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的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作过程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作者简介]秦春林(1970-),女,广西兴安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景区规划设计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179)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度教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1A0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5-02
近些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各种职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因而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在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获得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开发逐步得到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内涵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体系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共同创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是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学科的相关知识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是以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的,将一个工作的完整过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职业学习与实践直接对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真正达到了教会学生懂得工作的职业教育目的,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为:整体化的职业分析—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首先,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由行业专家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通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请行业专家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职业技能,选取该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根据学习目标,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内容转化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领域,最后由课程专家和本专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每个学习领域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加工,营造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即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在此,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景观设计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知识涵盖面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传统的“讲、练、评结合”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景观设计职业要求。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索和理解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学会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如下:
1.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邀请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的老板和专职景观设计师以及本专业的专职教师的多次专家座谈,对景观设计职业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依据景观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知识介绍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具备基本的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景观项目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能力,强化设计思维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现代景观设计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从小范围的环境设计、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面积的区域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等都包含其中。在课程选题的设置上,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选择合适的、多样性的项目,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其他的设计就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在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学生的经验以及就业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一方面,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等题目,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体会设计的内涵;另一方面,选题偏重于新颖、趣味性、探讨性较高的设计项目,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等,力图激发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对空间的遐想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按照实用、够用、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较有代表性的庭院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等六个典型景观设计工作任务。
3.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就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景观设计工作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设计方案、绘图、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从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准备、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设计方案讲述、方案总结评价等多个教学主题单元。
4.设计学习情境。学习领域内容确定之后,就要创造类似景观设计工作过程的环境,通过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掌握工作过程的所需知识和技能。
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六个典型工作任务中,以任务一庭院景观设计为例,设计学习情境,其他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可以参照组织设计。庭院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步骤如下:(1)提出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包括:确定具体任务;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有关庭院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设计前期准备。教学内容包括: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由组建景观设计公司、业主团,由业主、设计公司双向选择,签订设计合同;组织学生现场勘测;针对设计任务组织课堂教学,分析设计中各种功能的实现;设计公司与业主进行初步沟通,了解业主的设计意向,确定设计风格;相关设计资料的收集,确定设计计划。评价内容包括现场勘测草图和设计计划表。采用学生现场展示、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0%。(3)方案初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现场以及收集的相关资料的分析;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设计前期的分析报告,制订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确定设计构思方案,绘制设计图纸和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各组方案汇报、方案评介,教师检查学生的计划、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并提出参考意见。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采用学生现场展示讲述、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5%。(4)方案深化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在总结前期汇报的基础上,参考教师的意见,深入与业主沟通;教师讲授拓展性知识,对诊断出的设计问题,进行课堂分析指导;对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设计方案;完成全套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的编制。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评价方式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上交,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5)设计方案讲述。教学内容为各小组设计方案的陈述。从方案讲述是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能否打动业主等进行评价,采用教师、学生业主团评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10%。(6)方案总结评价。教学内容包括:各小组自我评价学习和工作效果;各业主团阐述各组设计的优缺点,给设计方案打分;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方案打分;教师总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今后应注意的问题。评价内容包括设计方案主题鲜明、新颖,图面效果,可行性,采用学生业主团、教师分别对各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20%、15%。
四、教学的反映与评价
1.加强了学生对景观设计知识的理解。以前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面对的多是一些文字、图片、设计图纸,不能很清晰地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现在的学习模式建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了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吸收效果理想,一些以前不清楚的知识点现在都能在工作实践当中得到解决。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走入了真实的景观环境,感受空间,在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学习效果也在作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学生更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由于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和行业工作要求调整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工作步骤与表达方式,掌握了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而且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程最后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得心应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通过一个个工作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重点难点和基本要求。这种课程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递进式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加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方式一定会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开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韩伟.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关键词] 网络课程; 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董宏建(1976—),男,河南长葛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教育、教学设计研究。E-mail:dhj@bit.省略。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网络教育是在当前形势下,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方式之一。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育的核心资源,其质量是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远程教学中,教师和学习者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学习者通常独立进行学习,现有网络课程提供的学习方法也以自主学习为主,忽视协作学习的开展。师生、生生间交流的缺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对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受到自身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孤独感等。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协作学习的空间,也就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
一、概念分析
(一)学习环境的含义
学习环境自身是一个较大的范畴,且对学习环境进行定义的研究者的背景、研究目的不同,对学习环境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是钟志贤教授对学习环境的定义:
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促进学习者发展规定了学习环境存在/创设的指向或意义;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师生关系等要件;统合说明了围绕学习者发展,将各种支持性条件实现统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根据学习者发展的需求,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结果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类型/模式。[1]
该定义明确指出学习环境存在的意义和学习环境的要素,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此定义中,未指出学习环境设计的关键及核心。因此,本文根据该定义,将学习环境定义为: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和身份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支持的统合。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到学习环境设计的核心是让学习者做什么(活动),给他提供哪些支持(资源)。根据该定义,学习环境由学习活动和学习支持两大要素支撑,如图1所示。
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建构,实现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发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情境可以由教师提供、由学习者根据经验、特定环境以及需求来决定,也可以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决定(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大的学习情境,学习者选择自己需解决的问题);学习活动的支持包括教师、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以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硬件环境。
图1 学习环境的结构
(二)协作学习环境的含义
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2]
根据协作学习及学习环境自身的定义,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目的是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和身份;根据对学习环境的定义,协作学习环境定义的最终落脚点是协作学习活动和相应的支持。协作学习活动是以小组形式参与的、组内成员间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小组内的协作学习活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头脑风暴”、辩论等,协作学习支持则包括协作学习工具、协作情境等。
因此,协作学习环境可定义为: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促进学习者和学习小组建构知识和身份的、以学习小组形式参与的学习活动和支持协作学习的学习支持系统的统合。
二、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网络课程建设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协作学习在实施中更是需要精心的设计才会发挥效用。因而,在网络课程中实现协作学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设计网络课程中的协作学习环境之前,我们首先需分析网络课程中的协作学习环境。
(一)网络课程中学习环境的分析
在网络课程中,学习环境的各要素以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本文在分析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中学习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从网络课程的特性出发,得出网络课程中学习环境的特性。
目前,对网络课程的较有影响的界定是2000年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3]
将网络课程视为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定义中指出网络课程由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组成部分,与学习环境的定义作对比,可看出,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在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上具有一致性,都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学习资源以及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包括参与网络课程的主体——学习者,教师(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指导,但不作为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支持。
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环境相比(见表1),教师由学习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成为学习环境中的主要支持因素;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更多样化,非线性的学习内容组织方式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逻辑,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组织;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也更为丰富;但课堂教学中学习活动较灵活多样,以自主学习为主,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为辅助方式,与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活动相比,网络课程的学习方式则太过单调。
(二)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1. 设计原则
本文中,对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遵循两个原则:(1)实现网络课程与协作学习的深层次整合;(2)易于推广。
2. 设计框架
为了实现网络课程与协作学习的整合,创建网络课程中的协作学习环境。本研究设计了“协作学习支持系统”作为网络课程的独立单元,“协作学习支持系统”独立于网络课程而存在,这样的设计为本系统“便于推广”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加深整合深度的原则,在设计网络课程的协作学习环境时,需在网络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随时为网络课程提供协作学习服务,即实现“协作学习支持系统”集成在特定的课程中,学习者必须完成该协作活动,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课程的学习。因此,将协作学习单元和知识单元作为并列的单元,学习者必须完成协作学习单元的课程学习,才可以进入下个知识单元的学习。
根据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对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核心是对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因而,在本协作学习支持系统中核心的模块是协作学习活动库。因此,对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核心是对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为网络课程中实现协作学习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结构框架。
图2 网络课程中的协作学习环境结构
网络课程的协作学习环境由课程知识单元及协作学习单元组成。在协作学习单元处设有调用机制,学习者进入协作学习单元,触动调用机制,激活协作学习支持系统。通过具体的代码和相关数据(即调用机制),任何网络课程都可以实现对协作学习活动库的调用,也就是实现协作学习平台和网络课程的无缝链接,从而实现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
协作学习支持系统为网络课程设计协作学习支持,为需要进行协作学习的课程单元提供最佳的协作学习活动形式,并为协作学习活动提供所需的学习工具。协作学习活动库是一个基于一定规范的、由多种协作学习活动组成的、可供网络课程调用的学习活动系统。
三、协作学习环境中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根据前面“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可以看出协作学习支持系统由协作学习活动库、协作学习工具两大部分组成。在本文中,重点对协作学习活动库进行设计。
(一)协作学习活动形式
数字化学习活动的种类很多,这些活动经过设计,大都可以以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尹睿采取类属分析的方法,将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归为:问题讨论、作品设计、资料搜集、作品评价、角色扮演[4]五种形式。其中,资料搜集和作品评价在问题讨论、作品设计、角色扮演中都会有所使用,在本研究中,不将这两种活动单独归类。对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协作学习活动进行设计,也可使之应用于网络教学中,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除上述三种协作学习活动形式外,常用的协作学习活动还有协同文本处理、发现学习活动、“头脑风暴”、正反方辩论等。所以,按照协作学习活动自身的特点,常用的协作学习活动有问题讨论、作品设计、发现学习活动、角色扮演、协同文本处理、“头脑风暴”和正反方辩论等七种形式的协作学习活动。
(二)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对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也就是对相关的学习活动变量进行设计,经对相关文献及实践中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统计,协作学习活动存在着以下几种变量:协作小组大小(参与协作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数)、协作活动持续时间(协作活动持续时间)、协作学习材料(供学习小组使用的学习文件)、协作学习工具(包括认知工具及通讯工具)以及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根据协作学习的知识建构过程)等。
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信息汇聚阶段、群体思维阶段以及知识建构阶段。协作学习活动的过程相应地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信息汇聚阶段:个体对需要学习的学习资源信息进行自我理解、自我学习、自我提炼,最终在信息源的基础上,产生自己初步认知的信息要点。[5]
群体思维阶段:通过协调集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交互,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初步认知的信息要点,并且可以共享到群体中其他学生的初步认知的信息要点,最终通过协调机制,达成群体共识的初步认知的关键信息要点,并且在达成群体共识的过程中,通过个体的自我反思以及个体和群体的比较反思,实现学生个体的学习认知目标。[6]
知识建构阶段:个体在群体初步认知的关键信息要点的基础上,共同来对知识进行建构,从而实现通过协作学习,把学习资源的信息最终转化为建构了的知识,完成个体和群体的学习目标。[7]
1. 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活动的学习材料包括供讨论的问题及文本资料。在网络课程中,问题讨论通过聊天工具、论坛、音视频会议来实现。问题讨论适用的小组人数为2~5人,多于5人的小组就无法保障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开展时间为10到30分钟,少于10分钟难以确保学习者进行了深入思考且充分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讨论活动步骤如下:小组围绕问题浏览、搜集网络资源(信息汇聚阶段);小组通过协作交流工具进行讨论交流(群体思维阶段);学习者对发言结果进行总结(知识建构阶段)。
2. 作品设计
作品设计的创作工具如Word、PowerPoint等创作性工具,另外,需提供的学习材料为供设计的任务。一般由2~5人共同完成,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从前期的准备到完成作品再到作品评价持续时间一般为3到5天。作品设计活动的实施步骤如下:学习者围绕设计任务搜集网络资源(信息汇聚阶段);小组创作电子作品并上传作品(群体思维阶段);最后,在对作品成果的评价从而获得知识的建构(知识建构阶段)。
3. 发现学习活动
在发现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需要履行一个分布式的任务,2~5名小组成员通过论坛、聊天工具或者音视频在线会议交流实践活动进行的情况,并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发现学习活动持续时间为10~30分钟。发现学习活动的实施步骤如下:学习者围绕发现任务搜集网络资源或进行实地考察(信息汇聚阶段),小组成员之间协作提出解答的假设(群体思维阶段),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形成原理(知识建构阶段)。
4.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所需工具有网络通讯工具,参与人数根据情境需要来制定,如关于“房屋拆迁法例制定”的角色扮演中,可以设置房主、开发商、律师、政府工作人员、法官五个角色,其中每个角色可设置多个人物,共同探讨法例制定的问题。活动持续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在情景角色扮演中,信息汇聚阶段指的是学习者自身在扮演角色中的体会,群体思维阶段指的是学习者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而知识建构阶段是学习者之间互动后产生的对所需解决问题的认识。角色扮演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有确定任务、角色分配、讨论分析(体验角色)等环节。
5. 协同文本处理
在本文的协同文本处理中,通过不同学习者对同样内容的处理对比,使学习者可以从学习者同伴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方面得到启示,协同文本处理可以通过专用的工具(如Visio、Mindmapper等)来支持。活动持续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活动参与人数2人。协同文本处理的活动步骤是:其中一名学习者对文章的一部分进行小结(信息汇聚阶段),而另一名学习者对这名学习者的小结进行评论,两名学习者在文章的每部分互换角色(群体思维阶段),最终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知识建构阶段)。
6.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活动可以利用白板或者特定“头脑风暴”工具(如概念图等)辅助活动的开展。成员数以2~10人为宜。由于“头脑风暴”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对于某事物的初步反应,所以活动不宜持续太久,5~8分钟比较恰当。“头脑风暴”活动步骤如下:学习者尽力考虑对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信息汇聚阶段);通过电子白板分享,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群体思维阶段);形成对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知识建构阶段)。在“头脑风暴”中,教师给定一系列的引导词以刺激观念的产生,并将这些观念在小组中进行聚类。
7.省略 平台来实现,具体开发语言可以采用C#,同时应用面向对象工厂模式的设计模式使得系统有更好的扩展性和维护性。
学习者选择学习活动的动作,相当于一个触发器,学习者做出这个动作,就为学习者实例化一种协作学习活动(七种学习活动中的任一种),实例化该协作学习活动,包括实例化该活动的(存储于数据表中的字段)最小/最大参与者人数、活动持续时间、学习材料、学习工具和其他变量五种信息。
调用机制主要由调用机制处理程序、参数传递、参数验证和系统调用的返回值等部分进行处理。
调用机制作为在知识类别和活动之间添加的一个中间层。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进入活动的抽象接口。当学习者进入系统后,应用程序就可以不管学习者类型和年级等信息。二是调用机制保证了学习者有效的学习。作为知识类别和活动之间的中间人,调用机制基于权限和其他一些规则对需要进行的访问进行裁决。
五、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MOOC;微课程;反假货币技术;课程设计
1【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SPOC视阈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理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KT2015074);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 “反假货币技术”教学中的应用”(kg2013750);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规划课题“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均等化:杭州市MOOC教育发展战略研究”(Z15YD020);2015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混合学习视阈下的高校SPOC课程模式应用研究”资助项目。
开放课程最早源于麻省理工学院2002年启动的Open Courseware计划。本文尝试借鉴“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设计模式”,以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原则为指导,构建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模式,并将该模式用于《反假货币技术》微课程设计。
一、微课程设计原则
微课程是精细设计的教学进程,是一个设计方案、一项教学活动。微课程具有独立性、开放性和服务学习型个人的特征。这三大特征客观上要求微课程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度分解原则
MOOC环境下微课程中的“微”有微型、时间短、便捷等含义,在设计微课程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潜在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微课程的表现方式、潜在学习方式等方面将课程内容进行适度分解。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MOOC环境中学习者高度自主,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以及掌握学习进度。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课程可能潜在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实用需求,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者能够进行更加有效、深入的学习。
(三)社会性建构原则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具有课程开放性、学习者多样性等特征,MOOC环境中的学习者并不是一个单独个体,除了学习微课程视频之外,更主要的学习形式是提问、解答、话题讨论。因此,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能够多方位地引导学习者展开交流,高效地帮助学习者解答问题,提供多种社会化网络工具让学习者进行交流和共享,让他们在建立新连接和强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
(四)课程资源多元化原则
MOOC环境是基于网络的,环境中的微课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终端进行学习。并且微课程提供的资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在课程资源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以面向微课程视频、学习评价和学习互动的学习支持为基础进行资源设计。
(五)为学习者提供内嵌学习支持原则
内嵌学习支持应该是针对微课程视频、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三方面的,并且在设计时应考虑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技能指导、鼓励学习者进行相互支持以及能够帮助学习者构建自身学习网络。
(六)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信息设计原则
在进行课程内容信息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认知负荷理论,降低学习者内在认知负荷(如减少视频中无关信息的出现,将抽象内容图形化等),提高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如在关键内容展示时做出标记或者文字提醒等)来促进有效学习。
二、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模式
目前,国内外尚无应用于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设计模式,而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设计模式较为成熟。本文借鉴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设计模式(图1),以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为指导,构建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模式(图2)。
三、《反假货币技术》微课程的设计
(一)反假货币技术微课程分析
1.潜在学习者分析
《反假货币技术》课程主要是介绍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假货币能力?MOOC环境中《反假货币技术》课程潜在学习者如表1所示:
2.确定教学目标
本研究中的《反假货币技术》微课程,面向学生、教师、银行一线工作人员及社会大众。总体教学目标是:让金融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掌握反假货币的基本常识,培养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假币识别技能和假币处理能力,为现代金融业培养一批具备从事金融机构柜面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诚实守信、廉洁慎独、遵章守规、严谨细致等职业素养的金融一线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是以整体内容分析和分割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因此MOOC环境中反假货币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分析如表2所示(以项目一为例):
(二)反假货币技术微课程的设计
本文在前面内容构建的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模式(图2)的指导下,应用相关模板,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于《反假货币技术》内容的微课程。下面选取第13个知识点“彩钞版100美元纸币的防伪特征分析”为案例,从微课视频的设计、MOOC环境的选择、学习活动设计、过程性评价设计以及内嵌学习支持设计这五个方面介绍“彩钞版100美元纸币常用防伪特征分析”微课程的设计。
1.MOOC环境的选择
在设计微课视频、学习活动、过程性评价以及内嵌学习支持之前,应选择一种MOOC环境作为用于支撑反假货币技术微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鉴于能够让用户既作为学习者又作为课程者的MOOC环境,经过案例分析倾向于Udemy课程平台作为《反假货币技术》微课程的课程平台环境。
2.微课视频的设计
“彩钞版100美元纸币的防伪特征分析”中分为三个小节,由于这一知识点整体上是进行100美元纸币中各防伪特征细节的介绍,所以本文决定采用拍摄来制作这一知识点。
(三)过程性评价设计
根据上述微课程视频的设计,本文针对其内容设了过程性评价如表3所示:
(四)学习活动设计
根据上述微课程视频和过程性评价设计,我们建议课程设计人员从“学习者经历”的角度编写,即课程设计者假设自己就是学习者,记录你所体验到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应该包括个体学习活动、人际互动活动以及社会化联通活动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2.通过微博进行互动
(五)内嵌学习支持设计
接下去,需要为己经设计的微课程视频、过程性评价以及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支持,将学习支持资源中的内容传递给学习者。鉴于MOOC环境中学习者学习的时间零散、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MOOC环境中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材料应该是显著的、易操作的,并且资源的形式也应与课程设计者所选择的MOOC环境所支持的动作、资源的行为等紧密相关。
四、结束语
在没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支持如何设计微课程的今天,基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设计模式,在微课程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出《反假货币技术》微课程设计模式,切实可信,其可行性也在实践中得以检验。鉴于该课程的特点,只要我们倾心付出、精心设计,基于MOOC的《反假货币技术》微课程必定会使众多学习者大受裨益。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优化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3-0110-03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意义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和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自2003年教育部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全国各高校都相继开展了推荐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评选活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目前影响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消极因素有宣传力度不够、操作复杂不易使用、资源不够丰富等。鉴于此,笔者利用技术,提出了一项精品课程网站的优化设计策略,其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友好,能充分利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资源,让网站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国内外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研究现状
虽然在使用精品课程网站过程中出现过各种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还是很有热情的,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有利趋势。
1.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呈现技术多元化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精品课程网站技术的发展。目前,网站的技术构成不局限于以往单一的静态网页形式,而是出现了多种新技术,开始呈现出技术多元化的局面。
2.精品课程建设备受重视
精品课程的建设备受重视,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趋于均衡,划分趋于精细。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各学科对课程的重新思考和建设,也为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3.教学资源的技术形式更加多样
从教学资源来看,其技术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大多共享了教案、课件、教材和网络课程,改变了以前以单一技术呈现教学资源的情况,开始提倡动态立体化教材,以期通过不同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更丰富的资源。
精品课程网站的优化策略研究
1.精品课程网站的总体设计
笔者采用技术与Web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拟设计的优化方案功能主要包括:①浏览网站功能。页面左侧有导航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相关的链接进行查看。②后台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管理员的身份验证、用户管理、论坛管理、教师信息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③在线交流功能。注册用户可以发表和回复帖子,可实现各用户实时的交互功能。图1为精品课程网站优化策略的总体设计逻辑图。
2.精品课程网站的层次化设计方法
网站的总体设计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根据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总体的精品课程网站系统化分为多个子模块,图2为优化后的精品课程网站的系统模块层次图。
3.精品课程网站的安全系统设计
网站的用户信息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措施保障,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各用户允许浏览的页面和允许进行的操作都应不同,这样网站的安全性才能得到保障。笔者设计的登录角色分为三种:游客、注册用户和管理员。登录后的权限管理功能工作流程为:用户登录后通过权限进行判断,游客不能浏览论坛内容,注册用户除了可以完成游客的操作外,还可以进行发帖、回帖、交流学习心得等操作。注册的用户除系统的管理员外只能对自己录入的信息进行删除和修改操作。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包括审核注册用户信息、信息等。上页图3是精品课程网站的系统安全设计图。
用于注册的用户名名称本身,通常是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很多系统管理员往往习惯于采用默认的用户名称,如system、admin、root等,而这类账户一般是首先攻击的目标。因此关于注册用户名名称的建议是:如果网站允许用户自由选择用户名称,则要尽量确保禁止使用某些默认名称,尽量不要使用容易猜出的或有规律的名称。
4.精品课程网站的上传文件功能设计
(1)技术实现文件上传。传统的ASP技术本身不支持上传文件这一功能,必须借助其他的组件来实现,因此要实现文件上传功能是非常繁琐的。而则不同,它使用、C#等面向对象的语言代替了原有的VBScript,这样可以使它完成各种各样的以前无法实现的操作。
(2)使用Web服务技术上传文件。使用Web服务实现文件的上传需要三个步骤:一是把本地文件通过程序变成流文件;二是把流文件上传到Web服务中;三是通过Web服务程序把第二步上传的流文件存储到Web服务所在的主服务器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使用上传文件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缺点是它只能把文件上传到程序本身所在的服务器上。如果要上传的服务器和应用程序不在同一个服务器上,就需要使用Web服务来实现这项功能了。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47-03
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本门课程的特点,规定该课程的性质、学分、开设时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以及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参考资料等。
课程教学大纲不仅是教学管理部门实施教学管理和评价的基本教学文件,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制执行,而且课程教学大纲也是学生与教师就课程预期及政策达成的合同,师生共同参与[6],“教”与“学”相互渗透。
一、《环境工程实验技术》课程的特点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办学定位为“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培养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富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环境工程实验技术》课程先修课程为《水污染控制工程(一)》、《水污染控制工程(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工程实验技术》涵盖了我校环境工程的主要专业课程的实验项目。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包括5个学时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课堂集中授课、17个必做实验和4个选做实验。课程系统地介绍实验优化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物理性污染与控制、大气污染与控制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的主要实验,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验证并加深对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设计、组织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初步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二、大纲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本课程教学大纲时,我们的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时效性。课程教学大纲在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时要及时反映环境工程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成就,反映当代环境工程处理的最新水平,反映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将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具有时效性的大纲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用人要求。第二,内容详尽。大纲的内容应尽可能详尽,内容详尽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为课程大纲内容详尽,应包括基本信息(学时、学分及相关课程等等)、目的与任务、要求与安排方式、课程内容即实验项目设置、考核与成绩评定、教学参考资料等;其次为教学内容详尽,包括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空气处理、固废处理和物理性污染控制5个专业课程21项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都是各专业经典的实验。第三,开放性。课程教学大纲为保证稳定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教学大纲也不能成为刚性文件,使之过于僵化,因此教学大纲应该是稳定中具有开放性的体系,开放性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为新的处理方法如水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实验,是从现阶段热点雨水研究成果中转化过来的,新技术可及时反映在实验大纲中,可以作为选做实验项目;二为实验原理不变,处理样品可以为开放的,如混凝实验,可以处理不同的样品中如实际河流中的水、自配水、工业废水等,也可以是处理同种样品中的指标。第四,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学习机会,使大多数学生获得同样的收获。由于我们高校实行“严进宽出”的招生、培养制度,导致进入大学后,学生放慢了求学的步伐,笔者认为目前我们本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的缺失。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前提,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大纲中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实验内容安排见表1,首先支持学生自主实验;在必做17个实验项目中纯演示验证性实验项目仅5项占实验总数的29%,其他都可以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在训练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环境处理方法基础上,留给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第五,可实施性。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和执行不能仅流于形式,且二者不能脱勾。课程大纲的编写应以少而精、量力而行为原则,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独立操作与分组合作相结合为原则。学生工作量要适当、合理,教学内容难易合适,既发挥学生的现有水平,又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据跟多年实验经验,确定合理的实验学时,在规定的实验学时内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参与者、指导者的“勘导式”实验教学法。
三、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
1.实验内容。《环境工程实验技术》课程内容见下表。
2.要求与安排方式。实验要求:实验前学生需预习有关实验内容的指导书和实验课件,指导教师按组通过口试的形式抽查实验预习情况。实验分组原则上为4人/组,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实验安排方式:必做实验在实验室内完成,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时间,实验采用网上实验预约系统方式,采用“勘导式”实验教学法安排实验过程。选做实验为学生在必做实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做的专业实验,时间单独安排。
3.考核与成绩评定。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实验预习情况、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出勤。成绩评定方法:总评成绩由实验成绩(70%)、平时成绩(30%)和选做实验加分(不大于10%)综合确定,按百分制记分。实验成绩包括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测验、口试等。
4.“勘导式”实验教学法。实验课前通过集中授课或者网络通知方式,布置实验预习内容和预习思路,如提供实验原理、实验中的影响因素、实验装置的流程、实验指标的确定、指标的分析方法、实验中的分工、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提供参考书目,学生经过自己查找准备实验预习,分组预约汇报实验预习。在汇报预习过程中,采用随机指定人员汇报相应问题,其他人补充方式,教师勘误学生准备资料、梳理内容思路,由点及面发散提问,根据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勘导式”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准备实验内容,采用探讨研究式授课方式,教师的角色是勘误、引导,学生是整个实验教学的主体。
《环境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经过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09级实施,效果明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进行中,各门理论课都已经学完,通过预习实验内容,巩固了理论课所学的知识,经过“勘导式”实验教学法的实施和检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好。在大纲的实施过程中,解决了分组实验一人操作,其他人围观的问题,每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促进了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层次教学,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又促进了学有余力同学的需求,达到了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忠臣.水环境分析实验与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吴俊奇,李燕城.水处理实验技术(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9.
[3]姚庆梅,徐红东.成教《电工学》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与制定[J].中国成人教育,2005,(4):69-70.
[4]祝吉芳.高校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执行[J].社会科学战线,2010,(1):276-277.
小学教学课程中所存在的科学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培养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热爱的程度,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科学的课程教学之中,科学实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新课程理念之下,科学的设计实验方案,加强集体备课,促使学生通过实践体会获得直接的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身体体验实验过程的平台和机会。
一、实验设计要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紧密地联系起来
科学实验应当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知识不仅来源于生活,还为生活服务,并且科学教学,必须要紧密地结合起生活实际,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做出的规定。科学知识存在于学生们的身边,需要他们去留意,但是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知识不闻不顾,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认真地留意和观察生活,积极地利用起生活中的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对生活科学知识的整理和搜集,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例如,当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针对的是“衣服颜色”的问题,教师就要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说出自身所喜爱的颜色,以及在什么样的季节或者是什么样的场合,人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之后让学生将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利用起来,从而进行光照实验,在相同光照的环境中,学生要把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套在手上,并且要放置于其中,从而感知不同颜色的塑料袋所具有的吸热的能力。经过学生们自身所进行的实验,发现黑色相较于白色而言,有更强的吸热能力。所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掌握“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在小学的科学实验课程中辅助教学,能够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及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验研究水平。
二、实验设计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也是在新课程中所提出来的,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之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教师就应当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实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采用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在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知识的奥秘,综合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的素养。例如,在对“根茎”进行教学的时候,较多居住在城市的同学是没有见到过真实的“根和茎”的情况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根茎教学之前,就应当为之后的实验做好准备,事先将一些根茎采集到,之后在实验中分发给学生。借助于对比以及实物观察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会将“须根系”“直根系”等基本的概念掌握。也正是因为实物观察,学生才可以对那些专业的术语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及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还可以了解到玉米、水稻等都是须根系,而香菜、萝卜以及芹菜等都是直根系等一系列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实验设计要按照科学课的特点进行设计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特征,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也应当特别的留意。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而科学知识的学习,就是开始于观察。所以,小学的科学教师在新课程的环境之下,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就应当是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可以摸得着以及看得见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促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探究知识学习的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习惯,促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可以积极的应用科学,喜欢上科学,从而提升科学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进行“水的三态变化”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用水写字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因为一会儿教师用水写的字就不见了,从而和学生一起进行烧水实验。当水烧了几分钟之后,学生发现锅上面有很多的“白气”冒出,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证明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掌握了固态、气态以及液态,明白水在什么时候会结冰,什么时候会变成水蒸气,最后学生要进行自我总结。而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说出,水蒸气遇冷就会成水或者是冰,冰或者是水受热又会变成水蒸气,从而说明实验的结果是简单明了的,将教学的效果大大提升。
关键词:情境创设;信息化教学;策略
一、品德与社会课的概述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此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它以改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等为目标。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创设丰富的故事情境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使小学课堂上的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显得单调、乏味,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所谓的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与资源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实践表明,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创设故事情境,能够从视觉、听觉上多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刺激这些感官,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迁移。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教师故事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制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教育学者指出,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类的文化课程,这门课更多情况下注重的是学生对思想内涵的领悟,要想深层次地教育学生,就应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自身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增强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我想要我能要》这一课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扮演爸爸的,有扮演妈妈的,还有扮演星星的,通过创设商场买东西的情境,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品德与社会本来就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课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进而将最新、最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媒体能够将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图片以及有趣的视频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无形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了丰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学习《到周边去看看》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周边国家风土人情的视频以及图片,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其求知欲也在不断增强。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品德与社会课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成为了可能,实践表明,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在品德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课程建设 一体化教学 工程性实训
一、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教改的必要性
《机电设备控制线路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表现为内容广、学时多,教材厚等特点,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能适应技工教育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机电设备控制线路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机电设备控制线路设计、安装与调试》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保证。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对近百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近5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回访,收集了近百份调研标单。根据调研的要求,对《机电设备控制线路设计、安装与调试》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试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工作。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论证会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搭建课程框架,形成了一体化课程体系。《机电设备控制线路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保证,特别是强化一体化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了“学中做,做中学”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技工教育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重新构建了以“学中做,做中学”课程教学体系。《机电设备控制线路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本着够用的原则,授予学生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实训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训动手能力为目的,巩固深化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应用性方面密切结合现场生产实际,体现了理论为应用服务的原则。授课在一体化教室进行项目化教学,着重工程应用实训环节,对学生进行电机控制线路设计、安装、调试等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在“学中做,做中学”。
三、构建了符合技工人才培养目标的工程性实践训练体系
(1) 建立一体化教室,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为适应技能训练的需要,组建了机床电气维修一体化训练室,组织老师制作了CA6140车床、Z3050钻床、M7130磨床、X62W铣床、T68镗床等20台套模拟训练设备。对接企业实际,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以实训室对接企业车间的应用性技能训练。
(2)加大技能训练教学改革力度,改革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以实训任务书代替实训指导书的改革,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的实训项目,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的实训项目。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师下达的实训任务书,学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独立进行实训方案设计、绘制实训线路、选择仪器仪表等准备工作,然后到实训室进行接线、调试和测量,最后写出实训报告。这一实训教学改革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引入工程实例,进行项目教学。通过企业调研,确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十个教学项目,30个学习活动;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即:根据工作岗位提取学习任务―转化为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项目―转化为工作任务。
通过这些工程应用性训练,学生的工程意识、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一体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出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
(1) 教师以任务引领知识技能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为基础。教师首先设计具体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务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积极性可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解决。
(2)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做到精而实。在授课计划上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行重新组合,并以任务引领形式向学生提出,既考虑学生以后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
(3)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善于因势利导。具体实施中有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教师现场点拨,对于共性的问题,让学生停止操作,及时地集中起来,集中指导。
(4)为避免好的学生做个不停,不想做的学生滥竽充数,利用组长负责制,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做,而组长可采用轮换制,进行角色轮换,交换工作内容。
(5)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简单打个分数,而是利用多元化的评价(自评、互评和师评),展示完成的工作项目,分享喜悦,互相交流经验,同时激发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通过任务引领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学到更多的东西,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养。
五、改革考试方法,注重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的考核
考试方法改革突破了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和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注重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的考核。具体是:
(1)加大了平时考核比重;
(2)注重实践操作考核,采用抽签式、操作式考核;
(3)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式、开闭卷结合式、一张纸开卷式、现场答辩等多种考核形式。
(4)把职业资格证、行业工作许可证(特种作业操作证),纳入考核。
关键词:景观设计初步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96-01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在师范类高校也得以广泛普及,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正在被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所取代。近年来兴起的街头小游园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道路街景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以及新型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森林养生度假区景观设计等,与传统的园林设计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师范类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专门人才[1]。
《景观设计初步》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理论教学较为空泛,同时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尽管一些设计原则和规律可以用相关实例加以理解,但有些抽象的感性认知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感到较难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只能让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摸索,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理论知识得到更一步升华[2]。因此,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作到融会贯通,学生设计的创新能力是体现《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在实际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如教学设备匮乏、教学方式落后、实验项目实践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欠缺灵活性等一系列问题和不足[3]。本文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与方法,具体如下。
1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1读图、识图--典型案例
在该环节,要求学生对整套景观设计图纸的内容加以认识,掌握景观设计图种类型(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景观分析图、道路系统分析图、植物种植设计图、效果图、鸟瞰图等);还应了解每张图纸应包含的主要内容,如总平面图上应包括主要设计图、主要技术指标、指北针、比例尺、设计说明等。
1.2临摹为主——广场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首先临摹广场平面图,在绘制中理解广场类型、铺装形式、景观构成元素、设计内容表达方法、空间界定方法等,再根据平面图设计立面图、效果图,通过对广场景观设计的解读,为下一步广场设计作铺垫。
1.3自主设计——分类设计
根据理论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基本理论应用环节,也是个人操作实践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的一个环节,由临摹阶段上升到自主设计,初步尝试运用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对景观各要素的一种构思和整合,结合各理论的小场地设计进行实际操作。
1.4讨论分析——场地设计
针对任务书给定的场地类型,分析场地的周边环境、区位条件、交通条件、高程等,从而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初步构思,再到多方案比较,最终到方案设计。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1.5分组合作——居住区景观设计
打破原来以个人为主的实验模式,同学分成项目小组,模拟设计公司运作方式,达到自主创新。在综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供很好的途径。同时,顺应景观设计表现的特点,在景观表现环节,要求学生多采用手绘草图的形式进行表现,后期结合电脑软件进行修改并排版制作。
2 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景观设计初步》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应多样化。改变分析案例、构思案例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应结合方案手绘草图表达、电脑和手绘相结合、模型展示、调研实习等形式,还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组合作形式,设计成果要以套图形式表达,并进行排版,制作打印方案文本。还应充分密切结合相关具体案例,结合景观设计专业发展要求和市场,让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市场动态,并将景观设计的新型设计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当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实验考核内容和方式改革
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全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目的,而不以一次考试定出最终成绩。在考核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注重对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方案构思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的考核。对方案构思能力的考核,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考核学生对方案形式美的表达,还应从经济技术指标和实用性综合考虑。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应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在考核方式上,实行“三个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即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方案构思和设计表达相结合,期末考试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考核方式[4-5]。以《景观设计初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自觉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笔者把它们付诸于理论教学实践,通过实验教学的技能训练检验得出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教学环节掌握的更加牢固,实验教学环节又能促进和指导理论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由于课程内容更接近实际,教学方法学生更易于接受;实验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案例分析,紧跟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些措施也需要不断改进,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冀豫.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7).
[2]黄丽霞.《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4]姚准,顾燕.《景观与文化》教学大纲的思考[J].北京大学第五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论文集 2007.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