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市场监管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经济户口管理、登记注册、市场巡查、企业年检、案件、办公自动化(OA系统)等工作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广运用,使市场监管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监管中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建设对市场监管的重要作用
1、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市场监管模式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去年12月23日,吴仪副总理在对工商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是为市场主体和广大消费者服务的现代化手段,对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工商部门的同志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总局王众孚局长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商标管理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网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效用。”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已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2、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市场监管职能的到位。近几年来,随着工商体制、机制、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小局大所”的格局的形成,基层市场监管执法的力度的加大,实施“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建设、商品准入制度建设、个体经济分层登记和分类监管等新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都有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持,就难以实现市场监管的创新和突破。
3、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系统内部管理日渐高效、规范、科学、透明,形成流程科学、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新格局;可以使案件办理流程化。案件处理从发现线索、立案、调查取证、移案、撤案、案件调查终结到案件执行、责令赔偿、结案等可全部实现网上审批,既规范了办案工作程序和办案行为,也有效地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信息化建设,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查询每项业务工作的质量,过错责任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4、加快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监管服务效能。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步完善,12315维权网络系统,网上查询、名称核准、办照、年检,网上互联审批,企业信息实现网上交易、招商引资等无纸化办公方式的变革,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消费者,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在监管方式改革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贫乏。体制改革以后,工商系统现有人员知识结构还主要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社会招聘干部和复转军人的基础上,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补充和更新受体制的影响速度缓慢,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工商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还跟不上信息时展要求。
2、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部门预算等因素的限制,部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工商部门缺乏经费,硬件建设工作滞后。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硬件建设。一是针对各项监管职能的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相对闲置,“路多车少”,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已开发利用的软件因是各地区各部门自主研制,系统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百花齐放”,“各自为政”,数据资源不能有效的对接共享;三是系统内网络建设还仅限于内部业务网,对外服务网络如12315维权、网上受理、商品准入、企业信用建设等网络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试阶段,与政府网站及税务、金融、质监、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也仅仅处于构想阶段。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落实组织保障。省、市、县各级工商部门要分别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把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部署。要加强对系统干部的思想观念教育,使每一位干部都能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文字处理,而是做好日常工作、强化监管职能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最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把信息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
2、培养专业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专业性技术人才。各级工商部门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宽松优惠的工作和创业环境。二是要立足本单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和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以及把办公信息自动化能力作为考察(核)干部的硬性指标等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干部队伍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请进来就是请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人才来本单位结合实际授课,提高系统干部操作和运用能力;送出去就是选派系统干部到高等院校学习培训,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与IT企业的合作就是选派系统内既精通业务,又精于程序开发的干部与IT企业共同开发应用软件,以培养系统内能独立进行软件升级、系统维护和数据资源开发等工作的实用人才。三是要引进技术人才,以统一招考国家公务员为契机,筑巢引凤,把技术精、责任心强和热爱工商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工商队伍中来。
一、发展目标
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6%以上,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有明显提高。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结构合理、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布局。
二、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延伸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布局,适时引入更先进的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根据业务需要推进“三网融合”,改善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环境和成本。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移动用户数超200万户,普及率达70%以上;固定电话普及率达70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0%;市级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达95.5%以上,县区达到85%以上;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业信息网建设,打通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即信息从乡镇到农户的距离,实现“村村通信息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等目标。
(二)发挥信息化带动作用,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不断提高传统产业设计水平、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立足我市区域块状经济发展,重点在机电、纺织等行业实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技术的应用,加快主要行业的制造环节和经营管理信息化改造,加速传统产品的嵌入式技术升级,通过重点骨干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企业网站建设,有效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产业层次。
(三)突出应用重点,积极发展软件产业。鼓励软件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推动软件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发挥我市在物流设备、工业控制、纺织服装、交通运输、信息家电等行业嵌入式软件的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我市软件在档案、交通、物流、教育等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以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软件为重点,大力推进软件服务,重点发展系统集成、网络应用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等。
(四)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数字内容服务业发展。培育信息资源市场,丰富信息资源市场供给,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工作,通过数字档案、数字图书、数字地理等信息资源的开发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加快企业和行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数据库产业和信息咨询、征信服务等行业发展,推进商业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进程。积极推进互联网的发展与繁荣,丰富网上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五)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旅游等行业网站发展,推动网站以块状经济、产业链为依托,开展信息分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等业务,带动行业信息化和产业升级;鼓励和支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有形市场的集聚效应,建立健全电子交易和信息网络平台,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推进企业信息化,鼓励大型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推动房地产、物流、仓储、金融、职业介绍、社区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的电子商务,促进信息的互动与交流。重点培育3-5家经营收入超千万元的电子商务企业。
(六)积极开展社区信息服务。加快建立适应社区和居民各种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提高社会公益和便民商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整合民政、计生、劳保等部门的社区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便捷购物、家政信息、交通旅游、就学就业、文化娱乐、健康咨询等信息资源,同时,通过“号码百事通”、“96345”呼叫服务中心的建立,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呼叫联动服务系统,不断提高社区信息服务水平。
三、营造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鼓励个人和传统企业新设或投入信息服务业。对邮电通讯业的新办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自开业之日起,第1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2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从事信息业、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办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自开业之日起,可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
对新办软件企业经认定后,自开始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实行“二免三减半”政策。
对从事数字内容开发及服务的企业可按软件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二)对经认定的软件产品的税收优惠。经认定的软件产品(其中嵌入式软件需要申报为独立软件)实行税收优惠。至2010年底,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三)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业统计体系和制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信息办、统计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信息业统计工作,相关企业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逐步建成信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并建立信息定期制度,为政府预测、监督、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快信息服务业市场化进程。积极发展信息资源市场,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大力推进信息服务行业的市场化,放宽市场准入,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信息服务业,形成一批有专业特色的中小企业产业群。鼓励信息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完善信息服务业中介组织体系,推进社会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努力形成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区域性信息市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采用外包、采购等方式从市场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商品和服务。
(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市级财政性资金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市本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重点支持信息服务业各类公共支撑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研发、软件产业的发展等。各县、区政府也要逐步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六)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业投入机制。鼓励各类担保基金向信息服务业倾斜,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向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和项目开展信贷业务,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七)开展信息服务业招商引资。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突出带动作用强的先导性产业、信息技术领先的企业为重点,力争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具有较强集聚效应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链。
(八)加大信息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信息服务企业与大专院校信息服务业技术、管理、营销等人才的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层次、分类型的再培训、再教育。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吸引人才的各项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信息服务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持信息服务业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九)加快信息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管理等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服务安全、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等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确保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能够被社会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取和利用。
(十)普及和推广信息化教育。积极开展信息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的信息化普及培训,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学校、社区、信息服务企业和培训机构等多种途径开展信息化普及工作。
四、加强对信息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关键词】信息化;石油;物资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石油企业逐渐向服务行业转变,由此速推进了石油企业的生产,进而提高了对生产物资供应及保障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石油物资供应部门处在能源经济体之中,没有所谓的社会竞争,在服务性的发展方面落后严重,没有对企业进行石油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使得其业务手段及业务流程都不能满足石油物资管理的需要。而且,我国已经全面开放了成品油的零售市场,并开始允许国外的石油公司在中国市场分销或零售产品,这就为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而在我国其它物流企业中,已经高度发展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因此,为提高石油企业物资管理效率,有必要探索和推进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各个部门重组,使得很多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发展信息化建设,因此便出现了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平衡现象。相对于石油生产和石油销售而言,由于物资供应部门缺乏社会竞争,使得其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及手段相对落后,很多操作流程至今依然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严重限制了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物资信息化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其一就是物资管理的理念落后。由于石油物资供应企业缺乏社会竞争性,使得管理者没有进行效率改革的意愿,很多管理层认为只要完成上级规定的计划任务,年度盈利没有问题的话,便可万事大吉,这种管理理念严重制约了物质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其二就是物资的信息化率特别低。如仓库没有有效地物资管理系统、物质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没有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登记、技术装备没有购买、保养、维修记录等,这种现象很容易造成资产的浪费和丢失。其三就是系统的网络建设严重滞后。物资供应部门没有和生产单位建立有效的网络连接,一些业务甚至通过运输人员传递单据,无法实现信息的预先处理和读取,如果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了丢失现象,将会导致业务重新办理,这将大大降低物资管理的效率。
二、以信息化促进石油企业物资管理探索
1、建立“一体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实现多个领域的对接
通过平台的“一体化”建设,可以将物资采购、调配及财务管理对接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物质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加快资金的周转、降低物资成本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进而提高石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而且,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以后,可以对物流信息进行结果分析和过程控制,逐步实现物质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在降低物资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物资管理的工作效率。除此以外,由于物质的采购、销售等都在这一平台上实施,使得物资的购买使用过程透明化,极大杜绝了违纪、违法、腐败、贪污的现象。并且整个系统将物资的信息作为基础,可以全面的反映出资金控制、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内容,进而使得物资单位的业务面更广、业务信息更专业、清晰,逐渐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
2、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推动高效信息化系统的运转
企业员工是整个信息化系统实施的主导者,系统的所有信息均来源于员工,员工的信息素养将会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运转效果。信息化高素质信息化人才是建设石油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只有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加速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是,在实际建设之中,多数企业“轻应用、重建设”,由此严重制约了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克服这一问题,不仅要提高工作人员对信息的处理和获取能力,鼓励员工进行知识挖掘和创新,而且要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保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物资信息化管理之中。因此,通过对员工及后续人才的培养,可以加快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转,进而加快了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效果。
3、增强信息管理综合化水平,加强物资管理的针对性
在石油物资管理中,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就是增强信息管理综合化水平。通过加强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综合水平,可以促进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而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合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中产生更大的利润或益处。因为在石油物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会发现其中蕴藏的发展机会和物资管理相关经验,进而为更有效的管理创新提供可能和理论依据。为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建立物资的存档数据库,加强数据储备平台建设,为解决物资管理出现的问题提供数据依据。而且,还要根据具体的管理要求制定特殊的信息化管理路线,强化物资管理的针对性,同时借助数据处理、统计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帮助是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稳定发展。
4、建立物资信息网,实现网上交易
近几年来,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交易平台,通过建立物资信息网,可以有效的促进物资的流通,因此,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发展,相关网站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立石油物资信息网过程中,首先要将网站的结构内容、物资供应系统等建立出来,使网站成为各部门交流的平台。通过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可以将产品、商店、购买需求、订货、支付等转变成电子化信息,提高交易的效率,同时规范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物资采购的透明度。其次,为提高网络交易的质量,还应调查物资信息网站使用者的体验,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网站的不足,进而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对于石油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而言,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面对我国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加快信息化促进石油物资管理的探索,加强对信息化理论的研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探索出合适的信息化物资管理方法,进而通过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的先机。
参考文献
[1]蒋鹏.以信息化促石油物资管理模式创新[J].价值工程,2011,08:19-20.
以移动信息化促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移动正在帮助央企购置提高抵御经济寒潮的冬衣。
随着国资委信息中心与中国移动签订共同推动移动信息化建设框架合作协议,移动信息化将在为国资委带来便捷移动信息平台的同时全面促进141家中央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日前,国资委信息中心与中国移动在京就共同推动移动信息化建设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双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移动一方面做好国资委内部系统和网站信息化支撑工作,为国资委打造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在国资委指导下中国移动将为各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力助企业生产方式转变。
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在出席签字仪式时表示,国有电信运营企业既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领头羊,又是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有能力也有责任加快信息化建设及其推广应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双管齐下
“此次与中国移动在移动信息化领域的合作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建设国资委移动信息化网上平台,推广移动办公、公文批复等业务;二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共同推广移动信息化,提升央企信息化水平。”国资委信息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在国资委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中,中国移动负责提供相关网络平台和端口,业务设置和开发将由国资委信息中心具体规划,中移动并不参与,而移动信息化在中央企业中的推广也将由国资委信息中心统一制定发展规划。
在谈及未来是否会引入TD服务时,上述负责人表示,现阶段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基于中国移动2G网络,待TD网络和相关业务成熟后将优先考虑。
紧抓机遇
现阶段,加强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信息化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中央企业御寒能力的一件冬衣。而移动信息化灵活、应用丰富的特性正是其在央企范围内大力推广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成本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筑工程项目
引言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ANEAC问世以来,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
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随之加大。企业必须参与市场竞争才能生存和发展,这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才能适应当前建设市场,把工程建设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程预算(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只有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管理,才能把握住工程项目管理的精髓,保证质量、进度、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较为快速地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也普遍地用于各个领域。其中,有人提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管理之中,这样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运行成本。本文就是针对这一提法进行论述,主要阐述了信息化建设在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如何应用以提高成本预算管理的效率。
1 当前时期下我国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时期下,我国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的实践效果并不是太理想,而且与计算机技术相联系的地方特别少。某些项目缺乏必要的预算管理环节,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某些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全部都由人工进行操作,对于现代化的技术并没有很好地加以结合,如果哪个环节出现了错误,将会影响到其他的环节,这主要的危害就是工资效率极低。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出在预算管理环节。由于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目的性不强,不系统,使项目预算失去了数据基础;而预算不准确又使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失去目标。因此,加强项目现代化信息预算管理,正是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症结人手,需要将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相联系起来,以提高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为项目成本预算管理提供一个信息化的交流平台。
2 信息化建设在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的应用
信息化建设在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原理就是依托网络化的平台,建立一套以计算机、预算成本管理软件等高效辅助网络工具操作系统,将每个部门、各个管理层以及各个工序组合成为一个共同体,建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用如下简图1来进行表示。
由上图1可以看出,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在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下,可以将内部的机构进行很好地连接,为各个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而且还增强了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与交流,对于成本预算管理的透明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基于计算机的强大功效,以利用软件为例,对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地介绍,通过信息化的预算管理对目标成本进行很好地控制。
2.1 填报成本预算
我们知道,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单位或公司在承揽所有建筑工程项目之前,务必需要经过工程施工单位对工程量清单进行编制。成本预算的编制依据包括招标文件、设计图纸、投标文件、工程合同、当地材料价格信息及现场勘察情况。工程项目分包有清包工和包工包料两种,填报单位应根据分包方式进行编制,成本预算费用项目应与财务报账项目基本一致。在填报的过程中,有一个报表,那么对于该报表的所有项目,都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制作;对于制图,那么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工程制图;当地的材料价格信息也可以再网上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对于现场勘查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利用ArcGis软件对数据以及相关勘查情况进行记录;如上工程完成之后,需要上交至施工单位及业主,则可以将上述资料经过企业网上邮局或是个人邮箱进行传送。而传统的填报成本预算的程序则基本上都是由人工进行的,既耗时又耗力,工作效率不能够很好地提高。
2.2 WBS工作分解
上述报表填好并递交之后,需要依据工作进度安排利用系统软件中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将施工预算分解至施工流水段和结构构件及施工工序级别。WBS软件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将中标预算(合同预算)、施工预算、施工计划分解到具体的工程施工部位,我们能够实时查看局部的工程收入,同时可以了解人工、机械、材料的收入分别是多少,自动统计实际消耗和支出是多少,在收入和支出之间建立直接、可比较的关系,是对传统经营管理方式的一个突破,意义非常重大。
2.3 对实施计划进行编制
施工项目部参考公司下达的施工预算,再根据自行设计的施工组织方案,制定具体指导施工的“人、材、机消耗量计划”(即“计划成本”)。它从成本和实
物量方面体现了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计划管理水平。(1)现场经费分析、临设费摊销分析、四算对比分析和项目总盈亏分析均由财务部负责。实际计划的编制是以施工预算、施工变更图纸、施工签证、施工进度计划为依据,既不能超过施工预算的数量,也不能脱离实际施工进度真实的需要。(2)辅助材料、租赁周转材料、自有周转材料、现场和库存材料状况、租赁机械用量,均由物资部负责。(3)劳务分包分析数据由工程部负责汇报。(4)主要消耗材料的用量计划、商品混凝土用量计划、钢筋用量计划等由技术部负责。技术部门依据提取的材料用量计划,追踪其实际的执行状况。
2.4 实际消耗成本的控制和录入
对现代化的软件信息技术的良好运用,能够对我们实际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基础数据事项进行统一的管理,对日常数据进行科学地处理。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十分之多,如果用手工进行记录,可想而知,其工作量十分之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库房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需要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如使用位置、使用效率的高低等方面),需要对劳务及机械的使用情况也需要进行记录。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得工程数据的成本不再源自于各个部门,而是来自每种材料的生产厂家或是构件的成本数据。这就为构件的透明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也是成本透明化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合同预算和施工预算与工程施工部位进行挂接;系统能够根据施工进度自动完成统计月度工程量,汇总生成月度统计台账;为技术部门材料计划编制提供了各部位材料消耗量的参考依据;为成本分析提供了预算数据与计划成本数据、实际成本数据相比较的基础值。对项目部签订的合同进行管理,将合同相对应的基本信息、文档、费用文件(如预算)相关联,能够进行合同支付点控制管理。分包计划与实际分包内容相对应,并与施工进度计划挂接;通过系统自动统计完成进度的分包工程费用,指导分包结算与支付;通过分包计划对分包成本进行控制;系统自动汇总分析计划分包费和实际分包费、预算分包费。
2.5 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对比
建筑工程企业在一个计划的利润范围之内而获取一定数量的利润,而这个利润范围就是施工预算成本以及中标合同预算之间的费用差额,这个差额也成为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计划成本”和“实际消耗成本”之间,是项目部的内控计划利润空间。而企业的实际利润空间是“中标合同预算”和“项目实际消耗成本”之间的差额;在“施工预算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是项目的计划利润空间;项目的实际利润空间是“项目预算成本”和“项目实际消耗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也称为理想的利润成本。
我们利用信息化软件技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实时动态的预算、计划和实际消耗数据对比。从Wbs节点上找到相应科目的进度计划时间,工程费用、人材机工程实际消耗成本。按工程的计划和实际完成情况,动态地查看对比数据,随时了解项目部工程的收入和盈亏情况。大多数企业在对项目成本进行跟踪时只考虑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这种衡量方法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项目完工部分的价值。利用现代化的软件技术,我们可以随时得到项目完成部分价值。理想状态下已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BCWP、计划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BCWS、已完成工作的实际成本ACWP三条曲线可以重合,见图2
在上图中,需要注意的有如下两点:
(1)成本效能指标:CPI(Cost Performance Index)=BCWP/ACWP。表示花钱速度。若此值为1,表示按照预算进行;如果小于1,表示项目超出预算;如果大于1,表示低于预算。研究表明:项目进展到20%左右,CPI应该趋于稳定的,如果这时CPI值不理想的话,应该采取措施,否则这个值会一直持续下去的。
(2)费用差异:CV(Cost Variance)=BCWP―ACWP。若此值为零,表示按照预算进行;如果为负值,表示项目超出预算;如果为正值,表示低于预算。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应该加快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创建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这样相对于手工操作相比,其优越性非常突出:处理简单、真实、准确、及时、方便,结果的可靠性高。软件系统可用于施工过程各阶段的成本预算控制和分析,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数据蓝线的绘制以及对分部分项工程某个Wbs节点、每一种材料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为管理人员对工程成本实施动态控制提供可靠的保证。并且,这些宝贵的分析数据将成为我们投标报价和其他项目成本管理的参考数据。
具体而言,当前时期下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当前时期下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是信息化与建筑工程项目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
(2)当前时期下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对提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效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各项管理工作及预算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
(3)当前时期下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符合了现代成本预算管理的根本要求,将工程项目成本预算不断推向现代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认证的背景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持久深刻的变化,国内金融脱媒加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银行传统业务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我国银行业逐步进入了低利差时代和个位数的利润增长期。更为重要的是,全球正在进入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时代,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金融业的融合渗透,正深刻改变着商业银行生态系统,打破银行传统的行业界限和竞争格局。无论是内在需求还是外在推动,银行加快信息化银行建设的压力都更为迫切。
二、加强客户身份认证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正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PB(千万亿字节)为单位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新时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百度每日处理的搜索量超过50亿次,新浪微博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等等。庞大的数据资源渗透到各行各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数据日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大数据优势将是企业最值得倚重的比较竞争优势。谁拥有数据,拥有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谁就把握了未来,而且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集中的资源共享,对全社会的数据“一网打尽”。依托这些先进技术,银行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掌握内外部的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并借助新的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经济价值。因此,对数据的管理应用正在从过去分散、被动、辅助的地位,上升为银行的经营核心和创新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银行领域的深入应用过程,就是信息化银行建设的过程。只有积极顺应当前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信息化银行建设,我们才能把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变成历史机遇。
三、安全的身份认证是适应互联网金融生态的需要
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广泛渗透,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思维和行动空间,带来巨大的便利和效率,打破了银行传统的行业界限,促使金融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开放和互通,一个与传统金融模式不同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正在加快形成。一是行业融合特征明显。近年来,第三方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电商企业和银行卡组织等借助互联网,从各自擅长的支付网关、手机支付、供应链服务、资金清算等领域向传统的银行业务全面渗透,部分机构成功进入融资领域,银行业竞争的范畴已经超越传统同业。二是银行金融中介功能日益被挤压。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电子商务公司依托其交易平台,将传统经由银行通道的客户信息进行屏蔽和隔离,使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被替代,传统业务市场面临分流。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和电商企业依托对其掌握的庞大客户信息以及大量客户网上交易和资金支付信息的分析,从交易服务提供平台走向信息服务提供商,利用客户信息分析拓展新市场,进入交易撮合、支付、融资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领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形成严峻挑战,比如,支付业务,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下,部分支付公司自行发行预付卡,发卡方、转接方、收单方均可以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完全脱离了银行体系。又比如,融资业务,互联网公司通过掌握客户在其平台上的供应链往来产生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直接进行风险自动审核,或直接完成信贷交易撮合,不再需要银行作为中介。三是服务虚拟化。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个人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电子渠道日益成为交易主渠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利用电子渠道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服务,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行业生产经营开始由线下逐步向线上迁移,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近场支付等新兴渠道已成为金融交易主渠道,银行原有的物理网点规模优势将逐渐丧失。
以工商银行为例, 2010-2012年,电子银行交易量年均增长30.86%,而同期柜面交易量年均下降10.38%。电子银行交易笔数占全部业务量的比重已占到75%以上,估计20年内,80%以上的客户和业务将不需要到银行柜台办理,电子交易基本替代柜台交易只是时间问题。同时,电子货币、网络货币等数字化货币和金融产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阿里金融联手上海农商行面向支付宝用户推出虚拟信用卡。由此看到,互联网金融生态将对银行未来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银行如果不能主动融入和适应新的金融生态,创新突破以网点、人员、同质化产品等为要素的传统商业模式局限,加快信息化银行建设,就只能被动防守、陷入发展困境,甚至有沦为边缘化、管道化、低值化金融后台的危险,最终成为“21世纪的恐龙”。
四、客户身份认证是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
伴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金融业也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产业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注意到,国际先进银行正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加快创新,蓄积力量,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制高点。花旗银行实施了全球数字银行战略,在大数据,尤其是文本、语音、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挖掘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协助客户经理及时发现需求、评估风险。国内同业也纷纷开展了大数据分析挖掘、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领域的探索。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中信银行“中信金融商城”已上线运行,中国银行则推出了“云购物”服务,为客户提供便捷的商品信息整合和支付结算服务。但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使同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反应稍有迟滞,就有落后的危险,未来在同业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
五、客户身份认证技术也是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内部看,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银行业面临贷款分流及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银行利差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收窄,进而对盈利基础带来巨大冲击,急需创新业务模式,积极拓展信息中介等新的业务领域。同时,随着银行业国际化与综合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境外机构和综合化子公司迅速成长,对境内外机构之间、集团与各子公司之间、各业务条线之间的信息共享、服务协同和资源联动等,对商业银行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银行、各机构间信息缺乏挖掘和贯通,信息传导迟缓,部门各自为战、市场反映迟钝等病随之出现。从外部看,客户的经营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而商业银行自身的服务和管理模式还跟不上形势变化和客户要求。比如,小微企业在融资客户群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大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沿用做大企业、大客户的管理模式,更多地以点对点的信贷人员关系营销和实地作业为特征,无法全面掌握更为复杂的小微企业的贸易流、资金流、上下游关系链等信息,因而对小微企业的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都不够有效。此外,我们的信息中介服务还是浅层次、低附加值的,还不能较好地满足客户对准确判断市场行情、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等综合性、整合化、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需求,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主动适应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提升信息集成和挖掘能力,通过加快信息化银行建设来打造经营转型的“升级版”。
我市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市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三农”信息多媒体系统;建成一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信息商务普及率达到100%;70%的行政村初步实现农村政务信息化;信息化示范企业(合作社)占到60%以上;全市农村互联网宽带用户比例达30%;基层农技站技术人员实现信息全覆盖;村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种养大户信息覆盖率达到60%。到2015年,全市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形成电视、广播、电脑、手机等多终端、多层次的立体信息传播网络,成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及农村信息化水平,结合实际,我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方便实用的思路,以县区为单位,行政村为建设单元,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经纪人、规模种养大户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在具体实践中,要集中精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突破:
(一)加快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效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农村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开发整合与“三农”相关的信息,利用互联网、政府门户网站、电信号码百事通、互联星空、语音门户和商务领航等信息服务平台,多手段、多层次、多渠道扩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致富增收典型、农业实用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事动态和创业就业等信息的传播,拓宽“三农”信息服务链。要借鉴或依托省内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所有为农服务信息,实现国内外信息资源与本地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完善“信息富农”数据库,努力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二)完善农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实施“宽带入户”提升工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信息网络向“三农”覆盖。要结合农村新居建设,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和优化固定电话网、宽带网、移动网络系统,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促进光缆、移动网络向农村地区深入覆盖,以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农村信息化需求。在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抓好农村电话和宽带入户率的普及提高。电信部门要通过与知名电脑供应商的合作,为农民提供优质廉价的品牌电脑及优惠的宽带接入,切实提高农村家庭电脑普及率,为农村居民上网创造积极条件。今后凡农户新建住房,都要预留宽带接入端口。
(三)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要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和乡镇农技站建设在各行政村和乡镇科学设立“信息服务点”,为周边地区农民提供互联网信息查询、信息、信息打印和其他服务,使其成为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课堂和基地。通过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化的应用功能,广泛传播先进文化知识,切实解决好农村获取信息及服务渠道匮乏的实际问题。2.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结合阳光农廉网建设,通过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全市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逐步在全市乡(镇)、村推广面向基于宽带的视频监控应用系统、基层电子政务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使农村地区电子政务、综合治安、医疗、教育、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大力推进掌上智能移动信息终端进农家活动。手机具有携带方便、信息传递快捷等特点,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手机上网已越来越普及、越便捷。电信部门要通过与知名手机生产商合作,面向农村推出不同档次、不同款式的智能手机,同时要加快服务模块的开发,围绕“三农”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通过手机终端为农民提供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的信息服务。4.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以中心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农技站、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创建一批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以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农村创业带头人、致富能手、务工青壮年劳力为重点,培育一批农村信息应用示范户,促进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要加强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宣传,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与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应用,加快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休闲观光旅游等方面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逐步开展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试点,提高农村社区管理和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水平。利用号码百事通平台,设立农村信息服务热线,方便农民对农业科普知识的了解和咨询。利用“商务领航”中小企业信息平台,提高系列通信和信息服务应用能力,推动乡村企业、农产品基地商务运营、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创新,全面提升农村企业竞争力。5.加强对农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多渠道、全方位对农民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指导农民利用信息平台上网查询经济信息、科普知识,经济信息,了解农业知识,提高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大力推广网络教育,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各种科技文化知识,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实用信息技术的培训,造就一支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
保障措施和具体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农业部门、电信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搞好农村信息化建设。为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市里将抽调农业、经信、电信等相关部门成立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负责动员、推进、考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在市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本地区的工作推进和考核检查等工作。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在统一技术规程和建设内容的同时,结合经济基础和“三农”工作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和行政村可先行一步,设备配置标准适当提高;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可适当降低标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信息资源开发上,要与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相一致,信息内容紧扣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农民需要,体现区域特色。
(三)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按照“政府牵头、企业主导、双轮驱动、农民受益”的工作要求,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密切配合,根据市协调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搞好整体推进。农业部门主要负责涉农信息的收集整理。电信部门主要负责网络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应用项目开发、技术支持和信息等工作。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对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了解情况,深入研究对策,及时协调解决。
据了解,今年内蒙古测绘事业局打算重点做好四大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工作安排和各地区经济建设的需求,实施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通辽、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等测区11万地形图测绘,实施巴彦淖尔等地区11万地形图更新测绘,组织实施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二、做好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继续做好内蒙古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及时更新数据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应用范围;积极配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继续在内蒙古建立国家级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利用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建立自治区级基准站,大力推进自治区全球导航卫星系(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网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数字城市建设,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数据,并及时更新地理信息内容,实现突破性进展;开展地理区情监测试点工作。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指导下开展地理区情监测试点工作,把握各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对地理区情的需求,做好地理区情监测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做好组织、技术、装备和人员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加大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地图、地图集、挂图等地图的编制出版。建立和完善地图数据库更新机制,充分发挥数据库作用,为政府和社会及时提供现实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争取立项编制《地图集》、《内蒙古交通图集》和《领导工作用图》等系列地图集(册)。
(林业信息中心,呼和浩特010010)
摘 要:林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内蒙古林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已不能满足内蒙古生态建设需要,文章对如何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思考。
关键字:内蒙古;林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1-09
作者简介:云海英(1976 -),女,呼和浩特市人,林业工程师.
林业信息化是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行政管理的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川。林业信息化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技术力量。通过推动林业信息化,不仅能够加快现代化林业建设进程,对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林产品流通、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林业科技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内蒙古林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当前,应结合实际,加快林业信息化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不断推进林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
1 推进内蒙吉林业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1.1 是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和顺应当前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党的十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预示着信息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尽快形成布局科学、高效便捷、先进实用、稳定安全的林业信息化体系,实现林业信息化与林业业务的全面融合。只有加快林业信息化进程,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才能使林业融人到国家发展大局中。未来发展趋势必将是林业信息化在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在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作用的进程中影响更加深刻。
1.2 是协调内蒙古地域状况对信息化逐步依赖的内在需要
内蒙古的地域状况——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km,南北跨度1700km,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其生态地位——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广阔的地域给各级林业部门开展工作带来了不便,同时,也使森林资源保护和防火减灾等任务更加艰巨。随着全区生态建设的步伐加快,对信息化的依赖度也日益加大,从而更加突显出林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1.3 是主动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运用信息化传播生态文明、展示美丽风光和美好家园;实现便捷的视频会议系统和公文传输系统,提供各种远程会议和现场调度指挥,打破空间、时间和气候限制;实现资源整合和有效共享,打破资源分散、数据封闭和信息垄断状况;实现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高效、便捷的办公环境,打破行政成本高和业务流转时间长的传统办公模式;实现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管理,有助于森林火灾救助、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地荒漠化预防以及濒危动植物保护等问题的有效解决。
2 内蒙古林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1 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是开展信息化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决定信息化发展的必要因素。2011年7月内蒙古林业信息中心成立,信息化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全区各盟市林业部门有独立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机构有3家,其他盟市设在办公室。近年来,各级林业信息化队伍不断加强,通过落实各级信息员培训制度,人员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和技能逐步提高,这为内蒙古林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2.2 网站建设逐步拓展
2012年7月内蒙古林业厅初步建成以厅门户网站为主体,厅直机关处室和二级单位子站以及各盟市林业网站为支撑的全区林业网站群体系。网站建设不断规范、信息采编机制已经形成,在不断落实《政务信息工作制度》和信息审核制度下,政务更加透明、内容不断丰富,现已成为内蒙古公开林业政务信息、提供林业公共服务、展示林业工作风采的重要平台,是社会各界了解内蒙古林业现状、参与内蒙古林业建设、促进内蒙古林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另外,自然保护区、林木种苗等各种林业信息网逐步建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
2.3 网络应用系统建设逐步完善
已相继建立了森林公安专网、森林草原防火系统、森林病虫害防治专网、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网络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各盟市逐步建立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但这些应用系统都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管理。2010年,内蒙古林业厅与国家林业局的视频会议和公文传输专网进行了升级。而全区各级林业部门之间的网络建设基本上是空白,使全区召开重要林业会议和紧急会议极其不便,同时,林业培训、文件上报下发、林业信息共享也极不方便。基于诸多不便,内蒙古林业厅集思广益、积极协调,现已筹措资金,启动建设全区林业系统的视频会议系统和公文传输系统,并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努力推动林业信息化发展。
3 推进内蒙吉林业信息化建设思考
3.1 加强信息化机构、人员队伍及制度建设
林业信息化建设,即需要有专业职能部门的配合,也需要有熟悉业务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协作,才能使信息技术服务于生态建设。各盟市应抢抓政策机遇,力求相关部门协助,强势推进信息化机构建设;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通过社会培训、完善就业和在岗培训等方式,造就一支知识化、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信息化工作,让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3.2 加大信息网站建设深度
通过广开信息渠道、及时公开政务信息、深入开展服务功能,逐步建立起信息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全区林业网站,更大程度地满足政务公开和公众信息服务的需要。在政务信息网络之外,为适应特殊需要还应建设“湿地保护信息网”、“病虫害防治信息网”、“林业科技与推广信息网”、“野生动植物保护信息网”、“森林旅游信息网”等信息库,通过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林业,为林业信息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3.3 加快信息核心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步伐
信息核心平台是对应用系统的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全区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形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网络,在区级建设林业信息核心平台,盟、市、旗(县)为终端。各级林业部门自筹资金,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建立平台上移、服务下移,覆盖全区的林业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强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是信息化管理功能的具体实现,应用系统分为应用服务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两个部分,如森林防火预警系统、森林有害生物监控系统、林业综合管理系统等,通过不断完善各类林业应用系统,构建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数据管理的信息体系,全面提升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实现林业决策科学化、办公电子化和服务便捷化。
3.4 加深林业信息数据库建立和完善
数据库是信息的集中,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应用系统功能的重要支撑。林业数据库主要有公共基础数据库,包括基础地埋信息数据库和遥感影像数据库等;林业基础数据库包括森林、沙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数据库等;林业专题数据库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林木种苗等。通过建立健全全区林业数据交换与处理体系,把全区各级林业部门数据通过本地各类数据库终端上传,共同构建全区林业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要规范各级林业部门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数据库建设的内容,明确数据库更新维护职责、应用权限等。随着现代林业管理工作项目及内容逐步增多,数据库应不断完善,使其充分发挥各类服务功能作用。
3.5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保密要求、信息网络安全规定和工程实施规范,做到信息安全建设与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有效地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结合实际,加大信息安全的投入力度,购置相关安全设备和正版软件;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工作,强化信息安全的宣传深度;加强计算机操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培训,增强计算机操作人员对网络病毒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的责任意识,切实保证信息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2]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 forestry.gov.e n//portal/main/s/3148/content-47 8726.html.
[2]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FB/OL]forestry.gov.e n//portal/main/s/29/content -5 2627 7.html.
[3]王庆杰,靳爱仙,杨新民.林业政务信息化发展与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6,(2):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