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

第1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72-01

教学中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生要组成部分。理答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以下将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地提问。

一、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要点

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强调师生的共同合作,使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见解或主张互相碰撞,达到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教育目的。而使学生与教师互相碰撞、和谐互动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教师的提问。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提问的要点如下:

(1)问题应环绕教学的主要目标,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问题的深浅和难易要适合年级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低年级可多提一些有助于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的问题,中、高年级逐步多提些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3)提问的类型要灵活多样,可以多角度、多思路设计问题,切忌提问程式化。

(4)提问要适时。只是设计好问题,如不能在课堂上适时地进行提问,仍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课前虽已精心设计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视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甚至改变课前所设计的问题。这也就是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如发现所提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时,教师可给予提示或暗示,或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思考后回答。如因学生缺乏某一方面的知识,经启发后仍不能正确回答时,教师应直接代答。发现问题过易时,教师不必再令学生重复回答。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提问的方式或内容,以增强提问的效果。

二、提问的整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整体性就是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其量少而精,但问域宽阔,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很大,使得学生须要综合处理某些范围内的全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尽量创设能统领整堂课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情境里,提出的几个问题,应该彼此关联,环环相扣,协调一致地为整体教学内容服务。

在注重整体性的同时还应使提问具有启发性,即:问题要提得具体实在,不要让学生觉得摸不着头脑;问题要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不要让学生无所适从;要让学生感觉到问题与他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感到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中,教师提问:“小鹰在三次学飞中,它的心情与想法各有什么变化?”这样一问,问题就能“关照”全篇,要求学生自由探索,整体把握,带有很强的启发性,使学生不会感到无处下手,无法解决。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1.掌握了提问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重难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能开发学生思维潜能,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新颖巧妙的问题,提出能教会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特殊问题,同时,可以帮助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舍弃单调陈旧的,选取趣味浓厚的;舍弃直露性的,选取含蓄性的。

2.紧扣课题精心提问。文题大多是根据文章的写作对象、写作内容或写作主题来命名的,因此题目是文章的“窗户”,通过这个“窗户”,去吸引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大体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内容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主题的点睛之笔,抓住“题眼”、“诗眼”、“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人教版第四册第11课《难忘泼水节》一文中,老师要抓住课题中的“难忘”一词去提问,为什么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呢?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寻求答案,让学生知道1961年,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富有情趣的泼水节,所以说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教学目标就自然轻松达到了。

3.在内容的重复处精心提问。在一些文章中,有些词句会反复出现,以强调某种情绪或表达某种主题,但这些词句往往是散落在文章之中的,大多数学生关注不到,所以就需要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入思考。如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多处呼应,因此可设问:“为什么文中三次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潜心会文,就会逐渐感悟这对父子在爱的浸润下,父亲对诺言的坚持以及儿子对信念的坚守。

4.教师和蔼可亲的发问、平等的发问、向学生学习式的发问,会打破师生间的界限,使语言交际渠道畅通,造成和谐、民主的答问气氛。如进行点名读词时,老师可手握着一张张卡片,不要生硬提问:“我点到谁,谁就站起来读卡片选词。”而应热情地发问:“我送给谁一张卡片,就请你来读词,好吗?”一个“送”字,似乎像礼物一样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听了心里暖洋洋的,打消了点名的紧张感,从心底里愿意接受这份应答的礼物,苦中有乐,学中有乐。总之,由重教转为重学,教学观念转变,精心改革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一扫沉闷压抑的气氛,形成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问和答的作用就是:教师应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并敢于提出独特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让小学生在求得发现的同时提出疑问,使之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之后愉悦身心的享受者。

参考文献

第2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联系实际,情境再现

新课标中要求,教学一定要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中,有《小蝌蚪找妈妈》的文章,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笔者特意去找到几个小蝌蚪,然后拿到教室,每天让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并把变化记录下来,学生们每天一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观察变化,并高兴地记录到自己的小本上,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参与进了语文的学习,等到真的要讲这篇课文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发现,每个孩子都那么活跃和开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激发出来,教师这时候要抓住契机,进一步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展开课堂,引入学习。这就是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和发现,从而进步。

多媒体、角色、音乐的运用

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特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越是直观形象的教学,越能引起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尽量采用一些色彩鲜艳和生动有趣的图像和影音制作课件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二年级(下册)中的《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很多孩子听过泼水节,但是对它的了解很少,所以,在课前笔者特意准备了傣族泼水节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先来观看,然后观察他们的表情,最后询问他们观看后的想法和理解,孩子们通过视频学习,了解到原来泼水节其实是对人的尊重和喜欢,是一种美好的习俗,再到学习课文时,对文章内容和句子的讲解,学生明显感兴趣,而且能很好地联想到自己观看的视频,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的学习。

为了进一步让情境教学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多时候,师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当课文中的某一个角色,然后在角色互换,让学生可以换位思考,不仅能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现实,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情境。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一课时,通过对教室提前的布置和对课文的相对熟悉,给学生创设一个氛围,然后教师先充当老虎,选一个学生充当狐狸,其他同学作为森林的其他动物,表演结束后,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当老虎,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体会人物语言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作者写文章的用意和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都充满期盼和活力,可想而知,对语文课堂的投入和学习也就相对较好,自然而然,语文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吸收能力都是超强的,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并不比成人差,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音乐来创设一定的氛围,强化他们对文章的了解,比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扬科》时,要让孩子门感受到小扬科对音乐的痴迷,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们可以给他们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天才”小扬科到底是如何喜爱音乐,同时也为下铺垫;而当学生读到小扬科进厨房时,教师立刻换上悲伤的音乐,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更能体会小扬科当时的担心与害怕,从而产生共鸣,为小扬科的悲惨命运报不平,也为当时的黑暗社会而感到痛恨。这样以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呼之欲出了。

生动的语言,强化情境

第3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关键词:阅读;感受快乐;实践能力

一、在“实”上下功夫

所谓“实”,笔者的粗浅理解是语言文字训练要落实。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我们要把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形象生动解词语

解词,是小学语文基本功的重要训练项目,是阅读的基础。乌申斯基说过一句话:“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特点出发,教师要特别注意解词的形象生动。从一位老师执教《画家和牧童》时,对“浓墨涂抹”与“轻笔细描”之区分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可窥见一斑,他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第一步:让学生联系语境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第二步:师在宣纸上现场作画,指名学生说出她什么时候是“浓墨涂抹”,什么时候是“轻笔细描”;第三步:课件出示名画,让学生上台指出哪是“浓墨涂抹”,哪是“轻笔细描”。一步步,既直观又有效,这两个词不同的意思理所当然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2.循序渐进积句式

钻研教材,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出现的新句式,然后要适宜地利用这些句式,逐步分层地进行训练,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3.比较阅读练语感

比较阅读,就是将课文中的词、句、段加以变换,让学生在诵读中与原文比较,从中感受不同的语言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或情感。

比如,让学生有比较地阅读,与文本对话后感受“渐渐”的必要性和语言运用的优美性。许多时候,就词论词、就句论句,是很难有所感悟的。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往往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中。学生在诵读、比较、体会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渐渐地”,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养成准确运用词句的好习惯。

4.观察说话促理解

面对一些难理解的句子,把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有一句:有时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李吉林老师先创设一个情境:一个阴雨天,雏鹰旅行队的小胖迷了路,太阳躲在云里,怎么办?她再请学生分别扮演小胖和大树公公。大树公戴一个绿色的高高的头饰,向南而立。头饰南半边插着稠密的树枝,北半边插着稀疏的树枝。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大树公公,请他帮忙。大树公公不仅作了明确的回答: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还提出“为什么我的枝叶南面稠北面稀?”李老师最后出示了两个句式:“因为,所以”“ 是因为 ”。这个片段充分说明,在模拟现场中,观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生动简易地演绎了句子内涵,让学生轻松学会了阴雨天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而进行因果关系的说话练习,让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树枝的稠稀与太阳的因果关系。此句理解的难点迎刃而解。

5.朗读情境展个性

阅读教学应当以读为本,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朗读指导过程的展开是极其重要的。

请看《棉花姑娘》的教学片段:(出示句子:“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A读读这三句同样的话,能不能读出不同的心情?

B创设情境:是啊,她盼着,盼着,终于把燕子盼来了。棉花姑娘对燕子说——

燕子飞走了。棉花姑娘的病情加重了。她又盼啊盼,终于盼来了啄木鸟。棉花姑娘又急切地说——

啄木鸟又飞走了。棉花姑娘的病更严重,她已经变得奄奄一息了。这时候,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

同样一句“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学生会发现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因为棉花姑娘的病越来越重,她的心情也应越来越急切,最后看到青蛙来了,应是又急切又高兴。学生有声有色地读着、练着,读出了棉花姑娘的高兴、有礼貌、焦急、难过。从读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语言深刻的感悟,读的过程展开了,读的水平提升了,个性化的朗读成了课堂上最动人的旋律。

6.语言思维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所以,在训练学生语言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真正有效的语言训练必定也是有效的思维训练。

我们不妨品品《比尾巴》的教学片段:

师:哪位小朋友想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打声招呼?

生:你好,孔雀!

师:好的,谁还能说?

生:你好,猴子!

师:你能不能反过来说一说?

生:猴子,你好!

师:真聪明!谁继续来说?

生:公鸡,你好!

师:请你看看图片,这是一只怎样的公鸡呢?

生:这是一只漂亮的公鸡。

师:你想一想,怎样跟公鸡打招呼,它才会高兴?

生:你好,公鸡,你的羽毛真漂亮!

师:你的回答更漂亮!小朋友学着它的样子,自由地说一说吧!

这位老师引导学生与小动物打招呼后,却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介入,及时点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把话说得更具体、更生动,让语言与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

7.眷注学情筑基石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眷注学生的“学”,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唯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其主动发展。倪锋明老师执教《恐龙的灭绝》时,遇上这样一个句子: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句子中的数据是课文推进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教学细节,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理解难点。由于这两个数字十分抽象,很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尊重低年级孩子的特征,将“三四百万年”和“大约两亿年”两个数字用柱形图标注出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视觉上造成强大的冲击力,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得学生立刻理解了文本,一下子走入文本的语言和情感中。

8.媒体课件填盲区

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恰如其分,辅导的重点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情感的模糊之处。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由于傣族人民的生活离学生相去甚远,学生缺少这种生活经验,对于像脚鼓、凤凰花、泼水节很陌生,因而对理解课文、感受傣族人民的热情和泼水节的欢乐有一定困难。笔者就借助了图片、录像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强视觉冲击和直观感受。在看了人们敲着象脚鼓赶来和互相泼水的录像视频后,学生的情绪明显被感染了,激情被调动起来,似乎融入了泼水节大联欢的热闹场面,这个效果明显地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填补了学生知识经验的盲区,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趣”上做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之一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得学生愿学、乐学,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师就要利用教材,多多采用有趣的教学形式。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1.别致板书融趣

板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别致的板书,魅力绝对无限,能得到学生的偏爱。

佐晓梅老师执教《酸的和甜的》这课时,她的板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狐狸、兔子、猴子贴图的身上分别有他们的名字,体现巩固生字的意图;狐狸在课题中“酸”字的下面,猴子在“甜”字的下面,在后来的小结中,老师适当地将处于中间位置的松鼠和兔子的贴图移到猴子的下面,意在突出松鼠和兔子跟着小猴子尝试,这样的板书设计,概述了课文的内容;另外,板书中的“听”与“尝”也突出了文本的寓意。这样别致的板书,可谓一举多得,学生自然乐在其中。

2.适宜表演享趣

课堂表演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因此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喜爱。

请看《小小竹排画中游》引导学生了解“树木密”的教学片段,场景描述:教师戴上小竹排的头饰,边演示“顺水流”,边说:“大家看,一只鸟飞来了,一条小鱼也游来了!”两位同学分别戴上小鸟与小鱼的头饰跟着小竹排前行。

小竹排:这里有一棵大树。

(师让一生起立)小鸟:这里也有一棵大树。

(另一生起立)小鱼:这里有好几棵大树。

(好几个学生起立)小竹排:这里有一大片树林。(全体“大树”挺立着)

师:这一棵大树,请你看看你的周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树。

师:我想请这一棵小树看一看你的周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绿绿的树。

师:是呀,许多树连在一起,看起来一片绿色。

师:请你数一数,你的身边有几棵大数?

生:1、2、3、4……

师:数得清吗?

生:数不清。

师:多得数也数不清,树木真密呀!(出示“两岸树木密”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再让“小鱼”说说水中的倒影,让“小鸟”说说在树林中飞翔的快乐,让更多的小朋友说说在树林里玩耍的感觉。(再次朗读)

“树木密”作为江南春色图中浓墨重彩的一幅,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树木一棵棵靠得近”的客观存在,也可以让学生体味到在树木间嬉戏玩耍的生活情趣,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树木密”的理解,他们更多地收获了快乐。就语文学习而言,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要悟出语言文字的本意,更要悟出情意、情趣、情味,适宜的表演不失为一法。

3.善用语言激趣

一般来说,儿童的学习情感很难自发,他们往往需要外因来刺激内因。因而,教师利用灵动的语言,能点燃学生兴奋的火花,使他们在语文中畅游。

《美丽的小路》中的一个片段很好地诠释了这点:(课件出示:兔姑娘轻轻地从小路上走过,()说:“啊,多美的小路啊!”)

师:你能在括号中填一填吗?

生:我填“高兴地”。

师:你能高兴地读一读吗?

生:我填“开心地”。

师:不错,除了“开心”“高兴”之外,还能填哪些呢?

生:我填“笑眯眯地”。

师:很好,可以加表情的词语,你能笑眯眯地读一读吗?……

生:我填“兔姑娘转了个圆圈说”。

师:你能想象兔姑娘高兴的动作,真好!你能表演吗?(生上台表演。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出现很多创造性动作,课堂显得生动、活跃)

教师用灵动的语言进行多元评价,引领学生美滋滋、乐悠悠地去触摸语言、感受语言,于趣味中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

4.巧编儿歌溢趣

这里的儿歌特指教师针对文本内容所改编的儿歌。它们既源于学生的感悟,又高于学生的表达,说出了他们想说而说不好的话。当儿歌一旦呈现出来,便会立即吸引学生眼球。佐晓梅老师执教《司马光》时,编了这样一首儿歌:花园里,假山旁,小孩掉进大水缸,别人吓得哭叫嚷,机智不慌司马光,搬起石块使劲砸,破缸救人美名扬。佐老师把司马光这个形象融合在儿歌朗读与总结课文中,既复现、巩固了生字的学习,还恰当地进行了人文渗透——工具性的训练不刻意,人文性的渗透不牵强。有些儿歌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读,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至于选用多媒体、适用游戏、活用课文插图等来进行情趣盎然的教学,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再详细讲。

实现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或“趣”的途径可能有所不同,但没有楚汉界限,它们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总之,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让“实”与“趣”比翼双飞,从而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是笔者心所向往之外。

参考文献:

[1]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董景尧.教学月刊:小学版.教学月刊社,2008-08.

第4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一.用课题练说。

课文题目有的直接表明了所写的人物和事情发生的地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猴子下山》《阳阳在家里》等,有的课题揭示了所写的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如《骄傲的孔雀》《难忘的泼水节》等,还有的课题寓意含蓄深刻。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如此种种我充分利用课题的知识含量,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精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先让学生说出什么季节,在此基础上,说出什么地方,--一群小画家都是谁?他们各自画什么画?经过引导学生练说,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二.借助小标题练说。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一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以《雷雨》为例,在分析课文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小标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标题,按课文"先讲……然后讲……接着讲……最后讲……"的顺序练习说话。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课文的语言结构,加上自己的新词进行复述,这种训练,既能达到学习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的训练。

三.巧借想象练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选形成的过程。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为完的感觉,让人思考与流连,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无疑对学生的所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个喜欢葫芦的人还会再种葫芦吗?如果他第二年还会种会怎样做呢?请小朋友帮忙,说出这个人今后会怎样做?经过启发,学生们高兴极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争相给这个古人来设计未来;经过这事后,种葫芦的人是如何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什么道理。再种葫芦他怎么管理……最后得到了许多大葫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四.仿照句式练说。

第5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说话训练 表达能力

说话是人们在生活中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他们今后学好各门功课、提高学习能力、开发智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的思想与情感必须通过说话才能表达出来,如果对学生缺乏良好的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就会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在说中展示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其实就是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指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一种倾听、表达、与人交流自己思想的一种能力。语文新课标对口语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利用语文教学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努力创设各种交际情境,让所有学生有口语交际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和谐、融合的交际氛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游刃有余地交流。在教学《黄山奇石》这课时,我将各种奇石制作成课件,投放到屏幕上。当文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美景逼真地再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个个举手说出课文中每一句话所写的景物,当然也赢得了其他同学的一片掌声。教学实践证明,要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使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约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当小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学习效果也非同一般。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兴趣。

二、创造各种说的机会,激发学生说话的意愿

教学时要运用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练习说话。如,经常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说说你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说说广播里或电视里的新闻,等等。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知道的事。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不但能启发了学生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还能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在认真的观察后说说插图的意思。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我就让学生借助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与傣族群众互相泼水、相互祝福的生动场景,抓住“泼呀、洒呀”、“说啊、跳呀”等词语,让学生连起来说说。在教学《雷锋》时,我就用多媒体制作一幅天空降下雨、河边被风吹弯的芦苇及被河水漫过的小桥的图画,画中的雷锋卷着裤子正在背小同学过桥的图画,先请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明图意,再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插图的具体内容,提示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有的说:“下雨天,雷锋卷起裤子把小同学背过桥。”有的说:“天正下着大雨,刮着大风,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桥。”接着又根据插图按“天,风,雨,河水,雷锋”的叙述顺序,让学生看插图,完整地叙述图中的内容。这样逐步增加表达的难度,学生从中提高表达能力。

三、加强读写结合,抓好平时的小练笔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他人沟通与交流。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其表达能力,让其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若仅仅依赖每学期6-8次的大作文,必然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应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特点,设计小型多样的小练笔,进行扩写、缩写、改写、续写、仿写、听写等,从而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设想假如小女孩来到你的周围,你会怎样对待她。学习《穷人》这篇文章,最后没有写完,你可以续写他们怎样度过。这些训练,可以结合生活积累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是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在这些训练中,①注意小练笔的内容要多种多样,只要抓住事物的某个方面、某种特征,就可以作为小练笔的材料。②小练笔要与培养观察能力结合起来训练,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写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③把大作文与小作文配合起来进行,有助于搞好从段到篇的过渡。

四、通过课外实践,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新理念,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用语文。通过不断拓展语文口语实践空间,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语文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小学生个体的口语实践活动是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语文语口实践活动,真正让口语交际训练走出课堂。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要组织口语交际训练活动,这就要求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主动大胆地与人交流。例如:孩子们刚入校时,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走上讲台做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个人爱好及就读的幼儿园,自己家住哪里,家里有几口人,等等;也可以让小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或者事情。在学生演讲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评,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有条有理、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为了使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锻炼、提升口头语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定期、不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情况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确保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训练,引导孩子在提升口语交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参与到具体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课堂快乐起来。通过“说”的训练,学生提高了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明沅.小学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0(9).

第6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春天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热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宽带网──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

    (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这两种不同要求的字分别在课后练习里标明。除了识字课和课文安排了识字任务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教学目标: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的习惯。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认识隔音符号。3、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4、能在观察图和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度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借助字典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进入二年级,大部分同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增强,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求知欲强。但同时也存在知识基础不扎实,课外知识面窄的问题,而且,有少数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实践小班化理念,关注每个学生,让鲜花和绿叶一起享受阳光。

    爱国主义教学结合点:

  1、《日月潭》、《难忘的泼水节》、《葡萄沟》等课文,描绘了祖国的迷人风光、丰富的物产和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可以了解到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2、《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倡导动脑动手。

  3、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感悟做人道理的《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4、《恐龙的灭绝》、《阿德的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知识,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品质。

    教学措施:

    1、继续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继续加强识字教学,坚持在语言环境识字。重视写字的指导,提高学生写字的技能。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

     3、充分利用插图,各种文字材料,各项作业,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4、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字典独立识字、阅读的能力。

第7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一、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所以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我认为有趣的导入法有:

1.实验演示导入新课。我在上第二册《乌鸦喝水》时,是用实验演示导入的:上课时,我先出示自制的教具“乌鸦”与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讲述,借机提出:“你们想知道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吗?读了《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演示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在学生产生兴奋之时导入课文。例如: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老师先了解学生看没看过《宝莲灯》这部动画片,然后播放《宝莲灯》这部动画片的片段,老师适当讲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绪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贯穿要素,应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在学生充分练读的基础上,让小朋友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感受到自己就是其中的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了,采用三人小组学习的形式商量商量,特别是要把自己说的话给记住了,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在小组中互相商量,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度过冬天的。最后,在充分商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这时,一只只可爱的“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已经跃跃欲试,准备交流各自的过冬方式了。这样,教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如不及时激发、保持兴趣,就很有可能达不到预定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课堂表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一把”、“一口”、“一只”这样的数量词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编了“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是上面数量词的朋友,再把它们搭配在一起。这样,学生兴致浓,学得快,也记得牢。另外,有些课文内容难于理解,就可以通过此方法轻松解决。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中和傣族人民的动作“接、敲、踩、跳、端、拿、蘸、泼”等,我都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边读边做动作。学生都乐于做,在做的过程中生动地揭示了动作形象,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勇于参加实践的兴趣。

2、导演童真趣味的课文剧。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表演性的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我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把编好的课文剧让学生表演。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戴上狼和羊的头饰进行表演,这两位学生模拟狼和羊的语言、行为、神态,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看得非常有趣。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从狼的故意找碴儿和小羊据理申辩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中看到了狼的狡猾、凶恶和小羊的善良、老实,从而也领悟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理是不行的道理。

第8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 学习兴趣 培养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强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逐步学会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对于注意力转移快,情绪变化快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探究等各项能力中,兴趣都显得格外重要,几乎左右他们的一切活动。那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就自己的切身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老师不但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要不失时机地在学生面前适当加以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里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希望自己能像老师一样,激发他们接近老师并与老师共同学习的欲望。另外,教师还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亲近学生,课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说心里话等,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遇到问题及早解决。

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说到做到。即使做不到,也得及时说明原因。切忌空许承诺。否则一当学生对你失去信任,你的教学必将失败,相反信任学生,使其树立信心,对激发兴趣也是功不可抹的。例如,班里**同学性格内向,说话有点大舌头,课堂上不爱举手,不爱发言。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课后耐心辅导,把课堂上合适的发言机会留给他,不管他说得怎么样,都耐心的倾听,并及时引导鼓励他。渐渐地,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沉默不语了,课堂上也可常见他高举的小手。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信,便从内心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什么话都愿跟老师说。

这样,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使学生对老师充满崇敬与喜爱,乐于参与整个过程的学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之下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

二、活跃的课堂气氛

1、创设情境,趣味引题

如在引入《葡萄沟》时,我首先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串串水灵灵的紫葡萄,接着让大家模拟尝的动作,想想葡萄的味道。顿时大家兴趣盎然地抢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紧接着问:"大家知道哪里的葡萄最好吃吗?"而在讲《画风》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猜谜语,唱有关风的歌曲,接着背有关风的诗句,学生都挣着抢着举手,然后用课件让学生听声音,顺势提问:"我们能唱风的歌曲,背风的诗句,还能听风的声音,那我们能画风吗?"很自然的引入话题,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除此之外,引入课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质疑引题、情境引题、以图引题、比较引题、故事引题等。只要灵活运用,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兴趣带学生进入课文的天地。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有了生动形象的揭题,学生对学习内容建立了片面的短暂的感性兴趣。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如不及时激发保持兴趣,就很有可能达不到预定效果。如教学《蜜蜂引路》一文时,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那段话,我变语言文字为绘画,要求他们读懂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简笔画画出蜜蜂、花丛、园子和小房子的位置。学生们兴趣极高,非常认真地画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一幅幅形象不同,但内容、位置差不多的简笔画就画成了。这样学生对这段文字的学习就非常感兴趣,而且印象也很深刻。

课堂表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中和傣族人民的动作:接、敲、踩、跳、端、拿、蘸、泼等,我都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边读边做动作。学生都乐于做,在做的过程中,生动地揭示了动作形象,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勇于参加实践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也很多,只要能挖掘教材的愉快因素。

3、寓教于乐,贯彻始终

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要自始至终。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也应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新知识,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就可以采用编儿歌、组字游戏、书写比赛、汉字"门诊"、一字开花、猜谜语等多种形式,以有益、有趣的学习过程代替机械重复的抄写,使学生牢固掌握生字词。把自己和学生放在相同的位置,如在进行各种比赛时,可以小组讨论研究推选代表,也可以小组赛出代表,还得给老师机会,全员参与,让学生有勇气、有信心战胜任何人,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高更浓。

三、在生活实践中延伸语文教学的"兴趣观"

以兴趣为纽带,将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功地完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但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不仅仅在于课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打开教室的门窗,走出校门,让孩子们呼吸新鲜的空气,看到宽阔的闪动着奇光异彩的生活。"(李吉林语)

第9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我国旅游业能保持蓬勃发展的趋势,这离不开我国中央和各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重视。在政府层面来说,首先,我国很多地区政府都利用传媒的力量,对本地旅游业进行宣传,对当地的旅游业给以大力的支持。另外,我国旅游局与其他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定期举办特色的泼水节狂欢活动、祭拜孔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外来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其次,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这对旅游营销的影响非常大。其我国旅游局是旅游委员会领导下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市场促销、投资引导、信息统计、教育培训、行业管理、景点开发、受理游客投诉等。这无疑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体制的保障,使其井井有序地蓬勃发展。最后,我国旅游业不断开拓以欧美地区、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市场。在确立了这个新的方向后,中国加强了与韩国、日本、美国、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制定一系列的旅游优惠措施,诸如降低旅客的团费和落地签证等,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功开拓了更大的市场。这些政府的措施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大的保障,并为探索旅游营销方式提供发展方向。

二、新时期旅游营销的发展方向

(一)旅游品牌营销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兴盛,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得到各地政府的支持,品牌营销工作是旅游营销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人文历史也不同,任何地方的旅游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陕西西安旅游以商周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著称、湖南有马王堆汉墓遗址和岳阳楼、浙江省有河姆渡遗址等,不同地方的旅游业应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旅程,做好品牌营销工作,打造自己的品牌。每个不同区域的旅游业也应该像服装等商品一样有自己的标识,这种标示称为品牌标志,不同地域的旅游品牌标志可以附加在旅游纪念品、复制品、宣传材料、信笺、旅社车辆、网站的页眉等与博物馆相关的所有素材上,通过反复的视觉冲击,加深观众对当地的旅游业的认知印象。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的层次也不断提高;他们需要通过旅游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博物馆便是最典型的知识型景点;因此,旅游业与博物馆的合作前景甚好,从目前市场运作的情况来看,博物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所以不同地方的旅游业要积极与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合作,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营销。

(二)旅游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平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生产、经营高质量产品,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视觉是最主要的体验。苏州各地的乡村旅游地的视觉景观设计要注意在色彩上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比如,景区建筑的风格和色彩应该协调一致,相得益彰,还要注意到购物场所、休憩场所乃至洗手间等的建筑设计风格,要力求这些乡村旅游设施的外观形态与主题保持一致。除了建筑的外观形态之外,暴露在游客视觉内的所有硬件设施,如游客休息的长凳、宣传栏等,也需要起到为主题服务的作用,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的效果。

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也是感官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对旅游者的体验产生重大的影响,将它们有效地整合有助于旅游者形成难忘的旅游体验。比如在听觉方面,保留各个乡村旅游地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评弹、船歌等,让游客可以听到乡村特有的鸡鸣、犬吠、鸟唱、蛙鸣、虫叫等。情感体验是通过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在旅游过程中,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使消费者自然地融入到情景中来。

(三)旅游网络营销

旅游网络营销方式可以分为旅游网站营销、旅游邮件营销、旅游博客营销、旅游网络广告等。旅游网站是指在因特网上使用HTML等工具制作的用于展示旅游信息的相关网页的集合,例如比较受人们欢迎的携程网、去哪儿网、同程网和广之旅网站等。邮件营销是指通过电子邮件向目标客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博客营销是指利用博客的形式,向目标客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旅游网络广告就是指与传统广告区别开的在一些网站上传播旅游广告,通常是退出一些特价游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旅游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营销人员应该要做到一种营销观念的转变、营销技术的变革、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沟通方式的转变,旅游网络营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营销产生巨大的冲力,但是实质上旅游网络营销是传统营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