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第1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原则;策略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精致的数学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里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堂练习无论从设计还是有效性方面来说,都是不合格的.

笔者观摩了很多公开课,发现有些课堂在引入环节、概念定理的推广认知上花了很重的笔墨,这无可厚非,但在最后处理课堂练习时往往容易受忽视,很少注意到学生对于课堂练习的训练态度和从中得到的新知启示,忽视了从课堂练习中去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问题处理能力的提高等,这些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能认为套用公式就是在学数学、多做题目即为了考高分,使其不认同数学对于思维发展与开拓带来的重要作用,甚至不合适的练习设计研究还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对数学学科厌恶情绪的产生等. 在国内较大的数学论坛K12中,我们看到过这样的学生帖子:“老师上课给我们就做做书上的题目,一点劲都没有.”“上课做的题目怎么这么乱,一会儿是选择题,一会儿是应用题,最后还说应用题不怎么考了?”笔者认为,这和教师不太注重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重大的关系. 那么,对于数学课堂练习应该做什么样的设计比较合理,又符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呢?笔者先从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谈起.

设计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尊崇科学性、目的性原则. 我们知道,带有目的地设置课堂练习,既能有针对性地对本课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循序渐进地梳理,又能将知识运用水平从基础级别渐渐向能力级别提升,是高效和科学的.

2. 多样性原则

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他们对数学单一知识、形式等进行长时接受易出现疲劳等现象,笔者认为,课堂练习设计需要一定的多样性渗透,从题型来说,诸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要逐一替换进行;从问题的解答形式来说,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的探索,或对已知解答的纠错,或就情境问题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等. 这样的课堂练习进行有机整合的处理,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在和外延.

3. 层次性原则

很多公开课在课堂练习设计环节都做到了层次性原则,即对数学练习设计的层层递进. 一般的常态课,课堂练习设计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展开的,进而以巩固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行提高,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到层次和难度,要依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计,既让大部分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又使得他们感受到问题的解决不是太易而失去动力.

4. 创新性原则

墨守成规是数学教学的大忌,随着每年应试方向的调整和新问题的层出不穷,教师也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课堂练习设计.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这暗示教师的教学切忌以传统的重复训练战术为教学指导,更应该在教学中、练习设计中给予学生这样的指导. 诸如: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可以布置相关阅读――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是创新式的练习设计.

设计案例

1. 补充练习过程,发展思维空间

考虑到教材在编写时,往往省略分析过程,仅仅保留解答过程,因此教师若不能将练习进行有效合理的设计,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因此,教师对此类练习的设计,要根据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知识是从哪个点进行切入等.

案例1 苏科版九年级(上)第93页读一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笔者进行了改编设计.

知识回顾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2)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观察比较 (1)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2-3x+2=0;②x2+2x-3=0;③2x2-5x-3=0;④4x2+3x-1=0.

(2)观察并研究①②两个方程,它们的两根与常数项、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综合 怎样将方程③④转化成方程①②的形式?(2)中研究的结果对方程③④是否适用?

提出猜想 (1)设x,x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那么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2)设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那么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验证猜想 请用求根公式验证你所发现的结论.

应用规律 不解方程,请直接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①x2+4x-7=0;②3x2-7x-6=0.

通过案例,我们看到上述练习设计源自课本习题却不拘泥于习题,而且随着探索过程螺旋式上升,将学生从具体形态下的二次方程引进到抽象问题的节点处,使其通过主动探索,建构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设计能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发现规律,提出猜想并加以论证,由特殊到一般、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产生了质的飞跃.

2. 活用练习变式,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不能倚靠传统大量训练的战术,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既丧失时间与学习热情,又低效,不可行,笔者建议改变这一方式:正是基于教材练习、习题的充分挖掘,对可挖掘练习进行有效地变式教学,可将横向利用教材习题作为指导,纵向利用变式问题进行联想、演变、归纳,促进知识的整合,这样的练习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案例2 苏科版八年级(上)第40页16题.

(1)如图1所示,在ABC中,∠BAC=90°,AB=AC,点D在BC上,且BD=BA,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CE=CA,试求∠DAE的度数.

[图1][A][B][D][C][E]

(2)如果把(1)题中的“AB=AC”条件舍去,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的度数会改变吗?

(3)如果把第(1)题中的“∠BAC=90°”条件改成“∠BAC>90°”,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与∠BA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我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给出变式练习.

深入 若将“∠BAC=90°,AB=AC”都去掉,(3)题中的关系仍成立吗?

解答:结论仍成立. 若设∠B=x,∠ACB=y,则∠BAC=180°-x-y. 因为BD=BA,所以∠BDA==90°-x,又CA=CE,所以∠E=y. 又因为∠BDA=∠DAE+∠E,所以∠DAE=∠BDA-∠E=90°-x-y=(180°-x-y). 所以∠DAE=∠BAC.

拓展 小明和小张在解这样一道题:如图2所示,在ABC中,∠BAC=90°,点D,E在边BC上,AB=BE,AC=CD,求∠DAE的度数. 他们分别经过计算后,结论不一致,小花说:“∠DAE的值与∠B有关,只有告诉∠B的度数才能求出∠DAE的度数.”小张说:“∠DAE的度数是一个定值,与∠B的度数无关.”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明理由.

解答:设∠B=x,因为∠BAC=90°,所以∠C=90°-x. 因为BA=BE,所以∠BEA==90°-x. 又CA=CD,所以∠CDA==45°+x. 所以∠DAE=180°-∠BEA-∠CDA=180°-90°+x-45°-x=45°. 因此,小张的说法是正确的.

变化 若将拓展中的“∠BAC=90°”去掉,那么∠DAE与∠BA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解答:若设∠B=x,∠ACB=y,则∠BAC=180°-x-y. 因为BA=BE,所以∠BEA==90°-x. 又CA=CD,所以∠CDA==90°-y. 而∠DAE=180°-∠BEA-∠CDA =180°-90°+x-90°+y=(x+y),所以∠DAE=(180°-∠BAC)=90°-∠BAC.

延伸 如图3所示,在ABC中,D,E在直线BC上,且DB=BA,CE=CA,试确定∠DAE与∠BAC的关系.

第2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一、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

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学科课处于主导地位,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其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4%左右。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高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

(2)从教学目标看,学科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有较严密的定量化的考核评定制度。而活动课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明显的弹性,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学到多少算多少。因而,活动课的考核评定不宜像学科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而适宜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从教学内容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主要是学术理性知识,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不很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活动内容是不断更新的,选择的知识主要是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

(4)从施教方式看,学科课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简约的方式学习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精华,并经过反复练习和巩固。它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a位。而活动课侧重的是学生个体实践,直接体验和感受,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不受课堂限制。可以是班级的,也可以是小组的,个别的和群众性的;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也可以走向社会。它以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首先活动课和学科课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是在教学目标上虽各有侧重,但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是课程内容相辅相成。例如,数学学科课就为数学活动课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基础和一定的内容来源;反过来,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又会受到学科课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制约。

第三是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有特色发展。

因此,学科课程虽然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我们在活动课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学科课与活动课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数学活动课与数学课外活动

从表面上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以往学校中组织的数学课外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有质的区别。以往学校中的数学课外活动,往往被看作是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其主要功能是数学学科课的延伸和补充;其主要目的是娱乐、休息、调节学生的学校生活。虽然客观上也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有许多优点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的,没有固定的时间表,缺乏稳定的课程目标,更无体系化的课程内容,是一种弹性极大,开放性极强的学科课程的辅助形式。因此,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不少学校的数学课外活动时间常常被教师用来补课或安排作业,更多的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为主的思想的影响,则始终未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而放任自流,课外活动可有可无。有些学校既使用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一般来说也难以始终如一,时紧时松,甚至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

数学活动课作为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每个全日制小学都必须开设,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的一种指令性课程。它具有一定的结构,相应的活动纲要和活动指导书,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内容,有时间和教学进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是贯彻教育方针和落实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我们在观念上不能将数学活动课和数学课外活动混为一谈,决不能简单地把课程表中的课外活动更名为“活动课”来替代新课程计划中所要求的活动课程。

三、数学活动课与其它数学活动

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中的活动、竞赛辅导及其它一些活动亦有所加强和发展。如实验、演示、操作、技能训练等,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这些活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学生自主,发展特长等因素,并有助于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和活动课中的活动不可相提并论。学科课中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本学科课堂教学需要的,它是学科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则是一种独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的活动有别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活动,有以下几层意思: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己设计、组织、开展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会员活动为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可以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信息和技能。

第3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技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204-01

一、设计有效题目

在基于CRS的问题驱动式学习系统中,教师如何设计互动题目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题目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是选择,填空,简答等,题目的内容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

CRS的题目首先要体现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的题目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系统的知识和信息,而且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得出问题答案,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题目应该由以下三个目标综合组成:

基础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即题目直接呈现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目标体现出教材中的概念、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这些知识进行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完成作业来学习一些更加深入的知识。

学习过程目标:过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目标的学习过程应该掌握的认知技能。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分析知识体系中基础概念、原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推理――进而得出最终结论。为了达到这个学习过程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学习基础知识还要通过讨论、阅读等方式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元认知目标: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的这门课程、这些知识的看法。例如: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记忆和应用那些公式对现实世界有什么意义,是学习细节重要还是粗略了解大纲重要等,这些问题都是基于学习方法的。学生的元认知目标越积极、越明确,教师的教学效率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

教师在设计CRS的互动题目时,可以尝试通过设置以下情景来寻找合适的题目:

1.教师提问情景。教师设计一些与基础知识相关或者是类似的有趣的例子,生动鲜明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应用中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2.学生讨论情景,针对有不同意见的题目,教师负责组织讨论,倾听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这样有助于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教师根据这些内容可以设计出更科学的问题。

3.学生提问情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代表性问题发送给全班同学,教师组织班级讨论。这个过程不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同样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设计知识关联性的题目。很多学生容易在新旧知识的关联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具有知识关联关系的针对性题目,帮助学生顺利进行知识的衔接和整合。

二、课堂适度管理

使用CRS上课时,为了让学习者进行自由地讨论和互动,教师必须放弃对课堂的绝对控制权。取而代之的是对略显混乱的课堂进行适度的管理和引导。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应该预留多长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学生们刚开始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室的嘈杂度会较强,当学生达成比较统一的意见以后,课堂会逐渐趋于平静,因此,可以根据嘈杂度来判断学生讨论过程是否应该终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讨论。在请学生解释问题答案时,教师务必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暗示或者引导学生。当学生对问题持有不同意见时,建议他们进行讨论,要有质疑他人答案的意识,而不是一味的盲从。如果没有人提出鲜明的观点或者意见,引导并鼓励学生们分享思考过程进行也是不错的方法。

教师对班级讨论进行控制和管理很容易将课堂的中心从学生转换为教师,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身份和角度出发,而不是以权威的角色进行引导和发言。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正确答案,要在学生进行讨论之后再公布。当学习者正在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的时候,不建议教师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要留给学习者充分的空间。

三、教师有效引导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大部分学生在使用过CRS学习之后,对CRS的适应情况很好、认可度很高,但是学生的这种适应过程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有一些学生在最初使用的时候是抵触的,主要原因是不习惯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CRS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完成一定的作业并对课堂做充分的准备,整个学习过程要全程参与讨论,深入思考问题的答案,随时准备发表个人的意见,虽然这些方式对于学生的认知十分有效,但是对于性格内向或者惰性较强的学生是很辛苦的。教师应当采用温和的方式告知学生这些学习方法的好处、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等,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并且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都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并最终确定。上述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及时的调整,在使用课堂应答系统解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习者进行必要的讨论和深度思考,而不是仅仅关注题目的正确答案。

四、结语

本论文来自于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课堂应答系统研究”,课题编号:GJKT-12-32。通过该论文阐述,教师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在整个CRS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进行适度管理和引导,能够发挥课堂应答系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黄致新.基于Cliker的交互式、探究型课堂教学及其研究进展[J].物理科学探究,2010,vol.28,No.391.

[2]顾小青.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课堂教学的理想选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3:4O-43.

第4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练习 设计 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提高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为标准。随着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提出,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复杂而枯燥的高中数学教学来说,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根据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现作以下阐述,与同行商榷。[1]

一、遵循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数学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遵循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内容必须科学,而且应当符合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目的性把握时,应当准确地掌握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及难点和重点。

2.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掌握练习的难易程度。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练习来说,重视层次性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从简单到困难,从基本到复杂的层次性过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一步步地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3.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从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这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课堂练习。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中,尤其应当杜绝“只求练习的难度和数量”这一现象。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该积极从课本内容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实际技能出发,设计课堂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4.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多样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注意练习方法和题型的多样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练习中,多样性练习尤其重要。高中阶段属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在练习方法上可以通过口述、书面练习、动手操作、单项练习、综合练习等方式进行设计,在题型设计上可以考虑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2]

5.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还应当遵循时效性的原则。时效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既保证学生有足够题目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注重练习的质量,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把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课堂教学练习具有巩固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其中,巩固功能指的是在新课程结束以后,通过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功能指的是通过课堂练习,能够从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学生思维的概括化和条理化;反馈功能指的是通过进行课堂练习,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程的掌握能力,从而指导教师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辅助学生进行改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高度重视课堂练习的功能,以把握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1.数学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编排课本练习题的意图,用好课本。一般来说,课本中设计的练习题都是针对课本内容的,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能够从练习题的角度,反映出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练习题的意图,配套用好教材。

2.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当强化对比性的练习。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相似的题目,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很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对于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进行对比性练习。

3.对于准备性练习与新课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准备性练习指的是在刚上课的三分钟内,对学生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训练。实践证明,通过准备性练习不但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接受新、旧知识的距离,完成知识迁移,而且还能够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练习方法及其在学案中的体现

课堂练习的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中非常重要,合理的练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课堂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分层练习、变式练习和开放式练习等。

分层练习指的是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考虑到练习的层次性和难度,把课堂练习划分为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

变式练习指的是教师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题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进行变式练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题目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通过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触类旁通的变式练习,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开放式练习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设计一些解法不受限制、结论不是很确定、条件不太完整的开放性题目。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解决一些答案不同的题目,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方法上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工作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应当时刻从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来不断地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丹丹.新课标下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

第5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地理学科教学;应用

1.“互联网+”时代教育价值

(1)促进教育公平。曾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公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通过数据分析、深入交流和资源共享,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分配不当产生的教师教学差异、硬件设施配备不够完善、教育体制公平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2)冲破传统限制。传统的教育,难以摆脱教师、学生、教室的固有模式。“互联网+”时代教育背景下,可以有效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爱为本的教师观和以德为先的教育观。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世界各地老师讲授的知识内容,课程更加丰富,时空不受限制,使教育教学工作获得更大的自由。

(3)引导教育新模式。O2O模式(Online to Official)是应用于电子商务化领域而提出的概念。O2O教育模式,即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实现智慧学习。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实现时空差异化统一,教育平台服务内容更加完善,形式更加多样化。

B2C模式(Business to Consumer),

即商对客。O2O将从平台向B2C学校转型,也就是说,老师最后都会变成教育平台的员工,相当于一个O2O学校。B2C学校将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广泛吸收来自学校和社会上的学生。

2.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1)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特点、与不同观点、不同类型的同学老师进行深入广泛交流。网络平台可将整个教学,发现环境变为一个“村庄”,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做到真正把书本知识学活,做到以人为本内在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采用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

(3)“3S”技术。“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三者综合应用的技术。“3S”技术在地理教学环境中不可或缺,发挥着重要作用。

3.应用的优势与意义

(1)合理应用,因材施教,重难点清晰。地理中有许多问题难以用语言文字和传统的版画板书解释清楚,而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直观生动模拟地理现实,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单一、机械、枯燥等现状,使课堂学习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和高效性。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利用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技术、“3S”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视听说多种感官接受新知识,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与时代紧密结合。“互联网+”

时代教育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现代教育模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辅助作用,它对培养下一代接触新鲜事物和了解新形势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4.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

(1)个别教师尤其是农村等偏远落后地带的中小学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缺乏了解,掌握较差,因此,国家要落实“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政策,为农村中小学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

(2)主次混乱。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其效果冲击了最主要的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便犯了主次不清的毛病。因此,一切都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在“互联网+” 的教育大潮中,“弄潮儿在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一显身手。

参考文献:

第6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一、选择题

1.[2020·邵阳]

设方程x2-3x+2=0的两根分别是x1,x2,则x1+x2的值为

(

)

A.3

B.-32

C.32

D.-2

2.[2019·广东]

已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0的两个实数根,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x1≠x2

B.x12-2x1=0

C.x1+x2=2

D.x1·x2=2

3.[2020·无锡锡山区期中]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8x-c=0有一个根为2,则另一个根为

(

)

A.10

B.6

C.8

D.-2

4.[2019·贵港]

若α,β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的两个实数根,且1α+1β=-23,则m等于(

)

A.-2

B.-3

C.2

D.3

5.若关于x的方程x2-(m2-4)x+m=0的两个根互为相反数,则m等于

(

)

A.-2

B.2

C.±2

D.4

6.[2019·威海]

已知a,b是方程x2+x-3=0的两个实数根,则a2-b+2019的值是

(

)

A.2023

B.2021

C.2020

D.2019

二、填空题

7.[2019·济宁]

已知1是方程x2+bx-2=0的一个根,则方程的另一个根是

.

8.[2020·泸州]

已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4x-7=0的两个实数根,则x12+4x1x2+x22的值是

.

9.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mx-6=0的两个根,且x1

,x2=

.

10.[2020·青海]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2+bx+c=0时,小明看错了一次项系数b,得到的解为x1=2,x2=3;小刚看错了常数项c,得到的解为x1=1,x2=5.请你写出正确的一元二次方程: .

11.[2020·荆门改编]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mx+3m2=0的一个根比另一个根大2,则m的值为

.

12.定义运算:a*b=2ab,若a,b是关于x的方程x2+x-m=0(m>0)的两个根,则(a+1)*b+2a的值为

(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三、解答题

1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a=0的两个实数根x1,x2满足x1x2+x1+x2>0,求a的取值范围.

14.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3)x+k=0的一个根是-2,求k的值及方程的另一个根.

15.[2020·黄石]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0有两个实数根.

(1)求m的取值范围;

(2)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x1,x2,且满足(x1-x2)2-17=0,求m的值.

16.[2019·随州]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

(1)求k的取值范围;

(2)若x1+x2=3,求k的值及方程的根.

17.[2020·孝感]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12k2-2=0.

(1)求证:无论k为何实数,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1,x2满足x1-x2=3,求k的值.

18.[2020·玉林]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求k的取值范围;

(2)若方程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是a,b,求aa+1-1b+1的值.

19.已知关于x的方程(k-1)x2+2kx+2=0.

(1)求证:无论k为何值,方程总有实数根.

(2)设x1,x2是上述方程的两个实数根,记S=x2x1+x1x2+x1+x2,S的值能为6吗?若能,求出此时的k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

1.[解析]

A 由x2-3x+2=0可知,其二次项系数a=1,一次项系数b=-3.

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得x1+x2=--31=3.故选A.

2.[解析]

D b2-4ac=(-2)2-4×1×0=4>0,x1≠x2,选项A不符合题意;

x1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0的实数根,

x12-2x1=0,选项B不符合题意;

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0的两个实数根,x1+x2=2,x1·x2=0,选项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解析]

B 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t.根据题意,得2+t=8,解得t=6,即方程的另一个根为6.故选B.

4.[解析]

B α,β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的两个实数根,α+β=2,αβ=m.

1α+1β=α+βαβ=2m=-23,m=-3.

故选B.

5.[解析]

A 方程x2-(m2-4)x+m=0的两个根互为相反数,

不妨设这两个根是α,β,则α+β=m2-4=0,

解得m1=2,m2=-2.

但当m=2时,原方程为x2+2=0,方程没有实数根,不符合题意,故m=-2.故选A.

6.[解析]

A a,b是方程x2+x-3=0的两个实数根,

b=3-b2,a+b=-1,ab=-3,

a2-b+2019=a2-3+b2+2019=(a+b)2-2ab+2016=1+6+2016=2023.故选A.

7.[答案]

-2

[解析]

设方程x2+bx-2=0的两个根为x1,x2,则x1x2=-2,令x1=1,则1×x2=-2,解得x2=-2,则方程的另一个根是-2.

故答案为-2.

8.[答案]

2

[解析]

根据题意,得x1+x2=4,x1x2=-7,

所以x12+4x1x2+x22=(x1+x2)2+2x1x2=16-14=2.

9.[答案]

-2 3

[解析]

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mx-6=0的两个根,且x1+x2=1,

m=1,

原方程为x2-x-6=0,

即(x+2)(x-3)=0.

x1

x1=-2,x2=3.

10.[答案]

x2-6x+6=0

[解析]

根据题意,得2×3=c,1+5=-b,

解得b=-6,c=6,

所以正确的一元二次方程为x2-6x+6=0.

11.[答案]

1或-1

[解析]

设方程的两根分别为t,t+2.

根据题意,得t+t+2=4m,t(t+2)=3m2.

由t+t+2=4m,得t=2m-1.

把t=2m-1代入t(t+2)=3m2,

得(2m-1)(2m+1)=3m2,

整理,得m2-1=0,

解得m=1或m=-1,

所以m的值为1或-1.

12.-2m-2

13.解:该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b2-4ac=(-2)2-4×1×a=4-4a≥0,

解得a≤1.

由题意可得x1x2=a,x1+x2=2.

x1x2+x1+x2>0,

a+2>0,

解得a>-2,

-2

14.解:将x=-2代入原方程中,

得4-2(k+3)+k=0,

解得k=-2.

两根之积为k,

方程的另一个根为k-2=-2-2=1.

即k的值为-2,方程的另一个根为1.

15.解:(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0有两个实数根,

b2-4ac=(m)2-4×1×(-2)=m+8≥0,解得m≥-8.

又m中m≥0,

m≥0.

(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0有两个实数根x1,x2,

x1+x2=-m,x1·x2=-2,

(x1-x2)2-17=(x1+x2)2-4x1·x2-17=0,即m+8-17=0,

解得m=9.

16.解:(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2-4ac>0,

即[-(2k+1)]2-4(k2+1)>0,

整理,得4k-3>0,解得k>34,

故k的取值范围为k>34.

(2)方程的两个根分别为x1,x2,

x1+x2=2k+1=3,解得k=1,

原方程为x2-3x+2=0,

x1=1,x2=2.

17.解:(1)证明:b2-4ac=[-(2k+1)]2-4×1×12k2-2

=4k2+4k+1-2k2+8

=2k2+4k+9

=2(k+1)2+7.

无论k为何实数,2(k+1)2≥0,

2(k+1)2+7>0,

无论k为何实数,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k+1,x1x2=12k2-2.

x1-x2=3,

(x1-x2)2=9,

(x1+x2)2-4x1x2=9,

(2k+1)2-4×12k2-2=9,

化简得k2+2k=0,

解得k=0或k=-2.

18.解:(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2-4ac=4+4k>0,

解得k>-1,

k的取值范围为k>-1.

(2)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得a+b=-2,a·b=-k,

aa+1-1b+1=ab-1ab+a+b+1=-k-1-k-2+1=1.

19.解:(1)证明:当k-1=0,即k=1时,方程为2x+2=0,解得x=-1,方程有实数根;

当k-1≠0,即k≠1时,b2-4ac=(2k)2-4(k-1)×2=4k2-8k+8=4(k-1)2+4>0,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综上可知,无论k为何值,方程总有实数根.

(2)能.x1,x2是所给方程的两个实数根,

k-1≠0,x1+x2=-2kk-1,x1x2=2k-1,

S=x2x1+x1x2+x1+x2=x12+x22x1x2+x1+x2=(x1+x2)2-2x1x2x1x2+x1+x2=(-2kk-1) 2-4k-12k-1-2kk-1=2k-2.

令S=6,则2k-2=6,

第7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本不属于同一个研究门类中,为了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者相互融合,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部分我们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就是这个新的研究领域的形成与发展。最早这个领域产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标志就是“格森事件”,在这个时间中英国学者的名为《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的论文是这次事件的核心内容。在这个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将目光投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美国学者R.K.默顿博士随后发表了《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文表明了自己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联系密切的看法。随后的研究者根据这些前辈打开的研究思路,将自身的研究方向都集中到社会学的方向上来,从此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二、科技传播的概念

在上个部分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学交叉发展以后才产生的,本部分就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具体内容以及深刻内涵进行介绍的。具体来说科学技术的传播属于传播学中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在社会学中的定位如下:“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科学技术的传播的研究就是通过对科学技术传播这一客观事实及其所包含的客观规律进行的,通过这样一种研究打开我们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思路,从而满足社会对科学技术广泛地流通与传播的需要,特别是科技不发达国家对于先进科技传播的需求。

三、科技传播的社会学结论

科技传播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学交叉产生的结果,本身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因此在这一领域也形成了许多与自身发展相关的内涵与概念,接下来就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科技传播的内涵进行介绍:一方面科技传播在社会学方面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科技传播的实质是文化传播。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其本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具体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自然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科技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文化传播的一部分。科技传播从性质上来说要遵循文化传播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形式,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信息流动系统。科学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高端信息的一部分,掌握一门高深的科学技术就是掌握该门科学技术相关的信息内容,因此科技传播又可以称之为社会信息流动系统。通过社会内部的对科学技术相关的信息的传播满足不同地区对于科学技术的不同水平的需要,这也是科技传播所必须承认的一项客观事实。

第8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关键词 电泳蛋白质 流程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SDS-PAGE教学的主要问题

对于高中生而言,SDS-PAGE实验教学的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实验的复杂性

本实验是一个庞大的操作流程,由若干个重要环节组成,如电泳槽的组装、样品的变性处理、灌制分离胶与浓缩胶、样品的加入、电路的控制、电泳图谱的显色、分子量的计算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独立的实验技术。高中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功底,才能独立地完成该实验。

1.2 安全保障

本实验技术用到了丙烯酰胺(Acr)和N,N-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两种剧毒药品,其他药品也对人体具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作用(如注意防止SDS吸入)。从目前高中生的实验技能水平来看,对上述有毒物品操作与防护,难度极大,稍有忽视,就可能会影响师生的健康。

1.3 不作为考试重点出现

SDS-PAGE实验本身内容多、难度高,但不作为高考重点难点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备课热情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2 SDS-PAGE教学的“三个联系”

基于上述三个问题,笔者建议,SDS-PAGE实验教学应该做到“三个联系”,以期用有限的课时,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2.1 对于电泳技术本身,要和其他电泳技术的联系

这方面的联系,分为横向与纵向两类。前者是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中电泳技术的变化与共性,而后者则是SDS-PAGE在蛋白质分析中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所作的一系列改进,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电泳技术拓展图,其实是一幅电泳技术的思维导图。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知识背景及教学需要,在横、纵两个方向上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但能够了解更多的电泳技术,而且能够从众多的电泳技术中了解到该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价值,这种从众多事实当中提取的概念。亦即,学生不会因为过多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电泳技术而感到疲劳、乏味、难于吸收,相反,他们会从中提炼电泳的共性: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从这一点出发,按照不同的实验要求(如提高实验速度、增大蛋白质承载量等)或研究领域(蛋白质、核酸甚至化学领域),而对基本的电泳实验体系进行优化、改造,就形成了新的技术。如图1中的“阴离子电泳”,其实是浙江版高中生物教材的蛋白质电泳实验教学内容;利用概念图找到各种电泳技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能够看到不同技术中的共性的、本质的特征,比孤立地学习各个技术更有效、更有用。这种由具体的电泳技术(如SDS-PAGE)出发,提炼出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电泳概念,再根据具体的应用领域与实验要求在这一概念中加入具体的修饰、限制条件,就构成了新的、与最初所学电泳技术相关的、新的实验技术。这种“具体――抽象――具体……”的“学习环”式的教学方法,其本质就是知识于技能的正迁移。学生一旦进入这个无穷无尽的“学习环”,将会受益终身。

2.2 对于电泳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要和其他在概念层面相关的技术相联系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电泳技术的实质有二,即利用某类物质(蛋白质、核酸等)的一个或多个性质(分子量、等电点、碱基数目等)的不同,利用一定的方法(电场等),将这类物质进行分离。由此,按照同一性质的不同表现程度来分离物质,可以列举一系列技术。蛋白质层析、纸层析(必修1中的“植物光合色素的提取”实验)以及化学当中广泛应用的各种色谱技术,都归于此类。这是将电泳技术上升到概念层面而产生的技术教学方法,将不同技术的共性抽提出来,通过SDS-PAGE的教学,将众多技术的概况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是一种极其高效的教学方法,即概念教学法。总体上,上述所有技术都可以成为“分离技术”,即利用溶解度、分子量、沸点等的不同,将某一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从概念的层面上描述,所有的分离技术可被解释为:混合物各组分的某一性质在量上存在差异,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将这种差异表现出来。以SDS-PAGE为例,蛋白质样品构成一个混合物,其中所有的蛋白质都具有分子量,但各种蛋白质之间,分子量不同。因此,通过特定凝胶构成的“分子筛”就将各种蛋白质分离开来。又如离心技术,就是根据沉降系数的不同将大分子或细胞器分开的。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大多数人不会在将来的求学或工作当中接触科研工作,过于细致的科学教育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他们只需要知道众多技术(众多科学事实)的共性,对某一领域的概况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够起到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工作与生活质量的效果。而对于少数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在高中阶段能够抓住众多科学事实、科研手段的共性,进而训练他们在任何学习过程中抓住任何一般性事实的共性的能力,将有利于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2.3 在SDS-PAGE实验教学中,与通用技术课程的主要思想相联系

SDS-PAGE实验操作复杂,且有剧毒药品,在教学中,必须由教师指导,多名(2人或以上)分工、分步骤进行。在分工、分步骤方面,教师不妨参照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关于“系统”、“流程”的内容。理科实验与《通用技术》课程的结合,是优化课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突破点之一。一方面,理科实验亟需规范化、科学化的指导;另一方面,《通用技术》虽然将工程技术的一般性规律提取出来,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缺乏生动的载体,只能以“组装自行车”、“制作板凳”等为例进行教学,比较单一。其实,理科实验到处体现着通用技术的主要思想,系统与流程就是其中的典范。

《通用技术》认为:

①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②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成为时序;

③具有以上两大特征(关键点)的过程,即若干环节随着时间的变化,依序完成的进程流,称为流程。

按照上述标准,SDS-PAGE完全可以按照流程的思想进行分工合作。表1以灌制分离胶的环节为例,制作了该环节的操作流程,特别注明了操作注意事项和细节问题。用流程图来帮助教师开展实验教学,不但便于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促使其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自觉、高效、安全地进行自我监测,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读者可按照个人的教学风格与习惯,设计不同的流程图。一般而言,SDS-PAGE实验分为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操作,一人记录(监督操作是否规范以及每个步骤是否已经操作完毕)。

3 小结

技术学习,概念与联系是关键,教师切忌就技术讲技术。对于联系。总体上说有两种,一是学科内的联系,如SDS-PAGE与其他电泳技术的联系、电泳技术与层析技术的联系等。另一方面,生物技术以至整个生物学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综观初、高中生物教材,不难发现,生物课程与所有的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包括人文领域(高中选修2“生物技术与社会”是这方面的典范)。这种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是符合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的。在此背景之下,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更要以一种综合理科、甚至是综合所有学科的视角来审视生物学教学。以SDS-PAGE为例,在讲授“电泳”这一概念的时候,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学的电泳和化学的电泳是什么关系?和物理的“电离”是什么关系?如何按照通用技术课程的要求,为SDS-PAGE实验设计操作流程图?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学科界限进行横向思考、优化思维品质、构建概念体系的训练;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切入点。这种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必然会使包括SDS-PAGE在内的实验技术教学更加有活力。

参考文献:

第9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社会时空是人的活动的存在形式,社会时间就是人的活动时间,社会空间就是人的活动的不断扩展。从总体上看,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社会运动在社会时空中的拓展过程,是人进化和发展的历史。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社会时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时空观的主要内容。在社会时空问题上,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是不被自然时空所完全束缚,而是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时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时空。由于人活动的需要、目的、方式、意志等不同,社会时空只能从不同时代人的具体活动中获得其规定性。另一方面,人们创造自己的社会时空并不是随心所欲、无中生有的。作为自然存在物,也不能摆脱自然时空对于人的活动的制约,而社会时空结构作为人的活动过程的结晶,又反过来制约着人的活动。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时空状态,直接影响着主体认识、改造、利用客体的速度、规模、范围、层次和水平。从根本上看,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与自然时空有着原则的区别,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实践活动而赋予自然时间和自然空间以社会属性,特别是赋予其以价值、意义,从而使其抽象的形态在人的活动中获得了社会历史的现实性,使时间和空间获得了“真正生命”,并成为人的生命尺度。对此,马克思在《1861-1863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社会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时空的实践本质,他关注的时空不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一般物质运动的时空,而是属于人的时间和空间,他所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秘密,而且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活动是社会时空的源泉和本质,社会时空的社会现实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等特性是人的实践活动赋予的。

社会时空是科学技术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方位和最重要条件。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们都是在具体的社会时空中通过人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的。首先,作为科学最主要对象之一的各种社会生活现象及其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社会生活现象变化、发展的趋势,都是在具体的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中形成和发展的。没有社会时空,科学和技术就失去了其对象性前提和根据;其次,科学作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作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都必然要经历具有反复性、累积性、上升性的社会过程;第三,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也是以社会时空的变化为条件的。在历史上,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并未有机地联系起来。时至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也主要是生产技术科学,然后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而技术发明也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随着社会时间的流变和社会空间的扩展,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不仅科学的发现往往导致技术的发明,而且技术和理论科学日益紧密结合,使相当一部分技术本身的理论性大大增强,并分化出相对独立的技术科学。技术科学与直接施于实践的工程技术组成了现代技术整体,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日趋“一体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科学技术”这一新的整体范畴;最后,科技革命也总是在具体的社会时空中酝酿、发生、发展和完成的。现代科技革命加速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双向运动,加强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可见,社会时空既是人的生命的专有尺度,也是人类进化、发展的特有标杆,它对于科学技术的形成、发展、变革有着直接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时空等条件的制约。其独特作用就在于:它通过变革社会时空,改变人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来推动社会发展,引起社会变革。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技是现代社会时空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与人们的生活过程融合在一起,并以其特有的伟力不断地改变着社会运动的时空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力量的强度也越来越大。现代科技革命使“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得到了空前强烈的表现,它正在强有力地改变着人类活动的社会时空形式和社会时空观: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大大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个人的自由时间成为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而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地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的程度上成为规律。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的社会时间观也正发生着变革,正在改变着人们对时间的看法,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利用空闲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现代科技促使人们活动的自由空间也大大扩展。同时,人的活动又规定了社会空间的量和质。现实的社会空间总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体能力极其低下,只能在非常狭小的空间中进行活动。这时的社会空间甚至只限于二维的平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提高,都促进了人类活动领域的拓展,使社会空间摆脱了狭隘性、孤立性和分散性,其联系性、同一性和集中性显著增强。现代人生活在多维空间之中,相互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社会化、世界化,世界各国间的竞争也已经扩大到多维战略空间:地面、空中、水下、太空及文化、信息网络空间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及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人们狭隘的地域意识正在被超越,全球观念则正逐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