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1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

第2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了较多的同类现象的教材内容或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的教材内容,学生会遇到一个头绪多、零散难记和容易混淆的问题。这时,若使用表格法就可以使学生觉得脉络清楚,易于掌握了。

一、理清线索,增强记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学生们往往对理清历史线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感到有困难,而且记忆的遗忘率高。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可以把纵向和横向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纵横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从而提高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简化教材、对比强烈

利用表格法醒目、突显、立体的优点,在做复习课时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本教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起到一种简化教材----用简明的符号代替冗长的语言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把、、放在一起根据时间、条约、影响通过对比可归纳下列表格,通过这种表格教学法(表略),知识点简明了,对比强烈,把错综复杂的知识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图,而且表格法改变了单纯的语言讲述和单一的条目性板书,使学生对于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一目了然,可谓一举多得。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3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分析

初中是学生系统化学习历史的起始阶段,由于历史知识繁杂化,很多学生都畏惧学习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初中生已有学习能力为切入点,系统整理课本知识,主次要分明,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优化教学方法,逐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质量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满足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概述

在教学任务中,教学重点是必须完成的最基本内容,教师要以学期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为切入点,合理设置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知识链,准确而全面地记忆繁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历史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心理特征等,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制定教学重点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历史知识内容零散、繁杂。以“”为例,在学习该章节内容的时候,需要综合分析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但在章节内容中,还会提到很多相关的小事件,极易误导学生,不清楚该章节内容重点、难点所在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有侧重地去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能使他们拥有一条清晰的学习线索,更好地把握章节重点、难点知识,优化重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这也是教学重点的内容。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分析

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加强调历史课程的“课程性”,注重学生历史技能的获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是以三维角度为切入点,明确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获取历史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成长。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学目标也得到应有地拓展与完善,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具有的教育功能,而这些也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但合理处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教学重点的确定。由于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在筛选之后,仍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加上教学内容繁重,教学课时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重点与非重点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本文作者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基点,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予以了探讨。

在新课标背景下,三国鼎立是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是该章节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教学重点为: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这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一贯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为其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尽管可以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但不利于学生多角度把握章节教学重点。由于很多初中生都对三国鼎立知识特别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以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即全方位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引导学生掌握借助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综合分析相关因素,制定合理化的PPT课件,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巧妙地导出新课题,使繁杂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变“活”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眼球,积极、主动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各方面特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共同解决新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内容,设计形象而科学的图示,客观地展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说明原因。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出示的图片大都是这两种类型。即以变形的“人”字为基点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三个小圆圈为媒介,构建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下面是相关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以图1为例,它是某小组学生设计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想到三国鼎立的形成,脑海中便浮现出很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周瑜、张飞。在小组相互讨论后,觉得三国鼎立的形成处于人才辈出的年代,以“人”为切入点,支撑当时的天下,而“人”字形状正好可以把天下一分为三,即魏、蜀、吴三个政权。在此基础上,标出当时对三国鼎立造成严重影响的一些战役,每个政权的建立者、都城等。以图2为例,它也是某小组学生设计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和图1不同的是,是借助三个圆圈来表示当时的魏、吴、蜀三方政权。该组学生解释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当下一些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边界问题,边界处于待定之中。而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一个动荡的年代,肯定存在边界问题。综合考虑,设计出一幅三圆有交集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客观地折射这个动荡的年代。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不同的圆圈中标出当时发生的著名战役,政权建立者等,一目了然。

在绘制三国鼎立形势图中,学生需要充分想象,优化利用已学的知识点,结合该章节相关内容,绘制形象而合理的图示,更好地表述历史问题,更加深入理解该章节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随之,课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历史乃至其它学科学习中,把繁杂、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其更加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主动学习。他们也能在繁杂的历史章节内容中找寻到其中的主线,并以此为导线,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填充非重点知识,完善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好地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核心位置。教师要综合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注重历史课本知识重点的归纳、总结,以知识链的形式传递给班级学生,并借助导学式等教学方法,把“死”的课本知识变“活”,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以重点知识为线索,逐渐填充非重点知识,健全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以此,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技能,更多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使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得以提高,真正走上素质教育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薛广富.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导学,2013(27)

[2]欧雪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9)

第4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一、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即通过由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的图表,使知识形成结构、体系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图表相较于文字而言更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对于其发生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根本和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下表:

二、讲故事法

历史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很多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时,可以让学生扮演首相、国王和议员,理清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在学习“雅典民主政治”时,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时的一名公民,分析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享有的权利等,体会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四、记笔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深化学习内容,理清思路,加深记忆。历史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善于记笔记,他们总是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记笔记不能一记了事,课下还应对照课本认真整理笔记内容,直到全部弄懂为止,并经常翻看复习,温故知新。

五、提问法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新知识认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认真听课、认真温习、认真做作业,许多知识点已熟记在心,但还会有一些难点仍未解决。这就要求学生不耻下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去掉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六、阅读课本法

要学好历史,就要会快速、科学地阅读课本,取得学习历史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明白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恩,什么内容可粗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并设计有层次性、有针对性的问题,以疑激学、以疑促学。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阶级分析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在分析某一历史人物的本质、意图,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本质时,要先确定其阶级立场,看清其反映、维护的阶级利益,再给其定性。在利用阶级分析法学习历史时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第二,不能教条化。历史是发展的,人是会变化的,因此在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八、跨学科学习法

第5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一、熟悉考纲,把握方向

结合考纲,学生要熟悉《中考考试指导用书》里对每一单元的要求,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强调学生把初中所有的教材,相关地图册全部备齐,教师进行全面讲解复习,速度可以快一些,一节课复习一个单元。同时要求学生背书,对于历史大事件要求学生能不看书背出来,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知识,做好相关的笔记。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快捷定位,查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求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学的。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清朝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年代进行,应熟练掌握,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哪一课,并立即定位。其次是教法,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最后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子目录抄到课本总目录上,这样打开目录能更快地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三、循序渐进,分化梳理

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划分阶段及概述主要内容,让同学们对1840年-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和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订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

四、融会贯通,全面提高

每次月考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失分多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全面综合知识时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找出联系。

二是勤作比较,如: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三是指导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五、分类练习,复习巩固

在复习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想想前边的内容是否掌握牢靠,为此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题训练,如:将侵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日、美、俄的史实及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战争与探索的史实等,利用选择、材料解析、简答等多种题型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分类强化训练,根据选择题、列举题、材料题、问答题这四种基本题型教师挑选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在考前集中练习一下,这种集中练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频繁接触知识点,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熟悉,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以前的知识得到巩固、强化。

六、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第6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一、抓好初三历史总复习

1.通过单元复习,夯实基础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网络体系,以“繁荣和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为例,可以从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宝库等分类去整理,使人一目了然。事实上,中考用黑板报、数轴线、演示图等新颖的形式来考的题目很多。

2.通过专题复习,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般来说,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这是在第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对考查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取舍,就某一重要问题将考试要点中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学科内的综合,旨在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进而形成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能力。

3.研究中考题型,进行实战训练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特别要关注与前一年相比有一些微调的考点。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判断,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找出关键词,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最大限度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4.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

课堂上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把自己的视角和言行多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依据木桶原理,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不良结果的也往往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优等生一般不会在易错点和易混点上出现很大的错误,他们训练的重点应该是思维和能力的挑战,而中下等学生则不同,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每节课的基础知识,更不能很灵活地加以运用。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了每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为了历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练出开卷考试小技巧

1.扭转错误观念

由于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况且是开卷考试,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资料进去,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开卷考试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体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的考试形式。

2.训练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题的考核点;其次是选定教材;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可以将常见的考点在页码下用便笺纸延升到书外,以便查找。

3.考前准备

开卷考试,材料的准备很重要。虽然少了又不放心,但是过多也用不上,历年都会出现考生像搬家一样进考场,不过只求个心理安慰。其实带进考场的材料不在多,但要精,而且必须是经常使用而熟悉的材料,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尽快查到所需要的知识点。整理历史开卷考试所需要的资料:六本教材、《中考指导用书》、各种模拟试卷等,要注意按照重要程度摆放,将最重要的放在最上面。还可以准备一份备忘录,将各种解题方法和特别需要提醒自己的话写在上面。(友情提醒:所携带资料不受限制。)

4.走进考场

拿到政治和历史试卷,首先要浏览全卷,对试卷的结构、题量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合理安排时间,政治和历史合场共计120分钟,建议考生先完成政治选择题,再用6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历史试卷,最后剩下的时间做政治非选择题。并注意:选择题一定要注意一一对应,杜绝错号的情况(江苏省高淳县沧溪中学曾出现过一位同学选择题全部未涂卡,痛失30分);非选择题答题书写要整洁美观,要在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并杜绝错别字。

第7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新课程理念更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正确看待教材,优化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如何处理教材

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实验中,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本准则,在能够完成可能标准目标的前提下把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上、情感上、人生价值观上得到培养和提高的材料,同时又不同于局限于教材内容,着眼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彻底改变过去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讲教材,学生背教材的现象。比如:教材第二科《原始的农耕生活》(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教材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情况,简要介绍了大汶口文化。在处理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先从教材中了解河姆渡遗迹、半坡遗迹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以协作方式讨论并归纳两个遗迹的共同特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点拨,并给学生叙述我国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想象原始人居住的房屋并用语言和文字进行描述,让他们在描述的过程中注意体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这样,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得到足够的时本文由收集整理间提高学习能力,又能在教师引导下和少量的讲述中了解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如何组织教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一些用语言所难以讲清的东西,很形象的讲清楚。比如:以前讲“”,很难用自己的语言和学生将清楚,林则徐销毁的鸦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跟今天公安机关销毁的是不是一回事?对于类似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一是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询,二是可以通过教师展示鸦片的图片可以非常现象而简洁的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觉感觉,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如世界近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这一课,事件头绪多,容量大,地图多,时空跨度大,变化大,学生难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有机的排列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到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如何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同化了人的个性,往往以统一的目标来要求学生,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通过纪律或训斥的方式把学生“拴”在课堂,但不等于学生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正如西彦所说:“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这种学习过程,只能压抑学生的能动反映机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

开放性教学的内涵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教学相长。这种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智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法国有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实践证明:要创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心智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在足够大的自由度的情况下,获取信息;在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逐步具有利用多种方式,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第8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

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

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

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

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探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活动。学习汉代历史时,笔者将散见于教材各节的画像砖、石制做成幻灯片,并依画像砖、石反映的内容分为几组向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在理解每幅图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每组图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而在章节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笔者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

四、民主平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教师需要更新观念

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权至上”的思想,破除教师中心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承认错误,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和威信,可笔者以为教师的作用和威信恰恰来自学生的成功。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谐振”的状态,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教师需要建立民主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践中真诚爱护,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倍加关心,并适时加以点拨,而不能动辄训斥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对表现不良者,不做简单的批评,而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注意理解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伟.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5).

第9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关键词】 电教;品味;历史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如今已成为众多教师共同的选择,电教媒体在初中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历史这门课程,内容相对枯燥,但系统性和多样性较强,电教的运用能够改善课程内容的乏味感,更加便利地梳理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如何有策略地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成为了当下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电教教学较传统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直观,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重现历史情境,在班级中创设一个开放而又充满知识性的教学环境,学生将能与历史产生互动,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的推进,与曾经单纯听教师讲述的方法不同,学生能够参与历史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有感情地融入历史的学习环境,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对接下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所好奇,求知欲不断加强,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样,教师的讲解过程将会不再枯燥,对学生思考的引导也会更加容易,课堂能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让学生通过他们更加有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教师应在影片结束后对电影中的史实进行讲解,指出电影拍摄中的不合理之处,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历史,更易于接受历史的学习,教师还可以结合电影根据历史过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历史中的意义,并且根据当下对的讨论,结合现实请学生讨论对现实的意义,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易于让学生自己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O性,使其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为其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直观展示史料,培养爱国情感

电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将历史材料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作为课本上所提供的历史材料的扩展和补充,电教可以通过视听说多个角度,综合图像、声音和文字,学生所能够接受的史实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提供的图片,而是能够听到、看到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更能够清晰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某个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除此之外,更为直观的史实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我国国情,感受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对社会的责任感也会更加强烈,这是不可多得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好机会。例如,在学习第二次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化手段展现史实,更多地提供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不仅仅从课本中看到圆明园被烧毁的画面,更能看到它是怎么被列强摧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作为一个学习者,而是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传人来了解资料,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将会不断高涨,产生对军国主义的痛恨,切实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油然而生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愿意为建设祖国以及促进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作出自己的努力。在此后教师的讲解中,学生也将更为认真的学习,通过学习的方式为将来的美好理想而付出。

三、鼓励思维发散,加强主动学习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在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以及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的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无法充分地提高这些能力,而通过电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后给学生提供更多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材料如图片、拓展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自主学习,更加明晰地理解知识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电教手段,辅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将历史的框架表现得更为清晰,引导学生对整个的历史进程进行思考,自主归纳出不同时期的历史内容,建立自己的历史学习体系。例如,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构建出一个历史发展图,根据时间或其他因素来进行构建,在课上让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填充,自己画出一个历史年表;在学习某一事件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电教的手段,对事件的发生时间、背景、具体事件以及其意义进行整理,同样也是让学生进行填充工作,这样学生将不仅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通过思考,在教师的辅助下做好自主梳理知识的工作,提升思考能力。教师也可通过这个机会,提出某一类事件的共同意义,让学生回答都是哪些事件,或提出一连串的事件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共通性。

总之,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作出相应的革新。历史这门科目也应当做出发展,运用电教手段,通过生动而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更能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充分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更加认真地学习投入对社会的建设中。对教师来说,讲解知识点的难度将会降低,教师将更易推进学习进度,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素质水平也将有更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齐彬.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1年02期