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

第1篇: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并不仅仅针对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资产风险风的威胁,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资产管理风险,例如,企业在重组并购过程中的实物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债务资产等。这类风险均属于资产管理风险的发展和延伸的范畴。

二、企业重组并购形势下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偏低等问题。企业并购重组在优化在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发展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解决企业重组并购形势下资产管理风险问题,企业建设者必须在明确资产风险管理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了解企业重组并购形式下资产管理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并购价格不能准确定位

并购价格不能准确定位是重组并购形势下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周所周知,我国企业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多不必然因素,例如,信息不公开、发展不对称等。部分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故意隐瞒自身资产管理的实际状况,已达到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还有的企业在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填写虚假的信息,上报的业绩与实际业绩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企业重组并购问题重重;最后,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还会受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错误认识并购重组的实际需求,导致成本投入较大等问题。

2.重组并购中存在融资问题

为了保障企业重组并购的顺利,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重组并购中的融资工作。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其中内部融资要求企业综合实际发展力量解决盈利和投资问题,外部投资是指企业借助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企业外部融资可以经过商业银行的也可以不经过商业银行,具有风险小、成本低等特点,但这种融资方式数额有严格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建设。很多需要融资的企业很难满足金融中介的实际需求,在重组并购过程中还必须完成融资不顺畅等问题。

3.重组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问题

企业面临重组并购的发展趋势时,在综合考虑企业多方面发展因素的前提下,要想一次性完成重组并购工作,企业还应该为充足并购后的采取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以及有效的保障。财务整合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建设有直接影响,一旦存在财务整合问题,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的同时,其今后的发展将面临更加艰难的阻碍。因此,重组并购形式下的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财务整合工作,对充足合并后新企业的资产进行规划整体,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新企业资产、债务、债券以及职工安置等方面的风险控制,在提高企业报酬率的同时,为提升企业财务的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重组并购形势下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的措施

1.明确现阶段经济形势

明确现阶段经济形势,建立资产管理风险防范体系是企业重组并购形势下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形势日渐复杂化,对现阶段的经济形势进行认真准确地分析是了解企业重组并购需求的重要手段,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企业重组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在社会数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要想顺利完成投资和筹资等商业性活动,必须以和谐、稳定的经济形势为前提,企业的实际发展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大企业发展规模的同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明确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重组并购工作。

2.建立资产管理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资产管理风险防范体系的前提是企业已经充分了解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当企业正式开展重组并购活动后,企业应该总结以往发展经验,将企业资产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日常发展建设的管理工作中来,使资产管理风险体系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另外,企业还应该将资产管理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发展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导企业职工正确认识资产管理风险的重要性。最后,企业还应该高度重视各类突发性事件对企业经济建设的影响。在实际重组并购过程中,合理控制群众性事件的发生,企业在建立资产管理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该讲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公共性事件和社会公共事件划分开来,针对企业重组并购的实际状况深入研究突发性事件的影响力。

3.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履行资产管理职责

企业在进行重组并购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重视工商局、税务局以及证监会等部门对企业重组并购提出的实际要求,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强化企业各项资产管理力度,从根本上降低企业重组并购带来的风险。另外,企业还应该高度重视并购对象财务审查工作,在认真检查并购企业发展资料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企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工作,为降低企业重组并购带来的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制定正确融资决策

第2篇: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一、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资产范围较广,资产规模较大,所以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风险出现的频率要远远大于一般企业,很多电力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往往十分巨大,不仅影响企业的资产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电网运行往往处于满负荷高负荷的状态,如果电力企业运行出现风险问题,就会导致电力供应和社会发展出现影响,而且电力企业风险往往较大,风险带来的危害也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的重要性,在电力企业出现风险进行资产保险,所获得的保险赔付款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进行全面恢复重建,有效缓解财产风险对电力企业运行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为了有效规避和减少风险危害,必须要对电力企业资产进行资产保险,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

二、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因素

(一)保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产进行保险,企业的资产保险费并不是一种额外支出,而是企业在正常经营发展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预防未来潜在风险的一种投入,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仍然将保险费当做一种额外支出,企业管理者的资产保险意识还不够,所以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保险意识和企业管理责任心,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管理协调难度大,进而加大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难度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资产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在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一些实物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规模较大,另外一方面企业资产管理往往与多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组织调度难度较大,这种资产管理和财产保险的限制,影响了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很容易导致企业资产管理中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最终会影响资产管理和资产投保的数据真实性,导致后续的资产理赔和管理范围存在出入。

(三)缺乏有效的财产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资产保险涉及到的方面较广,企业的资产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往往千差万别,部分企业在进行资产投保和索赔等具体保险业务依然采用的是手工收集数据,这种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资产管理和保险的效果。所以企业加强财产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往往难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工作开展受到较大限制。在加上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专业性较高,部分企业内部并不具备这种专业性技术团队,影响了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一)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

电力企业资产涉及规模较大,电力管网和电力设施以及电力企业固定资产都属于企业资产范围,所以在进行资产投保过程中,要选择数家保险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共同承保,这样可以保证当企业出现资产风险时,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另外在进行投保过程汇总要保证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实力的保险公司进行共保,更好的缓解和转移风险。一般来说,财产保险机构和公司众多,在选择投保方式中要积极对各个投保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考量,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更好的控制资产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以确保保险费率的合理性,让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更大的财产保障。

(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正确和系统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电力企业经营资产,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保险条款,从而有效为后续的资产保险打好基础,同时在资产保险中要包含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比如电力运行险和机损险以及机损险和供电责任险,制定这些覆盖面广的保险条款,可以确保企业资产保险投保更加契合自身电力企业发展需要。

(三)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自身资产建立健全资产保险管理制度,尤其要对企业子公司和各个组织职能部门的资产进行归档管理,将企业资产保险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协管部门。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专业职能进行明确职责主体,不断完善企业资产保险制度基础,结合企业具体经营业务规范企业经营业务流程,有效从自身出发,强化企业的资产风险防御能力。同时还设定大面积灾害保险服务应急预案,从自身出发规避和缓解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灾害影响。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企业资产保险工作要结合企业资产规模和资产状态不断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资产管理系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有效利用企业资产信息数据库资源,对企业资产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索赔,重点跟进企业索赔,有效缩短资产风险索赔时间。对此企业要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召开相关的企业资产理赔协调组织会议,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资产风险理赔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发现资产风险理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研讨解决方案,积极跟进风险理赔情况,尤其要加强与承保公司之间的联系,在各个索赔阶段进行跟进,确保把企业资产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

第3篇: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在企业财产和居民财富不断积累的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业务不断发展。尤其是2012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逐步放松了证券、基金、保险等行业在投资范围、投资门槛等方面的管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也相继开展了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其流动性风险是指作为特殊目的载体(SPV)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因现金流中断而无法兑付的现象。在当前刚性兑付前提下,一旦资产管理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水平,为确保投资者实现预期收益率,受托金融机构不得不使用自有资金或从金融市场、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来弥补收益缺口,由此就可能将金融资产管理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引到金融机构自身。如果各类金融资产管理产品之间相互关联,这种流动性风险就会在链条上传导。 资管产品“野蛮生长”

截至2015年3月末,各类金融机构受托管理总资产规模达到61.3万亿元,已经超过了同期全国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总额。即使剔除受托资产中互相持有的重复部分,目前国内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的总规模也达到35万亿-40万亿元。

金融资产管理产业链上各类型金融机构具有不同制度优势和资源禀赋。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强大的资金募集能力,以及庞大的融资客户群体,但投资方式相对单一,能够直接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的方式相对有限。信托公司虽然是唯一能够综合运用债权、股权以及组合等多种方式,实现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领域投资的金融机构,但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较为狭窄,目前主要还是依靠银行和第三方理财进行销售。保险公司具有成本低、期限长的优势,但是,资金的运用能力和投资经验相对有限,在资产配置上需要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优势。券商和基金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投资经验丰富,对实业领域投资和风险管理的经验相对缺乏。

正是上述各类机构在制度优势和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使得金融资产管理产品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资金来源多元化、资金运用跨市场和业务交叠度不断加大的趋势。 产品关联风险较高

各类金融资产管理产品之间的合作,体现在资金来源和投资范围的交叠渗透上,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无关联式金融资产管理产品

此类产品的特点是,资金由金融机构主动募集,委托人主要是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所募集资金主要配置在某一类型金融资产上。比较典型的产品有:部分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部分融资类资金信托、公募基金、券商和基金公司的部分定向金融资产管理计划。

无关联式金融资产管理产品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主要在于,产品自身作为独立的SPV,可能存在着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现象。为提高盈利水平,金融资产管理产品在设计与运作过程中普遍加大了资金运用端与资金来源端的期限错配,强化了主动性、短期性资金来源运作。以理财产品为例,为了追逐超额利润,金融机构往往在资金来源端通过滚动发行短期产品募集低成本资金,而在资金运用端配置流动性较差的高收益长期资产。这类产品运作的前提是短期资金持续供给的可能性。如果这种可能性因受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变化、资金持有机构或个人风险偏好调整等因素影响,而发生中断或者逆转,出现诸如投资者集中减少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等现象,就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引发流动性风险。

(二)交叠式金融资产管理产品

根据资金来源端和资金运用端的构成,交叠式金融资产管理产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串联式资产管理产品。在这个链条上,商业银行理财资金购买单一信托计划,后者购买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再去购买基金子公司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后者投资于某个建设项目。

二是并联式资产管理产品。具体包括三种类型:

“多对一”式产品。这种产品的特点是,资金来源端多元化,而资金运用端配置相对单一,主要投向某一类型金融资产。比较典型的产品有:某些投资于单项金融资产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券商和基金公司以及基金子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一对多”产品。这种产品的特点是:资金来源端相对单一,资产运用端则是囊括多种资产在内的一篮子金融工具。比较典型的产品有:部分理财产品、公募基金、财富管理类信托产品等。

“多对多”产品。这种产品可以看作是前两类产品的组合。但是,由于资金运用端与资金来源端都是组合模式,交易结构更为复杂,导致此类产品管理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三)通道式金融资产管理产品

通道业务可以视作一种特殊的交叠式金融资产管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或银行集团内各附属机构作为委托人,以理财、委托贷款等资金或者利用自有资金,借助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银行集团内部或者外部第三方受托人作为通道,设立一层或多层金融资产管理计划、信托产品等投资产品,从而为委托人的目标客户进行融资或对其他资产进行投资的交易安排。通道业务借助于各类型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管理业务上的监管成本“比较优势”,在实现了资金向实体经济的流动与输入的同时,也拉长了金融中介的链条,增强了流动性风险的传导效应。

在上述三类业务中,交叠式产品由于涉及较多的金融机构,更有可能传导流动性风险,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形成更大影响。 流动性风险易传导

隐蔽性较强。交叠式金融资产管理产品涉及多家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交易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在复杂的交易模式和多重资金链条下,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状况可能被掩盖,金融管理部门可能无法全面掌握跨市场交易结构全貌。例如,商业银行从同业市场拆入资金,投资于某个资产管理计划,在季末、年末考核时点将其转让给理财资金或是其他资产管理产品持有,考核时点过后再由商业银行购回。这种行为不但使金融统计数据无法准确反映流动性风险程度,还可能加大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季节性波动。

期限结构错配相对普遍。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管理理财产品的模式是,先建立理财产品资产池(包括标准化资产、非标准资产),然后再从资产池中为理财资金配置资产。由于非标准资产主要是期限为一年以上中长期项目融资,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大多在一年以内,因此,部分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滚动发行理财产品的方式来对接非标准资产融资,这就导致了期限结构错配。一旦持续滚动发行出现困难,这种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将会明显上升。

商业银行负债稳定性降低。在利率市场化和存款脱媒过程中,资金的逐利性增强、稳定性降低。存款资金一直是商业银行赖以存在的根基和传统优势,在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存款产品相比于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及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在收益率上处于劣势,因此,商业银行存款资金越来越面临着来自高收益的资产管理产品竞争。而资产管理产品普遍实行的刚性兑付制度,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竞争。存款流失将导致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流动性补给渠道出现部分阻塞。

货币市场流动性需求趋于复杂。近年来,随着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的迅猛发展,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产品都逐步进入货币市场。同时,在同业拆借、债券回购交易中的占比亦逐渐提升。参与主体的增加,使得流动性需求更为多元化。同时,部分资产管理产品为博取更高收益率,从货币市场融入短期低成本资金作为配资,形成杠杆。这类资产管理产品对货币市场高度依赖,为保证实现刚性兑付,有可能以高出Shibor较多的报价从货币市场融资,并可能形成流动性需求冲击。

进入资本市场的理财产品面临市场波动风险。商业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主要有几种情形:理财资金购买以资本市场为投资标的的信托计划、定向或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理财资金购买以新股认购为标的的资产管理产品;理财资金为结构化产品提供优先级配资或所谓的伞型信托产品等。目前,这类以优先级配资方式存在的理财资金较为普遍,而且其中不乏以短博长的期限错配型安排。资本市场瞬息万变,一旦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行,某个环节或某个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将会迅速波及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风险的上升。

流动性风险上游传导与下游传导并存。从资金来源端看,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和基金公司专户产品都可以发挥筹集资金的作用,而且这些资产管理产品可能以串联或并联方式存在。例如,理财资金购买信托计划,后者再购买基金公司专户产品。这种环环相扣的资金安排,一旦某环节出现流动性风险,势必影响其他产品。这种资金来源端的传导可以称为上游传导,直接影响到该产品投资人的资金流动性安排,如果一环环扣得比较紧,将引发大面积的流动性紧张甚至恐慌,而且,由于涉及金融机构较多,一旦产品流动性出现问题,容易对货币市场资金交易的数量、价格产生影响,改变货币市场流动性预期。

从资金运用端看,资产管理产品的复制性、同质性较强,很多资产管理产品在资金配置结构和方式上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一旦某类产品出现流动性问题,“物伤其类”,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变现能力也可能遭遇困境。这种资金运用端的风险传导,可以称为下游传导。 如何治理流动性风险传导

一是金融资产管理产品应回归代客理财的本位。本位是指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应遵循投资者风险自担的原则以及由此形成的金融资产管理产品风险相对隔离的状态。回归本位,金融资产管理产品就不应存在预期收益率和刚性兑付,这将抑制金融资产管理产品流动性风险向外部传导。

二是充分披露金融资产管理产品交易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隐蔽性。应要求金融机构定期披露每项资产管理产品的交易结构、资金来源、投资标的以及投资经理的专业能力和业绩。对于交叠式资产管理产品,受托金融机构必须公开跨市场业务合作的具体方式,以及遵循金融管理部门有关跨市场业务相应规定的具体情况。对于通道式资产管理产品,作为通道的受托金融机构必须向投资者披露实际承担资产运营和风险控制责任的主体。后者应向投资者公开交易结构、投资过程和风险。现存的以规避信贷管理、降低资本消耗为目的的金融资产管理产品应逐步消化,归入授信业务,并且不允许发生新业务。

三是严格限制期限结构错配类资产管理产品。应要求金融机构根据资产管理产品投资标的的流动性状况,分别设定短期负债占长期资产的比例上限。投资标的的流动性越强,该比例可以越高,反之亦然。但是,该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最高比例只适合投资投标的为国债或金融债券的金融资产管理产品。

四是应将部分证券公司作为短期流动性工具的操作对象。自2012年以来,证券公司被批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而且部分证券公司开始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这些都是证券公司的负债业务。除用于支持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融资业务之外,有一部分负债与证券公司的结构化分级型资产管理产品的配资相关。应该看到,作为建立了负债体系的较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对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已经产生影响。当个别大型证券公司因资产负债管理失当出现兑付风险时,必然需要从货币市场上以高出Shibor较多的价格从货币市场融资,从而可能对货币市场流动性形成冲击。当前,人民银行已经以SLF和MLF等短期流动性工具对法人商业银行开展流动性支持,并建立了“利率走廊”,稳定了法人商业银行对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的预期。随着证券公司负债业务的扩大,越来越有必要将证券公司作为短期流动性工具的操作对象。

五是严格规范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商业银行理财资金一般通过投资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等方式,间接进入资本市场。应要求商业银行按照“穿透”原则,定期披露理财资金的投资标的。对于所筹集资金最终投向资本市场的理财产品余额,应以法人商业银行为考核对象,要求其占全部理财产品余额不得超过10%。

六是严格限制各类金融资产管理产品串联和并联的数量,防范流动性风险上游和下游传导。各类金融资产管理产品串联和并联的数量越多,交易结构越复杂,产品风险透明度越低,流动性风险传导越远,系统性风险越重。应要求金融机构披露所筹集资金的最终投资标的,以及由初始筹集到投资标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中间环节,中间环节总数不得超过两个;同时要求无论是资金来源端,还是资金运用端,并联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超过两个。

第4篇: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资产管理具有系统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长以及理财需求的提升,资产管理成为了金融体系中快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并且其作用日益@著,甚至已经成为了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领域。资产管理领域成为了国内仅次于银行、具有跨界特征的金融“子行业”,缔造了一个所谓的“大资管时代”。

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已十分巨大。根据证监会副主席李超的数据,金融子行业相关资产管理规模总计约为88万亿元,由于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部分资管产品之间互相借用、产品互相嵌套、交互持有等重复计算因素,剔除后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为60万亿元,约为2016年GDP的80.8%。虽然与英美等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比较而言,资产管理规模占GDP的比重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从自身规模上看,国内资产管理规模已经非常巨大。我国资产管理的行业分布结构见图1。

资产管理运作存在跨界融合的特征。国内资产管理的运作存在诸多跨界操作的状况,“银行+信托”“银行+证券”“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信托”等互为通道、交互嵌套和跨界融合十分普遍,本质上形成了日益深化的综合化或混业化经营,而国内目前仍然是分业监管体系,这就导致了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监管体系的制度性错配。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部分金融机构主动跨界创新、刻意规避监管、深化跨界套利等行为,在加上监管体系自身的分业监管、监管标准以及监管执行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资产管理领域的风险逐步显性化,并且风险跨界传染的可能性大大加强,存在潜在的空间维度系统性风险。

资产管理是银行部门重要的业务延伸,显著提高了银行部门与整个金融体系的关联性。除了银行体系自身超过26万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银行体系之外的部分资产管理实际上是银行业务的延伸,部分业务是以资产管理为名、行信用业务之实,这使得国内的银行表外业务以及银行与其他金融子行业的合作仍然带有“银行的影子”,或者说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在资产管理发展中,银行部门的内在以及内外关联性明显提高,而关联性则是考量系统性风险及应对最为显著的一个指标。

资产管理领域的风险点

由于我国货币金融和监管环境在过去几年中相对宽松,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等子行业发展迅速且呈现出跨界融合发展的趋势,我国的资产管理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该过程中,资产管理领域确实存在两大风险点。

非标准产品盛行

这实际上是非标产品与标准产品的关系问题。不管是新近的《意见》,还是此前的监管实践,对于资产管理领域中的非标准化资产投资都持审慎态度。信贷资产、信托收益权、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悉数被银监会的8号文纳入到非标准资产之中。

就监管当局较为审慎的态度和政策而言,非标资产之所以盛行,其原因更加值得注意。首先,非标产品的监管整体是弱监管状态。从监管实践的角度看,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微观监管是较为严格的,这使得我国金融体系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也基本安然渡过。但是,微观监管的趋严可能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收缩其相关业务,或者采取积极创新和主动规避的策略,非标产品就是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创新的重要结果。由于金融监管的相对滞后性,使得非标产品在场外市场受到的监管相对更少,整体呈现相对较弱的监管态势,特别是国内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监管体系,导致了金融机构具有规避监管的空间,最后形成了非标监管相对滞后以及缺乏统一监管框架的状况。

其次,标准化产品的广度和深度不足。非标产品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标准产品发展的问题,非标准债权的迅猛发展源于标准化的债券品种相对缺乏。在一个缺乏统一监管体系的债券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标准化产品的供给整体是有缺陷的。比如,国债收益率曲线可能还有完善的空间,直到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我国才实现3个月期国债的滚动发行。2016年12月,我国甚至出现了国债期货跌停的情况,使得无风险资产国债变成了典型的风险资产,其中反映出的是我国债券市场的深度不够,包括无风险利率以及信用利差的市场定价机制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在监管非标产品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做大做好标准产品。

表外业务信用化

资产管理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表外业务,金融机构从事资产管理实际上赚的是管理费,资产管理机构本质上并不像银行表内业务一样经营风险。对于银行而言,表内业务属于间接金融,而资产管理业务属于直接金融,两个业务最为重大的影响在于对资本金以及其他微观监管指标的约束上。业务本质以及监管标准的差异使得表内表外业务出现了两个重大的趋势。

一是表内业务表外化。金融机构竞相将表内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主要目标就是规避监管,这导致了非传统信用业务的蓬勃发展。比如,国外的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对独立,成为“平行银行体系”,而国内的影子银行很大程度上是“银行的影子”。此前十分流行的信托收益权、买入返售以至应收账款投资等业务实际上是与非传统信用业务紧密相关的。非传统信用扩张与传统信用的行政性调控是相关的,比如,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需求是十分强劲的,但是,调控之后的传统信用渠道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导致的结果就是“迂回”进行。

二是表外业务信用化。理论上,资产管理是一个专业的中间业务,不应该涉及管理主体机构的信用问题,但是,在一个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中,如果不嵌入金融机构自身的信用,那么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就十分困难。为了保障业务的开展以及作为风险暴露的管控方式,资管管理主体经常(此前甚至是一直)以自身的信用来承担本应由市场决定的信用风险,承担起了不应该承担的刚性兑付责任,这个趋势的结果就是刚性兑付盛行于金融市场。该格局也使得资产管理领域更加注重收益的潜在保障和兑付的刚性保证,但同时资金使用方的信用利差可能被低估。最后的结果是资产管理机构(包括银行)从一个资产管理专业中介变为资产负债信用中介。

资产管理监管的新趋势

面对日益强大且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子行业”,金融监管当局看到了其中的风险,相关当局亦对风险进行了相应的管控,票据空转、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等都受到了较为严格的治理。本次《意见》在资产管理的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管理中介与信用中介、投资范围与限制范围、风险防控等方面都有重大的举措,对于完善资产管理领域的监管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从界定上说,资产管理业务是一个典型的直接金融范式,资产管理公司在其中主要赚取管理费。但是,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部分资产管理业务都涉及到了金融机构的表内业务,比如银行表内理业务,这使得资产管理的边界被混淆。此次《意见》明确资产管理业务明确为表外业务,金融机构不得开展所谓的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管理中介与信用中介。从本质上说,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资产管理中介。但是,在现实的运作中,资产管理公司往往成为了一个信用中介,承担了承诺保本收益、进行收益保障、刚性兑付、隐性担保等非市场化的责任。《意见》要求,当金融机构开展名为代客理财、实为承担兑付责任的资产管理业务时,要适用资本约束机制,实际上要变成一个真正的信用中介。如果是一个管理中介,那么要求严格禁止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禁止关联交易,要求产品期限与所投资产存续期相匹配,并强化投资者适当性以及信息披露等制度的实施。

投资范围与限制范围。本次《意见》对于资产管理的投资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投资范围上,固定收益类资产、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公开发行并上市交易股票、未上市股权、金融衍生品和境外资产都被纳入了资产管理投资的“正面清单”。在限制范围上,《意见》严格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及其收益权的投资,允许发专门产品,投资于其他非标产品,需要限额管理与禁止期限错配,逐步压缩非标资产规模。

风险管控问题。在资本约束与风险准备上,《意见》在资产管理领域的风险防控上最为重要的政策是,要求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好资本约束机制,按照产品管理费统一计提10%的风险准备金。《意见》并没有对资产管理业务的资本金要求提出具体的建议,但是,根据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也将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之中,未来表外业务的资本金约束机制可能会随之出台。在杠杆倍数与集中度上,《意见》对结构化产品的杠杆做出统一限制,抑制高杠杆操作,同时,单只资管产品投资单只证券或者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资管产品净资产的10%(私募产品除外),全部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的市值或者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证券市值或者基金市值的10%。

从资本金监管看,我国金融体系子行业的宏观审慎管理逐步呈现出微观监管标准强化特征,特别是强调了资本金的重要性,“资本为王”的逻辑在过去几年的监管中实际上是被强化了。以资本约束来抑制金融发展的过快膨胀对于宏观审慎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但是,从微观主体发展角度来说,这实际上对于金融机构未来的扩张施加了较为显著的压力。

资产管理监管未尽的任务

过去几年中,我国监管当局针对资产管理领域的风险提出了较多的应对举措,特别是2016年以来,保险、银行等监管主体都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或征求意见稿,此次央行主导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亦是较为及时的政策举措。但是,整体而言,对于资产管理领域的监管仍然具有较大需要完善的空间。

全面监管。一定程度上,资管管理领域的机构与监管主体进行了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但是,由于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的制度性错配,使得资产管理领域的部分业务可能未被及时纳入监管体系之中。本次《意见》明确了资产管理的范畴,这对于践行全面监管或监管全覆盖是重要的举措,有利于减少监管漏洞和监管空白。但是,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的制度性错配对于全面监管仍然是一项长期的挑战。

统一监管。资产管理几乎涉及到了国内所有的金融子行业,但是,在分业监管体系下,统一标准一直是监管体系的体制性瑕疵,各个监管主体对于资产管理的管控力度及其微观监管标准的约束都存在差异。即使在本次的《意见》中仍然可能存在微观标准不统一问题,《意见》中指出固定收益类、股票及混合类、其他类产品的杠杆倍数分别限定在3倍、1倍、2倍,对于结构化产品优先和劣后的杠杆倍数设置中固收类、股票类、其他类分别为3倍、1倍和2倍。但是,银监会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化安排可能持保留意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管理监管机制。

统一监管需要考虑到监管组织机构分工和监管目标实现的平衡,需要特别凸显功能监管。目前,我国是分业监管体系,近期内实现一个统一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可能性并不大,这就要求以“一行三会”为主的监管主体须形成一个分工合理、标准统一、协调有效的资产管理监管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资产管理的功能监管。在机构监管、行业监管的基础上,需要关注功能监管,以缓释混业经营趋势和分业监管体系的制度性错配。

基础设施。资产管理领域发展迅猛,跨界特征亦十分明显,但是,针对资产管理监管的基础设施仍然是不完善的。第一,法律制度规范存在不健全甚至是适用混乱的现象,亟待建立全国统一的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第二,资产管理分布于不同的金融子行业,整体存在相对分离的状态,这使得资产价值、风险定价、资产负债匹配以及投资者保护等存在重大难题,亟待建立统一化的资产管理市场体系。第三,金融综合统计不完善,使得不同部门的资产管理业务交叉状况无法获得全面洞悉,无法推行具有针对性的跨界风险防控,亟待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信息综合统计系统。最后,资产管理既涉及高净值客户,也涉及众多的中小投资者,但是,投资者保护机制并未健全,资产管理机构被迫陷入刚性兑付的泥潭之中,亟待建立一个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监管有力、保护得当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第5篇: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 资产管理; 效益; 措施

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根基。资产运营是通过对企业资产的有效配置、管理和运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对资产的管理能力和效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途。

一、企业资产运行管理作用及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有效的资产运营增加企业的价值

企业保有的现金资产和固定资产能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企业的保值增值,关键取决于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企业的价值是通过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价值体现出来的,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业务活动只有体现在企业资产价值的增长上,才真正为企业增加的价值。企业资产的管理是对企业总体资源的有效配置,协调企业各种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功能,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在一个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的企业,可能在生产业务活动中节约成本,提升产品的价格,但是却有很多的固定资产可能处于闲置状态,虽然企业某一方面资产管理效率较高,但是其他资产管理低下,使得企业的总体价值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企业的资产经营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才能给企业增加价值。

(二)有效的资产运营管理辅助企业抵御经营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来面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多企业由于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技术较为落后、生产效益低下,追加边际效益能力不断下降。这些企业都面临着资产保值增值问题以及企业发展潜在风险问题。因此,只有通过资产运行管理,对资产进行多元化管理、合理配置组合才能帮助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企业保值增值的目的。

同时,资产运行管理通过对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加速产业资本的流动速度,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配置。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为企业的资产和资本的相互转换提供新的方式。

(三)企业资产运营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资产运行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风险,比如在企业中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其变现能力很强,但是赢利能力相对较差,其相应承担的风险也较低;对于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其获利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变现能力相对差,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资产管理就需要权衡资产的收益和风险,使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收益相匹配。企业在资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一是应收账款的管理风险。应收账款是企业在扩大市场份额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其实质是为顾客提供了一种无息的短期贷款,既然是一种具有贷款性质的资产就会面临无法回收的风险。企业不能全额收回贷款就会造成损失,收益达不到保障,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增加企业的风险。二是企业存货和固定资产保有风险。存货和固定资产是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性、连续性所持有的物资和工具。由于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格背离了其价值,造成其价值大幅缩水,给企业带来资产减值风险。三是投资性资产存在的风险。企业在具备一定的资产积累后,为了扩大盈利能力和渠道,会进行对外投资或为相关企业担保,作为投资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风险大小取决于所投资的项目风险评估的好坏,投资失利就会给企业带来惨痛的损失,尤其是企业对于金融资产的投资(包括股票、期权等)。这属于高风险的投资,但也是高收益的投资,企业必须全面掌握各种信息,稳健操作,避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四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风险。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商誉、专利技术等,这些无形资产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保密性,企业往往会因为没有合理使用、保护自己的无形资产造成损失。

二、提升企业有形资产运营效益的措施

(一)树立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

在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对资产的风险管理意识不是很强,是企业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资产管理中,对投资决策风险、招投标管理以及工程项目施工等方面风险意识都比较欠缺,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企业开展对资产营运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企业的资产运营风险管理要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结合,对企业面临的综合风险进行防控。

(二)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内容

企业资产运营的方式主要包括:资产存量经营、资产增量经营和资产配置经营。存量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需要企业合理利用现有资产,发掘现有资产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资产存量管理中,提高资产效率的主要方式是:盘活企业的现有资产,充分利用企业的闲置资产,提高企业整体资产的使用效率;在盘活企业资产的同时,要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采取有效途径改善效益低的资产使用状况。同时发挥企业的资源配置,发掘资本增值率高的资产,改变资产增值的状况。

在资产增量经营中,提高资产效率的主要方法是:获取增量资本的代价要低,通过较低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成本获得企业的增量资本;充分发挥增量资本的作用,企业的增量资本要有助于发挥存量资本的效益,而不是变相增加存量资产管理的负担,要有助于改善企业资产的闲置和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企业通过增量资本进行扩展,要有助于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结构得到优化;增量资本要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力。

在资产配置经营中,提高资产效率的主要方法是:注重资产本身优化的同时,要与企业的其他资源相融合。通过企业资产的配置将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优化;资产配置要从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开始,将资产效益与资产风险相结合,在提高资产效益的同时,要对资产进行有效组合避免面临过大的经营风险。

(三)提高企业固定资产运营效益的措施

企业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资产数据库。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全面掌握,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建立数据库管理,从固定资产的采购开始,对每个固定资产都进行档案管理,及时跟踪掌握每项固定资产所处状况。二是对资产进行动态化管理。依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应实行企业资产例会报告制度,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三是采用有效措施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建立固定资产资源管理中心,统一调配企业的固定资产,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畅通,以及时高效的调配。同时对于低效的资产进行技术改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对于过剩资产可以考虑对外租赁。

(四)提高企业其他有形资产运营效益的措施

首先,加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通过给客户设定信用等级,确定企业收款风险,并且依据信用等级制定不同的政策,采用一定的优惠政策以便早日追回欠款。对于信息等级低的用户,不能单纯为了扩大生产额度而增加坏账风险,要采取终止合作的政策。其次,企业对存货的管理也要充分掌握市场规律,采用科学的订货方法,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得到企业的最佳存货量。再次,加强企业对外投资、担保的管理。企业在重大投资问题上,要通过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讨论,作出风险评估,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在充分掌握目标企业、项目的状况后,依据企业实际状况理性投资。企业在对外担保方面也要谨慎,应充分平衡风险和收益后,再作出决策。最后,强化企业在金融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对于股票、证券等高风险的投资方式,企业的管理层要充分重视,制定具体的操作程序,并建立交易报告制度,定期对账,杜绝超范围或违规操作。

三、提升企业无形资产运营效益的措施

(一)提升企业无形资产运营效益的策略选择

首先,企业要不断发掘自身的无形资产。企业要与自己行业的竞争对手以及知名企业相比较,寻找其他企业的优势和不足,确定自己企业发展无形资产的目标。制定有效的无形资产开发策略,取得无形资产开发的优势。其次,拓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优势。企业依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开发新的品牌和产品,实施品牌延伸战略。再次,实施无形资产的融资战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无形资产优势进行融资,为企业获得增量资产。最后,采取有效的分配战略。对企业形成无形资产作出贡献的人,要按贡献大小进行奖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无形资产。

(二)利用无形资产盘活企业存量资产

首先,企业通过商标更换的方式获取其他企业商标的使用权,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其前提是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可靠,知名度不高。其次,企业可以采用交换技术的方式,通过其他企业技术入股的方式,改造企业生产效益低下的资产,提高企业的效益。再次,采用托管的方式,企业由于经营管理能力较差,使得企业的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委托给其他企业代管获取收益。最后,进行组合配置。对以上3种方法进行组合,采用最优的方式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

总之,资产运营效益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企业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雅楠.关于无形资产有效运营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 (17).

[2] 张京洲,鲁瑶.企业轻资产运营发展战略探讨[J].中外企业家,2009(12).

[3] 鞠媛.如何加强工会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J].中国工会财会,2008(4).

第6篇: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证券;资产管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76-02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指证券公司委托资产管理的业务,该项业务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可是我们在此同时还是要充分地认识到这其中主要的风险,通过对突发的意外事件风险、非市场与市场风险、收承诺的风险、人才缺乏的风险、业务手段的风险、利益冲突的风险、混业经营的风险等主要的风险分析,并且制定出一套建立了有效的风险控制的组织,一套配套完善的管理和咨询业务,建立具有高层次、专业化业务服务水平的队伍,将委托业务的操作流程不断进行规范,在委托理财收费方式上不断完善,建立一个危机管理的体系,鼓励和提倡业务的创新等能够化解风险的相关对策。

1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及其风险问题

1.1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问题

(1)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部门的业务的混业经营风险。虽然我国的证监会已经了关于规范有关证券公司受到委托投资的管理业务通知,其中强调受到委托的投资管理业务应当与自营的业务以及相关投资行业务达到“资金、人员、机构”的三分开,同时业务部门相互之间需要设置一道防火墙,以保证各项业务独立,保护客户资金的安全及维护客户的利益。可是大多数的证券公司很难做到绝对分离。有的证券公司在人员安排和组织机构上虽然可以勉强办到,但在投资的操作问题上还是很难真正做到;有的证券公司由于人手不足,连组织、人员都没有分开,就更谈不上去将投资和操作分开了。用委托的资产去购买证券公司所负责承销的相关证券存货,再联合自营的账户资金去进行股票的买卖,甚至把自营和受托管理的资产混淆在一起,产生对冲操作,用客户账户的高买低卖,来实现自营账户的低买高卖,赚取利益,这样的现象常常发生。

(2)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风险。客户对证券公司的信任度其实并不高,所以,通常委托理财的合同签订期限都比较短,一般客户委托合同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或半年,证券公司运作的难度很大,它与投资者很难建立起一个稳定而持久的业务关系。资本市场的整体系统有较大的风险,投资的品种单调且缺乏有效的避险机制,证券公司难以制订出一个周密、稳健的投资计划,并且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收获良好回报,同样也不容易办到。证券公司容易产生出急功近利的一些行为,不仅不能够取得比较稳定的回报,还常常伴随着高风险。如果一到期,资金就会运作不佳,难以回赎,产生客户的挤兑,致使证券公司的资金链发生断裂与信用危机。

1.2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控制问题

(1)风险控制机制问题。从风险的控制机制上来看,资产的管理业务还缺乏一定的市场风险相关控制机制。对业务发展不规范的情况,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存在一定的控制风险。一些证券公司还处于对操作便利的考虑,把资产的管理业务和自营业务相混合操作,或者是采取实质上混合性的操作。即便没有这样操作,资产管理的部门和自营部门都是受到同一个领导的管理,操作的独立性仍旧非常的弱。对于市场的风险认识和确定及对于市场的风险进行适当调整的决定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系统、客观的市场评估风险指标体系,会造成风险的评估和识别不完整。对市场的风险缺乏很准确的评估手段和工具,就会造成评估的结果缺乏精确性和科学性。

(2)外部风险控制问题。从外部的风险控制问题上来看,证券公司缺少一定的定量标准设置。对于资产的管理业务和银行有相类似的处理。资产的管理业务委托就相当于我们国有银行的存款吸收,对委托的资金投资运作就相当于是银行里的贷款业务。为了能够防范银行的业务风险,我国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也做了详尽、全面的定量标准指定。但是对于证券公司就很少像银行的监管那样有相应的定量指标作为判定,因此也就少了一份降低资产的管理业务风险硬性的约束。

2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应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我国的证券公司在资产的风险管理控制上还应当遵循一个合理有效的原则,这样能为风险控制提供有效、可靠的保障。其中包括全面性和系统性的风险控制原则;权威和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则:如空间隔离的原则和合法性的原则等。

3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应对措施分析

3.1管理咨询业务完善配套

财务顾问的服务不仅是向投资银行的业务服务,还能够通过咨询和建议等相关的增值服务来推动资产的管理业务发展并降低风险。咨询服务能够对客户和股民进行投资教育,帮投资人树立一个理性投资的观念,从而提高公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发潜在的客户,推动已有的业务发展。

加强同上市公司合作,除了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去做好传统的财务顾问、兼并收购、增资配股等业务外,还能够开拓公司的相互持股,委托业务发展。提高了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运用效率,使得投资顾问、财务顾问、咨询等业务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相互结合在了一起,全面、有效地为资产的管理委托客户提供周到服务,只要这些配套的业务做好了,就能有效化解掉每个环节风险指数,进而保障客户利益,最后赢取客户信任,使得委托理财的业务得到深入持久发展。

3.2建立有效的控制风险内部组织机构

主要是改变以前的风险控制方式,改变事后控制和外部的控制等落后局面,而加强内部的控制和事前的控制。以前的控制风险是要等到风险已经产生了,待证监会去检查以后或客户投诉后,才由证监会去进行监管并处罚,证券公司内部的自我风险控制机制还是较弱。

加强证券公司的主动控制措施还包括完善法人制度,去实施加强证券公司对子公司监控和管理的力度,建立一个风险管理的委员会,对于开拓新业务或新的投资品种相应的风险要有具体化的解决办法。证券公司设置各部门间的防火墙,真正做到“三分开”。各地的派出机构和证监会要在证券公司的业务报表检查和内部机构的设置以及委托审计师去进行审计等各方面发挥出切实督促实现“三分开”的作用。

3.3选择合理的风险模型

对于风险定义的不同,风险分析方法和测量的方法也就不同。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是指客户对于资产管理的结果产生的任何变化,或者是实际的客户资产管理跟期望客户的资产管理间的离差。该定义的特点就是:

第一,所谓的“风险”,就是指客户对于资产管理(收益率或管理收益)的变化情况;第二,风险是指客户对资产管理“负变化”的可能性;第三,风险指的就是“变化”,没有了变化也就没有了风险,正变化就是收益,负变化就是损失;第四,从概念的角度来说,风险就是一个存在的预期值,但是预期风险值是谁都不知道的,所以只能够用事后的、已经发生了的客户的资产管理均值来代替预期的值,用过去的、已经发生了的客户的资产管理和过去平均的客户资产管理间的平均离差来代替未来也许会发生的变化;第五,风险指的是一个“预期”的概念,它是预期的客户资产管理变化,或是实际的客户资产管理和预期的客户资产管理间的离差。换一句话说,理论上的风险就是一个预期的值,但实际上的风险却是一个实际的值。所以在风险概念及定义间都有偏离。按这个概念来看,测量风险的那个指标就是事后客户的资产管理变化间的标准差,和马克维茨提出的风险的概念完全一样。

3.4建立高层次、专业化的一支服务队伍

所谓资产管理的实质就是资产的收益的最大化。高回报、高收益是进行资产管理最核心的内容。这些依赖于有丰富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技巧的那些专家,依赖于专家们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事物判断能力,只有依靠人才才能够选择到最佳的投资领域及投资品种。所以,证券公司应当加强投资人才培养,努力发展出一支专业业务研发队伍。通过全方位的企业流程再造、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等多项工作,就能够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够强化风险的管理意识。全面、有效地管理和监控相关风险,以达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

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身而言,只要通过细致研究、深入调研以及数量化的模型使用,就可以提高进行投资的能力,并同时提升收益水平。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就注定要在更大范围内及更深的层次上去和世界经济相互融为一体,我国的证券业同样也将面临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风险。目前的股市下跌情况使得市场的积聚风险得到了释放,市场的运行逐渐趋于了理性。但是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的业务上还是出现了大规模、大面积的亏损,甚至还引发了生存的危机,这些都暴露出了证券公司他们在资产的管理业务当中对风险的控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还很脆弱。在这当中,证券公司的规模过度扩张也是成为了引发风险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希望笔者的分析和对策能够提供一些风险管理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关金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郜元兴,朱喜安,等证券市场风险度量方法的分析与评价[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3):105-108

第7篇: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转制;财务管理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事业单位转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地位特殊。政府是事业单位的投资举办者,追求社会公益效益是政府兴办事业单位的目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事业单位转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在当前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财务管理的过渡是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财务管理过渡出现的问题将会给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做好财务管理过渡工作至关重要。当前事业单位转制正在不断深入,财务管理的特殊地位使之成为事业单位转制的核心。在事业单位转制中,如何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过渡,防范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制时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事业单位转制时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问题、成本费用问题、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妥善解决事业单位转制时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上述问题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1.预算管理问题

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财务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缺乏预算意识、预算工作主观性较强等。其次,经费预算不够严肃。如预算调整、经费开支不规范等。第三,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与程序。

2.资产管理问题

事业单位转制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应合理控制成本,更好的利用资产。目前,资产管理滞后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的主要表现,资产管理滞后大大增加事业单位转制的成本,特别是转制资产界定缺乏明确的标准,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账面价值与实际使用价值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另外,在事业单位转制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也存在重大问题,这都增加了事业单位转制的成本,对事业单位转制产生了不良影响。

3.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财务风险对事业单位转制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必须重视防范财务风险。目前,在事业单位转制中,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缺少财务风险意识,如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其次,财务决策风险较大,如财务决策主观性较强,缺乏综合考虑。第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如事业单位内部机构监督不足、工资待遇缺乏透明性等。

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转制单位进入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思想没有及时转变过来,导致其不重视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部分管理人员存在观念陈旧、管理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这就造成财务管理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

二、做好事业单位转制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在事业单位转制中,财务管理工作举足轻重。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转制必须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降低运营成本,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下的活力,努力发展壮大。具体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认识

转变认识是做好事业单位转制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事业单位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财务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转制至关重要,实践中,许多事业单位都制定了转制时期财务管理细则,但是由于认识不足,这些细则大多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贯彻实施。转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要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2.加强财政预算

事业单位转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事业单位转制中,财政预算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做好财政预算的编制,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才能有效展开,因此加强财政预算是做好转制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基于此,事业单位在进行财政预算时,应统筹考虑,准确划分财政资金安排、事业收入安排、其他收入安排准确划分,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尽可能为会计核算提供方便,切实避免对年终决算产生影响。

3.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转制的平稳进行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强化对其资产的监督管理。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完善资产管理机制,使各管理部门之间有序、协调行使资产管理职权,对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首先要强化资产转化的审批制度,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规范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资产的转化程序。其次,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的审核,根据经营资产的具体特征、属性,准确估算经营性资产的收益率和可转化率。第三,实行收益考核制度。

4.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财务管理队伍在事业单位转制时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决定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是做好转制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基于此,事业单位首先要健全财务人员管理机构,保障财务管理队伍的正常、有序运转。其次要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技能评估和考察机制。第三应建立公正考核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整体提升,以提高转制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第8篇: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1)资产管理风险意识不强。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上,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认为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由财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监督管理,不会出现大的风险问题,因此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上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

(2)对于资产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对于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没有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因而也无法准确的掌握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益情况,对于资产管理模式的改进也十分不利。

(3)信息系统不健全。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未能全面的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造成信息出现失真的问题,而且也造成了信息数据传递的滞后性,导致无法对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动态管理。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必须依赖于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而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建设则需要内部控制管理来完成,因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在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应该以内部控制为载体,依靠内部控制的完善来实现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避免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出现使用效率低下以及资产不正常流失的问题,主要的途径还需要通过强化风险的识别分析与控制来实现。在具体的风险管理上,对于国有固定资产的配置,应该确保按照预算计划实施,实现资产配置的均衡;在资产使用方面,重点采取措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资产的闲置率;在资产处置方面,严格控制未经严格的审核批准随意处置资产的现象;在资产清查方面,主要是确保清查结果的准确无误;在资产的监督检查方面,则应该重点确保监督的经常性与有效性,确保发挥实际作用。通过在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风识别分析与控制管理,降低资产管理风险。

(2)建立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在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的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绩效评价机制的具体实施,首先应该明确绩效管理评价的主体,以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为主体,联合预算编制、财务部门、仓储部门共同参与资产的绩效评价工作。其次,应该建立准确全面的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将资产完整率、闲置率、负债率以及使用率等作为指标,对资产的具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考核。第三,应该将绩效考核评估结果充分运用,可以与部门、岗位人员的评优、晋升联系,以督促各个责任部门不断地提高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3)构建高效的信息系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和种类多,没有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很难真正的提升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因此优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应该着力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预算编制信息、调剂使用信息、清查盘点信息、资产处置信息以及会计核算处理信息等全部纳入信息系统之中,并结合资产管理实际情况的变动及时的更新数据,进而形成对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大幅提高资产管理的时效性与准确定,同时也可以及时的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纠正调整。

(4)强化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重点是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来实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主要是对购入、自行建造、融资租入、接受捐赠、盘盈等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对固定资产增减、结存的审计,则重点是对固定资产的真实性、所有权、新增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少、融资租赁情况、核实期末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披露正确性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通过全面有效地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措施,不断的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结语

第9篇: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述

所谓的行政事业单位是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由于这二者均以财政收支为主,所以经常是行政和事业单位不分家,在会计核算方式都是统一的。对于固定资产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①

二、我国原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弊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确立,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没有及时的跟进,造成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监督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之所以管理模式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在于:

1.领导层缺乏财务管理观念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由于以往没有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方式,所以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的利用和管理观念不足。换而言之,就是没有把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作为资产管理,所以,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更多的关注于新资产的采购,而资产购买往往是盲目的,并非真实需求的购买,这导致该资产不是最有效的需求的表达,所以购买后该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不足,更谈不到管理到位,在很长的周期里造成严重浪费。

2.在日常管理缺位

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在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财务管理观念不足,也就难以设置有效的核算管理体制,缺乏对固定资产的专门和专人管理。在实践中,多出现未及时登记固定资产的变化情况,甚至有许多捐赠的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往往不被记录。此外,资产管理和财务部门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固定资产账面金额与实际资产状况出入较大,可见资产管理有点混乱。

3.缺乏有效的控制

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管理的核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处置要由国财务部门与国资管理部门共同决定的。

4.管理人员素质无法跟进需求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无法跟进需求,难以进行固定资产有效的管理,是限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关键是人员,而在这新所谓的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管理理念。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管理者应该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知识水平。但在现今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多都由非专业人士管理,其综合素质能力根本无法跟上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造成管理不善,有时甚至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缺失的,所以加强管理是必要的,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修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

2013年1月1日财政部为适应新经济形势而进行修订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配套规章制度开始正式实施。其中,较以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而言,新的规章制度发生了如下变化:强化资产的入账管理,创新性的引进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2.革新观念,确立全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观

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创立一个新的全新的管理理念,以取代传统观念。首先,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管理,必须先建立资产的概念,对固定资产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此同时,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观,并采用适当的措施来实现的不同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共享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的效率奠定基础。

3.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包括: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责任制度。有关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机构应建立有效沟通的分工;各部门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同时,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资产清查计划,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清查,对固定资产损失,应立即确定损失的原因。

4.加强对经营性固定资产风险管理和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屋及设备用于商业用途是可以的,但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根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配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对经营性固定资产风险管理和控制力争做到:适用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固定资产的经营必要性和风险性,对该经营资产做好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部门对该资产的收入正确的管理,采取及时和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努力对资产的价值进行管护,以减少风险。

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固定资产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关键应锁定在固定资产处置的各个方面。对于闲置或报废固定资产的转让或出售,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同时要及时核对相关的资产剩余数量。(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参考文献:

[1] 马汝范: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9期

[2] 孙方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J],青春岁月,2012年02期

[3] 陈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18期

[4] 侯秀荣: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