮演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以及财务管理等模块,进而进行模拟训练。同时,各模块之间的学生小组也可以通过企业发展中的互动关系加强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与理解。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日渐扩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专业定位模糊、缺失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空泛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中,主要集中探讨了在教育教学环节中,需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丰富隐性课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培训方式四方面的重要性。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工商管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与挑战。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多重培养,使学生成长为适合社会市场并能为市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高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中艳,,刘晓霞.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2]刘永,赵洪明,柳红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2(04).

[3]金玮,梁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

[4]张才明,杨晓智.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06).

第7篇: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文

校企双方在平等协商、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成立双方共同参与的工商管理专业合作培养委员会,设立办公室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合作培养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协调处理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高校课程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考察工商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1.2实践教学师资薄弱

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以更好地胜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而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成长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不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不了解企业岗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1. 3教学评价系统不科学

工商管理专业重视理论课程的考核评价,对实践教学的要求相对较低。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系统,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办法。实践教学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存在走过场现象。有的甚至采用与理论课程相同的考试形式,其评价结果可信度低。由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不完善,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水平不能得到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得不到解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提高,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4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机制是否完善是决定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及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校内实践基地只能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模拟训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及利用情况更为重要,即通过校企合作,互利双赢,满足学校、学生、教师、企业的需求,各方利益平衡,才能促进合作的长期有效进行。

2工商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思路

2. 1深入企业调研,完善培养计划

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社会调研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计划[Cal,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主旨。根据校企双方教学资源条件以及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制定联合培养计划过程中,学校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使用意见,考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

2. 2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作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基础的课程体系是完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计划的载体与核心。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应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应充分吸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的建议,根据“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的原则,构建“基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平台(如英语、经济数学、大学语文等):必修模块(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课程实验等。专业能力模块以已修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方式,训练与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方向模块针对职业岗位,强调专业方向上的全面展开与深化,着力构建工商管理人才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2. 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第一,组织教师挂职锻炼。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经历过良好的专业训练,理论知识扎实,但由于缺乏实际的管理实践锻炼,实践能力不强。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验的能力,学校应研究制定教师挂职锻炼制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担任各级部门经理助理,协助部门经理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

第二,做好校外教师的选聘。首先,由合作企业遴选工作负责、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客座教授。选聘他们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学生可学习到大量实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技能,积累初步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2. 4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第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双向互动的现代教学方式。作为系统地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

第二,更新教学手段。远程教学、软件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撑,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课程,可灵活采用专题讨论、现场体验、案例教学、操作示范、项目驱动、软件模拟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2.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根据实际的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双方应科学安排专业课程实验、模拟实训、社会调查、企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第一,建设校企共享的工商管理实验室。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运用各种实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工商管理实验室建设与运行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学校往往出现经费不足,软硬件达不到实践教学要求等情况。校企双方可通过协商合作共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第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实践基地是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产生感性认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学习实践,学生可提升工作岗位技能,熟悉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未来职业角色。

第三,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考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效果,应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制定考核方法,构建突出知识运用与实践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校自评、用人单位评价、合作企业评价与学生评价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科学、客观测评,分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实践教学改进的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第8篇: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当下正处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更新的时代,而传统的工商管理方法对于我国的现代市场的管理已经不能够完全适用,但是目前各个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却还是较为传统,并没有大规模地应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而现在正是处于新型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紧缺的时代,所以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的学校应该改变教学的方式,加快综合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人才,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并且结合各种的社会资源等制定出一个符合学校自身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目标则应该是为地方和国家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型人才,所有的高校都应该本着这条准则去制定自己学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并且应该通过调查和追踪,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培养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要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我国的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就要对工商管理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和教学,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教学体系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主要是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课堂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没有一个相对宽泛的知识面,也没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且缺乏创新精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中并没有太多针对性的实习以及实践环节的课程,学生不能够过多地接触社会中真正的工商管理模式和环境。从高校的教学内容方面,学校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都是脱离了当前工作实际的理论知识,缺乏比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人才的需求市场上,这种情况体现得尤为明显,往往用人单位的要求都是非常具体的职能和岗位,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的都是基础并且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全面,这种模式非常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侧重点,成了“全而不精”的人,这些从我国的一些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就可以看出来,其十一门专业课程就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多方面的工商管理项目,这样不仅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让学生不能够成为真正实用型的人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要对各个方向都作出等量的投入,虽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学生不能够在专业的纵深方向做出发展,只能了解皮毛,从而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没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从学校的教学安排方面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课程都没有很大量的安排,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本来就是与社会经济实际以及市场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学生就等于在学校之内闭门造车,严重与社会实际隔离。所以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然而在现行的教材和培养方案之中,虽然有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些实践环节,但是这些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并且没有合理的资源,让实践流于形式,远远不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上这些都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高校应该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现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定位,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改革。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高校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我国的市场为导向,构建出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并且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

(一)改进教学内容和体系

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应该以我国的市场经济为导向构建出一套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专业应用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学校要针对以往的学生知识结构不能够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采用T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各有所长,各有专精。学校在招收学生入学时可以不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而是按照经济类、管理类、美术类、机械类等大类招收学生。在学生入校的前两年学校可以开始本大类的基础学科供学生们进行学习,而在后两年学校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选定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具体专业模块,例如市场营销模块、电子商务模块等,并制定各个模块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串联,并且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为学生的综合技能构建提供基础原理和理论,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很强的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工商管理的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各个高校要从我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加强对校内的模拟课堂和实验设施的建设,争取在院校之内拥有应用实践性的实验室以及专项资金。并且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外资源与相应的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和校外的企业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各学校还需要积极地联合校外企业加大对学校的投资,联合建设学校内的模拟工商管理实验室。

(三)加强素质教育

学校除了要加强学生的专业专精知识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综合性地发展。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例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和教学,帮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工商管理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人才培养系统却跟不上我国的人才需求的发展,并且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并且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市场输送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鑫,陆奇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西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2014(1):36-38.

[2]陈发祥,魏梅,程国财,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徽文化嵌入模式研究———以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31-32.

[3]谢雅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2015(4):38-39.

[4]林艳辉,张大庆.创新驱动战略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平台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23(4):88-90.

第9篇: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教育重点倾向于学习者的自身技能培养,而非培养侧重于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根本区别。在这种前提下,高职院校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比本科院校或更高学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更快、技术运用能力更好、吃苦耐劳精神更足,比社会其它人才知识面更广、学习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经济适用型”人才,这也是越来越多企业把招聘目标对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原因之一。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抱怨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工商管理类员工,许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连企业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我们不能怨企业的用人要求太高,问题在于现在的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在太弱,学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现实要求脱节,教育方式和方法亟需改进。因此,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就显的十分重要和迫切。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

2.1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学质量下降

高职院校从建立初期就非常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并积极努力地去培养企业需要的一线人才。但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学校慢慢地将工作重点向自身的发展转移,不断地扩大招生,不断地扩大学校规模,从而忽视了对教学的“严格把关”。

(2)教学内容过于“传统”

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本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但是,我们借鉴回来之后,并没有解决国内众多企业的困难,甚至有些理论和案例我们已经讲解了很多年,从来没有更新过,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学到什么,毕业之后能为企业带去什么,解决什么,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进步就是退步。

(3)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问题

对比过去高等教育“严进严出”的时代,现在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导致学生没有珍惜这种学习机会。久而久之,就出现当下学校中不良的学习风气,上课不听讲,睡觉、玩手机,有时根本不去上课等等。这种态度问题都保障不了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还谈什么教学质量?

2.2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轨”

(1)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般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很少。这种教学方式就如同在教室里传授学生们游泳技巧一样,最后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熟读理论的理论家,而不是工商管理教育应该培养的职业经理人。

(2)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没有管理企业的实践经验,就不能感悟到管理学的精妙之处。而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高学历毕业后直接开始教学工作,相当一部分人毫无管理企业的经验,这种从未下过水的“游泳教练”,又怎么能教会别人游泳呢?

2.3缺少国家及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虽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社会第一线的人才,但毕竟这种从学生到人才的身份变换需要适应,将所学变为所用的工作需要熟悉,那么如何能平稳地度过这段转换时期呢?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提供适当的平台,企业给予技术帮助和耐心,共同为学生走向成功的管理者铺好路。可现实中,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有多少呢?缺少了国家及社会的帮助与支持,学校再怎么改革也无法培养出“即插即用型”的人才,就好像没有风,没有水,造出再好的帆船也无法远行,驶向成功的彼岸。

3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尽快摆脱现在所处的困境,就要认真分析形势,努力寻求能够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从而走上正确的教学改革之路。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3.1保持教学内容的“潮流化”

专业上任何理论都不是亘古不变的,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因此,对于之前的理论就会有新的认识,并赋予其符合当下的解释与定义。而作为工商管理这样一门涉及很广的学科,更加不能因循守旧,常年不变的抱着老教材,学着旧理论,应该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这样才能管理好企业。所以,学校注重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更新教学内容,使用最前沿的教材,保证所教跟得上“潮流”。

3.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目的性和特殊性,所以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根据这种客观要求,学校就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多下功夫,注重并加强“双师型”教学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不断派出现有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组织与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3.3重视开展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不但难以接受理解,而且也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就很有必要。通过在实训室进行沙盘模拟或案例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消化理解知识点,同时也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和决策的权力,在情境中体会管理者的角色,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3.4寻求国家和社会支持

仅靠学校的培养,无法让学生真正成才,简单的考试与实践检验不出人才的本色,所谓“在实战中磨练,在感悟中成长”,因此,学校需要寻求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为学生毕业后能合格上岗创造一个锻炼的平台。

(1)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顶岗实习

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履行各自的职责。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的人才,企业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参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感受工作的氛围,了解工作的内容,这样比在学校的模拟和实践更直观。

(2)建立实习基地,开办“创业公司”

有些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境,企业经常把他们安排到基层岗位上实习,从事着车间工人的工作,这样在学校中学习的管理理论很难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让学生对专业前景大失所望,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造成专业人才流失。现如今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但创业毕竟存在风险,还是有些人望而却步。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就业相关部门能否寻求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为学生搭建一个实习的平台——建立实习基地。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申报创业项目,经有关部门评估通过后,由国家或社会企业出资创办公司,由学生执行管理。为了规避投资风险,由学校和出资企业进行监管。这样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整合社会资源再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知识,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遇到问题也有老师给予帮助与教导,实现“共赢”。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不变的。我们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着手改革,提出更多适合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突出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增加就业率。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